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关于君子三乐写篇文章 会的M我
君子有三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注释】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②怍(ZUo):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
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
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
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
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孟子曰:“君...
人生大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五千年文化长河渐渐东去,流照千古,直至今日,仍流淌在人们心里,这是教育之力。
孔子之乐,在于三千桃李,誉满天下;醉翁之乐,在于一城百姓安于教化,得人生之乐;宋江之乐,在于一百零八条莽汉成为忠君爱国之义士;唐僧之乐,在于弟子们知错能改,修身养性,终成正果……君子之大乐,在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所以将此乐置于“三乐”的最高层次,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诚为乐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教育天下英才,他们才有对先人的敬仰与见贤思齐;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不正是对民众的教化从而使他们懂得为国为民的大义么?这种种国粹,种种文化精华,便是在教育中得到了传承。
试想,没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大乐,当面对失却了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世人,面对失却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岳武穆精忠报国之志的世人,面对失却了铁骨铮铮的苏武之节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世人,面对失却了王进喜铁人精神的世人,谁还能不掩面失声痛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国民精神见长,国力见强,重现泱泱大国之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才能怡然自足,得人生大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国于民都是必要的,这便是在奉献,在付出,诚为乐也。
人之初,性本善,一张洁白的大纸,伴着一声啼哭展开,没有教育,白纸将添上一道道污渍;有了教育,方显色彩斑斓之美。
当人们感慨于如今“我爸是李刚”的强悍、“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虚、“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雷语,何不反思:与其现如今义愤填膺,不如从教育抓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造出个更美好的世界?那时,小康不远,大同不远,诚为人生大乐。
不必低吟“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而忧愤满怀,似屈子般郁郁而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孔子般颐养天年,得人生大乐。
人生匆匆几十载,这样过,这样活,才能有价值,有意义,快乐一生!点评:本文高屋建瓴,正反对比,简洁凝练。
作者视野开阔,拟题时即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人生大乐”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议论教育英才之乐时,不是着眼于个人的毁誉得失,而是重在阐明它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国民精神的构建、国家形象的展示不可或缺的意义,显示出高屋建瓴的深刻。
作者善用对比,几组凝练而老到的排比句,既是对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之功的褒扬,更指出了教育缺失的巨大危险。
无论从立意、谋篇、表达或考生文化素养等任何一个方面看,本文都是一篇应当获得满分的考场佳作。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选择孟子提出的“‘三乐’中‘一乐’作文”,这就为作文确定了三个备选话题。
“一乐”的话题范围是家庭亲情,“二乐”的话题范围是事业抱负,“三乐”的话题范围是教育成才。
对于考生,三个方面都并不陌生。
“三乐”中间任选其一,“三乐”还都可以转化为许多相关话题,谈“乐”之因、“乐”之果、“乐”之事、“乐”之情、“乐”之有、“乐”之无、“乐”之无中生有、“乐”之有中变无。
“三乐”中任何一“乐”都不会是空洞的,都因具体内容充实而享其“乐”。
要提醒的一个问题是重视文体要求。
写议论文就要把道理说透,写记叙文则要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以小见大,来反映“三乐”中之某一乐的意旨。
现在考试的作文题都注意限制与开放的平衡,虽然写作的题材范围和切入角度都在不断变化,但反对宿构、套作是一贯的,考生要写真话、抒真情,确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端正文风,写出文情并茂的好作文!
君子有二乐作文材料
略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
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
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
与人相处,和谐社会。
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
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
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孔子说过:“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
”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
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
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
我想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学生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
这次作文审题很关键,对文言功底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这三乐是?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扩展资料: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见本篇13·3)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分别是哪三乐?
《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原文: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扩展资料:解读: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
如果我们不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 五乐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应只限于教书育人,身边的人能够因为君子的启发、引导,而有所作为也算是一大乐趣呀!《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君子有三乐-百度百科
《君子有三乐》中 三乐分别指什么
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作品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②怍(ZUo):惭愧。
③王:四声,动词,称王。
作品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有关君子有三乐 中的“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言君子有三乐,第一乐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所谓的“天伦之乐”。
父母、兄弟俱在,身体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强得来的,所以君子特别珍惜,以此为至乐。
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君子心地光明坦荡,行事问心无愧,所以俯仰无愧怍于天、人,而胸怀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乐之处。
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君子化育英才,为国储贤养才,共同济助天下,实现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乐之。
其实孟子所称的三乐,还是有先后顺序的。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第一乐。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二七)“父母俱存”,可以事亲,事亲是仁的具体表现。
“兄弟无故”,可以从兄,从兄是义的具体表现。
所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不仅是“天伦之乐”,也是仁义具体的表现,可以让人乐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
其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属于个人的修为,能达到这境界,其日常行为必定恪遵仁、义、礼、智;其平常生活也必定胸怀磊落,快意自得;其人格足可称得上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豪杰之士,能成为“豪杰之士”,自然“无忝于所生”,此所以为第二乐。
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的道德学问必须能做到使学生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二子之对孔子。
此所以列为第三乐。
至于“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以为一般人总觉得“王天下”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其实那是世俗的想法。
权力、财势,未必能使人感到快乐。
因为一旦在位,如果是贤君,就必定是诚惶诚恐,时时以天下为念,不敢有丝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灵之乐?如果是不贤之君,整天陶醉于权力欲的满足,无思于治国安民,终必弄得天怒人怨,不保四海,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所以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有三乐包括什么这是孟子所说的
作品原文 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1] 《孟子·尽心上》作品注释 ①故: 事故,指灾患病丧。
②怍:(zuo,四声):惭愧。
[1] zuò 惭愧:渐~。
愧~。
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
作品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1]作品读解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见本篇13·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
如果我们不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 五乐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应只限于教书育人,身边的人能够因为君子的启发、引导,而有所作为也算是一大乐趣呀!
文言文翻译!急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扩展资料:出自《孟子》中《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尽心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君子有三乐的作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