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著作集》的目录:《菿汉微言》,《章氏文录》及《续编》选(具体论文另有目录),检论》(附《訄书》一版二版),《齐物论释定本》(附《齐物论释》一版及《庄子解故》、《广论语骈枝》、《管子馀义》),《国故论衡》,《新方言》,《文始》,《自编年谱》。
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章太炎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
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诣。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其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亦很大。一生著述颇丰,约有400余万字,但文字古奥难解。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作文:鲁迅先生二三事600字
章太炎(1869-1936年)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而后又遭败落的家庭,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的学者。
鲁迅先生曾十分推崇他那“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豪杰精神,并誉之为“后生的楷范”,(参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六卷)辛亥革命后,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
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一生著述颇丰,文字较古奥难懂。
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章太炎的特点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讲课时绘声绘色,虽一度为当权者所利用,但是有着生命不息、革命不止的战斗精神。
写姜亮夫的作文
下面有3篇,依次是-----1 姜亮夫介绍,2 我接触的姜亮夫,3 姜亮夫:清华可以这样考1 姜亮夫名寅清,字亮夫,晚号成均老人,出生于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昭通城内一个颇有名的书香世家。
家有兄弟二人,先生居长,其弟姜直清,字正夫,是一位退休老教师,昭通市政协常委。
父亲姜思让,字叔逊,是清末京师大学堂学生,学法律,维新人物。
武昌起义后回到昭通,领导地方“光复”事业。
护国运动中,在昭通领导募捐济军反对袁世凯。
姜先生在私塾饱读诗书,16岁以后就到了昆明,在云南第二中学、成都高等师范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班、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
清华毕业后,1927年先生到江苏南通、无锡做中学老师。
1929年,到上海大夏大学任教,之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院、浙江师院、杭州大学等校任教授及系主任和学院院长等职。
其中,曾两次受聘于云南大学。
1995年12月4日逝世于浙江杭州,享年九十三岁高龄。
姜先生除在校园内做教育工作外,还曾任北新书局编辑,《青年界》主编,1949年5月担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云南和平解放后,任云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处长,1953年国家教育部把姜先生调到了浙江师院任教务主任,从此定居杭州。
姜先生也曾担任过教育部顾问。
在杭州大学,姜老曾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古籍所所长、博导。
先后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汉语大辞典》、《汉语大字典》、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中国吐鲁番学会语言分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先秦分册主编等。
姜亮夫先生是我国享誉中外的著名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
先生一生博学多才,博古通今,著作颇丰,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
2 姜亮夫教授系云南昭通县人,其父曾任省立昭通中学校长,可谓出身文化世家。
姜教授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受教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大导师。
名师出高徒,经过终身研读,他成为了楚辞学、敦煌学、历史文献学和语言音韵学的著名学者。
姜教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欧洲,曾任教于济南、复旦、大夏、河南、东北、英士和云南诸多大学。
在云南大学,任文法学院院长。
1945年9月9日,国民党政府在云南镇压中共领导的民主运动,史称“九九整束”。
之后任省教育厅厅长的国民党中坚分子王政(云南人,曾留学美国)眼看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举家逃亡美国。
教育厅厅长职位出缺,省主席卢汉便任命姜亮夫继之。
三个月后,卢汉宣布起义,成立了省临时军政委员会,姜亮夫出任该委员会文教处处长。
因熊庆来校长出国未归,卢汉又委派姜亮夫教授为云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0年之后,作为一位知名教授,仅担任过三个月的教育厅长的姜教授便失业了。
他的妻子陶秋英已应聘出省任教于某大学。
之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来函,请姜教授前往任教,可是不知何种原因,姜教授被禁止出省。
因姜教授的显赫学术地位,家父以弟子身份曾就教于他,称他为“老师”。
我见过他一两次,称他为“太老师”。
大概在1954年初,李德家教授引领姜教授到省政府办公厅,要我向郭影秋省长反映,批准姜教授出省任教。
这两位教授,不了解我这个低级干部不可能越级向省长言说,而且我曾耳闻姜教授任教于英士大学,有人说他还担任过该校文理学院院长、教务长或校长。
英士大学是国民党右派陈果夫、陈立夫弟兄为纪念他们的叔父陈英士开办的大学。
再者“九九整束”后,姜教授出任过教育厅厅长三个月。
所以我猜想姜教授不能出省多少有“政治”原因。
根据上述,我只得告知姜教授,请他写个书面申请,经秘书处处长、办公厅主任、秘书长层层转请郭省长批示。
我向姜教授说,请他千万别谈及他与家父认识,我又对李德家教授说,请他别谈及李马两家的世交关系。
两位教授知道我这个小干部有为难之处便允诺了。
过了几天姜亮夫把他所写的申请交给了我,我上交了。
过了些时,我得知此申请已层层转递,到达了郭省长处。
过了许久,未得郭省长批复,两位教授又来向我询问结果,我难以答复。
此时李德家教授当着姜教授的面对我说:“老姜是受‘三堂会审’。
”所谓“三堂”,即指三个强势人物与姜教授在云南大学任教时期有夙怨而散布姜教授与国民党有特殊关系。
因“三堂会审”没有任何依据,即便有依证,这涉及重量级人物,我吃了熊胆也不敢向上反映。
过了些时,卢汉的秘书马子华从北京来昆明。
马子华的父亲与我祖父稍有认识,由于这关系,我称马子华为“马叔叔”。
有一天我与马子华偶然相遇,闲聊中,我向马子华探听姜教授历史上有无政治问题。
马子华说,卢汉将起义,任命姜亮夫为教育厅厅长,是抢先一步以防国民党中央派其心腹掌握云南教育行政,以免给起义带来麻烦。
姜亮夫一辈子做学问,与国共两党都没关系。
对他的任命不外他是位知名学者,再则与卢汉是同乡。
至于说他与“CC”有关系更是无中生有。
我斗胆地把马子华对姜教授所谈情况向张子斋秘书长汇报,遭到批评。
张秘书长说我进行非组织活动,我无言以说,只有承受下来了。
不过...
歌颂陈汉章的800字作文
这个幽静的小村庄里,曾走出过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国学创始人陈汉章。
冯友兰、季羡林、茅盾、傅斯年等等,这些名人都是他的学生。
“陈汉章故居”这几个字,是季羡林用毛笔题写,落款时还特意加了个“敬”字。
他的同学,章太炎先生,曾称赞他道:“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
” 今年是陈汉章先生诞辰150周年。
探访东陈村那天,正赶上第八届“汉章读书节”在陈汉章故居启动。
古村落内彩旗飘飘,灯笼高挂。
昔日宁静安详的村落,平添了几分闹猛与喜庆的气息。
“山川毓秀,丘壑钟灵,平原营宅,郁郁人文。
襟带姆岭,遥接丹城,始建自宋,村号东陈”。
这是新编《东陈村志》中,文人墨客对东陈村的山水人文的概括。
来到东陈村,已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
穿过一条狭长的巷弄,绕过灰黑的屋檐,就能看到陈汉章故居。
有一个瘦弱的老人,正在清扫院子。
他就是陈汉章最小的孙子陈维旺,今年75岁。
这是一个青砖四合院,两层楼房,属于晚清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是由陈汉章的父亲陈昌垂造于清咸丰八年(1859年)。
故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由学圃堂、缀学堂、老宅门、约园四处院落组成,已是县级文保单位。
陈汉章原名得闻,字伯弢,因喜爱《诗经》中“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的句子,后改名为汉章,号倬云。
浩淼的宇宙浩瀚无边,犹如他渊博的学识与宽宏的品德。
他6岁能吟诗,少年时,与章太炎一起,师从于俞樾门下。
人们只知道他是考不倒的“两脚书橱”,鲜有人知他学贯经史的背后,是“惟有夜来凉月下,梅花影伴读书灯。
” 陈汉章故居中,挂着一副对联“声震文林业堪垂世,香浮学圃人尽鉏经。
”这副对联,还有一段来历: 过去,鸡鸣三遍方为天亮,农户也以鸡鸣作为下地种田的闹钟。
村民世代口口相传,少年陈汉章勤学苦读,往往在公鸡未鸣时,就到约园读书。
朗朗读书声,惊醒四周的村民,让他们误以为天已亮,可以下地干活了。
在陈汉章的影响下,村民们都带经而鉏,“鉏”通“锄”。
也就是带着经书,背柴砍柴,一有空闲,就抓紧读书。
陈维旺说,祖父弥留时,一一吩咐儿孙辈:“书要多读”。
在祖父的影响下,孙辈们每日遵嘱学习三小时,每日读书练字,从不停辍。
陈汉章的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弘扬国学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当代不少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如冯友兰、顾颉刚、范文澜、茅盾、许德珩、季羡林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总纂的民国《象山县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志之一。
簪缨世族,诗礼传家 陈汉章最小的孙子陈维旺说,祖父读书的年代,师道严格。
上课时,凡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必须站起来,首先向老师恭敬地行点头之礼,再回答问题。
轮到陈汉章时,却大不一样。
有当时的学生回忆,校长上课的时候,对陈汉章特别看重,每次点他名时,师生二人互相颔首。
有些老师讲完课以后,会询问陈汉章“然否”,意思是这课这样上对不对。
陈汉章回答“然”,才可以下课。
由此可见,陈汉章学识渊博,远近闻名,小小年纪就受师长尊重。
他不仅受人礼遇,自己更是施礼于人。
他以礼待人,不分老幼尊卑。
每逢过年过节,别人向陈汉章行礼,他也会恭敬还礼,做一个毕恭毕敬的揖。
他的心里始终记得,他念书时,跪拜先生,先生也还礼。
他对礼数也很讲究。
每年旧历新年一到,他必整衣冠,长袍马褂,到继母家行三跪九叩大礼,头部撞地有声,然后起身。
年过七十,他依旧行这般大礼。
以往东陈村只有几家私塾,村里的孩子上学难。
陈汉章就捐资兴办学校,为本乡与外乡的学生解决读书之难。
村里修路铺桥,修建凉亭,陈汉章也总是积极资助,从不吝啬。
村里有一段几十里长的路,每天都有人从上面经过,可是路面泥泞不平,每到下雨天,更是泥水沾鞋,崎岖难行。
陈汉章看在眼里,独资修筑了这条路。
陈维旺先生带着我们,边走边讲。
离故居不远的地方有一处老宅门。
这是陈汉章出生的地方。
再走几步,是陈汉章的堂兄弟陈得善的故居。
门楣上有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美满。
门上还有门簪,不仅起到螺丝固定的作用,还是读书人家地位的象征。
文保专家杨古城说,秀才以上的人家才有资格用门簪。
村里除了与陈汉章有关的三处故居,还有几处老宅,它们以“松”、“竹”、“梅”、“兰”和“东”、“南”、“西”、“北”命名。
一路走来,书香隐隐,屋院老旧,见证古村百年沧桑。
孔氏太婆建宗祠 穿过村里的一幢幢老宅子,往回走,来到村西的入口旁,一座坐北朝南的祠堂巍峨如古庙,气势雄浑,十分罕见。
这座祠堂,名为鉴池公祠。
门前有一方鉴池,池水清澈见底,一群野鸭在水里嬉戏,荡漾开一层又一层的涟漪。
相传陈氏一族从福建迁象山,带来了一部封印有金子的《陈氏宗谱》,俗称“金子谱”。
宗谱中记载着,周武王封胡公满为陈国国君后的世代传承。
可惜在清朝顺治年间遗失。
鉴池公茂宁,即东陈村的族长,有感于祖宗创业恢弘,谱系却无从考证。
他承担起重修宗谱的重任,根据祭祀的簿册登记,他搜集遗迹,博采兼收,追溯考证,历时数年,终于在1755年独立创修完成《东陈陈氏宗谱》。
二十二年后,宗谱在鉴...
寿镜吾遇见了藤野会发生什么作文
鲁迅的三位尊师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
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
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
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
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
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
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
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
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
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
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鲁迅眼中的章太炎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比较复杂。
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
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
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
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
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PS:我在百度里搜的哈。
...
写鲁迅的作文
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末。
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哥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大家想想看,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学家,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要比他更有分量?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像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 “五四”;非常地“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秀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
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
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征得大家同意的。
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最近二十年,“鲁迅研究”总算比较能够将鲁迅放回他生存的时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比较平实地看待他。
那么,平心而论,在他先后、周围,可以称作斗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人,实在很不少。
譬如章太炎敢于斗袁世凯,鲁迅就很欣赏;创建民国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计其数;梁启超鼓吹共和,蔡元培首倡学术自由,胡适宣扬民主理念,梁漱溟亲力乡村建设……这些人物不论成功失败,在中国近代史都称得上是先驱和导师,他们的事功,可以说均在鲁迅之上。
鲁迅一辈子叫喊国事天下事,可是你说他热衷政治,他既不入国共两党,也不做官;你说他是个文人,他却私下和当时的“乱党”交接甚密,还入过左联。
就拿他常被通缉这件事来说,将鲁迅和政治家比较,也不算怎样地不恰当。
据说,白色恐怖时期,鲁迅曾经认真地向革命者打听严刑拷打究竟是怎样的滋味,可见他是准备吃苦头的。
老先生“迭宕自喜” 现在我这样子单挑个所谓“好玩”的说法来说鲁迅,大有“以偏盖全”之嫌,但我不管它,因为我不可能因此贬低鲁迅,不可能抹煞喜欢鲁迅或讨厌鲁迅的人对他的种种评价。
我不过是在众人的话语缝隙中,捡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为“好玩”的鲁迅图像。
以我私人的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当我在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会不断不断发笑。
成年以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我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相信,他这样写,知道有人会发笑。
随便举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吧,在《看萧与看萧的人们》中,记录宋庆龄通知鲁迅说,萧伯纳到了上海了,正在那里吃饭,问他愿不愿意去见见。
鲁迅于是写道: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但这里面有一层需要说却又不好说、说不好就很不好玩的意思。
什么意思呢——萧是大人物,鲁迅知道自己也是大人物,不去见,或赶紧去见,看得很重,或存心看轻,都没必要,都不恰当,都不大方。
其实鲁迅是想要见见的,又其实不见也无所谓。
现在人家来了,邀请也来了,那么——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这意思很深,也很浅,很率性,也很得体,他当时那么想了一想,事后这么写了一笔,很轻,很随便,用了心思,又看不出怎样地用心思,然而有这么一笔在——后来便写他去了,居然坐在那里看萧和众人吃饭,等等等等——这就是我所谓的好玩,很不起眼的两句话,我年轻时读到,不注意,中年后读到,心里笑起来。
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
“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
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接受的,便说了也白说。
我今天要来...
杨奇函的高考作文那里有?
恩,0分处理的江苏高考作文《站在历史天空下的幻想——高考感怀七十二韵》 西子泛舟范蠡老,三千越甲虎狼师。
沧桑变幻慨国是,东方又晓唱雄鸡。
回首清末乱象出,辱国从来未如此。
金瓯残缺山河破,春花秋月无人题。
岂道正义世间无,善恶有报天自知。
梅自高洁玉自白,列强吞象可笑痴。
春风离离原上草,春雨新燕啄春泥。
绿野千里奔烈马,何惧风霜严相逼。
十月革命将民教,五四运动火种育。
佞臣身与名俱臭,马列主义救危局。
镰刀斧头天铸就,山城重庆谈统一。
可笑蒋家王朝蠢,技穷犹自效黔驴。
通电下野金蝉脱,遗憾宝岛还分离。
我党改革能务实,中华雄起立国际。
国不再锁关不闭,财源滚滚进我门。
世界遍布中国造,更能收购美国车。
打黑风暴除公害,惩治贪官蛀虫死。
持续发展讲科学,低碳经济对路子。
美帝面前严说不,分清大非与大是。
谷歌不是好东东,党的政策亚克西。
玉成宝璧靠心琢,修成金刚不怕磨。
尔有**心肠诡,我有锦囊万条计。
金融危机毫不乱,借风借力把帆扯。
岂怕**丧家狗,分裂分子空放屁。
春风十里如画卷,台湾同胞游故里。
感怀和谐无限意,停车杏林有所思。
早闻大陆多礼让,和睦不分我和你。
今见桑梓确如报,游子心头喜上喜。
镜头芳菲随心拍,怎比安居歇鞍马。
机遇在手岂能溜,叶落归根是所须。
良辰美景碧云天,台胞定居桑梓下。
中华自古家为大,四海归一龙脉吉。
三通惠政春意到,自此骨肉不两处。
七夕挽手渡银河,中秋同乐烹紫蟹。
正邪相生自古有,**妖风又如何。
纵使小丑挟民意,台胞岂能忘大义。
圣人展目细查考,权衡天下剑小试。
内政外交藏玄机,霸权不敢觑神器。
当年甲午腕空扼,马关割台秋肃杀。
今朝三军各逞能,龙腾虎跃彰国力。
社稷利器数二炮,领先战鹰早研制。
北斗导航定目标,百步穿杨神箭准。
航天产业振群科,神舟巡天大鹏举。
俯瞰九州景无遗,澄清玉宇扫邪毒。
宝岛丰饶世间无,岂容肖小暗窥视。
机遇当前须奋进,落后挨打休停步。
勿忘日寇九一八,窃我东北折我股。
倭鬼再敢犯海疆,钓鱼岛上定鞭尸。
勿忘北约谋东扩,美帝处处耍阴招。
炸我使馆兽行暴,欲吞全球毒牙利。
美日合围无复加,我自一笑鼎三分。
拔剑扬眉闻鸡舞,激浊扬清除时弊。
泰山压顶合掌推,冲破岛链大道出。
横扫蚍蜉众蝼蚁,振兴华夏我民族。
中华当兴信无误,两岸同是汉家人。
台湾好比一游子,琉球诸屿是群弟。
当年闻氏一多老,泣血作墨歌七子。
港澳已归算当今,跨越海峡应指日。
讨贼檄文丹心写,重整乾坤续史诗。
贼子分裂犹可骂,阿扁之流不如猪。
壮士手提屠龙刀,誓收台海成一快。
众心好似长江水,澎湃激荡沸腾热。
乱弹穿空大作为,惊涛拍岸为人民。
万里红霞五星出,**溃败丧元气。
手拈飞蛾银灯剔,笑尔也敢生反骨。
外衣烧尽马甲扒,不过螳臂一泼皮。
青龙刀下将汝斩,尔曹尸身垫马蹄。
席卷千军城寨拔,定擒余孽与爪牙。
英雄上山惯擒虎,豪杰为国乐捐躯。
美帝若敢阻统一,管叫白宫大地震。
美日虾兵和蟹将,中华航母秒杀汝。
宝岛回归礼花爆,漫天牡丹与金菊! 后记: 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我中华民族即使于危难之际,也不曾失去对大同社会美好生活之幻想,多少仁人志士为此流血牺牲!历史证明,非我党不能救中国。
现实证明,非我党不能领导中国。
幻想未来,亦非我党不能完成统一台湾,复兴中华之大业! 今日之诗句,实乃出乎本生一片爱党爱国之心!至于每句末字又连缀成四言小诗,实巧合耳。
望老师怀容人之雅量,展伯乐之慧眼,参照周海洋兄《站在黄花岗门口》打分之先例,给予满分为盼! (每句的后一字可连缀成四言诗:老师是鸡,出此破题,无知白痴……)江苏1位考生以整篇流畅文言文完成高考作文,里面还有几十个文献专家都不认识的古字,专家坦承自己“惊呆”了。
扬子晚报日前一篇“今年有位古文奇才”报导引起读者强烈关注。
报导提及今年江苏省大学联考有1位考生以夹带大量艰涩古字的文言文完成作文考试,文章用词之艰深,文韵之精妙,不仅考倒阅卷老师,就连古文献专家也大为折服。
报导引述负责作文阅卷的教授何永康说,这位考生“相当难得!前途无量!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 报导引述参与阅卷的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说,他在看过这篇“奇文”后,简直“惊呆”了,因为其中竟有四、五十个古字不认得,有些则是见过但没用过,事后他还为此勤查资料,光是对字词的注释就足足写了4页。
扬子晚报这篇报导引起读者高度兴趣,纷纷要求查明这位“古文奇才”到底是何方神圣,但是由于考卷仍处于密封加密状态,阅卷老师也不晓得这位考生真实姓名,为此,报社方面特别提供一支专线电话,呼吁这位天才考生赶紧出面联系、接受专访,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
在中国大陆,以文言文完成高考考作文倒也不是第一次。
2001年,南京13中理科考生蒋昕捷以一整篇文言文“赤兔之死”完成联考作文应答,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给了满分;南京大学甚至表示,愿意破格录取蒋昕捷。
报导引述吴新江说,“古文奇才”的作文写得非常切题,他用独特语言和特殊文字完美表达人与自...
请列举章太炎的主要著作
《章太炎著作集》的目录:《菿汉微言》,《章氏文录》及《续编》选(具体论文另有目录),检论》(附《訄书》一版二版),《齐物论释定本》(附《齐物论释》一版及《庄子解故》、《广论语骈枝》、《管子馀义》),《国故论衡》,《新方言》,《文始》,《自编年谱》。
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
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章太炎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
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
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
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诣。
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
其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亦很大。
一生著述颇丰,约有400余万字,但文字古奥难解。
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
互相帮助的作文来一篇
失去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
"当我真正读懂这句话,你已离我而去,远在异地他乡。
永远记得那个飘雪的冬天。
中考第二次模拟成绩下来的时候,外面正纷纷扬扬飘着漫天大雪。
阳台上同学们欣喜地伸手迎接这冬的精灵。
而接二连三的惨败已将我打击得苦不堪言。
我心情沮丧地坐在冰冷且空荡的教室,直到你走来,轻轻地我说:"一起去看雪,好吗?"许久不禁想起了因风而起的柳絮,想起了充满希望的春天。
我想,如果不是我的成绩由前几名一下子滑出升学保证线好远,如果不是我由一只骄傲的白天鹅一下子变回丑小鸭,我是永远也走不进你的世界的。
原来你的才华,都被平日漠然的外表掩饰;你的灵气,都被你差得不能差的成绩所遮盖。
中考愈行愈近,而我的信心与勇气却被匀速下滑的成绩一点点腐蚀。
我不会再和你一起到阳台上看夕阳,听你讲一些我在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
因为我要用自己最后的力气挣扎,而你却假装没有看到我对你越来越冷漠的态度,依旧真诚地鼓励我,一如既往地相信我。
距中考还有一个月,学校开始"规劝"一些没有希望的人回家,其人有你。
那天晚上,你一个人默默地收拾课桌,当你提着沉沉的书包走出教室,直至把身影融进茫茫夜色中时,埋头演算的我竟没有想到去送送你。
后来听说,你跟人去了南方。
南下打工,似乎是求学无路招工无门的人的惟一出路。
但我不知道一个只有十六岁的女孩子独自远离家乡,在人海茫茫的大都市真能淘出金子吗?但随之即来的残酷的中考很快将冬天里飘雪的故事冲淡了。
中考结束了。
当我从考场上筋疲力尽地走出后,竟接到你的电话。
你告诉我中考三天你同样心情激动、紧张不安,因为你惟一的朋友在考场上,你还说我一定会如愿的,因为我有实力……听着话筒里从一个遥远陌生的城市传来的似曾相识的声音,我突然第一次感到了那种远隔千里、有缘无份的忧伤和惆怅。
我一直没有珍惜过你,直到一切都无可挽回,我才突然发现我最需要也最适合我的就是当初我错过的那一个。
在我孤独无助时你满腔热情地走向我,悲观绝望时你替我排遣失落。
我以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你只是我生命里的匆匆过客。
我会忘了你,像轻易忘掉许多心为会刻骨铭心的事一样,可是我错了,岁月的河流冲洗不掉你曾经精心呵护的友情。
所以,每当冬日再次来临,雪花再次飘落,独自坐在座位上的我会强烈地幻想有一双手轻轻地搭在我肩上,有一个声音在说:去看看雪吧。
然而逝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因此,因凄冷而发出的孤独寂寞会愈发清晰,因愧疚和期盼而修饰的思念会愈发强烈。
本来我们想处的那短短几个月应该是我生命中最冷的日子,但却因为你,而有了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
想起了你说过的一句话:友情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为它可遇而不可求。
想起了那首你爱听的《昔日重现》:往昔幸福时光不再久长,不知去向何方,昔日重现歌声,犹如旧爱激荡心房。
再回首,你已远走;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拥有。
而今天,现在,当洋洋洒洒的雪花再次飘落凄清的夜空,我在家乡的方向等你;当缠缠绵绵的夜雨敲打寂寞的窗口,我在难眠的夜晚想你。
一转身便离去的你,却让我一生都不法忘记。
如果一路风尘是你的步履,那么一路平安是我的祝福。
友谊是一个恒等式,它的两边是同样纯洁同样美丽的两颗心。
只有真心地付出,永远没有亏欠之分。
冬天来了,春天近了,请让北归的雁阵告诉我南方你的消息,因为我想知道:你在他乡还好吗?因为我想证明,冬天是个结冰的季节,而真挚的友情,永远不会被冻结。
灵魂归宿记 互助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
两者之间,它拯救的可能仅是两株珍贵的生命之树;而两个民族之间,它拯救的则可能是亿万的民族之魂。
——题记 (一)天堂之音 安东尼的眼睛被他看到的金银财宝弄得眼花缭乱,豪华毡毯,巨大的彩瓷花瓶,翡翠与象牙的雕像,嵌宝石的鸟笼,金银丝纹装饰的屏风和满墙的壁画,在这种美轮美奂和丰富多彩的影响下,他不禁有些晕眩。
巨大的长翡翠桌边,人们享用着美味佳肴,然而,每两个人要同用一个圆圆的大玉盘。
盘内珍馐异品,应有尽有,可每人面前只有一支长柄的勺子,显然谁也无法把食物送入自己口中,可是他清楚地看到,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勺子把食物送入对方的口中,只有互相帮助,两个人才能够共用享用美味。
他忽然痛苦地说:"啊!可怜的人类如果能像他们这样互相帮助,而不是斗争……" (二)审判 庄严的十字架上,粗重的铁链锁住的两个呻吟着的灵魂,他们尊贵的头颅仿佛两块巨石一般沉重地垂下去,珠光宝气的王冠上血迹斑斑。
上帝以无比仁慈的目光审视着这两个"战魔"。
"安东尼,迪南,你们是人类的罪人。
在我善良的臣民面前,你们要受到血与火的惩罚,只有无比圣洁的信念能够擦净圣坛上的尘污。
去追悔吧,罪人……" 安东尼痛苦地闭上眼睛,记忆之门便打开了。
身披铠甲,满头满脸是鲜血的士兵们疯狂地向手无寸铁的人们杀来,比萨人尖叫着,狂奔着逃往荒野。
苍凉的野草地,斑驳的乱石滩,泥泞的河叉口,到处横陈着乱七八糟的尸体。
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章太炎的主要著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