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有关论述孔孟之道的文章
啥故事,故事都是按照圣人的道理而发生的,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的故事。
对了,对了, 孔子去厕所的时候都是一脸慈祥,孟子也有些小肚子饥肠哈哈 真正的道理是领会孔孟之道,自己便会感觉到, 猜想到他们的所做所谓甚至决定,孔孟之道就是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思想的精髓圣洁,哪么他们在和你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就知道了吗?《比如上厕所》哈哈...
关于孔孟之道的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
”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跪求一篇以孔孟为话题的作文。
一)、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
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
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
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
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
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
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
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
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
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
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
“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
“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
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
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
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
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
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
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
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
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
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
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
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这个应该还是可供借鉴的,作文还是要自己添枝加叶的,最好是开头结尾自己写~~~
君子之道6oo字作文
一直喜欢“君子”二字,因为它是最能体现中国正道之人的价值取向。
在我看来,君子比勇士更儒雅,比绅士更正义,较之书生少了几分酸腐之气,比之英雄少了几分草莽之气。
君子达可兼济天下,穷可独善其身。
孔孟之道,即是君子之道;可君子之道,却又不拘泥于孔孟之道。
君子必守道,君子之道,在于心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一个真正的君子,关心的是国家大事,总是把原则、道义、置于首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君子眼中国家安危、黎民幸福才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
杜甫自己身处茅屋之中,尚且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
君子为国家,为百姓,文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可以投笔从戎,战死沙场。
君子可以自横刀向天笑,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家安逸时君子可以退隐山野,泛舟五湖,可当国家于危难时、为救百姓于水火时,君子可以慷慨赴死,舍身取义。
君子之道,在于不事权贵,古往今来,身为君子者,必定是藐视权贵,宁折不弯。
如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朝”,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身为君子,可以入世,可以做事,但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独立,接人待物,处朋交友,看重的是性情相投、品德高尚,决不是看其是否为高官达人,能否为己所用。
曲身事权贵,阿谀奉承,是君子所不耻之事也。
君子当是坦坦荡荡,见到权贵,不卑躬屈膝。
能做到俯仰无愧,方乃君子本色也,君子“彼以其爵,我以吾义”,故而能笑傲王侯,我行我素。
乐道忘势。
君子之道,在于藐视金钱,富贵于我如浮云,千金散尽还复来,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彼以其富,我有吾仁”,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
君子得财,取之有道;君子之财,广施天下,为的帮助天下穷苦之人。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不求奢华、不求富贵,行事为人,无愧己心。
吝惜钱财、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之人,离君子之德已远。
君子之道,在于恪守礼仪,懂得自制。
君子懂得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身为君子,虚怀若谷,求知若渴,敬重长者,关怀幼者,文质彬彬,谦虚有礼,君子不做苟且之事,光明磊落,行事正派,贪色忘义,张狂跋扈,恃才傲物之人,亦非君子也。
现代人对孔孟之道的看法
提起孔孟之道,就会想到封建礼教吃人,这似乎是一个招人反感的词汇,我想这是长期误导的结果。
孔孟之道,便有了儒家学说,在就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没有儒家学说,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就单薄了很多。
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到底讲的是什麽?我们能人云亦云的去听去信吗?我想有一个事实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
那时的中国在世界上也算在强国之列吧!国之强文化思想功不可末。
那麽今天现代社会还要不要儒家思想呢?换言之,对于先人留下的文化思想结晶我们怎麽继承发扬?我觉的仁义礼智信不能丢,应大力提倡,只是赋于它更多现代人理解的因素。
看看今天国人的思想状况,我觉的人们就象木偶,这话听起来不好听,我也不想用这词说自己的同胞。
我们的同胞变得麻木,冷漠,对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的轻视。
我记得很久之前有报纸报道一个事,在广州闹市中心一孕妇遭人凌辱,围观二百多人竟无一人站出来阻止!何为义?还有最近披露的山西黑煤窑事件,这种事存在了几年!报道写的我简直没法看完!太残忍!太没人性!也许有人说那是个别现象,不要悲观,多数还是不这样的。
那不觉的现在人情都很淡吗?夫妻父子兄弟为了钱反目成仇,诉驳公堂,大打出手的事层出不穷,至亲手足没有了仁爱之心;一单位同事之间互相设防,勾心斗角,人之间没有友爱之情;同住一个楼,邻里却如同陌路。
五六个子女却不养一个老人,孝道被扔之。
这些是我看到听到的,为了钱,什麽都可以做,没有了礼仪廉耻,据说中国是娼妓最多的国家,女大学生有的也做这行!最近看到外交部的通告,说是出国的中国人在国外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什麽什麽,以免受到当地的处罚。
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很不好,古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人今天是这个结果!在说信,诚信不欺诈。
今天欺亲骗友的事也不稀奇,君不见,毒大米毒奶粉毒食品等假货劣货时常见报端,为了钱,泯灭了良知道义,在饲料里添加化学物为的是让牲畜多长肉,却不管你人吃了怎样;人们缺乏责任感,为官者,想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名利,办企业的不管环境的污染与否,只顾自己效益。
我以为在法律之外还要有一个思想道德准则,法律管人的行为,却管不了人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创造过中华民族的辉煌,我相信它有着经久不衰的能力。
现在人无所顾忌,所以啥事都干,没有道德良知的约束,所以世风日下,堕落腐朽。
我们应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孔孟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1)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为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其本质和主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2)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讲,巩固封建统治,实现天下太平,莫过于平民百姓人人老老实实,循规蹈矩。
(3)孔孟之道提倡“礼”治,正是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4)与诸子百家中其它学派相比,孔孟之道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倡导封建“礼”教。
所谓“仁”政,“爱人”之类,其它许多学派都有此主张,不过具体言词表述有所不同罢了。
(5)所谓“仁”,不过是从下层平民角度考虑,对统治者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祈望,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从来没来没有成为事实。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孔孟之道的核心就在于提倡封建“礼”教。
最后,再说一句话,孔孟之道,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如上所述,是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其总的趋势是逐渐退隐江湖,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展品。
...
什么是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的出发点及其理论探求的最终归宿,是论证"德治"之治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为孔孟之道的核心,孔孟之"政"道根源于上古社会伦理化的政治范式,从人性、人伦的角度论证"修己"以"治人"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确立了道德、伦理与政治之间的一种绝对相关.在政治实践上,孔孟主张借助人格提升这一伦理化的途径来最终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以建构一个理想化、人情化的社会....
谁有关于王阳明的作文啊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
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作文网 home.sanwen8.cn“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
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
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作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作文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
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
“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心即理也。
”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
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
古人说过“心如止水”。
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
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
《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
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至少450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的确,书是一棵智慧树,等待着我们去采摘无数的智慧果;书是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书是一米阳光,温暖我们童年的每一寸记忆。
从我牙牙学语之日起,妈妈就给我讲《小红帽》、《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常常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在童话的世界里遨游。
渐渐地,我爱上了听故事,每天晚上都缠着妈妈讲故事。
在妈妈的怀里,我听了上千个故事,犹如春雨点点入土。
书是我们平日里形影不离的良师益友,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栗”,只要你仔细去读,会发现书中蕴含的无限财宝。
随着年龄的增长,书籍的阅读增多,心中的意境地则越来越高。
在神圣的殿堂上,我倾听着由书本所演奏的悦耳的音乐。
我乐在其中,遨游、畅想、乐而忘返。
在池塘边可以看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观;手执长矛立足荒漠,有“风萧萧兮易水流”的悲壮场面;在夕阳下等待“古道西风瘦马”的到来。
可以观赏自然界中“造化钟神秀”的鬼斧神工;可以感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可以感叹项羽“力拔山河气盖世”的豪情壮志。
回想着那一本本书的精彩内容,我仍然如饥似渴,仍然希望再读一遍。
当我每次手握一本好书的时候,总是思绪万千;拜访那一个个英雄人物,听书诉说他们动人的故事。
那紧张的情节,那感人肺腑的经过,真让人激动。
读书,使我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天阳光中一般;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喝彩。
书不醉人人自醉,曾有多少时刻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享受着书中的乐趣。
看到书中高兴的情景,我脸上洋溢着开心的表情,手舞足蹈;看到伤心之处,我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流下了同情之泪;看到幽默之处,我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觉得妙不可言;看到深奥之处,我常常苦思冥想,为答案而恼。
合上书本,犹如在沙场麈战中归来——大汗淋漓,在宇宙中环游而归——兴奋不已,在与古今对贤讨论而归——茅塞顿开。
我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我每天放学写好作业,总会捧起一本书,细细品读起来,上厕所时我也要携带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直到腿脚坐得酸痛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书的天地。
有时我陶醉在书中,连妈妈叫我吃饭都忘了,最后还是妈妈动用“河狮东吼”才把我从书中拉了出来,。
唐代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有一次,我们写作文,我突然觉得整个人思维一下子清晰了,构思十分敏捷,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作文可以说是我的爱好了。
我将从书中得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作文中来,每次看到自己的作文本上一条条波浪线及一颗颗五角星时,我的内心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后来我因为读书导致视力下降,使得我与书擦肩而过,可我读书的欲望很强烈,在夜深人静时,便是我读书的好时机,我将书与台灯藏于被子中,开始读起来,妈妈来查看时我便假装熟睡,待妈妈走后,我又拿出书开工了,但纸包不住火,在我正细细品味书中的精彩片段时,妈妈突然闯了进来,发现我在看书,便没收了书本,并叫我睡觉,我只好告别书本,安心睡觉了,可我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上床睡觉了,可我还浮想联翩,脑中呈现出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悲惨的情景,使我彻夜难眠。
读一本好书就像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激情;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阳,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此时此刻,我回味这迷人的书香,心中的理想之灯更亮了,前进的目标更坚定了。
因为我知道,书香伴我,一定会带给我更多的知识和智慧,赐给我更大的力量和勇气。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将勇攀书山,扎根家乡,扎根祖国大地,为我们的厚街,为我们的祖国,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诗篇! 书香伴我行 自从我识字以来,书便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每当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在书海中欢畅的觅食。
书本还为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我的心灵开出绚丽的花朵。
记得我刚认字的时候,特别爱看的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中善良的美人鱼、漂亮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悲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爱的灰姑娘,是它们充实了我的童年,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也是它们让我懂得了生活中的邪恶与善良。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爱看的书也多了起来,比如《恐龙奥秘大发现》、《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发现100》、《冒险小虎队》、《伟人的故事》等等。
我从这些书本上学到了生活中没有的知识,认识了许多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
比如读《恐龙奥秘大发现》让我知道了恐龙的各个种类及恐龙生活的年代。
读《伟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从小就要志存高远,不...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代表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经典著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