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1、正月初一
过去正月初一晨起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福州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必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音似“压浪”),以祝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正月初一这天不煮新饭,也不吃稀饭,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平时也叫做“炊甑饭”),在新年吃“隔年饭”是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在福州民俗里,这一天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夫婿也要同行。回娘家时,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此日又称“迎婿日”。
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女婿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老的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3、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过去福州人人外出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早上外出,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平安,齐发”等。凡亲友来贺者,除招待茶、烟、瓜子之外,另款待以点心。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拜年钱”、桔子或糖果。福州童谣:“拜年拜年,掏桔分钱”。
4、正月初四
到了正月初四这一天,民间习俗有守在家里不出门迎“灶神”回民间的说法,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也称灶王爷。
在腊月廿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因此有了祭灶。正月初四,灶王爷汇报完工作,又要重新回到人间,继续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中,准备好供品,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恭迎灶王爷回来。尽管民俗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这些习俗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民间传说中财神的生日,所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迎财神。
按照习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正月初一起就关张了,而正月初五恰逢财神生日,家家又都重新开张,因此求财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7、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日,是人的生日(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古称“人胜节”,一般吃太平面,也吃取七种菜(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加米粉制成羹,叫做“七宝羹”,晚上也吃年糕,人们在这一天以拜斗的形式为家人祈福平安。
8、正月初八
福州熟语:“元宵但看初八灯”。按照福州习俗,从初八开始是送灯的日子。正月期间,福州民间有送灯的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每年例必送灯,因福州方“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
旧时,初八前后,乡村路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家舅扛着蔗,蔗上挂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送灯是很有讲究的,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
9、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新春家祭,是为“上采(纸)”,各家备牲醴在祖先前供奉。过去在福州市区及其周边乡村的人们十分重视这个环节,“上采(纸)”日当夜,家家户户开始张灯,一般元宵灯展会也在此夜正式亮灯,一直持续到元宵之夜,所以,娘家人务必要在此日前将送花灯到婿家。
10、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又有中国狂欢节、情人节之称。元宵节是新一年中的头次月圆的节日,以前福州元宵节,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举办赛神会。“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之夜,南后街人潮涌动,观灯赏月,热闹异常。
扩展资料:
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福州元宵风俗严肃而活泼,浪漫而美妙。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深含诙谐的幽默感和浓浓的“虾油味”。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旧时,福州元宵闹花灯,成为春节的重头戏。
福州春节习俗 作文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
”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
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
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
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
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
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节日气氛最浓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希冀一年之平安。
y6z食谱网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似”压乱”),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y6z食谱网 这便是古时福州台江新年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疍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夈(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夈(斎)粿过门前。
”y6z食谱网 这叫“讨夈(斎)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夈(斎)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台江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闽俗诸节最重要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延续到元宵节。
福州台江历史上是著名的商埠,旧时春节人与人相遇第一句贺年词便是“恭喜发财”,答语则是“齐发”。
春节到了大家团聚在一起沉静在节日的喜庆当中.说到春节,这可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习俗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过节都是围绕着习俗来过的.对于春节来说习俗多得不得了.但在现在,一些习俗以被人们所淡化,人们已经不在太重视习俗,而要的是喜庆,只要大家过节开心就好.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节日的习俗,这样才不会失去节日本来的蕴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习俗: 除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都算过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时。
开门鞭炮避邪。
迎喜神,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着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过来让仆人送飞贴,有点贺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
《癸辛杂识》中沈公子派人投飞帖,投到吴四丈家,吴叫其仆人喝酒,换贴。
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联开始流行。
初二...
今年福州的中秋节的作文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我们全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庆祝更岁交子。
晚饭后,全家坐在电视机旁,嗑瓜子、吃糖果,高高兴兴地观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熬年守岁,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的钟声刚敲过,我和爸爸就到楼下燃放鞭炮。
鞭炮噼啪响起的那一刻,一切的疲惫与不快都化为云烟随风而逝,惬意悄然而至,快乐随炮竹绽放。
这时,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爆竹声声辞旧岁”,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年初一早上,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着新年好、新年快乐、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我和爸爸妈妈提着大兜小兜的东西到爷爷奶奶家拜年,我一看见爷爷奶奶就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爷爷奶奶新年快乐!”爷爷奶奶每人拿出一张百元大钞,笑呵呵地放到我的手里,也祝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我听了很高兴,向爷爷奶奶深深地鞠了一躬。
中午,奶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大年餐。
我们围坐在餐桌旁,举杯互祝平安幸福,品尝美味,每个人脸上都写满幸福,挂满喜悦。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草木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地接这个节日。
瞧,每家每户都用对联来书写喜悦的心情: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大街小巷,大年初一下午的街上,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玩的、吃的应有尽有。
我拉着爸爸、妈妈在人流中穿来穿去,一会儿坐旱船,一会儿玩弹跳飞人。
玩累了,吃个棉花糖,吃一串糖葫芦,补充点能量,上蹦蹦床上继续狂欢;渴了,喝杯甘蔗汁,接着玩射击、套圈......在这快乐的节日,似乎想玩什么都可以,似乎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这一天,我得到了一只可爱的玩具龟,一个闪光彩球,还得到了一只我惦记了好久的小白兔,满载而归。
新年时光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真希望以后的日子,每天都像过新年一样的快乐!
写春节的作文400字左右
除夕之夜 一年一渡的新春佳节到来了,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那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除夕之夜。
除夕,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一天,远方的亲人都要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吃上一餐团年饭,表示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相亲相爱,幸福美满。
晚上,我吃过年夜饭,全家人都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2点的钟声敲响了忽然,“噼里啪啦”的一声鞭炮声印入耳帘,我跑到了窗前一看,哇!鞭炮、烟花的声音彼伏着,像是在与过去的一年告别。
我的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之”的烟花了。
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
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
“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
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多么热闹的除夕之夜!“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那漂亮的烟花托着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在天空中划下一道道拱们之后,“闪亮登场”了。
烟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冲上天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的像秋菊、月季,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夜空中……大地和天空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沸腾不已。
那各种各样的喜庆声连成一片,好似响彻云霄的交响乐。
真是动听极了!鞭炮也不甘示弱,“啪,啪,啪”的响声在天空中回荡。
炮仗、鞭炮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那五彩缤纷的烟花映红了大地,映红了天空,这绚丽的色彩,不正象征着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吗 或者是 这个假期真是喜事连连,因为多了个春节。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买年货……忙的不可开交。
我们家也忙着打扫屋子,准备过春节。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
一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热热闹闹的。
傍晚,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
夜幕悄悄降临,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晚上,万家灯火,万家欢乐。
爷爷邀请了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聊过去一年发生的难忘事和收获,展望一下未来等等。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
大约7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
快到零点的时候,我和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阳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了,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
我和爸爸点燃了烟花筒,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
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
这些烟花,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
此时的常熟,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或是 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当我跑到阳台边时,突然,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有的像无数颗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多美呀! 今天是正月初一,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只见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门前贴着春联,阳台挂着红灯,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举杯敬酒祝福以后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合家欢乐!路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向亲朋好友拜年。
我们也不例外!妈妈爸爸带着我去奶奶家拜年,一进门,哇!都在呀!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姑姑、姑丈,还有表姐、堂姐,连小妹这个“小不点儿”也来凑热闹呀!大人们坐在沙发上聊天...
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
”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
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
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
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
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
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2 种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
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
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
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
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
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
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3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
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
关于写福州特产的作文
半岩茶产于鼓山。
因产量不多,过去或作贡品,或为高官显贵享用。
此茶生在鼓山岩层或丛荫之中,少有阳光直接照射,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
用鼓山龙头泉之水冲沏此茶,气味芬芳,久留齿颊,效果尤佳。
福桔 福桔是福州市市果,为我国桔类中上品,呈扁圆形,鲜红美观,皮薄汁多,甜酸适口,久有盛誉。
福桔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美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备受群众喜爱。
福桔产地多分布闽江下游两岸,深秋初冬时节,闽江两岸层层绿树,枝头缀满红果,色彩斑斓绚丽,人们誉之为“闽江桔子红”。
由于盛产桔子,福州古时常制桔灯,寓以吉利、高升之意。
桔灯的制法是,在大颗福桔近蒂处平切,取出瓣肉,留下桔壳,用红丝线穿过桔壳提挂,再用小铜丝扎成烛托放人灯中,插上小蜡烛,点燃后即成新颖别致、小巧玲珑的桔灯。
古人有不少咏桔灯诗,如“阿侬巧制赤球轻,到眼圆光分外明。
记得看灯时节近,红丝高揭照人行。
”著名女作家冰心曾作一篇散文《小桔灯》,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橄榄 橄榄是福州特产,早在唐朝就被列为贡品。
初吃福州橄榄,只觉又苦又涩,而回味后却觉得清香、甘甜。
福州橄榄产地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以闽侯、闽清两县的产量最多。
橄榄别称为“青果”。
这是因为一般水果初生时是青色的,熟时变了颜色;而橄榄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翠的颜色。
橄榄又称为“忠果”、“谏果”,这是因它先苦后甜的特别韵味有同于古代忠臣苦谏的性格而称名的。
橄揽还被称为“福果”。
这是海外华侨起名的。
此既说明了福州历史上橄榄产量多,也表达了侨胞对乡土(福州)的眷恋之情。
“桃三李四橄榄七”,橄榄需栽培7年才挂果,成熟期一般在每年10月左右。
新橄榄树开始结果很少,每棵仅生产几公斤,25年后才显著增加,多者可达500多公斤。
橄榄树每结一次果,次年一般要减产,休息期为一至两年。
故橄榄产量有大小年之分。
橄榄有“蜜渍”、“盐藏”等多种加工办法。
福州橄榄品种很多,主要有檀香、惠圆、长营、羊矢等10余种,近年来福州的饭店酒楼中,把生橄榄捶扁,用红糟腌后上桌,风味独特,很受欢迎。
马蔺草编 马蔺草编,福州市著名特产,由形状呈三角、细长而柔软的马蔺草编织而成。
品种有床席、沙发席、草帽、手提包、遮阳笠等,具有细致、光洁、坚韧耐用、散热性强等特点。
近数十年来,福州马蔺草编织品,已多次参加了福建省及全国工艺展览,并被用来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
平潭贝雕 平潭贝雕是具有独特艺术的工艺品。
利用各种贝壳的原物、原色、原纹,用拼贴、坯模、镶嵌等方法加工而成。
产品有人物、动物、山水及盆、盘、具、瓶等200多个品种,供室内陈设用。
在日本展出时深受当地人士欢迎 肉松 肉松是用猪瘦肉、红糟、白糖、酱油、熟油精制成的细丝状食品,食之酥甜脆,油而不腻,入口自溶,鲜美可口,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一。
肉松相传是福州一位官厨补错救急而发明的。
清咸丰六年(1856年)福州盐运使刘步溪的厨师林鼎鼎,在烹调时不慎把猪肉煮得太烂,这时盐运使招待客人又催着送菜。
林鼎鼎灵机一动,急忙加入各种配料,炒制成肉丝粉末端上席去。
谁知客人们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盐运使以后每招待客人都要林鼎鼎专门烹制这道菜。
后来,林鼎鼎辞去官厨回家开设店铺,专门制作油酥肉松,并持起“鼎日有”招牌,意为“鼎中日日有”,风靡榕城。
福州官吏进京还把它作为贡品或礼品,于是扬名全国。
福州“鼎日有”肉松有油酥肉松、干贝肉松、牛肉松、兔肉松、鸡肉松等品种,畅销国内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深受欢迎。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是用产于福州市北郊寿山村的寿山石雕刻而成的工艺美术品,素以选料珍稀、构图严谨、雕工精致、绚丽夺目而著称,为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品之一。
寿山石雕至少已具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
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在任访华时,**总理曾以寿山石雕之精品——“石山之王”田黄石作为礼物赠送他们。
寿山石质宜于精雕细刻。
通常在一块石头上,有红、黑、黄、青等数种颜色,相互交错成自然斑纹。
艺匠们根据石块的形状、色泽和纹理进行构思和艺术加工,雕刻成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果蔬、海味等陈设欣赏品和印章、文具、烟缸、水盂等实用工艺品。
制作时先凿打出粗坯,剥出大体轮廓,然后用手凿深入刻划,最后经修光、磨光、上腊而成。
制作一件作品,少则费时几天,大的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相石取巧”是寿山石雕的一大特色。
一次,一位外国专家到福州雕刻总厂芝田阁参观,手拿一件木雕观赏时,不慎失手跌下,砸坏一尊寿山石雕罗汉手里的木鱼。
厂方请来一位雕手,只见他托起罗汉端详片刻,略施几刀,就将木鱼残存部分改刻成一枚圆形的古钱。
令人叹为观止。
寿山石章及其钮饰艺术是寿山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艺人雕刻的“九宝连环章”仿古鱼印,利用一块24公斤重的寿山石分解成9颗石章,石章之间由8条只有黄豆般细小的活动石链连接成条。
钮头分别雕刻麒麟、古狮、蛟、龙等32头古兽。
如今,福州的寿山...
民风民俗的作文 600字
民风民俗的作文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
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
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
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
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
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
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
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
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400字
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
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
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
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
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
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
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
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
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望着泉水出了神。
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
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
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
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
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
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
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
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
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
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
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一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
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
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
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
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
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
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
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
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
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
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民俗之一――贴春联。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
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
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
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
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
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
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
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请帮忙找关于春节的作文(500字左右)有关于2007春节的所见的
找到了哦 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当我跑到阳台边时,突然,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有的像无数颗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多美呀! 今天是正月初一,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只见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门前贴着春联,阳台挂着红灯,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举杯敬酒祝福以后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合家欢乐!路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向亲朋好友拜年。
我们也不例外!妈妈爸爸带着我去奶奶家拜年,一进门,哇!都在呀!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姑姑、姑丈,还有表姐、堂姐,连小妹这个“小不点儿”也来凑热闹呀!大人们坐在沙发上聊天、看电视,我们小孩子一起手拉手来到房间,玩起“藏东西”的游戏。
堂姐镇重其事地说:“我现在宣布游戏规则是:一个人将几样小东西藏起来,其他几个人去找,全部找到的人就来藏东西。
”我们经过抓阄,最后决定由堂姐来藏3个可乐瓶盖。
堂姐将我们推出房间,于是自个儿藏东西……过了一会儿,堂姐笑盈盈地走出来说:“藏好了,保证你们找不着!”我们蜂拥进去,我想:最容易藏东西的可能是最隐蔽的地方。
所以,我认真地将每一个角落都找了一遍,竟然没有,在看看小妹,钻到床底下,屁股撅在外面,小手在里面摸索着,没有,她刚想站起来,“啊呀!”只听小妹叫了一声,就“呜呜呜”地哭了,原来她在床底下站起来时撞到了床边。
于是,她暂时停止游戏。
啊!少了一个对手,不过表姐也不好对付,只见她在衣柜里将每一件衣服都翻了一遍,哇!还好没有!可到底在哪呢?我扫视着四周,这时,我发现窗帘后面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我拉开窗帘,呀!是可乐瓶盖!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表姐见了,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但是她速度加快了,那里找找这里找找。
我急忙接着观察,在床底下小妹够不着的地方,我又发现了一个可乐瓶盖,我的心更加兴奋了起来,后来我又在一本书下找到了最后一个瓶盖。
“呼!真是费了我不少工夫!”我叹了口气说,堂姐、表姐和小妹都为我高兴。
堂姐说:“你的观察力真不错!”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介绍中国民风民俗的作文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
”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
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
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
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
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
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元 宵 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
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
《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
”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拗〔ōu〕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
”(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节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
每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
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
扫墓又叫压纸,即为坟地锄草,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
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
清明节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
富豪之家多有自行制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朋好友。
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
端午节 端午,福州俗称五日节、五月节。
因节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谓端午节。
相传是纪念...
家乡人们过年的习俗,写一篇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终于近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炎黄子孙历来都重视。
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大家便开始紧落密鼓的筹划准备。
在着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里,亲人、朋友相聚一堂似乎很困难了,而过年正是天涯海角的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大好时机。
在外工作的友人也可以再次相聚,虽然我体会不到游子的心情,但过年时亲朋好友聚在一块玩,却也其乐无穷。
作为小孩子,当然最爱玩了,平日忙于学习,过年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放送了。
你们不妨与我分享我得大年吧! 除夕晚上刚吃完水饺,全家人便迫不及待的等待晚会的开始,尽管每年都有晚会,但每次晚会同样能够被小品、相声逗得捧腹大笑,时而陶醉于美妙的歌声中,时而惊叹于神气的魔术…… 放鞭炮。
今年过年,我买了许多鞭炮,除夕夜十二点整时,我点燃了一大串鞭炮,新年的钟声与鞭炮声同时响起,场面十分壮观。
闲来无事,还可以与弟弟放些小擦炮。
在大人眼中虽无意思,但这些鞭炮声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年时,把长辈给的压岁钱攒起来,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感觉真不错!今年,我还学会了一项新本事———包汤圆。
吃着自己包的汤圆,真甜! 过年是热闹的,但姐姐告诉我:“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又多了一份思考。
”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一年。
我想: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 还有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
”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
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
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
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
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
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节日气氛最浓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希冀一年之平安。
y6z食谱网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似”压乱”),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y6z食谱网 这便是古时福州台江新年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疍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夈(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夈(斎)粿过门前。
”y6...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