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追答
3.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反面;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影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国家免遭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
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与不害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如此行文构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以上三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纵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三道试题,虽说没有典型的哲理思辨型试题,但在此之前,哲理思辨型试题一直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宠儿”。在大力倡导考查考生思辨能力的今天,2016年一年短暂的停顿并不代表2017年不会继续考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很有可能将热点与经典、思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 误区警示
1.观点不明
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个观点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如2016年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考生一会儿赞同虚拟世界,一会儿赞同现实世界;一会儿又反对虚拟世界,一会儿又反对现实世界。
2.结构失衡
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5∶5之式,这是严重的因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
3.认识较浅
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已,故而显得认识肤浅。如2016年江苏卷“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些考生仅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没有深度解读。
三、抢分之道
因此类新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所以考生最好从“兼顾多者,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优秀作文《为生命灵魂修炼》之片段——
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往更能向前行走。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指出妥协的实质)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妥协理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床,“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列举现象)如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更是对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出现实中种种妥协现象的本质)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
早在1984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20年,英国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现实)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验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的好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指出与自然相处的恰当的方式)
更多追问平凡和梦想的思辨性作文
卓越是快马送来的一纸诏书,于是李白大呼:“我辈岂是蓬蒿人。
”奔赴了纸醉金迷的长安。
平凡是屋檐下的一夜秋雨,所以杜甫默叹:“茅屋为秋风所破。
”拿起被子,寻找一片淋不到雨的地面。
卓越是书桌上一盆精心照顾的紫罗兰,引起一片连连的惊叹声。
平凡是墙角一坛封存老久的酒,静静地见证着一个个蜘蛛网的成长。
秦王扫六合,汉武屈匈奴,太宗建盛世,明成拓远泽。
他们的事迹见证了他们的伟大,深刻在史籍中,万载不灭。
**舍躯,**坚忍,李素丽敬业,罗盛教勇敢。
他们的事迹彰显了他们的品质,牢牢记在人们心中,百代流传。
每个人都希望能一夜成名,登上乐坛,体坛,文坛。
只是梦想而已。
我们每天走着同一条路,踏着同一个时间做着同样的事。
现实是我们依然平凡。
平凡不是平庸,平庸的人只会做梦,平凡不同。
平凡的人会积聚能量,等待那一刻,破茧成蝶的一刻。
所以我看到,杜工部的诗文被后代文人骚客反复吟颂。
在北宋时,洛阳纸贵,杜甫的卓越不下于李白。
所以我看到,墙角的那坛老酒被发现,那浓浓的酒香立即倾倒了所有的人,老酒的卓越甚至超过了鲜花。
我没有多金的父母,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上层的熟人,我很平凡。
但只要我有梦想,有企盼,有毅力,有决心,我将卓越。
每一个人生如同登山一样。
我没有缆车,没有直升机,甚至没有一双像样的球鞋,而山顶又是那么高,山路又是那么陡。
但重要的是,我一直在走。
平凡的人生没有尽头,像一条无限延伸的路,但当你勇敢地走下去,你会发现前方另有一片天地。
那时,我破茧成蝶。
如何写好一篇思辨性作文:问以辩之
我的烦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我心头......,这首诗词恰如其分也表达了我的心情。
在我的心中,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非常烦恼,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们吧。
今天上午,我们的老师叫我们回家后要去找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我想:唉!又要去找资料了,真是太无聊了,老是整天都叫我们去查资料,结果资料查了,又过几天就没有用了,但是为了不被老师骂,我只好听老师的了。
偏僻的家里没有电脑,我只好来到离学校最近的电脑室门口,想要进去查阅所需资料,于是我摸摸两个口袋,唉!怎么没有钱呢?我那要买零食的钱呢?该不会是不见了,于是就想回家找爸爸要钱,可是又不敢。
我在电脑室门口徘徊了许久,心里直犯嘀咕:想要进去查资料又没钱,想要回家路途太远,家里离学校有两三公里远的路程。
打算放弃不查资料,又怕老师责怪。
真是进退两难啊。
回到学校门口,想到老师那责备的眼神,我只好跑回家了。
爸爸看着我说:“你怎么回来了。
”我说:“是啊。
”爸爸看我有心事重重的样子,便对我说:“你有什么事啊,要不要我来帮你啊?”我说:“爸爸你吃完饭后,可不可以带我去查资料呢?”爸爸说:“可以,但是今天的碗你可是要洗的哦!”我花了一个小时,才从网上找到了很多有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我想如果把全部打印下来一定需要很多钱,于是我就把主要内容打印了下来,走出电脑室,我心里一阵轻松,因为我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
唉,终于解决了一件轻松的事,我真高兴,但同时我又开始犯愁了,不知道下次老师什么时候又让我们去查阅资料。
议论文行文如何加强作文的思辨性
加强议论文思辨性,从以下三个步骤去做:①由此及彼想开去。
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
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
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
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
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
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
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思辨性话题作文“人生该不该示弱”例文展示
人生该不该示弱适度示弱天地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个人的勇敢。
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
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要勇于坚持勇于奋斗。
这固然不错。
但是,有时适度的示弱却可让 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此后又挺直身躯。
这是自 然现象。
就我们的人生而言,事事逞强,处处逞强,时时逞强,有时会适得其反,难以实现 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因此,要学会适度示弱。
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
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并不是原则问题。
诸 如朋友间的误解,夫妻之间的争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
若一味地逞强,有时会失去 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阴影,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加深。
常言说:“忍一时 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的示弱。
它需要一种宽广的胸 怀和博大的胸襟。
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
在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远大目标。
难免会磕磕碰碰, 有时还会遇到似乎忍无可忍的事情。
在这时,适度的示弱,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以积蓄 力量,去实现远大的理想。
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不能忍一时之败,落 得乌江自刎,可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如果说,逞强示勇需要勇气,那么,适度示弱也同 样需要一种勇气。
适度示弱,也是一种教育原则。
在生活中,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哪一个老师不 希望学生能胜于蓝?老师可以以身作则,父母可以耳提面命,甚至可以越俎代庖。
而我要说, 适度示弱,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教育原则。
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父母可以善意地说“我不行”, 激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并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与生活能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老师也可以善意地说“我不懂”,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
这种 示弱,可以说是父母老师有意借己之“弱”,以培养孩子学生之强,何不乐而为之呢? 人生本就不是单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并非只有单纯的一种选择。
我们赞美 “勇”,赞美“强”,但也不拒绝适度示“弱”。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度示弱天地宽。
作文中怎么才叫有思辨性
1、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
2、除了平时加强锻炼外,学生应该多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
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思辨能力。
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这样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作文就会更加深刻透彻。
...
如何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辨性
你在电话里询问思辨性作文的写法,我用这个邮件简要回复你,供你参考。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
高考的作文,常常要求体现思辨性。
没有正确的思路,深刻的思考,丰厚的底蕴,在写作中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恰当的处理问题。
文无定法,但有常规。
那么,怎样使写作更好地突出思辨性呢?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思考:一、要懂得为人之道。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遵守一些准则。
比如保护自己,尊老爱幼,爱护自然,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知过即改,勤奋学习,心胸开朗,坚韧不拔,等等。
青年学生虽不可能做到这些,但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
这是思辨的渊源。
只有懂得了为人之道,才懂得作文之理。
文如其人,就是说文章是人品的反映,所以,人们常把“道德文章”视同一体。
二、要真正懂得辩证法。
有许多知识,不管是不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该娴熟于心。
比如,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不会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偶然可以形成必然,现象可以反映本质;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可以使对立变成统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同一个问题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整体由局部构成,整体能够带动局部,局部可以影响整体。
这些内容,都是政治课本上的老旧知识。
要经常翻阅,心领神会,用来观察、分析事物。
这是思辨的根本。
三、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肯定没有人看好;文从字顺,能使读者认可;语句精辟,才能使读者赞赏。
高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
平常语句不会引起注目,只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语句,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点触动。
所以,平时要不断积累精辟的语句,阅读经典著作,能加深文化底蕴。
除此以外,案头枕边放一本名言警句,随便看看。
有所感触,及时记录在小本子上,随手翻阅,也有补益。
这是思辨的基础。
假若一周能记录一句,一年记录五十句,三年就有一百五十句。
考场之上,能运用一两句,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这些别人不可代替,只有靠自己慢慢积累。
四、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高考作文常常文体不限,但一般说还是偏向议论性的文章好写些。
这种文章,开头部分的论点要正确明了;中心部分的三个左右分支论点,要引导到自己最熟悉的范畴展开,结尾部分要首尾圆合,文题照应;分支论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把表现每一个观点的重要语句,放在段落的开头,能给读者以纲举目张的印象;有意识地使用复句证明观点,比如“如果......如果......那么......”、“只有......只有......才能......”这种句式,会给读者“论证严密”的感觉;提出观点以后,可以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过渡,论述结束,可以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来收束全篇;考生文章普遍以句号、逗号为主,如果用了一两个反问句,那么,一定使读者耳目一新;句子简短,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段落分得小,可以给读者灵动的感觉。
这些就是基本的技巧,是思辨的应用。
我曾跟你妈妈说:“作文就像指导青年医生针灸一样,不是教会的,一定要靠自己感悟。
”希望这个邮件,能对你有所启发。
写作指导: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
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
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
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
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
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
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
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
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怎样写出优秀的思辨作文
现在的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有个怪现象,就是孩子平时说假话,要被批评,而在作文中写假话,是被允许的。
老师明知作文里说的是假话,但也欣然地接受了,并且还会给予一个高分。
这等于培养和鼓励学生说假话。
著名学者摩罗有句话:你讲话的态度就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你讲话是虚假的,那么,你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虚假的。
这就是说,作文中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也是个做人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明文规定,写作文要写真话,不写假话。
我们当老师的还有理由违背吗?不能。
难道孩子不在作文里写假话就写不出好作文吗?当然不是。
之所以如此,责任多半在老师。
在此本人深有感触。
案例:2011年12月,贵州省第三届《当代教育》“艺义丰”杯小学生作文竞赛颁奖揭晓,我辅导的四年级(2)班雷子云同学作文《没妈的孩子》获二等奖。
看了编委的修改和评委老师的综述。
我感触颇深,喜、愧参半。
我为了指导成功,力求完美,于是在作文指导中加入了我的“老成”。
全文2000字。
标题《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编委把标题改为:《没妈的孩子》。
开头段:“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听到那动人的歌声,我思绪万千:我就是那没妈的孩子,我就是那一根孤独的小草!我多么希望自己是妈妈怀抱中的宝呀!编委把开头段删简为一句话:我是一个没妈的孩子,多么希望成为妈妈怀抱中的宝呀!中间段1800余字,是雷子云同学三天时间写出的草稿,事例真实,生动感人。
而写作思路布局,结构安排等都由老师完成。
老师修改语病,根据材料反复剪裁、拼装、调整而成。
结尾段:有一首歌写得真好!“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幸福之花处处开遍,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虽然少了妈妈的爱,但我感受到人间处处有关爱!“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孤独的小草在人间处处关爱里变成了一块宝,幸福享不了!”编委把结尾段也删简为一句话:我是一个没妈的孩子,但我有爷爷奶奶和弟弟。
编委老师的三处大的删减,改得多简洁呀!我受益匪浅。
我为了结构完美,反复修改词句,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运用歌曲开头和结尾,想以此来打动评委获得成功才如此这般成人化,多出那些空话、套话、假话的大道理。
中间段虽然编委没有作任何改动,但是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完成这种长篇大作的思路布局调整的。
真花了我的不少心思,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
有些字、词、句都是我这位指导老师的“功”与“过”。
通过此次指导小学生作文,我想起了一言名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
”的真正含义与道理。
《当代教育》评委林盛青老师也在书中与本届参赛作文指导老师作了一个笔谈:多一点童心,少一点老成“……获奖固然是好事,但获奖如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未必就是好事。
老实说,我对本届作文竞赛获奖的一些篇目,是持保留意见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些文章中,我很少看到童心,很少读到童趣。
不少篇目成人化的痕迹特别重,结构、行文都显得太老成,近乎于完美。
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小学生真有那种对结构,对文字,对主题,对表达驾轻就熟的能力吗?对社会,对生活,学生们真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何认识吗?我武断地认为,不可能。
即便是六年级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应该是在社会的层面上。
……我这样说不是对获奖作文进行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加给学生,不要让学生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与事,更不要代替学生操刀动手。
小学生的写作,贵在真实。
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童心和童趣。
试想,如果十一二岁小学生的作文,都是大主题,大结构,大叙事,那还叫小学生作文吗?不少参赛作文没有童真童趣,只有的是老成。
这成了一种非常不良的文风和学风的问题。
参赛作文出现这种现象,责任在老师。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那么功利,就不会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可以获得一时的名利,一时的风光,但是最终受害的是学生。
所以,对于那样的作文指导方式,我坚决反对。
从那些存在着拔苗助长现象的作文里,我感到问题十分严重了,是该让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林老师的话真是太有道理了,我受益匪浅。
我们许多指导老师都在做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错事。
其实我们当指导老师的心中是最明白不过的了:没有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反复修改,怎能达到优秀等级的作文呢?原稿怎能参赛呢?不显得老师的不尽力吗?不得已而为之呀!其实适当修枝润色也是应该的,但要考虑怎样才能保留原汁原味才更好。
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实的小学生作文?应该是,一篇有着童心、童趣,哪怕表达不怎么准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小毛病,但反映的是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那就是好作文。
对于如何评判小学生作文的“好”与“不好”,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里,我想借用美术教学中一个经典例子来表明我的观点。
例子说的是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直接思辨类作文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