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最深的要数秦腔戏了。这是我接触最早的艺术形式。
一盏高挂的油灯闪着长长的火焰照在夜空中,秦腔人物或端坐对话或驰骋斗打,形象有趣、唱腔优美、生动传神,十分好看。《杨家将》、《薛仁贵征东》是我印象最深的剧目。
我从小成为秦腔戏迷是受父辈的影响。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在村里称得上是一名小知识分子。他上街卖菜算起账来又快又准。由于他爱看秦腔戏,所以能经常给我们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并从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的故事中演绎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就是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秦腔戏是我童年的校外课堂和欢快的乐园。
现在家乡的秦腔戏仍在演,演戏的是民间的艺术团体。我到县城人民广场看了一场秦腔戏,节目是《武松打虎》和《薛仁贵征东》片段。一听到秦腔戏,一种久违了的亲切之感和愉悦心情油然而生。
现在的秦腔在造型上十分精美,镂空雕刻非常精细。武松的形象眉清目秀、英姿勃发。老虎嘴大目圆、凶猛异常、花纹逼真。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表演时人物的嘴巴、眼睛都能随着情节的需要变化无穷,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艺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一个人唱,乐团配乐伴奏,虽然是一台戏,但武松与猛虎搏斗时的场面依然让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更令人叫绝的是一个演员可以演唱男女生末净旦丑各种腔调,使观众感到咫尺之间有千军万马,瞬间跨越历史长河,真可谓“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唱腔的地方特色十分浓厚。以民间各派为主,吸收乾州碗碗腔的唱腔,形成浓郁的秦风秦韵。加上弦乐伴奏,悦耳动听,自成流派,深受人们的喜爱。
秦腔戏的艺术元素十分宽博。它是兼有戏曲各地艺术特色的综合艺术。演出内容以说史见长,一本戏可以连续上演两个多月,每天秦腔戏剧情的悬念叫你非接着天天看下去不可,许多人干脆固定坐位天天到场。我想,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是受秦腔戏的启发而产生的吧!上世纪80年代秦腔戏大师任哲中改进了秦腔,使秦腔《三滴血》进京上映。
他们不断地创作新的剧本,使秦腔戏常演常新。除了保留传承的传统节目外,还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和寓言神话节目,像《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猪八戒背媳妇》、《鹤与龟》、《汉孝子黄香》、《红嫂》、《山娃与凤凰仙子》等等大受群众欢迎,而且演出时不拘泥于台词,与时俱进,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精神。
秦腔太斗任哲中他在剧本创作、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十分出色的才能和激情,为群众奉献了精彩的节目,使大家受到了精美艺术的享受,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我相信家乡秦腔艺术之花将生生不息,永远开放。
介绍秦腔作文350
【我爱秦腔】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目—秦腔,唱腔高亢激昂,其声如吼,让人振奋。
我是陕西人,从小就爱听秦腔戏,每次听到秦腔,都觉得很亲切,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家乡的距离。
我姥姥是个秦腔迷,她经常放着碟跟着电视里的人唱,还给我讲里面的故事,带我去看戏。
受姥姥的影响,我看了秦腔《三滴血》,这是秦腔的代表曲目。
这出戏讲了一个叫晋信书的县令,根据书上的传说故事滴血认亲来断案,让父子分离、姐弟失散。
讽刺了那些不切实际只信书本知识的糊涂官。
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读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我最喜欢看《铡美案》,里面的包拯是个大花脸,他不畏权势,铁面无私,刚正不阿。
“陈世美”也成了那些攀龙附凤,抛弃妻子,忘恩负义的男人的代名词。
现在,我生活在兰州,在黄河之滨的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那些秦腔迷在唱秦腔戏。
从那里路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观看。
他们有的唱腔悠扬,有的高亢有力,不管是着便装还是戏服,都一样的有板有眼,惟妙惟肖,真让人看着不想离开。
虽然我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也喜欢流行的热歌劲舞,但我更喜欢秦腔,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因为他用脍炙人口,浅显易懂的故事反映了深刻的道理。
介绍秦腔特点作文700字
小时候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最深的要数秦腔戏了。
这是我接触最早的艺术形式。
一盏高挂的油灯闪着长长的火焰照在夜空中,秦腔人物或端坐对话或驰骋斗打,形象有趣、唱腔优美、生动传神,十分好看。
《杨家将》、《薛仁贵征东》是我印象最深的剧目。
我从小成为秦腔戏迷是受父辈的影响。
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在村里称得上是一名小知识分子。
他上街卖菜算起账来又快又准。
由于他爱看秦腔戏,所以能经常给我们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并从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的故事中演绎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就是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
可以说,秦腔戏是我童年的校外课堂和欢快的乐园。
现在家乡的秦腔戏仍在演,演戏的是民间的艺术团体。
我到县城人民广场看了一场秦腔戏,节目是《武松打虎》和《薛仁贵征东》片段。
一听到秦腔戏,一种久违了的亲切之感和愉悦心情油然而生。
现在的秦腔在造型上十分精美,镂空雕刻非常精细。
武松的形象眉清目秀、英姿勃发。
老虎嘴大目圆、凶猛异常、花纹逼真。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表演时人物的嘴巴、眼睛都能随着情节的需要变化无穷,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逼真传神,栩栩如生!艺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一个人唱,乐团配乐伴奏,虽然是一台戏,但武松与猛虎搏斗时的场面依然让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更令人叫绝的是一个演员可以演唱男女生末净旦丑各种腔调,使观众感到咫尺之间有千军万马,瞬间跨越历史长河,真可谓“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唱腔的地方特色十分浓厚。
以民间各派为主,吸收乾州碗碗腔的唱腔,形成浓郁的秦风秦韵。
加上弦乐伴奏,悦耳动听,自成流派,深受人们的喜爱。
秦腔戏的艺术元素十分宽博。
它是兼有戏曲各地艺术特色的综合艺术。
演出内容以说史见长,一本戏可以连续上演两个多月,每天秦腔戏剧情的悬念叫你非接着天天看下去不可,许多人干脆固定坐位天天到场。
我想,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是受秦腔戏的启发而产生的吧!上世纪80年代秦腔戏大师任哲中改进了秦腔,使秦腔《三滴血》进京上映。
他们不断地创作新的剧本,使秦腔戏常演常新。
除了保留传承的传统节目外,还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和寓言神话节目,像《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猪八戒背媳妇》、《鹤与龟》、《汉孝子黄香》、《红嫂》、《山娃与凤凰仙子》等等大受群众欢迎,而且演出时不拘泥于台词,与时俱进,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精神。
秦腔太斗任哲中他在剧本创作、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十分出色的才能和激情,为群众奉献了精彩的节目,使大家受到了精美艺术的享受,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我相信家乡秦腔艺术之花将生生不息,永远开放。
介绍秦腔作文350
【我爱秦腔】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目—秦腔,唱腔高亢激昂,其声如吼,让人振奋。
我是陕西人,从小就爱听秦腔戏,每次听到秦腔,都觉得很亲切,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家乡的距离。
我姥姥是个秦腔迷,她经常放着碟跟着电视里的人唱,还给我讲里面的故事,带我去看戏。
受姥姥的影响,我看了秦腔《三滴血》,这是秦腔的代表曲目。
这出戏讲了一个叫晋信书的县令,根据书上的传说故事滴血认亲来断案,让父子分离、姐弟失散。
讽刺了那些不切实际只信书本知识的糊涂官。
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读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我最喜欢看《铡美案》,里面的包拯是个大花脸,他不畏权势,铁面无私,刚正不阿。
“陈世美”也成了那些攀龙附凤,抛弃妻子,忘恩负义的男人的代名词。
现在,我生活在兰州,在黄河之滨的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那些秦腔迷在唱秦腔戏。
从那里路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观看。
他们有的唱腔悠扬,有的高亢有力,不管是着便装还是戏服,都一样的有板有眼,惟妙惟肖,真让人看着不想离开。
虽然我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也喜欢流行的热歌劲舞,但我更喜欢秦腔,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因为他用脍炙人口,浅显易懂的故事反映了深刻的道理。
...
介绍陕西美食,名胜,方言,秦腔艺术的作文800字
篇一:感谢母校 感谢母校,让我认识这么多和我一起学习,玩耍的同学;感谢母校,让这么优秀的老师们教给我这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谢母校,给我们这么舒适的教室和美丽的学习环境;感谢母校,这六年来给我的关心的照顾。
一想起六年前爸爸妈妈送我进校门时,如今,我已经是一六年级的学生了,是再过几个月就要离开母校的学生了,现在感觉六年的时光过得是多么得快呀!一想到要离开母校,一闭上眼睛,眼前就浮现新学校的‘身影”,那是在2010年,新的教学楼建起来了,操场变宽阔了,学校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室,让我们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了。
每到课间,操场就像菜市场,有的同学在玩耍,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跑步……我们的欢声笑语全在那里,我们的健康活动也全在那里,每年的运动会上,我就能听见同学们的呐喊声,能看见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身影…… 一走进教室,我就想到了我慈祥的老师们,一走进教室,我就能想起和我一起欢声笑语的同学们,一走进教室,我就想起我们的教室如今变得这么美丽,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丝丝的笑容。
因为是母校给我提供了这么美的学习环境,是母校严谨的学纪,优良的学风和先进的学习理念,让我们自己克服困难,让我们学会独立,所以我们要为母校争光,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让我们的母校自豪一下,让所有的人知道,我们个小学时光是在这优美的学习环境里度过的。
我们的成绩都出自于关心我们的老师,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篇二:感谢母校,更感谢我的班主任 岁月像小河的流水,带着欢快的笑声流去。
母校陪着我们长大,在告别母校时,我们一定会依依不舍的离去。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花一草,都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我们的班主任一直陪着我从6岁到13岁,一直陪着我成长,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做作业……这些情景我们都无法忘怀。
记得一次,学校放寒假,我们依旧到学校,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玩耍,我们爬上二楼追逐。
当时我和一位同学在追逐,我们爬楼梯,一不小心,我摔了下去,当时不知道是谁将我抱起,立刻送去校务室。
等我醒来,原来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叶老师。
当时的我十分激动,老师,如果当日不是您救了我,我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 还记得一次,我们大家和老师您一起玩丢手帕的游戏,轮到我了,我绕了大家几圈,将手帕轻轻地放在您的背后,便立刻跑了起来,您看见我跑了,便转身看了一下,你发现了,可您发现晚了,我已经到了您蹲的位置。
“哈哈…”不知是谁笑了起来,“老师,来个节目。
”“好啊,,好啊”“……”…… 老师,我爱您,可还是要感谢母校,如果没有母校,我还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见过面……老师我爱你!篇三:感谢母校 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而我们就像是摇篮里的孩子,在摇篮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母校,是我们幸福的港湾,而我们就像是小船,从无知的码头驶向知识的港湾。
母校,千言万语也述不完我们对您的感情。
路旁的小树,你可记得小时候那个无知的我?身边的小草,你可记得小时候那个懵懂的我?与此同时,我要对陪伴了我六年的母校道一句:“谢谢您,母校!” 站在教室的窗口前眺望,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映在我眼前。
它门对我而言是多么熟悉的呀!它们保存了我的许多回忆:那宽阔的蓝球场上,经常有我们朝气蓬勃的身影;那绿色的跑道,记录着我们奔跑跳跃的姿态。
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那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我们学到更好的文化知识,老师那慈祥的笑容总在我眼前浮现,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总在我耳边回荡。
每当我走到那敞开着迎接着我们的大门,看到这字,总感到非常骄傲……母校,带给了我无限的回忆,同时我要感谢母校带给我的一切。
坐在书桌旁,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幻想:假如我以后取得了成就,我一定充满感激重返我的母校,捐出一笔钱,让母校焕然一新,以此表达对母校辛勤培育的感谢之情;即使我没有钱,我也会把母校牢牢地记在心里,我会回到母校看望我的老师们,同他们聊聊天、叙叙旧。
母校,马上就要和您说再见了,我真舍不得离开您。
我想和您说的话,是永远说不完的。
那就再让我对您说:“母校,我感谢您。
”篇四:感谢母校 美丽的校园就像一棵大树,我们就是那欢快的小鸟栖息其中——我们共同欢乐,共同学习。
可是,雏鹰总是要离开大树的怀抱,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展翅飞翔。
现在,我们即将毕业,即将离开您——母校。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我是那样熟悉,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我也不会忘记! 校园的松树,你可记得:在那一天,学校的广播放着优雅动听的歌曲,我知道,再过十分钟,我将配戴用鲜血染红的红领巾。
过去了,我戴上了,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
同时,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颗正当三好学生的种子已经萌芽。
这六年的学习生活,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可那时天真的我还不知道有跟您分离的时候,只顾着学习、玩耍。
想起那时,我们在一起欢声笑语是多么的高兴。
可现在,我们即将毕业,这时,我的心中又一次...
关于戏曲的作文
学戏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
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去“师学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不用猜就知道张奶奶又在一展歌喉了。
点明来意后,张奶奶乐得合不拢嘴,二话不说便开始教我唱戏了。
张奶奶给我选了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张奶奶先找来了《天仙配》的音乐让我欣赏一番,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才知道是张奶奶正唤醒沉迷于戏曲的我。
原来戏早已唱完了。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也并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同样挺好听。
接着张奶奶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她唱一句,我学一句。
一曲下来,原本婉转的黄梅戏被我唱得“面目全非”,没一句是着了调的。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后笑得前仰后合,我不禁愁眉苦脸开始丧失了学戏的信心。
奶奶看到我这副表情,便和蔼地对我说:“别急,万事开头难,只要有毅力一定能学好。
”听了这话,我心头一热,信心之火又重新燃起。
张奶奶也继续教我唱。
遇到较难的让我重复练习,不厌其烦地示范唱,直到把我教会为止。
几遍下来,我已能完整并着调地唱下来了。
又跟着音乐练几遍后,我便能与张奶奶一个“牛郎”一个“织女”地对唱起来了。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去尝尝。
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做事的难易。
同时,我还悟出另一个道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有关看戏的作文
那天,我去看戏,是秦腔,那一腔一调,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听懂了秦人在吼秦腔时所表达出的情感。
秦腔原本就来自于陕西民间,它所表达的不过是天下众生最普通的喜怒哀乐。
秦腔的演唱时而使人感到肝肠寸断,时而使人感到荡气回肠,比如那令人悲愤哀叹的《窦娥冤》,还有那使人不由道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三娘教子》,再有那叫人心中畅快的《铡美案》…… 现在,我听明白了秦腔中的喜悦和凄凉,也感受到了秦腔所表现出的秦人朴实、粗犷、勤劳、细腻的性格特点,我更知道了秦腔为何那样受人欢迎,因为唱戏人热爱秦腔,更热爱生活,她在唱戏时,已经完全和戏中人融为一体了。
秦腔不仅是传统民俗,而是一种民族气质的载体和象征,秦腔是人生的艺术升华,苦难生活造就了秦腔,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俗话说得好:秦人、秦风、秦韵。
秦腔以它特有的韵味演绎出陕西人的朴实、爽快、热情和豪迈。
在我的老家,每年的五月份总要唱几天戏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小时候,家乡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
可想而知,文化生活是多么贫乏。
因此,唱戏对于村里的人来说,可真算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了。
戏团还没来,人们就开始活跃起来了。
有的评论今年的戏班子和演员的水平,有的猜测这次剧团会有什么新剧目,有的则加紧锄地,提前做好了看戏的准备。
五月十二的那天,村里人一大早就在庙附近搭好了戏台的木架子。
我们一群小孩早已是迫不及待了,眼巴巴地在公路边等候着戏班子的到来。
黄昏时分,几辆载着戏子和戏箱的汽车缓缓驶过,我们就在汽车卷起的黄尘里欢呼雀跃起来了。
等到晚上,戏台已经被装扮好了。
戏台中央挂上了几层幕布,又吊上了几盏灯,戏台两侧的树枝上安上了两只大喇叭。
台底下早已坐满了人。
我们小孩坐在最前面,却不安分,不停地在人群里追逐打闹。
我们后面是坐的是正在讲戏的老人们,他们永远是忠实的戏迷。
最后站着的是大人们,只见一群妇女们嘻嘻哈哈地拉着家常,而男人们又围在了赌场上,开始掷骰子了。
这时,戏台后面的发电机突突地响了起来,戏台上的灯亮了。
台上被照得金壁辉煌,台下顿时安静了下来。
一阵锣鼓梆子响过之后,戏就正式开演了。
头天晚上通常唱的是《铡美案》。
我对其中《韩琦杀庙》一折记忆犹新。
那时我不知道韩琦为什么要追杀可怜的秦香莲和一双儿女。
只见韩琦挥刀杀了几个来回,秦香莲都顺利地从刀下躲了过去,看样子韩琦是不忍心下手的,当他听完秦香莲的一番咿咿呀呀地哭诉之后,先是两手直哆嗦,最后居然拔刀自尽了。
戏的结尾就是几名小兵将一具铡刀抬了上来,然后又押上来一个人,将其置于铡刀下,随着黑脸包拯一声令下,那个人的脑袋便掉落到了地上。
有一次,这一幕竟然把我吓得扑到母亲怀中哇哇大哭,后来,每当母亲批评我胆小懦弱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这件可笑的事,作为有力的证据。
第二天,算是正戏了。
演的最多就是《窦娥冤》和《金沙滩》。
我们一群小孩谁也没有耐心将一部戏完整地看下来,我最喜欢看《窦娥冤》里张驴儿父子滑稽逗人的表演了。
当这两个丑角互相指着对方,脑袋像公鸡似的有节奏地伸缩时,台下所有的观众都笑了。
我之所以喜欢看《金沙滩》,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武打场面。
在两军打仗之前,几个小兵先要翻一会儿筋斗,耍一阵儿花枪。
我们小孩连眼睛都不愿眨一下,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我很佩服耍花枪的武生,简直将花枪耍得出神入化了,他们即使将旋转的花枪抛到空中,也会稳稳地接住。
于是我央求父亲给我也削了根木棍,涂上一圈一圈的色彩,就变成了一根花枪了。
我便开始认真地练习耍花枪了,走哪练哪,连上学也带着,经常把校园当成舞台,边转花棍边大吼一声,还吸引了不少师生围观。
可惜,有一天母亲拿着那根花棍赶驴推磨时,被驴踩断了,害得我伤心了好几天。
中午,戏快演完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偷偷地跑到戏台后面,撩开幕布,想看看戏台后面的秘密。
只见戏子们有的卸妆,有的整理道具,有的嗑着瓜子,有的抱着小孩,我才知道,原来看似神秘的演员们也是普通的人啊。
突然,一个晴天霹雳把我们吓得心惊胆颤,原来是看场子的憨老头正站在我们后面破口大骂哩。
于是我们便落荒而逃了。
回家的路上,我们就在柴草上翻起了筋斗。
每个小伙伴的身上都沾满了柴草和灰土,可大家还是没命地翻着。
吃过晚饭,邻村的一帮孩子也赶来看戏了。
如果他们有人胆敢在我们面前无礼撒野,一场“恶仗”就避免不了了。
我们本村和邻村的孩子摆好了阵势,对峙一会儿,如果对方还不服气,就开始打仗了,当然姿势远远没有戏里的好看,也没有音乐伴奏。
一阵厮打过后,邻村的孩子就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投降告饶了…… 后来,村里通上了电,安上了电视,也修建了漂亮的戏楼。
可我却不怎么爱看戏了。
大概是因为年年唱的就是那么几出戏,都看腻了,远不如在家看电视有意思。
要去,也是冲着加演的晚会去的。
其实,我很喜欢戏曲,尤其是时而高亢时而哀婉的秦腔。
父亲、五姑、妹妹都是戏迷,而且唱得很动听。
我每次拉起二胡的...
介绍豫剧的作文200字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
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
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
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
"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
"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
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
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西安羊肉泡馍 作文
羊肉泡馍,陕西名吃。
其渊源可上溯至公元前11世纪。
西周时曾将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羊羹就是用羊肉烹制的羹汤,制作方法:先将优质的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
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
古城西安的牛羊肉泡馍,讲究工艺,烹制精细,火候到家,肉烂汤浓,料重味醇,馍筋光润,绵韧适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且具有食疗滋补作用。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军队与借来的“大食”军队从凉鄯而收两京,一道平息 了“安史之乱”。
在唐王朝天子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被获准驻兵长安。
“大食”兵行军打仗时常携带一种叫“饦尔木”的类似“馕”的食品,行军打仗旷日持久,士兵携带的“饦尔木”常变干变硬难以下咽,他们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汤食用,这就是“泡馍”的雏形。
随着“大食”兵和当地人的交往日甚,“饦尔木”的制作方法也从军营传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众的主食之一“饦饦馍”。
一千多年来,经过西安坊上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泡馍”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一道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厌的绝佳美食。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
泡馍以烹调方法分为干泡(无汤)、口汤(食后余一口汤)、水围城(汤较多)和单走儿(吃馍喝汤)四种。
餐前先将“馍”掰成黄豆般碎块,交厨师烹煮。
食时选定方位,讲究蚕食,切忌搅动,以保持鲜味和原气。
其间可加辣子酱,以刺激食欲,食香菜以保持口气清新。
为避免泡馍中的牛羊肉脂肪腻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战。
餐后饮一碗精制的高汤,更觉浓香溢口,神清气爽。
牛羊肉泡馍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 ,又有暖胃之功能。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
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
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
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
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
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
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
如果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
是一种难得的滋补佳品。
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事实上,羊肉泡馍在西安广受欢迎并不只是因为它的美味。
它和西安的许多特色小吃一样,在街上随处可见,而且价格公道,是一种全民食品。
不管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想吃,就能吃得起。
关于戏剧的作文(高分求)
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
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 1960年,**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
戏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
群臣纷纷劝谏,项羽不听。
总理说:“一人言堂。
”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
总理说:“一家之长。
”当演到项羽孤军陷入设好的埋伏时,总理道:“一筹莫展。
”当虞姬备酒安慰项羽时,总理说:“一曲挽歌。
”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拔剑自刎,全场剧终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
”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妙绝。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
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并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了。
很多人都认为京剧和无聊,很老土,不如现在的音乐那么有趣,那么流行。
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听戏剧,而抛弃了我们的“国粹”,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
介绍德州扒鸡的作文最好450上下,谢谢~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又清脆。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
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
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的角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介绍秦腔特点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