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的七绝组诗.诗共六首,其中第一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最著名.
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求谢大光的文章《落花枝头》,谢谢。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
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
如今看去,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
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
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
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振颤着我的心。
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
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萌和一的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
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
人常说:开花结果。
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
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还是这个龚定庵,在另一首落花歌中,就曾经发出“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的感慨。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惋的。
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
它们的作者,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
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润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化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
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拆和抗争。
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蓬勃。
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
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荷青春的活力。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骊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帮忙传几篇以"俗”为话题的优秀作文,急用,拜托各位了!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
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
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
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
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
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
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
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
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
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关于阳城习俗的500字作文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一:咋家乡的习俗 在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的节日,而我们小孩总想着过节,因为,每逢过节,学校就会放假,虽然作业比平时多一点,但还是有闲暇、玩耍的时间。
我喜欢过节,最喜欢过中秋节,尤其是家乡的中秋节。
因为八月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就可以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我们这里可好了,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和奶奶就会给我们包月饼吃,因为,中秋节是要吃月饼、赏月的。
妈妈和奶奶坐下的月饼可漂亮了。
做下的月饼你别看表面上像是大饼,但上面的图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来的一样,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不仅如此,还是用新鲜的面和陷做成的。
主陷是:红糖或白糖,然后再加上点儿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干什么的。
做出来的月饼,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考出来的。
只要端在桌子上,就会有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都会让你的口水垂涎三尺。
我喜欢过中秋节,在院子里,全家人为主桌子,吃着月饼,喝着桂花茶,赏着天上圆圆的月亮。
有时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会来,我们就一边赏月,一边想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现在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月饼,但我还是喜欢吃家里的,因为吃着家里的月饼,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过节,但我更喜欢咋家乡的中秋节。
因为中秋节代表团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多么好啊!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二:咱家乡的习俗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
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
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
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
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
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三:咱家乡的习俗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
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
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
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
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
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
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
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
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四:咱家乡的习俗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
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
感受春节民俗文化作文
可以借助这些资料凑出一篇来,应该有1000字以上吧。
春节民俗----结题报告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
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
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
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
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
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
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
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
(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
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
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
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
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
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
(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
(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
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
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
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
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
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
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
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
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
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
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
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
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
烟花:又称"礼花","焰火"。
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
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
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
安西都护进来时。
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
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
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
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
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
这就是"压岁钱"。
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
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
作文:我身边的传统文化要怎样写?
迎春活动 庙会市场 上元佳节 年节尾声 ?迎春活动 祭财神:是正月初二的主要内容。
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财神是谁?说法亦不统一。
因为他是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来路自然不同,归纳一下,财神应属道家范畴。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
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
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
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
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
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
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
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
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破五:正月初五日叫"破五"。
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太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回娘家,叫"归宁"。
商号于这天筹备次日开市。
第二天凌晨,掌柜的带领伙计们上香、烧百分,并将纸钱、粮食粒与神码放在芝麻秸上焚烧,谓之"送神"。
随后"开市大吉"正式营业。
人日:正月初七叫"人日",也叫"人胜节"、"七元"。
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说,天地万物出生的次序,分为鸡日、狗日、豕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
正月初七天气晴朗,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顺星:正月初八为"诸星下界"之日,人们于此日祭星,谓之"顺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
再供熟元宵和清茶。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迎春:立春之日,北京的官府甚是忙碌,明朝时期,迎春的仪式较复杂,要去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
京兆尹和各府衙的官员,都须将官服装戴整齐。
按规定的仪仗,制做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仪式。
然后进宫、百官朝贺。
清朝时期略有简化,但仍须制做土牛、柳鞭。
各衙门用柳鞭打牛3下,叫"鞭春",是劝耕之意。
京兆尹率两学诸生进大内祝贺。
民间吃小红萝卜,叫"咬春"。
2?庙会市场 新正节日期间,北京有特殊的庙会和贸易、游乐场地。
厂甸:老北京"逛厂甸"的地方,在今和平门外,琉璃厂街与新华街交叉路口一带。
该处以琉璃厂文化街闻名遐迩。
这里是辽金时期的东北郊。
辽代叫海王村,金代叫海王庄。
元代在此设官窑,烧琉璃瓦件。
明代为工部所属五大厂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迁走琉璃窑,仍保留琉璃厂之名。
此处设市,最早是灯市。
康熙年间后期,内城灯市口的灯市迁于此。
逐渐出现过年集市,民国六年,建海王村公园,举办大型集市。
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开馆,这里的书肆骤显繁荣,最多时发展到220多家。
节日的厂甸是特定的市场,以展销文物、书画、字帖、金石、珠宝、玉器等工艺品为主要内容。
其次是风味小吃,像年糕、元宵、爱窝窝、茶汤、灌肠、豆腐脑儿、炒肝等,非常丰富。
最有厂甸特点的是三尺多长的大糖葫芦。
它几乎成了逛厂甸的标志。
厂甸还是儿童购买"耍货"的乐园。
有琉璃剌叭、布布噔、大风车、空竹、地轴儿、江米人、泥模子、猴戏、粽人、面具、九连环、竹蛇、蜡水果、布娃娃、西洋景、转花筒、袖箭、弹弓等,极受欢迎。
北京人历来爱逛厂甸。
清朝"残灯末庙"的冷落时期,逛厂甸者仍有20多万人,相当于北京城人的五分之一。
据统计,1931年春节厂甸有商贩近千户。
1960年厂甸集市中断。
1963年春节,集市恢复,有750多个摊位,据说这次游人最多,有400万人次。
"**"后,厂甸停办。
财神庙:广安门外六里桥,原有五显财神庙,这是年节期间一处典型的庙会。
每年正月初二祭财神时,这里是香火最盛的地方。
...
有没有关于花灯的优美作文?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
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关于外国风俗和节日的作文100字以上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 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 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 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习俗吧!有哪些 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 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 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 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 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 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 的这些好诗好词吧!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 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
作文《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而之前则是年三十了。
呵呵,大抵与平安夜是一个级别。
传统的春节应该怎样过? 腊月25: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今日焦点: 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29:小除夕过赶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31除夕:贴门神贴春联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
元宵节的来历作文,300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 元宵节美食——元宵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回答者: hang6815 | 四级 | 2011-2-14 13:11 (一)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
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
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
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溕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
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蓬,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
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的笃笃地响。
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
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
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
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
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
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
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
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
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
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焕然一新。
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二) 我的妈妈 我的的妈妈今年三十四岁了,看起来还不老。
瓜子脸上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个子,身材不胖也不瘦。
妈妈很爱我更重视我的学习。
前段时间盖伦英语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个全国英语比赛,希望我们能积极参加,展示一下自己。
我报名参加了英语歌曲比赛。
大那以后,妈妈开始上网找歌曲,锁定歌曲后妈妈先自己学唱,每天哼哼呀呀的,唱会了以后开始教我。
妈妈给我选的歌曲是《挥着翅膀的女孩》的英文版。
那时候又正处在期末复习阶段,马上要考试了,妈妈在不耽误我复习的情况下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帮我练习唱歌,纠正我的发音。
工夫不付有心人,我顺利地通过了体育场分校的初赛,锦州市的复赛,进入了辽中赛区的决赛,如果辽中赛区能够取上就能进入全国总决赛了,那是我盼望以久的。
妈妈非常孝敬父母。
有一次,奶奶生病了,轻微脑血栓住进了医院。
这可把妈妈急坏了,她每天在医院护理奶奶,给她洗脸、帮助她练习走路,忙...
求写家乡的小吃或风俗习惯的作文
我的家乡缙云,不仅有闻名中外的仙都,而且这里的小吃却更是吸引着众多人。
先来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烧饼。
大家可别小看那些烤烧饼的人,虽然烧饼只有小小的一个,可做这一个小小的烧饼,却要花不少功夫呢!做一个烧饼需要多道工序:首先,要加点醋、和面,再取一小团面团,然后揉成一个小圆团,把它用擀面杖压一压,接着放上煤干菜和肉,用五指把薄片四周一收,再用擀面杖压一压,就又变回圆形的了,然后再在面上放上糖水,好让它有粘性。
最后把烧饼放进特制烧饼桶里烤,不久,烧饼桶里就会飘出香味。
那香味会让你直流口水。
过往的人也常常会被这香味勾住,忍不住会停下脚步买一个解解谗,不管肚子饿不饿。
看着这圆溜溜的,黄里带白的的小烧饼,你咬一口,就会感到一种松软香脆的感觉袭遍你的全身,那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缙云烧饼的传统伴侣是馄饨,烧饼火烤,馄饨汤煮,干稀调和,所以很多缙云烧饼店也兼营馄饨。
在丽水,馄饨皮太厚,吃饱不成问题,可是一点也不好吃。
温州的馄饨和丽水的馄饨恰恰相反,皮薄的像一张纸,肉也很少,吃个两碗才成半饱肚,太麻烦了!可是我们缙云馄饨的皮,不是现在通用的精白面粉,而是用当地土产的含少量麦麸的面粉擀制,厚薄适中,淡黄色,半透明;馄饨皮包入剁碎的瘦猪肉,淡黄里透出粉红。
肉的分量多,自然能吃得饱。
嚼一口,就会感觉富有弹性的猪肉滑入口中,滑进喉咙,让人情不自禁地叫好,再加上一个黄里带白的烧饼,真是美味无双呀!这样的美味,又有谁会不想吃呢?自己想名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上元夜这首诗的意思(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