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作文素材】作业帮
梁启超有很多责任的名言警句,还有少年中国说这篇也很经典,里面有他举的其他人的事例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与自己有关的作文素材
○素材1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
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
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
然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
他对前来劝降的李陵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
”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也没低下那颗高贵的头。
匈奴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为伴。
19年后,归国时已是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了,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永垂青史。
○运用拓展 可用话题一:爱国尽忠 分析:敢于以死报国,是苏武忠贞的集中体现。
正是如此,他才成为几千年来爱国尽忠的典型代表,世人效仿的楷模。
可用话题二:尊严 分析:有人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 有的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有的人说:“人的尊严靠知识。
” 还有的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其实,人皆有自尊心,皆有人格尊严。
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和脆弱,更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可用话题三:人生的关键 分析:人生有“四气”: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
把握住人生的关键,主要是把握好上述“四气”中的某一“气”,如:人生的关键是要有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
可用话题四:选择 分析:人的一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时,我们往往要从中作出某种选择,此时此刻,你是果断抉择呢,还是进退两难呢?选择会涉及方方面面,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选择,大到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素材2 自沉汨罗的忠魂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
年轻时的屈原深受楚王信任,他想通过楚怀王来实现他革新政治、强盛祖国的理想。
但是,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保守势力处处打击屈原,他们多次在楚王面前谗陷屈原,最终使昏庸的怀王“怒而疏平”,后将他流放到汉北。
但忠于怀王、热爱祖国的屈原并没有被这沉重的打击屈服,继续与保守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不久楚怀王受骗囚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子兰、靳尚受到重用,他们对屈原的打击的迫害更甚,终于楚顷襄王“怒而迁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随后,楚国被秦灭亡,流放中的屈原怀着未实现理想的悲愤与痛苦,自沉汨罗,以死来表明自己忠于祖国的心迹。
○运用拓展 可用话题一:坚贞的爱国者 分析:在惨遭奸信谗陷之时,在被怀王驱除朝廷流放在江北之时,在被顷襄王驱逐到更远的江南之时,屈原都一如既往地怀念着他的国家。
甚至,当得知自己的国家灭亡了,就用自己的身躯与才华来为自己的国家殉葬,这就是屈原。
从肉体到骨头到灵魂,他都是坚贞的爱国者。
可用话题二:寻找人生的价值 分析:屈原的爱国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时付出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可用话题三:真理卫士 分析:为了心中的真理和信念,多少人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没有抽丝破茧的过程,哪里能有蝴蝶的翩翩起舞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高频考点好素材(万能易考好素材[常规经典素材]) ○素材1 王夫之拒收礼物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
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
每日著述,以至脘不胜砚,指不胜笔。
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
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素材解读 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这样的人啊!他们的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
※适用话题 气节与情操 高贵与低贱 忠君与爱国 ○素材2 贝多芬只有一个 有一天,几个侵入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
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
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 却完全靠我自己。
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素材解读 贝多芬的拒演,体现了一名爱国者的民族气节以及个人的尊严。
※适用话题 爱国 人格的尊严 自尊与他尊 ○素材3 黄道周节义千秋 黄道周在南明福王政权中,官至礼部尚书。
他在衢州抵抗清兵时,战败被俘。
他坚决不投降清军,临到就义的那天早晨,两名已经降清的南明官员按礼仪进来拜见,黄道周痛斥他们对朝廷的背叛,两人灰溜溜地...
有关责任的作文素材
有关“责任”作文素材作者:吴大国 出自:miaoo1000 浏览/评论:469/0 日期:2010年7月1日 10:00 有关“责任”的名人名言: 1、责任感常常会纠正人的狭隘性,当我们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
——普列姆昌德 2、坚毅而崇高的思想方式,能够使一个人建立起生活目的和认识自己的生活职责。
——列夫?托尔斯泰 3、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林肯【美】 4、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维克多?费兰克【英】 5、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中国】 6、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英】 7、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美】 8、人类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决定。
——富兰克林 9、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敌人。
——爱蒙斯 10、起初是我们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
——王尔德 11、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
——培根80年后的一封信:20世纪末,武汉市中心6层的景明大楼收到一封来自英国的信函,信函提示这幢大楼的设计使用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提请注意。
落款为这幢大楼当年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这封来函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责任。
责任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因距离的遥远而消蚀,不因生物体的代谢而作废。
对这家设计事务所来说,责任就是生命,责任就是品牌,责任就是信念,责任就是一座山,沉重而又崇高。
同样的事例,也可以从古人身上找到。
南京的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不动,巍然如山。
只要你仔细去看,每一块城砖上都刻着烧制者的姓名。
在当时,这也许只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一种措施手段;在如今看来,这是一种何等的责任意识。
城砖上的那个人早已作古,但刻有他们姓名的砖与明城墙同在。
站在这城墙底下,默诵着这些姓名,会让人肃然起敬。
有责任的人是崇高而伟大的。
责任有大有小之分。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承载着民族存亡发展的重大使命;也许你没有栋梁之材,但也绝不能放弃属于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
如今社会上,新名词、新事物、新作派层出不穷,什么“月光族”啦,“啃老族”啦,“丁克族”啦,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对人生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负责,对家庭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我们得着前人的养育,也应该给后人以庇荫。
把责任落到实处,做好你的本职工作,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代,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这样的事例我们时有耳闻:一位病人长期腹痛,最后,开膛破肚,发现是几年前动手术时,一块纱布没有取出来,在肚子里溃烂生脓了。
由于护士的一个小小的疏忽,病人吃尽了苦头。
因此,一般在医院里,手术室的护士,在手术结束后要清点器具,这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良好的习惯,后来也就成了一种制度。
一场森林大火,往往源于一个随手乱扔烟头的习惯;一场官司,也往往由于一句习惯的粗话“口头禅”。
一场瘟疫,也许起因于随地吐痰的习惯。
(以上两则事例可用与“小”与“大”之类的命题上) 中国数千来的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也许和遇到新鲜事物首先要到老祖宗那里去寻找依据成例,不为最先,不耻最后,遇事观望,不作可否的中庸之道形成了思维定势有关,这种习惯,成了民族前进道路上的羁绊。
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在前人划定的范围里绕圈,这让我们失去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Gucci Evening失去了生机活力,给人的感觉是“垂垂老矣”! 议论:习惯是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
一个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用,一个不良的习惯也能让人遗憾无穷。
凡事提早5分钟的习惯,避免了匆忙的尴尬;事毕后整理归档的习惯,使工作生活变得有序;养成事前订计划的习惯,使做事目标明确;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尽可能地给自己提供回味、反思的素材,使生活变得更加耐人咀嚼。
有关责任的作文素材
责任【事例】 1. 20 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 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 户失支了存款. 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 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 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 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2.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 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 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 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 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的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 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的人, 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 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3.1920 年,有个 11 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 13 美元.在当时,13 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可以买 125 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 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 家?"父亲拿出 13 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你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了 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 13 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承担过失,使 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名言】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美】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维克多费兰克【英】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人所能负的责任, 我必能负; 人所不能负的责任, 我亦能负. 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美】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中国】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俄】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托尔斯泰【俄】 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中国】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德】 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威尔逊 责任到此止步(The buck stops here).——杜鲁门【美】
与自己有关的作文素材
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
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
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
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
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
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
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
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
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
**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
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
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
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
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
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
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
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
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
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
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
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
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
作文--我心中的梁启超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述说童年之梁启超,有一个故事:塾师出题“小不忍则乱大谋”,他笔下立刻就蹦出警句,“或大仇未报,凄凉吹吴市之箫;或时会未来,匍匐出细人之胯”。
读过,不禁肃然。
在今日之中国,估计看明白这两句话是很有些困难的,后面一句,还有人知道是韩信的典故,前面的,大约没有多少人知道是说的伍子胥了。
其实伍子胥的典故,实在不是少,仅仅一部《史记》,和他直接相关的列传,就有三部之多(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卷八十六《刺客列传》),另外还有一部《吴太伯世家》,可见他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
从伍子胥那里流传的成语,如感恩图报、倒行逆施、因地制宜,至今都是家喻户晓。
关于他的故事就更多,伍子胥当年的流亡时候,因为过不了昭关,急得头发一下子全白了,这就是成语“一夜愁白”。
不过紧接着发生的另外一个成语故事“吴市吹箫”,却少有人知。
吴市吹箫并不在上文中的三传一世家中记录,而是出现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我想这就是它默默无闻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关于蔡泽,虽然他的口才出众,思维缜密,对于秦国来说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前有范雎、白起,后有吕不韦和李斯,他的光耀,已经早早被掩盖在璀璨的星空之中。
范雎本来不过一个被冤枉差点毙命的门客(比孙膑惨多了),凭着“远交近攻”的计策,其势如日中天,亦曾不下后来之吕不韦,武安君白起长平得胜,竟因为和应侯一点过节,就被干掉了。
吴市吹箫的故事,见之于范雎初次见到秦昭王的谈话,颇有隆中对的味道。
关于伍子胥,其实很短,不过一句而已:“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餬其口,栴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吴市。
” 范雎用这个例子,不过为了衬托自己的才华,以伍子胥自喻,这样的文章在战国二百五十年贯穿始终。
然而于世人,则是振人的警醒。
中国历史的迷局,我以为最要紧的一条,在于尊严和气节的悖论。
中国人向来注重气节,从庙堂之上死谏的大臣,到不食嗟来之食的农夫,都是史家不变的传颂主题。
然而在一时之气节,往往难于得到成功,基本上都是鱼死网破,一桩小事,弄出来无端的大悲来。
于是聪明的人,在宦海的沉浮之中,便琢磨出隐忍之策,甚至于所谓的厚黑学,反而成就了一番事业来。
其实他们的辛苦,远远超越了我们所能想到的。
他们并非没有气节,他们并非没有挺身而出的冲动,但是他们却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终极目标,除此之外的一切,都能够痛苦的予以割舍。
材料作文:父亲.求构思怎么写.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梁启超时时关...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
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
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
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
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
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
“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
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
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
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9.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请保留此标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
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
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10.程门立雪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
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
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
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
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
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
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
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
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
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
其三,要做读书笔记。
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我国古...
高中作文素材400字名人事例
您好!给您一个关于名人事例的参考: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
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
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
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
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
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
“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
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
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
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9、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
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
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10、程门立雪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
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
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
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
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
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
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
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
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
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
其三,要做读书笔记。
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
跪求高中议论文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谢!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
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
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
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
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
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
“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 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
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
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
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 9.文章不厌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
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 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
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 10.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
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
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
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
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
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
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
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
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
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
其三,要做读书笔记。
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 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