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作文,大多数中学生大伤脑筋,总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写,却又非写不可,只好硬着头皮胡乱写几句应付老师。不少老师对此毫无办法,不知从何入手去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结果形成了学生不愿写作文、老师不愿讲作文的局面。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愿意写作并努力写作。激发起兴趣再施以正确合理的指导、练习,一定会写出好的作文。
一、指导阅读,初步练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讲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广泛的阅读,才会拥有广博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才能有话可说。阅读不是盲目的、无选择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典型性的文章进行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美,然后指导学生默读或有表情地朗读,指出典型的词句,让学生理解其在文章中的意义和色彩,激发学生联想,领会词句的妙用。例如:在《芦花荡》这篇小说中,“自负”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但确实是文中主人公的主要性格所在,并不是贬低主人公。可让学生试着写写这样的句子,训练他们运用词汇的能力,从中体会文字的无穷妙用。在阅读过程中,可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或者段落摘抄下来,反复朗读,在讲解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使学生感到理解一篇文章有章可循了,自然会增强阅读的兴趣。课内的阅读是有限的,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例如读书、看报等。这里所说的阅读,一方面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大量阅读当代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学生只有在阅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时,才会产生浓厚的作文兴趣,因为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反映的生活是学生所熟知的,语言风格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读过以后很容易产生模仿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良好的作文兴趣的开端),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课内外阅读形成互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
二、教会观察,体验生活
要想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写,阅读必不可少。但光靠阅读是不行的,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的素材。
教师要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写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三、逐步渗透,说写结合
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知识增加了;仔细体验观察生活,让学生有话想说了。但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某一件事或某一观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设置疑问,启迪学生的智慧,或者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可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教师对主动提问、解答的学生给以充分肯定的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口头表达的一些不足,如语言不连贯、逻辑性差、词语选用不当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感到自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下指导学生把提问解答的内容在笔记本上归纳总结,把口头表达的内容加以整理,加工落实到书面上,自然就是一篇小文章了,书面表达能力也就相应增强了。在教学中逐步把说写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想象、互相讨论。这样一来,说得多了,口头表达自然会增强,活动结束后再把自己或别人讲述的事或者阐述的观点加以补充和完善,一篇小记叙文、小议论文就蕴育而生了。
四、多写多练,功到自然成
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说写训练使其掌握了一些写作技能,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掌握写作规律,还应多写多练,才能真正写出好的文章。教师可以布置周记,让学生把每天听到、看到、读到和想到的一切用最贴切、最恰当的语句,以最合理的顺序记录下来,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学生自会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写成文章了。这样,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写、胡乱应付了,因为学生已经愿意把一切诉诸文字、展示心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其写作能力。
指导中学生写作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但是只有培养了写作兴趣,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所以,指导阅读、留心生活、说写结合、多写多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文字,创造出佳句,写出井井有条、文采飞扬的好文章。
一、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是一个入门,但它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效果。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作文教学中,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
朱熹云:“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也是说要摸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并挖掘其闪光点去赞赏和评价,才能激发其兴趣。
二、创设写作环境,激发写作动机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 分析事物的能力。”这就是小学习作课教学的目标。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时习作课教学中,千方百计出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题目,要“事必躬亲”,把主要精力放在丰富学生生活,指导观察生活方面,在文外下功夫,拓展写作内容,每次作文之前,必须有生活实践。于是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动机就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二关键。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启写作的情感阀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切的生活体验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只有有心的将社会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情景化,巧妙的将学生引入习作情景中,才能使写,成为了一种需求----学生要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心目中形象的魅力;使写,富有了情趣----学生沉浸在自我愉悦的情感世界里;使写,呈现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心境。
例如“妇女节”,我举办了体验活动,如倒背书包,放在胸前,无论什么情况下不能放下书包或者改变书包方向,体验母亲怀孕的艰辛;放学后去菜市场买菜给母亲做饭;打扫屋子、洗衣服、做家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体会深刻了,不仅写出了好的作文,也懂事了很多。
因此我们习作指导的重点,应是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各方面的知识。为发掘习作素材,应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以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为基点,确立习作话题,发掘习作的个性源泉,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有情想诉。
2.给予学生独立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独立观察,独立表达的能力。
敢于放开手脚,让学生在活动中当小记者、小作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采访生活……使学生从生活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习作材料库。
例如《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这篇征文,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带领学生,红领巾采访团的形式,参观采访了陕机集团。请集团的领导详细介绍了集团的历史、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过程,并参观了他们的车间和荣誉室,给学生创设了深刻的生活体验,一个良好的调查观察环境。并给于时间,在一周内利用课余时间下到社区、家属院,独立了解工人三十年来的生活变化。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看到了工人熟练操控数控车床的情景,耳闻目睹了集团飞速发展的光荣历史,了解到祖国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学生都很快就写出了较为成功的参观记,这次活动受到了西安电台的注意,还邀请学生做了专题报道,受到了区教育局、区政府的极大重视,在相关网站上都有信息刊登,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没有这次调查参观,学生何来写作动机呢?没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学生和来调查成果?
很多事情,只有学生亲眼看到了,亲身体验了,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才能有真情实感,才有了写作的冲动,也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与其反复的说教,激发兴趣,不如创设环境,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让他们主动的拿起笔。
三、整合写作动机、写作兴趣,教给写作方法,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冲动,并不代表就能写好作文,经常看到,学生对于一件事的看法,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落实在书面,就寥寥几句。朱自清先生就说过:口头的表达,并不能成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总结经验,寻找化难为易的途径,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会积累素材、掌握一般习作的方法,学会欣赏,从而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把个人的内心体验自发的变成一篇能打动他人,感染读者的文章。
1.指导观察方法,教给观察技能
“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可见指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是切实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 1) 按照学生的层次,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在观察时,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引导儿童的观察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的重点。另外强调观察要有一定顺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或“远-近”“近-远”“上—下”“表—里”,逐渐养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的观察事物,才能对所要表述的事物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观察时也要注重利用多种感官,运用比较的方法,注重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性。在观察中,要把视觉、听觉、嗅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起来,做到观其形,辨其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丰富的信息,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注重相似事物之间的异同,学会通过比较、思考才能发现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2.注重写作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写作技巧的指导。
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小学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二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必须“六要素”齐全,写说明文必须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
例:在要求学生完整、通顺、具体、生动地“记一件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第一步教给学生“基本规则”,要求学生审清题意后,明确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它必须“六要素”齐全。要求学生想想,自己写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有那些人参与?经过怎样?结果又这样?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就能完整地说出这件事的六要素。第二步教给学生用“分解事物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件事一步一步分解开来。如:写“种树”这件事,可把它分成挖洞穴,放苗,填土,提苗和浇水等几步,使之通顺、有条理。第三步教给学生用“步步联想法”把种树过程中的环境,种树的每一步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碰到的困难和怎么克服困难等有关细节加以细致描绘,达到写具体的要求。第四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修辞和精彩优美的词、句,给文章中的语言加以修饰,达到生动的目的。这样指导,学生都能写出比较完整、通顺、具体、生动的叙事文,都觉得先依据文章的基本规则,再恰当地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来写作文,易写并写得好。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精美文章,领略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养成情感和表达方式的知识积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