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文言文的翻译》4200字
文言文的翻译
一、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
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例: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一个同学《庖丁解牛》开头一段的译文: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huā)然向(通“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译文,有的地方就不能算忠实于原文。如“杀”和“解”不是一个意思; 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无。这些地方都没做到“信”。还有的地方, 语意不清,令人费解,或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甚至不通。如“牛身上发出哗哗的 响声”太笼统,可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一个厨师丁”不合现 代汉语习惯,可改译为“一个叫丁的厨师”;“杀牛刀在前进”,不妥,可改译为“进 刀时”;“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可改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投井下拍”;“传说中 尧的乐曲”是解释,夹在译文中反而不通顺,应删去。总的说,这些地方都不符合 “达”的要求。
有些同学翻译文言文,不像对待作文那样重视现代汉语的运用,以为大意差不 多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就很做到“信”和“达”了。 所以明确译文好坏的标准是必要的。
二、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 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 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两者虽有分别,却又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以直译 时,辅以意译。
例:《张衡传》末段的译文:
永和初年,张衡被调离京城,做河间王(刘政)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同国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衡下车”),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同时抓了起来。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称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到职工作三年(“视事三年”),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乞骸骨”),朝廷却调他回京,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逝世。
这段话,绝大部分是直译,但有些词语,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则 是意译。这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为“下了车子”“看事情”“乞求骨骼”之类,因 为表达不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所以只能按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 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总之,只要确切表达了原意,直译、意译都是可以的。
三、词语的翻译
文言词语的翻译,可分几种情况来讲。
第一种情况,一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文言中大多数普通词语都可如此。 一般说来,没什么疑难之处。如“商君佐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争割地而赂秦”等句中的“佐”“筑”“赂”,可采用加字法,译成“辅佐”“修筑”“贿赂”。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句中的“爱”“致”“士”,可换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吝惜”“招揽”“人才”来译。
第二种情况,解释和翻译有相当的距离,不能简单把解释的话当作翻译。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当解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可译为“整个天下”。这类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指的是什么来译。
第二种情况,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又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总之,还是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为准。
借代。文言中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很多。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等。这种说法,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如解释,可讲清为什么这样代;作为翻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
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如把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等。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用典故。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如谭嗣同曾对梁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其中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四个人名,如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在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写进来,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第四种情况,各类专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译时也应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名、庙号、年号、书名,等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都有一系列的习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拜”“迁”“出”,等等。可按现在的说法翻译。专名和习用语(术语),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诸多方面。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必须掌握的。
四、句子的翻译。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要注意。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例如“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谁“不肯受”,谁“曰”,不补出主语,意思就不明确,应补出“侯嬴”或“他”。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显然省了“威”之类,可补出,译为“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谁厉害?”又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不内”后省了宾语“樊哙”,可补出。介宾短语的宾语,也常省略,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句中的三个“以”字后,都省了代词“之”。“之”指代“苟粟多而财有余”这个假设的情况,译时要补出,可译为“这种情况”之类。此外,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果地震(于)陇西”“麾众拥豪民(于)马前”,等等。这些“于”字都要补译出来。
2、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时需要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又如:“沛公安在?”这是在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在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是定语后置的现象,按现代汉语习惯,译时也要改变过来,放在中心语前面。此外,由“于”“以”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常作补语,译时可改为状语。如“赵尝五战于秦”“遮豪民于道”“饰以山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等等,译时都应改变语序。
3、有些特殊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如不多用些笔墨,难以把意思表达清楚。可扩充文字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这类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补充:
一、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
1、全文翻译题,要求在阅读原文、领会大意的基础上,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2、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
3、重点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4、译文辨证题,这是近几年的考题类型。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行政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型类。
二、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
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 要作用)于社稷也。
2、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 观(景象),常在于险远??
3、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 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占有”)有其地。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缙 绅(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而能不易其 志者??。再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 为“像回声一样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 又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抗击匈奴 至狼居胥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
5、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专名不必翻译。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 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6、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7、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8、调序法。
即把文言的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例如:何施之为?(译为“算是什么恩惠?”)
9、扩充法。
即对言简意赅的句子加以扩展。例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可 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我便独自一个守着空船在江口盼等:船儿常在 明月照耀下的寒冷江面上漂来泊去。可哪有丈夫的踪影!
10、凝缩法。
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作文二:《做过的文言文》1200字
周 处
南北朝 刘义庆 《世说新语》
1.周处年少时,凶强.. 侠.xiá气.,为乡里所患.
。 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指“好争斗”的意思。 为:被。 患:祸害(认为是祸害)。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是祸害。
2.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bào犯.
百姓。 并:一起,指蛟与虎二者。 暴犯:侵犯。暴:...急骤;猛烈 谓:把??称作。蛟:母龙曰蛟。 译文:当时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为害百姓。
3.义兴人谓.wai为w?i三横hang,而处尤. 剧.
。 谓.:.
称呼,叫作 为:是 尤:更,特别,尤其。 剧:厉害。 译文: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4.或. 说.shuì处杀虎斩蛟,实冀..jì 三横..hang唯. 余.
其一。 或:有人。 说:劝说。 实:其实。 冀:希望。 三横:三害。横:凶暴,不讲理 唯:只。 余:剩下。 译文: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害。
5.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mò],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即:立即,就。 或:有时。 没:沉没。 俱:一起。
译文: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跳下河斩杀蛟龙。蛟龙有时浮在水上有时又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浮沉,搏斗。
6.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gēng相.
庆。 谓:认为。 更相:相继;相互 更:轮番
译文: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7.竟.杀蛟而出,闻. 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 竟:竟然。 闻:听说。 里人:乡里人。 始:才。 意:心意,想法,愿望。
译文:不料周处竟然杀死了蛟龙活着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有了悔改的心意。 8...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cuō tuó,终无所成。 乃:于是,就。 具:详细。 云:说。 蹉跎:虚度光阴。
译文:于是便到吴郡去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自己的全部情况详细地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 9.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 君.前途尚可。 译文:陆云说:“古人很看重早晨,哪怕是早晨明白道晨,晚上就死去也甘心’,这句话,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10.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y??”处遂改励.
,终为忠臣。 贵:以?.为贵,重视。 况:何况。 君:你。 患:担心,害怕。 彰:显露。邪:古同“耶”,疑问词。励:自勉。 译文:再说一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从此就改过自勉,最后成为一名忠臣。
作文三:《文言文的翻译》1300字
文言文翻译
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只是要求翻译文段中的句子。
一、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达到“信、达、雅”。
信,就是忠实于原文,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畅达。
雅,就是要求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比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译文: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想飞黄腾达,把名声传播到诸侯当中。
分析:这种翻译只是做到了“信”。如果翻译为: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显身扬名。就表现出原文的语言特点,达到了“达”和“雅”的要求。
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字句逐一翻译,做到字字落实。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直译为:燕子麻雀怎么知道大雁天鹅的志向呢?
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比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
直译为:我二十五岁了,再这样过二十五年才出嫁,就只好找木头去了。
意译为: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等这么多年才嫁人,就只好进棺材了。
分析:直译是翻译的主体,为了使文气更畅达,应该适当用意译。直译是意译的基础,意译是直译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但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通读全文(段)。在整体上把握文章(段)的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把句子放在全段乃至全文中考察,然后再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常用方法有:留、换、删、补、调。
1、 留
(1)保留古代的名号和称谓。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译时“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要保留。
(2)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
天地,日月,风雨,哭笑等要保留。
2、 换
(1) 替换为现代汉语词语。如:
尔安敢轻吾射?翻译时“尔、安、敢、轻、吾、射”翻译为“你、怎么、能、轻视、我的、射箭本领”。
(2) 替换为另一种说发法。如:
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是“天地四方”,就是“东西南北”,翻译时换个
说法,译为“天下”。全句译为: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着整个天下。
3、 删
(1) 删省只起陪衬作用的词。如:
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删除时删省“生”,留下“死”。
(2) 删省直起语法作用的词。如:
夫战,勇气也。翻译时将发语词“夫”删掉。
4、 补
(1) 补充被省略的成分。如:
欲呼张良与俱去。翻译为: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 补充被省略的意思。如: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翻译:但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能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值得讥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悔恨的。
5、 调
(1)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定语后置。翻译成:东边,有一块隆起的高地。
(2) 调整数量词的位置。古汉语中表示物体的数量词,常放在名词之后;表示
动作的数量词,常放在动词之前。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作调整。如: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翻译为:秦国交战五次,失败两次,胜利三次。
(3) 合起来译与分开来译。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互文)
翻译为:燕赵韩魏齐楚的珍宝。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合说)翻译为:有人不知句读,向老师学习,有人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倒不向老师学习。
作文四:《文言文的体裁》2300字
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古代文体 : 【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作文五:《幸福的文言文》3900字
幸福的文言文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广泰小学 彭容华
美国宗教哲学大师詹姆斯?威廉说:“如果要问,人最主要关心什么,其中一个回答就是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幸福也永远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的终极目标。教育,为了培养人,培养幸福的人,但只有幸福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幸福的人。充盈着幸福元素的教育,使学生有幸福可捉,可感,可创,可享。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所以,追求幸福,应是教育需秉承的信仰,是教育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所以,我实践。
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洪堡特也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文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体验民族思想感情、把握民族心理密码的过程。
然而,现今之文言文教学正遭遇尴尬。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浓,甚至多有畏惧。怕读文言,何谈幸福,究其根源,是由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忽视学生主体性、个性的发展需求。本来充满人文情趣的文言教学成为内容枯燥,形式僵硬,方法单一的知识传授,课堂氛围甚为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基本目标尚难达成,更毋庸从中体验人文情趣,构建民族精神。这样的文言教学,怎能激发学生们体验文言的幸福感,对民族语言的自豪感,怎么办,我反思。
可喜的是,随着网络大环境的日趋成熟,文言文信息化应运而生。新的文言文课堂以其显见的优势让孩子更多地快乐、幸福起来。
1
信息化的教育,首先给文言文课堂提供了储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丰富的相关材料,使拓展阅读与深入研究成为可能。同时,学习环境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网络打破了地域生活的时空局限,实现了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广泛传播、数据信息快捷收集等多种功能,它为学生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习平台,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其三,文言信息化实现了课堂的开放,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选修力求古今文化生活贴近、既文学又趣味的篇目,实现“教材的生活化”;教室“环境文言化”,文言角、佳作交流台、文言名句书法墙、文言座右铭等实现生活环境的文言化;文言课外“活动生活化”,文言板报、文言日记、“文学早餐”、朗诵研究会,确定主题,与人分享与人交流,聊天留言文言化。总之,网络的介入使得文言文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生动化。学生文言课上的幸福感得以显著增强。 再四,信息化文言教学促使教师由单纯的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开放的网络打开了丰富的认知途径,面对学生更为广泛与深入更具个性的学习需求,老师本身的文言素养、文学认知与备课工作都受到了很大挑战。作为师者,我们已经不仅是知识学习指导者更是未来生活设计者,要具备预见和拓展的创造未来的能力;是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要汲取新知、处理信息构建起新知识体系;是课堂的研究者,离开教参,对多种多样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不同版本与注释进行研究,努力成为一个学习者与研究者。老师得最大限度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编设教学软件和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为其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认知疏导和潜能辅导。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会其搜索、整合信息,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切,既给了老师极大的压力、动力,也赋予教师更多创造力,我们也在探索中享受到一次次成功的幸福。这样的文言教学,师生双方都能主动倾听民族语言绚烂花开的声音;师生们都能在文言中幸福自豪起来------
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幸福的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在于面向每个学生;在于自然形成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但是,信息手段的应用,是为了让文言文教学变得幸福,它是形式,绝不是文言文乃至语文教学的实质。
所以,幸福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认真确定课堂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二,坚持先进的理念——分组、分层、自主探究;再者,整合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四,不俗的组织——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零乱;五,评价性的反馈——让评价得到落实。为了呈现真正的幸福的文言文课堂效应,课堂设计过程,特别要注重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设计意图的明确与集中,课前准备要有针对性、充分。
接下来, 是我在运用信息手段给文言课堂营造幸福感做的一点探索。我实践。
一、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启智增能的基础,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深有感触。之前,我也曾多次讲过这首词,可每次讲过后总有一丝遗憾,即诗歌朗诵时,很难展现出词人的豪放气魄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搜索网络资源,一段雄壮豪迈的示范朗诵和精彩的FLASH动画引入课堂,学生们立刻深受感染,听诵中对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可怜情怀已深有感触。在讲《出师表》(诸葛亮)、《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渔家傲》(范仲淹)《〈诗经〉两首》等等诗文时,准确而又富有韵味的示范朗读,学生们跟读,配乐试读,不仅读
3
出了诗文的抑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能力,更读出了诗文的意韵,读中领悟了文本,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采用电教手段,使抽象变为具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领会,便于教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作深入浅出的阐述。
讲授《隆中对》,直接利用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材料,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制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远远强于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形象。有了视频文件的直观感受,再读生涩的文言文字,那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就自然的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大大的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审美能力,应用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将语文教材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充分表达课文中蕴含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描写边地雪景,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白茫茫的边塞原野上,那些枝叶已光秃秃的树上,结满了洁白的"梨花",并用夸张的手法绘出近景图中树上开的"花",让学生突破对雪天原有的寒冷印象,审察并体会这一奇异的自然美.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理解之后是背诵。古文的深、拗,尤其长篇目,背诵常令学生头疼。此时,运用多媒体帮助其幸福记诵。
4
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 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难点段篇。如,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在背诵时,出示自制动画,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桃源美景、桃源生活、寻而不遇情节及人物情态,学生在图片提示下就能轻松背诵。
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 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贴切的音乐,可放松心情轻松入境。如,背诵《赤壁赋》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背诵《出师表》配上“十面埋伏”的古筝乐。
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多媒体的运用,特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教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迁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想联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对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感的异同,比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共鸣-------
知识归纳,节时省力 传统文言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再者大黑板加小黑板(生字注音、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省略句、倒装句等等)既繁琐又低效。如今,电教媒体的参与,大量的文言知识归纳整理,制成课件,直观醒目;课外拓展的资料,屏幕出示,省时间,阔视野,延展自如。课堂考察,可以针对自主合作,以竞赛笔记口试等,多样高效。
教育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教育虽然不可能总是幸福,但现代信息教育的发展,使每个受教育的儿童都更多机会成为“快乐儿童”。教育为他们插上思想的翅膀,使其既可上九天揽月,又可下海底捉鳖,信息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
5
用,则更让我们的孩子通思古之幽情,窥未见之可能。孩子们在信息媒介所提供的民族语言的广阔天地里,快乐、纵情地奔跑,他们无穷的求知欲得以满足,灵动的思维自由地跳跃。课堂上,与老师,与同学真诚的碰撞,灵魂交融,分享着彼此,共享着智慧。他们茅塞顿开,他们豁然开朗。民族语言的真、善、美,叩动纯洁的心扉,激起灵魂的颤动,孩子们岂不幸福, 原来,学习可以这样——美好~
让学生们快乐地享受自己民族最美丽的语言~这,岂非所有语文老师最想的幸福,我追求。
幸福的文言文--------
6
作文六:《文言文的美》1100字
浅谈文言文学习应注意的“美”
枣庄市第七中学 孙永
如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是很多师生都曾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审美能力,应注意文言文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和思想的美,下面就以《与朱元思书》和《爱莲说》为例谈一些浅见。
一、语言的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文言文经过千年的锤炼,语言表现力非常强,显得精简得体,并给人以声韵的美感。
例如《与朱元思书》的语言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它的凝练、它的优雅、它的音韵,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些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准确传神,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超凡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爱莲说》也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欣赏文中的形象。作者对莲花进行描画的词句真是朗朗上口、如诗如画,透过这些优美的句子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这样优美的语言使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二、意境的美
什么是意境?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文言文作品中的一景一物不单单是自然界的景物,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融合体。
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领悟到其意境的丰富内涵,就会产生出强烈的内心感动和震撼。《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寄情于景,创造了一个辽远而又清新的意境,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去体味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豁达的心情。《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花进行描画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词句简洁流畅、意境优美,对莲花的外在姿态进行细致的描绘,让莲的高洁形象跃然纸上。
三、情感的美。
我们学习的文言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都充分的展示了古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无尽的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学习这些文章其实就是跟古人进行思想交流,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我们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
所以,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发掘文本中折射出的文化情感,寻找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浓烈的民族情感。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可以通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发现作者淡泊名利、鄙弃世俗的情怀。《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凸显了莲的风度和气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作文七:《文言文的朗读》2300字
文言文的朗读
文言文中虽有死去的语言,但也很有值得借鉴、吸取的一面,不少文言文,用优美、精湛的文笔表达出某种高尚的思想情操,至今读来,仍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仍有极为精妙的音韵美。正因为如此,只是阅读,就显得不足了,而朗读它,往往能得其所未言,味其所已言,与白话文的朗读相比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文言文朗读,比白话文朗读困难得多,因为有众多的障碍。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难以补足; 它一词多义,句法简奥,难以准确; 它时过境迁,语焉不详,难以晓畅; 它词异声同,一字多音,难以显露; 它快读失字,慢读失章,难以把握; 它文无定势,稍纵即逝,难以体味。对这些障碍,朗读者必须千方百计予以克服。
1. 熟读原文,加强感受
朗读者对于文言文中的字字句句,一定要理解得透熟、精到。最好在脑子里把每一个字词、语句都形成对应的白话文。对有关的古人、古事,对有关作者及其他作品、时代、典故、训诂、释义、音韵、句读等都应有所了解。了解了这些之后,还应该做一次“翻译”工作,从头到尾地、有条不紊地“译”成白话文。在这个过程中,会进一步加深理解,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形成鲜明具体的意念,汇入有声语言之中,便会言之有物了。
透熟、精到的理解,还必须融入具体的感受。对古文语词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朗读者功力不足,就几乎引不起感受。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妨碍着具体感受的获得。这种认识是:平心静气、不动声色才是朗读文言文的正宗。当然,文言文是表古人的思想,达古人的意向,抒古人的情感,发古人的感
慨,今天的朗读者没有必要“替古人担忧”,“代古人疾呼”。不过,任何作品,包括文言文在内,缺乏感受的朗读不仅违反了语词感受律,而且,必然削弱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功能,必然缩小文言文的认识意义和降低其美学价值。
2. 整体平缓,词语宕开
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有声语言的进程,是朗读文言文的关键所在,不能不较为详细地说明。
我们认为,朗读古文,不宜峰谷悬殊、缓疾突变。从整体来看,应该是平稳的,舒缓的,容的,深沉的。
唯其平稳,才可以显出字字珠玑。唯其舒缓,才能疏通词句承续的渠道。唯其从容,才给听者以思索的时间。唯其深沉,才会达到探幽发微的目的。
从整体看,感情态度、语气节奏的各种类型并不消失,而是全都向这个要求靠拢,靠拢到仍能区分的程度。这就是说,不能像白话文的朗读那样,体裁、类型都很显明,一听就知道,但是,也不应千篇一律,毫无差别。
朗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夫在于把语词宕开,以便更多地容纳、表露那些不见诸文字的涵义、意蕴。
宕开语词,不是字字宕开、词词宕开。怎样宕开呢? 要确实把握三点:一要看语法关系、词性、句式; 二要看思想感情的延续、转换过程的需要; 三要看易懂、难懂的情况。
宕开语词不是一个一个读出字音,而是在语流中,把语言链条拉长,有些环节拉长,有些音节拉长。
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道──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
如: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用横线标明宕开的位置,并不十分准确,没有横线处也有一些宕开的音节,一般不太明显; 有横线处也不一定就同样宕开,有的短些,有的长些。如果以为按这横线标示朗读就万无一失,当然会失望的,不过,文言文朗读中语词宕开大体上就是这个情况。由此可见,词语宕开的位置一般是在二、三、四个音节之间,显然比白话文的朗读顿挫要多。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语词宕开,朗读时语词紧凑,是很不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很不利
于突出文言文特色的。
3. 语势复归,读而不说
从句子看,语气各有千秋,语势也有变化,不过抑扬缓疾轻重的变化幅度不大,而语势的起而复归是文言文朗读的特点,不可像白话文朗读那样起伏自由,语势错落。
语势复归,并非归为同一落点,但那每一句落点的差距不能过大。这是出于平缓和深沉的需要。
试举一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此句接上句“焚椒兰也”,句首稍高起上行,表示雷声乍响,滚滚来去。“宫车过也”,稍低,表示判断明白。“辘辘远听”,声音由较大到较小,第一个“辘”字稍重、稍长,第二个“辘”字稍轻、稍短,“远听”渐低,至“杳不知其所之也”,恢复到近似“焚椒兰也”的语势上,平稳而深沉。
像《醉翁亭记》中二十一个“也”字,既体现出不同的语气色彩,又有语势复归的具体显露,“也”的落点各异,但均归于平缓和深沉,正是文言文朗读的典范作品。由于整体平稳、语词宕开和语势复归,就使文言文朗读具有了明显的特点,使朗读者更进一步把握读而不说的基本要求。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重大差别,文言文与现代书面语言作品有多层隔阂,文言文距普通话就更为遥远了。因此,像朗读白话文那样去朗读文言文,是根本不行的。白话文用普通话朗读,文与言相当接近,可以读而不板,说而不演,文言文也用普通话的声音形式去套,就显得极不和谐了,即使比较浅显的某些语句也不能像说话那样朗读。
我们并不主张文言文朗读要死气沉沉、古古板板,那种朗读是没有活力的,既有碍于朗读者有动于衷,也有害于听者的美感享受。但是,我们也不主张把文言文朗读得像说大白话,那会使文言文的特色丧失殆尽。
作文八:《·文言文的修辞》700字
文言文的修辞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 其中有些修辞 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 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 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 多穿麻布衣服, 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 是一种借代。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按字面译为 “穿 布衣服的人” ,后面的“不以臣卑鄙。 ” (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 衣服” ,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 民百姓” ) ,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互文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 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意本 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这里的“喜” ,不仅指“物” ,同时也 指“己” ,悲不仅指“己” ,也指“物” 。
委婉 在语文表述中, 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而是换一种说法, 这 就是委婉。 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 如赤壁之战中, 曹操给东吴下战书, “今治 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 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讳饰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 ,帝王死 叫“山陵崩” 、 “宫车晏驾” 、 “千秋之后” ,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 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作文九:《文言文的翻译》1400字
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修辞使文章富有文采,翻译时要努力保留原文中的辞格,即符合“雅”的要求,但必须忠于原文,表意明确,以“信”和“达”为前提。
下面我们分项举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比喻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若译为:“有像用席子卷东西一样夺取天下,像用包装东西一样攻取天下,像用口袋装东西一样占领天下的意愿,吞并八方的雄心。”虽然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性,但很不精练。因此,不如译为:“有夺取天下、占据土地、控制四海的大志,兼并侵吞各国的雄心。”
再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过秦论》)前句应当将比喻手法译出,而后句要译出比喻方法就比较困难。
(二)引用
直接引用不可译成间接引用。例如:项王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不可译为:项王下令第二天犒劳士兵,替他打败沛公的军队。
用典可以使文章含蓄隽永,但翻译却很困难,在准确明了和含蓄隽永两方面难以兼顾。如果所用的典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则不必翻译,如班门弄斧、夜郎自大、塞翁失马等成语,再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等句子。而相对生僻的典故,可以加上补充说明,使句意明确。
例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
可译为:(今日的宴会)好比当年梁孝王聚贤饮酒赋诗的睢园竹林;在座的诗人文士,豪爽善饮的气概或许可以超过当年好酒的彭泽县令陶渊明……
还可以意译。例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
《庄子·外物》中有鲋鱼在干涸的车辙中求活的寓言,应译为: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开朗乐观。
(三)借代
借代手法有局部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形象代抽象等类型,翻译时要译出本体意义。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应将“低眉”译为“低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宜将“缙绅”译为“位居高位之人”或“士大夫们”。
但是有些以形象代抽象或以抽象代具体的借代,由于借体比较常见或为了保留原句强烈的修辞效果,可以保留借体,如“春秋”“岁月”(代指时间)。再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顾以为身残处秽”中的“秽”。
(四)互文
互文手法使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一般说来,译文要注意意思完整但不应损害句式特点,当然这主要是针对整句而言的。
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应该翻译成“东西南北栽着松柏,左右前后种上了梧桐”。
(五)摹状、反问、夸张等
摹状在翻译时要力争译出原文中所摹的形、声或色,以保留其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诗经》),宜将“坎坎”翻译为“笃笃”之类的拟声词。
反问是一种表达强烈感情的修辞方法,有时为了增强语气,可以将反问语气翻译为感叹语气,但不可翻译为疑问或陈述语气。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等句子。
运用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的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要保留修辞特点。此外,文言翻译还应该注意古汉语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情况,力争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实验中学)
作文十:《文言文的试讲》1200字
文言文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
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目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这篇文言文出自或选自???从题目中,你 又知道了什么?(抓关键字词进行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 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2.以前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是啊,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的把这首文言文朗读两遍。开始吧。
三、初读读通
1. 教师亲自范读。老师先为大家读一遍,同学们认真听。
2. 学生评价教师读。谁能评价一下。对,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再读文言文时要注意 以下两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 请同学们模仿老师读的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4. 大家读的差不多了,同桌之间互相读一下,注意读后纠正对方读的不好的地方。
四、释文意
1.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读这篇课文。 你来。 他读的怎样?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认为他 读得感情不够,如何才能读好,只有理解了这首文言文的大意,我们才能触摸到文章表达 情感。 现在给大家留出几分钟左右的时间借助课后注释以及词语手册等工具书, 疏通文句。 遇到疑难的词句,或者未注释的句子,小组之间可以合作探究,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 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可注明,留待下步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2. 现在开始,哪个小组有不懂的问题,请这个小组先来
(这个小组提出这个词或句??不理解, 哪个小组能给他们解答, 这个小组, 谁还有补充) 大家回答的都很好, 老师也非常赞成这两个同学的观点, 这个句子 (词) 我们可以采用?? 的方法进行理解,在这里的意思是??
3. 还有小组问题,大家认真听,看谁能够当小老师,给他解决。
这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这儿,大家都找到这句话(词)??,谁愿意为他们解答。这么多 小老师啊。 好, 你来, 这位同学说它的意思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都同意,大家真棒!
5. 重点词的意思明白了,谁能把整篇文言文的意思连起来复述一遍。同学们先自己试一下, 一会我找个同学来复述。
五、悟情明理
1.这么多同学举起了手,请你来。复述的很不错。
2. 同学们, 刚才我们理解的这则文言文的大意。 那大家想一想, 这篇文章试图在告诉我们什 么道理呢?请这位同学来回答,谁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呢? (教师相机引导或板书 ) 。现在请同 学们,带着你的体会和感受,再来齐读一遍这篇课文。
3. 小小的文言文带给我们这么大的启示,剩下的时间,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最好
是当堂背诵下来。
六、总结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而且通过多种读感悟到了??。所以,对 于文言文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课下请同学们尝试自学一篇类似的文言文,或 者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