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人口年龄结构》15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10年后我国将有2400万“光棍”(图)
或出现“隔代婚姻”“姐弟婚姻” 出生性别比畸高成为最突出问题 呼吁建立弹性生育政策
昨天上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召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新书发布会。该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越来越大。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人。很有可能出现“隔代婚姻”“姐弟婚姻”等错位性的婚姻。出生性别比畸高成为当前中国人口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现象: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即每出生100个女婴,对应的男婴应该大致在103到107个之间。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基本平衡,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人口性别比越来越大。2005年全国1%人口抽查显示,出生性别比在130以上的省份有5个,在120—130之间的省份有7个。
农村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城市。从目前情况可预测,2020年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人。
原因:传统观念低生育率挤压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博士、安全社会学研究者、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颜烨指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近20年来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使不实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一些年轻夫妇(尤其是在城市中)也出现了不愿生育或不愿生育二胎的现象,以至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流行的“发展就是最好的避孕药”的口号如今在中国同样出现了。
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率作用下,“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文化,促使人们不惜采取措施如借用B超等高科技进行性别鉴定,导致人工流产女胎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
影响:男性将遇“婚姻贫困”
该书指出,出生性别比攀升主要影响婚姻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变迁和“人口生态安全”。贫困地区的男性还会遭受“经济贫困”与“婚姻贫困”的双重打击;“错位婚姻”如“隔代婚姻”“姐弟婚姻”等有可能大量涌现;10-20年后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可能严重,作为“性别弱势”的女性,其生存发展将更加边缘化。
未来的社会阶层结构、消费结构、组织结构等都将更为男性所主导,两性间不和谐问题会凸显出来。其中婚配问题影响生育资源和生育机会的合理配置,有可能诱致“人口生态链”断裂,无疑会给社会关系和民族延续造成极大障碍,成为影响大国崛起的另一个不利因素。
解决:应建立弹性生育政策
该书指出,出生性别比攀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节育政策下生育率过低,因而解决性别比失调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确保一定水平的生育率,因此建立弹性生育政策很重要。同时倡导男女平等的文化氛围,从物质保障和观念上帮助人们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扶助女性发展;在人口流动中,可考虑女性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倒插门”,也可探讨“跨国婚姻”的可行性。
专家指出,打击非法出生性别鉴定可能不是根本措施,但仍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性别比回归正常,确保“人口生态安全”。据《法制晚报》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文二:《人口年龄结构》1800字
人口年龄结构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简介
人口年龄结构
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指一定时刻、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占该地区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指标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①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人口年龄结构
的百分比。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②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③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④抚养比。又 1
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 将人口
人口年龄结构
区分为 3 种 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即 年轻 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构成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例
人口年龄结构
如,中国1982年7月1日零时,以5岁为一组统计人口年龄结构。
严格意义的人口年龄结构仅指各年龄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相对数),即上表中的第2列。但有时除用各年龄组人口的相对比重表示外,还把各年龄组人口的人数(绝对数)同时排列出来,一并表示,如上表第1列。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用1岁、5岁、10岁或其他特定的年龄组距来分组,其中1岁年龄组距是最基本的,其他年龄组距均可在此基础上
人口年龄结构
2
组合而成。常用的特殊年龄分组,如为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将人口划分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3个组,即少年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人口年龄分组还经常与性别分组结合使用。
作用
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等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
人口年龄结构
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人口年龄结构
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区分为3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国际上通行的指标及其数值标准如(表2)。 人口年龄结构
区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随着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特别是人口预期寿命
的延长而变化。但是在相当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述指标的数值确定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有时虽会遇到不完全一致的现象,但基本趋向则是一致的。 不同年龄结构类型的人口,具有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的规模、速度和发展趋势,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和人口问题。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属于年轻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少年儿童比重较高,育龄妇女人群大,即使在妇女生育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未来人口的增长速度仍然是较快的。因此,全社 3
会的抚养比高,而且少年儿童抚养比高于老年抚养比甚多。未成年人口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儿童、少年和青年的抚养、教育、就业以及住宅等问题,成为
这些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属于年老型,他们的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高,育龄妇女人群小,若妇女生育率水平不变,未来人口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很低的。这样,老年人的照顾、赡养、医疗保健和未来劳动力是否充裕等问题,则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个静态时点指标。对于同一地区不同时点上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和规律。对于不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时,原则上只有在同一时点上统计的年龄结构才具有可比性,即适用于同一时点不同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分析研究。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对于相隔时间不太长久的不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也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来评价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征,分析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和趋势。
4
作文三:《人口年龄结构》600字
人口年龄结构
年龄是以年为单位度量人从出生到某一年所存活的时间长度。在某一时点观察时,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应的年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各个年龄人口的分布组成情况,就是该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是由不同世代相重叠构成的,通常以5岁为一组,按人口实际数量或百分数作塔状图,用以直观地表示人口的年龄结构。这种图称为人口年龄金字塔或人口百岁图。它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手段。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人口学家还常常按人类生命史不同阶段分组,一般分为未成年(0,14岁)、青壮年(15,64岁)和老年(65岁以上)三组,按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又分为增长型(快增长和慢增长型)、静止型(零增长型)和缩减型(负增长型)等几种。下图为四种人口金字塔的模型。
根据上图中肯尼亚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快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是金字塔基底宽阔,15岁以下年龄组占人口比重大,表明具有人口迅速增长的强大动力,而塔顶尖细,65岁以上人口组所占比例小,相反,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慢增长型人口结构,塔基不宽,向上逐渐变窄,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长。丹麦和意大利等国家属于零增长型人口,塔基与塔身几乎等宽,塔顶逐渐变窄。德国和匈牙利等国家为负增长型人口,塔基最窄,塔顶较宽,略呈纺锤状,人口增长动力不足。
作文四:《人口年龄结构》700字
[科目] 地理
[关键词] 中国/人口
[文件] 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doc [标题] 人口年龄结构
[内容]
人口年龄结构
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例如,中国1982年7月1日零时,以5岁为一组统计人口年龄结构(表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表 (1982年7月1日零时))。
严格意义的人口年龄结构仅指各年龄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相对数),即上表中的第2列。但有时除用各年龄组人口的相对比重表示外,还把各年龄组人口的人数(绝对数)同时排列出来,一并表示,如上表第1列。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用1岁、5岁、10岁或其他特定的年龄组距来分组,其中1岁年龄组距是最基本的,其他年龄组距均可在此基础上组合而成。常用的特殊年龄分组,如为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将人口划分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3个组,即少年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人口年龄分组还经常与性别分组结合使用。
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等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老年系数、少儿系数、老少比、
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等等。这些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简单分述如下。
老年系数 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各国不统一,常以65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
作文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1300字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反思
12604152 孙学涛
摘要:本文是对中国人口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由于作者仅仅是刚入大学的一名学生,没有系统和规范的学习过研究人口结构的方法,所以本文只是作者对所寻找到的资料献进行主观上的解释。如有谬论,敬请指正。
关键词:中国、反思、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引言: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人又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执行部分。人会有不同的年龄,一个国家的人纠合在一起就会组成这个国家的年龄结构层次。人口结构界定了这个国家现在甚至以后的发展,所以我在这里将中国人口结构进行分析。
正文: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1] 其中15-64岁人群中,15-39岁的人口数为551668917.百分比为34.24%。
图片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金字塔往往分为三种。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由五普的数据和人口金字塔分析,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应属于收缩型。
这样的类型将会带来人口极速老龄化和未来人口年龄层次的萎缩的问题。那样未来依靠劳动力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难以为继。预计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
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如果不能提高生育率,那么到2020年,中国0~14岁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低于16%,届时中国人口结构就会变得头重脚轻。
?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
[EB/OL].2001-5-15[2013-1-1].://.stats.gov./tjgb/rkpcgb/qgrkpcgb/t20020331_15434.htm
作文六:《世界人口年龄结构》500字
, .: 菜单 :.
o 登录 当前目录 搜索 o 目录打包下载 首页/
o 文件列表 9 个文件夹, 1 个文件 - 总大小: 1.93 MB
文件名.扩展名 大小 修改时间 点击量
文件夹 2009-5-24 10:38:36 0 最新 iis日志
文件夹 2008-11-26 16:26:38 2287 科学
文件夹 2009-1-31 8:11:12 2215 历史社会
文件夹 2009-1-20 8:30:48 3067 其他
2008-11-27 14:35:34 1621 文件夹数学
文件夹 2008-11-26 16:20:14 7 思想政治
文件夹 2009-5-23 21:10:10 5 最新 网络课件
文件夹 2008-11-27 14:35:26 1546 英语
文件夹 2008-11-27 14:34:54 926 语文
最新 NXPowerLit.rar 1.93 MB 2009-5-24 14:51:36 0 由admin上传
塘下一中师生网 塘下一中总首页 课件论坛上传帐号:admin 密码:admin
请大家多传些课件上来,谢谢~
服务器时间: 2009-5-25 22:53:20 在线时长: 12:45:40
作文七:《中国人口年龄结构》3200字
2005年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
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
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
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在建立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为老服务设施,健全为老服务网络的压力巨大;在处理代际关系方面,解决庞大老年人群和劳动年龄人群利益冲突的压力巨大;在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方面,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和老少边穷地区老龄问题的压力巨大。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还必须付出巨大成本来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 《报告》强调,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以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特别是2030-2050年间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严峻挑战。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严重滞后,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25年,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时间十分紧迫。 《报告》最后建议,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
作文八:《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6400字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商务统计(论文)
学 校: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导老师: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摘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老龄化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各方面影响日渐明显。因此,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和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有何影响,并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人口普查;人口红利
一、引言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社会经济活动是由“人”来进行,这个“人”是由“不同年龄”,或“不同行业”,或“不同层次”的人群所组成,显然,这些不同人群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人口研究过程中,由于年龄结构数据的特殊意义与作用,年龄结构数据质量不仅成为研究人口状态、人口过程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研究人口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在这里想对人口年龄结构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相关分析。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之猛烈程度是古今中外从没有过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特定条件所造成的独特现象,这种独特现象,近二十年来已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又将严重影响整个下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很少结合我国所特有的独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进行研究。自建国以来进行的六次人口普查,提供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为我们分析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制定有关对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文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今后几十年的变化给出预测,并就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就业问题的影视作粗略分析,希望这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二、人口结构的概念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又称为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例如,中国1982年7月1日零时,以5岁为一组统计人口年龄结构(表1)。
表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表(1992年7月2日零时)
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有一个该年度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根据这个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计算各年龄段人口占总抽样人口的比重,以此作为这一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推断。 全国人口普查中也有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统计数据。 这些结构数据编制成一个 “按年龄、性别分人口数”的统计表,公布在下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7年后改名为《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
但毋庸置疑 , 任何调查都可能存在误差,尤其是人口普查大规模调查误差就更在所难免。从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上看 ,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从误差纠正的角度看 , 对系统误差或有规律的误差调整相对比较容易 , 而对随机误差的调整则比较困难。此研究对不至影响基本结论的误差予以忽略。
1、人口总量
为了使研究简单一点,本研究把年龄分成三个年龄段:0~14 岁,15~59岁和60岁及以上,分别称为少儿年龄段、 劳动年龄段和老年年龄段。
首先看一下表2我国的人口总体状况。
表2二十年来我国人口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长,死亡率基本不变,但人口出生率却不断下降,这证明了我国正向老龄化的趋势发展。
2﹑年龄结构
本研究选择了 1990 到 2010 年双数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向量, 构建一个向量的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研究。 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 第一,1990 年到 2010 年这二十一年,以“一胎化”为核心的现行生育政策得到了全面严格的贯彻,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稳定, 没有发生大规模影响人口的事件。第二, 相邻两个年
度的各年龄结构指标相差很小, 为简单计取两年作序列的时间间隔。 我们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得到下面表3所示的一个向量的时间序列。
表 31990 年-2010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降低,所以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突出部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突出部分业也在移动中,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转变。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但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尤其是动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小孩人口比重下降,也由于现在医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寿命日渐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初步进入成年型,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变为典型的成年型。之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如下:
图1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由此可看出,2010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
1、
2、
3、 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前达到高峰。 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人口年龄、性别比分析
(1)人口峰值在10-14岁达到一个高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多为三年自然灾害后1963-1965婴儿潮时期出生的,所以父母人多,相对的子女也就多。
(2)人口峰值在20-24岁为谷底。这主要因为他们的父母多为三年自然灾害期前后出生,故相对而言在其生育年龄能够生育的人口也较少。
(3)25-29岁人口数比30-34岁少。1978-1982年计划生育开始实施,因此比较明显的表现在此时间段前后出生数值的比较。
(4)45-49岁间人口规模较小。推算该群出生期,恰好是为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处于粮食紧张状态,新生婴儿数少,故该段人口规模不大,所占比重也较小。
(5)性别比(男性/女性):婴儿的男女之比为1.12;15 岁以下的男女之比为1.13;15-64 岁的为1.06;65 岁或以上的是0.91;总人口的是1.06。
(6)上述数据表明,随年龄越来越小,男女比例失调也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残留;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养老机制存在漏洞,使大部分人倾向于养儿防老;三、育前检查交流技术进步,使选择性生育大量出现;四、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婴儿存活率大幅提高,同时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男孩存活率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男性比率。
五、人口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之所以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更为重要的关系,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其“经济”意义是不同的。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活动都和他的年龄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首先是一个纯消费者,然后是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进人老年、退出经济活动以后又成为一个纯消费者。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只是将所有的人都视为一个“平均人”而抹煞了不同年龄者的经济含义。可见,考察年龄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研究,它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一个人作为生产者来讲,18~40岁的劳动者,其脑力、体力、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等方面与一个40~ 60 岁的劳动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在一个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中,这种差别会直接反映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上,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5~35 岁之间达到高峰,然后,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退出经济活动领域后,劳动生产率降为零。劳动人口年龄变化的这种特点,是造成人口老化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根源之一。
从就业的角度讲,一个消费人口的存在,本身就会创造一部分就业岗位,为这部分人生产衣、食、住、行,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等等都会为经济活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在老年型年龄结构中,由于少年儿童人数急剧减少,会导致为这部分人口服务的就业岗位缩减,而整个社会需要安置和重新安置的就业人数却不断增加,如何把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就业者转向其它就业领域,重新安置这部人在其它就业岗位中就业,是一个具有老年型年龄结构的人口必须认真对待的向题。
仅从年龄结构的变化上来讲,引起我国未来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重新安置原有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可能比安置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更突出一些。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期,并在未来几年内趋向老龄化,老少比结构严重失调,社会负担加重,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普及,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经济劳动人口)正逐渐转向第三产业部门,经济产业布局将逐步趋向合理化。
六、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自建国以来,我国GDP生产结构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
第三,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39.9%。
无论从老龄人口数量,还是老龄人口占比来看,都可以明显观察到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由表3可看出,中国在1990年“四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5%,2000年“五普”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4%,2010年“六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2%。前一个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增幅只有1.9个百分点,而后一个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增幅却达到了2.8个百分点。众所周知,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流动往往是很大的,这才足以保证地区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而老龄化程度的提升,老年人口流动和迁移较慢的特点会使得这些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中国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中国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但是从2000年和2010年15—64岁人口的比重来看,十年间是呈增长趋势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在短期内是稳定而充裕的,那么,当务之急则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来契合中国产业结构向现代型产业结构的方向去调整。尽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借助短暂的“人口红利”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注重其规模效益。第三产业需要拓展新的空间领域、增强实力。
七、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
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影响的关键,是如何界定年龄结构指标。生命周期模型表明,边际消费倾向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伴随着个人偏好、需求和收入的变
化而变化。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在估计总消费与收入和财富关系的同时,还应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因为个人的边际消费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大部分学者都是利用宏观数据来测试年龄结构对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其中,年龄结构变量常以抚养比指标来代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样处理过的年龄结构指标虽然给计算带来了方便,但却忽略了不同年龄结构劳动力的消费与储蓄能力的差别。
此外,由于受传统文化、消费习惯和保障体制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消费倾向也存在着很大差距。考虑到我国劳动力人口中不一样年龄组别的储蓄特点 , 康建英先生认为可以用成人年龄中有强烈储蓄倾向的年龄组人口 (黄金储蓄年龄)的比重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这个变量曾被麦克米兰和贝泽尔 在1990年测定年龄结构对美国利率、收入、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影响时使用过)。与抚养比相比,黄金储蓄人口的比例可能是一个更紧密逼近生命周期的理想指标。
现假定黄金储蓄年龄为具有相对高的收入,其家庭规模相对较小,消费倾向相对年轻人和老年人较小,并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而具有强烈的储蓄倾向的中年人。有关该指标的具体规定,不同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其中厄兰森、阿特菲尔德通过调查研究,认为黄金储蓄年龄组应该是50~66岁的人。而多明戈斯在对美国的情况进行研究时,认为该年龄组别应该是40~55 岁。而我国学者张军通过一个村庄的入户调查,发现 40~59 岁的居民的储蓄能力较强 ,只比 60 岁以上的人口储蓄倾向低 1.9个百分点。考虑到我国消费文化、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此选取 35~55 岁的人口作为黄金储蓄人口,以此来表征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即:
NL t =(35 ~ 55) 岁的年龄人口/(15 ~ 34) 岁的人口 + 56 岁以上人口 从图2可以看出,黄金储蓄年龄的比重自1978年的64%后经历一个小的波动,达到1985年65.177%高峰期,之后又经历了两次波动,并逐步下滑至2006年的 61.08 %。这个变化与我国人口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在1949年到1957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期,总和生育率高达6.0左右,每年有2000万左右的人口出生。仅1949年至1950年两年出生的人口就有4000多万,到1985年这批人已经 35~36岁,开始进入黄金储蓄年龄的下限,这对1985年出现的黄金储蓄年龄人口高峰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其他年份黄金储蓄年龄人口比重的波
动也可以从我国人口的变化中找到答案。
图2 黄金储备年龄人口的历史变化情况
黄金年龄人口的比重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说明该黄金年龄人口的储蓄能力强于消费倾向,而且也与我国城乡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消费观念保守具有很强的关系,因此,在目前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状态下,应进一步调整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另外,由于收入水平和存款情况对消费的影响较大,从提高居民收入 ,从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着手会对刺激国内消费带来直接影响。
八、结束语
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和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有何影响,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发生改变,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个改变是影响着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国家。面对这种情况,我个人提出几点意见:
1.要建立健康的老年型社会
加大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打破认为老年社会保守、沉闷、缺乏活力的偏见,社会各代人中广泛进行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使代际关系融洽,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健康的老年型社会。
2.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世界上许多老年型国家的实践证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包括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极大提高在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以及老年人继续参加工作。
3.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 适当组织老年人就业
在当前 , 我国的退休制度是男人60岁、女55岁,这样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都是低龄老人。建议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延长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素质高的专业、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其才智,让他们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洪国栋.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J]. 人口研究 , 1997
3. 康建英.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消费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2009 4. 杜亚军.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就业问题[J]. 人口研究,1988
5. 陈友华. 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现状与前景分析[J]. 人口研究,2004 6. 邬沧萍,穆光宗. 健康的老龄社会[J]. 人口与经济 ,1997
作文九:《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7700字
表3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年龄 1964 1964 1987 1987 1999 1999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80+ 0.15 0.32 0.18 0.39 0.37 0.5 75-79 0.47 0.51 0.40 0.55 0.59 0.71 70-74 0.73 0.79 0.74 0.83 1.05 1.09 65-69 1.00 1.11 1.10 1.12 1.55 1.51 60-64 1.34 1.46 1.51 1.43 1.85 1.83 55-59 1.61 1.76 1.89 1.75 2.01 1.95 50-54 2.05 2.10 2.23 2.02 2.52 2.50 45-49 2.48 2.38 2.39 2.06 3.42 3.33 40-44 2.73 2.70 2.57 2.39 3.75 3.58 35-39 3.12 2.97 3.49 3.18 4.16 4.07 30-34 3.50 3.41 4.27 4.05 4.87 4.76 25-59 4.13 3.96 3.75 3.37 4.75 4.78 20-24 4.67 4.69 5.89 5.51 3.53 3.55 15-19 5.39 5.41 6.44 5.85 3.93 3.59 10-14 5.76 5.69 5.44 5.04 5.05 4.68 5-9 5.34 5.14 4.75 3.77 4.32 3.82 0-4 5.58 5.52 5.00 4.41 3.22 2.74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注:
1、本公报为根据?调查结果的初?步推算数。
2、调查登记标准?时间为200?5年11月1?日零时,调查登记对象?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的常住?人口。
3、全国总人口数?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省人?口数。
4、经事后质量抽?查,总人口的净漏?登率为1.72%。全国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数?。
据《中国人口信息?网》提供的资料《2000年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看最近25年?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1976年出?生人口204?91797人?,其中:男10435?196人,女10056?601人;
1977年出?生人口179?31155人?,其中:男91196?85人,女88114?70人;
1978年出?生人口188?31591人?,其中:男95193?45人,女93122?46人;
1979年出?生人口189?24822人?,其中:男95480?59人,女93767?63人;
1980年出?生人口183?93809人?,其中:男93154?81人,女90783?28人;
1981年出?生人口191?22938人?,其中:男97521?37人,女93708?01人;
1982年出?生人口231?00427人?,其中:男11786?95人,女11316?732人;
1983年出?生人口200?65048人?,其中:男10275?677人,女97893?71人;
1984年出?生人口203?13426人?,其中:男10468?201人,女98452?25人;
1985年出?生人口204?29326人?,其中:男10598?460人,女98308?66人;
1986年出?生人口231?90076人?,其中:男12023?710人,女11166?366人;
1987年出?生人口252?82644人?,其中:男13619?530人,女12663?114人;
1988年出?生人口245?76191人?,其中:男12779?621人,女11796?570人;
1989年出?生人口251?37678人?,其中:男13110?848人,女12026?830人;
1990年出?生人口262?10044人?,其中:男13811?030人,女99?014人;
1991年出?生人口200?82026人?,其中:男10674?963人,女94070?63人;
1992年出?生人口187?52106人?,其中:男10014?222人,女87378?84人;
1993年出?生人口179?14756人?,其中:男95904?14人,女83243?42人;
1994年出?生人口164?70140人?,其中:男88660?12人,女76041?28人;
1995年出?生人口169?33559人?,其中:男91575?97人,女77759?62人;
1996年出?生人口152?24282人?,其中:男82571?45人,女69671?37人;
1997年出?生人口144?54335人?,其中:男78972?34人,女65571?01人;
1998年出?生人口140?10711人?,其中:男77016?84人,女63090?27人;
1999年出?生人口114?95247人?,其中:男63324?25人,女51628?22人;
2000年出?生人口137?93799人?,其中:男74602?06人,女63335?93人。
1949-2001年全?国历年主要人?口数据 (1949年以?来)
年份 年末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总和生育率
(万人) (‰) (‰) (‰) (个)
1949 54167 36.00 20.00 16.00 6.14 1950 55196 37.00 18.00 19.00 5.81 1951 56300 37.80 17.80 20.00 5.70 1952 57482 37.00 17.00 20.00 6.47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6.05 1954 60266 37.97 13.18 24.79 6.28
1955 61465 32.60 12.28 20.32 6.26 1956 62828 31.90 11.40 20.50 5.85 1957 64653 34.03 10.80 23.23 6.41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5.68 1959 67207 24.78 14.59 10.19 4.30 1960 66207 20.86 25.43 -4.57 4.02 1961 65859 18.02 14.24 3.78 3.29 1962 67295 37.01 10.02 26.99 6.02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7.50 1964 70499 39.14 11.50 27.64 6.18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6.08 1966 74542 35.05 8.83 26.22 6.26 1967 76368 33.96 8.43 25.53 5.31 1968 78534 35.59 8.21 27.38 6.45 1969 80671 34.11 8.03 26.08 5.72 1970 82992 33.43 7.60 25.83 5.81 1971 85229 30.65 7.32 23.33 5.44 1972 87177 29.77 7.61 22.16 4.98 1973 89211 27.93 7.04 20.89 4.54 1974 90859 24.82 7.34 17.48 4.17 1975 92420 23.01 7.32 15.69 3.57 1976 93717 19.91 7.25 12.66 3.24 1977 94974 18.93 6.87 12.06 2.84 1978 96259 18.25 6.25 12.00 2.72 1979 97542 17.82 6.21 11.61 2.75
98705 18.21 6.34 11.87 2.24 1981 100072? 20.91 6.36 14.55 2.63 1982 101654? 22.28 6.60 15.68 2.87 1983 103008? 20.19 6.90 13.29
1984 104357? 19.90 6.82 13.08 2.35 1985 105851? 21.04 6.78 14.26 2.20 1986 107507? 22.43 6.86 15.57 2.42
1987 109300? 23.33 6.72 16.61 2.59 1988 111026? 22.37 6.64 15.73 2.31 1989 112704? 21.58 6.54 15.04 2.25 1990 114333? 21.06 6.67 14.39 2.17 1991 115823? 19.68 6.70 12.98 2.01 1992 117171? 18.24 6.64 11.60 1993 118517? 18.09 6.64 11.45 1994 119850? 17.70 6.49 11.21 1995 121121? 17.12 6.57 10.55
122389? 16.98 6.56 10.42
626? 16.57 6.51 10.06 1998 124761? 15.64 6.50 9.14 1999 125786? 14.64 6.46 8.18 2000 126743? 14.03 6.45 7.58 2001 127627? 13.38 6.43 6.95 注:*为五普数;1990年以?后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
调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作文十:《中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500字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青壮劳动力下降等。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对汽车消费、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和游戏带来影响。
这对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汽车行业的未来营销一方面可以放在家庭的理念上,推出适合全家共同出游的家庭车型。由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老龄化,而未来十年80、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家庭形成了“4+2+1”的模式,即一对夫妻、双方老人和一个孩子,那么推出适合这种家庭模式的家庭用车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另一方面,未来十年,80后将承担起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步入中年、事业有成,这个群体追求自由、卓越和与众不同,因此将汽车营销的重点放在豪华高档的商务用车以适应这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彰显他们的成功。
而对于计算机来说,网络社交与生活将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娱乐时间。一方面,针对年轻人,可以开发个性化的软件,以满足年轻人个性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同样针对家庭结构的变化,未来“空巢老人”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他们既需要与子女和家人沟通,也需要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接触,推出简单易于操作的社交软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对于玩具和游戏来说,现在游戏已不再是小朋友的专利。80后开始怀旧他们童年的记忆,因此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