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鲁迅作文
他是一个文化战士,不知怎么想起他来,或是时常在想起,而这一刻有点淡忘才又记下来。
他不鲁,也没有鲁家人,好像绍兴姓鲁的也不太见到,更为现实的是他可以在任何方面都作出杰出的成就,比如医学,他就学得很不错,如果让他学外文,他也绝对是一个领军人物,哪怕学其它的专业,凭他的聪明,完全都能胜任且独树一帜,但他更为不鲁地选择了文学,更为睿智地发现了我们国民的劣根,他在百姓头上当头棒喝,还摩挲两下,说:你该醒醒了!这是鲁迅,我思想中的鲁迅,穷尽一生的心血只为敲响警钟,让人看到不只有眼前的幸福和快乐、黑暗和无奈,更有心的追求、灵的栖息。
倘若鲁迅活到现在,如果他还有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头脑,他又该说些什么呢?是歌颂?是批判?是揭露?还是像芸芸步他后尘的杂家们一样,来一些对时代的呻吟之语。
我想如果他确是鲁迅,他确仍能发表自己的作品,定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讶和震动,这种惊讶与震动就像几十年前他给以国人的警示一样,就像他的《狂人日记》对于中国的震撼,就像他的《野草》燃烧起的熊熊烈焰一样。
只是我们已经不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一些作品,会是如何地启迪人的心智,现在社会的人群都无法给我们一个这样的答案。
鲁迅是什么?他已幻化为一种精神,在不少人心目中那种刚正不阿、鞭笞时代的勇士。
但鲁迅还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脱离不了现实的人,他只是将自己的全部激情熔铸到了他的文字当中。
他要生病,他也要逃离,他也要为生计谋,他也要在社会百姓中寻找自己的一个定位。
但他始终有一个不变的理念:明辨真理与谬误、善美与恶丑。
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和头脑,如果他现在仍能思考,同样会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发现、去呐喊,绝不会让不堪的事实腐蚀人们生的斗志、真的追求。
如果他是一个只能在旧社会叫嚣的呐喊者,那么他就不会有世界文豪的地位,如果说其他的文豪在用文字展现他们的才华、构画社会的立体图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他则是剖开了胸膛,用自己全部的心和血,画出一个个人们尚不能表达、却又渴望理解的符号,他是真正的智者、明者。
后来者,用他所创的杂文、所用的笔法也为发扬他的精神继续努力着,他们继续着呐喊,但他们不可能达到鲁迅那样的高度,不仅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因为他所用的思想,那不是用表象的东西所能替代的,即使到了现在,他是不会固步自封的。
他的“迅”在于真正的与时俱进,更在于最直接地揭示人最本质的、最隐含的东西。
想他的时候,是因为我们需要有擦亮眼睛的东西。
(时2007-08-15)
怀念鲁迅的文章
1藤野严九郎写的: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 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 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 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 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 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 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 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 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 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 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 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 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 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 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 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 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 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 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 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 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 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 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 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 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 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 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 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 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 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 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 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 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 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2.写在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之时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人间大爱者鲁迅先生为死亡所捕获.至今,已整整70年矣.70年,应是一个人一生的时光.而先生之涯才55年多一点,70年前的那天,是先生生死线上的黄金分割点吗? 在纪念先生逝世7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是很愿意缅想那些沉重的问题,比如“鲁迅活到今天会怎样”,比如“鲁迅是否民族魂”,比如“鲁迅还是胡适”.门里门外独彷徨,庄前庄后几沧桑.在那个“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时代,先生要“肩住黑暗的闸门”,“横眉冷对千夫指”是肯定的了,但是,横眉带怒之外,还有俯首含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后,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似乎都对这后半句熟视无睹了,或者忘却了.其实,先生“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时光的通道进入21世纪,鲁迅胡适这两个名字屡屡被同时提起.学者谢泳主编的学术著作《胡适还是鲁迅》出版了,作家韩石山的学术著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也面世了,“鲁胡之争”的话题于是旧貌展新颜.然而,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鲁迅的社会批判,谁说必然是冰炭水火的关系?我越来越感觉到,用一个人的多,贬损另一个人的少;用一个人的有,贬损另一个人的无;用一个人的长板,贬损另一个人的短板,都是非逻辑非理性思维.鲁迅胡适,并行不悖.用一个最简单化的形象喻之:鲁迅如拿着橡皮擦的左手,擦去错误;胡适如握着铅笔的右手,写上对的.但左...
【悼念鲁迅作文】作业帮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
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
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
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得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点。
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作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
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
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
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助。
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
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
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
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
”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
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
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
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北京16中六年级:2207876172
以第一人称《泪》为题,写一篇怀念鲁迅的文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写了无数文学作品,他们犹如一颗颗炸弹,在反动势力中爆炸、思想家。
他被**评为伟大的文学家。
今天,我们学完了关于鲁迅先生的第五组课文,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革命家。
他一生以笔为工具,工作了一生。
半夜三更的时候,多数人已入梦乡,鲁迅先生顶着深夜的寒冷,在微弱的灯光写着鼓励青年作者的回信。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怀念的人,与反动势力做斗争。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
他的一生。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燃烧。
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自嘲》,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藤野先生怀念鲁迅的文章
鲁迅去世后的1937年,日本的《文学向导》刊登了藤野先生怀念鲁迅的文章。
藤野先生写道:“他大概曾到我家来辞过别,最后的会面是什么时候,却忘记了,一直到死还把我的照片挂在房里,真是让人欣慰的事,上面这样的情形,这照片照得什么样子,并在什么时候送给他的,也记不起了。
若是毕业生,也会一道照纪念相片的,但我却一次也没有和周君摄过。
我的照片他是怎样拿到手的呢,也许是妻子交给他的吧。
这样一说,我倒也希望见见那时候自己的样子。
把我敬仰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奇妙。
先前说过,我仅仅给他看过笔记”。
至于他为什么那样对待鲁迅,他也做了解释,“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野坂先生教过汉文,一方面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罢。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朋友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要是早读到这些该多好呀。
而至死周君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有音信,我会怎样的喜欢呢?遗憾的是,到如今是怎样也不成了。
蛰居在这样的乡间,外边的事尤其对于文学我更是门外汉,所以什么也不知道。
”...
一篇纪念鲁迅去世的文章《朋友》
萧红《纪念鲁迅先生》 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一日。
鲁迅先生的客厅里摆着长桌,长桌是黑色的,油漆不十分新鲜,但也并不破旧,桌上没有铺什么桌布,只在长桌的当心摆着一个绿豆青色的花瓶,花瓶里长着几株大叶子的万年青。
围着长桌有七八张木椅子。
尤其是在夜里,全弄堂一点什么声音也听不到。
那夜,就和鲁迅先生和许先生一道坐在长桌旁边喝茶的。
当夜谈了许多关于伪满洲国的事情,从饭后谈起,一直谈到九点钟十点钟而后到十一点钟。
时时想退出来,让鲁迅先生好早点休息,因为我看出来鲁迅先生身体不大好,又加上听许先生说过,鲁迅先生伤风了一个多月,刚好了的。
但鲁迅先生并没有疲倦的样子。
虽然客厅里也摆着一张可以卧倒的藤椅,我们劝他几次想让他坐在藤椅上休息一下,但是他没有去,仍旧坐在椅子上。
并且还上楼一次,去加穿了一件皮袍子。
那夜鲁迅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现在记不起来了。
也许想起来的不是那夜讲的而是以后讲的也说不定。
过了十一点,天就落雨了,雨点淅沥淅沥地打在玻璃窗上,窗子没有窗帘,所以偶一回头,就看到玻璃窗上有小水流往下流。
夜已深了,并且落了雨,心里十分着急,几次站起来想要走,但是鲁迅先生和许先生一再说再坐一下;十二点以前终归有车子可搭的。
”所以一直坐到将近十二点,才穿起雨衣来,打开客厅外边的响着的铁门,鲁迅先生非要送到铁门外不可。
我想为什么他一定要送呢?对于这样年轻的客人,这样的送是应该的吗?雨不会打湿了头发,受了寒伤风不又要继续下去吗?站在铁门外边,鲁迅先生说,并且指着隔壁那家写着“茶”字的大牌子:“下次来记住这个‘茶’字,就是这个‘茶’的隔壁。
”而且伸出手去,几乎是触到了钉在锁门旁边的那个九号的'九'字,下次来记住茶的旁边九号。
” 于是脚踏着方块的水门汀,走出弄堂来,回过身去往院子里边看了一看,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统统是黑洞洞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恐怕要记不住的。
鲁迅先生的卧室,一张铁架大床,床顶上遮着许先生亲手做的白布刺花的围子,顺着床的一边折着两床被子,都是很厚的,是花洋布的被面。
挨着门口的床头的方面站着抽屉柜。
一进门的左手摆着八仙桌,桌子的两旁藤椅各一,立柜站在和方桌一排的墙角,立柜本是挂衣服的,衣裳却很少,都让糖盒子、饼干桶子、瓜子罐给塞满了。
有一次**老板的太太来拿版权的图章花,鲁迅先生就从立柜下边大抽屉里取出的。
沿着墙角往窗子那边走,有一张装饰台,桌子上有一个方形的满浮着绿草的玻璃养鱼池,里边游着的不是金鱼而是灰色的扁肚子的小鱼。
除了鱼池之外另有一只圆的表,其余那上边满装着书。
铁床架靠窗子的那头的书柜里书柜外都是书。
最后是鲁迅先生的写字台,那上边也都是书。
鲁迅先生家里,从楼上到楼下,没有一个沙发。
鲁迅先生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
鲁迅先生的写字台面向着窗子,上海弄堂房子的窗子差不多满一面墙那么大,鲁迅先生把它关起来,因为鲁迅先生工作起来有一个习惯,怕吹风,风一吹,纸就动,时时防备着纸跑,文章就写不好。
所以屋子里热得和蒸笼似的,请鲁迅先生到楼下去,他又不肯,鲁迅先生的习惯是不换地方。
有时太阳照进来,许先生劝他把书桌移开一点都不肯。
只有满身流汗。
鲁迅先生的写字桌,铺了张蓝格子的油漆布,四角都用图钉按着。
桌子上有小砚台一方,墨一块,毛笔站在笔架上。
笔架是烧瓷的,在我看来不很细致,是一个龟,龟背上带着好几个洞,笔就插在那洞里。
鲁迅先生多半是用毛笔的,钢笔也不是没有,是放在抽屉里。
桌上有一个方大的白瓷的烟灰盒,还有一个茶杯,杯子上戴着盖。
鲁迅先生的习惯与别人不同,写文章用的材料和来信都压在桌子上,把桌子都压得满满的,几乎只有写字的地方可以伸开手,其余桌子的一半被书或纸张占有着。
左手边的桌角上有一个带绿灯罩的台灯,那灯泡是横着装的,在上海那是极普通的台灯。
冬天在楼上吃饭,鲁迅先生自己拉着电线把台灯的机关从棚顶的灯头上拔下,而后装上灯泡子。
等饭吃过,许先生再把电线装起来,鲁迅先生的台灯就是这样做成的,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棚顶上。
鲁迅先生的文章,多半是在这台灯下写。
因为鲁迅先生的工作时间,多半是下半夜一两点起,天将明了休息。
卧室就是如此,墙上挂着海婴公子一个月婴孩的油画像。
挨着卧室的后楼里边,完全是书了,不十分整齐,报纸和杂志或洋装的书,都混在这间屋子里,一走进去多少还有些纸张气味。
地板被书遮盖得太小了,几乎没有了,大网篮也堆在书中。
墙上拉着一条绳子或者是铁丝,就在那上边系了小提盒、铁丝笼之类。
风干荸荠就盛在铁丝笼,扯着的那铁丝几乎被压断了在弯弯着。
一推开藏书室的窗子,窗子外边还挂着一筐风干荸荠。
“吃吧,多得很,风干的,格外甜。
”许先生说。
楼下厨房传来了煎菜的锅铲的响声,并且两个年老的娘姨慢重重地在讲一些什么。
厨房是家庭最热闹的一部分。
整个三层楼都是静静的,喊娘姨的声音没有,在楼梯上跑来跑去的声音没有。
鲁迅先生家里五六间房子只住着五...
我们曾经学过纪念鲁迅的文章有
五年级鲁迅先生的文章《三味书屋》七年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七年下《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八年上《阿长与》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八年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九年上《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九年下《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
纪念鲁迅的文章有哪些?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饱经内忧外患,生灵涂炭;另一方面,鲁迅曾经用“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寒凝大地”、“万家墨面”描绘自己生活的时代。
一方面,主权丧失,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
鲁迅就是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的搏斗中,产生出来的思想巨人。
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历史容量和战斗性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臧克家的《有的人》 鲁迅精神是历史的思想丰碑,维新变法,义和团斗争,辛亥革命。
鲁迅在世的年代,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奋斗;他的作品的精神力量,是中国文化史上所少有的,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任何别的作家都无法比拟的...
跪求和回忆鲁迅有关的文章
怀 鲁 迅 文\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 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 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 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 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 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 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文\陈独秀 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之一人,虽然不是 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位,都 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个人而参加的, 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这是我个人的私见。
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
在 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 不值,那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
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 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
我 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最后,有几个诚实的人,告诉我一点关于鲁迅先生大约可信的消息:鲁 迅对于他所接近的政党之联合战线政策,并不根本反对,他所反对的乃是对 于土豪劣绅政客奸商都一概联合,以此怀恨而终。
在现时全国军人血战中, 竟有了上海的商人接济敌人以食粮和秘密推销大批日货来认购救国公债的怪 现象,由此看来,鲁迅先生的意见,未必全无理由吧!在这一点,这位老文 学家终于还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 佩的。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鲁迅 文\林语堂 我无须介绍鲁迅,这位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批评家而且大约是少年中国之 最风行的作者。
在中国大家都知道他,——我说大家,却是除了那班“老支 那手”(OldChinaHands),他们二十五年来完全是攒在上海租界的圈子里, 在他们的经历中不曾读过一句中国报。
但这个当然是题外的话,因为鲁迅分 明地不会在他们的银钱帐簿里得到一个地位,而且即使要介绍他,那种“老 支那手”也不会知道这是什么一回事。
新文学运动已经产生了一批青年作者,他们的大多数喜欢写一些伤心感 慨的诗,满篇多带着浪漫的“厌世性”,这种厌世性便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浪 漫派之征象;同时还有一样多的小说作家(往往也就是那些“诗人”),他 们所写的总是那千篇一律的三角关系和同类的题目。
这些之中,有些是写得 很漂亮,往往显出一种刻画的能力和描写的手段,胜过那种纤巧的雅致的古 典文体中任何作品。
然而,这种进步大都只是方法上和技术上的进步;我们 在各方面所见的是一些摸索着而且未成熟的,黾勉的初学者,一些羽毛未丰 而渐渐伸足于新文学界的青年;当然,我们也常偶然发见一些精采的文字, 如同当今在西方诸国的一般杂志文章中所能发见的那样,但是这湍流浩荡的 文学的渊海还要产出一位天才才成,那是大家所切望的。
因为这个理由,我 们对于鲁迅的成熟的艺术必得另眼相看,以别于那班“萌芽”的作者。
如果 鲁迅,这位叛逆的思想家,是戴上了“青年叛徒们的领袖”的头衔,那就是 因为实际上那班青年叛徒们还不曾在他们同辈中见到什么充分的成熟性和 “独到处”,充分的气魄和足以给他们仰望的巍然的力量。
力量是产生于真 确的见解,而真确的见解则是由于知识和艰苦的世故中之“磨炼”。
在这篇短文中,我的意思不是来论述鲁迅的思想,亦不是来说明他的闪 烁的文笔,放浪的诙谐,和极精明的辩证(他运用这一切来嘲讽中国的旧观 念和旧制度,自中国的拳术以至于中国人下巴的毛病,自那乡下愚夫以至于 那英国回来而假充古之学者的教育总长)——说明这一切如何给他在现代中 国的文学界中赢得一种独特的地位,我只想说一说这位深湛的年老的中国学 者(学者这个字我用的是它真切的古义)在过去两年中如何度过了他的生活, 以及近来他所遭遇的一些事情。
那是处于极复杂的环境中(用心理学上的说 法)的生活,在那时,如他对我所说的,要“作人”实在不容易。
他如何从 那些极艰难的境况中爬出来的办法,即足以佐证我所说的关于他深知中国人 的生活及其生活法的那些话。
那“深知”是由于年老,但还是由于透彻底明 了中国的历史,因为,照他的话,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