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12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生于忧患”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广安区五福初中 刘德健 13541857248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
1
文言文教学,强调诵读。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体会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讲述青蛙的故事。思考:两则故事的共性。
2、作者简介。
(二)、聆听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聆听课文。
2、字词正音。
1
3、学生自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教师对重点和疑难词句进行点拨、小结。
2、提问:
1)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结合讲解训练题二。
2)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结合讲解训练题三。
3)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2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借助注释翻译。研读讨论后明确:
1)第一层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接着论述了一般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这是成才的客观条件。
2)第二层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只有奋发,才能成才。这是成才的主观因素。
3)第三层由前面论述成才进而论述治国,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则国恒亡。
4)第四层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拓展迁移
讨论: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逆境出人才、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2
**、**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五)、作业布置
1、基础题:
3
?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抄写全文两遍,并翻译。
2、拓展探究题: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3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4
作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10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被任用. 畎亩:农田. 举:被举用,被选拔.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于:从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降:下达,交付 大任:重大责任,指治理国家的重大使命。 是人:这样的人。 心志:意志,情感 体肤:这里指躯体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 拂:违背(意愿)乱:使……颠倒错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 曾:同“增”,增加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 过:犯过失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流露,表现。
喻:了解 入: 国内,指朝廷内部。出:国外,指对外关系。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译文]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声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略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死亡。
作文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2100字
(7)空乏: (8)恒过 : (9)入则、出则:
(10)作: (11)征于色 (12)喻: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
九年级语文组 第1---2课时 总二课时 6、重点语句翻译: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集体备课时间:11 月28 日 第______周 生于忧患 授课时间:11月29日 第______周 课 题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自学后小
死于安乐 主备人 姜巍 审核人 张学静 组合作翻译课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文 1.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在引导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
?行拂乱其所为 句。 学习目标 3. 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学习重点 在引导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学习难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教 具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学法指导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备 注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人称“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 “四书”有《 》《 》《 》《 》。
请同学2、朗读课文,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拂士 空乏 7、总结本课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们在反复朗 3、有节奏、有气势地再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百里奚举于市(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读课文的基 (4)行拂乱其所为 (5)曾益其所不能(6)入则无法家拂士
4、通假字: 础上进行文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言知识的积 5、重点词语解释:
(1)起: (2)畎亩: (3)举: 累 (4)士 : (5)劳其筋骨: (6)所以动心
8、赛背课文
二、合作探究(第二课时) 四、课堂检测 1、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的成长故事,你能讲一讲吗, 1、解释通假字:
(1)入则无法家拂士 清点一下知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宝库:
2、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经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2、划分句子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行拂乱其所为 看看自己
今天又学会了
3、解释加点字:(1)士: (2)空乏: 多少,
3、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主动学习: 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4、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 参 与
5、“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4、本文侧重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路。 我 快 乐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6、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联想到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 列出两句。 五、课外练笔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6、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列举几例。 的理解,以“面对困难”为话题写一则随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亡国的例子):
教师寄语: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三、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 相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辩论一下,展 教 2、辩论。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示自己的口才 、 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的机会可要抓 学 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住哦~ 反 思 四、小结:学完本篇课文后的收获。
作文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30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
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
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
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
《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
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
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课内语段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衡于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答案:
1、(1)曾同增 增加
(2)衡同横 堵塞
(3)拂同弼 辅佐
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不仅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
4、“生与忧患,死与安乐” 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课外语段练习: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
泫然流泪。
一、翻译:
1) 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 桓公最后为什么泫然流泪?
3) 写出珍惜光阴的古代名句3——4个。
4) 写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答案:
1、 感慨地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忍受得了岁月的消磨呢?”
2、 桓公由树的长大,联想到岁月如流水,伤感人生如梦,世事蹉跎。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对即可)
4、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作文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00字
强弓劲弩,信臣精卒,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却不想在万千文人的惨叫声中,宫女嫔妃的歌舞声中,王公大臣的奉承声中,天下百姓的怨恨声中土崩瓦解。秦国,一个不可一世灭了六国,一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泱泱大国,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谓的太平后,成为了历史。
当秦始皇兵强马壮的军队遍布六国时,他笑了,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最强大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此时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该死的文人,处处说他的不是,他愤怒了,于是,焚书坑儒,焚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没有人敢评论他了,但人们心里都窝着火。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愿所有统治者都记住这句话。
作文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13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
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
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预习检测】
1、古诗文默写
2、《同步练习》p94第1题
3、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拂
4、注意下列朗读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如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当堂训练】
一、初读文本,会读课文
二、再读文本,会译课文
先结合课本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再按照教师讲解和出示的资料归类整理。
三、三读课文,理解含义
1、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大任”指什么?如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用原文回答)?这是从哪些方面来
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
好处呢?
5、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6、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7、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
8、阅读第2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一
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四、精读文本,品味精妙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
路。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课文
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五、深读文本,体会情感
1、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2、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课堂作业】
A组题:
1、《同步练习》p94第2、3、5题
2、《同步练习》p95第二大题。
3、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
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B组题:
1、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子得到的启发。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B+题: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下节预习提纲】 按照《同步练习》“预习提示”和学案上要求预习 《愚公移山》
作文七:《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00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魄,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思虑梗塞不顺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像这样的通常会灭亡。这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简析
本文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即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的意思,所属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天下混战。
孟子在当时并不像后世这样受人尊崇,而是处于一种凄凉寂寞的环境之中,他的言论并不被重视。他是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尤其拳拳服膺孔子的仁道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
他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真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促使他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作文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16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1)去掉后意思无变化,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原句用逗号舒缓了语气,起到强调的作用。(2分)
(2)“她”,运用拟人修辞(表现出作者对书与读书由衷的喜爱之情。(2分)
3(通过举例表明中国古人对书和读书的理解也是风雅,涵有深意和智慧的。
4(答案要点:可结合全文内容,联系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读书后境界的提高来谈。
5.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不写作者或不是我国古人的均扣分)
6(要求:写出书名或文章篇名(要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 .(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7.(2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
1、让读者了解哥哥的情况;表现出哥哥勤劳的性格;为后文“我”去哥哥的制砖厂做工作了铺垫。
2、“几回”,表明次数多;“不停地”,强调频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母爱的细腻和温暖。
3、既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的结束;也指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
4、参考示例一:第?段中,日渐衰老、辛勤劳作的父亲,用朴实的言行告诉他的孩子自己的人生体验,表现出父爱的厚重。
参考示例二:第?段中的父亲对“我”的想法表现出冷漠和不屑,任由“我”去体验艰辛,经历打磨,显示出父爱的沉稳。
参考示例三:第?段中父亲对高考话题的回避,是对“我”的呵护,体现了父爱的包容。
参考示例四:第?段中的父亲“叫醒我”,“照例”“送我”,嘱咐“我”注意身体,是用他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出他最平实的爱。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或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还是一切责任的根源。
2、对比论证,突出强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切之源。
3、C
4、只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能更好地对国家、民族、历史、家庭负责;如果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会在现实与将来中迷失方向,就会虚度青春。
5、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歌德的话
6、不可以。因为这二句话分别同“习惯、时尚、舆论”的顺序相照应。(或答:可以。只要将上句中的“习惯、时尚、舆论”三个词也调换一下,使之与调换后的句子对应即可。) 7、示例:树立对自己人生的 责任心,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爱他人,爱事业,追求适合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联系实际,抓住“爱心”、“责任”、“追求”等关键词语,有理而不悖于原文观点即可得分。)
作文九:《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0字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饿,以至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饿,以至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饿,以至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作文十:《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默写》1500字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孙叔敖举于海, ,故 ,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
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然后 。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 。”公曰:“ , ,必以情。”对曰:“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 ,曰:“可矣。” 。
既克, 。对曰:“夫战,勇气也。 , ,三而竭。 ,故克之。 , ,惧有伏焉。 , ,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而复问其妾曰:“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明日徐公来, ,自以为不如; ,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妾之美我者,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由此观之, 。”
王曰:“善。”乃下令:“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受下赏。”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