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孔乙己》4100字
变色龙
契诃夫
【教学目标】 1、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教学重点】 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蜥蜴图片)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
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
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资料助读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
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
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
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
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
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契
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
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
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
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
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体)强壮高大。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
洋溢(yáng yì):(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íng lì):聪明、灵活。
恐吓(ha):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见风使舵的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1、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2、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窗
泰格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
教学方法 :
点拨与讨论相结合,辅以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1. 学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学生复述故事。
( 附小说内容梗概:《窗》讲述的是两个重病人的故事,一个病人靠窗,抬头能看见窗外的景色,一个病人不靠窗,也动弹不了身子,靠窗的病人每天为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有一天,不靠窗的病人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什么靠窗的位置不属于我?”终于有一天,靠窗的病人病危,不靠窗的病人不按铃,不呼救,看着病友死去。当他如愿以偿地占有那张床,抬头看见窗外的所有景色却仅仅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三.把握小说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四部分内容。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 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小说的情节大体就是这样,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
1、分析近窗病人
(1)提问:两个病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近窗病人为远窗的病人描绘窗外的景色。
(2)朗读课文第四段与第五段若干句(一个孩童??网球赛)
过渡语:窗外的景色如何呢?我们请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其他同学合上书倾听,好象你现在就是那位远窗的病人,享受美景。
(3)提问:a窗外的景色如何?
明确:景色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
b如此美好的景色是真实的吗?
明确:这是假的,是靠窗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谎言。
c那近窗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是为了消除寂寞,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
(4)下面请大家结合全文关于靠窗病人的文段,思考一下,你如何评价靠窗病人,理由?
师生合作形成板书:
近窗病人:乐观善良 热爱生活 心灵美好 道德高尚
2、分析远窗病人形象
(1)范读课文6-12段
(2)分析远窗病人形象,理由?
师生合作形成板书:
远窗病人: 自私虚伪 冷酷残忍 卑劣丑恶
3、远窗的病人想靠窗看景的想法正常不正常?你如何看待?
明确:不远窗病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想占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说,人有点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况且他还曾为有过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控制过,可是他的私欲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私欲,竟然在病友生死挣扎关头,见死不救,自私心泯灭了良心,行为卑劣无耻,不可原谅。 小结: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拥有许多向善的品质;一个灵魂龌龊,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板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五、解题
过渡语: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也一步步明了,请同学们从人物与情节两方面考虑一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何作用?
明确:①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窗”来写
②窗既是实际的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通过窗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六、拓展延伸,探究小说结尾
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这篇《窗》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读到这一结尾,你是不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1、想象一下,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
学法:写小文段,运用描写的方法。
明确:大致两种情形 :
①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小结:他受到了向善心灵的感化。
②责怪靠窗病人撒谎
小结:无药可救,灵魂与肉体一起病入膏肓。
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回怎样做呢? 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他会向以前那靠窗的病人那样给新来的病人描述虚幻的景色,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用以忏悔,赎罪,这也算是他灵魂洗礼后进步的表现吧!
②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呆呆地朝窗口望,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靠窗位置加害于他。 ③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告诫人们不能心胸狭隘,不能太自私,要关心别人,善待生命。
七.归纳主题
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一副对联来概括。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八、总结
如此一篇出人意料的小说,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我认为 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姿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幸福温馨的生活画卷;如果一个人灵魂丑恶卑劣,那么他看到的永远是荒漠,达不到真善美的境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九、板书设计
窗外 窗内
五彩斑斓、争相斗妍、 关爱他人,心灵高尚无私
出 生动活泼、生机勃勃 (虚)
人
意
料
的 结
局
光秃秃的一堵墙 (实) 嫉妒心强,见死不救,冷酷自私
作文二:《《孔乙己》》2500字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知识,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悲惨结局,揭示社会的腐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当时的社会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难点
通过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结局来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凡是读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对他创作的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中篇小说《阿Q正传》
2.正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ān)阔绰(chuò)羼(chàn)绽(zhàn)出
3.整体感知
让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孔乙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也可介绍当初接触鲁迅作品的“心路历程”。了解故事发生的场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文中的“我”是咸亨酒店里的小伙计。
三、理清文章的思想
学生讨论后归纳
小说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小说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小说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小说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初步分析文章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学生讨论)。
归纳点拨:(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用书上话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说明孔乙己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青白脸色??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悲惨的遭遇。
动作描写:文章的开始用“排”出九文大钱,而文章的结尾又用“摸”,表明人物的不同境遇。
人物的语言描写: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窍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由此可见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五、作业: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题。
学生默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2.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4.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2.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3.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有爬上去的人。
4.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在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凶残冷酷。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二、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让学生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总结归纳: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三、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想。
学生可自由回答,没有标准答案。
应该明确:作为教育手段的考试与考查同“应试教育”不能混为一谈。实施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运用考试与考查的手段,我们所否定的只是以“应试”为目的那种教育模式。
四、课后作业:1.课后习题二
2.想像一下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人又是怎样?
板书设计: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孔
乙
己
外貌 语言 神态
动作 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又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可悲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作文三:《《孔乙己》》8900字
5.《孔乙己》
一、背景介绍: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
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
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
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
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
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
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
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
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
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
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
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
“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
“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
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
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
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
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
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
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
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1)整理写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预习下文,着重理解第9节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
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
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
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
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
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
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
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
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
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
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
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
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
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
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
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三、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①“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
帮一样;②“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③
“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
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
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
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
“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他
的死亡是必然的,不用怀疑的。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毋庸置疑的同情
中,有力控诉了旧社会。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
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
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
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
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
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
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
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
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
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
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
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
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
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
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
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
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
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
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
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
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
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
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
“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
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
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
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
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
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
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
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
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
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
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
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
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
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
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
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
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
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
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
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
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
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
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
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
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
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
“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
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
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
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
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
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缩影? 封建社会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另: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清末鲁镇咸亨酒店格局。(开端)
1层(4-9)写孔乙己的经历、言行、性格、社会地位。(发展) 孔乙己
2层(10-11)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3层(12-13)悲惨结局。(结尾)
1、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
传说为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 布朗所做,这篇全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还在一次大赛中,获得了3000美元的奖金。全文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赏析: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这一句话,包含了可供你展开想象的许多内容。地球上怎么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发生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星球碰撞?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既然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了,那么还会有谁来敲门?是外星人?机器人?还是其它动物?如果敲开门以后,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连串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的问题,都靠你启用丰富的想象来补充。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各位老师:
今年高考后,我应《常德日报》编辑部之约,写了一篇高考下水作文,发于7月17日《常德日报》上,现不揣冒昧,转贴于此,一是以示对曹阳先生的有关高三作文教学计划的响应(该计划非常好,操作性很强),二是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东东。
孔乙己选才记
汤登仲
当今各类《人才大典》编辑出版活动花样百出,方兴未艾,风气之盛,惊动天庭。在升入仙界的各类人才的强烈要求下,玉帝传旨让孔乙己担任主编,评选杰出人才,入选者姓名及其事迹编入《天庭杰出人才大典》。
孔乙己受命,意气扬扬,青白脸色泛起红光。他想出了两道考察人才的题目:一是“雪化了变成什么”,二是要求应选者举最得意的一项业绩来证明自己是杰出人才。
宋代大儒朱熹抢先上前答第一题:“万紫千红总是春。”孔乙己嘲笑道:“如此博雅公,竟也茫然无知。”朱熹满面羞惭,退了下去。王安石上前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孔乙己显出不屑的神气直摇头。众仙顿觉此题高深莫测,一时谁也不敢上前。诸葛亮一旁自忖:“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莫非??”于是上前坦然道:“雪化了变成水。”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敲着桌子,点头说:“对呀对呀!到底是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怎能抵得上你呢?”
诸葛亮接着举自己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事,来证明自己是个杰出人才。孔乙己正在喝茶,“噗”的一笑,花白胡子沾满茶水:“你怎能大开城门?万一司马懿父子杀进城来,你如何对付?”诸葛亮笑道:“山人妙计,他岂能识破?”孔
乙己正色道:“以前战争有用空城计的吗?”“没有。”“兵书上有吗?”“没有。”“书上都没有,你怎么能用?还亏你自称人才。”诸葛亮心中纳闷,一时不明个中玄机,只得退下沉思。
司马光上来效法诸葛亮答了第一题后,举小时砸缸救人的事证明自己从小聪明过人。孔乙己道:“救人何必砸缸?你可以拉他出来嘛。”司马光答道:“我那时人小,够不着。”“你可以舀水嘛。”“没有工具,再说也来不及。”孔乙己沉吟半晌:“大反常规,不可理解,不可理解呀。”他猛然大悟:“那口缸是谁的?”“邻居的。”“你看你看,砸了别人的缸,自己又得个救人的美名,这怎么能评为人才呢?”
此时,苏轼走上前道:“孔先生,这样的评选我不参加也罢。我只想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知道,远近高低各不同。”“知道就好,”苏轼道,“办事决策看问题,角度不同,方法各异,随机应变,有效则可。为什么一定要墨守成规,死搬书本?”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你看看人间吧!不墨守成规,不死搬书本,你能做对标准化试题?做不对标准化试题你能得高分?没有高分你能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你能有文凭?没有文凭你能就业?没有就业你能创业?没有创业你能成为人才?没成人才你能编选进??”
孔乙己话未说完,忽觉台下没了动静,定睛一看,原来众仙已倒了一大片。原来众仙自愧弗如凡间人才远甚,急火攻心,昏厥所致。
(本文发表于2000年7月17日《常德日报》)
[文思剖析]
本文是我于2000年7月12日受《常德日报》“生活周刊”专栏编辑之约写的一篇下水作文。在此之前听考生说起作文题,我马上就想到了《雪化了变成什么?》那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是很清楚的。为什么要以“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为话题写文章?这不正反映了前几年对教育现状的讨论与反思吗?大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小到个性的塑造、试题的解答,我们都应该鼓励多样化,鼓励不拘一格,鼓励创新,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生机,国家才有希望。命题者特别在[注意]中说明:“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由此可见,如何根据学者的这道题“引发”思想感受是审题时至关重要的一环。引发的形式有多种:
一、可以是“定向”引发,即学者已给你定了向,你就给“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这个话题补充更丰富的材料,文章的观点也就是“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这种“引发”只有材料,而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可以是“纵深”引发,即对话题加以深思,学者所提到的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好比是太阳东升西落一样的客观存在。如果只是用多种材料来说明“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由“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想到,既然“答案是丰富多采的”,那么我们就要肯定答案的多样化,鼓励创新。
三、在“纵深”引发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反向”引发。即根据正面的话题,结合现实思考:现实中有没有反面现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你为什么要提倡“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你为什么要鼓励创新?不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搞唯一答案的现象吗?不就是生活中有专门搞本本主义的现象吗?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守旧的现象吗?
基于以上思考,我决定根据报纸的大众化的特点,采取有趣味性的、较新颖的手
法——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文章。
借古讽今的文章,往往采用反话正说的写法,让荒谬的言论用一本正经的话语展示出来。孔乙己的言论可以说是反映了唯书本、唯文凭、唯陈规的人才观,其根子则在应试教育与社会对评价人才的固有观念与做法。
对反面现象的批判就是对正面观点的肯定,而且文章中“雪化了变成什么”的多种答案,诸葛亮、司马光的行为,苏轼的质问,都反映了真正的人才敢于创新的实践与对“答案”多样化的呼吁。
作文四:《孔乙己》2800字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课文,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4、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时间与课型:两课时,教读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把握内容。
2、分析体会社会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二、文体识别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过渡: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走吧跟着鲁迅先生一道儿,去鲁镇的咸亨酒店吃几颗茴香豆,或许真能碰见孔乙己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孔乙己有哪些遭遇?结果怎样?
2、如果你读懂了这篇小说,请你用下列格式说说孔乙己的事。
在第( )段,我读到了孔乙己( )的事。
指导学生找到描写孔乙己的内容,并简要概括事件。
(示例:第4段,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
3、孔乙己在什么地方活动?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孔乙己的活动环境?
明确:咸亨酒店;1—3段。
4、小结:小说以咸亨酒店为背景,通过孔乙己几次大到酒店喝酒时的言行、外貌来表现他的复杂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的结局。并不像我们平时读到的小说那样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因而本文属于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结构的性格小说。我们阅读的时候,主要从环境描写和性格刻画入手学习课文。
四、感知社会背景
1、请同学们默读1-3段,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咸亨酒店,酒店的格局怎样?店里有哪些人物?从酒店的格局和人物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如果你读懂了,请用以下格式回答上面的问题。
我走进( )年的咸亨酒店,从酒店的格局和人物( )中,我看到了( )的社会现实。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3、这部分是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板书: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五、作业
1、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
2、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
板书设计
清朝末年
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
社会现实: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势力冷酷
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读课文,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过渡:在往来酒店的酒客中,除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外,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人——孔乙己,他属于哪一类?长衫主顾?短衣帮?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透视人物性格
1、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读4-9段,请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请用以下格式,说说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 )外貌描写,我看到了一个( )的孔乙己。 从( )动作描写,我看到了一个( )的孔乙己。 从( )语言描写,我看到了一个( )的孔乙己。 从( )神态描写,我看到了一个( )的孔乙己。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外貌描写-------地位低下、穷困、好吃懒做 、 死要面子
动作描写-------老实、善良、诚恳而又迂腐
语言描写-------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
神态描写-------怕人嘲笑
4、试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复杂性)
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5、从相关描写,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示例: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三、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成因
1、孔乙己有怎样的结局?读10—13段,思考。
2、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回答板书:
①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力,以丁举人为代表的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②直接原因: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
③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热衷科举,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④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四、试概括孔乙己的形象。
示例:孔乙己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
五、概括主题
小说通过孔乙己在酒店的生活片段,及他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现了社会对穷苦人的冷淡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同时告诉我们:在社会变革中,如果我们遵循固有的心态、习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毁灭。
六、品读课文,感悟人生
1、如果你是孔乙己,你遭到酒客们的嘲笑,你会怎么做?
2、对孔乙己的表现,你持什么态度?
3、你从《孔乙己》中悟出什么道理?
社会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适者生存?
教师寄言:孔乙己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我们不可能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从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的表现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的人生如何,他的身世从不起决定因素。决定他成败的往往只是他自身的奋斗和能力,面对别人的讥笑和嘲讽,我们要泰然处之,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七、学法指导。
性格小说阅读方法:
1、找出文中要塑造的人物及其有关的事件。
2、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品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性格因素。
4、概括主题,感悟人生。
八、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有关笑的词语,说说你对“笑”的理解。
2、阅读《范进中举》,试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板书设计
情节 外貌 穷愁潦倒
语言 迂腐可笑 死要面子
人物 ( 孔乙己 )
神态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动作 不失善良
环境 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作文五:《孔乙己》23000字
《孔乙己》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与背景; 2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契点去分析文章; 2反复诵读,仔细 揣摩小说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 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 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体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本文作者 笔名是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主要 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及杂文集 ,译著《毁灭》 等。本文是他在五四本文选自 前夕继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 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这是鲁迅发表的第二篇小说。
2 背景介绍 本文 写于 1918年冬。作者选取了社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 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份子的生活, 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 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是一篇反 封建主义的作品。 (资料衔接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 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 ,只有百 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 ,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 ,入选者只有 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 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 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
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
3 文体知识回顾
(1 什么叫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3)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4阅读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②迅速抓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可以朗读,也可 以默读;可以速读,也可以跳读。完成以下的任务;
1、小说主人公的姓名; 2、故事发生的年代; 3、故事发生的环境。
4、 《故乡》是反映旧中国农村劳动人民命运的,着力刻画了闰土这一穷苦农民形象。本文 关注的是哪一类人物的命运?
5注音 附和() 不屑()置辩 荤()菜 咸亨()酒店
羼 () 水 拭 () 蘸 () 阔绰 () 舀 () 水 涨 哄 () 笑间 () 或 着 ()了慌 打折()腿 门槛()
三 合作交流完成:
(一 )小说阅读任务一:结构分析 小说的结构:小说与其他叙事类文学作品(如童话、民 间故事、神话传说、戏剧等)一样,讲究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在分析其结构时,通常可以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将全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在开端前还 有引子,结局后还有尾声。 ) 按照小说的基本结构,给全文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学习第一部分
1、课文为孔乙己设置了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2、为什么要写“我”在咸亨酒店里专干温酒的营生?换个问法即:这篇小说为何用第一人 称“我”——小伙计的口吻来写?
3、第三节中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所以至今记得” ,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4、这里写了哪两种来喝酒的人?为什么要写这两种人?
学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阅读课文第 4—— 9段内容,简略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
学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1、第 10节中掌柜提到“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是这位掌柜在关心着孔乙 己吗?
2、第 11节为什么写到“秋风一天凉比一天”?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吗?
3、请同学们对比开头第 4节与第 11节的外貌描写有何不同?这又反映了什么?
4、 4孔乙己被何家和丁举人吊打,同是读书人为何打读书人?
5、请同学们注意这么一个细节:课文第 4节中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而在第 11节中却 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这一“排”一“摸”有何区别?
6、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矛盾吗?
(二) 、阅读任务三:人物分析 探究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 作出来的,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 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
人物形象刻画手段: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侧面描写——对烘托
思考 :1孔乙己生活非常困顿,遭遇非常悲惨,但他身材高大,又能写得一手好字,完全可 以自食其果,是什么原因使他遭到如此下场?如何理解课文中写孔乙己“不会营生” “好喝 懒做” “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2 孔乙己性格鲜明,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阅读课文,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孔 乙己性格的。从文中找出。
3 说明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4、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 术效果?为何作者在文中屡次写到“笑
5、探究《孔乙己》的主题
四 小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 合作交流
(1)小说阅读任务三:环境分析(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小说中人物总是与特定的社会 环境相依相存, 充分理解小说所描绘的社会环境,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从而抓 住小说的主旨。 )精心阅读课文 1-3段,说说本文围绕酒店,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以及他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人际和社会关系。
环境描写的作用:
(2)对比映衬手法运用
(3)小说特点
(4) 思维拓展; 你可怜孔乙己吗?你讨厌孔乙己吗?假如他来到你面前, 你会给他说什么? 三 总结反思
资料衔接 名家论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 (美学家) ——贫贱而悲惨的 “多余人” , 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 被社会所耻的下层 知 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家 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 位和 命运的知识分子。
四 巩固练习 阅读《孔乙己》片断,回答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 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 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 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一个绰号, 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 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 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 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 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 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 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 人”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孔乙己虽然贫苦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 制。
B、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C、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D、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
2.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运用哪些描写方法?
3.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的欢笑的理解是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 1— 6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 ”这声 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 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 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 “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已么,你还 欠十九个钱呢 !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已,你又偷了东西了 !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 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 ! ” “取笑 ?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 ”孔乙已低声说道, “跌断,跌, 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 端出去, 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 他喝完酒, 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2.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请从上边文字中摘抄一例 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摘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 属于哪一部分 ? 4.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①时间:___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______③人物:___________④事件:____________
4.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5.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 ,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
一项是() 。 A .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B .揭露封建社会 的冷酷。 C .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6.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 ”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B .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C .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D .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鱼我所欲也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孟子 (约前 372~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 (今山东 邹城市 ) 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 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 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魏 )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 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 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 、 《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 。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百家争鸣,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尊 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 “亲亲” 、 “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 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 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 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 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 包括他 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孟子》 :
《孟子》长于言辞,善于用比喻说理,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 世散文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 典。也是先秦优秀的散文作品, 现存七篇,每篇以开头的两三个字为名。汉朝赵歧把每篇分 为上下两部分,成为十四篇。宋朝朱熹把《孟子》 《论语》 《大学》和《中庸》全为《四书》 。 3.背景链接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 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 明确提出 “民为贵” 、 “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 、 “仁政” 。反对“霸道” 、 “暴政” 。呼吁统 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 民的愿望, 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 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 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
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 ,认 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他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小无有不下。 ”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 非曲外铄 (给与 ) 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 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要求人们反躬自求, “养浩然之气” ,做到“舍生取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 义,舍得取义”的精神,要有“羞恶之心” ,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 固有的品德, 只要守住 “善性” , “人皆可以为舜尧” , 本文便对这个道理进行论证, 提出 “舍 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 、 “有 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来。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 、 “莫甚于死” , 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 恶的东西。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 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 (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 ) :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因为 “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 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 (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 ) :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 要, “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 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 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 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 杀身之祸。 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 有的人做某种事情, 可以 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义”是确实存在的, “义”比“生”更重要, “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 (本段最后一句 ) :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 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 (2、 3) :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可分 为三层:
第一层(2)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一箪食” “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 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 气丐也不接受, 这一事例充分证明, 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 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 (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 ) :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 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 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是亦 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 (最后一句 ) :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 其本心” ,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 ,也就是“义” 、 “善”的本性。
三、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 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 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 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 所以要舍生取义; 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 “义” 比求生恶死更重要, 所以应该舍生取义; 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 “舍生取义” 的美德, 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 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 “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 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 ,以“熊掌”喻“义” ,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 , 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 又十分形象生动, 引人人胜。 文中还以行人不受 “呼尔” 之食和乞人不受 “蹴尔” 之食为例, 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 义重于生的道理, 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 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 性的道理。 又如, 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 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 性; 又以 “万钟” 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 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 论证极为严密, 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 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 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 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 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只 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 时都具有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但我所喜爱的还 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 死亡的事, 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 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 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 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 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 他们所喜 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 )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 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 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 (有 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 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 在 (有人) 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 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练习解答】
一、 只要能列举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迹, 围绕本文主旨——舍生取义展开论述, 且言 之成理即可。
二、 1.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我就 ) 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2.生是我想要得到的,然而我要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去干苟且偷生 的事。
3.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三、略
【类文品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不 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宜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1、第一段概括起来的观点是 ,如果扩展开来,它的内容 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的 这一句话。
2、 本文的论证层次十分清楚, 全文围绕中心分别从 和 两 个方面逐层论证。从内容上看,其层次之间在意思上存在着 关系。
3、文中的“君子”即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意思:
⑴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
⑵池非不高也(池:)
⑶委而去之(委:去:)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⑸亲戚畔之(畔:)
⑹故曰(故:)
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5、从该中可以看出孟子 的思想。
6、 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 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用原文回答) 。
7、第三段中“故曰”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8、翻译下列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参考答案:1、人和是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递进 3、得道者 4、⑴天气,时令⑵护城河⑶放弃;离开⑷界限,这里是限 制的意思⑸通 “叛” ⑹因此⑺巩固 5、 兼爱、 非攻 6、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7、 过渡 8、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⑵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不屑() 苟得() 妻妾() 蹴尔() 一豆羹()
2、本文选自 ,文中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
3、解释下列词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兼:)
⑵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
⑶所欲有甚于生者(甚:)
⑷一箪食,一豆羹(豆:)
⑸死亦我所恶(恶:)
⑹故患有所不辞也(患:)
⑺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由是:是:)
⑻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⑼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⑽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4、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7、用原文回答:
⑴孟子是怎样用口腹之欲来类比舍生取义的?
⑵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舍生取义?
⑶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舍义取生?
⑷孟子认为什么叫丧失本心?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⑸万种于我何加焉?
二、同步解读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熊掌也。⑵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⑷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⑹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⑻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10、这一段共九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11、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C、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12、选段中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3、文中“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 “勿丧耳”的,请写 出来:
1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006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
作者 :加入日期:07-01-03
2006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 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附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语音
箪(d ān ) 蹴(c ù) 羹(g ēng ) 死亦我所恶(w 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 形容位高禄厚。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 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 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 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 有哪一 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 (或踩过 )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 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受“万钟”。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的直接原因是 “生亦我所欲” 、 “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 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 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 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 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 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取价 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十四、开放性试题
1、 我国历史上, 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 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 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 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 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 “成仁” , 孟子说要 “取义” , 惟有行为完全符合 “义” 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 后, 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的人生观, 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 “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2)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 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 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 本文所强调的 “义” 与市场经济下的 “利” 有无矛盾, 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 “舍生取义” 的正 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 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 动摇, 视死如归, 最终被杀, 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字?
*能见义勇为、 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 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 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 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 的。
11、 读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一句, 列举生活中的 “一个贤者” 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 “心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 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 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 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 不伸张正义, 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 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4、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 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复习
《公输》
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 起 于鲁 2、公输盘不 说 3、子墨子 起 , 再拜
4、不可谓 知类 5、 然胡 不 已 乎 6、胡不 见 我于王
7、 子墨子九 距 之 8、 子 墨子守 圉 有余 9、公输盘 诎
10、吾知 所以 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 寇 矣 12、方 五千
里
13、舍其 文轩 14、吾 义 固不杀人 15、 夫子 何命 焉
为
16、 请 献十金 17、不可谓 仁 18、宋无 长木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此为何若
人?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 谓智。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之。
三、阅读答题:
(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曰:“诺。”
1、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
2、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 是什么?
3、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最能揭示出公输盘 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4、“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 答: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 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 , 极有气势 , 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 于自相矛盾的困境 , 无从辩驳。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6、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二)、 子墨子见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填空:
A 、 本文主要通过 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 将楚宋两国的物 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 ”。
B 、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 交代激战之结果, 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C 、文中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 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2、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 正确意见。
答: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 。使别人接受自己正确意见的方
法:
3
4、 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
5、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
6、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
[乙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 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 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 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 不能绝也。 ” 楚王日:“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节选自 《公输》 )
1、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 遂 逐齐师 ②公问其 故 ③望其旗 靡 ④公输盘 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2、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傲慢横蛮不讲理 )
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
C.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的骄横自负 )
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 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请选择其 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 城 ,七里之 郭 2、 环 而攻之而不胜 3、 池 非不深
也
4、 兵革 非不坚利也 5、 委 而 去 之 6、 域 民不以封疆之 界
7、寡助之 至 , 亲戚畔 之 8、天下 顺 之 9、故 君子 有不战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 、之: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利: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五、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 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 ”,这反映了孟子“ ”的 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是 。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 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 样的事例。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所举事例要与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的意思相符。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解释加点词语:
1、舜 发 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 举 于 士 3、百里奚举于
市
4、故天将降大 任 于是人也 5、必先 苦 其心志 6、、 空乏 其
身
7、行 拂乱 其所为 8、人恒 过 9、 衡 于虑
10、而后 作 11、 征 于色 12入 则无法家 拂 士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 、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
C 、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 么?
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 从反面 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 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 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 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 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 一堑,长一智”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 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鱼我所欲也》
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 苟得 也 2、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3、贤者能 勿丧
耳
4、一 箪 食,一 豆 羹 5、呼 尔 而 与 之 6、 蹴 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 也。
7、 万钟 则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 焉? 8、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9、 乡 为身死而不受 10、 是 亦不可以 已 乎 11、此之谓失其 本 心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3、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用 也? 4、 由是 则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7、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选择: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 .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 .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A .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 .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先主遂诣亮 D.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理解回答:
1、 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 请用 “‖” 在原文上划分层次, 并说明划分理由。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 面举例。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
6、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
7、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 __________ ___。
8、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 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案如下:
《公输》
(一) 1、交代事情有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 不辞劳苦的精神。 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
的话来。 3、宋何罪之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4、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 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 之举, 重重否定 , 极有气势 , 批判强悍有力, 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 , 无从辩驳。 5、 (1)、 班门弄斧 (2)、墨守成规 6、如 :1、让战争从地球上走开。 2、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 光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3、珍惜生命,反对战争。(4)用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 (二)、 1、 A 、对话描写 必为有窃疾矣 B、攻械尽 守圉有余 诎(公输盘诎) 2、善于 将道义与实力结合,运用了类比及对比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结合实际。 3、示 例: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4、如:1、面对大国的 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 2、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 5、略 6、略
(三) 1、 (1)①于是 ②原故 (原因 ) ③倒下 ④ “诎” 通 “屈” (2)① B “克敌制胜” 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2、 A 3、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 (保卫宋国的人 ) 。 4、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 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 2分;叙述恰当, 2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 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 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 1、 人和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多助 天下顺之 民贵君轻 2、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4、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 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 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造 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3、人才造就需经受苦难的磨练;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 外患。 4、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运用了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5、 略 6、 A 、 D 、 7、 略 (名言及事例提供: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事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 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 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 三十二岁耳聋, 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 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 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 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鱼我所欲也》
三、 1、 A 2、 D 四、 1、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 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 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只是贤者能够保有 “本心” 而已。 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 “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 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 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 “本心”。 7、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作文六:《孔乙己》13000字
5 《孔乙己》教学设计
张国生
教学重点:
1. 理解本文思想;
2. 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 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 ? 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 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 “能于寥 寥数页之中, 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 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 讽刺又不很显露, 有大家作风。 ” 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 (板书课题 )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请先看“预习提示” (指名朗读 ) 。
预习质疑
1. 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 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 (印发 ) ,请你帮助填写: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
性别年龄
籍贯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 月 日
4. 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 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 ? 为什么 ? 不写这一段可以吗 ? 为什么 ? 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 (板书 ) 。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 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 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 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 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一里一 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 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 “大抵”是什么意思 ? 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答案:(1)大概, (2)大都。 这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4. “我”是否鲁迅 ? “鲁镇”是否真实地名 ? 为什么 ? 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 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 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 答案:(1)“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
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 “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 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 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 ? 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 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 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 ? 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 份:站着喝酒, 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 穿长衫, 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 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 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 征 ? 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 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 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 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 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 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 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 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 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 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 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 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 ? 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 毒害。
6. 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学生讨论, 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 因, 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因为从根本上说, 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 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 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 (投影 ) 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 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投影 ) 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 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 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投影 ) 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 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 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 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 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 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指名读 ) 这说明什么 ? 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 孔 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 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 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 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 让学生辨别优劣, 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 然后模仿。 注意叹号、 问号、 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 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 “笑”有多种 (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 ) :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 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 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 (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
4. 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 么不同 ? 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 ? 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 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 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 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 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 冷漠、 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 他们不敢 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 的孔乙己, 却百般嘲笑、 耍弄,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 却意识不到自己 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
其实, 这种麻木、 冷漠, 以揭别人的隐私, 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 也是一种 “国 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 Q ,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 D 为快乐吗 ?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 !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 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 Q 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 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
6. 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 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 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 (板书:善良 ) ; (2)连小 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 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 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 冷酷。
7. 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 ? 答案:善良和迂腐。
8.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 之意 ? 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 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 ? 这说明什么 ? 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 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 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 ? 为什么 ?(1)这一回, 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 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 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 霸道,凶恶残酷。 (2)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 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 (3)许 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 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以上描写, 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吃人的制度, 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 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 成为人下之人, 贫穷潦倒, 横遭欺凌。 科举制度, 是一把杀人的软刀 ! 析字:“戕害” 的 “戕” 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 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 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 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 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 ? 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 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 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 ? 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 ”说明在 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 “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 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 ??”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 步。
4.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 ? 为什么 ? 前文“便排出九文 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 ? 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 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 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 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 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 不好 ? 为什么 ? 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 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 ? 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 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 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 (板书 )
7. “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 ? 说明什么 ? 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 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 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 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 表现其命运的悲惨。 后来不提 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 ? 应 怎样理解 ?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 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 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
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情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 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 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 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 “大约”、 “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 言艺术的大师 !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1. 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 完成课后练习。
3. 叙述性说话练习: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1)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 (2)好喝懒做,不会营生; (3)心地善良; (4)思想麻木。此题让 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 议论性说话练习: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 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 二是 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 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 (可以此导入《范进中举》 )
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 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
5 《孔乙己》案例
宜昌外国语学校 徐咏梅
【教学依据】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如果说存在真正的经典之作的话,那鲁迅的《孔乙己》毫无 疑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细读《孔乙己》,我们就会发现,小说无论在叙事视角的选择、 人物与情节的安排、语言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成熟与圆融,显示了一个 大师所具有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福楼拜说过:“名著是沉默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种艺术真相:真正伟 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靠夸张的形式──离奇的故事、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华丽的辞 藻而获取自己的价值与影响力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都具有一种平实的风格,都是在 对日常的人、物的平凡叙事中展示深刻的文化意蕴并获取一种伟大的价值与永恒的艺术魅
力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孔乙己》正是在这里体现了经典的同一性。
小说的开始关于鲁镇酒店格局、酒客饮酒习惯以及
然而孔乙己的可悲之处远不止这些, 他的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他 “是 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被“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共同 排斥的、游离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之外的边缘人,是一个被“悬置”于生活夹缝中的人。 边缘人的身份注定了他的孤独无助的形象,他不能依附于任何一方以获取支撑生存的力量, 而任何一方都可以肆意嘲弄他。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孔乙己形单影只地出现 在酒店的时候,他成为“短衣帮”与 “穿长衫的”共同取笑的对象。
在小说中,小伙计“我”的设置及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显示了作者鲁迅高超的叙 事技巧与策略。
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关于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寓 言。
鲁迅一生创作了 33篇小说,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 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 家的作风。” 鲁迅说得明明白白,他是要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同时揭示人间的冷漠。可 是近十年来中学课堂对于《孔乙己》的解读,老说作者是要讽刺孔乙己的迂腐,批判封建 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此一解释跟作者的立意距离甚远。虽然解读作品不能全受作者本人 意见的局限,但作者的意见却是我们阅读文本无论如何不能弃之不顾的参考。两者的冲突 正好为我们的探究提供了空间。
教学中教师不必囿于前人的所谓“标准答案”,不妨陪伴满怀着问题与好奇的学生, 透过文中充满着“笑声”的几个真实的场景,试着去追寻鲁迅笔下那个已经走远的时代, 去亲身感受一下孔乙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力争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 平等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 让学生能够跟随“大约的确死了”的孔乙己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 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 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 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 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式】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 少于 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 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
2. 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 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 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孔乙己》 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全文仅 3000多字, 却为读者留下了诸 如大到人物刻画技巧、作品主题分析,小到对文中“笑声”的理解、对孔乙己“偷书”的 认识等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引用名家对《孔乙己》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二 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 并对课文中的人物、 情节有了初步的印象。 因此,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场景与人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式阅读创造条件。 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作为前提,学生是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 问题的,那么本课教学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当然,阅读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也 不必强求通读全篇,但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一定要强调。
三 选读填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在学生自行设计《孔乙己履历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完善表格并根据原 文填写相关内容,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 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四 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开 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答案与问题都不 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 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
第二课时
五 全班交流,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各小组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 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认识合作学习的成效。这一环节的另一作 用在于既可以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又可以筛选出一些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物 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等。
六 教师点拨,深入探究。
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回归文本才是解 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主题与人物性格, 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始终把保护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会学 生阅读探究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七 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 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 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 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生:《故乡》。
生:《社戏》。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
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 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 忆散文的结集。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 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 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 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 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 《孔乙己》 ; 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 《孔乙己》 写得多么好啊! ” 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 象 ? 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专家点评:用名家的评价来印证这篇小说的不同寻常, 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 二 速读课文:
师:事先大家已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现在再按照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①勾画出理解 有困难的字、词、句。②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与几类人物的信息。③根据 你的预习情况,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选读,也可以 跳读。④时间:五分钟。
(专家点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学会专注的读书,有效的筛选信息,而这正是对最初 的阅读体验的分析整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为下面的阅读活动提供 准备。)
三 检查阅读情况:
师:出几道抢答题,看看谁读书又快,抓住的信息又准。
师:第一个问题是:小说为何命名为《孔乙己》?
生:因为小说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说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师:那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姓名吗?
生:是的。
生:不是,孔乙己姓孔,但没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绰号。
师: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生:(齐答)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异口同声啊!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哦!读书人怎么会没有名字呢? 你们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 (学生读) “因为他姓孔, 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 ‘上 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好,这下老师服了!记住:老师并不是因为你们人多,而是因为你们能从阅读中 找出使人信服的依据。接下来回答问题一定也别忘了找出自己的依据哦!
第二个问题:故事发生的年代?
生:文章末尾注明的写作时间是 1919年, 故事发生在 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课文第一段中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说明故事发生在 1919年以 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本文实际上写于 1918年冬天,发表于 1919年 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 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 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 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 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第三个问题: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
师:第四个问题: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 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生:是,因为有孔乙己的时候就有笑声,文中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不是, 因为文中说;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 这说明孔乙己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但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可怜的人。
(专家点评:几道抢答题,看似简单,但确是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一把尺子,从回答
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的预习与速读是相当粗疏的。如第一个问题答案,学生可以脱口而出; 再给提示又恍然大悟这是绰号;如果再追问一个读书人怎么连名字也没有,那么思考就进 一步深化了,这更能引起学生对自身阅读的反思。同时题目的设置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阅 读层次,这四个问题都是从文章整体设问,不至于将理解引向细碎的误区,有利于学生对 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四 分组学习,填写履历表。
师: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 大家争论不休。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 我们来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出示履历表样例后,解说填表说明)
孔乙己履历表
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工作,老师先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点说明:
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 表达准确清楚, 可根据课文中语言, 也可以自己概括。
②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③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可一人负责几项然后整合, 可由书写好的同学执笔??)
(专家点评:履历表是我们常常接触的一种公文,可用在孔乙己的身上,却显得异常
新奇,这一环节必然会激起学生极大好奇和兴趣,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且所有 的问题都不能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有了研究的价值,而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 的调动起来了,加之问题设计能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就决不会出现某些语文课堂上的 虚假的小组讨论学习,讨论成了每一个孩子的自发的需要。
真正的学习,不仅可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还应让学生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和品 质。比如合作学习,填写履历表,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合理的分工合作使每个孩子 都有用武之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速度,孩子们感受了合作竞争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团 体协作的精神。)
五 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专家点评:这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课堂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摒弃那 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教学,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容读书,静心思 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六 交流填表情况。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履历表参考填法:
孔乙己履历表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 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怜,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连名字都不被大家知道?? 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恶,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还偷别人家的东西??
生:我发现孔乙己还有他善良的一面,他教小伙计写“回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 们分茴香豆吃??
生: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他给别人带来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
生: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文章末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不是有些 自相矛盾?“大约”和“的确”放在一起,行吗?
生:??
师:看来大家读书真的很认真,不仅读了,而且想了: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且 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原来老师一直担心,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大家来说太难, 可现在看来,果真是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
生:(齐答)只怕有心人。
(专家点评:这个表格没有标准化答案,如果理解得深刻些,应该有更好、更丰富的 答案。 即使是最后的结果没有答案, 那也是有收获的。 比如履历表中要求填写孔乙己的 “家 庭成员”、“主要工作成就”。读遍全文,便知孔乙己连自己都无力养活,更不用谈娶妻 生子;他也曾读过书,却没能进学,于是连做私塾先生的资格也没有;他也曾给人抄书, 但总是“连人和笔墨纸砚,一齐失踪”。他的一生除了给人增添笑料外,一事无成,因此 这两个空格只能填写“无”,但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既训练了思维又读懂了孔乙 己的悲惨命运。)
七 课堂小结:
师:填完这张履历表,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在同学们的启 发下, 老师也想提个问题, 供大家讨论: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是个喜剧人物还是个悲剧人物? 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和他所处的 时代有什么联系?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何在?下节课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交 流。请大家结合你所在小组同学的意见做好准备。
(专家点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 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 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略)
教学设想:以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做 进一步的探索,力求从那落魄书生孔乙己苦苦挣扎的身影中窥见冷漠、庸俗、无聊的社会 生活一角,进而对作品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明确:1、孔乙己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 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2、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 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 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 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
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以笑写悲” 构思巧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布置作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之一要求显示 4完成,也可自行设计)。
1.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 写一篇短文, 300字左右。
2.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 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 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咸 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 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 统课文。全文仅 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 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 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 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 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定位: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 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 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激趣: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 的束缚,难以推陈出新。本课教学设计的成功尝试在于采用填写履历表的新方法,可以激 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兴趣。
三 放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编辑短评:这篇案例设计新颖,抓住了文章最主要的东西,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案例。(朱于国)
作文七:《孔乙己》5200字
《孔乙己》 教学研究案
主备人:审核人:签印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理解“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者及文章 的创作背景。
2、 体会这篇小说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3、 通过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他的 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抓住小说中环境描写(社会)的语言,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2、通过学习本文,明白应善待弱者,同情弱者,有一颗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体会这篇小说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描 写社会环境的语言,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预 学 篇
预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3、找出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
4、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预学重难点:
1、 找出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
2、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预学内容:
【链接材料】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 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 1919年 4月出版的《新青年》 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 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 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 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 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 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 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 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 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
------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
①文中所提的“鲁镇” ,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 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亲故乡 (绍兴城内都昌坊口) 和母系故乡 (绍兴东皋乡 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近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
而 “咸亨酒店” 却是一个真店号, 就在都昌坊口, 作者故里的斜对门, 我还见过多少回, 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② “鲁镇”虽然含点“故乡绍兴” 的意思,可是《孔乙己》 ,并不是写真人真事的 “通 讯” “报告” 。结合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像《风波》和《祝福》来看,所谓“鲁镇” ,可以认 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代名词。可见, “鲁镇”的确不是专指绍兴的。
自主预习题:
一、文学常识回顾
1、鲁迅,原名____,字豫才,现代 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作品有小说集 _____________,散文集 __________,散文诗集 ________。
2、小说是以塑造 和典型的 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探究阅读
1、小说是 “ 人的艺术 ” ,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对 “ 孔乙己形象 ” 进行探究分析,完成表格。
走进作者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的结局:
三、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 )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 )的人。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 (屡遭冷遇)的人。
7、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8、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导 学 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孔乙己》 的, 大凡读过 《孔 乙己》 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 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他最喜 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 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 ,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指名一学生回答,或通过多媒体(小黑板)展示。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18年,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 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 1916年初,北洋 政府的一些规定,是封建复古主义的再现,鲁迅很气愤。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人 们已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在,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为拯救青年一代, 避免其重蹈覆辙, 鲁迅先生选择社会一角——咸亨酒店, 艺术 地再现生活, 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
三、初读感知
1、学生默读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字词
①读准字音:阔绰(chuò) 羼(chàn) 拭(shì) 绽(zhàn )出 ②理解词语
舀 蘸 荤菜 阔绰 笔砚 颓唐 附和 惋惜 间或 绽出 营生 不屑臵辩
污人清白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 “唯一”点出 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 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 有见到, 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 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用“的确” 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四、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 (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 香豆吃。 (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五、小结课堂 (略 )
第二课时
一、再读文本,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 (这一环节应让学 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穿长衫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好喝懒做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 偶尔偷窃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 屡遭冷遇 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 想和人交流 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 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 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 孤芳自赏; 命运凄苦但又麻木 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二、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 论 )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 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 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 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 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 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三、课堂小结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 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 结局, 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 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 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第三课时
一、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讨论后明确:
1、 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说明孔乙己的特殊 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1)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 (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 (2) 孔 乙己最后一次出场 (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 (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
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以读书人自居、 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死要面子、怕人嘲 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自命清高、自欺欺 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 的“ 排 ”, 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 向酒 店卖弄分文不少, 表明自己是规矩人, 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 这一 “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 的“ 摸 ”, 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 他的境地非常 悲惨。 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 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穷酸潦 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的“ 走 ”,“走”字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 用于脚, 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 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 腿已经完全被打断, 受伤惨重, 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 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 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二、研读探讨
1、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并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 绍咸亨酒店的科举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 和“长衫主顾”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 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人与人 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 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 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 学生通读 4— 12段, 讨论: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 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讨论后明确: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这哄笑主要来自于“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 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麻木不仁, 自私冷酷, 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 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 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 ,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 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别具, 而是社会的悲剧, 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 深刻。
3、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
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 给读者以真实感,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 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 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 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三、合拢课本,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 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 恶,揭示了民众的思想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
四、拓展思维
假如孔乙己终于“进学”而后中举,他的生活状况会如何?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爱穿长衫的孔乙己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悲剧也值 得我们深思, 面对变革的时代, 作为当代中学生, 你是否有勇气脱下那一身“长 衫”呢?为师者愿孔乙己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板书设计:
孔乙己 偷窃挨打 好喝懒做
封建社会制度 (悲剧的制造者) 民 众 麻木不仁 自私冷漠
《孔乙己》 慧学篇
作文八:《孔乙己》2200字
《孔乙己》
【目的要求】
1、了解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学习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来表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
【教学重点】 文中的典型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孔乙己一生的命运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点拨式教学法。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孔乙己”是什么意思?同学门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三个字?
现在普遍流行的“欧金”牌,还有过去小孩练字的描红本,上面写的是“上大人,孔乙 己,化三千,七十士??” 教师再问: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是古人所作歌颂孔子的三字经, “孔乙己”指的是孔丘,他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 的鼻祖。
本文是否写的是孔子呢?为什么要以 “孔乙己” 为题呢?大家读课文, 就自身不理解 的地方作上记号,相互间讨论以下,并完成“学习目标”上规定的任务。
二、 1. 走近作者
2. 检查预习作业, 指导自学:听课文录音,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理清本文的层次 结构。
三、讨论交流 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下面的任务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人物、情节、环境。
2、 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3.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4. 作者塑造 “ 我 ” 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5. 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6. 概括故事情节 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7. 分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历表
四、课堂小结 1、同学说本文的情节结构, 2、同学评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 同学之间口头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走入孔乙己
一、出示学习目标,同学念一遍
通过读、练、讨论,理解典型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和刻画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三、指导自学:要求同学读课文,考虑:
1. 合作完成: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2. 讨论:孔乙己是什么身份?是怎样的人?
3. 找出文中形象概括了主人公特殊身份的一句话。
4. 作者是怎样刻画孔乙己的?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 ?
5. 由以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以及环境的分析,我们归纳一下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6. 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课文是如何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的?
7. 这样的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8. 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笑 ” 的深刻含义
9. 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10. 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四、讨论交流 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进行,根据各小组的表示给各小组打分。
1、点一般的同学回答文中开头描写环境的作用,再让较好的同学补充
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人与人等级森严,商人重利轻义,社会冷漠。 2、文中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表示出他怎样的典型性格特点?
明确: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爱卖弄学问,迂腐麻木。
3、文中关于“笑”的描写极其作用:
明确:表示国民的麻木,以乐衬悲,显得更悲。
4、试归纳本文的主题:
明确:通过孔乙己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描写, 揭露了封建字社会科举制度 的罪恶, 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酷与暴虐, 展示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反动与腐朽和其 必定性。
5、孔乙己被打致死,为何布置死在丁举人手下?
明确:表示封建科举教育地失败。 读书任人熟读四书五经, 获取功名后却不按四书 五经的教义去做,露出凶残的实质。
6、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⑴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⑵ 国民的冷酷、麻木,
⑶ 封建统治者的迫害。 4. 自身原因
7、同学提出各自还没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引导同学讨论后作总结。
五、小结
六、当堂检测:
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1、孔乙己 “ 站着喝酒 ” 是因为:
2、孔乙己 “ 穿长衫 ” 是因为:
3、孔乙己 “ 竭力争辩维护清白 ” 是因为:
4、孔乙己 “ 偷窃 ” 是因为:
5、孔乙己 “ 穷得将要讨饭 ” 是因为:
6、孔乙己 “ 好喝懒做 ” 是因为
7、孔乙己 “ 从不拖欠酒帐 ” 说明他
8、孔乙己 “ 以读书为傲 ” 说明他
9、孔乙己把 “?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 当作灵魂伤疤 ” ,表明他
10、孔乙己 “ 热心教伙计 ? 茴 ? 字写法 ” 表明他
11、孔乙己 “ 遭到冷遇 ” 表明他
12、孔乙己 “ 使人快活 ” 表明他
13、孔乙己 “ 无人关心 ” 表明他
【板书】孔乙己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生活 被打折腿 死
等级森严 不被人尊重
重利轻义 穷酸
社会冷漠 迂腐
第三课时
走出孔乙己
1.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评孔乙己
2.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3. 写作特色:
1、小说的布局结构很精巧。
小说用第一人称、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中心进行结构布局,在以小伙计的视角和口吻回 忆叙写 20年前的往事之中,融人成年人(作者)的解释与判断,使作品既真实感人又深刻 丰富。
2、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对比的写作手法
4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5、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4. 议一议
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 “ 我 ”— 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2、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请阅读《范进中举》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作文九:《孔乙己》6400字
《孔乙己》练习测试题 (二 )
作者 : 加入日期:07-04-10
练习测试之二
孔乙己
一、
(一)从每组选出注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
1.A. 绰号(chuò) B. 孱水(chàn)
C. 颓唐(tǘi) D. 拖欠(tuō)
2.A. 荐头(jiàn) B. 蘸水(zhàn)
C. 伤巴(bā) D. 侍侯(shì)
3.A. 阔绰(chuò) B. 笼罩(lóng)
C. 缠夹(jiā) D. 踱步(duó)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三)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四)找出全是形声字的一组:( )
A. 笋 踱 舀 衫 B. 痕 嚷 睁 天
C. 砚 拭 碗 阔 D. 颗 指 管 冬
二、
(一) 下面每组合成词有一个词构成方式与别外三个不同,把它找出来,将字母写在括 号里。
1.A. 发昏 B. 隔壁 C. 聚集 D. 算帐 〔 〕
2.A. 呼吸 B. 保健 C. 解剖 D. 新鲜 〔 〕
3.A. 分辨 B. 心得 C. 库存 D. 冬至 〔 〕
4.A. 立正 B. 瞄准 C. 沟通 D. 荐头 〔 〕
5.A. 中秋 B. 草绳 C. 碟子 D. 粉板 〔 〕
(二)在宾语划得不对的一句后面“×”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
2. 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 )
3.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 ( )
(三)在层次划得不对或层次关系判断得不对的一句后面“×” 。
1.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ㄧ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 )
转折
2.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ㄧ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 )
因果 承接
3.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ㄧ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 )
转折
三、填写下表。
四、看文做题。
(一)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外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 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 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 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 文, 例可以买一碟盐煮笋, 或者茴香豆, 做下酒物了, 如果出到十几文, 那就能买一样荤菜, 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1. 两个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是:
2. 从小说的三要素来说,这一段属于 描写。
3. 这一段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写 酒店的两种酒客:一种是 ,另一种是 。他们喝酒的姿
式一 一 ,喝酒的处所一 一 ,下酒物也很不同。
4. 这样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二)看下面这些语段是如何描写孔乙己的,然后填表。
1.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 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3. 旁人便又问道,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 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 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4.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5.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 “不能写罢???我教给您,记着!这些字应该记 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 敲着柜台,点头说, “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孔乙己刚用指甲 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三) 有一天, 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 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 取下粉板, 忽然说:“孔 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 道,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 “哦! ”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 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先写 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 “打折了怎 样呢?”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旧慢慢的算他的帐。
1. 从情节发展的脉络看,这一节主要是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迫害,已从 进而到 。
2. 这一段要表现的人物主要是 和 (A. 掌柜的 B. 酒客 C. 孔乙己 D. 丁举人) ,描写的角 度是(A. 正面 B. 侧面) 。
3.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
①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揭露了 对下层人民的凶残;
②从 和 的强烈对比,揭露 的罪恶;
③通过掌柜的和酒客漫不经心的对话,揭露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四)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
袄了。
1. 这段文字属于 描写,作用是:
(五)对下面的语句应怎样理解?请选择正确答案。
1.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 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A. 孔乙己很幽默,能引人发笑, “我”和大家都喜欢他。 ( )
B. 孔乙己善言谈,能活跃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
C. 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他来了大家可以任意取笑他,他使人开心,所以“我”至今还 记得。 ( )
2.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A. 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没有根据, “我”无法交代清楚,所以用“大约” 、 “的确”这 自相矛盾的状语反映这一事实。 ( )
B. 作者运用看似矛盾的两个状语, 深刻地揭示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 死后无人过问的悲 惨命运。 ( )
C. “的确”表示确凿, “大约”表示推测, “我”通过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了不希望孔 乙己悲惨死去的愿望。 ( )
五、选做题。
(一)夜幕笼罩着柯城,我满心乐意地搀扶着一位醉颠颠的陌生老翁。
“谢谢啦,真??对不??起! ”
朦胧中我没看清老翁的面容,只记得,今天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
到了老翁的家门口, 屋子里迎出了老翁的女儿。 明亮的灯光把我们都照得棱棱清清。 可 是,没等我定下神来,醉老翁却触了电似的挣开了我,他两眼圆睁,上牙打下牙,慌急忙乱 地摸了摸上衣口袋的钱包,几乎全没了先前的醉意。这时,我也耳根发热,拔脚想飞,感到 这季节已一下由冬天变成催人渗汗的夏天。
我溜走了,身后传来老翁和他女儿的热情呼唤。
1. “幕”是一个形声字,请用它的声旁,按“上声下形、左形右声、外形内声”的要求 写出几个形声字。 ( )
2. 那个“醉老翁却触电似地挣开了我”的原因是:( )
A. 回到家里,看到女儿出来,感到不好意思了。
B. 此时,老翁的酒已经醒了。
C. 老翁由于受到明亮灯光刺激的缘故。
D. 老翁突然间认出“我”曾经是个小偷,生怕我再偷他的钱包。
3. “这时,我也耳根发热,拔腿想飞”的原因是:( )
A. 被明亮的灯光照的结果。
B. 生怕被老翁父女俩误解。
C. “我”对过去所为“罪行”并不认识。
D. “我”已经察觉老翁认出了自己当过小偷,内心更感到悔恨。
4. “身后传来老翁和他女儿的热情呼唤”的原因是:( )
A. 老翁和他女儿感谢“我”把老翁醉倒时送回家来。
B. 老翁感到刚才触电似的挣开了“我” ,把“我”错当了小偷,来表示歉意。
C. 老翁和他女儿看“我”送老翁回家一路劳累,要招呼“我”去他家歇一歇。
D. 老翁摸到了钱包,正要答谢“我” 。
(二)石碾就在村中央。旁边是棵大槐树。碾盘很大,碾滚很粗,碾滚很光。
早年时候, 人们用它碾谷, 碾米, 碾地瓜干, 也碾麦子。 春夏秋冬, 吱吱轧轧碾声不绝。 后来,日子好过了点,人们就在上面剁肉骨头,猪骨头,狗骨头,驴骨头,都剁。再后来, 肉骨头也不剁吃了,人们就在上面歇凉。
夏夜, 满天星斗,人们坐在圆圆的碾盘上就像坐在星星上。再再后来, 在上面歇凉的人 也没有了。人都各自忙着什么,石碾就彻底地寂寞冷落了。偶尔有鸡们孩子们在上面跳蹦, 也仅是偶尔,更多的时候,它就像一个龙钟老人,静静地蹲着,像那久长的日子,灰灰的, 白白的。
终于,石碾想静静地蹲在那儿也不行了。村子要规划,石碾、槐树都要去掉。
秋天的一个傍晚,村人们不约而同地握锹扛镢聚在了石碾的周围。
“挖坑埋在地下。 ”老人们说。
“碍事,搬村外扔了。 ”青年们说。
最后, “埋掉的”终争不过“扔掉的” ,人们开始搬,想不到青年们栽跟头了。碾滚子还 好说,一会儿就搬动了。难的是浑大的碾盘,像长了根似的。怎么捣鼓也不动。
人们惊讶了——这么大、这么重的碾盘, 想当初是怎么錾出来,安起来的?看来, 什么 东西都不容易,什么时代都不容易。
后来, 人们费了很多力气, 把碾盘肢解了, 錾成一块一块的, 后来, 有的被扔进了沟里, 有的被砌了猪圈,也有的砌了门楼。
1. 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举例说明。 2. “石碾就彻底地寂寞冷落了。 ”的原因是:( )
A. 人们不再用它碾谷、碾米、碾地瓜干、碾麦子了。
B. 日子好过了点,人们不再剁肉骨头吃了。
C. 人们各自忙着什么,不再到上面去歇凉了。
D. 表明村子要规划,生产有了发展,石碾已不适应这种规划、发展的需要。
3. 对话有四种表示形式,说话人在前,话在后;说话人在后,话在前;说话人在中,话 在两边;只有话,说话人不出现。请围绕如何处理石碾的问题,青年人和老年人对话,设计 出四种对话的表示形式。
4. 说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5. 比较下列句子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更多的时候, 它就像一个龙钟老人, 静静地蹲着, 像那久长的日子, 灰灰的, 白白的。 ②更多的时候,它静静地蹲着,灰灰的,白白的。
六、作文:
1. 范围:写人的记叙文。
2. 要求:通过描写人物的手段(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活动描写) ,来体现人物鲜明 的思想性格。通过人物的某一侧面或者特殊之点, 运用铺垫或重复的写法, 描写人物, 表达 自己较强的感情。
3. 参考题目:①(卖爆米花)的(老人)②一个 人③自命题:
A. 以人物命题 如《姥姥》 、 《我们的语文老师》
B. 赞颂性的命题 如《他的心灵真美》 、 《没有她做不到的事》
【例文】
卖爆米花的老头
小时候, 最盼望的就是那爆米花的老头了。 他总是极有规律地在每个月末出现。 他是个 六十开外的老人,头上稀稀疏疏几根白发,满脸皱纹,从眼角一直延伸到整个面部。一见他 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街头, 我和几个小伙伴便挎上早已备好的放米的小篮, 带上向大人讨来的 几角钱飞也似地围到他身边。 他瘦小的身子推着一辆旧的平板车, 走起来一蹩一蹩, 不胜重 负的样子。起初我们都瞧着滑稽,便学他走路的样子。他看了也不会恼,脸上还笑嘻嘻的, 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起来。为了弥补过错,我们七手八脚地帮他推车。 他大约是半哑的,很 少听到他说话,但见我们帮他推车,脸上总会浮起慈祥的笑容,费力地说:“歙歙,歙歙。 “声音怪怪的,不知哪个地方的口音。
他爆米花时总是很投入的样子, 身子微微前倾, 左手一前一后拉着风箱, 右手一圈圈摇 着熏得乌黑的圆锅。 风箱呼哧呼哧、 圆锅吱嘎吱嘎唱着欢歌, 令人奇怪的是他瘦小的身躯中 竟蕴藏如此多的精力。
我们小孩子家爱吃甜食, 就央求他多放些糖, 他总是答应。 每每不等我们要求就给我们 放上满满一小勺,吃着特别香甜。有时我们看着他爆米花,觉得手痒痒的, 便央求着让我们 来摇。他起初不肯,怕我们累着,但终究拗不过我们。锅柄滑溜溜的,不当心就逃开去,风 箱也重得要命, 我们憋红了小脸儿使出吃奶的劲儿怎么也摇不好。 他呵呵笑着。 用粗糙的手 握住我们的小手。很重的风箱突然就轻了,锅柄也老老实实任凭摆布。 他的手像老树皮,经 脉突起,手心满是老茧,扎得我们格格直笑。黄昏的暮色中,晚风习习,空气中弥散着一股 甜甜的香气, 风吹得火苗忽悠悠直往上窜, 火光映着我们红彤彤兴奋的双颊和他黑里泛红掩 不住慈祥笑意的面容,实在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火候差不多了, 一声惊天动地的轰响, 爆米花就出炉了。 我们总是很知趣地站得远远的, 用手堵着耳朵。 烟雾缭绕中, 他已在那儿不慌不忙倒爆米花了。 爆出的米花白花花地像水一 般流出。我们一哄而上,你一把我一把,彼此推着笑着嚷着,不亦乐乎。爆米花又香又脆又 甜,好吃之极,而他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我们抢着吃。我们给他,他不吃,说牙不好。我们 当时非常同情他, 这么好吃的爆米花都不能吃。 我们还煞有介事地说长大也要当卖爆米花的, 有人来买就卖给他,没有买就自己吃。他不以为然地摇头笑着,脸上皱纹更多更密了。
一晃几年过去, 幼年的伙伴走的走散的散, 而我也背起书包进了学校。 当我逐渐意识到 自己长大了, 不能再像儿时毫无顾忌地和伙伴们抢着吃爆米花的时候, 便很少去买爆米花了。 他还是每月按时来, 我上学经过时总能看到取代我们位置的一群小孩子围在他旁边, 他还是 那样慈祥地笑着。 但我知道他是惦记我们的, 他见我总是会比划着问我怎么不来买。 我说我
长大了,不吃爆米花了。他笑笑,低头干活儿。不知怎的,我觉得他有点凄然。
以后相遇, 他看见我还是殷勤地笑, 不厌其烦地打手势问我为何不来, 我就再回答一遍, 总是这样。 渐渐地, 我开始有些不自在起来, 我开始害怕他殷勤地问我,害怕他有些凄然地 笑, 有时看见他没来由地想要躲避, 然后默默望着他的背景发呆, 总觉得仿佛欠了他些什么, 但又无法说出来。
今天的孩子们袋里装满各种精美的巧克力、 糖果, 很少有胃口吃那古老的爆米花了。 他 的生意日见清淡,身子也不比从前, 日见佝偻瘦小,脚步也日见迟缓。 慢慢地隔了几个月才 来一次, 后来半年才来一次,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就再没来过。 以后陆陆续续来过几个卖爆 米花的,而他——终于是再也见不着了。
有一天看到作家张洁的一篇 《拾麦穗》 中写的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突然又想起那位卖爆 米花的老头, 泪水不自觉地涌了上来, 泪影中仿佛又见到那满是皱纹的慈祥的笑脸。 而我才 发觉那个曾经给予我童年那么多的欢愉, 给予我那么朴实无华亲情的卖爆米花的老人, 我竟 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偿还给他的。
孔乙己
一、 (一) 1.C 2.C 3.B
(二)
(三)
(四) C
二、
(一) 1.C 2.B 3.A 4.D 5.C
(二) 2. ×
(三) 2. ×(第一层关系不对)
三、
四、
(一) 1. 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有个解释说明部分。或:第一个破折号表示后面有个解释 说明部分,第二个破折号表示后面的内容与解释说明部分前面的内容相衔接。 2. (社会)环 境 3. 鲁镇:短衣帮:穿长衫的;站,坐;外,里 4. 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二)
(三) 1. 从精神毒害进而到了肉体的摧残。 2.C 和 D ; B 3.①统治阶段 ②丁举人,孔乙 己,封建科举制度 ③冷漠
(四) 1. 自然环境:渲染一种悲凉凄冷的气氛,预示孔乙己悲惨的结局,为他的出场做 铺垫
(五) 1.C √ 2.B √
五、
(一) 1. 上声下形的有:慕、墓、蓦等;左形右声的有:模、馍、漠等;外形内声的有 “瘼” 。
2.D 3.D 4.D
(二) 、 1. 按时间顺序。例:“早年时候”——“后来”——“再后来”——“再再后来” ——“秋天的一个傍晚”——“后来”等。
2.D
3. ①青年人问:“这石碾扔到哪里去?”
②“挖坑埋在地下。 ”老人们说。
③“那不行。 ”青年们说, “那太碍事,搬村外扔了。 ”
④“你们看着办吧! ”
4. 通过石碾在不同时期的遭遇,说明一个道理,即“什么东西都不容易,什么时代都不 容易。 ”
5. ①表达效果好。因为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石碾“像一个龙钟老人” ,形象生 动, “像那久长的日子” ,比喻贴切。
六、见例文
作文十:《孔乙己》2600字
《孔乙己》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 崔霞
教学目的:
抓住关键句, 梳理框架, 初步了解人物命运; 品读关键句, 前后勾连, 质疑思考, 分析人物的悲剧命运,探究悲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抓关键句,梳理框架,整体把握文本。
1. 找出文章起承转合处的关键句。
明确:“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仍然记得。 ”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自此以后,又长时间没有看见孔乙己。 ”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2. 根据这些关键句,简述孔乙己其人其命运。
请一同学读以上 4句话。
明确:孔乙己是别人的笑料,可有可无,最后不知所踪。
二、品关键句,质疑思考,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
1. 阅读第 1、 2自然段,读出鲁镇酒店环境的“单调” 。
⑴ “只有孔乙己到店, 才可以笑几声” , “只有?才?” , 其实包含了一个前提:在孔乙己来之前,咸亨酒店是很“单调”的。
读第 1、 2段的文字,能否读出咸亨酒店的“单调”?
提示:长衫客和短衣帮;短衣帮和店家……
明确:身份不同,长衫客与短衣帮是泾渭分明的,一个踱到隔壁房间里要酒要 菜慢慢地坐喝,一个站在柜台前喝酒,互相没有半点瓜葛;店家用羼水欺瞒顾 客,短衣主顾死死看着,只有欺瞒与监督,没有人情味。这里的单调,其实是 “冷漠” 。
⑵为什么要刻画这样的环境?
明确:酒店是社会的缩影,渲染一种冷漠的氛围,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2. 阅读第 4-8节,品读孔乙己的“使人活泼” 。
第 3段“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第 9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 活” 。这两句话连起来,强调了“孔乙己的使人活泼” 。如果让你就这两句话提 问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拟:孔乙己是谁, 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怎样使人快活?孔乙己感到 “快活” 吗? 阅读 4-8节,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这一组问题。
⑴阅读,批注。
⑵小组交流,一人主讲,他人补充,或讨论。
明确:
①孔乙己只知其姓,却没有名;读过书,却没有进学;经常偷窃,却从不拖欠 酒钱;跟人交流,总是半文半白;穿长衫,却站着喝酒……一个迂腐的人。 ②两次出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众人以取笑 孔乙己来取乐。
他的偷窃挨打的遭遇, 他极力辩解最终无力辩解的样子, 他读书却最终 “连 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都成为众人的笑柄。
“一到店” “在这些时候” “也每每这样问” ,众人一看见孔乙己便立即取笑
他,而且时常、经常。
③孔乙己当然不快活。 他是读书人, 想显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身份 “身着长衫” , 却经济困窘“站着喝酒” ;被众人取笑时, “排出九文大钱” 以示阔绰,不予 理睬; 众人仍是嘲笑, 他便极力争辩, 辩得 “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 他混淆“窃”与“偷”来用读书人的身份掩饰自己不光彩的偷窃行为;众人依 然不放过揭他伤疤的机会——“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 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 “嘴里都是之乎者也” 。在成人的 世界里,他没有立足的余地;就只能同孩子说话;听到“我”识字,便热心教 我“茴”字的四种写法, “以便将来当老板” ,然而“我”不屑;给孩子们吃茴 香豆,可孩子们也只是盯着茴香豆,当没有豆吃时,便在笑声里走散了。 小结:孔乙己是一个迂腐的、多余的、可怜又可悲的人。
⑶追问:那么,从谁的角度看,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他们真的那么 在意孔乙己吗?——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3. 朗读第 10段,关注众人表现,感受世态凉薄及文化背景。
⑴老师朗读,个别学生交流。
明确:众人的冷漠,世态的炎凉。
小结:当孔乙己出现时,众人以取笑他作乐;当孔乙己消失时,众人毫无 牵挂,记得的只是他欠着的钱;当孔乙己出现时,他的挨打是众人取笑 的因由;当孔乙己不在时,他的挨打是众人不咸不淡的谈资。
⑵追问:孔乙已不属于短衣帮,他是一个没有进学的读书人。这一段中提到另 一个读书人,大家看看众人对他的态度和对孔乙己的态度一样吗?
(一段对话显示在 PPT 上,大家和老师分角色读)
明确:丁举人。不一样。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反问句,他家的东西是 偷不得的;说起“写伏辩、打、打到大半夜、打折了腿” ,说得轻描淡写,似 乎丁举人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合理合法的,没有任何不应该。说的人听的人都很 自然,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结合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思考:同样是对待读书人,大家的态度为什么如此 迥异?如果孔乙己能够到凭着自己读过书,到一个大户人家做个先生什么的, 众人还会是这个态度吗?
明确:几千年封建礼教形成的等级观念已经渗透到人们不自觉的行为中——惧 怕权势,欺凌弱者,所以多少读书人拼尽一生岁月也要考取功名,所以范进中 年中举喜极而疯,所以孔乙己怎么也不愿意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弱者 往往以欺凌比自己更弱的人来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人性的弱点,所以有 了这里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 所以有了未庄人对阿 Q 的嘲弄, 所以有了柳妈 对祥林嫂的嫌弃;或许,还有了近代一些小品中对残疾人的过度丑化。
三、前后勾连,比较阅读,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⑴孔乙己究竟是死是活,在那个社会里估计是无人关心的;但我们想知道,孔 乙己的命运最终究竟怎样?作者这样说,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请比较第 4段、 第 6段和第 11段中对孔乙己的肖像、 语言、 动作等人物刻画, 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孔乙己的确死了。长衫不见了,只有一个破夹袄;之乎者也不见了,只 有大白话;争辩没有了,有的只是哀求——他作为读书人的尊严已经全然没有 了;被打折了腿,没有“爬”进来,而是“用手走”进来,他还想维持着一个 做人的尊严;然而,众人还依然是笑他,他只能在众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
手慢慢走出去了——众人的笑,仿佛是看不见形状却锋利无比的尖刀,刺破他 的包裹——他连做人的基本尊严也守不住了。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消亡不是肉 体的消失,而是精神的枯竭。孔乙己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他是必定死了。 ⑵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 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向灭亡。 和文章开头流露出的 凄冷契合了;笑声让悲剧更显悲凉。
经典作品越读越耐读。 读到这里, 我们不妨顿下来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你从孔乙 己的悲剧中读到了什么?可以从孔乙己自身性格、 科举思想、 社会环境、 封建礼 教下的文化背景等不同层面试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