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感悟生活的相关作文》2300字
感悟生活的相关作文
导语,生活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悟生活的相关作文,欢迎参考,
【感悟生活的相关作文一】
经过一晚雨水的洗濯,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此时的空中还飘散着淅淅沥沥的雨丝。这些雨像断了的线,在空中随着风起舞轻柔地拂过我的脸,一阵微麻感从脸上的神经传入大脑,随后便是一丝清凉。那细致晶莹的雨帘给我一种可以遮蔽的宁静和安全感。漫步在学校的林阴道上,阵阵沁人心脾的泥土香争先恐后的钻进鼻子里,我贪婪的张开嘴,大口的呼吸着这芳草清香。
走了一会儿,雨渐渐停了,天空像是被那个淘气的孩子撕开了一条缝,久违的太阳公公露出了柔和的笑颜,将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照着万物。几只蝴蝶上下起舞,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翠绿的树叶反射出祥和的光芒。阳光穿过浓浓的树叶,星星点点的洒在我身上,斑驳的影子散落在地上,与树影交错在一起,随着风回荡在心间。
看到这一切,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有多久没有享受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有多久没有在自然间放松心情;有多久没有倾听过悦耳的鸟鸣;有多久没有……
放学时,走在路上。夕阳落山,片片红霞在风儿的欢笑声中
变幻出各种姿态,鸟儿驮着夕阳向自己的巢飞去,我不禁看呆了。可大街上的行人们个个行色匆匆,一手拿着快餐,眼睛不时地看着另一只手上的表,整个人仿佛只是一个工作的机器,对天空上那曼美的红霞熟视无睹;学生们背着书包,小小的肩膀背书包压弯了,一天劳累的功课使孩子们也无心顾及夕阳之美。夕阳仿佛也察觉了自己的美丽不再为世人所赞赏,感叹着再也无人能吟咏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名句,默默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现在人的生活已不知缺失了多少,大家总在不停的抱怨生活不幸福,不快乐。却不知幸福的生活真的很简单,只要闲来有心欣赏一下蓝天的明澈,呼吸一下空气的新鲜,品味一下泥土的芳香,更甚于一杯香茗,一本好书,都会使我感到笼罩在我身边的幸福。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但生活的本质却是简单而温馨的,不要让自己感悟生活的心被琐事蒙蔽住,被灰尘遮盖住。那样的话,你便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
【感悟生活的相关作文二】
生活犹如一池平静的湖水,偶尔飞来一块小石头,荡漾起一阵阵涟漪。让我们抓住这一瞬间,感受生活的美好。观赏美丽的景色,不也是在感受生活吗?倾听悦耳的音乐,不也是在感受生活吗?拥有纯洁的友谊,不也也是在感受生活吗?
感受生活,你就会发现,爱就在你身边,爱是永恒的主题。朋友之间不是存在着一种爱吗?亲人之间不是存在着爱吗?摔倒时,朋友的一次搀扶;生病时,朋友的问候声;节日时,互赠贺卡,这全是爱
的表现。爱,是无处不有的,它就像空气一般,能穿越全世界。前阵子,非典型肺炎祸害着人们,医生用他们的爱,精心医治患者,与非典作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曾几何时,人们的爱战胜了无情的非典。我们需要爱,但我们更需要别人付出爱。走在街道上,把钱施舍给一位乞丐;或走上献血车无偿献血等,这些虽然是在无意中进行着,但也是一种爱。有了爱,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枯燥了。
感受生活,你就会发现困难其实是充满着乐趣的。生活中没可能尽如人意,总为这些不尽人意的事情生气,与自己过不去,这又何必呢?感受生活,你试一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用享受的心态去接受它。或许这样,生活就会少了许多的不愉快,而且还会多出许多欢喜呢。不管你现在的心情怎样,请看看你的生活是否少了温情、浪漫、梦想和自在呢?如果是,请感受生活,你就会发现你并没有缺少它们,你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五彩缤纷、多姿多态的生活,每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人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人生只有一次,单单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不能白白浪费我们的生命,我们都想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吧!
【感悟生活的相关作文三】
面对大海,海子有春暖花开的感受;脚踏高山,王安石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身处田园,陶渊明有“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悟。
看见活泼可爱的小孩,我懂得了纯真;仰望翱翔天空的小鸟,我懂得了自由。生活是一个万花筒,透过它,我们能够看见人类的七
情六欲。
有人曾告诉我什么叫做犯错。但是很可惜,我一点也听不懂。其实任何感受都要由自己去经历,才会从心底中领会。未有犯错,又怎会知道那种滋味;未有失去,又怎会懂得珍惜;未有得到,又怎会感到满足。没有这些,人生是多么乏味啊!
很多的人,总爱向别人提出忠告。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可惜的是,那不过是他经历后的产物罢了。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自经历更能让人明白事物的真理呢?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怎么可以剥夺别人积累财富的权利呢?这不正像那些爱抄答案的人吗?他们的的确确知道了答案,可是他们充其量也只是知道答案罢了,事物的本质,他们又懂得了多少呢?
蝴蝶很美丽,这是它努力进化的结果,谁又晓得,它的前身是一只丑陋的蛹,谁又晓得它为此付出的血汗呢?
我们每天起床,都会看见灿烂的阳光,很耀眼。但是谁清楚太阳发出如此强的光需要经历多少个化学反应才能办到。
其实生活对人类已经是不薄了。人只有五官,可是却能感受数之不尽的情感。人生在世,苦短数十年,很多人说自己早已尝过酸甜苦辣。小孩说他的生活很自在;青年说他的生活很有趣;中年说他的生活很美满;老年说他的生活很闲适。
无论你生活得怎么样,生活由始至终是公平的。也请别对自己吝啬,去寻找自己的经历吧,经历过生活,你就懂得生活在于经历。
[感悟生活的相关作文]
作文二:《什么是好的生活》2700字
什么是好的生活
那年一个朋友携子到新加坡读书。他儿子参加了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的智力测试,成绩非常好,新加坡教育部允许他的孩子报考新加坡最好的11所中学。这种做法,在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相信的是人在智力上平等,每个人都能做伟人、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只要后天努力。通过一项智力测验,就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可笑的。但是,新加坡的做法真的可笑吗?
新加坡承认人有不同的智商,因而有不同的潜能。他们把最好的教育资源留给那些智商高的学生,把一般的资源给一般的学生。反过来,也绝不要求所有的人在学习上都达到一个水准。比如,他们中学的外语教学,就和我们的不同,对于跟不上的学生,他们准备了一个“B ”级课程,允许他们选修比较低级的内容。这和我们中国完全两样,我们中国不管你是什么资质,一律学难度一样的课程,还要你学好。
新加坡承认精英是要天分的,所以,他们不鼓励每个人都做社会精英。在新加坡生活得久了,有个很明显的感觉,这里人人都心平气和,没有那么多怨气;相反在中国,似乎总有那么一些人怨气冲天,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本来是可以做大人物的,但是,社会压抑了他,让他没做成。新加坡,他们每年只是选拔很小比例的学生精英由政府资助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回国后,无论是进入政府机关,还是个人创业,都会获得政府的扶持。他们宁可全额资助那些精英出国留学,也全额资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学生到新加坡留学,却没有提出普及大学教育的口号。新加坡有许多技术学校,智力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这些学校,学习一门技术,将来做技工。
当然,在新加坡做技术工人,工资比一般白领高,这是重视技术工人、体力劳动的表现。这个在中国要改变。中国的情况,鄙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逼得人人都要读大学,坐办公室,最后谁去田野和工厂呢?
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的理想教育可能过了头。我曾经在上海一所小学听课,那堂课上,老师要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理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做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没有一个想做工人和农民的。事实是,无论是我们的学校还是家长,都要求孩子无一例外地去设立那些高不可攀的理想。
我们在教育上的一些做法过了头,让一个中等或者下等资质的学生去和高等资质的学生竞争。我们承认人在体力上有差别,却不愿意承认人在智力上也有差别,实际上是害了那些学生:他们付出的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勤苦,得到的却是学习、工作跟不上的苦恼以及因为自己不成功而衍生的怨天怨地的愤恨。
他们永远也得不到乐天知命的乐趣。我有一个朋友,他鼓励他的女儿,将来要到美国留学,做杨澜,仿佛只有做了杨澜才叫成功。但是,依我看,他的女儿只不过是中等资质,做到杨澜那样的成就,不是绝对没有可能,但是,恐怕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体力和心智代价。我很可怜他的女儿,在这样的父亲的教育下,她恐怕永远也不会有心满意足的那一天了。她有一份高不可及的理想,对她来说难如登天,但是,她却偏偏要坚持这份理想,她将来会怎样呢?我但愿她早早放弃那种高不可攀的理想,否则她会一生不幸。一个以杨澜为楷模的中等资质的人,能有多少机会体验人生的快乐呢?
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常常坐的士,我感到他们的的士司机都心平气和,可以说是安贫乐道,没有人宰客,更没有人抱怨不停。他们认为他们做司机也很好,虽然和教授有很大区别,但是,人本身就是有区别的,所以,他们能接受。这个和中国的的士司机完全两样。中国的的士司机都认为他们本来可以成就大业,最后被迫忍受劳苦,所以,都愤愤不平,恨不得都宰人一把。
再谈谈我在马六甲旅游时的一点儿感受。马六甲旅游,最有趣的是坐人力三轮车,早晨
瑞文纳海湾宾馆门口就停着很多这样的车子,每辆车子都打扮得非常光鲜,边沿上挂着花串,前面还插着花束,车主的胸口也挂着花束,马来人之喜欢花,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三轮车最叫绝的是上面都有音响设备,放的多是马来音乐或者是来自西方的流行音乐。车夫们虽然穿得没有他们的车光鲜,但是,也是干净而体面的,见到游客过去,他们都热情地站起来招呼,但是,并不显得热情过分。这也是让我喜欢马来的原因之一。东南亚几个国家,这方面最好的是马来,印尼的生意人太过热情,往往让你害怕,他们让价的时候又没谱,刚刚开价500万盾的东西,一会儿他就会自动降价到100万盾,这种情况在马来是很少见的,马来市场上的东西,还价20%就到顶了,他们开价是有规则的,不会漫天要价,不会杀生。
马六甲华人很多,但是,做三轮车生意的却没有华人,都是马来人。不过,不用担心,他们大多会一些英语,而且他们都很有专业精神,完全不需要你格外关照,就可以为你服务得很好。为我服务的那个先生,非常专业,他知道我是来自中国的,特地先介绍我去三宝山、青云亭等景点,每一个景点,他都能介绍一番,很有导游的韵味,他介绍我吃饭的地方、步行参观的地方的确都是马六甲游览的软肋。喜欢旅游的人都知道,旅游城市大多有面皮、软肋之分,面皮是专门做给外地游客看的,真真假假浑然一处,光鲜可人,各种物事以外地人的价格标注;而软肋呢?就是当地人穿着睡衣出没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没有修饰。面皮犹如那个城市的客厅,而软肋犹如那个城市的厨房和卧室啊。
那天晚上,因为我要买电池,他拉着我跑了好几个街道,最后在他认识的一家小店,敲了好一会儿门,才买到。晚上7点多,各种店铺关门。当地人的生活是很休闲的,他们不愿意让生意影响生活,店铺静静地立在那里,并不特别在意旅游者,没有人拉你,没有挑逗和邀约的眼神,有的只是不紧不慢、不张不弛的生活风景,它们似乎是无目的地存在于那里,不会因为你的到来或离去而改变,他们没有迎合你,也没有拒绝你。
马六甲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没有因为游客而改变,倒是那些来这里的游客会因为看了这里的人和建筑,而改变一些对生活的看法呢!这样的旅游地才是旅游爱好者的天堂。
这种情况和国内的旅游景点是天壤之别。
马六甲的三轮车先生似乎也是如此,他陪你一天,在马六甲的大街小巷里走,他是很有耐心的,你说在哪里停,他就停了,你下车走走,闲闲的,没有目的,说不清的,只是突然的一个念头。有时候你就在一家酒吧里坐了,看里面的雕塑和绘画,竟然忘了时间,他也不催你,远远地在街头站着,直到你再次上车。如果你放心他,他就会给你安排一切,那个线路一定是非常经济、非常地道的,你吃饭的时候,他就悄悄地退到不知名的地方去了,等你吃好了,他又出现了,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但是,要的报酬却委实不多,只有7元新币,这是他一天的报酬,你当然希望再给他一点小费,但是,他却拒绝了。
新加坡和马来的的士、三轮车司机,能安贫乐道,怡然自得地生活,为什么呢?我觉得是观念——不占有,不嫉妒,这种心平气和,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反过来,我们整个社会也要有一种气氛,一种是保护和尊重体力劳动,一种是尊重那种安贫乐道的平凡生活。
作文三:《节俭是生活的好美德》800字
现在自己一人过日子了,自己租房子。在外面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所以节俭一点,是必须的。只有搬出来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日常的生活用品不是那么贵了,一切都回归了平静。刚开始要花一些钱,可是在外面不比宿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每天在商店里买东西,都要平时多出一块钱,或是五角钱。因为这就是任人宰割。只有外面一切都回归了平静,早上吃的早点用的碗都要大好多,而且又大又好吃菜角,吃得饱饱的。和平时的价格一样。要我说那些宿舍的商家都是被惯坏了,老是坑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的打工者。因我们的钱好挣呗。
在外面生活就是出行有一点不方便,老是要搭三轮车,而且这里的路在整修,老是堵车。我想这样慢慢会好的。我也会越来越学会怎样的节省。做到事事都精打细算。我会生活的很好的。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可以照顾好自己。没事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妈妈。回想着我的妈妈来我这里看看我,因为我有自己的家了,可以在家里为我的妈妈准备些好吃的,款待我的妈妈。我的爸爸妈妈来看看我吧。
还有我的好朋友,来我这里做做客呗,这样才有种像家的感觉。每天可以安心的上下班了,不再担心,会有什么人,搬进宿舍,还得留个心眼。生怕是什么小偷,赌徒,和一些不好相处的人。在宿舍生活了两年,来来去去,见过许多的人。大多数人还是好的,但是就是那么一两个,真让我头痛。赌徒,赌的没有钱了,就像我们借,借了还不还。混不下去了,就走了,不忘在把宿舍的电脑给顺走。真是什么人都有。还有些人很自私,老是不打扫卫生,生活邋遢。真是够了。所以我决定要搬出来了,过着自己的独立的生活。
现在我终于自由了,从一个城搬出来,到了另一个城。像钱钟书的围城,只有跳出来了,才知道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可以好好的安心上班了,然后找一个女朋友,和我一起生活。这就是我的小日子,简简单单的生活。做到精打细算的小独立。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成长。生活就是慢慢的学会生存之道,现在我应该的就是怎样节俭我的日子了。
作文四:《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1400字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1935年,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分析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时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除了林语堂外,其实有很多接受了西学教育的文人都曾经表达过国人不喜欢过公共生活的担忧,人们甚至就根本不知道有公共生活这回事。
就像我们曾经不知道有外国,所以不知道有外交,同样因为我们不知道有社会,所以也就不知道有公共生活。随着经济的崛起,今天的国人已经不再是鲁迅或者林语堂笔下因为无知而冷漠的民众了,他们也开始在寻找,除了国家和个人之外的另一番生活世界,那里有公开和理性的辩论,有和平和自由的集会。但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情,按照徐贲先生的说法,那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在《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一书中,他用了174篇短文,以美国为蓝本,对美国的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思考,为我们做了一次关于如何过“好的公共生活”的公民教育。这些文字通俗而理性,阅读此书就仿佛是在他美国的课堂里。对于还没有习惯现代生活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堂不可错过的课程。
其实不仅是中国,在美国,也有很多人担忧公共精神的消失,那些坚持正义的孤胆英雄同样也面临找不到知音的尴尬处境。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这样感叹说,“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的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残忍行为”。而在著名的《公共人的衰落》一书中,桑内特却也在担心公共生活趋于形式化,“如今,公共生活也变成了形式的义务”。
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时,往往能轻易发现冷漠对于公共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但是造成民众冷漠的原因却并非那么容易能找到。在徐贲先生文章中,没有哪篇文章单独提出来讨论此一问题,而他在序言中讨论的却是关于“如何从事公共生活写作”的问题。不过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大概能总结出以下几点造成民众“冷漠”也是造成公共生活衰落的原因,一是政治的;二是世俗化带来的犬儒主义;三是公民教育的阙如和失败。在一个高度集中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反思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无法阅读和聆听额外的声音,想象力无法自由的驰骋,所谓的公共生活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另外,这个时代过于早熟的市场文化带来的犬儒主义也是徐贲担忧公共精神衰落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丧失崇高理想和信念,追求功利和投机而不关心其他,所以他在书中讨论了很多关于荣誉,年轻人的理想和职业选择,宗教生活等事件。再有就是公民教育的缺席,这
一点造成人们无法用理性的话语对话,无法体会作为基本的人权观念,比如徐贲提到的中国对于所谓“中国不高兴”的讨论,以及人们把人文教育做成精英教育的错误认识。
19世纪60年代,俾斯麦推行所谓的“铁血政策”,带领德国通过战争逐步走向统一,一时权倾朝野。而德国人在这位强势统治者的羽翼下也走过了一段“被包办”的“美好时光”。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种“包办”也让德国人丧失了获得民主生活教育,并学会如何过“好的公共生活”的机会,为日后德国人“政治的不成熟”埋下了伏笔。
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只有生活的实践本身才是培养“好的公共生活”的最好老师,这种教育需要的是“放手”,而不是“包办”或“娇纵”。关于美国的公共生活,徐贲没有给出一个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的概念化定义,而他的经验却也让他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民主本身就是一种对广大公民具有教育作用的生活方式”。
作文五:《好生活的标准是什么?》1200字
好生活的标准是什么?
读了葛红兵先生的《什么是好生活》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能不去思考这样一个十分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好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因为葛红兵先生的文章里的好生活所说的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的一种状况,跟中国完全不一样。
新加坡的教育承认人有不同的智商,因而有不同的潜能;承认精英是需要天分的,不鼓励每个人都做精英,在新加坡人人都心平气和,没有那么多的怨气。哪怕是做技术工人,工资比一般白领高,因为他们重视技术工人、体力劳动。在马来西亚连人力三轮车夫都穿得干净体面,他们对游客并不过分热情,不迎合你,也不拒绝你,陪你游玩,你忘了时间也不会催你,而安排给你的线路一定是非常经济、非常地道,当你吃饭的时候他会悄悄地退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去了,等你吃好了,他又出现了,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一样。这两个地方的很多当地人能够安贫乐道怡然自得地生活。为什么?因为在葛红兵先生看来是因为“他们的观念——不占有,不嫉妒,整个社会有一种气氛,一是保护和尊重体力劳动者,二是尊重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
而我们中国人的好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中国人所谓的好生活就是家庭经济富足,有车有房有存款能够大吃大喝,最好还能够成为所谓的达官贵人。正是因
为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的国人的生活状态始终是那种为了能够让自己过上所谓的好生活于是绝大多数人削尖脑袋想方设法去赚钱去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这种不能自拔的状态:赚钱是越赚,越想赚,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了思考如何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汽车,看了别人比自己厉害,于是又进一步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这种好生活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因为我们只要稍微仔细看看,全国各地的人们有又有几个人能够逃脱了这个思想的束缚?整个中国在当下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大家都把会不会赚钱当成一个标准,把社会关系混得好当成一个标准,大家还喜欢互相比较,如果看到别人赚了钱比自己多,过得比自己风光,心里就不舒服,好像自己不能这样做就对不起自己,好像自己不如此想,就不对头。
于是整个社会的人都处于那种攀比的氛围里,整个社会的人都将过上物质化的生活当成了一个标准。而要过上一个高标准物质化的生活的人必然得为这个目标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为了过上一个高标准物质化的生活,不少人可能丧失了一个平常心,因为自己的付出往往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有的人为了过上一个高标准物质化的生活,自己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有的人为了过上一个高标准物质化的生活选择了一种不合法的手段谋取利益,付出了自由的代价。我们不
是否认人不需要一定物质追求,而是人的物质追求是需要一定度,我们不否认人不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赢得更多的利益,而是人在获得利益的时候得考虑取之有道。
在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中国的生活从表面上似乎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国民则是忧心忡忡、牢骚满腹;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生活表面上看平平淡淡、安安静静,但国民的内心则是从容淡定、乐在其中。
哪一种生活更符合人性的需要?哪一种生活才是好生活的标准?每个人看完之后心里清楚。
作文六:《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2900字
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南方周末2012,6,21,E24阅读)
王晓渔
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在相对主义成为绝对律令的年代,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但是,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读者之中口耳相传,又说明人们对于“好的大学生活”有着相似的期待。答案并不复杂,无非是在大学可以充分享有精神生活和公共生活:精神生活重在思想层面,重在个人独立;公共生活重在实践层面,重在公民参与——两者互有关联,各有侧重。
何兆武和齐邦媛两位先生的回忆过于遥远,总让人发“恨不相逢”的感慨。仅仅这样感慨,“好的大学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周保松的《走进生命的学问》展现了一种可能,在今天,“好的大学生活”并非传说,不仅是可欲的,也是可能的。
周保松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后来于伦敦政经学院留学,毕业后回母校执教。这本书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曾经的学生时代和现在的教员时代。周保松对大学精神有着深入思考,承认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反对以价值中立为由拒绝价值判断,指出中大精神是“价值关怀和社会批判”。这不仅适用香港中大,也适用于任何一所愿意把自己定位于大学而非职业培训学校的大学。
这几年,内地部分优秀学子转投香港高校,已成风气。香港的大学教育自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不待言。但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周保松没有美化香港的大学教育。在香港中大40年校庆之际,周保松撰写了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历数香港中大的校友对母校的批评。如果仅从这些批评来看,香港中文大学似乎还不如内地一所专科学校在校庆时获得的称许。但是,周保松接着指出:“这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恰恰是一所大学最为需要的。”
周保松对于大学体制有着直接的批评,不仅批评大学有成为职业培训学校的趋势,还指出大学存在一个严重却常被忽略的问题,即重研究、轻教学。大学是学术研究机构,与其他研究机构又有着根本不同,不仅要承担烟具,还要承担教学。但是,研究可以被量化、评估和排名,教学却很难如此表格化,所以对教师的评价几乎以研究为主。周保松感慨,在这种大学体制下,“用心教学,等于和自己过不去。这种将老师从学生身边赶走的制度若不改变,价值教育将无从谈起。”
对大学体制的批评并不鲜见,在媒体上甚至经常可以读到大学校长开会“炮轰”教育制度的新闻。有时,“炮轰”不是为了纠正,而是为了说明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能顺应时势。周保松对大学体制的批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而行动,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上,改变这种惯性。他认为,“一所真正伟大的大学,不在于高楼,不在于大师,而在于学生,在于是否有能力培养出具独立精神和自由意识的知识人。”
在周保松看来,大学的理念主要是回答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我该如何活”,一个是“我们该如何活在一起”。这与“价值关怀和社会批判”有对应之处,也与周保松关注的人生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有关,一个关于精神生活,一个关于公共生活。
大学时代,20岁上下,正是对人生产生困惑的时期。在信仰缺失的情况下,意义危机尤其严重。有的地方习惯用灌输式的思想教育解决意义危机,但是收效甚微。在迷惘之中,人们很容易走向两种归宿:工具理性和心灵鸡汤。在工具理性的指挥下,大学成了职业培训学校,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谋职,以至于卧佛寺成为毕业生喜欢的去处,原因是卧佛寺和Offers 谐音。信仰也被工具化了,这与其说是“工具理性”,不如说是“工具非理性”。与此同时,人生哲学被等同于心灵鸡汤,融励志和抒情于一体,开放、包容和多样性被理解为“怎么样都行”,最后得出一个价值虚无的结论“只要活着就好”。也有不满足于工具理性和心灵鸡汤的大学生,以存在主义的方式面对虚无。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这个说法,意在表明人生的意义蕴于自我省察的过程之中。这主要有两重意义:一、重在“自我省察”,没有强迫他人必须省察的意
思,否则变成了思想改造;二、省察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不需要一个标准答案。 大一的时候,周保松选修了陈特先生开设的课程“哲学概论”。陈特曾先后就读于香港珠海书院和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唐君毅、牟宗山等先生。在第一节课上,陈特讲解了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让周保松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后来决心“弃明投暗”,从工商管理专业转至哲学系。陈特先生晚年罹患重病,周保松和朋友经常前去探望。书中收入了他们的对话,很少有探望病人时常见的那种无力的安慰性的言辞,关于人生诸种问题的对话本身就是在赋予人生以意义。
在追忆另一位老师沈宣仁先生时,周保松曾问沈先生什么是美好的人生,沈先生用麦金泰尔的话回答:“一个美好的人生,是一生不懈地追求美好的人生。”这句似乎同义反复的话,重申了“过程”的意义。只问胜负不问是非,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恰恰是价值虚无的源头。
精神生活从沉思开始,但不能止步于此,需要在交流中显现,“我该如何活”与“我们该如何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不是在召唤那种旨在消融个体的公共生活,而是试图构建一种个体能够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公共生活,不是由一个个只会服从的奴隶组成丛林社会,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自由人组成公民社会。“我与社会的关系,其实是‘我’与‘我’的关系。”陈特先生如是说。
除了陈特先生的“哲学概论”,在范克廉楼的经历也对大学时代的周保松影响深远。香港中大学生会的核心——干事会和学生报编辑,由全校学生票选,经费来自学生。周保松虽然转入哲学系,但是大部分时间勇于各种公共活动,通宵达旦地编辑《中大学生报》,策划近千同学参与的大规模论坛,不仅关注大学的问题,也关注香港的事务。
担任教师之后,周保松更是致力于开拓公共生活的空间。他每开一个新班,都会开设电邮讨论组,与同学交流,两年时间就有数十万言,整理编辑成《政治哲学对话录》。翻开《走进生命的学问》,开篇就是他写给学生的公开信,其中《独一无二的松子》已经广为流传。他发起犁典读书组,与学生一起阅读哲学原典,一起郊游,一起去大排档宵夜。他会邀请学者举办讲座,有时在演讲厅,有时在露天广场,有时在自己宿舍的客厅。周保松和他的学生们,参与讨论香港的公共问题,在香港的公民行动中发出重要的声音。通过这些时间,周保松将学问和生命(不仅是生活)融为一体。治学本来就应该和问道有关。此所谓“学问”,只是治学慢慢地变成一门技术,成为了“学术”。
阅读《走进生命的学问》,就像在和周保松对话,许多细微之处悠然心会。只是在对于一些问题根源的看法上,我和他稍有分歧。由于语境不同,周保松反对“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对市场、经济、商业多有批评,认为它们的逻辑过于强势,应当加以抵制;我却倾向于认为市场、经济和商业有促成开放理念和契约意识的可能,它们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权力过多介入,无法独立和竞争,以至于出现“大政府。小社会”的现象。除了语境的不同,在理论资源上,周保松受罗尔斯影响很大,而我更接受诺齐克的说法。两者虽有冲突,并非水火不容。周保松写过纪念诺齐克的文章,我对罗尔斯也怀有敬意。
关于“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乃至“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们没有分歧。如果思想完全一致,是最没趣的;如果思想完全不同,对话会很困难;具有基本的共识,同时又有差异,这是进行思想交流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的美好所在。
作文七:《写好学习生活经历是中考满分作文的铺垫_1000字》1000字
应该说,在考场上真正创造出高水平作文的同学是少数的。只有那些语文素养较高、综合表达能力较强、阅读量较大的同学才有这个能力。这部分同学的作文水平已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了,他们中考作文只要在审题环节下足功夫,稳定发挥,拿到高分作文是不成问题的。 绝大部分考生由于平时阅读量少,文学素养不高,不爱进行作文训练,看到作文头就大,所写作文空洞无物,无法控制情节,经常写不出来,肚子里空空的,拼命凑足字数了事,这样的作文分数可想而知。 距离中考只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如果此时再来说增加阅读量,提高文学素质,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作文训练,在现阶段备考科目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采取一些操作性强的“应考”措施,才能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训练到一个相对稳定和理想的水平上: 首先,正确认识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克服惧怕心理。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检验,它首先要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然后才是高中的升学选拔。所以中考作文的命题必须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因此中考作文命题的最大特点就是普遍性。 普遍性是为了适应全体考生。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考生多,情况差别大,所以命题作文必须具有普遍性,凡是涉及范围比较窄的内容,不会划入命题范围,换句话说,也就是所出的中考作文题必须是让考生只要愿意动笔写就能写得出来,有东西写,符合全体考生的生活经历的。 综观这几年厦门中考作文题,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个特点,所以考生不用担心中考作文会很难,其实它就是你生活中的某些经历,只要你愿意动笔,绝对写得出来。 其次,积极训练备考。以模仿优秀作品为主要训练手段,因为模仿最容易上手。以记叙文为主要文体,以中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这样最容易引起共鸣。 好好模仿优秀作品中的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到情感的共鸣点进行再创作,尤其在细节描写上下足功夫,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自己模仿出一批情节可虚构,但确有亲身感受、真情实感的文章作为中考作文的素材。 特别提醒 1、标题要靓丽、新颖,抓人眼球,不可单调简单,索然无味。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中考作文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 2、入题快,写好开篇。中考改卷流水作业,老师要在极短时间内找到文章的主旨和亮点,根据评分标准给分,所以要快速切入题目,不可拖沓冗长。 3、勤于分段,不可长篇大段。阅卷老师看至疲劳则评分肯定不理想。 4、保持卷面干净整洁,语文考试,卷面给的分值是比较高的。作文卷面的清晰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卷面的给分。
作文八:《中考支招:写好学习生活经历是中考满分作文的铺垫(优秀篇)》1100字
中考支招:写好学习生活经历是中考满分作文的铺垫 中考支招:写好学习生活经历是中考满分作文的铺垫
应该说,在考场上真正创造出高水平作文的同学是少数的。只有那些语文素养较高、综合表达能力较强、阅读量较大的同学才有这个能力。这部分同学的作文水平已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了,他们中考作文只要在审题环节下足功夫,稳定发挥,拿到高分作文是不成问题的。
绝大部分考生由于平时阅读量少,文学素养不高,不爱进行作文训练,看到作文头就大,所写作文空洞无物,无法控制情节,经常写不出来,肚子里空空的,拼命凑足字数了事,这样的作文分数可想而知。
距离中考只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如果此时再来说增加阅读量,提高文学素质,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作文训练,在现阶段备考科目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采取一些操作性强的“应考”措施,才能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训练到一个相对稳定和理想的水平上:
首先,正确认识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克服惧怕心理。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检验,它首先要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然后才是高中的升学选拔。所以中考作文的命题必须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因此中考作文命题的最大特点就是普遍性。
普遍性是为了适应全体考生。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考生多,情况差别大,所以命题作文必须具有普遍性,凡是涉及范围比较窄的内容,不会划入命题范围,换句话说,也就是所出的中考作文题必须是让考生只要愿意动笔写就能写得出来,有东西写,符合全体考生的生活经历的。
综观这几年厦门中考作文题,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个特点,所以考生不用担心中考作文会很难,其实它就是你生活中的某些经历,只要你愿意动笔,绝对写得出来。
其次,积极训练备考。以模仿优秀作品为主要训练手段,因为模仿最容易上手。以记叙文为主要文体,以中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为主要内
容,这样最容易引起共鸣。
好好模仿优秀作品中的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到情感的共鸣点进行再创作,尤其在细节描写上下足功夫,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自己模仿出一批情节可虚构,但确有亲身感受、真情实感的文章作为中考作文的素材。
特别提醒
1、标题要靓丽、新颖,抓人眼球,不可单调简单,索然无味。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中考作文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
2、入题快,写好开篇。中考改卷流水作业,老师要在极短时间内找到文章的主旨和亮点,根据评分标准给分,所以要快速切入题目,不可拖沓冗长。
3、勤于分段,不可长篇大段。阅卷老师看至疲劳则评分肯定不理想。
4、保持卷面干净整洁,语文考试,卷面给的分值是比较高的。作文卷面的清晰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卷面的给分。
作文九:《作文:生活是美丽的》700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竞争太残酷了”、“生活太坎坷了”、“生命太无趣了”等。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位诗人曾经这样吟颂道。
有时候,在你看来,生活的确是很枯燥、平淡的。甚至就像一杯香茶一样平凡无奇,但是,你可曾去品茗过它那平淡中的味道,那是一种香醇而又深沉的味道。藏于凡,品之而又不凡。
生活像一株茉莉,洁白纯净、清香四溢;? ?小 荷 作文网
生活如一瓶白酒,辛辣爽口、回味无穷;
生活如一勺蜂蜜,香甜宜人、来之不易。
生活很珍贵,需要珍惜。
你看不到生活的美丽与迷人,是因为你“太忙了”、不懂得观察。你忘记了你也是和大自然一起长大的,可是你却忘记了那些美丽的童年:
你总说生活不够壮观,为什么你不在节假日爬到山顶,等待那凌晨十分的日出呢?天空一开始还是灰蒙蒙的,不见一丝光亮,突然,天空好象被哪个顽皮的孩子猛扯了一下,天空一下子出现了一条泥鳅般大小、透露着一丝朦胧的光的“小缝”,渐渐的,渐渐的,“小缝”越来越大,周围慢慢地变成了桃红色,又渐变成梅红色,最后变成了深红色,就在这时,一轮镶着耀眼的金边的红日,一跃而起,然后就高高的挂在了天空,它那富有渲染力的色彩很快染红了周围的淡淡云絮,远远望去,娇艳的太阳在轻柔的云絮的映衬下,就像一个羞红了脸的小媳妇儿。这时候,雄鸡鸣了三声,远处,小村庄里勤劳的人们就开始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了。这样的情景多么像一幅生动有趣的风光画呀!
,我们要学会从细微处发现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
作文十:《生活是作文的宝库》11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生活是作文的宝库
作者:刘海玲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23期
对许多孩子来说,写作文是很苦恼的一件事。记得我小时候也是如此,作文在我的心中非常神圣,一定要好好写,因为要“好好写”,往往把自己定在桌子旁,绞尽脑汁地用好词来堆砌,憋不出来就感觉作文好难。那个年代,课余生活只能看书,。有一次,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台湾作家三毛的《倾城》,一下子痴迷上了,从《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到《万水千山走遍》,一本不落。有人问,看了那么多的三毛的书,有什么收获? 我竟然脱口而出,看了这些书,我会写作文了。从那以后,我悟出了,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那些以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嘛。的确,从《胆小鬼》《吹兵》《匪兵甲匪兵乙》等,哪一件都是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酸甜苦辣。
其实,作文的真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明白了这一点,教师指导习作也有方向了。
一、写人类作文,就写自己身边的人
一次习作课,要求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我事先把班里较有特点的两个孩子写成了下水文。一上课,我故作神秘,今天的作文课请大家猜谜语,孩子们顿时兴趣盎然。接着分别出示两个外貌描写的片段。读完后,他们兴奋地猜出来了。我紧接着追问,你是从哪里猜出的?其实,这就是在抓人物特点。然后要求孩子们也用几句话把咱们班的某一位同学的外表特点写出来,让大家猜猜看,孩子们都喜形于色。猜完后,教师小结人物外貌描写的一些小妙招。 第二轮的竞猜开始了,又分别出示了两个以事写人的片段。这一段话写的是谁呢?他们也毫不客气地猜出来了。继续追问,你从哪里看出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这就是他的事,有的说他就是那样说话的,有的说他就爱做那样的动作等等。其实,这就是在给孩子们渗透以事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特点。然后要求大家也来说一说,说咱们班的某个同学的某件事,让大家猜猜看你说的是谁?要求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同学的特点,然后再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他们的发言也纷至沓来:如爱读书的李思悦,坐不住的孙嗣,爱帮人的李秉辰,不讲卫生的胡景文……孩子们手臂纷纷举起。我说:“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知道你们心中有个百花园,都写出来吧,可以写班里的同学,可以写家里的亲人,也可以写朋友。”
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有了对生活源泉的疏通,就有了孩子们笔下流淌出的心灵的文字,如,爱玩电脑的爸爸,爱偷偷偷菜的妈妈,腾云驾雾的爸爸,铁公鸡妈妈,彩票迷爸爸,爱逛女人街的妈妈……
同样还是这样的一节作文课,要去送课下乡。因为和孩子们没见过面,自然不能用写下水文,猜猜看的办法来引导。怎么办?因为第一次见面嘛,所以一上课,我就让孩子们观察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