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荷塘月色评析文章》6500字
三图辉映 魅力无穷
姬杰峰 高固华
历来成功的散文名作,或以意境取胜,或以情趣取胜,或以哲理取胜,或兼而有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独特、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善于运用精妙无比的纯正现代白话语言,为我们精心描绘了真实寂静的背景图、空灵秀美的荷塘月色图和浪漫风流的江南采莲图。三幅图景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精美的散文意境。
作者首先在文章的第一、二、三段和结尾段的后几句,用三段多的文字精心绘制了观赏荷塘月色的背景图。一是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明下面写景是为了摆脱这不良的心绪;二是动机,“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表明下面描写的荷塘是与白天不同
的,即发现荷塘的另有一番的样子;三是环境,“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回来的时候,“妻已睡熟好久了”,表明当时是很晚的、寂静的。四是行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表明是独自一人,轻悄悄地出去游览,无人打扰,可以尽情欣赏和想象的;五是途径,“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为什么说日日走过,又少人走呢,说明这条路不是白天经常走的那条路,是今晚才走的路。这真是曲径通幽,表明今晚所见的景色是别人未见的,是自己的发现。
第四、五、六段集中笔力向我们描绘了他所发现的优美空灵的荷塘月色图。第四段描写月下荷塘,作者运用他的生花妙笔详细地描写了他观
赏到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段没有出现一个月字,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并从色彩、光华、质地上描写月光下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荷花之美丽。也写出了微风过处的小小动感,“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清香的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如歌声的舒缓、悠扬。这是月夜独处时的幽雅感受。“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此处是俯视,俯视中又有上下的层次。
第五段描写荷塘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等字写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出了月光的摇曳多姿。月色难写,多用影描,这是我国文学的传统表现技巧。如古诗“云破月来花弄影”,用花弄影来具体描写月光的明亮。作者继承了这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月色,使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并不均匀的月色,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形成了和谐的旋律,如名曲般优美、悠扬。这里,荷叶如裙子、荷花如美女、荷香如歌声、月光如流水、月色如名曲,
这片荷塘月色简直成了人间仙境。这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的荷塘的样子,并不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姚敏勇《名作欣赏》2003年,期),也不是“朱自清的一次幻梦即幻想”,不是“根据他的潜意识愿望重新幻想了一次月游荷塘”(杨朴《文学评论》2004年,期)。
第六段描写荷塘的四面,重点写树。“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然后随意点染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路灯光和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映衬月光的明亮,蝉声、蛙声的热闹反衬四周的寂静。这段描写真实可信,感觉不到丝毫的虚幻,树与山、灯光等景物浓淡相间,别有趣味。如果认为上两段是幻游荷塘,那么这段描写是什么
呢,恐怕难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这段描写与上两段写景结合,构成了荷塘月色由点到面,由下到上,由近到远,由形、色到声、光的立体感、层次感,写得有形、有味、有色、有声,真实可感,令人回味无穷。
这三段是本文的主体,也是本文描写最精彩的部分。这里,作者不惜浓彩重墨,运用大量鲜明生动的比喻,如明珠、星星、美人、歌声、波痕、梦、名曲等以及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如泻、洗、浮等,真真切切地把荷塘月色之美展现给我们 ,意境宁静中有动感,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富有诗情画意。摇曳多姿,美不胜收。这一片天地是作者的创造,是作者心中的圣地,是作者超出平常的自己到的另一世界。
但还没有完。作者又用两段文字向我们描绘了古老而又浪漫的江南采莲图。“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采莲的
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里的话“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餻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和《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来渲染当时嬉游的光景:衣着艳丽、唱着艳歌的少年男女,荡舟心许,兼传羽杯,迁延顾步,浅笑敛裾,低头弄莲子,尽情嬉游。“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见当时采莲的热闹、有趣、风流浪漫。但是“采莲不是为了真的采莲,采莲也不止是少女表现自己的美貌和众人去看少女的美貌??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性爱??采莲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爱情风俗”(杨朴,同上)。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感情,此情此景自然
引人遐想,逗人情思,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与遗憾之情,“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他又“到底惦着江南”什么呢,不就是那幅已经过去,相当遥远,无法再见的采莲图吗,“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不是在比较中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吗,这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时“忽然想起”的,是作者的自由联想和梦想,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升华。
三幅图景同样优美,同样动人,却又大异其趣。寂静的背景图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图的社会现实基础,完全是真实的,语言朴实,情感丰富变化大,寂静而暗淡。荷塘月色图是作者今晚观赏到的眼前景象,所以以写实为主,合理想象,描绘细致,手法多样,比喻、拟人、通感等各尽其妙,突出图景的清幽、宁静。作者的感情并未
显露,只是客观地静静地欣赏着、感受着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是喜是忧并不明显。相对而言,江南采莲图则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图之后的联想,是古代的江南景象,所以以虚为主,叙述简略,手法单一,主要是引用古代的诗赋,突出意境的热闹、活泼。作者一边想象,一边议论抒情,尽情表达自己无限的向往、遗憾之情,具有浓郁的情趣美。杨朴认为“他要借‘荷塘月色’之梦,脱离和超越现实,进入一种新的幻境”。
这三幅图景明显地形成了三个层次,即不宁静的现实——宁静的联想——无限的向往。背景图是基础,荷塘月色图是过渡,而江南采莲图则是核心,内容最少,却是三幅图景的灵魂。它就像明灯,照亮了全篇,不仅使背景图的幽暗有了亮色,也使荷塘月色图的朦胧变淡了、宁静变活了。没有这个灵魂,全文就会黯然失色、缺乏活
力。作者之所以定题为《荷塘月色》,大概就是为了突出荷塘月色图的过渡作用,提醒读者不要忘记其他图景。三幅图景就这样由今到古,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宁静到活泼,由详细描写到简略叙述,由静静地观赏、联想到热烈地抒情、向往,三者相得益彰,组成了《荷塘月色》的全部内容,具体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特有的人生感受,即“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如果说荷塘月色图是作者“爱冷静”的表现的话,那么江南采莲图正是作者“爱热闹”的代表。这一片天地是作者的,是作者为我们创造的另一世界。在这片天地里,作者感到了自由,忘记了忧愁和白天的“不宁静”,“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这种自由和独处,是与现实政治的、伦理的不自由
相对的,不是“精神的避难”,而是一种理想和对现实不自由的超脱,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不自由”(孙绍振《名作欣赏》2003年,期),是作者一贯的生活希望所在。这种希望是作者的精神支柱,是作者生活的动力,是作者具有的被**高度称赞的民族气节的精神源泉,表现了我中华民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坚韧的伟大品格。有了这种追求,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不会被外界的压力压垮,永葆精神自由和人格的崇高。这不仅是修身、创业,也是治国治家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尤其是成年人所需要和追求的。这才是文本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奥秘之所在,是本文人文精神之所在。
有趣的是,我们对《荷塘月色》的解读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九十年代以前,以赖瑞云先生的专著《混沌阅读》中所列为代表。
第二阶段大致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抓住文章的第一句,对文章进行社会学的分析。第三阶段大致是新世纪开始,主要是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接受美学对文章进行文本解读。第三阶段的分析拓宽了我们学习《荷塘月色》的思路,有利于我们对作品进行多方面的把握。散文是讲究意境美的,对散文的意境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阐释,这是本文力争达到的目标。
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钱理群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
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
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而露峥嵘”。而我们的阅读、欣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强调“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是抓住了“牛鼻”(要害)的。
但“预习提示”中引用朱自清《一封信》里的陈述,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之于“**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写于1928年2月(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的《那里走》一文。也许将《一封信》与《那里走》合起来,就可以较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朱自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内心反应。
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正像教材“预习提示”里所引述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以上引文均引自《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
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
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们“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们现在不无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
但他们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在这个意义上,中学语文课本将朱自清描写充满“人生味”、生命活力的南方景色的《绿》与《荷塘月色》编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它们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两种人生境界,确实耐人寻味)。
不过我们在注意到朱自清这类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时,还必须看到,这是一批与中国士大夫中庸主义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现形态都不可能如鲁迅的“大爱”与“大憎”那样激烈与极端,同样具有“平和”的特点:《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如朱自清自己所说,写的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这里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不仅与朱自清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作文二:《荷塘月色 原创老文章》1500字
荷塘月色 原创老文章
发布时间:2006-6-23 13:3
初夏的夜晚,吹来息息凉风.千亩荷塘在月光下闪着光芒.
经不住那一阵阵清香的诱惑,我们干脆出的门去,挽着手围绕着荷田散步.
外面格外的凉爽.田里千亩荷花开的正好.月光下朦胧中,可以看见点点盛开着白色红色的
荷花、莲子高出叶子一截,虽然婷婷玉立,但在微风中与荷花一起轻轻地摇来摆去,如同一个
盛大的舞会,有无数的荷花仙子在其中舞蹈.今夜月亮正大,照在大片的荷塘上,月光下叶子就
油绿而反着白光,微风把荷塘吹出沙沙的声音,一阵一阵的清香就和着夜晚的空气进入了我的
肺里,无比的干净清爽,我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美啊! 四周静悄悄,围绕着千亩荷田曲折蜿蜒的
仿古石头长廊.就只有我们两人,随意地漫步.可以听到的,除了风吹到荷叶上哗哗的声音,就是
田里轻快的蛙鸣.此时正是它们唱歌的时候,它们坐在大片的叶子上,开着音乐会.有的时候,
青蛙还会跳上路来,横在路上,待我走近了,突然就往水里一跳,着实地吓我一跳呢.
叶子下面的水里,也有许多的动物在活动吗?这么美好的夜晚,泥鳅不出来?黄鳝不出来?小鱼不
出来?我好希望看到它们. 没有看到,看到的只有荷花仙子不知疲倦地舞蹈,和青蛙不知疲倦地唱歌.
寂静的夜,月光越发的亮了,从头上倾泻而下,洒满我们全身,欣赏那月下盛开着的荷花,和月光下闪闪
发光的荷叶.似乎听到莲子在长,荷花在开,轻轻的劈啪声,时时在响.一望无边的荷田真是美丽无比.
知道朱自清老先生写的荷塘月色无人能比,但是此时此刻,我却也感到了荷塘的美丽.
(凤凰淑女原创)
欣赏朱自清的荷塘之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
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
凤凰淑女制作,,,,年中秋
Powered by soft.pt42.
作文三:《朱自清荷塘月色文章及解析》3100字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解析: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作文四:《荷塘月色 游荷塘月色》1500字
荷塘月色 游荷塘月色
游荷塘月色早就看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却很少到真的荷塘去领略荷花的风采。今天,我妈妈就带我来到了正在举行“荷花节”的荷塘月色游玩。
刚走进荷塘月色,我就看见了一大片“碧海”。田田的荷叶,伴随着凉爽的秋风一起一伏,像一匹匹美丽的丝绸在摇曳,我不禁想起了“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我缓缓地步入了这片神奇的海洋,顿时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深吸一口气,空气中还飘着荷花淡淡的芬芳,丝丝缕缕,隐隐约约。
再看那风姿绰约的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荷花婷婷玉立,千姿百态,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荷花是五彩的,紫的优雅浪漫,黄的温馨典雅,粉的活泼可爱,白的纯洁无暇,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是多姿的,有的花瓣儿全都舒展开来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让人想上去亲一口;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像含羞的少女不敢露出自己的脸蛋。有的还是花苞,像一双手紧紧地合在一起;有的花瓣已经凋谢,掉落下来了,漂在水面上,像一只小小的船,小昆虫坐在里面,正在进行水上旅行呢~
在小路的两旁,还有稀稀拉拉的一些小花,再配上绿茵茵的叶片,美极了~有的袅娜地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虽然他们不敢与荷花媲美,但还是别有一番风韵~在清荷桥上还有许许多多卖莲
蓬的,一个个莲蓬可爱至极。莲蓬上总有许多莲子,这些莲子就像一个刚出世的新生命,还不敢去接触,只得用乌黑的眼睛透过小孔打探打探。最后,我十分想用《西洲曲》中的句子结尾: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简评:美丽的文字如晶莹的露珠,滋润并点缀着那荷,那花,那人。
游荷塘月色相关内容:黄昏的云 傍晚,太阳姐姐托着美丽的裙子走了,她的裙子就是天上的晚霞。一会儿,整个天就全红了。地上的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公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老爷爷佼着金灿灿的胡子,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云的遐想 云的遐想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中,时常会有朵朵白云在悠闲地散步。它们一会儿向东飞,一会儿向西飞小时候,我看着这些走个不停的云,总会想:原来云宝宝也像我们一样要上课的,不信你看,它们正你追我赶地向前跑呢~
校园里的”鲤鱼池” 在我的校园里,最美丽的地方就是鲤鱼池了。走进校园大门,沿着左边绿树成荫的小道,一会儿就到了鲤鱼池。鲤鱼池不算太大,有100平方米。里面养了数十条红鲤鱼,因此得名叫鲤鱼池从远处看,池水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瑶琳仙境 据说瑶琳化境深不可测,仙气飘逸,是神仙的住所。今天,我也闻名而来,一睹她的奇异美丽~我们一家人怀着兴奋愉快的心情来到了瑶琳仙境,我们穿过一片树林,在导游的带领下踏过了又窄又陡的石阶,来到了洞口。
焰火晚会真热闹呀 夜幕降临了,只见观看焰火晚会的人们从
四面八方聚拢来,把团汣围了个水泄不通。晚上7点多钟,元宵晚会正式拉开了序幕,温情的团汣刹那间成了焰火的海洋。
看云 看云也是一种享受。云,有时一丝丝,一缕缕,像仙女飘逸的裙裾;有时像各种动物,千姿百态;有时像一口大锅,满满的盖住了天空。天气晴朗的时候,仰望天空中那一缕缕云彩,是很快乐的。
秋 盼望着,盼望着,秋风来了,秋姑娘的脚步近了。一切都灰蒙蒙的样子。菊花开了,叶子黄了,果子熟了。公园里的花儿芬芳扑鼻的,香极了。山坡上,瞧去,一大片都是的。坐着,躺着,摸一摸花瓣,闻一闻花香。风凉飕飕的,花儿五颜六色的。
九寨沟游记 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去年暑假,妈妈就带我饱览了那里的壮观景象。它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巍峨的岷山山脉深处,距成都400多公里,总面积达6万多公顷。三条主沟为丫字形分布,总长度达60余公里。
作文五:《[doc] 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谈《荷塘月色》的叠词运用》2100字
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谈
《荷塘月色》的叠词运用
入妙文章本平淡,
等闲言语变瑰奇
——
谈《荷塘月色》的叠词运用
一新疆北屯高级中学肖艳丽
郁达夫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
言》中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
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
算他了……”说到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荷塘月色》堪称典范.每次仔细品味,不难
发现.这篇文章中的”渐渐”“田田”“亭亭”“粒粒”“缕缕”“脉脉’’”静静”“翁蓊郁郁”“迷迷
糊糊”“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隐隐约约”等等许多叠词,所用字词虽寻常.作用实为瑰
妙,恰如宋代戴复古《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中所言:”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
奇.”它们对文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无论是描绘荷塘,月色还是展现作者心情,叠词的运用都是极
尽绘情状物之能,非常富有表现力.如《荷塘月色》第二段的”田田”二字,把荷叶那”肩并肩
密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粒粒”两字一叠,那未绽放荷花”晶莹剔透”的形
象仿佛跃然欲出;而”脉脉”,词则赋予了塘中流水以情窦初开的少女般的情怀:”远远近
近,高高低低”更是在表现出树多之余,把这些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致送
进了读者的眼帘I..….设想:诸情诸景,若是换作它词,其表达效果难免会稍逊一筹.
二,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宫的音乐性
文学的语言除意义之外,还应该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觉.《荷塘月色》中叠词的运
用,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朗读起来音韵悦耳,有的徐缓舒展,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回
环婉转,可谓意韵丰盈,余音缭绕,给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在作品当中是最大限度
地发挥了汉字语音的修辞效果.其叠词的这种音乐美大大增强了作
品的艺术感染力.从
而也使他的散文富有了诗的韵昧
三,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契合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氛围.
在《荷塘月色》这篇作品中,似乎通篇都营造着一种梦境.文章开头妻子的”迷迷糊
糊地哼着眠歌”,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不断地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
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
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而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朗读(下转第78页)
79
之态;”用清水…洗净”,犹闻孩童叽喳欢喜之声;”一闪一闪地亮”,蛋壳萤火与孩子们的
陶醉沉迷相映成趣,画意充盈.读者掩卷沉思,心中所现,必是初夏江南乡村夜色,堤边
柳下孩童私语窃窃.蛋壳萤火微光点点.这不正是一幅明丽可爱的乡村风情画吗?
3.”情味”之美.作者想念鸭蛋,想念故乡,但文中少有直抒胸臆的文字.浓厚的情
怀.全都包蕴在平淡叙述之中.
纵观全文内容.如果没有美丽的线索贯穿.则结构涣散矣!作者埋伏了
怀乡情感于
文字背面,一线穿珠(“怀乡”也是贯穿《故乡的食物》整篇的线索),隐而不露,精心设计,
精巧布局.才使文章处处无表情,却处处以情动人.心弦未拨先有声,只因缱绻故园情!
正因为有了深切思乡情.端午风俗才会被作者深深铭记,故乡鸭蛋才有被大书特书的因
由,吃鸭蛋,玩鸭蛋的尘烟往事才出之如昨,囊萤映雪的联想才可承载作者的一段柔肠.
作者说,一篇文学作品应”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故土的深
情.包藏在字里行间,慢慢咂摸,自会悟到情味.
汪曾祺先生非常重视语言.他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
关系.……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
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话,为我们鉴赏文章的语言打开一扇明亮的
窗子.观照全篇鉴赏语言的审美解读,乃为学会与作者的灵魂对话挖掘隧道.我们在教
学中,只有准确解读文学作品.才能找准教学突破口,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将审美教学
落到实处豳
eO
?戴余金《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自报家t-J)浙江文艺出版社,2OOl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上接第79页)
的叠词,其轻柔的语调十分适合那轻柔的情景,渲染出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在
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渐渐”“迷迷糊糊”“缕缕”“脉脉”“静
静”“淡淡”“薄薄”“阴阴”“隐隐约约’轻轻”“悄悄”等等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
景之态.反过来也渲染了这种”梦境”的氛围,这也正是语言感觉追求的至高境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李白的这一诗句来描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亦
不为过.《荷塘月色》一文中的叠词的运用,无论是在描摹景物特征方面,还是渲染意境
氛围,衬托作者情感等方面,都与作晶的主旨表达配合得天衣无缝.朱自清先生作为一
位语言大师的运笔采技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酗
?
语盲文字应用?78
作文六:《作文:荷塘月色》700字
我最喜欢的散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是那么清新宁静,读起它来我就觉得周围是那么静、那么美,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暑假里最热的两个晚上,我和妈妈是在宜武艺园的静雅园里度过的。来到这里与荷塘为伴,在观看那月亮和湖水的无声嬉戏,给你的感觉再好不过了。这时,“心静自然凉”的含义你也自然会领略到。
人流退去后,我与妈妈坐在亭子里,观赏着亭子周围的景色,我不禁联想到《荷塘月色》里优美的词句,默读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中间,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啊,周围的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月亮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妈妈说月色是朦胧的美,我说月色是清淡的美,而朱自清写月影、写月光,则是一种和谐的美。妈妈问我:“朱自清是怎样描写月亮的?”我说:“他写月亮在水里蹿动。”我们看到,荷塘里的月亮,一会儿成竖着的椭圆形;一会儿,又成了横着的扁圆形;一会儿,又弯弯曲曲不成形。他有时蹿动,有时跳跃,有时又稍有宁静。? ?小 荷 作文网
月亮像与荷塘很熟,不断地变换各种形态给荷塘增色。荷塘也便“成它之美”,用粼粼波纹,把月亮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咦?好像小鱼也在捉弄月亮,刚刚被波纹聚在一起的月亮,又被小鱼跳跃的漩涡变成粼粼波纹扩散开去,一圈,又一圈……
园静,我低头告别荷塘,抬头告别月亮。幽静、淡雅的静雅园,在酷暑中是那样宁静,荷塘和月亮又增添了它的淡雅,我寻找到了荷塘月色。
作文七:《荷塘月色赏析》500字
《荷塘月色》赏析
关于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毕业于北京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
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之路。
1919年写作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
1922年与俞平伯写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河》。
1927年写作《背影》、《荷塘月色》。
关于作品
写了什么
真实寂静的背景图
空灵秀美的荷塘月色图
浪漫风流的江南采莲图
怎么写的
全文结构(谋篇布局)
空间顺序:出门——小径——荷塘——归来 情感线索: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通感
语言:?工笔细描
?大量运用叠词(音韵美)
?用词准确生动(泻、浮、洗、笼??)
为什么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1927年 国共分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何去何从 学术研究—精神避难所 五四启蒙精神—不安与自谴
真实寂静的背景图 ——完全真实 ——暗淡—基础 空灵秀美的荷塘月色图——写实为主,合理想象——宁静—过渡 浪漫风流的江南采莲图——以虚为主,无限向往——热闹—核心
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人也不能永远生活在幻觉中。
保持一份诗意,面对现实生活。
作文八:《荷塘月色说课》5600字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 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 象。 语言优美、 典雅, 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 “ 在 初中语文的基础上,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初步掌握欣赏文 学作品的方法; 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 具有初步鉴赏文 学作品的能力。 ” 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 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 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反复品味, 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 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 、 《春》 到《威尼斯》 ,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 知其所以然, 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 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 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培养学生 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 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 1927年, **叛变革命, 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 “ 颇不 宁静 ” 的原因。 )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 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 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 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 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学习方 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 “ 新课标 ” 提倡的 “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
态度 ” 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 五、 六三段的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 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是本课的重点。 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 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 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 么会有 “ 颇不宁静 ” 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另外教材中引用的 《采莲赋》 片断, 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 , 采用:激趣 —— 感知 —— 品读、赏析 —— 讨论 —— 拓展延伸的 教学模式 , 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 , 到学生的 “ 自主、 合作、 探 究 ” 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 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 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为此, 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 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 如何品析作品的语 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 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 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 到荷塘去走一走。 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 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 那景色就像一幅静 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 ,作者就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 , 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 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 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 (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 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 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 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 再来齐 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 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 , 配以轻音乐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 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 通过自读 , 学生初步感知 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 , 由浅入深 , 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获取感受和认识, 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同 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 )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 )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 (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 以学生为主。 )
主导问题:
(A ) 、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 ) 、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 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 4-5段切入)
(三)品读 --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 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 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 , 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 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 ,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品读交流中 , 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 , 引起共 鸣 , 产生更多的火花 , 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 , 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 朗读应鼓励、肯定 ,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 , 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 若有若无、 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 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 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 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 “ 出污泥而不染 ” 的品质和洁身自好, 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 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 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 , 多媒体的视听效果 , 加以音乐的陪衬 , 学生凭借自身的
审美力、想象力 , 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 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 4— 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 4— 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 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 “ 颇不宁静 ” 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 《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 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 4段 ,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 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 应向生活延伸, 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六、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 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板书设计
景 素淡朦胧
中的
荷叶 静
荷塘 荷花 月色
荷香 动
微风
情 淡淡的喜悦
《荷塘月色》说课 /Jiaoan/Index.asp'>教案
平和芦溪中学:叶小敏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高中第一册的阅读 教学 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 言文的能力。 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 所以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品味散文的语言, 赏析散 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 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 是月光下的荷塘, 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 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 及比喻、 通感等修辞。 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 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 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 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 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 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 教学 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 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 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 教学 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 很适合于朗读,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根据 本文的特点和 《大纲》 要求, 教学 时要加强诵读指导, 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 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活动过程中,教师是 教学 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 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讨论、 探究学习内容 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⑴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⑴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布置预习内容。 (生字词、 作者生平、 >写作背景、 全文感知)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此环节目的: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 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 、出示学习目标
(三)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设计此环节目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 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 要求。
(四) 、检查预习情况
⒈交流作者生平、 /'>写作背景等资料;
⒉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设立此环节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落实能力目标⑵, 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⑴作 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设立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 标⑴,落实能力目标⑴、⑶。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落实知识目标⑵
(五) 小结
(六) /Article/Index.asp'>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 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 (说课) 教案
作文九:《荷塘月色..》3600字
张先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二、能力目标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韵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1.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赏析课文的画面美;背诵课文4、5、6三段。
2.第2课时赏析课文的情调美,讨论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探讨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赏析课文的画面美;背诵课文4、5、6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这两篇课文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有)给人以什么感觉?( 《春》描绘了优美的春天景色,《背影》用朴实的语言表现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板书: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起来介绍朱自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然后用课件补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三、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多媒体显示荷花及荷塘的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美。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三)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展示)
乘凉 煤屑 踱着 点缀 颤动 霎时 敛裾 媛女 纤腰
选两个学生注音。
明确: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n jū yuàn xiān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
四、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明确:4、5、6段。
(2)学生齐读4、5、6段。
(3)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4)学生再次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循声跟读,再次进入文章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画面美。
七、学生齐读4、5、6三段,尝试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5、6段。
2.辨析多音字: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荷叶及荷花的语段,并仿照朱自清先生的写法,选“朝霞中”“烈日中”“夕阳中”“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 zhangxp-1019
[1]
作文十:《《荷塘月色》朱自清》3700字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时,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主旨是什么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2)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并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
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动,不绝如缕
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云天——淡淡的
树影——奇形异状,如花如月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一些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索。
(淡淡的愁) (淡淡的喜) (淡淡的愁)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3、为什么不宁静、愁?(背景)
4、因什么得静、喜?(荷塘月色)
5、为什么又愁?(江南采莲——思乡)
(四)分析1、2、3自然段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顺序:由远到近,自上而下
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脉脉
2、分析修辞手法
(1) 各比喻、拟人句的相似点?
(2)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从感觉入手)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例子:
(1)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听觉与视觉的转化)
(2)她唱得歌真甜!(听觉与味觉)
(3)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
3、小结: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六)第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
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2、分析动词使用的精确
泻(照、淌) 浮(升、) 洗(浸) 笼(罩)
换成括号里的好不好?(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
“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范围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幽美。而“照”字是照射之意,范围窄,虽也可写月光,但结合语境,与“静静地”、“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了和谐感,也无动感,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表达效果欠佳。“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作者用“泻”字主要写出月光的特点。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而“升”字只给人腾空而起的印象,不能刻画出雾的轻柔,不能妥贴地刻画雾“薄薄”的形貌。
(七)第6自然段:荷塘四周
1、景物:树、远山、路灯
2、分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转折,蛙声热闹,却不能感染作者,作者依然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照应了文眼。
(八)联想部分:
《采莲赋》————无福消受
《西洲曲》)————惦着江南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2、但他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首尾呼应。
(九)总结
1、全文线索
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归纳中心: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十)简评作者的思想:
1、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
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不能。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
(十一)点评课后练习,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