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的故事》9800字
**的故事
1:少年的传说韶山流传着**少小时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许多动人故事。**八岁进私塾馆。私塾中午不放学,学生得自带午饭。但是家境贫困的同学,连早餐都半饱半饥,哪里吃得上中饭?**不忍心,常分些饭菜给穷苦同学吃,有时干脆全让出去,自己却忍着饥饿,到傍晚才得一顿饱餐。一次母亲惊奇地发现孩子吃饭狼吞虎咽,食量倍增,生怕弄出了什么病来。儿子悄悄地把事情的底细告诉了母亲,母亲用慈爱的目光肯定了孩子的举动,并从此给孩子的中餐格外多带些,以分些给穷孩子吃。有一年天寒地冻,冰冻近月。**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个衣着破烂单薄,冻得发抖的同学。他默默为穷同学叹气,想了想后,毅然把自己身上一件半新夹袄脱下来,披在那个同学身上。这事直到第二年春,母亲翻晒冬衣时,发现少了儿子的夹袄,怕自己忘了洗刷收捡去询问儿子时,**才告诉母亲:送给人家了。又有一年秋收,昏天黑地,暴雨即临。**赶在雨前帮助邻居毛四阿婆收藏稻谷,自家晒着的谷子却让暴雨给冲走了不少。父亲见此生气得直嚷嚷:你到底在哪家的炉锅里吃饭?**想自家粮食年年吃不完,即便冲走一些也碍不了大事。邻居家的粮食本来就少,冲走了就必定挨饿。于是,他顶撞了父亲。父亲对儿子的强词夺理更加恼火,一边骂一边追打儿子。**被追急了,纵身跳进南岸池塘里,不肯上岸。后来还是亲邻好友美言相劝,他才悻悻回家。夜里,母亲疼爱儿子,却又拗不过固执的丈夫,便独自对着堂屋南墙的神龛默默许愿,希望儿子心平气和时能向父亲磕头认错,使父子俩和好如初。**却左右不肯答应。后来他见母亲许久还在伤心不语,他才很不情愿地跪下一只脚,诚恳而委屈地对母亲说:“这不是我的过,是娘你要我跪,我才跪。我跪下的这只脚是娘的,站着的是爹的。娘也处处心疼穷人,我只帮娘跪。” 有一回,父亲买了邻居的一头猪,猪的价格早经说好,连定钱都交了,只叫**去把猪赶回来。可当他到邻居家赶猪时,猪价突然涨了。邻居当家的老阿婆正在唉声叹气,埋怨自己不走运,把猪贱卖了。并说:“有钱人家少这几块不要紧,穷苦人家少几块可就少了一截。”**听后,很同情邻居,说:“价钱虽讲好了,可你又喂了这么多天,舍不得就养着吧。”结果,**只拿了定钱回家。他未完成父命,又遭到父亲训斥,但他不予理睬。**在湖南一师读书的1914年冬,他与一个远方堂叔一道从长沙回家,半路上投宿旅店。后来又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第二天天不亮就走了。**起床时,找不到自己的棉裤。堂叔马上去追那个客人,果然是他偷走了,而且穿在身上。堂叔把他捉回来,狠骂了一顿。但**并没有责备那客人,却和和气气地同客人交谈。得知客人是一个失业工人,大寒天只穿一身单衣服,身上不名一文。**很同情他,不仅没要回棉裤,反而留他在店里共用早餐,并送他一串铜钱作为路费。 1903年,**的父亲毛顺生买进了家贫如洗的堂弟毛菊生家的七亩水田,此事曾遭到妻子和十岁孩子**的反对,毛顺声却理直气壮地说:“管他兄弟不兄弟,我买田我出了钱。”后来到1949年9月底,开国大典前夕。堂弟毛泽连到“主席三哥”家作客时,**对他说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四五十年的心事:“我爷老子当初真不该买你家那七亩田呢!”**对堂弟说:“旧社会,私有制,即使兄弟之间也无情无义。我父亲和二叔(菊生)是嫡亲堂兄弟,他买田的时候,就只顾者自家发财置家产,全无手足之情,怎么劝也不听。我后来一直思考这件事——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冷酷无情的事情。于是,我决心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
2:不太好管教的私塾生**一生酷爱游泳。1959年回到韶山时,曾到韶山水库尽情畅游。游到尽兴时,对站在岸上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呀,两年不当省委书记也要学会游泳哩!”**63岁以后,曾前后8次畅游长江。1966年7月16日,**以73岁高龄,还能征服长江,历时一小时零五分,游程30华里,其壮举与世皆惊。**泳技高超,泳姿多样,应该说是得助于他童年、少年的馈赠——上屋场前边的南岸塘,就是他少小时“习武练艺”的好场所,更何况他启蒙的南岸私塾就在塘边呢!**启蒙的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像其他塾师一样严厉古板,常对学生施行粗暴的管教方法。学生只要稍微懒惰或越轨,便施以打板子、打手心、跪、站等体罚。为此,**曾罢课逃学。有一回,那是一个赤日炎炎的夏天,南岸蒙馆的小阁楼上,闷热如蒸笼,灼人的太阳光透过伸手可及的黑亮瓦缝,散发出难耐的热气。邹先生摇着芭蕉扇吩咐:他中午外出有事,不在蒙馆,学生务必尽心温课,不得走动喧哗。下午将点读新课——《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这个几乎被后来所有教过他的老师
视为“特殊学生”的蒙童,天性聪颖机灵,常常用所学过的课文知识或已懂得的道理钻刻板老师的空子。邹先生走后,他草草将课文预习了一遍,待看到新课中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之句时,更如笼中小鸟,伺机欲飞。一会儿,十几个蒙童溜出了蒙馆,站在杨柳依依的南岸塘边,望着清凉澄澈的塘水,心里直痒痒。**没有犹豫,首当其冲,一个猛子扎进碧水清波中。其他同学也争相下塘戏水助兴,早把塾师的叮嘱抛到了九霄云外。邹先生回馆,小阁楼空无一人,朝窗外一望,却见学生们戏水弄波,正玩得开心。他站到塘边,铁青了老脸,狠狠而无奈地嘟哝道:“孺子不可教也!” 回到蒙馆,学生们垂首低头,听候发落。惟**神态自若,一点也不躲避先生责备的目光。邹先生早就对**留有深刻印象——上回他还罢课哩。他严厉地责问道:“谁让你们下水的?——又是你带的头?” **敢做敢当,反问道:“带头又怎么的?孔夫子说过不能游泳?” 邹先生翻开将要点读的课文,蓦然间扫视到孔夫子那句:“吾与点也”,于是尴尬地放宽脸色,不再追究,却采取了另一种更特殊的处罚办法:让**属对,对不上再另行惩处。他将所有学生扫视了一遍,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濯足”二字。他知道:背书难不倒**,凡讲过的课文,他没有不能背的。那么属对呢?对不上看我不扫尽你的脸!当邹先生微笑而带轻蔑的目光再次与**的目光相遇时,**明白了:这是让他做的题目。**没有犹豫,走上讲台,在“濯足”二字下面对以“修身”。邹先生惊喜而欣慰地捋着灰白胡子笑了。**少小时就在南岸塘里滚, “中流击水”似“闲庭信步”。他还用拿手好戏跳水,躲过了父亲数次蛮不讲理的追打。早些年,南岸塘边竖着一块铁牌,上书:“**同志少年时代游泳过的池塘。” 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叹服地说:“**是小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3:“妇女坐头席” 为了回击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和污蔑,把农民运动推向新的高潮,担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的**决定在1926年底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这时,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工人代表大会正在长沙筹备召开。当**于12月17日由武汉回到长沙时,两个大会都发出了欢迎通告:毛先生泽东,奔走革命,卓著功勋。对于农民运动,尤为注重。去岁回湘养病,曾于湘潭韶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湘省之有农运,除岳北农工会外,实以此为最早??此次革命军势力北展,先生为发展全国农运奠定革命基础起见,遂于前月离粤赴长江一带考察农运情形。农民代表大会开幕时,曾电请先生回湘指导一切。现已抵湘,农大会定于本日午后二时在幻灯场开会欢迎。**参加了湖南农民代表大会,并于1927年元月4日至2月5日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运。他考察农运的第一站是湘潭,湘潭的重点又是家乡韶山。元月4日晨,**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持雨伞,在湖南省特派员毛福轩的陪同下,自省城西去。途经银田镇白庙(湘潭县第一区农协所在地)和清溪寺(韶山特别区农协所在地)时,**对农协负责人作了重要讲话。元月7日,当来到他的祖居地附近的毛震公祠时(湘潭特别区第一乡农协所在地),“毛委员回来了”的喜讯立即传遍了韶山冲。这天,第一、第二乡的乡亲们早就在毛震公祠摆下了30多桌酒席,为毛委员设宴洗尘。尽管酒杯茶碗里盛的不是什么美酒佳肴,但一碗碗土产蔬菜,却咸辣合口,情纯意重。席间,**发现今天进祠堂的妇女很多,其中就有弟媳妇王淑兰,便提议说:“今天喝酒,要让妇女坐头席。” “我们妇女是搭帮大哥才翻了身,今天要请大哥做头席。”王淑兰代表妇女辞让道。**热情地解释说:“过去妇女受的压迫最深,除了跟男人们一样受政权、族权、神权的压迫外,还多了一层夫权压迫的苦楚。过去就不让妇女进祠堂吃酒。今日妇女解放了,应该请你们做头席才是。” 此后,**尊重和关心妇女,让妇女坐头席的故事传遍三湘四水。
4:“农民运动好” 1927年3月**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乡里消息传到城里来,城里的绅士立刻大哗。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 毛委员在毛震公祠吃过午饭,韶山特别区和第三、四乡在毛鉴公祠(第三乡农协所在地)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大会。**谢忱了乡亲们的好意,并作了长篇讲话。**说:“世界是变化的,过去只有土车子,人靠步行。现在有了汽车,清早从湘乡到湘潭买肉,还能够赶回湘乡吃早饭。”接着由浅入深道:“几个月前,土豪劣绅还在作威作福。几个月后,农民运动搞得热火朝天,把几千年的封建特权打得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全都扫地了。现在‘农
民协会万岁’、‘农民万岁’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乡里几个月来的形式对比,不是起了很大的变化吗?可有人说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糟得很’,你们怎么看?” “那是放屁!农民运动就是好!”贫苦乡亲马上回答。 “对,农民运动好,我同意你们的结论。”**笑着说。“农民协会硬要放手发动群众。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反革命反对也不要怕,土豪劣绅终究非打倒不可。全世界15亿人口,有12亿多受压迫,力量大,我们只会赢不会输。但是革命是长期的,好比挖土,挖出几条蚯蚓算不了什么。现在革命刚开始,我们才打倒了几个土豪劣绅,这好比指甲缝里的污泥还只挖出一点点。要彻底消灭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还得攒劲干!” 最后,**风趣地说:“过去遇上灾害,有人就到仙顶灵山(韶峰)上去拜菩萨求雨。我前年回到韶山,有人诉说自己命苦,八字坏。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顶贯气。刚刚几个月光景,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就一齐倒了台,难道现在大家都走好运,都坟顶贯气了吗?而地主阶级突然交了坏运,坟山突然泄气了?土豪劣绅讽刺说:‘巧得很罗,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上了委员。’的确不错,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但这也是坟山出的么?巧得很!乡下穷光蛋的八字突然都变好了!坟山都突然贯气了?!神明么?那是很可敬的。但是不要农民协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打倒土豪劣绅么?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很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协会?” **一席话,说得众乡亲心里亮堂堂的。**此次在韶山调查、访问、作报告,前后5天。元月10日,经外祖家棠佳阁前往湘乡。这段如火如荼的日子,**后来赋诗追忆:“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
5:串门话家常 1959年6月25日下午,三辆深蓝色的小卧车自长沙经湘潭直驶韶山冲。车入韶山境内,司机放慢车速。汽车上载着韶山人民的儿子**和陪同前来的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还有**、徐启文、李强及卫士长李银桥、卫士封耀松等。**回韶山的第二天,起了个大清早,从象鼻山上山,沿山脊爬一里多,来到父母亲坟前扫墓。从父母坟地下山到土地冲,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我到各户随便走走,你们可以各自行动。他们都是我的邻居,绝对不要担心意外。” 随行人员便分头行事,只有周小舟、毛继生及几个服务员跟随主席。谢家屋场与主席故居正好“当门对户”,此时已是土地冲的公共食堂。墙上新刷的石灰标语清楚显目——“公共食堂好”,“饭菜样样香”,“干部群众喜洋洋”。主席扫了一眼,沉默了一会儿说:“怕不见得。好不好,香不香要群众自己说。”主席遇事便想得深远。正如1966年6月,他最后一次回韶山,当时大型水利工程——韶山灌渠已经竣工,湖南省委代理书记王延春请主席为韶山灌渠题词。主席沉思不语,继而摇头,说:“要高产才算,灵了再写。” 他一边走,一边问及当年的老人,“土地阿公还在不?” 土地阿公是个老实人,与**年纪不相上下。因为他小时候格外“出老”,像个老倌子,加之他又住在土地冲顶档头,主席便给他起了这个外号。小时候,他们还一起放牛、砍柴呢。 “已经不在了。”有人告诉主席。 “四道士呢?”主席问谢家屋场西头的主人。四道士是毛凯清的父亲,也早死了。有人指着正冒烟的屋子说:“四道士的媳妇可是能写会算,又是食堂会计,能干得很哩。她还是韶山乡第一个互助组的成员。她家就她一个妇女劳动力。” 主席听了介绍,笑着向她家走去。女主人见主席仓促间来到家里,后面还跟着一些人,神情未免紧张。 “你姓什么?“主席问。 “姓汤,叫汤瑞仁。” “是不是芋头汤的汤?娘家很远吧?”主席问得风趣,使她不再拘谨。 “娘家如意亭,一个早晨的路。” “如意亭有姓汤的?只有宁乡有个汤家湾,要不你家就是从汤家湾搬迁过来的吧?”人们想不到,相隔30多年了,主席还这么熟悉韶山的人名地名。 “你贪污不贪污?”主席再问时,看见女主人穿着黑皮鞋。汤瑞仁的脸刷地变得通红。有人告诉主席:“她就是响应党的号召,从城市迁回农村住的。”主席也替她解围:“不贪就好。你爱人在哪里工作?” “在部队,是个中尉。”旁人答白。 “哟,你还是个军官太太呀!”主席笑着说。他抱起躲到汤瑞仁背后的小孩问:“你叫什么名字?” “毛命军。”小男孩答得挺认真。 “毛命军——你也想当革命军人吧?你家是光荣的军属户哩。你爸在外头保卫祖国,你妈在家里生产劳动。”主席逗着小孩说。之后,主席和刚从田边爬上来的谢家屋场东头主人毛霞声拉话。这时却有一个饿得精瘦的汉子敲着饭钵向主席诉屈来了。老远就听见他的声音:“饭钵叮当响,餐餐吃四两(老秤4两实只2.5两)。做事冒得力,全都懒洋洋。”
他就是**塾师邹春培的孙子邹长卫。主席听后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他用询问的口气对邹长卫说:“现在还有三四两,总比过去吃千家饭(乞讨)好吧?”并对在场的社员讲:“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很好节约,计划用粮。” 当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先后向他汇报省里和公社的粮食管理情况后,**认为省里、公社都管理过死,语重心长地说:“像你们这样管,社员冒得一点权,就像瓜瓢一样,把子全是你们抓着。一个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就要吃饭,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世上只有百分之十的人不会料理家务,帮他们管管就行了。” 接着,主席又问公社分管食堂、幼儿园、敬老院的公社福利部长胡金培:“办食堂,社员自愿不自愿?” “自愿。” “自愿?”主席不放心地问:“怕是你们强迫的吧?” 胡金培的脸一下红如血泼。主席见她一副窘态,也就摇摇头,不再提食堂的事。当他心事沉重地望着土地冲他从前种过的田,被荒废作苗圃,山上则童山濯濯时,惋惜地对湖南省委书记说:“小舟啊,湖南说要苦战三年,改变面貌。像这个样子,恐怕30年也改变不了呀!” **的故乡之行,调查了韶山农村情况和农业生产的第一手材料,从中窥见了中国农村总的形势。回北京后一年半,既派他的秘书胡乔木率中央工作组进驻韶山,同时派**去广东,田家英去浙江,具体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特别是公共食堂问题。不久后,韶山的公共食堂全被解散,故居对面田里栽种的树苗也移到了山上老家。令人欣喜的是:今天故居周围,再也不是光秃秃的山岭,近3000亩国有风景林,郁郁苍苍,泼绿滴翠;当年主席种过的田也年年丰收,韶山冲家家吉庆有余。
6:依依惜别时**这次回韶山,来去三天。回韶山前,他在长沙便跟公安部长罗瑞卿、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约法三章:这次不要派部队去,特别是不要派公安人员去。在我的家乡,我要随便接见群众。两三天里,**畅游了山影倒垂,波光粼粼的韶山水库。有人劝他:山旮旯里水温低,不好游。**说:“长江能游,韶山不能游?”这位刚走稳路便在南岸塘里滚的“老韶山”还不识水性?他在水中表演“立正”、“稍息”、“坐凳子”、“睡觉”等动作,并对岸上一位80多岁的老阿公喊:“大胡子,你也下来吧,你游一次,就多活一年。” 他下到田边比划禾苗栽插密度,对公社干部过分强调密植以至插成“板板寸”,深为不满。“三五寸不行,踩田进不了脚,插四六寸不行吗?”满山满塅的社员都围拢来,聆听**的种田之道。他去拜访当年韶山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毛福轩烈士的遗孀贺菊英。安慰说:“毛福轩同志是个好同志,他为革命牺牲了,死得光荣,死得其所。”并默默地在烈士遗像前,献上一束松柏。他徘徊于自己的故居上屋场,惋惜地说:“这里的房子空着不让人住,都挤到对门屋里去了,我自己的房子自己全作不了主。”他建议:让房子窄的社员住到他“家”去。他到韶山学校看望全体师生。学生们齐声高呼:“**万岁!”**大声致意:“同学们好!”并不失幽默地说:“不要喊万岁,人哪能活到一万年呢?假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到今天还不死,会老成什么怪物?世界是你们的,希望和前途属于你们。”**说完,少先队员彭漱清给他敬献上大红花,另一位少先队员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领巾,踮起脚,给他戴上。**笑着问:“你不要了?” “送给你。” “那我就把它戴到北京去啰!”**慈祥地说。他站在台地上,笑着对全校师生说:“你们看,我年轻多了,变成少先队员了。”摄影师侯波抢拍了这个令人激动不已的镜头。现在这张领袖和师生的合影放大成巨幅,挂在韶山学校礼堂。每一届新生入校,老师或校友便对他们讲述当年**来韶山学校的幸福情景。那一天,也成了韶山学校的校庆日。更为巧合的是:当年给**献花戴红领巾的一队男女少先队员,合影时,**把他们拉到自己身旁。现在他们早已结成幸福伉俪,比翼齐飞。 6月27日,吃过中饭,乡亲们知道下午主席就要离开韶山了,便络绎不绝地赶来松山招待所,为主席送行。他们多么希望再和主席握一次手,拉几句话,甚至是多看主席几眼啊!面对人山人海的乡亲,公社干部安排他们排成两行纵队。队伍从松山招待所一直延伸到韶山公社机关,长达两华里。**从招待所出来,先和左边的人握手,从左队队首握到队尾,又从右队队尾握到队首。有些机灵的伢妹子,先在左队跟主席握过手了,却又挤到右边队伍里来,终被认出。**笑着说:“我们已经握过一次了。” 就这样,主席前后和两三千群众握手,前后握了两三个小时。还是公社干部反复说明:“主席下午要赶到长沙,天晚了,车不好走。”乡亲们才依依不舍地使劲挥动双手。在小车上,**感慨地对罗瑞卿说:“这怕是我握手握得最多的一次了,我的手都握劳(累)了。” 7,在“西方山洞” 自从6月15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6月28日,来
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10天了?? ——引自**1966年7月8日的信 1966年6月中旬,**南下视察。6月15日从杭州乘专列到达长沙,在长沙住了一晚,于18日下午3时到达韶山滴水洞。杭州古称武林,由于**信在武汉所写,从地理位置上说,韶山在杭州的西部,武汉的西南部;且滴水洞时为警戒区,加上主席这次是秘密回韶山的,可能是为保密,所以信中用“西方的一个山洞”代指韶山滴水洞。**此次在韶山一共住了10晚11天。其间他所思所虑所分析决定的问题,当时随**南巡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在回忆录中说:**回韶山就是进一步筹划发动“**”的措施、规模;他认为上引致江青的信其基本内容是在滴水洞形成的,只是在武汉才加上头尾。至于他具体研究和决定了什么,尚是党史专家研究的课题。但人们仍可从主席在滴水洞工作的茶余饭后及其它休息时间,与身边工作人员和当地干部的闲话里,从领袖的起居饮食里,窥见他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幽默风趣的谈吐,平易近人的态度和他对当时一些头脑发热的做法的不满,以及他临行前对故土的眷眷深情。**生活一直非常朴素。在滴水洞和在北京一样,一日两顿饭,分别是下午两点和晚上十一点。用餐一般不超过四菜一汤。即使来了客人,也最多只加两道菜。这里有当年湖南省委接待处特级厨师石荫祥在滴水洞为主席主厨留下的菜谱:红烧鲫鱼火焙米虾炒辣椒苦瓜烧肉青炒马齿苋雄鱼头打葱汤干饭二两烤玉米一只或稍加面条主席到韶山带来的除旧草席、旧拖鞋和被单外,便是八大箱子书——大多是繁体字线装本,古色古香。主席的生活就是如此的简单朴素,据卫士长李银桥回忆:1953年底到1962年底前后9年,**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一连数日不沾肉味,带头艰苦奋斗。这种克勤克俭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今天提倡和发扬吗?滴水洞和韶山宾馆是一家,所以工作人员,特别是这次随主席而来的工作人员都想去参观主席故居和韶山宾馆对面的陈列馆。一天中午,随行人员去陈列馆参观。汽车停在外面,人们有说有笑陆续上车。主席细声问贴身服务员:“你们都上去,去么子好地方?” 服务员笑道:“我们去瞻仰您的旧居,还要参观陈列馆。” 另有服务员热情地对主席介绍说:“新建的陈列馆好气派好精致哩!主席,您也去看看吧!” 主席摇摇宽厚的大手,顿时消失了先前的兴致,但不失诙谐地说:“你们去吧。我不去,我知道我在那里站岗!”(意指陈列馆中的**塑像)主席的“笑话”,服务员听起来挺轻松,挺生动,事后还传开去。可是,伟人的心事却非常沉重,又有谁了解他的心思呢?**一贯反对个人崇拜,更反对把领袖人物神化。早在1948年8月15日,他给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的信中,就坚决反对把他的名字与马、恩、列、斯并列,指出这是错误的。他说:“中国革命的经验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也在内)根据马、恩、列、斯理论所写的某些小册子及党中央各项规定、路线和政策的文件在内。因此,不能说**主义。” 解放初期,**听说湖南准备为他修一条公路通韶山,并专为他建一座房子时,他立即致函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并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克诚、首道并告子恢同志: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正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九月二十日早在是年5月20日,**对沈阳市政府为他建铜像问题在新闻摄影局的公函上批示:“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并在公函“铸**铜像”字样旁批:“只有讽刺意味。”10月27日,他得到北京市政府关于在天安门建立**大铜像的建议时,批转**:“不要这样做。” 然而复杂的政治形势,被**“四人帮”之类政治骗子加以利用,使古老的中国大地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造神运动”。**的话被当成教条,被神化。“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到处是红语录;**瓷像、石膏像、花岗岩雕像在各大机关、工厂、街道、广场举目皆是;所谓“大树特树”、“绝对权威”,口号一声比一声响。对此,**曾明确说过:“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指**)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对举目所及的各类塑像,**曾当面指责黄、吴、叶、李、邱:“你们睡大觉,让我四处站岗。”并于1967年7月5日,明确指示**、**:“此类事情劳民伤财,无利有害,如不制止,势必刮起一阵浮夸风。”并要求林、周在“碰头会上讨论一次,发一指示,加以制止。” 1967年12月,在“**”的发起下,修通了韶山铁路。通车前,**在湖南省委关于韶山铁路通车的电报上指示:“绝对权威的提法不妥??大树特树的说法也不妥。”并明令禁止为他74岁生日祝寿,更反对韶山铁路在他的诞辰日剪彩通车。
作文二:《**的故事》4900字
**的故事
一代伟人**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字润之。**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牛司令”
**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还钱给章士钊
1963年的一个冬天,**读完英文后,和章含之散步,闲谈中忽然想起了自己1920年向章士钊借的2万银元。他说了事情经过,对章含之说:“你回去告诉行老(章士钊字行严,毛经常称他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要还他这笔 欠了近50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人民币,10年还两万。”
“是有这回事吗?”章含之如听传奇一般,回家问父亲。
章士钊哈哈大笑:“确有其事,主席竟还记得!”
没过几天,**的秘书果然送来了2000元人民币。并说:“以后每年春节送上2000元。”
“这怎么行?”章士钊十分不安地对章含之说:“主席当真还债了。你下次去主席那儿教英文,就说我不能收此厚赠,当时的银元是募集来的,我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
当章含之把父亲关照的话带给**时,**笑了,说:“你也不懂我这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一点生活补助啊?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的呢?你们那位老人家一生无钱,但总自己掏腰包帮助别人,我要是明说给他补助,他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我知道,是不会收的。所以我说还债。你就告诉他,我**说的,欠的账是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我的稿酬中付的。”
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这天,**的秘书总会送2000元到章士钊家中。章士钊要推也推不掉。
**的衣着
节俭、朴素,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特点。一代伟人**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他的衣着,简直是俭朴到了让今天的我们无法相信的地步。 进京时 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在战争年代,**同志对于穿衣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常常是有什么穿什么。为了少做一件衣服,为战争节约些开支,**的衣服上往往是补丁上缀补丁。1949年,**进了北京城,曾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民主党派
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在见张澜前,吩咐卫士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然而,李银桥在**所有的家当中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不打补丁的衣服来。李银桥异常委屈,对**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倒劝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张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他硬是穿着补丁衣服见了张澜,又见了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陈叔通等知名人士,更受到各位民主人士的尊敬。
尊敬谦和 谢之以礼
1949年1月,北京解放了。历尽旧时代沧桑的86岁高龄的画家齐白石,从此步入了新时代的幸福坦途,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亲笔写信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新政协会议,共商建国大计。齐白石看了信,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崇敬和爱戴,齐白石精心镌刻了朱、白两纹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夕,献给**。
1950年夏,**派秘书田家英专门看望齐白石老人。第二天又把他接到中南海叙谈,品茶赏花,共进晚餐。在席间,**亲自给他夹很烂的菜,并敬他几杯葡萄酒。为了感谢**的款待,齐白石把自己用了半个世纪的石砚以及从自己珍藏的精品中选出最好的作品——一幅立轴《鹰》和一幅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送给**,而**收到礼物后,也以礼回谢。
1953年,白石老人双喜临门,荣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又逢90大寿。**特意送上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书画笔、一苗东北野参和一架鹿茸,祝老人家福寿康宁。白石老人激动地说:“**太看得起我了,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古人讲蔗境弥甘,我如今可享这份清福了。” 齐白石愉快地欢度晚年,他的唯一愿望是要活到120岁,用自己在艺术上的辛勤耕耘来报答人民和领袖。但是,毕竟人的意志拗不过自然规律。1957年,95岁高龄的白石老人重病绕身,**劝他静屋休息,要节劳,少见客,还派田家英去探望多次。白石老人对田家英倾吐自己对**的衷心感谢之忱。弥留之际,老人留下遗言:将自己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过的东西,献给**。
红 井
1933年4月,**随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表回答:“塘里挑来的。”**要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老表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失败前在武汉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作文三:《**的故事》400字
**
出生:1893年 12月 26日
逝世:1976年 9月 9日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 。 “牛司令” (**的故事) **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 经常在山坡上玩耍,
一玩起 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 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 痛快?**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 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 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 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 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 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 候,**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 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 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 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 令” 。
作文四:《**的故事》4400字
**的故事
一、抢凳子的故事
**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抢板凳的故事。
**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二、**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
**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按照文家的排行,**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七舅还是**的干爹。 当年,**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写给舅舅的信。其中有一封是1919年4月28日,**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1922年11月,**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 敬颂
德安!
甥**
三、滑油潭遇虎脱险的故事
韶山冲一是冲多,共有21条冲。二是山多,崇山峻岭,群峦起伏,纵横交错,都以韶
峰山为中心,山岭向周围延伸,自成其脉。分东北、东南两条。由南向北包抄,把韶山冲围在其中,其山峰错落,虎踞龙盘,有不少山谷幽深、阴静。山中乔木灌木有20多类230多种,生长茂密,山下居住人口稀少,韶山冲不到200户人家。不少山冲无人烟,山下几里无人居住,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经常下山伤人或偷吃牲畜。农家小孩如哭啼不止,只要说“山上老虎来了”,小孩马上停止哭泣,躲到大人怀里,一声不吭了。
**从11岁开始,独自去外婆家棠佳阁。他满13岁以后,他父亲毛顺生多次打发他到冲外结帐接钱。有时回得早,大部分是晚上才能归家。据**的表哥文涧泉和韶山冲老人回忆,他有三次遇到了老虎,但还是安全归家了。
一次,正值冬天,他从外婆家棠佳阁回来,为了早点进屋,以免母亲担心,走近路从滑油潭山冲里走过来的。他行走到书堂山底下时,“吼??”一头威武雄壮的大老虎,坐在半山腰上朝着空中大叫一声,**听了,不由得后退一步,他急忙躲到树后隔远望去,离他只有二十丈远,一只大老虎,足有三百斤重,头大而圆,头上有个色彩斑斓的“王”字,全身呈现出褐黄色和黑色横纹,虎眼圆瞪,威风凛凛,嘴边还长着白胡子,一条大尾巴时而翘起摇摆,时而垂下横扫,柴草被扫得沙沙作响。**听他公公毛冀臣说过,路遇老虎,一不要心慌,解开前胸三粒扭扣让冷气凉胸,壮大胆子,你不惹虎,虎不伤你,万一虎向你走来,你往树上爬就行了。二是虎只走直路,不走弯路,它是逢山过山,逢田过田,逢水过水。虎来了,你只往两边走就行了。**小心地,慢慢的从树背后走了出来,仍沿回家的山路小跑回家,说也奇怪,你不惹它,它不惹你,这只老虎眼睁睁地望着他走了,一直坐在那里未动。**回到家里,直喘粗气,跑得汗湿了里衣里裤。母亲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路上遇上了老虎。从这次开始,他母亲要他去外婆家棠佳阁,一再叮嘱他走黄田坳,不准他走滑油潭。
四、**拜石干娘的故事
**的外祖母和母亲都笃信佛教。在**出生前,**的母亲文七妹已生过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个儿子**,格外疼爱。她唯恐这个独生子再夭折,多方烧香拜佛,并念佛吃斋,她坚持吃“观音斋”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即使是这样,文氏还不放心,她请人给**算了个“八字”算命先生说**八字大,要寄拜干娘才能养育成人。为了使儿子“根基稳固”,她将**寄居娘家,拜后山龙潭口一块巨石为干娘。文氏娘家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且挺着一块石头,高9米,宽7米,石下传说镇有一妖怪,石上建有小庙,人们称为“石观音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前来祷告。**出生不久,外婆就和母亲文氏把他抱到“石观音庙”,烧香叩拜,拜石观音为干娘。因**排行第三,小时候大家便叫他“石三伢子”,**也曾用石头笔名发表过文章。
**经常来这里放牛、饮水,一遇病,**的母亲就要他去外婆家住几日,并顺便带个空水桶,回家带上一桶“神泉”回。说是从那以后**渐渐长大,也很少闹病。
1991年4月上映的《少年**》就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幕。
1959年,**回韶山,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探望,**风趣地说:“我的亲人都来了,就是有一位亲人没来。”“**您回来了,您的亲人当然都来了!”乡亲们忙解释道。“不,还有我的石干娘没来哩!”听**幽默地一说,乡亲们才恍然大悟
五、敢于叛逆的**
**出生成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的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贤慧、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为邻居称赞。他在家操持繁重的家务,同时还要抚养、教导孩子,非常辛苦。她对教育孩子,常常是寓理于事,循循善诱。她为人慷慨,乐于助人,常常救济施舍邻里穷苦的乡亲,**与母亲感情极其深厚,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学着母亲,
常设身处地理解穷人、帮助弱者。**多次帮助邻里穷苦乡亲,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受到母亲的赞许。**的父亲毛顺生有严厉、暴躁的性格、脾气。**生下来后,毛顺生心目中只不过是为毛家传宗接代了,他为**设计的是做一个毛家优秀的农民,做一个会赚钱的生意人,他只相信“吃不穷,用不穷,无人算计一世穷”的古训,他一心只想把儿子培养成为继承家业的接班人。
有一次,毛顺生为一块山林产权与人打官司,因自己文化不多,眼睁睁看着别人强词夺理,振振有词赢了官司。这件事对毛顺生振动很大,从此以后,他才下决心要儿子读书,要儿子成为一个精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当毛顺生发现儿子**的一些行为不合自己“发家”的要求时,就常常责骂儿子“不孝”、“懒惰”、“不听话”,这样,父子俩渐渐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冲突。一次,**按照父亲的吩咐,放了牛草,喂了水后,倒在放稻草的楼上看书。毛顺生看见儿子不做事,顺势抓了扫把就去打儿子。**知道父亲拖扫把是要打他,从楼上一溜下来就跑,没有打着,“你要我做的事做完了,看点书冒犯法,你要打我有何道理。”毛顺生见儿子翻嘴,举起扫把去追,这里**母亲跑了出来,“算了,算了,石三快给我扯几根大蒜来。”毛顺生这时才熄火。
六、少年**收谷
**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照顾贫穷的人们。
有一次秋收,暴风雨快要来了,**想到晒在晒谷场上的谷子,就急急忙忙赶去收。经过邻居家时,他看见邻居阿婆正在吃力地收谷子,就跑上去帮忙。结果,没等他把自家的谷子收完,大于就哗啦啦地下起来,谷子被冲走了不少。虽然被父亲斥责了一顿,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
再往后的几十年里,**关心人民疾苦的心一直没变。正是由于这份真诚,他领导的革命事业才能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七、**与长征的小故事
红军强渡大渡河后,**率领部队翻越夹金山。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十分恶劣。当地群众把这座大雪山称作“神山”。**对干部战士风趣地说,“神山”不可怕,红军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去。他的话,给红军指战员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行军,**手拉木棍艰难地走着,坚持不骑马、不坐担架。有时警卫员想搀扶他一下,也被谢绝了。同志们劝他骑马,**微笑着说:“马,首先应该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多有一个同志爬过这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一份力量啊!”6月中旬,红军越过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6月下旬,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关于红军北上的战略方针,否定了张国焘的南下川康边境或西进青海、新疆的退却逃跑主张。会后,**率领红一方面军接连翻过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仓德山等四座大雪山,于7月下旬到达四川毛儿盖地区。8月上旬,中共中央在沙窝召开会议。**在会上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方针,具体阐明了到西北陕甘地区创建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并强调党中央对红军的领导和红一、四方面军团结的重要性,批评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的错误,还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说服教育。为此,中央政治局于8月召开毛儿盖会议。**在会上作了关于夏洮战役计划的报告,阐明红军应向挑河以东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发展的方针,与会同志同意**的报告。当时,**和中央军委根据敌情的重大变化,决定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经大草地北上甘南。
过草地前,**和中央军委指示红军,在毛儿盖等地筹备粮食,进行过草地的准备。红军遵照**的指示,广泛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守纪律,克服困难,用实际行动做了大量的感化工作,使藏族同胞不久就回来了。这时,**又指示干部战士积极帮助藏民收割成熟了的青稞麦子,组织革命政府等工作,**不仅指挥先头部队和殿后部队与敌
人作战,而且还和红军干部战士一起割麦、打麦,并从一二十里以外背着几十斤青稞麦子回来。**和红军指战员们的言行,使藏族人民深受感动,纷纷前来慰问红军,支援红军。
作文五:《**的故事》1200字
**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
不爱经书爱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的族兄;毛宇居比**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
**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
**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回来不正好吗? **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作文六:《**的故事》1000字
**的故事
**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字润之。**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作文七:《**学习的故事》2500字
**学习的故事
**,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我心中是一位神圣的领袖,他不仅国家政事处理的好,而且他特别喜欢读书,他自己曾经说过我的成就有一大半都是从书中学到的!
我们知道,**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359天”。**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世所罕见,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渊博学识,认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已经深深感受到在伟人的心目中学习的激情是多么的昂扬。 **怎样读书?**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的学习,其广度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他的学习是动态的,名副其实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1957年10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1958年9月,张治中在随**外出视察期间看到他在读冶金方面的书,便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
其深度也是无限的,他从不静止于某一点,某一个层面来分析研究问题,而是不断向深度进军,譬如“毛粒子”的命名。
1977年,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在夏威夷召开,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发言,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作剥洋葱。接着,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其高度也是无限的,他把世界观比作宇宙观,他讲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不墨守成规,不死守教条,不满足于现状,不断革命与创新,不断地挑战各种权威与应战,敢于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这就是**的思想性格。
**最欣赏鲁迅,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本人骨头也是最硬的。没有这种硬骨头精神,也就难以使得他作为个人独立自主,更不可能领导党、军队、国家和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事求是。
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生活条件比**当时要好,学习环境比**优越……我们怎么就不可以像**那样刻苦努力的拼搏呢?常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有读书的妙处,我们现在的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读书的教育,把握住自己,多读书,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位伟大的**。
作文八:《《**语录》的故事》11600字
上个世纪60年代,似乎在一夜之间,被称做“红宝书”的《**语录》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红色海洋,呼啸澎湃,浩瀚无边。它的发行速度之迅猛,发行量之大,创造了人类出版史上无法复制的奇迹。资料显示,**中,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语录》在国内外出版了50多种文字,有500多种版本,总印数50多亿册,被销往世界各地150多个国家,连60年代美国的许多黑人都人手一册。当时,全世界30多亿人口,人均拥有《**语录》1.5册有余。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世界最流行的书”,“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整个**年代《语录》与人们工作、交往、活动密不可分,生活在语录丛中的人们拿的是语录本,念的是语录词,唱的是语录歌,做的是语录操,跳的是语录舞,上的是语录课,成为当时独特的文化历史景观。
《**语录》的编发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随着一个时代的终止而成为过去。当人们撇开历史情绪和偏见,重新去审视它,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回味和思考。
**与《**语录》的产生
《**语录》是特殊时期为制造个人崇拜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出版物, 它的问世和流行, 对掀起狂热的个人崇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是这一事物的创始者。
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就对个人崇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有些人对反对崇拜很感兴趣。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们手里,为什么不崇拜呢?我们相信真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个班必须崇拜班长,不崇拜不得了。另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就不对了。反个人崇拜的目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反对不正确的崇拜,一种是反对崇拜别人,要求崇拜自己。问题不在于个人崇拜,而在于是不是真理。是真理就要崇拜,不是真理就是集体领导也不成。”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连续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即通常所说的庐山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9月,**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部长,主持军委工作。**掌控军权后,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开始在全军掀起学习**著作运动。他为了迎合**,积极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个人崇拜的做法,先后提出了“捷径论”、“顶峰论”、“天才论”等。他首先在全军开展了学习**著作的运动,这个运动在军队的带动下,迅速铺向全国。1959年9月,**在全军高级干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了学习**著作的“捷径论”,他说:“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怎样学呢?我向同志们提议,主要是学习**同志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捷径。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那么多,里面有许多人名地名你都搞不清。最好先读**同志的著作。”1960年2月,**进一步主张“要背一点东西,首先是把**同志的著作中最精辟最重要的话背下来。脑子里就是要记住那么几条。”1961年1月,**在关于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学习**著作的方法。他说:学习**著作“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学习**思想,一定要立竿见影。
军队大权在握的**,频繁地对《解放军报》发出指示,利用军报为个人崇拜大造舆论。1961年4月,**在部队视察时,更加明确地提出:为了使战士在各个时期、各种情况下都能及时得到**思想指导,《解放军报》应当经常选登**的有关语录。**这些不同凡响的讲话,深得**赏识,使**对**更加信任和器重。
《**语录》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编印出版的。
罗荣桓发表了不同意见
根据**的指示,《解放军报》从1961年5月1日起在报眼刊登**语录,要求内容与当天报纸版面相吻合,以便全军官兵“活学活用”。为了完成这一“神圣”任务,解放军报社抽出专人每天查找语录。当时在报社资料室负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语录卡片资料工作的田晓光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每天下午在报社的编前会议上,了解当天报纸的宣传重点,然后由她提供有针对性的**语录。开始几天,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顺利,但过了一段时间,麻烦就出现了,有时把《**选集》从头翻到尾,也找不到合适的语录,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时任《解放军报》总编辑的李逸民感到这是**交付的任务,不选又不行,选又选不出来,十分为难,便向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请示。本来就对**这套做法不满的罗荣桓立即答复:“办报纸主要是贯彻**《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精神,贯彻群众路线,坚持真理,要有生动、鲜明、尖锐、毫不吞吞吐吐的战斗风格,至于**语录,找几条可以,找不到也可以。**著作不可能对现在的什么事情都谈到。要学习精神实质,不能像和尚念经,敲破了木鱼,还不知西天佛祖在哪里。”罗荣桓这么一说,李逸民如释重负。但是,**的指示还得要执行。《解放军报》仍然不敢不继续刊登**语录,而且工作量比以前大大加重了。
《**语录》正式问世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报社决定派出以副总编辑唐平铸为首的一行人到其他报社参观取经。在《天津日报》社,唐平铸发现他们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将**著作中可以独立使用的文字,即后来说的“语录”,做成卡片,分门别类地排成专题目录,为编辑部门查找、引用、校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这对军报刊登**语录来说,太用得着了!唐平铸派人去用最快的速度全部抄回来。由田晓光负责重新整理,按设计的专题重新排列,并把以前积累的充实进去。最后又做了校订。有了这套专题目录,为报纸提供**语录的工作开始得心应手了。后来的《**语录》,就是在这套目录基础上选编的。
**语录天天见报后,部队里反响热烈。当时军队文化程度不高,战士多数是从农村招来的,有初中文化的就算是知识分子了,让他们直接学习**的原著有困难。而军报当时摘编的**语录均是**著作中最简洁、最通俗、最精辟地讲出道理的语言,战士们一看就懂一讲就明白。这样,学习**语录,战士们既学习了政治,又学习了文化,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对他提出的语录登报的事也是很得意的。1961年,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他说:“《解放军报》上天天有**的语录,编必要的基本教材,免得指导员难解决问题,不过不要多,而要好。”到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讲:“《解放军报》经常按照当时的需要,把**的语言摘出一部分登出来,底下也表示欢迎。”
军报资料室在为报纸选登**语录的基础上,又时常结合当时全党全军中心任务,汇编**的有关论述,大篇幅地在报纸上集中发表。如1961年的《**论调查研究》、《**论政策》和《**同志论理论联系实际》等的专题语录汇编。后来又发表了《**同志论领导作用和工作方法》等等。
正是有了这些专题汇编做铺垫,田晓光等人向报社领导提出了为部队编一本《**语录》的想法,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便开始了筹划工作。1963年12月20日,唐平铸去参加总政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把《解放军报》建议编一本《**语录》的意见带了上去。
一天,唐平铸突然给田晓光打来电话,说总政领导要他们编一本《**语录》,作为会议文件下发。并要求在会议结束前,征求各位代表对《**语录》的意见。田晓光接受了这项任务。时间如此紧迫,必须争分夺秒。他们采取编一个专题,发排一个专题;排一个专题,校一个专题的办法搞突击,但仍觉得速度慢,最后他们索性搬到了印刷厂里办公,一边编,一边排,一边校,一边印。
1964年1月5日,《**语录》征求意见本出版了。16开本,其中共设23个专题,选编语录200条。题名为《**语录200条》。这本书按期发到了与会代表手里。经过讨论,代表们除了提出增补意见外,还建议迅速印发部队。编辑组根据代表们的意见,用了5天的时间,对《语录》进行了增补。题名改为《**语录》,仍为16开本。设25个专题,收语录267条。1月10日,《语录》重新印发给与会代表,并同时下发给部队学习**著作先进分子和先进单位征求意见。就这样,从接受任务到第一本《**语录》问世,总共不到一个月时间。
16开本的《**语录》在部队征求意见的过程中,部队广大干部、战士一致要求将内容再充实一些,并尽快发到部队基层。
报社编辑人员又开始了第二次对《**语录》的增补工作。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论证、修改,最后定稿所设专题扩大到30个,语录355条,类目顺序和类名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这本《**语录》编好后,报社送军委、总政领导审查。**批示:“很好,可以印。”总政领导决定,将这本《**语录》在部队内部发行,干部每人一本,战士每班一本,《解放军报》还为此发了消息。
在这本《**语录》出版前,报社编辑部人员建议请**为《**语录》题词,题词最好用雷锋自勉的4句话:“读**的书,听**的话,照**的指示办事,做**的好战士。”军报领导接受了建议,让田晓光将这4句话通过军报秘书抄转给**。林很快写好,转了下来。当田晓光拿到题词后,发现**只写了前3句,最后一句“做**的好战士”没写,她当即找到军报办公室秘书,请他给林办打电话询问。电话是叶群接的,叶回答说:“林总写的时候,有人提醒他少了一句,他没吭气,想必他有他的考虑,不必再问他了,就用3句话好了。”于是,第一版的**题词是3句话。
这本1964年5月出版的《**语录》,是正式出版的第一版《**语录》。
根据部队意见,这本《**语录》改为64开本,分简装和精装两种,简装为白色纸面封皮,精装为红色塑料封皮。这是最早的小开本《**语录》,可以揣在上衣口袋里随身携带。
罗瑞卿删去了一句话
在这本语录正式出版后的两个月,即1964年7月,**又有4篇文章公开发表,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反对本本主义》、《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使《**语录》中有这方面的内容,并改进过去编排和所选内容的不足,田晓光等人提出了再版的意见。当时正好康生和**秘书田家英分别打来电话,提出《**语录》中有3条语录虽是**的指示,但摘选的文章不是以**的名义发表的,希望再版时删去。随后总政治部批准了《**语录》再版的意见。
再版《语录》编选,主要是内容的增减,原有的30个专题,没做大的改动,只是新增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学习”和“妇女”等3个专题。当时正值《**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田晓光等人认为《**选集》第四卷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革命气势。先前出版的《**语录》没有充分反映这方面的内容与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斗争中需要,在和平环境里以及一切工作中也都适用。因此,增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专题极为必要。“学习”专题的增设则是为了适应当时党中央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思想的需要。而“妇女”专题则是根据**的建议而增设的。
1964年12月29日,**明确指示:“《**语录》在部队很受欢迎,现在每班一本太少,大家不够用,要多印一些,一定要发给每人一本。**著作是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著作选读本和语录本,要像发武器一样发给每一位战士。”从那时起,全军人手一册《**语录》。
1965年5月,总政治部在军委办公厅小会议室开会讨论《**语录》再版事宜。会议对再版本的专题与《前言》一致通过,只是在具体内容上删去了6条语录。这样,再版的《语录》由30个专题增加到33个专题,所收语录也由355条增到427条,共8800字。
该《前言》是总政治部和罗瑞卿修改定稿的,其开头部分吸取了北京卫戍区某师8连副指导员、学习**著作积极分子孔祥秀的建议,引用了军委扩大会议决议中关于**思想的论述。即“**同志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思想是在帝国主义时代走向崩溃、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反对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志不但规定了我军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而且规定了我军建设唯一正确的路线。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经验,我们党的理论,都概括集中到了**思想里”。不过,对决议中所提的“**思想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罗瑞卿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不能这样讲,最高,难道还有次高吗?最活,难道还有次活吗?”“最高最活,不好理解,外国人也不好翻译呀。”让考虑删去。1965年8月1日《**语录》正式出版时,采纳了罗瑞卿的意见,从“前言”中删去了这句话。
**抛出“顶峰论”“天才论”
《**语录》出版后,**为了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在军队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学习**著作的运动。1964年12月,他提出“突出政治”的口号,要求“大抓**著作的学习,在全军掀起一个更大、更广泛的学习**著作的高潮,把**著作当做最根本的必修课”。1965年11月,**提出:“活学活用**著作,特别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要把**的书当做我们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1966年l月,**提出了“顶峰论”。他说:**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说,**的书,是我们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的话,水平最高,威信最高,威力最大,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关于学习**著作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章,把学习和出版**著作引人了歧途。
1966年9月18日**接见解放军高等军事院校政治学院和总政治部宣传部负责人时,发表《关于把学习**著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指示》。这个指示是**推行个人崇拜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个指示中提出了“天才论”,把**吹捧为“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天才”。他说:“**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得多,现在世界上没有那一个人能够比得上**的水平。”“**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强调指出:**的这个指示“不仅对全军、而且对全党、全国人民都完全适用,都极为重要,极为适时”。12月17日,**利用《**语录》再版的机会,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了著名的《〈**语录〉再版前言》。这个前言反映了**对**和**思想的无原则的吹捧,充满了极“左”语言,是**鼓吹个人崇拜的又一代表作。历史证明,**正是大力推广《**语录》的受益者。1966年5月“**”全面爆发后,**迅速取代了**,成为**的接班人。
《**语录》风靡全国
《**语录》在军队内部发行后,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正是**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热潮。既然解放军战士人手一册,走到哪带到哪,地方何不仿效呢?于是,一方面,经中央同意,中宣部、文化部在组织班子赶编**语录。后因种种原因未果;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纷纷打电话,发电报,寄信函,联系从部队渠道购买,有的还请求代印。大家都以拥有一本《**语录》和一枚**像章引为光荣和自豪。
甚至连中央领导也派人来索要。因为《**语录》最早是军内发行,出版前,只送了军委、三总部领导同志各一本样书审阅,未送中央其他领导。最先是**,在《**语录》出版第五天,就派人到军报来要。**、**办公室也派人来拿。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曾3次索要,唯恐收不到,还要求直接送到他的手上。彭真、刘伯承、贺龙、邓子恢等也都自己或委托秘书先后要过。中央和国家机关、北京市周边的一些省、市也派人登门索取。使得解放军报社应接不暇。
全国人民要求拥有《**语录》的呼声日高。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给地方代印。从1964年5月1日到1965年8月1日,共代印了1200余万册。公安部一次就要求代印50万册。中宣部、国家体委等机关也都代印了不小的数目。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后来,人民出版社给**著作编委会写具书面报告,请示是否可以公开出版发行总政治部编辑的这本**语录。很快就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语录》。再后来,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出版。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动二三百家印刷厂赶印《**语录》。特别是党的“九大”召开前夕,《**语录》出版发行形成了高潮。绝大多数省市都按人口数量印刷,几乎达到人手一册。
《**语录》迅速风靡全国,由于其产生于特殊年代、特殊背景,学习《**语录》也被异化。在那个时候,学习**语录是雷打不动,不能受任何干扰。每到大小集会,必定集体朗诵**语录,这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人、任何组织绝不会违背这种惯例。甚至中央开会时除了**之外,大家都要举起《**语录》。当时,全国除**本人,上自“副统帅”**,下至每一个学龄儿童,无不每天随身携带这本小红书,早早晚晚必须高擎于头顶,三呼“万寿无疆”,三呼“永远健康”。那时称此举曰“早请示”、“晚汇报”。大小集会,乃至随时随地,都可能需要朗读或背诵**语录。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语录》不可不带。
当学习**思想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或者是判断一个人政治立场的时候,这种学习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学习走向极端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教条化、庸俗化的倾向。当时出现这样的例子:比如老太太上街买菜,要对售货员说:“‘节约闹革命’,请给我拿二斤菠菜。”售货员则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找你的钱。”还有就是打电话的时候。打电话时,首先必须念一段**语录,否则电话接线员可能拒绝为你接通电话。
《**语录》还成为攻击别人的工具。各造反组织之间闹起派性后,《**语录》便成了敌对派别之间相攻击谩骂的常规性武器,人们在武斗展开之前,往往先开打“语录仗”。在那个时代,《**语录》竟然成为攻击别人、保卫自己的“尚方宝剑”。造反派对“牛鬼蛇神”用得最多的语录是“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倒,他就不倒”;“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当进行批判”等等。在**中流传最广的就是陈毅利用《**语录》的故事。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在被造反派批斗时,他要大家打开《**语录》本,翻到第273页。然后高声朗读:**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可以作证(这是陈毅自己将**在某个场合说过肯定自己的话写在语录本最后的扉页上)。弄得造反派啼笑皆非,成为当时一个政治笑话。
《**语录》走向海外
《**语录》中文版发行后,还出版了大量外文版的《**语录》,向国外发行。1966年10月,经中宣部批准,外文出版社根据第三版《**语录》翻译出版了俄文版的《**语录》,这是第一个外文版的《**语录》。据不完全统计,至1967年5月,仅8个月时间,中国国际书店已向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俄、英、日等14种文字的《**语录》。截至1967年9月,《**语录》在日本已经出售15万册,在德国出售6万册,在意大利出售4万册,在美国也出售了几千册。截至1977年,外文出版社用37种文字出版了《**语录》。北京东方红出版社还出版了英汉、日汉对照等版本。
此外,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出版了当地文种的《**语录》。较早翻译出版的国家是日本。1966年11月,宫川书房出版了日本社会党“**语录研究会”翻译的《**语录》,在东京发行。这本语录是根据总政编印的《**语录》中文版翻译的,297页,64开,也采用红色塑料封面,书前印有**肖像、**照片和**题词“读**的书,听**的话,照**的指示办事”的手迹。语录出版后的短短几天,第一版的5万册便被日本数千家书店订购一空。至1969年12月,日本先后有6家出版机构出版了11种日文版本的《**语录》。瑞典从1967年至1969年翻译出版了6种版本。日本、英国、法国、瑞典等国用24种文字翻译出版了40多种版本的《**语录》。
在“**”开始后的几年内,**著作在拉美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巴西、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尔、秘鲁、阿根廷、乌拉圭、墨西哥、多米尼亚、委内瑞拉、海地等国的革命者,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英文翻译出版了100多种版本的**著作。
在南亚,马来亚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军,在根据地和游击区普遍开展学习**著作的群众运动,翻印和翻译了大量的**著作。他们还特别组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语录》,每抄收到100条后,就出版一本袖珍本的《**语录》。1967年4月,他们收到第一本中国出版的总政编的《**语录》后,在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立即翻印出版,分发给战士和群众。
在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机关报《先锋报》于1966年12月1日发表文章赞扬《**语录》,文章说:在“这本举世闻名的红书”中,“有今天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思想”,“这本书将大大有助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原理,并有助于根据这些原理来研究澳大利亚的现实。”
据有关资料,仅北京外文局翻译出版的外文《**语录》,从1966年到1972年就用37种文字印了1008万多册。有英、法、德、西班牙、日、意、缅甸、阿拉伯、斯瓦希里、俄、老挝、阿尔巴尼亚、越南、泰国、孟加拉、印地、葡萄牙、世界语、泰米尔、印度尼西亚、豪萨、乌尔都、波斯、罗马尼亚、挪威、塞尔维亚、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尼泊尔、朝鲜、蒙古、希腊、土耳其、菲律宾、普什图等文版。其中英文版从1966年到1972年再版7次,共印了200多万册。这37种文字的《**语录》曾在18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几乎遍及全世界。1976年9月13日到21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第27届国际书展上,展出了用37种文字出版的《**语录》。外文版的《**语录》对外发行直到1979年2月才停止。
鲜为人知的《**语录》
在《**语录》风靡海内外时,鲜为人知的是,1967年至1968年在香港以至东西方很多国家却广为流传一本与《**语录》开本、封面、版式大体上一样的《**语录》,其中辑录了中国国家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言论。不过其内容并非都是当时中国大陆所批判的**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谬论”,还有不少是与**的观点有所不同的马列主义观点。因此这本《**语录》的出版,在海外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不小的轰动。只是中国大陆当时在完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对此毫无所知。
据了解,1967年6月,《**选集》和《**语录》先后由香港自联出版社编辑出版。出人意料的是,《**语录》远比《**选集》更为畅销,大受海外华人社会欢迎,面世后供不应求,甚至有人排队抢购,只好一再重印,先后约印5万册,并且还被译为英、法、日多种文字出版,曾经轰动了东西方的思想文化界。建国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排位一直是“毛、刘、周、朱”,可是从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的排位从第二位降为第八位,**在会议期间又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这显然是针对**的。当时,许多人都非常关心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语录》的出版满足了海外众多人士的政治好奇心。
1968年11月1日,中国大陆公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批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罪行”的审查报告,并且决定把**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从此,《**语录》这本小书不仅越来越没有销路,而且被香港造反派在一个夏日的晚上11点半,冲进自联出版社门市部纵火全部烧毁。当时香港报刊曾以“火烧《**语录》”为题予以报道,并有很多读者来电询问。
如果把《**语录》与《**语录》这两本书对照比较看很有意思。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两本书都是小型本、红色塑料皮,书名都用烫金字,书前面都各有毛、刘本人正面半身照片,内容都是分编为33个专题。所不同的是《**语录》系64开本,《**语录》原先也是64开本,然而从1967年7月第五版起,为便于群众随身携带缩小为100开本。《**语录》前面还有一张“刘主席、**合影”和**的手迹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两本语录都是当时政治、文化的历史产物,各有是非,各有千秋,各自起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留下了另类遗产。
狂热过后留给人们的思考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号称是“伟大领袖**亲密战友和接班人”的**摔死在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这一严重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也使得红色海洋的狂热波涛戛然而止,“红宝书”迅速由热变冷。
197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的《关于停止发行〈**语录〉的通知》中说:“**为捞取政治资本而搞的《**语录》本,断章取义,割裂**思想,自发行以来,危害很大,流毒甚广。为了肃清**、‘四人帮’的流毒,自即日起,新华书店、国际书店现存的中文版、民族版和外文版《**语录》本一律停止发行。”从此,《**语录》在新华书店门市部消失,在官方活动中消失,渐渐成为民间收藏品。
一本小红书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全国普及并流向全球,发行量达到全人类平均一本半还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如果简单地把这归结为**个人力量的推动,则未免夸大了林的作用。《**语录》的热销固然有政治的色彩,但并非全是政治的因素。“红宝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深受欢迎,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红宝书”如此热销,毫无疑问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但也不可否认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在其他因素中,**文章的魅力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在其一生中,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文章。这些文章包含着精深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美的语言,丰富的知识,既气势磅礴,又文采飞扬。而《**语录》中所收录的都是**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这些警句更是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无疑能深深地打动广大读者的心。正因为如此,许许多多人疯狂热衷于读**的语录也就不难理解了。《**语录》在国际上得到重大反响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人的人格风范。就如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所评价的:“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美国前总统福特曾说:“**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杰出人物。”
“红宝书”的影响固然有时间的限制,但并非没有长久的价值。里面的许多警句并未过时,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警句已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发展和思想变迁,并将会继续发挥其影响作用。此外,随着时间的流逝,“红宝书”的身价也会越来越高。因为它是“**”时期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产物,它反映和体现了我国的这段历史。同时,由于“**”震惊了世界,“红宝书”又流向了全球,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它又反映和体现了世界的这段历史。由于它是当时重要而又特殊的产物,并能够反映和体现当时历史的重要情况,因此,它不仅是研究**及其思想的珍贵历史资料,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可替代的、不可多得的、非常重要的珍贵历史资料。
最后,笔者想引用**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束,“不应该肯定我们的一切,只应该肯定正确的东西;同时,也不应该否定我们的一切,只应该否定错误的东西。”
责任编辑 张强
作文九:《**的故事简介》4000字
**的故事简介
导语:**(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介绍: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早期革命活动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13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9 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1920 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 年7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
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923 年6 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 年参与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 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1 月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批评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标志着**思想的萌芽。
建立革命武装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 年8 月7 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边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1 师,后率部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 年4 月,率部与**、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师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 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6 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此期间的革命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标志着**思想开始形成。
1930 年8 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1931 年任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从1930 年12 月到1933 年2 月,同**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1933 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反对**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方针,在他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就把**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5 年12 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1936 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为了迎接抗日战争,提高干部水平,克服教条主义,1937 年写了《实
践论》、《矛盾论》哲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指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领导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思想,指明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途径。1938 年11 月,为了克服王明的**投降主义的错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的讲话。
1942 年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为战胜困难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3 年3 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都连续当选为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标志着**思想的成熟。
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抗日胜利后,**针对**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 年8 月,**亲赴重庆与**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 年夏,**发动全面内战。**分析了双方力量对比,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和打败**的政治方针与军事原则,在粉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后立即转入战略反攻。1948 年9 月,1949 年1 月,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
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接着,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动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 年3 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规定了党在全中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同年6 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及其内外政策。9 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主席。10 月1 日,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功绩与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头三年,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一面在国内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一面迫于美国军队攻入北朝鲜、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1953 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选举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 年。1956 年4 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同年9 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
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 年2 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个学说在他以后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中南海丰泽园。
1958年,他发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60 年冬到1965 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不久,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他所认为已经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阶级斗争。 从50 年代末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斗争。70 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见三个世界理论),并且开始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66 年由于对国内国外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错误发动了**,被**、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和利用,造成10 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中国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 年6 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的历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书信选集》、《**农村调查文集》、《**新闻工作文选》和《**诗词选》等。**有三子二女。长子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作文十:《**铜像的故事》2100字
一个朋友刚从湖南回来,知道我崇敬**,打电话告诉我她的韶山之行。听了她的所见所闻,很有感触,写下来大家分享。'去湖南出差,完后请了几天假,带着儿子去了**的故乡,韶山。'“一走进韶山,你就被一种气氛包围了,不由得肃然起敬。”她说。“韶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清爽。山很绿,云在山间缭绕,这种气氛让人在刹那间觉的高尚纯净了。先去了**的故居,很奇怪,离故居越来越近,人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到了故居前人们突然都不说话了,象是冥冥中有一种力量。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象是走进了一个很神圣的境界。人们都很规矩,耐心的等着进去参观。可能是受这种气氛感染吧,我儿子那么调皮好动,突然安静了下来,从来没见他那么安静过。”“我不知道人们对神是种什么感觉?我在**故居的那种感觉真的描述不出来,那是油然而生的,很庄严,很大,你感觉自己是空的,你不由的想拜一拜。出来后,在故居前看到几位游客正鞠躬,其中一位老人,冲着故居真的是90度的鞠躬,别人都是鞠三下,他就一直那么鞠着,足有一分钟。看到他的鞠躬,我流泪了,就是很感动。”“我和其他几位游客一起也三鞠躬。我儿子没有人招呼他,不声不响的跟着大人一起也三鞠躬。”“离开故居,好像有一种感觉平静不下来,我打电话请教湖南的朋友,问她韶山这么山清水秀的,是不是有什么庙宇之类的?总觉着心里有什么,想去拜一拜。她说‘到了韶山你为什么不去拜一拜**铜像呢?去韶山的人都要拜的,很灵的,只有拜了铜像,你这趟才算完整了,你心就踏实了。湖南人很信的。’”“听了朋友的建议,准备去拜**铜像。”“听韶山人说,**的铜像是很奇的,很有来历。
这座铜像是1993**诞辰100周年时在南京打造的。1993运送回韶山时,一路发生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经过江西,运送铜像的车突然走不动了,不管怎么弄,车子就是走不动。 当地的很多江西老表来看铜像,就对运送的人说,**在这里闹过革命,他一定不想匆忙离开这里,你们别急着走了,让他多呆一呆吧。运送的人听了这番话,不急着修车了,就住下了。第二天,他们惊讶的发现,车突然好了,可以继续走了。 铜像运到韶山时,满山的杜鹃花几乎一夜之间全开了!韶山的人惊呆了,因为那才是二月份,还不到杜鹃花开的季节,杜鹃通常是在4月份才开花的。人们就说,他们这是在欢迎主席回来。竖铜像时,费了很大劲,怎么也竖不起来。有个人看看铜像,发现错综几根缆绳缠绕着头部,这人就说,‘把绳子拿开吧,主席不喜欢被套住脖子’,套在脖子上和头部的绳子挪开了,结果铜像很顺利的竖了起来。这时天上出现了日月同辉的景象,实在令人神奇。**为铜像揭幕,因铜像基座高,怕**够不着,准备了升降机,可**怎么也拽不下红稠布,韶山老百姓又调侃道,你老江怎么和伟人平起平坐呢。种种异象,让人们对这座铜像从此有了异样的感觉和尊敬。”“有关铜像的故事还不止这些。我刚开始当故事听,觉着这是**的乡亲们心有所想,情有所钟的一种解释。打电话给湖南的朋友时,她特严肃地说,‘主席铜像真的有点神奇,别不信,你一定要心诚,马虎不得。’ 她告诉我一件事儿,是她亲身经历的。铜像揭幕的时候,搞了个仪式,她也参加了,还坐在前几排。 她说‘会场挂着那么多条幅,很奇怪,写着‘高举理论’的那个条幅,仪式刚开始就掉下来。掉下来,又挂上去,挂上去,它又掉下来,一直这样反复折腾,最后还是掉在地上。可能挂条幅的人感觉到了什么,最后愣在那里,不知道是不是还要挂上去。我们当时都看见了,不敢议论,但心里都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真的朦朦胧胧觉着主席在看着我们。你说这事怎么解释?要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信。’”“
湖南的朋友还说,这尊铜像,慢慢的,人们就开始拜它了。拜它的什么人都有,老百姓拜,别看那些政府官员,他们也去拜,你说是迷信也不是迷信,反正就是觉着不去拜,心里不踏实。湖南很多的生意人,为求个吉利,做生意前都要去拜一拜,求个主席相回来保佑。逢年过节,韶山附近的宾馆都爆满,都是前来拜谒的人。”“我到了铜像前,明白了湖南那位朋友为什么那样说。走进铜像,真的立刻就被一种感觉包围了,一种震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你似乎感觉到了**的存在,在一个什么地方,那种感觉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气势,你的心倾向了它,一下子奔涌了过去,你只有想对着它躬身致敬这一个念头了。那种感觉真的奇怪。”“拜的方式就是绕铜像一周,在铜像前三鞠躬。人很多,我们随着自动排好的人流,绕了铜像一周,然后三鞠躬。大人被感染了,小孩子可能也被感染了,整个过程,我儿子象是懂事很多。拜完了铜像, 他突然说‘妈妈,我们怎么忘了给**送个花篮?’”。“真的,你一定找时间去,不一样的感受。我这些天想起来就觉着感动。听那的人们讲**的神奇故事,那份感情,很深很重,描绘不出来。**是不是神,不是说的,你去了,就感觉到了。” 朋友最后说。听了朋友的叙述,很有感触,也很感动,为了人们的这份真挚的感情。尽管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是我理解为什么人们愿意去拜他? 因为在百姓的心里**有着神一样崇高的地位, 他是一个象征,他象一座丰碑,凝聚了人们的情感,承载了人们的愿望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