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一座城市的温度》1200字
海滨、沙滩、啤酒,让人想起一个美丽的青岛;微尘、志愿者、红十字,让人记住一个有温度的青岛。
身边的救助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盈江地震……灾害发生后,青岛红十字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救灾募捐行动,累计募集救灾款物3.5亿元。
大灾之外,青岛红十字会深入学校、厂矿、企业、社区,宣传普及救护知识,建立了全省首支集搜救、通信、医疗、心理援助、水上救援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救援志愿者队伍。开通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首部救援电话96599,与青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实现救援联动,应急救援队纳入全市应急体系建设。
在加大下岗失业、低保人群医疗救助的同时,青岛市红十字会把救助方向、救助重点和救助领域向农村困难群体倾斜。启动了“粉红丝带基金”、“天使回声”、“爱助坦途”、“珍爱视界”和先心病儿童、白血病紧急救助等疾病救助项目。启动蓝领助学基金、肾爱基金,启用小天使基金定点医院。近5年累计支出救助款物6887万多元,救助大病困难群众49964人。
有效的救助,需要制定、完善筹资工作相关制度,建立捐款和救助数据库,定期分析公布捐款来源和救助支出。青岛市红十字会邀请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成立微尘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微尘基金监管;完善救助审批、资料核查、网上公示、社会评价等救助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及时在网站更新募捐救助数据和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募捐救助工作的公开、透明和阳光操作。
生命的尊重
全国第一个流动血库、第一个无偿献血者协会、第一个“扶贫济困血库”在青岛的土地诞生。如今已有6支无偿献血应急志愿服务队,开展献血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自实行无偿献血以来,全市累计110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
为给予遗体捐献者以人文关怀,青岛市红十字会募集资金建成了山东省内首家“生命奉献展厅”,开通了网上协议捐献。改建了遗体捐献者奉献林,制作了“奉献的约定”捐献者群雕。现在奉献林已经成为岛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全市1633位市民进行了捐献登记,212人实施遗体捐献。
文化的辐射
2010年,以传播国学与人道、生命与人生哲学思想为主题的“纪念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逝世100周年”报告会在青岛拉开帷幕。
近年来,青岛市红十字会从文化定位与使命、文化研究、文化管理、文化传播等方面梳理构建起红十字文化建设体系,首创成立红十字文化研究会,编制出台红十字文化发展规划,发挥文化研究会服务平台功能。成功举办首届“微尘与人道”公益组织发展论坛,以多元化视角对微尘精神与人道主义传播、公益组织转型与能力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集汇编红十字文化研究文章18篇。
仅2010年,青岛市红十字会组织专题文化公益课堂和大型宣传活动66期次,近3万人直接受益。组织编写《微尘》杂志,宣传红十字事业,传播人道理念。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系列红十字文化产品;改版红十字会网站,搭建红十字文化传播平台,自2010年9月开通以来,页面点击量突破26万人次,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
作文二:《一座城市的孤独》1500字
汇成的股 几溪在翻小 腾此, 情此让景人心 中难有免种落之感失 一。到 深 夜微弱,鸣笛声的四面从传来, 梦一呓般诉说一地天下的来酸辛苦 楚 我。然意识到忽,一座市城和也人样~,着有 自己以言表的孤独。难
住在 城 的人市就 仅 仅 把 它成当了一 个 住处 , 早 出晚 ,归 回 后 往 家 上
床
一躺便
呼 大 睡呼。 有 想谁 过 城 市 的 受 感 城? 市繁华 外的 表 下 是 , 一颗
空虚 荒 芜的心 。 我 问住 在 市 城的小 弟 ,你 弟知道 爬山虎 是 什 么吗 ? 他 骄傲 地 答 遘
“ 当 然不,就是爬会山 老虎的?么”我 笑笑说 : “是,不爬山 虎一是 种
藤 ,爬长 得 , 盛 可以 沿 着 墙壁一 直 往 爬 上呢 ! 他” 饶 兴有 地趣 拉 我 着
的
,手我陪让他楼下去找。一愣,我半才晌说:“ 这里好像没有 。 ”小
家
还责伙备骗了他我,可这 我算 骗他 了,还这是城市骗 了座我?市城
建的设,非绝有那了摩些天大和 厦四通达的八通网交行了就如,说 果
这
些是 筋骨,那么 还要向 注它入活的鲜液血。 一豪华堆的积,木 无法
成为人灵魂的们依托。 内涵 的失缺让城 市如此独 孤。
今,天城市的版图不也断扩大,噬着吞遭的郊周、乡村。随区间流 I
时诚
,市鲜 外吸 了 多 。 经、技速 展 l然 光城 表的 引很 人在 济 飞 发 科 的
三 J娃 蕾 一 } 、 i :,
¨ 』0
、 。
÷l , , 一
、 , i
,很逝多又愿人意从市 城到回村农。 面 冰对的冷 器,冷漠的电情,表 足 } j
:
不出 户
者或忙碌异 常生的,活心生 疲倦,人去想看看 在风 摇中的 l 曳小} l
蒲
英,走一公泥走泞小 路,的 使即底沾 满泥鞋 也心甘情愿。巴 但如按{也 入l 』 i 今这种 速发度 ,乡 许去会存在于博只馆了物 展 下也村 无止境。的开发L f农 j l 霄
{
之后
,们我也 该应想,想城所市要的仅仅需是间空的上大扩?么不 l ’去三 、 1 l T_ ,l 瞳
提 在
度 的味 求 一度 会 会最不 胀 膨欲 一土j 攀 内升 深, 追 广 , 终不 断 的像 样J望 尘
灭破化为,无虚 ?
f 巾, 1仅 0毒订
城 存 的义 远 不 是 供住 提 交市这 ;应Jl 月附 撑 市在 意 , 止远 所、 供提 场 些易 它 } 毙
是种文化一的沉淀 ,一爱种的合融, 非浮躁的叠而。 加城市为孤独何?I 一 Ll , 二 收 }
因那现 人心 在 市停 留 在刻看 ,乡 的 】I j ?憩是 代 的为 未 曾城上 一。 我来 用
村理f ‘
念} 充城 精 再 来 当不市的 魂 好过 我 了 。理 解的 村 所有老 始乡 ,古原 的自 一 j 舅 巾 }I 一 神,有我们
的知与知 、不与荣 辱、进与退 生、死与有我,们的前后 J 、生 /: f {{ 一
然有 与物 氛和, 隐 仙与有 们同 祖 与 ,l 人万 谐的 围 有士 神 , 共 我的 精孤宗,独 淡地
淡 世
?
。I ,
人被 忽 申
5?5
韩 功生 篇在 章 写: 所城 , 非逃 E的 略。少 先 一 文 曾道 “中 市无是避 帝 f
谓
作文三:《一座城市的细节》5400字
赵 丰
十几年前就去了桂林,享受了“甲天下”的山水。对南宁,真的没有多少向往。有时,站在地图前,凝望着那个标志着南宁的小圆圈,大脑却是一片空白。不像对其他城市的想象,譬如北京,是*;哈尔滨,是冰灯冰柱;杭州,是西湖……近些年,在媒体上看到把南宁誉为“绿城”,才有了一种感觉:南宁树多。树自然属于风景。细想,任何一处风景名胜倘若没有树木的映衬,是会让大多数游人失去兴致的。譬如兵马俑馆,除了考古专家,一般人都是匆匆而过。我是钟情于山水的人,对树也不失雅趣,这才对南宁赋予了诗意的想象。
二零零七年六月下旬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接到了《红豆》杂志社的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去南宁领奖。我和《红豆》的缘分,不能不感谢唐人王维的那首诗。“风中的那一千年,雨中的那一瞬间。”这是杂志封面的句子。我多么渴望,用自己的手指在南宁的山坡上采撷红豆。
这样,我就有了我一次身赴绿城的机会。
六月二十六 日零晨一时,我乘坐的飞机小鸟归巢一般降落在南宁机场,一位李姓的出租车司机焦急地守候在接客人的地方。接过我的行李,他的脸上显露出一幅温暖的笑意,像一缕突破黑暗的阳光。他的微笑对我来说,是绿城的第一个细节。坐在车上,我才知道,因为飞机误点,他已经在机场等候了五个多小时了。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我生命的进程中,老子总是为我指点迷津。因此,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习惯性地留意它的细枝末叶。总是在领略了许多细节之后,我才会说:哦,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现在,我踏上了南宁的土地,我要淌过细节的长河,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它了。
从飞机场进入市区的途中,宽阔的高速公路,路中间宽阔的绿化带从头陪到尾,绵延几十里。小车,裹着夏夜的热风,还有我滚烫的心驶入南宁城区。南宁的夜景不错,各类建筑物在绿树的掩映下,呈现出色彩缤纷的景致。尽管已是深夜,但那个李姓的司机见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城区的夜景,就放慢了车的速度,和我攀谈起来。他说,到了南宁,白天看绿,晚上观灯。他不顾劳累,带我绕城一圈。在竹溪民族立交桥,白色灯光像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在桥身上,立交桥像一只硕大的蝴蝶在展翅飞翔。小车开上立交桥犹如驶入魔幻般的世界。穿过立交桥,两侧的景观灯,依次变换着红黄蓝绿紫的色彩。在民族大道东段,我观赏到了南宁市的标志性建筑——国际会展中心的夜景。被喻为会展中心“灵魂”的大穹顶,放射出银白色的光芒。山坡上,无数的彩色光束如万箭穿飞,在会展中心上空交相辉映。无疑,它们是南宁城市建筑的细节之最。
我下榻的宾馆叫精通商务酒楼,房号756。我住过的宾馆中,能够记住房号的寥寥无几。而能够让我上心的,是茶几上那盘封闭完整的水果。一个细节,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宾馆服务员的,它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
一个城市,是由诸多的细节构成的。它的魅力在细节的映衬下,才会显得真切、动人。细节,犹如大地上的一株株植物,离不开土壤的培育。南宁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坐落在邕江两岸,碧绿的江水蜿蜒地穿城而过。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使这里“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形成独特的亚热带风光。它又不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以壮族为主的十二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为南宁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这就是南宁所具备的土壤。在这种土壤的孕育下,南宁才可能生长出不同于内陆城市的细节枝蔓。它把根扎在土壤里,稍节一古脑儿伸展到云空。
颁奖会中午就结束了。下午,在一位南宁文友的陪伴下,我步行在南宁的街头。累了时,我们也乘出租。通常,我不喜欢城市的氛围。我羡慕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布封视野里的动物世界,幻想如斯蒂文森那样孤身苦旅,在乡野的磁场中旋转自己的的魂灵。对于高楼大厦和水泥街道,还有车水马龙的景象,我是用皱眉的方式来表达对它的排斥的。那个下午,我能穿行在南宁的街巷,完全是因为那满城的绿。我想在绿的氛围中,从细节处来感受这座城市的个性特征,也借以滋润我这个北方汉子枯燥的心。
进入我眼帘的,首先是街头的绿树。行道树以棕榈、扁桃、槟榔为主体,除此,还有绿萝、芭蕉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树种。市区的绿化覆盖率近40%,恰是“半城绿树半城楼”。绿城。它是南宁最好的称谓。比它更恰当的词语,我是想象不出了。
在朝阳路五金大楼对面,我见到了生长了一百六十七年的一棵小野榕,它被漂亮的瓷砖围了一个大圆圈,“瓷圈”甚至侵占了机动车道的路面。一株名木,就是一段岁月的记载。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它依然上扬着枝条,似乎在执拗地探访生命的意义。
文友告诉我,南宁市各路段的树各有特点。秀灵路是樟树;东葛路是扁桃树、玉兰树;北大路是人面果;中华路是芒果、扁桃。在2002年,南宁市的树木种类就达到了82科553种3648531株。在这些树木中,有些品种数目很少,极为罕见,如苏铁科中的非洲苏铁市内只有2株,而华南苏铁仅有1株。他还介绍说,南宁城南有一处森林公园叫良凤江公园,园中有一株据说上千年的因缘菩提,其根部酷似一对金童玉女相倚而立,世所罕见。菩提树,是佛教的圣树。相传,释尊在菩提树下跏跌而坐,修行7年,这才证悟了顺逆观十二因缘。瞬间,我的思维进入了佛般的境界。
阳光,一览无余地披在绿树的身上,高高矮矮的枝条,纷纷向阳光伸出眷恋的手臂。阳光因树枝而显得晶莹,树枝因阳光而显得玲珑。绿树和阳光,天地造化的神秘在南宁达到和谐。我甚至听到它们彼此都在幸福地呻吟。这是上帝赐予南宁神话般的细节。寓言*足以在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哲学家会歪着头说:哦,阳光和树都是有思想的。
南宁的街道不算宽广气派,但是绿地很多,而且绿得很有层次感,不同的绿色呈块状铺陈,深绿浅绿墨绿嫩绿……理发师的剪刀,那样轻轻地一挥,就留下一幅幅杰作。阳光来了,蝴蝶来了,小鸟来了,初春,也应该有风筝在它的上空飞扬。大街的许多闲处都安置着椅子,情侣,或者两个老人,再或者是怀抱婴儿的母亲……在不同的心境下,坐在那儿小憩。我和朋友穿过几十条街巷,目睹着无数这样的情形。大街上、公交车上的每一句广告词,都彰显着人性的关爱。市区路标、街牌及门牌、店铺的招牌设计,简约素雅,文秀淡泊。人行道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小巷里的一栏一雕、一径一庭,也显露出细节的优雅。与我居住的西安相比,南宁的印象是车少人少,很少有堵车的情况,甚至常有路面空荡的情况出现。
这些,是我在南宁街头捕捉到的细节。城市的美离不开细节,这决定着城市的品质和深度。城市建设必须以人的和谐生存为出发点,注重细节,充满关怀。听说,南宁正在申报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南宁市党政领导的高明之处。对于细节的重视,凸显出文明城市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一条小巷的一座民居前,我止住脚步,凝视着一枝伸出墙外的朱槿。它是南宁的市花,花期不过一两个多月。六月里,它正张扬着妖娆的花朵。一袭淡淡的香,从花瓣中细细地渗出。一只毛色非常普通的鸟儿,畅扬着翅,不安分的心境在朱槿的枝上自由神驰,那短促的啼叫声表现出一种生命的特征。这是那个下午左右了我的心境的细节。鸟是自然界的精灵。城市不是它理想的栖息地。对于那只小鸟,我不会有“大隐隐于市”的感慨,因为,作为“隐者”,应是悄声匿迹的,不会那样张扬。我仰着头站着,朋友的情绪也受到我的感染,轻轻的,从心灵的深处发出一声叹息。和我一样,它肯定也是一个热爱细节的人,否则,就不会有那样优美的叹息。
置身于邕江大桥上,我想起清代诗人刘神清的那首五律《邕江春泛》:“邕江添雨涨,绿晓万家春;四野重烟晓,两堤叠浪新。波涵天上下,光映日浮沉;极望水无际,乘槎好问津。”自西向东的邕江,从南宁城区蜿蜒穿流而过。邕江犹如绿城的血脉,平静而安逸地流淌着。每一滴水都蕴含着一份爱,流进每一个南宁人的生命中。邕江大桥如一弧长虹横跨江上,美轮美奂的江滨休闲公园与典雅华丽的邕江宾馆、民生广场遥遥相望。江边古朴的疍家小船,是我视野里的焦点。因为,它是北方城市所缺少的细节。
晚餐,是在中山路夜市吃的。整条步行街弥漫着亚热带南方城市的气味,菠萝蜜、柠檬鸭、烤鲜鱼……这些佳肴美味的气味在夜幕下的绿城漂浮、游走。我不知道天空的深处会不会收容他们,但它的确感动了我的脾胃。深夜一时,夜市上仍是人声鼎沸,我和几个文友坐在街头吃着烤鱼,喝着啤酒。不同于白天的燥热,晚上的风舒爽清快。头上的汗珠被细微的熏风轻轻抹去。一个小女孩,不时伸过来煮熟的花生,怯生生地叫我一声“大叔”。在我头上冒出汗珠时,一位女文友会适时地递过来一片餐巾纸。偶尔,我会领略到一副心有灵犀的微笑。心灵的微笑,像夜空闪闪的繁星。在这些细节的陪衬下,四个小时下来,我记不清自己吃进去多少条鱼,但记着喝进肚里的啤酒:二十三杯。我是不善于喝酒的人,更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吃饭上,但在绿城,我破例了,也创下了一个记录。一个文友为了陪我喝酒,竟然喝了我的两倍。他带着醉意说:“你是第一次来绿城,我就是醉得一塌糊涂,回去挨老婆的骂,也值得。”这种诚意,我真的很感动。为了答谢绿城人的诚心,我违背了自己一贯坚守的原则。
这就是我所见证的绿城的细节。这些司空见惯的细节,你越是关爱它,你就会越懂得生命的意义。如同一个人的细节可以提升人的品质,细节负载着一个城市的灵魂。从细节处感受人的生活状态和质量,也许更能透视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南宁的街头,我发现了许多值得铭记的细节。它们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如泣如诉,演绎着绿城的魅力。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像血一样流过绿城的身体,像水一样滋润着绿城人的生活。这样的细节,往往被许多忙碌的,或者不留心的人们忽视,可是对我来说,它就具备了审美的意义。在我的作品中,这些细节会活生生地闪现,成为读者心灵的清新剂。
是谁说过?圆满,是很难达到的境界。细节的完美,有待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在我的视野里,南宁也有让我遗憾的细节。譬如,在那个下午,我看见了一位中年汉子坐在一片绿地上抽烟;还有,一棵古树的身上贴着一则野广告……类似这样的细节,在绿城肯定还有很多。也许,正是这些污点,才让我对更多美好的细节感到珍贵和亲切。
有“南宁后花园”之称的大明山,无疑是绿城的一颗明珠。第二天一大早,,《红豆》杂志社的同志带我们去了大明山。大明山被人们称作“广西庐山”。由于地势和气候的特殊原因,这里保留有大面积的天然生态系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各种珍奇动物,被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纳入国际性保护网。
在大明山上,我同样收藏了许多细节。
景区的山门雄伟壮丽,撼动了我的心灵。它是我见过的诸多风景区最宏伟的山门。
在云雨缭绕的仙人台,我捕捉到了一幅“仙境”。云层水汽在阳光的衍射下出现了一种罕见的投影现象,被称为“仙人照镜”。曾经做过《瞭望》副主编的作家陈四益端详着云雾的变化,不时神秘地对身边的散文家王剑冰和小说家杨晓敏说:“瞧,“佛光出现了……”他眼角周围的皱褶,绵长深邃,藏匿着抑制不住的虔诚。那一刻,在大明山上,他的皱褶是最为生动的细节。
鱼跃龙门、龙亭、奇峰幽谷、云龙佛光、橄榄大峪山、北回归线峡谷、天书草坪……在最高处的望仙坡古炮台处,别人都登高远眺,我却在观察这一只母鸡引领小鸡觅食的过程。这些富有个性的景象,是我眼中大明山经典的细节。在每一处,我都留下了自己的形象。和这些物体相融,我也成为它们之中的一个细节。我明白,在它们生命的词典里,会融入一个崭新的词语:独行侠。
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可以窥视到一个城市的品质。同行的少女小潘,对于众多的男士而言,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不时替这个背背包,不时在陡峭的山路间搀扶体弱者。在风景迷人之处,她宛若小鸟一样展开双臂,让我们为她拍照。她朴实自然,却玲珑毓秀,是一块不用雕琢的“绿城翡翠”。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映现出南宁人的热情和灵动。
在农家乐的饭桌上,主人幽默地说:“吃吧,都是自己的东西。蔬菜是自己种的,粮食是自己地里长的,酒是自己酿的,鸡蛋嘛,也是自己下的……”他也许是无意,也许是幽默,我们还没有醒过神来,他却爽朗地笑了。笑的时候,他眯着眼,不停地抚摸自己的光头。霎时,我灵机一动,悄悄地拿出相机,把那个细节拍摄下来。
从大明山驱车返回绿城的途中,同车的南宁文友挽留我再住几日。他说,南宁还有遐迩闻名的德天风景区,那里有气势磅礴的跨国瀑布、怪石、古木,还有堪称世间一绝的古龙山峡谷,在那里,你可以享受奇特的峡谷漂流,目睹芦笙踩堂舞、竹竿舞、抛绣球、背新娘、苗族拉鼓、激烈精彩的斗马等节目,与苗哥苗妹一起参加跳竹竿、踩脚舞、抛绣球、背新娘、拉鼓等节目,感受“打油茶”、“坐妹”等苗族特有的习俗,品尝独具特色的苗家糯米饭、糯米酒、土鸡、土鸭、酸鱼、酸肉和竹笋、香菇、木耳、嶡菜等苗家风味。
“你住过住吊脚楼吗?”他侧过头笑着问我。“对你来说,那可是你愉悦身心的地方。只有当你领略到民居水车,小桥流水,耕夫荷锄,村童在小河中嬉水,竹筏在秀水中穿行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享受壮族人的生活画面。那其中美妙的细节,你可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你不是喜欢细节么?在那里,你会像摄影师那样捕捉到永恒的瞬间。”
在这个六月的日子,我不过是南宁的一个掠影。宛若风,来去匆匆,形影无定。这是我喜欢的生命方式。南宁人、南宁的绿树也许很快就忘却了我。短短三天,我对南宁也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像采撷红豆那样心往神驰的细节,我此行是无法体验了。人生,若是没有一些缺憾,也是寡然无味的。
对我来说,南宁之行是生命进程中一个小小的驿站,留驻永远的记忆,还有无尽的遐思。“我思固我在。”这是法国哲学家迪卡尔说过的话。此刻,用在我身上,是那样的熨贴。
作文四:《一座城市的味道》900字
一座城市的味道
姓名;朱美涵
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味道,而我喜欢我的家乡—宿州的味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味道吗?那我就来告所你吧!
书画的味道。我们宿州有以下书画,比如:钟馗画、木版画等等。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钟馗画,钟馗画是灵璧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绘画艺术。始于宋,历经元、明、清乃至民国,源远流长。民国期间,县有长年专业画店数十家。著名的民间钟馗画师为韩本贵(号逸民)其代表作品有《万寿图》、《百馗图》。灵璧钟馗画有工笔,有写意,题材和构图富有变化,其造型是剑眉虎眼,阔额虬鬃,粗犷雄强,有威武逼人之感,在粗丑中显得妩媚,在英武中显得儒雅,在豪放中温柔。清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钟馗像赞》中写道:“唐元宗梦钟馗斩虚耗之鬼而病嗟,因命吴道子绘其像便行天下,元宗览之曰:‘卿如与朕同梦,盖有极矣’。有吴道子画能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吴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灵璧钟馗画曾于民国千年参加巴拿马艺术赛会,荣获金质奖章。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均有珍藏。灵璧县人民历来视为理想中刚正不阿的化身,传说中驱鬼降魔的神祗,故民间有悬挂钟馗画的习俗。绘画技艺世代相传,今以尹玉林为钟馗画技法继承人这就是我对钟馗画的介绍。
文化的味道。我们宿州还有一些文化,比如:虞姬墓、霸王别姬的霸王城等等,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虞姬墓吧!虞姬墓在灵璧城东约5公里,宿泗公路南侧。原墓区范围南北约20米,东面约100米,目的有大量汉砖汉瓦出土。历代达宫贵人,文人墨客途经灵璧,留有大量诗词。“**”中虞姬墓遭到严重的破坏。墓冢封土被挖去一半,墓碑被拔掉砸烂。1979年,县文物管理组覆土增高。1980年,县革委会拨款3000元修复了墓冢和墓碑,并绿化了墓地,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征用土地扩大墓区,筑起围墙,建有门楼,市面积扩展为3942平方米。
美食的味道。我们宿州还有一些好吃的美食。你想知道是哪些美食吗?说了一定让你流口水,比如:符离集烧鸡,吃起来又鲜又酥,入口即化。萧县的葡萄,又
大又紫吃起来非常甜,砀山的酥梨,个头很大,像一个黄色的灯笼,而且水分多非常解渴味道也很甜。夹沟香稻米,又白又香,吃起来很柔软,不像别的米那么硬。灵璧的烧饼又酥又香,很受大家的欢迎,而且价格很便宜。
这就是我们宿州的味道!。
作文五:《一座好吃的城市》1900字
1. 鱼塘边的丰收碗餐厅,水乡味浓。
2.汀芷园的蒸海鲩鱼被“立蒸”后,皮滑肉嫩,鲜味了得。
3.薄如细白纱的陈村粉,厚度只有0.5-0.7毫米。
4.凤城煎?h菜是一门好吃难学的手艺。
5.如今年轻人不愿眷顾的金榜牛乳手艺。
6.馆一炉一煲的老火靓汤传统。
7.河涌边的“尖沙咀”餐厅,人们在朴实的氛围中用餐。
8.大头和松皮鸡店门口现点现烧的烤乳猪。
9.顺德师傅可以一人看管数碗双皮奶。
10.藏在小巷中的民间“牛奶”批发档。
去顺德的路上,乡镇首尾相连,水道夹镇而流,已经模糊的边界。每个乡镇、每条村都有当地百姓极具原创特色的地方菜式。藏在街边巷尾的那些大条鱼,足让你享用一整年。
从广州市区出发,过鹤洞大桥,经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下到顺德碧桂路,向前就是顺德美食天堂。
罕见的牛奶热情
认识顺德从大良开始,它是顺德首府,厨师之乡。顺德盛产水牛,有莫测高深的牛奶创作料理。鲜嫩软滑的炒牛奶、松化可口的炸牛奶等等,是顺德人会吃的最好佐证。
在华盖路的民信吃双皮奶,隔着窗口能看见制奶过程,广州的仁信店铺难见此幕。台上整齐地摆满一碗碗牛奶,表皮已经结了一层奶皮。师傅用签子挑起奶皮一角,将未凝固的牛奶倒出,留下奶皮在碗中。倒出的牛奶再加料搅拌混合成奶浆再轻轻灌入,入锅隔水炖熟便成双皮奶。“双层保险”可以防止奶液过火,让口感特别润滑。
顺德炒牛奶,像炸冰激凌一样不可思议。软炒是顺德人的首创,他们能把液体炒成凝固的“白玉”。因为当地的水牛奶脂肪含量高,用武火炒后,牛奶水分易蒸发而凝固。君兰高尔夫绿茵轩中餐厅,有炒牛奶与炒豆浆。牛奶是用猪油炒制,奶香浓滑嫩;而豆浆则是用植物油炒的,豆香柔滑。两种口味,各有千秋。
顺德街头散见不少特别的玻璃罐头,浑浊乳白色的液体,一片片叠在一起,这是顺德民间妇女闲时纯手工制作的金榜牛乳。它没有机械化高速生产的痕迹。牛乳与白醋的温度,决定牛乳的好吃与否,放在盐水中浸泡保存着。金榜牛乳的甘香滋味,是当地人佐粥下饭佳品,也是清热下火的良方。
凤城厨师烹制牛奶的智慧,在整个汉民族食谱中实属罕见。
说不完的食谱
顺德当年“桑基鱼塘”的风光不在,水乡人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鱼宴”。简单地概括顺德菜“鱼宴”的N次方变化,他们喜用不同的做法和配料,烹制不同鱼种或不同鱼身部位。
啜鱼是顺德的特产,它是由当地的大头鱼和仙骨鱼杂配而来,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在东城酒家坐上,点了一锅清水,薄片的鱼肉晶莹通透,几乎被师傅挑得没有细刺,盛在几个碟中。前面的几片鱼肉不要蘸豉油,最能品味鲜嫩极质的吃法。广州人更喜用粥水烫啜鱼,是“偷师”回来品鱼的手法。
物尽其用,啜鱼骨还可用来做骨腩煎?h,鱼肠用来铁板?h煎蛋,绝不浪费。煎?h技法,是凤城厨师的一大“绝学”。“嫩物”在油锅里走上一趟,却不会皮开肉裂,让口感升级到外酥内嫩。清代同治年间的均安煎鱼饼,如今仍在国内不少顺德食府的餐厅流传。
说起顺德的煎?h鱼,它的全身各个部位都可入菜。勒流知名的宏图海鲜酒家煎?h钳鱼,金黄色的鱼骨上包裹着脆浆,饱满的鱼肉俏皮的鼓起,让人不忍停箸。钳鱼除了主刺没有其他鱼骨,外皮香脆肉质嫩滑。
凤城师傅料理一条鲩鱼,鱼先要放到清水中瘦身吐泥;蒸鱼时要让鱼身立起隔水蒸制,这样鱼肉受热均匀;火候与时间拿捏的精准。手续繁多,全为了鱼肉鲜而不老。汀芷园的蒸鱼,能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庭院食鱼的风味。
鱼,在顺德人手中,永远是一本说不完的食谱。
小吃的命运轨迹
不知不觉间,广州已多年不见陈村粉的影踪。十几道复杂工序做出的米粉,今时今日的生产成本,没有几家店愿做亏本买卖。吃正宗的陈村粉,只有亲自跑一趟陈村。
陈村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粉吃,顺德人推荐去试试黄均记这间出品正宗的陈村粉店铺。店内的墙上挂满了名人到访的媒体报道,以证其地道之处。店家抓起一把陈村粉放到案板上切,你想蒸着吃,店家就切成条,想拌着吃,就切成丝。米香味浓的陈村粉可与排骨、牛腩等配搭出场,当地不少人直接买粉带回家中自己再加工。
与地名有关的小吃,还有一道伦教糕,我总是念成伦敦糕。鲁迅的《弄堂生意古今谈》一文中就提到了玫瑰白糖伦教糕。由伦教镇原创的糕点,身横竖相间的孔眼,软滑爽润,清甜微酸糕。久蒸久放之后,伦教糕的酸味更重。如今不少地方仍有这类糕点售卖,有的叫“松糕”或叫“发糕”,它们都是伦教糕的嫡子嫡孙。
如今各领风骚的民间小吃,被岁月的年轮碾出不同的命运轨迹。定格此刻的风华,品味它永恒的滋味。■
作文六:《一座城市的记忆》3400字
一座城市的记忆
关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它是以西方在东方野蛮地开拓殖民疆土为高峰时期。这是一把双刃剑――暴力催生了奴役与愤恨,同时也带来了冲突与融合。然而,翻开东西文明交流的大厚书,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伊斯坦布尔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凭借《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看到这则消息时,我正在国内读大二,并已着手准备留学事宜。颁奖词言道:“帕慕克的作品‘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我当时就在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让一个本土作家能够凭借对它细腻而深情的描绘,一举获得如此殊荣?我们何以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生活了一生,也写不出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哀愁?
不久,我如愿申请到荷兰留学。
古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学荷兰期间,我终于可以将“古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脱了缰绳的野马一般,自由来得突然而又迅猛。在荷兰期间,我走游了大大小小的国度,将欧洲的美丽与哀愁浮光掠影般地尽收囊中,等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这浮光背后的神韵。做论文前,本不打算出行,准备动手收集材料,好好学习。然而一个小师妹听说我是个“穷游达人”,便千方百计地找到我,游说我同她一起去趟土耳其。听到“土耳其”三个字,我脑中立刻闪现出帕慕克和他的书。书我已看过,心中的一个角落早已装着伊斯坦布尔。在师妹的软磨硬泡下,我答应同行。
去鹿特丹的土耳其大使馆办签证极其简单,只要护照和一张照片,填份表格,交四十二欧元,然后等一个多小时,就拿到手了。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们向伊斯坦布尔出发。
一座城,就像一个人。伊斯坦布尔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当时称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土耳其作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后,始称伊斯坦布尔,但西方国家仍习称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成为正式名称。它横跨欧亚大陆,仿佛是欧亚的圆心。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伊斯坦布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就像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样,这样特殊的城市,即使你想忘记它,忽略它,也是不能够的。
一路折腾,平安到达。司机借帮我取行李的当,说,China,漂亮。我想大概是说中国很漂亮吧。我打量他,黝黑的肌肤,深邃明亮的眼睛,身材魁梧高大,白衬衣,打着整齐的领带,嘿,这么帅的司机。
好容易出来旅行,在旅馆睡大觉是过于对不起时间了。我和师妹收拾了一下行李,决定吃顿正宗的土耳其美食,然后在街上溜达溜达。土耳其的男子都很帅气,自然卷曲的头发,深邃的眼睛,睫毛卷曲密集,身高出众。在街头、餐厅或者海岸边,我们随处可见穿着牛仔裤,干净整洁的帅哥。还可以见到很多时髦、快乐的欧洲女子,却一直未得看到特别美丽的土耳其女孩。或许她们此刻正在学校或写字楼里,使我们不得一睹其芳容。
然而我们终于见到了她:穿着烟灰色的长风衣,同色长裙与头巾,一副黑色流行款墨镜,优雅地靠在船舷,与一名男子私语。粉色淡妆令她年轻姣好的面容愈发明艳动人。这才是伊斯坦布尔女孩的代表吧,时尚而优雅,美艳而含蓄,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我和师妹立在街头,默默地欣赏着这份美景,世界静好。
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海峡的一岸是欧洲,另一岸是亚洲,中间架着闻名遐迩的欧亚大陆桥,是真正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船上游人如织,港口停靠着许多私家帆船,洁白的帆与蓝天碧海遥相呼应,海鸥盘旋上空,风景如画。我们低头,看那清澈的海水,鱼和海蜇随处可见,仿若群星点缀夜空一样,装点着碧波荡漾的海面。
一宿无话,第二日,我们拿着自助旅行指南,开始走访伊斯坦布尔。
索非亚教堂据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拜占庭时期的基督教堂。土耳其的历史是一个纷
乱复杂的故事,多少民族在这地上来来去去,上演战争的悲欢离合,民族的苦难哀乐,我不愿多想。我只知道,一切到最后总是尘归尘,土归土,留下的遗迹也不过是说明一切已归于尘土的事实。然而对于伊斯坦布尔,追溯土耳其的历史渊源却是必不可少的。
土耳其人本是突厥人,“突厥”是“勇敢”的意思。现代土耳其人原为塞而柱突厥人的一个分支,11世纪左右由中亚一带迁入小亚细亚,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当时的伊斯坦布尔是欧洲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攻陷了这片领地,消灭了东罗马帝国,然后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统治区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埃及也在其版图范围内。17世纪开始衰落,19世纪末,奥匈积极向奥斯曼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的同盟国战败,土耳其丧失大片领土。1923年,土耳其成立共和国。
索非亚大教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铺砌着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别具风采的圆顶由两个半球形拱门支撑,做工非常精美。这座雄伟堂皇的教堂是古代建筑的珍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对于以后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堪称建筑奇迹。
奥斯曼皇宫也是一处必到之地。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会点高地上的杜柏奇皇宫,是奥斯曼帝国于15世纪建造的,是奥斯曼苏丹的住所。它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最古老、最大的宫殿之一,悠久的历史可与印度的红城堡媲美。在这里俯瞰伊市的风景极佳,居高临下一览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美丽的风光。沿路而进,大门有卫兵守卫,土耳其的士兵身材魁梧彪悍,脸上的表情自豪得近乎傲慢,或许是还念念不忘是昔日的奥斯曼帝国人吧。听说这里可以和卫兵合照,我和师妹分别与他们合影。拍照时,这些士兵又马上恢复了土耳其帅哥热情、风趣、有礼的天性,全都是乐哈哈的模样,非常开心。
至于新皇宫、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这些著名景点,因为游客太多,而我和师妹都不爱往人多的地方钻,当下便没有去。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在伊市的大街小巷寻觅古迹,欣赏美景。也是这两天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土耳其人的热情好客。小到找个路人翻译帮我们买票,大到迷路不知方向。有时候,那些素不相识的土耳其人干脆把我们直接领到目的地。我们去大巴扎的时候,不知道路线,两眼一抹黑。一位大哥用他有限的英语一直努力帮我们,最后干脆把我们一路送上车,还帮我们买了车票!我们还车票钱,他却执意不肯要。好在一直“穷游”,遇到过不少好心人,所以每次出行,我总带上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感谢他们对一个异国陌生人的帮助。车快开的时候,我拿出一个中国结送给土耳其大哥,并连说“thank you!”大哥看到火红的中国结,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并向我们用力挥手告别。
由于时间缘故,我和师妹不得不赶回荷兰,继续我的论文。帕慕克故乡的“忧郁的灵魂”,我作为一个擦肩而过的异乡人,并未能融入进去,去体会它的昨天与今天。但在我眼中,伊斯坦布尔有着另一颗灵魂,那是昔日帝国的气息未曾散去的傲气之魂,亦是在东西文明夹缝中不断寻求突破的坚毅之魂。告别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它的记忆,就像是送给土耳其大哥的中国结一样,结打在了心里,热烈的红便不会再褪色。
?土耳其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是首先互致问候,然后再施握手礼,同时祝愿客人的身体好。他们在同亲朋好友相见时,也有的施亲吻礼(即互相亲吻对方的双颊)。土耳其人为亲友宾朋送别时,一般多施鞠躬礼,施礼时,要以两手交叉放在胸前,鞠90度大躬,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和惜别之情。倘若两手如不交叉于胸前,则寓意下次不欢迎再访的意思。
?如被邀请去他家里吃饭,
土耳其风俗
小贴士
可以带些鲜花、糖果或糕点作为礼物。如果你知道这家人喝酒的话,可以送酒。
?在土耳其,人们保留着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普遍都对大蒜怀有特殊的感情。因此,人们都愿意在自家门口挂上几辫蒜,用它来逢凶化吉。
?土耳其是世界驰名的烹饪王国之一。他们的烹饪技艺在中东及北非许多国家流传甚广、影响颇大。他们乐于别人品尝及赞赏他们的美味佳肴。他们对无异议的国际问题、家庭、职业以及个人的业余爱好等话题喜欢谈论。
?土耳其人特别喜爱花,尤以郁金香花更受他们的青睐。郁金香在土耳其人的心目中是幸福的象征、爱情的信物,并被尊为国花。他们对绿色、白色和绯红色偏爱。认为这几种颜色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印象。
作文七:《一座城市的记忆》1100字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总会有一个自己灵魂栖居的场所,在泰州,有这么一群美国人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这里。赛兆祥是第一个来泰州的美国人,他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来到泰州,在税务桥大街设传教场所,开启了泰州与美国的交往序曲。从此,许多美国人陆续来到泰州,并与泰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望人生的许多记忆,泰州无疑成了他们一辈子奉献青春洒满热情的地方,这片深情的土地给了他们新的人生篇章,并将他们的名字永久的刻在泰州这片土地上。何伯葵买地建立了泰州福音医院,成为泰州人民医院最久远的前身。泰州福音医院第一任院长贝礼士也是一位重要人士。1917年以前,泰州没有医院,福音医院是泰州的第一家医院,而且一直是泰州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1931年里下河抗洪救灾,何伯葵、李觉生等美国人积极组织传教士全力安置救助灾民。传教士田吉人夫人在救灾过程中,劳累过度,不幸去世。空中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与他的妻子安妮在得知里下河水患后,共同驾驶一架天狼星式水上飞机,飞赴高邮、兴化、泰州投放救灾物品。不少美国人生于泰州,长于泰州。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时光,却让我们见证了美国人对泰州的一片深情厚谊。
这些久远的记忆,在季拜华先生的《美国人的泰州故乡》一书中得到充分展示。季拜华先生曾任泰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由于他在语言交流上与美国人没有障碍,同时他对医院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一直参与美国人来访的接待,并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多年来他从美国人群里搜集了很多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关于泰州这座城市久远的记忆。这些图片见证了泰州的历史,见证了美国人对泰州的故乡情。时光总是无情的撇开我们而去,而那些历史的遗迹总是在这些照片中得以再次鲜活。
《美国人的泰州故乡》最近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新书封面上一幅幅微笑的美国人在泰州的图片,让我们很容易真切的感受到这些人在泰州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翻开书页,更多的黑白照片更像一个个会说话的留声机,娓娓叙述着曾经的故事。他们真诚的在这个城市生活着,一起见证了泰州城的灾难与苦痛,一起见证了日本侵华对于泰州老百姓的伤害。唯有痛苦的记忆也许更让人难以忘怀,也才更容易触碰我们柔软的心灵。因此,他们尽管后来都离开了泰州,但在他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城河的水味,故乡的况味,成为他们一生最深情的记忆。李觉生夫人著书忆泰州便是其中最温情的篇章之一,她将书名深情的唤为《爱》,来诠释她一生对泰州的感情。
这些美国人的子女也追寻着他们祖辈的足迹,多次踏上泰州这块深情的土地,用他们的微薄之力关注着它的发展。在泰州的美国人以及他们的后裔多次来泰州寻根访故,激发了季拜华先生对这一历史研究和探索的热情,这是作者写此书的动因之一。他们对泰州的念念深情就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得以延续,为中美友谊增添了新的篇章。
《美国人的泰州故乡》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中美友谊的见证。
作文八:《一座城市的阳光》800字
在香港旺角西洋街的人潮中,有一个名叫郑金铃的女孩在售卖自己设计的cap帽。女孩长得清丽可人,面对人潮,既羞涩又充满了期待。她说自己是第一次上街做生意,卖帽子是为了赚点钱,帮妈妈好好过日子。 经记者调查,女孩没有说谎。郑金铃的母亲多年前与丈夫离异,只身带着一双子女靠打散工生活,非常辛苦。郑金铃就读于香港董玉娣中学中三精英班,这个班级的学生成绩非常好,而郑金铃在这个班级中又是佼佼者,学校里的戏剧、中提琴、书画、设计机器人等兴趣小组她都参加,而且她还代表香港地区赴美参加过机器人比赛,拿了一个季军。 郑金铃上街卖cap帽,母亲和学校的老师一概不知。当记者与郑金铃的老师取得联系时,老师非常惊讶。老师知道她家里非常困难,但没有想到她会只身上街卖帽子赚钱,当得知自己学生卖帽子只为分担母亲的辛劳,想赚些钱贴补家用时,老师欷不已。 郑金铃这个计划酝酿了许久,为了设计这顶帽子,她上网查找了大量资料,又把设计图案拿去咨询版权机构,自己的设计有没有构成侵权,最后委托工人生产了50顶帽子。郑金铃在售卖过程中,脆生生地向路人宣传自己的帽子是有版权的,目前全世界只有五十顶,每顶售价一百港元。因为她长得漂亮,很多人以为她是模特,不少轻浮的男生缠着与她合影,并围在她的身边不肯离去,骚扰她做生意。还有一些男人用色迷迷的眼光盯着她,甚至恶狠狠地骂她:“一顶帽子要卖一百元,你是不是疯了?”郑金铃吓哭了,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一个劲地流眼泪。 在香港当街售卖商品是不允许的,但郑金铃得到了附近商户的帮助,有人给她送来了货架,还发动其他商户帮她卖帽子;还有人远远站着保护她,防止不轨男人骚扰她。 这样一个简单的新闻,这家报纸用了整整一个版面,采用了两张八寸左右的大照片,一张三寸的小照片。在这则新闻的最后,记者用一位在汽车行业从业的香港市民的话结尾:“我要是有这样的孙女,那可福气了。” 这是一座城市的阳光,她让我们看到香港这座城市的希望之路―这座城市是被梦想和奋斗哺育大的。 (芬芳摘自2009年7月15日 《城市快报》,唐涛图)
作文九:《一座城市的声音》2900字
一座城市吐纳的声音注定要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情记忆,而回响在一条条斑驳的街巷、一块块清香的田园,让我们用心去倾听――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长调。 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是配置了6000年文明资源的“江南文物之邦”。上溯约6000年,有丹凤长鸣于郊南的凤凰山麓,祥瑞之音,唤醒了凤凰山制陶人最初的文明念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此置云阳县,后改换了一个深藏玄机的名字――曲阿;秦皇驰道从曲阿穿过,雄壮的马蹄声滚滚而来,又沉沉远去。公元881年,一只新铸的“中和钟”在普宁寺撞击出盛世唐音的余韵。又过了约900年,大清的弘历沿着水路六下江南,江南的“曲阿”已改称“丹阳”,正是“吴牛喘月”时,运河两岸赤裸纤夫发出的“嘿嗬”声,盖不住万千子民饥饿难耐的求助声,皇帝老子撂下了一句“丹阳人大麦粥命”,就歌舞升平在历史的桨声灯影里,成为一段不很体面的拍案惊奇。 晚清以降,狼烟四起,丹阳古城的黄钟之音显得日渐失色和杂乱,杂乱成世界列强的霸占主义、军阀混战的枪炮主义、蒋家王朝的独夫主义,民生苦,凤声悲。无望的尽头,中国共产党吹响反帝反封建的号角普救天下苍生,1949年,一位伟人浑厚的语音在中华大地和这座城市响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解放啦――沸腾的城市沸腾着一个民族急起直追的呐喊声。28年里,抗美援朝的歌声、农业合作化的笑声、三反五反的浪潮声、**的擂鼓声、**的批斗声,伴随着我的成长,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历史音符。政治透支,“**”的迷乱之声终结时,历史出现拐点,小平同志经验出“振兴中华”的一串最强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发展是硬道理! 这座城市静静地听着,听着,忽然地,她泪水飞扬,浴火重生,多么想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悲喜间,向前看,这座城市奔忙的节奏变了,音色变了。我是一个亦工亦农的劳动者,记得那时,车间的劳动竞赛搞得热火朝天。1979年,我供职的国企扭转了长达8年的亏损,终于有一天,我们拿到了3块钱的月度奖金,兴奋得大声歌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回到乡下干农活,习惯了大呼隆的打打闹闹,一下子被冷冷清清的个体包干取代,还真有点不适应,但奇迹就在秋天“嚓嚓”的收割声中出现了,同样的天、地、人,制造的却是不同节奏的“嚓嚓”声,在大丰收面前,村民们口吐真言:“日了鬼了,包产到户真神!” 穿越时空的巨响就是以这样的音节开始的:农民被压抑已久的劳动激情突然喷发,从庄稼汉子转为企业员工,从农村坯子变身商界精英,蜕变中的他们,内心都迸发出一句呐喊:摆脱穷困,找回自尊!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呐喊回响在城乡的每个角落。界牌,这个领跑个体经济的穷汉乡,用几年时间就爆发出令世人惊叹的致富速度。我曾在采访日记中写道:表面看,他们盖别墅鞭炮声声,买汽车喇叭声声,一下子风光无限,却都有着一部部艰辛的创业史,从大把花钱的消费心理看出他们脸面的自卑还未全部褪去。而从艰难创业到刻意创新,丹阳人在最近10年的号角声里则开始表现出了历史城邦的胸襟与智慧,民营企业冲锋向前,大亚、天工、飞达、沃得,纷纷以几十亿的身价称名业内;国有企业重振雄风,丹化一次次冲刺世界纪录,令高层瞩目;丹阳的眼镜丹阳的钻具名闻天下,敢与世界市场平分话语权。2007年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江苏丹阳在2002个县(市)中排名第18位。 这座城市爆发的新活力给予了我感性的直觉,也激发了我理性的思考。1989年,在镇江市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大会暨生产力标准理论研讨会》上,我的又一篇论文《生产力标准与失业》获奖并引起一定争议;其时我坚信自己的判断:对如何改革虽仍有不同声音,但民富国强的历史意愿是再也不会改变了,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高音区正在出现;在她理性声音的传播中,我在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努力撰写理论文章二十多篇,并参加了省、市及全国性的交流活动,同时把城乡改革开放的惊涛声录制在一百余万字的纪实类和抒情类文字中陆续刊发。 夏夜,来到郊外练湖之畔想避一避新兴都市的喧哗。繁星满天,流萤明灭,东风暗送荷香。就在我沉浸于牧童年代的宁静里时,一辆轿车从前面刚铺就的等级公路呼啸而过,思绪又被拉回到人、车、路上。 还在70年代前期,我与农村职工经常是用两条腿踩着曲曲弯弯几十里土路走回家。“曲阿”不能曲!终于,这千年的梦想在“要致富,先铺路”的“国唱”中轰轰烈烈开场了。先是312国道、高速公路主唱,接着丹阳城市大交通规划登台亮相。8年前,一位司徒镇的朋友告诉我,在改建丹阳司徒的公路时,他对在现场视察的市委书记大胆建议:把路再增宽一倍,老百姓也要买汽车的!在书记的朗笑声中,一张“两环八射十互通”的大交通网逐步形成,“上京坐高速,下乡开大奔”已非席间笑谈;就在上半年,我们老总为职工买私家车建造了一个3000平米的现代化停车场,这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城市建筑也与交通大发展并入佳境。15年前行于街市,但见“拆”字连篇,但听各种机械的作业声灌溉着大街小巷。燕子巷、鱼巷、东门老街,一条条旧街巷在我的视野里被机声淹没,东亚大酒店、电信大楼、天波城,一处处新建筑在我的听觉里噌噌而起。如今,就连“本地通”也经常会迷失在新城市框架的经络里,只有用感叹回应这场巨变的历史时速。 盛世之音奏鸣,激起“热”浪滚滚,经济发展热带出百业奋蹄,民声如潮――从承包热到打工热,从电话热到手机热,从教育出版热到电影电视热,从购房热到购车热,热声鼎沸。足球热最是大爱大恨,炒股热最是大起大落,收藏热、旅游热刚刚升温,上网热、健身热已然成为民生之所趋。每晚都从城北集贸市场处经过,其时,广场舞正跳得欢腾,歌曲声声入耳,那些老年人踩着《纤夫的爱》的音乐点子努力伸展出自己最曼妙的舞步,那身姿一下子竟像五线谱一样飞流轻盈。我常常呆站着,与这道风景一起陶醉于夜的遐想。 有时,这座城市的细微之声才真正打动人的心弦,同事小谭告诉我,女儿见她洗脸时多打了一点水,就说,妈妈,老师讲了,要节约用水。我被10岁孩童发出的一串小音符表现的大主题深深感染。在汶川大地震捐款现场,从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发出的凝重的语音里,我发现,除了伤悲、慈爱、坚强,更有一种少见的自豪:为向公众事业争先恐后捐款的行为自豪,为自己自愿捐款的动机自豪。就在转交一笔特殊党费的那一刻我突然醒悟:这座城市的公民意识仿佛一夜间被一种诗音催熟了:“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这是一种格式化,现代公民的格式化。是的,30年改革开放,这座城市的巨响又何止发生在物质层面,是政治、物质、精神、社会文明共同发展的“四重奏”,合成了一个时代激昂雄阔的伟大交响。 30年改革正忙,21世纪的前锋正锐,大唐的“中和钟”被护卫在这座城市的公园里,安然而立。也许是伟大的历史预设,一个和谐昌盛的丹阳在历经沧桑后又以骄人的姿态展现于新的纪元。凤鸣于斯,唐钟响达,未来如歌,这座城市的音符已律定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境界上,去创制更加动人的历史新声。 我将在我延长的岁月里细细去聆听,去记录,去讴歌。
作文十:《一座城市的距离》1800字
突然感觉,一座城市的距离是那样的美。
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从来没有发现,自己人生的穿越,竟然仅仅隔着这样一座城市的距离。不远,也不近。不偏,也不离。就像你所拥有的爱,很适中的距离,一段最为优美的路程,是你生命里,必须的。
或许,从某一天起,你就会适应了从城市到郊区的穿越,没有爱情,没有伤感,没有欲望。唯有,生活中那些平凡的日子,让你一个人独自行走。在茫茫的人群里,你是孤独的,却无法选择。
现在,为了生活,我不得不从南到西,在城市的最西面,在高高的13楼上。透过明亮宽大的窗户,我看到满山的桃花灿然地开了,满山开始青翠,在城市的上空,在红瓦绿树的上空,在心灵的上空,我凝望着这大海、蓝天,白云,看穿梭在世昌大道上的车辆、人流,也会想起,或许这人群里就有那个曾经认识的你,此时,我们同样保持着一座城市的距离。这是有一个春天,我将在这里开始另外一种崭新、美好的生活。
每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只是从容地踏上12路公共汽车,我看到,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每天都在奔波中享受着这座城市的距离。
生活产生了距离,而距离产生了美。
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站在明亮的窗口,在高高的13楼上,我突然看到了一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虽然我是个近视眼,但还是在人群里一眼就把你认了出来,我确定,那春色中匆匆的脚步,一定是循着心灵的感应,来寻这心灵之约
直到你轻轻的敲门声,叩开了我心灵之门,你桃花一样出现在我的面前……直到你走,你说,不要送我,我还回来的。于是,想起那句话:你走,我不送你,你来,不管多大的雨,我都会去接你……
而,这一切,竟然是一个美丽的梦。仿佛是你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多美的梦呢!
是呵,相识真的很好,与你相识真的很好,与你在这个春天里相识真的很好。
还记得那个落雪的冬天吗?你说山花开了的时候,你就会来看我,虽然我们仅仅隔着一座城市的距离,但我们内心里却有着一个冬天的浪漫,有着一个春天的期待。记忆里留住那个冬天,这春色也就越发美丽了。
我常常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不可曰,我知道,你也知道,我们的心都知道。是一种默契。有时候,一个人的心,就好像这座城市,你和我之间,也仅仅隔着这样一个距离。为了那种美好的感觉,我们会在最美的时候相遇。
就像昨天那场雨,会给你一个惊喜,它说来就来了,没有半点承诺,不需要预约,不必牵强,一切都来的那样自然,一切都是那样真实,淅淅沥沥的,滋润着你的心田。是的,多么希望你能在这样一个雨天来看我,透过那淡淡的雨丝,从城市的那端到这端,仅仅像这细雨对春天的问候。淡淡的,甜甜的,如你宛然的一笑。
现在,我在宽大的办公室里,享受着充足的阳光、爱情的回味和一杯清茶的温度,我的心灵里偶尔会想起一个人,也许此时她也正和我一样在把这段最美的时光留恋。
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穿越,在这样一座城市的距离里,时常感觉这奔波,本身就像极了我们的爱情,需要我们坚持不停地走下去,直到美丽的相遇,直到相遇后轻轻的别离,直到别离后淡淡的思念。
人到中年,忽然发现,还有一种爱情很美。它是一座城市的距离,不远,也不近。不偏,也不离。
我们在阳光下行走,或者在风雨中奔波,大多是为了生活,有时也是为了爱情,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生命里有你来过,你和我都是一座城市,你和我的距离,是最美的。我们时常会在心灵的城堡里相遇,也会偶尔把一座城市的距离变成零,然后或交叉,或继续平行,彼此,淡淡地怀念,淡淡地留意,就像这场自然飘落的小雨……
那么,不妨就让这场雨来解释这座城市的距离吧。期待着,下一场雨,你的那把红雨伞,会撑开一个美丽的相遇……
作者简介
林间,原名王健,男,1964年出生,现在山东省威海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工作。曾创办全国性青年诗社,主编《青年诗报》。1992年出版过个人诗集《面对大海》,2003年出版《威海诗歌》(合集),2005年出版散文集《坐在月光中》,有诗歌、散文收入多种文集,多次获奖,被评为1991年中国诗星和1991年中国桂冠诗人称号。
通讯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海滨南路威海公园办公室(会展中心路东) 王健,邮编26420013863070939
身份证:370620196404141010电话:13863070939
电子信箱:weihai93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