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阅读修辞手法》1100字
阅读专项训练——修辞手法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二、练习:
1、共产党像太阳。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齐跳,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 3、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3、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三、阅读大题:
1、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鸣电闪以炫耀它们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面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我们的心田上~
在原文中用“ ”线画出一个比喻句。
2、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经历了寒冬腊月的柿树,沐浴着春天的阳光雨露,开始吐芽抽枝长叶,并开满了细小黄白色花朵,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渐渐地热起来。这时候的柿树,绿叶覆盖,舒展着粗枝大叶,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挡住骄阳,给人们在伞下乘凉。|| 金色的秋天来了?柿树的一身绿叶悄悄地变红了?青绿的果实也悄悄的变成金黄色的了?这时的柿树?像燃烧的火炬一样?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大地?几经银霜?柿树脱下美丽的红装?留下满树又大又圆的果实?在秋风中摇摇欲坠?在阳光下露出诱人的笑脸?仿佛告诉人们?快来收获吧~
在短文中,用“ ”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红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黑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天上那一片片星星混在一起,真是好看~
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 比作
4、
作文二:《修辞手法》1600字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
1、比喻: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 、仿佛、是、成了”等。
例: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①把比作
把划桨的声音比作一支乐曲。
②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
形象、生动、具体地表现出划桨的声音很动听。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①把钱塘江写成是人的形态“横卧”。
②用拟人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
使无生命的钱塘江的壮阔情形 ,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使人感到亲切。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①用三个“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把鸟活动的动作写出来了。
②用排比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
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把鸟活动的动作写得很细致,更加形象的表现出鸟很欢乐。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例: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①用“巴掌大”的夸张手法写出了这块地方很小。
②用夸张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
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这块地方感到很小,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鲜明、强烈地强调一个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 不能,绝对不能。
①为了强调我不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①整齐美观, 读起来节奏铿锵, 便於记诵,增强气势。
牛刀小试(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 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
6、骆驼是沙漠之舟。( )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 )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 )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19、他在呼唤什么? 在呼唤和平。( )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
作文三:《修辞手法教案》2000字
《修辞手法》教案
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辨别句子或语段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3.能写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习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辨别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复习难点: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习准备: 课件. 练习题单
复习时间: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看课件,听朗读.(课件出示《匆匆》选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提问:这段话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 设问)
3、板书课题:修辞手法
二、知识梳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修辞手法?
老师板书: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设问 反问
2、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知识要点.
课件出示: 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和知识要点。
课件一、1、例: 弟弟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
弟弟的脸很红。
(这两句话,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2、出示知识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深奥的、人们少见的事物。这种句子包含着两种相似的事物,常用“??像??”“??好象??”“??仿佛??”“??像??似的??”“??是??”“??成了??”一类的词把两种事物联系起来。但要注意,用了这些词语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如:“我好象在哪儿见过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请学生说比喻句。
课件二、 1、 例: 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2、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也就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3、学生说句。
课件三、1、 例: 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人,像骆驼??
2、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
3、学生说句。
课件四、1、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就是明知故问。
3、学生说句。
课件五、1、例:我们是学生,怎能不完成作业呢?
我们是学生,要完成作业。
(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2、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用反问的方法表达,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说句。
课件六、1、例:这巴掌大的地方不能踢足球。
2、 夸张是有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作了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目的在于深刻的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学生说句。
三、知识运用
学生分析句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附:练习题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这只梅花鹿的嘴巴翘得高高的,像水壶一样.
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⑶天空中的星星在快活地眨着眼睛.
⑷清清的溪水,映照着蓝天的影子,映照着彩霞的影子,映照着山上松树的影子,映照着行人来往于桥上的影子.
⑸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⑹你看过泰山吗?它秀丽雄伟,气势磅礴,好看极了.
⑺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⑻燕山雪花大如席.
⑼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四、学生运用一、两种自己喜欢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指名反馈,了解学生写句子的情况.
五、总结复习内容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设问 反问)知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能体会其表达效果,希望同学们在语言实践中尽可能地使用这些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六、布置作业
一、运用句后要求的修辞手法将句子补充完整.
1、春雨像( )一样细. (比喻句)
2、月亮( )躲进云朵里. (拟人句)
二、下面的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用了,请在括号里写出所用修辞的序号,没有的就不写.
①比喻 ②拟人 ③夸张 ④排比 ⑤反问 ⑥设问
1、洁白的云朵,照着镜面一样的湖水. ( )
2、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去看,却不见一只鸟儿的影子. ( )
3、如毛的细雨从天上落下来. ( )
4、这巴掌大的小商店却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方便. ( )
5、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
6、晚上,月亮爱跳进这片湖水里洗澡. ( )
7、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
三、读下面的句子,判断它们使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1、海面上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3、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燃起了火.
① 比喻 拟人 夸张
② 拟人 拟人 比喻
③ 比喻 排比 比喻
作文四:《诗歌修辞手法》1300字
二、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形象。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音“思”,“泪”字语意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作文五:《《春》修辞手法》500字
浅谈《春》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在《春》这一课中修辞手法运用的比较多,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写于上世纪20年代,现编入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大师,散文《春》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它的丰富的艺术需要我们认真体味。
一、反复强调感情,《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一开始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了人们盼春的心理,使文章语言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表现出音乐美。而且在表现的内容来看,也更好地表现出初春时节的特点——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的生机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人们在初春时节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心情。写出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抒写了人们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在这热切的盼望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怎能不以喜悦的心情去热情拥抱春天呢?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拟人活化景物
接下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特征,粗略地勾勒了
作文六:《修辞手法大全》2000字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假使……便…… 、 要是……那么…… 、 倘若……就……、 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 无论……都…… 、 不管……也…… 、 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 由于……因此…… 、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 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 有时……有时、 既……又……又…… ……一面……一面…… ……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 起先……后面…… ………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不光……也……、 不仅……还……、 虽然……但、不仅……而且…… ……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是……还是……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9、目的
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10、取舍
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不(不愿)。 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常见关联词: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可……也、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只要……就、 既然……就、 即使……也、 无论……都、 不管……都、
不仅……还、 不仅……而且、 不但……还
作文七:《修辞手法训练》3700字
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顶真。
修辞手法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拟写题。解答修辞试题,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问题。
典型例题透视
例下面一句话属于一般性的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使其传达出一种炎热难耐的意境。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光,树上的蝉儿鸣叫着,小草立在路边。
盛夏的中午,
(2009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
答案示例: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刺眼且毒辣辣的白光,(使人眩晕,)树上的蝉儿烦躁地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小草耷拉着头(脑袋),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
透视:这是一道近似于扩写句子的试题,要求考生把一个一般性描写炎夏的句子,用上夸张、拟人的手法,添加一些词语和句子写出其“难耐”的炎热程度来。解答这道题,考生必须在给定的句子基础上做,要用上夸张、拟人两种手法,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添加词和句,把炎热难耐的盛夏中午写具体、写生动。
常见失误分析
例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工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2009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
答案示例:苏州的美是古典的,苏州的美是含蓄的,苏州的美是多样的。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材料按排比要求写句的试题。考生失分之处在:离开材料写排比句,所写的排比句不能概括苏州的美。比如,有的考生误将“优雅”“庄严”“恬淡”“古朴”等词视为对苏州美的概括,而导致错答失分。解题方略是,抓语段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
能力提升练习
1.下列句子使用修辞错误的一项是()
A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 .(排比)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C .(比喻)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D .(反问)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009年四川达州市中考试题)
2. 请你恰当地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描绘你家乡的一处美景。
(2009年辽宁阜新市中考试题)
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
(2009年四川内江市中考试题)
4. 写一段话,介绍一下你家乡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或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要用上比喻句,不超过50字。
(2009年贵州安顺市中考试题)
5.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请以“爱护地球”为主题写一段话。
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责任警示和谐居安思危同舟共济山清水秀
(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1. 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C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 .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对偶)
C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
D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3.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比喻、拟人,表现“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焦急、急切的心理。)
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C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夸张,突出地表现时光迅速流逝。)
D.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强盗行径的强烈讽刺与愤慨。)
4. 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 .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D .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5. 对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 .明喻夸张设问B .夸张暗喻反问
C .明喻夸张反问D .夸张暗喻设问
6. 请找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
7.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
B. 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8. 读下面一段话,回答两个问题。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1)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本体是什么?
(2)这个比喻意在突出()
A. 充满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 夏天,金色是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的颜色。
C. 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的气势。
D. 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年。
9.下面是歌颂青春的几句名言,请把它们改写成一个连贯的排比句。
①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②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莎士比亚
③春天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雨果
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马克思
⑤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改写:
10.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修辞手法训练题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1.C2.示例1:辽远的天空一碧如洗,晚风轻轻地摇着家乡的红花绿草,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在与她的孩子们低语。示例2:展现在眼前的是汪汪一碧的湖水,美丽的鱼儿快乐地游着。岸边的垂柳梳着秀发,不时低下头来欣赏自己的倩影。3.音乐家的灵感常常变成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常变成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常变成完满的构图,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4.略5.示例: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爱护它的责任。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的家园永远山清水秀。
Ⅱ专项模拟训练
1.A2.C3.C4.C5.C6.拟人排比7.A. 拟人B. 夸张C. 对偶D. 反问8. (1)麦浪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2)C9. 示例:(1)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青春,是创造一切的希望。(2)青春是珍贵的,她是人生最美的花朵,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转瞬即逝的春光;青春是饱满的,她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展示着时代的性格,孕育着时代的希望。(3)青春的价值在于它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稍纵即逝的瞬间;青春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性格;青春奥秘在于它总是希望做出一切,总是不断奋勇直前。10. 小树是森林的儿子:阳光是保姆,溪流是乳汁,小鸟、松鼠是树的玩伴。
作文八:《语文修辞手法》3200字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根据事物 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 人深入理解。
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甲像乙。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甲是乙。比喻词:是、成为、出现。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甲代乙。无比喻词。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 千条瀑布。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 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 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 使具体事物人格 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 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 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 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 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 句子 排列起来。
1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 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 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 一个国。
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 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 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活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 否定的内容;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 主要是加强语气。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 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 增强说服力, 富启发性, 而且语言精炼, 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 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 师不必贤於弟子。 ”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 物来代替。
2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 于变化和幽默感; 引人联想, 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 (人或事物) 的特征、 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去 …… (《故乡》 ) 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 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 演》)
11、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 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 人》)
运用对比, 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 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衬托(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即陪衬失去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 向发展。反衬即陪衬失去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西厢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衬托和对比的不同:衬托又被衬托事物和衬托事物的主次、偏正之分,陪衬事 物旨在说明、突出被陪衬事物。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的。
14、联想: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5、通感:所谓通感, 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 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 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 地理 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 想; 它能不拘一格, 行文活泼; 它能准确表达, 含意深远; 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 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 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本味》)听 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6、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
3
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7、互文 :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 思。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8、 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 首尾相连两次以上, 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 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 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 语气贯通, 而且能突出事物之 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9、用相同的语句回环往复的说明事物,在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4
作文九:《修辞手法类》3500字
修辞手法练习题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二、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
6、骆驼是沙漠之舟。( )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
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 )
( )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 )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 )
16、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
21、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
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22、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
符。( )
23、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
2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
25、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
到吗?( )
26、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
27、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
28、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
29、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30、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31、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改为
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
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与镜子
渐渐地少年开始接近那个老人。
站在门口望去,床上的老人像一根枯朽的老松木横卧在阴暗的角落。少年
是个很贪玩的孩子,他走进老人的房间不过是想找点好玩的东西,结果他很失望。
老人几乎一无所有。就连那个惟一的儿子也是偶尔来看一看。最后少年不得不“相
中”了窗子旁那块大镜子。他轻轻把它捧起来。这一切老人当时居然毫无察觉。
少年把大镜子捧到自家的阳台上开始搞他的恶作剧。他用镜子把刺眼的阳
光反射到楼下行人的脸上。行人的眼睛被刺花了,开始愤怒地责骂干这事的坏蛋。
少年嘻嘻一笑收了镜子藏起来??这个漂亮玩法搞了很多次,直至玩腻为止。
现在少年又开始寻找新的游戏对象了。下楼,又得经过老人的房间。门依
旧开着。还没走近他就听见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少年缩了缩身子。走到门
口时咳嗽声告一段落,只听老人含混地说了点什么。
阳? 光? 少年产生了好奇心,倚在门口,不走了。老人感觉到了,尽力提高
声音说:
“阳光??”其实声音依旧含混,但少年总算听清了——“阳——光”。
少年走进房间。这是二楼,太阳光被对面那幢小楼挡住了,阳光恰好照不进室内。
“孩子,我要??”老人一双千瘪无神的眼睛裂开一道细细的缝隙。
“要阳光,是吗? ”少年接下老人的话。
老人点点头。当然这个动作很细微。
“可是,太阳光照不进来啊! ”少年为难了,他真想走开,何必讨这个麻烦
呢。可是少年还是奇怪地落入了对话的“圈套”。
“镜子。我的镜子没有了。”老人此时说话声音比刚才大些。说完这段很
“长”的话后开始剧烈地咳嗽。
说到镜子,少年明白了。他飞快地跑回家把那块镜子从墙角捡起来。他明白老人这块镜子的用途了。
少年调好角度,阳光立即反射进来,照在老人身上,老人竟停止了咳嗽,脸上泛起笑容,堆满皱褶。这样,少年重新产生了摆弄这块镜子的兴趣。太阳不断西移,少年不断挪动镜子的位置和角度。于是阳光一直“照”在老人身上,直到老人安静地睡去。少年很是高兴,可立刻又陷入困顿——这样一会挪动一下终究不是高招啊!
少年想了一夜,他想为此搞个小发明什么的,比如可以叫“人造太阳”。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他想出了办法。他找来了家中所有的镜子,新的旧的,方的圆的??幸好那个爱照镜子爱买镜子的姐姐没有扔掉它们。
那大半天时间里,少年把那些镜子都立在了相应的地方,一直排到阳台上。这期间老人面对阳光始终微笑着。这也许是老人患病以来笑得最多的一次了。
这下好了,老人也有“白天”过了。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
少年再走进老人的房间时,才知道出事了——所有的镜子都不见了。地上是一块块玻璃碎片。少年这时记起方才走下去的那个人,是老人的儿子吧?
少年发怒了。要不是那人已经不见了,少年对他是绝对不会客气的。现在家中肯定找不到一块镜子了。
少年走进商店,想买一块大镜子,却没有足够的钱。少年在大镜子前徘徊。大约与此同时,在一幢楼内一个老人已经辞世。令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不解的是,那个染上病痛多日的老人居然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
3.“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
作文十:《修辞手法》2100字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系统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辨别各种修辞手法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并且在写作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的定义: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方式或方法。
二、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引用、设问、反问、顶真、回环。注意:有些句子,不单单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1、比喻(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两者必须是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的事物。
·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柔情似水、冷若冰霜、胆小如鼠、力大如牛、如花似玉、如胶似漆、恩重如山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比拟:把一个事物当做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和说明,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拟人)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 我不想说我很安全, 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 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 等待被扑杀的危险. 吃我的肉我没意见, 拿我的蛋我也情愿, 可是我不能容忍被当作污染, 想想命运的苦擦擦含泪的眼, 人的心情我能理解。(拟人)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跟开花。(拟物) ·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拟物)
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4、夸张: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突出印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一手遮天 、一步登天 、壮志凌云 、垂涎三尺、怒发冲冠 、沉鱼落雁 、胆大包天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句子中连续出现2个或以上的词语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
·**,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十里长街送总理》
作用:强调某种意思,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引用(用典):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爱国是什么?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 ·记得“满招损,谦收益”,你可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就骄傲得忘了学习!
作用:增强说理的说服力,增加文采。
8、设问:先提问题,再回答案,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59·独具特色的北京胡同在新世界还存在多少?经过调查,北京日报的记者得出的答案是:
条。
·《英雄需要什么?》有人问,英雄需要什么?有人答:能力?机遇?朋友?而我说:英雄,需要对手!
·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对不会!
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9、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答案在问句之中。
·花木兰代父从军,决战沙场的飒爽英姿又岂是一般男子可以相提并论的?
·你自己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作用:加强语气
10、顶针: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 ·看我作我,我看我,我也作我 装谁像谁,谁像谁,谁就像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用:结构严密,气势连贯,步步推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
11、回环(回文):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近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弟弟很贪玩,每天在阳台那里跑上跑下,跑下跑上,玩得不亦乐乎。 ·“有困难找民警”岂能变成“找民警有困难”?
作用:揭示事物内在联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来回往复,具有讽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