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史铁生》4700字
对于苏轼、史铁生乃至其他许许多多作家而言,正是所经受过的灾难,锻造出了他们超然世间的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哲学的指引下,他们的文章能够褪去浮华,震撼读者心灵,正如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授奖词所说:“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的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 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
念》
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在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初,总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可是这种话对史铁生几乎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史铁生心里说:“开玩笑,你们说的轻松,病又没得在你们身上。”尤其是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生命对于史铁生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当时,大夫告诉史铁生,他的病如果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准备在轮椅上过了。于是,史铁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
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史铁生用这种方式祈祷,希望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到后来,证实了他的病并非肿瘤之后,他就只写一个字了:“死”。
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却又总是在脆弱的同时展现出它的韧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的地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尽管它的生长速度慢得惊人,几百年也长不到一个平方厘米,但它却实实在在地生存着,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质。
人的生命同样如此。余华写过两部著名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在《许三观卖血记》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许三观,从年轻到苍老历尽艰辛;每逢家庭变故,他就以卖血来挽救危机,甚至差点为此送命。一次次卖血后,唯一的补偿就是到饭馆里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在《活着》里,地主少爷福贵的一生中,败家,中年丧母、丧儿、丧妻,丧女婿,到最后,连唯一的孙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无论是许三观还是富贵,他们都没有明确的生存目标,只因为生命的惯性才活着。不管是屈辱还是风光,不管是甜蜜还是酸楚,生命都在静静地活着。生命不是必须承受苦难,但生命确实有足够的韧性承受苦难,“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只要不死,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对于史铁生而言,虽然在瘫痪之初,死亡对于他那么具有诱惑,甚至于他每天早晨醒来,都因为自己依然活着而沮丧;但是,他依然活着。瘫痪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暴躁易怒。为了逃避现实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时,他总是摇着轮椅,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地坛公园里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复,耗在这园子里。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那时的孤独苦闷,但是,不管活得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生命却始终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搁。
所幸的是,在痛苦当中,还有亲友的爱在支撑他。母亲要他“好好儿活”的临终嘱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史铁生母亲的生命,因为儿子的残疾,也承受了无数折磨。史铁生瘫痪时,母亲已不年轻,为了史铁生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他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终,却总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说,正是这样的爱,耽搁了他的死亡。
无论如何,既然活着,就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丰盈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当史铁生又想到死的时候,心里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 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幽默的态度了。
启发史铁生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 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而卓别林的回答令史铁生终生难忘。他说,“急什么? 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句话让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于是,左右苍茫、四顾无路之际,史铁生想到了写作,想到用笔杆代替自己的双腿,来继续人生之路:“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
当时友谊医院有位老大夫对他说:“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史铁生说,这话对他来说终生受益。他初中二年级时赶上“**”,没有好好读过什么书,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双腿残疾之后读的。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作家邵燕华在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曾不由感慨:“史铁生的随笔也让我拷问起自己的阅读。说来惭愧,他书中提到的诸多国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
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经过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苦难似乎还在继续试探史铁生生命的韧度。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史铁生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
要是两条腿(起落架) 和两个肾(发动机) 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汨汨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作文二:《史铁生》2100字
1话题:宁静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
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2观点:心中绳索由我解
19岁本应是最狂傲的岁月,无情的上帝却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仇恨、不满、愤懑和无奈充斥着他绝望的心。每天,轮椅便成为了家与地坛连接的质点。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他用十几年的光阴思考,从地坛的一草一木、小虫飞鸟、来往路人中,他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渐渐解开了心中的绳索。“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著于暂时的得于失欢快与痛苦!”史铁生如是说。十几岁的他给自己的心厚厚地包裹起来,用绳索束缚着。三十几岁的他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绳索。
3摆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几轰然被击倒。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
4美枣生荆棘
只有忍受了电辊雷鸣,才有雨后彩虹的缤纷,只有历经层层洗练,才有细流的清婉动人,只有挺过了茧中的死亡的黑暗,才有蝴蝶生命的灿烂多彩。
美枣生荆棘,甘瓜抱苦蒂。
峭壁立青松,绝处长兰汀。
美丽是孤独的,探寻美丽必先跋山涉水;甘甜又是苦涩的,因为好的枣子藏在荆棘里。纵观历史,这长河上翻腾的朵朵浪花,是先贤们曲折的命运所塑造,因文人骚客不堪的仕途而汇聚。
史铁生,面对命运三番五次的捉弄,面对病魔重重的考验。他对着地坛,用一颗翻滚着热血的青年的心发誓:“我要活下去。”没有了双腿,他用手“走”出了绚丽人生;不能奔跑在绿野旷地上,他放飞了梦想与希望,让智慧替他驰骋于知识的蓝天。甘甜总在辛苦的背后,史铁
生似水,穿越了荆棘,收获了甘甜美枣。
5敢于正视压力
史铁生年纪轻轻就残了双腿,曾经无奈过,曾经失落过,也曾一个人摇着轮椅在“那座废墟的荒园”中虚度。做人的压力如同巨石般压在心口,压得史铁生喘不过气来,也曾对生命不抱太大的希望。然而,后来史铁生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给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里摆渡出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由于敢于正视压力,史铁生才坚强地从压力的深潭里挣脱出来解救了自己,然后,驾着“写作”号大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站
史铁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知道自己不能走路的那些天,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母亲早晚小心翼翼地看着我,怕我出事。”在他的文章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想站起来的欲望,那种对普通人来说再平常不过,而对于他来说却是难于上青天的愿望——站立。然而,他却用另一种方式站了起来。坐在地坛的草地上,看着残垣断瓦,在度过了最悲凉的日子之后,从他的心里萌发了一种写作的热情,这种热情使他重新面对生命,重新站了起来。
忘记与铭记:因为忘记所以铭记
是谁,青年时惨遭不幸?是谁,坐在轮椅上痛斥老天的不公?又是谁,在忍受了痛苦和悲伤之后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
是你,史铁生!当你对生命失去希望的时候,你痛苦、自卑。你诘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你铭记痛楚与愤恨,你铭记上天的不公因此竭力挣扎。
但是,在地坛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中,你渐渐清醒了:所有的挣扎都无济于事,铁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从此,你不再挣扎。你开始尝试忘记不幸和痛苦,忘记命运的不公,并开始重新审视病魔。
终于,在不断的病痛袭击中你明白了:病魔是生命中可贵的敌人,因为它让你懂得,在与生命抗争的过程中,只要坚强不屈,那便是赢;让你懂得“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所以,你铭记“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你,史铁生,因忘记不幸而铭记满足;因忘记不幸而铭记幸福;因忘记不幸而铭记生之可贵;因忘记不幸而被我们所铭记。
你,史铁生,终因忘记不幸而铭记每一线生的希望,而活得如此精彩。
作文三:《史铁生》1000字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做工。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读书人,当过饲养员,史铁生用缺陷的身体写出了健全的作品。 在**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与张承志同样至今仍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不再以群体为本位,而代之以明确的个人立场;生命的意义不再与历史的或形而上的终极目标发生关联,而是对虚无困境的战胜和超越;他的理想主义也不再是咄咄逼人的,侵略性的,而是温和的,宽容的,充满爱心的。”——许纪霖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贾平凹
史铁生在2010年12月30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作文四:《史铁生》800字
史铁生语录
·人所不能者 , 即是限制 , 即是残疾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 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 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 用笔去找。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 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 错过了的事 , 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史铁生的评价
身体虽残缺 , 精神却圆满
史铁生 1972年 21岁时双腿瘫痪 ,3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的肾 病 ,1998年恶化为尿毒症 , 开始做透析。 常年与病痛相伴 , 史铁生曾 自嘲说 :“ 职业是生病 , 业余写东西。 ”
至今 , 经过 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 , 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 蚓状。 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受到震动 , 以至于有人宣 称 :“ 史铁生之后 , 谈 ? 生 ? 是奢侈的 , 谈 ? 死 ? 是矫情的。 ”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前往史铁生家中拜访过他 , 他对本报记 者说 :“ 他虽然身体残缺 , 精神却健全圆满 , 而且没有一丝阴郁和怨 气 , 文字气质积极而明亮。 他是当代少有的能把灵魂的力量展示出 来的作家。 ”
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 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 刘易斯 步态的美 感,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 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 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 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史铁生的身体被命运的手摁着坐了下来,史铁生的精神却超乎常 人地站了起来,史铁生站在一种足够高的高度,在他的作品中有对生 命的思考和礼赞,有对生活的直面和热爱,有代表着人类对苦难坦然 的承认和勇敢的面对。他用他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作文五:《史铁生》4100字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对于苏轼、史铁生乃至其他许许多多作家而言,正是所经受过的灾难,锻造出了他们超然世间的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哲学的指引下,他们的文章能够褪去浮华,震撼读者心灵,正如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授奖词所说:“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的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
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
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
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
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
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是在21岁时双腿瘫痪的。就像文章中所写的那样,他那时心情无比地
糟糕和绝望。
比起邰丽华来,史铁生得以多享用了20年健全的生命,这是一件幸事。但同时,残疾对史铁生的打击又是那么突如其来,不像邰丽华她们,在不谙世事时就成为了残疾人,有一个慢慢接受的时间。在一个年少轻狂、风华正茂的年龄,陡然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无异从天堂坠入地狱,无数梦想、无穷的雄心壮志,都化为
泡影,那种痛苦绝望可想而知。
当时,大夫告诉史铁生,他的病如果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准备在轮椅上过了。于是,史铁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史铁生用这种方式祈祷,希望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到后来,证实了他的病并非肿瘤之后,他就只写一个字了:“死”。
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
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却又总是在脆弱的同时展现出它的韧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的地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尽管它的生长速度慢得惊人,几百年也长不到一个平方厘米,但它却实实在在地生存着,它生存的目
的就是不要死去,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质。
对于史铁生而言,虽然在瘫痪之初,死亡对于他那么具有诱惑,甚至于他每天早晨醒来,都因为自己依然活着而沮丧;但是,他依然活着。瘫痪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暴躁易怒。为了逃避现实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时,他总是摇着轮椅,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地坛公园里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复,耗在这园子里。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那时的孤独苦闷,但是,不管活得多么艰难,多么痛苦,
生命却始终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搁。
所幸的是,在痛苦当中,还有亲友的爱在支撑他。母亲要他“好好儿活”的临终嘱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史铁生母亲的生命,因为儿子的残疾,也承受了无数折磨。史铁生瘫痪时,母亲已不年轻,为了史铁生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他治病上,
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终,却总
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
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说,正是这样的爱,耽搁了他的死亡。
无论如何,既然活着,就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丰盈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当史铁生又想到死的时候,心里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幽默
的态度了。
启发史铁生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而卓别林的回答令史铁生终生难忘。他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句话让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
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
法?
于是,左右苍茫、四顾无路之际,史铁生想到了写作,想到用笔杆代替自己的双腿,来继续人生之路:“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
觅??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
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
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苦难似乎还在继续试探史铁生生命的韧度。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史铁生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
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汨汨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作文六:《史铁生》5400字
史铁生:最后的聚会 南方人物周刊
1991年,史铁生夫妇在雍和宫的家中
“如果你心有不甘,愤怒,贪婪,害怕迷茫……那就去读一下史铁生吧”(一位读者) 本刊记者 刘珏欣 发自北京
“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了。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这是史铁生延续多年的招牌打扮。在老朋友老邻居王耀平眼里,这代表“铁哥”的文学青年范儿。
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些,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呼吸渐渐微弱。下午,史铁生做完例行透析,回家后突发脑溢血。
晚上九点多,老朋友、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凌锋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凌锋感叹:“他的角膜真亮啊!”
这片不大的急诊区里,挤挤挨挨排了几十张病床,躺满了人,打针送药,进进出出,闹哄哄的。凌锋联系把史铁生转到宣武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单间,一个安静些的环境。作了十几年朋友,史铁生让医生凌锋明白,病人需要的,不仅有生,还有有尊严的死。对史铁生来说,有尊严的死意味着,不要“浑身插满各种管子”,靠它们维持生命是比死更可怕的侮辱和刑罚。
史夫人陈希米签了停止治疗的同意书,还要签一叠器官捐献同意书。病了几十年的史
铁生,想死后切开腰椎,看看那里到底出过什么事。
陈希米问凌锋,他这脊髓和脑有研究价值吗?凌锋说:太有了。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可以,可以,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
天津红十字会的人赶来,他们协调整个华北地区的人体器官捐献。凌锋说,2010年,这么大的华北地区,只有5个人捐过,史铁生是第5个。
史铁生昏迷着,身子因脑溢血微微颤动。陈希米扶着他的头,像平常在家里一样,淡淡地说:“没事了”,“你别动。”旁边懂医的人劝她:别弄了,他没有意识了。陈希米没听到一样,继续扶着说。
过一会儿,她起身去旁边病房办捐献器官手续。刚一走,史铁生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朋友何东赶紧去找陈希米,她回来一弄,好了。再去,史铁生又闹。最后只好把手续拿到病床旁边办,史铁生安安静静了。
“这事情,你医学能解释吗?他俩之间,肯定有一个灵魂交流的世界。”何东说。 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呼吸,表情轻柔而安祥,“像睡着了一样”。还有4天,他就60岁了。
所有医护人员走向他,三鞠躬。
开始肝脏移植手术,飞驰运往天津。
“好像把史铁生的生命传递给了另外一个人。”凌峰说。
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人的身体里苏醒。
没有太阳的角落
我生于1951年1月4日。这是一个传说,不过是一个传说。是我从奶奶那儿,从母亲和父亲那儿,听来的一个传说。
奶奶说:生你的那天下着大雪,那雪下得叫大,没见过那么大的雪。
母亲说:你生下来可真瘦,护士抱给我看,哪儿来的这么个小东西一层黑皮包着骨头?你是从哪儿来的?生你的时候天快亮了,窗户发白了。
父亲便翻开日历,教给我:这是年。这是月。这是日。这一天,对啦,这一天就是你的生日。
不过,1951年1月4日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虚无,是我从虚无中醒来听到的一个传说,对于我甚至就像一个谣言。?在还没有你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很久?--这不过是在有了我的时候我所听到的一个传说。?在没有了你的时候这个世界还要存在
很久?--这不过是在还有我的时候我被要求接受的一种猜想。
--《务虚笔记》
史家这一辈的男性名字中都有一个“铁”字。因为史铁生的第一位堂兄出生时,有位粗通阴阳的亲戚算得这一年五行缺铁。
堂兄弟们都健康平安,只有史铁生终究还是缺铁,“每日口服针注”。他有点庆幸父母在“铁”后选择了“生”字,也许不经意,却“像是我屡病不死的保佑”。
18岁时,史铁生从清华附中毕业,去陕北插队。这个家庭出身不红不黑的少年,看着大家都去,有些兴奋地以为这是一次壮大的旅游或探险。若干年后他说:“那是对个人选择的强制,……是一次信仰的灾难。”
干3个月农活后,他因腰腿疼痛回北京治疗。两个月没诊断出大毛病,也不疼了,于是又去陕北。队里照顾他,安排给他喂牛的活儿。
放牛不算重活,但因耗时而辛苦。有时候,史铁生帮村民漆画箱子,换人家去帮他放牛,还能换一顿杂面吃。渐渐有人拿他画的箱子去集市上出售,队干部认为这助长资本主义倾向,不让史铁生再画了。
1971年夏末,一次放牛遇到暴雨冰雹,史铁生再次病倒,高烧,腰腿一天比一天疼。同去插队的校友老李记得,此时的史铁生脾气火爆,远不像后来那样淡然,他跟医生大吼:你不治好我,我拿菜刀劈了你。三十多年后,老李再回插队的地方,那医生已经不记得史铁生的长相,却还记得这句狠话。
史铁生又一次回到北京,自己一步一步走进友谊医院。一年多后,离开医院时,下肢彻底瘫痪,只能由爸爸用轮椅推着回家。此时,他21岁。
他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瘤”,大夫说是肿瘤就比较好办;一个是“死”,他想不是肿瘤就死了吧,也比坐轮椅好。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他心里说:玩儿去吧,病又没得在你身上,你有什么不乐观的?
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会突然砸碎面前的玻璃,或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他在地坛的老墙下,双手合十,祈求神明。古园寂静,神明不为所动。
老李记得,从发病到截瘫,史铁生自杀过3次,因电灯短路而活了下来。
1974年,史铁生拿出当年画箱子的本事,在街道工厂找到一份临时工作--在木箱或鸭蛋上画仕女,有时候是山水,卖给外国人。没有公费医疗和劳保,他只是摇着轮椅拐进少为人知的小巷,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挣些糊口钱,每月15元,一干就是7年。
纸笔碰撞开一条路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
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2011年1月2日,熙攘的雍和宫大街上,一个小小的院门淹在一排香火店中。紧挨院门的小店“福缘”门口,有人喊着:“姑娘,来算一卦,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小伙子,你别不信。”突然,他脱下生意人的面孔,凑过来,成了街坊的样子:“你是来找史铁生的吧。看,他原来就住这间房。”
这间临街的青砖小平房,以前屋门向院里,现在改成向外,租出去成了香火店,这天没有开门。
很多年前,轮椅上的史铁生就从这里摇出家门,摇过只容一人的大杂院窄道,摇去不远处的地坛。那时的地坛荒芜冷落,如同一片野地。史铁生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史铁生的车轮压过地坛的每一米草地。他带着书,读一段,摇一段,有想法了马上停下,摇着走时可能又有更好的想法。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有人走过来,就把本子合上,笔叼嘴里,怕写不成反落尴尬。
1979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办的刊物《希望》上,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此时,他也终于落实了病残知青的优待政策,有了公费医疗和民政部门给的每月60块生活费。
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体力不支让史铁生辞去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写作。
“起落架(两条腿)和发动机(两个肾)一起失灵。”史铁生这样说。
朋友徐晓记得,史铁生刚得病时被人嘲笑,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和他们同归于尽;几年后,再有人嘲笑,他有的不再是恨,而是怜悯。“提起他的境遇,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夹着纸烟,闷闷不乐、敏感而又古怪的形象。但是,这种形象不属于他。只要见过他笑的人,就绝不会认为我的话有丝毫的夸张--他笑起来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猾,像是对某个恶作剧彼此心照不宣似的--你绝不可能在他那个年龄的其他作家的脸上看到那么单纯而又灿烂的笑。 ”
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最后在门上贴字条:“史铁生一听有人管他叫老师就睡觉;史铁生目前健康状况极糟,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一气短就发烧、失眠,一发烧、失眠就离死不远;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共产主义的好日子。”但人真的上门来,
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
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在王府井书店的角落,何东看见史铁生一本装帧简陋的白皮小书《我21岁那年》。21岁,史铁生开始腿瘫,他写自己是怎么面对的。以硬朗著称的主持人何东在书店里一边看,一边哭。
何东一直觉得这世界没什么事情应付不了,最多一死。但当父亲得了癌症,医生宣布一点办法没有,他崩溃了。那些以前看的书,教人刚强的、有意志力的,这会儿全没用了。“我一个念书的人,六神无主,就去医院旁边的书店翻,看有什么书,能解决我这个问题,每天去,每天去,非常失望。很少有书教人救自己,让人内心能面对自己,没有。”直到碰见那本史铁生的小书。
何东又找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来看:“它告诉我,除了一个现实的世界,还有一个灵魂的世界。”
父亲1995年过世后,何东第一次去史铁生家找他,碰到一个香港记者在采访。记者问:“您的专业就是在家写作吧?”史铁生说:“不是,我的专业是在家生病,我业余写作。”
生病越来越成专业了,透析开始,占走一星期3天和越来越多的力气。剩下的4天,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每天早上9点多,史铁生摇着轮椅到院子的西面,对着一棵玉兰树静静看书。如果是冬天,就摇到院外墙根,只有那里有太阳。如果是夏天,常有幼儿园的孩子来院子里绕一圈。不时有邻居过来打个招呼,或聊两句。对史铁生来说,这是和透析一样重要的透气时间。
他已经不是那个要拿菜刀劈医生的史铁生了,在送给朋友陈村的书上,他写道:“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史铁生爱看体育比赛,尤其是跑步和足球。最爱刘易斯,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下辈子有个像他一样健美的躯体。直到刘易斯在奥运会上输给约翰逊,史铁生明白:“上帝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朋友们都爱找史铁生聊天。“其实他也没说什么,好像很平常的话,很幽默。比如我去
他家,他笑着说你脸上怎么轱辘轱辘的,我回去就会想,我怎么轱辘轱辘了,我天天弄这么忙,犯得上吗?去他家,好像有去教堂或者寺庙的感觉。”何东说。
节日已经来临
最后的练习是沿悬崖行走/ 梦里我听见,灵魂/像一只飞虻/在窗户那儿嗡嗡作响/在颤动的阳光里,边舞边唱/眺望即是回忆
谁说我没有死过?/ 出生以前,太阳已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 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中/生死同一。
--《最后的练习》
没有哀乐,没有花圈,没有挽联……60根红烛绕成一圈,外面围着红网,一支支红玫瑰别住一张张祝福的卡片,写着:“铁生,生日快乐!”“一路走好!”
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高大的拱顶下,几百人给史铁生过生日。
两天前,史铁生遗体在北京八宝山火化,同样没有哀乐和花圈,朋友们把鲜花撒在史铁生身上。
此时,陈希米裹着粉色大披巾,戴上红围巾。彩色的水钻花朵型发夹,把头发高高别起。她微笑着讲,最喜欢朋友聚会的史铁生,这次终于不用因身体支持不住先撤了。“他这次有的是时间和力气,和我们尽兴。”发给朋友的邀请短信上,陈希米要求大家一不带花圈、挽联,二可带漂亮鲜花,三要穿漂亮衣服。
张海迪穿着漂亮的玫红大衣和修身靴子来了,带着60朵红玫瑰扎成的心型花束。铁凝带着一大篮红透的樱桃,去年见面时,史铁生孩子气地举着樱桃说,这个我爱吃。还有人带来了超大的生日蛋糕,上面用奶油画着大大的“60”和“铁生走好”。
屏幕上放起了史铁生自己拍的视频:陈希米在院子里拄着单拐,系着彩色围巾。史铁生说“往上走,一直往上走”,“绕回来”,像导演一样。陈希米转回头,眼睛笑得弯弯的,拐杖和围巾一起跳起来,像飞一样。
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走上台,声调安稳柔和,讲他小时和舅舅的一次次谈话,讲他因舅舅的影响从数学系转到中文系。
“不用悲伤,他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他的节日。”22岁的小水,平静地念起了舅舅的诗--
呵,节日已经来临
请费心把我抬稳 躲开哀悼
挽联、黑纱和花蓝 最后的路程 要随心所愿
呵,节日已经来临 请费心把这囚笼烧净 让我从火中飞入 烟缕、尘埃和无形 最后的归宿 是无果之行
呵,节日已经来临 听远处那热烈的寂静 我已跳出喧嚣 谣言、谜语和幻影 最后的祈祷 是爱的重逢
作文七:《史铁生》3100字
生命有它的来路,也有它的去处。你想让你的生命
怎么样,就是庄严的欲望。
史铁生:走在 2010年的最后一天
一、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史铁生《我与地坛》
2010年 12月 30日史铁生突发脑溢血 12月 31日凌晨 3时 46分过世,享年 59岁。 史铁生的生前遗愿,将不举行追悼会,捐献眼角膜、大脑、肝脏等器官。 史铁生刚去 世就被推入手术室,捐献了眼角膜、大脑、肝脏等器官。 12月 31日凌晨,史铁生的肝脏已 经捐给了天津一名需要肝移植的病人。
史铁生一生与疾病相伴, 大半生在轮椅和透析中度过, 曾自嘲“职业是生病, 业余是写 作” 。
史铁生 1951年 1月 4日出生在北京, 1969年去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30岁那年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从 1998年开始做透析。因为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史铁生每 周必须做 3次肾透析。 从 1998年至今, 经过 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 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 了蚯蚓状。
以致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
二、各界悼念
周国平等众多知名作家发表博客文章悼念史铁生, 称他为 “真正的作家” 。 称 “他的 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 。
史铁生的逝世,使中国文坛痛失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也许时间过去越久,越能够体 现出史铁生作为一个作家的魅力和他的文学的价值。史铁生的创作贯穿着整个 30多年新时 期文学。 一直到今天, 他的写作仍然坚持着精神的高度和心灵的高贵, 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不 妥协姿态。 多少年来, 史铁生以超常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病痛, 但他高尚的品格和 作为一个真正作家对人生、对世界明澈而坦然的态度,对世界进行着不疲倦的探究和书写, 将会成为中国文坛的重要遗产。他活得是那样有尊严,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作家张海迪和我通话时,伤心得有些失控。张海迪后来说, 我们也不要太伤心, 他最终还是解脱了痛苦。 大家知道, 史铁生生前每周要做两次透析。 他 和文学是在互相拯救。 我们感到, 史铁生没有走得太远, 他去了清平湾。 我相信史铁生走得 是非常安详的。 他是把文学当成自己内心非常高贵的信仰。 唯其如此,
他就更格外地让人感
到肃然起敬。 史铁生的离世, 让我们更加感觉到在当今文坛应当呼唤史铁生的这种文学精神 和对文学本身的敬畏,在史铁生身上彰显出一个当代优秀作家榜样的力量。
———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中国网 )
早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心情很沉郁。铁生大概是我们中国现在少有的,真正思考了 生,也思考了死的人。我想他离去的时候一定也是非常平静。某种程度上讲史铁生为我们 所有人都确立了一个范本,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面对生的艰难和死的威胁,而依然 如此尊严地生活。这 30年世界越来越喧嚣、浮躁,史铁生以他的存在,以他的作品,向我 们证明,什么是真正宁静、尊严、有安居感的生存。
———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李敬泽
铁生走了?这个最坚强、 最善良的人, 这个永远笑对苦难的人, 这个轮椅上的哲人, 就 这样突然走了?不可能,绝不可能!我祈祷,我拒绝,我失声恸哭。在这一瞬间,我清楚地 知道,我的世界荒凉了,我失去了人世间最好的兄弟。
——— 周国平
2003年授予史铁生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是因为他的随笔集《病隙碎笔》 ,那 种厚重、深刻、警觉,以及他对人生的通透观察,让我们评委深为折服。他不仅是一个文学 家,也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有大质量心灵的人。他虽然身体残缺,精神却健全圆满,而 且没有一丝阴郁和怨气,反而积极明亮。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为关注灵魂的磨难并到达了一种深渊境遇的作家,也是当代作品 最整齐的作家。 他的每篇作品都饱含他的生命体验, 几乎没有应景的文字。 他的写作, 有力 地捍卫了写作和生命的尊严。在今天这个庸常的、娱乐化的时代,他真正堪称伟大的作家。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三、价值
“中国的加缪” 的史铁生代表了中国作家的良心和一种精神高度, 其独特意义在于, 在 承受和化解苦难之后用苍凉拙朴意蕴深沉的文字表达出生命存在的坚实、 明朗和欢乐, 并点 亮他人的心灵之灯。
史铁生代表残缺的生命群落向所有人喊出了一个最强烈的音符:“ 平等! ”
史铁生并不把自己看作是人道主义的受施者, 他要让残疾人自立起来, 与健康人一样成 为人道主义的践行者。在《命若琴弦》 、 《我之舞》 、 《山上的传说》等作品中,史铁生赋予残 疾人独立的人生价值, 虽然这些人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 没有圣洁的光环, 但他们的所作 所为都是力图体现自己是生活中的 “人” , 是一个 “站立的人” , 具有与正常人一样无可忽视 的人生价值。
生命的短暂、 人生的无常、 宇宙的永恒常使人感到生命的飘忽和自身的渺小, 对生命的
珍爱和对死亡的恐惧如孪生姐妹伴人左右。而“怎样生,又怎样死”这一永恒的课题,往往 可以折射出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生生命哲学, 在当代作家中, 史铁生可谓是一个十分关注 人类生存与死亡的作家。由于坎坷的生活阅历、独特的人生体验,特别是史铁生 20岁时由 健康人变成残疾人的惨痛经历以及此后病痛与死神对他的多次折磨, 使他曾经经受了死亡的 严峻考验, 感受到了生命之不易与艰难。 因此在创作中, 史铁生常借助语言和人物又融合自 己的经历和思考, 对生与死表现出一种勇敢、 达观和探讨的人生态度, 并藉此表现了他的生 命哲学,即“使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
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经过对生与死的沉思和领悟,把生命哲学归结为“过程哲学” , 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 是过程, 是过程的精彩——他强调通过主观努力以体验精神的自 由与超越、实现人生的壮丽与辉煌。
追求宁静 拒绝诱惑。有人说,在当前轻阅读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 来的作家, 因为在泛娱乐时代读史铁生的作品是自讨苦吃。 但正因为此, 史铁生成为一位最 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 他不像某些作家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 而一直遵循内心的指 引创作, 戒绝着浮躁和诱惑。 史铁生 “心向于静, 戒绝浮躁” 的创作精神值得青年作家学习。 “当前,不少人面对巨大的诱惑无法静心,热衷于创作‘收益多’ ‘见效快’的作品,总以 为不融入‘市场’的潮流就要‘落伍’ ,以致形成注重‘量为先、质为次’的创作逻辑。 ”史 铁生的一生为我们愈发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令人珍视的精神向度。而我们的读者也应该明白, 在娱乐盛行的时代, 我们也需要静心阅读的心态, 在安静中领悟像史铁生那样伟大作家的作 品,去追寻真正宁静、尊严、有安居感的生存。
◆ 史铁生简介 :
史铁生(1951-2010) ,出生于北京。 69年 18岁插队下乡。 71年 20岁的他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 74年 23岁进北新桥街道工厂做临时工,在小作坊里,往仿古家具上画仕女。 78年 27岁开始学习写作。 80年 29岁因败血症住院, 81年 30岁因急性肾功能障碍辞职回家。 40岁在《上海文学》发表散文《我与地坛》 ,引起文坛极大反响,鼓励了无数的人。他的作 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代表 作有《我与地坛》 、 《病隙碎笔》 、 《务虚笔记》 、 《我的丁一之旅》等。
史铁生的人生书页翻过去了,但他的作品将永存于世。
永在
史铁生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 永恒复返,现在被 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 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作文八:《史铁生》800字
秋天里的史铁生
杨海天
他走过秋天,却没有留下秋天的萧瑟;他命若琴弦,却把生命的音符弹得刚铮。他早已去了,只留下这世间懵懵懂懂的孩子们,在这“焜黄华叶衰”的九十月交间,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文字,他文字里的秋天。
他走过秋天,便写秋天。他写秋天里的小庙,秋天里的母亲;写秋天里的梦,秋天里的人生。他留下秋天的林林总总,却唯没有留下秋天的萧瑟;他留下自己不尽的创伤,却把爱的动力向下传递。他走过地坛,静静的走,却留给这世人惊天动地的震撼。当所有的人在哀悼落日,他说“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当所有的人都在哭泣逝去,他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就如此,一路走过他疮痍却壮丽的一生,在2010最后一天钟声敲响之际,用他最后的骄傲,再次讲述这人生美满的铿锵。他就如此离去,不响一声,一如既往的平凡,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一种精神?? 对于史老先生,你没有必要仰望,因为他没有海伦的惊人毅力,没有霍金的超常智力,他也曾挣扎,也曾迷茫,也曾自暴自弃,也曾怨天尤人;对于史老先生,你又不由敬重。你读他创伤的人生,读他绝望的眼神,却能感觉,感觉那文字中无限恢宏的热忱:生的慷慨,隐的沉沦,迷茫和热血,无力又激情。因为挣扎,因为无力,才更具人的气息,才更让平凡的你我感至肺腑,因为激情,因为澎湃,却又在平凡的你我心中,点燃人所以生存的烈焰,却又在迷茫无助的你我心中,吹响人所以不懈的冲锋!
从来只喜欢郁达夫的文集,戴望舒的诗歌,习惯了肆意的生存,纵容着自己的沉沦,那林林总总的励志文集,空口大话,实在只如玻璃泡般脆弱不堪。只有偶然翻开史老先生文字,翻开《务虚笔记》,翻开《我与地坛》,才会刹那惊醒,感到沉默与避匿的可耻,感到人生本就当击水三千。他从未呐喊,从未做作,只是用一直铁骨铮铮的笔,告诉我们---人生,怎样才是向前!
他静静地走,静静地离去。只留下这世间懵懵懂懂的孩子,在庆幸着,庆幸秋天里有他,庆幸上天,赐予我们这炙热的天使,让我们还有动力去期待,焜黄岁月里灿烂的明天。
作文九:《史铁生》1200字
高考作文素材之史铁生
也曾对生命不抱任何希望了。然而,后来史铁生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给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时摆渡出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由于敢于正视压力,史铁生才坚强地从压力的深潭里挣脱出来解救了自己,然后,驾着“写作”号大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论:先举出史铁生的事例,从事例中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地诠释主题。
21岁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生龙活虎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苦难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史铁生说:“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于是他瘫痪中挺了过来,为了深爱他的母亲可以舒心,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他选择了写作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做到了,他凭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的病体艰难的写作。他战胜了苦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跨越了它,苦难就会给你送来一笔丰厚了财富。
话题3:热爱生命
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道:“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么活呢?”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对生命的热爱就成为了史铁生的心灵支柱。虽然史铁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已经为世人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崇高形象。因为,热爱生命的人,无论是牌何种环境,总能扬起生命的风帆不断向前,向前!
评论:引用史铁生的原话,解读他的心灵轨迹,表达热爱生命的主题,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话题4 坚强
史铁生的信念只有两个字:坚强。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一桩比较简单容易的事,而只有生活用铁环把你紧紧箍起来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事情。”是的,坚强就是有打击却永不颓唐,有挫折却永不服输,有失败却永不妥协,有碰壁却永不迂回,有伤痛却永不呻吟??
史铁生这样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骤然之间沦落到要在轮椅上困度终生,这种不幸降临到谁的身上都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所以史铁生经过拉锯式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坚强的活着,且以骄人的成绩坚定着自己的追求。
《热爱生命》
史铁生1969年自北京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美好的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请设身处地地想想:一个刚过20岁的青年,正是做着各种各样美梦的时候,疾病突如其来像海啸般袭击了他,从肉体上毁了他,在心理上折磨他,在些后的30余年中或卧病不起或置身轮椅,命运不仅剪断了他飞翔的翅膀,还要让他时刻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他的每一个昼与夜又岂是一个“愁”字或一个“苦”字了得?
但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继续在人生之跟上行走,因为他——热爱生命。
作文十:《史铁生》3600字
史铁生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史铁生 《我与地坛》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 《我与地坛》
1、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史铁生 《病隙碎笔》
2、 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 ——史铁生
4、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史铁生
5、 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 ——史铁生 《我与地坛》
6、 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 ——史铁生 《灵魂的事》
7、 人有时只需静静的呆着,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 《合欢树》
8、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不能说,也不能想,也没有忘。 ——史铁生
9、 我曾赴白天,伤在集市。在那儿,价值埋没于价格,连人也是一样。 ——史铁生
10、 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面对死——这就像你在告别故乡的时候,是仍然怀念她,还是已经不想再来。 ——史铁生 《灵魂的事》
11、 上帝不许诺光荣和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困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史铁生 《病隙碎笔》
12、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史铁生 《我与地坛》 13、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淹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史铁生 《记忆与印象2》 14、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史铁生 《命若琴弦》 15、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 ——史铁生 《我与地坛》 16、 人以一个孤独的音符处于一部浩瀚的音乐中,难免恐惧.这恐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愿,却不知道别人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与别人相关,却不知道别人对这复杂的相关取何种态度;他知道自己期待别人,却没有把握别人是否对他也有着同样的期待;总之,他即听到了音乐的呼唤,又看见了社会美德的阴沉脸色。这恐惧迫使他先把自己藏起来,藏到甚至连自己也看不到的地方去。其实这也不可能,他既藏了就必然知道藏了什么和藏在哪儿... ——史铁生 《病隙碎笔》 17、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史铁生 《灵魂的事》
18、 所以,虚无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无中来。 ——史铁生 《病隙碎笔》
19、 会做恶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 在那些岁月,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恶梦中醒来的美梦。 ——史铁生 《原罪·宿命》
20、 死不足惜,关键是活着。一个正常人的死,并不比一个残疾人挣扎着活下去更难思议。不幸的人挣扎地活着是生与死的较量证明着生。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也不在乎生与死。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是难的。 ——史铁生 《史铁生文集》
21、 人有时候只是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 《合欢树》
22、 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史铁生 《务虚笔记》 23、 任何思想都是有限的,既是对着有限的事物而言,又是在有限的范围中有效。 灵魂则指向无限的存在,既是无限的追寻,又终归于无限的神秘,还有无限的相互干涉以及无限构成的可能。 思想可以依赖理性; 灵魂要超越理性,而至感悟、祈祷和信心。 思想说到底只是工具,它使我们“知”和“知不知”。 灵魂则是归宿,它要求着爱和信任爱。 思想与灵魂有其相似之处,比如无形的干涉。 ——史铁生 《病隙碎笔》
25、 就像输惯了的赌徒把屡屡的败绩置于脑后,输光了裤子也还是对下一局存着饱满的好奇和必赢的冲动。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好? ——史铁生 《灵魂的事》
26、 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史铁生 《爱情问题》
27、 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史铁生
28、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史铁生 《我与地坛》
29 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史铁生 30、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 北风呼号,老树被 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 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入死而观,你能够 听我在死之言,此后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 永恒复返,现在被 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 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史铁生 《永在》
32、 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史铁生 《病隙碎笔》
33、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史铁生 《记忆与印象》
34、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 《我与地坛》
36、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 《我与地坛》
37、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 《我与地坛》
38、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史铁生 《我与地坛》
39、 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史铁生 40、 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战栗,仍有未熄的对沟通的渴盼。你还是要去吗?不甘就范?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 ——史铁生 《病隙碎笔》
41、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史铁生 《我与地坛》 42、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史铁生 《消逝的钟声》 43、 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不断地想起,未必一定是思念,那更像是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所养成的习惯,是平静河流上的一个摆渡——就像是集邮,把往日的收藏拿出来看一看,无论是引出快乐还是引出痛苦,都益于时光的流逝,然后依旧把它们收藏起来,不让它们为非作歹,打破一条河流的通畅,包括不让往事把今天弄得脸色惨白。 ——史铁生 《务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