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5200字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地关系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出现的环境
问题和人类的对策。
2、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3、 理解环境伦理观的概念。
4、 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前预习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在各个阶段人类与环境分别表现出什么关系?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二. 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 传统的伦理观观念是什么?
2.环境伦理观的观点是什么?
制作:李莉 审核:阎志波 教师寄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2015.3.4
【课堂探究学案】
【探究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
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
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
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例1、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它的生物环境。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
B.通常所说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
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
D.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
2.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一组是 ( )
A.土地、岩石、矿物 B.村落、城市、泰山游览区
C.阳光、水、大气 D.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
【探究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发展阶段
例2、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完成3—4题。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4.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C.工业社会开始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探究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例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内容,回答5、6题。
5.下列主张和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可持续发展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发达国家应当限制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
D.在保护全球环境时,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6.读右面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以下各题。
(1).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
的 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图中①②③④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生态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探究四】如何正确区分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
例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据此回答7—10题:
7.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
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 D.治理污染
8.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
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总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读下面漫画,回答9~10题。
9.本漫画反映的主题问题是 ( )
A.世界经济发展差距的“南北问题”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C.世界性水资源紧张问题
D.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紧张问题
10.造成漫画所反映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资源的总量不足和时间分配上的不均匀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有过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的历史
C.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资源进行垄断
D.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教学检测学案】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2题:
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化 ②兴修水利 ③毁林开荒④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d 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图中c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
①沙尘暴 ② 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 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但是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阅读材料回答6—7题:
6.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形崎岖;河流众多 B.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C.光照弱,植被覆盖率低 D.生物种类单一,数量少
7.如果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
A.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B.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C.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扩大耕地面积
D.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一(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据此完成8—9题。
8.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 )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提高环境资源成本
9.目前,一些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 )
①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②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提高关税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007年,随着巴厘岛国际会议的结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出现了转机。结合下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显示,工业CO2排放量大于50亿吨的大洲主要分布是(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11.对CO2排放引起后果的叙述并不正确的是 A.荒漠扩大 B.生物种类和生产率提高
C.沿海土地盐碱化增强 D.气象灾害增加
继煤、石油、天然气后,能源“家庭”又出现了“可燃
冰”,它是天然气在100多个大气压, -10℃的的条件下与水形成的水合物,其储量极为丰富,且目前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据此完成12—13题。
12.“可燃冰”生成在( )
A.南北两极 B.海底 C.地壳内部 D.地幔内部
13.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A.取代所有核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B.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代替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标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提高生态质量③提高农民收入④
调整农业结构,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50年前的“北大荒”是一片人迹罕见的荒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数十万官兵
和热血青年将它变成了名符其实的
16.文中所说的“北大荒”是指 ( )
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 C.宁夏平原 D.华北平原
17.目前政府决定停止垦荒的原因是 ( )
A.该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B.全国人口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不再需要将它作为商品粮基地
C.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地,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
D.该区剩的荒地开垦条件差,不适合开垦耕作
18.近代湖泊和沼泽的消亡加速的原因有 ( )
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②人为富营养化过程③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据报道,近些年来,日本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
有“无用之物”,一切废物都能被利用起来,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经济社会”,经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日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材料回答19—20题
19.日本政府认为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应该是 ( )
A.完全不排放废弃物 B.不开采自然资源
C.最佳生产、最少消费 D.适量消费、最少废弃
20.下列行为符合“零排放”概念的是 ( )
A.秸杆燃烧后灰还田 B.推广使用干电池
C.采富矿弃贫矿 D.用牛粪培育蘑菇
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
21.读A.B两幅图,回答:(10分)
(1)A图反映出的主要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图中主要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揭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据图A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分)
题:(10分)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3分)
①耕地生产力下降 ②草场退化 ③平均收入减少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可开发的
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
议。(至少答5点)(5分)
作文二:《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700字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环境和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两大要素,环境是非生物因素,人类是寄生在环境之上的生物,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人类是首当其冲的,因此环境和人类是相互影响的。本文通过简单的环境污染事例讲述了环境和人类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藉此警戒人类重视环境保护。
关键词:环境与人类 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概括出一个笼统的结论,环境与人类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是地球大生物圈的一个构成要素,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果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一般规律。
环境能单向影响人类。水资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人类一般都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繁衍生息,古代中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充足和土壤肥沃孕育了多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人类也能单向影响环境。人类可以开凿运河改变河水的流向,然后改变河流附近的空气湿度等。这里我们似乎看不到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割裂环境和人类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下面我将从反面的例子说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环境污染问题在当今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人类的繁衍和生命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
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直接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环境。人类要生存首先要从环境中获得食物,这时人类通过食物链和环境发生联系,通过捕食影响环境,环境再通过反馈调节反作用于人类。现在地球上的总人口数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人类对其它营养级的生物大量捕食已经导致很多物种消失,超过40,的地球上的生物面临灭绝的风险。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锐减使得生态系统营养级级数减少,抗变能力也降低,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削弱。长此以往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环境灾害,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大量的捕杀蛇,鼠就会因为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祸害农作物导致失收,人类也因此受到饥荒和鼠疫危害。
随着工业化时代到来,而人类的环保意识还相当薄弱,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加剧,不仅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也遭受到环境一系列的“报复”,公害病就是很好的证据。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生产废弃物的污染问题也特别严重。自1873年以来,伦敦共发生了7次烟雾事件,主要是煤烟粉尘与浓雾结合,最严重的一次在1952年12月,比以往同期多死亡4874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造成数千人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的症状和体征,1周内就有60多人死亡。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上游锌冶炼厂排放含镉的废水,人们用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导致稻米镉含量超标,吃了镉污染的粮食使数百人患痛痛病34人死亡。以上的事件都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单向的,人类不可能污染破坏了环境后能独善其身,人类会
最终还是自吃苦果,因为环境和人类是生物圈的因素,环境破坏了人类也必定受到牵扯。如果人类不尊重这个规律,最后可能变成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
比起大气候来说,人类的居住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更密切相关。当今城市化是一个趋势,大量的人口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显然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更脆弱的生态环境。然而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人类似乎忘记了要更小心保护环境,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大量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工业废气的随意排放,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受能力,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污染。当然,人类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病变,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水体污染导致河流和海洋的污染,人类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导致急性中毒或者慢性危害。过去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也危害着下一代人的健康。
我们应当认真对待过去的环境污染问题,重新认清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体制已经不适合人类发展的需要,人类不想成为灭绝的物种,就必须严肃地对待环境问题,并且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因为保护环境也保护了人类的健康。这个便是环境和人类相互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
作文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200字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
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
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
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
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
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
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
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
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
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
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
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
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因此,理顺下列几个关系非常必要: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
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人类的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
益,能够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
有机结合,互成一体;
?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促进人对自然界利用的认识进一步
深化,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
意识必须加强,主体的决策必须正确;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必须使人类一
直处于地球的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量之内,必须一直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状态之中。
总而言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
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
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
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
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
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作文四:《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500字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关键词: 人类与环境 水污染 协调
一:环境的含义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和作用 所谓“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外界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
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二:以水污染为例来分析污染和危害
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积聚体。
根据人类活动的不同形式,可以将水体污染分成下面几种类型。(1)工业污染源各种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排入水体就造成了工业污染源。(2)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居民聚集地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和冲刷器物所产生的污水,因此,主要由一些无毒有机物,如糖类、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尿素等组成。(3)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
三: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途径
1、
2、 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加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普及有关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环境科
学研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广一个用现代新技术保护和治理环
境。
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治理环境应根据污染源,重点是治理“三废”,将它资源化,化害为
利。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绿化环境,净化环境,美化环境,使人们
在清洁美好的环境中生活。 3、 4、 5、
作文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800字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
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估算,现代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五十亿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一千万人的食物。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
作文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600字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结构图的形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表格的讨论,使学生掌握运用列表比较的方式归纳地理现象。
3(通过对“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学会如何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2(通过结合本节学习内容中的讨论、探究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课本第l4页的“图l—8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的理解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千丝万缕,有可持续性的,也有不可持续性的。人类与环境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才能保持二者关系的和谐,学习本节课的内 容后,就会全面了解。
【板书】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列举出存在于我们周围能够体现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例子。 【图片展示】投影课本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思考】阅读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简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 生存空间 ,人类还通过 生产 活动从环境中索取 物质 和 能量 ;同时,人类又通过 生产消费 活动和 生活消费 活动将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排放到 自然环境中 。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人类 ,这叫 反馈 作用。例如: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由于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从而导致酸雨……
【思考】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向自然环境排放生活、生产的废弃物,都会引起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吗?
【学生回答】不是的,
【教师讲述】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的功能,如水流的流动、大气的运动等自然净化和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等,同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当人类顺应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时,环境就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如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思考】环境的反馈作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环境的反馈作用可分为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和不利于人类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如植树造林后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等等。
【承转】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也是人类史。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
【板书】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5页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 格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提示可从纵向和横向方面考虑)
(2) 例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
(3) 什么要谋求可持续发展?
【学生回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采猎文明时期的依赖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又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善待自然;?环境问题的区域性正由少数地区蔓延到全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2)
(3)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且它们反作用于人类,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思考活动】1.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2.收集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古语和评论,并与同学交流。
【过渡】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谋求可持续发展阶段,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板书】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讨论】结合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及社区调查活动等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阅读】课本第16页阅读材料“自然生态的多种价值”和第17页“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探究活动】一个公共牧场,有若干牧民在放牧,每个牧民都有两种选择: ?大家合作,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牧畜数量,使之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 ?尽可能多增加自己拥有的牧畜头数。
讨论:假如你是牧民,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点拨】选择?是正确的,因为牧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牧民放牧的牲畜数量控制在承载量之内,既有效增加牧民收入,又保护草原生态。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3(环境的反作用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1(采猎文明一依赖自然
2(农业文明一改造自然
3(工业文明一征服自然
4(后工业文明一善待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尊重与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作文七:《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2600字
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摘要: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又改变和影响着自然环境。人类只有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尊重自然环境,善待自然环境,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类更好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就如何研究好,处理好环境与人类发展的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人类发展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还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并建立了现代文明。但同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1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一切生命或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进行,人类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往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但同时人类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环境。人类的活动如果毫无节制地向环境进行索取,毫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类只有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寻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无论远古人类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还是现代人有意识地塑造环境,都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写照。人类所经历的由树栖到穴居、由散居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由向自然中采集食物到畜牧和农耕的发展以及今天的高度发达和繁荣,这无一不是人类逐步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过程。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从而影响能源的持续供给,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最终自然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不断拥现,从美国的“黑风暴”到世界人口的剧增和森林的锐减,以及我国目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果没有人类的介入,那么资源和环境就会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进化和发展,像污染、浪费、破坏或者保护、优化等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也就不存在好、坏、利、弊了。所以,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就是所谓的自然环境,如,黄河长江、高山平原、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等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如,城市、
乡镇、长城、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必需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要有含有一定空气和水的空间,要有充足的阳光;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及生活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环境还必须具备容纳并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所以说人类没有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是根本不能生存和发展的。然而环境、资源、人类之间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大自然的不断演变、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更是一个不断重建环境、再造资源的历史。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源。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存在,没有自然环境的完美和恩泽,那么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生产活动都无从谈起。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财富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更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认识它、研究它、帮助它、保护它、回馈它。我们人类主观上的需求和有目的的各种活动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属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必须认识环境,研究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然的话,就必定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形形色色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将会随之涌现。
自然环境哺育了我们人类,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步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劲。正如**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无数的人们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财
富。人类不仅改造山河,修建巨型水库,兴建繁华都市,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研究培育新型生物,制造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产品,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人类还步入了星际环境和外太空,到更大范围的环境中去寻求发展和自由。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由人类发展和自然大环境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要通过生产劳动和自然大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同时,人与自然环境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在寻求改变自然环境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环境又竭力维持其自身固有的自然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环境这种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具体体现,特别是自然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很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加之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或者对资源地攫取超出自然承载的能力范围,就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灾难的降临。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问题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已是全世界公民的共识,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环境。为了让我们人类的未来更繁荣更舒畅更自由,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
护我们人类自己。
3 总论
总之,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与自然大环境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实际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自然环境,进而使人类自身逐渐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长远方针。
参考文献
[1] 房龙.人类的故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31—34
[2] 迪维诺.生态学概论[H].明.比利时,1974:72—76
[3] 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10: 10-13
[4] 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0-25
作文八:《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3100字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
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
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农耕文明建立起来,人类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4.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当今世界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石油和煤炭均来自于此。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众多地震、海啸起因于此。 5.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6.人类与近地太空 一直以来就有陨石、陨铁等天外来客影响着地球表面圈层,包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近地外太空的活动越来越多,开发新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太空和自己造成了相当棘手的麻烦——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之多,以至于火箭、飞船升天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至于落入大气层,虽被燃烧殆尽,但也有少部分残留回归地球表面,若是其中有放射性物质,恐怕人们无法视之不见。由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并在对于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逐步转变、提升。
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少污染,特别是温室效应,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的使用化妆品、空调制冷剂等里面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里昂,从而破坏地球表层的臭氧分子。臭氧层的空洞,更是给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威胁。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体环境;化肥的使用,破坏了徒弟的盐碱性;绿色植物的两砍伐,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说明了,人类的活动的确与环境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环境当中,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早期的人类最大自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都是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加上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这一不变的法则,这就促使了人类的发展。随之人类也试图去改变地球的表层环境,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从人类诞生早期的环境对人类单向的影响为主,变为现在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格局。由此可见,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对立统一性。
作文九:《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3400字
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身体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机的生物圈看成是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多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办事,才能使生物圈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着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无论科学技术有多么发达,人类也难逃自我毁灭的厄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
一、人类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体
我们人类必须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在人类可及的范围里,只有地球存在生命,生活着人类,科学家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中化学元素与地壳岩石中这些元素的构成是基本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人类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体。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的正面的作用
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空前高涨。正如美国的科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似乎成了前两个世纪的真理,并有无数的人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得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一千万人的食物,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五十亿人口。人类可以让荒林变粮田,可以移山填海,改造山河,从沙漠和海底抽石油,筑起
巨型的水库,兴建繁华的城市,驯养培育野生的动植物,研究新型的生物品种、制造环境中没有的新物质,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的改变着自然环境,人类从原始的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逐步转变为主动的改造自然环境。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的负面的作用,促使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新认识的发展
人类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早期人类的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有有限,为了生存和发展,肆意的毁坏山林草水等环境,为人类自我所需。他们在改造自然环境时,根本没有认识到盲目的毁掉原始的山林、草水种植粮食作物会使得被开垦的土壤因为失去绿色变化后,随着四季的变化、岁月的变迁造成的风沙天气和土地沙漠化以及河道的淤塞造成水灾、旱灾、风灾、沙害等,更没有看到子孙后代的狼狈和不堪。例如我国历朝历代的奖励垦荒造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黄河的黄沙滚滚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有多大!20世纪30年代美苏盲目地毁掉天然草场,造成耕地的风蚀,我国50—70年代对西北东北的开垦造成天昏地暗,风沙席卷的沙尘暴天气。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层层梯田造成水土的流失。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是
三、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惩罚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不仅表现在环境的污染方面,还表现在生态平衡失调,这就是当代的环境问题。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遇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
1. 耕地面积缩小。人类再没有扩大耕地和牧场的余地了。随着世界人口的猛增、世界城市化发展将使耕地缩小的趋势加大。
2、林锐减
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化为乌有。森林锐减使得物种的灭绝加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生态破坏。
3、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全世界已经有90多个国家受到沙漠化的危害,每年有260亿吨表土流失,使得土层瘠薄、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4、矿产资源日趋短缺和淡水资源危机
按照目前的消费,石油大约持续到下世纪中期,天然气可维持几十年,煤还可以持续100年左右。
5、物种灭绝
每天现在灭绝一个物种,预计这个照次下去,生机繁荣的地球将要逐渐变得黯淡。
6、有毒化学品和废气物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化学品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有危害,有与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都受到污染和毒害,现代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化学品危害环境的重要途径。人类在生产众多的工业品产生的废气物,其中具有有毒、易燃、腐蚀、和放射的各种废气物,严重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无论人类的创造能力有多大,如果不按照生态环境的规律办事,必然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惩罚。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最大的受害者是人类自己。
四、人类必须将自身作为环境的组成,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道路。
人类必须将自己看成是气球的一员、是环境中的一员,寻求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因为生态系统包括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无机环境。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食物链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食物链是自然环境长期演化的结果,如果,人为的破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会破坏生态环境。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因此,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和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我国也依据这一新思路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白皮书》。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要的途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借助科技手段有效处理控制“三废”污染,增加绿地覆盖率,有法必依,违法必纠。
五、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的审视、有效的国际合作,多种手段的
综合运用。
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对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也可以给人类造成危害甚至灾难。
2、人制定的法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应该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致过度消耗并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使环境的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能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改变工业化国家采取的、并被许多地方仿效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依赖科技进步来实现。降低污染强度的目标,加强国际监控。
5、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各国必须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6、从漠视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滥用自然资源的社会经济行为转为探索的、既能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又能达到生态环境持续良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全新的发展道路
7、控制农药的污染和白色垃圾,必须使每一个公民充分认识到危害,禁止乱仍药瓶和塑料袋,实行地埋法。
8、各国必须坚持和平,反对战争,否则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海湾战争,美国伊战争等给环境造成的影响。
9、提高国民的素质,加强环境教育,树立环境意识,保护生物圈,保护建设我们的家园。 总之,人类在发展中与环境产生关系,是对立统一。人类在发展的同时环境亦得到保护,则是良性发展;人类在发展的同时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则会出现环境问题,最终阻碍人类的持续发展。
作文十:《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的关系》3600字
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的关系
摘 要:地貌形态是内、外营力过程瞬时对抗作用的结果,人类历史与地貌演化的过程相比,不过是非常短暂的瞬间,但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自然的地貌演化过程发生了改变。总结起来,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可以简单得概括为三个问题:人类对地貌的选择利用;人类的自然地貌的改造;人类活动对地貌发展的教育。本文就以这三个问题为内容,对其进行举例分析。以此来体现人类活动在地貌演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 地貌演化;人类活动;选择利用;地貌改造;地貌发育
地貌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探讨和阐明地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活动逐渐成为作用于地貌的第三营力,影响着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过程,并能创造出新的人工地貌。在原始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狩猎、垦殖、放牧,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也正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局部表面的自然地貌演化过程发生了改变,原来的森林、草原地貌经过人工改造,有的变成了耕地,有的变成了沙漠化地面, 文化景观使自然景观面目全非,特别是近几千年以来,人类活动对地貌演化过程的影响尤为强烈。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地貌的改造也越来越频繁。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态和过程的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然而,当人类的活动违返自然规律时,人类与地貌的矛盾就会产生。总结来说,人类与地貌的关系是统一对立的,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下列三个问题。即人类对地貌的选择利用;人类对自然地貌的改造;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1. 人类对地貌的选择利用
人类对于地貌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于对地貌的选择,其历史更为长远。较人类低等的各种动物都有选择宜于自身生存环境的本能,人类当然也具有这种趋利避害的环境选择习惯。考古界早已注意到,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聚落,都体现着古代人类对环境的选择和利用。有史以来,这种倾向更加明确。
《诗经.公刘》中记载了周人的先祖率部落迁徙至渭水南岸时,观察和选择地貌的情
【2】景:“陟则在献,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最后为周族选定了居地。 周
成王时,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决定营建新都。先命召公去伊洛地区观察地形。春秋时期成书的《孙子兵法》中,已对各种地形地貌与行军作战的关系作了精细而系统的论述。《管子》中把与农业有关的地貌分为二十种类型。《史记.夏本纪》称大禹“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桥。”对于低湿之地,让人民
【3】种稻。以上种种,都说明先秦时代,我国古人对地形地貌已有相当的认识水平和进行目的不同的利用了。我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便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不仅中国,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古文化中,都有大批的人类选择和利用地貌的例子,埃及、巴比仑、印度和中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 其古文明的发源地都分布在几条大河的中下游。在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的中下游谷地,尼罗河谷地的宽度自二十公里至四十公里不等。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泛滥期间,谷地两岸的土地不仅得到了充足的灌溉,并且淤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极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巴比仑所在的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地势低平,每年定期泛滥的河水与埃及相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也不例外,同样是在河岸宜于农业的区域内诞生的。大河谷地的特殊地貌环境,是人类这一阶段文明发展的最优地带。
农业聚落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方式, 要求具备一定较平坦的可耕地貌条件,同时也受到水源和其它一些机制的影响。所以这类聚落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河流阶地、湖畔、山脚、谷口两侧及盆地的边缘部分。
草原地区的游牧部落,其最大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因而那些绿草茂盛,地形平坦区域的河湖旁,便是他们最理想的安栖之地。 【1】
除此之外,都市、堡垒、关隘、道路等等,都有其不同的地貌要求。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对地貌有所选择,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2. 人类对自然地貌的改造
人类不仅仅只是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地貌环境,还对自然地貌有着改造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也由以往的对自然的依赖跃进到对自然的征服。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还不断地改造和变更自然地形,从而形成新的地形地貌,这种地貌,被称为“人为地貌”。
对于自然地貌的改造即有微观的又有宏观者,小到挖掘一个土坑,堆起一座土台,大到移山填海,开挖运河,所以人为地貌的形态复杂多样,千姿百态。所涉及的人为地貌大致有下列几类:
1.1.水利工程。包括堤防、水坝、沟渠以及码头、海塘、防波堤、水塘和其它水利建筑工程。
1.2.交通工程,有路堑、路基、桥梁、隧道,及其它交通设施形成的地貌。
1.3.工业工程。有采矿形成的坑洞、断面、沉陷和料堆、垃圾堆。
1.4.耕作工程。各种梯田、分阶的人工耕作平地,石砌地阶,和从田里清理出的堆石丘、堆石带。
1.5.军事工程。城堡山寨、防御沟墙、地道掩体等。
1.6.其它工程。城市和聚落废墟形成的台地、古墓堆土、大型建筑形成的丘墟、台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人类对于地貌的改变能力也不断强大,比如中国古代黄河下游的千里长堤,贯通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是举世闻名的浩大工程,都对原自然地貌进行了巨大的改造。这对人类带来了便捷的地方。
但是人类对地貌的改造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 “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由于近几年硫烟雾,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地球的
【4】温度大大的提高,有人也认为地球连年高温是“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的。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
3.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人类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二是通过环境或其他自然要素,间接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人类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经常对地貌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使用土地,往往要改变地貌的动态,最常见的改变地表面的坡度,把斜坡地改造为平整的土地或梯田,以适合农业或建筑的需要。
城市内外的人类活动,经常破坏地形,甚至使某些天然地形消失。为了建筑大型楼房或其它设施,认为夷平小的土石岗丘或小的山头,其夷平速度远比自然界的夷平作用大得多。
人类活动还能通过改变环境或其它自然要素,间接对地貌发生影响。例如:据专家研究,新石器时代大部分润温地区还完全被森林覆盖,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的大规模森林采伐和农业开垦,使地表植被减少,加速了水土流失、崩崖和滑坡的发生,一些地区严重到基岩裸露的程度。被冲刷的泥沙在有些谷口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同时,也改变了河流的稳定性和含沙量,使河流下游发生洪水和泛滥,引起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加快扩张。中国的黄河就是最典型的受人类影响而加速和改变了地貌的河流。相反,如果我们重新在流域内植草植树,则又延缓了上述地貌的发展进程。
古代人类在河流上修建了一座大坝,这就改变了河流的比降、流速、侵蚀、淤积等,甚至小范围内的水文、植被、小气候也受到影响,导致水坝的上下游,地貌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巨大的。另外,人类修筑河堤、码头、水渠、运河、桥梁都会对地貌产生影响。我国新疆塔里木河由于数百年来不断引水垦耕,下游出现断流。加之其它原因,大湖罗布泊已经干涸。
地貌的发育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中任何因素,都会使地貌发育产生加速、滞缓或出现新的形态。
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貌学的任务,要把地貌研究与环境保护、生态
【5】平衡和工程建设后出现的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人类在开发利用地貌环境和地貌资源
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破坏环境系统的平衡,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活动对地貌环境的近期的、直接的影响,比较容易看到;而远期的、间接的影响,则很难预见,时间一长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影响或出现自然灾害。因此,我们在处理人类和地貌关系时,必须细心考虑今天的行动,更要考虑长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schcidegger,A.E :《地球动力学研究原理》,大自然探究,1985年第2期
【2】 周振甫 译注:《诗经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7-1
【3】 (西汉)司马迁 著,冯栋才 编:《史记.夏本纪》,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9-1
【4】 杨觉雄 张向先:《地球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环境科学动态,1997年第4期
【5】 张光业:《地貌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