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竞选州长》读后感》600字
《竞选州长》是一篇幽默的文章,它出自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叶温之手,自然与众不同。
文章介绍了一段马克叶温与另外两人竞选纽约洲州长的事。
笑完之后,静下心想一想,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个人之间,企业之间,甚至党派之间,通过各家媒体相互造谣,排谤,使多少人心灵受到伤害名誉受到玷污!
不久前,河南几家酱油厂就发生了相似之事。由于广告商黔驴技穷,又欲使消费者更青睐其产品,他们便开始了虚假的“检验”活动。首先是请来了“专家”,进行检验,然后一本正经地宣布结果,当然是谁谁的产品有什么什么问题,还说有“毛发酱油”,这当中自然衬托出他自己的酱油好。结果一出来,那家厂盈利上升了好一阵子。但好景不长,正当他们暗暗得意之时,被“攻击”的厂也开始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发起者受到接踵而至的打击。这活动到了高潮,消费者也开始质疑,终于有媒体披露了真相……
在谣言四起的处境中,要坚持事实,让事实说话,谣言最终一定不攻自破。这使我想起两位伟人——莱特兄弟,他们造出了飞机。开始人们骂他们是骗子,但是他们没费口舌,默默耕耘,让人们看着他们怎样在蓝天白云之间遨翔,震惊了全世界。
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遥远,作为一个小学生打小报告、说别人坏话是不对的,不能养成令我们长大后影响自己的坏习惯。我们不要做传话筒,更不要做操纵它的人。
《竞选州长》读后感 黄哲超 600字
作文二:《竞选州长读后感》600字
权利
--读《竞选州长》有感
六(3)班魏铭 权力是一个恐怖的东西。在追求权利的路上,许多人不择手段,可以把一个清白的竞选者说得无恶不作。在读了《竞选州长》后我更有了深一步的体会。
马克`吐温先生,重重磨难后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参加竞选。他自我感觉名声不错,相较其他两位靠一人得势而升天的竞选者有显著优势。然而,几家报社受另两位竞选者指示接二连三诽谤他,说他是“臭名昭著的伪证犯,蒙大那小偷,盗尸犯,酗酒狂,肮脏的贿赂犯以及恶心的讹诈犯”?马克吐温感到极度愤怒,可也十分无奈。就连“证据”都有了。最后不不得不递交出竞选的声明。
回头看吧,再让我们仔细地审视这个世界吧,事实摆在你的眼前,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太阳却尚未得到光明的世界。尽管现在没有出现过文章中所介绍的事情,但不可否认黑暗仍然笼罩着这个世界。黑暗的根源就是钱和权,有了权就有了钱,有了钱就能够得到权。有了权力,就可以行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就可以偷工减料贪去工程项目的钱,有了金钱,就可以收买官员办事,就可以弄来个一官半职当当。或许人之初,的确是性本善的,可将来置身于社会当中,谁又能避免而不被黑暗所污蚀呢?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在中国官员以前管得没那么严时,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往纪委
(纪律检查委员会)里钻。起初我也不明白。我总会问纪委的工资会高些吗?为什都想去纪委?现在我明白了。纪委就是管下面公务员的。并不比其他人轻松。
恕我直言,就因为没有人管他们。自由,想怎样都行。本书中的另两位竞选者或许也是这样想的。
毕竟那时是旧社会,现在的社会或许这样的现象也少了。可还是因为管得严了。权利还是一块磁石吸引着那些铁块。
作文三:《竞选州长》3800字
竞选州长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我”最终放弃竞选的原因。
3、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介绍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对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
2、思考:
⑴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⑵若将题目改为“一次??的竞选”,其中省略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填什么词语?
三、读完课文后正音,讨论上述问题。
① 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主要人物是“我”。
②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次??的竞选”中省略的部分填写恰当的词语。 如生答“虚伪”、“所谓的‘民主’”等即可达到初读课文的要求。(只要是反映对课文的基本理解即可,这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的一种方法或手段) ③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落实。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
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居心险恶、悲恸、讹诈
四、学生默读课文,然后二人一组讨论“我”为什么“放弃竞选”。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题目帮助学生思考:
1、小说的参加竞选的人物都有谁?
2、概括课文内容,找出对方给我定的莫须有的罪名 实际情况
(投影)
a 伪证罪 无中生有,纯属诬蔑
b 偷窃罪 “我”没到过蒙大拿
c 盗尸罪 没有诽谤过霍夫曼的祖父
d 酒疯症 “我”已整整三年没有喝酒
e 贿赂罪 硬栽到“我”头上
f 讹诈罪 准备“答复”指控和谣言
g 纵火罪 恶意中伤
h谋财害命
i 以权谋私 准备“答复”的念头动摇
j 九儿寻父 无耻的迫害
对罪状分析,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时、地、证人俱全。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为孤儿寡妇伸冤,不明真相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奇的事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比偷窃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较前又升一级)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诨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①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可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大罪状,把小说推入高潮。
分析后四条罪状:纵火罪、谋杀罪、罪、九儿寻父。
要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②“九地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③“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投影总结罪状由轻到重)
2、“我”开始与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竞选时是怎样想的? 明确:①“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那两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
3、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4、故事的结局怎样?“我”满怀懊恼,放弃竞选。
5、理清情节结构(投影)
五、集体讨论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明确放弃竞选的原因:竞选之初,“:我”的心情是高兴的,而且觉得有把握。因为“我”自己觉得比起另外两个对手来“声望还好”“生平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而两位对手“显然??习以为常”,按竞选条件,“我”当选应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对方报纸接二连三的对“我”造谣、诬陷,先后罗列六大罪名,并把烧死病人、谋害叔父、收刮弃婴等一大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我”的头上,最后竟唆使九个各种肤色的小孩,齐登讲台,叫“我”爸爸,弄得我狼狈不堪。这样“我”简直不知所措,独立党的报刊主编和领袖们也都动摇害怕了,于是“我”自认晦气,偃旗息鼓退出竞选。
六、理解本文的主题
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我”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而遭到一连串卑鄙无耻的诽谤和中伤的故事,有力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
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夸张和讽刺的语言风格。
2、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男生读“我”的叙述部分,祖母的回信请一位女生读,要求根据内容突出语调和感情。
听读时思考: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用笔在书上画出体现语言特点的语句。
二、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集体朗读,自由发言。
学生会很快答出这篇小说所具有的夸张和讽刺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种语言特点的例子,能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例:a、夸张:
㈠课文有时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如:
⑴作者故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极力渲染“我”压根儿就不知道香蕉园,突出对方的造谣、污蔑。)
㈡用比喻的修辞进行夸张。如:
⑵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极力渲染我的恐惧心理,同时暴露对方恶意中伤的阴险狠毒。)
㈢罪行离奇,荒诞,故意夸大罪行(运用不可能落实的精确数字、故意夸大因果之间的反差)。如:
⑶指控“我”诈骗香蕉园一案,发生在相隔万里的异国他村,根本无法查实,
但证人却精确到有34人之多。(对被资产阶级政客收买的报纸的胡编乱造行为进行夸张暴光。)
⑷指控“我”烧毁疯人院,为的是它妨碍了我的住宅视线,恶果尽量夸大,作案的动机和原因尽量缩小,这种因果反差是人一看便知是无稽之谈。
⑸指控“九儿寻父”。九个不同肤色的小孩同时来到集会的讲台上,除了阴谋之外,怎么可能呢?(揭露了对方完全是在捏造,突出显示了捏造者的无耻下流。) b、讽刺:含蓄和嘲弄。如:
⑴写斯图阿特之流:“即令他们??”这是含蓄的讽刺,就是说他们是专干不名誉的事的。
⑵“当天夜里就有一群??由后门逃出去。”小说不把深夜闯入“我”家、对“我”进行人身威胁的人写成暴徒、强盗,而说是“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众”“满腔义愤”地来惩治“盗尸犯”,不过“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这就是一种含蓄的嘲弄。
投影练习:下列文字是根据课文改写的,它们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我没有去过交趾支那,没听说过瓦卡瓦克,没见过香蕉园。
②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害怕了。
③当天夜里就有一群人冲进我的房子,我吓得逃走了。
④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不要看。
答案:投影
三、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形式。
提问:这篇小说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这篇小说情节结构不同于前面学过的小说。全篇是靠摘引大量的报刊、信件的原文加上“我”的大量独白,构成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罪名一个比一个严重,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恶极”,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思考,讨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提问:这篇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作者的名字,二者是不是一个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文中的马克·吐温不是作者。作者在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就用自己的名字,增强了现身说法的真实感和幽默感。(使人觉得“我”就是作者,他亲身遭受了种种不幸,使人同情他的遭遇,痛恨那些无耻的流氓。)
布置作业:投影
作文四:《竞选州长》13400字
A few months ago I was nominated for Governor of the great state of New York, to run against Mr. John T. Smith and Mr. Blank J. Blank on an independent ticket. I somehow felt that I had one prominent advantage over these gentlemen, and that was--good character. It was easy to see by the newspapers that if ever they had known what it was to bear a good name, that time had gone by. It was plain that in these latter years they had bee familiar with all manner of shameful crimes. But at the very moment that I was exalting my advantage and joying in it in secret, there was a muddy undercurrent of disfort "riling" the deeps of my happiness, and that was--the having to hear my name bandied about in familiar connection with those of such people. I grew more and more disturbed. Finally I wrote my grandmother about it. Her answer came quick and sharp. She said:
几个月以前,我被提名为独立党的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与斯图阿特-伍德福先生和约翰-霍夫曼先生竞选。我总觉得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从报纸上很容易看出,即令他们曾经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也已经过去了。近几年来,他们显然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了。但是正当我还在赞美自己的长处,并因此暗自得意的时候,却有一股不愉快的浑浊潜流“搅浑”我那快乐心情的深处,那就是——不得不听到我的名字动辄被人家拿来与那些人相提并论地到处传播。我心里越来越烦乱。后来我就写信给我的祖母,报告这桩事情。她的信回得又快又干脆。她说:
You have never done one single thing in all your life to be ashamed of--not one. Look at the newspapers--look at them and prehend what sort of characters Messrs. Smith and Blank are, and then see if you are willing to lower yourself to their level and enter a public canvass with them.
你生平从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从来没有。你看看报纸吧——你看一看,要明白伍德福和霍夫曼这两位先生是一种什么人物,然后想一想你是否情愿把自己降到他们的水平,和他们公开竞选。 It was my very thought! I did not sleep a single moment that night. But, after all, I could not recede.
我也正是这么想呀!那天晚上我片刻也没有睡着。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了。
I was fully mitted, and must go on with the fight. As I was looking listlessly over the papers at breakfast I came across this paragraph, and I may truly say I never was so confounded before. 我已经完全卷入了漩涡,不得不继续这场斗争。早餐时,我无精打采地看着报纸,忽然发现下面这么一段。老实说,我从来没有那么吃惊过。
PERJURY.--Perhaps, now that Mr. Mark Twain is before the people as a candidate for Governor, he will condescend to explain how he came to be convicted of perjury by thirty-four witnesses in Wakawak, Cochin China, in 1863, the intent of which perjury being to rob a poor native widow and her helpless family of a meager plantain-patch, their only stay and support in their
bereavement and desolation. Mr. Twain owes it to himself, as well as to the great people whose suffrages he asks, to clear this matter up. Will he do it?
伪证罪——马克-吐温先生现在既然在大众面前当了州长候选人,他也许会赏个面子,说明一下他怎么会在一八六三年在交趾支那瓦卡瓦克被三十四个证人证明犯了伪证罪。那次做伪证的意图是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那是他们失去亲人之后的凄凉生活中惟一的依靠和惟一的生活来源。吐温先生应该把这桩事情交代清楚,才对得起他自己,才对得起他所要求投票支持他的广大人民。他是否会照办呢?
I thought I should burst with amazement! Such a cruel, heartless charge! I never had seen Cochin China! I never had heard of Wakawak! I didn't know a plantain-patch from a kangaroo! I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I was crazed and helpless. I let the day slip away without doing anything at all. The next morning the same paper had this--nothing more:
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简直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我只好把那一天混过去,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步骤。第二天早上,同一报纸上登着这么一条(别的什么也没有):
SIGNIFICANT.--Mr. Twain, it will be observed, is suggestively silent about the Cochin China perjury.
耐人寻味——大家都会注意到,吐温先生对于那桩交趾支那的伪证案保持缄默,似有隐衷。
[Mem.--During the rest of the campaign this paper never referred to me in any other way than as "the infamous perjurer Twain."]
(附注——从此以后,在竞选运动期中,这个报纸一提到我,惟一的称呼就始终是“无耻的伪证制造者吐温”。)
Next came the Gazette, with this:
其次是《新闻报》,上面登着这么一段:
WANTED TO KNOW.--Will the new candidate for Governor deign to explain to certain of his fellow-citizens (who are suffering to vote for him!) the little circumstance of his cabin-mates in Montana losing small valuables from time to time, until at last, these things having been
invariably found on Mr. Twain's person or in his "trunk" (newspaper he rolled his traps in), they felt pelled to give him a friendly admonition for his own good, and so tarred and feathered him, and rode him on a rail; and then advised him to leave a permanent vacuum in the place he usually occupied in the camp. Will he do this?
敬请说明——新任州长竞选人可否将下述事实经过向本市若干迫切等待着给他投票的市民赐予说明,以释群疑?他在蒙大拿的时候,和他同住在一间小房子里的伙伴们时常遗失一些小小的贵重物品,后来这些东西通通在吐温先生身上或是他的“皮箱”(他用来包裹身边物品的报纸)里找到了。于是大家为了帮助他改过自新,就不得不对他进一番友谊的忠告,所以就给他浑身涂满柏油,粘上羽毛,让他吃“坐木杠”的苦头,然后就叫他永远离开他在这个工棚里所占的位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可以说明一下吗?
Could anything be more deliberately malicious than that? For I never was in Montana in my life. 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After this, this journal customarily spoke of me as, "Twain, the Montana Thief."]
(从此以后,这个报纸就照例把我叫做“蒙大拿的小偷吐温”。)
I got to picking up papers apprehensively--much as one would lift a desired blanket which he had some idea might have a rattlesnake under it. One day this met my eye:
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很像一个人想睡觉的时候去揭开床毯,可是脑子里却担心那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的。有一天,我又看到这么一段:
THE LIE NAILED.--By the sworn affidavits of Michael O'Flanagan, Esq., of the Five Points, and Mr. Snub Rafferty and Mr. Catty Mulligan, of Water Street, it is established that Mr. Mark Twain's vile statement that the lamented grandfather of our noble standard- bearer, Blank J. Blank, was hanged for highway robbery, is a brutal and gratuitous LIE, without a shadow of foundation in fact. It is disheartening to virtuous men to see such shameful means resorted to to achieve political success as the attacking of the dead in their graves, and defiling their honored names with slander. When we think of the anguish this miserable falsehood must cause the innocent relatives and friends of the deceased, we are almost driven to incite an outraged and insulted public to summary and unlawful vengeance upon the traducer. But no! let us leave him to the agony of a lacerated conscience (though if passion should get the better of the public, and in its blind fury they should do the traducer bodily injury, it is but too obvious that no jury could convict and no court punish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deed).
谣言被揭穿了——根据五点区的迈克尔-欧弗兰纳根先生和水街的启特-柏恩斯先生及约翰-亚伦先生三人宣誓负责的证词,现已证明马克-吐温先生诬蔑我党德高望重的领袖约翰-霍夫曼已故的祖父,说他是因犯盗劫罪被处绞刑的。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们的令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我们想到这种卑鄙的谣言给死者清白的家属和亲友们必然带来的悲恸时,几乎激动得要把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众鼓动起来,采取断然行动,对诽谤者施行非法的报复。但是我们不这么办!还是让他去受到良心的谴责而苦痛吧。(不过公众如果让感情的冲动占了上风,在盲目的愤怒支配之下竟至对诽谤者加以人身的伤害,显而易见,陪审员是不能给这些激于义愤的人们定罪的,法院也不能对他们加以处罚。) The ingenious closing sentence had the effect of moving me out of bed with despatch that night, and out at the back door also, while the "outraged and insulted public" surged in the front way, breaking furniture and windows in their righteous indignation as they came, and taking off such property as they could carry when they t. And yet I can lay my hand upon the Book and say that I never slandered Mr. Blank's grandfather. More: I had never even heard of him or mentioned him up to that day and date.
末尾那句巧妙的话居然大起作用,当天夜里就有一群“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众”从我的房子前面冲进来,把我吓得连忙从床上爬起来,由后门逃出去。那些人满腔义愤,来势汹汹,一进门就捣毁了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但是我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我从来没有诽谤过霍夫曼州长的祖父。不但如此,直到那一天为止,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
[I will state, in passing, that the journal above quoted from always referred to me afterward as "Twain, the Body-Snatcher."]
(我要顺便说一声,从那以后,上面所引的那个报纸就把我称为“盗尸犯吐温”。)
The next newspaper that attracted my attention was the following:
其次一条引起了我的注意的新闻是这样说的:
A SWEET CANDIDATE.--Mr. Mark Twain, who was to make such a blighting speech at the mass-meeting of the Independents last night, didn't e to time! A telegram from his
physician stated that he had been knocked down by a runaway team, and his leg broken in two places--sufferer lying in great agony, and so forth, and so forth, and a lot more bosh of the same sort. And the Independents tried hard to swallow the wretched subterfuge, and pretend that
they did not know what was the real reason of the absence of the abandoned creature whom they denominate their standard-bearer. A certain man was seen to reel into Mr. Twain's hotel last night in a state of beastly intoxication. It is the imperative duty of the Independents to prove that this besotted brute was not Mark Twain himself. We have them at last! This is a case that admits of no shirking.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demands in thunder tones, "WHO WAS THAT MAN?"
好一个体面的候选人——马克-吐温先生原定于昨晚在独立党的群众大会上作一次中伤别人的演说,但是他不曾按时到场!他的医生打来了一个电报,说他被一辆狂奔的马车撞倒了,腿上两处受伤——伤者在床上躺着,非常苦痛,如此这般,还编了一大堆这类的谎话。独立党党员们极力要把这种卑鄙的托词信以为真,故意假装着不知道他们所提名为候选人的这个花天酒地的家伙之所以没有来的真正原因。昨晚上分明有人看见一个人醉得不成样子,一歪一倒地走进吐温先生住的旅馆。独立党党员们有不容推卸的义务,应该赶快证明这个醉鬼并非马克-吐温本人。我们终于把他们难住了!这件事情是不容避而不谈的。人民的呼声响雷似的要求回答,“那个人究竟是谁?”
It was incredible, absolutely incredible, for a moment, that it was really my name that was
coupled with this disgraceful suspicion. Three long years had passed over my head since I had tasted ale, beer, wine or liquor or any kind.
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绝对难以置信。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麦酒、啤酒、葡萄酒或是任何一种酒了。
[It shows what effect the times were having on me when I say that I saw myself, confidently dubbed "Mr. Delirium Tremens Twain" in the next issue of that journal without a
pang--notwithstanding I knew that with monotonous fidelity the paper would go on calling me so to the very end.]
(现在我说起当初看到自己在那个报纸的下一期上被人确信地加上“酒疯子吐温先生”的诨名,竟能毫不感到苦恼——虽然明知那个报纸会要坚持不变地继续这样称呼我,一直到底——这就足见当时的环境对我起了多大的作用。)
By this time anonymous letters were getting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my mail matter. This form was mon
这时候匿名信逐渐成为我所收到的邮件中的重要部分,普通的方式是这样的:
How about that old woman you kiked of your premises which was beging. POL. PRY.
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爱管闲事的人启
And this:
还有这样的:
There is things which you Have done which is unbeknos to anybody but me. You better trot out a few dots, to yours truly, or you'll hear through the papers from HANDY ANDY.
你干的事情,有些是除了我一人而外谁也不知道的。你最好识相一点,快给鄙人拿出几块钱来,要不然就会有一位大爷对你不客气,在报纸上给你过不去。随你猜敬启
This is about the idea. I could continue them till the reader was surfeited, if desirable.
大致的意思总是这样。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继续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发腻为止。
Shortly the principal Republican journal "convicted" me of wholesale bribery, and the leading Democratic paper "nailed" an aggravated case of blackmailing to me.
不久,共和党的主要报纸又给我“判了罪”——大规模的贿赂行为;而民主党的权威报纸则将一桩大事渲染的讹诈案硬栽到我头上。
[In this way I acquired two additional names: "Twain the Filthy Corruptionist" and "Twain the Loathsome Embracer."]
(就是这样,我又获得了两个称号:“肮脏的舞弊分子吐温”和“可恶的讹诈者吐温”。)
By this time there had grown to be such a clamor for an "answer" to all the dreadful charges that were laid to me that the editors and leaders of my party said it would be political ruin for me to remain silent any longer. As if to make their appeal the more imperative, the following appeared in one of the papers the very next day:
这时候舆论鼎沸,叫我“答复”对我提出的那一切可怕的控诉,以致我们党里的主笔和领袖们都说我如果再保持缄默,那就会使我在政治上垮台。好像是要使控诉更加显得有劲似的,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上又登出了下面这么一段:
BEHOLD THE MAN!--The independent candidate still maintains silence. Because he dare not speak. Every accusation against him has been amply proved, and they have been indorsed and reindorsed by his own eloquent silence, till at this day he stands forever convicted. Look upon your candidate, Independents! Look upon the Infamous Perjurer! the Montana Thief! the
Body-Snatcher! Contemplate your incarnate Delirium Tremens! your Filthy Corruptionist! your Loathsome Embracer! Gaze upon him--ponder him well--and then say if you can give your
honest votes to a creature who has earned this dismal array of titles by his hideous crimes, and dares not open his mouth in denial of any one of them!
注意这个角色——独立党的候选人还在保持缄默。因为他根本不敢说话。一切对他的指控通通充分证实了,他自己那种等于招供的缄默态度已经一再承认了这些罪状,现在他是永远也不能翻供了。独立党党员们,请看你们这位候选人!请看这位声名狼藉的伪证犯!这位蒙大拿的小偷!这位盗尸犯!仔细看看你们这位酒疯症的化身!你们这个肮脏的舞弊分子!这个可恶的讹诈专家!睁开眼睛盯住他——把他仔细打量一番——然后再打定主意:像这么一个败类,他犯了滔天罪行,获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而不敢张嘴否认任何一个,你们是否可以把你们的规规矩矩的选票投给他!
There was no possible way of getting out of it, and so, in deep humiliation, I set about preparing to "answer" a mass of baseless charges and mean and wicked falsehoods. But I never finished the task, for the very next morning a paper came out with a new horror, a fresh malignity, and seriously charged me with burning a lunatic asylum with all its inmates, because it obstructed the view from my house. This threw me into a sort of panic. Then came the charge of poisoning my uncle to get his property, with an imperative demand that the grave should be opened. This drove me to the verge of distraction. On top of this I was accused of employing toothless and inpetent old relatives to prepare the food for the foundling' hospital when I warden. I was wavering--wavering. And at last, as a due and fitting climax to the shameless persecution that party rancor had inflicted upon me, nine little toddling children, of all shades of color and
degrees of raggedness, were taught to rush onto the platform at a public meeting, and clasp me around the legs and call me PA!
要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所以在深感羞辱之余,我准备要“答复”那一大堆无稽的指控和那些下流而恶毒的谣言。可是我始终没完成这个工作,因为就在第二天早上,又有一个报纸登出一个新的恐怖事件,再度的恶意中伤,严厉地控诉我烧毁了一个疯人院,连里面所有的病人也给烧死了,为的是它妨碍了我的住宅的视线。这可使我陷入了恐慌的境地。然后又来了一个控诉,说我曾经为了夺取我的叔父的财产而把他毒死了,并提出紧急的要求,要挖开坟墓验尸。这简直把我吓得几乎要发疯。这一切还不够,又给我加了一个罪名,说我在弃婴收养所当所长的时候,曾经雇用了一些掉光了牙齿的老迈无能的亲戚担任烹饪的工作。我开始动摇了——动摇了。最后,党派相争的仇恨加到我身上的无耻的迫害终于很自然地发展到了一个高潮: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包括各种肤色,带着各种穷形尽相,被教唆着在一个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来,抱住我的腿,叫我爸爸!
I gave it up. I hauled down my colors and surrendered. I was not equal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 Gubernatorial campaign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and so I sent in my withdrawal from the candidacy, and in bitterness of spirit signed it, "Truly yours, once a decent man, but now
我放弃了竞选。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风。我够不上纽约州州长竞选所需要的条件,于是我提出了退出竞选的声明;并且由于满怀懊恼,信末签署了这样的下款:
"MARK TWAIN, LP., M.T., B.S., D.T., F.C., and L.E."
“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作文五:《读《竞选州长》有感_初一_读后感作文_初中作文优秀作文》600字
读《竞选州长》有感_初一_读后感作文_初中作文优秀作文
虽然以前听语文老师讲过这篇小说的大意,但是我总希望能够亲自看一看。在这个暑假中,我终于如愿以偿,读了《竞选州长》。它同样是马克?吐温的一篇“讽刺之作”。 马克?吐温是一个名声不错的独立党的纽约州州长的候选人,与斯图阿特?伍德福“先生”和约翰?霍夫曼“先生”竞选。称他们为“先生”已经是够瞧得起他们了,因为他们近几年来已经犯下了各种可耻的罪行~从这点上看,马克?吐温对于这次竞选可是胜券在握了,因为他拥有实实在在的清清白白的名誉。可是,一天早餐,马克?吐温在报纸上发现了一段使他从来都没有那么吃惊过的消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名证人证明马克?吐温先生犯有伪证罪,企图侵占一小块香蕉种植地,那是当地一位穷寡妇和她那群孤儿靠着活命的唯一资源~他顿时被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地过了一天”~结果这家报纸一提到他,唯一的称呼就是“无耻的伪证造假者吐温”。
想当初中国古代君王制的社会里,后宫之争更是数不胜数,可是,没有一个能够真真正正地笑到最后。当今的社会也是一片乱象,为了一个“权”字团团转,送礼贿赂更是成了一种“风尚”。即使改朝换代没有了战争,即使有一系列不变的法律,有完善的机制,在权力的争
夺中仍是不择手段。这就是民主,这根本就是人类的自私。 幽默令人笑,但未必是开怀大笑。有时总觉得非一笑而过。马克?吐温的作品表面幽默轻松,但字字句句都是尖针般的讽刺,实在耐人寻味。
作文六:《读《竞选州长》有感》600字
虽然以前听语文老师讲过这篇小说的大意,但是我总希望能够亲自看一看。在这个暑假中,我终于如愿以偿,读了《竞选州长》。它同样是马克·吐温的一篇“讽刺之作”。
马克·吐温是一个名声不错的独立党的纽约州州长的候选人,与斯图阿特·伍德福“先生”和约翰·霍夫曼“先生”竞选。称他们为“先生”已经是够瞧得起他们了,因为他们近几年来已经犯下了各种可耻的罪行!从这点上看,马克·吐温对于这次竞选可是胜券在握了,因为他拥有实实在在的清清白白的名誉。可是,一天早餐,马克·吐温在报纸上发现了一段使他从来都没有那么吃惊过的消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证人证明马克·吐温先生犯有伪证罪,企图侵占一小块香蕉种植地,那是当地一位穷寡妇和她那群孤儿靠着活命的唯一资源!他顿时被弄得“神经错乱,不知所措地过了一天”!结果这家报纸一提到他,唯一的称呼就是“无耻的伪证造假者吐温”。
想当初中国古代君王制的社会里,后宫之争更是数不胜数,可是,没有一个能够真真正正地笑到最后。当今的社会也是一片乱象,为了一个“权”字团团转,送礼贿赂更是成了一种“风尚”。即使改朝换代没有了战争,即使有一系列不变的法律,有完善的机制,在权力的争夺中仍是不择手段。这就是民主?这根本就是人类的自私。
幽默令人笑,但未必是开怀大笑。有时总觉得非一笑而过。马克·吐温的作品表面幽默轻松,但字字句句都是尖针般的讽刺,实在耐人寻味。
初一:噬血虚无
作文七:《为宠物竞选州长》400字
美国55岁的男子马克?布朗近日参选田纳西州州长,目的竟是想要回他一年前被政府没收的宠物浣熊丽贝卡。
半年前,丽贝卡因被邻居投诉而被政府没收。田纳西州野生动物资源局发言人称,浣熊不适合做宠物。自从2013年6月野生动物资源局将丽贝卡没收以后,布朗便一直在为要回丽贝卡的抚养权而斗争。他先是写信给田纳西州野生动物资源局,但一直未收到回复。接着,他又发动6万多人在他给现任州长比尔?哈斯拉姆的请愿书上签名,亦未收到任何回复。
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布朗认为,想要回丽贝卡,竞选州长才是最好的方法。于是从2014年1月4日起,他开始参与竞选田纳西州州长,他的竞选演讲都是关于他的浣熊丽贝卡,内容虽古怪但惹人喜爱。在演讲中,他幽默地表示,“如果民众给我打电话,我一定会接听”。
布朗表示,他决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竞选经验而退缩,他会借助脸书网来获得人们的支持,并且希望能够借助他现在的名气,最终“解放”丽贝卡。
作文八:《竞选州长教案》7000字
《竞选州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
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从开头到“和他们公开竞选”为第一部分,写“我”
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后的矛盾心情。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揭示了矛盾,为
下文情节展开作了准备。从“我也正是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为第二部分,写
“我”在竞选中遭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失去了“还好”
的声望。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从“我放弃了竞选”到结
尾为第三部分,写“我”满怀懊恼地退出了竞选。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这部分内容
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
“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
过。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
这些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
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
或点明事情的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
且可品味出主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我”对竞选一无所知,对竞选中对方
的诬蔑、攻击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我”的老实正直与对方的狡诈阴险形成对比,
使幽默和讽刺的作用更加强烈。
4.课文的思想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
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
“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小说也暴露了资本主
义“言论自由”的虚伪。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
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小说还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资产
阶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
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
好教材。
5.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巧妙地安排明暗两条线索。
不让竞选对手正面出场,把他们大量卑鄙无耻的竞选活动放在幕后;大量引用报纸
上的文字,然后用“我”这条明线把它串起来,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安排,不仅节
省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题。
这里,有两点需要具体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录“引文”,与“我”的辩白穿插起来的办法,层层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一场一方连连进攻,一方连连退却、无从招架的战斗。摘录一
次“引文”,那条暗线就向前延伸一步,体现为报纸的围攻又升了一级,竞选对手政治
流氓的嘴脸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层。暗线通过摘录的文字交织在明线“我”的反应上;
“我”受一次诬陷、围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恼”就多了几分,接连后退,以致
“动摇”,直至“退出竞选”。这一明一暗,一进一退,且矛盾冲突层层加深,愈演愈
烈,构成了小说故事情节演进的脉络。
第二,小说选取第一人称的写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处,他站在阳
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阴暗处泼过来的脏水。通过“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竞
选对手制造的谎言。他们纯属无中生有,连捕风捉影都谈不上,却让一位正派的竞选者
有口难辩,只能忍污含垢,惨遭凌辱。“我”怎样才能击败对手?只有比他们更坏,更
毒,更无耻,造更大的谣,扯更大的谎,把民众骗得更结实!否则,只能让脏水淹死。
这篇小说主题之深,就深在这里。这一点,写得越真实可信,读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
主题的力度也就越强。而选用第一人称,剖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实
真相,博得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2)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双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对立的两种人。一方是正派人,带有“天
真”和“憨气”,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当的政治流氓。结果,臭名昭著的政治流
氓成了正人君子,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揭露”,
这就产生了喜剧性。并且,政治流氓们竟然是“满腔义愤”,“正义凛然”,他们所指
控的罪行也越来越离奇可怕。坏蛋在控诉和诬陷别人时越是装模作样地表现“正经”,
就越是显得滑稽可笑,他们编排别人的罪行越是耸人听闻,就越是不值一驳,反而暴露
了他们自己,形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其次,作者的幽默还表现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少离奇的事件。比如,“义愤填
膺”的“公众”一进门就捣毁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
“义愤”和私盗财物是极不协调的,产生了幽默效果,说明这些“仗义者”原来是伙强
盗。再如因为妨碍视线而放火焚烧疯人院、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齐上台叫爸爸,都是
用明显的夸张产生幽默的例子,既显得滑稽又具有讽刺力量。
再次,小说的语言幽默含蓄,富有讽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谣者的谣言为造谣
者画像,像这一段报纸上攻击“我”的话:“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
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的声
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说得多
么冠冕堂皇!而事实上,用谰言玷污别人声誉,“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
福、霍夫曼他们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这种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刚怒目
的严词斥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学说,像“我”这样的人提名当州长候选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作者把老实人作为主人公,与他作品的讽刺特色有什么联系?
分析:美国的现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竞选人确实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这样
一个老实人,让他好像对什么叫“民主”选举一无所知,以为“名声不错”就一定能选
上,“醉心于自己的长处”,当报刊造谣诬蔑他时,又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这样
的夸张,才显出讽刺的分量,使读者对老实人的窘相觉得可笑,而对另一方的阴险恶毒、
凶相毕露,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实正直与狡诈阴险作对比,使幽默与讽刺的作用更强
烈。
采用老实人做主人公是马克?吐温讽刺小说的一个特色。《百万英镑》、《高尔斯
密土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说都是老实人当主角。马克?吐温自己说过:“主人公的单
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因此,
“老实人”与幽默讽刺的关系:主人公越单纯,他的想法就越显出是在说反话,但由于
他本意诚恳,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现就富有幽默感,而这种幽默又含有隽永的讽刺
意味。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文学作品里,比之诗歌、戏剧、散文,同学们更喜爱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小说
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学读过中国的古典小说、
现代小说,但初中学生接触外国小说较少。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欣赏一篇外国小说——
《竞选州长》,作者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研析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认为较生疏的
字、词。
2.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明确:?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独立党人——“我”参加竞
选州长活动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和恐吓,以致最后退出竞选的过程。?主要人物是
“我”。?教师挂出小黑板,列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根据自己找的进行整理,对照
落实。
小黑板内容:(加点字是需注意读音的)
缄默、隐衷、谰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声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声
望、动辄、相提并论、不知所措、以释群疑、改过自新、居心险恶、正人君子、悲恸、
讹诈、下款
3.分析小说开始部分。(以下采用问答式)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
答:“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斯图阿特?伍德福和约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
提名为州长候选人。
(2)“我”对竞选的态度及心理感受如何?
答: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我”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声望还好”,胜过
那两位先生。?“我”的心理越来越烦乱,觉得自己与那两位“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
都习以为常”的政客竞选,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不希望让自己的名字与他们“相
提并论地到处传播”。?祖母的来信加剧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认为参加竞选是一桩可耻
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与那下流无耻的二位竞选。?祖母的想法与“我”的想法
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无法撒手”,“我”参加竞选是被动的。
(3)竞选丑剧拉开了序幕,“我”被动地卷进了竞选的漩涡,好戏还在后面。故
事开始部分写到哪里为止?
答:自开头至“和他们公开竞选”。
(4)故事开端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答: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将“我”声望还好与斯图阿特?伍德福、约翰?霍夫曼的
无耻下流作对比。用对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题和突出主题。
(5)开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
答:证明“我”是个清白的人。
(6)开端部分的文字中大号字体与小号字体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大号字体是“我”的叙述,小号字体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号字体的内
容,小号字体的内容起辅助作用。
(7)开端部分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故事的引子,摆
出了矛盾,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暗示了竞选“漩涡”的险恶与混浊。
(三)总体分析,把握小说第二大部分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我也是??叫我爸爸”,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是小说的重点所在。“我”在竞选过程中遭到种种诬陷、恐吓与迫害,
“我”从“正人君子”的宝座上瞬间跌入“罪大恶极”的深渊,变成了“声名狼藉”的
罪人。
2.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
明确:运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内容与作用。
明确:?引文列举了“我”的罪状。?引文把“我”从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
“罪大恶极”。?引文大部分取自报纸新闻,而新闻要求真实。显而易见,引文失实,
这本身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明确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内容——实际情况——“我”受诬陷的心情分
类逐层写来。
(四)分析前六条罪状。教师可就前两条罪状详加讲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导
学生分析完成。
第一条罪状:伪证罪。
时、地、证人俱全。
引文内容概括: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
香蕉园。
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到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没听说过,至
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这是“残酷无情的污蔑”!
“我”受诬蔑时的心情是:“我诧异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错乱,不知所措”。
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刻画了“我”天真老实的性格。只有从引文的内容中才真
正意识到这种事确实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人才会干出来。?作者故
意把香蕉园与袋鼠相提并论,是写“我”气糊涂了吗?不是,是为了进一步揭露新闻制
造者的卑劣,达到讽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题。?引文所言“罪行”发生在好几年
前的遥远的交趾支那,谁能去核实?指控者貌似仗义执言,为孤儿寡妇伸冤,不明真相
的公众当然易被欺骗。小说中,这才仅仅是造谣诬蔑的开始,紧接着还有更卑劣、更离
奇的事在后头,从而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
第二条罪状:偷窃罪。
引文内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窃且遭刑罚。人证、物证一应俱全。
实际情况是,“我”一辈子也没到过蒙大拿。
心情感受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胆”,“世间还能有比这更
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第三条罪状:诽谤罪。(比偷窃罪又升格了)
引文的内容概括:“我”诬蔑德高望重的党的领袖霍夫曼的祖父。
实际情况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从来没有诽谤过”,“从来没
有听说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心情当然是挺激动。
第四条罪状:酒疯子。(较前又升一级)
引文内容概括:“我”在竞选前花天酒地。
实际情况是:“我”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尝过酒了。
心情是:“我”听到“酒疯子”的诨名已不感苦恼,对挨骂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
了。
第五条罪状:贿赂罪。第六条讹诈罪。
“舆论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极,也默认了,永远也不能翻
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
教师小结:?上述六条罪状是可证明“我”是个罪人了。?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
把故事由发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造谣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着又推出了四
大罪状,把小说推入高潮。
(五)分析后四条罪状。
1.由学生列出四大罪状:纵火罪、谋杀罪、以权谋私罪、生活腐化罪(九儿寻父)。
2.教师讲析要点:?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
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
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
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九
儿寻父”是迫害“我”到了极点,摧毁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自尊。小说高
潮的标志:一个清白无辜的“我”变成罪犯,“对各式各样可耻罪行都习以为常”的约
翰?霍夫曼和斯图阿特?伍德福二位却变成了“正人君子”。
(六)师生共同总结第二大部分写法。
1.双线并行发展。以“我”的描述为一条线,以“我”的罪名的不断升级(穿插
摘录的报纸新闻——引文)为另一条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2.叙述、议论和说明相结合,在摘录报纸新闻之后,有时加上议论,有时说明事
件真相,有时指明事件的严重后果,有时表明“我”当时的心情。
3.通过“我”的心情变化,更加表现出“我”的憨厚、老实,反衬了造谣中伤者
的卑劣。
4.夸张式的幽默讽刺在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儿寻
父”,除了阴谋之外,还能做出什么解释呢?小说设计了这种离奇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事
件作为高潮,向公众点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选举”的“庐山真面目”及其实质。
本文主题也就包蕴于其中了。
(七)分析小说第三部分。
1.让学生按诬陷罪行的顺序指导朗读全文。(注意表情、语气)
2.小说在“九儿寻父”这个离奇的情节中戛然而止,为什么?
答:表现了“我”这个老实人陷入“自由竞选”的漩涡,到此吃尽苦头,已身败名
裂,落得个悲剧下场,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撑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几
乎“发疯”,“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竞选。这一结局本身即是对资产阶级竞
选活动的有力讽刺。
3.结尾引用了“信”的签名,作用何在?
答:用签名作结,把对方列举的罪名—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竞选
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突出主题的
作用。
(八)主题归纳:通过描写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竞选而遭到种种指控、诬蔑、恐吓,
最后退出竞选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政治”、“自由选举”的丑恶本质,
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反动性。
(九)小说的构思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归纳明确:没有常见的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
大部分,水到渠成,清楚明白。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要
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本文不是通过正面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
“我”的心理变化来形成冲突:“我”节节后退,内心由自信?恐惧?懊丧?绝望?放
弃竞选。另一方则是贼喊捉贼,步步紧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这完全是事先
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双方一明一暗,这种背靠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基础,
展现了人物性格。
(十)关于引文的字体、符号。
黑体字起强调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属引文内容。而括号里的字属
“我”对引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另外黑体字与小字属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间接转引
又同一般字体,以示区别。
(十一)“夸张”是本文产生强烈讽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诬陷
者的卑劣作法虽然不是美国社会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却是美国社会中会有的,符合生活
的真实。正如鲁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这样生活的缘故了”。总之,只有反映生活
本质的“夸张”,才具有讽刺力量。当然,讽刺还有其他多种手法。
(十二)第一人称的运用。本文的故事叙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这三者,
全靠第一人称融合起来,仿佛马克?吐温自己在叙述受难经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
作文九:《读《竞选州长》有感》800字
读《竞选州长》有感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上的一大里程碑,他笔下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也细细品尝了马克?吐温写下的《竞选州长》。在这篇文章中,马克?吐温被无限制的诬陷,因此,各种各样的罪名也安在了他的头上,其中包括:伪证犯、小偷、拐尸犯、酒疯子,然而,马克?吐温根本没有做过那些事,也从不知道别人诬陷他犯罪的作案地点,但是没有办法,不论马克?吐温解释还是不解释,都已经无法挽回自己在广大市民眼中的形象。最后,他退出了竞选,也许这是最好的的办法,这篇文章的作者突显出许多人为了竞选州长,可以不折手段,用尽了一切力量诋毁他人,直到逼退敌人,让他们自愿退出竞选。
在《竞选州长》一文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报纸上说要明察马克?吐温的罪行,并且他的沉默代表他已经承认了这一切的罪状,在这个地方,我就有着自己的看法,马克?吐温如果解释这一连串的问题,会被有的人说这是在掩饰自己的过错,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要是不解释的话,同样也会被人说不敢承认了吧,是不是已经不敢面对大家了,这样的人到底有没有资格竞选州长?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被诬陷的可能,尤其是踏入社会后,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面对诬陷,可以勇敢面对,想尽一切方法为自己来澄清,或是选择退出,避开伤人的谣言,重新找一条出路,让谣言对自己束手无策。
假如我被人诬陷,我的做法会和马克吐温一样,一切以大局为重,因为创造谣言的人一定有着多少资本,他们敢对你发出攻击,说明不怕法律的制裁,暗地里诬陷他人的人,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质也是很低的,对于文明人来说,没有必要耗费尽力去跟野蛮人做无谓的斗争,所以此时退出是最好的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马克?吐温的这篇文章写出了人心险恶,他对用谣言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做出了批判,其实,遇到困难并不可怕,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有时不必一昧地勇往直前,也可以选择退出来解决问题,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要用睿智战胜恶势力。
作文十:《《竞选州长》教例评析》1100字
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重点之一: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二、为顺利透彻地解决主问题,需进行有力的铺垫,蓄足了势之后再让学生自求其解。
以上是备课的总体思路。
下面是两节课中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根据学习重点和课后思考题各自认真阅读课文。(15分钟) 第二板块:讨论三个问题(20分钟)
1、拟出全文的情节线萦。
(受到提名—参加竞选——祖母忠告——遭到诬陷的攻击——放弃竞选)
2、罗织在“我”身上的,有几条“罪状”?
(十大罪状:伪证、小偷、盗尸、酗酒、舞弊、讹诈、纵火、杀人、搜刮弃婴、流氓。)
3、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示出“我”的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
(暗自得意、心理烦乱、无法撒手、诧异、不知所措、有了戒心、担心吊胆、深感羞辱、恐慌、吓得要发疯、甘拜下风、满怀懊恼)
第三板块:再讨论三个问题。(10分钟)
1、小说摘引材料的方法。
(直接引用与转述相结合。)
2、小说摘引材料的形式。
(详引和略摘相结合)
3、小说引文的内部联系。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顺承式发展,逐步升级)
第四板块:探讨“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完成如下内容:
1、写发言稿,讨论上述主问题。(25分钟)
(“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是:①表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②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设置了恰切的情景;⑤逐步显露资产阶级政客的无耻与狠毒;⑥在矛盾双方胜败强烈的反差中揭示资产阶级“竞选民主”、“言论自由”的虚伪??)
2、以《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为题写小作文,字数300字左右,要求结合课文的“运用大量引文”的写作特点,结合人物和主题谈自己的一点见解。时间15分钟。然后交流、评议15分钟。
[评析]
如果从“听课”的角度看,这两节课恐怕会使听课者坐冷板凳。瞧,一上课,学生要自读课文15分钟,再瞧,学生要写讨论稿,还要写15分钟的小作文。除了讨论的几个环节之外,一点儿也不热闹。
然而从“看课”的角度来品评,就会觉得这个教例的设计是很讲究科学性的。 第一,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牵、引、导、点拨,想出各种方法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入课文的深处。
第二,为了让学生对教学主问题有透彻的理解,教师先用自读,拟出情节线索、概括“罪状”、“清理”“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讨论摘引材料的方法等各
种手段让反复研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识层次,然后再集中力量讨论。这种先蓄势再向纵深挖掘的方法在教学上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和持续的后劲。
第三、教学的层次非常清楚,提问要言不烦且牵动的知识面很宽,各个教学的板块联系紧密。小作文题《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表述美妙,不仅激发着学生的写作冲动,而且渗透着思想教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