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2800字
第一部分:故事导入
(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叮嘱学生抄写下来)
师:孩子们,记住,这是古希腊三位最著名的哲学家。他们是三代师徒。他们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我讲讲他们的故事啊。一天,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这 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 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塑料苹果。”这位学生 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生笑)
师:再讲一个;柏拉图是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 “这就是老师的?人?!”有人说亚里斯多德对老师不尊重,亚里斯多德就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板书。请学生抄)
师:其实类似的话我们的古书中也有。讲过的。比如尽信书则──
生:不如无书。
师:那好。记住这些话。这是我们学习的原则。现在请大家谈谈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初读印象。
第二部分:课文“体检”
生:我觉得主题很好,这篇文章能够拓宽我们的思路。
师:同感。这文章在思想上对我们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生:比较吸引我的是开头,很精彩。
生: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受教育,他讲的观点我赞成。
生:我 觉得这篇文章有点儿杂乱。
生:我觉得也是。开头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写着写着好像又不是写这个的。 ……
(师板书:杂乱)
师:看来大家有褒也有贬。褒的是文章的主题,贬的是写法。那这样,我们来给文章做个体检。体检懂吗?
(生笑,说“懂”)
师:我们体检可以检查出身体的问题,课文也该体检。它们是不是好文章呢?不一定哟!怎么体检?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理清各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咱们做第一个事情。弄明白这文章到底想 讲什么问题?请读题目。
(生读)
师:文章是在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问题吗?先看文章开头的这个例子,用了四个段落,很长的,什么地方做总结了?找出来。
生: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和4自然段。
生:3段末尾,读……
(生读)
师:关于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的问题,后文还提到了吗?找!
生:没有!没有!
师:这就怪了。读4段──
师:这个小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读──
(生读: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师:这叫做议论文的“中心论题”。请勾画批注。
师:看来,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题并不在题目中。我们进一步,为了对这个中心论题进行论述,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呢?我们一般可以在哪里去找?
生:结尾!
师:聪明!一般来说,写文章也好,做报告也好,演讲也好,辩论也好,正常的情况下,作者都一定会在结尾进行梳理性的总结。看结尾。读!
(生朗读)
师:谁告诉我,分论点有几点?文段中有什么标志没有?
生:三点!两个分号就是标志。
师:聪明!聪明!现在我要请一个更聪明的孩子,把这三点归纳提炼出来,用四五个字。概括是语文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很难。谁来?
(请了一个基础比较好的孩子)
生:第一点是经常保持好奇心。
师:你把这句话读一遍,再说。
(生读: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生:哦哦哦,该归纳为“积累知识”更好。
师:为什么?
生:“积累知识”是目的,“保持好奇心”是原因。
师:这就是优秀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很强!赞赞赞!
生:第二点是运用知识!
师:好!
生:第三点是……
师:这个句子字数多,归纳很难。教你一个方法,可以把各个分句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进行整合。
生:发展小灵感!
师:漂亮!漂亮!
(师板书: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发展小灵感)
师:好,我们继续体检。现在分别找出和这三个小分论点相对应的段落。
生:讲“积累知识”的是第五自然段。
生:讲“运用知识”的是6、7、8自然段。
生:讲“发展小灵感”的是9段到12段。
生:6段和9段是承上启下的段落。
师:非常好。请把“承上启下”这四个字旁批在这两个段落的旁边。
(师板书。叮嘱学生不要写错)
师:读6自然段,告诉我,哪一个词提醒我们这个段落要承上启下,但主要任务是“启下”呢?
(生齐读)
生:“但”字!
师:好!理一理,对于启下,作者有几个方面的意思?
生: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二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师:好。那请静静地读7、8段,这是两个事例论证段,你来评价一下,这两个事例能够证明6段中的分论点吗?
(生静静读)
生:我觉得能证明,挺好的!
生:我觉得这两个例子都只能证明“要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不能够证明“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生: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甚至还说“此后不久”,难道他没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吗?
生:这两个例子比较重复,可以举出不同性质的例子出来。
师:同意!最严重的问题是观点和事例不能完全呼应。作者对事例的阐释重心略微偏离了。如果强调“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那么,段落与段落之间就更加严丝合缝了。这是杂乱的原因之一啊。
师:我们再看第三点。第三个分论点讲的是“发展小灵感”的问题,但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到底是从哪一段开始才讲这个问题的?
生:是从11段的末尾最后一句才开始的。
师:那9段、10段、11段在讲啥呢?
生:讲的是“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之分”的问题。
师:你怎么看作者这么安排?
生:我觉得跑题了。不好!
生:我认为这是我们感觉“杂乱”的原因所在。作者好像悄悄改变了论题,扯了半天才扯了回来。
师: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就好像我们在一条主轨道上跑步,跑着跑着,跑没了,跑到另外一条道上去了。玩了半天,又回来了。这叫啥?叫跑偏了。
(师一边表演一边说,全班同学狂乐)
第三部分:总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家很聪慧,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通过体检,我们发现这课文确实有些毛病。我们可以给作者开出药方,建议作者作如下修改:1、缩短“开头的引子”,努力三言两语即可,不要喧宾夺主。2、调整第二个分论点的表述或者调整两个事例的表述,使其对应。3、重新考虑9、10、11段的位置。或者删去。4、重新拟标题。
师:好,那现在我们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作为议论文,标题直接就是论点或者点明论题
是比较合适的。
生: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思维的人
生: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要素?
生:创造性思维要素探幽
……
师:希望这节课给大家一些启示。有一位大诗人说,孩子们,你们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课本,因为这些课本是从老课本那儿抄来的。而老课本又是从更老的课本抄来的……记住亚里斯多德的话──
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记住,尽信书──
生:不如无书!
师:下课!
作文二:《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3400字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预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预习内容与?方法】
(一)【知识链接】——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知识链接】——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知识链接】——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自主学习】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1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 ) 汲取( ) 锲而不舍( )
2、掌握文本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四个图形?引出“ ”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 ”,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 。
3、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第1—3段) 第二部分: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第三部分: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 出论点(第9—13段)
(三)探究展示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4、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新人才地?培养的重要?性。
【预习成果检?测】
解释词语: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四、【拓展资料】
1)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2)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3)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4)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5)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神奇的。 (6)欣赏的力量?是
(7)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子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子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的,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8)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9)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10)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11)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12)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用文中语句 ?回答)这一现象,阐述了要欣?赏别人_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7)(8)两段运用_?举例的论证方法,从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11)段告诉我们?生活中_许?多东西值得?,阐明了欣赏欣赏?别人要_敞?开胸襟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9)段中加粗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冷漠。
4(第(10)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_欣赏是真?诚的,阿谀是虚伪?的。
【我的困惑】
自评 ? ? ? ? ? 组长评价 ? ? ? ?
作文三:《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2300字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施晓燕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论述思路。
2.联系生活经验体验创造思维的特点。
3.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重点:
把握全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文本,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课前学习:
预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最想让同学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请提出来。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4分钟)
师:大家先回答几个问题,不过出题的不是我,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大家先来看一段小品: 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等于3”。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等于3。”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师(微笑):你们说,范伟答错了吗?
生(齐声):没答错。
师: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
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
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
师: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也正如诗句“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浏览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掌握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②关于本文结构:
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辨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B. 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论点就是作者要阐明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证的层次一般是: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本文的结构层次也是这个类型:
(一)提出问题。
(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14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在课前我们请大家做一回小老师针对文章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提的问题在小组内将问题进行整理,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全班进行讲解、陈述小组研究的成果
备:教师参考讨论问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可举例说明)
四、思维体操:(5分钟)
过渡: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
——不对,第一,不仅伟人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鲁班,黄道婆,幼儿园小朋友画画)。第二,伟人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伽利略,瓦特)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价]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怎样得到下列题目的答案:
3+4=1 附答案:1(里)+1(里)=1(公里)
4+9=1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7=1 5(月)+7(月)=1(年)
6+18=1 6(小时)+18(小时)=1(天)
2、1+1=?(寻找不同的答案,说出理由)
——2、田、王、3(一个小苹果加一个质量是其两倍的大苹果,等于3个小苹果的质量)
五.你来评一评:(辩论)(10分钟)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六.课后学习拓展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课后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说“我想发明创造什么”?
八: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作文四:《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1400字
鸡西四中2012—2013年度上学期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第三单元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编制人:石玉荣 复核人: 使用日期:2012。11 编号: ☆今日名言: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你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罗迦,并能识记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
2.熟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及其三要素,抓住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难点)
3.弄清本文的论据,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热点)
【思维导航】
创造原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创新有着如此急切的呼唤,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学习这篇文章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议论文的特点来理解并分析这文章。
【热身训练】名人名著
【自主学习】 (温馨提示: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助你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心愿!) 1.知识链接点:
一篇议论文,必须具备论点、论证、论据三个要素。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
2.作家要知晓:
罗迦,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题目即是观点,说明对于一个事物而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这足以说明创造性思维在人们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
3.词语多积累:(在词中找出这些词语,把它放到原文中理解其含义)
唯一 曲线 模式 根深蒂固 行之有效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创意 素材 持之以恒 压榨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灵感 推敲 锲而不舍
我的补充:
4.初读课文,理解文本。
(1)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结构)
(3)论证方法是要得出论点的纽带,你能找出本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吗?试举例说明。
【合作结硕果】 (温馨提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议论文的写作特色)
1.课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2.“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5.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6.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盘点深入】
1.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什么?
2.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它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堂检测】为下面加线的字注意:
唯一 曲线 模式 根深蒂固 行之有效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创意 素材 持之以恒 压榨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灵感 推敲 锲而不舍
【反思提升】
我的知识收获:
我的情感收获:
我的不足或困惑:
作文五:《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1700字
北京市密云县第四中学( 语文 )学科教学教案
时间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 《事物的正确课 分配 新授 题 答案不止一个》 型 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一、组织教学(从略)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和义;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议论文方面相二、常规训练 3′
三分钟口头作文(春节趣事) 听同学演讲并点评 关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三、导入 6′ 教 出示课件(四种图案) 学生看课件思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书,了解文章结构,感受作者的论证过程。 学 让学生说出哪种不同。 30′ 目 结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听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 标 四、讲解新课 齐读课文
1、检查预习 根据学习情况介绍作者
(课件打出字词)
学生说清楚音和义。 教学 出现错误,教师及时更正。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能够背诵、默写本首词 重点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教学 主要学生根据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体会作者论证过程 讲授法、朗读法 难点 教法 的音和意思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引导、讲解 ?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指导 意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罗伽 费 因格 书 基本字词 设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论点 计 结构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学生介绍参考注释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
思考以下问题(出示课件) 学
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后 论证方法有那些, 记 明确: 中心论点:成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 人~ 学生说出答案,老师适时引
北京市密云县第四中学( 语文 )学科教学教案
导。
4、默读文章 理清结构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事物的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 第二部分: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 (学生自读概括段意) 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第三部分: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 论点(第9—13段)
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讲得有没归纳本文的论证过程。 有道理,(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尽情发挥;老师自然恰当地引导并归 纳。)
5、作业
6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 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请你予以解答,记录作业 并且找出自己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中的 事例,把它写出来。
作文六:《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2700字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中 山 市 板 芙 一 中 黄 敏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必要前提;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的指航灯。
关键词:发散思维 创新能力 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形式的发散思维。世界上事物千千万万,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趣,更何况语文是一门有主观性、模糊性地学科,这就是决定了同一个问题从不同地角度来看,其答案必不相同;再者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其性格特征都具有可塑性。所以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学者,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多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全的认识观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是实现这一课题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提倡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有意阔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把书本上的见解看做是金科玉律,那么学生的创造精神将会得到体现,思维能力也将会提高,我们将会发现,在他们的发言中决不乏高论。例如《羚羊木雕》中有这样的思考题:“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当时就有“可以”和“不可以”两种答案。认为“可以”的理由如下:因为爸爸把东西送给了我,就是我的。我有权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回答“不可以”的理由如下:爸爸是一家之主,东西是他送给我的,应该听爸爸的。我的回答是:两种答案都对,关键是看站在谁的角度
来看这个问题。若站在我的角度,是可以的;若站在爸爸的角度,是不可以的。而参考书的答案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这就告诉了我们不要把书本的答案当成教学目标,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上《古代英雄石像》时,我让学生自问自答。其中有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好端端的石像为什么会突然掉下来?”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探讨思索的积极性。马上就有不少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因为石像发觉自己代表的只是不存在的历史,所以跳了下来。”有的认为:“因为石像后悔了,感到对不起垫在下面的石块,所以摔下来想跟他们一起。”还有的这样回答:“因为石像发现自己代表的是空虚,没有存在的价值,它摔下来想过一种真实的生活。”像这样的问题在语文参考书上没有涉及的,而学生们能独具慧眼,开动脑筋,发现了问题,并且通过自由讨论得出了不同的见解。难道年能说这些见解毫无道理吗?难道你能说这不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吗?如果把培养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作为语文教学得重要环节和长期目标,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培养多角度、多形式的思维方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前提。思维即内部语言,写出来的文字即外部语言。只有内部语言的丰富多彩,才有外部语言的绘声绘色。学生只有首先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才能避免写作时的直线思维。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看到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写出来的作文大都是开头、正文、结尾三段落的模式,从内容、结构到立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因为他们的着笔点往往停留在一个问题上,看问题只会从一个面来看,而忽视了其他的视点和角度,所以写来写去无非就是老掉牙的观点和大而空的语言。自从站在讲台的那时起,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希望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一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作文习作课中,大部分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他们提出这样的疑问:“好的事情,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难道在哪些坏的方面,我们就可以忽视小的错误吗?”如果他们不知道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可能都是站在“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角度,那么“勿以恶小而不为”的这个角度可能就会忽视了。如果这样,你能说这次作文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全面吗?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落到实处。
最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形式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的认识观(即人生观)的形成。我们说,具有创造思维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生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让学生在求学中不满足于“众说”的同时,也用多角度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形成健全的认识观。在讨论《蚊子与狮子》的寓意时,我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来思考,不要局限于书本的答案。经过大家的各抒己见,得出如下的寓意:① 骄兵必败。告诉了我们要虚心做人;② 一物降一物。公告诉了我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③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告诉了我们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④人贵有自知之名。另有一例是关于讨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启示,有两种启示:① 人应该不断向上攀登,到达人生的极点;② 热闹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这些寓意于启示都是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所获取的。我们老师应该及时地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全面的看待自己于他人。
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塑造自我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不仅需要为自己的将来储蓄知识和积累经验,更重要
的是需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品质的人。而中学生的身心也正处于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具有可塑性。这就需要我们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多角度、多形式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利用这一重要途径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生只有形成健全的认识观,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也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与他人,才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乐必要条件。
培养学生多思维、多形式的思维方式的一个前提是气愤的创造。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是最不受拘束、生动活泼而又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老师不拘泥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多角度、多形式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才指日可待。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者,我们应该明白: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全面人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不要忘了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完成好这个重任!
作文七:《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5200字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自读要求 :
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③完成课后习题。
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学习重点
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解说:确定自读要求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从而克服学习中常常犯有的?舍近求远?的毛病。而学习重点的凸现旨在诱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深入思考。)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约翰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2.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解说: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帮助解释?推敲?一词时可涉及到相关典故;在解释?锲而不舍?时可涉及到荀子的有关名言。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自读点拨]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关于本文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4.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5.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6.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7.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2)习题二:
第一问如前所述。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
(3)习题三:
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解说:这里的点拔都是粗线条的,应该说与本文写作意图是相吻合的: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苹,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种上庄棘 用美德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教后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数] 总计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jí):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ì):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二、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研读课文。
1.提问:不看课文,请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B,因为B是唯一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D,因为D是唯一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提问: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提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提问: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
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提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变为现实。?
8.提问: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提问: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一、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10.提问: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简答(详细见课文53页一题2、3小题)
教后感:
作文八:《《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答案》700字
A预习课
初读课文:
1、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2、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3、孜孜不倦(zīzī):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4、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
一事力拥个物举的例有正论创确证答造案不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止 精读课文: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要的要素?
1
A 有渊博的知识;
B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4、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效果.。
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拓展提高
1.论题:谈骨气,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例证。具体有力的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作文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答案》3200字
众望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姓名: 班级: 课型:作文指导课 授课时间:2012.10 主备人:李成华 审核:
【课时安排】三课时 (总第53--55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系统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反复研讨,明确中心及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难点】
1.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理解。
2.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作者介绍: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探视
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3、议论文基本概念
①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②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a.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
b.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
c. 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这一过程。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③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
⑤常见的考试题型:
a.找出论据加以概括(人名+事件名+论据属性)
b.论据作用(为论点或分论点服务)
具体的如:
⊙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对比论证:通过___与___对比,突出观点。更突出强调地证明了观点
⊙比喻论证:用___来比喻__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具体的语境要具体分析。
⊙根据论点补充论据(作用: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更具普遍性)
⊙反推论点
⊙解析语段中论据使用是否恰当(质疑:属性,全面性,典型性,呼应关系)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汲取( ) 推敲( )恭喜( ) 对称( )模式( ) .....
根深dì( )固 孜孜不juàn( )持之以hénɡ( ) qiè( )而不舍
不言而yù( ) 轻而yì( )举 一shì( )无成 自言自yǔ( )
5、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⑴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
⑵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
⑶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 )
⑷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6、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⑴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丢弃、放弃、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获取、获得、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⑶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探索、探求、探究、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⑷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________(缺少、缺乏、缺欠)创造力的区别呢?
7、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了解文章思路,探寻文章中心及中心论点,并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课文开头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文章主要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论述的。 (创新问题)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提问:不看课文,请回答“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
(l)答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因为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明确: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明确: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举例论证: 第七、八段,以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为例,具体准确的论证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6.结合所学知识,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明确:
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7.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明确: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8.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明确: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第三课时 讲解《百分闯关》
作文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答案学案》5200字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要素。
2.培养创造性思维。
3.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知识链接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
等。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具体证明??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
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证明??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证明观点的方法。作用:生动形象证明??
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
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证明??
二、议论文结构层次(写作思路):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
论)三部分。
课前学习
一、 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或者给汉字标上拼音。
ōng)喜 jí)取 压(zhà)
渊 博 (bó) 模式 mó 锲而不舍 qiè ..
二、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
2.孜孜不倦:
3.持之以恒:
4.不言而喻:
5.锲而不舍:
三、请写出两句关于“创新”的名言。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变得僵化。——歌德
四、议论文一般按照___提出问题__、__分析问题____、__解决问题__的思路展
开论述。常用的论证方法有_举例论证_、_道理论证_、_对比论证_、_比喻论证_。
课堂巩固
阅读课文4-8节,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
2. 课文第4节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过渡。 。
3.课文第5节中“这种情况”指的是 将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4.课文的第7、8节列举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在议论文中称为举例
论证。
(1)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
德国的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机组合,开发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美国的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游戏机。
(2)试分析这两个事例有何相似之处。
这两个人的发明都是首先有了探索新事物的意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一定
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尝试而获得成功的。
(3)你能再补充一个这方面的事例吗?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毕升改良活字印刷术。黄道婆改良纺
织机。 课外拓展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①朋友,你也许觉得我这上问题问得怪,雪化了以后当然是......请不要着
急回答我,先听我的。
②有一次报告会上,有位学者让听众从圆等四个图形中选出一个与众不同
的。结果四种图形都被选了出来,而且都是对的。由于标准和角度不同,得出的
答案自然不同。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
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结论。一句话:要创新!
③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
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
李白偏偏
照人
④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
上下来,逐渐开始直立行走,并最终开始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
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是创
新......
⑤二十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
的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不创新、不去积极,只能导致落后。曾几何时,
100年的奇耻大辱。落后就要挨打,而不创新必然落后。整日里守着
仅不是孝子贤孙,而且简直是不肖子孙。
⑥要勇于创新。创新必然意味着对原有答案的怀疑、审视甚至背叛。这就必
然要受来自习惯势力的种种压力和阻挠,这时要拿出创新者的勇气,
路,让别人说去吧
功了吗?
⑦要善于创新。创新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见了
的,就要全部打碎。创新本身也意味着在继承的基础上将原先有的发扬光大。中
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难道不是我们创新的铺路
石吗?站在巨人的肩头,不是看得更远吗?
⑧朋友,现在请告诉我你的答案吧,什么?你有了一个新的答案?
⑨
⑩雪化了以后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张开创新的翅膀,去寻找一个关于
1. 本文的中心论点: 我们要创新 。
2.第4段中所举的三个事例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你能在后面的省略号处再
续写一个恰当的事例吗?
不能。因为这几个事例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事例: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
3. 第4段 “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一句中的“改良”
可不可以改为“发明”?为什么?
不可以。“改良”是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是从无到有的创新,改后违背了
原意,“改良”体现了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4.第2段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都有关于“从四个图形中找
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个有趣的问题,比较两者在叙述和作用上有什么不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关于“从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个问题的叙述比较详细,由此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本文
叙述简单,作用是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创新。
5.“雪化了以后究竟是什么?”相信你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答案,请你把它写下
来。
言之有理即可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要素。
2.培养创造性思维。
3.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知识链接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
等。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具体证明??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
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证明??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证明观点的方法。作用:生动形象证明??
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
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证明??
二、议论文结构层次(写作思路):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
论)三部分。
课前学习
一、 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或者给汉字标上拼音。
ōng)喜 jí)取 压(zhà)
渊 (bó) 模式 锲而不舍 ..
二、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
2.孜孜不倦
3.持之以恒:
4.不言而喻:
5.锲而不舍:
三、请写出两句关于“创新”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议论文一般按照____ _、__ ____、__ __的思路展开论述。常用的论证方法
有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课堂巩固
阅读课文4-8节,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 课文第4节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
3.课文第5节中“这种情况”指的是
4.课文的第7、8节列举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在议论文中称为举例
论证。
(1)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两个事例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再补充一个这方面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①朋友,你也许觉得我这上问题问得怪,雪化了以后当然是......请不要着
急回答我,先听我的。
②有一次报告会上,有位学者让听众从圆等四个图形中选出一个与众不同
的。结果四种图形都被选了出来,而且都是对的。由于标准和角度不同,得出的
答案自然不同。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
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结论。一句话:要创新!
③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
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
李白偏偏
照人
④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
上下来,逐渐开始直立行走,并最终开始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
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是创
新......
⑤二十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
的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不创新、不去积极,只能导致落后。曾几何时,
100年的奇耻大辱。落后就要挨打,而不创新必然落后。整日里守着
仅不是孝子贤孙,而且简直是不肖子孙。
⑥要勇于创新。创新必然意味着对原有答案的怀疑、审视甚至背叛。这就必
然要受来自习惯势力的种种压力和阻挠,这时要拿出创新者的勇气,
路,让别人说去吧
功了吗?
⑦要善于创新。创新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见了
的,就要全部打碎。创新本身也意味着在继承的基础上将原先有的发扬光大。中
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难道不是我们创新的铺路
石吗?站在巨人的肩头,不是看得更远吗?
⑧朋友,现在请告诉我你的答案吧,什么?你有了一个新的答案?
⑨
⑩雪化了以后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张开创新的翅膀,去寻找一个关于
2. 本文的中心论点: 。
2.第4段中所举的三个事例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你能在后面的省略号处再
续写一个恰当的事例吗? 事例:
3. 第4段 “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一句中的“改良”
可不可以改为“发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都有关于“从四个图形中找
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个有趣的问题,比较两者在叙述和作用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化了以后究竟是什么?”相信你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答案,请你把它写下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