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安妮日记读后感》1300字
安妮日记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安妮日记》后深有感触。这本《安妮日记》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我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当时社会和生活是多么的黑暗呐!犹太人们只有生活在无尽痛苦和折磨中,他们的人生自由被限制,幸运的人还在逃亡中,不幸的人则被抓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待着死亡的降临。犹太人其实都很聪明比如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那为什么他们还爱遭受这样的待遇,原因就是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的来源,就因为这样,这么一个荒唐的原因就要大批厮杀犹太人,这是一个多么无辜的民族啊!
《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人能想象。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贝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像安妮一样,在法西斯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也许他们所说的善良只能在天堂看到了。
作文二:《安妮日记读后感》600字
安妮日记读后感
“只要我还活着,能从布满灰尘的旧窗帘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这一经典的语句,竟出自一位1 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这句话饱含着“乐观、坚强与辛酸”。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女孩在经受这死神的压迫下是怎样度过这艰难的2 5个月的。
在德国纳粹的统治下,对善良的、无辜的犹太人民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大屠杀,对犹太人民进行了残忍的种族灭绝。
由1 9 4 1年6月2 2日,德国偷袭苏联开始以后,德国盖世太保跟随德军,对住在苏联乡区的犹太人作出大规模的大屠杀。盖世太保最初的杀人方法是用手枪射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坑里面。但是柏林想出了更有“人道”的杀人方法来减低秘密警察的压力。这个方法是用毒气杀人。初时秘密警察只用汽车的废气来杀犹太人。但是在1942年起德国采用了氰化氢气来有效地杀死最多犹太人。 在纳粹的统治下,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女孩,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罪恶、反人道的战争,在花季之龄死于那可恨、可憎、可恶纳粹集中营。
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
安妮是坚强的,她没有因为战争而惶惶不安,自暴自弃,尽管现实是这么残酷。在日记中,安妮说她渴望自由,想哭一场,但她不能
哭。安妮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她也向往碧水蓝天,自由自在,可是,她所面对的是与世隔绝的密室,轰隆隆地炮声。而人总是要成长的,在战火中,安妮锐变成了少女,不再耍脾气,哭啼,她已经不畏惧死亡了,她经历了太多,太多??
《安妮日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丑恶,世界的美好与人心的善良??
,
作文三:《安妮日记读后感》400字
安妮日记读后感
有一本书让我感动不已,思绪万千。那一本关于“美好生活”的书叫做《安妮日记》。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德国犹太女子,安妮·弗兰克家里并不是太富裕。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没躲起来,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难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是挺好的吗”?安妮·弗兰克是个活泼、可爱的犹太女孩,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屠杀,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躲进“后屋”。在后屋里,他们白天不能开窗,晚上也不能开灯,天天说话只能低声细语,一个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渐短缺,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的活下来。
一个个志向远大,才智过人的犹太青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恶啊!
从这本日记中,我感到,安妮也和和常人相同,有自己爱的、敬佩的、也有自己讨厌的甚至厌恶的人。但是她和常人不同的是,她虽然身陷逆境,却仍然有颗善良、爱学习、随时约束自己的心,她做了错事会把话说重了,自己都会认真的面对,及时纠正,还要自己反省,并为之道歉。这一切,我做的不是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学习!
我同情安妮,更敬佩安妮,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向安妮一样时常自我反省,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快乐!
作文四:《《安妮日记》读后感》300字
《安妮日记》读后感
周日爸爸回来时,给我带回来一本书。名叫《安妮日记》。刚拿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这是一本她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家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活。这本书表达了安妮对战争的深思。安妮是个多么坚强乐观的人呀!她是我们多少孩子的榜样!可惜,安妮并没有亲眼看见战争的胜利,不然,她一定会很开心吧!
虽然,安妮并没有看见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了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悲剧的珍贵教材。
《安妮日记》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传奇,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安妮,你是我的榜样!
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四年级:薛雨坤
作文五:《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
怀着与一个豆蔻少女聊天的心态看了这本书,然后被深深的教育,不一定是教育,应该是惊醒吧 回想起那个年纪的自己,还只会学习考试找妈妈。Anne Frank 过人之处不在于文笔,由于没看德语原版,文笔怎样也不好评判。 过人的思辨能力真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望尘莫及的。
安妮是天才,也是普通人。她聪明,直接,甚至有些极端,有着青春期少女的那一点点愤世嫉俗。就是这样一个在大人眼里的“问题少女”却又全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智慧是什么呢 我觉得智慧就是当所有人拿着“常识”来为自己辩解,自我安慰的时候,你看到其中的愚蠢甚至卑劣。就像安妮说道她和她妈妈不同之处的时候,她妈妈会说比起抓起来在集中营受罪的人,他们幸福多了。安妮想的却是,尽管这个世界和自己的遭遇再绝望,看到美丽的大自然和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上帝的恩赐,她就又开始有了生活的勇气。安妮妈妈这样自我安慰的语言至今还有很多用处,可是幸福从来就不是比出来的。幸福是你的内心感受,仅此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个想尽一切办法逃离现实的人。有时候活在电影里,活在书里,总之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总是做一个旁观者,这样多轻松啊 在看安妮日记的时候,我活在1942年,和她一样不见天日,虽然我很难想像两年不见天日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二战的爆发,对犹太人的屠杀对于13岁的安妮来说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设想要是没有战争,要是她依然热爱写作,她会是个伟大的作家,地位可能不会亚于简 奥斯汀,布朗特姐妹。这点我敢保证。
在看此书的时候,我经常把看一看就要看看封面安妮的样子,想着她当时样子。想着她浅笑时候的酒窝,常常睫毛下黑白分明的眼神。我觉得一定是这样的。她总是很客观的描述她和几个同住密室人的冲突。她和妈妈,姐姐之间的爱,伤害与误会。我并不觉得安妮成熟,成熟也不适合她。她和青春期的少女大致差不多,有差不多的特点。别人无法理解时候的愤怒,对爱情的憧憬和惴惴不安。自己对很多事情的主观判断和评价也是一大特点。当然,她肯定不是胡编滥造。不过,在她心里是怎么导演事实的就不一定了。安妮就是这样,聪明,智慧,却不完美。
我常常觉得读一本书,就是经历了作者的人生。但是安妮的人生,日日夜夜的担惊受怕,活过今天没明天的绝望 我却永远也无法理解,那是时代给予的灾难。没经历过的人没办法理解。这本日记我没看完,也不想看完。日记没有结局,在她被抓去集中营了那一天,日记被迫中断。我觉得要是读到那一天我一定会难过的吧。
种族灭绝的灾难,施暴者永远都应该祈求原谅,也永远不该被原谅。
作文六:《安妮日记读后感》1800字
安妮日记读后感
你大概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一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盖世太保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的人的灰烬。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
作文七:《《安妮日记》读后感》400字
《安妮日记》读后感
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感触良多。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和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藏到了爸爸公司的密室,开始了她们的新生活。13岁时,她收到一本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她用她的笔,用她对写作的梦想,用她对战争停止的渴望。她没有自由,她恐惧,她痛苦,她的生活没有保障,这样的日子她足足过了两年多!但是她才15岁呀!这多么令人敬佩呀!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生活着,将一切苦难变成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安妮的日记在后面说:“我感觉到千百万人在受苦受难,可是,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祥会重新回来。”这句话让我深深震撼,也令我受益匪浅。虽然《安妮日记》中所描述的事情早已成为历史,但安妮将永远活在每个人心中,这就是乐观向上的安妮。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应该做到,当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时,我们应该勇敢的站起来,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
四年二班 王晶雯琪
作文八:《《安妮日记》读后感》700字
愿人类永远和平共处——读《安妮日记》有感
最近读完了《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先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本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便开始写日记。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了逃离德国纳粹的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间仓库里,从此开始了两年多的密室生活。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的日记纯粹是为自己而写的。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一位成员通过伦敦广播电台宣布,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收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并以信件和日记作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后,决定在战争结束后,依据自己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自己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色。 1945年3月,15岁的安妮死于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死因是斑疹伤寒。她的亲人中,只有她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就作品主题而言,《安妮日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安妮等8人在秘密小屋中2年多的生活,揭露了德国纳粹的罪恶,是指控德国纳粹残害犹太人罪行的一个见证。作者通过亲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对种族灭绝政策的怀疑与愤怒。开始时,安妮只把避难看作一种冒险,但是,她逐渐发现自己必须思考这场战争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就艺术特色而言,作品通过日记的形式来叙述事件,而且,作者还给她的日记取名为“吉蒂”,并把它当成朋友,以写信给“吉蒂”的方式来记述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十分独特。作品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读罢《安妮日记》,我不禁掩卷长叹:人类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战争?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为什么不能互相包容,和平共处?
2015-12-13
作文九:《《安妮日记》读后感》1100字
战争中的坚强少女
——读《安妮日记》有感
2015年10月12日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达恩先生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杜塞尔。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整整25个月。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并且,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提供食品和生活用品,以及获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性格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们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感觉。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
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战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颗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把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的。
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安妮从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也就是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后不久。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告诉了我们,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在花季之龄于纳
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穿整本日记。《安妮日记》不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就是这么一个名叫安妮的少女,生活在这么一场惨烈战争中,却依旧坚强......
作文十:《安妮日记读后感》900字
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安妮用日记的形式记述二战期间她们一家人居住在密室里的生活。在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安妮便把它当做自己的朋友并取名为凯蒂,向她述说着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
安妮的父母是移居在德国的犹太人,1942年德国法西斯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安妮一家为了躲避德国纳粹,逃到了父亲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那里从此便成为了他们隐蔽的密室。在这个窄小的密室里居住的除了安妮一家还有凡达恩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再后又来来了一位牙医名叫杜塞尔。
在密室的生活每天都提心吊胆,不见天日,他们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外出,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日复一日他们娱乐的方式便是在电台里收听音乐,偶尔得知道外界朋友被纳粹发现的消息,每个人都陷入悲伤之中。每当安妮感到悲伤烦闷她会跑到阁楼打开窗户享受温暖的阳光,面对窗外的蓝天白云,丝丝的凉风,安妮便更加感到自己要坚持着,等待光明的到来。
面对单调枯燥的生活,面对烦躁的家人,面对死亡的阴影,安妮在日记中透露出了她的悲伤沮丧,透露出她对自由的渴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她内心荒芜,她从未绝望过,她相信生活相信未来,父亲
曾对她说过“无论活在哪里或怎么活着,只要生命还在,就有希望”。而安妮也就是秉着这个积极的态度来对抗着这可怕的日子。战争带来的痛苦是无限的,但安妮抱着乐观的态度,静静的等待,等着悲惨的结束。
面对原本安宁幸福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一个年仅13岁的小女孩如何接受?但是安妮,她体现出了一种以前前所未有的勇气面对黑暗的生活,面对外面的世界,面对自然,是的,她无比的渴望,就因为她这种急切的渴望,更坚定了她对生活热情。
安妮他们在这个充满恐惧,与世隔绝的密室中生活了足足两年,在1944年8月4日,全副武装的荷兰纳粹对办公室进行了一次突袭,密室中的8个人包括安妮全部被捕。一个一个相继死亡,1945年2月,面对与她相依为命的姐姐的死亡,安妮的意志被彻底摧毁,几天后离开了了这个充满恐惧世界。
安妮曾说:“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而现在安妮象征着一种在困境中不懈追求光明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