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___ - 初中化学》1200字
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CaCO3和SiO2(已知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课外小组为了测定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 - 初中化学 - 菁优网充值|设为首页|免费注册|进入空间|退出登录在线问答在线组卷在线训练菁优网更多试题
》试题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CaCO3和SiO2(已知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课外小组为了测定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1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
加入稀盐酸质量/g25252525
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g35.258.482.6107.6
求:(1)第1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8
1.8
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首先根据第2次、第3次、第4次加入25g稀盐酸时烧杯内物质的质量的变化:23.2g、24.2g、25g,判断出第一次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及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总质量,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解答:解:(1)由于在第2次、第3次、第4次加入25g稀盐酸时烧杯内物质的质量的变化:23.2g、24.2g、25g,从而可以知道第2、3、4次加入稀盐酸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1.8g、0.8g、0g,因此第一次加入稀盐酸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应该是1.8g.故答案为:1.8
(2)由于第一次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1.8g+1.8g+0.8g=4.4g,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即可求出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故答案为: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二氧化碳的总质量=1.8g+1.8g+0.8g=4.4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10044=x4.4g,x=10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g35.2g+1.8g?25g×100%≈83.3%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答题:lili老师VIP隐藏解析体验训练收藏试题下载试题试题篮
更多试卷 》推荐试卷2011-201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共19条评论,平均得9分(满分为10分),点击显示评论评论/纠错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
粤ICP备10006842号|粤B2-20100319|网站地图|服务条款|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站长统计
?2010-2014 jyeoo.,V2.28309我的试题篮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地理高中数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
作文二:《初中化学》2300字
2015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课外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2.(2分)(2015?恩施州)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3.(2分)(2015?恩施州)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4.(2分)(2015?恩施州)金属和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下列对金属或合金
的利用是由金属的活动性决定的是( )
5.(2
分)(2015?恩施州)下列为某同学对化学知识的归纳,其中有错误的是( )
6.(2分)(2015?恩施州)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7.(2分)(2015?恩施州)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8.(2分)(2015?恩施州)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9.(2
分)(2015?恩施州)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对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 )
10.(2分)(2015?恩施州)2014年全球十大化学研究成果之一是复旦大学的同鸣飞教授
课题组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Riedel 教授合作,成功制备出了四氧化铱正离子(IrO 4),
在这种离子中,铱(Ir )元素的化合价为( )
+
二、非选择题(共76分)
11.(4分)(2015?恩施州)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也是
初中阶段应该具备的化学素养,下列事实或现象包含了﹣些基本化学观念.请根据要求合理
回答:
(1)墙内开花墙外香,从微观分析其原因是: 分子不断运动 .
(2)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①Mg ;②CH 4;③稀硫酸;④CuO ;⑤KMn04.请按
单质、氧化物、盐、有机物、混合物顺序排列为 ①④⑤②③ (填序号).
(3)几千万年前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原因是: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
变 .
(4)化学物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另一方面它也对人类生
存的环境造成种种危害.请举例并说明其两面性 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特性,
所以可用来灭火;过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阻止地球表面的散热,造成温室效应 .
12.(
4分)(2015?恩施州)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
按要求填空.
(1
(2)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具有丰富的硒资源.硒(Se )是人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在
周期表中与硫同族、化学性质相似.A 、B 、C 、D 表示4种物质,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物质A 和B 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 和D 两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有机化学中的最简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简比的式
子.某有机物中C 、H 、0元素的质量比为6:1:8C 、
H 、0顺序).
13.(3分)(
2015?恩施州)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A 、B 、C 为周期
表1﹣18号中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A 的核电荷数为8,三种元素的核
电荷数之和为34.
(1)B 的名称为 氟 ;
(2)C
(3)用H 2A 2制取A 2
14.(4分)(2015?恩施州)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四种溶液,只知道分别是K 2CO 3溶液、
CuSO 4溶液、CaCl 2溶液和稀盐酸,请参与下列实验:
(1
(2)取另三种溶液两两混合,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如下:
(3)某同学将(2)中实验后的所有废液倒入一个烧杯中,最后烧杯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K 、
﹣
+
15.(10分)(2015?恩施州)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基础实验】图1是制取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
置.
(1)若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氨气的装置是 A ,化学方程式为
(2)检验氨气集满的方法是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如果试纸变蓝,则证
明已满 ,图1中A 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将试管炸裂 .
(3)还可以利用B 装置,向盛有固体氢氧化钠的锥形瓶中注入浓氨水快速制得氨气,则注
入浓氨水的量至少要 足量 .
【探究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氨气的性质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1)氨气显碱性吗?(2)氨水显碱性吗?
【实验验证】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无色酚酞
试液浸润的干燥纸质小花进行图2中A 所示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实验Ⅰ和Ⅱ纸花不变色,实验Ⅲ纸花变红
【实验结论】(1)氨气不显碱性,(2)氨水 显 碱性(填“显”或“不显”).
【查阅资料】图2中B 是同学们查阅氨气溶于水后发生变化的情况.
【交流反思】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氨气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氧根离子 ;
(2)小军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稀盐酸,小花红色逐渐消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探究结论可知,能用于干燥氨气的干燥剂是 AC (填序号).
A .生石灰 B .浓硫酸 C .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
【拓展探究】
已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小.该兴趣小组增加了如图3所示的探究实验,在U 型管A 、B 两端同时塞入蘸有试剂的棉花,则U 型管内产生的现象应为 生成的白色烟
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 .
16.(5分)(2015?恩施州)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具有丰富的天然石灰石、大理石(主要
成分是碳酸钙)资源,纯度高、硬度大,是优质的建筑材料.为测定某地天然大理石中碳酸
钙的含量(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成员取25g 样品,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
数的稀盐酸,测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作文三:《初中化学》3500字
初中化学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查找浏览了相关资料我们还知道: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定义: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实例:铁水铸成铁锅 水结冰
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实例:火柴燃烧,铁生锈。
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酒精要适量,一般不少于灯壶体积的四分之一,也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1)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安全,点燃酒精灯时,左用扶灯壶,右手提起灯帽放在灯的右边,划火柴点燃酒精灯芯。
(2)不允许用酒精灯去火焰上引燃,以免酒精溢出造成火灾。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去盖,然后再提一下灯帽,再盖上。以防止下次不易打开灯帽。
(4)酒精灯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要使用它的外焰。
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2. 绝对禁止用酒精对引燃另一只酒精灯;3. 用完酒精对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4.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空气
空气的成份:氧21%、氮78%、二氧化碳0.03%、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组成。 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来做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来做保护气,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如空气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如氮气N 2、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等 氧气:
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它不易容于水。在室温下1L 水只能溶解约30ml 的氧气,在压强为101KPa 时,氧气在-183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氧气的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
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化学性质:
一、氧气跟金属反应:
2Mg +O2→2MgO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3Fe +2O →2Fe3O4,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2Cu +O2→2CuO ,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
二、氧气跟非金属反应:
C +O2→CO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 +O2→SO2,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 +5O2→2P2O5,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
三、氧气跟一些有机物反应,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蜡等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H4+2O →2CO2+2H2O
2C2H2+5O2→4CO2+2H2O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
三、氧气的制造
一般实验室制造氧气使用的方法是:
实验装置
1. 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2. 用催化剂MnO2并加热氯酸钾, 化学式为:2KClO3--(△,MnO2)-- 2KCl+3O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是指那一类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的物质。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
使反应速度加快的一类一般叫做正催化剂或催化剂,使反应速度减慢的一类一般叫做负催化剂或阻化剂。
3. 双氧水(过氧化氢)在催化剂MnO 2(或红砖粉末,土豆,水泥等)中,生成O 2和H 2O ,化学式为: 2H2O2-(MnO2)- 2H2O+O2↑
工业制造氧气方法:
1. 压缩冷却空气
2. 分子筛
核潜艇中制氧气的方法:2Na2O 2+2CO2---2Na 2CO 3+O2 此方法的优点:1、常温下进行 2、使氧气和二氧化碳形成循环(人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此反应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 氧气的制取还可以用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化合反应: 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记忆时可记为“多变一”)
化合反应一般伴随着发光, 放热等能量放出的现象.
如:C+O2—点燃→CO2
2H2+O2—点燃→2H2O
分解反应:它是指一种反应物生成二种或二种以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类型之一,是化合反应的逆反应。
分解反应:AB→A+B
如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H2O →(通电)2H2↑+O2↑
氯酸钾加热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等(二氧化锰为催化剂)。
2KClO3(MnO2)→( △)2KCl+3O2↑
氧化反应
(1)概念: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与化合反应区别和联系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分别阐释的角度不同,化合反应是从反应物、产物的种类来考虑,氧化反应则是从反应中有无与氧结合来考虑,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某些反应可能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如:C+O2=CO2;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C2H5OH+3O2=2CO2+3H2O;
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CO2+H2O=H2CO3。
区别:从外观形式讲,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是其中之一,从物质变化是否得失氧的实质讲,化学反应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一种得氧的反应。
联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反应:水+氧化钙→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但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而有单质参加的氧化反应,却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 2H2+O2==2H2O
3Fe+2O2==Fe3O4
(3)氧在氧化反应中的作用:氧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基本列式:A+B(有氧气的)→AB
氧化反应不一定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
水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H2O-(通电)→H2+O2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容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然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化合物: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在水的分解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但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氨在空气中扩散,品红在水中扩散及水在常温下挥发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分子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是所占的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原故。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原故。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水中杂质有吸附作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作文四:《初中化学》2000字
2009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化 学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 铅笔把考生号的对应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0
.石墨
A. B. C. D.
4. 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5. 下列物质中,能使雨水变成酸雨的是
A .CO 2 B .CH 4 C .SO 2 D .CO 6. 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都能导电 B . 原子排列方式都相同 C . 硬度都很大 D . 组成元素都相同 7.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木炭 B. 硫粉 C. 红磷
8.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C.
D. +5
D. CH4 B .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C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3. 某同学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有如下实验记录,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A .装药品时先装氧化铜再装木炭粉 B. 用酒精灯加热,上层固体先变成红色 C .反应共耗时30秒 D. 反应后剩余固体显紫红色 14. 下列实验操作,最不安全的是 ....
A. B.
D.
1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
2△
③双氧水受热分解 H 2O 2 === H2↑+O2↑
MnO 2
④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 3 ===== 2KCl + 3O2↑
△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8.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种物质只可以催化一个化学反应 B. 化学反应发生后催化剂的质量会增加 C. 催化剂肯定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19. A .手帕的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2个氧原子60个碳原子组成的1个分子,氧化铝 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于防腐的单质气体 。
22.(7分)点燃条件下,A 和B 反应生成C
和D 。
(1)1个A 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这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2)C 中氧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
。
? 科学家担心这样海水的酸性会增加,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①气态CO 2和液态CO 2具有相同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 2使海水酸性增加的化学反应(写一条即可):
。
24. (4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①②③已知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息填入表中相应位置。
(2)下表是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写出金属X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 。 ③这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关系为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0
分。
26.(4分)下图是某学生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写出上图中两种仪器的名称 和 ; (2)上图中E 操作的名称是 ;
(3
27.(10分)实验室可用下列A 或B
果推断并填空:
28.(8分)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 (1) 右图为一简易净水器示意图。
① 装置中活性炭层的作用是 ,膨松棉层的作用是 。
②此简易净水器 (填“可以”或“不可以”)
将硬水变成软水。
(2)请回答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如下问题:
①在烧瓶中加入沸石的作用是 。
是 。 (3上有气泡产生,点燃它会听到 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作文五:《初中化学》9200字
一.选择题(共7小题)
二.填空题(共16小题)
8.(2014?张掖)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 和固体NaOH 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 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 、固体NaOH ;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 3和Na 2CO 3. 则CaO 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 (2)【实验】如图所示:
(3)【判断】
a .若Ca (OH )2、CaCO 3和Na 2CO 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 (填:成立、不成立)
b .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 (填:成立、不成立). c .综合a 和b 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 保存;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9.(2013?北京)现有四只烧杯,分别盛有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并向其中滴加了酚酞或石蕊溶液(如图所示).
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选用下列药品继续试验:铁、氧化钙、氧化铁、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请依据试验回答问题:
(1)B 中溶液是 .
(2)取A 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甲,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甲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取C 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乙,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由红色变为无色,无气泡产生,则乙的化学式为 .
(4)取D 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丁,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红色变为无色,同时产生气泡.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液变浑浊的原因: .
②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 (写出所有可能).
10.(2013?哈尔滨)实验室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现标为A 、B 、C 、D ,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出四种溶液?
【进行实验】甲同学实验如图所示:由此甲同学认为A 一定不是
【表达与交流】甲同学向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则甲同学的结论:A 是氯化钡溶液.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结论,乙同学的理由是 . 于是乙同学另取少量A 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一种试剂是 溶液,
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由此证明了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同时确定了A .乙同学继续实验如图所示:
【收集证据】观察到C 中产生气泡,D 中产生白色沉淀. 【解释与结论】写出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同学最终通过实验区分出了四种溶液.
【反思与评价】请指出甲同学区分上述四种溶液时,在实验方法上的一点不足之处 .
11.(2013?嘉兴)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鉴别某些物质.有3包白色粉末,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氯化钠、氧化钙中的一种,先用实验的方法将它们一一区分.
(1)取少量3种粉末,分别装入编号为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加水后都能溶解,其中甲试管壁明显变热,由此可知甲试管中加的粉末是 .
(2)取甲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另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请写出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2013?武威)某校学生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稀盐酸、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写出C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发现问题】如何处理上述废液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思考与分析】应先对废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后制定方案. 【实验与探究】
(1)甲同学将所有废液倒入乙洁净烧杯中,静置后得到上层清液.
(2)取少量清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中性),出现白色沉淀,静置 后向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现象说明甲同学所得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 和 ,一定没有 (填物质名称).
【方法和应用】以上探究的结论启示我们,处理上述废液的正确方法是 .
13.(2013?山西模拟)实验室有A 、B 、C 、D 、E 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所含溶质分别是HCl 、H 2SO 4、NaOH 、BaCl 2、CuSO 4中的一种.首先判断出A 为 溶液,理由是 .实验小组同学又通过以下实验进行鉴别:
实验后观察到:A 、B 混合产生蓝色沉淀,A 、C 混合产生白色沉淀,C 、D 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其余均无明显现象.由此判断:B 为 溶液,C 与D 反应方程式为 ,A 与E 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理由是 .
14.(2013?蓬溪县校级一模)现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碳酸钠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 编号为A 、B 、C 、D .每次取少量溶液 两两混合,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 中(“﹣”表示无明显现象;“↓”表示有沉 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由此推断4瓶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分别为:A . ;
(1)氢氧化钠的俗名是 (只写一种).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固体,标签上写着“氢氧化钠”.为了检验里面是否还存在NaOH ,实验员取少量该固体样品进行以下实验:
根据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说明样品中含有 (填序号).
A .CaCl 2 B .Na 2CO 3 C .NaOH D .Na 2CO 3和NaOH
如果白色沉淀中含有两种物质,则这两种物质是 (填化学式).
16.(2012?徐州)化学李老师发明了一种增氧酒精灯,将纯净的氧气通入灯芯座的增氧孔用于提高火焰的温度.普通酒精灯火焰温度为500℃左右,增氧酒精灯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某活动小组同学取碳酸钙固体用增氧酒精灯加热1~2分钟.
【提出问题】加热后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探究】
猜想一:碳酸钙全部分解,剩余固体成分为 .做出该猜想的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验证该猜想的方案为 . 猜想二:碳酸钙部分分解,剩余固体成分为 .
你认为“猜想二”的验证方案 (填“存在”或“不存在”)问题,理由是 .另取同样的碳酸钙固体用普通酒精灯加热1~2分钟,将加热后的固体放入水中,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此时加热后的固体成分为 ,发生该情况的原因是 .
17.(2012?黄石)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对金属钠能否像铁一样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下探究:
【提出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的产物中是否有铜?
【查阅资料】①钠能与冷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②难溶性碱通常遇热时会分解,如:Cu (OH )2
CuO+H20.
【分析讨论】经讨论,大家认为钠可能会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但也有可能钠直接与硫酸铜反应而生成铜.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有Cu (OH )2和H 2,无Cu ; 猜想2:有Cu ,无Cu (OH )2和H 2; 猜想3:既有Cu (OH )2和H 2,又有Cu .
【探究实验一】 【反思质疑】有同学认为未能得到铜可能是(CuSO
4)溶液浓度太小的缘故,并为此作了进一步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二】 【拓展分析】金属钠不能将铜等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8.(2012?磴口县校级四模)有六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为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稀硫酸、氯化钡、氢氧化钡中的一种,由于标签脱落,无法辨认.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鉴别它们,将其分别编号为A 、B 、C 、D 、E 、F ,设计如下图方案鉴别,结果该小组成功确定了六种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色试剂X 为 (填名称).
(2)A 为 ;B 为 ;(填化学式)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F: ;A+D: . (4)若加入的C 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则溶质是 .
19.(2011?泰安)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红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试管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红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你认为小亮同学对实验结果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反思拓展】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
20.(2011?湖北校级自主招生)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实验时发现了个意外的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意外现象的成因做了如下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过高引起的.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21.(2010?
泸州)某学习小组同学对实验室一包固体的成分进行分析,已知该固体肯定含有硫酸钾,另外可能含有氯化钡、碳酸氢钠、硫酸铜、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他们对固体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下表.(对于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写化学式,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写“无”) (1)取该固体混合物于试管中轻微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2.(2009?泰兴市校级模拟)实验室有甲、乙、丙三瓶溶液,分别含有以下六种物质中的两种:KOH 、HNO 3、AgNO 3、KCl 、K 2CO 3、KNO 3.经初步分析,情况如下:
(2)取该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无色溶液.
为了进一步确定各溶液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已知溶液中不可能同时存在Ag 和OH ,且两次混合均完全反应.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气体Y 是 (填化学式,下同);沉淀X 是 ; (2)甲溶液中含有的2种物质是(填化学式,下同) 和 .
(3)溶液M 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它是一种复合肥料,含有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
(4)乙中一定有 .
23.(2007?盐城)实验室有A 、B 、C 、D 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H 2SO 4)、饱和石灰水[Ca(OH )2]、氢氧化钠溶液(NaOH )、碳酸钠溶液(Na 2CO 3
)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pH 试纸、稀盐酸、玻璃棒、试管、玻璃管.
(1)请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
混合,部分实验结果记录如表.
三.解答题(共7小题)
24.(2013?宁都县模拟)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一瓶久置的NaOH 固体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NaOH 固体是否变质,变质情况怎么样? 猜想:①:没变质,全部是NaOH ;
猜想②: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 又含有Na 2CO 3;
则小明可以得到的结果为:A 是 ,D 是 .
猜想③:完全变质,全部是Na 2CO 3.
查阅资料: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 如下表:
设计并完成实验
反思:上述步骤①中滴加过量CaCl 2溶液的目的是 ,判断CaCl 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拓展:如果要确定该样品的变质程度,则需要测定的两组数据是(假定试剂中无其它杂质) .
25.(2012?乐山)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此时,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
该烧杯内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
(A )溶质可能是CaCl 2与Ca (OH )2 (B )溶质可能只是CaCl 2 (C )溶质可能是CaCl 2与盐酸 【实验探究】
①小明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排除了猜想(A ),你认为他排除猜想(A )的理由是
. 【反思与拓展】
你认为上述烧杯内溶液如果未经处理直接倒入铁制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要想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只得到CaCl 2溶液,应向溶液中加入过量 ,充分反应后过滤,反应的方程式为 .
26.(2012?盐城模拟)今天是实验室开放日,小明、小军、小红一起到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他们看到实验台上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老师告诉他们,其中一瓶是稀盐酸,另一瓶是石灰水,他们决定用不同的方案对这两种溶液进行鉴别: 【设计实验】
小明准备用无色酚酞溶液; 小红提议可用碳酸钠溶液来鉴别;
小军想分别将一支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分别倒扣在盛有这两种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
【进行实验】
(1)小明、小红分别将这两种溶液分别各取2mL ,装在两支试管中,他们将试管依次编号为①~④号,小军取这两种溶液各30mL ,分别倒入两个小烧杯中,再在编号为⑤、⑥号的两支集满二氧化碳的气体;
(2)各自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了实验,现象如下:试管①中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试管③中液体变浑浊,试管⑥中液面上升.
(3)三位同学在实验后,将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发现废液为无色透明. 【分析与计算】
(1)试管①中所盛的液体为 .
(2)试管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试管⑥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废液缸中除了酚酞、水以外,一定存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为进一步确定该废液是否存在盐酸,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为避免污染环境,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废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出废液缸中废液共14.6g ,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向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 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Ⅰ、通过图2可知,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加到10g 时,废液中溶质为 (填化学式). Ⅱ、原废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27.(2011?牡丹江)小冉和小海两位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小冉将CO 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小海向盛有少量NaOH 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1)小冉同学观察到的现象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海同学实验后发现试管内溶液为无色,认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你的理由是: ;
(3)实验结束后,两名同学将反应后的剩余物同时倒入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废液仍然为无色.请你和两名同学一起对废液缸中废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问豫】废液中的溶质除指示剂外,还有什么? 【进行猜想】①两位同学一致认为溶质为CaCl 2和NaCl :
②你认为溶质的组成还可能为 .
【实验验证】向废液中加入 ,出现 现象.
【实验结论】说明猜想 (填①或②)正确.
【实验反思】为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可采取的方法是 .
(不使用紫色石蕊试液和pH 试纸)来证明NaOH 确已完全反应.
28.(2011?顺德区校级三模)将过量的Na 2CO 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 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CuCO 3,理由: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Cu (OH )2,理由:Na 2CO 3溶液呈 (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Cu (OH )2和CuCO 3的混合物.
(二)资料查阅:
①Cu (OH )2和CuCO 3晶体均不带结晶水;
②Cu (OH )2、CuCO 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③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三)设计与实验:
Ⅰ.固体的获取:
(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
(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 .
Ⅱ.用下图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
【拓展延伸】通过酚酞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说明NaOH 已与盐酸完全反应,你认为还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3)若用装置A 、B 组合进行实验,B 中无现象,则猜想 正确;
(4)若用装置A 、C 组合进行实验,C 中无现象,则猜想 正确;
(5)小组同学将装置按 A 、 、 (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
结论:固体为Cu (OH )2和CuCO 3的混合物.
Ⅲ.固体成分定量测定:
已知Cu (OH )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 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aCu (OH )2?bCuCO3.小组同学用热
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
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6)写出A B、C 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 段:
CD 段:
(7)通过计算可得:a :b= .
29.(2011?南安市校级模拟)小伟生日,妈妈做了很多菜,小伟发现妈妈将拌了“安多夫”粉的肉类加入食醋腌制时产生大量气泡,引发了极大的兴趣.
【查阅资料】“安多夫”是一种嫩肉粉,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使肉质松软,其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NaHCO 3).小伟联想已经学过的碳酸钠(Na 2CO 3),其与碳酸氢钠比较,组成元素只相差一种元素氢元素,决定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道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异同点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探究活动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1】碳酸氢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相似显碱性.
【进行实验1】
【探究活动二】探究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反应?
【猜想2】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相似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进行实验2】将气球中的碳酸氢钠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加入试管中(如图1),气球迅速胀大,说明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联想到已学过的化学反应:Na 2CO 3+2HCl=2NaCl+H2O+CO2↑,请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图1 图2
【探究活动三】探究NaHCO 3与Na 2CO 3的热稳定性
【猜想3】NaHCO 3和Na 2CO 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都会发生分解反应.
【进行实验3】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以下甲、乙两个对比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请你参与,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空白:
(1)完全反应后,同学们猜想试管中残留的白色固体粉末可能是氢氧化钠(NaOH )或碳酸钠(Na 2CO 3),他们猜想的主要依据是 .
(2)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应后白色固体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设计如下两个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方案1:取少量该反应后的白色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并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红,于是他们认为该白色固体粉末是氢氧化钠.但同学们经过反复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方案1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
方案2:同学们取少量该反应后的白色固体粉末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由此,同学们推断出该残留的白色固体粉末是 (填化学式),请写出上述实验涉及到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
(3)有同学认为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验证残留的白色固体粉,那么它是 溶液.
【交流与讨论】
(1)根据实验甲及其探究活动的结果,请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实验探究大家明白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物质的组成是决定物质 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安多夫”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至少说出一点).
30.(2011?宿城区校级模拟)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 :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 2CO 3
猜想Ⅲ:部分是NaOH ,部分是Na 2CO 3.
【实验和推断】
化学方程式是 .
(2)若X 是Ca (OH )现象A 有白色沉淀,现象B 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2溶液,
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原因是 .
(3)若猜想Ⅲ成立,则X 是 溶液.
【反思应用】
(4)保存NaOH 溶液的方法是 .
【拓展计算】
(1)若现象A 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X 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
(5)取一定质量的该久置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气体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
①计算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
②计算所加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③计算该样品变质前的质量.(不考虑其他杂质)
作文六:《初中化学》4000字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教学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 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课堂教学形式上比以前活 泼了, 学生参与教学比以前积极了。 但当前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 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部分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仍然以“师授”—“生受”为主, 学生参与度不够; 课堂导入无激情; 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 部分教师为单纯提高纸笔测试成 绩搞题海战术, 学生的课业负担重, 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教学效率不高,这些问 题已严重影响我县整体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 发展。 因此 ,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 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聚焦课堂、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 是提 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切实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本课题旨在选取初中化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入、活动、作业设计 环节)入手,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对我县初中化学教师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帮助化学教师走出误区, 使我县初中化 学教师更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理念, 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 明确其教 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 边教边研, 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创造一个 充满生机、 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 使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 促进我县初中化学教学质
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1.初中化学:贺兰县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
2.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的第一课堂,即以教室、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班集体 为教学单位的,以 40分钟为一个教学时段的课堂教学。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 言是指使学生在认知上, 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 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 ‘‘‘‘我要学‘‘‘‘。”即关注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4、策略:方法或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 内部, 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 也只能是学生知识、 能力 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施加的信息只 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于老师和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 得知识。因此,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
3. 互动教育理论:教育活动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 教学过程则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 一的交互活动。 这个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
4. 课改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研当前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探索改变我县初中部分化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低、课堂实效性差的教学策略。
3、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真实有效的互动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情感。 4、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体化学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质量。
5、引领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促使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提高我县初中化学 教师整体教研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任务和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了解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 学不同的课型有效导入的方法; 有效的师生、 生生活动设计方案; 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 整体水平,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1、调查了解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及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 方式(教师讲授、师生互动、自学为主、练习为主)作业布置等方面。
2、课堂教学导入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如何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 学习动机。
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方案,实现有效“互动”?收集整理 相关典型案例,在全县范围内交流、研讨。
4、调查了解目前我县各中学学生对于现有化学作业的认识,研究初中化学课如何优化作业 设计。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来研究当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1、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2010.9~2011.2)
成立课题组;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课题组成员培训、交流,收集资料;研 究文献综述;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制定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2、实施研究阶段(2011.3. ~2012.7)
第一阶段:(2011.3~2011.7)
(1)、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调查了解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第二阶段:(2011.8~2012.7)
根据研究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1)以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教研活动为依托,借助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开 展“如何有效导入——即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如何优化作业 设计”等重点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2) 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整理材料,撰写教学案例、论文、阶段小结。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2012.8~2013.1)
(1) 边教边研, 在教学中实践, 在实践中改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讨的积极性, 努力寻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教学策略,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专业 化水平;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根据研究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案。
(3)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研究总结阶段(2013.2~2013.9)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并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现场展示活动。
(2)申请结题验收,出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例光盘等。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重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寻求理论帮助与指导,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目前其
他学术单位及专家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2、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抽测),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各 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作业布置情况、 课堂教学实效进行调查研究, 征集有关学生喜欢的课 堂教学方式和作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实践法:通过行动研究,将总结出来经验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不断落实,不断反思, 形成共识。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九、预计的研究成果
1、各种实践活动的记录资料、文字材料。
2、调查报告。
4、教学论文、教学案例集,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5、完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邢菊荣 1、 课题组组长。主持负责本课题全面工作。
2、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 撰写《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4、 审阅各子课题研究材料及审阅、修改各子课题《结题报告》
5、 收集、整理课题材料。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材料上交参评
岳淑萍 1、 课题组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2、负责处理研究材料,组织协调工作。
3、负责提供学术、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郎海艳 1、 课题组记录员
2、 负责典型案例收集;
邬瑞 马凯 王峰 蒙建甲 刘丽荣
1、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2. 根据课题实施的不同阶段承担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资料搜集、 撰写教学案例、 反思、 论文, 阶段小结,子课题结题报告等。
十一、课题经费预算
调研费:250元;资料费:150元;打印费:200元;其他:1500元
以上费用合计:2100元
总之,我们将以此课题为依托,引领我县初中化学教师走上研究、反思、成长的专 业成长之路。建立完备的具有操作性的课题组研究制度,课题组长职责,课题组活动制度, 有效开展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爱学习,勤钻研、善反思、具备课题研究的基本素质,有 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能力。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会不断请有关专家、 领导为我们课题研究工 作进行指导,寻找智力支持,并按时上传课题研究阶段性材料,及时汇报课题研究进展,确 保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最终实现课题的研究目标。
作文七:《初中化学》9200字
初中化学
一、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的相关观点: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7、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
2、 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结构和种类都改变;
3、 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中是
4、 分子、原子、离子都不断运动; 否可以再分;
5、 分子、原子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 10、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6、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三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13、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但达到稳定结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14、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15、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16、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17、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元素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8、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19、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0、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21、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变化,化合价一定会改变。
22、元素周期表中族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16族),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为周期(7个周期)。
23、常见的离子:硫酸根离子SO42-、碳酸根离子CO32-、硝酸根离子NO3-、铵根离子NH4+
二、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物质分类
1、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指形状改变和三态转变。
2、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4、微观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分子,生成新物质。
5、氧化物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两种元素 ②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6、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 ②有空气或氧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7、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点燃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8、特别的物理变化有:石油的分馏,干冰升华,矿石粉碎,潮解。
9、特别的化学变化有:煤的干馏,物质在空气中变质,风化。
10、特别的混合物:溶液,合金,矿石,空气,煤、石油、天然气、水煤气都是混合物。
三、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表示意义有:①表示某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 金属、稀有气体、部分固体非金属)。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有:①表示某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想一想哪些不符合) ③表示该物质由何种元素组成 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3、离子符号表示某离子及一个离子带多少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4、化学方程式可知:①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各物质间的质量比③参加反应的粒子数(计量数)。
5、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即原子的个数比)。 ③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7、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四、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中“三个不变”原子(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一个一定变”分子种类(分子组成)一定变 ,“一个可能变”分子数目不一定变。
五、元素化合物
1、氧气具有氧化性,常见的氧化剂。
2、碳在氧气燃烧放出白光,产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3、硫在空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产物有刺激性气味。
4、磷在氧气中产生大量的白烟,产物为白色的固体。
5、镁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产物为白色的固体。
6、铁在氧气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物为黑色固体。瓶底要放点水或细沙。
7、铜在空气中加热由红色变黑色。
8、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燃烧都产生蓝色的火焰,鉴别应看生成的产物。
9、水净化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10、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H2CO3
11、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CaCO3
12、紫色石蕊遇酸液变红色,遇碱液变蓝色,酚酞遇酸不变色,酚酞遇碱变红色,指示剂遇中性试剂不变色。
13、酸的性质:①酸和指示剂反应 ②酸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注:酸只能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③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⑤酸和某些盐反应。
14、碱的性质:①碱和指示剂反应②CO2 SO2和可溶碱反应 ③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反应。
15、盐的性质:①盐溶液和某些碱溶液反应 ②盐和某些盐反应 ③盐和某些金属反应(活 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出来)。
16、氧化物的性质:①CO2、SO2、SO3和水反应生成酸 ,②K2O 、Na2O 、BaO 、CaO 和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③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④金属氧化物和还原剂反应。
17、金属的性质:①金属和氧气反应 ,②金属和酸反应 ,③金属和某些盐反应。
18、金属及金属矿物的保护措施:
①防金属锈蚀、②回收、③合理有计划的开采、④寻找金属的替代品
19、溶液的内容:①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的温度、 100g 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溶质的质量 ③溶解度的规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极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熟石灰);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六、气体制取和收集
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考虑:①反应物的状态 ②反应的条件。
2、收集应考虑:①密度和空气比较②该气体的溶解性(O2不易溶、H2难溶、CO2可溶)。
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4、制氧气的注意事项: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并放一小团棉花,②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 ③导气管应只伸入试管少许。
5、制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①应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不能用碳酸钠 ②应用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 ③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
6、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出集气瓶口,复燃。
7、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8、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9、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10、鉴别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的方法是,看燃烧后的产物。
七、物质燃烧的知识:
1、物质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 ②有充足的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2、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①有充足的氧气 ②提高空气和可燃物的接触面积。
3、灭火的措施: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②隔绝空气或氧气 ③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八、三大污染,绿色能源
1、空气污染:①烟尘 ②有害气体(SO2 、NO2 、CO )。
2、水体污染:①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的任意排放 ②农业的农药化肥的任意施放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白色污染:不可降解的塑料的随意弃置。
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重复使用塑料袋、使用可降解塑料、回收塑料
4、绿色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酒精(乙醇)。
5、清洁能源:氢能、乙醇、天然气
十、物质用途小结
CO2:气体:灭火、汽水 、温室化肥, 固体干冰:人工降雨、致冷剂。
N2:食品填充气、灯泡保护气,稀有气体:焊接金属保护气、霓虹灯填充气
Ca(OH)2: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波尔多液、漂白粉。
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等。 CaO :食品干燥剂、建筑材料。
NaCl :调味、防腐剂、腌渍食品 生理盐水(0.9%)。 铁粉:食品防腐剂(除水和氧气) Na2CO3:洗涤剂、做馒头去酸性物质并使其松软。 C6H12O6:供能
NaHCO3: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NaOH :肥皂、石油、造纸、(固体可作干燥剂)。 浓H2SO4做气体的干燥剂。 O2: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航天、登山、潜水、救病人,富氧炼钢)。
H2:清洁能源、冶炼金属。 CO :能源、冶炼金属、煤气中毒。
CH3COOH :显酸性、调味、(厨房中可用其区别食盐和纯碱、除水垢、制无壳鸡蛋)。 C2H5OH :燃料(减少污染、可再生),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有毒。
初三化学易忘易错易漏知识强化记忆汇总
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名称、化学式
干冰 二氧化碳 CO2 沼气 天然气 甲烷 CH4 盐酸 氢氯酸 HCl 大理石 石灰石 碳酸钙 CaCO3 纯碱 苏打 碳酸钠 Na2CO3 水银 汞 Hg 食盐 氯化钠 NaCl 生石灰 氧化钙 CaO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钙溶液 Ca(OH)2 熟石灰 消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火碱 烧碱 苛性钠 氢氧化钠 NaOH 小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二、酸、碱、盐、氧化物易漏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可溶性碱反应。生石灰、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放在空气中会变质。
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酸。——烧煤为什么造成降酸雨?
3、生石灰(CaO )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熟石灰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CaO → Ca(OH)2 → CaCO3 → CaO
4、干冰不是冰,纯碱不是碱是盐、但水溶液显碱性——否定只有碱液才显碱性
5、能使指示剂变色的物质不一定是酸或碱,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水溶液或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钡,氧化钙的水溶液,或纯碱的水溶液)
三、推断题中的一些特别知识:
1、黑色固体有:铁粉、氧化铜、炭粉、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浅黄色粉末是:硫 ,红色(或紫红色)固体是金属铜和氧化铁。
3、暗紫色固体是高锰酸钾 ,紫红色固体是红磷,
蓝色溶液:硫酸铜等可溶性铜盐; 黄色溶液:硫酸铁、氯化铁等可溶性铁盐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氯化亚铁溶液等可溶性亚铁盐。
4、能使澄清石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可能是:N2、CO2等
6、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有:氢气、一氧化碳、木炭。
7、人体中最多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8、红褐色沉淀肯定是:Fe(OH)3
9、蓝色沉淀可能是Cu(OH)2或CuCO3
10、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 或BaSO4。
11、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碳酸盐(___CO3)。
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没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碱(___OH)。
12、固体和酸混合有气泡放出的物质可能是:碳酸盐+酸 或 活泼金属+酸
13、产物有三种的化学变化有三种:①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②碳酸盐和酸反应
14、燃烧同时有两种产物生成的物质是甲烷、酒精燃烧即生成H2O 和CO2。
15、碱和盐中,除三价铁(红褐色或黄色)、二价亚铁(浅绿色)、二价铜(蓝色)外其余物质固体是白色,溶液是无色。
16、金属氧化物的性质主要有:
①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金属除锈); ②C 、H2、CO 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冶炼金属)。
四、一些重要实验的注意事项
1、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①选用试剂燃烧后的产物必须是固态,能在空气中燃烧——故选用红磷 ②最后所测结果偏小的原因有四:ⅰ、红磷不足,部分氧气没反应 ;ⅱ、装置气密性不好; ⅲ、最后所剩的气体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 ⅳ、导气管中还剩余小部分的水。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①导气管应只需露出一点;②应根据酒精灯火焰来调节试管的高度; ③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④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⑤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否则会发生爆炸;⑥用排水集气法时,集气瓶应扶正,等气泡均匀冐出时才收集;⑦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⑧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最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2)双氧水制取氧气:①导气管应只需露出一点;②长颈漏斗插入液面以下。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说是碳酸钙和稀盐酸,酸不选用稀硫酸和浓盐酸-----想想为什么②长颈漏斗的使用: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③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④简易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操作简便⑤带长颈漏斗的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气体的发生和停止。
4、一氧化碳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①实验前,一氧化碳都要先检验纯度②加热前都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赶出试管内的空气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断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为什么?防止铜又被氧化④一氧化碳装置还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为什么?);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污染环境,防止中毒,处理方法为放个燃着的酒精灯、或接气球。
5、电解水实验:①通入直流电②生成物的体积比为氢气∶氧气==2:1 ③生成物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1:8 ④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白磷的保存:浸在水中(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引起自燃)。
7、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放到小烧杯中再称量-----为什么?有强烈的腐蚀性,易潮解
8、浓硫酸的稀释:把浓硫酸注入水中,要不断地搅拌。
9、关于洗气瓶:注:气体检验及除杂和干燥:先检验再除杂后干燥(水要先验后除)
(1)检验并吸收少量CO2:瓶内盛石灰水,气体从a 进。
除去并吸收大量CO2:瓶内盛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从a 进。
(2)除去HCl :瓶内盛氢氧化钠溶液或硝酸银溶液,气体从a 进。
检验HCl :瓶内盛硝酸银溶液,气体从a 进。
(3)除去水蒸汽:瓶内盛浓硫酸,气体从a 进。
(4)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气体从a 进;密度比空气小:气体从b 进 用排水法收集:瓶内盛满水,气体从b 进
(5)输氧:氧瓶接a (观察输氧速度、控制输氧速度) 。
(6)贮气瓶:瓶内盛满气体,要把气体导出,应从a 进水。
10、评价实验的方法:从操作简单、安全,节约原料和资源、燃料,环保不污染环境等方面答。
11、设计实验的过程:先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实验,再叙述现象,最后归纳结论。
五、几个重要的活动探究:
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镁条燃烧时质量比原来估计的值低的原因有:①有部分产物变成白烟流失到空气中②有部分物质粘在坩埚夹上。
2、粗盐的提纯:步聚: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 注意事项:⑴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低;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⑵蒸发的注意事项:蒸到出现较多固体析出时就要停止加热⑶三步中都要用到玻璃棒但作用不同:溶解时搅拌加快溶解;过滤时引流液体;蒸发时使受热均匀 。
六、重要知识提示
1、碱与盐、盐与盐反应的反应物应溶于水,生成物中一般要有沉淀。
2、气体吸收:NaOH 固体:吸水和酸性气体(如少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硫化氢)NaOH 溶液:吸酸性气体:CO2、SO2、HCl 等,浓硫酸:水和碱性气体:NH3
3、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混有氯化氢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既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又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的是水。
5、相同质量的锌、镁、铁、铝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或硫酸)中:
(1) 若酸完全反应,则产生氢气一样多。
(2) 若金属完全反应,则产生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为:铝>镁>铁>锌 。
(3) 反应速度最快的是镁,最慢的是铁(可据此判断金属活动性)。
(4) 若酸完全反应,消耗金属最多的是锌。
6、化学肥料:
氮肥:使叶浓绿(碳酸氢铵、硝酸铵、尿素等);铵盐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碳酸氢铵有氨味。 磷肥:使根发达;灰白色固体,多不溶于水。
钾肥:使茎粗壮(KCl 、K2CO3、K2SO4)。
复合肥: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N 、P 、K )如KNO3、K2HPO4、NH4H2PO4)
7、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原子排列顺序不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钠原子与钠离子不同是因为外层电子数不同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酸与碱不同是因为所含的离子不同;生铁和钢的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浓硫酸和稀硫酸不同是因为质量分数不同。
七、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要点
1、关于物质燃烧
(1)点燃两支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个烧杯罩住,高的蜡烛先熄灭,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较高,上升,然后由上至下充满整个瓶内,因此当室内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弯腰逃离火灾区,在森林火灾逃生的办法是:用湿毛巾堵往口鼻逆风而逃。
(2)为了保证安全,庆典活动中可以用氦气充灌气球,不能用氢气(可能会引起爆炸)。
(3)煤气中毒是由一氧化碳引起的,防止煤气中毒的有效方法是注意通风,为防止煤气泄漏,我们常在煤气中加入具有特殊气味的硫醇(C2H5SH )以便于知道煤气发生泄漏,发现有煤气泄漏时要及时打开门窗,关闭煤气阀门,(不能开灯,打电话,用电风扇等因这些行为会产生火花从而发生煤气爆炸),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后要注意把病人移到通风处,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送医院救治。
(4)蜡烛一吹即灭是因为冷空气使蜡烛温度下降至其着火点以下,用扇扇炉火越来越旺是因为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增加的煤与氧气接触的面积。
(5)西气东输的气体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瓦斯”爆炸的主要气体也是甲烷,其原因是矿井中通风不良,使甲烷与空气混合而达到爆炸极限经点燃发生爆炸,所以为防止煤矿爆炸要常常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6)灯泡内往往会有少量的红磷,主要是脱去灯内的氧气
(7)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堵往口鼻是为了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如遇到毒气(含氯气、盐酸,硫化氢、氨气)泄漏时,我们也要用湿毛巾堵住口鼻,然后逃往地势较高的地方。
2、关于食品及安全
(1)把新鲜鸡蛋放在石灰水中可以保鲜,是因为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堵住了鸡蛋表面的微孔,防止氧化而变质。
(2)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和变质或变形,常在食品袋内充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氮气;或在袋内放干燥剂:生石灰、氯化钙主要是吸水,铁主在是吸收氧气和水;或采取真空包装。
(3)做镘头时加纯碱主要为了除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面包疏松多孔。
(4)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可以用碱性物质浸泡,可降低农药的药性。
(5)皮蛋的涩味可以加点食醋去除。
(6)冰箱的异味可用活性炭除去,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7)铝壶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用盐酸或食醋除去。
(8)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营养与健康:供能物质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缺少维生素C 引起坏血病、缺少维生素A 引起夜盲症、缺铁引起贫血、缺碘引起大脖子病、缺钙引起骨质疏松症。
(10)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11)区分羊毛与涤纶(合成纤维)的方法:燃烧,有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
(12)区分聚乙烯(食品塑料)与聚氯乙烯的方法:燃烧,有刺鼻气味的是聚氯乙烯。
3、环境问题
(1)酸雨是由于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如SO2、NO2)的大量排放引起,酸雨的危害有:腐蚀建筑物,影响作物生长,污染河流,影响人体健康,造成土地酸化。减少酸雨的措施:开成新能源,少用煤作燃料,煤进行脱硫技术。
(2)汽车尾气中含有CO ,NO ,SO2等,治理的方法是:改变发动机结构,使燃料充分燃烧;在排气管上装上一个催化转化装置,使CO 、NO 转化为无毒的N2和二氧化碳。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方法有:(1)开发新能源,(2)使用电动车
(3)防止水污染的方法:(1)加强对水质的监测、(2)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排放
(4)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4)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5)加强水土保护,植树造林
节水的方法:水的二次利用(洗米水浇花),随手关水龙头,口杯刷牙,滴灌技术,工业水的二次利用。
4、温室效应:由于煤、石油燃料的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不利影响是:全球气候变热,土地沙漠化,两极冰川熔化。
可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能,核能,水能等(生活中还可以节约用纸,节约能源,多栽树,少用一次性木筷)。
八、几个必考的化学方程式
1、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H2O2====== 2H2O+O2↑
2、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2KMnO4== K2MnO4+MnO2+O2↑
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2KClO3 2KCl + 3O2↑
4、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5、Fe +CuSO4 =FeSO4 +Cu (湿法炼铜) 6、CH4+2O2 CO2+2H2O(天然气燃烧)
7、CO2+Ca(OH)2==CaCO3↓+H2O(验证二氧化碳)
8、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 + 2NaOH==Na2CO3+ H2O(烧碱变质)
9、6HCl + Fe2O3== 2FeCl3 +3H2O 或3H2SO4+Fe2O3==Fe2(SO4)3+3H2O(除铁锈)
10、Fe2O3 + 3CO高温2Fe + 3CO2 或Fe3O4 + 4CO 高温 3Fe + 4CO2 (工业炼铁
作文八:《初中化学》8800字
化学物理性质概括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酸碱盐
一、化学用语
1、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二、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 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 、Na 除外) 。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 、钠(盐) 、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 、钠(盐) 、铵(盐) 。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 钾、(氢氧化) 钠、(氢氧化) 钙、(氢氧化) 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 值———溶液的酸碱度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KSP (BaSO4),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有BaCO3生成是由于CO32-浓度太大,C 项错;D 项,气体中可能
含有SO2,SO2也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D 项错。
【答案】B
11. 解析:先观察试样颜色找出CuCl2,再在余下的四种无色溶液中加入CuCl2溶液,找出NaOH 溶液,再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余下的3种溶液中,找出硫酸铝溶液,再用硫酸铝作试剂找出硝酸钡和氯化钾。
【答案】A
14. 解析:食盐、烧碱、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同,氧化铜、二氧化锰、活性炭均为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答案】D
21.
(1) NaOH
(2) Ba(OH)2
(3) H2O
(4) FeCl3
(5) 溴水
(6) HCl
22.①②③④⑤
23.
(1)TiCl4+(2+x ) H2O TiO2·x H2O+4HCl
(2)取少量水洗液,滴加AgNO3溶液,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Cl-已除净。
(3)d
(4)抑制 NH4Fe(SO4)2水解 a c
(5)溶液变成红色
(6)
(7)偏高 偏低
24.
(1)固体NH4Cl 与Ca(OH)2;2NH4Cl + Ca(OH)2 CaCl2 + 2 NH3↑+ 2 H2O(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2)碱石灰(或CaO );除去NH3气流中的水汽
(3)黑色粉末部分逐渐变为红色;2 NH3 + CuO N2 + 3 Cu + 3 H2O
(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变蓝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和有关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试剂的选择。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为氨气和氧化铜,可以判断试管A 为制取氨气的装置,因此装入的药品应该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氨气要使用碱石灰。加热后,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的铜,生成的水和氨气生成氨水留在了D 中,而氮气通过排水法进行收集。检验氨气可利用其碱性,检验水可以用无水硫酸铜。
作文九:《初中化学》6400字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 化学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掌握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具备化学学 科的实验技能和方法, 了解化学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领域、 层次及 思维方法; 掌握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了解化学学科发 展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化学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准确理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 准 (2011年版) 》 规定的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 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具有运用化学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化学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规定 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 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 容; 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学会依据 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主题内容的特点, 合理选择教学 策略和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化学教学资源, 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学习过程;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具有基于课程标 准、教材和教学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化学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 能根据学生的学 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 掌握化学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 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理 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认识初中学生建构化学知识和 获得技能的过程;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在学 习体验中获得化学学习的方法; 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合理发挥多种媒 体在化学教学上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教学实施能力。
4.化学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掌握基本的评 价方式; 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 生发展的功能; 能够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改进教学。 具有初步的教学评价能 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运用
1. 化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 理和高中化学知识与技能。
(2)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具备化学学科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 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 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2. 化学课程知识
(1)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所规定主题内容的标准和要 求。
(3)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 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 化学教学知识
(1)了解化学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
(2)认识化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掌握中学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 和基础理论等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3)知道化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课外活动、 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计
1. 化学教材分析能力
(1)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 理解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课程内容、化学教材内容和化学教学目标之间的 关系,能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3)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 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2. 确定化学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 目标的含义。
(2) 能够根据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 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 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 生的学习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确 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化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 资源。
4. 设计化学教学程序
(1)理解化学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价教学案例 的合理性。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应用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所选教学内容 的教案设计。
(三)教学实施
1. 课堂学习指导能力
(1)了解化学情境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 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掌握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 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1)掌握化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冲突 的能力。
(2)了解对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 行调控的方法。
3.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
(1)能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效地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2)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化学教学效 率。
(四)教学评价
1. 化学学习评价
(1)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正确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 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化 学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化学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 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对教学过 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三、试卷结构
模 块 比 例 题 型
学科知识运用 30% 单项选择题 简 答 题
教学设计 30% 单项选择题 简 答 题 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 30%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教学评价 10% 单项选择题 诊 断 题
合 计 100% 单 项 选 择 题 :约40%非 选 择 题 :约 60%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环保部门可用氯化钯(PdCl
2
)检测 CO 对空气的污染情况。已知 CO
与 PdCl
2
溶液反应产生黑色的金属钯粉末,有水参加反应。反应中 CO 具有 A.氧化性 B.还原性 C.催化性 D.不稳定性
(2)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与 Na
2
S 溶液反应不生成黑色沉淀的一组是 A.Fe 2+,Bi 3+B.Cd 2+,Zn 2+C. Fe 3+,Cu 2+D.Mn 2+,Pb 2+
2.简答题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 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 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 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 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初中化学 3个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2)请列举初中化学 2个最基本的化学技能。
(3)请列举中学化学中 3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3.诊断题
(1)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明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 怎么也点不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明想探个究竟, 于是便设计并进行下列实验: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
②将酒精灯内的酒精倒出少量点燃,能很好地燃烧;
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 很难挤出液体, 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 该液体不能燃 烧;
④将酒精灯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 或直接在灯头上滴上几滴酒精, 再去点燃 时,酒精灯能正常燃烧。
小明还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记录了如下信息:
酒精(学名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易挥发,能与水以 任意比混溶, 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酒精容易燃烧, 金属钠与酒精能发生置 换反应,酒精能与醋酸发生酯化反应……
实验室酒精灯所用酒精一般是 95%的工业酒精……
酒精的沸点为 78.5℃,水的沸点为 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
①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写两点即可) 。 ②小明设计实验①②的目的是 。
③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 ④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⑤上述试题在某初三年级学生中考试结果显示,(3) (4)两问得分率偏低, 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2) 某教师在过程性考试中设计了下列测试题,多数学生的解题过程及考试 结果如下:
[试题]右图是两支高度不同燃着的蜡烛, 当用一个透明的大
玻 璃 筒 倒 扣 住 两 支 燃 着 的 蜡 烛 时 , 所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 ,原因是 。
[考试结果]有 70.5%的学生回答结果是:(现象) 从下至上,
两支蜡烛依次逐渐熄灭; (原因)CO
2
的密度比空气大,且既不燃
烧,也不支持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现象是 ,原因是 。 ②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4.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 ,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 那么, 在化学变化中, 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 变化?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 (2)减少; (3)不 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 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 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依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 ●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 没有气体生成。 ”
● 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 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
水一起称量。 ”
● “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 塞上塞子再称, 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 ……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 所以说, 在化学反应的前后,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 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 是减少, 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 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
●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 化学反应前、 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问题]化学反应前、 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讲述]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进展。在化学 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 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 即从对 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 在该过程中, 拉瓦锡作出了重要 贡献。 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经过反 复实验和分析, 都得到相同的结论; 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 质的质量。 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 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 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 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 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 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 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 之一, 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 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 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问题]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根据 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 没有增减。 所以说, 在化学反应的前后,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
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 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 它 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灭或创生。但是,当人们在赞美蜡烛高 贵品质的时候常说:“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 ”这里所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 质任意的消灭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两位老师教学内容的异同,并说明各自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及不 足。
②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③请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探究思想,为什么?
④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 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⑤试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与地域有关系?为什么?
5.教学设计题 1:。 3:情境:学生交 流、讨论获得 氧气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实 验室制气体的 一些要求 问题:哪些途径 用于实验室制 取氧气 情境:演示氯 酸钾制氧、 出 示装置 学生活动:模仿搭 建装置展示、评 判, 讨论装置细节
情境转化:用 H 2O 2
制氧气, 如 何改动原装置 学生活动:讨 论 选 择 制 氧 气方案 学生活动:重新
搭 建 第 二 套 装 置, 展示、 评判 情境深化:用该 装置演示, 气体 产生速度快, 如 何弥补不足 学生活动:
讨论, 并对
装 置 进 行
优化改进 实验录像:结合学 生 提 出 的 多 种 装 置, 找出理想的装置 情境应用:应用 两 套 不 同 制 氧 装置, 解决实际 问题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用装在集气瓶中的氧气做了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 同学们可 知道这一瓶瓶氧气在实验室是怎样制得的吗?
生:摇头。 (小声低语:不知道)
师:大家可能在医院见过氧气钢瓶。医院的这些氧气又是怎么制得的呢? 生:摇头。 (小声低语:不知道)
师:好, 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在学习实验室 制法时,我们将从反应原理、所用药品、制气仪器装置与操作、气体收集方法及 原理几方面来系统学习。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试列举新课导入主要有哪几种方法?上述“导入新课”主要运用了其 中的哪一种方法?
(4)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例,说明演示实验的教学要求。实验室用氯酸钾 制取氧气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板书是在讲授过程中按步骤、分阶段地把教学信息呈现在黑板上。请 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作文十:《初中化学》1600字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 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 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 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 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 S 一定大于 C 。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 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 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 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 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 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 如 NH4NO3 (前面的 N 为 -3价,后面的 N 为 +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 NH4+是阳离子, 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 一定是金属离子。如 H+、 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 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 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 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 素,(如 NH4NO3、 NH3·H2O );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
(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 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 Na2CO3溶液 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 PH 不一定小于 7), 如 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 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 溶液,如:H2SO4、 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 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 H+的 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 液。 如:NaOH 、 Na2CO3、 NaHCO3溶液都显碱性, 而 Na2CO3、 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 含 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 是碱性氧化物。
(如 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 酸是高锰酸,即 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 K2O 、 Na2O 、 BaO 、 CaO 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如 H2O 、 CO 、 NO ) 。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 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 本反应的有:① CO 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 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 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 (铁与酸、 盐的反应) , 反应后铁一定显 +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 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 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 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 大换小增重, 小换大减重 ”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 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 应的金属(如 K 、 Ca 、 Na ),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 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 Na 加入到 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 2NaOH+CuSO4 =Cu(OH)2 ↓ +Na2S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