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走进七年级》1400字
走进?七年级?
?七年级?~它是一个我永远不想到达的地方。我要离开呕心沥血教导我的老师,我要离开多年生活的母校,我要离开形影不离的同学们,更重要的是~我要离开含辛茹苦哺育我成长和一直在学习的道路上支持我的父母……到达一个我毫不熟悉的校园~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但是~这一天迟早也是要到来的~?长痛不如短痛?~就在这个地方留下我的成功的脚印。
?七年级?是比以前学的知识还要多很多倍~但我并不害怕~反而慢慢喜欢起来。
地理课—虽然听起来十分深奥~但在这个幽默的老师的指导下~让这个课程变得简单明了。—?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被蓝色的纱布~载着无数的生灵~这就是地球。?
历史课—这一科我相信大家一定早已耳闻目睹了吧:给大家第一印象应该是很枯燥无味。可是请你相信我~其实它一点也不烦躁~只要你细细去品味~一定会发现它承载着我们五千年来的变化~如何成为现在文明古国。不但如此~学历史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最重要的一课—政治。在政治书里~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适应初中生活~如何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它就像如人生的教科书一样~指导我们走好每一步。
我们迈着青春的脚步走进中学大门~人生的新起点就在脚下。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从这一刻~大家停留于?0?的跑道上~我坚信大家会在在这湛蓝的天空上描绘一道绚丽的彩虹。
01
成长的选择
?这张报名表给你~请你能好好考虑一下。你有这方面特长~老师才推荐你去。?距离小学升初中还不到两个星期~老师早已给我一张?艺术中学?的报名表。?谢谢老师~我一定会去的。?我爽快地应了老师。
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一条条银针般的丝达到我的身上。我自然地从袋子里拿出雨伞。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事情并不可能那么顺利。果然~暴风雨来临了。
?妈~你看:老师给了我一张‘艺术中学’的报名表。?我喜上眉梢地对妈妈说。?老师怎么会给你一张这么差的学校报名表给你呢,肯定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才去。??没有~是老师觉得我有天分~才推荐我去的。?我大发雷霆的想妈妈发脾。?拿着~这是一个实验学校的报名表~好好想一下~你想去哪里读书~你长大了~妈妈管不了你。?妈妈说完~头也不回地去了。
我把门关起来~窗外一直下着暴雨~我望着窗外的景物~不禁犹豫了起来。?我是应该接受老师的好意。去好好发挥自己的特长,还是找一间学风好的学校~努力读书,?
一个敲门声打破了我的沉思。?爸爸。?我小声的说道。?嗯~我的乖乖女怎么了,?我从抽屉里拿出两张已被我捏的皱巴巴的报名表。?你是为这件事而烦恼吗,?我微微地点了点头。?其实你已经长大了~要去会自己做选择。其实两间学校都挺好的~如果你想好好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你就必须放弃一个好好努力学习的机会。如火你想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就必须放下过去的辉煌~从渺小的你开始。?
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我拿起?实验学校?的报名表~?刷刷?地填写来。当我下笔的那一刻~就注定我放弃了另一种选择。因为我知道~现在是努力学习的时间~应该要刻苦钻研的去读书。更何况~如果你真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一样优秀。?是金子~总会发光。?现在~我并不为当初的选择而感到后悔~反而会觉得是上天给予我的考验。
人逐渐长大~在这同时也会面临着种种选择。但你做出决定时~千万不要为另一个选择而感到后悔。当你成功时~回首过去~你将会为当初的选择而自豪。
02
作文二:《作文:走进七年级》900字
走进七年级
岁月在生命中静静走过,一度朦胧的豆蔻年华在六年级的夏天画上句号。那么完整,居然没有一点点空隙,使我无法再回到那里,只能划分第二个自然段,开始七年级的逗号。
九月的阳光使得一切都染上忧愁的色彩。走进校园,只是一番陌生的景象,一瓣陌生的清香,在这里告诉我:这是中学。这是青春。这不是小学。这不是童年。? ?小 荷 作文网
上课铃使我纷飞的思绪一下子集中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仅仅有条,包括那沉重的呼吸。班主任是个严厉的女老师,负责教我们科学。即便是个女老师,她的严厉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上课,就向我们介绍她的两条“高压线”。“高压线”虽然只有两条,但都那么现实。
“第一天好像就这么简单的过了”我正喃喃自语。谁知,第一个晚上,会那么漫长。我们在家里住的习惯了,一向习惯了“机械化”的生活。到了这儿,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干。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一切都完成了,躺在床上,心里就只剩一个字儿:家。是啊,在家里多好啊!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自己不用干活……可是,仔细想想,如果一直这样子,就永远不会长大,只会在家的庇护下,不会自己照顾自己。所以,无论有多么累,无论多么想念家,都不能在“家”的翅膀下,做一只什么也不会的小鸡,在母鸡的怀抱里依偎着撒娇……
第二天一早,几乎全寝室的人都睡得很沉,那管它起床号儿吹得多高。忽然想起,毕业前不是说过么?“加油噢,新的一切中,不能输哦!”于是,我一个滚儿的从床上爬起来,结束这漫无边际的思维。
初一的课本看上去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很难。同小学相比,难得几乎登天一般。
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我们进行了多次测试,从中,我看到了很多:语文明显退步了;历史与社会真的很烦;数学是最难的了,一不小心就出错;科学,最怕考砸,因为这会让班主任“怒发冲冠”;英语,词语的分类真的弄不清楚……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语文从未考过这个分数,可七年级一开始,他就将我彻底甩在了末尾。但,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超越的。我明白,我不能在这留下遗憾!
七年级,捅破了“幼稚”这个小泡泡;
但,又吹起了一个“成长“的新泡泡。
看,这个泡泡,正在忙碌的七年级中微笑呢。在阳光下,越开越高。直到会做一抹云烟,轻轻的、悄悄的拂去我额头紧张的汗珠……
作文三:《七年级历史走进社会1》6100字
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 走进社会 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
本课的关键词语:社会 社会群体 社会镜子 社会舞台
1. “人是万物之灵”表明什么?
表明人来自于自然界,又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界中动物的特质。
2.人为什么能成为万物之灵?
因为人是在社会中成长的。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是作为社会的成员。
3.我们把个人比喻成鱼儿,大海就是什么?
社会
4.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以后遇到这样的材料并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都这样 答)
说明人离不开社会。人一旦脱离社会,就会虽然长着人的身体,但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5.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
6.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7.我们身边的社会镜子有哪些?
有: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也有:家庭、学校、公园、商场、电影院等。 8.我们身边的社会镜子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借助这面镜子,通过和别人的比较,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9.我们身边有哪些社会舞台?
有:家庭、学校、生活社区、电影院、商场、医院等。
10.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社区上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网络社区是高科技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又叫“虚拟社区” ,与真实的社区一 样,虚拟社区也需要健康的生活。
第二课 社会舞台中的角色
本课关键词语:社会舞台 社会角色 尊重 包容 悦纳 沟通 协调
1.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哪几类?
可以分为:与生俱来的和社会规定的
2.与生俱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定的社会角色主要包括哪些?
与生俱来的社会角色主要包括:性别、人种、民族、儿女的身份(国籍)
有些是社会规定的
有些是期盼扮演的
3.人们的社会角色总是不段的变化着,当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想法和 行为也会有所变化。
4.为什么不同的的人们之间会发生观念冲突?
因为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
5.为什么社会会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造成不同角色和不同职业的原因是社会分工不同
不同职业之间只有职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不同
6.如何解决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观念冲突?
要培养尊重、包容、悦纳、沟通和协调的品质
7.如何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1)培养尊重、包容、悦纳、沟通和协调的品质
(2)不断学习和培训
(3)从小树立目标 (4)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三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本课关键词:规则 文字形式 约定俗成形式 法律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2.什么是规则?
人们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它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规则有那些形式?
(1)文字的形式。如:校规、社区公约、法律等
(2)约定俗成的形式。如: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宗教习俗
4.我们制定的规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1)制定规则的目的
(2)规则的细则(哪些需要做的,哪些不能做的)
(3)违反规则的惩罚
5.规则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效率。 (P22)
6.如果材料题里的材料是讲的某官员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法律的惩罚,而且问题问的 是“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该怎么回答?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论谁触犯了法律, 无论地位多高,都会受到 法律的制裁。
7.为什么会出现规则?
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建立生活的秩序
8.规则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规则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而制定的, 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相对应的规则也应该相 应地改变
9.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参与制定规则?
原因是,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这些规则所包含的意义,同时由于它符合多数人的意愿, 大家更愿意遵守。
10.在我国,重要的法律都是由谁来审议通过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①社会教会个人劳动技能, 锻炼其语言能力; ②社会提供个人 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③个人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 不断弥补不足, 看到自己的进步, 选择自己的未来。
我们要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而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中塑造的。
2.我们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群体、职业群体、民族群体、宗教群体、社会组织等。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有的镜子是良师,有的是益友, 还有的起不到正面作用。(2)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 到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当别人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 我们要正确地对待。 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了解自我的参照, 善于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既
要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足,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 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我们人生第一所学校是什么?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我们第三个家在哪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学校;我们的第三个家是社区。 除此之外,还有“虚拟社区”。
5.在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中,有哪些是与生俱来的,有哪些是社会规定的,有哪些是 自己期望扮演的?
与生俱来的角色:性别、人种、民族、儿女,肤色;
社会规定的角色:观众、学生、游客、乘客、顾客、参观者、居民、班长;
自己期望的角色:警察、老师、科学家、歌星、董事长。
6.学生的本分是学习,但是否学习好了,我们就可以不管其他的社会角色呢?
初中生不仅要承担学生的角色, 还应学会扮演自己承担的其它社会角色。 学习好只是扮 演好学生角色的重要方面,但同时,还应担负起其他社会角色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7.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在家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不会是好学生,”你同意 这样的说法吗? 是。 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 一般意义上, 在家里不是好儿女, 在学校 也不会是好学生是成立的, 因为一些基本角色规范, 角色责任是适用于各角色的, 一个没有 基本角色规范与不尽责任的人很难扮演好其他的角色, 但个别时候, 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 在校在家两样表现的情况, 因为人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也受到其扮演的环境, 舞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舞台上扮演得好,在另一个舞台上却不一定能扮演得好。
8.什么叫规则?
规则是指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9. 规则的形式
(1)以 文字形式 存在的成文规则,如校规、社区公约、法律等;
(2)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风俗习惯 。
10.规则的表现
(1)禁止性规则(不许、不能做什么) (2)非禁止性规则(允许、能够做什么) 11. 规则的意义:“没有规则, 不成方圆” ——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则, 懂规则, 守规则。 12.与我们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举例:(参考)
13.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生活离不开规则。当人们遵守规则时,一切井然有序;一旦 失去规则, 社会将混乱不堪。规则标明了生活的规范,建立起生活的秩序, 提高了生活的效 率。
14.竞技规则的作用? 保证了公平的竞赛,公正又是实行公平的竞技规则的前提。 15.为什么尊崇法律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1)法律保障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是国家制定 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4)当社会公平遭遇挑战时,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就会失去 准绳; 如果不公正的执行法律, 社会公平就会失去保障, 因此, 尊崇法律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16.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规则是怎样建立的?)
(1) 规则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历程,也是各种规则、 制度不断和 更新的历程。 (2)规则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建立生活的秩序。 (3)规则不 是无缘无故出现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规则都来自于生活, 并随着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 (4) 有时候, 我们不仅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我国法律的制定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
17.我们为什么要亲自参与制定规则呢?
因为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这些规则所包含的意义,同时由于规则符合多数人的意 愿,大家更愿意遵守。
18.交通规则、体育竞技规则、法律,这些规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⑴都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⑵都具有强制性,人人都必须遵守(主要) ⑶违反这些规则,都要遭受处罚;⑷所有这些规则,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⑸需要有人来履行监督的职责。
19.能否承担社会的责任,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标志,人人都担当起这份责任,是社会 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做社会性的小主人。
20.我们为什么要亲自参加与制定规则呢?
因为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这些规则所包含的意义,同时由于规则符合多数人的意 愿,大家更愿意遵守。
21.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乱收费、环境污染等,我们如何正确行使我们的批评建 议权(监督权)呢?
写信或打电话, 向有关主管部门映; 找人大代表反映; 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 见。
22.网络生活的利与弊:
利: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增长知识,充实业余的生活。网络可以是娱乐工具,娱乐 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成长的需要, 网络是学习的工具, 有助于青少年学习知 识,学习社会,开阔眼界。
弊:如果长时间的泡在网上, 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 还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感, 颓废感、困惑感,亲情得不到满足, 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可能会影响 青少年的思想等。
23.我们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来感受自己角色的变化?
可以通过体会同一个角色的成长过程感受角色的变化, 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来感受角色的转化。
24.狼孩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 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 人一旦离开社会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 义上的人。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人终究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学会吃饭、 穿衣、 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社会生活.因为社会为人们的 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25.什么是社会? 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26.社会镜子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我们可以借助社会镜子,不断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
27.为什么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种镜子的参照与评价?”
在社会中, 我们常常通过与别人的比较, 来了解自己的体貌、 智力、 品行和社会地位等, 选择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以更多了解“我”自己。
28.不同的家庭生活会对我们产生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宽容、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会促进我们健康成长;反之,会干扰我们的学习生活,不 利于我们的成长。
如果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 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 脆弱、 自卑或有过强的自尊心; 而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教育出来的子女,必然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满 敌意。 对孩子过分溺爱、 百依百顺的父母所培养出来的子女必然好逸恶劳、 贪图享乐、 自私 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
29.学校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学校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能力, 还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教 育我们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30.网络成瘾会带来哪些危害?
网瘾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精神萎靡不振,性格暴躁古怪,影响身心健康,浪 费大量金钱,导致偷盗、敲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31.怎样正确处理学习与上网娱乐的关系
应科学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以学习为重, 上网应着重于查找资料等, 娱乐时间应严 加控制。
32.当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术会怎么办呢?
作为大千社会的成员, 我们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几个角色, 出现在更多的场景中, 但由于 种种原因, 我们不可能同时扮演太多角色,尽管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这时, 我们 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意义的角色来扮演。
33.为什么两代人会出现这样大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尊严。由于所受到的教育、社会经历不同,两 代人之间的看法不一致。
34.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认识差异?
以尊重、包容、悦纳的心态对待这种差异,两代人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加深理解。 35.不同角色之间为什么要相互配合?
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自己的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相应分工。 所有角色互相配合, 才能组 成和谐的整体。
36.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上学?
就像舞台上的角色一样, 合格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 所以我们才需要 读书上学,从学生角色做起。
37.当父母的期望与我们的愿意不一致时,你是说服父母、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 的意志?
不一致时,应与父母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沟通,达成一个共识。
38.当你的愿意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时,你是努力缩短差距,还是自暴自弃? 我们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树立可行的目标, 并与家长积极沟通, 争取父母的支持与帮 助,把握现在,努力学习。
39.怎样对待因为自我期望过高而带来的失望?
适当降低自己的目标,或把目标分解,使之成为自己能通过努力达到的目标。
40.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这种想法对吗?
错。没有期望,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
41.为了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人才,成为国家的主人,现在应该怎么做?
我们必须从小学习怎样更好地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2. 当自己选择的角色和父母的期望发生矛盾时,怎么办?
以尊重、包容、悦纳的心态对待这种差异,两代人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加深理解。 要善于与父母沟通,寻求理解,同时要树立可行的目标。
4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好的社会环境是积极向上的, 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培养人们高尚 的思品品德道德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容易使人不能健康成长, 甚至违法犯罪。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
44.为什么人们把家庭比喻成学校,而把学校和社区又比喻成家呢?
入学之前,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所受到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 所以人们把家庭说成是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第一站,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家庭生活的延伸,因此,人们又把学校和社区比喻成家。
45.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规则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建立生活秩序; 由于社会的发展, 新问题的出现, 就要制定新的规则。 我们不仅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
46.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则,而今却是“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 你能说说两者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前者是人治社会, 制定的规则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统治阶级具有特权。 后者是法制社 会,规则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从古代规则的废除到现代规则的建立,说明了什么?
人类社会的历程,也是各种规则、制度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历程。
作文四:《走进文言文-七年级(2)》25000字
曹竹虚族兄遇鬼
原文:
曹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 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 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 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 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 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 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 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 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 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 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 曹兄就唾骂道:“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注释:
延:邀请。
是:这。
魅:鬼。
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
乃:原来是。
殊:很。
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 犹:副词。还,仍然。
但:只是。
亦:也,也是。
何:怎么,为什么。
足:够得上,值得。
案:几案,矮长桌。
技:技艺,本领。
穷:穷尽,完结。
倏(shū):迅速,极快。
再:第二次。
甫:刚。
辄:就。
唾:轻视,鄙弃。
竟:最终。
歙(she ):古地名,今安徽境内。
族兄:堂兄。
疑鬼
原文
毛氏者,越人也。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忽一人自后及,言 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毛氏无奈,强应之。二人默然良久。毛氏疑为鬼, 至桥上,遂挤坠河中。遽狂走而去。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 焉,身颤栗。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 自言为鬼推坠河中。两人相视,哑然失笑。
译文
姓毛的是越国人。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成语)的, 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借他的伞 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 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立刻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 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毛氏)便去投这家店,身体发抖。老 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 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成 语)。
注释
毛氏:姓毛的人。
越:今浙江一带。
值:适逢。
悸:害怕。
及:赶上。
强:勉强。
良:很。
未几:不多时。
启:开。
所以:原因。
肆:店铺。
启发借鉴
两人都以为遇上了鬼,事实上并不是鬼。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 就会疑神疑鬼。
畏鬼致盗
原文
荆人有畏 鬼 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 是宵潜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 焉。或诳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 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信有人盗也。《 郁离子 》曰“??馋不自来, 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译文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 枯叶 落地与 蛇鼠 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 为是鬼来了的。 小偷 知道到了这一点,便乘着夜晚藏在矮墙下,发出鬼叫 声。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小偷)像这样做了四五次, 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 去了。”他内心感到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 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 不相信是人偷的。 《郁离子》中讲:“......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
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机 可乘之时才出现。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在之前被蒙蔽住了。”
中心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 信“鬼”话。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会使挑拨找上门 来。
注释
1. 荆:楚国。
2. 垣:墙壁下。
3. 《郁离子》:明朝刘基馔。
4. 馋:谗言。
5. 间:挑拨离间。
6. 诳:欺骗。
7. 蔽:蒙蔽。
8. 宵:夜里。
9. 明:聪明。
畏影恶迹
发音
wèi yǐng wù jì
释义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原文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①者,举足愈数(shu?)而迹愈多,走愈疾② 而影不离身, 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 以息迹,愚亦甚矣。
译文
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讨厌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便快步跑起来。 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 于是拼命得跑不停止,终于力竭而死。他不知道,只要走到阴暗的地方, 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真是愚蠢啊!
出处
《庄子·渔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 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 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
原来的意思
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 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 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 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 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寓意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 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注释
1. 走:跑
2. 疾:快
3. 举:抬起
4. 数:读 shuo ,频繁
5. 尚:还
6. 迟:慢
7. 息:消除
8. 迹:脚印
9. 绝:用尽
鸲鹆噪虎
原文:
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 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 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 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 噪为?’”
【注释】
(1)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
(2)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
(3)朴蔌:小树。
(4)鸲鹆:八哥鸟。
(5)鹎鶋:寒鸦。
(6)木末:树梢。
(7)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
翻译: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一日,老虎丛书拎出 来,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个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 寒鸦见了问道:“老虎,实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 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 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道八哥鸟,八哥鸟竟 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 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 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 何为⑦中止? ” 对曰:“ 有所失,复得⑧。 ” 其母 引⑨刀裂⑩其织,曰:“ 此织断,能复续乎? ” (以此戒⑴之) 。自是之后⑵, 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背书, (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 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 为什么中止背书? ” 孟 子回答说:“ 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 (这时)孟母拿起 刀剪断了布,说:“ 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 ” 从那(这)件事 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④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喧:通 “ 谖 ” ,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 “ 为何 ” ,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⑴戒 :告诫
⑵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⑶之:指代孟子
⑷续:连接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学习必须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
主人公介绍
孟子
孟子名 孟轲 , (约前 372~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 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 亚圣 ”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 “ 孟 母三迁 ” 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 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 “ 言教 ” 和 “ 身教 ” 的智慧。
孟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 , 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 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不欺子
原文: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豕。孟子问其母曰:“ 邻家杀豕何为? ” 母曰:“ 欲啖女 (汝) 。 ” 既而母失言,自言曰:“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 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 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 也。
译文
孟子年幼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 邻家为什么杀 猪? ” 。孟母说:“ 想给你吃呀。 ” 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自己对自己说:“ 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的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方正我不吃,这是 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 ” 于是孟母买了 邻家的肉烧煮(给孟子吃) ,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
词语解释
1、适:正好
2、豕 /豚:猪
3、少:年少时
4、何为:为什么
5、啖:给 ····吃
6、女:通假字,同 “ 汝 ” ,意思是,你。
7、是:这
8、信:诚实,真实
9、乃:却
10、席:坐席
11、明:证明
12、欲啖女:要给你吃
13、明不欺也:表明不欺骗(儿子)
14今子适有知而欺之: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 实啊。
15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文言知识
何为。 “ 何为 ” 即 “ 为何 ” 。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 “ 干什么 ” 、 “ 为 什么 ” 。 上文 “ 邻家杀豕何为 ” , 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又, “ 邻家何为杀豕 ” , 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
文化常识
胎教。今人很重视“ 胎教 ”,如妇女在怀孕期间多听音乐,多看美丽 的风景,据说对孩子的发育有好处,将来孩子会更聪明美丽。从上文看, 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胎教了,孟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大概就 是希望将来的孩子行为正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选自《文言文启蒙读 本》)
秦西巴纵麑
原文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 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 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 君 , 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另一版本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 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 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 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译文
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 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 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 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 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 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另一版本】鲁国贵人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 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 他,并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小鹿 跟随着母亲离开了。 孟孙君很生气地说:“我打猎获得的小鹿, 你放了它, 为什么?”秦西巴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 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孟孙君又把他召回来担任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 对您有罪, 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 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 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启示
孟公角度:我们要知人善用。秦西巴角度: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 可。
注释
1. 纵麑(ní):放走小鹿。麑,小鹿。
2. 窃:私下,谦辞。
3. 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4. 使:派,命令,让。
5. 猎:打猎。
6. 烹:烧,煮。
7. 啼:啼叫。
8. 忍:忍心
9. 居:过了
10. 安:哪里
11. 诚:的确
12. 持:拿着
13. 纵:放肆
14. 逐:赶走
15. 居:过了
16. 亏:伤害
问答
解释加粗的词语:
1. 持归烹之:拿
2. 居一年:过了
3. 求麑安在:哪里
翻译句子:
1. 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2.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对人呢!
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用原文回答)
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1. 我们要知人善用。
2. 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3. 知错就改。
4. 不计个人恩怨。
5. 自己认为正确就不要怕得罪人。
屠夫杀狼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 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 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④。极力吹移时⑦,觉狼不甚动,方缚以 带。 出视, 则狼胀如牛, 股⑤直流不能屈, 口张不得合。 遂负⑥之以归。 非 屠乌⑨能作此谋也。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 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 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 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一把没有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 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 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 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注释
1、行室: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
2、苫(shān):用草编织的席子。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
3、顾:只是。
4、以吹豕之法吹之: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 膨胀。
5、股:大腿。
6、负:背
7、时:一会儿
8、乌:怎么
9、遗:留下
10、焉:那里
11、令:使
启示
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1、要善于利用外物;
2、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郢书燕说 yǐng shū yān shuō
原文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 烛?。 ” 云而过书? “ 举烛 ”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⑴,曰:“ 举烛者,尚明⑵也;尚明也者,举⑶贤而任之。 ” 燕相白⑷王,王大悦, 国以治⑸。治则治矣⑹,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⑺类此。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大臣。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 举烛的侍从说:“ 把烛火举高点。 ” 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 举烛 ” 两字。其 实, “ 举烛 ” 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大臣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追求光明 ; 所谓追求光明,就是要推举有才能的人并任用 他。燕国的相国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 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 也是这样的。
注释
?郢(Yǐng) :楚国的成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遗 (wèi) :送给。
?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 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书:写信。
?夜书:晚上写信。
?火:烛光。
?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云而过书 “ 举烛 ” :意思是嘴里说着 “ 举烛 ” 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 “ 举 烛 ” 两个字。云:说。过:误。
?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受书:收到书信。⑴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
⑵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⑶举:选拔。
⑷白:禀白,告诉。
⑸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
⑹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⑺似:相似。
18. 说:通 “ 悦 ”
寓意
燕国的相国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 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 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 郢书燕说 ”后来成为成语, 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可以从今是学者多似此类
陶侃尝出游
人物简介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 东晋 大 司马 。 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 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 酒、赌博,为人称道。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 人云:“ 行道所 见,聊取之耳。 ” 侃作色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 执而鞭之。是 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 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 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破坏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 然后鞭打他。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 足食。
注释
陶侃:东晋名将。
尝:曾经。
游:巡视。
持:拿。
为:做。
聊:随意。
耳:语气词。相当于 “ 而已 ” 、 “ 罢了 ” 。
作色:改变脸色。
田:名词作动词,意为 “ 种田 ” 。
贼:破坏。
执:捉拿,拘捕。
鞭:鞭打
是以:因此。
给:富裕。
足:足够,充足。
木屑竹头
原文
1、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 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 ”…… 侃性聪敏恭勤,终 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 大禹圣人,乃 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 后,是自弃也! ”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 侃大怒曰:“ 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 ”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 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 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2、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 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 头作丁装船。 (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
注释
1、尝:曾经。
2、竹头:指废弃的竹根。
3、令:命令。
4、掌:掌管。
5、籍:登记。
5、正会:指农历正月元旦。
6、厅室:官府办公的大堂。
7、布:铺满。
8、及:等到。
9、伐:讨伐
10、桓温:东晋的大将。
11、贮:贮存。
12、钉:指竹钉。
13、装:装配。
译文
1、 陶侃 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 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 我正在致力于 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
罢了。 ”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 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 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 大禹是圣人,还十分 珍惜时间; 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 怎么能够游乐纵酒? 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 你拿它 做什么? ” 那人回答:“ 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 ” 陶侃大怒说:“ 你 既不种田, 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 ” 陶侃抓住他鞭打他, 因此百姓勤于农事, 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 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 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 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2、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 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 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 蜀时,又用 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尝:曾经。
2、布:铺满。
3、贮:贮存。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侃皆令籍而掌之: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管理起来。
2、人咸不解所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三、成语 “ 励精图治 ” 的意思是
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
墨子怒耕柱子
原文
《耕柱第四十六 》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 太行, 以骥与牛驾, 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 墨子曰:“何 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 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 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 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 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 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注释
1子墨子:即 墨翟 ,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 意思
2. 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 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4. 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5. 怒:对 ...... 发怒。
6. 策:鞭策。
7. 足:值得。
8悟:明白。
9将:准备。
10. 骥 :好马。
11. 谁驱:即“驱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 。
12. 责:鞭责 , 鞭策。
13何故:为什么
要点导引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 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
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 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 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 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 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 坦诚直率的人。
李存审戒子
原文
李存审出(1)于寒(2)微(3),常戒诸子曰:“尔父少(4)提(15) 一剑去(5)乡里(6),四十年间,位极(7)将相。其间出(8)万死获 一生者非一,破(9)骨出镞(10)者凡(11)百馀。”因(22)授(12) 以所出镞,命藏(15)之,曰:“尔曹(16)生于膏粱(17),当知尔父 起家如此也。”子孙皆(18)诺(13)。(据《资治通鉴》改写)
注释、翻译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 , 他经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 带一把剑离开家乡 , 四十年了 , 地位到达将相之高 , 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 一次 , 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百余次之多了.”于是 , 他把所取出 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 , 命令他们贮藏起来 , 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 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同意了。
1、出:出身
2、寒:贫困。
3、微:地位低下。
4、少:年轻时。
5、去:离开。
6、乡里:此指家乡。
7、极:达到。
8、出:脱离
9、破:剖。
10、镞(zú):箭头。
11、凡:一共
12、授:授给,给予。
13、诺:答应。
14、出:出身
15、提:带
16、镞:箭头
17、藏:收藏,保存
18、命:命令
19、尔曹:你们
20、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21、皆:都
22、因:于是
启示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 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 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 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 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芒山盗
主旨
说明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并要教育有益于 孩子健康良好的知识。
原文
第一版: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 时一吮(shǔn)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niè)断乳头,流血 满地,母死。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 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 不虚也!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 如儿时一吮(shǔn)母乳,死且无憾。”母怜之,与之乳(奶头)。不意 盗啮(niè)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 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故恨而杀之。”
(选自《读书镜》)
翻译
第一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 小偷 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时。小 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 母亲 的奶,死了也就没有 遗憾了。”母亲答应了 , 露出奶头,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 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问盗贼:“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呢?”盗贼对行 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 的这种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 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 教育 孩子要从幼儿开 始”这一点不假啊!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时。小 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死了也没有遗 憾了。”母亲答应了 , 露出奶头。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 母亲死了。行刑的人问盗贼:“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呢?”盗贼对行刑的人 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的这种 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下场。 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
注释
1. (宋)宣和:宋徽宗 赵佶的年号。
2. 芒山:山名,在河南省东部永城市最北部,北接安徽省砀山县。
3. 盗:小偷。
4. 吮:吸。
5. 且:将。
6. 乳:奶头。
7. 啮:咬
8. 毒:狠毒。
9. 检:约束、检点。
10. 因:于是。
11. 教:教育。
12. 少:年少
13. 诀:告别,辞别。
14. 薪:柴。
15. 故:所以
16. 喜:高兴
17. 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启示
体现了父母的责任,教育孩子要从娃娃抓起。要注意从小给孩子灌输 的思想是否让他们以后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词多意
母来(与) 之诀 和
母怜之,(与) 之乳 露出
文言知识
愿。“愿”在文言中多作“希望”解释,也可解释为“愿意”。上文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意思是希望像小孩时那样吸一口母亲的乳汁。如 果理解为愿意像小孩时吸一口母亲的奶汁就不通。
读书与作文
原文 :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 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为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此所谓劳于 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选自《程氏家塾分年日程》
译文 :
(人们)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皮制鼓 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停止,很费力气。作文就好像铸造器 皿,铜已熔化了, (人们只要)按照模具铸造器皿,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 知道模型,根本不费力气。这就叫做在读书时多用功,在写作时就轻松。
注释:
销:熔化。
鞴(bèi ) :古代皮制的鼓风器。
铸:铸造。
既:已经。
矣: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了 ” 。
冶:此指冶炼,即使金属熔化后铸器。
模(mú) :模具。
所谓:这叫做。
劳于读书:在读书上多用功。
逸:轻松。
读后感:
这是一篇哲理性的文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读书用力,作文不愁 的道理,说明了 “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 、 “ 先苦后甜 ” 的道理。
卖瓜减字
原文:
第一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收,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 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可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 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西瓜,何用‘西瓜’二字?”田 父亦去之。俄顷,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出售’二 字应去!”田父愕然,遂依而去之。适旁有一老人,曰:“五字均可去, 是也,然价非书不可。”田父颔之,于板书曰:每斤二文。故曰:宜省则 省,宜繁则繁,视事而为也。
第二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收,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 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可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 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西瓜,何用‘西瓜’二字?”田 父亦去之。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售’字赘也。” 田父愕然。适旁有一老父,曰:“直非书不可。”
译文:
第一版: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 子上写:“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此’字可以去掉, 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一个秀才看见了 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西瓜,‘西瓜’可以去掉。”农民也 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 ‘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于是就听从(他的话),(把 ‘出售’二字)去掉了。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这五个字都可以去 掉,但是必须写上价格。”农民点头,在牌子上写:每斤二文。所以说:应该省略就省略,应该多就多,看事情而定。
第二版: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 子上写:“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此’字可以去掉, 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一个秀才看见了 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西瓜,‘西瓜’可以去掉。”农民也 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 ‘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价 值不可以不写。”
注释:
1、田父:种田老人。
3、担:挑。
4、宜:应该。
5、但:只。
6、然:认同。
7、赘:累赘。
8、愕:惊讶。
9、然:的样子。
10、俄顷:一会儿。
11、适:恰好。
12、繁:多。
13、直:同“值”,价格
启发与借鉴:
说话时当简则简,当繁则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
当简则简,当繁则繁说话与写作都用的上这个道理。
修改一法
原文
近闻吾乡朱梅崖①先生,每一文②就,必粘之于壁,逐日③熟视,④ 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⑤法 也。
译文
最近我听说 (这么一件事 ) :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 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仔细看 , 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 , 觉得文章没 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 (就是 ) 后来学习 (的人 ) 都应 当采取的方法。
注:
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
3)熟视:反复地看。
4)辄:就。
5)法:同
6)旬日:十天。
句子翻译
1. 逐日熟视:每天仔细的反复看。
2. 而后脱稿示人:之后完稿给别人看。
寓意
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 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
歧路亡羊
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 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原文
简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 咦!亡一 羊,何追之者众? ” 邻人曰:“ 多歧路。 ” 既反,问:“ 获羊乎? ” 曰:“ 亡之 矣。 ” 曰:“ 奚亡之? ”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详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 咦!亡一 羊,何追之者众? ” 邻人曰:“ 多歧路。 ” 既反,问:“ 获羊乎? ” 曰:“ 亡之 矣。 ” 曰:“ 奚亡之? ”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 ” 杨
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 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 师而学,进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 仁义之道若何? ? 伯曰:? 仁义使我爱 身而后名。 ? 仲曰:? 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 ? 叔曰:? 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 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
杨子曰:“ 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 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为 孰是孰非? ” 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 何吾子问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 心都子曰:?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 唯归同反一, 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 哀哉!
注释
1.. 杨子:对 杨朱 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 反:(通假字)通 “ 返 ” ,返回。
3. 亡:指丢失 , 失去。
4. 既 …… 又 …… :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 率:率领,带领。
6. 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7. 竖:童仆,小仆人。
8. 歧:岔路。
9. 奚:疑问代词,哪里,为什么。
10. 反:通 “ 返 ” ,返回,回来。
11. 戚然:忧伤的样子。然:...... 的样子。
12. 竟日:终日,整天。
13. 既:已经。
14. 损:失去,损失。
15. 众:众多。
16. 嘻:叹词。
17. 焉:语气词。
18. 怪:奇怪。
启示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 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 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 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 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 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 是会一无所获。
“ 歧路亡羊 ”, 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 就会误入歧途,最终一无所成。
寓意
做凡事都不可以慌张,要静下心来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 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作者简介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 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 文志》 “ 道家 ” 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 , (于前 450至前 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 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 古代资料编著的。
练习
①补出省略部分
既反, (杨子)问:“ 获羊乎? ” (杨子之竖)曰:“ 亡之矣。 ”
② “ 之 ” 字的解释
1. 杨子之邻人亡羊(的。 )
2.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的。 /代词,代羊。 )
3. 何追者之众(不译,无实意。虚词。 )
4. 亡之矣 (不译,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
5. 奚亡之(代词,代指羊。 )
6. 吾不知所之(到,往。)
二叟钓鱼
原文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 ; 乙竟日亡所获 也 , 乃投竿问甲曰:“ 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 吾方下 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 曰:“ 旨哉!意成乎道也。 ”
译文
我曾经步行到横溪,溪流边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 钓鱼, 其中甲得到的鱼十分多, 并且很轻易就钓到。 乙一天都没有收获。 (乙) 就扔下钓竿问甲道:“ 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巨 大呢? ” 甲说:“ 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 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 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 , 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 ” 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 好啊!这意义成为了规律 来。 ”
注释
叟:老人
分石: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
分 ; 各自
其甲得鱼至多:非常
逝:逃离
乙如其教:按照
尝 :曾经
竟日:终日
投:扔下
方:当
瞬:眼珠转动
逝:跑,逃跑
奚:怎么,怎么,哪里
意:在意
乎:是
道:规律
旨:味美,这里引申为赞美
横溪:水名,在今江西省崇义县北
哲理点拨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冷静、沉着,不可轻浮、躁动和急 于求成,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强求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即使 无法做到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起码也要专心致志,这是能做好事情的前 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规律、讲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张飞横矛当阳桥
典故简介
三国时期,刘备在当阳被曹操击败,仓皇逃跑,曹操率精锐虎豹骑穷 追不舍,在追到长坂桥时,刘备手下名将张飞率领二十余骑兵,立于当阳 长阪桥,手横拿长矛,厉声怒喝到:“我张飞就在这里,谁敢来和我决一 死战!”,曹军无一人敢靠前,所以刘备张飞等人才得以脱身。
原文
先主背曹公,依刘表。表卒,曹公犯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 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猝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 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张翼德在此,可来共决死!”敌皆无 敢近者。故遂得免。
翻译
刘备背叛曹操,投靠刘表。刘表死了,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逃往江南。 曹操追刘备,追了一天一夜,当阳县的长阪坡,追赶上了刘备。刘备听说 曹操马上到了,抛弃妻子子女逃跑,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在后面对付追
兵。张飞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瞪大眼睛横放长矛说:“张飞在这里, 可以过来决一死战!”敌人都不敢靠近,于是他们得以免难了。
注释
1. 先主:指刘备
2. 曹公:指曹操
3. 荆州:故州名,今湖北一带
4. 江南: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
5. 当阳之长坂:即当阳县的长阪坡(地方)
6. 据水断桥: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
7. 背:离开
8. 卒:死
9. 弃妻子走:抛弃妻儿离去(奔逃)
9. 及:追赶上
10. 猝:突然
11. 瞋:瞪大眼睛
12. 免:免难
练习
1、上文“张翼德在此”中的张翼德是谁?
2、上文“故遂得免”的主语是什么?;“免”指什么?
练习答案:1、张飞 2、刘备 ;免难
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 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 船人曰:“ 未 之见也。 ” 次非 攘臂祛衣,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不韦的门客所 编撰的《吕氏春秋 ·卷十二 ·知分》 )
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 (hán) 遂得到一把宝剑。在回乡途中, 到了河中央,有两条蛟龙左右围绕着他们的船。次非对摇船人说:“ 您曾见 过被两条蛟龙缠绕住的船上的人有活下来的吗? ” 摇船人回答:“ 没有看见 过。 ”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 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 朽骨罢了!如果放下宝剑保全自己,我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 ” 于是便纵身 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 住了性命。
注释
1. 于:在。
2. 荆:古代楚国的别称。
3. 干遂:吴国地名;吴国当时生产名剑。
4. 反:同 “ 返 ” ,返回。 (字典上直接做一个义项,而非通假字)
5. 中流:江中心。
6. 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7. 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 “ 船人 ” 同义。
8. 尝:曾经。
9. 攘 (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10. 全:保全。
11. 余奚爱焉:我吝惜什么呢
12. 复:又。
13. 涉:渡江
重点译句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你曾经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吗?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文言知识
说 “ 奚 ” “ 奚 ” 是个疑问代词, 相当于 “ 何 ” 。 上文 “ 余奚爱焉 ” 又可说 “ 余何 爱焉 ” ,句意为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又, “ 君奚自 ” ,意为你从什么地方来。 又, “ 奚不问其何来 ” ,意为为什么不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又, “ 吾奚知其为 盗 ” ,意为我怎么知道他是小偷。
习题
1. 解释
(1)于:在 . (2)反:同 “ 返 ” ,回,归 .
(3)全:保全 . (4)复:又 .
2. 翻译
(1)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答:你曾经有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的吗?
(2)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答:这只是江河中的腐肉朽骨而已!
3. 回答问题
次非杀蛟中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靠的是什么?答案: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溺鼠
原文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 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以糠易粟,浮水面。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 不意咸溺死。
翻译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人把粮食装入缸内,老鼠放肆的吃,而 且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缸里。到了月底,粮食将要没有了,主人十分担心, 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办法,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浮盖在水面上。到了 晚上,老鼠又来了,兴高采烈地进入,不料全部被淹死了。
寓意
这则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天下无难事,只怕 有心人。对付一些类似于老鼠之类的动物,不要担心老鼠的为非作歹,关 键要注意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诱鼠,让其自以为是,令 其自取灭亡。
角度思考
老鼠角度思考 —— 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越人角度思考 —— 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 手。
老鼠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鼠的贪婪与愚蠢。
字意
鼠好夜窃粟,好:喜欢。
且呼群类入焉,焉:于之,在这里。
是夜,是:这。
粟且尽,且:将。
且呼群类入焉,且:而且。
乃以糠易粟,易:换。
不意咸溺死,咸:都。意:意料。
鼠恣啮,恣:放肆。啮:吃
人教以术,术:方法 。
有人置粟于盎,盎: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欣欣然入,然:…… 的样子。
主人患之:主人十分担心
乃以糠易粟: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
鸡感恩
原文
有旅者夜行值雨,遂赴友人家投宿焉。友人见不速之客,甚喜,将杀 鸡遇之。旅人怜鸡,佯言茹素。遂不杀鸡。夜宿至三更,忽闻鸡鸣甚急, 以为黄鼠狼来也,遽起逐之。俄而墙倒,适压客房。主人惊而起,以为客 毙矣,举烛而索,客乃在鸡笼旁。盖鸡感恩,促其起床也。
译文
有个旅人半夜赶路下起了雨,于是就到友人家里借住。朋友见突然有 客人来,很高兴,想要杀鸡招待他。旅人可怜鸡,假装说自己吃素,于是 主人就不杀鸡。晚上睡觉,到了三更时,客人突然听到鸡叫声很急促,认 为黄鼠狼来了,于是起来想赶走黄鼠狼。不久墙倒了,正好压向客房。主 人被惊醒,认为客人已经死了,举灯找客人,发现客人竟然在鸡笼的旁边。 大概鸡因客人不让主人杀它而感谢他,才叫他起床的。
解释
1遇:招待。
2. 佯:假装;吃(rú) 。
3. 俄而∶不久。
4. 适∶恰巧。
5. 乃∶竟。
6. 更:半夜。
7. 盖:大概。
8. 逐:驱赶
9. 毙:死
10. 三更:半夜
11. 遂 :于是
12佯 ; 假称
13. 索:寻找
14. 乃 ; 竟然
词语解释
不速之客:不邀请而自到的客人。
速:邀请
连一只鸡都懂得报答别人救命之恩,更何况我们人呢?我们要懂得滴 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文言知识
1. 速
“ 速 ” 一般都解释为 “ 迅速 ” ,但它在文言文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要 理解为 “ 邀请 ” 。上文 “ 不速之客 ” 的意思是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
2. 盖
文言文中的“盖”常用在句子的开头,作发语词。它多数情况下不需 解释,无义,有时则需根据上下文解释为“大概”、“恐怕”、“原来是” 等。上文“盖鸡感恩”中的“盖”,可理解为“大概 ”。
猫儿索食
原文
猫生儿, 稍大①。 猫儿问母:“当何所食②?”母曰:“人自教女③。 ” 猫儿夜至④他家,隐瓮器⑤间。有人见已⑥,而⑦相约曰:“酥乳⑧肉等, 须覆盖;鸡雏⑨高举⑩,莫⑴之食。”猫儿审⑵听,即知:鸡酥乳与肉, 皆是我食⑶也。
翻译
母猫生了只小猫,小猫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小猫问母猫:“(我) 该吃什么呢?”母猫回答说:“人类自然会教你的”。晚上,小猫到一家 人家,躲藏在瓮罐后面。听见有人在(对另一个人)说:“烧好的乳酪、 肉都要放在器皿内盖好;嫩鸡(都要)高高挂起来,不要(被猫偷)吃。” 小猫仔细地听,它立刻懂了:(原来)鸡、乳酪和肉都是自己该吃的食物。
①稍大:渐渐长大。稍:渐。
②食:吃。
③女:通“汝”,你。
④至:到。
⑤瓮器:陶制的各种盛器;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⑥已:以后。
⑦而:就。
⑧酥乳:泛指各种油腻的乳制品。
⑨鸡雏:嫩鸡。
⑩举:挂。
⑴莫:不要。
⑵审:详细。
⑶食:可以吃的。
疑难解答
1“隐瓮器间”省略了介词于
2. 题目“猫儿索食”中的“索”,解释为调查,探索
刘道真戏谑
原文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 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 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 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译文
刘道真遭遇社会动乱,在河边给别人拉船,见一老妇在这里摇船,他 嘲讽说:
【注释】
丈夫:男子
尝:一次
素:白
遭乱:遇到社会动乱
妪:妇女
将:领着
并着青衣:都穿的是黑衣裳
道真无语以对:刘道真无话可说。
简介
刘道真 (晋 刘宝 , 字道真 , 今山东钜野人 ) 曾因犯罪而被罚劳作。 扶风王 司马骏 (晋 字子藏 , 司马懿第七子 , 好学至孝 )...
文中
唐明皇赐名
原文
贺知章有高名,告老归里,明皇嘉重之。将行泣涕,上问何所欲,曰:“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赐之,以得归乡之荣。”上曰:“为人之道莫 胜于信,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孚。”贺再拜而受命焉。久而悟之,曰:“上何谑我也,孚乃爪下为子,岂非呼我儿为爪子也?”
译文
贺知章有显赫的名声 ,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时 , 唐明皇隆重地为他送行 . 将要送走时唐明皇涕泪俱下 , 上前问贺知章有什么想要的 , 贺知章说 :
词语解释
1. 定名:正式的名字
2. 再拜:拜了两次
3. 宜:应当
4. 谑(xuè):戏谑,取笑
5. 幸:希望
6. 嘉:赞扬
7. 涕:流泪
8. 悟:领会
句子解释
1. 上问何所欲:皇上问贺知章还有什么想要的
2. 为人之道莫胜于信:做人的道理没有超过诚信的了
偷鸭求骂
原文
邑西白家庄居民,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 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 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 恶人!”卒不骂。某盗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愈。
译文
在县的西边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 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 碰到就疼。这个人恐惧了,没有办法可医治。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个人告诉 他:“你的病是上天给你的惩罚,只有让失主骂你,鸭毛才会脱落。”可 是邻居老人一向气量大,平常损失东西,并不会表露在脸上或嘴上。于是, 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他最怕人骂,您责骂 他也可以警告他不再来偷。 ”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 最终并没有骂他。这个人感到尴尬,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 才骂他,而这个人的病就痊愈了。
注释
邑(yì):县城 。
茸:草初生又细又软的样子。
翁:称老年人,老头儿。
诡:欺诈。
雅量: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
征于声色:表现在语言和脸色上 。
征:这里是表现出来的意思。
声色:声音和脸色。
诡:欺诈。
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
卒:终于,到底。
窘:尴尬,为难。
良:的确。
已:止,这里指病好了。
攘:窃取。
大惧:害怕。
寓意
这则故事至少给人两点启示:一是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 “ 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 ”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 发觉的,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 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 人间。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道理
一是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 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的,所以千万 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坏人坏事一定要检 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人间。只有适当的 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何梅谷之妻
原文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 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 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 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怒汝 耶?”妻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近老年,喜欢做佛事,从早上到黄昏, 一定要嘴里叫上千遍“观音菩萨”。何梅谷凭借儒学在当时出了名 , 他想阻 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被当时的读书人留 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再三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
上也喊个不停。他的妻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吵闹呢?”何梅谷慢 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千 百遍,怎么会不对你生气呢?”他的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注释
(1)鄱阳:古地名,在今 江西 境内。
(2)垂:将近。
(3)旦:早晨。
(4)夕:黄昏。
(14)以:凭借、倚仗。
(5)之:代词,指何梅谷之妻每天念的“观音菩萨”这件事。
(6)从:听从。
(7)贻:导致。
(8)士人:读书人。
(9)贻笑士人:被读书人留下笑柄。
贻:留下
(8)辍:停止。
(9)聒噪:吵闹。
(10)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11)徐:慢慢地。
(12)安得:怎么能。
(13)悟:醒悟。
文化常识
话说“儒学” 儒学,儒家学说。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 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
儒学,又叫做儒家学说,起源于 东周 春秋时期,汉朝 汉武帝 时期起, 成为 中国社会 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 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 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 (4)贻 (5)者 ...... 也 (6) 须(7)辍
2. 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汝怒耶?
何聒噪若是耶
3. 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4.“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中的“儒学”指什么?
参考答案
1. (1)将(2)黄昏 (3)代词: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 这件事。(4)招致。 (5)(谁)是(什么)
2. 观音菩萨每天被你喊上千遍,怎么能不对你感到生气呢?
(你)为什么这么吵闹呢?
3. 何梅谷“进退狼狈”的原因是: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 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4. 指儒家学派孔孟之学。
庸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 持剪剪去管,跪而请谢。裨将曰:“ 镞在膜内须亟治。 ” 医曰:“ 此内科事, 不意并责我。 ”
译文:有个医生,自称精通外科。有一位副将从战场下来,被乱箭射 中,深入皮肉里,请这个医生来治疗。这医生手持剪子,剪掉了箭杆,跪 在地上请求奖赏。副将说:“ 金属箭头还在皮肉里,必须赶紧治疗。 ” 医生 说:“ 取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事,这不能来责怪我。 ”
词语解释:
裨(pí)将:副将
流矢:乱箭
阵:前线
延:邀请
管:箭杆
谢:报酬
膜:肌肉
句子翻译
镞在膜内须亟治:金属箭头在肌肉内必须赶快治疗。
马诉冤
原文:
刘承节奉命赴任,自浙至赣,但与一子一仆乘马而行。至贵溪,午驻 逆旅,逢数客亦投宿,刘箧中银可百两,为客所窥。诸客皆盗也。是夜盗 操杖入室。刘本从军,有臂力,挥刀断其一臂,众惧而散遁。刘促子与仆 起,速去,然于贵溪城外高冈下,又与盗遇,虽与拒斗,而寡不敌众,并 子仆死焉。所乘马踯躅于道,适主簿出,马迎之车前,屈足如拜。主簿怪 之,曰:“是必有冤诉。”遂随马行,至高冈,马伫立不前,见满地血迹。 三尸仆地,肢体尚暖。主簿督人访捕,不终日而盗悉禽。
译文:
刘承节奉命去担任官职,从浙江到江西,只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 人骑马上路。到了贵溪,中午在旅店停下马车,遇到几个客人也来投宿。 刘承节箱子中大约有一百两银子,被客人偷偷看见了。那几个客人都是强 盗,那天夜里携带着杖棒到刘承节屋子里。刘承节本来是参军的,手臂很 有力,挥起刀砍断了他一条手臂,强盗们害怕就分散逃跑了。刘承节叫醒 儿子和仆人起床,快速离去,然而在贵溪城外的高山下,又遇到了强盗, 虽然和他们反抗搏斗,然而寡不敌众,连同儿子仆人死了。所乘的马在道 路上来回走动,遇到主簿外出,马迎到他车前,弯下脚好象跪拜,人走它 又跟上来, 共六七次。 主簿为此感到奇怪, 说:“这一定是有冤情要诉说。 ” 于是就派遣几个人跟着马走,到了高冈的下坡上,马站住不再前进,看到 满地血迹,三具尸体趴在地上,肢体还温暖。主簿派人追访搜捕,不到一 天强盗全都抓住了。
字词解释:
赴:前往。
但:只。
遁:逃。
敌:抵抗。
伫:停。
适:恰巧。
贵溪:古地名,今江西境内。
驻:停,歇。
逆旅:旅店。
踯躅(zhízhú):来回走动。
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印章。
众寡不敌:同“寡不敌众”。
窥:偷看。
赣:指江西,也是江西的简称
悉:都。
楚人有担山鸡者
原文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 ' 担者欺之日:‘凤凰也。 ' 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 曰:‘然。 ' 乃酬千 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 唯怅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
译文
楚国一人卖山鸡, 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他骗路人说:“‘是 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卖吗?” 楚国人说:“卖呀!”路人给他很多银子,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 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 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 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 召去赐给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何止多了十倍。
注释
然:是的。
酬:付出。
方:正当。
宿:一夜。
咸:都。
贵:看中。
厚:重。
直:同“值”。
经宿:过了一夜。
与:给,给予。
遑:无暇,顾不上。
过:超过。
山鸡:鸟名,野鸡的一种。
弗与:不给。
宜:应该。
怅:遗憾。
惟:只。
金:银子
简评
凤凰本是传说中才有的鸟,现实中并不存在。故事中的过路人因为孤 陋寡闻,见识少,错把外形相似的山鸡当成了凤凰,并用“千金”买下, 闹出了笑话;另外,由于国人以讹传讹,楚王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 去了解,也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则故事的意义在于: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 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
启示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不辨真伪,或用作有所奉献的自谦、自嘲之词。 唐 李白 《赠从弟冽》:“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另参见动物部·飞 禽“楚郊凤”、动物部·飞禽“楚客山鸡”。
某甲夜暴疾
原文
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 君责之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 易得耳。 ” 孔文举闻之曰:“ 责人当以其方也。 ”
译文
某甲半夜突然发病,于是叫仆人用铁片击石取火。那一天晚上天气阴 冷,打不着火,很着急地催他,仆人生气地说:“ 你责备人也太没道理了, 现在天黑的跟漆一样,为什么不用火把照着我,让我找着生火的器具,然 后就很容易了。 ” 孔文举听到后说:“ 责怪人也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啊。 ”
注释
门人 :仆人
钻火:用铁片击石取火
孔文举:即孔融
暝:昏暗,幽暗
忿然:气愤的样子
君:文中指某甲
亦:也
本文意义
文中的两人都错,某甲急迫地催人取火不妥当;门人更不妥当, 考虑事情不够周全。
涸泽之蛇
原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 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 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 ” 乃相衔负以越公道。 人皆避之,曰:“ 神君也。 ”
译文
池塘干涸了,水蛇将要迁徙(xi 第三声) ,有条小蛇对大蛇说:“ 你走 在前面,我跟在后头,人们看见以为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罢了,必定会有人 砸死你;倒不如咱们互相衔着,你背着我走,这样,人们看见就会把我当 作神君呢。 ” 于是它们互相衔着,大蛇背着小蛇,大摇大摆地爬过大路。人 们看见,果然都躲开它们,说道:“ 真是神灵啊! ”
理解
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弄清实质,以识别诡计。
成语及其解释
成语:涸泽之蛇(水蛇装神)
解释: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
出处
战国 ·韩 ·韩非 《韩非子 ·说林上》 :“ 子独不闻涸泽之蛇首?泽涸, 蛇将徙。 ” 解释
涸:干涸。
泽:聚水的洼地。
徙:迁徙。
负:背
神君:蛇神。
公道:大路。
避:避开。
谓:对 ...... 说。
随:跟随。
耳:语气词,相当于 “ 而已 ”“ 罢了 ” 。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 您 ” 。
相衔:前后相接。
越:穿越。
盗牛者强辩
原文
有盗 牛 而被拘者, 熟识者过而问曰:“ 汝何事? ” 答云:“ 悔气撞出来的。 问:“ 晦气何能自来? ” 曰 “ 适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 得之耳。 ” 问曰:“ 然则罪何至尔? ” 复对曰:“ 绳头还有一 小牛 儿。 ” 问者愕 然,原来如此。
有盗牛而被拘者, 熟识者过而问曰:“ 女何事? ” 答云:“ 悔气撞出来的。 向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 ” 问曰:“ 然则罪 何以至此? ” 复对云:“ 绳头还有一小小牛儿。 ” 旁观者曰; “ 是盗牛者也, 咎由自取,何强辩为? ”
译文
有一个偷牛而被抓住的人, 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 你 (发生) 了什么事? ” 他答说:“ 倒霉催的。 ” 问:“ 倒霉怎么能自己来呢? ” 回答说:“ 刚才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拾起来了罢了。 ” 认识的人问道:“ 既然这样, 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 ” 他又回答说:“ 绳 的那头还有一头 小牛 。 ” 问的人惊讶的样子,原来是这样。
有一个偷牛的犯人被抓了,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 你发生了 什么事? ” 他答道:“ 倒霉催的。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 得有用, 就拾起来了。 ” 认识的人问:“ 可是责罚也不至于此啊? ” 他回答说:“ 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 ” 旁观的人说:“ 就是偷牛犯就对了,咎由自取, 还狡辩什么? ”
字词解释
拘:拘留,这里指抓
女:你
悔气:倒霉的运气
向:刚才
闲:随意
耳:罢了
复:又
适:刚刚
惊愕:惊讶的样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 。 。 。 。
句子翻译
悔气撞出来的:倒霉催的。
然则罪何至尔: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
于令仪诲人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 悔(5),何苦而为盗耶(6)?”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 十千足 (11)以衣食(7)。”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12)去(8)。
译文
于令仪 是曹州(今山东 菏泽 )人,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 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 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做对不 起自己良心的事,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贫困所迫罢了。”于 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作文五:《七年级上册 走进科学笔记》2400字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走进科学
1 自然现象:非人为操纵(或影响)的现象。
2
3
4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技能:学会测量长度、测量温度、测量体重、测量时间、测量质量等,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哪些?
5测量长度(l )
长度是描述物体长短的物理量。
长度的国际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 )、分米(dm )、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等,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为:刻度尺。(包括直尺、卷尺、皮尺等)
刻度尺的实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A. 选正确:选择适合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刻度尺的分度值:刻度尺最小刻度表示的长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B. 放正确: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并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C. 看正确:观察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 读正确:测量值应估读到刻度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E. 写正确: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精确度+估值+单位。
零刻度线损坏了的刻度尺如何测量与读数?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是由于估读的不准确性以及尺子本身和环境因素等造成的,不能消除,只能减小。 如何减小刻度尺测量误差: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少由于估读不准确所造成的误差,还可以通过选用精度高的刻度尺来减少误差。
6测量温度(T )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一般为摄氏度(符号:℃)。
1℃的定义: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把水的沸点定为100℃,将0℃到100℃之间平均分为100份,每一份为1℃。
常用的温度计有一般温度计和体温计。原理都是利用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一般温度计 体温计
读出上面的读数:;。
体温计:体温计比起一般温度计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
特殊结构表现为:有较大的玻璃泡和内部较细的玻璃管,并且玻璃管与玻璃泡衔接处有一弯曲的结构。
性能表现为:量程小:35.0℃~42.0℃,分度值为0.1℃;使用后的温度计不易因外界的温度降低而示数减小,但会因外界的温度的升高而示数增大,所以我们使用体温计测量前须将水银柱甩向底部。故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以拿出来读数。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A 选用适合的温度计。(量程和分度值)
B. 温度计的测温泡应与被测物体保持良好的接触。
C. 待温度计稳定后再读数。除体温计可以拿出来读数,其他温度计一般不能拿出来读数。
D. 读数的方法与读刻度尺相似,但不需估读。(中学阶段除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仪器都不要求估读。)
E. 结果是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注意零下温度的读数!!
例题一: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 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华氏度,用℉表示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小格表示1℉。则用正常温度计测出的是36℃,在华氏温度计上记作℉。
例题二:一支温度计不准确,但刻度分布均匀,用此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为5℃,插入沸水中,示数为95℃。
(1)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温度时,示数为23℃,则实际温度是多少?
(2)如果当时室内气温为25℃,此温度计上示数该为多大?
(3)若测某一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恰好与实际温度相同,此时温度是多少?
7. 测量时间(t )
时间的国际单位为秒(符号:s ),工具一般为手表、钟、秒表等。
1小时(h )=60分钟(min )=3600秒(s )
1分钟(min )=60秒(s )
0.1小时(h )=6分钟(min )
8测量体重
工具为磅秤,中学生的体重约50千克(kg )。
1吨(t )=1000千克(kg ) 1千克(kg )=1000克(g ) 1克(g )=1000毫克(mg )
9. 测量质量(m )
质量是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质量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与其他因素无关。 质量的国际单位为千克(kg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克(g )。
质量的测量工具我们一般用托盘天平。
认识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原理:当横梁两端的质量相同时,天平的横梁水平平衡。(杠杆原理)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A. 选用适合的托盘天平。(量程、分度值)
B. 校零: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指针指到中央刻度线,天平平衡。
C. 调平:左物右码,在天平将要平衡时借助游码使天平平衡。
D. 读数: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不需估读。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E. 整理
使用托盘天平注意事项:
A. 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
B. 砝码用镊子夹取,不能直接用手拿。
C. 砝码的放置顺序应从大到小放置。
D. 潮湿、腐蚀性的物体或粉末状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
E. 放取砝码和待测物体时,轻拿轻放。
F. 待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G. 整理
托盘天平特殊情况下问题的处理:
A. 如果左边放砝码,右边放物体进行了测量,怎么计算实际物体的质量?
B. 校零时游码没有移到零刻度进行了测量,已知校零时游码的位置,怎么计算实际物体的质量?
C. 平衡螺母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不能使用?
10. 科学中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物质、能量、信息
物质: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能够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够变现出来的性质。
能量:是物质所具有,储存于物质本身或以某种形式释放出来。
常见能量的形式:太阳能、光能、水能、风能、声能、动能、电能、势能、化学能等等。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物质与能量的反应。物质与能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传播需要能量。
报纸、书刊、图像、广告等都是信息的载体,电视、电脑、电话、收音机等都是信息传播的工具。
作文六:《七年级美术走进美术》900字
课题名称:走进美术
王玺
教材分析:
教 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 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 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流成果的能力。
三维目标:
1
2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教学过程:1.
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
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
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从题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对中国画、油画进行比较分析。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5.雕塑。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 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反思:
2.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
3.
4.
5.
可分为平面、立体、
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8. 布置课后内容:调查某项艺术设计的情况,作简单的评价。
课后小结:
作文七:《七年级走进传统节日》1200字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七年级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与节日相关的小书签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活动方案设计
1、单元与课型设计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
开题活动课:通过观看庆祝节日的录像。让学生交流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课前调查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说说喜欢哪节日。从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分组研究。
方案设计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活动方案表。再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制定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课余两周实施。
方法指导课:通过场景模拟,教学生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去搜集资料,在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期反馈课:让学生分组汇报前段活动成果;互动交流各组活动成果与情感体验;总结反思,规划下阶段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分小组进行校外资料收集实践,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
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
交流评价课: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成果设计课:指导学生完善活动资料,将本小组在活动中的活动过程、方法、经验与成果形成文字材料。
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用课堂1课时完成。
成果展示课: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各阶段的活动结果并交流。学生可以办手抄报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心得,归纳整理资料,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还需努力的方向。
作文八:《走进文言文-七年级(1)》23200字
杨修啖酪 dàn lào
原文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 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 , 复何疑?”
翻译
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 “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的时候,他吃了一口, 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怀疑呢?”
词解
1. 饷: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会。~宴。~客。 2. 魏武 :指魏武帝曹操。
3. 酪:牛、羊等的乳制品。
4. 题:写上。
5. 次:按次序。
6. 至:到。
7. 杨修:曹操的谋士。
8. 教:让 。
9. 啖:吃。
10. 复;又。
11. 便:就。
12. 以:把。
13. 莫:明白。
句子解释
以示众:把它用来给众人看。
众莫之解:众人不能理解这题字。
复何疑?: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问题
问:杨修为什么敢吃?
答:因为“合”字拆开就是 :一个人一口 , 所以杨修敢吃。
1. 王戎:(234-305)晋朝人,子浚冲,西晋名士。是历史上有名的“竹 林七贤”之一。
2. 尝:曾经。
3. 诸;众多。
4. 游:玩耍。
5. 子:果实。
6. 折枝:压弯了树枝。
7. 竞:争相
8. 走:跑过去。走:跑。
9 唯:只有。
10. 信然:确实这样。
11. 取之:拿来。
译文 :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 快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 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那 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问答:
Q :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呢?
A :“因为李子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话,就应该早被路人摘光了, 可是树上还有好多李子,说明李子是苦的。”
诸葛恪得驴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 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 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 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 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 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 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 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 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 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词解
1. 瑾: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2. 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3. 会:聚集,汇合
4. 题:书写,题写
5. 听:听从
6. 举:全部
7. 以:相当于“把,拿,将。”
8. 使:让
9. 益:增加
10. 因:于是
11. 与:给
12. 益:在本文中指增加 还指好处
13. 坐:同“座”座位
谢道韫咏絮
原文: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辈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白 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道韫 (yùn ) 曰:“ 未 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
译文: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下雪的日子将家中的子女召集起来,与他们谈 论起文义。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呢 ?” 侄子胡儿说:“ 撒一把盐在空中勉强就能比拟了。 ” 他侄女谢道韫说:“ 不 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 谢安听后很高兴。
注释:
①内集 :本家族人的聚会
②辈:们。
③俄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④骤:急猛。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差可拟:大约可比拟 , 差可 :尚可 , 略可 , 大致可以
⑦未若:不如
⑧因:乘。
⑨兄子:侄儿;兄女:侄女。
问题:
胡儿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二儿媳, 王凝之的妻子。 填空 :古语有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
古语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谢道韫简介之人物生平
谢道韫 (349— 409) ,咏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 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出处
取自《三国志》 :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 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 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 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 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 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 (称一下这些东西) ,那么比 较下就能知道了。 ”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注释
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识
及:达到
致:送来
太祖:曹操,极曹冲之父
访: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理:办法
校:比较
物:物品
悦:开心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尝:曾经。
咸:全都
焉:代词,指办法
黄香温席
原文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 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 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当时 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扇 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 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 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字词解释
昔:往昔,以前。
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方:正当。
则:就。
扇:扇风。
令:使。
蚊蚋 (ruì):吸人血的小虫。
以:让。
安:舒服的,安心的。
寝:睡。
至于:到了。
以:用。
衾:被子。
待:等待。
是:这。
播:传播,流传,散布。
京师:京城;国都;首都。
暖:暖和;温暖。
启发与借鉴
表现了黄香孝顺父母的优良品质,告诉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孝顺 父母,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而且应从小事做起。
陈遗贮焦饭
原文
陈遗至孝。母好喜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 而遗母①。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②。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 家,遂携而从军③。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注释
1. 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 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2. 未展:未及。
3. 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4. 斗:旧时量器。
5. 至:非常
6. 溃:逃散
7. 遁:逃
8. 遗:送给
9. 釜:锅
10. 囊:袋子
11. 辄:就
12. 贮:保存
13. 敛:收
14. 馁:饿
恒备一囊:带一个袋子
孙恩掠郡: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
无以为粮:没有粮食
译文
【译文 2】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 的负责文书的官员, 他总是带着一个袋子。 每次煮饭后, 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 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 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 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于是就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 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没有可以当作粮食的东西,很多人都 饿死山野, 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 人们都认为这是陈 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哑孝子
原文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 “ 哑孝子 ” 。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 工养其父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 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 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 求者,乃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 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
“ 哑孝子 ” 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 “ 哑孝子 ” 。他 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 给父母请安。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 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 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 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 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 (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 月以后, (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 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 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注释
1. 而:表并列。
2. 性:性格、性情。
3. 呼:称呼。
4. 既 ..... 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 挛:蜷曲不能伸直。
6. 佣工:名词作动词,做佣工。
7. 饥:灾荒。
8.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可以翻译为 “ 在 ”
9. 遗 (wei):送给。
10. 易:交换、买
11. 卒:死。
12. 蕃息:繁殖。
13. 悯:可怜
14. 赖:依靠
15. 恸:十分悲伤
16. 之:去、到、往
17. 至:到
句意
诚而信:诚实并且守信用。
哑孝子孝顺的行为体现
1. 孝子是个哑巴,左手也是蜷曲的,但仍然照料他的父母。
2. 别人给他食物,而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给父母,自己却 去挖掘野草来吃。
3.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 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4. 预先给父母准备好棺材。
5. 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
哑孝子的孝行表现(走进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②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 掘野草以食。
③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④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⑤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 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到了去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 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 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 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 欲:想。
3. 者:...... 的人。(定语后置)
4. 先:首先。
5. 度(duó):量长短。
6. 而:连词,表承接。
7. 置:放,搁在。
8. 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 其:他的。
10.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 至:等到
12. 之:到??去
13. 操:拿,携带。
14. 已:已经。
15. 得:得到;拿到。
16. 履:鞋。
17. 乃:于是,这才。
18. 持:拿。
19. 度(dù):量好的尺码。
20.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 市:集市,市场。
22. 罢:散,结束,停止。
23. 遂:于是。
24. 曰:说。
25. 宁(nìng):宁可。
26. 无:不。
27. 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为放在其凳子上。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为返回去取尺 码。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 人。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
? 词语解释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切实际,死板恪守的人。
反义词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 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
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 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 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 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 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阅读练习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lǚ ) ②宁(nìng )
3、解释字词。
(1)履(鞋 ) (2)操(携带)
(3)宁(宁可) (4)罢(散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返回市场,市场已经结束。于是就 没买到鞋。
②宁信度 , 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 脚。
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 自己的座位上。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学会变通。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安常履顺 跋履山川
7、通假字
坐:座,座位
反:返,返回
8. 这则小短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了那种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 对策的人。
鲁人锯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 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译文
有个拿着长竿要进城门的鲁国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不能进入城门 , 又横过来拿着,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不一会,有个老人来 了,说:“我并不是有才智的人,只是我看的事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 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按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 断了后入城了。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注释
1鲁:鲁国
2执:手拿着
3老父:老人。
4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5亦:也。
6俄:一会儿。
7但:只是,仅仅。
8愚:愚蠢,愚笨。
9计:方法,计策。
10遂:于是;就。
11初:起初。
12以锯:用锯子。
13依:按照。
14以:用。
启发
这是一则笑话, 天下没有这般傻的人, 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 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智永与 “ 退笔冢 ”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 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 “ 铁门 限 ”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 “ 退笔冢 ” 。
--选自张怀瓘《书断》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 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前来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一 样。 (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 人们称之为 “ 铁门槛 ” 。后来(智永公)把笔头统统埋了,称之为 “ 退笔冢 ” 。 注释
1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尊称。他是陈、隋间著名僧人、书法家。 2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多年。
4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5瓮:(wèng )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 ) :旧时重量的单位。
7觅:求取。
8书:墨迹。
9题额:写匾额。
10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 。穴:门槛
11市:热闹的市场。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铁皮。
13瘗之:瘗(yì) ,埋。
14瓮:口小腹大的容器。
15号:别称为,名词作动词
16冢(zhòng ) :坟墓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一箧磨穴砚 (yí qia mó xu? yàn)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 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之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 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 其艺。(据《砚谱》改写)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 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 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 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注释
1. 箧:竹箱。
2. 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3. 去:离开 。
4. 置:放 。
5. 受:接受 。
6. 启:开启,打开 。
7. 视:查看 。
8. 穴:穿洞。
9. 至:直到。
10. 夙:早年,从前。
11. 反:通(同)“返”,返回。
12. 方:正。
13. 付:送给。
14. 之 :的。
15. 书:书法。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尽。
启发与借鉴: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 能自满 . 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 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
句意 :
愿托置于某山下: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至精其艺: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王羲之书六角扇
原文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 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 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 (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 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 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 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 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 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去找王羲之,求王 羲之再写一次,王羲之笑着然而没有回答。
注释:
夫扇之在中国 , 历史之悠久,爱好之广泛,不待言矣。据传说黄帝时代 已有“五明扇”,如确凿,则扇之历史约有 5000年矣。目前所见最早实物 扇为春秋战国扇,系 1982年 3月出土于湖北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之竹扇。 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该扇距今已逾 2000年以上, 制作之精良、工艺之完美,已令人叹服,可见所传黄帝时代即有扇制,并 非空穴来风的呀?
王羲之书六角扇中王羲之为何笑而不答
原因如下:
1. 看见为生活所迫上街卖扇的老妇人便善良题字,预料到了会有较好 的收益。体现了他是个善良的人。
2. 老妇人再次上前请求题字,虽王羲之能够帮助但他并没有写,体现 了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总结:所以王羲之笑而不答是因为他虽然善良但仍然十分有原则
掩耳盗铃
习题
1解释下列词语范氏之亡也:逃亡。欲负而走:背。 以锤毁之:代词, 指 “ 钟 ”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代词, “ 指钟发出的声音 ” 。
基本信息
掩耳盗铃汉语注音: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释义: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 .
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状语谓语的偏正式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反义词开诚布 公押韵词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谜语聆成语出处《吕 氏春秋 ·自知》
成语辨析
【辨音】耳:不能读作 “ér” 。
【辨形】铃:不能写作 “ 玲 ” 。
【辨义】掩耳盗铃和 “ 自欺欺人 ” ,都有 “ 自己欺骗自己 ” 的意思。但掩耳盗 铃专指 “ 自己欺骗自己 ” ;而 “ 自欺欺人 ” 除了 “ 自己欺骗自己 ” 以外,还有 “ 欺骗别 人 ” 的意思。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 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 也;恶己自闻之,悖 (7)也! ——————— 选自《吕氏春秋 ·自知》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 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负:用背驮东西。
(4)锤(chuí) :槌子或棒子。
(5)况(huàng )然:形容钟声。
(6)遽(jù) :急速。
(7)悖(bèi ) :荒谬。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 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 了一下,那口钟就 “ 咣 ” 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 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 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 太荒谬了。
红毛毡
原文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 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 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 被掠数里而去。
译文:
英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 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英国人坚持要求只要给他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 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英国人把 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 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顷刻之间那块毡毯就 扩大到一亩地左右,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英国人忽然同 时把短刀抽出来,趁主帅不注意发动了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
注释
① 红毛人: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
② 固:坚持
③ 请:请求
④ 无几:没多少
⑤ 并:同时
⑥ 且??且??:一边??一边??
⑦ 刃:刀
文言知识
许。 上文有四个“许”, 它们的含义分为两类:“旧许与中国相贸易”、 “不许登岸”、“许之”中的三个“许”,均指“允许”、“答应”;“顷 刻毡大亩许”中的“许”,指“左右”、“约”、“光景”,意为顷刻之 间那块毡毯就扩大到一亩地左右。
启发与借鉴
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列强就是用这种软硬兼施的无赖手段瓜分中国 的!
寓意
考虑问题要全面 , 不可以仅看表面 ,暗寓当时的中国已经落后 , 当 时中国民众的目光短浅
盲子窃钱案
原文
有瞽者 (1)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 (2)五千,次晨相哄 (3)鸣官 (4)。 官即提讯 (5),问贩者钱有无记认 (6),贩者曰:“此乃 (7)日用之物,有何 记号! ”问瞽者, 对曰:“有记。 吾钱系 (8)字 (9)对字, 背 (10)对背穿成。 ” 对之良是 (11)。 贩者不服。 官命瞽者伸手, 则 (12)两掌青黑, 铜痕宛然 (13), 其为 (14)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 (15)。
译文
有个盲人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盲人偷了小贩 5000个铜钱。第二 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 号时,小贩说:“这是我每日买卖要的钱,有什么记号!”县官问盲人, 盲人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 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 么也不服。这时县官让盲人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 的颜色十分清晰。毫无疑问,这是盲人摸索了一晚后穿成的。县官便责罚 盲人,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
词解
1 瞽者:盲人。瞽,gǔ。
2 钱:铜钱。
3 哄:争吵。
4 鸣官:到官府去告状。
5 讯:审问。
6 记认:记号。
7 乃:是。
8 系:面对面
9 字:有文字的一面。
10 背:无文字的一面。
11 对之良是: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
12 则:果然。
13 宛然:清晰的样子。
14 为:是。
15 去:离开。
张佐治遇蛙
古文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 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 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 我商也,道见二人肩 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二人复曰:? 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 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 ? 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二仆随后 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 ” 张佐治至郡,急令捕 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译文
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而 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觉得很奇怪,便下车步行, 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又跳的来他的面前为他引路。一 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 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 醒了,便讲起了经过:“ 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 箩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 那两个卖蛙的人说:? 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 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 ? 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 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 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 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 ” 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逮捕那杀 人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 了犯罪的事实, 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
注释
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
2郡守:郡的长官。
3挈:提。
4从:跟随。
5斤:斧头。
6导:引路
7并:同时。
8清渊:深水。
9市:到市场上去。
10汤:热水。
11适:去到
12前导:在前面开路
13焉:在那里
14未几:不久
15从之:跟随
16哀之:感到哀伤
17异之:感到奇怪 异:奇怪
18虽:即使
启示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文言知识
现代汉语中在数词之后一般总跟着量词,如 “ 三个人 ” 、 “ 五辆车 ” 、 “ 八 匹马 ” 、 “ 十朵花 ” 等等,而在文言文中只说 “ 三人 ” 、 “ 五车 ” 、 “ 八马 ” 、 “ 十 花 ”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量词极少,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把确当的量词加 进去。如上文 “ 三尸 ” 、 “ 二人 ”“ 二仆 ” 、 “ 一讯 ” ,要译为 “ 三具尸体 ” 、 “ 两个 人 ” 、 “ 两个仆人 ” 、 “ 一次审讯 ” 。
句子翻译
(1)未几复苏:不一会儿,那人就醒了
(2)不日人金俱获:不久便人赃俱获
( 3) 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在集市路上看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
焚猪见真情
原文
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①。邑②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③ “ 火烧夫 死 ” 。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 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译文
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妻子杀丈夫 , 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 , 谎 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丈夫家的人感到怀疑 , 便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妻子不 服罪 . 于是张举就牵来两头猪 , 一头杀死 , 一头活的。 都用柴火焚烧, 活活烧死的猪 口里有灰。 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 . 接着将妻子丈夫尸体检验 , 口里果然没有灰 , 。 妻 子只好俯首服罪。
注释
1 .县,当地。
2 .说,扬言。
3 .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
4 .句章:古地名
5 .举:指张举
6 .令:县令
7 .邑:同乡
8 .鞠:审讯
9 .为:是
10. 令:县令
11. 者:······的人
12. 因:趁机
13. 舍:房屋
14. 称:谎称
15. 讼:告状
16. 服:认罪
17. 因:于是
18. 积:堆
19. 薪:柴草
翻译句子
讼于官: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
蜜中鼠屎案
原文
孙亮①出②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⑩梅,蜜中有 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 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 请付狱⑤推尽⑥。”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⑦,矢里燥。亮大笑 谓玄、 邠曰:“若矢先在蜜中, 中外当俱湿; 今外湿里燥, 必是黄门所为。 ” 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译文
孙亮路过西边的花园,正在吃生梅,于是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 梅子。但是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 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 要过,实在不敢给。”太监不服气。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 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 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 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 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注释
1孙亮:吴国皇帝。
2出:路过。
3黄门:太监。
4侍中:官职名称。
5启:陈述。
6狱:司法机关。
7推尽:彻底查问。
8矢:同“屎”。
9首服:自认服罪。
10渍:浸泡
11左右:指左右的大臣
12苑:皇帝游猎的花园。
13惊悚:惊讶、感到害怕的
14因:于是
15耳:罢了
16向:早些
17汝:你
18至:到
19方:正要
20. 若 :如果
21. 藏吏 :管理仓库的官吏
太监陷害藏使的原因是:曰:“向求,实不敢与。”(按原文)
谜语一则
原文
王荆公戏作谜语:“ 画时圆, 写时方; 冬时短, 夏时长。 ” 吉浦解云:“ 东 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
译文
王荆公出了一个谜语:“ 画出来的是圆形的,写出来是方形的:冬天出 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 ” 吉甫解释谜语说:“ 东海有一条鱼,没 有头也没有尾巴,再除掉脊梁骨,就是你的谜语! ”
注释
1. 王荆公:即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
2. 吉甫:吕吉甫
3. 更:再
4. 戏:出了。
5. 时:时间。
6. 脊:脊梁。
7. 谜:谜语。
谜语的谜底
答案是日
太阳本来是圆的,写下来相当于两个方块叠在一起。
鱼这个字如果去掉上面的 ” 刀字头 “ 和下面的 “ 横 ” , 就是 “ 田 ” 把 ” 竖 “ 去 掉,就是 “ 日 ”
鳝救婢
原文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 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 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 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 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经营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有一位 女仆人十分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女仆)偷偷从水缸里捞出一部分鳝鱼, 把它们从后窗扔进河中,像这样做了许多年。有一天,面店被火焚烧,女 佣仓皇逃出,被火所烧伤,困在了河岸边。到半夜在睡着,等到醒来后感 到伤口的疼痛减弱,连烧伤的部位也马上要痊愈了。仔细看伤口,发现有 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上,但四周有鳝鱼的行迹。她才知道:是从前她放生 的鳝鱼来救她了。高怀中被婢女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营运,在拆除锅 灶的时候,下面有许多的洞,很多的活鳝鱼在里面盘踞着,全部放回河中。
注释
(1)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悯:同情。
(3)比:等到。
(4)业:职业,以 ... 为业。
(5)婢:侍女,此指女佣。
(6)周:四周。
(7)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8)滨:河岸。
(9)向:先前。
(10)罢业:停止营业,歇业。
(11)是:这样。
(12)累:积累。
(13)累年:许多年。
(14) 为:被。
(15)纵:放走。
(16)始:才。
(17)困:困住。
(18)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19)之:此指鳝。
(20)悉:全部。
文言知识
说
“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用在句末,是“之 乎”的合音,代词兼语气助词。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
要点导引
1、选自《虞初新志》,清朝张潮编辑。所选故事的题材很广泛,一般 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或人物。
2、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名词活用为动 词,活用后意义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上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 州小东门”中的“业”原为名词, 指职业, 句中活用为动词, 解释“以?? 为职业”。
启示
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懂得知恩图 报。
二鹊救友
原文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 (17),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 悲鸣不已。顷之 (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 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ɡuàn) (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 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 (15)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 (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 喧舞,若庆且谢也。盖 (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 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 伤的鸣叫。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 鹊突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可是又过了 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 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 好像有话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 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 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 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注释
(1)鹳 (guan):一种凶猛的鸟。
(2)匝 (za):周,圈。
(3)盖 (gai):大概是。
(4)顷之 (qing zhi):在原文中等同
(5)已 (yi):停止。
(6)作 (o):发出
(7)雏 (chu):变成幼鸟(名作动)
(8)集(ji ):栖止。
(9)巢:筑巢
(10)俄而:一会
(11)尾:在后面跟
(12)逐:就
(13)翔:飞翔
(14)徊:徘徊
(15)作:发出
(16)俯:俯身
(17)上:上方
文言知识
说“集”。“集”是个多义词。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 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又,《岳阳楼记》:“沙鸥 翔集”,“翔集”指有时飞翔有时栖息。它又指“聚集”、“会合”。“众 贤毕集”,意为很多有才能的人都集合在一起。所谓“集市”即会聚了很 多商铺的地方。本文中“顷之”“俄而”“未几”都表示时间短暂。 启示
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本文中喜鹊看到自己的同伴的孩 子遭到赤蛇的侵犯,“悲鸣不已
知恩图报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 自往求之 , 见人已杀其马 , 方共食其肉 . 穆公谓 曰 :
译文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 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 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 人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 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 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打败晋国, 并抓了晋惠公回来。
寓意
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 恩惠。
习题
文章最后用“徳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做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 话说说秦穆公是如何施恩于人,又获得回报。
骏马被人斩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 给他们斟酒喝。后来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 战胜了晋国。
字词解释
1 秦穆公:秦国国君
2 惠公:晋国国君
3 尝:曾经 .
4 亡:丢失 .
5 求:寻找 .
6 是:这是 .
7 惧:害怕 .
8 去:离开 .
9 居:过了 .
10 卒:最终 .
11 方:正在 .
12 起:站起 .
13 溃:击溃
14 杀人:指会有杀人的念头 相关的名句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蝙蝠
原文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 傲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以?”一日,麒麟生诞②,蝠 亦不至。麒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为贺欤③?”既而, 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薄④,偏生此等 不禽不兽之徙,真乃无奈他何!”
译文
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 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脚,是兽 类,凭什么要祝贺你?”一天,麒麟做寿。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 露面。麒麟也责怪它。蝙蝠说:“我长着双翅,能飞,为什么要祝贺你?” 然而,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 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 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注释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倨傲:骄傲自大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诞:这里指诞辰
与:同“欤”,呢。 表疑问
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语:说
何以:凭什么
居:在
至:到,来
徒:家伙、人
朝:朝拜
及:到
贺:祝贺
责:责怪
翼:翅膀
既而:不久
此:这些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 患之。有一老父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早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 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不能出来了,那个人为 这件事而担忧。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给你让骆驼 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主人马上采纳他 的话,既把骆驼头斩断了,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怎能不被天下人 笑话呢?
注释
1. 曩:从前,以往。
2. 瓮(wa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3. 食:吃。
4. 以为忧:认为??忧愁。
5. 语:告诉。
6. 即:就。
7. 依:依照,按照。
8. 其:那个。
9. 以:采纳。
10.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1.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 又打破了瓮的人。
12. 汝:你。
13. 用:采纳
文言知识 :以为。“以为”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一指“认为”,二
指“以(之)为”,即“把他(它)看作??”。上文“主人以为忧”, 意为主人把这当作忧愁的事。另,“主人以为妙”,意为主人认为是好办 法。
寓意 :这则笑话共刻画了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 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自作聪明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
虎画
原文
予友人工画虎,其室四壁咸虎画: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 行,形态各异,皆毕肖。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其二虎, 雌雄各一。雄者踞于石,昂首远视,张口若呼啸状;雌者伏于侧,足前伸, 神情怡然。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余县诸东壁,爱甚。
译文
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老虎的画:有的在翻腾, 有的在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 形态各不相同,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我曾经向他请求并得到了 一幅装成卷轴形的字画,高二尺并超过一点,宽二尺左右。其中画有两只 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雄虎蹲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 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脚向前伸,神情悠然的样子。旁边 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我把这幅画挂在东边的墙壁上, 我十分喜爱这幅画。
单字翻译
1、予:同“余”,第一人称,我
2、工:擅长,善于
3、皆:都
4、或:有的
5、挈:带领
6、尝:曾经
7、乞:求、请
8、庐:房子
9、奇:超过一点
10、许:大约,左右,光景
11、状:状态,情形
12、怡然:安然自在的样子
13、毕肖:都像
14、县:同“悬”,悬挂
15、甚:很
16、咸:都,全
正午牡丹
原文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 “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 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 未识其精粗 [1]。丞相正肃吴公 [2],与欧阳公姻家 [3],一见曰:“此正午 牡丹也。何以 [4]明之?其花披哆 [5]而色燥 [6],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 [7]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8]。猫眼早暮则晴圆, 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 [9]耳。”此 [10]亦善求 [11]古人笔意也。
译文
收藏书画的,大都喜欢捏造虚的名头,说偶然得到钟繇、王羲之、顾 恺之、陆探微的手笔,见到的人争相购买,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只凭耳闻, 不重亲见的“耳鉴”。又有看画而用手抚摸画的,据说凭手指就能摸出颜 色并辨别是不是好画,这种方法又在耳鉴之下了,称它叫“揣骨听声”。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 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丞相吴育之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 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 牡丹萎靡无力,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 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 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瞳孔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 正中,猫瞳孔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 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注解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 尝:曾经。
2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牡丹丛。
3 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4 正肃吴公:即吴育 , 他谥号为正肃。
5 姻家:亲家
6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7 明之:辨别它。
8 披哆:萎靡无力
9 燥:干燥。
10 黑睛:瞳孔。
11求:探求
12 如线:像一条线。
13 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4 敛 :聚拢。
15 泽 :光泽
16 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 变得狭长。 渐:渐中
17 此:指吴育说的话。
18 善求:善于探求。 求:探求。
19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寓意
写文章作画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缺乏崇实的精神,就不能写出生 命力长久的作品。
问题
丞相吴育是怎样说明古画所画的是“正午牡丹”的?
答:先指出画中所画的牡丹花、猫眼的特征,然后对比说明画中牡丹 花、猫眼的特征只有正午时才会出现。
朱元璋画像
原文
(选自《菽园杂记 ·卷十四》 ) 明太祖朱元璋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 , 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 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 , 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 而它工不能知也。
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为皇帝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画工) 画出来的都不合圣旨。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 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进宫给皇帝看,也不合适。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 上的心思,形像有一点相似,再把容貌画得雍容端庄敬献给皇帝。交给皇 帝看, (皇帝)非常高兴,诏令照这幅画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原来皇上 的心思 (想法 ) 早已存在 , 只是其他的画工不知道探知罢了 .
注释
1、写御容:画皇帝的画像
2、及进览:等到呈给(皇帝)看
3、穆穆:雍容端庄的样子
4、诸王:各诸侯王
5、见:被
6、盖:句首语气词,原来
7、它:别的
8、知:了解
9、它:其他的
10、写:画
11、进:进入
12、然:也
苏东坡画扇
原文
先生职临钱塘①日,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④呼至询之, 云:“ 吾⑤家以制扇为业,适⑥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 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④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 汝发市⑨也。”须臾⑩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⑴作行书草圣 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 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 ,后至而不得者, 至懊悔不胜而去。
注释
钱塘:古地名,今浙江杭州市。
诉:状告。
负:亏欠。
公:对苏东坡的尊称
吾:我。
适:正逢,恰巧。
熟:仔细。
姑:暂且。
发市:开市。
须臾:一会儿。
判笔:公文用笔。
涕:泪。
逾:过
竞:争着。
不售:卖不出去
草圣:草书
询:询问
译文
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亏欠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招那 人询问,他说:“我家凭借制作扇生存,恰巧父亲去世,并且从今年春天 以来, (不仅 ) 连着下雨, 天气还冷, 做好的扇卖不出去, 不是故意欠他钱。 ”
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过 了一会儿扇送到,苏东坡拿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写草书 和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 那人抱着扇子感动流泪,刚越出府门,就有人争着用一千钱购买扇子,手 里拿的很快地立刻就卖完了。
文言知识
1. 释“官”。上文“东坡官”中的“官”,指的是朝廷官职。古代的 官场就像现代的国家政府一样。
2.“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 成。”这句中没有主语,文言文中,如果只有二三个人对话动作,只对一 人进行叙述,另一人省略,以起到简洁作用。但是在现代翻译中一定要添 加适当主语,以免句子不通顺。规范格式应以“(XX )”来添加,如:就 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翻译:(东坡)用公文用笔书画草和枯木竹 石。 没了
3. 非故负之也:不是故意欠他钱。 之:代词, 代“他 (债主) 的钱” 非:不是 故:故意 负:欠
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 1象耳山下。世传 2李太白 3读书山中,未成 4,弃去 5。过小溪,逢 6老媪 7方 8磨铁杵 9,问之 10,曰:“ 欲 11作针。 ” 太白 感 12其意,还 13卒业 14。媪自言姓武。今 15溪旁有武氏 16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 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 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 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 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解释
1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2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3李太白:即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4成:完成。
5去:离开。
6逢:碰上。
7媪:年老的妇女。
8方:正。
9铁杵:铁棍,铁棒。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杵:棒 木追。
10之:代老妇人。
11欲:想要。
12感:被 ...... 感动
13还:回去。
14卒业:完成学业。
15今:现在。
16氏:姓 … 的人。
成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 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 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 我们美好的理想。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 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食粥心安
原文
范仲淹家贫, 就学于南都书舍?, 日煮粥一釜?, 经夜遂凝, 以刀画?为四, 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 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⑴矣,留守子讶曰:“ 大人⑵闻⑶汝清苦,馈⑷以 食物,何⑸为不食? ” 范曰:“ 非不感厚意,盖⑹食粥安⑺之已久,今遽⑻享盛 馔⑼,后日⑽岂能复啖此粥乎? ”
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学习(时) ,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夜 的凝固(后) ,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折断几十根腌菜的茎吃。留
守的儿子和他一起学习, (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 , (他父亲就让儿子)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过了几 天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惊讶地(对范仲淹)说:“ 我的父亲听说你过 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食物, (你)为什么不吃呢? ” 范仲淹说:“ 不是我 不感谢你们的厚意,是因为我吃粥安定已久,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 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这粥呢? ”
词语解释
1)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2)釜(fǔ) :锅
3)画:划
4)齑(jī) :腌菜
5)啖:吃
6)留守:官职名称
7)同学:一起学习
8)置:放
9)既而:不久
10)悉:全,都
11)败:坏,腐烂
12)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3)闻:听说
14)馈(wèi) :馈赠,赠送
15)何:为什么
16) 盖:因为
17)安:安定
18)遽(jù) :一下子,立刻
19)馔 (zhuàn) :饭菜
20)后日:以后
21) 归:返回
理解
有人说,苦难是一所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苦是一件好事,它 能使人奋进,能培养人的意志。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原文
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 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 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 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 戒法。
《鉴真东渡日本》译文
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 14岁出 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 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 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 12年, 5次渡海都没有 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 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少年志存高远
原文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邻村有富者,衣锦 食肉,恒炫于众。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富 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少年不应。富者复曰:“尔随我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少年作色,少年曰:“吾 虽家徒壁立, 然志存高远, 非若等鼠类可比!”左右欲殴之, 少年嗔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1. 薪:柴草。
2. 炫:夸耀、炫耀。
3. 若等:你或你们。
4. 罗后:跟随在后面。
5. 作色:改变了脸色。
6. 顾:回头看。
7. 去:离开。
8、恒:常常。
9、昔:从前。
10、览:看。
11、应:回答。
12、逐:追赶。
13、殴:驱赶。
14、瞋目:瞪大眼睛。
15、斥:斥责。
16、则:就。
17、家徒壁立:家里只有四面墙。
译文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 读书。邻村有一位富人,穿锦缎做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 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拿着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后面, 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一群人侮辱他说:“你像这样贫困,还不如我 的老鹰和猎犬。”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 鹰、猎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 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壁,然而志向很高很远大,不是你们这些鼠 辈可以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睁大眼睛斥责他们:“你们这些 人也是(别人的)老鹰和猎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启示 :
人没有志向,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修养身心就成了无源之水。所 以,凡是要修养身心,就必需先树立志向。志存高远,则心自然就纯洁。
陈蕃有大志
原文
陈蕃①年十五,尝②闲处一室,而庭宇③芜秽④。父友同郡⑤薜勤来 候⑥之,谓蕃曰:“孺子⑦何不洒扫以待⑧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 当扫除天下,安⑨事⑩一室乎?”勤知其有清⑴世志,甚奇之。
注释
1. 陈蕃:东汉人
2. 尝:曾经
3. 宇:屋室
4. 芜秽:杂草丛生脏乱的样子。芜,杂草丛生的样子。秽,不干净, 肮脏的。
5.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
6. 候:拜访
7. 孺子:孩子,年轻人
8. 待:接待
9. 安:怎么
10. 事:处理
11. 清:整治;使??澄清;清高、清廉。
解释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打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 堪。他父亲同郡的朋友薛勤来问候。问陈蕃 , 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 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做事,应该以打扫、清除天下 为自己的任务,哪用得着照顾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 大志向,很让他惊奇。
理解
陈蕃要“扫除天下”,他想扫除什么?
答:扫除天下的坏人坏事、不良风气,澄清世道。
画龙点睛
原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者皆在。 译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 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点眼睛,他时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 都认为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 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那里。”
注释
1 张僧繇:南朝梁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 每:常常。
3 诞:虚妄、荒唐。
4 皆:都,全都。
5 因:因此,就。
6 以为:认为。
7 须臾:一会儿。
8 诞:虚妄,荒唐。
这则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 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黄仙裳济友
原文
泰州守田雪龛(kān)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罢职, 无资(“无资”又作“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归,囊中但有二十金。 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 亟(jí),不得分以赠田矣。” 选自《今世说》
翻译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 , 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 , 一点也不谋(móu) 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 , 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从河南汝南回 家 , 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 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 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注释
1 泰州守:泰州太守;泰州,古地名,今江苏泰州市
2 廉:清廉
3 周旋:交往
4 干:求
5 罢职:免官
6 资:资产,指钱
7 去:离开
8 自:从
9 汝宁:古地名,今河南汝南县
10 归:回来
11 囊:装钱的袋子
12 但:只
13 金:银子
14 乃:于是
15 寓:居所,住处
16 语:对??说
17 是日:这天
18 亟:急用
启示
我们要做一个重视友情,能够为朋友慷慨解囊的人。
刘氏善举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 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 己之衣遗(wa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 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 殆(dài)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 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
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着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 间耕作,晚上在烛光下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常常 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 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有怨 言。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 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 亲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谢刘氏的恩情啊。 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缘由。
字词理解
1、?者?也:判断句,?是?。
2、昼:白天。
3、耕:耕种。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如:像。
6、是:代词,这样。
7、贫:贫穷。
8、辄:总是。
9、相:代“贫困者”。
10、济:救助,帮助。
11、偶:偶尔。
12、以:把
13、遗:赠送。
14、之:代“无衣者”。
15、咸:全,都。
16、称:称赞。
17、然:然而。
作文九:《七年级数学走进图形世界》1800字
21342
第一章 走进图形世界
例 1 如图是一个五棱柱,填空:
(1)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是 ___________边形,有 __________个侧面;
(2)这个棱柱有 _________条侧棱,共有 __________条棱;
(3)这个棱柱共有 ________个顶点.
例 2 如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块积木搭成的几何体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 小正方体块的个数.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主视图、左视图.
活动与评估
一、填空题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 ________.
2.从九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该点和其余顶点,可以把九边形分割成 ______个三 角形。
3.下面的卡片 A 和卡片 B 中,能折成正方体的有 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能截出三角形截面的几何体有 (要求至少 填三种) 。
二、选择题
1.用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若截面形状是圆,则原几何体一定不是( ) .
A 、三棱柱 B 、圆柱 C 、球 D 、圆锥
2.下面的图形中,是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为( )
A. B. C. D.
3.将如图 1— 2所示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的几何体是( ) .
4.如图,有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下底面标有字母“M”,沿图中粗线将其剪开展成平面 图形,想一想,这个平面图形是 ( ) .
三、操作与解释
1.如图所示用 5个小立方体块搭成的几何体,请画出它的三视图 .
2.如图所示,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立方块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 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四、探究与思考
下图是用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搭成的某个几何体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1)这样的几何体是否唯一?
(2)若不唯一,那么搭这样的几何体最少要几块小正方体?最多要几块小正方体?
俯视图 主视图
M
M
M
M
达标测试
一、连一连
棱柱 圆锥 球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二、填一填
1. 图形是由 _______、 _______、 _______构成的.
2.
长方体有 ________个顶点, _______条棱, _______个面,这些面的形状都是 ________.
3.
圆锥是由 ______个面围成的,它们的交线为 _________.
4. 从一个六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
可以把这个六边形分割成 _______
个三角形. 5. 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问 1号面的对面是 ______号面.
三、选一选 1.关于棱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棱柱侧面的形状可能是一个三角形 B 棱柱的每条棱长都相等
C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 D 棱柱的棱数等于侧面数的 2倍
2.指出图中几何体截面的形状是 ( )
A B C D
3.下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 )
A B C D
4.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不可能是 ( )
A 三边形 B 长方形 C 六边形 D 七边形
5.如右上图所示,电视台的摄像机 1、 2、 3、 4在不同位
置拍摄了四幅画面,则 A 图象是 ______号摄像机所拍, B
图象是 ______号摄像机所拍, C 图象是 ______号摄像机所
拍, D 图象是 ______号摄像机所拍。
五、画一画
1. 下面是由五块积木搭成的, 这几块积木都是相同的正方体. 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主视图、 左视图、俯视图.
2. 如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块积木搭成的几何体俯视图, 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小 正方体块的个数.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主视图、左视图.
六、想一想
有一个正方体,在它的各个面上分别涂着红、黄、蓝、绿、紫、黑六种颜色,小明、小颖和 小刚三位同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此正方体, 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问这个正方体各个面 上的颜色对面各是什么颜色?
作文十:《七年级科学上走进科学检测》3600字
七年级上科学 同步检测(一)
(上册 走近科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
1.根据经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蛇、蛙有冬眠习性 B .鸟类都有冬眠习性
C .许多昆虫有蜕皮现象 D .冬天的昆虫数量比夏天要少
2.“神六”上天时,航天员聂海胜把重为1千克摄像机带到太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置变了,摄像机的质量不变 B .温度和位置变了,摄像机的质量变大
C .位置变了,摄像机的质量变小 D .摄像机的形状、状态不变,质量变小
3.关于下列温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B .标准状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C .人体正常的体温(口腔) 约为37℃
D .人的手指头伸入水中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约为53℃
4.托盘天平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有关其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称量物体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B .不管桌面是否水平,只要调平横梁就可以称量
C .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D .不能把化学药品和潮湿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5.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所选用的量筒正确的是( )
A .100毫升 B .50毫升 C .200毫升 D .10毫升
6.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
A .物体外部形状大小 B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C .物体所处的位置 D .物体的状态
7.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前,将游码调零后,发现天平横梁的指针如右图
所示,则( )
A .将游码向左调节 B .将游码向右调节
C .向右端调节平衡螺母 D .向左端调节平衡螺母
8.下列单位换算过程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5.2米=5.2×100厘米=520厘米 B .5.2米=5.2米×100厘米=520厘米
C .5.2米=5.2米×100=520厘米 D .5.2米=5.2×100=520厘米
9.下图是四位同学分别用不透明的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你认为正确的是(
)
10.对下列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A .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拿在手上,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B .使用托盘天平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C .取放砝码时应用手轻拿轻放 D .用体温计去测量沸水的温度
11.测量液体的温度,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1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误差就是错误 B .误差与测量的人无关
C .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 .只要测量仪器精密就能避免误差
13.在运动会上的铁饼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却有可能
14.2008年9月24-25日“神舟”7号飞船发射升空,宇航员出舱活动。小明知道这次的航天服是我国自制的。它在地球上质量是110千克。小明还了解到宇航员舱外服橡胶材料达到了
-160℃的低温标准,橡胶指套灵活到能弯腰可捡起硬币。-160℃的正确读法是( )
A .零下160度 B .零下摄氏160度 C .负摄氏160度 D .零下160摄氏度
15.小明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关于水银温度计和体温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可直接测沸水的温度 B .都可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 .玻璃管内径都有一弯曲处特别细 D .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16.小明肚子疼到医院里看医生时,通常医生问你哪里疼、有无拉肚子、是否感觉疲劳,然后用手去触摸一下,并叫他去测体温,化验血液、大便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 .建立假设 B .提出问题 C .获取事实与证据 D .制定计划
17.用调平的天平称小石块的质量时,错把石块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读得砝码的质量为45g ,游码的质量为2.4g ,则该小石块的实际质量为( )
A .42.6g B .47.4g C .45g D .46.2g
18.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下列物体具有形变能的是( )
A .燃烧的木条 B .烧热的开水 C .拉长的弹簧 D .振动的音响设备
19.四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分别为:2.12厘米、2.14厘米、2.13厘米、2.15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 )
A .2.1厘米 B .2.13厘米 C .2.135厘米 D .2.14厘米
20.下面四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 )
A .0.00158千米 B .5.0米 C .7.26分米 D .32毫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21.请在下面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一同学身高为 (2) 一位同学质量为 (3) 某位病人体温为。
2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
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
为 厘米,铜丝的直径是 毫米
(保留两位小数) ,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是
23.测量液体体积一般用,使用时,首先应将该仪器放在时如果液面是凹形的,应将视线与 相平。
24.温度表示物体的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规定为0℃,把 的温度规定为100℃。
25.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要用到各种仪器进行测量。请你根据五个图的读数指示,将五种测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26.下图是天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 请写出图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
②
③
④
(2)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几个步骤是:
A .将被测物体放入左盘中,估计物体的质 量,然后在右盘中加减砝码,调整游码,使横梁平衡。
B .调节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D .将游码置于零刻度线上。 C .将托盘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 E .计算砝码和游码的数值,并作记录。 请将实验步骤代号的合理顺序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
三、分析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
27.(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 → → 制订计划 → 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 → 合作与交流。
(2) 春天里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在花朵中爬进爬出,忙于采蜜。是什么因素吸引蜜蜂飞向花朵呢? 某校的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 猜想促使蜜蜂飞向花朵的因素。
猜想一:蜜蜂飞向花朵,跟花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 。
② 实验步骤:
28.鲜花人人喜爱,但“好花不常开" 。于是,鲜花保鲜问题便成为喜爱鲜花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探索“延长鲜花保鲜的条件”,小亮提出种种假设,并设计如下试验: a .取两只等大的锥形瓶,分别标上A 和B ;
b .在A 和B 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在A 中加
入2颗维生素E
,搅拌使之溶解;
c .在A 和B 中各插上一支同样新鲜的玫瑰花(如右
图),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12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观察记录。
(1) 他设计这个试验想要检验的假设是
(2) 他准备B 组的作用是
29.人的脉搏次数在一天中是不同的。科学兴趣小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脉搏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小明和小华提出两种猜想:
(一) 脉搏快慢与运动有关; (二) 脉搏快慢与运动无关。
究竟哪一种猜想正确呢? 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3位同学在安静状态、跳绳后、100m 跑步后,分别测定他们在1min 内的脉搏次数,测得数据如下表。
对数据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一种: (填“猜想一”或“猜想二”)。
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论? 。
参考答案:走近科学
1-5:BADBA 6-10:BCABB 11-15:CCBDD 16-20:CACDA
21.厘米,千克,℃ 22.刻度尺,1.80,1.06,2毫米
23.量筒,水平桌面,内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24.冷热程度,冰水混合物,沸水 25.78.2克,2.75厘米,-4℃,3分37.5秒,50毫升
26.游码,指针,平衡螺母,CDBAE
27.作出假设。蜜蜂飞向花朵,与花朵的香味有关,略
28.维生素E 能延长鲜花的保鲜,作对比
29.猜想一,运动后脉搏跳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