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寻找心灵的慰藉》2600字
寻找心灵的慰藉
寻找心灵的慰藉
寻找心灵的慰藉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
寻找心灵的慰藉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山》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忧愁与散漫的抒情,一个中年女人有关生死的抉择,向观众呈示了孤独与永恒的生命意义,可以看做是人类信仰的崩塌与重建,但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同属八零后的我,在今天观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不得不对其进行一场心灵的解读。
关键词:《观音山》; 孤独; 心灵; 慰藉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三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
的女孩南风、对父亲心怀芥蒂的丁波,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他们天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进了京剧演员常月琴的房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一、三个八零后无家可归的孤独心灵
由范冰冰饰演的南风,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继父却是一个酒鬼,常年酗酒以致到住院治疗的程度,于是,眼不见心不烦的她离开了那个没有爱的家,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生活,在酒吧做起了歌女,以卖唱为生。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夜店酒吧里的摇滚场面,南风在疯狂地甩头唱歌,失手将喇叭丢到了一个男人的胯下,引发一阵风波,结果是这份工作没有了,还要赔偿伤者各种费用两万元。此时,母亲打来电话向她要钱,南风快要撑不住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越是弱势越受伤。影片通过南风的悲伤痛哭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无助,那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这时候,由陈柏霖饰演的丁波,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摩托车,给南风凑钱,也为她带去了些许心灵的慰藉。丁波也是个孤独的孩子,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早早去世,父亲续弦大办婚宴,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从家里出来,是一种对心灵压抑的释放。为了凑够那些钱,丁波偷拿了房东压箱底儿的钱,把假钱塞了进去。南风的事件平息之后,他们开始努力赚钱,把偷拿的钱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还回去。这两个孤
独的灵魂,互相支撑着安慰着。他们只能在纷乱的现实下孤独迷茫地游荡在喧嚣闹市,尽情宣泄着消极颓废的情绪。
在整部影片里,由肥龙饰演的肥皂,在其中扮演着开心果的形象,为大家带来欢笑。有他的点缀,压抑与阴郁的气氛变得明朗许多。多数时间,他都很快乐,快乐得很单纯很直接,不需要内涵,只是乐呵呵的。肥皂的快乐在于他没失去多少,也不指望获取更多,只要能让他吃饱喝足,他就能给周围的朋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快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映衬了南风的极端做法,而南风的种种极端做法正是其内心极度悲痛绝望无助的一种宣泄,影片的真实性也彰显无遗。
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三个年轻人的孤独来自于青春,而生命的脆弱源于青春的无根。
二、一个中年女人的心灵抉择
人老珠黄的京剧名角儿常月琴,一开场就是以脾气古怪的房东形象出现的,命运的不公让她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恨的,年轻一代就沦为夺走其全部生活的替代牺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她未给完的爱可以寻求的唯一寄托。割腕那场戏是全篇的一个转折点,三个年轻人和这个中年女人之间突然通过一股“血浓于水”的暧昧粘在一起。三个孩子扮作天使、大谈上帝哄她开心,把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故事从这里开始不再那么抑郁和苦闷,而是变成略带俏皮的任性,色调转暖,甚至温馨得有些刻意。
代表老一代的常月琴,最终再次选择了离去,她的身影消失在观音
山,得到了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的观音的救度;而代表年轻一代的南风,则在观音山获得了新生,她抛弃了种种纷繁的往事,走向新的生活。常月琴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是在信仰层面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寻找彼此心灵的慰藉
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主人公在走动,加上跟拍的压迫感,在技术上强调了被导演削弱的故事性,但是晃动的镜头显示的也正是这些角色们身处的生存状态。回头看,拆迁,城管,夜店,原来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面目全非。影片前半部分夹杂着直观故事性的另一个暗示是:他们从未停留。但常月琴是个例外,她已经走不出被现实禁锢的心理创伤,所以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三个青少年身边另一个伴:老去的青春和残破的人生。在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里,人们彼此都在寻找各自心灵的慰藉,当南风因为爱情的失望向常越琴寻求庇护时,她拿开点烟的手说我怕烟熏到你,然后抱着这个“女儿”,问她是不是想家了。这是电影极其脆弱的一幕,它比起结尾处自主追求死亡的时刻更让人心寒。它是活的生命体用残缺的形骸和灵魂,向远走的“爱”的概念提出质疑,并且在这无尽的等待与被否定里,迷失于孤独。可以说,三位年轻人与一位老人家通过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互相明白了岁月中各自的心灵堵塞口,并试图以各自的方式互相弥补着那个缺口。
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而这种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她也许找到了亲人团聚的最好归宿,从此不再被纷扰的世事缠绕。再看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就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是否就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一种缩影呢?三个八零后青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迷惘与无为,这些弱势的孩子,他们没有所谓的理想或追求,没有改变当下生活的丝毫条件,更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未来;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丝丝的慰藉,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张笑脸。这些人真实地存在着,可能不是“你”、或者“我”,但却一定是正在迷惘着的某个“他”??
参考文献: [2] 汪方华 坚硬的影像——后新时期中国电影研究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文二:《寻找心灵的慰藉》2300字
寻找心灵的慰藉
寻找心灵的慰藉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山》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忧愁与散漫的抒情,一个中年女人有关生死的抉择,向观众呈示了孤独与永恒的生命意义,可以看做是人类信仰的崩塌与重建,但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同属八零后的我,在今天观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不得不对其进行一场心灵的解读。 关键词:《观音山》; 孤独; 心灵; 慰藉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三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对父亲心怀芥蒂的丁波,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他们天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进了京剧演员常月琴的房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一、三个八零后无家可归的孤独心灵 由范冰冰饰演的南风,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继父却是一个酒鬼,常年酗酒以致到住院治疗的程度,于是,眼不见心不烦的她离开了那个没有爱的家,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生活,在酒吧做起了歌女,以卖唱为生。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夜店酒吧里的摇滚场面,南风在疯狂地甩头唱歌,失手将喇叭丢到了一个男人的胯下,引发一阵风波,结果是这份工作没有了,还要赔偿伤者各种费用两万元。此时,母亲打来电话向她要钱,南风快要撑不住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越是弱势越受伤。影片通过南风的悲伤痛哭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无助,那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这时候,由陈柏霖饰演的丁波,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摩托车,给南风凑钱,也为她带去了些许心灵的慰藉。丁波也是个孤独的孩子,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早早去世,父亲续弦大办婚宴,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从家里出来,是一种对心灵压抑的释放。为了凑够那些钱,丁波偷拿了房东压箱底儿的钱,把假钱塞了进去。南风的事件平息之后,他们开始努力赚钱,把偷拿的钱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还回去。这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支撑着安慰着。他们只能在纷乱的现实下孤独迷茫地游荡在喧嚣闹市,尽情宣泄着消极颓废的情绪。 在整部影片里,由肥龙饰演的肥皂,在其中扮演着开心果的形象,为大家带来欢笑。有他的点缀,压抑与阴
郁的气氛变得明朗许多。多数时间,他都很快乐,快乐得很单纯很直接,不需要内涵,只是乐呵呵的。肥皂的快乐在于他没失去多少,也不指望获取更多,只要能让他吃饱喝足,他就能给周围的朋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快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映衬了南风的极端做法,而南风的种种极端做法正是其内心极度悲痛绝望无助的一种宣泄,影片的真实性也彰显无遗。 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三个年轻人的孤独来自于青春,而生命的脆弱源于青春的无根。 二、一个中年女人的心灵抉择 人老珠黄的京剧名角儿常月琴,一开场就是以脾气古怪的房东形象出现的,命运的不公让她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恨的,年轻一代就沦为夺走其全部生活的替代牺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她未给完的爱可以寻求的唯一寄托。割腕那场戏是全篇的一个转折点,三个年轻人和这个中年女人之间突然通过一股“血浓于水”的暧昧粘在一起。三个孩子扮作天使、大谈上帝哄她开心,把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故事从这里开始不再那么抑郁和苦闷,而是变成略带俏皮的任性,色调转暖,甚至温馨得有些刻意。 代表老一代的常月琴,最终再次选择了离去,她的身影消失在观音山,得到了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的观音的救度;而代表年轻一代的南风,则在观音山获得了新生,她抛弃了种种纷繁的往事,走向新的生活。常月琴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是在信仰层面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寻找彼此心灵的慰藉 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主人公在走动,加上跟拍的压迫感,在技术上强调了被导演削弱的故事性,但是晃动的镜头显示的也正是这些角色们身处的生存状态。回头看,拆迁,城管,夜店,原来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面目全非。影片前半部分夹杂着直观故事性的另一个暗示是:他们从未停留。但常月琴是个例外,她已经走不出被现实禁锢的心理创伤,所以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三个青少年身边另一个伴:老去的青春和残破的人生。在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里,人们彼此都在寻找各自心灵的慰藉,当南风因为爱情的失望向常越琴寻求庇护时,她拿开点烟的手说我怕烟熏到你,然后抱着这个“女儿”,问
她是不是想家了。这是电影极其脆弱的一幕,它比起结尾处自主追求死亡的时刻更让人心寒。它是活的生命体用残缺的形骸和灵魂,向远走的“爱”的概念提出质疑,并且在这无尽的等待与被否定里,迷失于孤独。可以说,三位年轻人与一位老人家通过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互相明白了岁月中各自的心灵堵塞口,并试图以各自的方式互相弥补着那个缺口。 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而这种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她也许找到了亲人团聚的最好归宿,从此不再被纷扰的世事缠绕。再看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就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是否就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一种缩影呢?三个八零后青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迷惘与无为,这些弱势的孩子,他们没有所谓的理想或追求,没有改变当下生活的丝毫条件,更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未来;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丝丝的慰藉,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张笑脸。这些人真实地存在着,可能不是“你”、或者“我”,但却一定是正在迷惘着的某个“他”??
作文三:《心灵的慰藉 作文》6100字
心灵的慰藉 作文
作文一:心灵的慰藉
宽敞的客厅里,明媚和煦的阳光下,爷爷在给蝈蝈放进一点食物以后,又一次摆起小巧玲珑的蝈蝈笼,兴趣昂然地欣赏起他这只心爱的蝈蝈。他一边仔细地看着,一边嘴里还自言自语道:久违了,可爱的老朋友! 爷爷性格豪爽,平常说话都是粗喉咙,大嗓门,带着山音,我们都戏称他是山里人。就连自言自语,声调也比别人高上几度。我被爷爷乐不颠的情绪和念叨声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到爷爷身边。爷爷一边用手指着笼子里的蝈蝈叫我看,同时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你看,多可爱的小东西,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样精心喂养的,刚过惊蜇,它就已经长这么大了。在我们张家口,还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呢…… 我从爷爷手里小心翼翼地接过蝈蝈笼,只见它尖尖的笼顶和底座都是中国红色,橘黄色的护栏,下面还有一圈犹如汉白玉似的装饰扶手栏杆,好像翼然临于苍松翠竹之上的凉亭一样。再看笼子里的蝈蝈,更是色泽夺目,硕大无比。它碧绿色倒梯形的头,上方突出地长着两只米粒大小黑金子似的闪闪发光的眼睛,顶上长着两根长长的触须,就像京剧里的武生。身体翠绿色,灰色的翅膀微微颤动着,下面藏着发声器。叫声虽不及夏日蝈蝈激昂响亮,却也婉转悠扬,肚皮淡绿色上有深色横纹;前面长着四条短腿,后面长着两条长腿。它圆睁着双眼,时而伸伸触须,时而走到笼边,用两条长腿支撑着身体,攀着笼边,
头差不多顶住笼顶了,仿佛在举目远眺遥远的故乡。用一句广告语形容,令人叹为观止。 爷爷虽身居闹市,却十分怀念乡村田园生活,酷爱养蝈蝈,每年一入夏,便四处掏弄蝈蝈。听着蝈蝈叫,好像置身于麦浪滚滚,蝉鸣蛙叫的乡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样,生活充满了乐趣。爸爸深知爷爷所好,去石家庄出差,看见有卖蝈蝈的,想到爷爷那么酷爱蝈蝈,便买了一只,千里迢迢,谨小慎微地把它带了回来。因系远方来客,且来之不易,所以爷爷对它也就格外钟爱。 一只蝈蝈,给予爷爷心灵的慰藉,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流露,非常可贵。
作文二:心灵的慰藉
曾经幻想着,有一天在桃源自在逍遥。
时常努力着,才发现梦离我越来越远。
或许,当人间的沧海把人的那颗单纯清洗了吧?否则,怎么会有今天茫茫未知前途的人儿?
或许,这是人的惰性吧!看到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为梦付出的就会越多。于是乎,不得不考虑是否值得。
正如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理想,却从来没有实现过,即使实现也是人群之中少见的大智慧、大毅力者吧!可是茫茫人海此人又有几何?
可是,每一个人的梦,不易实现就当做一次证明自己是有勇气的,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天赋不够?
那是一种懦弱,一种不敢面对挑战的懦弱,又何谈成功?就像昨天想的:或许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那么一个地方。只是自己心中的幻
想罢了。今天却发现我的桃源就是:在母亲怀里依偎的那刻,与父亲亲切而有力的相拥下的温暖,与爱人甜蜜的相望落日的那刻,与好友击掌庆祝的那刻。是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不可挑战的,只有你有没有一刻顽强的心。
或许你的梦,就在你的身旁,不妨去试一下。
作文三:心灵的慰藉
亲爱的老师:
您好。
隐匿着无私、无声地奉献,岁月默默划深额际,美丽的皱纹泄漏了人间最大的秘密,播种希望的春天到了,您还在辛勤地劳动着,身体还好吗?
无论多么优美的诗词,也不能吐露出无私的意境;无论多么浓香的笔墨,也不能勾勒奉献的图画,无论肺腑的语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渐渐长大,也离开了您那温暖的羽翼,可我始终忘记不了您的那个眼神,每当暗道和您有着同样的职业和慈祥的面庞是我都会想起您。
不知您是否还记的这件事。我是一个有着男孩性格的女生,想必您也很清楚吧!那是一节体育课上,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节课,因为爱玩,所以总是期盼着体育课的到来,我们几个同学商量着玩仍沙包,我们跑,他们扔包,由于对方扔的快扔的猛。我跑来跑去,躲避危险的袭击,谁知脚底踩了一块小石头,跑的也猛,摔倒在地,当时脚疼得也别厉害,同学们都围了上来,问我有没有扭到脚,这时的
您正好从操场路过,看我坐在地上,同学们围着,您走过来问怎么回事,得知情况后,您立刻蹲下身为我捏脚,边捏边问:疼吗?坚持一下,一会就好了,没有伤到骨头,别怕。我只是在一边抽泣,根本就没有回答您,我看出了您当时的心疼,您看我哭得那么厉害,您用您那深情的眼睛看着我说:孩子,别哭了,老师带你去医院好吗?不了,谢谢您老师我疼痛的说。
老师,您知道吗?在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那种母爱的眼神。我当哭的厉害并不是太疼,而是想起了外出工作的妈妈。妈妈和爸爸当时常年在船上做运输工作,我和妹妹在家跟着爷爷奶奶,由于太想妈妈了所以才哭的那么伤心。您的眼神,至今还不能让我忘怀,我感谢您对我的呵护,让我在您身上看到了妈妈的影子,给我空虚的心灵填满了幸福。有可能在别人的眼里是最普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可在我的心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叙说的情感,千言万语,只能说出一句话:老师,谢谢您的爱!
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姚亚南
2014年6月9日
作文四:心灵的慰藉
一个是广州淘气的古惑仔男孩龚韦华,一个是穷苦却力求上进的山里娃胡若男,这是我看完《变形记之温暖的痛》的第一感受。一个家境富裕,一个却家境贫寒,但是,藏在他们心底的都是一种品质,
那就是善良。
这部短片讲述了不想上学的龚韦华与山里娃胡若男换了一下生活地点,体验七天,一开始,那位惯宝宝龚韦华还会耍脾气,可后来,他也被王马山上的恶劣环境和朴素的爷爷奶奶所感动了,变得十分懂事,胡若男则对广州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过得十分开心。
在这部短片里,出现了许多的人物,在王马山上,年迈的爷爷奶奶在这么冷的天气还要早起去干农活,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天天只能吃面团和馍馍,山珍海味是一口也没尝过的,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幸福。在山区,10元已经是一笔大数目,可我们呢,一买就是20元,30元,甚至100,200元。短片中的龚韦华虽然天天吃大鱼大肉,家里豪华得像皇宫,可他并不知道珍惜,反而一再地浪费,,不求上进,刚开始,他就像个浑小子,可经过七天的变形,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因为,他的心变了。
胡若男的爸爸是个犯人,妈妈又常不回来,爷爷奶奶便成为了她唯一的依靠,可是,两位老人并没有悲观,而是勇于接受了事实。在他们心里,可能有许多的不得已和舍不得,但,他们都忍住了,再苦再累他们都不怕,因为他们乐观,豁达,不被命运所困。还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中见到胡若男,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努力学习,要考上大学,在山沟里,上学才是出路,就是这种地方,也让龚韦华成长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我看完了这个短片,我流泪了。那是开心的泪,为龚韦华的改变而开心,那是同情的泪,为了胡若男家的穷苦环境而同情;那是
感动的泪,为了爷爷奶奶的朴实勤劳而感动,同时,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虽然他们都身在农村,但却和短片中的爷爷奶奶一样,用微笑迎接每一天;那更是敬佩的泪,为了他们面对这样的生活并不放弃,继续努力的精神而从心底深深地佩服他们。胡若男和你的亲人们,你们好样的!
胡若男的一家,他们的心灵早已饱经风霜,唯有乐观,才是对心灵最好的慰藉,然而,他们做到了,他们正用坚强面对每一个困难,在生活那条曲折的小路上,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采!
哦,如果每个人都能用乐观去面对那波涛汹涌,那你的面前将会出现一大片风平浪静!
作文五:心灵的慰藉
关注,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大地;是夏日里的清风,驱走炎热;是春天里的小草,用生命的绿色点缀世界。关注,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使拘束的慰藉。
五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刚迈进这个陌生的学校,我感到有点畏惧。我左顾右盼,却看不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怯生生地走进教室,坐在墙角的一张课桌那里,望着这陌生的一切,好孤单。别的同学又说又笑,却没有人来关注我,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安静的女孩子吧。
老师走了进来,高高的个子,乌黑浓密的秀发披在肩上,清秀的脸庞透露出一丝慈祥。我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我第一次看见这位女老师,就对她充满了敬意。老师拿起本子,开始点名。一个个名字
念过去了,当我的心怦怦直跳时,老师念到我的名字了,我小声的说了一声:到......老师似乎听到了又好像没有,再次说:xx同学,有来么?我颤巍巍地举起手,脸像发烧了一样烫。我抬头看了一眼老师,只见她脸上露出了笑容,像花瓣一样慢慢绽放。我顿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都跑出去玩了,只剩下我一个孤零零地在教室发........突然,耳边传来亲切的声音:xx同学,怎么不跟同学一起去玩呢?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老师是第一个关注我的人,她竟能记住我的名字。来,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老师伸出手,我起先有些犹豫,但还是跟她去了。
我们来到学校的一块草坪,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我原来陌生的感觉一下子就消失了。老师,您为什么要带我来这里呢?我终于敢说出一句话。老师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老师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是个安静的女生,你不敢和别人搭讪,没人去关注你,但老师很想来了解你关注你,希望在这个恬静的地方,我们能互诉心声。听了这句话后,我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慰藉,第一次有人这么关注我。泪水想冲出眼眶,很快又被我赶回去了......
关注,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让心与心有了共同的慰藉。一份关注,一份温暖,多一点关注,世界将会变得更和谐温暖。
|||
作文六:心灵的慰藉
我相信,每个人心底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只属于一个人的秘密,
那些秘密总会在不经意被触动,让心情随之跌宕起伏或平静自若,即使为他流泪,仍愿意为之守候。其实,那些秘密并不复杂,或是一个浪漫的梦、或是一个小小的期待、也可能只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总之,因为那些秘密,人变得丰富而生动,感情变得真挚而自然流露。
那些小小的秘密可能都称不上是秘密,因此,我更喜欢用心情来称呼他们。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流泪;有时候,会有无法言语的开心;有时候,幸福会满满地盛满心房。通常,开心或幸福别人无法感知,而我们也不想把自己的心情说给别人,并不是怕被分享,而是这种感觉只适合留在心底,待自己慢慢品味、静静感悟。因此开心与幸福总无风无浪般的渗透在生活的一个瞬间或午夜的一次梦回里,所以,身边的朋友、甚至最最亲密的人都很难感知得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更甜蜜的投入在这样的喜悦中,如含苞的花蕾细心的呵护着心底的密室。
与开心、幸福相比,眼泪的表现方式则强烈了许多,因此,别人即使无法了解我们那时那刻的心情,但只要看到眼泪,便会明白我们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或是无法抵制的感动,或是不得不释放的委屈。
我是一个极感性的人,我的感性通过眼泪最直接的表露无疑。电视里一个温馨的镜头,小说中一段真情流露的对白,爱人一个小小的拥抱,都会让我情难自制。曾经是以为,长大了就不会再流泪了,长大后才明白,眼泪无关年龄,就如感情无关距离一样。于是,在每一个触动我感性细胞的时候,我肆意的任凭眼泪决堤而出,因为不想被人察觉,所以,我的眼泪总是悄无声息的滴落!
有人说,眼泪是女人的武器,我并不这样认为。在爱情的世界里,一旦消逝、爱驰、心伤,眼泪不但挽回不了曾经,反而会成为伤心者无法缝合的伤痕。对我而言,我的眼泪是给我自己的,是给自己的心情加注的情感符号。他与我一起感知生活里每个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为有了眼泪,生活不再平淡苍白,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或幸福、或感动、或悲伤、或愧疚的集合。
因为不把眼泪当武器,所以,如果有必要,我会让别人明白,我的眼泪为何而来。当我只是流泪的时候,也请相信,并不是因为伤心、也并非因为委屈,我只是单纯的想流泪而已。总有些时候,心绪会与冥冥之中的某个转瞬即逝的情感相遇,由于彼此拥抱的时间太短,还未感觉到彼此的温度,便各自消失在视线之中,甚至,自己都很清楚,这留在脑海里的残余、模糊的影子,是梦、是幻、还是真。正因为这样无法言明的心情,也因为这样匆匆擦肩的情绪,越想记起、越已忘记,我只能用眼泪悼念那样的心情与情绪,所以,当我不言语的时候,请不要将我的眼泪与生活联系,请给我一个空间,让我安静的擦干眼泪。
尽管别人无法了解,我也并未期望别人完全了解,我只说明:有些心情,无法分享。不是因为拒绝别人的关怀、也不是因为怀疑别人的用心,只因为那些心情莫名而至、又莫名离去。如果这也是感性的表达方式,那么,我愿意,当这些心情如约而至的时候,用眼泪慰藉心灵的真实。
作文七:心灵的慰藉
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社会,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沟通工具。虽说网络是虚拟飘渺的,可我觉得它也有其真实的一面。
在网络中,我认识了许多朋友。有一个好朋友,她网名叫蓝柠檬。在和她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她今年16岁了,是名高中生,虽然她也是一名学生,她喜欢写诗,喜欢漫画,但她说话却像一个哲学家。我很喜欢和她聊天,她也从不嫌弃我年龄小,总是很友好甚至怜爱的和我说话,慢慢的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而我更是把她当做我的知心姐姐,从她那里我也懂得了不少道理。虽然我没见过她,但我想她一定是个干干净净、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着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甜甜的酒窝使她笑起来更加的楚楚动人。
还记得在3年级时,有次考试数学没考好,只得了89分,我很沮丧。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千佛山上枯萎的树叶,心情更加沉重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太阳也仿佛躲在乌云后面嘲笑我,心里的压抑无以言喻了。我深深地吸一口气,低着头,一下就想到了蓝柠檬。
回到家后,我蹑手蹑脚的打开电脑,找到了蓝柠檬,像是找到了救命草一样,向她倾诉着我的成绩和糟糕的心情。蓝柠檬很耐心的安慰着我,她说:一次没考好没关系的,你要相信你自己。人生难免会碰到令你沮丧的事情,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挺住,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你虽然这次没考好,但不要为一次的成绩而烦恼,先找出这次没考好的原因,然后对症及时去改正,相信下次你一定会考好的,加油呀,我相信你!看到蓝柠檬的安慰,我的心里感觉不那么沉重了,心里几万吨的石头仿佛被卸去了一大半。我走到窗
前,舒舒服服的伸了个懒腰。窗前的白杨树上,树叶唰唰作响,好像它也在给我加油鼓劲呢!
就像那次一样,我和蓝柠檬经常聊天交流,我会把我的高兴和不高兴都想第一时间分享给蓝柠檬,而蓝柠檬也更像知心姐姐一样贴心的安慰我,给我鼓励和勇气,给我的心灵慰藉,让我在心情不好时快速摆脱沉重的阴影,从乌云片片走向烂漫春光。有时,我真的觉得她就是我的亲姐姐。
她对我一个小学生无欲无求,没有任何目的和企图,却给予了我最真诚的关心和呵护,我想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温情吧!
我真的很想看看这个从未谋面却如亲姐姐般的人。
蓝柠檬,姐姐,谢谢你,网络上有你,真好!
作文四:《心灵的慰藉作文》3700字
作文一:心灵的慰藉
宽敞的客厅里,明媚和煦的阳光下,爷爷在给蝈蝈放进一点食物以后,又一次摆起小巧玲珑的蝈蝈笼,兴趣昂然地欣赏起他这只心爱的蝈蝈。他一边仔细地看着,一边嘴里还自言自语道:“久违了,可爱的老朋友!” 爷爷性格豪爽,平常说话都是粗喉咙,大嗓门,带着山音,我们都戏称他是“山里人”。就连自言自语,声调也比别人高上几度。我被爷爷乐不颠的情绪和念叨声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到爷爷身边。爷爷一边用手指着笼子里的蝈蝈叫我看,同时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你看,多可爱的小东西,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样精心喂养的,刚过惊蜇,它就已经长这么大了。在我们张家口,还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呢……” 我从爷爷手里小心翼翼地接过蝈蝈笼,只见它尖尖的笼顶和底座都是中国红色,橘黄色的护栏,下面还有一圈犹如汉白玉似的装饰扶手栏杆,好像翼然临于苍松翠竹之上的凉亭一样。再看笼子里的蝈蝈,更是色泽夺目,硕大无比。它碧绿色倒梯形的头,上方突出地长着两只米粒大小黑金子似的闪闪发光的眼睛,顶上长着两根长长的触须,就像京剧里的武生。身体翠绿色,灰色的翅膀微微颤动着,下面藏着发声器。叫声虽不及夏日蝈蝈激昂响亮,却也婉转悠扬,肚皮淡绿色上有深色横纹;前面长着四条短腿,后面长着两条长腿。它圆睁着双眼,时而伸伸触须,时而走到笼边,用两条长腿支撑着身体,攀着笼边,头差不多顶住笼顶了,仿佛在举目远眺遥远的故乡。用一句广告语形容,令人叹为观止。 爷爷虽身居闹市,却十分怀念乡村田园生活,酷爱养蝈蝈,每年一入夏,便四处掏弄蝈蝈。听着蝈蝈叫,好像置身于麦浪滚滚,蝉鸣蛙叫的乡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样,生活充满了乐趣。爸爸深知爷爷所好,去石家庄出差,看见有卖蝈蝈的,想到爷爷那么酷爱蝈蝈,便买了一只,千里迢迢,谨小慎微地把它带了回来。因系远方来客,且来之不易,所以爷爷对它也就格外钟爱。 一只蝈蝈,给予爷爷心灵的慰藉,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流露,非常可贵。
作文二:心灵的慰藉
曾经幻想着,有一天在桃源自在逍遥。
时常努力着,才发现梦离我越来越远。
或许,当人间的沧海把人的那颗单纯清洗了吧?否则,怎么会有今天茫茫未知前途的人儿?
或许,这是人的惰性吧!看到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为梦付出的就会越多。于是乎,不得不考虑是否值得。
正如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理想,却从来没有实现过,即使实现也是人群之中少见的大智慧、大毅力者吧!可是茫茫人海此人又有几何?
可是,每一个人的梦,不易实现就当做一次证明自己是有勇气的,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天赋不够?
那是一种懦弱,一种不敢面对挑战的懦弱,又何谈成功?就像昨天想的:或许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那么一个地方。只是自己心中的幻想罢了。今天却发现我的桃源就是:在母亲怀里依偎的那刻,与父亲亲切而有力的相拥下的温暖,与爱人甜蜜的相望落日的那刻,与好友击掌庆祝的那刻。是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不可挑战的,只有你有没有一刻顽强的心。
或许你的梦,就在你的身旁,不妨去试一下。
作文三:心灵的慰藉
亲爱的老师:
您好。
隐匿着无私、无声地奉献,岁月默默划深额际,美丽的皱纹泄漏了人间最大的秘密,播种希望的春天到了,您还在辛勤地劳动着,身体还好吗?
无论多么优美的诗词,也不能吐露出无私的意境;无论多么浓香的笔墨,也不能勾勒奉献的图画,无论肺腑的语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渐渐长大,也离开了您那温暖的羽翼,可我始终忘记不了您的那个眼神,每当暗道和您有着同样的职业和慈祥的面庞是我都会想起您。
不知您是否还记的这件事。我是一个有着男孩性格的女生,想必您也很清楚吧!那是一节体育课上,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节课,因为爱玩,所以总是期盼着体育课的到来,我们几个同学商量着玩仍沙包,我们跑,他们扔包,由于对方扔的快扔的猛。我跑来跑去,躲避危险的袭击,谁知脚底踩了一块小石头,跑的也猛,摔倒在地,当时脚疼得也别厉害,同学们都围了上来,问我有没有扭到脚,这时的您正好从操场路过,看我坐在地上,同学们围着,您走过来问怎么回事,得知情况后,您立刻蹲下身为我捏脚,边捏边问:“疼吗?坚持一下,一会就好了,没有伤到骨头,别怕。”我只是在一边抽泣,根本就没有回答您,我看出了您当时的心疼,您看我哭得那么厉害,您用您那深情的眼睛看着我说:“孩子,别哭了,老师带你去医院好吗?”“不了,谢谢您老师”我疼痛的说。
老师,您知道吗?在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那种母爱的眼神。我当哭的厉害并不是太疼,而是想起了外出工作的妈妈。妈妈和爸爸当时常年在船上做运输工作,我和妹妹在家跟着爷爷奶奶,由于太想妈妈了所以才哭的那么伤心。您的眼神,至今还不能让我忘怀,我感谢您对我的呵护,让我在您身上看到了妈妈的影子,给我空虚的心灵填满了幸福。有可能在别人的眼里是最普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可在我的心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叙说的情感,千言万语,只能说出一句话:老师,谢谢您的爱!
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姚亚南
2012年6月9日
作文四:心灵的慰藉
一个是广州淘气的“古惑仔”男孩龚韦华,一个是穷苦却力求上进的山里娃胡若男,这是我看完《变形记之温暖的痛》的第一感受。一个家境富裕,一个却家境贫寒,但是,藏在他们心底的都是一种品质,那就是善良。
这部短片讲述了不想上学的龚韦华与山里娃胡若男换了一下生活地点,体验七天,一开始,那位惯宝宝龚韦华还会耍脾气,可后来,他也被王马山上的恶劣环境和朴素的爷爷奶奶所感动了,变得十分懂事,胡若男则对广州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过得十分开心。
在这部短片里,出现了许多的人物,在王马山上,年迈的爷爷奶奶在这么冷的天气还要早起去干农活,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天天只能吃面团和馍馍,山珍海味是一口也没尝过的,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幸福。在山区,10元已经是一笔大数目,可我们呢,一买就是20元,30元,甚至100,200元。短片中的龚韦华虽然天天吃大鱼大肉,家里豪华得像皇宫,可他并不知道珍惜,反而一再地浪费,,不求上进,刚开始,他就像个浑小子,可经过七天的变形,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因为,他的心变了。
胡若男的爸爸是个犯人,妈妈又常不回来,爷爷奶奶便成为了她唯一的依靠,可是,两位老人并没有悲观,而是勇于接受了事实。在他们心里,可能有许多的不得已和舍不得,但,他们都忍住了,再苦再累他们都不怕,因为他们乐观,豁达,不被命运所困。还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中见到胡若男,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努力学习,要考上大学,在山沟里,上学才是出路,就是这种地方,也让龚韦华成长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我看完了这个短片,我流泪了。那是开心的泪,为龚韦华的改变而开心,那是同情的泪,为了胡若男家的穷苦环境而同情;那是感动的泪,为了爷爷奶奶的朴实勤劳而感动,同时,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虽然他们都身在农村,但却和短片中的爷爷奶奶一样,用微笑迎接每一天;那更是敬佩的泪,为了他们面对这样的生活并不放弃,继续努力的精神而从心底深深地佩服他们。胡若男和你的亲人们,你们好样的!
胡若男的一家,他们的心灵早已饱经风霜,唯有乐观,才是对心灵最好的慰藉,然而,他们做到了,他们正用坚强面对每一个困难,在生活那条曲折的小路上,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采!
哦,如果每个人都能用乐观去面对那波涛汹涌,那你的面前将会出现一大片风平浪静!
作文五:心灵的慰藉
关注,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大地;是夏日里的清风,驱走炎热;是春天里的小草,用生命的绿色点缀世界。关注,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使拘束的慰藉。
五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刚迈进这个陌生的学校,我感到有点畏惧。我左顾右盼,却看不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怯生生地走进教室,坐在墙角的一张课桌那里,望着这陌生的一切,好孤单。别的同学又说又笑,却没有人来关注我,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安静的女孩子吧。
老师走了进来,高高的个子,乌黑浓密的秀发披在肩上,清秀的脸庞透露出一丝慈祥。我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我第一次看见这位女老师,就对她充满了敬意。老师拿起本子,开始点名。一个个名字念过去了,当我的心怦怦直跳时,老师念到我的名字了,我小声的说了一声:“到......”老师似乎听到了又好像没有,再次说:“xx同学,有来么?”我颤巍巍地举起手,脸像发烧了一样烫。我抬头看了一眼老师,只见她脸上露出了笑容,像花瓣一样慢慢绽放。我顿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都跑出去玩了,只剩下我一个孤零零地在教室发........突然,耳边传来亲切的声音:“xx同学,怎么不跟同学一起去玩呢?”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老师是第一个关注我的人,她竟能记住我的名字。“来,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老师伸出手,我起先有些犹豫,但还是跟她去了。
我们来到学校的一块草坪,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我原来陌生的感觉一下子就消失了。“老师,您为什么要带我来这里呢?”我终于敢说出一句话。老师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老师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是个安静的女生,你不敢和别人搭讪,没人去关注你,但老师很想来了解你关注你,希望在这个恬静的地方,我们能互诉心声。”听了这句话后,我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慰藉,第一次有人这么关注我。泪水想冲出眼眶,很快又被我赶回去了......
关注,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让心与心有了共同的慰藉。一份关注,一份温暖,多一点关注,世界将会变得更和谐温暖。
作文五:《寻找心灵的慰藉 .doc》12000字
寻找心灵的慰藉
寻找心灵的慰藉
寻找心灵的慰藉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寻找心灵的慰藉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山》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忧愁与散漫的抒情,一个中年女人有关生死的抉择,向观众呈示了孤独与永恒的生命意义,可以看做是人类信仰的崩塌与重建,但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同属八零后的我,在今天观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不得不对其进行一场心灵的解读。 关键词:《观音山》; 孤独; 心灵; 慰藉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三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对父亲心怀芥蒂的丁波,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他们天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进了京剧演员常月琴的房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一、三个八零后无家可归的孤独心灵 由范冰冰饰演的南风,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继父却是一个酒鬼,常年酗酒以致到住院治疗的程度,于是,眼不见心不烦的她离开了那个没有爱的家,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生活,在酒吧做起了歌女,以卖唱为生。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夜店酒吧里的摇滚场面,南风在疯狂地甩头唱歌,失手将喇叭丢到了一个男人的胯下,引发一阵风波,结果是这份工作没有了,还要赔偿伤者各种费用两万元。此时,母亲打来电话向她要钱,南风快要撑不住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越是弱势越受伤。影片通过南风的悲伤痛哭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无助,那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这时候,由陈柏霖饰演的丁波,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摩托车,给南风凑钱,也为她带去了些许心灵的慰藉。丁波也是个孤独的孩子,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早早去世,父亲续弦大办婚宴,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从家里出来,是一种对心灵压抑的释放。为了凑够那些钱,丁波偷拿了房东压箱底儿的钱,把假钱塞了进去。南风的事件平息之后,他们开始努力赚钱,把偷拿的钱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还回去。这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支撑着安慰着。他们只能在纷乱的现实下孤独迷茫地游荡在喧嚣闹市,尽情宣泄着消极颓废的情绪。 在整部影片里,由肥龙饰演的肥皂,在其中扮演着开心果的形象,为大家带来欢笑。有他的点缀,压抑与阴郁的气氛变得明朗许多。多数时间,他都很快乐,快
乐得很单纯很直接,不需要内涵,只是乐呵呵的。肥皂的快乐在于他没失去多少,也不指望获取更多,只要能让他吃饱喝足,他就能给周围的朋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快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映衬了南风的极端做法,而南风的种种极端做法正是其内心极度悲痛绝望无助的一种宣泄,影片的真实性也彰显无遗。 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三个年轻人的孤独来自于青春,而生命的脆弱源于青春的无根。 二、一个中年女人的心灵抉择 人老珠黄的京剧名角儿常月琴,一开场就是以脾气古怪的房东形象出现的,命运的不公让她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恨的,年轻一代就沦为夺走其全部生活的替代牺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她未给完的爱可以寻求的唯一寄托。割腕那场戏是全篇的一个转折点,三个年轻人和这个中年女人之间突然通过一股“血浓于水”的暧昧粘在一起。三个孩子扮作天使、大谈上帝哄她开心,把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故事从这里开始不再那么抑郁和苦闷,而是变成略带俏皮的任性,色调转暖,甚至温馨得有些刻意。 代表老一代的常月琴,最终再次选择了离去,她的身影消失在观音山,得到了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的观音的救度;而代表年轻一代的南风,则在观音山获得了新生,她抛弃了种种纷繁的往事,走向新的生活。常月琴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是在信仰层面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寻找彼此心灵的慰藉 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主人公在走动,加上跟拍的压迫感,在技术上强调了被导演削弱的故事性,但是晃动的镜头显示的也正是这些角色们身处的生存状态。回头看,拆迁,城管,夜店,原来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面目全非。影片前半部分夹杂着直观故事性的另一个暗示是:他们从未停留。但常月琴是个例外,她已经走不出被现实禁锢的心理创伤,所以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三个青少年身边另一个伴:老去的青春和残破的人生。在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里,人们彼此都在寻找各自心灵的慰藉,当南风因为爱情的失望向常越琴寻求庇护时,她拿开点烟的手说我怕烟熏到你,然后抱着这个“女儿”,问她是不是想家了。这是电影极其脆弱的一幕,它比起结尾处自主追求死亡的时刻更让人心寒。它是活的生命体用残缺的形骸和灵魂,向远走的“爱”的概念提出质疑,并且在这无尽的等待与被否定里,迷失于孤独。可以说,三位年轻人与一位老人家通过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互相明白了岁月中各自的心灵堵塞口,并试图以各自的方式互相弥补着那个缺口。 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而这种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她也许找到了亲人团聚的最好归宿,从此不再被纷扰的
世事缠绕。再看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就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是否就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一种缩影呢?三个八零后青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迷惘与无为,这些弱势的孩子,他们没有所谓的理想或追求,没有改变当下生活的丝毫条件,更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未来;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丝丝的慰藉,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张笑脸。这些人真实地存在着,可能不是“你”、或者“我”,但却一定是正在迷惘着的某个“他”…… 关键词: 变性 变性权 结婚权 配偶权
内容提要: 就法理而言,自然人享有变性权。应把变性视为婚姻关系终止的单独的一种原因。夫妻一方变性后,无法履行同居义务,致使以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同居权的实现成为不可能,故变性权与配偶权存在冲突。如果夫妻一方患有严重的“易性病”,变性手术前进行了不少于2年的心理矫治、精神治疗,但其病态心理仍未矫治好;日常生活中试行异性角色至少3年,确感满意并坚持变性要求;年满25周岁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应优先保护其变性权。否则,应优先保护配偶权。 近几年来,要求变性的人屡见不鲜,变性人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利更应受到特殊的保护。本文拟对变性人的婚姻家庭权利予以前瞻性探讨,以期对变性人权利的立法与研究有所裨益。 一、变性权之法理分析 性别承载着人类繁衍、主体角色辨认和特定秩序维持的重要功能。司法实践中,表明自然人基本情况的信息主要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住址等,性别是仅次于姓名的能表明自然人基本身份的重要标志,是区别自然人男女身份的要素。依传统民法理论,自然人只有生命、身体、健康、姓名、肖像、名誉等人格要素,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具体人格权。在人身权方面,性别只具有身份意义,尚未被赋予人格内涵,性别之法律价值仅在于表征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角色定位,并且由此区分不同的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因性别生而有之,并且其本身也具有不可侵害性,故现行民事法律没有通过人格及人格权对其进行立法安排,没有将其纳入到人格权体系范畴。换言之,现行法律对“性别权”没有规定,自然人当然也就不具有变性权。但从民事法理上来说,性别之于自然人,不仅在身份领域发生效能,在人格领域也有其法律效能。就其本质而言,性别当属自然人的人格要素,它是人人享有的、用来判断人之性身份的基本要素。正是因为性别具有人格特质,所以才能够在法律身份领域发生诸如亲属称谓的效能,在
法律行为领域发生诸如结婚条件规制的效能。性别对于自然人的人格法律意义,在法律确认之前属于自然权利,在法律确认之后则属于法律权利,即性别权。而性别权一旦上升为一项法律权利,即与生命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等权利共同构成自然人的具体人格权。在这一法律环境下,自然人即具有变性权,正如姓名变更权一样。因而变性行为,从自然权利的角度来说,是人行使自然权利的表现,只要没有明确的禁止性法律规定,即视为当事人有权行使这一权利;从法律权利的角度来说,是人行使法律权利的表现,其依据即是自然人所享有的性别权。在当下性别权尚未被法律确认的情况下,对自然人变性权的解释,只能是一种法理上的阐释。然而,社会生活中一些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从法源分析,并不都具有唯一性。变性权的法理解释即是如此,当性别权尚未被法律确认、不能通过性别权分析时,可以借助现有法律规定和法理通说探寻他种解释。自然人选择性别的权利和改变肖像的权利一样,只能采取变更的形式,即通过医疗手段对已有性别或肖像进行变更。这就涉及对身体的处置,如整容、换脸、器官摘除、再造等,因此,变性的合法性可通过自然人的身体权进行阐释,即自然人有权对其身体进行依法支配与合理处分。 二、变性人的离婚权 (一)变性手术前是否应离婚 因为自己没有提供离婚证明,承诺做免费变性手术的医院停止手术,梦想早日变为女儿身的山东男子高婷婷因此将医院告上法庭。该案一度在江苏闹得满城风雨,引起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广泛关注。该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原告在变性之前是否必须先离婚,被告要求原告必须离婚是否具有法律依据。 中国性别重塑外科中心陈焕然博士所提出的选择病例的8点标准,其中有一点就是“已婚者必须出具离婚判决书和子女监护等证明文件”,而在江苏省的这一案例,医院的依据则是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整形外科学》,该书上要求“已婚者必须解决好配偶问题并出具法院证明。”首先,该案中被告所引用的依据是一本《整形外科学》的书,这本书其实只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并不是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文件,甚至连普通的行业标准都算不上,而它所限制的是当事人的身体权和婚姻权利。这一权利是可以上升到宪法高度的,所以该依据虽然是有一定医学的参考价值,但是以一本学术著作的观点来限制公民的宪法权利无疑是十分荒谬的。该案二审法院认为,东方医院提供的《整形外科学》一书所阐述的有关已婚者应于解除婚姻关系
后变性的学术观点,并非审判依据。当然,这只是一个诉讼中的法律依据问题,在这里也无须多加讨论。但是,即使其能够规定在正式的法律文件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其合理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要
求变性手术前必须离婚是对当事人身体权和婚姻权利限制。从法律角度来说,当事人在变性之前还是其结婚时的性别,也就是说双方依然是婚姻法所承认的异性婚姻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双方离婚,显然是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而且目前也没有其他法律有此先例(必须是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的安全,才能限制公民的宪法权利。)。就公民权利的角度来讲,只要法律未明文规定禁止,当事人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利。该案二审法院的观点也与笔者的观点相同:“就公民个人权利行使而言,在法律对已婚者变性未作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公民个人选择是否于变性前离婚,而不宜陷其于两难之中。只要其权利行使不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即应受法律保护。” 所以,笔者认为,不应将离婚作为实施变性手术的先决条件,虽然这样可以简化变性后的婚姻问题纠纷和子女抚养问题,但是在法理上却行不通。为了适应我国整个法治社会的进程,保护当事人权益,应该允许当事人对变性前是否离婚有选择的权利。 (二)有配偶者变性后原婚姻关系的处理 1.对民政部《答复》及相关观点的评价 对于如何解决变性人的婚姻问题, 2002年民政部在《关于婚姻当事人一方变性后如何解除婚姻关系问题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中指出:“(当事人)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结婚登记合法有效,当事人要求登记机关撤销婚姻关系的请求不应支持。如果双方对财产问题没有争议,登记机关可以参照协议离婚处理,离婚效力自婚姻关系解除之日起算,双方因财产分割发生争议起诉至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在解除当事人婚姻关系的同时一并解决财产问题。”笔者认为,此《答复》内容与法理相悖,与婚姻关系的本质不符,有违于我国的传统习惯、伦理道德及现行立法。我国《婚姻法》第31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婚姻登记条例》第10条规定:“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即能推论出离婚的当事人必须是男女不同的性别。换言之,法律关于离婚主体的规定是指“男女双方”,而不是“男男双方”或“女女双方”,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是不能提出离婚的。 如前所述,婚姻的主体要素是男女两性,不管是婚姻关系的建立还是婚姻关系的解除,都只能是发生在异性之间,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肯定,虽然目前少数西方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挪威及美国的部分州相继立法承认了同性婚姻,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某些地区也陆续出台了与同性婚姻有相似意义的家庭伴侣法,但是我国是不会认可同性婚的,现行立法也只承认异性结合的婚姻形式。如果变性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参照离婚办理,就等于变相承认同性
婚,造成同性离婚的结果,如此就会与我国现行法律相矛盾,陷入法理上和伦理上的困惑和尴尬:一方面,我们不承认同性婚,一方面又要让他们按离婚程序解除婚姻关系。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是:有配偶者变性后,如果双方都不愿意解除婚姻关系,能否强制他们解除呢,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不适用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义绝”离婚制度(义绝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强制离婚制度,是指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特定亲属、双方特定亲属间出现了一定的事件,经官司处断后,认为夫妇之义当绝,强迫离异,若不离异,即予处罚,这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婚姻家庭的直接干预。)。婚姻关系的解除是以当事人的请求为前提的,没有当事人的离婚请求,任何人不能强制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他们就会继续像变性前一样生活,如此一来,又等于变相地承认了同性婚姻。 有一种观点认为,此种情形可参照婚姻关系终止原因中的死亡(包括宣告死亡)的精神办理,这是婚姻关系终止的自然原因,而离婚则是婚姻关系终止的人为原因,即夫妻中一人做了变性手术后,其赖以存在的婚姻属性和法理基础就不存在了,我国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即离婚的主体是一男一女。既然我国不承认同性婚,就应视为他们双方的婚姻关系已自然终止,推定一方为自然死亡,且发生与自然死亡同等的解除婚姻关系的效力,无需再去履行离婚的法定程序。笔者认为:此观点固然可以解决“变性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参照离婚办理”带来的尴尬,但其不符合法理基础。按此观点,夫妻一方变性就推定其自然死
亡,换言之,变性等于自然死亡,这显然是讲不通的,配偶一方死亡是婚姻关系终止的自然原因,变性显然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为原因。 2.应把变性视为婚姻关系终止的单独的一种原因 在近现代的绝大多数国家法律中,都把死亡和离婚视为婚姻关系终止的两个基本原因。我国亦采用此种立法例。然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婚姻关系终止的原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代的法律中是有所不同的:如在罗马法中,与奴隶制相适应,导致婚姻关系终止的原因除一方死亡和离婚外,还包括一方发生“人格大减等”即因受奴役而失去罗马公民权;又如在寺院法中,由于实行禁止离婚主义,配偶一方死亡成为婚姻关系终止的惟一原因。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婚姻家庭领域,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得以涌现,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形成巨大的冲击。法律应该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及时对一些新型社会关系用法律加以调整。有配偶者选择了变性,就意味着婚姻关系的解体,婚姻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一方“变性”这个法律事实足以导致婚
姻关系的终止,但不是推定变性人自然死亡,而是把变性视为婚姻关系终止的单独的一种原因,如此,前述的尴尬和困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变性人变性后应及时向公安部门申请性别变更登记,变性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批准性别变更登记之日起终止。 三、变性权与配偶权的冲突与对策 (一)夫妻互享配偶权 配偶是当代亲属法中的亲属类别之一,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相互之间的称谓。配偶权乃“夫对妻以及妻对夫的身份权”,即基于婚姻关系而享有的为夫为妻的权利。关于配偶权的内容或者配偶权内含的各种派生权利,尽管学术界意见纷呈,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同居权(或者称为同居义务)是配偶权内容之一。关于同居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做了以下解释:一是同在一处居住;二是指夫妻共同生活。夫妻同居权,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配偶的身份要求对方与自己共同生活的权利。“共同生活”的内容不仅包括夫妻共同居住于婚姻住所,而且还包括共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夫妻性生活等内容,其中夫妻性生活是其重要的内容。性是婚姻的基础因素之一。婚姻作为人类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应以性作为前提。性不仅是婚姻的基础,也是婚姻的主要内容,这是性与婚姻的本质联系。性在婚姻中的价值是与同性在人性中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日本学者津贸宏曾经形象地指出,“性永远是窥视人性存在的重要窗口。”性权利的充分享受程度,是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婚姻质量好坏、婚姻关系能否存续和家庭能否稳定的关键。婚姻家庭法学理论认为,婚姻的性质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虽然社会属性是婚姻的根本属性,但它并不排斥婚姻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是婚姻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这些因素是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因而自然属性是婚姻内在的、固有的因素,失去了自然属性的婚姻就不是真正的婚姻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关系建立的自然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同居是基于婚姻的自然属性而产生的夫妻间的本质性权利和义务,是婚姻成立的当然后果及婚姻关系得以维持的基本要件。夫妻互享配偶权,从结婚时起,缔结婚姻的当事人双方都明白婚姻的缔结就意味着夫妻共同饮食起居和相互间的性生活。这就是说,结婚就意味着夫妻双方共同选择了同居的权利义务。同居权是夫或妻一方的权利,同时也是彼此的义务,同居义务作为配偶权的内容,是法定义务,是夫妻双方共同的、平等的义务,非有正当理由,夫妻任何一方不得拒绝履行。 (二)变性权与配偶权的法律冲突 夫妻互为配偶,并以两性差异和两性生活为其生理基础。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变性,改变了婚姻的两性结构,无法履行夫妻同居义务,另一方即被动丧失了性生活条件,造成配偶的性
利益丧失,进而以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同居权的实现成为不可能。由此可见,变性权与配偶权存在冲突,保护了一方当事人的变性权就势必会侵害对方的配偶权,支持了一方的配偶权反过来就会侵害另一方的变性权。对此,必须明确以下观点,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冲突问题: 1.变性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人权。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法理上变性权是公民的人格权,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变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身权,其重要性与生存权等价。在法治社会,变性权与生命权几乎融为一体,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受国家法律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夫妻同居权是基于《婚姻法》的规定,受婚姻法的保护,是缔结婚姻关系
所产生的配偶身份权,对维系婚姻生活、家庭幸福、稳定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及“婚姻是以*爱为基础的,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可见,夫妻同居是婚姻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那么,缔结婚姻后,妻子享有配偶权,是否就可以否定丈夫的变性权;或者强调丈夫的变性权,就可以剥夺妻子的配偶权。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变性权主张和夫妻同居权的行使都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夫妻双方来说,这两个权利至少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厚此薄彼。变性是自然人选择性别的权利,同居是夫妻一方以配偶的身份要求对方与自己共同生活的权利,两项权利在民法上均属于以人身利益为客体的权利,并列存在于人身权体系。一般来说,当两项属于同一体系的权利发生冲突时,除非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特别约定,是不能以牺牲一项权利来保全另一项权利的。 (三)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预解决变性权与配偶权的冲突,最关键的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如果夫妻一方有下列情形,即应优先保护变性权,否则,即应优先保护配偶权。这既是世界各国立法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正确处理变性权与配偶权冲突的关键所在,它既能保障夫妻一方配偶权的实现,稳定婚姻家庭生活,又能充分保障夫妻一方变性权的实现。 1.患有严重的“易性病” 易性病(在医学界易性病通常被称为易性癖,而癖是指“积久成习的嗜好”,是指后天养成的一种习惯。众多的病例资料表明,易性病是与生俱来的,并非积久成习,医学专家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性心理障碍范畴内的心理疾病,属于疾病的范畴,并非积久而成的嗜好,将它称为“癖”是对易性病的误解,因此命名为易性病较妥。)是性身份严重颠倒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人自童年期开始即表现出了易性行为。典型的易性病患者,3—4岁萌发想法,4—5岁对性别产生蒙蒙意识,青春期剧变,认定自己是异性。16或17岁开
始,病程加重,确认自己错生性别,持续地感受到自身生物学性别与心理性别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男的认为自己应该是女人,女的认为自己应是男人,强烈地要求改变自身的性解剖结构,衣着、举止、爱好、志向都出现异性化,回避人群,且不进澡堂、公厕,持续而强烈地要求变性。在易性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常因内心冲突而极度痛苦,甚至导致自残、自戕。根据著名的“易性病”现象研究专家何欧尼格在1964年的概括,易性病的特征为(笔者理解易性病的特征亦即易性病的诊断标准): (1)深信自己内在是真正的异性; (2)声称自己是异性,但躯体发育并非异性,亦非两性畸形; (3)要求医学改变躯体,成为自己所体会的性别; (4)希望周围人按其体验到的性别接受自己。 目前我国关于易性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几乎是医院及医生自己掌握,没有通行、可信服的规范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确定的标准。为保证患者利益、填补法律空白和预防医生本身的法律风险, 建议应当由国家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邀请性心理、内分泌、精神病、泌尿、整形、妇产科和法律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在参考国外诊断标准和我国变性手术专家们的临床做法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我国“易性病”诊断的医学标准。一方面是对病患的高度负责,另外也是对社会关系即将发生的变化之高度重视。通过建立这样的规范性标准,医生判断既容易也准确,病患及家属有参照,即使将来发生医疗纠纷也有可供判断的可靠性依据。由于易性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是一个医学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此不敢多加妄言。 2.变性手术前进行了不少于2年的心理矫治、精神治疗,但其病态心理仍未矫治好 医学专家们认为“易性病”属于心理疾病,要求变性的人,从医学角度来看是心理变态的人,其要求变性的心理属病态心理。一个正常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正因为要求变性的人是心理变态的人,不是心理正常的人,所以我们就不能像对待正常人那样对待他(她)们。对有变性要求的人,在变性手术前,应首先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其病态心理,把他们的心理疾病治好。如果能矫治好,那是最理想的,这是对他(她)的生命健康权最大的保护。笔者认为应设立心理矫治机构,对易性病患者进行心理矫治,如果经过不少于2年的心理矫治后,其病态心理仍未得到矫正,仍然一如既往强烈要求变性的,就应该尊重和保护患者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其变性要求。 3.日常生活中试行异性角色至少3年,确感满意并坚持变性要求 变性手术是易性病患者以牺牲健康肌体为代价,获得自己所认同的性别,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然而,在学习、就业
、婚姻等方面要获得整个社会对他(她)们新性别的认同,却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说,他们在变性手术之前经历的是“灵魂”与“肉体”
分裂的矛盾挣扎,那么他们在变性手术之后所面对的是重塑的性别角色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特殊的“性别身份”常常为他们招来异样的目光和尴尬的处境。他们必须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重新去适应整个社会。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他们真正做到身心合一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并不是期待已久的蓝天。尽管变性手术使一些易性病患者的悲惨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大部分变性人得到的仍是拒斥与不解,他们找回了“自我”却失去了整个“世界”。美国人马丁诺曾经调查了100名作过变性手术的患者,发现94%的患者因为不能被认可而搬迁,过起隐姓埋名的生活, 7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就搬到了郊区人烟稀少之处,只有20%的患者愿意留在城市里。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社会对变性人的舆论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据瑞典1986年的一项实验报告显示,瑞典曾对13例变性手术进行平均12年以后的追访,结果大部分人对手术不满意,其中8人术后性心理没有改变,4人后悔, 1人要求重新改变性别。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陈焕然博士掌握的资料, 60%的病人完成变性手术之后,生活都不幸福。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乡土社会”,即熟人社会,群众都有好奇心,大家街头巷尾的议论容易给变性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不难想象,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男女有别”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国家,人们对变性人的误解与偏见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美国第一位变性人的自传小说《变性人》中的一段叙述是耐人回味的:“不是亲身经历过变性的人,决不会理解到一个男性女性兼备的,并且阴阳倒置的人身体上所受的煎熬。被这种什么都具备又什么都不明确的两性禁锢的人,身体上和精神上所遭受的是无止境的非难和摒弃,以至由此产生的绝望。”国外医学统计资料显示70%—80%以上的变性人手术后心理并未改变,出现精神分裂等不适应症,由此患者对手术的心理期望值与手术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可能引发当事人的后悔。当事人对变性手术后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认同艰难的适应过程中,当不能顺利担当新的社会角色时也会引起当事人的后悔。许多手术前对未来生活缺少打算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变性人,最终都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或是卖苦力,或是从事性交易,或是走违法犯罪的道路[11]。所以在变性手术前,通过至少3年的完全公开进入易性角色的社会生活,本人确感满意并坚持变性要求,以此作为考虑是否施行变性手术的参考依据。 4.年满25周岁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提出此限制条件的理由有两点:其一是变性属于自然人重大的身份变化,行使变性权更是一项重大的决定,变性行为不仅涉及到患者疾病的治疗,更涉及到患者今后生活方式的选择。易性病患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变性手术是不可逆的,把自身的性解剖结构变成异性结构,从现有性别角
色变为异性角色,这是人生所有改变中最激烈的改变。可以说,对任何一个自然人,除了生存权本身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个人权利比变性权更为重要。依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精神,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以人的认知能力为根据,而人的认知能力又与人的智力、年龄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变性决定只能由具有足够意识能力和智力能力,了解变性实质意义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本人做出。其二是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变性手术应在生理发育完全成熟以后进行最为恰当,因为国内外均有儿童期作了变性手术,然而到青春期却出现相反性别表现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年龄范围定为10到24周岁,我国一般把青春期年龄范围定为10-20岁,前文已有“变性手术前进行了不少于2年的心理矫治”和“日常生活中试行异性角色至少3年”的建议,因而变性手术的年龄就应当年满25周岁。 事实上,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特殊群体的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这就更需要法律具有宽容性和超前性。对于变性人的法律地位,我国要在立法上遵循人权公约所表述的共识性观点,即“人权是基于人固有的人格和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的观点,通过立法对变性人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使其权利得到救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权保障的应有之意,才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快速发展。 注释: 李绍章.变性手术亟待规则介入[EB/OL].东方法眼, : //. 陈焕然,陆利平.变性手术立法刍议[J].科技与法律, 2002, (1).&nb
sp; 江中帆.“变性官司”击中法律盲点[J].检察风云, 2005, (22). 张伟.变性人婚姻家庭面临的法律问题[N].法制日报, 2005-10-16.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161. 阙敏.论婚内性权利及其维护[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周悦丽.配偶权、忠实义务与隐私权保护[J].政法论丛, 2005, (6). 陆俊杰.法哲学视野下变性权利的期待与规范分析[J].中国卫生法制, 2007, (5). 李红娟.非常男女———走在性别夹缝中的变性人[EB/OL].中国人民大学性学研究所, : //. [11]陈晶晶,等.变性人60%不幸福[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 2007, (5).
作文六:《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1700字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 亲爱的老师:
您好。
隐匿着无私、无声地奉献,岁月默默划深额际,美丽的皱纹泄漏了人间最大的秘密,播种希望的春天到了,您还在辛勤地劳动着,身体还好吗,
无论多么优美的诗词,也不能吐露出无私的意境;无论多么浓香的笔墨,也不能勾勒奉献的图画,无论肺腑的语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渐渐长大,也离开了您那温暖的羽翼,可我始终忘记不了您的那个眼神,每当暗道和您有着同样的职业和慈祥的面庞是我都会想起您。
不知您是否还记的这件事。我是一个有着男孩性格的女生,想必您也很清楚吧~那是一节体育课上,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节课,因为爱玩,所以总是期盼着体育课的到来,我们几个同学商量着玩仍沙包,我们跑,他们扔包,由于对方扔的快扔的猛。我跑来跑去,躲避危险的袭击,谁知脚底踩了一块小石头,跑的也猛,摔倒在地,当时脚疼得也别厉害,同学们都围了上来,问我有没有扭到脚,这时的您正好从操场路过,看我坐在地上,同学们围着,您走过来问怎么回事,得知情况后,您立刻蹲下身为我捏脚,边捏边问:“疼吗,坚持一下,一会就好了,没有伤到骨头,别怕。”我只是在一边抽泣,根本就没有回答您,我看出了您当时的心疼,您看我哭得那么厉害,您用您那深情的眼睛看着我
说:“孩子,别哭了,老师带你去医院好吗,”“不了,谢谢您老师”我疼痛的说。
老师,您知道吗,在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那种母爱的眼神。我当哭的厉害并不是太疼,而是想起了外出工作的妈妈。妈妈和爸爸当时常年在船上做运输工作,我和妹妹在家跟着爷爷奶奶,由于太想妈妈了所以才哭的那么伤心。您的眼神,至今还不能让我忘怀,我感谢您对我的呵护,让我在您身上看到了妈妈的影子,给我空虚的心灵填满了幸福。有可能在别人的眼里是最普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可在我的心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叙说的情感,千言万语,只能说出一句话:老师,谢谢您的爱~
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姚亚南
XX年6月9日
山东济宁微山县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一:晨曦文学社(姚亚楠)
心灵的慰藉相关内容:大手拉小手风风雨雨一起走 娘亲:一直都很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还是娘对我亲。十六岁,我今年十六岁。你今年四十三岁。比我大二十六岁。有时候我在想,你为什么比我大那么多岁,如果能小一点就好了,这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就能多一点,再多一点。...
踮起脚尖 亲爱的爸爸妈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逝然以去17年。一直以来,你们对我的爱我都记在心里,无从表
达。想起我们的点点滴滴,想起你们对我的爱、对我的付出,我只能深深的说一句谢谢。
母爱.永恒 亲爱的妈妈:你辛苦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熟悉的儿歌是多么悦耳,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妈妈呀,你是多么得疼我和爱我。母亲的爱的无法比拟的。
给鲁迅的一封信 亲爱的鲁迅:又想起了你。我是一朵野花,不起眼的野花。我不美,鲜艳的红色让人感到恶俗,羸弱的绿叶,纤弱的茎让我看起来随风飘扬,小小的花托彰显的只是我的渺小。我孤独,我无助,我害怕。
中考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尊敬的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你们写了这封信。当听老师说,要召开九年级最后一次家长会,我不知道该欣喜还是悲伤。回首间,屈指一数,你们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我已经在你们无形的呵护下度过了十六年~
记得我,好吗,——我的挚友们~ 亲爱的挚友们:真心想你们~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我开始怀想昔日所有,想着宿舍里一起戏耍,餐厅里一起吃饭,教室里一起学习,还有我们共同的棒棒糖,中考结束了,大家也分开了,可怜的说~
给交警叔叔的一封信 亲爱的交警叔叔:你们好。每当我经过十字路口,看到你们辛勤地坚守在岗位上,顶着寒风烈日,穿梭在来来往往的车流,指挥交通,我都会担心你们的安全,心中萌
生出感激和敬佩。
给雷锋叔叔的一封信 敬爱的雷锋叔叔你好:雷锋叔叔,虽然你已经不在人世,但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雷锋叔叔,我今天给你写这封信,是想告诉你,我也像你一样,成为了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一天傍晚,我像往常一样做完作业。天实在太闷了。
作文七:《寻找心灵的慰藉_电视艺术论文》2500字
寻找心灵的慰藉_电视艺术论文
寻找心灵的慰藉_电视艺术论文
电视艺术论文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忧愁与散漫的抒情,一个中年女人有关生死的抉择,向观众呈示了孤独与永恒的生命意义,可以看做是人类信仰的崩塌与重建,但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同属八零后的我,在今天观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不得不对其进行一场心灵的解读。
关键词:《观音》; 孤独; 心灵; 慰藉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三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对父亲心怀芥蒂的丁波,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他们天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进了京剧演员常月琴的房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一、三个八零后无家可归的孤独心灵
由范冰冰饰演的南风,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继父却是一个酒鬼,常年酗酒以致到住院治疗的程度,于是,眼不见心不烦的她离开了那个没有爱的家,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生活,在酒吧做起了歌女,以卖唱为生。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夜店酒吧里的摇滚场面,南风在疯狂地甩头唱歌,失手将喇叭丢到了一个男人的胯下,引发一阵风波,结果是这份工作没有了,还要赔偿伤者各种费用两万元。此时,母亲打来电话向她要钱,南风快要撑不住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越是弱势越受伤。影片通过南风的悲伤痛哭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无助,那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这时候,由陈柏霖饰演的丁波,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摩托车,给南风凑钱,也为她带去了些许心灵的慰藉。丁波也是个孤独的孩子,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早早去世,父亲续弦大办婚宴,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从家里出来,是一种对心灵压抑的释放。为了凑够那些钱,丁波
偷拿了房东压箱底儿的钱,把假钱塞了进去。南风的事件平息之后,他们开始努力赚钱,把偷拿的钱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还回去。这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支撑着安慰着。他们只能在纷乱的现实下孤独迷茫地游荡在喧嚣闹市,尽情宣泄着消极颓废的情绪。
在整部影片里,由肥龙饰演的肥皂,在其中扮演着开心果的形象,为大家带来欢笑。有他的点缀,压抑与阴郁的气氛变得明朗许多。多数时间,他都很快乐,快乐得很单纯很直接,不需要内涵,只是乐呵呵的。肥皂的快乐在于他没失去多少,也不指望获取更多,只要能让他吃饱喝足,他就能给周围的朋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快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映衬了南风的极端做法,而南风的种种极端做法正是其内心极度悲痛绝望无助的一种宣泄,影片的真实性也彰显无遗。
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三个年轻人的孤独来自于青春,而生命的脆弱源于青春的无根。
二、一个中年女人的心灵抉择
人老珠黄的京剧名角儿常月琴,一开场就是以脾气古怪的房东形象出现的,命运的不公让她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恨的,年轻一代就沦为夺走其全部生活的替代牺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她未给完的爱可以寻求的唯一寄托。割腕那场戏是全篇的一个转折点,三个年轻人和这个中年女人之间突然通过一股“血浓于水”的暧昧粘在一起。三个孩子扮作天使、大谈上帝哄她开心,把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故事从这里开始不再那么抑郁和苦闷,而是变成略带俏皮的任性,色调转暖,甚至温馨得有些刻意。
代表老一代的常月琴,最终再次选择了离去,她的身影消失在观音,得到了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的观音的救度;而代表年轻一代的南风,则在观音获得了新生,她抛弃了种种纷繁的往事,走向新的生活。常月琴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是在信仰层面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寻找彼此心灵的慰藉
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主人公在走动,加上跟拍的压迫感,在技术上强调了被导演削弱的故事性,但是晃动的镜头显示的也正是这些角色们身处的生存状态。回头看,拆迁,城管,夜店,原来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面目全非。影片前半部分夹杂着直观故事性的另一个暗示是:他们从未停留。但常月琴是个例外,她已经走不出被现实禁锢的心理创伤,所以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三个青少年身边另一个伴:老去的青春和残破的人生。在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里,人们彼此都在寻找各自心灵的慰藉,当南风因为爱情的失望向常越琴寻求庇护时,她拿开点烟的手说我怕烟熏到你,然后抱着这个“女儿”,问她是不是想家了。这是电影极其脆弱的一幕,它比起结尾处自主追求死亡的时刻更让人心寒。它是活的生命体用残缺的形骸和灵魂,向远走的“爱”的概念提出质疑,并且在这无尽的等待与被否定里,迷失于孤独。可以说,三位年轻人与一位老人家通过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互相明白了岁月中各自的心灵堵塞口,并试图以各自的方式互相弥补着那个缺口。
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而这种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她也许找到了亲人团聚的最好归宿,从此不再被纷扰的世事缠绕。再看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就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是否就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一种缩影呢?三个八零后青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迷惘与无为,这些弱势的孩子,他们没有所谓的理想或追求,没有改变当下生活的丝毫条件,更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未来;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丝丝的慰藉,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张笑脸。这些人真实地存在着,可能不是“你”、或者“我”,但却一定是正在迷惘着的某个“他”??
参考文献:
[1] 郭越 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汪方华 坚硬的影像——后新时期中国电影研究 [].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文八:《心灵的慰藉》800字
高中美术教学获奖课例:心灵的慰藉——中国佛教艺术(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 了解中国佛教艺术中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2、 了解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石窟艺术中的一些特点和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课本书
教学流程图:
一、 导入:
展示一段录像短片(关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
提问:与什么有关,为什么事情而做的广告宣传短片?
二、出示课题:中国佛教美术
1、(简述佛教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提问: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为什么到今天有部分人信奉这个?
佛教所宣扬的教义:万物平等,众生皆苦,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2、分析思考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的?
一是吸收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形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二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按中国人审美习惯与标准发展成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美术了。 举例分析印度—北魏—唐代的作品(图表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3、中国佛教美术形式的主要代表是什么?
生答:……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
4、边听佛歌边欣赏一组石窟艺术的图片。
5、介绍四大石窟的基本特点。
主要欣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作品《尸毗王本生》 第254窟壁画
欣赏一段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录象短片。
三、小结:
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四、课后作业的布置
请同学们回家以后查查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和绘画方面的资料。
作文九:《追求心灵的慰藉》900字
追求心灵的慰藉
时间走的太快,岁月留下的朦胧,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若隐若现。七月的流星,划过天际的那一刻,落下点点激情在我们青春的岁月里燃烧。站在人生的路口,我们期待更美好的景象。当我们拥进闹市的时候,一切都在变化着,我们选择,义无反顾,继续向前出发。
夜明星稀的夜晚,陌生城市的霓虹灯下,等候我们的是孤独的失落,冷清的风吹阻挡不了单薄的体温。路过的人群中,不时地传出欢笑的声音,打破了城市的宁静,弥漫的气息充满了整个土地。可我们还是在一如既往的凭借着勇气继续的寻求属于自己的天地。不时我们就能听见希望就在身边,在向我们呐喊着,梦想一定会实现,鼓励着我们继续向前。
青春易逝,把握当下。曾经的我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而现在我们已经离开曾经那欢乐的场景,伴随我们的是自己奋斗得到的生活,不像从前那样无所事事,什么都希望父母的给予。现在的我们在蓦然的街头,在繁华的闹市中,希望自己的一份努力,需要自己的一份责任,需要我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我感激生活中的感情,我愿意奋斗在希望的风暴里,永不放弃。去寻找那片属于我的人生阅历,去演绎那个属于我的精彩人生,去追求那梦想的境地。这是我对我所做出决定的努力,对生活的激情,我必须向前迈进。
如今,我对昔日的感情,不再是那么的思念,时常会对昨日的过往进行回忆,看那相思我的人,和那份执着追求,我们渴望得太久。站在外面的世界里,看那雨过斜阳,轻舞飞扬,仰望夜空,心情宽阔。似乎我看见了未来的路迹,看清了世俗中本来不属于我的生活,更需要我去寻找那片属于自己更空旷的密林。那里有我的梦想和希望,有着我为之奋斗的力量,和那我梦寐以求的向往。
我仰望天空,任风吹雨打,把我那份心情的寂静增添更多充实的力量。让留情的话语融入我的心田,给我慰藉与希望,汇聚成江河流入大海。岁月无痕,静默如初。我更明确了心里的目标,把握今天的追求,执意去放飞自己的梦想。看着窗外的景色,这一刻,我懂了生命的可贵,现在需要我更加顽强的面对前方更艰难的岁月。穿越人海,寻找梦想,我不曾停留。心灵在慢慢地深化,静静的守候,我那所追求的缤纷世界。
前方的路依旧艰辛,我坚信自己的信念,希望在向我招手,梦想在与我靠近。
作文十:《慰藉心灵的良药》1300字
这是一个较为原始的部落,它坐落在一座不为人知的岛屿上。不可言喻的美景堪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岛上的人们虽然与世隔绝,但生活安逸舒适。
这里的人们勤劳能干,日复一日只重复着同一件事――劳动。这里的人们单纯质朴,安居乐业,不追求名利;这里的人们机智聪明,富于想象,但他们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恋书――一位来自大都市的青年。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便热爱书籍,“恋书”这个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的。他外表儒雅温和,却不失青年人本有的热情与轻狂。他为感悟“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真谛,大胆地驾一叶扁舟,携万卷书籍,踏上了探索的旅程。
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恋书邂逅的了这座岛屿。疲惫不堪的他被海浪冲上沙滩,怀中却死死抱着他的书籍……清晨,雨过天晴,经过风雨洗礼的岛屿上一切都充满着生气。恋书在阳光的轻抚和潺潺的水声中醒来,虽然不至于受到格列佛初到小人国时所受的待遇,但在许多人的注视下缓缓站起,还是让他尴尬得低下了头,脸旁泛起层层红晕。岛民见这个白净的大男孩醒来,纷纷靠近他,七嘴八舌地询问他。恋书眼底浮现出迷茫与无助,但他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在极其陌生的环境中陷入恐慌,他的涵养与本性告诉他要冷静……
时间如指间的细沙悄悄流走。转眼间,恋书到岛上已经一年。他坐在沙滩上沐浴着午后的暖阳,捧着一本《世界通史》。这本书他不知研读过多少遍,但依旧爱不释手,并且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恋书哥哥!”清脆的童声将他的思绪拉回,他抬头看见一位身着纯白公主裙的女孩跑了过来,她的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两个小酒窝若隐若现。恋书远远望去,仿佛看到了一朵盛开的雪莲。女孩走近了些,他才发现她怀中抱着一本《唐诗》。恋书无奈地摇摇头,可嘴角的那一丝微笑出卖了他欣慰的心情――没错,这个小丫头每日都会缠着恋书,让他教自己唐诗宋词……自从恋书来到这座岛屿上,书香便氤氲着这片土地,即使一天中再忙再累,人们也会挤出时间,尽情地徜徉于书海,感受文字的力量。
时光穿梭在书海之中。小岛上的人们感受了一种别样的生活――不同于过去的充实的生活。不知不觉,恋书也已从一名气宇轩昂的青年变成一位双鬓斑白的老人。此时此刻的他正与一个年纪与他相仿的老人讨论对一本书的感悟,谈着谈着话题竟转移了――
“恋书啊,当初你为什么选择留下来啊?”
“其实,我也想过离开,因为我还有理想要去实现。可是当我无意中发现岛屿上竟然没有文字,没有书籍,没有历史时,我感觉或许我更应该留下――留下来教岛上的人们学会读书,让他们拥有美好的精神生活,让他们享受到另一片阳光。”
“唉,多亏了你,可你不后悔吗?”
“不后悔,让这片岛屿受到书籍的熏陶便是给我最大的慰藉。”
【点评】
文章以近乎于童话的形式,借助于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美丽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需要一种精神生活,而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源泉便是――书籍。岛上的人们安居乐业,但缺乏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所以,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失了什么;恋书背井离乡却无怨无悔,正因为他给精神世界荒芜的人们带来了福音。在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人是快乐的,付出的人也同样快乐――这,就是精神世界里特有的奇观。
(王淦生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