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不耻下问作文》1500字
不耻下问
每当看到那一张张奖状,我都会想起妈妈教育我要不耻下问的那个故事。
我一年级时,在班里有些胆小,很少说话,只有老师上课叫我回答问题时,我才会说话。学习上有时候有很多问题不懂都没有去问老师或者同学,生活上也是如此。渐渐地,妈妈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就在一天晚上,我正准备入睡,妈妈进来了,她手里还拿着一张纸。
“凌薇,先不要睡,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妈妈径直走向我,也坐在了床上。她清了清嗓子,说:“妈妈今天给你讲的故事是“孔子不耻下问”。”接着,她拿起了那张纸,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
我听着听着,听入迷了,想:孔子这个才华横溢的人居然还会向别人问这问那的!不过他这不耻下问倒是做的不错。妈妈就是妈妈,一眼就看穿了我在想什么,她语重心长地说:“凌薇啊,以后你得像孔子一样,要不耻下问其实你其他方面都还不错,就是有些事情你不懂,又不去问,就一直不懂,会对你的学习有害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点了点头,便把这个故事铭记于心。
从那以后,我就变得勤学好问了,许多疑惑的事情也就云开雾散了。后来,因为我一直坚持着不耻下问,获得了许多奖,有了许多的奖状。
不耻下问就成了从此以后就成了我家的家训。
【每日写作指导:浅谈作文的立意——写作必读】
“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那么,同学们在立意时应注意什么呢?
一、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就是作文时,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写了一部轰动世界的书,书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next88)作者以她的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和反动。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动笔之前就确定了。她曾对亲戚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奴隶制度的野蛮与残忍。”于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诞生了。因为它立意深刻,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世界,出版后的几天内就卖了一万多册。由于这本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斯陀夫人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接见。这件事也证明了立意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二、意多乱文
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作文二:《有关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500字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内容如下。有关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作文三:《以不耻下问为题的作文600字》700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北宋时范仲淹为文学家。一日,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非常满意。后来,他朋友看完后,建议范仲淹把文中的德字改成风字,说这样既可以与前文呼应,又显得更有韵味,范仲淹经过着磨,采用了他朋友的意见。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欣赏,应当不耻下问,向更多人请教,才能使作品更优秀。
孔子时期,孔子偶遇两小儿辨日,一人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最近,一人说日出时太阳离我们最近,两小儿争来争去,得不出结果,问路过的孔子,孔也没有仗着自己的作为高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也没有随口敷衍他们,而是虚心讲教两小儿,为什么说日出,日出太阳离我们最近,因为孔子也不明白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并不是学问深,功成高的人就知道的多。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很高,不向别人“问路”,反而还向与自己地位相差甚远的医生,药工,樵夫,渔民等人请教。终于有了今天的著作《本草纲目》。我们就应像李时珍那样对待学习。才会得到更多知识。以不耻下问为题的作文600字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手画了一幅《卖羊图》,一位农民看后却连连摇头说:“你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没有多绳子啊,他看着农民,以为农民是在耍他,刚想发怒,又想,这农民应当知道点什么我不知道的,才会这么说的,就向农民请教,:“请问,哪里多了绳子?”那个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羊头,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就行!”丰子恺听后叹服。假使丰子恺发怒辱骂了农民,他就不会知道牵羊的道理,也许会被知识道理的人看笑话。
生活就是这样,有我们知道的事,也有我们不知道事,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定要不耻下问,向的人请教,才会使自己更充实。
作文四:《不耻下问作文素材》16600字
不耻下问作文素材
篇一: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之教材人物锦集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之教材人物锦集
上传: 吉登彩 更新时间:2012-5-6 8:40:01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之教材人物锦集
1、《劝学》(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荀子认为,人所处的环境与风俗对人性也有巨大的影响,他举例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
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因此,荀子十分强调社会风气与习俗的重要性,他说“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即认为社会习俗与风气不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甚至由于人们安于所习而可能变化其本性,即所谓的“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儒效》)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
2、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於没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已面临瓦解,人民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会环境愈加混乱污浊。由於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他因而有著“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
不同的志趣。当他带著“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象,於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辞官而去。但是,他仍然希望寻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於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应该选择“仕”还是“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终於,他因为不愿奉承位轻权重、跋扈非常的督邮,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泽令,也结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是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
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
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 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
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
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羁鸟——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借安祥静谧的田园村居生活,烘托有翅不能伸的“羁鸟”,借“困守笼中”的“羁鸟”隐喻“误落尘网”的作者的心绪。“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对于鸟儿来说,蓝天是它的向往,山林是它的家园,飞翔是它的生命,可是《归园田居》中的这只毫不经意地出现的“鸟”,早已远离了家园,失去了自由。它久在樊笼,有翅难飞,行为人役,心为俗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每天只能靠自己的强欢颜笑、摇尾乞怜来讨得主人的欢心。失去了山林,失去了蓝天,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自由,只能哀哀无告地生活在主人为它量身定做的
美丽而牢实的金丝笼里。可以想见,一旦它能冲破牢笼,回归自然,那该是何等撼人心魄的兴奋和喜悦啊~其实,这只求飞不得的“羁鸟”就是“误入官场”的陶渊明难堪处境的写照。可怜的诗人不也正象那只哀哀无告、苦苦挣扎的“羁鸟”吗,正如山林是羁鸟的渴盼一样,田园也是诗人的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性高洁,拥有自然和自然的美好,拥有自由和自由的生活。
?归鸟 ——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众多“归鸟”诗篇中最能体现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真我思想的诗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游目骋怀,参透自然,却故意把自然“真意”说得如此飘缈朦胧,其实稍加玩味,便不难发现真意是什么。秋菊自开自谢,保持一份洁白淡泊;南山自古及今,保持一份肃穆庄严;太阳朝升暮落,保持一份秩序宁静。自然万物,各随其分,各安其道,消长生息,穷通演化,莫不自自然然,实实在在。飞鸟投林的描写更是充分强化了这一天地观念。像天地万物一样,飞鸟早出晚归,远近觅食,有困顿劳碌的疲惫和紧张,也有安顿休息的轻松和愉悦,有呼朋引伴的热闹,也有失群掉队的孤单,该去则去,该回则回,一切随顺自然,和山林、夕阳、南山、秋菊、东篱构成了一幅天然纯美、自然静谧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在投林归
鸟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作者游历南山,参阅天地,猛然间,豁然开朗:自己不也正如一只疲倦归飞的鸟儿吗,山气弥漫,日落西山,该回家了,家在哪儿呢,不在宦海官场,不在利达富贵,不在荣辱沉浮,家在山水田园,家在南山秋菊,家在山林夕阳,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啊~抱朴返真,回归自然,这才是诗歌“归鸟”意象真正要暗示我们的内涵。可以说,这只小小的归鸟,这只与同伴同飞、与山林同眠、与夕阳同行、与自然同道的小鸟,还与诗人同心,正是这种天人合一、人鸟同道赋予了陶诗以深刻的哲学内涵。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文人士大夫的爱菊,远祖是屈原,有诗为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但真正的始祖却要论有菊癖的隐士陶渊明,他不但种菊,以菊下酒,还写下不少咏菊诗。“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凌寒而开,幽香灿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遗
民郑思肖)正是这样一种孤芳自赏的高傲品质吸引了诗人、造就了诗人。在咏菊诗中,我们容易感受“战地黄花分外香”、“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战斗与辉煌,可曾体察到陶渊明笔下的“佳色”之秋菊、采菊之“悠然”的质朴与平淡,“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陶渊明委顺自然大化生命观的寄托,也是陶渊明傲然脱俗的人格象征。
?诗人爱菊,更爱松。在中国文化中,松树的地位极其崇高,当得百木之长的荣誉。孔子对松的赞语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话同他的思想一同进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居首位。~“三径就荒”何足惜,有“松菊犹存”悦其心、“抚孤松”快其意足矣。青松是孤独的,亦如寂寞的陶渊明;青松是挺拔的,亦如傲岸的隐逸者。人生最可贵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贫瘠、菊的凄美,如果没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挺立一生的主体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见高枝”呢,
?今天的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去品读陶潜,即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其价值和意义。因为陶潜的选择恰好代表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解放。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但不是每一个角色都让人称心如意。由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家庭的义务,个人的名利等等的约束,人们无法摆脱,无法超越,而不得不从事一些本来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包括官职),说一些不想说的话(包括应酬),于是如陶潜所说的“心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世的烦恼,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敢于放弃社会责任(不止是官职),做回他自己(不止是“归园田”),按照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去生活的陶潜,才成为了许多人推崇的偶像。
?所以陶潜放弃的不是某个官职,而是一种让他不自由的“社会角色”,他要做回了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自己,让自己旷达的天
性得以保全。在《归去来兮辞》结尾一段中,他更是直接表达了这个观点。他说:因为“吾生之行休”,加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决定和以前的那个影响他限制他的“社会角色”决裂,“委心任去留”,“乐夫天命”。不要忘了他“性本爱丘山”。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菊花,清高超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徵,是诗人们喜爱吟咏歌颂的对象。自古以来,以菊花为题材的诗歌多不胜数,但最能刻划出菊花的神髓的,莫过於“采菊东篱下,
篇二:语文作文素材
一、 立志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
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
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
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
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
吞吴。——蒲松龄
二、拼搏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
的目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
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4、贝多芬拼搏成长 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
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
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
“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
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 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
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
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
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三、勤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
府诗集》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
特立5、王羲之与“墨池” 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
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
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6、达?芬奇画蛋 (具体事件略)??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7、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
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8、天才来自于
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
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
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10、(反例)方仲永就是因为没有勤
奋学习从天才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四、毅力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
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居里夫人3、在科学上没
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
克思 4、张海迪砺志成才 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
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
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
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5、成就与汗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
师。?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
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
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
年时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
了几克镭。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
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
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
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 球王贝利成名后,
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
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
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
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
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
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1、失
败是成功之母。 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4、失
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
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
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惜时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
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
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
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
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
“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3、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
穿,绳锯木断。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
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
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著名诗人。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
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
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
57 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3、《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内容。
4、将相和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5、寓言:天鹅、梭鱼和虾在一起共同运送一辆装了
行李却不很重的小车。它们三个拼命地拉,可车子丝毫不动——天鹅一个劲儿的往天上飞,
梭鱼拼命往水里钻,虾使劲往后面拖。
十、自尊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心与自
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尊心的人,决不会有自信心。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
的支撑点。只有尊重别人,自尊的法码才能加重。 1、走自己
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 3、贫者不受嗟来之食4、陶渊明不为
“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5、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诗人。有次沙皇召见
他,其他人都弯腰鞠躬,唯有他凛然站立不动。沙皇大怒,责问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
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那么你怎能
看清我呢,”自尊要有一个尺度,面对自己的错误,当别人指出或批评时,不要为了“自
尊”、“面子”而坚持错误。
十一、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
有了它,你的才能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创造奇迹。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事
业成功,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自信,是冷静的自我评估而非妄自尊大。 1、天生我材必
有用。——李白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哀莫大于心死。——《庄子》 4、自信
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迪生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
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普希金 6、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有人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
“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足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7、小泽征尔
敢于说“不”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有次赴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演奏中发现乐谱出现了错
误。但在场的音乐家、作曲家、评委都郑重申明没问题,说是他自己的错觉。他考虑再三,
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原来,这是评委故意设置的考题,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正确
观点而夺魁。人生在世,凡事唯唯诺诺似乎是最容易了。人在许多场合,能毫不含糊地
说一声“不”,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8、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居里夫人坚
信能提炼出镭;爱迪生发明电灯;中国历史上的有成就者,哪个不是在信心的支撑下获得成
就的呢,
十二、进取倾心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进取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进取才能获得人生
的辉煌;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进取应该成为终身之事1、
只有每天战斗的人,才能享受
自由和人生。——歌德 2、贝多芬的事例 3、保尔?柯察金的事例4、“拼搏”、“勤奋”
栏中的一些事例
十三、好问对不解的问题积极发问。勤学与好问总是联在一起的。 1、学而知,问而
广。 2、不耻下问3、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4、“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
问是问。——郑板桥5、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于发问。(第五册《怀疑与学问》)
6、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发问的精神》。
58 十四、求知指探求知识,研究学问。?求知意味着给黑暗的心灵点起光明的圣
火;求知是现代社会参与竞争,成名成才的需要;求知的最大障碍是坐井观天,自命不凡。
?求知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屠格涅夫 2、吾生
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学无止境4、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真理
一步。——托尔斯泰5、人们勤奋读书学习的事均可作为“求知”的事实论据,也可作为
“勤奋”的论据: ?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
十五、责任 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应尽的职责或应做的份内的事。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是顶天立地的人,逃避责任是懦弱的表现。 [精辟论点](1)我们应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2)责任的落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3)承担责任也要量力而行。(4)我们不应逃避责任。
1、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2、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3、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德)
4、 尽管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只能是懦夫,不折不
扣的废物。——刘易斯(美) 5、 里根关于过失与责任的故事:踢球打碎邻家玻璃,打工
半年挣够12.5美元还债。 6、 西汉名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以国家大事为己
任,誓死保卫国家,很少顾及家业。 7、 (反面)“玩忽职守招来火魔”,1987年我国最
大的林业产品基地——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源于林业职工违反 规章制度吸烟及违反机
器操作规程造成的。
十六、习惯 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份才华横溢的潇洒;一个良好
的习惯,一份风华绝代
的洒脱;一个良好的习惯,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假如把人生看成是一架天平,那么良好的
习惯,则是这架天平上举足轻重的砝码,这枚砝码将影响你的人生。因为你的行为将不知不
觉变为习惯,而习惯则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
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用自己的毅力与恒心来约束自己。良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精辟论点】(1)良好的习惯有益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2)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克服的,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3)习惯的改变是需要勇气和
毅力的。(4)习惯对于人生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恶习是人生的绊脚石。 1、 习
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培根 2、 习惯开始是吐丝,随后不久就
结成大网。——(西班牙)谚语 3、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
前半辈子养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俄) 4、清晨,当雄鸡刚叫第一遍时,一个瘦小的
身影手持宝剑,在院子里勤习武艺。他,就是一代名将祖狄。
历史的青简上刻下了浓重的一
笔-------闻鸡起舞。 5、法国作家福楼拜在给女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拒绝访客,天天洗
澡,每天看日出??” 一个闭门写作的作家竟然能每天看日出,一个奇怪的习惯,但这也
是一个伟大的习惯,正是在这晨曦的最初一刻,福楼拜感受到了生命的壮美。于是,《包法
利夫人》一书享誉世界。
十七、诚信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
端;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
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1、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2、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3、诚者,天
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4、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
—莎士比亚5、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
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59 6、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
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
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
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
即赏了他五十两。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
秦国推广开了。 7、(反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十分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她很美,
但从来不笑,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各路诸侯见到烽火,纷纷发兵来保卫
都城,来到了才知受了戏弄,只好悻悻离去。褒姒看到诸侯们急惶惶乱哄哄的样子,忍不住
大笑起来。幽王见这个办法奏效,以后又多次玩这种游戏。后来,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幽
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救援,但诸侯以为幽王又在骗他们,拒不发兵,结果幽王被杀死,褒姒
被掠走,京城被洗劫一空,周王被迫东迁。
十八、社会公德 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像鲁迅所告诫的那样“观
人、省己”,从小事做起,
从我做起,注重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做一个有社会公德
的人。 【精辟论点】(1)维护公德,时不我待。(2)社会公德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尺。
(3)社会公德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的程度。 1、爱己及群,推己及人。——孟
子 2、粗野是愚昧的胎记,礼貌是文明的证书。——格言(中国) 3、好言相待,舒心暖
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箴言(中国) 4、老外皱眉:有些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有失
风范——插队、挤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十九、创新 改革创新,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革除旧弊就要具备与旧事物斗争的
勇气;开创未来就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革新者是披荆开路的勇士,是浪尖上的弄潮儿,是
时代的精英。1、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这在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
——美国《未来学家》 2、创新,可以从需求的角度而不是从供给的角度给它下定义为:
改变消费者从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和满足。———〖彼得?德鲁克〗管理学权威 3、不创新,就死亡。———〖艾柯卡〗现代美
国著
名企业家 4、日日创新。 ———日本索尼公司 5、、宋徽宗出考题“深山藏古寺”让学生
作画6、商鞅变法强秦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改革家。他帮秦孝公进行两
次重大改革,“开阡陌封疆”,废止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而创立按丁男征赋办法;奖励农
战,凡从事耕织缴纳粮食布帛多者,可以改变原来身份,有军功者还可以受爵位;实行郡县
制,由秦王直接委任官吏。此外他还“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法治。 商鞅后来虽被守旧的
反动势力车裂而死,但他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7、琴纳试种牛痘1796年,
美国人琴纳试种牛痘获得成功。猖獗于世的可怕的传染——天花。终于有了克星。 但要推
广这种疗法却遇到重重阻力。英国皇家医学杂志拒绝刊登琴纳的论文。有人散布谣言:“种
牛痘,人头上会长出牛角,身上长出牛毛,会发出牛的叫声。”对琴纳进行人身攻击。琴
纳不怕威胁,勇敢捍卫科学真理。自费刊印自己的论文,宣传新事物新思想。接种牛痘战胜
天花的预防医疗活动,迅速在全世界展开,新事物终于战胜了
旧观念。
二十、感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
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
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
真谛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
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
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
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
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
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
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
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
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
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
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
一丝感慨。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
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
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
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
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
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1、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
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 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5、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6、生活
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7、美国的罗斯福总
统常怀感恩之心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
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
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
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
篇三:有关谦虚的作文素材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
理论论据
1、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不满》
3、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读学风文件随记》
4、山峭者崩,泽满者溢。汉黄石公《素书安礼》
5、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清金缨(本文来自:.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不耻下问作文素材)《格言联璧》
6、不宜炫耀已之长处,尤不宜指摘人之短处。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7、心虚则随处能得益。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备忘二》
8、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纳言》
9、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0、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谚语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好手在后头。中国谚语
12、山鹰高飞无响,麻雀低飞叽喳喳。中国谚语
13、自损者益,自益者损。《孔子集语文王》
14、责已则攻短,论人则取长。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与李汀州》
1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大禹谟》
16、谦虚与伟大是近邻。印度谚语
17、宽阔的河平静,宽厚的人谦虚。中国谚语
18、应当多想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土耳其谚语
19、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旧约箴言》
事实论据
1. 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2. 写我一生的错误
受世人崇敬的周因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3. 梅兰芳拜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
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名人谦虚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
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
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法国化学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学成就时,他对慕基人之一。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文斯学院专门为他设立了有机化学的新教授职位,格拉斯大学选他为名誉博士,这许多荣誉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谦虚为人。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称他:是世界上最谦虚的人。
作文五:《不耻下问的典故》900字
不耻下问的典故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 ,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 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作文六:《不耻下问的故事》2000字
不耻下问的故事
“梦露今日又领奖,漫步红毯美名扬。迟早入围金鸡奖,挑战冰冰王宝强~”--UUMOB
不耻下问,成语,语出《论语》。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
【汉字简体】不耻下问
【汉语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英语译文】 Neve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
【成语注释】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视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请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你向别人请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只要别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这个问题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却也恰恰不会,就该去问。这
样理解也更好的解释孔子说的:”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结构】偏正式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解释】: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丢人或者感到耻辱。
【近义词语】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
【反义词语】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
【近义词语】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
【反义词语】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
错误用法:常误用为同学朋友同事之间讨论问题或请教长者。
例句:他十分勤奋,经常不耻下问的向老师问问题。
错误理解:常会理解为不顾自己颜面羞耻低三下四地问别人问题。
常会理解为不顾自己颜面向不如自己的别人提问题。
英文解释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
2.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3. be open-minded in study; condescend to ask for advice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
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寓意: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关键词:不耻下问 故事
作文七:《快乐的“不耻下问”》800字
快乐的“不耻下问”
[真诚为您服务]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的犹太先知,他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渡过红海,前往上帝所应许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地,在长途跋涉的途中,他得到上帝所颁布的有名的《十诫》。一位母亲在加油添醋地讲完摩西的传奇故事后,问她六岁的女儿:你说说看,摩西和他的族人为什么会在荒野中流浪四十年,女儿想了想,回答:因为摩西是先知,他不好意思向人家问路。
真是童言无忌,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两性之间的一个有趣差异。在小女孩的认知里,摩西显然是迷路了,但他为什么不好意思问路呢,除了摩西是先知外,还因为他是个男人。一个自以为能力很强、无所不知的男人,最不喜欢开口请求人家的帮助,即使是问路这种小事。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开车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路时,女驾驶较常而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向人家问路,但较多的男驾驶却宁可自己绕来绕去,直到逼不得已时才会开口向人问路。为何要如此硬撑,因为问路表示有求于人,会伤害到他们的男性自尊。不只问路,其它像找数据、如何操作仪器等,男人也都比女人更不愿意开口求人,这除了男人独立性较强,认为求人不如求己外,更因为来自别人的帮助常被解读成是来自别人的威胁,特别是来自下级或同等级人士的帮助,或者是别人帮助的是他引以为傲的领域,那都会让他觉得自己被帮助者比了下去,心里很不舒服,而产生挫败感,甚至认为是种耻辱。所以很多男人宁可硬撑,也不要他人帮助。
当年孔老夫子鼓励君子要不耻下问,正表示很多男人都耻于下问。这种为了维护自尊而不想寻求帮助的做法其实相当虚幻,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各种资源和支持,拒绝别人的帮助就是在增加自己失败的几率,到头来反而更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女人较会寻求并接受他人帮助,并不表示她们依赖性较强或脸皮较厚,而是她们较愿意和他人相互支持,乐于帮助他人也接受他人帮助,从帮助他人中得到快乐,同时也让别人因为帮助自己而获得快乐。
既然迷路了,那就早点问路。不只自己早点解脱,还能给别人提供快乐,如果
你是男人又是先知,那对方就会更加快乐。
作文八:《不耻下问的故事》500字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作文九:《不耻下问的意思》3100字
篇一: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来源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来源: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选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就是说“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为耻。”我想,这句至理名言应是我们当代学生乃至全社会所应具备的。
一定就有人问:“为什么呢?”
敏,乃勤奋也。好,乃喜爱也。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你勤奋好学终会有所成就。当你学习时,必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必然的,有何“耻”可言。通过勤奋学习,会增长见知,提升自我;不耻不问,又会进一步地升华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况且,对于社会来说,每个公民谦虚而优秀,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将得到无限的发展。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那又怎样去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说起来简单而又复杂。
第一,敏。即是勤奋。要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努力去工作、学习。当然要付诸行动,嘴上清谈有什么意思呢?还要能坚持,有恒心和毅力。当然需要不是外界环境的干扰, 仍旧能继续学习。像**少时不顾家里的反对,克服贫穷,毅然出门求学。没有读书的环境,就在繁闹的街边读书,丝毫不影响他学习。也就在这嘈杂中成就了一位伟人。
像汉代孙敬读书的“头悬梁”,战国苏秦读书的“锥刺股”,都是敏而好学的体现。喜爱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不止只有学生当如此,工作中的人也是这样。
对于“敏而好学”也许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耻下问”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这可不仅仅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人的天性往往不可思议。有的人位卑才低,求教于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没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卑求教于位卑,以才高者求教于才低。往往会觉得别扭,也许会感觉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这种感觉多半来自于心理压力,我们当然要克服它。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问个问题有什么嘛?”“他也许比我强呢!”“别人才不会这么在乎我呢,何难堪之有”???。。。。。。在自我暗示下,可以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不久之后,定会有显着效果。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人前人后都保持谦逊的作风,忘却自己造成的思想上的尴尬,久而久之,习惯了, 也说真实了。
努力吧,朋友们,你一定会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的。
篇二:成语不耻下问的解释
《我喜欢不耻下问这个成语》
我喜欢不耻下问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
问。
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科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84岁高龄时,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
的基本知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任务,追求学问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我们要不耻下问,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学们: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我们要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篇三:论不耻下问之意
论不耻下问之意
论语在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其中不乏有其精妙之处。不过今天在这里,我想就论语里面的一个词语谈谈我的理解。它就是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篇章,其原文是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句子,在古往今来经常被人们引用。但是,关于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一直有些迷惑,但最近似乎对它有点理解,遂说出来与大家明白。
关于不耻下问这个成语,人们对它的意思有以下两种观点,1.不以不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不以不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关于这两种意思的理解,我有以下观点:
首先针对于第一种观点,不以不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仔细想想这句话,似乎其中便有不妥之处,既然不如自己,为何还要向他们请教呢。难道一个深有远谋的人在决策一个问题的时候,还得向那些没有成见的人去咨询一下自己的计划是否得当,是否周全,若有人稍有不满,然后全盘否定自己当初周密的计划。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想当初,商鞅在秦国变法,不知得罪多少老氏族,况且多次被老氏族诬陷,甚至公子虔也对商鞅怀恨在心,但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变法的决心,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使秦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由一个弱国变为一个强秦。所以,既然明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又何必在重大决策中问他呢。不过现实中,和不如自己的人谈论某些方面的问题,那也只是交流而已。
关于第二种意思的理解,不以不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如果放在新文化运动以前,其意思可以理解,但是,在这个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这句话如果说出来,就想必不是那么的正确了。道无尊卑,何谈不如。况且古人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故君子应当礼贤为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此种意思在今天不能说它正确。但依然时不时有人说出我们要“不耻下问”。请问,道不同,何来“下”。
那么,既然以上两种意思都不正确,什么才是适合于这个社会的意思呢?我想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这样的理解最合适,那就是“我们要不以低下自己的头来向别人请教为耻”。成语“不
耻下问”中,“下”应理解为“低下自己的头”的意思,而不是前两种意思中“不如自己的人”亦或“不如自己身份高贵的人”。这种理解,既不缺少对贤者的尊重,又避免了理解者对身份的特殊理解。
文章结尾,我想说的是,既然时代赋予我们对某些事物特殊的含义,我们平常人又何苦墨守成规,去使得贤者的思想那么的不可教条。抓住事物的本质,用一颗灵感的心,去使得这些意思更加完美。
作文十:《不耻下问的故事》800字
不耻下问的故事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春秋时,卫国有个叫孔圉(yǔ)的大夫,非常虚心好学。在他死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zhāng)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授(shòu)予他一个谥(shì)号叫“文”。孔子的学生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把孔圉称之为文,便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又虚心好学,从不因为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xiū)耻,所以称之为文。”( “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