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事情的议论文》15700字
事情的议论文
事情的议论文篇一: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概述: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文体简介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议论文的种类1 立论文1、定义: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2.、要求:(1)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
(2)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3)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2 驳论文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乙方的观点2.、方式:(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 :定义: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议论文的三要素-介绍1:1、论点: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一般表现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2、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 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3、论证过程: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周密,讲究说理的艺术。介绍2: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在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下面的仔细看看,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一)论点(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2)论点
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3)论点的位臵: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臵。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二)论据(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2)论据的类型:?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
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三)论证(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比喻法、对比法。?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
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介绍3:详细说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
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臵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
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
误解自己的观点。2.驳论: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1)反驳论点。反驳主要是反驳论点,因为议论的根本目的在于阐述见解,发表观点,如果我们不能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见解,那就要用各种方法来批驳、否定这一观点、见解,指出它的荒谬或虚假。反驳论点就是针对对方论点直接驳斥。 反驳论点的方法之一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某一论点的错误,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来直接反驳,或者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剖,直接指出错误所在。 反驳论点的另一种方法是归谬法。归谬法是以某一个论点为前提,按照逻辑规律进行合理的引申,但是引申出来的结论却是荒谬的。由于引申出来的结论无法成立,因此,引申出这一结论的论点也就不能成立。写作中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运用归谬论证揭示其“非”,能收到澄清认识的良好效果。 反驳论点还可用反证法,即作者并不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谬误所在,而是建立起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新论点,通过充分论证使这一新论点树立起来,于是与之相对的论点便不驳自倒了。 运用反证法应注意的是,所反驳的论点与自己所证明的论点应是互相对立,不能相容的。这样才符合逻辑学上矛盾律的要求,达到肯定这个否定另一个的目的。(2)反驳论据。反驳论据,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反驳对方论点的途径。在论证过程中,论据乃是论点赖以支撑的支柱,如果论据不能成立,那么论点就失去依托,不攻而自垮。(3)反驳论证。反驳论证,这是通过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论据与论点之间不符
合逻辑关系的漏洞来否定对方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这样的论证,需要对于对方的言论作冷静的分析,发现其中逻辑推理上自相矛盾之处,然后予以有力的揭露。(4)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事实论证.介绍4:一、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论点的位臵一般有四个: ?文题 ?开头 ?文章中间 ?结尾2、论据: 用来证明论 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 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 ?最好具有新颖性。 ?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理论论据要注意: ?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要精 确,不能 篡改、歪曲。?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3、论证:论证时使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
论文一般以立 论为主。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式结构 b、对照 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也叫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 作论据来证明论点,俗话说事实胜于 雄辩。b、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除引用上述介绍的理
论论据以外,还 可以引用一些古 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 文的文学性。c、对比论证(也叫正反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d、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文学性、说服力。二、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 段落与段落之间 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 、对照 、层进 、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 “有”、“还有”“虽 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是等。三、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尤其是议论文,是奖善惩恶的,是对 人们进行规劝疏导的,是对人们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须有说服力,并要有正确 的价值取向。认真上政治课,经 常的看看说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将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提高我 们认识能力,对我们写作,尤其是议论文 的写作大有好处。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说服力的作用。议论方法:1、演绎论证法: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是从一般到特殊。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持就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2、其他方法:
此外,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像借古论今法,采用数字法,排比论理法,描写论理法等。我们掌握的方法越多,说理就越有深度,有说服力,就越具有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
议论文结构: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2、分类: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例2.“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常见的考试题型:(,)找出论据加以概括(人名,事件名,论据属性) (,)论据作用(为论点或分论点服务) 具体的如: ?事实论据:引用事实,通过举___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的观点,用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 ?理论论据:通过引用___,充分有利的证明了___,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
对比论证:通过___与___对比,突出观点。从而证明了___,使论证全面。?比喻论证:用___来比喻___,突出有力的证明了___,从而证明了__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具体的语境要具体分析。(,)根据论点补充论据(作用: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更具普遍性)(,)反推论点(,)解析语段中论据使用是否恰当(质疑:属性,全面性,典型性,呼应关系)
学习方法:初学这些议论文的操作方法,可以从模仿开始。以一篇文章为例。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 : 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论部分 :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 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
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 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 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 “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 题。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
的意义,把事 例紧 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和写作这种文体。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议论文所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这三者的紧密关系,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 考场如何写好议论文:1.写好字: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2.拟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
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3.开好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4.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
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5.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
事情的议论文篇二:10个励志哲理故事(议论文)
10个励志哲理故事
1、不信赖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军号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气力无限但万万不行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致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心地推想箭杆、箭头的容貌耳旁好像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真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特殊所向披靡。当销声匿迹的军号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告捷的英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嘱咐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
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事实。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接触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好像霎时间失去支柱的屋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极重地啐一口道“不信赖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负寄托在一只宝箭上,何等愚蠢,而当一小我私人把生命的焦点与把柄交给别人,又何等危险~好比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把幸福寄托在怙恃身上;把生涯保障寄托在单元身上??
提醒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尖锐,若要它弹无虚发,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价值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临集会室里的200小我私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计划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如果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而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照旧有人
举起手来。
“朋侪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怎样看待那张钞票,你们照旧想要它,由于它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学习青春励志故事 10个励志哲理故事。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议或遇到的逆境击倒、欺压甚至碾得赴汤蹈火。我们以为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天主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损失价值。在他
看来,肮脏或清洁,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提醒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奇特的——永远不要遗忘这一点~
3、昂起头来真美
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以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东家不停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可是挺兴奋,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各人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课堂,迎面碰上了她的先生,“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先生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获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劳绩,可往镜前一照,头上基础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漂亮,而许多人却由于太在意外
表而失去许多快乐。
提醒无论是贫穷照旧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照旧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4、绿叶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信赖,总有事业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告急的病人从房间里瞥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所有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由于生掷中的这片绿,病人竟事业般地活了下来。
提醒人生可以没有许多工具,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涯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5、飞翔的蜘蛛
信心是一种无坚不催的气力,当你坚信自己能乐成时,你必能乐成。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岂非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谁人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已往的,厥后,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
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战战兢兢,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此外物体上,走过空隙,再爬上劈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云云。
提醒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劳、敏感、默然沉静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则,八卦形地张开,好像获得神助。这样的结果,使人不由想起那些默然沉静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6、阴影是条纸龙
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攻击,但这些攻击事实会对你发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议权在你手中。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内里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只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样平常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巨细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事业泛起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逐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提醒运气一直藏匿在我们的头脑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差别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非由于他们天生的小我私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由于他们没有头脑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逐步地找准一个偏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泛起新的洞天。
7、乐成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不是由于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由于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战书茶的时间,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乐成人士谈天。这些乐成人士包罗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缔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诙谐滑稽,举重若轻,把自己的乐成都看得很是自然温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海内时,他被一些乐成人士诱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强调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乐成履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乐成的人。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以为很有须要对韩国乐成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
1970年,他把《乐成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结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首创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以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征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天下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小我私人斗胆地提出来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其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资助,但我敢一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发生震动。
厥后这本书果真陪同着韩国的经济腾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由于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乐成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一定的联系。
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恒久地坚持下去就会乐成,由于天主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厥后,这位青年也获得了乐成,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提醒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听说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都能做到,该战胜的难题,也都能战胜,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盘算。只要一小我私人还在朴素
而饶有兴趣地生在世,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摆设,都是水到渠成的。
8、永远的坐票
生涯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获得最好的。
有一小我私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远程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措施实在很简朴,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已往。这个措施听上去似乎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
他说,这是由于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搭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讨论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搭客容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外貌征象疑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站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缘;纵然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驻足之地
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以为不值。
他们还担忧万一找不到座位,转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涯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畏惧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乐成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搭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提醒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9、心中的顽石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缔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头脑中的顽石。
以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约莫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摔倒就是擦伤。儿子问“爸爸,那颗厌恶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这么回覆:“你说那颗石头喔,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间,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映能力。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其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生气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覆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
小时间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很是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摔倒几多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土壤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巨细,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谁人庞大的外表蒙骗了。
提醒: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天下沉闷而无望,那是由于你自己沉闷无望。改变你的天下,必先改变你自己的心态。
10、追求忘我
不要把自己当做鼠,否则一定被猫吃。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诠释的瘫痪症,损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搭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形貌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
于是保姆把
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候,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刻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漂亮的小鸟。
事业发生了,孩子由于过分地盼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逐步地走了起来。
今后,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也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事情的议论文篇三:有志者事竟成议论文
有志者事竟成议论文 第一篇:有志者事竟成
从古至今,没有人能不下工夫就作成一件事。在中国有一句千古不变的话,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志”乃“志气”,所谓“志气”,也就是“毅力”。一个人,如果连微不足道的“毅力”和“志气”也没有的话,那他将会一事无成。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有志气,什么事情都能办成。”翻开历史的典籍,便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爱迪生,他为了发明电灯,都失败了1000次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放弃。最后,他还是成功发明了电灯,他是靠了什么,还不是靠了志气和那坚强的毅力吗,
还有身残志坚的大师史蒂芬霍金,他先后毕业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在他美好的大学后期,他竟患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半身不遂,不过他还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惊人的毅力,进入了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他是靠了什么,他不也是靠了坚强的志气和毅力么,
再说我自己,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由于我动作敏捷,长的也不
错,就被舞蹈老师选中了,刚开始我跳的最不好,常被老师训的哭着回家,爸爸见了,就对我说:“乐乐,你不要一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要坚强,明白吗,”从此,我就发奋学舞,成为了“舞林”中的佼佼者。我又是靠了什么,还不是靠了那坚韧不拔得志气吗,
有志者事竟成。
第二篇:有志者事竟成
志,乃要有所作为的决心;成,是有所成就。凡学业、事业,小至应试中第、谋取官职,大到江山社稷、民族兴旺,能有所成就者,无不有志之人。“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可以做到~”这不是一句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这是被歧视的中国人民的“志”,它让童第周、詹天佑在世界人面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骄傲。
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风云变幻,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年代,义无反顾地揭反封建之旗帜而起,用无比犀利的笔去
唤醒沉睡的民众而成为现代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当初,热衷于自然科学的青年鲁迅,觉醒到即使体格如何健壮的中国民众若也只能做枪毙示众的材料,或当麻木的观众,这对于中国的社会改革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拿起了笔,愿“我以我血荐轩辕”了。如此刻骨的选择,如此坚定的志向,让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座昆仑。
俯首皆拾的桩桩事例无不说明了“志”对于“成”的重要。无
志之人犹如置身于茫茫荒漠看不到绿洲而唯有汗竭而亡。
五岁即可“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只因其父贪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其丧“志”最后“泯然众人矣”。更有无“志”而“江郎才尽”者,比比皆是。若“仲永”“江郎”者因其才而立志,我们的祖先也许就有太多的“爱迪生”了。
然而立志易,成就难。西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僧皆有去南海之志,然,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者一瓶一钵至矣。为何,只为富者只“欲”未动,而贫者不懈努力。如此,富者只是空想,即所立之志毫无付诸行动,这般纸上谈兵,与无志者有何两样,
因为有志,小溪汇成了大海;因为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绿叶;因为有志,人类助长了山峰的高度。让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构筑我们的梦想吧,因为我们有志,并会为梦想拼搏的,我们将会是大海、绿叶,站在山顶的那个就会是我们。
第三篇: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
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
作文二:《议论文写作的周密性》11800字
议论文写作的辨析法与周密性
第一, 议论文写作倡导论证式语言,避免就
事论事的描述性语言。辨析,就是维
护论证周密性。辨析,意味着对论证
对象进行剖解,发现其中各要素的关
系。利用两个概念,或多个概念“辨”
出其中的差异点和相似点:共同点之
辨,是为了寻求共同点中的差异点,
差异点之“辨”,是为了“辨”出特
点。找到特殊点,是议论文论证的重
要目的。
第二, 辨出特点,就要寻求议论文写作的相
对周密性,避免论述的偏颇性。追求
周密性,则要在论证过程中主动寻求
潜在例外。找到例外,将例外吸纳入
论证系统中,论证出所谓例外在那一
个层面上呼应论点,这样的论证方法
就是主动地去寻求论证的周密性。
第三, 如此,例外不断出现,意味着论证的
层次越来越多。议论文论证就要寻求
较深入的层次性,避免在单一层面上
堆砌论据。论据的是拿来分析的,不
是用来不证自明的。论据是用以提升
论证的层次的,不是用来做单向的重
复的证明。
第四, 议论文写作倡导论题的集中性,避免
论证对象的不断摇摆、转换。
第五, 议论文写作倡导一定的批判性,避免
空疏的人云亦云。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议论文的辨析力
议论文论证过程中的不断辨析,最终是
为观点的周密性服务。
议论文是什么呢?议论文不是论点文,
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论点是靠论证 “辩”出来“逼”出来的。论证不是单靠一个大前提往下“压”,而是靠“求证”往前“探”。抛出一个观点或一个关键词,就要寻求不利于己的潜在观点,瓦解了显在或潜在的反对观点。对立面消解了,观点的成立可能性就大
了。议论文应带有辩论的技巧,辩论的技巧之一就是主动挑战自我的观点。挑战就是检验。论证的过程就是要想方设法检验你的观点的正确性。
第二部分、议论文的层次性
停留在一事一议的水准上,不懂得从多
种事例中抽象出规律来。这往往造成议论文的论证无层次性。
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
所谓层次,不是为层次而层次,而是在“攻”“防”兼顾的论证过程中,将问题论“小”。什么是论“小”? 论“小”意味着不是简单地发布大道理,而是在约束话题的规模。一步步设定话题成立的条件,这一步步论述的的过程,就能催生论证的层次性。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这意味着论证不是一二三四罗列特征,论证不是特征描述,不是开中药铺。论证就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议论文既是层层推进,那么,推进的动力就在于不断地质疑,能够不断自我质疑的议论文是最
具有挑战性,也是最能体现论证周密性的。所谓质疑,就是对第一层面的观点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的性质提出疑问,进入第二层面的进一步辨析,看看第一层面的论点适用范围能否拓展,适用的性质要不要改变。以此类推。
第三部分:议论文的批判性
议论如果议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内容,将
最终破坏对议论文的学习,没有立场的议论文不可能是好议论文。议论文的论证不是为一个缺乏立场、面目可憎的老旧观点服务,只有为新颖观点服务的议论文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从技巧说,议论文是论证文,从立场与价值说,议论文是论点文,两者都结合好了,才是议论文。当然,若还有文采,懂得调动各种修辞手法,那是锦上添花。
案例一、
浙江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
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
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
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
的路还多!(文章第一段明确地提出问题,明确身份的不同可能导致的冲突。)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于具体的当下语境中,迅速提炼
概念,命名为“经验论”,并对“经验论”提出质疑。)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恰当地引经据典,以“道”为中心,表明在“道”的
面前,角色的作用将不以年龄资历为依据,而是依从“道”的规律性。这就让论证转入对年少者有利的层面。)
很大一部分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
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
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看得更远。(这是全文论证最具辨析色彩的段落,有了辨析,才有深刻度。文化根基论,表明老者的经验并非一无可取,同时,告诉我们年少者的发展,离不开继承。这就突出了年少者的发展的不是空穴来风,表明角色的转换不是为转换而转换,而是因为要适应发展的需要,这照应了“道”的规律性,同时使得论证的依据更充分。论证往往要照顾对方可能存在的质疑,对方可能会问“难道年少者的创新就可以不依靠老者的指引和教育吗?此段辨析的重要性就在于不否认老者的根基的重要性,但除了根基,还要进一步的创造,下一段就在深化这一思路。)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
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
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年少者的优势和更多的创造的热情与探索的勇气,在此段中成为论据,“额外养料说”是作者的最重要的依据,虽然这无法成为饱和的论据,但有一定的说服力,此段从上段延伸而来,
以“额外养料说”论证年少者角色的优势。这也是辨析。)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
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强化前一段的论证,不断为角色转换的可能性提供论据,同时抓住生活条件\生命力\思想观念等关键依据为转换提供论据)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
缺乏的。 (最后概括实现角色转换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再进入新的层面,论述角色转换的困难和少者\老者在冲突中应有的心态与各自的作用,这无疑将问题的讨论引入更深一层。)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再次强化中心论点,点明角色转换对社会进
步的重要作用,提升文章的高度。)
文章朴实无华,但每一步都有依据,都有论证,不强词夺理,不夸夸其谈,不敷衍,不偷换概念,而是沿着核心主题步步深入,层层论述。虽然有些观点可商榷,但考虑到高考文章往往只能照顾到某一面的深刻,可算
是好文章。
案例分析二、
05年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说“安” “安”字有很多含义,其中之一便是
“安逸”,“安逸”其实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不把话说死,可见其议论的审慎。)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一种安逸;“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安逸;然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后的一杯清茶、一壶酒也是一种安逸。安逸是一种释然,是一种随心,是一种大风大浪后的平静与享
受。(马上将大风大浪与安逸联系在一起,自然,巧妙,迅速地将安逸的潜在的“消极因素”释放出,可见这个学生一上来就知道做一番“暗辩”。这个转折使他的文章往更具主流
价值认同的层面上靠拢。因为爱安逸容易与懒惰划等号。事实上,这个论点的提出,是一个小小的冒险,因为作者要能说清楚陶渊明、周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存在着“积极的安逸”。若说不通,则全文不通。)
佛祖释迦牟尼放弃自己王子的奢侈生
活,宁愿漂泊于世,苦求真理。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到完善。他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安逸。这样的安逸不同于安于现
状,是他在艰难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升华中寻得的。这样的安逸也不等同于安乐。(论“小”之第一步,深化了“安”的内涵,这是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说清楚“安”的内在含义)他在找到完善的自我之后,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巡游世界、暗渡众生。因此,安逸,是找到真理后内心的平静,是修行自我后无私的奉献。(延伸,强化,“不,而是”的句式有效
地阐明此处“安逸”的性质。)
陶渊明抛下尘世的功名利禄而归隐田
园。无论是他曾幻想的武陵桃花源,还是他自己所经营的“草屋八九间”,他都在追求一种安逸。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想让物质的铜臭味破坏他心中的圣境。他的这份安逸,有别于一些人的逍遥快乐,有别于朴、纯洁,回归人类本性的善良与自然。(释迦牟尼是自我升华式的精神安逸,而陶渊明的事例则是叛逆者回归自然式的安逸,两种类型不一样,安逸在此有了不同的心态,更细化,其内涵亦进一步丰富。不过,这进一步分析作者未做斩钉截铁判断。)
李白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斥,但他可
曾想到,后人眼中的他,没有被官场失利的阴影所遮蔽,而是一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情万丈的诗仙!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流传百年,世人称赞,又胜过了多少苦苦追求一官半职,终生逃不出科考的人!他的释然、豪爽,不也是一份安逸吗?不被名利所束缚,这份安逸,就是当时的皇帝也难以享有。没有这样的安逸、洒脱,李太白怎能留给后人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
句呢?(李白很多时候是很追求名利的,这个例子不好。)
安逸给予世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不是众人分食的一块蛋糕。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着的一种态度。(太于丹了,这种布道语言的出现,恰恰是论证无力打算敷衍的开始。“安逸”平等吗?不平等。许多人事无法“安逸”的,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当
我们奋斗一生,努力追求过自己的理想后,我们也许有了白发,也许皱纹爬上眼角,但此时,我们能够说,自己的能量曾经真正的释放,自己曾经真正拼搏过、付出过,即便没有来生,我们也不后悔。这时,我们得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安逸,我们此时才真正能够微笑,能够宽容,能够无悔。(这儿所说的安逸与生命的关系略牵强点,应该抓住前头对“安”的分析,告诉读者普通老百姓的“安逸”也是同样有价值)
案例分析三 说“安”
提起“安”字,你多半会看到国人微笑的脸,是啊,有谁不喜欢“安”呢,“安”就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至少,国人多是如此看的。(从人们对“安”通常的反应开始议论,已经在准备挑战人们对“安”的看法,“居安思危”议题已经在悄悄地酝酿。) 这时想起了一个王朝的都城——长安。
这座都城,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辉煌,它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它有着动听的寓意——“长治久安”。在我看来历史不外乎乱世及治世,因此以治而安,安而成功,在这个“长治久安”的都城中,唐王朝的统治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就了大唐在历史中的盛世,缔造了中国在世界的辉煌。而长安,仍然是静静地矗立,即使它有当时的繁华,纵然在百年的历史中也有过动荡,它仍矗立着,宠辱不惊,因为它的名字中充满了人们的希冀——“长治久安”,因而我们说,“安”字绝妙。(由一个盛世的都城的名称“长安”到一个没落王朝的都城“临安”,这个议论的线索当然不是仅仅是围绕着城市之名,而是分析国人心态中对“安”带来的辉煌带给我们的骄傲,说出“安”对于我们民族性的重要性。)
人们希望获得“安”,历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制造一个“安”的局面。(说明包括统治者在内也希望“安”,而不是求“动荡”。)
然而,真是“安”吗?(“安”只是暂时的,“安”的背后潜藏着危机,一句质疑,其实是对求“安”求“稳”的希望和可能的质疑,此处开始拓展其议论。) 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这些具象化的典故都可视为论据,以诗人的绝望和痛苦论证“不安”的严峻性是在我们的民族历程中是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恰恰与“偷安心态”有关,“偷安”是一种负面的“安”,这种“安”最终会导致彻底的崩溃。偏安心态将导致脆弱的安,这是文章的主旨。 )
那个在不安中求安的宋朝啊,悲凄的宋朝有易安居士携所有家当追随朝廷,而最后也只得叹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那执政者不是“人杰”,更不会,也不愿做“鬼雄”,她只愿在风雨飘摇中“一晌贪欢”,莫“辜负了窗前月明”就好。(由李清照的诗歌中非常巧妙地联系到“一晌贪欢”的“偷安”的统治者,至此段,由求安的可理解性和偷安的危险性已经获得辨析。“安”的内涵,由“求安”到“求安”不等于“偷安”,安定是要有尊严的安定,而不是奴隶式的安定、鸵鸟式的安定,这样的文章就不是简单地理解安的表面意义,而是第一步将“安”的意义界定为国之安定,祥和,再进一步分析“安定”不是求来的,也不是靠“偷安”能苟延残喘的,而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安”是一种幸福,但对幸福的追求,是有条件的,一是这种幸福应该是一种有尊严的幸福,二是要看清楚幸福背后可能潜藏着危机,没有一定危机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可值得警惕的。这就是议论,命题的议论文首先是要寻找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
步步探讨这一问题,找出这一问题有可能导致的糊涂的认识,再进一步为论述正确观点寻求依据。)
于是我感叹,从古到今,国人一直在追求“安”,可能真如鲁迅先生所述,即使只是做奴隶吧,只要有安定的环境,那也是万幸了,所以我们一直坚信“跟着安定走,幸福向你招手”吗?所以我们可以抛弃土地,抛弃尊严吗?所以在动荡的晚清,我们签下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吗?
不要因为“安”而丧失了我们中国民族的气节,我们喜爱“安”,然而我们也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贪“安”,而蒙敝(应为“蔽”,评者注)了双眼。想吾泱泱大国,几千年基业,定要将“安”字慎选。
从“安”说到安乐繁荣,这是第一步的概括,由安乐繁荣,联系到历史上除了安乐繁荣,还有脆弱的繁荣,充满危险的繁荣,偷安的繁荣,并进一步提出居安思危的要点,这就是分析,这种分析中还包含着对盲目乐观片面追求安逸的批判。有概括,有分
析,有批判,才是好的议论文。
案例四、
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原文之二:
拒绝平庸
福楼拜曾写过《庸见词典》一书,他在书中以戏谑的笔法列举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
当,有见识,起笔好。同时,论点摆出来了,“大多数”中常常藏着庸见,观点鲜明。) 其中的诸多词条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
意义,如
我们身边定然有这样的人在。他们即使变为
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
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全文的灵魂性句子,这就是议论,议即辩,辨析出观点的最明晰的意义,告诉你拒绝平庸,既不奉迎,也不孤傲。议论将拒绝平庸的观
点具体化,具体就是告诉读者这种态度的特性是什么,不是什么。)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
当然,拒绝平庸而顺应内心,是有难度的。纵使是特立独行的韩寒也不能轻易地拒绝平庸。他曾立下不签售、不代言、不商业等等
对平庸很可能堕落为平庸的广告。可见平庸的力量有多大。因为反对平庸本身在消费社会里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陷阱。)
作家们对此总是最敏锐的,鲁迅作品中的
牲。(?)纳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个不愿卷入集体活动而想独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扰同化,最终被殴打致
死。这些作家都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虽然此段议论不如前个层次,但还是有拓展,由自身抗拒诱惑的难度说到外部环境的包容度,都是从拒绝平庸这个论点出发,一路写来。)
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
度。(合拢观点,再次辨析,再次表明立场。好文章。)
案例分析五 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
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
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四季观。)
而如今?(反问引出当下“反季节”的悖谬。)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
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溪流没有了流淌的床;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城市化工业化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无疑使季节人工化,或者说人工迫使季节丧失了季节性。这种文章是议论文中能够自由挥洒才情的一种,是以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论述,不应狭隘化地排斥此类优秀作文。否则尼采的文章都不能算议论文了。)
工厂的烟囱多了,挺拔的大树多了,宽阔的大道有了,山间宁静的小路没了。
哎,我们多么可怜啊。办公室一族无论严寒或酷暑,总有空调机调节室内温度。办公室似乎可以称得上“四季如春”,可君不见那里面的空气如何的污浊!(季节延伸到白领一族中,最具成功特征的人实际上牺牲很多,作者嘲笑这种“牺牲”,同时亦有所同情。)
一名演员,必须在酷夏顶着大太阳穿冬天的棉袄,还要对着摄影机微笑,显得“很温暖”。外面,明明大雪飘飘,她还要穿着清凉的夏装在台上演出,演出夏天的味道。(嘲弄的口吻,都是在论述背离季节之自然规律的荒谬性,这是以口语化形象化的语言批判这种形象。)
可怜的人哪!
季节,如此与他们格格不入。季节很艰难地想走近他们,他们有些人却用手一挥,摆开了四季。
有的人汲汲追求,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名望,所以他们厌恶四季,一年到头只要能西装革履,风风光光就行。这些人,是季节该抛弃的人!(批判)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喜欢季节,可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上,没有安排与四季见面玩耍的时间。他们是被迫
离开季节的。(原因)
能不可怜他们吗?(态度)
案例分析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师
化用钱学森一句惊世之问:“为何中国
不出诺贝尔奖?”中国又为何不出大师?恐怕在光怪陆离纷繁嘈杂的现今社会下,我们自可从袁隆平这位不像大师的大师身上寻找答案。(能从材料中抽象出“大师”问题,并进一步质问,很不容易。)
话说回来,中国也经历过大师云集的时代。远的不说,近的就五四以来,陈寅恪、康有为、鲁迅、梅兰芳、“三钱”??从科学领域至人文领域无不是星光璀璨。然而时代走入时代,许多基本的价值观似是被磨去了光泽,大师也难像钻石一样闪耀人心。事实上,民族的文化复兴需要大师的出现这一先决条件。因此,我们极有必要在这个时代呼唤大师。(我们需要大师,也曾经拥有过大师,今天更期待大师。)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断然
不会有伟大的人。”所有天赋异秉才华聪明都首先服从于徐悲鸣所言“一意孤行”的“一意”,于我认为即责任感和必将为社会之建设做出贡献的意志。(原因之一)若无此意志,我们很难理解为何袁隆平要顶着烈日只为培育更高产的稻米,亦难理解钱学森为何放弃美国优裕的生活回国参与建设,梁思成夫妇为体力奔走于荒郊野岭采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数据。“铁肩担肩义”的责任感是大师存在的必要条件,亦是人们从内心敬仰大师的情感所在。 接下来的一段是进一步分析出现大师的必要条件。
要一生执着于“一意”,是极不容易的。人易被物质纷扰所影响,这于此时代犹甚。(困难)因此大师需清静之心态并将摒除内心的躁念。朱利安·本达曾对学者如此解释:“这其实应是一人不计较物质所得的群体,缘于他们的成就更多来精神层面。因此是说:我的国度不属于这功利世界”之人。袁隆平至今生活朴素,衣着如普通之农夫,毫无大师做派;居里夫人不为名誉所倾倒,后
半生仍投身实验室的程度令爱因斯坦都为之佩服。这一切均说明对物质生活不过分地看重是对大师们“一意”强有力的辅佐。
袁隆平平易近人,“稻穗下乘凉”以形象亦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件往事。某机构邀爱因斯坦前去演讲,爱因斯坦全无大师盛气凌人说教之意,竞令其司机前去。大师的成就固然高,然而能端平了自己不在名誉中膨胀了自己,仍能平和自然地“晒着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在稻穗下乘凉”的,犹需一种气度和境界。
章诒和曾说:“大师的产生一需个人造诣;二需师友相助;三需环境相佐。”在一个催生快速短期成果,以实际利益为标准的体制下确是难寻大师,寻得的或多为权术大师。大师诞生刻不容缓仍需安静纯净的土壤。也许在一个逐渐尊敬大师的国土里,大师们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带回曾之绚烂。
宋代张载曾说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期待一位位如袁隆平般的大师级
的人物,能让中国的精神文化复兴不再无从谈起。大师对民族的重要性
案例七 困境造就英才 (此文章作者有更进一步提高议论文水平的才华和能力,可惜,作者不太明白议论文是要将论点剖开,加以分析,才有深刻的可能性。)
是谁,弹出世间绝唱?是那位双目失明
的老者,无心世俗,灵魂得以升华。 是谁,吟出千古诗篇?是那位潇洒浪漫的诗仙,鄙弃官场,心灵得以自由。 是谁,造就一代王朝?是那位忍辱负重的小卒,心怀大志,生命得以永恒。 (此三段都不是议论,浪费。)
困境造就英才,平坦闲适的生活只会令人们麻木,如同终日行走在平地上的人永远无法品尝到屹立于高山之巅的快感,(高山之巅是困境吗?)在困境中生存,在困境中勃发,这也便是成功的必须。(此处提出观点,他人也很容易赞同这一观点,问题在于,你要分析的就是为什么在困境中才能勃
发?要知道,在困境中也可能消沉、颓废、自我麻醉,甚至自我毁灭。那么,在困境中勃发的原因何在?)
牙买加的孩子大都是苦孩子,博尔特也不例外,他选择长跑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优越的训练场地,没有良好的休息场所,他毫不介意,他只希望飞向自己的蓝天。然而,教练告诉他他并不适合长跑,而且短跑他并无优势,身高偏高,四肢协调不好。博尔特沉默了,但他的内心有自己的计划:每天坚持3个小时的跑步训练,坚持做四肢协调运动。日复一日,多少次汗水浸湿了衣服,多少次的摔伤,他都默默坚持,因为有梦在心中。金牌青睐的不是好吃懒做的人,而是“黑色闪电”博尔特。(例子好,陈述好,然而,与博尔特相反的例子又有多少,光有这个案例,还无法论证困境出英才。关键是要议论什么样的条件才可能在困境中催生英才。文章依然未进入分析层面。) 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
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
对困境,相信困境造就英才。(看来,作者要突出一点,那就是具有自我拯救能力的
人,困境对其作用才是积极的、正面的。从这一点分析,论证才可能周密。)
当记忆的潮水缓缓流过心的河床,于是他来了,我始终不能忘记---霍金。他扭曲的身体让我惊讶,他超人的智慧让我叹服。只有他最能阐释生命的价值,坚强的意义。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献身于科学事业。不要说你遇到了困难想放弃,摸摸你的手和脚都还在,我们就没有资格轻言放弃。困境造就英才,你应该相信自己。(霍金只有一个,并且此处案例不是纵深,而是平行,此例与前例只有交相辉映之功用,缺乏进一步剖解的功力。)
长记邵丽华绚丽于舞台的美丽;长记李丽帮助孩子们筹集慈善基金的会心的笑容;长记来自异国的萨布利亚,纵使双目失明,但更多人从她的眼中看到了光明?? (依然是重复,同性质例子多了,但论证力并无加强。)
困境吹皱心里的一江春水,但生命之花
于此却绽放得更美。
困境捉弄无数人的命运,但命运之神于此指明了新的方向。于是---
请谨记:困境造就英才。 文字很好,但不懂得论证,不了解论证
的周密性的重要,止于同类案例原地踏步地重复观点,缺乏观点的拓展与延伸,如果能多分析逆境和困境什么样的因素有利于什
么样的人发挥其潜在能力,文章就有说服力了。
按例分析八 付出与回报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
一种用心的付出,最终都会或多或少的回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努力的付出造出了“东方魔稻
因为在商场上用心的付出,所以马云
有了成为阿里巴巴CEO的回报。或许我们都会惊羡于马云现在的成功,然而当初他从一个普通的英语教师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商业精所付出的汗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他坚强地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心地付出自己的一切,所以他成功了。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努力的付出,“阿里巴巴”这份礼物是他得到的应有的巨大的回报。马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唯有付出,才能有回报。(袁隆平恰恰不是商业化的成功人士,他成功之草根性是他最突出的特征。这样的案例对应于袁隆平,不能说有错,但说服力不大。)
因为在体坛上有用心的付出,所以网球选手——李娜,再次站上最高的颂奖台,为中国体坛再创另一个奇迹。就如冰心奶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美丽,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艰辛的汗水,洒满了牺牲的亘雨
同样因为在乐坛上用心的付出,歌星周杰伦用他的歌声牵引着无数年青人的心。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天王巨星。然而,在周杰伦刚刚出道之时,他仅是一个酒吧的唱手,他的创作无数次地限制片商无情的拒绝,但因为心中坚定的信念,他仍继续努力付出,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点,最终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成为无数青年歌迷心中的“神”。周杰伦的成功告诉我们,有付出就有回报。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努力,用心地付出。 ’ 付出与回报是相伴存在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仍存在着那种不付出却想有回报的人,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啃老”一族,他们整天无所事事而却幻想着意外的回报。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用自己的付出却收获人生的硕果。
付出与回报存在着必然的关系,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扬起生命之帆,用真心的付出为动力驶向成功的波岸,收获人生的硕果,得到应有的回报。
案例分析九 知足者常乐
穷人身处社认为会的底层,对他们来说能吃上一餐饱饭,就已知足,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快乐。而富人却不知满足,希望每餐的山珍海味,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未必快乐。袁隆平虽然每天做着别人看似不屑一顾的
工作,他却很快乐,因为他脚踏实地,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换来中国13亿人的粮食,他是一个知足的人,在别人看来,每天在阳光下工作室十分辛苦的,而他却认为这是对身体有益的,所以他是快乐的。只有知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地快乐。
袁隆平的问题恰恰是不知足。所以,要论知足,一定要分析袁隆平在什么方面知足,在哪一方面又是不知足。
每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时,都让我不断地位陶渊明鼓掌,他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可在官场上为自己留一席位,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骨子里流着一股部屈服于名利的血,让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田园生活虽然平淡,但是他是快乐的,因为他乐于过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没有美味的菜肴和华丽的服饰,但是青菜豆腐和破衣对他来说已经十分满足,正因为他的知足,所以即便在山野间生活的他也依然快乐无限。
陶渊明的知足与袁隆平的“知足”有可比性吗?牵强。
现在的我们仍是无法忘怀那一次的大
屠杀,人们的血染红了整座南京城,他们本可以快乐的生活,却因贪婪无比的日本人破坏两恶他们本来宁静的生活。日本是个岛
国,面积很小,所以就想通过侵略中国来扩大版图,他们不知足,他们的野心越来越大,想要侵占整个中国,可是他们就因为不知
足,而被我们打败。他们并不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双手染着鲜血。所以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更牵强。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富足,可以作为孩子的我们仍是不满足,老是向父母伸手要这要那,不了解父母的辛苦。而生活在乡村过
着艰苦日子的孩子早已学会自知,所以我们未必比他们开心。
所谓知足的人常常得到快乐,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不应要求物质和名利,只有知足,我们才能真正快乐。让我们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吧。
作文三:《议论文的说服性》14800字
(一) 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 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 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 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 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 读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 (《文章例话》 ) 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 表示作者的态度 (即观点) , 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 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 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 表示判断, 只表达发问, 等待回答。 “论权威”、 “青年运动的方向”,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 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 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 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 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 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 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 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 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 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 实的描述和概括,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 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 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 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二)安排要富有逻辑效果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安排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中心论点 能否得到突出,能否有说服力量。安排得好,不但思路顺畅,层次分明,而且富有逻辑说服效果;相反, 不但思路滞涩,层次不清,而且缺乏逻辑说服力量。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各种文体的文章的安排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各种文体思维形式的不同,安排也有各自的特点。 议论文不同于描写记叙的文章。 它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进行安排的。 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 式”。这“三段式”是个基本型。由于论题、论点、论据的广泛,内容的各种各样,不仅序论、本论、 结论三个大部分变化多端,就是其中每个小的部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 变化多端。
1、序论
序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 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注意。常见的序论写法有如下几种: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例如:
有步骤、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引进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高速服务,这是当前一项 重大的经济方针。
B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 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 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那么,怎样阅读议论文 呢?
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 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 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 现在篇末; 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如 《想和做》 ; 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 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 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 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引论———本论 ———结论 )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 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 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 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怎样写好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 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 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 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 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 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 )这正说 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 ,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 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 就是证明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 必须由论题、 论点、 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 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 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 内容、 组织结构的线索。 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 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 如“什么是人才学”, 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 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 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 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 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 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 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 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 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 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 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论 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二)安排要富有逻辑效果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安排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中心论点能 否得到突出,能否有说服力量。安排得好,不但思路顺畅,层次分明,而且富有逻辑说服效果;相反,不 但思路滞涩,层次不清,而且缺乏逻辑说服力量。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在议 论文的写作中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各种文体的文章的安排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各种文体思维形式的不同,安排也有各自的特点。议 论文不同于描写记叙的文章。它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进行安排的。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 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 本论、 结论三部分。 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 这“三段式”是个基本型。由于论题、论点、论据的广泛,内容的各种各样,不仅序论、本论、结论三个 大部分变化多端,就是其中每个小的部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变化多端。 1、序论
序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个 概括的了解,并引起注意。常见的序论写法有如下几种: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例如:
有步骤、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引进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高速服务,这是当前一项重 大的经济方针。
B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例如: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经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 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这个问题被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 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C 提示内容,对全文作扼要的介绍。例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为了叙述的方便,分为十二个小题目。在这里,也 要说到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重点是讨论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D 因事设问,启人思考。例如:
武钢孟宪成同志对一米七轧机工程所提的意见,十分肯定,很值得我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花费了全国 人民节衣缩食攒下来的钱,引进了当代最先进的轧钢设备和技术,为什么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果?今后怎 样减少以至杜绝这种得不偿失的建设工程?
E 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例如;
笼里养着两只母鸡,一只爱唱,另一只喜静。主人根据母鸡下蛋之后报唱的现象,以为所有的蛋都是那只 唱鸡产的, 因此很偏爱它, 捉得蟑螂也专是喂给它吃, 但日子一久, 秘密揭穿了:原来那只唱鸡下蛋很少, 而不叫的那只却一天一个,且蛋刚落地就一声不唱离开鸡窝,由那只唱鸡站在蛋边大喊大叫。
下文便由此及人,主张人要少高谈阔论,多干实事。
G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例如《不要打错了屁股》说的是领导干部有了错误,要引咎自责,不要向下推卸。 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龙文鞭影》中有一则《库狄杖吏》的故事:“南北朝库狄连姓,愚鲁,居室常患蝇,乃呼门吏杖之。曰 :汝所司何事!乃故放其入来。”本来门吏只负责看家护院,哪里管得了苍蝇,可是愚蠢的库狄却以不忠于 职守把苍蝇放进来为罪名,把门吏痛打了一顿。这就是打错了屁股。
上述叙论部分的开头,只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序论是议论文之首,在一篇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序论简明扼要,既能鲜明的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又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
2、本论
本论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证明论 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 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 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
本论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 并列式
并列式也叫平列式。它的安排特点是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论述。几个层次之间的 关系是平列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如张友渔的《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围绕健全社会主 义法制,正确地运用社会主义法制,以保证“四化”的顺利进行这一论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社会主 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制在当前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法律实施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主 义法制的关键。
B 推进式
推进式也叫递进式。它的安排特点是根据各层次之间的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关系来进行论述。如** 的《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郑重论述艺术民主的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就指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 是民主作风不够。接着,文章针对“一言堂”,不让别人讲话的弊病,对症下药,阐明“我们所发表的意 见,都允许大家讨论、商榷”的道理。最后集中分析批判“五子登科”(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 子、打棍子)的坏风气,只有去掉“五子登科”的坏风气,民主风气才能建立起来。再如**的《崇高的 理想》 由远到近, 从古到今, 围绕中心论点, 步步深入地阐发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 最伟大的理想。 C 推进和并列的结合式
这样安排的文章,一般是篇幅较长的。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以安排形式为主,中间杂以别一种安排形式。如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个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 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推进式。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 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平列式。就整篇来而言,这叫推进式中包括着平 列式。作者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好的表达效果。
以上是议论文本论安排的三种基本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本论部分究竟采取哪种,这要根据文章内 容的需要决定,不能随意安排。
3、结论
结论,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做出答案。结论是全文的综合与概 括,总结与提高。
(三)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的写法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 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
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 问题。论证的方法同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 运用。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
1、举事例
举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 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 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 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 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总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 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2、事理引申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已知的事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所以又有叫 “演绎法”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发扬民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央的决策是在广泛地发扬民主的基 础上形成的。中央允许同志们遵照正常的组织程序提出意见,但是绝不准从事党章所不允许的活动。这就
是说,我们并没有限制民主。但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允许随便发表和中央相对立的意 见或不一致的意见。我们大家都晓得,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这里面提到的“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干部和党员都要团 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这个论点是很有力量的。
运用事理论证常常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具有公认的真理性,用它们来证明某一具体事物的真实 性,是极有说服力的。这类例子很多,就不再赘述。
使用事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立论,应注意:
A 引用的事理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
B 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
C 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反证
顾名思义,反证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 证的一种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 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很明显,那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工 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这段文字中“如果”之后用的便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讲实事求是会怎样,而是从反而讲不实事求是会怎 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意义。在论证中,凡是为了证明自己主动提出的论点的正确,先证明与这个论点相 矛盾的另一个论点是错误的,或者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外一个论点是正确 的,都是反证法。
4、类比
这种方法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 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例如:
回顾苏联托洛茨基派在一九二三年这一年中**篡权活动的史实,我们不难看出:王张江姚“四人帮”一 九七六年在我国进行的篡党夺权活动,在很多方面就是托洛茨基匪帮的故伎重演。在本质上“四人帮”和 托洛茨基匪帮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穷凶极恶的野心家,祸国殃民的害人虫,不择手段的阴谋家,彻头 彻尾的反革命。这两个黑帮在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伟大领袖逝世前后,走的是同样的阴谋篡党 夺权的反革命道路,遭到的也是同样的人心丧尽,完全破产的可耻下场。
“四人帮”与托洛茨基派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类比。通过类比,“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面目暴露 得更加清楚。
在进行这种类比论证时,特别应当注意所类比的事物一定是一类,具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如同上例。如 果不属一类事物,虽有某些相似之点,只可以比喻,而不能类比,例如把革命人民对反动派的坚决斗争同 武松对老虎的斗争相比,只能说是比喻而不能类比。
最后谈谈练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对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 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
这里,写作、绘画、歌唱可以类比,因为这些都属于文艺创作的范围,有相同的本质属性。
5、对比
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 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 进行比较。例如《赞牺牲精神》 ,开始列举了太原工学院副教授栾弗,归国定居的年轻女科学家赵芬,上 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九旬老人徐良董,浙江省象山县无机轻体板材厂女青年郭秀莲与王竹平等人,为建设四 化甘愿牺牲一时一已的利益直至个人生命的模范事迹,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人们的牺牲精神。接着,文章批 评另外一些人:
可惜,现在有些人还缺少这种牺牲精神。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是四化大业,而是个人 眼前的“实惠”。不是吗???这种极端利已者的人生观,和前面那种人相比,显得何等渺小,和我们今 天的历史重任何等不相称?
牺牲精神是可贵的、高尚的,由于以利已广义者的人生观来反衬,显得更为可贵、高尚。真善美与假恶丑 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写作中能够经常运用这种论 证方法。
“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比如现在有些文章在论述党的某一经济政策的正确 性时, 往往讲到一个地区, 一个单位的生产形势, 群众生活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使用的就是这种对比方法。 6、因果互证
这是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它可以用原因来证明
作为论点的“结果”;以原因的必然性证实结果的必然性。例如**的《人的阶级性》中的一段:人的阶级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这就是说,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阶级地位,即站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即产生他们的特殊生活样式、特殊 的利益、特殊的要求,特殊的心理、思想、习惯、观点和气派,及其对其他集团人们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 系等等,而与其它集团的人们不同,或者相反。这就形成了人们特殊的性格,特殊的阶级性。
这段文字先讲了结果,亦即论点,然后讲促成这结果的原因,也就是论据。
7、比喻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 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论证中。这类例子多得 很。 例如**在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一文中针对一些同志对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连用随季换衣,孙悟空对付铁扇公主,“黔之驴”等三件事作比喻,深入浅出地加以阐明。再比如前面 讲“引论”时举例的《下蛋、唱鸡及其它》一文,通篇是用鸡的形象来帮助说明问题的,给人的印象是具 体的生动的,比喻是一种帮助说理的好方法,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缺陷的,特别是同论点缺乏本质上的内 在联系(有些喻体完全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事物) ,所以,它不能作为论证的主要方法。要透彻有力的论 证问题,主要还是靠对实际材料进行研究。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说理透彻,令人心悦诚服,主要不是 靠几个比喻,而是靠对当时形势的科学分析。
8、归谬法
“归谬”,就是导致谬误。这种方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用它作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 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
上面列举了几种主要的、 常用的论证方法, 其中, 除了“归谬法”专用于驳论文章外, 其余几种对于立论、 驳论文章都是适用的。
论证方法作为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反映,是不难把握的。有时,我们所以感到难,除了由于书本介绍有关 知识时显得过于零碎、抽象的原因之外,也有学习脱离实践的原因。联系实际,任何理论、知识都容易理 解, 也容易把握。 掌握论证的方法, 也是这样。 只要把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我们日常的认识活动联系起来, 再借鉴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又坚持练笔,一定会很熟练的运用这些方法。 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 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 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 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 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这种文体的写法。
1、议论文的三要素
每一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 三个基本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 用。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 5点要求:
①正确。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 的。
②鲜明。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 明确理解。
③严密。论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④集中。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 透,解决问题。要求集中,也就是要避免发生论点转移,后文的论说跟前文的论点有变化,或者概念上混 淆。
⑤深刻。文中提出的论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 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交代清楚。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 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从属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提出论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开头提出论点。二是结尾提出论点。三是篇中 提出论点。四是论点贯穿在全文中。通常的写法,以①②两种为主,习作议论文也应以这两种方式为主, 然后进而学习后两种写法。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因此,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事实材料中又 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实材料,另外,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一种。选择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对于正面的事实材料,首先是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论点就可 *;论据不真实,论点就可疑。其次是典 型性原则。就是要求选用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亦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作论据。一个论点,
往往有许多论据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证明它。但是在可以论证它的众多论据中,总有一些是最恰 当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典型的论据。此外,还要遵循新颖性原则。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容易被新颖的 材料所吸引,也容易对陈旧的材料产生厌恶。因此,对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必须遵循新颖性这一原则,重 新轻旧,求近舍远,在“新”字上下功夫。
对于反面事实材料应以有衬托作用为原则。议论文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需要多角度地分析、论证论点, 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去选择论据,既要选择正面的材料,从正面阐述事理;也需要选择反面材料,从 相反角度剖析事理,正反对照,以反衬正,突出中心论点。反面材料补充不能说透的结果。
对于数据材料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从表面上看,数据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实它有丰富的内涵,往往是 众多劳动的结晶、 辉煌成绩的表现、 不懈努力的反映, 或者是浪费破坏的记录, 将科学的数据引进议论文, 能增强论证的效果,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理论材料就是选用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典理论家的名言,科学上的公理、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道理等 等来作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是可 *性原则。 作为论据的依据,被引用的理论材料一定要确凿可 *,不论是引用名人的原话,还是引用大意,首先应搞 清作者是谁,不可张冠李戴,把孔子的话当作他人的话来引用。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核对原文不要抄 错;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做到对原文内容能够正确概括,做到准确可 *。其次是针对性原则。引用理论 材料的目的是为论证某个观点服务的,切切不可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架空议论。再次是引伸性原则。这 是说在引用精当的材料作论据后,不能就此完事,不作分析,这样有引无证,不能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 正确的做法是在引用理论材料之后,紧跟着就要对理论材料进行科学的推论,从中推导出新的含义,生发 出新的思想,进而推动文章的论证。此外,还有简明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 确,对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推导,还要 *自己去论证。如果引用过多的理论材料,以引带论,效果会适得 其反。
(3)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使论据与论点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论证的方法,一般都是先提出论题,经过论证、分析后得出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有的逐层剖析, 有的边分析边作结论,有的用设问引出问题进行论证。
写议论文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推理严密,合乎逻辑,说理透辟,不论立论还是驳论都要具有说服力。 2、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 做到:
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合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符合客观实际,并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 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作为论据的事实, 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以及统计数字等。 用事实作论据, 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 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 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 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 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 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 谬论驳倒了。
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 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 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 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 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 寸。 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 必须加以区别。 对敌人, 要无情揭露, 痛加批驳, 给以致命打击; 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 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决不可相提并论。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破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 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 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15— 1] 同学们大概经常听到、见到“开卷有益”这个词。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说开卷有益,开卷有 哪些益?开卷是不是都有益?请你针对“开卷有益”这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①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②论点要鲜明,论证方法得当,结构完整。
导思: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写好这篇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 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 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 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 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 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 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 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 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15— 2] 1939年,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郭老赐以墨宝(即请郭老题 字) 。 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平时做事马虎、 敷衍, 便问道:“写什么呢”那位同学漫不经心地答道:“随便。 ” 郭老眉头一皱,挥笔写下“不可随便”四个大字。
“不可随便”,言简意丰,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随便”。
请以《从“不可随便”谈起》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 的看法和认识;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600字。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 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 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从文体来看, 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 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 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 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 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 论)”。
作文四:《英语作文模板;议论文的框架( 4 ) 谚语警句性议论文》700字
( 4 ) 谚语警句性议论文 It is well know to us that the proverb: " ___谚语_______"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d value not only in our job but also in our study. It means ____谚语的含义_______. The saying can be illustr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examples as follows. ( also theoretically ) A case in point is ___例子一______. Therefore, it is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it is of great of importance to practice the proverb ____谚语_____.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e to realize that it is also of practical use to stick to the saying: ____谚语_____. The more we are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amous saying, the more benefits we will get in our daily study and job..
作文五:《英语作文模板;议论文的框架( 3 ) 答题性议论文》600字
( 3 ) 答题性议论文 Currently,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__作文题目_______ .It is really an important concern to every one of us. As a result, we must spare no efforts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s we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steps which can be taken to undo this problem. First of all, __途径一______. In addition, another way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of the solving problem is ___途径二_____. Above al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___作文题目______, we should find a number of various ways. Bu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would pref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is way, that is to say, ____方法_____.
作文六:《关于事情无绝对的议论文作文》8600字
关于事情?无绝?对的?议论??文作文?
?
篇一:? ?
议论文?范文?及点?评? 以“?回味?”为??题 作文?写作?指导?含例?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
有时?,我?们会?说到?两词?语:? ?
前瞻、?后顾?。人?生当?中,?既需?要前?瞻,?也需?要后?顾。??如果说前?瞻?打通了?与理?想的?通道?,那??么后?顾则沟连?出回?味的?桥梁?。? ?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作文?。? ?
要求:? ?
以“回?味”?为标?题,?不得?变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 ?
【点?拨】?“回??味”既须?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回味?”尽??管只是一??个词,但?它的?写作?内容??比较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不论??是古人的?事,??还是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但?又都?得品?出点??什么?东西来。?体会?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情感?,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可以?是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等。? ?
【优?秀例?文】? ?回 ?味 ?庄蒙正? ?三?月连绵不?绝的?细雨?又开?始营?造迷??茫的氛围?,对?江南?历史?的感?悟或?许只?能在?那最?凄怆?的回??味中。? ?
在南方?长大?的人?,呼?吸中?必有?荆楚?风的?节奏?,胸?怀内?必有?吴越?水?的柔情?。昔?日项?羽平?定天?下却?不在?秦地?称王?,可??见八年的?战火?驱不?走?霸王心?头对?江南?的眷??恋。“楚?人富?贵还?乡,?如沐?猴而?冠,?又怎?成得?了?帝业,?”故?萧何?如是?说。?北方?的秋?风永?远都?是寒?远的?,而?江南?的温?暖?却一直?让人?回味?,不?忍忘?怀。? ?
鲜卑?人骑?着高?头大?马,?轻易?攻破?了洛?阳的?城门?,彼?时没?有盛?世繁??华的牡丹?,只?有青?灰色?的城?楼在?夕阳?下茕?茕孑?立,?弥漫?出苍?凉的?气息?。没?有人?再去?回味?当年?西晋?士族?们南?下时?天空?中迁?徙的?鸟群?,以?及铁??骑踏破江?川时?漫山?遍野?飞扬?的旌?旗。?是时?的东?晋王?朝蜷?缩在?长江?以南?,并?被江?南的?温软?一点?一点?磨掉?了回?到北?方的?锐气?。江?南历?史的?感悟??中永远都?只有?最悲?怆的?回味?,舞?女的?长袖?卷过?萤萤?的烛?火,?华丽?的轻??纱摇曳生?姿,?连空?气都?随着?那杨?柳般?招摇?的腰?肢柔?软下?来。?南下?的士??族们终日?以雨?声为?节拍?,吟?唱着?流光?溢彩?的乐?章。?对江?南的?回味?,恍??如《玉树?后庭?花》?在奏?响。? ?
历史?无情?翻过?,但?谁又?会忘?记那?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南宋??王朝,当?彪悍?的蒙?古骑?兵踏?破江?南烟?花细?雨中?的沉?梦时?,那?份回?味中?又多??了一丝苦?涩。?南宋?,这?是以?江南?为都?城的?终结?,南?宋终?究没?能收?复山??河,却在?江南?的朦?胧雨?雾中?走完?了最?后一?程,?亦如?多年?以前?的东?晋。? ?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然?而这?座都?城仅?仅承?载了?两位?皇帝?的夙??愿就被历?史无?情抛?弃了?。这?颗长?江岸?边的?宝石?,正?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给予?了它?最灵?动的?光彩?。江?南的?宝地?,潺?潺的?水勾?勒出?石头??城中金陵?十二?钗的?红巾?翠袖?,孕?育成?北固?亭外?稼轩?词的?龙腾?虎跃?,《??玉树后庭?花》?在秦?淮河?朦胧?的雨?夜中?停歇?,“??王谢堂前?燕”?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间飞?过。?抬望?眼,?“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看,?“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谈?笑间?,“?六朝?旧事?如流?水”?,微?风过?,“?夜船?吹笛?雨潇?潇”????然而?,看?那六?朝六?代繁?华似?云烟?,对?这一?切?的回味??却只能用?惋惜?和悲?怆来?定格?。? ?
有时,?这份??属于江南?的回?味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游戏?,所??有的沉默?与想?象只?是为?了篇?二:?玉树?后庭?花》?在奏?响。? ?
历史?无情?翻过?,但?谁又?会忘?记那?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南宋?王朝?,当?彪悍?的蒙?古骑?兵踏?破江?南烟?花细?雨中?的沉?梦时?,那?份回?味中?又多??了一丝苦??涩。南宋?,这?是以?江南?为都?城的?终结?,南?宋终?究没?能收?复山??河,却在?江南?的朦?胧雨?雾中?走完?了最??后一程,?亦如?多年?以前?的东?晋。? ?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然?而这?座都?城仅?仅承??载了两位?皇帝??的夙?愿就被历?史无?情抛?弃了?。这?颗长?江岸?边的?宝石?,正?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给予?了它?最灵??动的光彩?。江?南的?宝地?,潺?潺的?水勾?勒出?石头??城中金陵?十二?钗的?红巾?翠袖?,孕?育成?北固?亭外?稼轩??词的龙腾?虎跃?,《??玉树后庭?花》?在秦?淮河?朦胧?的雨?夜中?停歇?,“??王谢堂前?燕”??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间飞?过。?抬望?眼,?“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看,?“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谈?笑间??,“六朝?旧事?如流?水”?,微?风过?,“?夜船?吹笛?雨潇?潇”????然而?,看?那六?朝六?代繁?华似?云烟?,对??这一切?的回味?却只?能用?惋惜?和悲?怆来?定格?。? ?
有时,?这份?属于?江南?的回?味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游戏?,所?有?的沉默?与想?象只?是为?了篇?二》?这样?的题?目主?要是?反映?人性?方面?的寓??意,?选取感情?的角?度,?比较?感性?一些?,贴?近学?生,?但要?写得?生动?、漂??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不??容易做到?的。?他说?,关?键在?于选?取的??事例能否?打动?读者?。? ?
广东卷? ?阅读以?下的?文字?,根?据要??求. ?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 ?
“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此?案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自。?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点评?:?
20?17?广东?高考?作文?从命?题作?文形?式,?变成?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题?目出?得不?错,? ?兼具文?化意??蕴、生活?体验?、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怀?等多?种升?华可?能性?。题?目第?一段?材料?指出?汤因?比渴?望?回归的??原因是因?为渴?望那?个时?代的?文化?,所?以考?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盛赞?中西?文化?,歌?颂古?今文?明,?从而?书写?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前进步?伐。?也可?以书?写中?国的?儒家?文明?,道?家文??化,法家?思想?,五?四文?明,?从这?个角?度入?手,?那么??很容易写?成一?篇议??论文,将?孔子?、墨?子、?庄子?以及??五四风云??人物作为?作文?的素?材。?题目? ?第二段?材料?居里?夫人?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与其他?三个?任务?构成?了对?比关?系,?体现??了作文的?思辨?性特?征,?旨在?引?导我们?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告诉?我们?人生?不能?空想?,应?该脚?踏实?地?的珍惜?现有?生活?,以?平和?的心?态直?面人?生。?从这??个角度可?以写?心态?、?脚踏实?地、?乐观?、创?造文?化、?构建?文明?等话?题。?这个?作文?题目?要写?成?功关键??在于多读?书,?积累?大量?的文?化素?材,?同时?要有?对于??人生和世??界,以及?影响?人类?文化?的重?要思?想的?理解??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自己?对于??人类文明?的认?识。?只有?读书?多,?并且?内化?了传??统思?想的同学?才能?将作?文写?深刻?。? ?
浙江卷? ?点评:? ?
从审题?角度?看,?比前??几年的作?文题?都容?易,?审题?基本?没有?难度?。?题目平?易,?难度?适中?。符?合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能?让大?多数?考生?有?内容、?有兴?趣写?,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命题?本身?不会?限制??考生的思?维。?另外?,试?题有?较大?的写?作空?间,?提供?了较?多的?立意?角度?,?也?体现了时?代精??神,“鼓?掌”?可实?可虚?,可?以激?发考?生的?想象??,打开?考生的?写作?思路?,考?生是?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来??的。从内?容角?度看?,命?题符?合学?生实?际,?考生??有话可说?,?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触,?“鼓?掌”?可实?可虚?,实?质是?人?生的理??想、价值?、生?活态?度、?思想?情绪?的外?显,?确定??“为何鼓??掌”“鼓?掌的?意义?”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 ?
山东卷? ?根据孙?中山?的一?段话?,自??行命题写?作文?。? ?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自?行命?题,?题材?不限?。? ?
点评:? ?
山东的?作文?题,?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考?生审?题立?意前?首先?要?清楚孙?中山?先生?这句?话的?伟大?意义?,对?人的?启示?价值?。就?材料?本身?,?可概述?为“?革命?成功?不能??缺少的?n大因?素”?,推?而广?之即?是“?做事?成功??不能缺少?的?n大因?素”?,如?果命?题人?不是??想让考生?就“?中国?改革?”这?不?可言说?的话?题写?篇古?代策?论的?话????而“成?功的?几大?要篇?三:? ?
尝试作?文? 尝试?作文? ?尝试?作文? ?
(一?)? 作者?:?
黄郁?婷? 祈福?英语?实验?学校??10c?班 ?人的一?生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尝试。有?些是??让我们感?到骄?傲的?尝试?,有?些是?让我?们感?到沮??丧的尝试?。而?这些?尝试?,即?使它?们都?只是?些小??事,却有?助于?我们?成长?。? ?
在我的?记忆??中,搭过?山车?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打?开门?就可?以感?觉巨?大的??热量,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游乐?园晒?太阳?。? ?
来到游?乐园?,人?多的?让我?都觉?得可?以绕?地球?两圈?了,?但毕?竟是?小?孩子,?看到?游乐??设施还是?会高?兴地?凑上?去排?队。?正当?我要?走向??旋转木?马时,?我哥?一把?拉住?我:? ?
哎,那??个有什么?好玩?的,?我带?你去?玩点?刺激?的。?于是??,他就拉?着?我?走向另一?条长?队。? ?
隔着?大老?远,?就听?见一?长串?的尖?叫声?,我?怀着?不好?的预?感抬?眼看??了看。天?啊~?竟然?是过?山车?~我?从来?不敢?坐过?山车?~我?立马?瞪了?哥哥??一眼,哥?哥只?是朝?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讲?。我?在越?来越?害怕?的绝?望中??排到了队?伍的?头,?在旁?人的?催促?和哥?哥的?怂恿?下,?好吧?,就?尝试?一下??看坐过山?车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心里?这么?想着?,我?慢慢?挪向?座位?。? ?
随着尖?锐的?铃声?响起?,过?山车?启动?了。?我紧?张地?闭上?眼睛?,只?感?觉车在??慢慢上升?,上?升到?很高?的地?方,?却又?停在?那,??很久没有?动静?。?我尝试?着睁?开眼?睛,?就在?这时?,车?子突?然急?速下?降~? ?我感觉?自己?像是??要脱离座?椅了?,吓?得我?连尖?叫都??发不出来?,这??时我哥对?我喊?了句?:?
你好?好看?看周?围有?什么?~我?勉强?看了?看一?旁,?周围?的景?物迅?速从??我眼前掠?过,?似乎?也没?那么?可怕?。突?然间?,原?本让?人受?不了?的热?浪也??变成了微?凉的?风从?我脸?上拂?过,?心里?那种?紧张?的感?觉也?烟消?云散?了。? ?
过山?车停?在了?终点?,我?根本?没有?预想?中那?样腿?软的?走不?了路?,而??是轻松地?就下?来了?。哥?哥搭?上我?的肩?,笑?着说?:?
都跟??你说坐过?山车?很好?玩的?。我?笑着?回答?:?
这趟?真没?来错?~我?对哥?哥说?。是?啊~?我们?再坐?一次?吧~?于是?,我??们又坐了?一次?。? ?
这是我?第一?次坐?过山?车,?没有?一般?人从?头忐?忑到?尾的?感受?。开?始?的害怕??,到最后?的无?畏,?这变?化就?是我?在尝?试中??的 收获?。每?个人?记忆??中都记录?了数?不胜?数的?尝试?,而?这一?次突?破自?我的?尝试?,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见证?了我?的成?长,?让我?感受?到尝?试的?快乐?~? 【教?师点??评】文章?选取?生活?中自?己亲?身一?件具?体的??小事——?坐过?山车?,来?揭示??主题 ?尝试?,写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过山?车,?但是??在哥哥的?怂恿?下,?第?一次勇?敢地?体验?了坐?过山?的刺?激,?从中?体味?到尝?试带?来的?突破?和快??乐,审题?准确?。从?行文?来看?,通?过层?层铺?垫,?最后?揭示?主题?,卒?章显??志。语言?表达?上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用?娴熟?,注?意了?细节?和场?面的??描写,符?合记?叙文?写作?的要?求。?不足?之处?在于?文字?的表?达和?内容?的选??择,还是?不够?准确?,尤?其是?立意?方面?,创?新性?不够?。(?指导?老师?:?
余卫??兵)篇二?:?
心静?则事?成议?论文? ?心静?则事?成议?论文? ?人活?在这?世间?,历?经无??数次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喜笑?哀怒?。在?得意?的时?候,?喜形?于色?,忘??乎所以,?在十?一的?时候?,火?头丧?气,?一蹶?不振?,心?也在?不断?的翻?滚颠??覆着。? ?
古语有?云:? ?
“心静?自然?凉。?”即?使在?炎炎?夏日?,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也?会?感到凉?爽。?静—?—人?之大?利,?躁—?—人?之大?忌。?而心?静更?是大?事者?必?备的武?器。? ?
《鸿?门宴??》中,相?遇因?为心?中对?刘邦?存在?些许?信任??,对范增?的意??见一直摇?摆不?定,?丧失?灭除??刘邦的大?好机?会,?成为?后来?的楚?汉争?霸埋??下祸?根。如果?后来?相遇?能够?衡量?权益?,天??下将会属?于项?羽的?。可?是他??没有;而?历史??也不允许?有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世?间,??一定有他?存货??的道理,?有的?人云?淡风?轻,??万事万物?如过?眼云?烟;?有的?人拖?泥带?水,??心总在摇?摆不?定,?等到?事已?成定?局,?才后??悔莫及。? ?
古人?曾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 .? ?” ?可?想而知,?心智?在古?人看?来是?多么?的重?要。??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飞的?快节?奏社?会,??人们不断??地奔波劳?累,??为了?更号的生?活,??更好的社?会地?位,?忘却?人最?初生?时的?本质??。成为只?会工??作工作赚?钱的?机器?。? ?
现代人?是心?中总?是装?满了?目标?,且?一直??在不停的?奋斗?中着?,心?理?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竞争?力,?导致?了大?部分?人患?上了?心理?疾?病,为?何那?些人?,不?静下??心来,驻?足观?看一?下周?围美?丽的?风近?百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 ?
心静?则事?成,?暂时?告别?一下?负荷?超载?的心?。放?松一?下吧?,也?许成??功就眼前?。? ?
心静则?事成?,尝?试着?单薄?名利?,爆?出云?淡风?轻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那?么你?将会?成功??的。 ?
心静?则事?成,?努力?着放?弃一?些索?念,?学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单薄?心性?,成?功就?在你?眼前?。篇?三:? ?
一件让?我难??堪的事情?作文? ?一件?让我?难堪?的事?情作?文? ?想起难?堪?的事,?发现?记忆?里这?类事?到真?不多?,这?大概?也是?让一?个人?真正?快乐?的?原?因吧~不?过偶?尔有?一件?小小?的糗?事,?就拿?出来??晒晒吧~? ?我家和?丹家??住得很近?,是?上学?放学?同乘?一辆?班车?的好?同学?。虽?然如?此,?但放?学回??家的那一?小段?路,?我们?并不?一起?走。? ?
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老天?的心?情似?乎不?好,?不断?在灰?暗的?天幕??上划下刺?眼的?荆棘?,北?风的?无情?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天?气里?,班??车点离家?再近?,妈??妈也会打?车送?我回?家的?。一?下车?,便?见妈?妈招?呼我??过去。狂?风灌?进领?口,?我不?由得?裹紧?外套?,奔?向妈?妈。?妈妈?见我?到了??身边便对?我说?:?
那边?有辆?车,?你快?去叫?丹。?我立??刻心领神?会,?这种?恶劣?的天?气,??妈妈是要?载丹??母女一程?。我?把手?比在?嘴边?做喇?叭状?:?
蛋姐?,车?~丹?与她?母亲?亦是?心领?神会?地点?头朝??我们这边?走来??。我?回头往妈?妈这?边看?了看?,发?现那?辆亮?着绿?灯的?车嗖?地从?身边?飞过?,车??内的司机?目光?瞥了?我,?丝毫?未有?停下?的意?思。?妈妈?努力?朝车?挥了?挥手?,无?奈之?下,?只好?用歉?意的?目光?看着?蛋姐?母女?:?
不好?意思?,车?跑了?。丹??妈浅浅一?笑:? ?
没关系?。便?拉着?蛋姐?转身?离去?。唰?的一?下,?我感?觉到?自己?脸红??了,这种?带着?些许?火辣?辣的?感觉?从双?颊到?耳根?,刺?激着?我。?伸手?摸了??摸脸颊,?冰凉?;又?摸了?摸耳?垂,?滚烫?。这?就是?难堪?的感?觉吗?,? 接下?来?一秒钟?,我?愣了?一下?,随?即又?不加?思索?地把?矛头?指向?了妈?妈:? ?
不是说?好你?叫车?,我?去叫?丹的?吗,?言下?之意?,你?为何?要分?心,?妈?妈的表?情告?诉我?,她?生气?了,?她大?声地?说:? ?
不是我?的错?。我?并没?有分?心,?而是?他拒?载~?一阵?沉默?,我??将信将?疑地做?着内?心斗?争:? ?
我错了?吗,?这时?又一?辆疾?驰而?来的?车在?妈妈?举手?招呼??下减缓车??速,内心?我是?对的?一方?占了?上风?。而??司机却在?看清?我们?之后?一脚?油门??扬长而去??,内心我?是错?的一?方占?了上?风。?无奈?之下?,妈?妈拉?着我?往家??走。 ?
一路?上,?妈妈?仔细??地分析了?整件?事,?总结?为一?句话?:?
在没??有了解到?足够?的信?息之?前,?不要?莽撞?下定?论和?批评?他人?。思??考良久,?我缓?缓颌?首道?:?
我明?白了?。? ?
北风继?续试?图钻?进我??的领口,?而它?却没?有冲?退那?徘徊?在我?颈间?的?燥热。? ?
?
作文七:《议论文: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活着》600字
原来,喜欢竟然是成功的阶梯和内在动力。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却不能让它喝水。学习也是如此,老师的作用只不过是把你领到一桌丰盛的宴席前,告诉你这道菜营养丰富,如何去吃,吃与不吃,吃多吃少,最终还要看学生的爱好与喜欢程度了。有一次记者问爱因斯坦你的成功是否是因为你的天赋时,爱因斯坦风趣地说:有天赋的人很多,而成功与否关键看你对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与勤奋。热爱者,喜欢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喜欢,也是幸福的源泉。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老朋友在公园里散步,一个是州长,一个是亿万富翁。州长向老朋友抱怨说他被政务搅得心烦意乱,经常失眠,并慨叹当初要是他当作家的理想不被生活改变,该有多好。而亿万富翁则向老朋友诉说金钱使他失去了自由,并对当年一个人坐在海边看潮涨潮落、晚霞翻飞的惬意念念不忘。这时他们看到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在草地上放风筝的愉快场景,异口同声道:他们真幸福! 于是,州长和亿万富翁走上前求教罗尔:幸福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们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说完,又放起了他的风筝。
你可能贫穷也可能富有,你可能平凡也可能伟大,你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换句话说,不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勉强 口,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只要你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要你所做的是你所喜欢的,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你就会体悟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不仅会使你走向成功,还会使你获得幸福。
人生苦短,来去匆匆,我们要想在短暂的生命之旅中有意义地存活,就必须淡泊名利,忘却世俗,脚踏实地地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为喜欢而活着。
作文八:《反驳性的议论文(四六级写作)》3100字
反驳性的议论文
写作练习
批驳观点式
A .一个错误观点。
B . 我不同意。
Many people argu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观点。
By saying that, they mean _________________对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解释。 An example they have presented is that _______一个例子。
(According to a survey performed by X on a group of Y, almost 80% of them ________赞成
这个错误观点或者受到这个错误观点的影响) 。
There might be some element of truth in these people’s belief.
But if we consider it in depth, we will feel no reservation to conclude that _______与错误观
点相反的观点。
There are a number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
Silence Is Not Always Gold
[审题 ]本文是一篇反驳性的议论文。要求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写作本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论据要能充分论证观点。
[写作思路 ]
第一段:给出别人认为“沉默是金”的观点,引出自己的观点“沉默不总是 金”。
第二段:举例说明在现代社会中,沉默有时会令你失去成功的机会。
第三段:分析例子,总结全文。
[作文范文 ]
Silence Is Not Always Gold
Last week I read an written by an office lady. The pany where she worked had two kinds of offices: cubicle office and window office. As a new employee she worked in a cubicle office together with tty colleagues. Two years later she still worked there and some colleagues who joined in the pany after her had moved into the window offices. She felt confused. One day one colleague who had a window office told her that window offices weren't given without request. But believing that she certainly would get one if she did a good job the woman had never asked for it. She finally realized that nowadays the pany wouldn't voluntarily satisfy your needs. She greatly regretted the loss due to her silence.
From the woman's experience we learn that silence is not always gold. In the
modern society one needs to speak out his mind and speak for his own interest.
主题型议论文
阐述主题型议论文简单结构模式
(1) 揭示成语、 谚语、 格言的蕴意 → 以例证展开论证 → 结论 (号召或建议)
(2) 引出主题 → 按照提纲要求进一步分析主题 → 结论 (联系实际给出建议) 阐述主题型议论文写作要领
这类题型大多是带一点说明色彩的议论文,它要求考生从一句话或一个主题出 发,阐述其内涵,说明其重要性并以考生自己的观点或自身经验结尾。
因此, 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要注意积累一些常用的谚语或格言并弄懂其中 的含义。另外,在举例说明谚语、格言所包含的道理,或进一步分析主题时,要 保证例证的说服力, 以及多个例证的有机连接, 切忌简单地罗列几个例子。 一般 最重要、最典型的例子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写作模板 ]阐述主题型
第一段:A famous saying goes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言或谚语 ).
It means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释义 ).
An example of this case is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解释 ).
第二段:Another case in point is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二 )/Secondly,_______ 第 三 段 :I like the saying ____________(名 言 ) which encourages me____________(理由 )
相关范文分析
Do You Agree with
First, work is necessary to our mind and body, but we need time to refresh ourselves as machines do to be refueled. Neither our brains nor our muscles can do without sufficient relaxation, since both are inevitably worn out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work. We should know that our capacity is limited. Too much work will dull our wit. Without recreation our brains could bee blockheads. I strongly hold the idea that one should stop working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work and work better. Second, play can do us good in many ways. Play is one of the natural sources of human ability. Life experience is what we get when we are playing, besides learning and working, in return, we apply our experience to our work. Play will help develop our minds, sharpen our intelligence.
In short, no matter what we are, either a mental toiler or a physical laborer, we have to follow
作文九:《议论文中的记叙性文字.doc》2100字
议论文中的记叙性文字
摘 要: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人记事类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议论文虽是以议论为主的文体,可道理讲得再多,说得再透彻,如果没有一定的事实为依据,还是稍显空洞。毕竟,“事实胜于雄辩”。而摆事实采用的就是记叙这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针对性;概括性;夹叙夹议性
一、针对性
在记叙文中,我们一般都强调记叙的六要素,强调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细致入微地告诉读者。而在议论文中,我们记叙的目的就为一个字――“理”,即摆一个事实,来证明文章论点。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甚至说一定不要去考虑故事讲得是否有开端有结局,是否讲得煽情,能否打动心扉,甚至能否博得读者眼泪。一切从论点出发,一切为论点服务,只根据论点需要来选取人物的某个方面或事件的某个阶段来进行记叙。这就是议论文中记叙的针对性。
如高考作文《诗意地生活》一文中的相关段落:
没有蓝天的旷远,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江海的奔腾,可以有溪流的秀美;没有红花的耀眼,可以有绿叶的悠然。
选择壮阔,选择显贵,选择平静,或是选择隐退,不如选择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的桀骜,是王维既知“都护来燕然”,还有心品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还有心听凭“云卷云舒”的闲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诗人一样记录美好的生活,但每个人都有权诗意地生活。
黑暗选择了她,她却选择诗意地生活,她用心体验大自然赋予她的一切,她用情为自己黑暗的世界画上太阳,画上彩虹,更用毅力充实着自己的智慧,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她甚至还可以笑着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诗意地生活着,享受着,更收获着,她的名字叫海伦?凯勒。
财富选择了他,他却选择诗意地生活,他总是穿着古朴的中山装,提着文具袋徜徉于燕园。他所追求的只是学术,功名利禄与他无关,富贵荣华也不能吸引他,他只爱看看北大的花花草草,爱看看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他是文学界的“常青树”,他的名字叫季羡林。
“丑陋”选择了她,她却选择了诗意地生活,她的脸是一张“奇怪”的脸,眼睛小得只是道缝,鼻子塌得仿佛容不下空气,而且是张“倒瓜子”,她乐观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她乐观地欣赏着自己的独特,用内涵完美自己的人生,活在当下,她的名字叫吕燕。
这篇文章列举人物很多,但无论开篇的李白、王维,还是正文的海伦?凯勒、季羡林、吕燕等,作者都没有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只是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海伦?凯勒面对黑暗、季羡林面对财富、吕燕面对丑陋等侧面,来证明他们都是“诗意地生活”这个中心论点。
二、概括性
议论文的语言基本要求就是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因而议论文中
记叙的语言就要以短小精干为主,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如果太过华丽冗长,只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这一段话可作为议论文中记叙的范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七八个事例,只寥寥几句~只取能论证论点的部分,点到为止,这就是议论文中记叙的高度概括性。
三、夹叙夹议性
夹叙夹议这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叙不可以展开,要简明得体;议的文字不宜太长,用语应精辟、凝炼。
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先议后叙。即先发表议论,再叙述相关人物事例。这种方式运用的是演绎思维,可以称为“演绎式”。
如高考作文《生活告诉了我》中的一段:
生活告诉我,勤能补拙。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天才,甚至被认为是“笨蛋”。但爱因斯坦却因此更加勤奋学习,花出比别人多出十倍的功夫,经过不懈地努力,爱因斯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科学之梦。
再如高考作文《错失微光之叹》中的一段:
科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心灵中偶然闪过的微光。魏格纳只因对世界地图随意的一瞥,脑海中闪现出两块大陆可以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的灵光,于是有了大陆漂移说的产生;阿基米德在进入浴缸的那一刹那,心中闪过一丝微光,最终求证了浮力定律??
(二)先叙后议。即先叙述人物事例,再进行相关议论。这种方式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可以称为“归纳式”。
如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中的一段: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有一次帮助老鼠摆脱了困境。老鼠对狮子说:“我会报答你的。”可狮子认为老鼠太弱小,也就没有把它的话放在心上。然而不久狮子落入了猎人的罗网,这时老鼠帮它咬破了罗网,使狮子绝境逢生。可见正是狮子当初选择了善良,才使它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这段文字中间二个事例的列举很难说是叙还是议,实际上是理性化的叙述,叙议一体,渗透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针对议论中记叙的这几个特点,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从而有助于记叙的内容对文章观点的论证效果。
作文十:《思辩性议论文》29300字
浅议思辩性议论文的写作
【内容提要】 “通过议论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深刻的思辩性” 业
已成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
一。因此,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业已成为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本文仅就如何
写作思辨性议论文谈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思辩性 议论文 写作
“通过议论文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深刻的思辩性” , 是 《语文新课程
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
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其然” (是什么) ,不知道“其所以
然” (为什么) ,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其然” (是什么)上,忽视从“其所以然” (为
什么)上去深入挖掘,缺乏思辨性。而我们都知道,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分占了 40﹪的最
高比重。况且,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故素有“一篇文章定乾坤”
之说。因此,欲在议论文写作中获得发展等级分,就必须计高一筹地注重思辩性。故此,本
文仅就如何写作思辩性议论文谈些粗浅的看法(如有偏颇,谨请同仁们不吝赐教) 。 在高中
政治学科中,我们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即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一切事物,在未
对其肯定之前都是不可否定的) 。 其内容十分丰富, 主要包含了矛盾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
展的观点这三大块。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主要要善于运用矛盾观点中的全面观点(两点论
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观点,发展观点中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就全面观点而言,即要
全面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同时还要看到事物的主
要方面。 一分为二反过来就是片面、 武断。 片面、 武断的根源在于 “过” 和 “偏” , 失却分寸,
从而经不起推敲和站不住脚。 毕竟, 真理往前走一步便是谬误。 变成谬误, 何以服人?所以,
在写作时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克服片面化。下面举个题目为例:。
题目:《也谈“多多益善” 》
这就必须全面分析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即“多多益善”与“多多不益善” ,确立论点
“多多未必益善” (因为这个论点相比而言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新意) ,显然只是罗列“多多不
益善”的现象是未深入本质的,要剖析“多多”与“益善”的本质联系,拟写作提纲如下:
《也谈“多多益善” 》
引论:提出“多多未必益善” (全面观点)
本论:
1.“多多”是否“益善”要看“度” (发展观点) ;
2.“多多”是否“益善”要看“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
3.“多多”是否“益善”要看“环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
4. 客观事物的 “多” 是否 “益善” 要看主观的人如何对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
结论:尽管“多多益善” ,然而“多多未必益善” 。
当然,辩证思想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也可理解为是对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又称
求异思维,主要从正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发表看法时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在文章中取
材立意时, 用前所未闻的新角度、 新观点去认识事物、 反映事物。 例如下面两则材料:1. 志
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 :”我不是什么英雄 ,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 , 后来转回地方 , 我
也是一个兵 , 现在离休了 , 我还愿当一个兵 , 这辈子我掂量自己 , 只要够个兵的份量 , 也就心满
意足了 . ”
2. 拿破仑说 ,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在写作这篇材料作文时,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因为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
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我们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
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 思的观点。所以,在提炼论点时 , 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 . 所说的统一点 , 就是指合理点 . “要 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 。 “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 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 , 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 , 那么提 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提示立意角度 :要想成就事业,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有谦逊的品格。
再如 《近墨者未必黑》 这个题目, 其最成功的写法就在于要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必须深刻,说理必须透彻。
在立意时,可以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 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 “黑“与“不黑” ,取决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质 的高低。因为“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 “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 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 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惟有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就是要探明事物产生 的原因。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方可言之成理。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缘于客观事物的产生、 发展和消亡,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在溯因时,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 进行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
其次, 要再问几个 “主要为什么” , 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在找出了产生某一 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 从而抓住主要的根本性的必然性的程度最高的原因。
再次,再问几个“为什么的为什么” ,以探求产生原因的原因,分
析某一结果,并不要求罗列一切条件,而是要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 (原因 ) 放在最主要 的位置,透过表面原因,探求那些产生原因的原因。
诚然,在历史和现实中, “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的事例都很多,议论的关键在 于能否自圆其说,说出道理,举出真实和可靠的例子。比如, “孟母三迁“,是“近墨者黑” 的论据,但也可反其意用来证明“近墨者未必黑” :
“有人言之凿凿:盂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孟母三迁。但我想说:人的成长更重要 的是人的主观作用,外部因素的影响毕竟是次要的,正所谓:近墨者未必黑!孟母三迁,客 观上固然为孟子潜心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但假若孟子是一个顽劣而不愿上进者,即使孟母 四迁,迁进孔府,孟子也未见得便能成才。 ”
又如,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也一般认为是“近墨者未必黑”的论据,但是也有反过来 有力地证明“近墨者黑”的:
“事实证明, 污秽的环境中长不出洁净的幼苗。 莲虽然是 ‘出淤泥而不染’ , 但它毕竟已 经出了‘淤泥’了,倘若它还是埋在污泥中,一样也是肮脏的,不信你挖出它的根——藕来 看看。 ”篇二: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议论文要想突破 42分, 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对一个问题的分析, 如果只 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 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 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 “是什么” 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 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 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 ,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 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 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 老是浅尝辄止, 拿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 这年的作文 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 ”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 说“不” ,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 ,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 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 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 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 “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 穿” ,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 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 “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 述, 当然也就很难抓 “准” 了。 要想抓准,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 ,就什 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 ,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 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 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 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 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 ,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 “尊重他人” , 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 能写出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 能够尊重他人, ?? 这就是一种强加 , 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
面没有辨证分析 , 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 , 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 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 中, 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 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 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 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 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 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 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 题的实质, 形成正确的观点。 这样, 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 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 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 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 利用课前五分钟, 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 课上, 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
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 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 万卷书,胸中无适主” ,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 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 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 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 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 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 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 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 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 型事例, 第一步就做好了。 当然, 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 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 (或命 题内容要点 ) 进行分解, 若各小点对应相似, 整体必然神合。 要注意的是, 不应站在单一角度 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 面看实质。 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 但只下一个结论, 这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分析。 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 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 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 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 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 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 、 “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 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辨证性话题作文, 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 避免片面地看问题; 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 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
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 有“自由”无所谓“纪律” ,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 ,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 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 束。 再如 “平凡与伟大” , 从一定意义上讲, 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 “平凡” 也就不会有 “伟 大” 。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 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 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 ,我们只 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 , 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 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 . 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 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 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 ,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 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
两面破除愚昧, 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 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 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 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 ,对此就可诠释
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 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 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 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 “蔺相如能够 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 争霸诸侯。 忍让, 顾全的是大局, 着眼的是未来。 在争端来到眼前时, 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 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 “没关系” ,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 步海阔天空。 ”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 损害时, 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 , 我国运动员中 , 不少名将失手 , 而黑马却不时杀 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 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 不可少。篇三:议论文思辨性
议论文思辨性
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 积累是不行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 不是完全 “无知” , 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 对一个问题的分 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 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 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 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 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 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 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 :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 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
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 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 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 做了委婉的批评, 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 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 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 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 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 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 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
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 “鱼”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 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 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 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 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 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 多种多样。 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 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导
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 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 ,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 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 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 ,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 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 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 老是浅尝辄止, 拿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 这年的作文 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 ”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 “不” , 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 “不” , 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 思辨性不强。 议论文, 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 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 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 “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 穿” ,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 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 “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 述, 当然也就很难抓 “准” 了。 要想抓准,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 ,就什 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 ,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 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 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 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 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 ,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 “尊重他人” , 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 能写出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 能够尊重他人, ?? 这就是一种强加 , 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 , 这些伟人之所以 能够取得这些成就 , 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
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 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 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 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 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 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 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 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 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 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 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 利用课前五分钟, 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 课上, 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 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 万卷书,胸中无适主” ,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 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 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 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 与用。 在此基础上, 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 又要认真思考, 学与用要结合起来。 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 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 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 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 (或命题内容要点 ) 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 体必
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 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 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 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 写作时, 当得出某个结论时, 不妨再想一下, 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 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 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 、 “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 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 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 避免片面地看问题; 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 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 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 , 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 ,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 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 ,从一 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 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 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 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 ,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 于关爱” ,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而对 “自信自满自负” , 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 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 . 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 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 ,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 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
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 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 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 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 ,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 己” ;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 我上面所讲的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 “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 就是有很强的辨证 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 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 出
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 “蔺相如能够 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 争霸诸侯。 忍让, 顾全的是大局, 着眼的是未来。 在争端来到眼前时, 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 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 “没关系” ,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 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 , 我国运动员中 , 不少名将失手 , 而黑马却不时杀出。 前者说, 压力太大, 影响了发挥; 后者说, 没有什么压力, 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 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 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 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
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 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 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 豁然开朗, 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 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 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 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 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 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 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 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 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 不够的, 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 但集体 (团体) 的生存, 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女排在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 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 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 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 ◆常问路 的人篇四: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里的“析” “理”两字非常重要。 “析” 本意是用斧子去砍木头; “理” 本意是 “治玉” , 后引申为 “纹理, 条理, 道理” 。 物一则无文, 有时候,分析问题就如同顺着纹理砍木头。在这里, “析”是方法,是手段,庖丁解牛,切中 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 “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 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理”出“理”来。
013高考议论文写作的 4种思辨性
源自 高考作文
话题是“尊重他人” ,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 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 ?? 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 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 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 第十三课
怎样写思辨性议论文 范例导引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文章中如何体现思辨 色彩? 出乎其外, 静观宇宙之奇妙, 俯察人世之百相, 沉思生命之至理。 入 乎其间,亲历世事之莫测,感悟人情之无常,力行经世之高志。 呜呼,在这“出”与 “入”之间,包含的不正是一种智慧、潇洒,有重千钧的极品人生吗! 分 析 作者高 标“出”世“入”世两大极致人生境界,指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出”于世外冷静思考,更 需要入乎世间奋不顾身地去践行理想。 作者思想深刻, 识见不凡, 融情思与哲理于一 炉, “出” 与 “入” 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范例导引 2 思考:下面文段如何多角度联想, 辩证分析? 如果我们把仰望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 会发现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 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结合。法国文学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大师雨
果,也有脚踏实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而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 与脚踏实地兼备而成。三千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 发展,他们见事而歌,不平则鸣,这鲜活的情感故事,被《诗经》写实记下,记录的是先民 们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 分 析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本来是对立的 两端。 实际上是一个 “寻找梦想” 与 “追求梦想” 的问题,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你可以说 “仰 望天空”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而“脚踏实地”则是朝着那个方向一步 一步地稳健前行。 仰望星空固然必不可少,脚踏实地也不可或缺。有目标不行动则会 好高骛远,有行动没方向将是浑浑噩噩。 概念界定 思辨性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 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自觉运用辩证 唯物主义原理与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各种复杂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 拓展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 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 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 思辨性议论文常用方法 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 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 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 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突破点一:思辨性议论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阅读下 面的材料,思考:下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人们历来把“作茧自缚”喻为自己束缚自 己。我却不以为然。蚕儿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它是自知自如的,为的是圆一个飞翔 的梦。它躲进自己筑的“小窝”酝酿、修炼,功德圆满之日,正是破茧而飞之时。从这种意 义上来说,我认为“作茧”并非“自缚” ,而是“自励” 。 分析 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一 反固有的看法,重新定义“作茧自缚”的含义。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问题式议论 文经常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 产生新认识, 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思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 些固有的观念、 惯常的做法 , 取其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 由于他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变了, 因此能够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而别具一格、 出奇制胜。 小练笔 请以 “为金钱正名” 为题 写一段文字。 要求:1. 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2.在段落中观点要明确。 答案示例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 照我看, 这是错怪了金钱。 钱本身在道 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可怕的不是钱, 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但也可能不会。 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也都有不贪者。所以,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议论文思辨新维度 语文作文详解及范文
议论作文,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文体。你知道吗?高考议论作文还有四种非常重要 的思辨性,他们究竟是哪四种思辨性呢?同学们赶紧来学习一下。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大都是以考“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在文章里能够以“哲理思 辨”来表达,就十分重要!所谓“思辨” ,简而言之,就是“思考辨析” 。那么,你怎么去“思 考辨析”呢?在此教你学会四种“思辨”表现形式。
第一种,内涵周密的思辨性。在撰写文章的前夕,你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的审察,不 要遗漏一个议说的可能项。比如,我曾出过一道题为《谈“学问” 》的大作文,请应届毕业生 来习作。不少同学都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道理,然而却不能“科学周密”地将“学问”的全 部内容论证到。 我在进行作文评讲的时候, 就给同学们写了下面四个写作提纲, 它们分别是: (1) 、 “只学不问” , 是“掉书袋” ; (2) 、 “只问不学” , 是“偷懒虫” ; (3) 、 “不学不问” , 是“大白痴” ; (4) 、 “又学又问” ,是“智慧人” 。我用形象化的比喻,来告诉同学们:“学” 与“问” ,实际上它有四种辩证关系。所以,你在论说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可缺一” 。 由于 “人生阅历与实践经验” 的不足, 同学们在撰写作文时, 往往会 “挂一漏十、 偏面不全” 。
而改变这一毛病的最有效方法, 那就是多多参加 “社会实践” , 从中 “观察、 体验、 了解” 之。
第二种,开掘深邃的思辨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它都是“一
分为二” 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 那么你对 2011年的上海高考大作文, 就不会有误解了。 比如,
我曾出过一道有关牙买加百米女运动员奥迪的材料作文,全文如下:“ 42岁的奥迪,在国内
参加选拔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百米竞争。我们知道,一般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时期是 18 岁到 25岁。然而 42岁的奥迪,在预赛里就被淘汰了,因为她没有跑入国际田联规定的
百米比赛起码资格线。失望的奥迪,流着热泪,只能低头慢步走出田径场。请自拟题目,撰
写 800字的议论文。 ”怎样理解本材料的正确内涵?我们知道,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
强” , 不离不弃、 顽强拼搏。 人道中年的奥迪, 依然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奋斗不已, 即使失败,
也毫不后悔。 “精神”比“金牌”更显重要,奥迪的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在挫折中奋勇挺
进” !她“虽然成绩失败,但却是精神的成功者” 。
第四,对立统一的思辨性。在现实生活中, “苦乐、祸福、爱恨、毁誉、美丑、好坏、成
败、 ”等等事件,它都是“运动、发展、互转、变化”的。此外, “快与慢” 、 “个性与共性”
等社会现象,从根本上看,也都应该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
到这一点,那么写高考作文时,你就不会产生疑惑或偏颇了。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内容提要】 :什么是思辨性; 思辨性不强的议论文的缺憾; 不仅议论文的论点要有思辨
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那么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写作时又该如
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正文】笔者参与了 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平卷,发现一个现象:议论文要想突破
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
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
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
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
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 ,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
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
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 老是浅尝辄止, 拿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 这年的作文
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 ”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
说“不” ,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 ,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
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
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
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
“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
穿” ,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
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
“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
述, 当然也就很难抓 “准” 了。 要想抓准,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 ,就什
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 ,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 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 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 “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 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 ,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 题是“尊重他人” ,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 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 ?? 这就是一种强加 , 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 , 这些伟人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 , 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 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 中, 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 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 性分析; ⑧内容与形式分析; 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 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 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 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 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 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 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 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 利用课前五分钟, 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 课上, 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 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 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这样,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杜 甫的名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 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 胸中无适主” ,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 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 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 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 与用。 在此基础上, 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 又要认真思考, 学与用要结合起来。 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 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 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 型事例, 第一步就做好了。 当然, 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 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 (或命 题内容要点 ) 进行分解, 若各小点对应相似, 整体必然神合。 要注意的是, 不应站在单一角度
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 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 分析。 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 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 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 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 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 、 “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 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 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 避免片面地看问题; 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 (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 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 无彼式。 如 “自由与纪律” 这个话题,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没有 “自由” 无所谓 “纪律” , 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 ,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 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 ,从一 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 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 对错的关系, 对它们只 能有所取舍选择。 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 “偏见与关爱” , 我们只能理解为 “要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 ,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 ,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 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 (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 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 愚味” , 咋看这题目, 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大家都知道, 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 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 有很强的辨证性。 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 (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 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 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 “谦虚与表现” , 对此就可诠释为 “既要谦虚待人, 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 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 我上面所 讲的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 “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 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 如果考 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 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 “蔺相如能够 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 争霸诸侯。 忍让, 顾全的是大局, 着眼的是未来。 在争端来到眼前时, 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 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 “没关系” ,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 步海阔天空。 ”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 损害时, 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 , 我国运动员中 , 不少名将失手 , 而黑马却不时杀 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 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
不可篇五:加强高考议论文的思辨性
加强高考议论文的思辨性
加强高考议论文的思辨性赵宗生
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 积累是不行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 不是完全 “无知” , 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 对一个问题的分 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 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 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 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 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 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 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 :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 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
小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 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 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 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 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 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 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 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 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 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 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 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 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进而由 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 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 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 多种多样。 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 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换思维角度,另辟 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 ,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 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 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 ,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
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 要, 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 老是浅尝辄止, 拿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 这年 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 ”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 轻易说“不” ,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 ,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 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 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 身说明的问题, 有着客观的规定性, 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移的。 只有当你的 “主观” 与 “客 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 但只对了一半。 在这里, 除了坚持以外, 还应当专一; 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 这样, “断” 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 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 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 ,就什 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 ,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 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 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 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 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 ,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 重他人” ,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 够尊重他人, ?? 这就是一种强加 , 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 , 这些伟人之所以能 够取得这些成就 , 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 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 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数量与质量分 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 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 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 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 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 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 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 题的实质, 形成正确的观点。 这样, 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 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 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 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 利用课前五分钟, 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 课上, 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 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 书,胸中无适主” ,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 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 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 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 与用。 在此基础上, 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 又要认真思考, 学与用要结合起来。 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 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
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 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 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 (或命题内容要点 ) 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 必然神合。 要注意的是, 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 多角度联想, 扩充材料的涵盖面, 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 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 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 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 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 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 、 “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 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 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 避免片面地看问题; 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 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 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 , 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 ,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 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 ,从一 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 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 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 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 ,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 于关爱” ,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而对 “自信自满自负” , 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 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 . 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 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 ,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
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
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 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 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 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 ,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 己” ; 对 “成人与成才” 也要理解为 “要成人, 更要成才” 或 “先要成人, 后要成才” 。 我 上面所讲的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 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 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 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 “蔺相如能够 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 争霸诸侯。 忍让, 顾全的是大局, 着眼的是未来。 在争端来到眼前时, 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 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 “没关系” ,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 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 , 我国运动员中 , 不少名将失手 , 而黑马却不时杀出。 前者说, 压力太大, 影响了发挥; 后者说, 没有什么压力, 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 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 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 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 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 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 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 豁然开朗, 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 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 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 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 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 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 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 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 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 不够的, 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 但集体 (团体) 的生存, 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女排在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 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 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 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 常问路的人
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 )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 )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塞纳克 ) 对各种说法, 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 ? 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
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
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
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
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
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
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
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
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 “诚信”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
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角度去写可能会更
有新意, 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
有考生想到了精神, 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 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
不会不湿鞋” ,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
**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
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 ”**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
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
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
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 ,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
是它的“短” ,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
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
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
有其美, 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 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 普通、 廉价, 它虽然不能和牡丹、
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
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
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
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
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
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
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
道理、 “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
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
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 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 、 “原因
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 “现象与本质” , 一百分是现象, 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
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 “原因与结果” , 一百分是结果, 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 毅力, 也需要方法、 技巧,
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