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四年级科学上册》2800字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1. 我们关心的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天气日历
1-2.天气符号和天气现状
1-2. 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3. 温度与气温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4.风向和风速
1-4.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5. 降水量的测量
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5. 在下雨的天气里,用自制的雨量测量器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就可以确
1-6. 云的观测
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毛毛雨、大雨或雪
.
1-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测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二单元《溶解》
2-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5. 溶解的快与慢
2-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6.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7.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第三单元《声音》
3-1.听听声音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3-3. 声音的变化
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3.拨动琴弦时, 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3-4.尺子伸出桌面越短, 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发出的声音越低.
3-5. 声音的传播
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3-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
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 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 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3-7. 保护我们的听力
3-7.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
3-7
.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4-1. 身体的结构
4-1.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4-2. 骨骼、关节和肌肉
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形式也不同.
4-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4-3. 运动起来会怎么样(一)
4-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4-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4-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4. 运动起来会怎么样(二)
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4-4.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4-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4-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4-5.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 4-6.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4-6.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4-7. 互相协作的人体器官
4-7.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4-7.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4-7.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作文二:《四年级上册科学》8600字
第一单元
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 大)
2、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空气受热时会 (向上 )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因为地球是一个(球 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 ( 不同 ),各地的( 冷热程度 )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4、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6、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7、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9、(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10、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
11、(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
1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3、(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4、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15、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6、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二、判断题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 三、问答题
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 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2、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
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 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3、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4、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6、(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0、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11、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2、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6、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7、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水和沙子相比,(沙)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18、(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它们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9、(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0、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1、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 快) ,散热也(快 ) 。
22、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 ) ,这种现象叫( 蒸发 )。 23、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 凝结)。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应改为“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聚在一起的极小水滴。”
6、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吸热都一样。( × )应改为“颜色深的物体比颜色浅的物体吸热快”
7、物体加热以后体积会膨胀。( × )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 8、铁垫圈受热体积会变大。( √) 9.水蒸气是白色的气体.( × )
10.云、雾、雨、雪、霜都是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 ) 11.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 12.云就是水蒸气组成的( × )
13.全地球上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迟早有一天,海洋会溢出来.(× ) 14.温度计的液面达到的刻度数值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 ) 15、人们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用途的温度计。(√ )
16、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一样的。(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1)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2)水缸里的水结冰时都凝聚到一起了,这样把水缸或自来水管冻裂了 (3)水缸或自来水管本身遇冷就会破裂
2.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是:( 先快后慢)
(1) 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 (3)均匀下降 3;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慢)。 (1)快 (2)慢
4.水(受热) 变成水蒸气,(受冷) 变成冰。水蒸气(受冷)变成水或冰。冰(受热)变成水或水蒸气。 (1)受热 (2)受冷 5、铁球加热后,体积会(变大) (1)变大 (2)变小
6、要想尽快的冲一杯糖水,应该用(热水) (1)热水 (2)冷水
7、(黑) 颜色的物体吸热性能强。 (1)黑 (2)白
8、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 (1)固体 (2)气体 (3)液体
9、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0℃以下)。 (1)0℃ (2)0℃以上 (3)0℃以下 四、问答题
1、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如:蜡烛、巧克力、松香等遇热会熔化成液体,遇冷会凝结成固体。
B、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如: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
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等。
3、为什么锅把用塑料制作,而锅身用金属制作?
答:因为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不同。金属吸热快,可以尽快将菜做熟。塑料吸热慢,避免做菜时烫伤。
4、为什么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
答:因为同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吸热和散热性不同。深色衣服吸热性能好,在冬天会感觉温暖;浅色衣服吸热性能差,在夏天会感觉凉爽。 5、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至少五种)
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等。
6、大自然中水的化身
答: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空气中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7.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答: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8、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9、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10、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
答: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
11、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答: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第三单元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土地),(空气),(坛子)传进窥探兵的耳朵。
7、耳朵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1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 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17、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8、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物体(振动大)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当物体(振动小)时,声音就(弱)。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分贝数值越大,噪音越(大)。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9、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20、列举三个现象证明声音的产生:发生的锣在(振动),发声的鼓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通过实验可以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1、在生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减少噪声的措施。请举出三个实例
答:(1)、密闭声源,在声源处建造隔声墙,防止噪声直接向外传播。( 2)、加强绿化,在繁杂的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形成屏障。 (3)、给添置隔音设施。 (4)、给机器上足润滑油,即防止产生噪音,又能保护机器。 (5)、在耳朵处加塞隔音装置,如好的耳塞。
22、0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2)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米/秒。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等因素有关。 23、连线题
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1) 耳廓 传递振动
(2) 外耳道 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受的信号 (3) 鼓膜 传送声波 (4) 听小骨 产生振动
(5) 耳蜗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脑 (6) 听神经 收集声波
24、按照发声、传声、听到声音的顺序,分析一下你是怎样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的? 答:教师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空气时, 第四单元
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5、(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8、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9、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10、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 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1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3、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14、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5、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16、(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8、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19、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
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0、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21、(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22、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3、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我们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第五单元
1、(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3、(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4、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第四单元
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5、(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8、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9、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10、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 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1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3、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14、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5、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16、(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8、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19、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0、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21、(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22、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3、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我们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第五单元
1、(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3、(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4、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作文三:《四年级上册科学》1400字
1、脂肪会在纸上留下脂肪。
2、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3、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发出像头发烧焦的气味。
4、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5、合理的饮食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为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左 右,蔬菜、水果应占4份左右,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左右。
6、因为每个人身高、体重、运动量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 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7、怎样做才有益我们的健康?
1.需要无毒无污染的食物 2.还要注意营养搭配 3.吃东西要定时、定量
4.不要边看书边吃东西 5.合理分配三餐 6.荤素搭配
7.不挑食、不偏食 8.不暴饮暴食 9.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物以及过期食物,注意卫生
8、按食物的味道,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酸、甜、苦、辣、咸等类
9、头发燃烧会发出焦糊味,说明头发中含有蛋白质。
10、科学配餐主要有几种?请你每种配置一份
主要有四种。即以肉类食品为主的配餐、以腌制食品为主的配餐、
以油炸食品为主的配餐、以甜食为主的配餐。
11、在大米饭上滴一滴碘酒,米饭就会显蓝色。
12、松子、花生、大豆、瓜子等吃起来特别香,还能榨制食油,这是因为它们还有丰富的脂肪。
13、我们身体所需要的糖,主要是由食物中的淀粉转化来的。
14、按制作原料的不同,可以把食品分为动物食品、植物食品、合成食品。
15、吃的太咸会为诱发肾病和高血压埋下祸根因而儿童食盐不易太多(对)
16、我们研制食物是为了合理科学的饮食(对)
17、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上午学习任务重,营养不足会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早餐要吃好。(对)
18、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 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20、由食盐我们可以知道,搅拌、用热水、将食物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21、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志和细菌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沉淀、过滤、消毒室三种常用的净化水德方法。
22、沙子在水里会自行沉降出来,这说明沙子在水里不溶解。
23、如果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地加入食盐、白糖、小苏打,那么会出现他们不被溶解的现象,这种不被溶解的现象叫做饱和。
24、在一定的水中不断的加入食盐,最后不再溶解到水里,这是因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达到了饱和。
25、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变成极小的微粒,且变成红色。
26、下列物质中( C )溶解于水中。A、黏土 B、粉笔末 C、高锰酸钾
27、把一点花生油倒进水中,摇晃几下,放在桌子上精置,不就,花生油就会浮在水面上。
28、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而且还能溶解液体和气体。(对)
29、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30、像白糖、咖啡等这些溶于水的物质都会出现饱和现象。
31、加快溶解的方法有三种,水的净化方法有三种
32、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33、经过消毒的自来水为什么还要煮沸了后才能喝
原来,氯气溶于水后会生成次氯酸等物质,次氯酸有极强的杀菌、漂白作用,但同
时, 水中还会产生一些余氯,余氯有较强的氧化性,对人体而言,它属于致突变物质。 如果经常喝含有余氯的自来水,显然对健康是不利的。但是余氯是不稳定的物质,它在 光或热得作用下很容易被分解和挥发掉。所以自来水要煮沸后才能喝。
34、你知道怎么除去水里的杂志吗? 沉淀、过滤、消毒
35、物质在热水中总比在冷宫中溶解得多吗?
对于大部分固体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多越快,但是石膏在开水里反而比在冷水里溶解得少。
作文四:《四年级上册科学》1300字
四年级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 60分)
1、冬天在积雪封冻的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轮胎上大多缠上铁链,目的是()。
2、我们一般从()、()、()、()、()等来描述一天的天气。
3、一个完整的电路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4、孔明灯是利用()的原理制作的。
5、土壤里有()、()、()、()、()。
6、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于()年发射成功的。
7、第一个飞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是()
8、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是()
9、中国人在公元前 () 年就发现了哈雷慧星。
10、地球上 () 是陆地, () 是海洋。
11、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 () 光。
12、被称为
13、四大文明古国()()()()是人人类文化发祥地,也数字产 生和成长的摇篮。
14、天生的“捕鼠能手”的鸟是()。
15、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大多数测力计是 () 制成的。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30分 )
1、下列生活习惯中,容易形成龋齿的是()
A. 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B、喜爱吃零食,多吃甜食 C.喜欢喝牛奶,多吃肉食 2、为防止我们居住环境的空气污染,净化空气最好的方法是()
A. 治理环境污染 B.喷洒药物 C. 植树种草
3、人们日常通称的“白色污染”是固体废弃物的一种,它是指()
A、废纸 B、废塑料 C、废电池
4、火山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它们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 ( )三类。
A. 冰火山 B.水火山 C.活火山
5、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北半球的风向 ( )吹,而南半球的风向 ( ) 吹。
A. 右 B.左 C.上 D.下
6、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 ( )海王星。
A.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 B.木星、火星 C. 土星
7、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基本形状是 () 。 A. 五角形 B. 四角形 C.六角形
8、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 ( )三种。 A. 半影月食 B.全影月食 C.二影月食
9、石油是一种深色,接近黑色,刺鼻比水要轻的液体,它是由许多的 ( )及动植物的有 计提所变成的。 A.绿色生物 B. 光合作用生物 C.浮游生物
10、 气象部门为做好暴雨分析和服务, 一般规定 24小时降水量达到多少称为暴雨。 () A.50— 100毫米 B.100-200毫米 C.200毫米及以上
11、 每年九年钱塘江潮波澜壮阔, 吸引了无数游人观看, 请问钱塘江在我国哪个省? () A、山东省 B 、江苏省 C 、浙江省 D 、福建省
12、下列节日中,天安门广场升旗最早的是 ( )A.妇女节 B.儿童节 C.国庆节 D.元旦 13、在下列回收废品中,如果没有回收,对环境造成危害最大的是()
A、废纸 B、废玻璃 C、废电池
14、 臭氧是一种天蓝色、 有臭味气体, 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 () 有害成份。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15、为保护蓝天,我们在出门时,应该 ( )。
A. 尽量选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 B. 使用私人车,快去快回 C. 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三、 这学期你学习了哪些科学知识?把你喜欢的知识总结一下吧! (10分)
作文五:《四年级上册科学》600字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目:英语 年级: 四 任课教师:王秀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目:英语 年级: 四 任课教师:王秀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目:英语 年级: 四 任课教师:王秀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目:英语 年级: 四 任课教师:王秀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目:英语 年级: 四 任课教师:王秀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目:英语 年级: 四 任课教师:王秀娟
楼阁台小学教师专用教案试用模板
( 2012)-( 2013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目:英语 年级: 四 任课教师:王秀娟
作文六:《四年级上册科学》900字
四年级上册科学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堂作业本》,结合配套练习卷,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1、溶解单元 科学概念: 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通过搅拌、切碎、加热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溶解现象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之间。如水里的动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科学实验:
(1)、过滤实验 要点:需要材料: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2)、怎样加快溶解? 要点:对比实验。记清楚哪些条件相同,哪些不同。
(3)、液体与气体的溶解。要点:研究计划。
(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见《作业本》第6页
(5)、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见《科学》书第15页。
简答题:
(1)、面粉溶解了吗?(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没有溶解。)
(2)、海水怎么变成盐?见《科学》书第18页。
2、声音单元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是可以被控制的,在许多场合和环境,我们应当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小乐器。 声音以波的形成传播的,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作文七:《四年级科学上册》9300字
四年级科学上册
1.植物的身体
1.我来填一填。
(1)一棵完整的被子植物包括 根、 茎、 叶、 花 、 果实、 种子6部分。
(2)一朵完整的花包 括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4个部分。
2.绿色植物是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它们的各个部分都可以食用。举例说明我们食用了植
1.我来填一填
(1)(根)像大树的脚,大树是靠它稳稳地站立在地上的。
(2)绝大多数植物都有根,根有(固定)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3)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2.当好小法官
(1)根就是植物埋在地下的部分,因此,马铃薯就是根。( * )
(2)我们吃藕的时候主要吃植物的根。( * )
(3)植物的根只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 )
(4)变态根上不长毛。( )
3.我来选一选
(1) c 不是植物的根。
A .萝卜 B.大蒜 C .白薯
(2) c 是植物的根。
A .洋葱 B.姜 C .人参
6.有人浇花,每天浇一点水,土壤只有表层是湿润的,而下层却一直得不到水。也有人浇花是在土壤比较干燥时浇足水。哪种方法对根系的发育有利?
答 后一种对根系发育有利。
3.植物的叶
1.我来填一填。
(1)在叶的下表皮,有很多供气体出入的小孔,叫做(气孔)。
(2)植物体内的水分吸收周围的热后,变成水蒸汽,从叶的气孔跑出,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作用。
(3)叶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 凉快 一些,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 水分 、 养分 ,还可以使空气 湿润 。
2.我来选一选。
(1)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 b 。
A .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储存
(2)植物的蒸腾作用能 a 。
A .提高空气的湿度 B.降低空气湿度 C.提高空气温度
3.为什么一般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幼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阳?
答 因为移植的时候影响了根部的正常工作,植物会相对缺水。如果在大白天太阳底下移植,很可能因为蒸腾作用正热烈地进行的关系,会损害植物的健康。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1)光线的直射原理,光线被树叶遮挡,不能够直接照射到地面,让人的皮肤接触不到阳光的照射。
(2)树叶的表面有水分,水分的蒸发使树木周围气温降低。
(3)树木的地面温度比较阳光直射的地面的温度低,并且潮湿,潮湿就说明水分多,使得比一般干燥的地面比热大,温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上升。
7.绿化可以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说,绿化对改善自然环境有什么意义?
4.植物的茎
1.我来填一填。
(1)茎有运输 水分 和 养料 的作用。
(2)莲、马铃薯、荸荠、洋葱、水仙、仙人掌等植物都有变态茎。
2.当好小法官。
(1)植物的茎都是圆柱形的。( * )
(2)茎对植物只起到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 )
(3)所有植物的根都长在土里面。( )
3.我来选一选。
(1)下列属于变态茎的是 a 。
A .藕 B.红薯 C.人参
(2) c 的茎长得很肥大,并且能储存养分和水分。
A .玉米 B.牵牛花 C.芋头
(3)我们常吃的马铃薯,是植物的 b 。
A .根 B.茎
4. 用铁丝捆紧小树,会在铁丝周围形成瘤状,如果长时间捆紧,小树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在小树的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叫做筛管,筛管是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用铁丝捆紧小树,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过去了,在捆紧处会形成瘤状物。长时间捆紧,根部吸收的水分和养料也输送不上去,叶没有足够的水分蒸腾,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所以会死亡。
5.花和果实
1.构造齐全的花由 花萼 、 花冠 、 雄蕊 、 雌蕊 组成。
2.在果树开花的季节,如果遇到连阴雨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答 这是因为连阴雨天时果树的花不容易授粉,所以造成减产。
3.下列不是果实的有哪些?
A .苹果 B.梨 C.西瓜 D.萝卜 E.红薯 F.西红柿 G.黄瓜 H.茄子 I.土豆 J.桃 K.花生 D e l
4. 说一说植物依靠什么方式传粉?
答 有的植物是依靠昆虫传粉的,还有些植物是依靠风来传粉的
6.秋季星空
1.秋季星空的一个耀眼星座是 仙后 座。它的5颗亮星构成一个 m 形(或 w形),好像一个美丽的 王后 坐在宝座上。
2.观察秋季星空时面对北斗七星,方位为:上 南 下 北 ,左 西 右 东 。
3.秋天能够看到的星座有(大熊星座、仙后座、飞马座、宝瓶座、双鱼座等(答案不唯一))。
4.北极星通常在天空的 北天 位置。
5.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 星座 。全天共分为个 88 星座。
6.当好小法官。
(1)北斗七星包括北极星。( * )
(2)用北斗星可以找到北极星。( )
(3)仙后座在天顶时呈M 形,在天边时呈W 形。( )
(4)秋季星空中最耀眼、最重要的星座就是猎户座。( * )
(5)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 )
7.秋季晴朗的夜晚,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几种方法找到回家的路?
答 利用仙后座或大熊座找到北极星确定方向。
7.冬季星空
1.猎户座是冬季上半夜 南 天显著的星座。它很像一个左手持着 盾牌 、右手高举 大棒 、腰间斜挂 宝剑 的威武猎人。在猎人的两个肩膀、左脚、右腿部位,有 四 颗亮星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 四边形,其中左脚部位那颗星又白又亮;在猎人的腰带部位,有
(三)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这七颗亮星是识别猎户座的 明显标志 。
2.我发现,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 (自东向西移动 )。
3.冬季,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 )。
4.当好小法官。
(1)在一天的不同时刻,猎户座在天空中排列的样子相同。( )
(2)民谚“三星正南,就要过年”,就是根据“猎人”腰带部位比较亮的三颗星在天空中位置移动的情况来说的。( )
(3)仙后座在一年中位置不会变化。( * )
8.木材
1.我知道木材的特点有: 纹理、燃烧、有软有硬 、能浮在水面、干木头部导电、不易传热。
2.木墩上的环形花纹叫 年轮 ,它记录了树木的 年龄 。
3.木材是 天然 材料,人们可以用木材做 家具 、盖房 、筷子 、桌子 等。
4.我知道材料分 天然 材料和 人造 材料两种。
5.当好小法官。
(1)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产品的包装应该多使用木材。( * )
(2)有些木材具有特殊的香味,有的还能驱虫,可用来制作名贵家具。( )
(3)所有的木材在水中都不会下沉。( * )
(4)在北半球,通常树木朝南的年轮比朝北的年轮疏松。( )
6.把木材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7. 发现电线断落在地上,可以使用干燥的木棍将其挑开。这是利用木材的什么特点? 答 这是利用干燥的木材不导电的原理。
9.纸
1.把同一种纸叠成几层,承受拉力的性能( B )。
A .不变 B.变大了 C.变小了
2.我们用宣纸写毛笔字,是因为宣纸有较好的( B )。
A .厚度 B.吸水性 C.透明度
3.我们用纸的时候( c )。
A .用完随便扔掉 B.买又贵又好的 C.要注意节约
4.造纸术是( c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A .美国 B.英国 C.中国
5.当好小法官。
(1)最初的纸是由东汉蔡伦发明的。( * )
(2)节约纸张就是节约能源。( )
(3)练习本的正面反面都要使用,这是节约纸张的具体表现。( )
(4)废旧报纸的回收利用也是节约纸张的具体表现。( )
6.文具厂要做纸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纸?
答 选择又厚又硬的纸。
10.陶瓷
1.陶瓷是 中 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原始陶瓷制作距今约 7000 年。陶瓷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素有“ 瓷国 ”的美誉。
3.陶瓷是一种 人造 材料,有很多优点,但是 易碎 ,使用时要特别小心。
4.当好小法官。
(1)陶瓷既可作为日常器具使用,又可制成各种工艺品。( )
(2)具有中国陶瓷之都美誉的城市是北京。( * )
(3)我国的制陶技术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陶瓷用途会更广。( )
5. 陶瓷被用作污水管道,是利用了它的( c )特点。
A .耐高温 B.易碎 C.耐化学腐蚀
6.( c )是陶瓷的特点。
A .易导电 B.易传热 C.易碎
7.很多输电设备用到陶瓷,这是利用了陶瓷的什么特点?
答 利用了陶瓷不导电的特点。
11.金属
1.把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碘,金,银,铅,氧,铜,锌,钨,水银,锡。
金属:(金,银,铅,铜,锌,钨,水银,锡);
非金属:(碘,氧) 。
2
3 答:这是利用了金属易导电的特点。
4.可以把铝加工成薄片,这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点?
答:这是利用了金属有延展性的特点。
12.玻璃与塑料
1.玻璃和塑料都属于( B )材料。
A .天然 B.人造
2.下列材料中,透明度较高,但易碎的是( B );比较轻便,但是容易造成污染的是( C );坚固耐用,但是容易生锈的是(A )。
A .钢铁 B.玻璃 C.塑料
3.塑料常被用作导线的外皮,这是利用塑料( C )的特点。
A .轻便 B.结实 C.绝缘
4.我对一次性塑料的认识是( B ),我准备( D )。
A .轻巧、方便 B.轻便但容易污染环境 C.多使用 D.尽量少用
5.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哪些是用塑料做的?
6.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哪些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用塑料来做?
13.蒸发
1.水蒸气是一种(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透明)的气体。
2.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周围吸收 (热量)。
3.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4.对于发高烧的病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使体温迅速降下来,除了吃药打针外,我想还可以采取(用酒精擦身体 )的降温措施,这是因为( 酒精的蒸发速度快,能迅速降温)。
5.刚洗完澡,身上冷得很,是因为(身上的水不断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缘故 )。 6水的蒸发是由 热 态变成 气 态的过程。
7.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 蒸发面积的大小 通风条件)有关。
8.当好小法官。
(1)江河湖海等处的水,在有阳光照射后才开始蒸发。( * )
(2)水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
(3)空气中没有水蒸气。( * )
9.夏天,酷热难当时,试着往地上洒些水,感觉是否会好些?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答:夏天,酷热难当时,试着往地上洒些水,感觉会凉快多了。这是因为水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缘故。
10.洒水的面积、多少发生变化时,你的感觉会变化吗?
答:洒水的面积越大、洒的水越多,会感觉越凉快。
14.沸腾
1.我会用 绘制折线图(答案不唯一) 的方式来记录整理信息。
2.我们常说“水烧开了”,科学的说法是 水沸腾了-。
3.我知道给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这时继续给水加热温度 不断继续升高 。
4.水加热到沸腾时,移开热源,为什么温度并没有立刻改变?我猜
想: 。
我还发现: 。
5.水在沸腾前会有一些小气泡冒出,你认为这些小气泡是 水蒸气 。
6.水在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实际上是 水蒸气 。
7.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见过一些液体和水一样能沸腾,比如(水银 醋 花生油 酒精 钢水(答案不唯一))等。
8.把水加热到100℃,水会迅速变成 (水蒸气) 从水面冲出,使水发生剧烈汽化,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9.当好小法官。
(1)水蒸发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 )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给物体加热时要用外焰。( )
(3)酒精灯里装着酒精,酒精很容易燃烧,所以使用时要按要求去做,以免发生危险。( )
(4)通过水的蒸发和沸腾现象可以看出,水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发生变化。( )
10.把一壶凉水放在火炉上,不一会儿,水壶里就发出了一种唱歌似的声音,等水壶不唱歌了,水就要开了。水壶里的歌声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 水壶里的歌声来自水泡的破裂。
15.凝结
1.水蒸气 (遇冷) 可以变成 液态的水 ,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下雨前,水缸或自来水管的外壁上,常有小水珠凝成。我知道这是因为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
3.水在凝结过程中,需要 (放出) 热量。
4.科学家发现火星北极有凝结水。如果火星像许多天文学家预测的那样,曾是温暖潮湿的,那么我猜测这里曾有 。
5.当好小法官。
(1)太阳出来后,空气里才有水蒸气。( * )
(2)露水是天上掉下来的。( * )
(3)浴室房顶上的水珠、水杯盖上的水珠都是水蒸气凝结的结果。( )
(4)水蒸气的凝结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很大关系。( )
6.烧水时,从壶嘴等处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答:不是。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极小的小液滴。
7.对着镜子或门窗上的玻璃哈气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玻璃上的会出现一层雾气(即小水滴)。这是因为哈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缘故。
7. 当饭熟的时候,我们揭开锅盖,锅盖上会有许多小水珠掉下来,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答:锅盖上的小水珠是锅内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16.水的三态变化
1.水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 (冰点) 。
2.当物质所处的环境的 温度 发生变化时,物质 吸收 或 放出 热量,能够从 一种状态 转变成 另一种状态 。
3.冰变成水或水蒸气时都需要 吸收热量 。
4.水有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冰是 固 态的水。水蒸气是 气 态的水。
5.影响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温度 。
6.当好小法官。
(1)水的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2)水蒸气能直接变成冰,但冰不能直接变成水蒸气。( * )
(3)把一块冰放在那里,只要它不变成水,就永远不会减少。( * )
(4)在通常情况下,水在0℃及以下时就能结冰。( )
(5)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7.下面是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请你在箭头的旁边注明变化条件。
8.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请揭示其中的奥秘。
答 雪化时,雪变成水蒸气或水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温度会降低。
9.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哪些事?
答 晒盐,晒粮食,人工降雪,对食物进行冷冻等。(答案不唯一)
10.寒冷的冬季,晾在院子里的衣服很快就会结冰,但是冰没有化成水,衣服却干了。这是怎么回事?
答 冰从周围吸收热量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17.小水滴的旅行
1.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 在物体上凝结而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 (0℃以上) ,形成霜的温度在 (0℃以下
2.在水的各个循环环节中,海洋水进入大气所通过的环节是 蒸发 。
3.在夏季和秋季晴朗的早晨,我们常在草叶上或者其他物体上看到很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叫做 露水 。它是由空气中的 水蒸气 凝结而成。
4.冬季的早晨,有时在草木、地面上会看到一些(白色的冰晶) ,人们把它叫做 霜 。
5.当好小法官。
(1)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在0℃以上)变成的。( )
(2)气温低的清晨一定有露。( * )
(3)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在0℃以下)变成的。( )
(4)霜冻是一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春季的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
6.工业区冒出浓浓的烟雾,而在另一个地方却下起了酸雨。想一想,两地所发生的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工业区冒出的黑烟经风吹散,到了另外的地区,黑烟中的酸性气体溶解到了云中,随雨水落了下来,形成酸雨。
7.清晨时大雾弥漫,为什么太阳出来后雾就慢慢散去了?
答 太阳出来后温度升高,空气中的小液滴受热变成水蒸气,所以我们就看到雾慢慢散去了。
8.如果没有水循环,世界将会怎么样?
18.航海家的发现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4万千米。
2.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令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 原来 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 球体 。
4.下面不是航海家的是( A )。
A .牛顿 B.麦哲伦 C.哥伦布
5.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查阅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说法。
6.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答 (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2)从海面上看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
(3)月食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19.地球上有什么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的全貌。为了便于观察,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就是 地球仪 。
2.在地球仪表面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弧线,其中连接两级的线叫 经线 ,指示 南北 方向;与经线相交的线叫 纬线 ,指示 东西 方向;中间最大的纬线圈是 赤道 ,它把地球平分为 南北 两个半球。
3.地球上有七 大洲,四大洋等,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 符号 、色彩 表示,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地球。
4.根据地球接受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人们把地球分为五带。你知道是哪五带吗? 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5.你能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吗?
七大洲:亚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非洲
四大洋:太平洋 北冰洋 大西洋 印度洋
6.仔细观察地球仪,你发现地球上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答 地球上的大洋是相互通连的,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个大洋。其中太平洋的面积最大,有18000多万平方公里,比地球上陆地面积的总和还要大。世界海洋的面积约相当于38个中国,有361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只占29%。海洋的总面积差不多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半。
20.地球内部有什么
1. 地球内部有(煤 石油 火山喷发物 金属矿藏)等物体。
2.地球从表面到中心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 地幔 地核
3.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 地壳 ,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地幔 ,蛋黄相当于地球的 地核 。
4. 地核 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5.当好小法官。
(1)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
(2)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的固态物质,温度大约有5000℃。(*)
(3)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情况进探知。( )
(4)地幔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 )
(5)地幔和地核主要由铁构成,所以地球上的铁是取之不尽的。( * )
6.地幔的下面是 B ,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A .地壳 B.地核 C.地心
7.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 A 组成的。
A .岩石 B.沙子 C.土壤
8.地核的半径约为 C 千米。
A .3800 B.3300 C. 3400
9.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构想:用炸药把地面炸开一条裂缝,然后往裂缝中注入至少10万吨熔融状态的铁水。灌入铁水的同时,放入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探测器,从而揭开地核不为人知的真面目??地球会同意这项计划吗?你会同意吗?为什么?
答:地球不会同意,我也不会同意。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她,人类要在保护她的基础上研究她,而不能破坏地球。
10. 地球越往内部温度越高,甚至高达几千摄氏度,为什么从地下挖出的石油、煤的温度却不高,而且没有燃烧掉呢?
11. 答:石油,煤只存在于地壳一层,不是存在于地球深层,所以温度不会很高,另外它们燃烧需要氧气,在地下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给它们燃烧。
21.苹果为什么落地
1.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 地球引力 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 ”,方向是 竖直向下 的。
2.物体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 牛 ”,用符号“ N ”表示。
3.最早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是谁呢?搜集资料,说一说他的故事吧。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长期以来,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但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呢?
直到有一天,当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索,一个苹果落到他的脚边时,牛顿终于获得了顿悟,他的问题也逐渐被解决了。
传说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
这个故事据说是由牛顿的外甥女巴尔顿夫人告诉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之后流传起来的。伏尔泰将它写入《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家乡的这棵苹果树后来被移植到剑桥大学中。
牛顿去世后,他被当作发现宇宙规律的英雄人物继而被赋予传奇色彩,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却无从找到其他史料加以考证。
4.生活中有很多“苹果落地”的现象,说说看。
答 踢毽子,抛出去的石头总会落回地面等等。
5.写出下列各测力计所示的读数。
08.0N 5.00N 1.60N
作文八:《四年级上册科学》22800字
目 录 1、我们又长大了
2、升旗台在哪里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4、旗杆的影子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自由研究
6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7 、观察一棵树
8、 小动物的家
9、 观察蚂蚁
10、 更多的小动物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2、追寻风的足迹
13 、是谁制造了风
14 、云的观测
15、 下雨啦
16、 雨下得有多大
17、 明天的天气怎样
18、运动前后
19、运动于呼吸
20、运动与心跳
21、运动与大脑
1.我们又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备注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
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
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滑轮组。
教学准备:
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备注 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的。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
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
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
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升旗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合理改进后才能运行自如,工作更加方便。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先进工具和设施都是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的。
2.能从“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等角度对升旗设施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的大致思路,利用测量工具验证自己的推断。
3.培养学生爱提问,敢想象,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各类粗糙程度不同,长短不一样的线绳;各种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一样的铁杆及铁架台底座;各种大小不同,轮轴两边缝隙大小不一样,运转灵活程度不一样的滑轮;润滑油,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让学生先回忆一下我们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情景。
2.提问:你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发现我们学校的升旗台和升旗设施有什么工作不方便,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生答,板书要点。
二.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比如:升旗手升旗时十分费劲,线绳有时被卡住无法升国旗,升旗时有听到“吱呀吱呀”响声,红旗在上升过程旋转卷叠起来等,分别是升旗设施的哪部分出了什么问题?
2.学生各抒已见。
三,制定研究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引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已的方案。
四.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学生有的在室外旗台上考察;有的室内自由选择所需材料,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类比验证。
2.教师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
五.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它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六.经学校写书面建议。
1.让学生以个人的身份或以学习小组的身份针对升旗设施出现的问题,给学校写书面建议。
2.课外实验:你觉得升旗设施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课外可继续研究,发现的问题及问题处理办法可以写成书面文字交给教师或学校领导。
6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人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
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
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
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第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
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
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
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7 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
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
(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
(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
(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5.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
8 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
(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
3.学生准备: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1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
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
(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3.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
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
(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5.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
9 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人。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2.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
最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5.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6.我听说蚂蚁最爱学习,特别擅长书法,我们请蚂蚁给我们题几个宇,好不好?(将事前准备好的白纸拿出来,放在蚂蚁窝边,白纸上事前用蜂蜜写上“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一环节利用蚂蚁的食性写字,既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7.我们已经看望了操场上的蚂蚁,老师想邀请操场上的蚂蚁陪我们一起到花坛上的蚂蚁家做客,好不好?怎样不伤害蚂蚁,并把它请到花坛上?(这一环节着重研究蚂蚁的种群关系,如果操场上的蚂蚁不受欢迎,别忘了将它们送回家。)
8.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2课时
1.导人。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
(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
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
(4)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5)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6)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
3.课堂小结。 、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10 更多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
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
教学过程
1.导人。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2.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
(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教师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4.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继续关注校园里的小动物们,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校园里的各种动植物,观察并探究它们的特点。
2、能针对一些动植物的特点,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本单元自由研究活动的主题。
校园动植物探秘
二、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1、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及内容。
研究课题可以是关于动物的,也可以是关于植物的,还可以是关于动植物关系的。
2、师出示部分研究课题,学生将小组讨论结果与教师提供的课题相结合,确定本组的研究课题及内容。
如:1)校园植物用途的调查
2)植物的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3)蚂蚁会游泳吗?
4)蚂蚁有视力吗?
5)植物和动物的关系
三、学生分组制订研究计划
1、研究准备。
2、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四、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学生围绕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分类、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动植物进行研究,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五、各小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师生共同评议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
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
3.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4.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5.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
三,课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将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
(2)估计教师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
(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
(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年-----月-----日-------时
地点 教室里 树荫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场上 水泥地面
温度计离地
面的距离
温度(℃)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
(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册气温?
(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起问并做好记录。
(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
(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
五,教学后记
12.追寻风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
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学具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等。
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解释: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制作风向标
教师讲述:
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
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兵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
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测量校园里的风向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记录下来。
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解释,小结:
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风向。
课后实践活动
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学后记:
13 是谁制造了风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2、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3、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纸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人。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
(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
(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第二课时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
①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
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 l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 2 )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14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云状和云量观测云。
2、知道云状的种类和云量的含义。
3、初步了解看云识天气谚语的含义。
4、会观测云状和云量。
5、欣赏云的美丽与神奇,体会到观测云的乐趣;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云状和云量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 l )提问:不同的天气,云有什么不同?
( 2 )讲述: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的观测。(板书课题)
2、学习观测云状和云量的方法。
( l )谈话:怎样观测云呢?云状和云量是观测云的重要内容。
( 2 )学生阅读教材上关于云状的分类以及图片。
( 3 )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状的方法,讲解云状与天气的关系。
( 4 )学生阅读教材上云量的文字资料。
( 5 )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量的方法,讲解云量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3、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
( l )讲述:现在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室外去观测云!
( 2 )讲解观测要求:① 认真观测、做好记录。② 分小组进行观测。③ 遇到问题首先请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④ 轻言细语、不打不闹。
( 3 )学生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教师巡视指导。
( 4 )交流观测结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阅读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了解其含义。
( l )学生阅读教材上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 2 )学生说一说每句谚语的含义,教师简要讲解。
( 3 )教师补充讲解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5、总结与拓展。
( l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 2 )布置课外活动:搜集更多的与云相关的谚语,利用这些谚语帮助我们观测天气。 教学后记
15 下雨啦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导人。
( l )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请大家想一想,下雨前、下雨中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 2 )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 l )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 2 )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 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4 )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 5 )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 6 )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 l )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 2 )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 3 )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
( 4 )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总结与拓展。
( l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2 )布置课外探究: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16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2、知道什么是降雨量以及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二
3、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4、会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判断雨的大小。
5、对判断雨的大小和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等活动充满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雨量器、做好的简易雨量器、有关降雨最的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直口瓶子或塑料瓶去掉上面部分、纸条、胶带或固体胶、小石子。 教学过程
1、导人。
( l )提问: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 2 )谈话:下雨了,雨下得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 l )提问:请你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判断雨的大小的?
( 2 )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资料。
( 3 )说一说:怎样来分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 4 )出示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提问:画面上的雨下得有多大?
3、了解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学习制作简易雨量器。
( l )谈话:雨的大小不同,降雨的多少也不同,气象站是怎样观测降雨的多少的呢? ( 2 )阅读教材上的有关文字资料和雨量器的图片。
( 3 )讲解:降雨量及其计量单位。
( 4 )出示雨量器,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
( 5 )谈话:想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吗?
( 6 )出示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讲解制作方法。
( 7 )学生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
( 8 )展示并评价学生制作的简易雨量器。
4、总结与拓展。
(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 2 )布置课外观测活动:用自制的雨量器去测量降雨量并做好记录。如果你完成了两次降雨量的观测,就涂亮智慧星。
教学后记
17 明天的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知道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进步
3、能举例说明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4、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天气预报
5、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明天的天气进行预测。
6、意识到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先进的观测天气的手段和设备的视频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测量气温、观测风向和风力、观测云状和云量、观测降雨量,还知道了风和雨的成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几个关于天气的问题!
2、讨论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 l )谈话:我们首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 2 )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六幅图片,说一说:图片上都画了些什么?你还能说出哪些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事情?
( 3 )播放关于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
( 4 )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些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吗?
( 5 )分小组讨论:由此可见,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
( 6 )集体交流,小结。
3、了解一些预测天气的设备。
( l )讲述:要能准确地预测天气,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除了气象站的观测仪器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越来越高!
( 2 )提问:你知道哪些先进的观测气象的设备?
( 3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四种先进的设备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 4 )播放有关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先进的设备及其作用。
4、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
( l )讲述:气象站通过搜集、整理各种气象信息,发出天气预报!
( 2 )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呢?
( 3 )交流小结:除了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知道天气预报以外,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定制手机短信的方法知道天气预报。
第二课时
5、学习预测天气的方法,综合预测明天的天气:
( l )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预测天气的办法吗?
( 2 )讲解:观察动物的表现和一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
( 3 )学生阅读教材的两幅图片及文字资料。
( 4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表现和自然现象能反映天气变化呢?
( 5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讲解一些例子。
( 6 )谈话:还记得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时,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吗?那么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你能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吗?
( 7 )提问:你准备怎样预测明天的天气?
( 8 )讲述:请你将自己获取的有关信息和观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明天的天气,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课上如果有时间,就在此之前带学生去获取有关信息,没有时间则由学生课外完成。)
6、总结与拓展。
( l )谈话:谁把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 2 )布置课外活动:预测明天的天气,晚上注意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明天进行实际观察,比一比,看谁的预测准确:你的预测如果准确,就可以涂亮智慧星!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自由研究,教材提出了四个关于雪的形成和融化方面的问题供学生自由选择。 关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雪和雨一样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形成的。只是当高空和低空的气温低于零摄氏度以下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冰晶降落到地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雪。
关于下雪和化雪时的气温高低的问题:
一般来说,化雪时的气温会比下雪时的气温低。这是因为化雪时,雪会吸收地表空气中大量的热。
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的问题:
一般来说,校园内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的雪比背光处的雪先融化完。
关于用什么办法能使积雪尽快融化的问题:
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使积雪尽快融化,常常采用在积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是因为盐在融化时会释放出热量,而这些热量有利于地上的雪吸收尽快融化。
教学过程
1、四年级的小学生开展自由研究仍然离不开老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具体体现在与学生共同确定待研究的问题;必要的时候与学生一道回顾一些现象和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假设;与学生共同制定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的研究,可以
先引导学生回顾下雪时的天气情况,确认下雪总是在天气很冷(气温在O ℃ 以下)的时候发生,然后再引导学生对雪的形成进行假设(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 ℃ 以下时直接凝结成小冰晶),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找来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罐内放进一些冰和盐,然后用温度计测一测罐内的温度,再把罐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罐的外壁上会有许多的小冰晶。这个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好的说明雪的形成过程和
条件。
关于下雪和化雪时的气温高低问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先引导
学生根据经验和感受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
的办法。(可以在实际下雪和化雪的天气里用温度计观测同一个地方的气温的方法进行证实。)当实际出现了下雪和化雪的天气后再组织学生实施观测活动。
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问题的研究。教师同样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的办法。证实猜测可以采用实际观察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可以将上面提到的在易拉罐外壁上形成了冰晶后,将易拉罐放到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比较易拉罐受光面与背光面冰晶的融化情况就知道了。
关于用什么办法能使积雪尽快融化问题的研究。教师还是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测(人们在铺满雪的路上撒盐),然后在下雪的时候实际撒一些盐在雪地上观察雪的融化情况。
2、自由研究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确定。具体研究时可以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几个人在一起合作进行。
3、本单元的自由研究任务可根据问题确定研究的最佳时间。可以安排在下雪的时候进行。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作好记录。 项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 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脉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整理归类。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认识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2、能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并进行测量。
3、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检测自己运动效果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制作肺活量的简易装置的材料、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计时工具,跳绳或其它简易的运动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人在运动后呼吸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呼吸的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你们可以想到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是怎样呼吸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归类,分组体验。
4、汇报交流体验结果。谁能说说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
6、出示呼吸器官挂图或模型,介绍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过程。
8、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问题。
9、指导学生认识运动后呼吸发生的变化。
怎样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运动前后呼吸发生了变化?
布置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的任务
测量自己运动前1分钟呼吸的次数
测量自己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运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一直增加吗?”
(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测)
组织学生体验
教师小结
三、课外实践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运动后呼吸发生了变化,并且上节课同学们在测量运动后呼吸次数时,发现即
使做了同样的运动,我们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呼吸次数与肺活量的关系
教师直接指出:同样的运动,一分钟呼吸次数的多少,差别主要与各自的肺活量有关系。 介绍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 指导学生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按教材说明制作)
组织学生测量并记录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记录,并进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整理归纳
指导制定一个长期锻炼计划。
通过一个长期锻炼计划,加深体育运动对增加肺活量影响的认识。
组织交流各自计划中锻炼的项目。
教师指出有关实施锻炼计划的要求。
课后活动
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
20、运动与心跳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
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21、运动与大脑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与大脑保健的关系
2、能针对服务于大脑保健的各种校园运动和游戏,提出活动注意事项。
3、能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意见和建议。
4、关注自己肌体的健康,乐于参加健康、安全的课间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勇的大脑分工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脉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运动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量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1)在课间,同学们经常开展哪些运动与游戏?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课间不休息,继续学习,再上课时有什么感觉?
课间适当活动,再上课时又有什么感觉?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做好记录。
2、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在课间活动量越大,对我们的学习与大脑保健越有好处?
4、指导学生课间开展运动和游戏时,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校园里的各种运动与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又是大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课间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意见。
(3)教师归纳整理
运动或游戏项目要文明、健康。
运动量不宜过大。
要注意相关安全。
5、本课小结
(1)适量的运动或游戏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课间运动或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
三、课外实践
先做半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然后坐下读书或写字,看看有什么感觉?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儿童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2、认识一、两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样预防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4、培养通过访问调查进行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小组外出调查准备表册,口罩一个。
学生准备:口罩一个,记录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少年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并板书:流感、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题和相关要求
1、研究主题:一、两种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访问病人、医院的医生或网上查阅资料。
3、访问对象:青少年、儿童病人或医院的呼吸科医生
4、研究结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应表册里填写:XX呼吸道疾病;产生原因及与哪些因素有关;现行用什么药物治疗;怎样预防等。
6、注意事项:
(1)访问病人要戴口罩
(2)网上查阅资料要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
(3)小组同学要相互配合。
三、学生分组
1、学生分组
2、小组讨论:确定项目,拟定计划,小组人员并进行分工。
四、校外调查访问
课余时间或双休日完成
五、专题交流会(第2课时)
1、小组交流
2、活动评比(先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作文九:《四年级上册科学《》800字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作者:徐文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
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作文十:《四年级科学上册》3500字
第11课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2.通过模仿声音的活动,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
3.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逐步培养景仰科学家的情
怀。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讨论——交流——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
实验,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大小、高低。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筝、二胡、鼓、橡皮筋、塑料杯、保鲜纸或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图片。在这个校园演奏会上,同学们吹的吹,拉的拉,弹的弹,拔的拔,演奏出动听的乐曲。大家认识这些乐器吗?
问题
为什么吹、拉、弹、拔都可以发出声音呢?
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中心问题。
活动一: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
导入
让会弹奏乐器的学生出来演奏一小段乐曲。
讨论
小组讨论。各种乐器发声部位在哪里?
观察
三种乐器的发声部位相同吗?分别在哪里?
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延伸
你还知道其他乐器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
目的
通过对乐器发声时的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
归纳,
找到乐器发声部位,
为下一步探究声音的产生打下基础。
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导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
结合活动一的体验来猜想。
设计
提供钢尺、鼓和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声音产生与什么有关。
观察
边实验边填写记录,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交流
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
如果要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你能怎样做?
引导
通过感受和细致观察物体振动的现象,
观察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之间的
联系,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延伸
各种声音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媒体播放“声音的产生”视频。
目的
引导学生经受各种体验,进行观察,验证声音产生原因,并从反面做实验,加深对振动使物体发声的理解。
活动三:声音的大小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声音大,哪些声音小?
讨论
举例子说说声音的大小。
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
引导
声音的大小能控制吗?
讨论
你有什么办法控制声音的大小?
观察
给出哨子、小鼓、小橡筋琴,让学生想办法控制物体发声的大小。
归纳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琴弦或敲鼓面,力量大,声音就大。
目的
知道声音有大小。
第二课时
活动四:声音的高低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声音高,哪些声音低?
讨论
高音有什么特点?低音有什么特点?
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
引导
声音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观察
出示橡筋琴,让学生找出哪里是高音,哪里是低音?高音的琴弦有什么特
点?低音的又有什么特点?
交流
汇报和交流。
讨论
怎样控制笛子和二胡声音的高低?
引导
你可以利用水和玻璃杯,让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讨论
小组讨论该怎么做?
实验
要发出高音,杯子应放多一些水,还是少一些水?
交流
演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杯子。
引导
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方法或意见吗?
目的
探究声音高低的特点。
活动五:模仿声音
导入
在自然界里,我们能听到多种多样的声音。有些声音大,有些声音小;有
些声音高,有些声音低。
你能模仿几种自然界的声音吗?
活动
请一位小朋友模仿一种物体或动物发出的声音。
其他小朋友猜测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交流
看看谁模仿得像,谁猜得准。
目的
了解声音的特点。
拓展:制作“小排箫”
导入
出示一个小排箫。大家会做吗
?
观察
你发现排箫是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
小组讨论,计划如何制作小排箫。
制作
各小组分工制作小排箫。
展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试吹奏。
引导
为什么小排箫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与它的什么特点有关?
目的
通过实验、制作,让学生在制作中探究排箫发声的特点。
第12课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要通过气体、液体、固体进行传播。
2.通过小制作,了解更有效地传播声音的方法。
3.关注有关声控设备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流程
提问——观察——演示实验——交流——分析——提问——设计实验——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重点难点
经历猜测、观察、
分析等等的探究活动,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的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教学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水槽、铜铃、听诊器、卡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图片。
问题
月球上,宇航员之间是怎样交流的?是不是也像在地球上一样?
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探究主题。
活动一:钟罩里的收录机
导入
如果没有空气,我们还能不能听到声音?
设计
出示收录机,
钟罩,
抽气装置等实验材料。
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模
拟实验,证明如果没有空气就不能听到声音。
媒体
出示课本图。
演示
把收录机放到钟罩里,
听听收录机的声音;
接上抽气装置,
再听收录机的声
音。
观察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记录。
思考
开始没抽空气时,能听到声音吗?在抽空气的过程中,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
让学生分析归纳,从实验现象分析问题。
小结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我们听到的声音主要靠空气传播。
目的
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培养其初步探究能力。
活动二:声音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
导入
水能传播声音吗?
讨论
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来证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
用铜铃在水中做实验,记录方法和结果。
小结
除了水能传播声音,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猜想
学生说出一些液体的名字,并想想这些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引导
液体能传播声音,那固体呢?
讨论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交流
汇报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
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三:做个“土电话”
导入
出示听诊器。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用途?
引导
人们利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规律,制作了一些传声的工具。
我们自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听诊器。
设计
需要什么材料?尝试用简单材料设计一个“听诊器”
。例如可使用塑料管、
漏斗、短玻璃管等材料。
制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
讨论
这种简易“听诊器”能听到心脏跳动声音吗?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引导
简易“听诊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土电话。我们试着增加一些难度,把它改良成一个可以三方通话的土电话。
制作
加上Y 形管做成三方通话的土电话。
目的
了解科学原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四:两用喇叭筒
导入
平常对着远处的人讲话时,为什么人们常常用双手合在嘴前?或者要使用喇叭筒? 任务
制作喇叭筒装置。
讨论
出示卡纸,让学生讨论如何制作喇叭筒。
实验
小组动手制作喇叭筒,
引导学生思考喇叭筒为什么可以使声音传播得更远?
应用
把制作完的喇叭筒进行声音传播实验,检验其定向传播的作用。
目的
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空气传播声音的认识。
第13课
乐音与噪音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
2.通过观察,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
3.会用不同的材料做隔音效果的对比实验。
4.懂得减少噪声,应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流程
讨论——提问——实验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经历讨论、
调查和记录等的研究,
区分乐音和噪声,
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
的影响和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乐音和噪声的音频,相关的图片和作隔音器用的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在森林里,大家觉得小鸟清脆的叫声非常悦耳。
这时,波波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工地上嘈杂的声音听起来却那么难受呢?
问题
你能帮波波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乐音和噪声的问题。
活动一:你喜欢什么声音?
导入
出示课本图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声音,不喜欢哪种声音?并说出原因。
引导
从学生回答中引出噪声和乐音的概念。
媒体
播放“动物的鸣叫声”音频。
讨论
各小组讨论怎样区分乐音和噪声,举出实例。
小结
乐音和噪声以悦耳和不悦耳作为区分。
延伸
有没有一些乐音在某些时候可以变成噪声?
活动二:噪声的防治
导入
我们知道,
噪声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危害。为了防治噪声,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了解哪些办法可以防治噪声?
引导
出示课本图,说说图中是怎样防治噪声?
讨论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各自的调查记
录进行交流和讨论。
汇报
小组汇报调查得来的各种防治噪声的方法。
延伸
让学生调查家庭或学校附近的防治噪声的设施。
目的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活动三:减少噪声,从我做起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噪声?
讨论
平时的噪声来自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减少这些噪声?小组对课本图进行讨论。 目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要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培养学生讨论与交流 能力。
活动四:制作“隔音器”
导入
减少噪声的办法有很多,而用不同材料隔离声音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 问题
不同材料隔音效果一样吗?
猜测
猜测什么样的材料隔音的效果最好?
讨论
小组讨论。哪些材料的隔音效果比较好?这与材料的什么特点有关? 实验
提供闹钟,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隔音器。
做实验时,应当控制材料的大小、厚度等条件一致。
目的
通过制作隔音器,让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