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徐志摩的故事》2000字
徐志摩的故事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
诗人、作家大凡有几种境况:一如郭沫若先生,人生经历起伏跌宕,著作等身浩瀚无际,对其人生前身后都有争议,其生平自然是部史诗。或如曹禺先生,著述璀璨晶莹,而外人对其人生历程或许知之甚少。再就像徐志摩,生命如电光石火,其坎坷生涯蹉跎恋情甚至比其著作更富有戏剧性。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促的35年,却为我们留下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多部诗集。他和闻一多被誉为“新月派”诗坛的开宗盟主。由于“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徐志摩做人作文的宗旨和一生的夙愿,所以他和同时代比较关注社会问题的“语丝派”及“创造社”的作家、诗人虽有接触,交往似不密切。有意思的是,“语丝派”及“创造社”的成员多为旅日留学生,而与徐志摩私谊笃厚的胡适、陈西滢、梁实秋、赵元任、闻一多及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则多为欧美留学生。徐志摩遇难后,他写给陆小曼的诗歌《海韵》,便由赵元任谱曲成歌,一时成为“绝唱”。徐志摩一向将年长自己6岁的胡适视为兄长。徐死后由陆小曼编辑发表的《志摩日记》这样记载:“与适之谈,无所不至,谈书,谈诗、谈友情,谈爱,谈恋,谈人生,谈此谈彼,不觉夜之渐短”。可见彼此交往之深厚。噩耗传来,胡适更是痛心疾首,写了《追悼志摩》一文寄托哀思:“??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经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
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女性?为了爱情?还是仅仅缘由
于他“单纯的信仰”---“爱,自由和美”?
一生爱过的三位女性
要说与徐志摩一生最为密切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个个非同凡响,都是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淑媛。
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家系豪门巨绅,其兄张君(万力),张公权是当时中国社会政界和财界颇有影响的“大腕儿”。徐志摩为追求林徽音而敢于提出和张幼仪离婚,臧否姑且不论,确实也需要点儿勇气。而张幼仪也并未因徐的“背叛”而消沉,她知书达理,继续孝敬公婆,抚养儿子,也没有依仗家庭的势力为难徐志摩。她后来毅然出洋,最终事业有成。
徐志摩苦恋十余年的林徽音更是位才貌俱佳的白领丽人:既是建筑学家又是杰出的诗人。其父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也是徐志摩的忘年交。1931年岁末,林徽音得知徐志摩为了省几个钱和赶时间来听她在协和医院小礼堂的讲演,从南京搭乘邮政飞机赴京,途中因大雾在济南撞山铩羽而亡的消息,痛心如焚。除了一手张罗徐志摩后事,还于次年写下了悼怀徐志摩纯真友情的诗歌《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1935年,林徽音发表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内有“??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残片??”的句子。她真的将徐志摩乘坐的焚烧过的一块飞机残片拿回家置于起居室中,一直到她1955年辞世。
徐志摩的第二位妻子陆小曼是位颇有争议的北平交际明星,父亲是位学者和外交官。她琴棋书画,英文法文,无所不通。她的前夫王赓,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与二战英美盟军总司令、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归国后任张作霖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说来还是由于他无意中引“郎”入室,造成了徐陆二人相识相恋,最后闹得不可收拾,由画家刘海粟等从中斡旋,王赓不失军人风范,退出“战场”---情场,徐陆二人方才子佳人得以结合,一时成为北平文化界的一大逸闻。后徐陆移居上海。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又吸食鸦片,弄得徐志摩经济上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加之陆有外遇,这又使诗人陷入颓唐和无奈。应该一提的是,徐死后陆小曼痛定思痛,不遗余力地将徐志摩遗著陆续编辑成书,功不可没。传闻陆小曼晚景凄凉,穷困潦倒,实不可信。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元帅也是位诗人,得知陆小曼生计有困难,便安排她去政协工作,还担任了政协委员。应该说陆小曼的晚年生活还算是安静平和的。
“落花犹似堕楼人”
徐志摩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他远非完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外敌压境,民不聊生。徐志摩虽然写了许多华美的诗章,却囿于个人世界: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他的意志脆弱多变,随波逐流---这或许方是他人生追求最终失落的根本。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和好友胡适都曾规劝过这位风流种子。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音陪伴,或因徐“少不更事”,“过于热情”,当时便招至微词。1927年,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革‘首领’”一文中,也点明了“诗哲”(徐志摩笔名)的真相,对其指名道姓提出了批评一个人能引起社会各界如此的关注,或者倒说明了徐志摩的与众不同。
“繁华事尽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徐志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曾自喻为是“一朵雪花”。如果将杜牧这首七绝中的后两句中“啼鸟”改为“铁鸟”,“堕楼人”改为“堕机人”,即使不甚合平仄,却恰似诗人徐志摩一生的绝妙写照。
作文二:《徐志摩的感情故事》6700字
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
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
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
《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有人觉得很美,我看了只觉得恶心,这是把现代小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了。我绝不保守,我是说,徐林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阴历是1896年。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
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可笑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
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明到骨头里的。所以说,我看了《人间四月天》的剧本,觉得王蕙玲女士也许是个好的剧作家,但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那一茬知识分子根本就不了解。
我说的都是根据真正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这些书看看,比如《林徽因文集》里就有给胡适的信,还有给沈从文的信。
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1920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在沙士顿住下,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张幼仪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你徐志摩要我还是不要我,反正我是徐家的人。离了婚也不再嫁,直到儿子结了婚,直到把徐志摩的父亲送了终,直到五十几岁才跟一个医生结了婚。结了婚,还在为徐志摩的事操心,徐志摩的全集,就是在她的操持下在台湾出版的。她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晚年还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她的侄孙女的采访,写了一本书,把她一生受的屈辱全写出来了。根据这样一本书拍出的电视剧,当然是为张幼仪说话了。林徽因清纯可爱但不懂事,陆小曼干脆就是个交际花,徐志摩虽说英俊潇洒,也难脱认人不准的干系,这一切都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很奇特的,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来跟陆小曼结了婚,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答应了徐志摩,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闪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就是离了婚,她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
张邦梅写《小脚与西服》的时候,他的爷爷张嘉铸还活着,听说孙女采访了姐姐,要写这样一本书,特意叮嘱,笔下对徐志摩要留情,他怕姐姐一时糊涂,过多地给孙女说些不利于徐志摩的话,孙女不知轻重全写进书里,损害了徐志摩的形象。大概就在《小脚与西服》出版前后,张嘉铸就去世了,他的遗嘱里有一条,就是告别仪式上不要放哀乐,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
张嘉铸生前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结婚时,张嘉铸不顾姐姐的感情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欢欢喜喜地盛装参加了徐志摩的婚礼。这在常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徐志摩把你姐姐甩了,你还西装革履地参加那个人的婚礼,给了现在
的人怕就做不到。这个事情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张家人对徐志摩多么重视,再就是徐志摩这个人的魅力多么大。也就是说,徐志摩这个人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决不是书上写的,见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就要下手的那样的男人,而是很有分寸,很有道德,很讲究品位的。
陆小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电视剧里,把陆小曼演成个交际花,是最没道理的。这么说吧,陆小曼什么人都可能是,最不可能是的,恰恰就是这个交际花。
陆小曼的父亲叫陆建三,是我国早期的留日学生,北洋政府时代,在财政部当过赋税司司长。这是个很有权势也很有钱的职位。陆小曼在少女时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北京的法国圣心学堂念书,家里又请了英国女教师专门教她英文。她天生丽质,俊俏可爱。这样当她十七八的时候,就已经是北京社交界的名媛了,好多外交场合,也要请她出席。
说陆小曼是个交际花,不外是说她生活奢华,出入社交场合,还有捧戏子什么的。可是要知道,我们平常说谁是交际花,是说她凭着色相取悦权贵,获取金钱,供个人挥霍。陆小曼不是这样的,她花的是自己的钱。只能说,她不知节俭,不知爱惜金钱罢了。
看徐志摩的书信,常有劝陆小曼节俭度日的话。我们很容易同情徐志摩而责怪陆小曼,说,这个陆小曼,要是勤俭过光景,徐志摩就不会这么北京到上海飞来飞去,也就不会坐飞机遇难而死了。这样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飞机失事,谁也料不到,就是小曼再节俭,徐志摩只坐一次飞机,也可能遇难。至于说小曼生活奢侈,加重了丈夫的经济负担,曾一度陷于困窘,对正常人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宽恕的事。名媛犹如名花,是要人供养的,像陆小曼这样的女人,就是要破费钱财的。只能说徐志摩后来养不起了,不能说陆小曼不值得养。你不能要这样的女人,又能下得了厨房,又能上得了厅堂,富了能和你一起去炒股发财,穷了还能和你一起去上街卖菜,真要能那样的话,也就不是名媛了。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陆小曼嫁了徐志摩,是出了大名的,要是不嫁给徐志摩,百年之后,谁知道世上有个陆小曼。这话初听似有道理,细细一想,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人活在世上,享
福是主要的,出名是次要的。和陆小曼受的伤害比起来,出的那点名是微不足道的。陆小曼的母亲说了一句非常公道的话,她说,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当然,反过来说,志摩成全了小曼,小曼也成全了志摩。徐志摩若不是一生中和这样优秀的女人有过感情的瓜葛,只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我们也不会这么喜欢他。
陆小曼的品质也是很高尚的。
自从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家里,挂着徐志摩的大幅油画像,每天陆小曼都要在像前供上鲜花、水果。她自己呢,四季身穿素服,从来不去什么娱乐场所。有一年清明节,还去硖石给徐志摩扫墓。后来还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解放前,她还和赵家璧一起整理了《徐志摩全集》,可惜因时局太乱,没有出成,不过总是尽了她当妻子的责任。
说起来叫人痛心,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圣女一样的女人,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同情。不知道有人去过硖石没有,就是海宁市政府所在地,那儿有徐志摩墓,也有徐志摩的故居,可是却没有陆小曼的墓。陆小曼的墓在哪儿呢,在苏州,是她的侄儿改革开放之后给她建的。这就不对了,陆小曼是徐志摩堂堂正正、明媒正娶的夫人,为什么不能和他的丈夫合葬呢。这也是陆小曼生前的愿望。我觉得这是海宁人的毛病,也是海宁人的耻辱。徐志摩有名气,你们就认他是你们海宁的儿子,迁移坟墓,修缮故居,宣传他。张幼仪的儿子在美国,有时还回来看看,你们就老说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妻子。无论是从旧道德上说,还是从新道德上说,都应当把陆小曼的棺木迎回去,跟徐志摩合葬在一起。这事情,迟早会有人办的,这一代的海宁人不办,下一代也会办,下一代不办,下下一代也会办。我就不信海宁永远也出不了一个明白人。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综合一个意思就是不要老是说我们中国人没出息,就在几十年前,在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出过一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的才能和抱负,他们的情怀与气度,都是值得后代世人敬仰的,也是值得后代人效法的。
作文三:《关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权威资料]》5800字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作为著名的浪漫诗人,徐志摩又有什么样的爱情呢?以下内容由应届毕业生整理的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得过张幼仪的女子恐怕也没几个。
梁实秋曾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但是,随和潇洒的诗人对待自己不爱的结发妻子,冷漠残酷极了。
嫁给一个满身恶习、拳脚相加的无赖,算不算坏婚姻?充其量是遇人不淑吧,坏在明处的人伤得了皮肉伤不了心。
但他不同,对别人是谦谦君子,唯独对她,那种冷酷到骨子里的残忍不仅让人心碎,更是对自身价值的极度怀疑与全盘否定:自己果真如此不堪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吗?自己没有别的出路吗?
1、徐志摩第一任老婆张幼仪: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又是徐志摩的父亲、徐氏家族大家长徐申如疼爱的儿媳兼养女。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早晨,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1917年,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这个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他于1918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他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4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9月,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摩,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徽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
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摩。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摩。“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
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
张幼仪初到欧洲,和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徐志摩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朋友狄更生的帮助下,从伦敦大学转到康桥(近建桥)大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
张幼仪本以为自己出国后可以重拾因结婚生子而中断的学业,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摩,只从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她维持家用。
1921年9月的一天早晨,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位女朋友当天来访。张幼仪误以为是徐志摩喜欢上的人,事实上那个女孩是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毕业、即将回国的27岁的袁昌英。
在张幼仪的记忆里,袁昌英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在穿着丝袜的两条腿下,竟是一双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徐志摩把袁昌英送走后,张幼仪评价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身子一转,失态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一周后,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
看着他避之唯恐不及地逃离,你会以为她是多么不堪的女子,可是,恰恰相反,在这段婚姻中,他才是真正高攀的那个。
她家世显赫,兄弟姐妹十二人。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至于他,不过是硖石首富徐申如的儿子,想拜梁启超为师,还要通过显贵的大舅子牵线搭桥。
可惜,所有的努力都无法让他爱她,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
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摩的口信。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离开后,张幼仪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到法国后,被学业繁忙的张君劢安排到乡下朋友家里。那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
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怀孕8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在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期间,张幼仪给徐家二老写信,告知自己已怀孕并想读书,徐申如从此按月给她300块大洋。在德国,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学费连同生活费。她雇了一名40多岁的维也纳女子当保姆,并在保姆的帮助下,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就在张幼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同时,徐志摩于1922年8月追随不辞而别的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
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1925年3月19日,3岁生日刚过完不到1个月,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而此时的徐志摩,却因和有夫之妇陆小曼的爱恋而闹得满城皆知,为躲避舆论,奔赴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说:“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掉下眼泪。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2、徐志摩第二任老婆陆小曼:商场上打出一片天地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婚后回到海宁硖石,与徐志摩的父母同住。张幼仪则说服徐家父母,让长子阿欢随她安顿在北京。陆小曼不拘小节的浪漫狂放,令徐家父母深恶痛绝。
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认为养女,并将财产分为3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1份;张幼仪和阿欢1份。在徐志摩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经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1927年初,张母去世,张幼仪带着阿欢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她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
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她的公公加养父徐申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徐志摩在1927年8月3日写给周作人的信中说:“我新办两家店铺;新月书店老兄想必听过,还有一家云裳时装公司,专为小姐、娘儿们出主意的,老兄不笑话吗?”
云裳时装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独当一面,才干突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在合法妻子陆小曼无力操持的情况下,依然是张幼仪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了一切:让八弟禹九带领13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被张幼仪坚决拒绝。
抗日战争期间,张幼仪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100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卖掉,赚到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作资金,投资棉花和黄金,依旧是财星高照。
1949年4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纪之医生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3个儿子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分别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见。
四哥张公权始终没有回复。一直告诫妹妹要遵从自己内心感受的二哥张君劢一会儿发来电报说“好”,一会儿又改变主
意说“不好”。在反复踌躇之后,这位新儒学代表人物来信表态:“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
在这种情况下,张幼仪只好给远在美国的儿子阿欢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相对于困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儒学名教的张君劢,阿欢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价值观。他回信道:“母孀居守节,逾30年??母职已尽??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1953年,53岁的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之后共同生活了20年。1972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张幼仪搬到美国,住在儿子附近。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安葬在市郊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个字。
在她去世八年后的1996年,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为她撰写的英文版传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出版。书中,她这个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关于张幼仪奋发图强的人生经历,她自己说过,“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对张幼仪评价得最为中肯:“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3、他是风花雪月的诗,她是踏踏实实的人
和那些他爱的女子不同,她或许不够有趣,却诚恳务实;她或许不够灵动,却足以信赖;她或许不够美丽,却值得托付。
婚姻的神奇之处在于点金成石,温柔被经年的婚姻一过滤便成了琐碎,美丽成了肤浅,才华成了卖弄,浪漫成了浮华,情调成了浪费,很难见到夫妻多年还能够彼此欣赏相互爱慕,即使恋爱炙热如徐志摩陆小曼,婚后一语不合也烟枪砸脸。
糟糕的婚姻可怕吗?它不过像一所学校,你在其中经历了最钻心的疼痛、最委屈的磨炼、最坚韧的忍耐、最蚀骨的寂寞、最无望的等待。以这样饱经考验的心面对未来,还有过不去的坎吗?
最怕永远面对的是过去,背朝的是未来。
4、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感悟
什么是好姑娘?知书达理、温文典雅、克己复礼、贤惠善良??当然,这只是定语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好姑娘才能赢得好婚姻。
真的吗?如果世间事如此顺理成章,又何来张幼仪的苦痛?
她真是个隐忍的好姑娘,可是,婚姻并不因为她的“好”而变“好”。
你永远拥有从一段不愉快婚姻中解脱的主动权,如张幼仪一般,重新为人生按下一个FastForward(快进)键。
1.诗人歌德的爱情故事
2.席慕蓉的爱情故事
3.名人拜伦的爱情故事
4.里约之何姿的爱情故事
5.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6.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
7.何姿之里约浪漫爱情故事
8.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精选
9.张爱玲和胡成兰的爱情故事
10.郭晶晶与霍启刚的爱情故事
阅读相关文档: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 几个名人创业的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 肯德基山德士上校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名人 关于热爱生命的名人故事 关于梦想名人故事 关于文明的名人故事 勤学好问名人故事 自尊名人故事 奉献的名人故事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皮埃尔?索瓦日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 孙中山的故事1000字 有关孙中山的小故事 神州十一号航天员背后的故事 2016年神州十一号航天员的个人故事 赵尚志将军百战大节不屈的故事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宁波守塔人”叶中央一家五代守塔百 孙中山忒缺钱 2016年开学第一课
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作文四:《关于徐志摩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6400字
关于徐志摩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关于徐志摩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位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诗中国语言的结晶,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志摩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美和自由。志摩的诗清新美妙,通俗易懂。他的几首杰作如《偶然》,《再别康桥》,读来琼琼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志摩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他于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娱乐界甚至将志摩的故事拍成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来纪念这为杰出的诗人。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和美国却鲜为人知,不得让人叹息。在互联网上,关于志摩的网站虽不少,却多数是华文的,英文网站寥寥无几。志摩美妙的诗歌只能在中国大陆上流传,实在可惜。于是我们决定做一个中英文相结合的网站,向世界人世介绍这位中国的奇才,,诗人徐志摩。生平: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生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硤石镇的一个地主里。当时正值"公车上书"前一年,经济不景气,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于一个由封建公商业向新兴资产过渡的家庭中,生活还算过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志摩将来走金融这路,而志摩却从小立志成为中国的Hamiton,实业救国。志摩的生母钱氏,特别疼爱志摩。志摩从小聪颖,很收人喜爱。志摩的奶奶最疼爱志摩,经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
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生平: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生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硤石镇的一个地主里。当时正值"公车上书"前一年,经济不景气,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于一个由封建公商业向新兴资产过渡的家庭中,生活还算过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志摩将来走金融这路,而志摩却从小立志成为中国的Hamiton,实业救国。志摩的生母钱氏,特别疼爱志摩。志摩从小聪颖,很收人喜爱。志摩的奶奶最疼爱志摩,经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爱情: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 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徐志摩曾讲过, "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 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 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 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 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 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
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 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 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志摩是幸福的. 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 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 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 张幼仪 & 徐志摩: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 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 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 两人联系甚少. 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 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 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 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 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 幼仪于1988年逝世.林徽音 & 徐志摩: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
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陆小曼 & 徐志摩: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婚
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哲学:很多人认为每一个科学家都是哲学家,他们尝试用科学知识去阐释世界的奥妙。其实每一个艺术家也都是哲学家。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其一生去感受生活,艺术和爱情。 志摩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求这三样东西。他认为生活应该是艺术的,从而号召人们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他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真正的爱情,而且认为这是人生的唯一要事。为了寻求这份爱情,他宁愿认天下的人们批评,嘲笑。他崇尚自由,追求自由。飞翔是他小时候的梦想。他这种勇于追求的精神曾激励无数青年摆脱束缚,寻求自由。志摩对于教育的看法在当时社会上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他主张幼稚教育,提出教育的核心是树造一个人的性格。志摩的哲学不是一段话就可以介绍完的。志摩的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生活与人生:徐志摩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一生追求真,善,美. 他讲过"生活是艺术". 将生活比喻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 可见生活在诗人眼中并非枯燥的重复, 而是多姿多彩的艺术品.徐志摩渴望自由, 追求真理. 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 他就不停的追求属于他的自由. 他渴望像飞鸟一样, 在蓝天白云下无拘无束的翱翔. 在>, 他呼唤:"想飞,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老是在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 不说别的. 飞出这圈子. 飞出这圈子! ". 然而, 封建社会的枷锁却牢牢的禁锢着诗人, 让他失去飞的自由. 幸运的是我们的诗人并没有屈服. 他顽强地与封建社会作斗争. 他在>中, 写道:"我不曾投降这世界, 我不受它的约束". 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 诗人用一双锐眼执着的追求真理与自由.徐志摩热爱大自然. 他认为"大自然才是一大本绝妙的书, 每张上都写有无穷无尽的意义. 我们只要学会了研究这一大本书的方法, 多少都能了解他内容的奥义, 我们的精
神生活就不怕没有滋养, 我们的理想人格接不怕没有基础." . 在大自然中, 徐志摩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 是大自然启发了他的灵性. 徐志摩之所以能在文学上作出如此杰出的贡献,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爱情是徐志摩一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他穷其一生寻找真正的爱情, 甚至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徐志摩与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故事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许多人批评他用情不专, 见异思迁. 其实这些人都不了解徐志摩. 徐志摩对于林徽音与陆小曼的爱情绝对是真心诚意的, 不然他也不可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诗篇. 我们将在婚姻中详细地讨论徐志摩的爱情观以及他对爱的执着.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婚姻在志摩的一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志摩曾经说过"婚姻是人生唯一的要事"。可见爱情与婚姻对志摩是多么的重要。志摩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求真正的爱情。他受父母所迫,与张幼仪结婚,但是志摩对于张幼仪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用谈爱情。婚后俩人没有一点感情,彼此冷冰冰的。志摩在伦敦时遇到林徽音,并迅速坠入爱河。幼仪的到来使这俩位热恋中的情人清醒了过来。为了与徽音在一起,志摩决定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悄悄的离开了伦敦,回到中国。志摩也随着回国,而徽音却与梁思成订了婚。志摩陷入痛苦的深渊。陆小曼的出现使志摩的生命再一次绽放出光彩。志摩狂恋着这位京城佳人。他不顾一切批评与反对,执意要与小曼在一起。志摩的真诚最终得到了回报。志摩不畏一切批评与反对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可见其对爱情的专一与执著。他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然而,许多人却不了解他,指责他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志摩反驳说这些人是懦夫,不敢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称这个世界是一个怯懦的世界。志摩虽终其一生追求自由恋爱,他本人却不成西方的自由恋爱,认为那种恋爱存在着太多的弊端。他说当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是,这个女人不一定回喜欢那个男的,这样只会白白浪费那个男人的时间与金钱。就算那个女的答应嫁给这个男的,目的也往往是因为这个男人的钱。当一个女的想找一个伴侣时,她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而且容易被坏人欺骗。志摩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男女双方先认识,不必急于结婚,等双方都满意时才结婚。志摩的爱情与婚姻观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性。教育与知识:在教育方面, 徐志摩
也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不满于当时社会的教育制度, 认为那种教育制度不能完全开发个人的潜能. 他对于家庭教育尤为反感. 家庭教育强调"不孝有三, 五大为上" 等落后的儒家思想. 家庭教育给个人加上一个一辈子也无法摆脱的枷锁, 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进步.徐志摩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 帮助一个受教育的人合理的做人". 他提出三个强而有力的论据: 1. 人是可以为善的; 2, 合理的教育是可能的; 3, 教育有造成品格的力量. 人的本质本不坏, 只是需要合理的教育. 教育可以改造一个人的品格. 欲使一个人为善, 就必须给予合理的教育. 徐志摩同时也提倡早期教育. 他在>中提到" 一个人品格教育的形成是在六岁以前, 不是以后". 一句话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与必要.学问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人学问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品格与性格. 徐志摩强调做学问要有原动的好奇心. 只有拥有原动的好奇心, 才能在求学途上拥有无穷的精力. 徐志摩曾说过" 单纯的烂漫的天真是最永久最有力量的东西". 单纯的烂漫的天真带给人无穷的好奇心, 去探索知识汪洋的奥妙. 因此, 一个人如果要想在学问上有所建树, 就必须拥有原动的好奇心. 徐志摩对于学问的这些看法, 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诗歌: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深受青少年喜爱。他的爱情是更是感人肺腑,曾感动过无数青少年。以下是部分徐志摩的著名诗篇:《偶然》 《海韵》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雪花的快乐》 《去吧》 《落叶小唱》 《干着急》 《“这年头活着不易”》 《月夜听琴》 《怨得》 《春》 《再别康桥》《秋虫》 《I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为谁》 《一星弱火》 《渺小》 《“他眼里有你”》 《夜半松风》 《私语》 《阔的海》(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去找这些诗歌来阅读一下,那将会受益匪浅)
作文五:《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徐志摩简介》300字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三角恋 看徐志摩原配评价
徐志摩和爱人陆小曼谈论嫖妓:妓女肉感颇富
徐志摩游西湖大骂康有为:骂完发现康就在身边
揭秘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个女人 林徽因真情告白
徐志摩死后,他生命中三个女人各自的命运如何?
才女陆小曼的爱情史:因徐志摩之死哭晕数次
揭秘林徽因三段情史:徐志摩为她逼妻打胎离婚
梁启超给徐志摩证婚词 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结婚
民国时期流行雇仆人 徐志摩陆小曼租房不买房
徐志摩与凌叔华不为人知的恋情 徐志摩的恋情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怨偶”往事 张幼仪的一生
徐志摩因为拿错信“误”娶了陆小曼?阴错阳差
林徽因与凌叔华为何争相保管徐志摩遗信?
民国才女林徽因为什么没有最后嫁给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养不活陆小曼的原因 陆小曼花销500大洋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怀孕四月被抛弃 后成女银行家
陆小曼除了徐志摩之外到底还爱了多少男人
揭秘:徐志摩为陆小曼奔波 曾做房地产中介挣钱
作文六:《徐志摩的爱情故事》1400字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作文七:《徐志摩的爱情故事》2900字
影响徐志摩的?三个女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怎样
?的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
1
女到?英国读书。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至于林徽音为?何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林徽音至死仍?三缄其口,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林徽音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城墙等)做出了很大贡?献。林徽音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逝世,享年五十一岁?。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其父
?年。1920年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将军?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王赓办事认真?负责。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但谈不上造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刘海粟等社会?名流,拜师学画等。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之事了。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
2
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两人在风气初?开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像郁达夫云:“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那里还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于是,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七日,徐志摩,陆小曼两人在?梁启超的证婚?下举办了婚礼?。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任?公证婚,任公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志摩应允。大庭广众之下?梁任公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狈不堪。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兼教于?北大,赚些外快贴补?家用。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飞来飞?
?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去。1931年1
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结果飞机失事?。死前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翁瑞午是典型?的上海小开,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被上海小报匿?名讽刺,让徐志摩大光?其火。徐志摩多次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徐志摩死时,是36岁。那一年,陆小曼29岁?,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了?,但两人不正式?结婚。翁陆两人晚年?分裂。翁另有新欢。1960年,陆小曼在上海?街头遇到老友?、郁达夫的遗孀?王映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出著?名婚恋事件的?女主角),不禁哭诉道,说自己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翁瑞午也跑了?,“出门一个人,进门一个人,真是海一般深?的凄凉和孤独?啊。” 陆小曼是19?65年4月3?日孤身一人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的,终年63岁。陆小曼的灵堂?上只有一副友?人的挽联。她死前惟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坚决不?答应。她的骨灰一直?寄存在某处,直至1988?年,由其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堂?侄出资,才在苏州入土?为安。
3
作文八:《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4500字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故事
张幼仪既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又是徐志摩的父亲、徐氏家族大家长徐申如疼爱的儿媳兼养女。在她的身上,既有旧式女子三从四德的忍耐,又有新女性奋发图强的态度。她曾遭遇人生最沉重的怆痛,但她意念中那种执拗的力量,强大到最终助她华丽转身,成就了自己的商业辉煌。在沉默中开始的婚姻1996年,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张幼仪的英文版口述自传《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该书的中文版被翻译为《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在台湾与大陆先后出版。书中围绕张徐之间持续7年的包办婚姻,翔实叙述了张幼仪的人生经历。晚年的张幼仪曾告诉张邦梅:“在中国,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这是我要给你上的第一课,这样你才能了解一切。”张幼仪,族谱名嘉玢,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的书香世家。她的祖父做过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行医为业,家境殷实。张幼仪是家中第二个女孩,在8男4女共12个孩子中排行第八。她的二哥张君劢(音同“迈”)早年留学日本,曾是末代翰林,也是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的革命党人;四哥张公权,从事银行业22年,历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副总裁、中央信托局长等职。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被一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中学生作文所吸引,询问之下,得知文章作者是海宁县硖石镇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垿(音同“序”),也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徐志摩。爱才心切的张公权当晚给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二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家公子。徐申如虽是江浙富豪,但在重文抑商的中国传统社会里,能够与书香世家的张家结亲,依然是求之不得的荣耀。他在回信中表示:“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即张公权)之妹为媳。”13岁的张幼仪,当时正在江苏都督程德全创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二年级。徐志摩也只有16岁。两年后的1915年12月5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操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旧式婚礼。洞房花烛夜,张幼仪想要告诉徐志摩,她感谢命运的安排,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愿
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候先开口。徐志摩也只是紧张地望着她,一句话都没有说。二人之间的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小脚与西服不搭调张幼仪,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早晨,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1917年,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这个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他于1918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从结婚到出国留学,他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4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9月,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摩,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徽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摩。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摩。“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张幼仪初到欧洲,和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徐志摩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朋友狄更生的帮助下,从伦敦大学转到剑桥(旧译康桥)大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张幼仪本以为自己出国后可以重拾因结婚生子而中断的学业,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摩,只从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
她维持家用。1921年9月的一天早晨,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位女朋友当天来访。张幼仪误以为是徐志摩喜欢上的人,事实上那个女孩是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毕业、即将回国的27岁的袁昌英。在张幼仪的记忆里,袁昌英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在穿着丝袜的两条腿下,竟是一双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徐志摩把袁昌英送走后,张幼仪评价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身子一转,失态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一周后,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摩的口信。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离开后,张幼仪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张幼仪到法国后,被学业繁忙的张君劢安排到乡下朋友家里。那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怀孕8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在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期间,张幼仪给徐家二老写信,
告知自己已怀孕并想读书,徐申如从此按月给她300块大洋。在德国,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学费连同生活费。她雇了一名40多岁的维也纳女子当保姆,并在保姆的帮助下,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就在张幼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同时,徐志摩于1922年8月追随不辞而别的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1925年3月19日,3岁生日刚过完不到1个月,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而此时的徐志摩却因和有夫之妇陆小曼的爱恋而闹得满城皆知,为躲避舆论,奔赴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说:“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掉下眼泪。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商场上打出一片天地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婚后回到海宁硖石,与徐志摩的父母同住。张幼仪则说服徐家父母,让长子阿欢随她安顿在北京。陆小曼不拘小节的浪漫狂放,令徐家父母深恶痛绝。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认为养女,并将财产分为3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1份;张幼仪和阿欢1份。在徐志摩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经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1927年初,张母去世,张幼仪带着阿欢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她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她的公公加养父徐申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徐志摩在1927年8月3日写给周作人的信中说:“我新办两家店铺;新月书店老兄想必听过,还有一家云裳时装公司,专为小姐、娘儿们出主意的,老兄不笑话吗,”云裳时装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接
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独当一面,才干突出。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在合法妻子陆小曼无力操持的情况下,依然是张幼仪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了一切:让八弟禹九带领13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被张幼仪坚决拒绝。抗日战争期间,张幼仪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100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卖掉,赚到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作资金,投资棉花和黄金,依旧是财星高照。1949年4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纪之医生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3个儿子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分别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见。四哥张公权始终没有回复。一直告诫妹妹要遵从自己内心感受的二哥张君劢一会儿发来电报说“好”,一会儿又改变主意说“不好”。在反复踌躇之后,这位新儒学代表人物来信表态:“此名教事,兄安敢妄一词,妹慧人,希自决。”在这种情况下,张幼仪只好给远在美国的儿子阿欢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相对于困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儒学名教的张君劢,阿欢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价值观。他回信道:“母孀居守节,逾30年??母职已尽??母如得人,儿请父事。”1953年,53岁的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之后共同生活了20年。1972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张幼仪搬到美国,住在儿子附近。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安葬在市郊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个字。关于张幼仪奋发图强的人生经历,她自己说过,“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对张幼仪评价得最为中肯:“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作文九:《徐志摩的情感故事》7100字
《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 ”,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是2000年6月写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了第二版。这个时候,《人间四月天》的热劲已经过去了。有人说,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
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
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
《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有人觉得很美,我看了只觉得恶心,这是把现代小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了。我绝不保守,我是说,徐林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阴历是1896年。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
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可笑了。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
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
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明到骨头里的。所以说,我看了《人间四月天》的剧本,觉得王蕙玲女士也许是个好的剧作家,但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那一茬知识分子根本就不了解。
我说的都是根据真正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这些书看看,比如《林徽因文集》里就有给胡适的信,还有给沈从文的信。
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1920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在沙士顿住下,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张幼仪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你徐志摩要我还是不要我,反正我是徐家的人。离了婚也不再嫁,直到儿子结了婚,直到把徐志摩的父亲送了终,直到五十几岁才跟一个医生结了婚。结了婚,还在为徐志摩的事操心,徐志摩的全集,就是在她的操持下在台湾出版的。她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晚年还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她的侄孙女的采访,写了一本书,把她一生受的屈辱全写出来了。根据这样一本书拍出的电视剧,当然是为张幼仪说话了。林徽因清纯可爱但不懂事,陆小曼干脆就是个交际花,徐志摩虽说英俊潇洒,也难脱认人不准的干系,这一切都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很奇特的,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来跟陆小曼结了婚,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答应了徐志摩,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闪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就是离了婚,她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
张邦梅写《小脚与西服》的时候,他的爷爷张嘉铸还活着,听说孙女采访了姐姐,要写这样一本书,特意叮嘱,笔下对徐志摩要留情,他怕姐姐一时糊涂,过多地给孙女说些不利
于徐志摩的话,孙女不知轻重全写进书里,损害了徐志摩的形象。大概就在《小脚与西服》出版前后,张嘉铸就去世了,他的遗嘱里有一条,就是告别仪式上不要放哀乐,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
张嘉铸生前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结婚时,张嘉铸不顾姐姐的感情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欢欢喜喜地盛装参加了徐志摩的婚礼。这在常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徐志摩把你姐姐甩了,你还西装革履地参加那个人的婚礼,给了现在的人怕就做不到。这个事情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张家人对徐志摩多么重视,再就是徐志摩这个人的魅力多么大。也就是说,徐志摩这个人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决不是书上写的,见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就要下手的那样的男人,而是很有分寸,很有道德,很讲究品位的。 陆小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电视剧里,把陆小曼演成个交际花,是最没道理的。这么说吧,陆小曼什么人都可能是,最不可能是的,恰恰就是这个交际花。
陆小曼的父亲叫陆建三,是我国早期的留日学生,北洋政府时代,在财政部当过赋税司司长。这是个很有权势也很有钱的职位。陆小曼在少女时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北京的法国圣心学堂念书,家里又请了英国女教师专门教她英文。她天生丽质,俊俏可爱。这样当她十七八的时候,就已经是北京社交界的名媛了,好多外交场合,也要请她出席。
说陆小曼是个交际花,不外是说她生活奢华,出入社交场合,还有捧戏子什么的。可是要知道,我们平常说谁是交际花,是说她凭着色相取悦权贵,获取金钱,供个人挥霍。陆小曼不是这样的,她花的是自己的钱。只能说,她不知节俭,不知爱惜金钱罢了。
看徐志摩的书信,常有劝陆小曼节俭度日的话。我们很容易同情徐志摩而责怪陆小曼,说,这个陆小曼,要是勤俭过光景,徐志摩就不会这么北京到上海飞来飞去,也就不会坐飞机遇难而死了。这样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飞机失事,谁也料不到,就是小曼再节俭,徐志摩只坐一次飞机,也可能遇难。至于说小曼生活奢侈,加重了丈夫的经济负担,曾一度陷于困窘,对正常人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宽恕的事。名媛犹如名花,是要人供养的,像陆小曼这样的女人,就是要破费钱财的。只能说徐志摩后来养不起了,不能说陆小曼不值得养。你不能要这样的女人,又能下得了厨房,又能上得了厅堂,富了能和你一起去炒股发财,穷了还能和你一起去上街卖菜,真要能那样的话,也就不是名媛了。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陆小曼嫁了徐志摩,是出了大名的,要是不嫁给徐志摩,百年之后,谁知道世上有个陆小曼。这话初听似有道理,细细一想,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人活在世上,享福是主要的,出名是次要的。和陆小曼受的伤害比起来,出的那点名是微不足道的。陆小曼的母亲说了一句非常公道的话,她说,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当然,反过来说,志摩成全了小曼,小曼也成全了志摩。徐志摩若不是一生中和这样优秀的女人有过感情的瓜葛,只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我们也不会这么喜欢他。
陆小曼的品质也是很高尚的。
自从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家里,挂着徐志摩的大幅油画像,每天陆小曼都要在像前供上鲜花、水果。她自己呢,四季身穿素服,从来不去什么娱乐场所。有一年清明节,还去硖
石给徐志摩扫墓。后来还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解放前,她还和赵家璧一起整理了《徐志摩全集》,可惜因时局太乱,没有出成,不过总是尽了她当妻子的责任。
说起来叫人痛心,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圣女一样的女人,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同情。不知道有人去过硖石没有,就是海宁市政府所在地,那儿有徐志摩墓,也有徐志摩的故居,可是却没有陆小曼的墓。陆小曼的墓在哪儿呢,在苏州,是她的侄儿改革开放之后给她建的。这就不对了,陆小曼是徐志摩堂堂正正、明媒正娶的夫人,为什么不能和他的丈夫合葬呢。这也是陆小曼生前的愿望。我觉得这是海宁人的毛病,也是海宁人的耻辱。徐志摩有名气,你们就认他是你们海宁的儿子,迁移坟墓,修缮故居,宣传他。张幼仪的儿子在美国,有时还回来看看,你们就老说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妻子。无论是从旧道德上说,还是从新道德上说,都应当把陆小曼的棺木迎回去,跟徐志摩合葬在一起。这事情,迟早会有人办的,这一代的海宁人不办,下一代也会办,下一代不办,下下一代也会办。我就不信海宁永远也出不了一个明白人。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综合一个意思就是不要老是说我们中国人没出息,就在几十年前,在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出过一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的才能和抱负,他们的情怀与气度,都是值得后代世人敬仰的,也是值得后代人效法的。
作文十:《徐志摩的爱情故事》5600字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14年了。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林徽因是1904年出生,按阳历相差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
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
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
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他们之间的
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明到骨头里的。
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1920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在沙士顿住下,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张幼仪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你徐志摩要我还是不要我,反正我是徐家的人。离了婚也不再嫁,直到儿子结了婚,直到把徐志摩的父亲送了终,直到五十几岁才跟一个医生结了婚。结了婚,还在为徐志摩的事操心,徐志摩的全集,就是在她的操持下在台湾出版的。她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晚年还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她的侄孙女的采访,写了一本书,把她一生受的屈辱全写出来了。根据这样一本书拍出的电视剧,当然是为张幼仪说话了。林徽因清纯可爱但不懂事,陆小曼干脆就是个交际花,徐志摩虽说英俊潇洒,也难脱认人不准的干系,这一切都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很奇特的,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来跟陆小曼结了婚,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答应了徐志摩,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闪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就是离了婚,她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
陆小曼
电视剧里,把陆小曼演成个交际花,是最没道理的。这么说吧,陆小曼什么人都可能是,最不可能是的,恰恰就是这个交际花。
陆小曼的父亲叫陆建三,是我国早期的留日学生,北洋政府时代,在财政部当过赋税司司长。这是个很有权势也很有钱的职位。陆小曼在少女时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北京的法国圣心学堂念书,家里又请了英国女教师专门教她英文。她天生丽质,俊俏可爱。这样当她十七八的时候,就已经是北京社交界的名媛了,好多外交场合,也要请她出席。
说陆小曼是个交际花,不外是说她生活奢华,出入社交场合,还有捧戏子什么的。可是要知道,我们平常说谁是交际花,是说她凭着色相取悦权贵,获取金钱,供个人挥霍。陆小曼不是这样的,她花的是自己的钱。只能说,她不知节俭,不知爱惜金钱罢了。
看徐志摩的书信,常有劝陆小曼节俭度日的话。我们很容易同情徐志摩而责怪陆小曼,说,这个陆小曼,要是勤俭过光景,徐志摩就不会这么北京到上海飞来飞去,也就不会坐飞机遇难而死了。这样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飞机失事,谁也料不到,就是小曼再节俭,徐志摩只坐一次飞机,也可能遇难。至于说小曼生活奢侈,加重了丈夫的经济负担,曾一度陷于困窘,对正常人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宽恕的事。名媛犹如名花,是要人供养的,像陆小曼这样的女人,就是要破费钱财的。只能说徐志摩后来养不起了,不能说陆小曼不值得养。你不能要这样的女人,又能下得了厨房,又能上得了厅堂,富了能和你一起去炒股发财,穷了还能和你一起去上街卖菜,真要能那样的话,也就不是名媛了。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陆小曼嫁了徐志摩,是出了大名的,要是不嫁给徐志摩,百年之后,谁知道世上有个陆小曼。这话初听似有道理,细细一想,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人活在世上,享福是主要的,出名是次要的。和陆小曼受的伤害比起来,出的那点名是微不足道的。陆小曼的母亲说了一句非常公道的话,她说,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当然,反过来说,志摩成全了小曼,小曼也成全了志摩。徐志摩若不是一生中和这样优秀的女人有过感情的瓜葛,只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我们也不会这么喜欢他。
陆小曼的品质也是很高尚的
自从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家里,挂着徐志摩的大幅油画像,每天陆小曼都要在像前供上鲜花、水果。她自己呢,四季身穿素服,从来不去什么娱乐场所。有一年清明节,还去硖石给徐志摩扫墓。后来还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解放前,她还和赵家璧一起整理了《徐志摩全集》,可惜因时局太乱,没有出成,不过总是尽了她当妻子的责任。
说起来叫人痛心,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圣女一样的女人,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同情。不知道有人去过硖石没有,就是海宁市政府所在地,那儿有徐志摩墓,也有徐志摩的故居,可是却没有陆小曼的墓。陆小曼的墓在哪儿呢,在苏州,是她的侄儿改革开放之后给她建的。这就不对了,陆小曼是徐志摩堂堂正正、明媒正娶的夫人,为什么不能和他的丈夫合葬呢。这也是陆小曼生前的愿望。无论是从旧道德上说,还是从新道德上说,都应当把陆小曼的棺木迎回去,跟徐志摩合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