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托尔斯泰三部曲》4100字
《复活》计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在纯真的少年时期爱上了姑妈家的侍女喀秋莎 。两年后沾染了贵族恶习的他引诱并抛弃了她。天真美丽的少女在被伤害之后走投无路,受尽屈辱和折磨,美好的灵魂被扭曲,从而堕落为妓女。八年后在一次法庭审讯中,命运使这已遗忘了过去的两人偶然重逢。玛斯洛娃被冤枉犯谋杀罪,被判往西伯利亚服苦役。聂赫留朵夫在自责、悔恨而矛盾的心情中积极救助她。为还她清白而努力地在法庭、监狱、教会、政府机关甚至宫廷等上层社会之间奔走、斡旋。在这过程中他不断地看到上层社会的腐败和罪恶,深切感受到现行社会制度的荒谬、残酷、虚假而且反人道反道德的本质。原来这十年来自己所生活的所谓上流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社会~聂赫留朵夫感到震惊、厌恶、迷惘而痛苦,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其精神的人性不断战胜兽性的人性,最终精神的人性复活,在爱的哲学中获得了新生。在监狱中,在和流放犯、政治犯等人的交往中,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玛斯洛娃身上的美好人性也得到复归,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在世界文坛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他那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受到举世瞩目的认同。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吉提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
吉提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大林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提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便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渥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她倒在疾驰而过的车轮下。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托尔斯泰曾经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力图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家危急的严重关头,许多来自下层的俄军普通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虽然战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却始终占有压倒的优势。老百姓也主动起来保家卫国。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网升、杰尼索夫、谢尔巴狄那样的英雄人物。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因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决胜的信心。整部小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尔斯泰的“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作者在小说中也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包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60年代,托尔斯泰仍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却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敌如虎,他们关心的是寻欢作乐,积聚私产。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仑则是荡妇。这些贵族的卑劣行径与人民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认为,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京城以外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指出在这些贵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风,他们有爱国心,与人民的精神相通。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宗法制贵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库塞、阿多诺、弗洛姆、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战争与和平》艺术成就卓著。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并在传统的史诗体小说和戏剧式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列宁语)
作文二:《托尔斯泰》8300字
托尔斯泰:
简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 托尔斯泰的创作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多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第二,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充分地挖掘了文学的真实性。他从一开始就把真实奉为自己的创作原则。他在创作中摒弃一切偶然的和幻想的因素,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地、如实地反映出来。第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大大地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第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即使是他最喜爱的主人公,他也不美化他们,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第五,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注意细节描写与人物肖像的刻画;重视语言的鲜明、准确,尤其是朴素;他笔下的自然风景真实、准确、富有生命力,是影响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争与和平》围绕战争问题, 以四个贵族家族——罗斯托夫, 包尔康斯基, 库拉金以及别竺豪夫——的生活命运贯穿全书, 展现了一幅19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的广阔画面. 安德列是一个探索生活目的的贵族青年的典型, 他忠于祖国, 同情人民, 恪守贵族的义务和传统, 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贵族理想. 彼埃尔也是一个思想探索者的典型. 最后在农民普拉东 卡拉达耶夫的顺从天命," 为上帝而活着"," 爱一切人" 中找到了生活的理想. 娜塔莎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关于女性的理想:做贤妻良母, 在家庭中恪守妇女的天职.
19世纪70年代是俄国社会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托尔斯泰直面俄国社会现实, 创作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 一条是以安娜, 渥伦斯基为主构成的与彼得堡上流社会相联系的线索, 一条是以列文, 吉提为主构成的与宗法制农村紧密联系的线索. 两条线索由以奥布朗斯基, 达丽亚为主的中间线索贯穿起来, 形成一种圆拱形结构.
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族妇女, 已经与卡列宁结婚8年. 卡列宁是个十足的官僚, 他们的婚姻生活毫无爱情可言. 但安娜并没有丧失对爱情与幸福的渴望. 渥伦斯基的出现, 点燃了安娜的希望之火. 她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独立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爱情. 但卡列宁的冷酷无情, 上流社会的排挤, 特别是渥伦斯基的激情过后的冷淡, 这一切又把安娜推上了绝路, 最后只好卧轨自杀. 导致了安娜的悲剧. 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他既控诉了上流社会的不义, 对安娜的不幸命运寄予了同情, 又从宗法制立场出发, 让安娜的追求蒙上一层罪人的色彩.
19世纪80——90年代, 托尔斯泰撰写了一系列社会论文:《什么是我的信仰 》, 《教条神学批判》, 《什么是艺术 》,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 》, 《论生命》, 《天国在你们心中》等.
19世纪90年代, 托尔斯泰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
2、《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也是托尔斯泰在世界观发生剧变化以后, 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复活》描写了" 忏悔的贵族" 聂赫留朵夫和妓女玛丝洛娃的精神" 复活" 的过程.
《复活》是托尔斯泰所有作品中最富有批判性的一部小说. 它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沙皇专制的国家制度, 而且还辛辣地嘲笑了反动的教会制度.
托尔斯泰在对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政治, 经济, 法律和宗教制度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 指给人的又是一条" 毋抗恶", 道德的自我完善之路. 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的历程, 便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社会与人性理想. 在托尔斯泰看来, 人身上存在着两重性, 既有" 动物的人", 又有" 精神的人".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 起初, 他是个" 正直, 不自私的青年". 在彼处堡和军旅生活中, 他却染上了" 自私自利的疯病"," 在他身上, 动物的人就占了上风." 当10年后他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与卡秋莎 玛丝洛娃重逢时, 他深感自己便是造成玛丝洛娃的" 犯罪" 的根源, 终于良心觉醒, 向玛丝洛娃忏悔, 并为她多方奔走. 他放弃一切, 跟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 聂赫留朵夫也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作品中" 忏悔的贵族" 系列人物中的最后一个. 他的忏悔, 既是一种人性的忏悔, 也是一种阶级的忏悔, 他所找到的宗教" 真理", 乃是一种基督教人道主义. 基督教表现了一种神圣的, 永恒的真理, 向人们指出了一条从自我走向上帝, 接近天国的完美的途径. 聂赫留朵夫的" 复活" 正体现了这一生命历程.
《复活》在艺术上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个性与特点. 作为"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小说成为托尔斯基现实主义艺术的最后总结.
首先, 体现为深刻的心理刻画.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首先揭示" 心理过程及其形态和规律", 亦即" 心灵的辩证法". 而在其后的一系列作品中, 这种心理刻画越发细致深入. 《复活》同样体现了" 心灵的辩证法", 在聂赫留朵夫" 复活" 的心路历程中, 深刻地刻画了他的灵魂的" 猛烈, 复杂, 痛苦" 的斗争过程. 当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时, 他的心灵受了震撼.
其次, 《复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增强了作品的批判色彩. 在《复活》中, 贵族和贫民, 贪官污吏和无辜囚犯, 两个世界时时处在对立状态.
再次, 《复活》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作家的思想自传色彩.
复活: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复活。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反应了托氏的宗教思想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概括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玛斯洛瓦的精神复活,一是受到聂赫留朵夫的感化,二是受流放中所接触到的革命者的感染,在流放中宽恕了聂,在爱的教育中找到了归宿,精神的复活。
7、安娜形象的典型所在
安娜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 . 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这是个年轻美丽、精力充沛,勇敢追求资产阶级女性解放的俄国贵族上层进步妇女的典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感情丰富真挚、复杂的悲剧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悲剧原因:
1、社会原因
(1)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带来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呼声。
(2)上流社会的排挤。
(3)卡列宁的阻挠和沃伦斯基的厌倦。
1、性格原因
(1)虽然有追求幸福与新的生活的决心和勇气,但无法摆脱已有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束缚。如道德上的负罪感,与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对未来的举棋不定。
(2)爱情的盲目。安娜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沃伦斯基的仪表风度的倾心和情欲,与沃伦斯基缺乏思想感情的共同基础。一旦新鲜感褪尽,爱情就成为负担。
(3)爱情的自私导致爱情的变质。安娜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爱情中带有专横、肉感的成分,她的精神品质渐渐失去了光彩。安娜由爱转恨,以死寻求解脱和进行报复。
3、作家的伦理观念:“托尔斯泰主义”:“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 拱门式" 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的特色。
作品的心理描写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冲突,即作品是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的。
1、《安娜·卡列宁娜》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显现出来。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其曲折反复也不是循环,而是螺旋形的进展,也就是从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因此这种心理描写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基蒂参加舞会前后心境的变化,反映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从满怀希望到走向绝望的过程。
2、人物性格的变化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中。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变得愈来愈偏执专横而又充满痛苦的过程,由爱转恨的过程,展现出安娜选择自杀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3、人物心理的突变性。如安娜决定通过死亡来寻求解脱并对沃伦斯基进行报复,她在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接近崩溃和疯狂,因此这里作家的心理描写具有意识流的跳跃性,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焊接点,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转换而又十分自然,各种思绪断断续续,此起彼伏,互不连贯而又不凌乱无序。
如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车上的那种迷离恍惚的心态。街上瞬息变换的各种外在印象不断引起她的自由联想,她不断由一种感触或回忆蓦地跳到另一种感触和回忆,她强烈激动、心烦意乱、百感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
10、何为“托尔斯泰主义”?它的具体内含是什么?
托尔斯泰主义是。。。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上帝不是至高无上的外在权威,而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出来的,或者说是在人生的痛苦与悲剧中找到的。不经历痛苦,甚至不经历罪恶,或许未必能发现人们心中的那个沉睡的上帝。只有沉入到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与活的上帝相遇”。所以,在俄罗斯观念中,“拯救”与“恩典”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人的生命之中对上帝的内在把握,是对生命的精神改造。也许这种“拯救”不能带来任何外部利益,但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内部醒悟,有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如果认为忏悔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那么也就不是托尔斯泰的本意了。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只能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对自己的拯救是不能够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一旦如此,人就成为利用别人而使自己精神获益的人,况且这样一来,自己的内心也未必能够完全的净化了。
人的忏悔不能让人死后升天堂,避免下地狱。因为人的心里本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上帝和魔鬼,甚至是包含着天堂与地狱。在这里,天堂和地狱不是死后才能经历的地方,而是在人的这一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必定要经历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不同状况的表现。
别尔嘉耶夫精彩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地狱之悲剧不在于上帝不能为有罪者洗清罪孽,而在于有罪者自己不能给自己洗清罪孽;地狱不是有罪者在其中受苦的外在环境,而正是一种绝对的孤独,在这里,生命中被压低的良知的呼声,用可怕的不
灭之火焚烧着罪孽者。” 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
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从革命者的角度看,以暴力抗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暴力革命的关于遥远将来的绝对幸福的抽象理想扼杀了人对人的具体道德关系,扼杀了对切近的当代人的关怀,也扼杀了当前世界中需要的爱这种活的情感。可以从各国的历史中看到,革命者不仅勇于自我牺牲,还要求自己的朋友、家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要求他人也要自我牺牲,如果不勇于牺牲的,就是怯懦,是对强权的惧怕。这样,革命者就演变成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达到革命目标的人。革命者当然也追求人类幸福,但他所爱的以非活生生的人,而是思想,亦即全人类幸福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由于这个外部原因,因此只能用外部的、机械的手段来消除。那么魔鬼从“自我”的内部被移植到外部社会机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制的恨。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
因此,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博爱: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我们也知道,虽然在很多时候,宽恕是不能让作恶的人醒悟,也不能使恶真正消除,也许还可能让作恶的人更加为所欲为,但至少,那些宽恕别人的人从此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挽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也会同样变本加厉报复,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那么地狱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将是更为可怕的。
安娜
一个女人很容易把婚前和婚后的爱情炽热度作对比。使她不想去对比,但在潜意识里她已经
并经常做对比。安娜是个女人,所以她也必然有此做法。渥伦斯基的出现,弥补了安娜感情需求上的不足。渥伦斯基同军人贵族有密切的联系,他具有他们的习惯,赞同他们的观点,他喜欢他们生活的整个环境,但是对安娜的感情力量和他们的关系同社会的看法和准则发生矛盾,破环了渥伦斯基通常的生活概念的坚固性,破坏了他的道德和生活行为规则的不成文法的无可争议性。这些规则明确规定
“对男人不可以说谎,对女人可以;不可以欺骗任何人,但可欺侮丈夫;不能饶恕人家的侮辱,但可以侮辱人家等等。”
但后来涉及到他和安娜,他发现规则并非适用。安娜对他来说是独特的,不同于以往他所遇见的,安娜漂亮、有内涵、聪慧、直率、真诚、热情......他迅速地爱上了安娜。他们的爱显得无所畏惧。他冲破了对吉提的爱,冲破了母亲的干扰和威胁,冲破了上流社会舆论的压力,乃至不顾自己的锦绣前程和财产。他无所畏惧地把安娜视为“比我的生命还宝贵”。这样的爱是任何有血有肉的女人都承受不住并为之深深感动的。何况是安娜这样一个有追求的女人。渥伦斯基的出现犹如安娜感情沙漠中出现的一片绿洲,他对安娜的柔情蜜意不顾一切,迅速唤醒了安娜心中沉睡多年的爱情,使她那抑制已久的感情激流终于冲破了理性的堤防。他们结合的初期,都尝到了以前没有的快乐、自由的恋
爱,并因此而感到满足,但这样的感觉没有维持多久。渥伦斯基很快就觉得心灵产生一种难以满足的欲望,一种百无
聊赖的情绪。回俄后,一方面他焦急不安地寻找事情做,用来填补日常生活的空虚;另一方面又重新产生了对过去的兴趣、习惯、爱好的向往,这些成为他与安娜关系中逐渐发展的危机之一。
敏感的安娜不可能不会注意到,再加上她为获得爱情而付出的代价“抛夫弃子”也使她痛苦。随着她对渥伦斯基
的爱的加剧,以至极端,她越来越觉得渥伦斯基不爱她了她们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了。“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存在。所以,一般来说男人爱女人,仅仅是他生命中有价值的西之一,他希望女人整个生活在他们的生命中,但并不希为他而浪费自己的生命。安娜是渥伦斯基生命中有价值东西之一,但他仍希望安娜有别的事。可对女人的情况却反,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抛弃一切,只为她爱的人的利益存在。安娜仍希望渥伦斯基仍像以前一样不顾一切的爱。她把所有的目光投注在渥伦斯基身上,她竭力把自己关她爱的贝克中,但嫉妒增加了她的孤独,她的爱情愈来愈求和自私,她生活的圈子愈来愈小。她想:“真是无可奈。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因此我也要求他更多地为我身。他却越来越疏远我。”安娜这种自私的、疯狂的爱加了她的爱情悲剧。
作文三:《托尔斯泰》1400字
托尔斯泰的幸与不幸
托尔斯泰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不能断然去评价他到底幸福与否,像他的名言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说从凡人的一面来看,他是不幸的,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便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他的亲人朋友包括爱人都出身于贵族阶级,可是他成年之后仅仅过了几年奢靡腐朽的贵族生活便厌倦了。他发现了社会的腐朽之处,他想要给那些受欺压的穷人们争取权益,可是没过多久他便发现自己就是欺压他们的人当中的一员。他既不能脱离这个和他骨血相连的贵族阶级,又不忍心看着农民受苦,他不断在自己的农场搞改革实验,但是不断的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他以贵族的身份去为农民谋福利,在农民看来,他就是那只给鸡拜年的黄鼠狼,他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而于此同时他在自己作品中对社会的深入剖析已经触怒了沙皇,统治阶级正在想各种办法教训一下这个吃里爬外的家伙,他们甚至想要流放或者暗杀他,只是由于他在社会上的声望太高而不敢,他也失去了贵族阶级的理解。他夹在两个阶级的中间,他不知道怎样能使二者的矛盾得以调和,他做公益办学校,不断奔走,可是仍不得其解。可想而知他此时内心的痛苦,犹如一个解不开数学题的小孩,可是他的痛苦远比这种痛苦要强烈几千几万倍,这种矛盾折磨了他几十年。终于到了他人生的后十年,他终于顿悟,他选择了脱离贵族阶级,他开始过起和农民一样的生活,他还准备把自己的财产和著作全部捐给社会。做出这个决定时,他的内心宁静了,他不再矛盾,他找到了解救农民的办法,那就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反对那个腐朽的沙皇统治。但是与此同时他的婚姻却走向了不幸的深渊,过去几十年一直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无论如何都能坚定的和他站在一起的索菲亚,因为利益的问题和他站在了对立面。因为作为一个母亲,索菲亚怎么可能忍受自己的孩子们什么也得不到呢,她觉得老头子老糊涂了,被人诱骗了,他们为此而争吵,最后,激烈的争吵之后,即使面对索菲亚的跪地恳求,托尔斯泰也没有回心转意,他选择了偷偷离家出走,结果病死在了一个小火车站。纵观他的人生从平凡人的角度,他很不幸,为了一群不相干的人,得罪了养育自己的贵族阶级,放弃了幸福的家庭,客死在离家出走的途中,相信作为凡人的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过这样悲惨的人生。
但是托尔斯泰是不凡的,是伟大的,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胸怀的人,并且一生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他在乎的绝不是一己私利,而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一生为农民子弟兴办了多所学校,不断寻求解救农民的办法,他晚年支持农民革命并为他们不断奔走。他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三部伟大巨著,在这些作品中他深刻剖析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并用自己的人生也写就了一部伟大巨著,他深邃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永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文学巨匠,他活着写就伟大的人生,逝去之后他那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而这种美丽不是来自于观感而是来自于它给人的心灵的震撼。后世对他的评价中有这样的语句“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是19世纪世界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两个“最伟大”准确地评价了他,这便是他的幸之所在。托尔斯泰说: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而他很好的完成了这项工作,他是幸福的。
或许我们根本没有权利去评判他幸于不幸,但是我们还是该从这位文坛巨匠身上获得一些思考,我们的精神是否得到了成长,我们又在为什么而活呢?
作文四:《托尔斯泰》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托尔斯泰
作者:张红华
来源:《闽南风》2012年第10期
在一本书中读到一句话,好像是托尔斯泰说,对自己写作的东西一定要达到幻觉的程度。那什么样才算达到了幻觉的程度呢?读了一些托尔斯泰的作品,领会到至少是要人文合一,才算对自己写作的东西达到了幻觉的程度吧!托尔斯泰并不是把一个个平庸、萎琐、狭隘、低级趣味的自己相互合一为一体在他的作品中,而是把一个追求高贵、博大、深邃、理想化的自己来相互合一为一体地融化在他的作品中,让作品自始至终焕发出理性的光辉、人生博大境界和永恒真理的终极追问。
《安娜. 卡列尼娜》里列文哥哥的死亡和列文女儿的出生,反映的是出生和死亡的重大人生主题,追问人生的信仰、生命与真理同在,永远融为一体。《战争与和平》中写到了安德烈儿子的降生和妻子死于难产,安德烈在战场上腿残,皮埃尔父亲弥留之际得到梦寐以求的爱,战争内外,无处不是事关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求,而不是去如现今一些军事小说以战争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和追求刺激,才意蕴无穷,魅力无穷,回味无穷。贯穿在全文中的重大主题和云雾一样弥漫在全文中的丰厚意蕴,无处不在地打动着读者。
作品中写到的一些令沉思者困扰的问题,其实也一直困扰着托尔斯泰,每一部作品自始至终是记录着他穿越人生迷惘,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活?我该怎样活?”这是智者直面现实的思考,而不是想以某种信仰来逃避现实,而是旁若无人,无羁无绊,不受前人左右地在人情冷暖、世相百态中追寻真实可靠的精神信仰,因此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是他的影子和生活的痕迹,他把自己的生活完全融入到了作品中,《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别龙斯基、列文等都有与托尔斯泰相似的经历和生命体验,贵族的放荡生活曾让托尔斯泰一度失去了精神信仰,不相信上帝,皮埃尔的饮酒无度,放纵空虚,别龙斯基经常参与与吉普赛人的狂欢,都是托尔斯泰的真实生活写照。可见,优秀的作家必须拥有生活,只有自己的生活中才藏着大主题、时代情绪和社会背景以及大量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画面、细节,让别的作家无法替代,无法模仿,无法大批量生产,才使《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有别于当代的一些奇幻、玄幻、穿越那样仅仅有刺激,幻觉而肤浅、味短,才成为一部部不朽的世界级的文学巨著。拥有深刻、广泛的生活,才能拥有深厚、厚重、博大精深的作品。
作文五:《托尔斯泰》2200字
斯蒂芬·茨威格
(1881— 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 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高 尔基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34年 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 杀。
斯蒂芬·茨威格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 《最初 的经历》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他写作传记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偏重 对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代表作有《三作家》 《罗曼·罗兰》 《巴尔扎 克》等。
列夫 .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举世公认的大文豪, 被称为 “天才艺术家” 、 “俄罗斯文学的灵魂” 。在长达 82年的生命里,他用极 具天才的艺术手笔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俄罗斯历史,留下了 90卷的鸿篇巨制。 他始终不渝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 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 认 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 因此, 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 他家是名门 贵族, 却终其一生同情底层百姓; 他厌弃贵族生活, 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民解 脱苦难。他主张“博爱” ,反对暴力革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写作特色:善于驾驭多线 索的结构, 一方面展现气势磅礴的史诗场面, 另一方面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 人的面貌,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1. 速读文章, 用笔画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并思考托尔斯泰外貌各部分最突 出的特点是什么?
2.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3.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4.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须发 : * 浓密的胡髭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 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 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表情: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他的 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长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身材:矮小敦实
目光:黑豹似的目光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有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几个方面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比喻: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敏锐、犀利、极具穿透性的目光。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胡子: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 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作用:突出眉毛和胡子的特征,形象贴切而富有趣味,引人遐想。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夸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 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4、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2、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 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3、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 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4、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 深刻而准确的。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可见他是幸福 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已的那一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你怎样 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
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讨论明确。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 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而” 能够看清真 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如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
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 所以他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 决然放弃财产, 以致和家人产生矛 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作文六:《托尔斯泰》5400字
4、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 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 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设计: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 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他以敏锐而犀 利的目光,吸引并抚慰了青年的灵魂。而本文是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 作者用入木三分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副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在学习本 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玩味夸张及妙 喻的情趣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大文豪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得到情感的升 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 学生的语感,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文中所运用的连珠的妙喻描写 形貌的手法、神奇的夸张、细致的描述手法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而又生动,这又可以给学生的 习作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 力,给他们创设一个更高的可以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
教学重点: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 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1、作者以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示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 学生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 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 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
3、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托尔斯泰外貌的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以文前的导言作为本文的导语
二、资料助读:(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来完成,教师稍作补充)
1、 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 , 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 人物传记, 作品有 《一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 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 忘返的人和事。
2、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 19世纪末 20世纪 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 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 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 《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 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 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 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列 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 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 19世纪最初 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 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 1812年俄国人
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 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 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 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三、整体感知文章。
1、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书下注解中有,给学时勾画)
黝黑、锃亮、髭、髯、鬈、可憎、甲胄、粲然、盎然、炽热、侏儒、禁锢、尴尬、黯然失色、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2、学生默读课文,理出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
(1—— 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
全文共分两部分 (6—— 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 。
4、要求学生一段一段地阅读,归纳出每段的内容:(可以直接以文章中的语句作为答案, 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点的能力)
(1)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2)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
(5)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
师:同学们, 通过合作, 你们已经对文章中第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家也知道 “眼 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文中的第二部分就侧重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 用心走进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5、要求学生集体诵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明确:(6)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8)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9)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文章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 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 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 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够的, 所以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再好好地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再好好探究。
五、课堂小练习:(改正错别字,没有错误的不改)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含 首低眉 暗然失色
六、作业布置:1、抄写课后生字词,背诵文下注解。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列夫 托尔斯泰
重点字词:
黝黑、锃亮、 髭、髯 、 鬈 、可憎、甲胄 、粲然、盎然 、炽热、侏儒、禁锢、尴尬、黯 然失色、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本文结构:1—— 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
6—— 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 。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 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以合作研讨的方式共同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 读文章,走进这位大文豪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速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一)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即(1—— 5)段,穿插课后“研讨与练习” 。
1、写托尔斯泰的胡须和头发——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同时比喻中有夸张,注意多体 会。
脸上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
黝黑脸膛——皱似树皮;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上;
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一样茂密;
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2、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几个比喻句。
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像狮子的鼻子;另外还有难看的招风耳(特点:大)和两片厚厚的嘴唇。
小结:面部轮廓和结构给人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归结课后第三大题:一二段中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 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特征的句子有:
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冒号后面是解释说明);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小结:作者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相貌平平的?
一是从穿戴来看——似乎什么穿戴都符合他;
二是从职业来看——好像什么职业的人都像他(议员、酒鬼、面包商、大主教、学生、军人、 乡绅、马车夫、农民) ;
小结: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翁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 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形成强烈的反差,给 拜访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身材矮小;语言平和、随便;待客热情。
师问:同学们,这个段落删除可以吗?为什么?
生答:不可以,因为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承上启下,可以自然而然就会写到下一个自然段即 托尔斯泰的眼睛。
联系课后第一题: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反复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提示: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说明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
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明确:这种写法不但没有损害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通过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 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6—— 9)即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师:同学们,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文章最出彩的莫 过于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现在我们就好好研究一下他的眼睛。
1、请同学们找出第 6、 7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读一读,体会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课后第二题)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理解:运用夸张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无误的频波。”
理解:这句话写出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 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 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理解:写出托尔斯泰作为 “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眼 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 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三、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探究文章内涵。
“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课后第四大题。
提示:一方面托尔斯泰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
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 力去改变这些,却又事已愿违的时候,这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和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 中)——启发学生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
四、拓展延伸:
1、由学生谈谈:通过学习本文,你是如何看待这位文豪的?(各抒己见)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从中你得到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 画”,从描写人物的面庞入手到描写人物的眼睛,探索人物的心灵,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 卓越的精神世界。相信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如同沐浴在朝阳中, 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松,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所以,希望同学们以 后能够跟更多的伟人交谈,使自己的心灵一尘不染。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文的相关练习
2、预习第五课
五、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
外貌特征 失调,崎岖
欲扬先抑 平庸甚至粗鄙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崇敬、赞美 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教学反思 :
作文七:《托尔斯泰》6200字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学习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超前学习
1、掌握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 )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 轩.昂( )犀.利( ) 侏儒(... ).酒肆(.. )尴尬(.... ) 2、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抑郁寡.
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资料链接: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 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 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当堂巩固
1、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 ǒu ( )黑 xuān ( )昂 xī ( )利 侏r ú ( )酒si ( ) ch ì ( )热 càn ( )然 长r án ( ) hàn ( )首低眉 广m ào ( )无垠 àn ( )然失色 3、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 )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 ) 4. 这些字你认识了吗?标出它们的正确读音。
胡髭.____________ 长髯.____________ 一绺.____________ 鬈.____________ 侏儒..____________ 尴尬..____________ 锃.亮____________ 粲.
____________ 5.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第三课时 ⑤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
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
一、积累与运用
福。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1. 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眉宇之间??的非凡器宇_______ 锢思想的牢笼_____ ...6. 选文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征去写的?你如何理解“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③鹤立鸡群_____ ④正襟危坐_______ 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
2. 文章刻画托尔斯泰肖像,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读一读,试找出几句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
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
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
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
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
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
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
手术刀、像X 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
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
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
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
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
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
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
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
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
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
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
梦中,在
④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
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
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
7.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达出来。认真品读选文,试找
出一些精彩语句加以赏析。
8. 说说你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
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9. 作者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
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阅读有关托尔斯泰
的生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
跟托尔斯泰学积累
托尔斯泰妻子的妹妹塔吉娜,每年总带一家人来姐姐家的庄园避暑。塔见托总拿个本子写着什
么,不解地问:“你往小本子上写些什么东西?”托____________说:“记的就是你们。”“我们有什
么可记的呢?”托耸耸肩,____________回答:“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你认为你
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们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这就是从不离开笔记本的托尔斯泰。他在
家里,散步的路上,和客人喝茶聊天,在孩子们中间??总之,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____________
注视着一切,观察着、记录着一切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为自己的创作提炼了思想,积累了素材。
由此看来,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
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
习并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
10. 将下列短语选择填写到文中横线上。
眨眨眼 风趣地 睁大敏锐、富有洞察力的眼睛
11. 说说画线句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12. 文中托尔斯泰说的“记的就是你们”一句话的含义,可用文中“____________”一句作解
释。
13. 文中说“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你怎么理解这“五到”的含义并把它们付诸学习实践呢?请谈一谈。
14. 文中加点词“联系”“思考”“积累”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15. 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是快乐的享受”的理解。
作文八:《托尔斯泰》6400字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 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11月20日,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逝世95周年的日子。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从自己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秘密出走。途中,他不幸患上了肺炎。10天后,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孤独的一生。
“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世袭伯爵。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师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学习。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在高加索地区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出版4卷本选集的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研究“心灵辩证法”的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军旅生活的《袭击》、《伐木》等,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军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尽管托尔斯泰个人认为上述这些作品不过是“小试牛刀”,但事实上仅凭此就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话,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
斯泰开始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为维护农民利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了,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的夙愿,他第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列宁这样剖析到:“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雅斯纳亚-波良纳
雅斯纳亚-波良纳,俄语意思为“明媚的林中空地”,位于距离俄首都莫斯科以南约200公里的图拉市。托尔斯泰曾经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俄罗斯就不可能给我这种感觉;如果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我也许会
对祖国有更清醒的认识,但却不可能如此热爱她。”这里被人们称为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自从托尔斯泰1910年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没有一天真正地平静过。百年来,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个文化圣地,期望亲身感受文学巨匠的气息。
庄园占地380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里边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光苹果园就有30多公顷。在这里,托尔斯泰前后度过了60年,他那无比浩瀚、无比丰厚的作品、他的理想与学说无不与这座庄园息息相关。进得庄园,左侧是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童年,小列夫和小伙伴在池中游泳、钓鱼;晚年,老托尔斯泰曾足登冰鞋在池面上疾驰、舒展筋骨。
在造型毫不奢华的故居内,布局、陈设以及2万多册藏书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就是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至今,他的书架上还保留着几本孔子和老子等中国先哲作品的俄文版译著。餐厅内、客厅里,人们仿佛还揣测着托翁与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妻子从恩爱到争吵的场景。托尔斯泰1862年与御医、八品文官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后,曾经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妻子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还为他誊抄手稿,仅《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遍。晚年的妻子却对丈夫的“败家”举动痛心疾首,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的产业。由于担心托尔斯泰日记中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发表后让自己蒙受羞辱,索菲亚甚至以服毒和投河来要挟丈夫。
像光芒四射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散发着无穷魅力一样,托尔斯泰的墓冢也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说是坟墓,其实外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前面没有墓碑,更无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如果不是在接近墓冢附近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还有“土堆”前的束束鲜花,根本就没有人会以为这里长眠着一位文学巨匠和深邃思想者。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曾经充满感情地赞许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托尔斯泰
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我惊奇地发现,他竟然“不是个天才”,《名人传》里他自己说到: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
是的,年轻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学习成绩如此的普通;既无洋溢的激情又横溢的才华,不仅孤独郁闷而且大脑狂热偏执;他对生活不满甚至感到厌倦,于是他变得放荡不羁,他学会了财博,他不得不四处借债……这可真令人难以置信:列夫?托尔斯泰竟然会曾如此!他那善良的心灵呢?他那昂扬的斗志呢?他那闪光的才干呢?
青春的低谷是暂时的!列夫?托尔斯泰怎会永久消觉下去呢?他勇敢地追求意志与肉体、精神与境界的完美结合,而且他还希望得到全人类的敬仰和爱戴,正因为如此,他努力着……终于,用那支桀骜不驯的笔写出了惊世之作。他成功了!是的,他的作品吸引了无数的爱戴者;随之,他的名声也响遍了国内外;很久很久以来,他的价值无人能媲美。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一再强调:他只是个普通人,他不是个天才;他只是用了他的“金钥匙”,打开了他的“智慧之门”,才造就了自己的成功。
希腊神话告诉我们: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门”,只是它常常被暂时地掩埋着,因为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宝藏库,假如你善用你的“金钥匙”,才能发现门后是一片灿烂阳光,有着无穷的热能——这时的你,就奏响了生活的最强音;相反,如果你惰于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你将一辈子是个弱者!
事实不就是这样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在困境中,给生命之舟加燃料,他们名垂青史;在顺境中,更应当给生命之舟加动力,要不怎么会有“满招损,谦得益”之说;顺境中要坚持创造,因为“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人才进行工作,天才进行创造”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甚至是天才,就看你的每一天是否在改进。
因为罗兰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就譬如列夫?托尔斯泰,善用自己的那把“金钥匙”,适时给自己的生命之舟添油加动力,给自己一个理想的前程!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贝多芬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作文九:《托尔斯泰》1400字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解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作文十:《托尔斯泰》5100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 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二)过程与方法
1. 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
2. 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外貌的手法。
3.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感悟作者对托尔斯 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难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2分钟 )
导语: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 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 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 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 眼的小土丘; 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 却放弃一切, 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 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是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 ? 托 尔斯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 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请明确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 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有关知识,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用心体会,一定能胜利达标。
二、 检查自学情况(5分钟)
(我们曾学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文章, 哪位同学还记得, 请说说, 并向大 家介绍这位作家。)
斯蒂芬 ? 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 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感觉的混 乱》、《人的命运转折点》、《月光小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 棋的故事》等,传记有《三位大师》。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 长。
(还有哪位同学能够说说你所了解的列夫 ? 托尔斯泰。鼓励学生发言,老师纠正 补充,为理解托翁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打基础。)
列夫 ? 尼古拉耶维奇 ? 托尔斯泰 (1828~1910)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 文学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 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 ?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 早晨》、 《忏悔录》等。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 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 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 主张博爱, 多次在自 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 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 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使他登上了 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夫 ? 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 “ 俄国革命的镜
子 ” 。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25分钟)
(一)自学指导:(1分钟)
1. 生难字词标注读音。(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 7分 钟后,比谁能够正确地读准文后 “ 读一读,写一写 ” 所列词语字音。师板书学生提 问的字于黑板上。课文读完后,让学生比赛字词读音。)
2. 勾画出描写精彩的句子。
3. 思考问题:
①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什么?(分别指出文中相关的段落)
②这篇文章作者主要通过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 那么作 者在刻画他的外貌时抓住了哪些角度?重点刻画的是哪个?
③作者在刻画须发,面部,长相等这些方面时突出的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哪些特 征?同时刻画他的眼睛又是突出他眼睛的什么特征?
④ 那位同学来完整的表述一下。文章通过刻画什么,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哪些特 征。
(二)学生自学:(7分钟)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师生互动、检查交流:(17分钟)
1. 生字词正音识记:(5分钟)
(按课后 “ 读一读, 写一写 ” 顺序让学生读字词音并写于黑板上, 让会读会写的学 生检查更正, 写错的老师指正。 然后,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词语两遍, 加强识记。 ) 胡髭(zī) 长髯(rán ) 鬈(quán )发 黝 (yǒu)黑 滞 (zhì) 留 禁锢 (gù ) 轩 (xuān)昂 犀 (xī)利 侏儒 (rú ) 酒肆 (sì ) 尴 尬 (gān gà) 一绺 (liǔ)粗糙 (cāo ) 穹 (qióng )顶 锃 (zèng) 亮 黯 (àn )然 甲胄 (zhòu) 粲 (càn )然 正襟 (Jīn)危坐 颔 (hàn) 首低眉 广袤 (mào) 无垠
2. 解释下列词语:(让学生试着说出词语的意思, 学生不会的老师解释。 5分钟)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器宇轩昂:气度不凡 ]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茶楼酒肆 ]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表情不自然)。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危:高。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诚:实在,的确。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 “ 广 ” ,南北长度为 “ 袤 ” 。
3. 师生问答,初步理解课文:(10分钟)
① 师:我们现在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要 通过品读课文来进一步了解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
首先, 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什么? (分别指出文中相 关的段落)
生:外貌特征(1-5)(整体) 眼睛(6-9)(侧重)
② 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通过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 那么作者在
刻画他的外貌时抓住了哪些角度?重点刻画的是哪个?
生:(须发 面部轮廓 面部特征 长相 拜访者的态度 眼睛,重点是眼睛) ③ 师:那么作者在刻画须发,面部,长相等这些方面时突出的是托尔斯泰外貌 的哪些特征?
同时刻画他的眼睛又是突出他眼睛的什么特征?
生:外貌突出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他和普通人一样, 混在人堆里分 辨不出来; 眼睛突出目光的犀利。
④ 师:这样我们通过上面的简单的分析,已经理清了文章的大概脉络,那位 同学来完整的表述一下。文章通过刻画什么,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哪些特征。
生:略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
出示课堂作业:
1. 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2. 完成《配套练习》第 4课 1-3题。
3. 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揭示目标(6分钟)
听写词语。 (调板 2-3名, 听写完后让会的学生更正, 其余学生同桌间互查更正。 ) 请明确学习目标:
1. 探讨并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人物外貌的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精读课文、探究问题(16分钟)
(一)自学指导:(1分钟)
1. 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着力写托尔斯泰外貌丑陋平庸、普通的一面?作用是 什么?(课后第一题)
2.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等作了哪些描写?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三题)
3. 思考并理解练习二。并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 了怎样的评价?
(二)学生自学:(5分钟)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师生互动、检查交流:(10分钟)
(1)师: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着力写托尔斯泰外貌丑陋平庸的一面?作用是 什么?
生:(参考意见)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说明托翁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 明他跟普通人
一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既是对托尔斯泰肖像 的真实刻画,同时又
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 写他面容粗鄙、 丑陋的一面, 实际上是反 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
美(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突出了他是一个矛盾体:他形貌和思想精神 的矛盾,也是他的人
生追求、 态度与他的贵族身份的矛盾。 所以他的一生都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 到 晚年他终于放弃了自
己的权利、财产和贵族身份,甘愿做一个农民,最后病死在一个小站上。
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反衬他眼睛美。 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 或叫欲扬先抑。 这种写法不
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 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
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2)师: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等作了哪些描写?运用了
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托尔斯泰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
生:例句略。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 不仅使托尔斯泰 “ 平庸而丑陋 ” 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 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同时也暗示了托尔斯泰的不平凡。 比 喻和夸张的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 生美的遐想,喻意深刻。
小结:面部轮廓和结构给人总的印象是 ——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师:(参见课本)思考并理解练习二。
生:①夸张描写, 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作 为一个世界文豪,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 锐性和丰富性
②运用比喻, 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 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 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这里的比喻, 告诉人们托尔斯泰是一个作家, 作家的良知使他敢于对现实 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揭示出农民贫困 的原因。 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良知又使他敢于批判自己, 解剖自己, 毅然与贵族 家庭决裂 —— 这是伟大作家的共性,例如鲁迅,他也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 师: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 眼睛敏锐、目光犀利、蕴藏有丰富的情感,很有威力 ” 等评价,由此 可见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小结:“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 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 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 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 财富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三、讨论交流:(8分钟)
1. 如何理解 “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 …… 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 凉之地解冻 ” 这段话的含义?
思考讨论后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 坚决站到农民的 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 —— 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 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 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 课后练习第四题 .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并不矛盾。 一方面托翁能看清世界真相, 成为整个世界 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是痛苦的、不幸的。由 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 的原因,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它,却又事已愿违。所以并不矛盾。
(晚年的托翁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和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出走,客 死途中)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1. 完成《配套练习》第 4课 4-7题。
2.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 “ 三尺侏儒相貌丑, 无私心底天地高 ”“ 话战争 几 云涌动全凸见 /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 ”“ 一声怒吼斥沙皇 /满腔热血唤和平。 ”“ 须 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 /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 ”“ 名声显赫万人仰 /绿树掩映忠骨埋。 ” 词语短语: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
私奉献的、高深的等
3.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性格,试着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 “ 肖 像画 ” 。
教师指导: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 “ 脸谱化 ” 。
(1)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
(2) 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 展示人物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