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苏轼和辛弃疾文章风格的异同》1500字
苏轼和辛弃疾词里英雄气概
作者:汉之贝武
苏轼和辛弃疾是历史上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给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苏轼更是开创豪放词之风,他的词有表现人生的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也有老来对人生的思考,但他表现这些理想和思考的时候时常蕴含着一种英雄气概。而辛弃疾则是把豪放词发挥的淋漓精致,他的词大多是展现战场上雄伟壮阔的场景或是豪迈的英雄的壮志也有隐归山林的但却不缺失豪爽的情调。但是同样是英雄气概,他们两人词中无论是表现方式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都有所不同。
苏轼词的英雄气概,常常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雄伟壮阔来突出英雄的豪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惊涛,千古人物融合一起英雄之气油然而生。也有通过三国英雄形象来体现一种英雄气概——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通过这些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出英雄的豪迈。苏轼词的英雄气概,往往都是写出自己内心的渴望,希望自己能与当年的英雄一样。他的词还有表现英雄迟暮豪情万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但是就算是迟暮也还豪情万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种英雄气概却是苏轼通过想象自己在战场时的场景来突出的。苏轼词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还有一种是表现出英雄看破一切老来梦醒时孤寂长叹如《江城子》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种苏轼通过描写一个情景在诗人梦醒后会看人生几十年,再看如今只有微白的头发,心中心酸之感悠然而起,所表现的是英雄年老再无当年之勇的感慨。
而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英雄气概无论在表现形式和表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辛弃疾的词的英雄气概大多通过描写战场上的场景来表现出英雄气概,所表现的是青壮年英雄锋芒毕露的豪迈,如《南乡子》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句让人油然而感到一种霸气,做曹刘、孙仲谋此等英雄也唯有他们才配做自己的对手。而《贺新郎·同父见再用前韵》中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满江红》中的看依然、舍在齿牙牢,心如铁。这些文字使人读上去仿佛看到一个不畏任何困难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也有意气风发少年英雄气概:如《水调歌头》上片中的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通过描写少年风华正茂,站在肃杀的战场前渴望着能走上沙场为国效力的英雄气概。也有浴血沙场的将军的豪情激扬。如《破阵子·为陈同匍匐状词以寄》中的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场擂鼓响起,战士的呼喊声和弓箭发出的破空声,油然产生一个豪气万丈的英雄气概。也有忠贞英雄的豪迈只为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正是通过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体现出这种英雄形象。但是,由于辛弃疾早年英雄锋芒毕露,老年后却得不到重用,最终只有英雄怅然。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唯有用反问语气道出凭谁问,廉颇老矣,上能饭否。
总体来说苏轼词的英雄气概,带有一种尝尽人间艰辛英雄豪情而辛弃疾的更多的是锋芒毕露的豪情万丈。不过他们两人后期的词中的英雄气概就比较相似,苏辛两人年少和中年时期都是意气奋发,豪情万丈,都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在他们的生活后期却充满坎坷,苏轼常年被贬在外,久久不能个恢复官职。所以后期只有英雄落幕的感慨。辛弃疾则因常年被打压,与年少时沙场上并戈铁马相比后期生活只能在田野中种种稻谷。使得英雄无请缨路,报国无门,最终只有谁念英雄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末路英雄的感叹。
但不管如何。苏辛两人词中的英雄气概深深的影响着后世诗词的创作。并影响着无数人。
作文二:《辛弃疾论文--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2900字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10文传中本一 22号 池承阳
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投降派排挤~被弹劾革职。在一首《水调歌头》里以“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悲观与消沉。晚年身体欠佳~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随着年事日高~心情日渐抑郁~词作风格也由豪放变为消沉。在《永遇乐?烈日秋霜》,戏赋辛字,中写道:“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芳甘浓美~不到我家门户。……”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凉与辛酸。
晚年的词作又趋于悟性。一次中秋之夜与客人对饮。客曰:“前人诗词有赋待月而无送月者。”他当即以《木兰花慢》为题发出神奇的天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辛弃疾词作的另一特点是善于用典~而且用得出神入化~妙语如珠。在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中写道: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一,艺术方法的娴熟。辛弃疾全力作词~对词的表现方法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其词章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辛弃疾的词~有的不受分片的束缚~于
一气贯穿之后尾句突然转折~把沉痛的悲怨感情反跌得无以复加,有的用赋体的笔法和布局大肆铺陈,有的融议论、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写得酣畅淋漓,至于传统的比兴寄托手法~运用得如盐溶入水~无所不在而又难以指实~趋于化境。同是描绘景物~有朴素的白描~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有想象奇诡的渲染~如“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同是抒发情怀~有的沉郁~如“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有的雄健~如“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为了适应广泛的内容~其表现手法腾挪多变~纵横驰骋~能刚能柔~屈伸自如。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词人还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了“即事叙景”和使用用典的艺术手法。所谓“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和铺垫。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叙词人与好友陈亮鹅之会的欢乐时写道:“我病君来高歌颂~惊散楼头飞雪。……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用飞雪惊散形容二人谈吐的气氛热烈~用西窗挂月状夜色的清寂~从而衬托了他俩的志同道合~一往情深~当时却无人理解。这样的写景是与叙事胶合~是叙事的组合部分。使事用典~是词的创作中不可少的手法~而辛弃疾对此特别擅长。辛词用典的特色~一是明白自然~不着痕迹~如[汉宫秋]中的“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二是含蕴丰厚~耐人寻味~如[水龙呤]中的“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这里用晋代温峤东出平叛~途中“燃犀照怪”的故事~寄寓了词人深广的忧愤~把他北伐的决心和怕投降派捣乱的担心~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三是常在一篇之中连用数典~如[水龙呤]从《甲辰岁寿韩南河尚书》一词~一连用了晋元帝、桓温、周凯、王衍、韩愈、裴度等人的史实。
,二,驾驭语言方面的能力~成就是相当高的。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
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代表。
1、善熔铸古书语言入词。如[一剪梅]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了《诗经》,[水调歌头]中的“余发种种如是”用了《左传》。
2、善用通俗、朴素的民间口语入词。如[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中的“贤愚相去~算其间问能几~差以毫厘谬千里。”末句即俗语“差之毫厘~失这千里”。
3、以散文句法入词。即以文为词~[贺新郎]中的“甚矣理衰矣”~[水调歌头]中的“万种于我何加”。虽是散文句式~但都符合词的音律。辛词不但以诗为词~还进一步以文为词~更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其它文学样式的手段都调集到词中。
如喜用典、善用典。辛词用典杂而广~且能作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他善于连用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之典~而这些人除廉颇外都与京口有关。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在用刘义隆典时又套用了霍去病之典~典中套典~极尽能事。在连用典故时~还能层层深入~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连用三典~第一典用张翰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事实,第二典用陈登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原因,第三典用桓温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结局~组织在一起~表达得十分深刻。
又如喜议论。议论性强是南宋初中期词的共同倾向。辛词的议论有的融化于生动的形象中~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的借助了怀古~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有的是径直的议论~如“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又如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比兴~如前引的《太常引》之写月~比拟如《贺新郎》之写
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词的比喻有如苏诗的比喻~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如《沁园春?叠嶂西驰》下阕云: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连用三喻来形容山的风度、威仪、气质~而且都是倒喻~想象新奇而句律严整~极见工力。
再如善用精美的文学语言~又善用通俗的口语,善用散文句式入词~又善于点化前人诗句成语入词~在语言表达上也取得了集优汇萃的成就。
,三,风格的多样化。豪放是辛弃疾词的主导风格。但艺术风格的独特~不等于艺术风格的单一性。辛词在豪放之外~还写得“情致缠绵”~“词意婉约”的作品。如、[祝英台近]《晚春》、[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梅》、[临江仙]《探梅》等~都堪称佳作。词人由于其处境、心情和触发感情的人事之不同~又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来自多渠道的积累~因此在不同的创作条件下~写出不同风貌的作品。
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嘻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北宋神宗、哲宗两朝~曾盛行过滑稽谐谑词~但包括苏轼在内~整个北宋的谐谑词~都是滑稽调笑~少有严肃的深意。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这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从此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写贤愚的颠倒错位~《千年调》,卮酒向人时,表现官场上圆滑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的又一风格特色。
总之~辛弃疾以自己杰出的文学创作~终于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作文三:《辛弃疾诗词鉴赏 辛弃疾的诗词》19100字
辛弃疾诗词鉴赏 辛弃疾的诗词
话题:辛弃疾的诗词 语言技巧 最喜小儿无赖 表现手法 词人
辛弃疾专题2007、1、16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
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
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
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
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幹、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
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
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
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
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
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鉴赏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决定了全词的情调。请问:这首词的情凋是愉快地还是愁苦的,请简述理由。运用的又是怎样的艺术手法?鉴赏: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
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
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
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词与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有差别的。这首词大部分用了对句,并且很注意动词的运用和某些副词、介词的搭配,词的上阕“破”、“鸣”、“点”以及下阕。答:这首词的情调是愁苦的。从表面看,似乎是愉快的,全词的景物多是春日清丽之景,但是欣赏词作须知人论世~“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至“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①检校:核查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鉴赏: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
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校”,是查核的意思。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
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犁、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
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答:(1)“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2)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 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青玉案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在词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 (3)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它作为成大事者必经历的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答:,,,,,,,,,,,,,,,,,,,,,,,,,, 鉴赏: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
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
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答案:(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也算对)(2)写对意中人多次苦寻,终于在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发现了她的身影。词人以此表现自甘寂寞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3)写出“反衬”等手法即可给2分(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大意对即可)(4)经过多方探寻、刻苦钻研之后达到的豁然开朗的境界.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鉴赏: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
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
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明;小儿无忧无虑地剥莲蓬,反映出家庭生活的祥和、幸福,意境深远。五、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
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钅答小声铿金訇,钅答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博山炉是外表雕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饶带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答案:(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
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释】①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鹅湖山上。原名荷湖,因晋人龚氏曾于此养鹅而改名。辛弃疾隐居铅山、鹅湖一带近20年。病起:病愈初起。②枕簟(dian)溪堂:躺在水边的溪堂里的竹席上休息。簟:竹席。溪堂:筑在绥边上的楼阁。③ 断云:片段的云。④书咄咄:据《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免官后,虽口无怨言,却终日在空中用手指书“咄咄怪事”四字,表示对朝廷不满。咄咄:感叹声,表示惊怪。⑤休休:算了吧。这里指隐退。唐司空图隐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表示对仕途失望,甘心退隐。⑥一丘一壑:此句用班嗣语。《汉书?叙语》载班嗣书简云:“渔钩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⑦ “不知”二句: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1)词的上阕写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刘熙载说“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
色,人籁悉归天籁”是一种更精湛的艺术,请结合本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病后所作,借景抒情。上片绘景,渲染愁情。首二句点时令、地点。尚未入秋,秋冷已袭人,傍晚时分,断云寒水,一片清冷空旷,是作者内心空虚落寞的写照,也与病后的体况、心境相符。“红莲”二句,红白相映,色彩清丽,但“醉”、“愁”二字透出作者内心的苦闷,也切合作者愁病如醉、满头白发的情状。以上景物描绘,均是移情手法,不仅隐含着作者忧伤郁闷之意绪,也为下片抒情营造了清冷空虚而又沉闷的气氛。下片换头连用三个典故,前一句表明不以为然,后二句以示自慰,一转一折,似乎表明作者真欲隐居山林享清福,实则是胸怀悲愤而故作旷达语,比直述更觉其悲。末二句看似寻常叹老,实则不然。作者一生志在收复中原故土,虽遭谗毁被排挤亦守志不移,因此这里表现的自然不是惊衰叹老的人之常情,而是深恐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忧虑。全词情感深厚而用语淡朴浅近,无剑拔管张之辞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之情已自见矣。参考答案:本词用语异常平淡,感情异常深沉。上片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但寂寞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结末二语尤其淡朴浅近,直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却表现得极其厚重。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菩 萨 蛮金 陵 赏 心 亭 为 叶 丞 相 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
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人之发白因愁而致,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何干,词人故作痴语,有何表达意蕴,七、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ò,ɡ,马笼头。(1)这首词的语言特点主要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2)这首词上片写景,寓静于动,历历如绘。下片既写人,又写情,多角度展现了美。请从“美”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2)鉴赏:上片描绘自然景色。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描写他在一次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历历如绘。 沿着绿杨堤岸,作者骑着马儿在江畔的柳树边奔驰,晨露打湿了他的衣裳。在苇丛中,鹭鸶鸟在那儿打盹,身子不停地摇动,作者在设想:鹭鸶鸟大概正在做一个美梦:鱼儿、虾儿游到跟前来啦~ 下片写人、写情,写出了人的心灵美。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月淡星疏,天刚黎明,那浣纱的村妇,就人影憧憧地来到河边。作者把乡间妇女们的辛勤劳作,描画得那么美,那么无忧无虑,“娉婷”二字,又是用得那么得体,把村妇们在劳动中的喜悦场景,逼真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陶渊明在《归田园居》里写道:“种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是一种田园生活的粗犷美,是男子劳动生活的美。而这首词所描绘的,却是一种妩媚美,是妇女劳动生活的美。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一般表面场景的描写上,他把笔触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的内心里去。“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作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一啼一笑,都是非常敏感的。妈妈出门浣纱去了,孩子追到家门口啼哭寻找。在这些“人影娉婷”的浣纱妇女中的妈妈,却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于是,她带着自然的微笑,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她的孩子去了。这“娉婷”的人群,也许尚未发觉呢~这里写的是人们所共有的天性??母爱~作者洞察到了这种反映人们心灵的场景,并且被这种场景感动了,被那伟大的母爱所驱使的这一带有喜剧性的场景所感动了~ 这首词,作为一首小令,容量是有限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文人表现民间生活的典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成为千古传颂的绝唱。曲子词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在它刚刚诞生不久,产生过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果同这些诗词相比较,这首词却高出一筹。因为它不仅有画面美,而且还写出了人的心灵美~答案:(1)这首词的语言特点主要是清新自然,平实如话。纵观整首词,语言无典故,无雕饰,且毫无浓艳之色。“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
影娉婷”用语正如其展现的乡村夏夜画面一样清新恬适,令人
赏心悦目。“应有鱼虾入梦”“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等则直接撷取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语言,平实易懂,毫无含混
晦涩之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八、 阅读下面一首宋
词,然后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
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
个秋~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
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九.阅读下面一
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
赋 辛弃疾 晚日寒
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
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
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
人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六题答案:词人
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沙鸥通体皆白,其实诙谐中仍然
继承了上阕的愁情,词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
思,但感情上的挣扎,没有换来心灵上的解脱。人之发白并
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
愁何干,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反
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
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
愁”的到底是鸟还是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与“烟
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词人之愁情借助沙鸥
来表现,以物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情更加倍凸现。这首词
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如从修辞的运用上有拟人、用典、
婉曲、反语,情景交融、衬托、象征、虚实结合等。八题答: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感情。(第一问需要注意上片“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两句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还要结合词人身世和经历进行深入思考。第二问需要结合词人当时的处境做题)九题答.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本题需要注意词中相关物象)
作文四:《辛弃疾的赋别词》1200字
宋代湖湘诗坛,留下不朽之作的有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他是山东人。南宋淳熙六年至八年(1179—1181),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副使,来到长沙,后任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他在长沙组建防御金兵的“飞虎军”,威镇一方。“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从湖北调任湖南两年间,他写下不少词作。先看这首《贺新郎》: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睡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
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冷冷曲韵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么弦诉。
辛弃疾初到长沙,便借送友人归南宋都城临安的题目,抒发了转任湖南的复杂心情。上片写长沙的暮春景色和送客的离愁别绪,下片笔锋一转,借湘妃鼓瑟、哭招舜帝英魂的传说,寄寓南宋偏安、国破家亡的惨痛。结尾之问,借唐诗人刘禹锡两度回长安,去玄都观观花题诗讥讽权贵的故事,抒发内心的忧愤和期待,更是意在言外,非同凡响。
其实,当辛弃疾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就曾借同僚王正之置酒为他践行的机会,写过一首《摸鱼儿》,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写美人迟暮。词人采取比兴寄托的手法,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进而寄托娥眉遭妒倾诉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他把个人的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既写出了对日薄西山的南宋王朝前途的担忧,又抨击那些妥协投降的当权者总有一天要断送国家也断送了自己!
辛弃疾在潭州任内,还写了《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宫赋》等多首送别抒情的佳作。因他力主抗金,遭到投降派的百般打击,后被罢官闲住带湖(今江西上饶)。当挚友郑厚卿将到衡州去做知州时,他又特意设宴饯行,做了两首著名的赋别词。第一首《水调歌头》是这样写的: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似潇湘桂岭,带似洞庭春草,紫盖屹东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这首词,从回忆当年驻军湖南的往事入手,对衡州的自然形胜和人文传统作了精彩的描绘。他期望友人到任之后振兴文化,发展经济,富国益民,大展经纶,从而赢得百姓的称颂和朝廷的重视。直到结尾,才微露惜别之意。雄词健句,一气舒卷,鲜明地体现了这位爱国词人豪放风格的本色。
作文五:《辛弃疾的人物分析》1200字
(一)辛弃疾词作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如何?
答:辛弃疾词在宋词中是一座艺术高峰,对同期和后世的词人影响很大。他继承发展了豪放词风,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稼轩词派。辛派词人除了比辛弃疾年长的张孝祥、陆游之外,还有“三刘一陈”即: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和陈亮。
辛词最大的功绩是打破诗词疆界,词与诗合流。认为豪放词源自“荆公、东坡,至稼轩而大成”。爱国词派(辛派词)的兴盛也显然与南宋爱国诗派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陆游既是爱国诗人,又是爱国词人。词与诗之间无不可逾越的界限。辛词的传播与接受史自宋以来都未曾中断,只是随时代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已。词评家周济曾说:“吾五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鑼也。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辛弃疾词的光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是不朽的。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内容广阔,思想深刻,感情浓厚,气势豪迈。由于所处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及本人的壮志难酬境遇,他的作品既有壮怀激烈的一面,也有抑郁悲愤的一面。辛弃疾作品在宋词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处于国难当头的新世纪的年轻人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影响,辛弃疾词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珍贵遗产。
(二)爱国主义词作在辛词创作中的地位怎样?
答: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创作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作的词人。他一生所创作的600多首诗词中,爱国词的比重最大。是辛词中最大的成就。
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
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
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词作在辛弃疾的词作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辛词的灵魂。
作文六:《辛弃疾的故事》3900字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生于1140年的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他出生时,离“靖康耻”北宋灭亡已十年有馀,也是南宋朝庭仓皇建都临安的第十四个年头,因此,辛弃疾出生之时,中原沦陷已成定局。为了养家糊口,辛弃疾的爷爷辛赞不得已,也在金国的伪政府谋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但是,尽管如此,与南方那群不思进取的南宋阔佬遗少们不一样的是,这些沦落于金人统治区的宋朝遗民,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之下的所饱受的屈辱与辛酸,所以,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故国王朝强烈的思念,念念不忘报仇雪耻,恢复中原。
在辛弃疾很小的时候,生活在敌占区,长期受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饱受外族欺凌的情况下,自幼就立志长大了誓要为民族复仇雪恨的辛弃疾,少小便养成了一种任侠之气,他也识文,但同时更能习武,酷爱兵书,素好研习古人的兵法存亡之道。据史书记载,他原本就天生异禀,又奇人异相,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身体力行壮健如牛,生就活脱脱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模样。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在金王朝的暴虐统治之下,女真人长期肆虐的期负占领区的汉人,不仅霸占他们的土地房产,他们自己不事农耕,逼迫汉人耕田种地他们则坐享其成,更有甚者,烧杀强掠,遭踏妇女。。。种种恶行,几成常态,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辽阔的沦陷区,一时之间,烽火如荼,英雄四起,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也恰恰是因为这样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青兕是一种凶猛的神兽,由此推断,辛弃疾年轻的时候,长著怎样一幅勇猛无匹的外貌,拥有怎样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回归南宋之后,那些唯唯诺诺之乎者也的家夥,为什么会污蔑他“杀人如草芥,心如铁石”了。
随著各地义军在敌占区的抗金战火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之际,金营里却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惊天巨变,1161年挥师南下的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属杀死了,死在扬州。
继位的金世宗完颜雍为金太祖的孙子,与完颜亮一样,对于南宋朝庭来说,同样是个有勇有猛的狠角色,但比起穷兵黩武的完颜亮,世宗更多了一些文韬武略,世宗是金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勤于政事,性格节俭。他执政时期和章宗时期是金国最强盛时期,作为一代明君,连他的敌对国,南宋的朱熹都称赞他是小尧舜。世宗完颜雍一上台就吸取了完颜亮之教训,南侵受阻,干脆撤兵退北,一面与女真贵族搞好关系巩固政权,一面与南宋斡旋迫使南宋政府签下和议。
这样一来,原本趁后防空虚揭竿起义的中原以及华北沦陷区的各路义军,不可避免的受到威胁,金人同时还针对这些义军施出最阴毒的一计狠招,那就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对占据大小山头的义军大搞绥靖政策:“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以此瓦解聚集起来的汉族农民军。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义军效力的诸葛军师辛弃疾连忙向耿京献上一计:派人联络宋廷,让义军归宋军节制,义军在山东能立足就立足,不能立时,则南下渡淮水归宋。
二年,1162年,也就是在辛弃疾代表义军联络上南宋朝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内讧,起义军头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并且杀害了。这时,刚刚领到南宋朝庭颁奖令与委任状的辛弃疾正好启程回到北方,听到耿京被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一时之间,怒不可遏,为了报仇雪恨,这一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凭著个人一身智勇无匹的卓越胆识,传奇般的完成了一件轰动整个南宋朝野,连圣天子都得一见三叹息的英雄壮举,也正因为这一英雄壮举,使他在南宋朝野名声大震,同时更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浓墨重彩的书下了最富有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光辉一笔。
这一年,辛弃疾和同缭刚刚从南宋回归,才到山东境内,便听到了义军事变的消息,临危不乱的辛弃疾没有惊慌,他火速联系到五十骑原先自己领导过的信得过的人马,赶到叛徒张安国的济州府,也活该这个张安国倒霉,这一天晚上,正巧碰上,张安国在他的府里宴请贵兵,宴会已经进入到高潮,宾主都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士兵来报,外面有一个人来见他,醉醺醺的张安国忙带著几个人出来,结果,一出来,就被几个高大威猛的大汉挟持上马,眨眼的功夫,那些马匹已匆匆消失在夜色之中,待到金兵张皇失措的跑出来时候,哪里还见得著人呢,所有的人马早已如天兵天将,跟随辛弃疾押解叛徒,“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渡准水,直奔南宋边境而去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鹧鸪天》据说就是辛弃疾在回归南宋多年以后,再忆起当年在沦陷区计擒叛徒张安国的那一幕传奇经历,一时万千感慨,惆怅于心,于时愤笔写下的这烩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首词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首小令,全词共五十几个字,整首词的上阙气势恢宏,慷慨激昂,似是对当年那一幕传奇经历仍激情澎湃的无限神往,下阙却写得出奇的悲凉如水,心伤透骨,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遭遇。
他在南宋虽然官职低微,但关心祖国安危,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主张北伐用兵。他的意见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不过他一直坚持爱国保民的立场,在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安抚使时,采取了许多强国利民的措施。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仍积极备战。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
晚年一度被韩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諡号忠敏。卒于公元1207年。年六十七。
后人评价辛弃疾,认为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忠愤,无处发洩,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词是辛弃疾最主要的抒情方式,辛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
由于辛弃疾曾亲身参加过抗金运动,和一般的文弱书生完全不同,他在词里独独羨慕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称赞刘裕的出师北伐是‘气吞万里如虎’,写到自己年轻时则是‘横槊气凭陵’、‘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在词里还经常出现描写战斗生活的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燕兵夜足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他晚年写的词更羨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
在镇江任上,辛弃疾虽年过半百,但收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常在,他写过‘壮心不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对南宋苟安的局面一直深感不满,用‘剩水残山无态度’暗讽南宋小朝廷,用‘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达他的忧虑。那些小朝廷里的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像一线阳光里飞舞的灰尘:‘细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另一篇登临怀古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他于国势风雨飘摇中的悲愤心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笔下的事物也常被赋以坚强的性格,如‘倚天万里’的长剑,‘千丈晴虹’的长桥,‘汤沐烟波万顷’的水仙花盆景。词在他这里可以抒情、状物、记事、议论,他融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使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辛弃疾常常在自己的词中使用大量的典故,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赞之者认为辛弃疾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且在词中用典到达刘勰所谓‘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程度;讥之者则谓之‘掉书袋’。在语言上,辛弃疾不仅像苏轼那样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使词的表达空间更为开阔。
作文七:《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700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文学家)
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
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
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
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给砍掉了脑袋。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 那时 辛弃疾 才仅仅 二十三岁
由此着看出 辛弃疾 是一个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个爱国边塞诗人,所以大多都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一心想报效祖国,收复失地的 壮志青年 他的经历 大多都很 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
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
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
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 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 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 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六十八!
作文八:《辛弃疾的代表作》1200字
辛弃疾的代表作
辛弃疾的代表作2016-11-22浏览:分享人:姜朗芳手机版
辛弃疾宋朝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 / 4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2 / 4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3 / 4
4 / 4
作文九:《辛弃疾的剑》600字
醉 里 挑 灯 长 剑 泛 着 幽 蓝 的 光 ;轻 弹 剑 身 化 作
, ,
钢 铁 经 过 血 与 火 的 洗 礼 ;它 宽 厚 的 剑 柄 是
,
一
种叫
慷慨 悲 歌
。
要 拭 干扬 州路上 苦难 的 泪 要 饮尽 佛 狸
,
作爱 的材料 那 是
,
一
个 民族 在 被 人 践 踏 后 的坚 强 和
、 ,
,
祠 下 胡虏 的血
。
那确是
,
一
把好剑
。
团结
.
。
所 以 不 管是 什 么 样 的 障碍 困难 或 是 危险
,
当年 你 学 成 之 后 驾 骏 马 疾 奔 南 下 匡 扶 宋 室 时 腰 中佩 的 就 是 这 把 剑 吧
,
剑 气 都 能 直 冲霄 汉
,
。
就 是那 把 剑 它 永 远 不 会 失落 !
,
一
?
当年 你 和 耿 京 大 哥 意
剑仍在 在你 的 心 中 在 我 的心 中 在
, ,
切爱着
一
方
外 的声音 你 的梦 里依然有 的卢 飞 奔 弓弦霹雳 你
,
是
,
伟 大 的 诗人 都 是 用 生 命 来书写 自己 的诗篇 用
,
。
,
。
的 心 中藏着那 把 剑 你 是 把 它 溶入 了 墨 中 写 在 纸
,
生 活 来 实践 他 们 的 诗篇 的
,
我们 用 这 种 方 式 采阅读
,
上 交给了我
,
先 贤的 精神 或 许 比 仅 仅 背诵 他 们 的 作 品 有 更 深 的
。
一
就是那 把剑 ! 它锋利 的 剑刃 是
种 叫作仇恨 的
意叉?
紫
生 活 中 有眠
有呲
拽
但 也
有风 和 喊
关键 是 拥
要处之
焱
州 二 中 高 三 。班
凌
凌
囫
作文十:《辛弃疾的词风》2000字
辛弃疾的词风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苏轼和辛弃疾文章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