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秋风秋雨愁煞人》1300字
秋风秋雨愁煞人
类别:随笔小札 作者:yzhanf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1-10-30 10:53:16 按 ← → 方向键翻
页 编者按:作者语言隽永,满文字斟句酌,意境之美藏于怀旧、浮想。金樽对月,只为释然那份情怀;秋雨稠密,又是烦恼袭上眉头。谁在点拨灵犀?只为那首千古绝唱!
作者寓哲于理,把情与景写得婉约、动人。触景生情,在生活中提炼哲理,无疑带来自信。
又是一个下雨的夜,秋天的雨,淅淅沥沥,绵绵的却又不绝,听着窗外这缠绵的雨声,思绪朦胧,映亮了我的心坎,是什么宛然清晰,又是什么这样游离模糊,几次睁眼闭眼,有多少记忆都随着如织的细雨飘荡在这风雨如晦的漆暗雨夜呢?
常常听说,一醉可以解千愁,烦恼时,一个人好想自饮自酌几杯,但是,又不想把自己留给这样放肆的夜,原因只因为我是个女人,喝酒有失于大雅,受传统思想的牵绊,偶尔还是要克制一下。一直以来都是和朋友相聚时才会畅饮几杯,所以喝酒对我来说本来就是欢乐的一种形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机体会一下古人的酣畅淋漓也未尝不可,然而若要一个人独自冷酒入喉,穿肠而过,流入胃里,想必也是一种苦涩,心灵上本来就是一种痛苦,何必要让精神上再饱受这样的摧残呢,所以,适可而止。
身边的人来了又去,想仔细回想,却不料已没了他的影儿,转眼就又忘了他的颜,想要回味那温暖的笑容,于是乎,与茫茫人海中痴痴的张望,想努力寻找,却发现,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已远去了,于是我怅然若失地奔走在人群中,结果还是失落的如同雕像般矗立在风中。唉,走吧,叹一声无奈,缘分如白骏过隙,转瞬即逝,当你想要抓住时,却发现它已从指尖溜走,于是不想再让自己沉寂在幻觉的海洋中,空叹命运的悲凉,人心的淡漠,以及缘分的所以然,问何必要把自己卷进思想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呢?或许真倒可以学学“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人生境界,反倒释然。在此,只能祝君一路走好,在这秋雨秋风不眠的旅途中!!!
秋风寒,秋夜寒,秋雨更寒,生命中越是在意的东西却越是不能守护,思人为什么要有疾病痛苦,当病魔降临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我们能变成无所不能的医者,为我们所爱的人扫除病痛的折磨,尽管我们知道医生也不是万能的,然而,生老病死本就是无法阻挡的一种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却要懂得“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道理,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尽我所能,能让家人减轻烦恼,病痛,每天安享天伦,睁眼就能笑,躺着就能睡着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种责任,在此,祈祷,祝愿,未来一切安好!!!
理想中家的定义是当你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到离家不远的地方,看到屋
子里的灯还亮着,知道灯下会坐着一个人正在等你,那便是家的感觉。再过于美好的爱情也是摆脱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的,风花雪月也会随着生活和事业上的不顺慢慢脱变,所以,年轻的人们,当你们结婚时,玫瑰也就枯萎了,当然我不是指结了婚就不需要爱情,只是想说太多的浪漫终究要回到现实,毕竟一亩地,一头牛的日子是每家不可或缺的,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把婚姻想的很简单,找一个能给你一个烧饼,愿意在家等着你的人也就罢了,这便是真实。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惊问卷帘人,知否,知否,却道海棠依旧!
作文二:《“秋风秋雨愁煞人”》4300字
32岁的女子秋瑾于1907年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杀头,到今年正好100周年。西子湖边,孤山脚下,洁白的雕塑而今已成为中国版的自由女神像。她成了中国的圣女贞德。
天生演说家
秋瑾好剑术,能喝酒,善骑马,豪迈不拘小节,认识她的鲁迅说她性格爽朗。她在日本留学时常常穿了学生装,骑马跑在街上。她还喜欢穿和服,买了一把锋利的倭刀,随身带着。那张永垂青史的照片上,手里就拿着那把刀。她又是一位诗人,11岁就能写诗,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不少传世诗篇,其中有“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样豪迈的诗句,有“大江东去”之风,不像我们通常读到的女性诗词。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过妇女“共爱会”、“十人团”,参加过横滨三点会等革命团体,办过《白话报》半月刊。她还是个天生的演说家,每次集会,总要上去演讲,她的演说生动精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听众常常被感动得流泪。1905年,她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回国之后,她在上海办过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宣传女权和革命的《中国女报》。1907年,徐锡麟前往安徽,请她主持绍兴大通学堂。这是徐锡麟1905年创办的一个师范学堂,是光复会的一个中枢机构。秋瑾在绍兴积极联络军界、学界、会党,将嵊县、金华、丽水等地的龙华会、平阳党等会党力量编成光复军,准备起义。她与徐锡麟及广东惠州的邓存瑜约定同时起事,亲自起草了《普告同胞檄稿》、《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件。起义日期先是定在1907年6月,后来一再改动,定为7月19日。不料,等不到这一天,7月6日徐锡麟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他和两个主要助手马宗汉、陈伯平均遭杀害,安庆起义迅速失败。
消息传来,秋瑾在大通学堂的办公室里哭了。不过她没有想到逃走,她觉得自己没暴露,朝廷没证据,何况她是个女子,且与知县、知府都有交情,不至于有大危险。清廷方面确实不知道秋瑾和安庆起义的关系,但秋瑾不知道大通学堂已经暴露,那是金华武义的一个下属无意中泄露机密,名册被查,牵连到大通学堂。
1907年7月13日,当清兵进绍兴时,学生劝她暂时避一下,她没有回答,实际上当时她已决心一死。她疏散了最后一批同志,程毅等师生不愿意走,坚持与她共进退。大通学堂被包围,清兵开枪,两个学生中弹牺牲。在搜查整个学堂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
“杀你非我姓李的本意”
翰林出身的知府满人贵福会同山阴、会稽两个县令(李瑞年、李钟岳)连夜会审。贵福问她有哪些朋友,她回答:你也经常到大通,并赠我一副对联,同在大通学堂拍过照相。因为秋瑾号竞雄,贵福对她的才学很佩服,曾送她对联:“竞争世界,雄冠地球”。据说秋瑾还叫他“寄父”、“义父”。再问,她一口咬定:“义父乃我同党。”贵福不敢问下去了。他之所以决心要杀秋瑾,也是担心秋瑾连累自己。
贵福将她交给山阴县令李钟岳来审,交代他用严刑,务必得到确证。李钟岳是山东人,耕读传家,进士出身,先后在浙江江山、山阴做县令,得民心。绍兴不大,李和留学归来的秋瑾早已认识,对秋瑾的学问文章很赞赏,他曾经拿着秋瑾写的诗对几个儿子说:“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第二天,细雨蒙蒙,李钟岳在县署花厅提审秋瑾,不但不肯刑讯逼供,还让她坐在椅子上,问秋瑾:你是否革命党?她回答:是。问她为什么革命?她说我所主张的只是男女革命、家庭革命,并没有触犯法网,不知道为何抓我?李默然无语,只是让秋瑾用自己问案用的朱笔写供词,开始她只写了一个“秋”字,这是她的姓。再叫她写,她续了六个字,这就是100年来有名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李赞许她书法好,她回答自己没有临过帖,字写得不好,文章是能写几篇的。生死关头还这样轻松对话,确实令人惊讶。
贵福听了李的审问报告,很不高兴,密电报杭州向巡抚请示将秋瑾先行正法,午夜得到“秋瑾即行正法”的回电。凌晨2点贵福召见李钟岳,令他监斩。李钟岳说:证供两无,安能杀人?贵福冷笑,拂袖而去。凌晨3点,他提审秋瑾,“杀你非我姓李的本意”,说完泪下,身边的吏役也都神色黯然。秋瑾毫无畏色,只是提出三个要求: 不要以首级示众;临刑不要剥去衣服;与家人诀别。
李钟岳答应了她的前两个要求。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4点,最后的时刻到了,秋瑾被押到绍兴古轩亭口。李的第5个儿子当时12岁,记得秋瑾被捕时,蓄发辫,穿玄色湖绉长袍,上面还有血污,面色微红,鼻高端尖,双目奕奕有光,神色自若。“观者如堵”,10多年后鲁迅小说《药》里的夏瑜,就是指秋瑾。
贵福令李钟岳几次去秋家搜查军火和其他证据,什么也没查出,3天后他被贵福撤职。离任之际,本地百姓数千人送行。李钟岳在杭州赋闲,经常独自注视默诵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默默流泪,最终在10月29日自杀,终年53岁,离秋瑾被害还不到100天。李身后萧条,几乎连买棺材收殓的钱都没有。民国创立后,当年革命党人称赞李为专制时代的良吏,将他在秋社附祭。
西湖边上“秋女坟”
秋瑾被杀,秋家人都躲在外面,无人收尸,善堂草草将她收殓,随意葬在府山脚下。两个月后,她的家人才秘密将棺木移到一处,很久未能入土。最后葬她于西湖的人是安徽桐城人吴芝瑛、浙江石门人徐自华姐妹。吴是秋瑾早年在北京结识的结拜姐姐,出身桐城望族,精于书法,是她丈夫户部同僚的夫人,邻居,比她大8岁。吴夫妇都具有维新思想,是启蒙她的人。在吴的引导下,秋瑾参加上层妇女谈话会、女子不缠足会,还认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籍教师的夫人,这才去了日本留学。
徐家二姐妹是她在南浔认识的。徐自华是她任教的浔溪女校校长,身世相近,志趣相同,结成生死之交。徐有个妹妹徐蕴华,两姐妹在她引导下,秘密参加了光复会与同盟会。秋瑾生前曾对徐自华说过:“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
秋瑾被杀,吴芝瑛、徐自华伤心欲绝,她们决心完成秋瑾生前遗愿,将她埋骨在西子湖畔。安排移葬西湖的事,其实在秋瑾遇害4个月后就开始了。当年11月,徐写信给吴,约她一起联名登报,发起开会,安葬秋瑾。吴复信不赞成登报开会。此后,她们相约分工买地、营葬。其间有个自称在西湖大悲庵出家的尼姑慧珠主动找吴,愿捐3亩地作为墓地。12月29日,离秋瑾殉难5个半月,天降大雪,徐自华本来约了吴芝瑛,因为吴病得很重,而且怀孕,不能前来。徐自华冒着茫茫风雪渡过钱塘江,和秋瑾家人商议迁葬西湖的事。结果,她在西湖未能找到慧珠尼姑,大悲庵也没有找到。徐自华和秋瑾哥哥秋誉章在西湖孤山下西泠桥边买了一块地,她兴奋地写信告诉吴,说这个地方和苏小小、郑贞娘的埋骨之地邻近,侠女、美人、节妇三坟鼎立,足以让西湖千古生色。陈去病则说,这里有林和靖、于谦、岳飞,苏小小之类岂能与秋瑾相提并论。
1908年1月25日,秋瑾终于在西湖边下葬。墓碑上刻着10个大字:“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这就是杭州人当年说的“西泠十字碑”,字为吴芝瑛手书。 没多久,一个叫常徽的御史巡查到杭州,看到秋瑾之墓非常震惊:竟然有人在杭州西湖为大逆不道的“女匪”造这样一个墓,以至当地人将“岳王坟”与“秋女坟”并称。1908年10月常徽上奏折,要求平秋墓,严惩吴、徐两人,指控她们是秋瑾余党。
当年12月秋墓被平毁,灵柩被秋家人运回,墓碑被徐自华妹妹徐蕴华星夜冒险保存下来,珍藏在“秋社”,为此她被巡逻兵打伤。但朝廷担心引起民间强烈反弹,只是下令迁墓,没有毁尸。辛亥革命后,秋瑾遗骨终得归葬西湖。
秋瑾之死何以让一个民族如此伤痛
100年前,秋瑾之死为什么牵动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神经?为什么舆论如此强烈地谴责杀人者、告密者、旁观者?秋瑾之死为什么让有良知的中国人感到如此心痛?我想至少有以下原因:
杀秋瑾没有证据,连供词都没有。按大清律例,不应该杀没有口供的人。舆论普遍称为“秋案冤狱”,纷纷指责“妄杀秋女士。无口供、无见证、无实据”。《神州女报》指出,难道一支用来自卫的手枪,一句抒写情性的文字(也就是“秋风秋雨”句) 就是所谓的证据吗?既然没有证据,秋瑾就只是一个办报、办学的归国女学生。
当时杀秋瑾的所谓证据仅仅“有通匪笔据”,“有绍绅告密”,据说有12个绍兴士绅联名向官府告密,说大通学堂、秋瑾和徐锡麟的关系。其实,他们都和秋有交往,怕牵连到自己,出此下策。其中最受舆论谴责的士绅有两个,一个是绍兴府的中学堂监督袁翼,一个是做过长兴县教谕、当时山阴劝学所的总董胡道南。值得注意的是,案发不久,绍兴有一批士绅联名上书绍兴府,请求保释被抓的徐锡麟父亲。其中有袁翼,也有胡道南,领衔的正是胡。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先生也极力为胡辩解,认为胡不可能是告密者,胡和蔡、徐都很熟悉,对他们的革命举动早就清楚,对秋瑾也敬重。有一种说法,胡爱好喝酒,蔡元培说他豪饮。那一天他正好喝醉了,正想睡,有人来找他,他贸然在举报信上盖了章。这是当地的一种传闻。秋瑾被杀3年后,胡在绍兴被两个嵊县人暗杀。蔡元培为胡抱不平,认为对于胡只是嫌疑,没有确证。
秋瑾案的处理也违背了最高权力者皇帝的谕旨。1905年4月,以光绪帝的名义批复伍廷芳、沈家本联名的奏折,十分明确:嗣后凡死罪至斩决而止,凌迟及枭首、戮尸3项永远删除;同时明确连坐、株连,除了知情者治罪外,其他一律宽免。当时,举世认为秋瑾是因为徐锡麟刺杀恩铭而牵连被杀,所以鸣不平者颇多。秋瑾殉难3天后,浙江留学日本学生联名发电报给浙江巡抚,公开指责他们违背了上面说的这个谕旨。
秋瑾是女性,因此处死秋瑾的方式特别引起当地人的非议。历史学家范文澜是绍兴人,那时年少,他回忆:当年即使守旧的人、不赞同秋瑾观点的人也认为,轩亭口是杀江洋大盗的地方,秋瑾不是强盗,不应该到那里去杀,且妇女只有绞刑和呙刑,秋瑾不应该用斩刑。以这样血腥的方式杀一个弱女子、一个留学回来的读书人,必然引起公愤。当年非常繁荣的上海报刊、戏曲、小说界几乎都被激怒了,而上海有租界的存在,清廷不能控制那些大逆不道的舆论。
另外,诚如夏晓虹教授所说,秋瑾的悲剧故事本身就包含了足以发挥文学想象的情节:热血,女性,而且是美丽、年轻、富有才华的女性,为革命献身,这一切都是传奇。仅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前,以秋瑾被杀或相关题材为内容的戏曲、剧本就有10来种,小说长长短短的有4种。
在100年前的长夜里,秋瑾之死之所以让一个民族如此伤痛还有一个原因:满汉对立。当时的满人统治了泱泱大国几百年,腐败无能,贪婪自私,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社会发生变化,而秋瑾代表了这样的声音。
她的被杀,中国人能不感到痛心吗?
(作者系文史学者、作家)
作文三:《秋风秋雨愁煞人》1000字
秋风秋雨愁煞人
——纪念民族之花秋瑾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初二年级的邱越。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纪念民族之花秋瑾。
如果你问我一百年意味着什么,我会说,在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它代表的是一个世纪的血与泪,在这血与泪的悲壮交响曲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激昂地唱着革命之歌,洒脱地写下了命运的篇章。她就是我们的民族之花——秋瑾。
如果我们只认为她是发黄照片里浅笑嫣然的女子,那我们就错了。她为革命四处奔走的身影,她被称为“鉴湖女侠”的飒爽英姿,在百年后依然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是的,秋瑾做到了,她忍着流言蜚语的打击,忍着抛家弃子的伤痛,奋战在辛亥革命的前沿。她挣脱了缚在身上的封建枷锁,脱去华丽的旗袍,一改温婉的腔调,成为了最坚强的女性。她用坚定的信念感染着每一个有识之士,每一个热血青年。她做出了当时妇女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赴日留学,探索救国之道,宣扬平等与自由,期盼支离破碎、受尽屈辱的大中华走上复兴之路!她的丈夫斥责她“辱没祖训”,清朝的达官贵人指责她“不守妇道”。她不怕,依然谱写着辛亥革命的华彩乐章。“光复中华”是唯一的歌词,呼唤民主是不变的曲谱。
这支血泪之歌结束在她三十一岁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被捕之前,秋瑾断然拒绝逃跑,坚定地高呼:“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漆黑阴暗又潮湿的大牢中,她不会凄厉的叫喊:“饶了我吧,放了我吧!”而是咬紧牙关,同命运,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博弈,这场博弈,没有棋子,没有棋盘,只有精神,只有生命。临死前,这个巾帼英雄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壮诗句。这种悲情,溶入了她的顽强、不屈和愁苦。她愁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她愁的,是被蒙蔽
和愚弄的人民;她愁的,还有大中华未来的命运!
秋瑾被押往绍兴轩亭口处以斩刑。留着长辫的男人们,裹着小脚的女人们,将刑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对着她指指点点。她不想解释,也不用解释,因为她相信,历史会见证这一切,她只是平静地看着麻木的民众,心中呐喊:光复中华!光复中华!光复中华!
一把散着酒气的大刀向着她的脖子砍去,她闭上眼睛,生命的乐章戛然而止。 这是秋瑾的故事,不,这是我们的故事,更是那一个悲壮时代的故事。烈士的鲜血喷涌而出,殷红一片,缀成了繁花,落在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年表上。
秋瑾,这朵民族之花,永远永远不会凋谢!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作文四:《“秋风秋雨愁煞人”》3700字
【内容摘要】作曲家关廼忠的二胡“委约作品”《风雨思秋》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下别具意义,它是一部考验演奏者技艺、磨练音乐处理的试金石,也是一部颇具史诗味道的、站在当下反思过去的艺术产物。对秋瑾这一中国历史上女英雄的刻画,更凸显了当下文艺思潮中女性主义的回归。文章从作品本体出发,解析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其中传达的文化内涵,如取材于古琴曲《广陵散》的深刻意味等。
【关键词】二胡曲《风雨思秋》 《广陵散》 女性主义 秋瑾
《风雨思秋》是201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的委约之作,曲作者关廼忠。作曲家巧妙着眼,以秋瑾这一女英雄的革命事迹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一首大赛委约作品,《风雨思秋》的演奏难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其中既有技术难点可测试演奏者技术水准,乐曲中又有慢板段落可考验演奏者的乐感和文化修养。《风雨思秋》是一首“有故事”的乐曲,但又不是简单的故事叙说。从更深层次讲,它表现的是最传统的中国式英雄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女性的英雄主义赞歌伴随的是当下女性主义强势回归的潮流。笔者作为一名音乐理论研习者和二胡演奏者,对这首乐曲感触颇多,并且经过亲身演奏和对乐曲本身及文化背景的分析,从而对这首乐曲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
一、取材于《广陵散》,抒情旋律难掩英雄之侠气
琴曲《广陵散》有说法又名《聂政刺韩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为聂政立传。聂政出身草芥,因避祸而与亲人隐居异乡。“富人报人以财,穷人报人以命”,面对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聂政毅然决定为严仲子报仇,明知即便刺杀成功,也绝无全身而退的机会,但“士为知己者死”,最终聂政以一种对自己极其残忍的方式——“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自毁至无人认出的状态,以保证家人不受牵连。秋瑾对古之侠士崇敬有加,亦效仿侠士风骨。她在准备赴日本留学时“方脱簪珥谋学费,窘迫万状,不得遽行”,经济相当困难,可是当素昧平生的宁河王照因为变法之事入狱时,她却毅然倾囊相助。
乐曲《风雨思秋》抒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女英雄,其文化内涵厚重,人物情感异常充沛。笔者认为,这首乐曲不炫技、不玩观念,着重于记叙抒情,因此演奏者需要全不吝惜情感,把秋瑾的侠义浓情和对革命的炽热贯穿到每个音符中去。乐曲引子“风雨亭前”第一个乐句,就是依据《广陵散》中mi、sol、re三个音的动机扩展而成的。开头钢琴弱奏铺垫,二胡强音头进入,并在该句的最高音la上长时间停留,这是这一乐句的情感顶点处。整个乐句饱含深情,沉郁而决绝。
谱例一:
侠义之气是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秋瑾对战国末年那位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歌曲,离燕赴秦谋刺秦王嬴政的荆轲有着深深的敬佩,“不观荆轲作秦客,图穷匕首见盈尺。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作为女性,其诗作语言可谓激进大胆,颇具男性特点。诗如其人,秋瑾正是怀着坚定的爱国信念投身革命的。
在乐曲的C、D部分,即“烽火连天”段落,乐曲描绘的是浩浩革命场景以及主人公投身其中的决绝。乐曲首先以附点音型出现,加上重音记号,给人以局势紧张但人物内心坚定的感觉。紧接着出现快速连续的颗粒性十六分音符,随后《广陵散》的第一个动机出现:
谱例二:
后来经过模仿、发展等手段将这个动机得以深化。《广陵散》动机在此处的妙用,既增添了乐曲的传统色彩,这种迂回向前进行的旋律线条,也形象地描摹了革命烽火燃起以及局势的动荡复杂。随后,《广陵散》中的另一个动机出现:
谱例三:
这个动机在全曲很多地方以扩展、移到不同音级以及变奏之后的不同形态出现,可看作主导动机,每次完全再现或变化再现,都串联了乐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变化,与乐曲整体的发展逻辑相互关联、照应。
二、着眼女性英雄,细腻、感怀不乏革命之决绝
我国台湾文化学者蒋勋曾撰书《孤独六讲》,里面写到过秋瑾的孤独:“我读《秋瑾传记》时,深深觉得秋瑾的死和徐锡麟有很大的关系。这使我联想到,革命里有一部分的孤独感,也许是和爱情有关。在革命里纠缠的情感非常迷人,非小儿女的私情可以比拟,他们是各自以‘一腔热血勤珍重’的方式,走向诗的最巅峰。”情感催生艺术,孤独中的情感分外细腻。乐曲中B部分感人至深的慢板抒写的恰恰是这样一种细腻的孤独感。与生养自己并宠爱自己的封建大家庭决裂,与徐锡麟产生了革命中的爱情,在徐锡麟冲动起义,被清政府将胸膛剖开掏出心肝时,秋瑾立刻起义。这种行为有点像是聂政以命换知遇之恩的大气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杀身成仁,令人动容。乐曲中对应的这部分旋律来源于《广陵散》中动机的变化发展:
谱例四:
在B部分之前的一个小节,钢琴部分的和声是连续几个b小调属和弦的琶音,充满了向主音进行的期待感,到了B部分开始重拍上的第一个和弦便是b小调主和弦,从属和弦到主和弦的清晰进行,给人以稳定感和归属感。除此之外,依据乐曲在此处的内涵,属主的进行在这里还有一种离开了外界纷扰,突然沉静下来独自清醒面对自己内心时的安定和真诚。二胡的旋律将《广陵散》中的动机时值拉宽,速度放慢。歌唱、流畅、连贯的旋律抒情性极强,十分感人。钢琴伴奏持续主音,并以二胡奏长音,音乐相对静态时,在右手声部增加短小的旋律片段,向上六度跳进后向下二度进行,整体效果纯净细腻,流动充实。关廼忠先生善写旋律。他的《第一二胡协奏曲》中的慢板,大气辉煌、充满向往;《追梦京华——除夕》中的慢板亲切自然、温暖悠扬。《风雨思秋》的这段抒情的慢板像是某种意象,象征的是秋瑾丰富、柔情又强大的内心世界。在乐曲后半部分广板之后这段旋律再次出现的时候,不免叫人感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深深的惆怅里充满了对这位女英雄无限的追忆。
谱例五:
这一段旋律由3个感情逐渐递进的乐句组成,这3个乐句有由re、mi、fa开始的三个相同的句头。第一句的最高音在小字2组的d,第二句的最高音到小字二组的b,第三次出现时,像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有一肚子衷肠要诉,可是来回反复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最后经过3次的欲言又止,终于将胸中感情倾诉出来,感情达到高潮,乐句的最高音到了小字3组的d。从小字2组的d到b,再到小字3组的d,是感情经过积累逐渐迸发的过程,是秋瑾内心的情感、矛盾迸发至最高点的过程,足见作曲家的精心设计。 三、女性主义回归,浩荡革命延续无痕之大爱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是秋瑾的诗句。秋瑾生活的年代和现今的社会是两个女性主义回归的重要时期。笔者以为,《风雨思秋》本身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女性主义强势回归潮流下催生的产物。在20世纪初的封建时期,女性还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在各方面均依附于男性,没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思想束缚严重,安于现状不思改变。生于大家庭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秋瑾,本就对古时花木兰等女英雄的事迹十分感兴趣。经过了国破屈辱,加入革命团体更增添了她的底气,她着男装、扮演男性社会角色;她走出深闺,心怀大爱,卷入浩荡的革命历史潮流;她的起义虽失败,但4年之后,辛亥革命的战火便响彻武昌城头。
秋瑾死时荡气回肠:她不遁不逃,一袭白衫坐等官兵。身陷囹圄,亲属恐遭株连,皆远远避开。秋瑾轩亭就义,竟无人收尸,遗骨只草草葬于绍兴卧龙山。据说,秋瑾的尸骨不得入土为安,作为胞兄,秋誉章心怀不安:“聂政乃有姐,秋瑾独无兄。”这之后,秋瑾墓竟风雨九迁。《风雨思秋》对秋瑾就义的描写悲壮、厚重,用音乐向其壮烈的英年早逝致敬,这就是仿佛葬礼进行曲一般的F段落。
谱例六:
这一段落在d小调上开始,钢琴持续着主属音程,一拍一个弹奏,如同沉痛的脚步声。为秋瑾之死沉痛、扼腕叹息。二胡旋律多用三连音和长音结合以及连续三连音的音型。这一段呼应乐曲A段“壮志凌云”,动机由A乐段中的动机发展而来,是A段的变化再现。这一段,在乐曲逻辑上已经到了“起、承、转、合”中“合”的部分。没有新的材料出现,先前动机的再现体现的是作曲家前后呼应的严密控制。如再次出现的《广陵散》中的动机:
谱例七:
在这一段结尾处,作曲家用十二音技术以rubato做情感衔接。这样的十二音技术的衔接乐句在之前也出现过一次,是在引子与A部分之间。而后则再次出现了抒情的慢板,都是对B部分旋律的再现。意在立足当下,是对秋瑾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永恒的追忆和歌颂。
在乐曲最后一部分,充满希望的快板使用连续的半音琶音,这种线性音型有一种蔓延开来、绵延不绝的感觉,预示的是乐观而充满希望的未来。颗粒性的十六分音符则内含坚定力量,似乎在表达秋瑾“虽死犹生”的乐观。最后一段多使用之前的音乐材料,一个个鲜明而熟悉的动机仿佛革命历程和秋瑾形象的一一回放:她的“壮志犹虚”,她的“雄心未渝”,她的慷慨就义……
“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就义前写的最后七字,农历六月初六的夏雨,却给了秋瑾诗意的肃杀。想必那时的她与她那颗敏感却坚毅的诗人的心一起,决绝了世事。100年的风雨里,秋瑾的热血、诗情、大爱萦绕在人们心中。于是,当关廼忠先生独立于风雨亭前,西湖畔,岳武穆墓旁,独独忆起女英雄,写下二胡曲《风雨思秋》时,“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我们对秋瑾,便不需再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作文五:《秋风秋雨愁煞人》7100字
秋瑾是一个传奇。秋瑾和吴芝瑛、徐自华的友谊同样是一段传奇。她们的奇闻轶事幼读时已知道不少;多少年后,当我细读吴芝瑛致徐自华信札时,内心还是感到深深地震撼。吴芝瑛的书法原来是那样的好,此其一;其二是信的内容,特别是字里行间交代的一些细节,读来尤其令人感怀。
吴芝瑛(1868―1933),女,安徽桐城人,字紫英,号万柳夫人。徐自华(1873―1935),女,浙江桐乡人,字忏慧,号寄尘。秋瑾(1875―1907),女,浙江绍兴人,字?v卿,又字竞雄,号鉴湖女侠,在仨人中年龄最小,与吴、徐两位情深义挚,皆结金兰之交。吴芝瑛和徐自华缘于秋瑾而相识,俩人开始是信函神交,真正见面是1908年3月15日吴芝瑛来西泠秋瑾墓凭吊时。
吴芝瑛和徐自华是对秋瑾有过重要帮助和影响、也是深受秋瑾影响之人。秋瑾本着独立自主、男女平权、教育救国的梦想拟赴日本留学,在吴芝瑛的切实帮助下,1904年6月得以成行。在日本留学和假期回国期间,秋瑾结识了冯自由、陶成章、黄兴、孙中山、蔡元培、徐锡麟等民主革命人士,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并被选为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秋瑾由家庭革命走向社会革命,由女权主义者成长为民主革命家。在日本期间接受了黄兴组织的制造炸弹的训练,随时准备为革命牺牲;故1906年3月与徐自华游西湖至岳坟时心生感慨,俩人遂有“埋骨西泠”的约定。徐锡麟与秋瑾相约1907年7月在皖、浙同时起义。5月,秋瑾来到浔溪筹集起义经费并作别徐自华,告知不久将起义,再嘱“埋骨西泠”,并褪赠翠手钏作永久纪念,徐自华回赠金表链,两人痛别。
1907年7月13日,秋瑾受徐锡麟案影响被捕,受酷刑,但供词只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在无证据、供词,罪无所定的情况下,清廷于7月15日凌晨匆忙将秋瑾斩首于古轩亭口。
噩耗传来,吴、徐痛绝。她们俩之间的通信有很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吴芝瑛致徐自华的几封信,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葬秋瑾以实现其“埋骨西泠”之愿的。
“寄尘吾姊,英鉴!顷闻刑名家言,秋妹之?Y未经家族认领,则此时发封厝??尚在地方官权力之下,他人不得移动。昨已托志成先生函商乃兄秋兰绩先生,在该县具禀领?Y,以便吾姊前往即可扶之而行。买地以吴氏出名者,妹拟自营生圹于其中,使众周知一无所疑。一井葬吾妹于其旁,如此则吾姊妹生死不离亦一快事。异日发表后,官场见在吾生圹界内或碍难干涉。区区苦心望姊再函达兰绩,预将妹?Y领出为幸。”此信写于1907年12月6日,距秋瑾就义四个多月。秋瑾遇害令吴芝瑛、徐自华悲愤不已。吴芝瑛致信徐自华,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先领出灵柩安葬秋瑾,实现其“埋骨西泠”的夙愿。吴芝瑛一直病重不能外出,在信中请徐自华赴绍兴与秋家商谈扶柩之事。徐自华接信后即赶到上海,寓开泰客栈,准备去曹家渡的吴芝瑛小万柳堂商量葬秋的诸项事宜;不料突然接家信,告知其爱女患白喉症病危,遂匆忙离沪赶回浙江石门,另派其妹徐蕴华去吴府商谈。
徐自华强忍失去爱女的悲痛,一个月后来到绍兴和善堂秋家。秋瑾之弟秋宗章在《记徐寄尘女士》一文中记述了当时情景:“女士忽于暮冬之月,风雪渡江,枉过寒舍,具言已约桐城吴芝瑛女士购地西泠桥畔,为营兆域。漆灯留待,?g土以书,庶几赵氏冬青,勿伤暴露。先兄诺之,克日遂发。女士与余家初无渊源,即与先大姊谊同骨肉,家人亦茫然不知。今兹充寒跋涉,孜孜焉惟宿诺是践。凡有人心,自无不怆然。”这是徐自华首次过钱塘至绍兴,后又数度辗转。光复以后,徐前去绍兴召集悼念秋瑾就义大会,面斥告密者,并往府衙把秋瑾档案从兵科案取出,在报上公布后带回秋社保存。
秋瑾是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的。清兵围捕大通学堂时,和秋瑾有关系的许多人已躲避外乡。秋瑾是不顾家人与同人的再三劝说、催促而坚定留守的。故秋瑾被杀以后,一度无人敢来收尸。最后还是大通学堂的洗衣工与善堂一起草草收殓,藁葬于卧龙山麓。秋瑾之兄秋誉章心痛不忍,以重金雇了几个役夫,乘黑夜偷偷将秋瑾的灵柩运至常禧门外严家潭丙舍暂厝,准备等形势缓和以后埋葬在自家祖茔。吴芝瑛和徐自华在当时的局面下,实施葬秋瑾这样的“政治犯”于西湖,其危险和难度可以想见。一方面“谋逆”是滔天大罪,株连九族,虽说清廷当时已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但只要有人告发,还是会追究严惩。事实上,秋瑾的被捕也是因为有人告密所致。另一方面,吴、徐皆为弱女子。吴芝瑛虽然托庇其夫廉泉和家族的影响,刚毅坚韧,勇于担承,但她身体不好,其时更是重病缠身不能出户。徐自华生性胆小文弱,身为嫠妇,又逢丧女之悲,走出家门,到社会中去做成那样一件事,何其难也!但徐自华不仅不怕事畏难,更是辗转跋涉,锲而不舍,感天动地,硬是超越了自身原来的格局;吴芝瑛见高识广,虑事周到,于具体事物又是那样精于审度,细致入微。吴芝瑛和徐自华皆以学林中人自居,她们的行为不禁让人遥想千古学林奇观――蔡琰跣足路跪曹操,李清照驾牛车万里南追。
吴芝瑛迫于形势,本想以自营生圹的名义埋葬秋瑾。但徐自华在和秋家商谈时,秋瑾之兄秋誉章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做与秋瑾追求独立之品格不符,建议应单独营造秋瑾墓为宜。徐自华表示认同,离开绍兴赴杭州为秋瑾购墓地。买毕,致信吴芝瑛:“妹女丧甫毕,即于廿五渡江赴绍兴会葬,同人决议此事,咸谓秋女士在日,独立性格,不肯附丽于人,此其一生最末之结果,若竟附葬,不独有违其平生之志,吾辈同人亦有憾焉!故妹偕同人亲赴西湖相地,已得。在西湖中心点苏小墓左近,与郑节妇墓相连,即苏堤春晓处。美人、节妇、侠女,三坟鼎足,真令千古西湖生色”。吴、徐二人前有约定,两人共同完成秋瑾夙愿,即一人负责买地,另一人负责建墓。吴芝瑛自己在病中,便派丈夫廉泉赴杭操办建墓之事。
1908年1月27日,秋瑾灵柩由秋誉章秘密迁运杭州,与廉泉一起负责葬于西泠桥畔。2月5日,徐自华收到秋家来信,得知秋瑾已下葬西泠,立即写信和吴芝瑛商量会祭秋瑾的日期。俩人约定在上海《时报》发表公祭秋瑾的通告:“鉴湖之柩一日不葬,余与芝瑛女士一日不安。幸得地西泠,已于去腊廿二日草草入土。因时岁暮,且又风雪。芝瑛清恙未愈,余复喉疾,故未布告同人。今择月之二十四日至坟前会祭。凡我男女同胞,如痛鉴湖之冤者,届时务请降临。于一点钟,赴西湖凤林寺集议,四点钟散会。此亦我同人义不容辞之举也。” 吴芝瑛致信徐自华说:“廿四会祭只好偏劳吾姊一行略尽招待之谊。妹病甫愈,家中又到有远客,至早须二月初方得来西泠一恸也。妹因葬秋事,无识之亲友群相疑忌恐有不测之祸;平日缓急相恃者皆一变而为债主;至有挟洋势来迫债者,客?几至不能卒岁。世情如此可为一叹。今将上海住宅抵出,而西湖新筑拟草草了事。为移家之计不知能如愿否?秋坟种树立碑等事已函托刘庄马先生赶办,恐月内尚难竣工;以后如何布置容妹移家后随时量力为之。墓表刻成乞拓数十份见惠,妹急欲一读。大著能否录示,俾得先睹为快乎?墓碑刻成已拓二百份,因有人议称‘山阴女子’为大方,改重刻之,此时恐尚未得。前拓本在刘庄马卓群先生处,如尚未寄沪,请持此片去索若干份,先分赠会祭诸君也。妹欲为一文,至今未脱稿,恐不能成矣。会祭时请嘱二我轩摄景寄示以为纪念,片底请索回交刘庄马君收好,妹拟来时手制邮片也。”吴芝瑛因痛恨清廷腐败,之前已劝丈夫廉泉辞官从京城归隐上海曹家渡,现又准备明年移家西湖的南湖,那里“离秋坟不远,可岁时祭扫”,便于墓园绿化。
1908年2月25日,徐自华、陈去病、褚辅成等人假凤林寺召开追悼秋瑾大会并谒墓致祭,与会者四百余人。会后成立了“秋社”,徐自华为秋社主任。
“顷间令妹过谭并读秋社同人惠函,敬承一一,惜妹因病不获躬兴盛会,至为歉怅。同人发起成立秋社,此诚豪举。初意只吾姊妹以个人之力为之,不复在外募款,故墓工不敢求备,容妹移家湖上,随时量力布置。今既得同人之协助,则盖亭建坊等事可一气踵成。四面围以铁栏,多植花木尤足以壮观瞻。先托马君先种两丈外之松树廿四株,余俟妹到后再添种。今须扩充墓工则种树似宜从缓理有碍工作也。墓工照此办去约须二千元外,不审一时能募足否?妹近为债主所困,有‘一钱逼死英雄之慨’,急欲将住宅鬻以抵债。倘得善价于偿债外略有余资,当再尽绵力相助也。墓碑原题‘鉴湖女侠’,因千秋之事不敢轻率,就正有道,佥曰题‘山阴女子’为大方,故去冬碑成又复重刻。今同人主用旧碑。当日四五百人之大会一体赞成,自以从众为宜。请致意社中选石另刻,因原碑已磨过一次,石薄不堪用矣。惟既用‘鉴湖’自号,于例不应书名,此碑大名欲垂示万祀,似又不可不大书特书,鄙意又欲定为西泠十字碑,于圣湖中添一故实,则必凑足十字。妹于金石体例素未研求,请姊与同人细考之,勿为识者所议,便得妹无不唯命也。妹本拟月初来湖上,因尚畏寒,医戒远行,以此一时尚难定期。墓工扩充与改处,前议恐有须改动处,请姊介绍同人与刘庄马卓群君一见,以便酌改,若前工已,成则以此为一结束。前帐概由妹处核算,已函托马君如数照付。”此信写于1908年3月1日,吴在信尾还叮嘱徐:“摄景底版寄到,当为精制铜版,以便多刷广传也。”可谓细微中寓爱诚。
信前“令妹”系指徐自华之妹徐蕴华。1906年3月,秋瑾从日本留学回到绍兴,经陶成章、褚辅成等友人绍荐,被吴兴浔溪女校聘为教员,义务任教两个月,得以和徐氏姐妹相识。徐自华天性聪慧、纯挚,十岁解咏,诗词擅绝,其时也在此任教,后来执掌该校。柳亚子有词言徐自华:“漱玉新词,断肠旧恨,谁变今和古?蛾眉绝世,人间脂粉如土。”赞其风华绝代,才情媲美李易安。
徐蕴华,字小淑,生于1884年,天生敏慧,才智过人,亦工诗词,与大姐自华堪称双骄。其时蕴华在该女校就读,师事秋瑾,十分仰慕。经秋瑾介绍,徐氏姐妹加入了同盟会和光复会,从此走上民主革命之路。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徐自华和徐蕴华不仅出资相助而且襄助做了大量工作。后徐蕴华遵照秋瑾指示转入上海爱国女校。为秋瑾事,徐蕴华亦奔驰操劳,诚心可嘉可泣。姐妹俩对秋瑾不止于品貌才华的欣赏,更倾慕敬佩其人格精神,认为她不止为个人为女界争自由,更为四万万人。
不久吴芝瑛又写信道:“寄尘吾姊如见!昨奉手示并秋坟景片……墓工美好。吾姊与秋社诸君子血忱当同兹不朽矣。妹久病未愈,终年不治笔砚,联语写上手震目眩,颇自恧不成笔画,不知可用否?傥得良工抚刻或稍能增色也。墓表如已刻成,乞嘱精拓百份,该值当照缴至。”秋瑾墓由徐自华撰墓表,吴芝瑛书丹。墓碑亦吴芝瑛所书,初题为“山阴女士秋瑾之墓”,由刻石名手蒋品三镌镂,弃置未用。别书“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立诸墓门。此事最触清廷之忌,不到一年而祸发。1908年8月,清御史常徽游览西湖见到秋瑾墓,心怀恨意,上报。10月清廷下令平毁秋墓,缉拿秋案余党,欲严惩吴芝瑛和徐自华。吴芝瑛毫不退缩,且上书两江总督端方,谓“彭越头下,尚有哭人;李固尸身,犹闻收葬”,进行抗议,“是非纵有公论,处理则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只求尚书密商固帅,勿将秋氏遗骸暴露于野,以示圣朝宽大之惠,于公泽及枯骨之政”。吴芝瑛还公开发表署名文章《祭秋女士瑾文》,对杀害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进行嘲讽痛骂。
光复以后,秋社征集秋瑾遗物,准备五周年祭,吴芝瑛致信徐自华说:“寄尘吾姊英鉴!顷闻报纸知贵社访求,秋烈士遗物将陈列会场以示纪念。芝瑛于甲辰正月为烈士筹划学费以便东游,烈士于人日写盟书一通以来曰:‘吾欲与姊结为兄弟’。芝瑛亦写盟书一通应之。烈士次日作男子装过我并赠诗一首,以自用之?a?O一裙一见贻,曰‘此吾嫁时衣,因改装无用,今以贻姊姊,不欲则售之他人;否则,留为别后相思之资可乎?’遂相与痛饮。烈士时寓北京丞相胡同,同吾寓北半截胡同,相距咫尺,从此无一日不相见。见辙呼酒,不醉不休。此八年前事也。烈士自改装后即摈满清礼服不御。今此物尚存,足为烈士脱满人羁勒之纪念。盟书一通、赠诗一首为吾悲秋阁之纪念品。今交卜松林先生一并奉上,届时陈列会场,可藉知烈士之家世,不独其墨妙令人望而生敬也。烈士原名闺瑾,自东渡后改用单名,删去闺字,此亦足资考证。芝瑛病甚不能前来观礼,敬乞吾姊将此函所述在会场代为宣布。”吴并于信尾嘱徐:“盟书横镜事后仍交卜君带回,妹病起拟识数语其上,置之悲秋阁中也。”吴芝瑛在自己寓所南湖小万柳堂辟“悲秋阁”。
秋瑾与吴芝瑛相处主要是在第二次随夫赴京生活,到离京赴日前这段时间,即1902年夏至1904年夏。秋瑾丈夫王子芳捐了个工部主事。因王子芳与吴芝瑛的丈夫廉泉是同事,两家又是近邻,秋、吴得以密切交往,“两情爱好,不啻同怀,过从酬唱无虚日”。吴芝瑛的堂叔、晚清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是进步教育家,曾赴日本考察日本教育。 秋瑾正是在邻居吴芝瑛家才有机会看到一些进步书刊,得以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和局势。时代风云的召唤,使秋瑾蒙发走出家庭独立自强争取“男女平权”的新思想。秋瑾1896年5月由父亲秋寿南做主嫁湖南王子芳,王家系曾国藩表亲,很富有。王子芳之父王黻臣系“方正仁厚”的良绅,与时在常德、湘潭一带做官的秋寿南为莫逆之交。王子芳比秋瑾小四岁,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从志趣不投到夫妻反目,使秋瑾倍感孤独心伤,自叹“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吴芝瑛不仅给予秋瑾许多安慰和帮助,而且资助秋瑾到日本留学。
上引诸信件谈的主要是“一度葬秋”的一些情节。秋墓建成后,引起轩然大波,1908年10月,清廷平毁秋瑾墓。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南京政府成立以后,遂有吴芝瑛、徐自华发起的“二度葬秋”。
秋瑾墓被清廷平毁前夕,秋瑾之兄秋誉章(秋案后远避东北)闻讯悲愤不已,间关南下,仍偷偷移柩严家潭丙舍,后被运去湖南,暂厝王家义冢地。光复以后,1912年3月,徐自华又买下秋墓原址后的一块桑地,使墓地面积扩大,并发起迎还秋瑾灵柩的倡议,遂出现浙人争葬西湖,湘人争葬岳麓的局面。7月29日,陈去病与秋瑾之妹秋??赴湘,经黄兴转商湘督谭延?],后经谭批示,发还秋瑾灵柩。陈去病、秋??等人劝说秋瑾之子王沅德尊其生母意愿,归葬西湖。
为重建风雨亭,徐自华上书孙中山。孙中山被聘为秋社名誉社长。1912年12月9日,吴芝瑛、徐自华、徐蕴华陪同孙中山、黄兴等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挥毫题词“巾帼英雄”,并写下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秋瑾与孙中山相识于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期间,秋瑾经冯自由介绍结识黄兴,又由黄引见与当选为同盟会总理的孙中山见面,倾谈之下,对孙的革命主张及方略深为信服;随后,秋瑾至黄兴寓所举行入盟仪式,成为最初的同盟会员之一,并被选为浙江省的主盟人。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再度至秋墓凭吊,“可痛者,最好的同志秋女侠一瞑不视”,令孙文无限惋叹。
精诚所至,夙诺得践,成立秋社,建风雨亭、秋祠、秋心楼、悲秋阁,于上海创建竞雄女学。吴芝瑛、徐自华还撰写了大量悲秋、悼秋、颂秋的诗文公开发表,秋瑾遗稿也赖其整理刊发。徐自华1912年在孙中山示下接管上海竞雄女学,直到1927年转交秋瑾之女王灿芝执掌。
“剧怜革命成功日,立马吴山少一人”。吴芝瑛和徐自华常以唱和、悄吟的方式怀念秋瑾,守护秋瑾,直到终老(吴芝瑛1933年在无锡去世,徐自华1935年在西湖秋社去世)。
吴芝瑛《戊申花朝西泠吊鉴湖四首》:“大樽放饮尔如何,回首江亭老泪多。今日西泠拼一恸,不堪重唱《宝刀歌》”;“忍忆麻衣话别时,天涯游子泪如丝。独看落日下孤?V,别有伤心人未知”;“独荐寒泉证旧盟,可堪生死论交情。罪名莫更王涯问,党祸中原尚未平”;“不幸传奇演碧血,居然埋骨有青山。南湖新筑悲秋阁,风雨英灵倘一还。”
徐自华《西泠吊秋和吴芝瑛女士原韵(四章)》:“莫谈时局近如何,赢得年来涕泪多。怕听风琴声断续,更谁重谱女权歌”;“酒后挑灯共话时,捧心忽咯血如丝。数聊遗笔犹存?d,今日招魂君可知”;“几个人还忆旧盟,延龄挂剑感高情。预知此后西泠水,流到桥边激不平”;“惨惨斯人流血死,故乡幸有好湖山。孤坟他日邻君右,明月松楸共往还。”
以上是1908年3月花朝日吴芝瑛扶病初来西泠祭吊时与徐自华的唱和诗。长歌当哭,花雨飘零,借以怀念同一个人。此次西泠之行,也是她们首度相见。
秋瑾一生虽短,却阅人无数,曾对徐自华坦言:“我最喜广交,闻女界有名者无不往访,岂知皆沽名钓誉,徒托空言。屡次扫兴,故心灰意冷矣。”又为何独于吴、徐二位成生死莫逆呢?秋、吴、徐三女性不止于文学修养、胸次才华卓异,且都深得优秀传统文化脉气的意蕴,曹雪芹“正邪两赋论”有言:“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她们正是清明灵秀,秉天地正气而生,又不枉天赋其秉之人,故高蹈行事,悲天悯人,等量齐观,彼此引为千古知己。
谭嗣同言:“自古变法尚未有流血者,请自我始。”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徐锡麟临别战友:“法国革命八十年始成,其间不知流过多少血,以灌溉革命花枝。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秋瑾言:“古来中国之革命尚未有妇女断头流血,请从我始――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和谭嗣同、徐锡麟等烈士一样,都属应运而生天降大任之人。
精神时代成就英雄。吴芝瑛、徐自华即是天赋使命成就英雄之人;正是在这种成全中,其天才识力得以发挥极致,从而不负自己所处之群星辉耀的大时代。
作文六:《「秋风秋雨愁煞人」》2400字
这几天总会想起一句诗:“秋风秋雨愁煞人”,后来上网一查,原来是秋瑾写的——真的是羞煞人啊!
但是再查,发现:这真的仅仅只是“秋瑾写的”而已,实际上是秋瑾引用了清代诗人陶澹如的诗句:“篱前**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流傳最廣的秋瑾的獨句詩“秋風秋雨愁煞人”,其寫作背景,據秋宗章《六月六日與李鍾岳》載:“公(山陰知縣李鍾岳)于花廳坐堂,召先大姊(秋瑾)入,破例設座,略詢教語,便隨手授以筆墨,令錄供詞。先大姊初僅書一‘秋’字。公促之再,乃足(卒?)成‘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即世所傳絕命詩是也。”稿上交給紹興知府貴福。秋案發生後,浙江巡撫命貴福繳省,存于府衙。1911年10月杭州光復之役,巡撫衙門被毀時,手稿亦毀。
《秋瑾全集箋注》的學術功力——曾景忠
秋瑾有没有写过《绝命词》?
□晨朵
到绍兴去参观和畅堂十八号`秋瑾故居', 可以看到那里展览着宋庆龄於1979 年8月应请写下的题词: `秋瑾工诗文, 有‘秋风秋雨愁煞人’ 名句, 能跨马提枪, 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 千秋万代传侠名.'
对这一名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印《秋瑾集》时, 刊作《绝命词》, 并附有如下注说:
`此据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 (1907 年7 月29 日) 清浙抚张曾扬复贵福电(见《大通学堂党案》、《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 录印.按: 当时报刊所载皆作‘秋雨秋风’,唯以后灿芝本作‘秋风秋雨愁煞人’.题从灿芝本.此断句据当时报载系清吏逼供时, 秋瑾不语, 书此七字作答 (关於有无供词说法不一).现姑作断句列此.'
所以, 究竟原句是`秋风秋雨愁煞人', 还是`秋雨秋风愁煞人', 以及秋瑾到底有没有写这断句, 这是一个谜.
光复会发起人和领导人陶成章, 因浙案逃亡海外, 於1908 年10 月在缅甸仰光任《光华日报》主笔时所写《浙案纪略》文中,曾最早提出过怀疑和否定, 说: ` (绍兴知府) 贵福使山阴令李宗岳提讯瑾,瑾不作一语.‘秋雨秋风愁煞人’不知系何人造作, 登之报上.'按照陶的说法, 这七字句是假的, 并非秋瑾所写.
但过了29 年, 秋瑾的异母弟秋宗章於1937 年在《越风》第八至十期上发表连载的《大通学堂党案》文中,又说是真的.说: 六月二十日 (按: 即秋瑾就义后14 天)浙江巡抚张曾扬曾电讯绍兴知府贵福: `……又报纸中载: 该匪(按: 指秋瑾) 当堂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 有无其事?有即送核.'以后绍兴知府复电说: `七字在李令手, 已晋省.'根据这一来一回两份官方电报,秋宗章文中的结论是: `今观於贵福之电, 则疑团不攻自破.李令钟岳晋省后,此七字原稿自己缴呈浙抚存档.辛亥革命, 抚院焚毁, 当已一例付诸劫灰矣! '
另据上海《时报》 (见1944 年洪文书局版, 黄民著《秋风秋雨》一书) 载:`此次秋瑾始终无口供.山阴县令问女子何以要革命, 秋瑾答是男女平权的革命, 非政治革命.又令其将平日作为用笔书写,秋瑾但书秋字;又诘之, 又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云.'
光复会员陈去病, 是清末1908 年初在杭州参加与营葬秋墓者之一,他当时写《鉴湖女侠秋瑾传》中也说: `有见之者, 谓初无所供,惟於刑庭书‘秋风秋雨愁杀人’句.'但他没提供谁是`见之者'.
秋瑾在浙江吴兴浔溪女学校执教时的学生、革命盟友徐双韵在1959 年7月发表《记秋瑾》文中写:`秋瑾拘在卧龙山女狱内, 未几被贵福提去审问, 百问不答.最后讯以朋友姓名, 就答: ‘你也常到大通,并赠我‘竞争世界, 雄冠地球’对联, 同在大通拍过照相.’贵福遂不敢再问, 次日交山阴知县李钟岳审问, 秋只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别无他语.贵福以李钟岳不肯逼供, 势难深文周纳, 逮捕党人, 乃敢派幕友余某严讯.秋瑾只说‘革命党人不怕死, 欲杀便杀’的豪语,咬牙闭目, 忍受酷刑.余某得不到革命秘密, 只得用伪造供词, 强捺指印结案.'
我国文史资料搜集家郑逸梅在《我所认识的王灿芝》 (见北京《团结报》1982 年4 月17 日)文中介绍: 清嘉道年间娄江陶澹人著《沧江红雨楼诗集》, 其中有《秋暮遣怀》诗一首,原句如下:
人生天地一叶萍, 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 苍颜难改朱颜好.
篱前**未开花, 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 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拨剑壮槃游, 霜华拂处尘氛少.
翰凌五岳暮三洲, 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槽丘, 老死蓬蒿事幽讨.
因为这诗第七句为`秋风秋雨愁煞人', 从而认为秋瑾这一名句源出於此.也就是说这诗句并非秋瑾的亲作.
又, 郑云山在《秋瑾史事散论》 (刊《上海师院学报》1980 年第2 期) 文中认为:`这七个字并非描写自然环境或触景生愁之作, 而是在比喻祖国当时处境之悲之险, 以及秋瑾内心的忧虑焦急.'
《秋雨秋风愁煞人》一解
□苗勉之
看了这么多,究竟这句诗究竟是不是秋瑾作的,甚至秋瑾有没有写过这样一句诗都变得不能确定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区别呢?秋瑾是真女侠的事实不会因为这句诗而有丝毫改变,而我想起这句诗丝毫不是因为秋瑾的事实也是如此。
2009-11-15
秋瑾在东京的留影
女扮男装的秋瑾
秋瑾戴帽像
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致大哥秋莱子的信
秋瑾寄给秋莱子的信封(正面)
秋瑾寄给秋莱子的信封(背面)
秋瑾致琴文信
秋瑾诗词手迹(最后一幅就是秋风曲手迹)
秋瑾诗词手迹《祖国沉沦感不禁》
秋瑾诗词手迹《不唱阳关曲》
秋瑾诗词手迹《怜彼女无奈》
秋瑾手迹《挽母联》
秋瑾手迹《精卫石》首页
秋瑾手创《中国女报》第一号封面
秋瑾作《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第一页
秋瑾作《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第二页
秋瑾作《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第三页
清绍兴府档案中的秋瑾烈士供词 1-1
清绍兴府档案中的秋瑾烈士供词 1-2
1939年**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并鼓励其表妹王去病向秋瑾学习。
网上还有更多,有兴趣可以去这个网站搜索一下:://cyc6.cyet.:8090/xuezhu/index.jsp
作文七:《秋风秋雨愁煞人》1300字
午夜,漫天的雨突然纷纷的落了下来,飘飘洒洒,沸沸扬扬地,淋湿了庭院,淋湿了马路。独坐窗前的我,聆听雨点敲击着冰冷的玻璃,清脆的声音叩开了记忆的大门,幽幽思绪化作雨丝随风飘荡,飘向柔柔的心底,惊醒了心灵深处的往事。
我很喜欢雨,我喜欢她的飘逸,她的纯洁;我迷恋她的浪漫,她的缠绵。犹记得雨后的山村,泥土散发出浓浓的芬芳气息,彩虹将天空装扮得绚丽多姿,层层梯田映照明亮的天空,闪现着耀眼的光芒。在那一刻对着天对着地大声呐喊;在那一刻将心中的烦恼化作云化作烟,飘向遥远的天际;在那一刻感受着成长的快乐。
纤纤细雨,轻柔细腻,多情缠绵,诠释着心的柔弱。雨的伤感,让人百般心酸,百般惆怅。在这凄凉的雨夜里,总让人想起别离,想起灯光灰暗的码头,想起那划破夜空的汽笛,含泪的微笑在雨幕中逐渐模糊,轻轻挥手,挥不掉重重的离愁,冰凉的雨水抚摩过悲哀的面庞,心底便多了几分牵挂。远方的你,在这凄迷的雨夜,是否还记得那次雨中含泪的别离,曾经托风儿捎去我的祝福,托云儿带去我的思念,那纷纷的雨啊,是我相思的泪眼。
雨潇潇的夜,心儿好冷,绵绵不断的愁绪,侵入湿湿的灵魂,在孤寂的夜幕下, 品味人生苦涩的滋味, 寂寞化作沉甸甸的思念,撩起我的情思,在静谧的夜晚肆意蔓延。隔着流泪的玻璃窗, 想起“眼枯泪尽雨不尽,无边丝雨细如愁。”丝丝缕缕的细雨,编织着我绵绵密密的无奈和思念,诉说着那份魂牵梦绕的缠绵。
凄凄的夜,冷冷的雨,淋湿了思绪,淋湿了心情,伤感着楼下那株开满花儿的凤凰树,娇艳的花瓣,一定经受不住这凄风苦雨的折磨,正悲戚着散落满地,还有那绿绿的小草一定也在拼命地挣扎,可丝毫没有反抗之力,只能无奈地接受风雨的洗礼。一曲“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幽幽涌上心头,那犹如娇花嫩草的黛玉面对凄苦的秋风秋雨,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
今夜, 独自在雨中聆听,聆听花落的声音,“雨打芭蕉声声碎”,但不知碎的是雨声还是心。我好想以朝晖蕴涵、雾霞柔婉,拨响你心灵的丝弦,与你一起品味雨打芭蕉的销魂妙曲。隔着朦朦胧胧的窗沿,望着丝丝斜飘的雨滴,便想起了“在红尘的边缘无悔无怨,看看绿水和青山仍旧依然,滴小雨打在我的心上,叫我彻夜难眠 。”在这静谧的夜晚,我沉醉于“雨打芭蕉”的诗意,沉醉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伤感,在如泣如诉的雨声里感受着“雨,声声向我诉心曲。曲未尽,随风轻舞。”的悲凉。
雨,就这么下着,听着,悠远古老的诗句,在千年后的萧萧风雨中依然翠绿,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浸着愁肠百转的相思,美妙动听的乐曲悄入心弦,雨打芭蕉的哀怨和苍凉被一支古曲阐释得淋漓尽致。
稀稀簌簌的雨点仍在敲打着我的窗棂,一声声,一滴滴,揪碎了无眠的夜,凄然沉浸在“窗外雨潺潺”的哀愁里。此时,雨是唯一的抒情方式,尽情地下吧,让枯燥的生命充满活力,变得生机盎然,让深深浅浅的孤寂也随风飘散。伤感的雨啊,在杜鹃与吊兰的低吟浅唱里婷婷袅袅,在缱绻的文字里如织如帘,柔柔雨丝在冰冷的玻璃上漫成晶莹的水珠,悄悄滑落,如同悲伤的眼泪,几分哀怨,几分惆怅。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情秋景,秋雨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透过一帘雨氲,一帘梦意,洞穿了雨的孤独,夜的灵魂。
作文八:《秋风秋雨愁煞人》1400字
秋风秋雨愁煞人
文/易语飞
清明时节,淅淅沥沥的天气,便随着淅淅沥沥的心情,内心中总有一丝疑惑,总有一丝迷茫。想吐出来,想喊出来!
浙江绍兴,秋瑾故居,清冷寂寞,观者寥寥,几乎不见人影。古轩亭口,就义之处,车水马龙,行人如潮,完全旅游胜地。不过尚有大幅对联悬挂街口,更有全身玉像伫立于人行道一侧,以显其侠骨柔肠,文采照人。
“很近,也离我们很远!”
时间飞回百年前!1904年7月6日,天色还是阴沉沉,但是中国自古以来下层人民的勤奋血统,还是唤醒了绍兴城里的一部分人。更何况,今天早上,还有一场“好戏”要看!今天官府要处决一位革命党,听说还是一位女革命呢?
绍兴府轩亭口已挤满民众,睁着那惺忪的睡眼,但内心却眼前的场景而逐渐苏醒过来。没错,杀革命党似乎已赚不了多少谈资,但一个女革命党,却足以在茶馆混上半日了!似乎今天的这个女革命名字叫秋瑾,一听这名就该是个大户家的小姐,可为啥做这掉脑袋的事呢?
短暂喧闹后,终于来了。白色布衫,黑色长裤,沉重镣铐,双手背缚。看不出是位女子,除了那双小脚。此时的人群极度平静,就如秋瑾的内心。她放眼四周,四周都是迷茫的眼神,麻木的神经。哦,还有我们知府大人那严肃的表情,可笑!没什么可留恋的了,不是早就料到这一天了,不是早就做好了准备吗?自从踏上这条路,我便没有怕过,没有后悔过,虽然我失败了,但我相信我们的事业最终会成功的!我的一生还有什么遗憾?要说有,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没有留下遗憾,没有留下泪水。只留下了一腔热血,洒在了她所奔波的土地上,洒在了她所同情的人面前。这所有的一切,似乎就在昨天,就近在眼前。百年之后。
“秋瑾是谁?”“好像是和一个姓徐的一起!”这是在杭州秋瑾墓前听到的一段真实的对话。一百零五年了,很遥远了。至少对于我们来说,这已是“古老的历史”。不值得我们再去挖掘。
秋瑾是一位烈士,她为祖国奋不顾身投身革命,让后人钦佩;她为信仰置生死于度外,让后人感怀。她在海外都有崇高的声誉,但在国内却已被众人放在角落。
因为她是一位女性,若她是一位英雄,而不是侠女。那她会得到男同胞的拥护,女同胞的仰慕,但作为女性,却只有非议。
纵然她做了无数英雄都做不到的事,在逃生机会面前,“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这是她的回答,最终仅留给我们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西湖岸边,秋瑾墓旁,游客众多,这里每天都是杭州的人口密集区。有人带着对于历史的崇敬而来,但是到了这里
才明白,即使站在近在咫尺的墓前,却感觉不到一丝当
年的豪情。精神、信仰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如秋雨般,深入土壤,却再也找不到了。
秋瑾并非大逆不道,并非不自量力,烈士牺牲的目的并非是希望后人能记住他们,他们牺牲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富强,希望中国人有自尊地生活。而这种精神,这种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精神,才是比记住烈士更加重要的问题。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秋瑾被捕前给友人的一段话!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七七事变,芦沟枪声,二十九军,奋力一战,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逾八年之民族抗战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中华民族巍巍自存,屹立于世界者,此无他,英魂毅魄,牺牲百死而不辞。”——网友的评论!
作文九:《秋风秋雨愁煞人》800字
秋风秋雨愁煞人
近日,秋风瑟瑟,秋雨霏霏,秋色凄凄,秋意萧萧??晚饭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今天听来的事情,心头不禁升起了一缕缕悲凉??
前些天,高一的一次考试,一女生带着手机查询答案,被监考老师发现后没收了。考试一结束,该女生立即冲进教师休息室抢走了手机,然后“啪啪”自己打了自己两个耳光,接着高呼“某老师打人啦”!还自己拨打了110报警,说自己的脸被老师打得红一块紫一块??家长闻讯,立即气势汹汹赶到学校责骂老师,110出警也很及时??好在新校区有监控,一查看,才真相大白??且不说当事老师蒙受了多大的心理伤害,就说这女生:她今年才上高一,还算是个不太懂事的孩子,正值三观塑造时期,做出这等令人发指的事情,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对其严加教育。让人遗憾的是,这孩子的家长百般骄纵,把孩子品德低劣、没有教养、缺少规矩说成是有个性。学校怕再生事端,对这孩子也完全没有任何惩戒??
回想这几年,媒体报道过师生冲突的事件也不少,但咋听这事发生在我们学校,让我这还在一线的老师真有点紧张:现在正值期中考试,我明天有三场监考,我该怎么监呢?如果看到了类似的偷考情景我是当即制止,还是假装不见?再往远处想想:今后的课该怎么上?学生该怎么教?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我能不能批评他?如果发现学生道德行为不规范,我能不能教育他?如果我批评教育他不听,反而恼羞成怒暴打我怎么办?或者叫来不明事理的家长胡搅蛮缠怎么办???想到这些,我更加心有余悸,更觉得眼前这秋风萧杀,秋雨凄凉??
常听到社会上有这种言论:现在的教师没什么师德,只知道自己挣钱,却不知道如何教好学生。我只想说:谁都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教师怎样;谁都不要粗暴简单地评判教师队伍中的是非对错。请问一下:当下的哪行哪业不存在某些乱象?教师并非圣贤,但在当今社会中,教师队伍还是相对纯洁的,绝大多数教师仍在竭力坚守着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已经这样了,为啥还要为难教师呢?我不知该说什么了,只道天凉好个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作文十:《秋雨秋风愁煞人》3200字
秋雨秋风愁煞人?????????????????????????????? ? 一 秋风不住的飒飒的吹着,秋雨不住滴沥滴沥的下着,窗外的梧桐和芭蕉叶子一声声的响着,做出十分的秋意。墨绿色的窗帘,垂得低低的。灯光之下,我便坐在窗前书桌旁边,寂寂无声的看着书。桌上瓶子里几枝桂花,似乎太觉得幽寂不堪了,便不时的将清香送将过来。要我抬头看它。又似乎对我微笑说:“冰心呵!窗以外虽是‘秋雨秋风愁煞人’,窗以内却是温煦如春呵!” 我手里拿着的是一本《绝妙好词笺》,是今天收拾书橱,无意中捡了出来的,我同它已经阔别一年多了。今天晚上拿起来阅看,竟如同旧友重逢一般的喜悦。看到一同《木兰花慢》:“故人知健否,又过了一番秋……更何处相逢,残更听雁,落日呼鸥……”到这里一页完了,便翻到那篇去。忽然有一个信封,从书页里,落在桌上。翻过信面一看,上面写着“冰心亲启”四个字。我不觉呆了。莫非是眼花了吗?这却分明是许久不知信息的同学英云的笔迹啊!是什么时候夹在这本书里呢?满腹狐疑地拆开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完了以后,神经忽然错乱起来。一年前一个悲剧的印象,又涌现到眼前来了。 英云是我在中学时候的一个同班友,年纪不过比我大两岁,要论到她的道德和学问,真是一个绝特的青年。性情更是十分的清高活泼,志向也极其远大。同学们都说英云长得极合美人的态度。以我看来,她的面貌身材,也没有什么特别美丽的地方。不过她天然的自有一种超群旷世的丰神,便显得和众人不同了。 她在同班之中,同我和淑平最合得来。淑平又比英云大一岁,性格非常的幽娴静默。资质上虽然远不及英云,却是极其用功。因此功课上也便和英云不相上下,别的才干却差得远了。 前年冬季大考的时候,淑平因为屡次的半夜里起来温课,受了寒,便咳嗽起来,得了咯血的病。她还是挣扎着日日上课,加以用功过度,脑力大伤,病势便一天一天的沉重。她的家又在保定,没有人朝夕的伺候着,师长和同学都替她担心。便赶紧地将她从宿舍里迁到医院。不到一个礼拜,便死了。 淑平死的那一天的光景,我每回一追想,就如同昨日事情一样的清楚。那天上午还出了一会子的太阳,午后便阴了天,下了几阵大雪。饭后我和英云从饭厅里出来,一面说着话便走到球场上。树枝上和地上都压满了雪,脚底下好象踏着雨后的青苔一般,英云一面走着,一面拾起一条断枝,便去敲那球场边的柳树。枝上的积雪,便纷纷的落下来,随风都吹在我脸上。我连忙回过头去说道:“英云!你不要淘气。” 她笑了一笑,忽然问道:“你今天下午去看淑平吗?”我说:“还不定呢,要是她已经好一点,我就不必去了。”这时我们同时站住。英云说:“昨天雅琴回来,告诉我说淑平的病恐怕不好,连说话都不清楚了。她站在淑平床前,淑平拉着她的手,只哭着叫娘,你看……”我就呆了一呆便说:“哪里便至于……少年人的根基究竟坚固些,这不过是发烧热度太高了,信口胡言就是了。”英云摇头道:“大夫说她是脑膜炎。盼她好却未必是容易呢。”我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我们放了学再告假出去看看罢。”这时上堂铃已经响了,我们便一齐走上楼去。??????????????????????????????????????? 二 四点钟以后,我和英云便去到校长室告假去看淑平。校长半天不言语。过了一会,便用很低的声音说:“你们不必去了,今天早晨七点钟,淑平已经去世了。”这句话好像平地一声雷,我和英云都呆了,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以后还是英云说道:“校长!能否许可我们去送她一送。”校长迟疑一会,便道:“听说已经装殓起来,大夫还说这病招人,还是不去为好,她们的家长也已经来到。今天晚车就要走了。”英云说:“既然已经装殓起来,况且一会儿便要走了,去看看料想不妨事,也不枉我们和她同学相好了一场。”说着便滚下泪来,我一阵心酸也不敢抬头。校长只得允许了,我们退了出来,便去到医院。 灵柩便停在病室的廊子上,我看见了,立刻心头冰冷,才信淑平真是死了。难道这一个长方形的匣子,便能够把这个不可多得的青年,关在里面,永远出不来了吗!这时反没有眼泪,只呆呆的看着这灵柩。一会子抬起头来,只见英云却拿着沉寂的目光,望着天空,一语不发。直等到淑平的家长出来答礼,我们才觉得一阵的难过,不禁流下泪来,送着灵柩,出了院门。便一同无精打采地回来。 我也没有用晚饭,独自拿了几本书,踏着雪回到宿舍。地下白灿灿的,好像月光一般。一面走着,听见琴室里,有人弹着钢琴,音调却十分的凄切。我想:“这不是英云吗?”慢慢地走到琴室门口听了一会,便轻轻地推门进去。灯光之下,她回头看我一眼,又回过头去。我将书放在琴台上,站了一会,便问道:“你弹的是什么谱?”英云仍旧弹着琴,一面答道:“这调叫做‘风雪英雄’,是一个撒克逊的骑将,雪夜里逃出敌堡,受伤很重,倒在林中雪地上,临死的时候做的。” 说完了这话,我们又半天不言语。我便坐在琴椅的那边,一面翻着琴谱,一面叹口气说:“有志的青年,不应当死去。中国的有志青年,更不应当死。你看像淑平这样一个人物,将来还怕不是一个女界的有为者,却又死了,她的学问才干志向都灭没了,一向的预备磨砺,却得了这样的收场,真是叫人灰心。”英云慢慢地住了琴,抬起头来说:“你以为肉体死了,是一件悲惨的事情。却不知希望死了,更是悲惨的事情呵!”我点一点头,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英云又说道: “率性死了,一切苦痛,自己都不知道不觉得了。只可怜那肉体依旧是活着,希望却如同是关闭在坟墓里。那个才叫做……”这时她又低下头去,眼泪便滴在琴上。我十分的惊讶,因为她这些话,却不是感悼淑平,好像有什么别的感触,便勉强笑劝道:“你又来了,好好的又伤起心来,都是我这一席话招的。”英云无精打采地站起来,擦了眼泪说:“今夜晚上我也不知为何非常的烦恼焦躁,本来是要来弹琴散心,却不知不觉弹起这个凄惨的调来。”我便盖上琴盖,拿起书籍道:“我们走罢,不要太抱悲观了。”我们便一同步出琴室,从雪花隙里,各自回到宿舍。??????????????????????????????????????? 三 春天又来了,大地上蓬蓬勃勃地充满了生意。我们对于淑平的悲感,也被春风扇得渐渐的淡下去了,依旧快快乐乐地过那学校的生活。 春季的大考过去了,只等甲班的毕业式行过,便要放暑假。 毕业式是那一天下午四点钟的。七点钟又有本堂师生的一个集会。也是话别,也是欢送毕业生。预备有游艺等等,总是终业娱乐的意思。那天晚上五点钟,同学们都在球场上随意的闲谈游玩。英云因为今晚要扮演游艺,她是剧中的一个希腊的女王,便将头发披散了,用纸条卷得鬈曲着。不敢出来,便躲在我的屋里倚在床上看书。我便坐在窗台上,用手摘着藤萝的叶子,和英云谈话。楼下的青草地上玫瑰花下,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坐着走着,黄金似的斜阳,笼住这一片花红柳绿的世界。中间却安放着一班快乐活泼的青年,这斜阳芳草是可以描画出来的,但是青年人快乐活泼的心胸,是不能描画的呵! 晚上的饯别会,我们都非常的快乐满意。剧内英云的女王,尤其精彩。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夸奖,说她有“婉若游龙、翩若惊鸿”的态度。随后有雅琴说了欢送词,毕业生代表的答词,就闭了会。那时约有九点多种,出得礼堂门来,只见月光如水,同学们便又在院子里游玩。我和英云一同坐在台阶上,说着闲话。 这时一阵一阵的凉风吹着,衣袂飘举。英云一面用手撩开额上的头发,一面笑着说着:“冰心!要晓得明年这时候,便是我们毕业了。”我不禁好笑,便道:“毕了业又算得了什么。”英云说:“不是说算得什么,不过离着服务社会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近了。要试试这健儿好身手了。”我便问道:“毕业以后,你还想入大学么?”英云点首道:“这个自然,现在中学的毕业生,车载斗量,不容易得社会的敬重。而且我年纪还小,阅历还浅,自然应当再往下研究高深的学问,为将来的服务上,岂不更有益处吗!”??????????????????录入:wudi?(共计 126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