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大学生网络生活》2400字
大学生网络生活
季国强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生活 特色
纵观人类历史,20世纪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上的一大变革、大发展的耀眼时代。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64年问世以来,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着。在飞转着的巨大历史车轮的带动下,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文化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其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面貌无一不深深的打上了信息时代的烙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对新事物和新思想充满无限热情的大学生们,短短几年内以发展成为我国网络大军中的主流甚至是中坚力量。这自然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着必然的,不可忽视的联系,而不少高校校园网建设更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200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络用户已达1690万,其中在校大学生占21%,不难看出高校学生以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上网群体。
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88.2%的学生有过今天,网
上网经历,35.7%的学生“网龄”在半年至一年,26%的学生网龄超过一年,9.5%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每周上网所花时间在7~14小时的学生占17.4%,高于14小时的占6.1%;68.6%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网页或电子信箱,48.9%的学生尝试在网上交友。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伸延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这个虚拟世界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日常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一点一滴的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从BBS,电子邮件,到主题网站的出现,各式各样便利的互联网工具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对社会的整体面貌和人们的观念意识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这个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的群体更是网络大军的生力军。他们也许永远不会体会到父母省吃俭用攒钱下来买第一台电视机是的兴奋,但更能接受全球化的新观念。在他们身上,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也随着网络的普及而逐渐淡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拥有一台电脑便可真正的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通过互联网可以收看新闻,收听广播,查阅报刊,查询天气,观看电视节目查看网上地图等。
网络是大学生联系故友的便利工具。自从有了网上邮政编码查询,电子邮件,电子邮政,网上聊天室亲朋好友的交流不在受制于各种地理经济因素,通过互联网便可直接与远在他乡的朋友取得联系。此外,网上列车时刻表查询,飞机航班查询,网上订票,更缓解了机场,火车站的订票、购票压力,这不仅方便了学生,同样也方便了广大为订票、购票而奔波的社会大众。
网络还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了便利,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逐渐显现。而且由于
我国地域广阔,人才分布极不平衡,加上招聘、面试所必然受到的地理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更是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网上就业咨询和网络招聘的兴起,给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最实在,实惠的便利。各种单位、部门或者企业公司常通过自己的网站或是公共网站上张贴广告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将其自身的性质,特色,招聘方向,择员要求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众,以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加盟。网上招聘区别于面对面招聘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地域上的限制,给大学生创造了平等择业的机会,再加上一些信息服务机构针对就业问题开办的专门咨询网站以及专题咨询,更为学生乃至社会提供了非网络方式无可比拟的特色服务。
网络还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家教网的登场,对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解决部分生活学习开销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不少大学生不仅在从事家教过程中解决了不小的经济问题,还更好地认
上工作岗位作了必要的心理准备。而家识了社会,这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走
教网更是大学生与社会交流的另一个特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体味到自己未来择业的一些感受。
由此可见,打破地域局限、提供充足的信息互联网络,对大学生校园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容小视。而且,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随着全国高校示范课程项目的进行,已经有不少学校把自己的示范课录像放到网络上,还有不少学校也把大量的精彩课程与讲座录像放到网上供大家点播。这些不但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也是大学生拓宽眼界、开拓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还为由于时间安排冲突而不能到现场聆听的同学提供了方便。通过相关网页、BBS和电子邮件发布的学术讲座、报告等信息更能让同学们提前安排好时间,尽量不因错过与学术大师近距离接触的宝贵机遇而造成终身遗憾。
网络生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胜枚举,在此仅作稍许探讨,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网络,在网络生活中我们需深刻反思,并有意识地作出调整趋利避害。
无论网络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我们都应该清醒的看到任何一向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它们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向我们索取一些东西作为“报酬”。然而,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对网络生活的负面效应也不用太过于恐惧。首先,我们要相信人的力量,这力量不仅仅源于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更包括人所特有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道德约束能力。
网络的诞生与传播必会与人类历史上产生的任何一项技术改革一样,它最终必将成为这一时代整个世界共同回忆之中最值得纪念的一页。同样,大学生网络生活中所有的狂喜、冲突、焦虑、质疑甚至否定也必将融合为一体,加上随之而产生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共同融入这一代人的生命里,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文二:《大学生网络生活》1500字
题目:大学生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生活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作为一种重要传媒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高校现己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情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网络的普及既提高了大家的学习效率,也打开了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窗口。如何更好地使用和把握网络这把“双刃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也应该努力的去适应当今这个网络时代的生活。
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家都能清楚的认识到网络带给人们的种种好处。首先,有利于大家开阔视野,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大家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极大开阔了大家的视野,给大家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其次,有利于满足大家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大家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最后,网络生活有利于促进大家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性和平等性。网上的双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大家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经过自身的判断融合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可能会遇到现实世界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种生存方式无疑将大大促进大家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培养成长为能够胜任多种角色的社会新成员。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家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首先,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大学生都正处于向成熟转型的时期,还具有思想偏激、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诱因影响的特点。所以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给广大大学生带来的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次,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内容,这些大量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有些意志薄弱者就有可能丧失是非判断能力,甚至走向网络犯罪
的道路。再次,网络容易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我们如果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缺乏生动活泼的人际交流,势必导致情感的萎缩与淡化,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最后,网络技术虚拟和现实的矛盾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犹如身临其境的新鲜与刺激的同时,很可能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并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适应现实的压力会急剧增大,经常处于应急状态,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严重时导致人格的异常。
网络时代的生活更加的绚烂多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如今这个美好的网络时代,科学使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优越性。在尽情的享受网络生活的同时,也要把握当下,努力学习,克制自己玩性,要经得起诱惑,同时也要提防网上一些不良信息。我们应该增加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主动寻求表现的机会,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培养创造性思维,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去感受、体验、不断地与之交流、碰撞,在网络媒介的交流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充分帮助大家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开放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应当科学使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学习资源来增长知识。网络时代让大学生面临的机遇多、接触面广、节奏快的工作生活,所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杜绝接受社会发展中的不良影响,借助网络时代的优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踏踏实实实现自己的成功梦想!
作文三:《大学生网络生活》1900字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积极的网络交往,树立健康的上网理念,构建有益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