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依法治国的宣言》2000字
2014年10月23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中央委员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
为子孙万代计 为长远发展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待和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处,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着深邃思考――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2012年12月4日,****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大论断。
随着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全面展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后,如何把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成为党中央议事日程中的重要内容。
2014年1月,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
党中央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担任组长,**、**同志担任副组长。来自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几十位同志参加文件起草组工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筹备和全会文件起草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1月27日,党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
智慧的凝聚 民主的彰显
从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251个日日夜夜,****为文件起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其间,**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全会决定起草提出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意见,为全会决定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透彻,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赴东中西部14个省区市开展调研。听取领导同志意见,向专家学者问计,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深入最基层的社区警务室、乡镇基层法庭,深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各种座谈会就召开45次。
讨论、起草、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从最初的文件提纲,到框架方案,再到文件送审稿,全会决定主题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逻辑更加严密,措施更加到位,语言更加洗练。
9月30日,经过修改的全会决定稿提交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会议认为文件基本成熟,决定提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
10月23日下午3时,散发墨香的全会决定草案摆放在出席会议的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座席前。这份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决定获得一致通过。
清晰的蓝图 有力的引领
新中国成立65年,改革开放36年,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归结起来就是一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使全会决定三大板块、七个部分形成有机整体。
围绕红线,全会决定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路径,澄清了社会上一些长期存在的模糊认识。
翻开全会决定,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力透纸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如大鹏之两翼,如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全会决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理直气壮地作出了回答。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全新命题首次提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涵清晰、要求明确。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范畴,表明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成熟而深刻的把握,树立起更加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伴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贯彻实施,国家治理领域必然迎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个充满生机的法治中国正在向我们走来。
(摘编自2014年10月30日《 人民日报 》)
作文二:《依法治国的当代意义》1300字
依法治国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法治作为制度之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载体和根本保障。法治作为制度之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制度定型化和成熟化的标识和必然体现。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关键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宪法是一个国家制度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以根本性的条文与结构形式,为国家政权规定一整套根本性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基本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本表达和规范解读、是载体和根本保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和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依法治国是提高社会主义制度整合力和认同力的基本路经。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整合力和认同力,主要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权威、高度集权的体制及领袖个人的超凡魅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渐从同质走向异质。所有制多元化、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思想多样性,社会流动加速,特别是超越时空的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互联网在中国的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社会整合方式和整合机制失灵,出现政府信任危机和政治认同危机,整合能力下降,社会道德滑坡,公民行为失范,恶性事故频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多发。由此而来的愈演愈烈的地方主义、政令不畅和司法腐败几成顽疾。重塑社会整合机制和认同权威已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在多元的现代社会,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进行社会整合,把人们的思想、行为统一到法律上来,即将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认同,比如珍视生命、保护财产、保障安全和秩序、追求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通过法律的明确界定、严格的程序强制性的贯彻和维护,从而形成对法律制度的普遍认同、信仰和尊重,实现社会基本价值的保障,以此整合社会。宪法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共同价值的直接认同和根本体现,是社会统一思想的法律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绝大多数公民有最低限度的共同认识,有共同的努力目标和在最根本问题上的共同意见,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由此使我们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思想、各式各样的价值追求、
各式各样意见和口号,都能在宪法规定的民主和法治轨道上进行整合和容纳,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功能,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整合力和认同力。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求实现国家治理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公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国家治理方式和行政方式落后、行政权力行使不透明,国家制度和法律的执行力不强,所以,依法治权和依法治官将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坚持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机构提升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着重解决的问题。
作文三:《关于依法治国的案例》1100字
关于依法治国的案例?
2010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说,去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已侦结提起公诉26684件33953人,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和10.1%。其中,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7594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3211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境内外追逃工作,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名。
补充:
3月29日,由湖南省娄底市检察院提起抗诉的罗劲松贪污案,经娄底市中级法院审理后依法改判。被告人罗劲松由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追缴非法所得二万元改判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其所退赃款七万元上交国库。
被告人罗劲松原系娄底市马鞍山煤矿劳资科长,矿改制办人员。2002年下半年,马鞍山煤矿决定为曾经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开除的煤矿职工刘某、曾某、梁某等4人办理正式退休手续,由他们补交全部拖欠的养老金。被告人罗劲松分别收到上述4人交款共33816.8元后,到娄底市社会保险处办好了补缴养老金手续,却没有将保险处开出的养老金收款收据交给刘某等人。事后,罗劲松却私自将该收款收据在煤矿财务报销,非法占有了这笔款项。
重庆文强
国家官员贪污腐败的例子
重庆文强,在位期间培植亲信,充当黑社会势力保护伞,收受巨额贿赂,生活腐化等。已执行死刑
刚刚落马的深圳市长许宗衡,在位期间生活腐化,收受巨额贿赂等。已被双开,等待审判。
关于贪污腐败的案例
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三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举行,展期一个月。本次展览以图片为主,展示近年来北京反贪污腐败成果。 在“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的展厅内,一位小伙子站在某银行中关村支行原行长霍海音的展板前惊讶地说道:“一个人拥有24辆车、15套房,他一定疯了。”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霍海音在1991年至1997年短短的6年间,侵吞公款共计人民币7000万元;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10.56亿元,全部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
据介绍,作为信用社主任,霍海音集资金决策权、贷款发放权于一身。6年间,他多次为他人出具金融票证,多次采取支付高额利息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手段,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案发时已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据了解,在被司法机关扣留冻结的款物清单里,有各种牌号的汽车24辆;北京市产权的房屋15套,散见全国各地的数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多家企业的股权以及资金形式的权益。
2003年9月,霍因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发放贷款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作文四:《“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3300字
摘要: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依法治国这一思想建设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历史必然性。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弘扬法治精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依法治国;人民;民主;法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ki.16723198.2016.21.076 1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演进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面简称《决定》)。全会定了依法治国为主题,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共产党早在党的八大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想,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首次提出了健全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指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报告在1997年9月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9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宪法原则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和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经验,研究全面推进一大治国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设“五大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的依法治国思想的演进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和深化对于依法治国的理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首先,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上讲,政府的职能和法律具有一致性。诚如洛克所说,“Salus populi suprema lex[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公正和根本的准则,只要真诚地加以遵守谁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只有全面地依法治国,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定性。 其次,从议行合一的政体性质来说,立法、司法和行政统一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之中,因而政府依照法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是我国政体的必然要求。但是,行政工作直面社会现实,必然与我国的法律产生各种矛盾。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要求行政过程中的执法行为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当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与法律相违背的情况时必须依法行政。 第三,依法治国也是我国进行法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法制建设一度处于曲折地发展阶段,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人民群众对于依法治国的要求越来越高。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直接承担者,是历史的创造者。依法治国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础之上的,保证人民民主权利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对于依法治国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予以概括: 其一,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及指导思想所决定。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一国家性质要求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人民依法选举自己的代表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管理国家的立法权、决策权。 其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的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法,是源自人民自己的意志。坚持法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广泛的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依法治国需要强化公民意识,明确公民的责任 公民意识是指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责任就是指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定责任。 人民与公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社会关系和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1)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范围不同:公民包括人民,还包括那些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3)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4)所指概念不同,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一个单独的个体无法称为人民。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的“人民”一词都是从群体角度出发。公民一属于个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可以落实到某个人的身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5)含义不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它与外国人祸无国籍人相对应,是指具有一定国籍的人。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人民范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马克思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即“观念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他把意识定义为观念形态,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就是对意识形态的意识。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分支,其意识形态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扬弃保持自身的稳定。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普及法律常识工作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实际状况,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其一,努力营造适合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指的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法制自身的发展状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严格执法。通过长期的实践重复,不断的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其三,重视对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开展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是培育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法学研究是培育健全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 其四,通过利用大众传媒这一媒介对法治意识进行宣传教育,对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种涉及面最广泛、运用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方式。 法律意识对于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重要思想内容,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对经济基础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法律意识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64:97.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作文五:《依法治国的核心》2000字
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依法治国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因为别的一切发明使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治使人类学会自己驾驭自己。**曾强调:“依法治国是**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其作为宪法的第五条第一款。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依法治国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
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这一整套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民主政治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是不能够称之为法治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有了民主,法治社会才得以建立。一旦抽调民主这块基石,法治的大厦将会不复存在。民主这个法治社会的基石,是依赖于宪法来维护的。宪法之所以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法律中的法律”,是因为宪法直接捍卫着人民群众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捍卫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宪法,民主的事实无以得到法律的确认;没有宪法,各项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等,无法得到实现。
中国春秋时期就有法家,提倡以法律治理国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发展成为具有极大影响的政治派别。但是人们并不认为战国时期有什么法治国家。如果以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完备的法律为标准,来衡量这个国家是否法治国家,那么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明朝、清朝
等朝代都可以称之为法治国家。甚至连希特勒法西斯德国都可以称之为法治国家———希特勒法西斯的重大政策和举措,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包括其大肆屠杀犹太人,也是有法可依。不仅如此,一个国家拥有了宪法,也不等于它就是法治国家。比如袁世凯、曹锟、段祺瑞时期都是有宪法的。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有切实发挥作用的宪法。宪法能够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国家,就是宪政国家,也就是法治国家。
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是为了实现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依法治国的目的有很多,它有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在众多的目的中,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权利的正当行使则是其根本的目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其他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判断是否法治国家一个重要标准,是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主要在于宪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
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法律至上”的前提条件是“宪法至上”。在一个“宪法至上”的宪政国家里,法律才是国王,法律才真正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论什么人、什么阶层、什么政党,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都服从于法律;如果谁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只有在一个宪政国家里,“永久和平”才成为一个可以企及的目标。
【YJBYS小编为您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如何实现依法治国
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
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是什么
派出所干警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作文六:《对依法治国的心得》4200字
对依法治?国的?心得??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 ?硬性 ?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
障。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
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 法?不责众? ?厂 ?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 ?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 ?有理? ?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
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活?动中?出现?的? 执行?难? 、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报告?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
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
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
作文七:《依法治国的宣传标语》8300字
依法治国的宣传标语
依法治国宣传标语口号
依法治国宣传标语口号 1. 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2. 法律知识进农村,依法办事促和谐;
3. 加强法治咸阳建设,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4.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5.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6. 大力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让公民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让遵纪守法成为社会
8.维护司法公正,匡扶公平正义;
9.深入推进“法治咸阳”建设,全力打造“法治城市”品
10.强化执法监督,保障执法为民;
11.人人守法,法守人人;
12.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13.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1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5.强化法治理念,共建和谐咸阳;
16.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17. 创建法治咸阳人人参与,构筑和谐城市人人受益;
18.实施阳光执法,促进依法行政。
19. 学法正人,守法正本,执法正风;
20.守法、护法,建设平安社区;
21.和谐社会人为本,黑白乾坤法当绳;
22. 同心同德创法治社区,群策群力建和谐家园;
23.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24.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25.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6.和谐咸阳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以法为基;
27. 筑牢法治堤防,守护幸福家园;
28.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29.金山,银山,法治是靠山;
30. 遵纪天地宽,守法日月长;
31.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32. 学法、懂法、守法,为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浓厚的法制氛
33. 以良法善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4.法治咸阳,共建共享;
35.构建大普法格局,开创法制宣传教育新局面;
36.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7.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建设社会
3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共享司法改革成果
39. 建设法治咸阳,提高执政能力;
40.社区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41.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2.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43. 风雨同舟建设法治咸阳,并肩携手打造法治城市;
44.法治教育进万家,普法责任你我他;
45.、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46.和谐咸阳是我家,法治建设靠大家;
47. 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
48.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理;
49.人无诚信难立身,国无法治难太平;
50. 学法用法、依法办事;
51.加强法制宣传,为建设法治咸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2.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53.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4. 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全力打造法治政府;
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7.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8.同筑法治长城,共建和谐社会;
59.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60.加强法制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
61.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咸阳”建设;
63. 法治咸阳你我同创,和谐新城人人共享;
64.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普及法律知识;
65.种法治树,开和谐花,结幸福果;
66. 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67.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68. 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建设平安、法治咸阳;
69. 建设法治咸阳,发展人民民主;
70. 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71.弘扬法治,崇尚文明,做诚信守法好市民;
72.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73. 诚信在心,法治在行,和谐在望;
74.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法治实践相结合;
75.提高公务人员法律素养,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76.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77.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
篇二:法治建设宣传标语
建设宣传标语
1、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5、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6、建设法治淄博,提高执政能力;
7、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8、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9、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0、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11、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建设平安、法治淄博;
12、建设法治淄博,发展人民民主;
1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4、学法用法、依法办事;
15、加强法治淄博建设,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16、遵纪天地宽,守法日月长;
17、筑牢法治堤防,守护幸福家园;
18、学法正人,守法正本,执法正风;
19、诚信在心,法治在行,和谐在望;
20、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21、人无诚信难立身,国无法治难太平;
22、同筑法治长城,共建和谐社会;
23、和谐社会人为本,黑白乾坤法当绳;
24、法治教育进万家,普法责任你我他;
25、弘扬法治,崇尚文明,做诚信守法好市民;
26、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27、守法、护法,建设平安社区;
28、社区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29、同心同德创法治社区,群策群力建和谐家园;
30、构建大普法格局,开创法制宣传教育新局面;
31、加强法制宣传,为建设法治淄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2、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法治实践相结合;
33、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34、强化法治理念,共建和谐淄博;
35、创建法治淄博人人参与,构筑和谐城市人人受益;
36、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
37、和谐淄博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以法为基;
38、法治淄博你我同创,和谐新城人人共享;
39、风雨同舟建设法治淄博,并肩携手打造法治城市;
40、人人守法,法守人人;
41、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普及法律知识;
42、法律知识进农村,依法办事促和谐;
43、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44、和谐淄博是我家,法治建设靠大家;
45、种法治树,开和谐花,结幸福果;
46、法治淄博,共建共享;
47、深入推进“法治淄博”建设,全力打造“法治城市”品牌;
48、学法、懂法、守法,为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
49、让公民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让遵纪守法成为社会风尚;
50、提高公务人员法律素养,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5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2、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3、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54、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淄博”建设;
55、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理;
56、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57、强化执法监督,保障执法为民;
58、维护司法公正,匡扶公平正义;
59、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60、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61、加强法制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
62、金山,银山,法治是靠山;
63、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全力打造法治政府;
64、实施阳光执法,促进依法行政。
篇三:依法治国口号标语
依法治国宣传标语口号 1. 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2. 法律知识进农村,依法办事促和谐;
3. 加强法治咸阳建设,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4.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5.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6. 大力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让公民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让遵纪守法成为社会
8.维护司法公正,匡扶公平正义;
9.深入推进“法治咸阳”建设,全力打造“法治城市”品
10.强化执法监督,保障执法为民;
11.人人守法,法守人人;
12.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13.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1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5.强化法治理念,共建和谐咸阳;
16.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17. 创建法治咸阳人人参与,构筑和谐城市人人受益;
18.实施阳光执法,促进依法行政。
19. 学法正人,守法正本,执法正风;
20.守法、护法,建设平安社区;
21.和谐社会人为本,黑白乾坤法当绳;
22. 同心同德创法治社区,群策群力建和谐家园;
23.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24.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25.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6.和谐咸阳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以法为基;
27. 筑牢法治堤防,守护幸福家园;
28.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29.金山,银山,法治是靠山;
30. 遵纪天地宽,守法日月长;
31.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32. 学法、懂法、守法,为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浓厚的法制氛
33. 以良法善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4.法治咸阳,共建共享;
35.构建大普法格局,开创法制宣传教育新局面;
36.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7.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建设社会
3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共享司法改革成果
39. 建设法治咸阳,提高执政能力;
40.社区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41.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2.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43. 风雨同舟建设法治咸阳,并肩携手打造法治城市;
44.法治教育进万家,普法责任你我他;
45.、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46.和谐咸阳是我家,法治建设靠大家;
47. 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
48.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理;
49.人无诚信难立身,国无法治难太平;
50. 学法用法、依法办事;
51.加强法制宣传,为建设法治咸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2.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53.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4. 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全力打造法治政府;
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7.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8.同筑法治长城,共建和谐社会;
59.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60.加强法制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
61.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咸阳”建设;
63. 法治咸阳你我同创,和谐新城人人共享;
64.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普及法律知识;
65.种法治树,开和谐花,结幸福果;
66. 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67.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68. 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建设平安、法治咸阳;
69. 建设法治咸阳,发展人民民主;
70. 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71.弘扬法治,崇尚文明,做诚信守法好市民;
72.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73. 诚信在心,法治在行,和谐在望;
74.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法治实践相结合;
75.提高公务人员法律素养,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76.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77.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篇二:法治建
设宣传标语
建设宣传标语
1、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5、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7、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8、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9、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0、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1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4、学法用法、依法办事;
16、遵纪天地宽,守法日月长;
17、筑牢法治堤防,守护幸福家园;
18、学法正人,守法正本,执法正风;
19、诚信在心,法治在行,和谐在望;
20、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21、人无诚信难立身,国无法治难太平;
22、同筑法治长城,共建和谐社会;
23、和谐社会人为本,黑白乾坤法当绳;
24、法治教育进万家,普法责任你我他;
25、弘扬法治,崇尚文明,做诚信守法好市民;
26、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27、守法、护法,建设平安社区;
28、社区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29、同心同德创法治社区,群策群力建和谐家园;
30、构建大普法格局,开创法制宣传教育新局面;
32、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法治实践相结合;
33、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36、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
40、人人守法,法守人人;
41、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普及法律知识;
42、法律知识进农村,依法办事促和谐;
43、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45、种法治树,开和谐花,结幸福果;
48、学法、懂法、守法,为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
49、让公民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让遵纪守法成为社会风尚;
50、提高公务人员法律素养,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5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2、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3、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55、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理;
56、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57、强化执法监督,保障执法为民;
58、维护司法公正,匡扶公平正义;
59、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60、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61、加强法制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
62、金山,银山,法治是靠山;
63、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全力打造法治政府;
64、实施阳光执法,促进依法行政。篇三:依法治国标语
1、学法懂法,心明眼亮;不学不懂,迷失方向。
2、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3、赚金山,赚银山,法律法规是靠山;你有理,他有理,学法守法是真理。
4、日忙夜忙,学法不忘。
5、正确行使宪法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
6、人人守法,法守人人。
7、健康发展,依法经营,与时俱进,步步为赢。
8、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9、积极学法,自觉守法,主动用法,诚心护法。
10、人生行万里,法律记心里。
11、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处处守法树文明,事事用法维权益。
12、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13、金贵银贵平安最贵,千好万好守法最好。
14、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5、立身德为首,处事法是先。
1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法律举步维艰。
17、知法明礼,用法维善,护法除恶,守法心安。
18、大事小事依法办事,大节小节守廉为节。
19、学法护法者智,违法乱法者愚
20、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21、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22、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23、以人为本营造和谐,以法为准彰显公正。
24、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
25、学法懂法源自一点一滴,守法用法始于一言一行。
26、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27、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8、学法护法者智,违法乱法者愚。
29、知法铭心智,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30、法是铁,律是轨,不循法律要出轨。
31、尊重宪法,崇尚法治。
32、普法情系千万家平安惠及你我他。
33、祖国在我心中,法律伴我成长。
34、手拉手践行法治,心连心共建和谐。
35、情动人,理服人,法育人。
36、遵章守法事事顺,违法犯规时时难。
37、为人守法,为事依法,为公护法,为国弘法。
38、百行德为首,万事法为先。
39、智者以法护身,愚人以身试法。
40、 41、学法让人生更美好,守法使社会更和谐。
42、依法保障食品安全营造放心饮食环境
43、人人都是弘扬法制的宣传员,处处都是和谐景线。
44、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的风
45、学好法律明是非,依法维权不吃亏。
46、学法、守法、知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47、崇尚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培养守法习惯,强化用法意
识。
48、学法、守法、知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49、知法守法用法,和平和美和谐。
50、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51、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52、诚是做人之道,法乃治国之本。
53、播下法治的种子,收获和谐的果实~
54、做人以和为贵,做事以法为本。
55、经营似行船,守法似船桨;只有撑好桨,才会不翻船。
56、开启法律明灯,照亮人生前程。
57、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58、人生道路千万条,学法用法第一条。
59、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0、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天。
61、知法守法你我他,幸福平安千万家。
62、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3、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科学发展。
64、假日出游依法维权。
65、违法,法如一把利剑;守法,法似一盏明灯。
66、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67、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
68、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
69、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70、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71、学法以正,普法以诚,明法以精,尚法以(转载
于:.xiElw.coM 写论文 网:依法治国的宣传标语)恒。 石 凳
标 语
1、劳动合同要看清,必备条款不能少
2、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3、与法同行,成长有保障。
4、诚是做人之道,法乃治国之本
5、人人学法用法,个个依法办事
6、智者以法护身,愚人以身试法
7、和谐与文明同在,法治与发展共存
8、送子孙高楼大厦,不如教其守法用法
9、法是铁律是轨,不循法律要出轨
10、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
11、知法明礼用法维善,护法除恶守法心安。
12、做人以和为贵,做事以法为本
13、读书明理普法医愚,守法律己和谐添彩~
14、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法律举步维艰
15、遵章守法事事顺,违法犯规时时难。
16、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治是社会的安全网
17、为了你我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
18、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文明规范人人遵守。
19、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请不要随地大小便 20、垃圾身上粘
害虫,别让垃圾到处跑。
作文八:《**的依法治国思想》2900字
**的依法治国思想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的十年动荡使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遭到
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同样也是**的受害者,对**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在新
形势下,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大大推进了我国民主法治的
进程,对我国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依法治国;实现途径
1.**理论中的依法治国思想
1.1**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过程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理论中,就已经包含了法律的
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从某一阶级的共同利益中产生的要求,只
有通过下述办法才能实现, 即由这一阶级夺取政权, 并用法律形
式赋予这些要求以普遍的效力。”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的法治思想,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早就看到了法律对于一个
政权,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而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最高权力一般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形成
了人治的统治基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半年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更失去了法治的土壤。
建国后,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
了列宁的法制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并
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根本任务。这对我国
当时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起到过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20世
纪50年代后期,由于**思潮的影响以及对民主法制化认识的不
足,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爆发了文化大革
命。司法机关被取消,各种批斗活动愈演愈烈,制造了大量的冤假
错案,使大批领导干部遭到迫害,民主法治遭到了毁灭性的践踏。
在这种背景下,**同志作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同时也是**的经历者和受害者。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深
刻总结,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批评了“两个凡是”
的错误思想,进行系统的拨乱反正。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总结“**”十年内乱教训的基础上, 对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作了
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和决策,使党和国家重新回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的轨道。
1.2依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重大理论飞跃,同时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概括来说,依法治国
的科学内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
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
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党的领导
活动和执政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都要有法律
作为依据,符合程序,使执政党的组织和政权机构的活动都要在法
治的轨道上进行。这与具有“人治”色彩的依政策治国相比较它更
具权威性, 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国家的意志;具有普遍的约束
力。依法治国的这些特征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它是国家稳定、
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2.关于依法治国实现途径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
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如何实现依法
治国?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首次完整的提出了我国法治
建设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有法可依,要求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
**结束之后**同志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
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国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应该从
“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与此相
应的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法律也应当建立起来。在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
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成了法。所
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享有
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
同样,合理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也应该依据法律建立起来,邓
小平在总结这一点时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
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人制度方面的问题更
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
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2.2有法必依,就要求有关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树立宪法和法律的
权威
我国由于历史等原因, 行政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以及以权代法, 以言代法、滥用职权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妨碍着依
法行政的实现, 不利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因此,有法必依成为
十六字方针中最重要的一环。有法必依,这就要求坚决树立宪法和
法律的权威。这就要求处理好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因为就法律
与权力的关系来说,如果权力大于法律,权力可以超越法律,不受
法律的约束任意而为。这时,法律的权威就会为权利的权威所取代。
这时就不再是法治,而是权力之治,本质上就是人治,就会违背依
法治国的根本准则。因此,必须赋予法律以极大的权威,在保障公
民权利的同时约束政府权力,使任何人或组织都不得凌驾于法律的
权威之上。
2.3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驶执
法权和司法权
执法必严就是要求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求执法机关和执
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执法权和司法权,现在很多执法机
关,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滥用职权。个别政府官员在各领域中享有
特权的现象屡禁不止,政府在依法处理腐败问题时也应该正确处理
此类特权问题,因为这会阻碍法律的正常实施。**同志强调法
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不允许有特权。并且特别强调民主法制的
建设,使社会与公民依法而动。
2.4违法必究,加强法律监督,依法严惩一切违法犯罪分子
贯彻违法必究,需要建立完备的监督制度。据此**提出了加
强法律监督的思想。其具体要求是:第一,充分发挥各种渠道的监
督作用, 主要是以强化各级党组织和人大的监督为核心, 充分发
挥立法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
督的作用;第二,建立和健全各项监督制度,主要是健全和完善重
大决策依法论证制度、机关工作人员法律考试制度、普法和依法治
理目标责任制度,部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司法机关错案追究
制度、部门执法公示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并严格保证这些制度
的贯彻落实,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在1992年提
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这两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严厉制裁一切违法犯罪分子。
**同志的依法治国思想不仅是对过去所犯错误的认真总结,
更是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符合共产党的角色转换,
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主题,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提供了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3][4]**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146,339.
[2]师吉金.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发展专题研究[m].吉林大学
出版社,2009.5,(1).
[5][6]**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文九:《依法治国方略的目标》3000字
精品文档
依法治国方略的目标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十年来,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此外,十年依法治国,我们在尊重保障人权、坚持依法执政
、加强民主立法、推进依法行政、改革司法体制、完善法律监督、实现公正司法、宣传法治理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描绘了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十七大报告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发展提出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正确理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着重从以下几个层次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
首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1 / 5
精品文档
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在这个层面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必须把依法治国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中的重要作用,用法律和制度促进并保障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实现。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局,才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真正体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真谛。
其次,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
2 / 5
精品文档
要求。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法治也愈完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对法治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法治不断完善进步的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这个层面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必须把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系统发展;必须把依法治国与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用法治的方式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依法治国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必须把依法治国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尊重保障人权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三,依法治国本身是一个科学体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必须深入研究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科学规划依法治国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依法治国的各种要素,统筹安排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实现依法治国的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和要求,在这个层面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当做到:
一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尽快制定我国依法治国的发展
3 / 5
精品文档
战略和实施规划,统筹安排依法治国中诸如制定法律与实施宪法和法律、保障权利与监督权力等各项工作,把依法治国工作的重点调整到立法与法律实施协调发展上来,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二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在全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三要从制度上、程序上实现并保障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努力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从制度上、程序上保证并实现党的依法执政,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四要积极推进我国法制的系统改革,把立法、执法、司法、护法、守法等法治的各个环节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系统考虑、设计、规划和改革,避免部门主导法制改革产生的种种弊端,实现法治自身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运行,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五要努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切实从体制上、机制上、程序上解决立法中的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杜绝立法不公、法律冲突等现象,全面提高立法质量,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要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
4 / 5
精品文档
程中,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逐步形成依法行政的内在动力机制,保证依法行政各项制度、程序和规划的真正落实,努力建设服务型的法治政府。
七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法制改革的进程中,认真总结过去十年司法改革的经验教训,客观评估司法改革的利弊得失,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十七大报告的要求,重新论证设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八要进一步重视国际法与中国国内法的互动影响和相互作用,扩大依法治国的国际视野,充分发挥我国法治在维护世界和平、和谐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利益中的作用。
5 / 5
作文十:《法治——依法治国的基础》10100字
论文题目:法治——依法治国的基础
班
撰 稿
级:08级法学(辅修)班 人:hxl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3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4
一、法治思想溯源?????????????????????6
二、法治的基本特征——“法律至上”????????????12
三、法治的核心价值——“权力制约”????????????13
四、依法治国的基础????????????????????15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16
(二)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17
五、结论?????????????????????????18 参考文献 ????????????????????????19
法治——依法治国的基础
【内容摘要】在中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基本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的提出,不仅是治国方式的重大变化,更是一种制度性的深刻变革。我国法治的要义,来自于放眼看世界后中西制度文化和治理文化交融和形成的共识,同时也包含着权力分立制衡和主权在民思想的理论精华。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人治”的国度,突破人治的藩篱,缔造法治重于人治、法律高于权力的政治基础和氛围,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结构和重塑过程。对法治思想进行溯源,围绕作为法治基本特征的“法律至上”和法治的核心价值的“权力制约”,探求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所在。
【关键词】依法治国 自然法 宪政 法治
【 abstract 】In China,
【 keywords 】 state affairs according to law, the natural law, constitutional law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 ,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表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 ,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 ,是对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人治”治国理论和模式的突破。在党的领导下,它必将对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全方位的影响 ,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法治国家目标的锁定,法治已成为一种流行话语。然而,法治表现化现象又相当严重,在民众心中,法治还仅仅是一种理想。法治还不能深入人心,这严重阻碍法治社会在我国的真正建立。原因在于我们只偏重于法律制度的建构和西方法治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对法治的理性思考,推进依法治国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笔者认为,为了深入、全面地理解、把握以及贯彻、实现这一方针,有必要对其做些研究与探讨,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法治思想溯源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在那里,形成了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城邦,出现了许多此前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都未曾有过的政治现象。理性的政治思考、独特的政治生活,以至于有限的民主与法治,都足以使这个时代具有代表西方政治文明源头的资格。严格地说来,古希腊的法治与人们当今所认为的法治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但是,作为法治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起源,古希腊的法治思想具有先驱的意义,开创了人类对法治进行思考的时代。不论是从灿若群星的早期自然哲学家的学说中,还是从巧舌如簧的古希腊智者的论述里,以至于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集大成者的理论体系中,至始至终都存在着对法治思考的痕迹。赫拉克立特认为,内外法律体现理智,城邦用法律武装起来就像用理智武装起来,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理智。他说:“如果想要理智地说话,就应当用这个人人共有的东西武装起来,就像有座城市用法律武装起来一样,而且要武装得更坚固些。”
理性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事物的理性态度。乔治〃萨拜因曾说:“哲学——科学思考方式是在古希腊人中开始的。”1在古希腊,公民可以通过法律和民主制度将政治全力进行规范和限制,实现政治生活的理性化。法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性的传承中不断得到阐发。我们可以从柏拉图对“法”的认识的改变来看到理性认识对法治的需求,看到用法治来遏制人性缺陷的必然命
题。《理想国》描述了理想城邦的蓝图,将哲学家——国王作为理想王国建构的拱顶石,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王才是城邦的拯救者”。在《理想国》中,法律明显被放臵于次要的位臵。因为柏拉图设想统治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与真实的知识,又具有不会偏私和不会被腐蚀的品性,所以在他们治理的国家里,法律只能是蹩脚的工具。2柏拉图设计理想国的动机无疑是高尚的,其丰富的想象力使理想国成为人们美好的理想。但是人毕竟是有缺陷的,至善至美的哲学王可遇不可求,拥有知识与智慧已属不易,更不用还要拥有去除私欲维护公义的素质。柏拉图最终承认了人性的缺陷,也承认了《理想国》勾画的蓝图要变成现实极为困难。在这个逻辑前提下,柏拉图不得不把对哲学王的苛求转变为对法律的倚赖。在《政治学篇》中,他做出让步,在没有哲学家的条件下,肯定法律统治的价值,随后的《法律篇》是柏拉图在坚持《理想国》最基本的原则下,设计了“第二等好的理想国”,柏拉图放弃了最高理想而退求其次。在法律篇中他认为,将权力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是罕见的,而人性又是自私的。3有鉴于此,必须将法律臵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在没有哲学王的前提下,法律应该被当做上帝的声音加以遵从。超越法律的绝对权力无论是对行使权力还是服从权力都是灾难性的。4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最终形成了法治的原始形态,现实和理智最终战胜了空想。柏拉图对法治认识的态度,可以认为是法治想由产生到繁荣的整个发展里2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7页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程的缩影,同时也影响到了后世对法治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更是系统地论述了法治思想,他在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法律篇》之后,发展了柏拉图关于法治的学说。他指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了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指定的良好的法律。”有了良好的法律,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全体人民一律服从,就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同时还详尽地阐述了法治的优越性。他指出,法律是多数人指定的体现了多数人的智慧,而一般说来,多数人日比少数人或一个人更高明,多数人也不易腐败,法律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只是这种智慧超越了人类的感情,是合乎正义而毫无偏私的“中道的权衡”,是屏弃常人的偏私,“情欲”或“兽欲”的“神诋和理智的体现。”5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民们都应该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做是(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6基于上面的考虑,亚里士多德宣称,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谁就是在政治中混进了兽性的因素。”7在古希腊的城邦背景下,法治这一政治概念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阐释,而且在实践上也有所突破,很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到伯里克利时代,形成了颇具民主色彩的陪审法庭制度,有学者曾称陪审法庭是:“历史上最民主的司法机构”,法律成为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力手段。这样,在理性和现实双源的浇灌下,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66—67页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63—164,169页
法治的幼苗终于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扎下了根,以至于伯里克利曾声称:雅典人在公共事务中遵守法律,因为这些法律“深使我们心服”,包括那些未写成文字的法律,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如果违犯了这些法律,就是公认的耻辱。8
法律起源之初并不是以维护自由和平等为直接准则的,而且那个时候权利与人权的观念也未产生。初期的法治基于这样一个意图:通过限制人的自由和塑造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等级结构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的意义慢慢随之变化,限制人的自由实质上转变为从限制一部分人的自由到保护大多数人的自由,而社会的不平等由最初的由法律所维护到后来被法律所打破,人们通过法律来确定在精神上而后行为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哈耶克所说,作为一种政治理想的法治,其核心是承认自由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在哈耶克那里,自由指的是他人的专断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由不仅是一个好的价值观,而且是一个“不能为了其他特殊利益而牺牲的最高准则”,其他价值不是与自由并列的,而是自由的结果,自由不能脱离法律而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法律之中,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自由。人们每每发起为自由而战的号召时,实际上也是对法治的一种召唤。自由是抽象的,法治都是现实的,自由的抽象寓于法治的现实中,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治对自由的追求并不以为着自由的绝对化,有绝对的自由,就有绝对的不自由,法律其实是人们让度一部分自由给社会的一种契约,法治必须限制一部分人
的自由才能保证大部分人的自由。“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9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极力反对边沁的一句名言:“每一条法律都是对自由的侵害。”10斯宾塞也曾提出过“同等自由法则”11即“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运用他各种技能的最充分的自由,只要与所有其他人的同样自由不发生矛盾。”这个原则同样地解决了相对自由与绝对自由的悖论。
对平等思想的思考应当是从斯多葛派正式开始的,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诉诸于自然的权威,注重内心的生活,把人的精神特征臵于首位,他们从精神的角度出发发现人是平等的,平等是人的“自然权利”,斯多葛派思想家甚至将平等原则使用于奴隶。塞涅卡甚至指出:“奴隶只涉及人的肉体,而人的精神不可能成为外部力量奴役的对象。”12很明显斯多葛派的思想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而且对平等的理解也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思想间接地表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一个定律:从奴隶社会开始,各种阶级的人对平等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是对平等生活的追求者——即使是地位卑贱的奴隶,平等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之一。历史在跨越了两千年之后,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将对平等的思考发挥到极限,他的批评最为彻底,他以激烈的语言否认国王与贵族的特权地位,主张消灭私有制,透彻地批判了天主教神权——几乎向所有不平等的根源下了战书。卢梭把所有的不平等都归结到财富上去,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论断雄辩地证明了不平9转引自庞永译 Lindsay.J.Stirton《自由与法治——法治和自由之间的道德联系》 10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6页
11石元康:《哈耶克论自由与法治》,二十一世纪1999年12月号第五十六期
等的必将灭亡。当论述到卢梭这里时,我们又会发现一个悖论:卢梭在竭力批判不平等时,又希望不平等的受益者来制订出维护平等的政策,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里,笔者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法治,要解决卢梭的困惑,只有法治手段,由大多数人来制订出维护平等的法律,并加以有力的贯彻和实施,才能对平等产生有效的保护。法律作为一种具有公信力的事物并且得到人们的认同,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法治要想不断地完善自身,不得不以平等作为追求。
洛克指出:“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私人财物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自然法学派的理论是后世许多人权理论的思想渊源。在人权同法治的关系问题上,英国学者米尔思的:“最低限度标准的人权”13的论述颇为精妙。米尔思指出,政府和人民都要服从法治,对政府来讲,尊重人权就是服从法治;对人民来讲,尊重人权也是要服从法治。人权来源于法律、习惯和道德规范,而人权又是法律、习惯和道德规范的特定社会里的成员,那么,一个人之享有热那眼,就不能仅凭他作为一般人的资格,而且要凭借他作为某个社会成员的资格。米尔思通过这样一个逻辑将法治和人权结合了起来,主张以法治为手段,实现、保障人权。
自由是人们最原始的一个愿望,“不自由,毋宁死”,西方人将自由看到比生命更重要。人们有了自由生活,自由选择的权利之后,才13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能去创造平等于他人的生活。没有自由的奴隶,显然不可能与奴隶主相平等——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行为上。同样地进行分析,没有自由与平等,也就无所谓权利。自由与平等是人们最基本的价值所在,是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有了自由和平等并不一定意味着掌握了所有的权利,但没有自由与平等,便不能真正享有任何权利。当罗马法将权利这一概念纳入法律体系时,是法治内涵的一次突破性阐发,而当法治发展到对人权加以保障时,应当是实现了其最本质的进化和嬗变,由自由而平等,由权利而人权这一链条,完成了关键的一环,法治的内涵“自由与平等并举,权利与人权相承”最终得以完全。
二、法治的基本特征——“法律至上”
我国著名法学家李力这样认定法治的内涵:“法治是区别于人治的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是民主与法制思想结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模式,也可以说,法治是一种法律观念或法律精神,要求法律至上。法治也意味着控权制度的存在和权利制衡原则的得以实施。”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依“法”而治,而且同时要求为治之“法”为良法。前者是法治的形式要件,而后者构成法治的实质要件和价值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因其为治之“法”缺乏实质的价值合理性,而不成其为真正的法治。到今天,实现“神形兼具”的法治仍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什么样的法律才是符合法治要求的“良法”?这是建设“法治”事业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法治在英文中是指:“Rule of law“,直译为法的统治。亚里士
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并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显然,亚氏所揭示的“法治”内涵是与人治相对而言的,“法律至上”,且他认为这种法律应当是良法。“法律至上”是古典和现代法治共有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制度形态和法律精神。在观念上,它意味着法律的权威、地位高于一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美国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更应该成为国王。”在实践上,它表明法律在最高的终极的意义上具有规制和裁决人们行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为的最终导向,也是司法活动的唯一准绳;不论是私人还是政府,都必须首先和主要受法律的约束,服从和遵守法律。任何人包括政府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人治相反,法治是以尊重和维护权利为基点的。法治社会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权利社会,保证权利的实现,是法治的职责和使命。但这种权利又是与平等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平等,权利就演化为特权或权利的滥化,法治意义上的权利就会消失。因而,权利平等是法律至上原则的必然结果和要求。法律至上还意味着,对于国家、政府来说,“法未授予的权力,属于非法权力,不能享有和行使”;对于公民或个人而言,“法授权即自由”和“法不禁止即自由”。法律至上构成了法治的观念基础。
三、法治的核心价值——“权力制约”
在中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基本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的提出,不仅是治国方式的重大变化,更是一种制度性
的深刻变革。我国法治的要义,来自于放眼看世界后中西制度文化和治理文化交融和形成的共识,同时也包含着权力分立制衡和主权在民思想的理论精华。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各国的法治发展来看,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一是它的民主政体,二是它的国家权力配臵。孟德斯鸠认为,实行法治的根本所在就是要解决国家权力配臵的问题。国家权力配臵问题是法治国家的核心问题,国家权力配臵包括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制约。他认为,在任何社会,权力必须受到约束,强调法律在政治社会中的权威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性。他指出,自由权是公民的根本权利,要想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就离不开良好的政体立法。权利和自由是标明国家或政府通常所不得随意侵犯的活动范围的界标。对公民自由和安全权利最严重的破坏来自权力的滥用,只有在权力不被滥用的地方,公民才有安全的自由。“但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可见,法治排斥专制,但并不否认权力,权力是法治的前提和根本条件之一。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以法律规范权力,以法律约束权力,最终实现在法律统治下的以权力约束权力,从而保障公民自由。这是法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目的。从逻辑上来讲,不同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衡不可能以相互推翻的方式循环下去。权力的制约必将停留于某一点上,即逻辑上必然会出现一个在效力上是终局的决定,以保证其确定力。这一作出终局决定的权力是不可分的。以人们认为是典型的三权分立的美国为例,其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在决定国会制定的法律文件是否违宪这一问题上就具有终局效力。它
不能被其它机关推翻或否决,一经作出就得以确立。这种无法贯彻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权力现象的存在,是分权与制衡原则论者所无法回避的。
四、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7年9月,“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成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自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法治国家目标的锁定,法治已成为一种流行话语。十年来,“依法治国”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人都正确领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恐怕还不是。许多人仅从字面上去套用这一概念,有的甚至打出“依法治楼”的标语,这就将“依法治国”的概念简单化了,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依法治国”内涵的精髓。法治表现化现象相当严重,在民众心中,法治还仅仅是一种理想。法治还不能深入人心,这严重阻碍法治社会在我国的真正建立。原因在于我们只偏重于法律制度的建构和西方法治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对法治和依法治国基础的理性思考。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必须要切实贯彻依法行政。法治的本来含义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国家机构本身也受法的统治,即受法的制约和监督,只有在政府的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的情况下,才意味着法治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在实践中通常流行的所谓“权大于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行政权力大于法律、行政权力不受法律的制约,这显然是与法治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因而也是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的一个部门。行政机关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一方面,由于行政部门是主要的执法机构,法律赋予公民、法人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而颁行的禁止性规定能否得到遵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关的执法行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行为的制止有赖于行政机关采取措施。如果行政机关勤政廉政、严格执法,自然会为全社会形成表率,法治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如果政府机关不严格执法,甚至循私舞弊、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欺压百姓,视法律为废纸,法的秩序也就荡然无存。在此情况下,也根本不可能要求公民守法。另一方面,行政机关握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具有官本位思想传统的社会,崇尚权力比限制权力的观念在社会中更为流行。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严格遵守法律,则其行政权力将很难受到限制,而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实践中出现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滥
用权力等现象,都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难以保障严肃执行造成的。尤其应该看到,行政机关在发挥其行政职能时,与公民、法人之间常常要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此种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行政机关发布行政命令、制订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解释行政法规等,都被认为是行政权的行使,而作为被管理者的公民、法人必须遵从。至于这些抽象的行政行为是否合理、合法,极少有人提出疑问。多年来,依法办事被认为仅仅只是司法机关的事情,行政部门不存在依法与否的问题。这说明依法行政需要克服许多观念上的障碍。14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应当看到,行政机关本身对行政效率的追求,行政管理采取首长负责制,行政活动中自由裁量的必要性都给依法行政带来了困难,然而,这些困难丝毫不能减少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15
(二)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14参考林霄红:《论影响依法治国的几个因素及消除措施》哲学社会科学报,2002年8月 15参考张海娟:《论我国依法治国的制度建设 》东南大学 2005年
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当前司法审判工作中最大的弊端是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裁判不公。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审判实践中最常见的是各级地方领导从维护本地当事人和地方的特殊利益出发,在执法活动中对法院的审判工作横加干预,而一些办案人员也臵国家法律及案件事实于不顾,偏袒本地当事人,损害外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某些素质较差的法官则以地方保护主义为保护伞,徇私枉法,处处为本地当事人开脱责任或谋取利益,同时也用以换取个人的好处及非法利益。而因司法腐败、徇私枉法、法律素养差等原因而造成的裁判不公在某些地方的法院明显存在,且已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
五、结论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严格依法办事,树立宪法和法律极大的权威,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页
[2]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7页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4]泰勒:《柏拉图——生平极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9页
[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66—67页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63—164,169页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276页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69页
[9]转引自庞永译 Lindsay.J.Stirton《自由与法治——法治和自由之间的道德联系》
[10]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6页
[11]石元康:《哈耶克论自由与法治》,二十一世纪1999年12月号第五十六期
[12]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49页
[13]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14]参考林霄红:《论影响依法治国的几个因素及消除措施》哲学社会科学报,2002.8
[15]参考张海娟:《论我国依法治国的制度建设 》东南大学 2005年
[16]《****理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年
[17]陈光权:《论政治监督与依法治国的实现 》,天津社会科学 ,2002年9月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