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理想国读后感》4300字
《理想国》读书笔记
汉滨区铁路幼儿园 大果一班 周凤娇
(一)《理想国》的深远影响。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关于教育理论,没有谁比柏拉图描述的更好。”“再也找不到一个思想体系像柏拉图的那样深刻。”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
(二)《理想国》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柏拉图在亦师亦友的苏格拉底的影响下,提倡哲学家不应该闭门造车,应当走到现实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付诸实践。《理想国》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例如: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和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
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理想国》中关于教育问题的描述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
(三)《理想国》中关于“教育”的阐述。
1.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因此,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讲给孩子的故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已审定的故事,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不应当将神描写得丑恶不堪,并且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儿童和年轻人听!诸神之间的明争暗斗,钩心
斗角,宙斯把混合的命运赐予凡人,特洛亚的战争故事,这些都不当讲给孩子听!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神只会为恶而惩罚!儿童最初接受的故事应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2.音乐与体育的教育观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人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在他看来,教育大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体操来锻炼他们的体格;另一方面是用音乐来陶冶他们的灵魂.先从音乐教育入手,然后再以体操训练为后续。柏拉图说,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
这里的音乐教育指的是文艺教育,音乐教育能培养人威严、礼仪和勇敢的品质,因此城邦要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音乐的内容要是美好的事物!吕底亚的乐曲是要被禁止的,因为它使人心怀愁苦,伊奥尼亚的乐曲也要被禁止,因为它是靡靡之音!只有代表勇敢和节制的音乐才能被接受!儿童时期注重健康、理智的音乐文艺熏陶,节奏与和谐侵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
文有礼,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儿童,才能懂得对优美事物的欣赏,对丑恶的事物感到厌恶,才能明辨是非,追求智慧这里音乐是包括文学或故事,教育好比给小孩讲故事开始。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当它被作为一种工具时,就会成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一点点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灵里去,以此改变人们的性格和习惯,再渐渐地扩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再由人与人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国家的政治制度体育运动,柏拉图说的是对身体的训练,是另一项教育内容!
音乐和体育代表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只懂音乐忽视体育锻炼使人软弱和怯懦,单一的注重体育运动而较少接受音乐文艺熏陶则使人野蛮和粗暴,只有两者兼而有之,彼此和谐,才使人温文而勇敢,而柏拉图要培养的就是这样两者和谐发展的人!柏拉图认为体育训练也要从儿童抓起,而且要在音乐文艺教育之后进行,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制达到最好!体育锻炼是相当严格的,人要有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酗酒,吃烤肉而不吃炖肉,不吃甜食,饮食简单,因为复杂的食物更容易使人产生疾病!柏拉图相信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
3.国家教育观
柏拉图不是一个为学问而学问的教育家。他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重视教育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始终把教育同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政治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家。教育要为国家培养人才,通过人才
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透露出教育为政治服务,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显著特征。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和谐有序、人民幸福的正义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通过教育培养为国家服务,对国家负责的杰出哲学王。再通过哲学王的治理,改善国家政治的“不正义”局面,从而走上“正义”的归途。正如他在《第七封信》中所说的“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权,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杰出的哲学王能为国家带来政治上的清明,找回没落的正义,达到柏拉图的教育目的,实现他的理想之国。柏拉图认为治理国家的 “哲学王”需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需要有酷爱真理的思想品格;需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广阔的胸襟;需要有勇敢坚毅、公正温良、性格和谐等优秀品质。而这些优秀品质都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培养造就才能形成。同时他还坚持认为,如果不是由国家培养而产生的人才,他们不欠任何人的情,因此也就没有热切报答国家培育之恩的心情。为了还政治以正义,实现心中的理想,柏拉图把教育作为实现和维持理想国的根本手段和根本保证。
他主张教育事业应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教育法规和政策,要给予充足的经费,建立公共教育机构,从育婴所一直到高等学校。柏拉图把教育看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其总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向下,柏拉
图确立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爱真理的理想之国的统治者;培养具有高贵品德修养、爱国爱民、效忠于国家的护国者和卫国者。使教育成为实现和维持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他说:“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法律和宪法方面,做这一类的事情??因为在政治 秩序不良的国家里法律和宪法是无济于事的,而在秩序良好的国家里法律和宪法有的不难设计出来,有的则可以从前人的法律条例中很方便地引申出来。法治只能是治理国家的“次善方策”,以教育为核心的德治才是治国之本。通过国家举办的教育授予治国者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使个人达到善,从而领导国家走向正义。
(四)《理想国》中关于教师终身学习的阐述。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正符合了一位教师应当具备的学习品质。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捕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柏拉图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分阶段的终身教育模式,7岁之前的儿童用适合的故事和游戏引导他们的兴趣陶冶性情7岁之后进入学校接受文化课程的培养和体育项目的锻炼!" 20岁接受第一次选拔,理性高超者得以继续深造,理性平凡,
但是有军事天赋的人将接受培养成为军人,30 岁接受第二次选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之后15年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积累治国经验!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要求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五)关于柏拉图《理想国》提出的理论中见仁见智的部分。 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没有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群体的活动存在无限的多元性,因此他的观只能局限于几种天赋能力和社会安排。柏拉图不承认每个人会构成她自己的阶级,也不承认个体存在无线多样的积极倾向,并且个体有能力对各种倾向进行融汇贯通。知识的进步告诉我们,柏拉图根据个人原有的能力把其划分成几个截然不同的阶级是肤浅的。循序渐进地改善教育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然后通过更好的社会来改善教育,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理想国》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在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
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文二:《《理想国》读后感》3400字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2011-02-21 20:18《理想国》是柏拉图 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 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 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 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 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 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 天 , 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 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 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 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 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 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 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什么是正义 ? 《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 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 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 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 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 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 (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 ) 各守 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 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 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 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 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 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 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 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既然在建 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 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 ? 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 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 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有益的。 在第六、 第七两卷中,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 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 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 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 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 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 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 挑剔了。这时阿得曼托斯参与进来,提出了哲学家是怪人,对城邦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用 了一个船长的譬喻说明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城邦中的处境,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 在现实中,哲学家之所以不受欢迎,一方面哲学这门最可贵的学问是不大可能得到反对者尊 重的而这些反对者掌握着城邦的统治;一方面,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毁谤的还是那 些自称也是搞哲学的人,他们玷污了哲学的名声,自然也搞臭了哲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成 为一个哲学家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具的品质。如果一 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 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 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
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 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 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 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 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 也决不可能有的呢 ? 针对众人的疑问, 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 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 出来主管城邦 (无论他们出 于自愿与否 ) , 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 或者, 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 国王的儿 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 --只有这时,无论城市、 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第六卷的末尾和第七卷的开头,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 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 发点和基本原则。于是有了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 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 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把这条线分 成不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个部分。第七卷的开 头便是最为精彩的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 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 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 的木偶、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一切 以人为本,要建立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国,非得有哲学王诞生不可。应该如何进行教育 才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实在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卷里为那 些将来要成为哲学家的好苗子们,列出了一张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表:初等的文艺教育 和体育教育→代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音乐→辩证法。学习辩证法才是最重 要的,以上都是为学习辩证法而做的准备。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辩证法是唯一 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的。 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 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相传柏拉图所建学园的门楣上写着这样 的铭文: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可见柏拉图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皇后、大脑理性思维的体 操科学的重视。在谈论音乐时,他提出应该用心灵听音乐,而不是耳朵,我想,单用耳朵听 音乐,会错过音乐的深邃;单用心灵听音乐,会失去音乐的激情和灵魂。当柏拉图的理想国 --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 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 去努力实践, 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 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 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 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 腕叹息。 《理想国》 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 当我经历了许多事, 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 的事物, 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 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 . 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 . 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作文三:《理想国读后感》4100字
外交学院
2013 — 2014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读《理想国》--做一个正义的人
课程名称 西方政治思想史 课程号及课序号 11804021
学 号 201321016 姓 名 庄晓旭
班 级 一班
提交时间 2014-8-27
读《理想国》--做一个正义的人
在施展老师的课上我收益很大,美妙的思想拓宽了我的眼界,也敦促我深入思考。我阅读了《理想国》,读书的时候感觉头顶光明万丈,灵魂受到了启迪与洗刷,并且推荐给了我的朋友阅读。以下是我读《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什么是正义
(1)苏格拉底强调真善美。
神祗不是万物的创造者而是善的创造者。
一切处于最完美状态的东西,肯定是最不可能改变或崩塌的东西。举例而言,当一个人身体最健康最强壮的时候,他最不易受酒肉的影响,植物在最茁壮的时候,最不畏惧阳光的灼热或其他类似的影响。那么最勇敢,最睿智的灵魂,便最不容易被外来的影响所迷惑,改变。神祗永远都不想改变自己的形象,因为他已经是可以想象,最完美,最善良的,每一位神祗,都会保留他原来的形象。人要向着正义不断修身。
(2)苏格拉底提出疑问:什么是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吗?当认为好人是坏人,坏人是好人是,帮助坏人,为害好人,就不是正义了。人被伤害后会变坏,伤害不是好人的功能,而是和好人相反的人的功能。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总是不正义的。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吗?每一种技艺的天然目的就在于寻求和提供某种利益。技艺的利益除了它本身的尽善尽美(技艺本身有缺陷,又需要别种技艺来补充,补充的技艺又需要另外的技艺补充,依次推展以至无穷)而外,还有别的吗?身体终究是有欠缺的,不能单靠它自身,为了照顾到身体的利益,这才产生了医
术。医术所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没有一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一个医生当他是医生时,他所谋求的是医生的利益,还是病人的利益?一个真正的医生是支配人体的,而不是赚钱的。那么,没有什么科学和技艺考虑强者的利益,而只是考虑从属者和弱者的利益。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没有人甘愿充当一个治人者去揽人家的是非。做了统治者,他就要报酬,因为在治理技术范围内,他拿出自己全部能力努力工作,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所治理的对象。所以要人家愿意担任这种工作,就该给报酬,或者给名,或者给利;如果他不愿意干,就给予惩罚。贪图名利被视为可耻,事实上也的确可耻。因此,好人就不肯为名为利来当官。他们不肯为了职务公开拿钱被人当佣人看待,更不肯假公济私,暗中舞弊,被人当作小偷。名誉也不能动其心,因为他们并没有野心。(想起刘备三顾茅庐,孔庆东老师讲是两人的作秀,其实并不是的吧。)于是要他们愿意当官就只得用惩罚来强制了。最大的惩罚还是你不去管人,却让比你坏的人来管你了。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迫不得已,实在找不到比他们更好的或同样好的人来担当这个责任。假如全国都是好人,大家会争着不当官,象现在大家争着要当官一样热烈。那时候才会看得出来,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有识之士宁可受人之惠,也不愿多管闲事加惠于人。因此苏格拉底成功反驳了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说法。
(4)一个正义者会不会想胜过别个正义者吗?一个正义的人不想胜过别的正义者,但是他想胜过不正义者。不正义者想胜过两者。一个音乐家在调弦定音的时候,不会有意在琴弦的松紧方面,胜过别的音乐家吗。正义的人又聪明友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
(5)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得爱正义——既因为它本身,又因为它的后果。一般人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正义是一件苦事。他们拼着命去干,图的是它的名和利。至于正义本身,人们是害怕的,是想尽量回避的。而正如书中所言:一切处于最完美状态的东西,肯定是最不可能改变或崩塌的东西。举例而言,当一个人身体最健康最强壮的时候,他最不易受酒肉的影响,植物在最茁壮的时候,
最不畏惧阳光的灼热或其他类似的影响。那么最勇敢,最睿智的灵魂,便最不容易被外来的影响所迷惑,改变。一个城邦,一只军队,一帮强盗或小偷在一起,会互相拆台。非正义制造分裂、仇恨、内讧。而正义则带来有益和谐。非正义会制造仇恨,隔阂,是人心不齐,不能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无论非正义在何处,在一个城市或一支军队或是一个家庭,或在其他,这么一个团体会因为分裂而无法团结,团体内部互相为敌,团体与其对手为敌,最后这团体将与正义为敌。灵魂也有其优秀之处,正义的灵魂和正义的人会过上好生活,而非正义的人会过上悲惨的生活。有很多是正义的东西。比如,渊博的知识(喜好学习就是喜好智慧,这就是哲学了)、明亮的眼睛、健康的身体,人们不仅就其本身而需要他们,而且这些东西带来的东西也是可欲的。
马也好,狗也好,其他动物也好,你是否注意到,精神是何等的无往不胜,不屈不挠,有了它,任何生物的灵魂,都会便的无畏无惧,不可战胜。这段话说的好,要拥有正义的不可战胜的灵魂。
第二部分: 如何达到正义
(7)通向正义之路艰难。一些人总是称邪恶小人过的快乐,无论在私下还是在公共场合都对他们表示尊敬,但同时却鄙视或冷落那些温和贫穷的人,尽管他们承认这些人远比刚才所提及的那些人品质好的多。神祗把灾祸和痛苦赐予许多正人君子,却把好运和幸福赐予许多小人。用西希阿的话来说:“获得大量的罪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它居住的很近,通向它的道路平平坦坦。但通向道德的路上,神祗安排了艰难险阻。”
(8)邪恶不可模仿。当然他人也不能模仿恶人,不管是懦夫还是其他的什么的,也不能模仿那些所做所为与我们刚才所言相反的人,那些无论酒醉与否总是恶语相向,谩骂戏弄别人的人,还有那些言语一向冒犯邻里的人,我们也不能叫他们去模仿疯子和坏人的言行,因为疯癫就像邪恶一样,只可了解,不可模仿。
(9)生活在善的土壤中,艺术家营造善的氛围。如果在道德缺陷的环境中生长,犹如生活在有毒的农场,天天以毒草毒花为食,以至于不知不觉就在他们的灵魂里积郁出腐化的脓疮来。艺术家应该具有辨别美和优雅的真实本性这种能力,只有这样,年轻人才能在一片健康的土壤中生活,生活在美景与欢乐之中,
接受事物善的一面。而佳作所流露出来的美,将会流入他们的耳目,就像从净土吹来的微风,悄悄的带着你们的灵魂,由年少无知接近理性之美,并与之共鸣。
(10)音乐拥有塑造灵魂的力量。音乐的教育比其他方式都有效,这是因为节奏与和弦能进入到灵魂的深处,并牢牢地附在上面,赋予它雍容与优雅,从而使受到正当教育的人的灵魂变得优雅,而受到不良教育的人的灵魂变得粗俗。因而,因为那些收到了内心世界真正教育的人最能洞悉艺术与自然界中的缺陷,并且再以真正的高品位来欣赏并吸收美好的事物的同时变得高贵而善良。所以他能够在现在很年轻时,甚至于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就正确的抨击和憎恨邪恶,而当他明白了这样做的原因后,就能辨认出哪些人是他早已通过自己所受教育就熟悉了的朋友,并且尊敬他们。
怎样才算懂音乐呢?苏格拉底说到: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所教育的护国者们,除非是懂得自治、勇敢、开朗、慷慨以及类似的气质及根本形式,以及它们的相对形式和它们的综合体,并且能随时的辨认出它们来,不因他们的大小而忽视它们,并且认定它们肯定存在于某种艺术和研究的范围内——除非这样,才能说我们懂了音乐。
(12)体育教育有利于灵魂的修养。同音乐教育一样,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并且终其一生。良好的体制有利于灵魂的修养,美好的灵魂在其本身能够改善体制。体育教育应如我们的音乐一样既朴素又优秀。复杂的音乐会使人放荡,复杂的生活方式会产生疾病。淳朴的音乐能使灵魂自制,朴素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制。只有将音乐体育以恰当的比例融汇进灵魂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音乐家和和弦大师,这是远非那些调弦师可比。
(11)真正的爱。快感如同痛苦一样,能剥夺我们运用智力的能力。真正的爱是对于美和秩序的爱——一种有节制和谐的爱。不自制和疯狂都是不能与真正的爱混为一谈的。
(12)得体的温文尔雅。哲学家必须具有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样,如果他们温柔的过分的话,也就成了软弱,但只要教育的得法,就会文雅的十分得体。一个憎恶哲学的人,不驯化的人如同一头野兽,暴虐凶残,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其他处世之道。他完全生活在无知和邪恶当中,对礼仪和优雅感觉麻木。人性有两种标准,一种是精神性的,一种是哲学性的,神赐予人类这两种形式以呼应着两者,
(而且只是间接的称呼这两者精神和肉体),以便使这两种标准如乐器的弦一样,被放松或拉紧,直到他们达到和谐。
(13)财富与贫困。财富与贫困,一个是奢侈和懒惰的专利,一个是可鄙和恶性的专利,两者都是不满的专利。
(14)做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有用的就是高贵的,有害的就是下贱的。
(15)交际。如果一个人身心健康,既不贪婪也不刻薄,既不狂妄,也不懦弱,他不会办事不公或很难与人相处。一个人公正、有教养,还是粗鲁利群可以很快看出来。别人有知识,我们非但不妒忌,反而很高兴。不要去攻击别人。他们会改变主意的,如果你不是以好斗的精神,而是温和的,善意的去安慰他们,去掉他们的城建。谁会与热爱自己的人为敌呢?
(16)真正的热爱知识。一个人要乐于学习,谁也不会热海给他们带来痛苦的事业。真正爱只是的人,总是追求本质,这是他们的本性,他们不会停留在表面的个体多样性,而是会继续前进——利刃不会变钝。欲望的力量也不会变,除非他已通过灵魂中的同情,相类属的力量获得了每一事物的本质和真正属性。而且通过这力的牵引,融合,与事物混合。并由此产生智慧和真理。他将拥有知识,真正的生活,成长。也只有那时,才会不再辛勤劳动。
读《理想国》我收获很大,更加坚定要做一个正义、温雅、努力学习的人。
作文四:《《理想国》读后感》2800字
关于《理想国》
前些日子,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地看完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
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晦涩绚烂甚至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便有了这份读后感想。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一个疯子的自说自话。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激进,缺乏看待历史的客观公正性,但从事物本质外化的多样性即矛盾的多种表现形式来看,此言又非全然胡说八道。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
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
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国呢?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并让人热血沸腾无限
神往的国度,秩序井然,至善至美。这个国家应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
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而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正义的国家、完美的城邦,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
什么是正义?这是《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
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柏拉图通过对正义具体而微的讨论首先在我们脑海中架构出某些理念的轮廓及约束,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部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理想国》的意义在于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作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然后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和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
连他也始料未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通篇充斥着哲学的
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然而我们仍然必须提醒自己: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
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
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就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国”本没有真假之分。如果我们非要同“理想国”当真了,那么就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发现整个《理想国》到处都是问题,而且都是一些“低级错误”。况且柏拉图本人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理想”一词,而且古希腊语汇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理想”概念,柏拉图式的古典政治哲学关注得更多的是现实而非理想。尽管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明确地宣称,“理想国”的各项(法律)措施不仅可能,而且对于城邦也是最好的,因为它是“根据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但书中处处自相矛盾的说法,早已经摆明,那不过是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的高贵谎言。苏格拉底把高于真假之分的高贵谎言叫做“范式”(paradeigma),或者说苏格拉底逐渐从高贵的谎言过渡到了“范式”之上。我们必须从“范式”这一维度来看待苏格拉底的“理想国”。
那么什么是“范式”?在古希腊语里,它具有多个意思,指榜样、麻烦、模型、样品、先例、鉴诫或训诫。在苏格拉底那里,他的“理想国”这一“范式”也具有双重性质:在天上是模型,在地上是鉴诫;或者说在天上乃是美好的模式,搬到地上则要出问题,会变成一种反面的镜鉴——天尊地卑的等级秩序需要截然有分:天上才有的,就不能在地上去找、更不能去建,否则就是僭越。苏格拉底明确地说,他们寻求正义本身是什么样子,以及完美的人一旦产生,会是什么样子,其目的正是“为了找到一种范式”,以此来判断正义与否和幸福与否,而并不是要表明那些东西有可能产生。
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
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
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范式”是灵魂的灯塔,完美无瑕的存在,一近乎于信仰,但它不能是生活
的目标,或者说人生的目标。虚无是绝望的诱因,“范式”作为理念中绝无仅有的存在,它美丽、炫目、诱人,同时又虚妄、无情、决绝。倘若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逐这个理想国蓝图,那么最终便是憎恨、绝望、麻木。
《理想国》是唯心而在的,柏拉图对世界的态度如同他看待海市蜃楼,他坚
持先有虚无的存在然后有可以捉摸现实。但《理想国》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柏拉图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他不过是提示我们,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一切还需要继续的探索和研究。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
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 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文五:《《理想国》读后感》1300字
《理想国》读后感
记得当年高中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讲过,全部西方的哲学史都不过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注解。可见,柏拉图以及他的思想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史上有着多么崇高的地位。其中,作为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集合了对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诸多问题的综合著作。朱光潜曾说过:“《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所以,我怀着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拜读了这一著作。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新奇,因为《理想国》全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借助形象的语言来讲述抽象的理论概念,也很难让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抓住全书的线索,所以阅读方面便有些吃力。但这样的对话体裁就和《论语》一样,本身就有一种教育价值。对话不仅把结论呈现出来,而且能够让读者看到整个对话展开的过程,从而使读者了解到各种观点的交锋,参与到对话进程之中得到哲学训练。这种知识论的价值来源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的特色。于是乎,一开头我便被卷入了正义的哲学讨论中去。
何为正义?撇开哲学来说就是正确的光明的合乎常理的行为或者思想。但哲学真的是一件非常奇妙的学科,它能引发人们的深思,正如对于正义的定义。开篇柏拉图便列出了四种流行的正义观点,先破后立,一一指出了每个定义中的缺漏。就好比一个联盟和一个部落之间为了土地起了冲突,两国交战,双方的战士都会宣称自己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正义而战,那么这里的正义便只能定义于每个人不同的立场,而不能一概而论了。所以像柏拉图这样运用“理智助产术”来推翻四个正义的定义,是没办法得到积极的答案的,只能够在别人的论述中找到漏洞。所以直到后面,苏格拉底还是宣称自己“一无所获”。我想,这也许就和“岔道困境”一样,找不出答案,如果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忽略了细节,那么这个问题是可以轻易解决的,但像人类这样众多微小而复杂的存在,正义会变成不同的信仰,守在人们的心里。
书中柏拉图讲了很多关于一个和谐的城邦应该有着怎样的秩序和存在,比如男女平等,小孩儿从小就要接受各种应有的教育,阶段性培养人才,并运用每个人的天赋,各司其职,用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品质支撑起一个城邦的正义。其中,柏拉图对于快乐的定义令我感受颇深。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快乐是至善的快乐,是由灵魂对可知世界的至善追求而得来的,并非欲望对可见世界的捕捉。因为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而永恒的,理念世界的快乐也才是真实而永恒的,所以灵魂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原来我们认为的快乐与苦痛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感受到了他们的假象。就比如我们回忆起高中连夜赶作业刷题的日子会感到非常的难忘与快乐,而在经历的那个过程的时候可谓是苦不堪言。这便印证出了快乐和痛苦的表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相反痛苦也可能只是快乐的结束。
虽然在自己并不具备太多哲学素养的情况下,磕磕绊绊的读完了这本书,但其中的收获还是颇丰的。对于我来说,我不仅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思考与看待事情,更让我学会了用更加宽广的心态,以及长远的眼光去待人接物。有人说过,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读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我还会更多的接触,感受,并且运用柏拉图的智慧,借助他流传千年的思想之魂,走出我人生中不一样的哲学之路。
作文六:《理想国读后感》2200字
理想国读后感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
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作文七:《《理想国》读后感》5100字
理想国 读后感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公元前4世纪问世的《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描述的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是对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子虚乌有,无所寄托,即乌有之乡。关于乌托邦思想,古代东西方文化中均有探索并形成经典之作。东方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礼记》,西方有《理想国》、《乌托邦》等。因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东西方关于乌托邦的设想也不大相同。如《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作为西方的乌托邦经典之作《理想国》历来是众多学科所列的经典,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因其内容博大精深,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等众多学科都可以从这里寻找到渊源。一本著作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必定有其独到之处。于是我带着对乌托邦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开始了《理想国》之旅??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从个人到社会的第一救国方案。对社
会未来的憧憬必然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当时,哲学之类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所谓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图看来无疑是叫一大帮盲人来投票决定走哪一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柏拉图通过自己的哲学思维,提出对理想国的设想。
《理想国》以问答的对话形式写成,此乃柏拉图著作一贯风格。对话中充满诗化、神话、比喻、戏剧性和想象力,闪耀着假设、归纳、推证等辩证思维,体现思想的碰撞,引人入胜。其中,通过精神助产术的方法,层层设问,步步引导,找到答案,最后将观点明确。这种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强调启发教育的今天,此方法有效的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互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我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把握不到主旨,总感觉思维在不同说话者之间不断地跳跃,后来才逐步进入柏拉图所设定的思路中。其实书中的每一卷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卷叙述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关于“正义”问题的一场讨论;第二卷从个人的正义转入城邦的正义,引出城邦的定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什么人;第三卷讨论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实行共产同住的问题等等。当今在现实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以案例式教
学、无领导讨论形式开展对一个问题的讨论,通过不断探讨,频频发问,得出结论。这是《理想国》对世人的众多贡献之一。
在这本书的开篇,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的。克法洛斯提出了对正义的三个看法: 1. 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 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 这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
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为了寻找正义的本质,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想用理念铸造出了一个幸福的模型,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国家,是正义最多的地方。然后在这个正义最多的地方会很容易找出正义的本质。
铸造城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理念里也是一样。首先,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
关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利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其实也就说,统治者应该是个哲学家,或者说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在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后,就能从这完善的城邦中寻找正义了。正义其实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有其中任何一样都不是正义,只有三者都具有才可能有正义。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骨子里渴望的是暴政是不正义。
除了正义的讨论,城邦的铸造,《理想国》还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理想国》传达了他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相互告密,恐怖统治。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在所有制上,柏拉图理想国的根本特征是财产原则上属于国家,即属于整个统治阶级所有,但是统治阶级的个别成员是不允许拥有私人财产的。他指出,理想国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统治阶级应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式的生活,他们除了最简陋的必需的生活资料外,不允许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告诫统治阶级要警惕金银财富对人灵魂的玷污,否则国内会滋生仇恨激化矛盾而导致国家的覆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知识理性及相关的教育、智慧和科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柏拉图认为,“至善”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本质的创造者,教育成为实现理想国、培养下一代统治阶级维持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柏拉图看来,单纯凭借立法,而不主要凭借教育,想要实现理想国是不可能的。强调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是抓教育。同时教育应该是终身进行的,统治阶级从开始就要重视胎教,教育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体育、军事、天文学等。在这个正义的理想国里,哲学家从事教化,在柏拉图看来,他们需要使护国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其没有报酬的伟大而感到自豪。他们不可以听靡靡之音,以免沉醉下去之后失去刚强;他们不可以吃甜食,因为这对身体健康不利;他们不可以听吟唱世界不公的诗句,防止他们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坚持。而哲学家所做的,就是阻碍那些东西进入城邦。柏拉图曾谈过,如果有诗人要进入这个城邦,哲学家会尊敬他,为其涂上光荣的橄榄油,送上不少名贵的礼物,却不允许他进入,恳求他到其它城邦去展示他的诗才。哲学家负起教授护国者音乐和体育的责任,因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要是国家的栋梁除了搞体操训练外,其他方面别无用心,结果会怎样呢?对于学习科研从来没有尝试,对于辩论推理更是一窍不通,他心灵深处可能存在的爱智之火光难道不会变得暗淡微弱吗?由于心灵没有得到启发和培育,感觉接受能力没有得到磨练,他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要是一个人纵情
乐曲,让各种曲调唱腔醍醐灌顶似地,把耳朵当作漏斗,注入心灵深处,假使他全部时间都沉溺于丝弦杂奏歌声婉转之间,初则激情部分像铁似的由粗硬变得柔软,可以制成有用的器具。倘若他这样继续下去,象着了魔似的,不能适可而止,他就开始融入了,液化了,分解了。结果激情就会烟消云散,使他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软弱的战士。
除了这些,哲学家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观察中显得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而且会密切留意各护国者的态度,随时考察他们,看他们是否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是否既非魔术又非武力所能于不知不觉之间使他们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的。在哲学家的教化下,护国者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国家管理者。适量的音乐和体育训练,坚其意志,强其筋体,不致使其太意气用事,或者面对敌人时柔弱无力。因此可以说,他们拥有专门保护国家的技巧。
大众在这个社会中是怎样的呢?护国者既然安份地做自己保护工作,同样地,大众应该做他们应做的事。智能是与他们无缘的,因此他们要服从哲学家和护国者的指导,做一只乖乖的国家螺丝,做好本份,应修鞋的就修鞋,应种田的就种田,国家制度以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哲学家会作好安排,并宣称这是最正义的,最适当的,用句古希腊的话说就是:最自然的。当然,这只是哲学家眼中最自然的,但作为一个公民,他是
否会觉得这是自然的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护国者得到体育和音乐之类的教育,人民却只得各安本份,他们只能学习各种各样技术──例如种田修鞋,然而却对智能一无所知,甚至连接触到智能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是被哲人看重的。他们不知道自由,不知道个性,不知道人生存的意义,却在所谓正义的安于本份下庸庸碌碌地工作、结婚、生子、死亡。
柏拉图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终身教育”这些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天才的,但是他的教育观念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仅仅是为奴隶主贵族的集权制服务的。柏拉图《理想国》的内容丝毫未提及个人的权利或对个人的尊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被漠视,人只是任由统治者支配摆布的工具。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东西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的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
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被压制的。
作文八:《《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
书香致远
HUXIANGZHIYUAN
158
《 理 想 国 》 读 后 感
◆ 佚 名
柏拉图 (公元前 427年 -前 347年 ) 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 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 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 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 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 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 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 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 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 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 手们的谈话 , 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 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 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 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 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 正义就是帮 助朋友伤害敌人 ;3. 正义是强者的利 益 ;4. 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 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 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 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 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 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 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 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 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 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 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 他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 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 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 理 想 国》 中 强 调 到 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 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 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 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 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 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 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 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
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 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 更好地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 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 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 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 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 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 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 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 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 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 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 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 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 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 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 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 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
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 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 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 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首 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 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 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 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 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 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 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 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 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 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 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 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 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 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 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 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 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 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 标,一个美好的目标。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 物实验 2号的放弃, 玛雅帝国的灭亡,
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作文九:《理想国读后感》2700字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代表之作。全书共十卷,由智者苏格拉底和格劳孔、阿得曼托斯、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的对话组成。涉及到的主要思想有伦理道德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辩证法、认识论、艺术观念与教育思想等。讨论了正义问题(国家的正义、灵魂的正义)、教育问题(护卫者的教育、妇女儿童的教育、哲王教育、灵魂的教育)、妇女儿童公有问题、著名的哲王问题、渐次堕落的城邦形式(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以及理想国的实现等问题。下面我将从《理想国》的写作背景、核心内容、主要观点及我对《理想国》的评价进行分析论述。
一、写作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是雅典贵族阿里斯顿的儿子。她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之际,大政治家伯利立克里的去世、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整个社会群龙无首,危机四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柏拉图在经历了可怕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积极准备投身政界,准备力挽狂澜,用正义政治取代不正义政治。但是,寡头政治使柏拉图的政治热情归于幻灭。社会和国家都已经病了,如何才能挽救他们呢?四顾彷徨的柏拉图经过反复思考,觉得唯有系统的阐发正义的思想,使正义观念深入人心,使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有转机,否则人类灾难无法避免。这是促使柏拉图系统阐发正义思想并提出“哲学王”理论的现实政治背景和直接契机。《理想国》正是经历这一思索之后提出的一整套的治国方案。
二、核心内容:
全书以正义为线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柏拉图的国家学说是一部关于正义的
专著,也是政治哲学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探索源头。几千年来,柏拉图的正义论以及其探索正义的方法论深深影响了整个政治哲学史,成为人类探索良好政治秩序,寻找社会正义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观点:
1、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观:
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了真理的深明事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居于辅佐地位的是具有勇敢美德的军人,这两种人都是护卫者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三类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互不逾越自己的本分,分工而又合作,不同而又和谐一致,这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就是《理想国》里面的四种美德。为了防止争夺,在哲学家和军人中废除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实行儿童有公育。
2、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观:
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生来只含有铜和铁。一个人应归于这三类中的哪一类,不是决定于他们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他们的天赋和在教育、时间锻炼出来的才德。金质的人的儿子,如果生来只含有银子或铜和铁,应归于军人或手工业和农民中去。银质或铜、铁质的人的儿子,如果含有金子,则应成为哲学家、统治者。这和中国先秦思想家“选贤举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的思想是契合的。
3、柏拉图《理想国》的法制观:
治国靠人格,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故其为性善论者。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说出了他的发现——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个哲学王,看来对人的本性即是贪婪、欲望、自私是没有办法的,柏拉图从早期的性善论到晚年的性恶论表明了他认识的深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的本质及时贪婪可恶决定了法律的必要性;众人的智慧优于一人的智慧;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以此奠定了西方人的人性论基石。基督教认为人类的祖先基石亚当与夏娃是有罪的即是原罪,被上帝定了罪而被打到尘世来的,这是进一步巩固了性恶论。犯罪时人类本性的表现,因此西方人认为刑法的目的是矫治,不同于中国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与自然,而后者注重社会和教化。二者的差别源于对于人性的不同判断。西方人认为不能一人独大,一权独大而司法的契约自由、意思自理,这就是旨在防范国家对私权的侵犯,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罪刑法定,无罪推定。
4、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观:
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都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育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差的天赋还坏。
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禁止不健康的东西,然后就经过2~3年的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等品格。
四、我的评价:
1、优点:
首先,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想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初读《理想国》的我着实的被其大胆构建的城邦所所吸引所感动。
再者,我认为“柏拉图《理想国》概括起来主要讨论了连个问题:政治与教育。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力的著作之所以如此看重两者,大概因为政治是为当下民众创建最善好上网生活秩序教育则是将这种善好的秩序保持和完善
下去,从而建立最稳定的政治。”
除了上面陈述的主要问题以外,还广泛的涉及道德宗教、婚姻家庭、民主专制、男女平等等问题,不一而足。很多人批评《理想国》虽然燃烧着改造世界的热情,但是,其总体主义方法以及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在政治实践中难免走向专政主义,其哲学家的自负以及完美主义情结在政治实践中艰难行得通等等,有许多的观点具有婚后的唯心主义色彩,有的在今天看来甚至显得荒唐,虽然如此,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任是不可估量的,今天再读柏拉图《理想国》无疑任具有启发意义。
2、不足之处: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计精细之余固然存在种种的疏漏,包括对人物种特性的忽视---他把社会当成一项工程在设计但社会的主角是人,永远不会项任何的一项工程一样沉默而又性质确定得质料一般按照设计目的去派上用场。人们充满各种潜能和发展的可能性,人类理想就潜藏在这一物种特性之中并从舒展这些特性的要求中引发出来,而不是外部强加,但是纵观全篇,我认为柏拉图对于人们在一切方面均处于决定和管束状态的社会城邦设计从高根本上说也是对于社会进步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人类发展必然会导致种种冲突和争斗,然而这种发展倘若能在一定的自由度之下,那么整个社会将趋于完善。
3、感悟:
通过对全书的略读,我认为柏拉图《理想国》虽然有部分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如同空中楼阁般太过虚幻,因而显得站不住脚,但是其作为西方历史上探讨正义的哲学巨著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而正是雅典,这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养育了柏拉图的思想锋芒,训练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想象力,从而赋予了巨著以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想,历史正在不断的探索想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今天我们看
到国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运作时,或许对理想国中所建造的城邦会有更好的感性认识。
贸经1201 薛梦莹 学号:2120121176
作文十:《《理想国》读后感》1600字
《理想国》读后感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的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构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能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
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该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的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天性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场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
体。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有序。
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段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是能忍受一切善和恶。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致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