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青春之歌》精彩观后感》1600字
日常中,如果人们想要不断地取得进步,可以通过读书方式来增长自己的见识。《青春之歌》是一部比较优秀的青春励志作品,下面就为大家推荐《青春之歌》精彩观后感,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借鉴本文。
今天,我做完作业,闲着无聊便从书柜里拿出《青春之歌》这本书。《青春之歌》的许多情节令我感动,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总是能点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勉励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杨沫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青春以热度,并借助红色记忆和
1
铿锵文字唤起新时代下青年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通过林道静们的故事,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壮丽和辉煌的。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节奏快步前行,我读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其节拍。书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来,因为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不停地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催人奋进的青春旋律,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亮你,燃烧你~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短促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短促,方显弥足珍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青春则给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罗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那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
2
拼出来的美好今天,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无微不至
的关怀。
朋友们,让我们将自己的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
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
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本文链接:
://.daxues./fan/duhougan/201705/21576.html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如侵犯
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window._bd_share_config={“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mshare”,”tieba”,”douban”,”tqf”,”kaixin001”,”thx”,”ty”,”isohu”,”people”,”xinhua”,”mail”,”copy”],”bdPic”:”“,”bdStyle”:”0”,”bdSize”:”24”},”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
3
(?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
?://bdimg.share.baidu./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
4
作文二:《《青春之歌》的精彩读后感5000字》5700字
《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很多人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篇《青春之歌》的精彩读后感5000字,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次读《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在进入高中一个月后。在老师的课上,这部小说被老师多次提到,并且对它的评价颇佳。我想,既然是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应该好好去看看。所以,我把这部小说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时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动人心弦的地方,只觉得书里面的那些人物是那么的不真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英勇的人,并且还是个女人。
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是在寒假期间,因为在家中无所事事,以
1
至于产生了无聊的情绪。因此。我又再次拿起《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来看,这一次却从中品出不同的韵味来。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似乎很难体会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战斗的艰辛,更何况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们。我们或许知道周杰伦,很熟悉王菲,但是却对秋瑾这些烈士一无所知。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依稀地,身上还留着那个时代的伤痛。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人说,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等等。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身不由己。林道静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须要过那种居无定所、胆战心惊的生活。
再一次的细细品味,我领悟到了林道静对党的真挚的依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的感情;领悟到他们那一群像火山一样喷发热血的爱国热情;领悟到了那个时代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在那个动乱不安的时代,林道静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当然,林道静不是一天就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的林道静是朵冰清玉洁的连花,是一个小知识分之而已经过了艰苦磨练和改造的过程,她身上逐渐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溢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
2
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识的肤浅因为小说里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一个个地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当然,我很鄙视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齿,即使他只是虚构的故事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战胜了孤独寂寞,他就可以战胜一切其实,在哪个战争的年代,革命战士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当时,由于革命是事业被很多人仇视,因此阻碍也重重。所以革命事业往往是在秘密进行着。刚开始从事革命的人们大多是没有战友的。因为这种举动不变世人所理解,把他们当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压。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觉慧,无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锢而离家出走,投奔革命,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们承认,因此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着的。
这种孤独其实在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至少他们还有怀着同样的革命梦想的战友们。有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就足矣。但是当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不理解你时,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独正如《雾~雨~电》中的吴仁民一样,他们不被同志们所理解,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因而痛苦万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也一样在她还没有入党之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革命中但是党在当
3
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厉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林道静在入党前遇到过很多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地牺牲,自己也一次地从死里逃生。那时候没有人能帮助她,没有人告诉她下一步该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摸索前进的道路。她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相信未来她不会是孤单一个人。
在入党后,她积极地在北京大学策划革命活动。在此期间,由于叛徒的挑拨离间,她最好的朋友与她反目成仇,与她为敌所有人都攻击她,侮辱她,将她当成叛徒,这些困难她都挺过去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革命的理念伴随她左右,所以她并不觉得孤单。勇敢地向前。那个时代让你拥有战胜孤独的勇气,那个时代让你奋勇向前,那个时代让你停不下来。他催着你向前,这就构成了一曲独特的青春之歌,这支歌它歌颂勇者,这支歌它赶走寂寞,这支歌它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燃烧起革命的热情,这种热情支持着无数英列,他们哪怕在死神面前就算牺牲也永不后怕,致死不渝。
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4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青春是一首赞歌,青春的我们踏着对梦想憧憬的旋律等待着一切美好时光的到来。任繁华过往,荏苒岁月间,最初的面庞被梦魇碾碎;白驹过隙间,往事匆匆铸成一抹哀伤;俯首弯腰间,笙歌没落。谁将烟灰散尽,谁又将散了谁的牵绊,浮华之间一世转为瞬空,谁也终究不会颠覆谁的决定。雾散、梦醒,终于看见了现实,一切也只是千帆过尽之后的沉寂,而我依然还是在继续我的梦想,因为青春。待到尘埃落定时,一切尽会柳暗花明;待到尘埃落定时,青春的我们不再遗憾曾经的奋斗。
鲜红的青春灿若美丽的星辰,在“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历史革命风暴中,在北京活跃着这样一群学生,杨沫的《青春之歌》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群学生身上所具有青春之气,是这一帮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成长史”。本书通过一群爱国学生描写了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类知识分子形象,同时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现出了新一代的爱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更新自己、改变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在革命中实现自己美好的青春理想。
林道静,全书的主人公,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中,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养母凌辱和虐待她,使得她从小就养成了倔强孤僻的性格,她是一个还不成熟的革命者,在她的身上体现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疯狂的热情以及
5
个人英雄式的幻想。最后在卢嘉川、林红等的教育下经过了两次血与火的洗礼,参加了农民的抢麦斗争,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中日益变得坚强,变得成熟。
因其抗拒养母为她安排的官太太的道路,逃离家庭,在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老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想阴谋地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下她投海自尽,就是在北戴河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时刻,被一直关注着她的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他与她共筑了爱巢,从小孤独的林道静也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但是倔强好强的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她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是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感动。当她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也就开始接触到了革命思想。然而余永泽却一再地阻拦她参加革命,最后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现实面前终于如梦方醒,决心离开自私而又庸俗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林道静的成长经历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的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一条曲折而又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对革命充满无比信念和激情的无产阶级青年革命者,只有经过这样一场艰苦的磨练和改造,才能实现光荣而又伟大的革命任务,才不辜负党交给的任务和人民群众无比的信任,才不会有愧于自己的青春。
6
小说中刻画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是“五四运动”以后千千万万个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也许对当今的青年启迪不菲。一首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的青春之歌,不知曾经飞扬过多少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田。在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侵略,拯救民族危机的艰难中,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地斗争着,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年轻的我们有着和不公作斗争的反叛精神,也有着顽强地革命斗志,以及不服输的毅力。
作者杨沫以充满激情的笔调,真实地向我们再现了林道静充满荆棘,但却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以及为了个人的命运挣扎时遭受到的一系列的打击,面对重重困难,林道静并没有选择放弃,尽管她知道这条路很艰辛。或许当今的我们没有抗战那些英雄儿女的亲身体验,但是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的大风暴中,他们身上的那种青春之气。我们拥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我们却拥有着相同的东西,那就是青春。
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处于青春的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命运,青春莫过于那种青年特有的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就是这种勇气,煅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的形象。尽管最后林道静在游行中身负重伤,生死未卜,但是她的一生都是光辉的、美丽的,她不是生活的牺牲品,而是真理奋斗的先驱。
7
青春是一笔无价的财宝,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然而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正值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有人选择了买醉,有人选择了沉沦,有人竟选择了死亡,试问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面对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之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车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再伤感;那些轻生者,或许不再会有后悔的感觉,不要把命运交给“命运”而是要努力去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难,但是我们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爬起来,就算是哭,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地步伐。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赞歌,有高潮,有尾声。因为有尾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一个章节。待到尘埃落定时,暮年的我们会为青春的所作所为而沾沾自喜。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可能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冬天总在不经意间到来,它留给你的,也许是冰冷,也许是畏惧,但是,面对生命的冬天,我们应该去战斗,去对抗,就像林道静那样,学会去克服冬天的寒冷,去挑
8
战那没有温暖,只有私欲和利益的冬天!
还记得书里中有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只要对抗生命的严冬,春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
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啊,迎来的,是人生的春天,十五六岁的我们,生命中处处是花香四溢,也许,谁都不能体会到,同样是花季少女的林道静,在当时那种社会饱受的轻视与屈辱,但是我们看能感受到的,是她那追求生命希望的精神!她那种力求摆脱生命的枷锁,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
是的,没有夏日炎炎酷暑的磨练,就不会有秋天硕果累累的喜悦——一边是平庸安定的生活,一边是困苦艰险的革命之路。我想,面对这个抉择,很多人都会泰然地选择安定的生活,但是,她,林道静,这个怀揣梦想的女孩,毅然地选择了那条风雨之路,也许是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也许是上天注定让这个平凡而不平庸的女孩追逐她的青春梦想,在炎炎夏日,一个嬴弱的女孩,独自对抗着电闪雷鸣,多少次的失望无助,多少次的痛苦泪水,练就了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容易回忆往事的。”谁又会知道,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林道静又有着多少思念与温馨被回忆起——作为女儿,她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作为妻子,她有着对温馨家庭的回忆,然而,她没有忘记,她是一名革命者!她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她不能停下,她要追求希望,她要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9
终于,生命的累累硕果装饰了秋天,在经历的一个夏日的积淀,她成长为了一名成熟而优秀的革命者,经历了风雨之后,她终迎来了秋高气爽,完成了生命中华丽的蜕变,呵,上天终没有辜负这个追逐梦想的革命者!她,用一辈子去追逐!去奋斗!去拼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点燃生命之火!
钟声又一次响起,庄重而严肃。是的,人生不能没有梦想,人生不能没有追逐梦想的希望,人生的春天里,我们更应该播种希望的种子,挥洒辛勤的汗水,去学会成长,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标签:
」
本文链接:
://.daxues./fan/duhougan/201703/17955.html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window._bd_share_config={“mon”:{“bdSnsKey”:{},”
10
bdText”:”“,”bdMini”:”2”,”bdMiniList”:[“mshare”,”tieba”,”douban”,”tqf”,”kaixin001”,”thx”,”ty”,”isohu”,”people”,”xinhua”,”mail”,”copy”],”bdPic”:”“,”bdStyle”:”0”,”bdSize”:”24”},”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bdimg.share.baidu./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
11
作文三:《杨沫的青春之歌》1600字
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作者介绍: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北平(今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她早年在北平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及《东方欲晓》、《芳菲之歌》等。 (二)《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对林道静从寻求个人出路到自觉参加革命,从苦闷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一艰难历程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展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表明了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由此也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曲歌颂党、歌颂革命青春的赞歌。
(三)、林道静的成长经历:
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小说重点描写了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过程。她的成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的结合。这一阶段的林道静,一方面有着小资情调,幼稚、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又秉持劳动者的倔强、善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付出超过常人的痛苦与磨练。
第二阶段:
从参加东北学生的除夕聚会到第一次被捕。在这一阶段她渐渐从个人的郁郁寡欢中走出来,但单纯、狂热导致了第一次被捕。这次被捕促使她逐渐成熟。完成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
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在这一阶段中,她已经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一年的铁窗生活中,林道静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理想都有了新的升华。她经受住了毒刑拷打,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共产党员林红为她讲述得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革命的真正意义,思想也更趋于成熟。出狱不久,她就入了党。后来,党又派她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终于成为虽不完善却异常坚强的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性格成长的三个历程的描绘,表现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投入到整个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去,才会获得真正的青春。
除林道静外,作者还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形象。他们是以“党的使者”
的身份出现的,对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作家杨沫为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性,还塑造了堕落为时代渣滓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经不起磨练的白莉萍,在物欲的诱惑下叛变革命的戴愉等,他们与林道静、卢嘉川,以及几经动摇最终走向革命的许宁、王晓燕祥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青春之歌》布局严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品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清节,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作者善于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善于通过对比来刻划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如卢嘉川的献身精神与余永泽的自私自利,林红的傲雪寒梅的高洁与白莉萍的腐化堕落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的展现了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
作文四:《倔强的青春之歌》3700字
倔强的青春之歌
——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申报材料
。
周瑞,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07级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一个平凡的男孩。爽朗的笑容,踏实的学风,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满载于一身的荣誉,这些
形容词让人很难察觉到他鲜为人知的身体残疾,更没有多少同学知道他曾经在自
己年少时付出的辛酸苦辣,与病魔痛苦地搏斗,与人生倔强的抗衡,他在最幸福
的儿时却留下了如此顽强、艰辛的岁月痕迹。
走过辛酸、艰涩的风雨,他对昨天报以微笑;对明天坚定信心。周瑞同学用
坚强、执着谱写出了一首动听婉转、充满倔强的青春之歌。
周瑞,出生在天津市河北区中山北路的一家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与爷爷、奶
奶住在一起让他感受到更多无私崇高的爱,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从出生的
那一刻开始,便注定要与可怕的病魔相伴。
由于出生的难产,他自幼便患上了脑瘫。脑瘫是一种综合性的残疾种类,得
病的患儿,不仅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协调能力差,而且还面临着肢体
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语言表达缺失等障碍。这种病并没有根治的治疗方法,
将会成为笼罩这个孩子一生的阴影。这对周瑞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自懂事起,周瑞就知道,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没有玩耍和被宠爱的权利。
小小的他就要开始跟随父母周转于各个医院,到处寻医问药。父母为了他,操碎
心,试过各种方法,令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因为他的病家徒四壁。即使如此,直到
五岁,周瑞才能勉强平地里走路,还常常摔跤,看着别的孩子自由地奔跑玩耍,
他的心里满是羡慕。小周瑞很快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坚强,他知道,只有不停地
按摩、针灸和训练才能一点点缓和病情,他知道跌倒了也不能哭,赶快站起来接
着走下去。对于周瑞来说,童年是枯燥的,是灰色的,这样辛酸的治疗、单调的
生活看起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龄,连走路和说话都困难的他,怎么可能融入正常的学
校生活?但是,小小的他坚定地对妈妈说:“我要上学,我一定可以。”周瑞父母
答应孩子的要求,他们希望用自己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为孩子撑起这一片天。于是,
一家人用了一年的时间不间断陪着他训练、治疗,第二年的秋天,周瑞终于和别
的小伙伴一起坐在明朗的教室读书上课。
入学时周瑞根本拿不住笔,每写一个字,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别人一小时写
完的作业,他要用两个多小时,写完作业之后,字迹已经力透纸背。即使是这样,
他也从未懈怠,每天从黄昏到深夜,都可以看到他灯下一笔一划,绝不服输的倔
强身影。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每次回答问题时,口吃的十分严重,常常引起同学
们的哄堂大笑。他不理解过,也流过泪,但最后他决定把痛苦压在心底,在大家
面前永远保持微笑。慢慢的,他开始帮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点滴
小事,在他心里都会涌出硕大的喜悦感。
进入初中阶段,在班主任的鼓励和提拔下,他光荣地成为一名班级干部。同
学们都非常担心这个“走路异常,说话吃力”的男孩能否担当起班级管理的重任。
确实,初任班委的日子并不算顺利,每次上台讲话紧张得全身发抖,连站都站不
稳的他每次都是含着泪完成讲话。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利用课余时间在没人的
地方一次次练习,一遍遍纠正??上课的时候他总是主动发言,功夫不负有心人,
慢慢地,他终于能在众人面前流利地表达。随后,他向自己发出更大的挑战,报
名到河北区少年宫接受专业的声乐训练,这段经历使他受益匪浅。在初中,他第
一批加入中国共青团并连续三年获得市级突出进步生。
高中三年是最难的三年,也是他最为拼搏的三年。他几乎每天都要五点起床,
晚上一点以后才能睡觉。他知道,自己必须用别人两倍或者更多的时间学习才有
可能获胜。在最后的高考中,他以路华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外国语学院滨
海外事学院。谈及这段艰辛过程,他总轻描淡写,然而在成长中不断给予他帮助
的老师、同学,他却永远铭记于心。这三年,他用自己的坚强克服智力上的障碍;
这三年他用颤抖的双手握紧掌握命运的笔;这三年他的家人为他能够高考成功不
曾好好休息。高中的周瑞是不断成长的,不断进步的。他连续三年获得校、区优
秀学生干部、市级文明学生。去年,天津市河北区区长王秀文同志在全国助残日
期间到周瑞家中慰问,为了鼓励他和他的家人,送给他500元的慰问金,然而,
这个善良的孩子却将全部慰问金当场捐给汶川地震的重灾区。
》
2007年秋,周瑞同学走进了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的校园,开始了
他精彩而又璀璨的大学生涯。
当父母还在担心着他否能独立生活,当朋友们还在担忧他如何融于新的环境
时,他却给自己设立了更大的挑战——竞选管理系070701班班长。勤恳踏实的
他通过慷慨激情的演说顺利当选。加强班级体凝聚力成为他决心要改变的第一个
问题。
他慢慢摸索,细心观察,想办法联系其他班委,和每个宿舍长谈心。周瑞几
乎忘记自己还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走动尚且还不方便,常常拉着全班同学聚餐,
带领全班参与合唱比赛,组织同学参加临潮湖管理科学实训??病魔,在青春面
前显得不堪一击。只有回到宿舍,他才会露出倦意,露出痛苦。如今班级同学之
间已经从彼此陌生到互敬互爱,同学对待他也由质疑到全力配合。班内同学有一
句玩笑般的大实话“有苦难,找瑞哥!”。去年,班级内有一名同学因突发心脏病
离开大家,他临危不乱、妥善应对。他组织同学们在病危期间慰问、接待学生家
属、善后处理、开追悼会,给同学父母收集孩子最后的回忆??这些虽然都是不
曾抹去的工作,但总是不愿提起的怀念。今年他所带班级被评为“先进班级体”,
这对于他来说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学习上,他从不懈怠,从他眼中永远可以看得到对知识的渴望和永无休止的
追求。他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书,两年间已经完成数本读书笔记。收听新闻、阅
读报纸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两项活动,20年与病魔无休止的斗争已经让他养成不服输的精神。刻苦严谨的学风、踏实勤奋的态度让他在今年学年综合测评中成
绩名列年级第二。
社会实践方面,他积极参与院系举办的各类活动。演讲比赛、校园卡拉OK
大赛他屡获佳绩;大一下学期,他亲自参与、策划、创建管理系第一个社团——
管理新锐俱乐部,带领院系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参观企事业单位;暑假期间,他
走进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青少年学校的专职辅导员,成为社区老师们的得力助
手,将多年来回报社会、感恩奉献的志愿付诸实际行动。
由于各方面的出色表现,他于2008年5月被团组织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2009年5月27日被党组织吸纳为中共预备党员。
这时,他又涉及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残疾人体育。自幼,
体育一直是一个梦想,平时走路都困难,不停摔跤的他,如何去奔跑、跳跃?他
小学、初中甚至连体育课都没有上过,他常常看着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的身影
深深感叹。然而在大二时天津市残联招收残疾人运动员,他有幸入选并参加半个
月的封闭式训练。在教练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从走到开始奔跑,这个过程
的苦难,常人难以想象。起初,跑一圈都困难的他,常常会跑到呕吐不止,吃不
下东西。但是这一次,他依旧没有服输,吐完继续训练,再吐再跑??逐渐的,
他一次性可以跑五圈甚至八圈。从集训基地回到学校后,他也坚持按部就班训练,
每天至少要跑五公里。苦心人天不负,在第六届天津市残疾人运动会上,他以优
异的成绩获得了田径比赛中的一金一铜以及市级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体育上的
成绩使他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会将他打倒,只要去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病痛的磨难,让他铭记住很多人对他的关爱和包容。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
就埋下一个种子,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回报他人和社会,所以成为一名志
愿者是他多年的夙愿。
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大学生,他也要去完成多年的梦想。暑假期
间,他主动联系到所在社区和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去做志愿者。在福利院志愿者服
务期间,他接触很多与他有相同经历的孩子,这里的儿童大部分都是残疾孩子,
26%的孩子都是脑瘫患儿。他也把他的乐观和开朗带给孩子们,让他们重拾生活
信心。身入他们其中,他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活泼可爱。虽然他们失去很多,
但他们仍然很乐观,他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他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努力改
变我们能改变的,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他把自己的感
受进行总结,在服务期间他的一篇《感恩社会?回报他人》的文章入选天津市文
明办编制的《天津市志愿者心得》一书。近日周瑞同学被评为“感动校园”——
天津市大学生2009年度人物,随后作为十名入选人物突出代表参加天津人民广
播电台新闻频道节目录制,与听众一同分享个人成长经历。
学习上,他刻苦奋进,积少成多;工作中,他兢兢业业,踏实进取;活动中,
他积极创新,认真负责;社会实践中,他不忘报恩,奉献爱心??周瑞,用实际
行动证明自己。他常常用一句话激励自己:“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
来的辉煌。”
这首青春之歌,充满波折,一路艰辛。但却因为他的执着、他的坚强而显得
格外响亮。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给他的人生一个更大的舞台,我们坚
信这个倔强的男孩可以一步步走的更加坚定,更加顽强。他的青春之歌,会更加
动听,婉转,昂扬。
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
周瑞
2010年1月
作文五:《杨沫的《青春之歌》》800字
杨沫的《青春之歌》短评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坚持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上战场当红军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轻率的暴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等),有层次的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使人物身上因袭负担的沉重和自觉改造的坚决和盘托出,新旧思想的消长过程清晰可辨,反复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改掉阶级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非经长期的斗争锻炼和痛苦磨炼不可,就是入了党也不能停止这个磨炼的过程。正因为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才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具有较深的典型意义。人们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
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姓名:陈媛媛 学号:2011211373 学院:美术学院
作文六:《一曲动听的青春之歌》3300字
☆推荐理由
《山羊不吃天堂草》这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好马都是有点性子的。”这不仅是主人公明子的个性概括,更是不吃草的山羊的普遍性格。小说语言优美质朴,情节生动感人,作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着包括明子在内的农村人在贫穷面前的挣扎,以“天堂草”这一高贵而极具代表性的事物,暗示着主人公不可改变的善良、高洁的本性。品读小说,学会感动:我们感动于主人公的勤劳执著,动情于卑劣小人的自私贪婪,更会震撼于山羊面对天堂草时因拒绝而倒下的悲壮。阅读吧,小说教我们以判断,学会选择,学会坚守。小说也告诉我们: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怀着一份永远追求的梦想,不断向前,终会走向成功。
☆作家名片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作品被誉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这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春季强力推出的一套名家经典图书,包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沉淀多年的8部辉煌巨作,它们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书名:《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狗牙雨》。短篇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和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天瓢》《草房子》分别获中国作协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草房子》《青铜葵花》。
☆内容速读
贫穷的小豆村中许多人逐渐走出了困境,而主人公明子一家却依旧贫穷,房屋依然破旧,明子的父亲为了改变家里的现状,决定买一百只羊。可是由于村里其他人争相买羊,导致青草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羊啃得精光。不忍让羊吃庄稼的明子父亲决定和明子用大船将一百只羊赶到海边,希望借海边的草让羊继续生长。可是海边全是天堂草,一群饥饿的羊,面对一片长得高贵诱人的天堂草却不肯将头低下,它们想游过河的对岸去寻找生机,可是虚弱的身体不足以使它们寻找新的生机,无奈之下,只好回到河边继续忍受饥饿。若干天后,一只只羊壮烈地倒毙。由于生活所迫,小说主人公明子不得不远离故土,跟随师傅三和尚和师兄黑罐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谋生。原来三和尚凭手艺娶了妻子,但妻子因为家里太穷跟人跑了,这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在县城,他们以做木匠活为生,但三和尚不安于现状,他教唆两个徒弟去工地偷木料,明子不愿意去做贼,黑罐前两次侥幸运走木料,第三次被保安捉住了,三和尚却装作不知情,还狠狠踹了黑罐一脚……明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跟师傅出来后,凭着自己的灵性,他很快掌握了木匠手艺甚至超过了师傅。最后,出徒并独立支撑起门户。他敢爱敢恨,极富同情心:偶然遇到双腿残疾的紫薇,他主动帮助;鸭子是他的好朋友,明子把他从火坑中救了出来,让他又一次走上了正路;能坦然面对师傅的冷眼善心,敢于和师傅对抗、使脸色,最终使师傅屈服……他身上也有很多缺点:打架、花200多元钱买彩票、割断人家苹果车上的绳子等等,但这却把一个活生生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给表现了出来。作品透过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刻画了主人公心路的坎坷以及他们优劣并存的所作所为,让乡村人的朴实、憨厚、正直与少数人狭隘、猥琐、自私、贪婪的本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精段阅读
父亲弯腰拔了一株天堂草,在鼻子底下使劲地闻着。他知道,羊这种动物很爱干净,吃东西很讲究,如果一片草被小孩撒了尿或吐了唾沫,它就会掉头走开去的。可是他闻不出天堂草有什么异样的气味。他想:也许人的鼻子闻不出来吧?他很失望地望着那片好草。
太阳光灿烂无比,照得草滩一派华贵。
羊群仍然聚集在椾(jiān)树周围,阳光下,它们的背上闪着毛茸茸的金光。阳光使它们变得更加清瘦,宛如一匹匹刚刚出世的小马驹。它们少了羊的温柔,却多了马的英俊。
就在这如此美好的阳光下,又倒下去五只羊。
“我们把羊运走吧,离开这草滩。”明子对父亲说。
父亲摇了摇头:“来不及了。它们会全部死在船
上的。”
又一个夜晚。月色还是那么的好。羊群还是那么的恬静。面对死亡,这群羊表现出了可贵的节制。它们在椾树下,平心静气地去接受着随时都可能再也见不到的月亮。它们没有闭上眼睛,而用残存的生命观望着这即将见不到的夜色,聆听着万物的细语,它们似乎忘了饥饿。天空是那样的迷人,清风是那样的凉爽,湖水的波浪声又是那样的动听。它们全体都在静听大自然的呼吸。
“种不一样。”明子还记得那个船主的话。
深夜,明子醒来了。他走出窝棚向椾树下望去,发现羊群不见了,只有那棵椾树还那样挺在那儿。他立即回头叫父亲,说:“羊没有了!”
父亲立即起来。
这时,它们隐隐约约地听到水声,掉过头去看时,只见大木船旁的水面上,有无数的白点在游动。他们立即跑过去看,只见羊全在水里。此刻,它们离岸已有二十米远。但脑袋全冲着岸边:它们本想离开草滩,游出去一段路后,大概觉得不可能游过去,便只好又掉转头来。
它们游着,仿佛起了大风,水上有了白色的浪头。
明子和父亲默默地站立在水边,等着它们。
它们游动得极缓慢,有几只落后得很远,还有几只,随了风向和流向在朝旁边飘去。看来,它们在水上结束了生命。它们陆陆续续地爬上岸来,还有几只实在没有力气了,不想在挣扎了。明子就走进水里,游到它们身旁,将它们一只一只地接回岸上。它们水淋淋的,在夜风里直打哆嗦。有几只支撑不住,跌倒了。
“还把它们赶到椾树下吧。”父亲说。
明子去赶它们时,只有二分之一了,其余的一半,都在拂晓前相继倒毙在草滩上。
父亲的脊梁仿佛一下子折断了,将背佝偻着,目光变得有点呆滞。
当天傍晚,这群羊又接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当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风从远处芦滩上横扫过来,把几棵椾树吹弯了腰,仿佛一把巨手按住了它们的脑袋。草被一次又一次地压趴。小蓝花在风中不住地摇晃和打战。羊群紧紧聚拢在一起,抵抗着暴风雨的袭击。
透过雨幕,明子见到又有几只羊倒下了,那情形像石灰墙被雨水浸坏了,那石灰一大块一大块地剥落
下来。
明子和父亲不再焦躁,也不再悲伤。
雨后的草滩更是绿汪汪的一片,新鲜至极。草叶和蓝花上都坠着晶莹的水珠。草滩上的空气湿润而清新。晚上,满天星斗,月亮更亮更纯净。
明子和父亲放弃了努力,也不再抱任何希望。他们在静静地等待结局。
两天后,当夕阳沉坠在草滩尽头时,除了黑点儿还站立在椾树下,整个羊群都倒下了。草滩上,是一大片安静而神圣的白色。
当明子看到羊死亡的姿态时,他再次想起船主的话:“种不一样。”这群羊死去的姿态,没有一只让人觉得难看的。它们没有使人想起死尸的形象。它们或侧卧着,或屈着前腿伏着,温柔,安静,没有苦痛,像是在做一场梦。
夕阳的余晖,在它们身上撒了一层玫瑰红色。
椾树的树冠茂盛地扩展着,仿佛要给脚下那些死去的生灵造一个华盖。
几枝小蓝花,在几只羊的身边无声无息地开放着。它使这种死亡变得忧伤而圣洁。
无以复加的静寂。
唯一的声音,就是父亲的声音:“不该自己吃的东西,自然就不能吃,也不肯吃。这些畜牲也许是有理的。”
夕阳越发地大,也越发地红。它庄严地停在地面上。
椾树下的黑点儿,站在夕阳里,并且头冲夕阳,像一尊雕像。
明子小心翼翼地走过死亡的羊群,一直走到黑点儿身边。他伸出手去,想抚摸一下它。当他的手一碰到它时,它就倒下了。
明子低垂下脑袋……
赏析:
不是所有的草,羊都会吃。天堂草高洁华贵,山羊在天堂草面前坚守着自己的本分。选文两次提到船主说的话“种不一样”,是不是就预示着后来在天堂草面前羊的“软弱”?或许,在明子父子的眼里,天堂草与普通的草一般无二,可在山羊的眼里,天堂草高贵至极,只有膜拜而不可食用。明子父子心底的疑问越来越强烈: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山羊为何不吃天堂草呢?此时,明子父子面临着巨大的痛苦:羊即将全部倒下。山羊的拒绝,昭示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坚守,是一种美。山羊以其乖巧、执著、不屈的姿态屹立在草滩边,即使死去,也姿态雍容。品读这段文字,既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法,也可从纯美的画面上领略山羊的傲骨。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借由明子父子面对山羊的无奈一点点展示出来。
作文七:《乔墩的路桥青春之歌》5900字
2007年6月12日,一些特别的短信出现在参加重庆中考的36万考生的语文试卷上,题目要求考生参照短信作品,以展现重庆或反映直辖以来的变化为内容,用一句简练优美的话赞美重庆,分值为4分。
看到这个考题,许多考生都笑了,因为这些赞美重庆的短信是重庆某报从3000多市民“一语评重庆”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即便埋头读书的学生,也曾和家人一起仄足其间。
“山水灵动之城,美丽时尚之都”、“直辖十年三大变化:路短了,人亲了,离全面小康更近了”……
“路短了”?――重庆城市大了,路却短了?对,因为路好,舒适、便捷、路边景观又美不胜收,即便乡间公路,也平坦安逸,故而,人人都感到“路短了”。这朴实无华的三个字,实在是对重庆公路建设者们的赞美与褒奖!这三个字,比任何一种奖励的分量都重!
这三个字让我紧紧联系起了一个人。他,就是重庆市公路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乔墩。
开篇:乔墩其人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乔墩,就谐音那个中流砥柱的“桥墩”。桥墩,是一座桥的基石和魂灵。
如果说,一个人的姓名与他的人生命运有着密切联系的话,那么,乔墩可说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或许,冥冥之中,父母在给他命名时,就已昭示了他一生的轨迹。
乔墩从事路桥研究和设计11个年头,后来搞起公路行业管理。23载春夏秋冬,他与道路桥梁为伴,几乎将他青春的全部,无怨无悔地拱手交给了他所钟情与追求的路桥建设与管养事业。
他是60年代生人。那个年代,在中国是所谓“大风大浪”中出生的一代。他们这一代人咀嚼了太多的历史的沉重,又肩负了许多的历史负担,却错失了青春,迷茫了人生,因而,被称为严重“贫血的一代”。
然而,乔墩并不尴尬。60年代,成就了乔墩,他坚忍而充满毅力。
80年代初,乔墩考取重庆交通学院。其后,乔墩作为四川省重庆市的唯一被选拔的学业代表,被团中央选派到日本研修路桥专业。完成学业后,他怀揣一颗炽热的心回来报效祖国,参与了当年“虎门大桥”等桥梁尖端修建,成为桥梁建设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2007年5月8日,乔墩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四青年奖章”。
上篇:一颗桥梁建设的新星是怎样升起的
1964年,七月流火,贫瘠的中原大地被太阳晒得滚烫。在河南平顶山市叶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一个胖小子的哇哇啼哭,给乔家庭院里带来了甘霖般的雨意。
乔墩父亲是一个建设行业的普通管理人员,他给儿子取名“乔墩”,是期望着儿子长大成才,像默默无闻的“桥墩”一样,支撑着桥梁路面,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寓意着儿子为人敦厚、敦实,就像一座木墩子、石墩子一样,朴实无华,从而一生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乔墩没有让父母失望,他像乡间的一根修竹,挺拔地生长。小学一至四年级,乔墩各门成绩优异,秀出于林,鹤立鸡群,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赏。
其后,乔墩随父到了贵州。确切地说,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贵州度过的。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断不了乔墩放飞的梦想,波涛汹涌的江水,挡不住乔墩要走出大山的壮志。他决定遵照父亲的循循善诱,报考重庆交通学院道桥系,续写父辈不能实现的宏伟理想。
一番努力,他如愿走进了理想中的院校。4年的大学生活,青春浩荡,激情飞扬,无不充满着玫瑰色的憧憬与幻想。然而,乔墩骨子里却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重庆的坡沟峁梁,让他脚板吃尽了苦头,更让他体会到重庆人因交通不便所带来的艰辛。要改变这种现状,逢山辟路,遇河架桥,这是他这个以后的交通人天经地义的职责。如此,他常常一人独坐在朝天门码头冥思苦索,又时常踽踽一人在长江大桥和嘉陵江大桥上伫立思想。他在琢磨重庆未来的桥梁建设;他在想像重庆未来的道路建设;他在想象如何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辉煌的理想变成铁定的现实。
当乔墩高唱着毕业歌,走出放飞青春的大学校门。这位桥梁专业的高材生,便一头扎进秦皇岛,参加在那里的“丙丁码头立交桥”设计和修建。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秦皇岛丙丁码头立交桥,是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乔墩有幸被抽派参加这样宏大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自然是对他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锤炼,也是他在路桥人生的一个质的起点和飞跃。
乔墩所在的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寄厚望于他,临行前,所领导设宴为他饯行。两杯酒下肚,乔墩面红耳赤。领导们深情地说:“小乔,你是刚分来的大学生,年轻有为,参加这种大规模的立交桥建设,是你的光荣,更是我们研究所的光荣。任务重,责任大,你一定要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次任务。回来,我们为你庆功。”乔墩坚信地点了点头,心里说,领导们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不辱使命凯旋而归的。
在秦皇岛,乔墩一呆就是一年多。他埋头苦干,把自己交给了秦皇岛,交给了他热爱的路桥事业。孤灯独对,日日以图纸为伴,又彻夜埋头资料堆。抽空还得去施工现场去论证。苦,是无以言说的;难,也是无以言说的。还有那“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寂寞。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乔墩无疑是一个强者,一年多的挑灯夜战,乔墩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拿下了工程所交给他的设计任务。
在此,乔墩十分感激一个人。他就是重庆长江大桥施工负责人、归国华侨许万春先生。他是中国桥梁界学富五车的专家,虽德高望众,却为人谦和,平易近人,给了乔墩许多学术上启发与指点。他忘不了在秦皇岛的那些日日夜夜,在机器轰鸣紧锣密鼓的施工现场,在五花八门纵横交错的图纸面前,乔墩都得到了他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更重要的是,乔墩学到了许万春老师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对工作的严谨态度。他的表率作用,更深深影响和感染着乔墩,以至于成为乔墩引以为荣、没齿难忘的良师益友。
1989年4月,他被团中央抽派到日本深造。那时,重庆还隶属于四川省管辖,在偌大的四川省选派一位青年学者去日本深造,这名额恰恰落到了乔墩头上。乔墩十分感激团中央的知遇之恩,让他这颗埋在大西南深山峻岭里的璞玉重见天日,得以受到大匠的雕琢。
在日本学习期间,乔墩最牵挂的人,就是他新婚燕尔的妻子漆明玉。
重庆姑娘漆明玉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双眸似漆,美丽如玉。她当时是武警医院的一名护士。有一天,乔墩去武警医院看望生病的同事,遇上值班的护士漆明玉
坚决阻止不让中午探视。乔墩无奈,软磨硬泡,漆明玉就是不准。性急之下,乔墩和她吵了起来。此时的漆明玉微微一笑。恰恰这一笑,让乔墩春心萌动,他被她的美丽容貌和认真工作的态度而感动。此后,他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有时就为了多看她一眼,中午的时候悄悄溜进病房说几句话,便跑回办公室。
有一天,乔墩风风火火又来了。漆明玉取下口罩对他说:“快走,今天首长到病房来检查。”乔墩说:“我今天要去办理手续,去日本学习。”漆明玉放下手中的注射器,惊喜交加,一下子居然泪水涌了上来。千言万语,一时凝噎,她哽咽着说:“我现在就请假去。我陪你办手续。”乔墩拦住了她,说:“不用,你上班,我自己就行了!”漆明玉说:“不,我一定得陪你去!”说着,她竟“哇”地一声哭出声来。她是喜极而涕,是为自己心爱的人的成功而高兴。
人,是缺不了爱情的,爱情是生活的诗歌和太阳。之后,他们一个在东京,一个在重庆,每到夜阑人静,他和她都不约而同地在心里为对方馨香祷祝,祈福平安,又各自学业有成。每次通话,乔墩第一句话总是“我真想你,还有重庆的火锅!”漆明玉却只有一句:“我只想你!”
中篇:要做就做中国桥梁交通建设的脊梁
一生中最难忘的东西都可以合去,但最难忘的记忆却永远割合不去。广东虎门跨海大桥的修建,已刻骨铭心地镶嵌在乔墩的记忆里。是的,乔墩很少向人提及这段值得骄傲的经历,也很少人知道虎门跨海大桥的修建与乔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施工技术的主设计师的乔墩,虎门跨海大桥倾注着他的才华和心血,更凝结着他的青春生命。有时,他静下心来,也会为这部大作品,而惊叹于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992年,乔墩28岁。当修建广东虎门大桥的施工技术咨询合同摆在乔墩面前时,他踌躇满志,胸有成竹。中国不是日本,当时的中国还处于不发达的经济初萌状态。在桥梁建设方面,更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有些方面几乎还是空白,而那个时候的日本,在大跨度钢桥、混泥土桥、拱桥等等,已遥遥领先,处于世界桥梁建设界的前列。我们在人力、财力、还有科技水平上,远远无法与日本相比。
起初,广东也怀疑咱们中国自己人的技术力量,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仅出资4万元做施工技术方案。虽是杯水之薪,乔墩还是决定拿下方案。乔墩所在的重庆公路研究所与广东出资方在1992年12月签订了协议,协议要求在春节后即完成设计方案。
1993年的春节前后,乔墩仿佛置身于无人世界,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设计图”。他吃住在办公室,数据分析、数据论证、数据验算、勾画草图小样。乔墩从力学、结构学等多角度全方位运筹帷幄,大胆创新构想,科学计算核准,终于在大年初二上午完成了整体构思,并创作出了初稿。
大年初四,广东方面浩浩荡荡一帮人住进了重庆。乔墩有根有据地作了近3个小时的汇报。因为“主缆索股悬索桥生命线”现场制作这一大胆构想,在国内当属首例,一时间引起不少桥梁专家的争议。当时,日本的这种桥梁一次吊装能力是4000吨,而国内记录最重仅能悬吊500吨,我们无法达到这个条件。乔墩不愧为受过老子学说滋养,因而“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治,提出“托”而不吊,实际上是托吊并举。日本采用的是工厂制作,乔墩提出“现场制作”,“直接拖拉”。这一方案,得到了日本、丹麦等国家桥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乔墩“用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
从1993年到1996年,乔墩在酷署严寒的工棚里度过了整整三年光阴。我无法想象他在这三年里克服了多少困难而昂首挺胸走过来的酸涩过程。但有一点,我可以想象的到,那就是乔墩矢志不移的自信,一种男子汉愈挫愈勇、激流勇进的品格,在鼓舞着他、支撑着他,以至走到成功的彼岸。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普天同庆之际,全长15公里的虎门大桥终于如愿以偿地巍然耸立在广东省虎门镇,一桥飞架,气势如虹,大气磅礴。
完成了虎门大桥后,乔墩回到了重庆研究所,又开始了基础研究。由他牵头建设了“桥梁动力实验室”,“环形道路试验室”,“国家客车实验室”,“隧道实体实验室”。而与此同时,在全国,在重庆,他继续参与了一大批桥梁建设的设计和咨询检测。
好一个乔墩,其不愧桥梁交通建设的脊梁!
下篇:走上领导岗位还是为了重庆的山山水水
2003年,乔墩被调到了重庆市公路局,走上了领导岗位。年富力强的乔墩走上领导岗位后,出色的管理才能得到了施展和发挥。
他的视线从城市转向了乡村,那儿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和连绵不断的山野、河流。天地宽阔了,视野开阔了,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的责任也随之加重。乔墩是扛过压力的,他肩膀承受过压力与重量,想来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他。
身份也转变了。过去只是个科技人员,工作性质单纯,他只管搞好业务就行。现在不同了,他是个管理者,是个副厅级大局的“持牛耳者”。不说日理万机,但机关和基层的事,事无巨细,都要他一一过问,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
还有学术业务上的事。当代桥梁建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可谓三天不学习,就有落伍之虞。他不想当一个外行管理者,当领导,懂技术才是硬道理。因而,2004年4月取得重庆交通大学工商硕士后,又坚持在2006年6月完成了重庆大学MBA的学习,并考取重庆大学博士,并被评为“重庆市首届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在全国公路政研会17届年会上,他撰写的论文《试论如何构建党内和谐》被评为一等奖。
可以说,乔墩是个自己到处找累的人。别的不说,单从他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从2003年至2006年的三年时间内,乔墩就主持了危桥、危隧道工程改造160多座。潼南涪江大桥、壁山人民大桥、彭水高谷大桥等一系列遍布全市危桥的改建,乔墩亲临现场指挥作战。城口、巫溪、秀山等这些远离重庆的城区,乔墩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多天。
公路局,说到底,农村公路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按照重庆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村推进,万村示范”的目标,市公路局对全市100个示范村、900个推进村公路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整理汇总。乔墩负责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对农村公路的支持落到实处。因此,农村公路建设也最让乔墩这个当家人牵肠挂肚。不是怕修路之苦,公路局吃的就是修路架桥的饭。问题在于要修路,也想修路,乐意修路,可关键在一个字:钱。没钱也要修路,巧媳妇要为无米之炊,你说能不难嘛!
为了钱,修路的钱,架桥的钱,乔墩绞尽脑汁,挖窟窿打洞地解决这一问题。他亲自协调资金来源,他亲自到乡、村做工作,磨破嘴皮子,鼓动大家积极参加公路建设。去有些不通车的乡村,他就安步当车地走山路、钻山沟,碰上雨雪天,他就走雪趟泥,也不知跑过多少山村与乡镇。截止到2006年,乡村公路新建设23000多公里农村公路。乡镇通畅率、建制村通达率和通畅率达58%和20.5%。
2007年3月8日,****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给重庆的发展导航定向: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的期望,把重庆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标杆上。尤其是将重庆列为全国城乡统筹试点直辖市,更为重庆城乡的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方向。从“城乡统筹”大局考虑,乡镇公路建设无疑是个重头戏。对此,作为市公路局局长乔墩感到了新的责任与压力,当然,他也看清工作发展的方向,那就是为重庆的“城乡统筹”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乔墩的追求永无止境,就像他有永远修不完的路,走不完的路。
长江和嘉陵江像两只巨大的臂膀,拥抱着重庆这个世界最大的山水内陆城市。当重庆张开双手接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文时,她不仅接过了自身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接过了为中西部城乡发展提供范本的重大使命。
无疑,乔墩也是这个范本的提供者之一,我相信乔墩会有一个精彩的答卷。
(作者简介:巴一,本名巴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系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青联常委。曾获第二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多部,并有话剧及电视剧作品获奖。)
文字编辑:刘之昆
作文八:《特勤班长的青春之歌》1800字
特勤班长的青春之歌
金春明的领导和战友都说,春明是一个感恩的人,他以实际行动回报着乡亲、回报着社会、回报着党和部队的培育。
我要回报那些对我有恩的人
,,,,年,,月,金春明出生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金春明,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承受不住生活重担的母亲改嫁他乡,可怜的妹妹也被送了人。
是姑姑收养了他。春明,,岁那年,姑父患中风半身瘫痪,春明成了家中惟一的男劳力。打柴、种地、做家务,幼小的春明饱尝生活艰辛。初中刚毕业,他就不得不放弃学业,四处打工补贴家用。
善良的乡亲们怕他吃不饱、穿不暖,东家给他一顿饭,西家送他一身衣。金春明从小就懂得给帮他一衣一饭的恩人们挑上一担水,劈上一捆柴。直到,,,,年,接兵的同志来到山村。
当年的接兵干部金镖回忆道,当时一看到一米六出头、,,
公斤不到的金春明,心里立马投了反对票。后来,乡人武部长领着春明找上门,让他挽起裤腿,露出长年奔走山路练就的大腿肌肉,说:这孩子仁义,送他当兵是全村乡亲的愿望~听说孤儿不能从军,村会计马上答应认春明做干儿子。
部队破例收下了金春明。春明临行前,乡亲们七拼八凑了,,,,元钱,硬塞到他手里,让他补补身体。
乡亲们的恩情,深深烙在金春明的脑海里,给乡亲们争气、回报乡亲们是他心中抹不去的念头。
我要回报社会,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深情厚爱,回报那些对我有恩的人。金春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到了我该帮助别人的时候了
金春明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人生虽然困难重重,但我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到了我该帮助别人的时候了,像在我幼小时,曾经帮助和支持、关心过我的人那样,永远做个好心人。
,,,,年,,月,金春明获得全国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十佳技术能手称号,本溪市公安局和本溪支队共奖励了他,万元。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的金春明一宿没睡觉,第二天,他找到支队领导,要求把,万元捐出来。他说:一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就想把钱捐给那些贫困失学的孩子,希望这微薄的资金能够帮助他们。
支队官兵被感动了,大家慷慨解囊,又捐款,万多元。,,,,年,月,日,春明爱心助学奖学金由本溪消防支队和共青团本溪市委共同发起设立。
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李盈是受资助者之一。父母双亡的李盈,与年过花甲的姥姥、姥爷相依为命,靠每月,,多元补助和,亩旱田维持生计。金春明获悉后,将,,,,元钱送到李盈手里,也和她结下了一段感人的兄妹情缘。
金春明经常抽时间到学校去看望妹妹,李盈也时常来中队看望哥哥。,,,,年,李盈被沈阳师范大学录取,金春明等人驱车,,公里,将,,,,元送到李盈家。冬天怕李盈冷,金春明还让妻子织了一条围巾,专门送到沈阳。
在本溪,许多人都能说出金春明的助学故事,李盈、曹雪、张雪、李青、赵文
金春明感动了本溪人~得知金春明的故事后,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人纷纷解囊。如今,春明爱心助学奖学金已筹集资金,,多万元,资助了,,名特困家庭学生。
你是新时代的雷锋~
,,,,年,月,,日,宋瑞英老人握着金春明的手走了
宋瑞英家住明山区消防街消防社区,孙子不幸夭折,患脑瘤的儿子,,,,年去世。老人常年独居,平日里靠捡破烂、糊火柴盒艰难度日。
金春明把宋瑞英老人当亲奶奶。入伍第二年起,他就为老人买煤、劈柴、洗衣服、打扫房屋,,年来从不间断。一入冬,他便买来塑料布把老人家的窗户封上,又买来厚棉被和电褥子。在他的带动下,特勤中队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老人逢人便夸:他们比亲孙子还强~
高台子镇养老院的老人们提起金春明就竖大拇指。金春明经常为这里的老人们洗衣服,打扫卫生,逢年过节还送去米、面、水果等。
本溪市朝鲜族中学得知金春明是一名朝鲜族战士,便请他做校外辅导员。金春明经常到校作报告,给学生教授防火、逃生自救等常识。
与战友外出,金春明帮情急的银行员工堵上漏水的水阀;归队路上,他帮进不了屋的大妈取出房间钥匙金春明所到之处,人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温暖和热心~
在本溪,金春明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看了金春明的报道,辽宁省阜新市矿务局医院的曹李梅给金春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有一种想写点东西的感觉,但提起笔又不知道该写什么。不过我要对你说,你是新时代的雷锋~
作文九:《青春之歌的读后感》1500字
《青春之歌》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了《青春之歌》.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觉得描写革命年代的书应该是枯燥的。可是书中富有个性的人物,纷纭的生活场景,自然的语言,让我开始读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1(青春之歌解题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
1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青春之歌,顾名思义,就是谱写青春的华彩乐章。这本书,不仅写了林道静从少女变成共产党员的青春历程,也写了类似白丽萍这样醉生梦死,碌碌无为的青春等等。
2(林道静的青春
林道静曾经也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对革命有着朦胧的幻想。在第一次看到海时,她只注意到了海的美丽,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而没想到脚夫这类贫困人民的艰苦生活。她的初恋是余永泽,他们在海边相识,相知,相爱,也预示了他们爱情没有经过现实的考验。果然当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了。余永泽是一个旧知识份子。但对世情的认可和安顺,使得他不可能与道静一同走上革命的道路。两人的分道扬镳,似乎在一开始便是注定了的。每当余永泽面对倔强,执拗反抗的林道静时,他总是不做声,即可看出两者心理世界的巨大差异。之后她碰到了另外一位,同样的北大学生、革命青年卢嘉川.从初始的启蒙到重逢的开导,林道静对于革命,对于共产党,对于所处的社会形势等等一切理解,卢嘉川都可说功不可没。可是,江华的出现,才真正的、更实际的点醒林道静,要接近农民、了解农村。革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所以江华可以说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在林道静生命里出现的三个不同的英雄,也未尝不标志着林道静思想历程的三次转变: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向党靠拢的申请共产党的积极分子,再到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共产党员。 “无穷尽的人流,鲜明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在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前进??”这样的结局写出了这次游行的成功,预示了中国革命不断地前进,直至最后胜利的曙光。
3.读后感想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也恰恰契合了林道静的信念。她把她的青春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一开始她处于懵懂的状态,可是慢慢她积累了革命的经验,经过了乡下,狱中的种种考验,最后变成北大革命游行运动的组织者。从林道静身上,我读出了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不要怕眼前的困难,孟子说的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礼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说尽管这条路可能很艰难,可是我们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
1 选自百度百科
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胜利总会到来。我们作为学生,作为
一个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上的责任不但来自自身的要求,还来自社会未来对我
们的期待,所以我们要努力写好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不让青春留下遗憾。
作文十:《鹦哥岭上的青春之歌》10200字
编者按: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27名鹦哥岭大学生用自己的人生抉择给予了精彩的回答。5年前,27名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海南内陆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他们致力于保护区重建,他们帮扶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克服偏见功利思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倾其所学所知,奉献美好青春,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合着铿锵的节拍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27名大学生用自己的奋斗历程向我们展示出当代有为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在全国上下庆祝十八大的日子里,本期“光荣与梦想”专栏将这批年轻人的故事展示给广大读者,希望这种“鹦哥岭精神”能够激励更多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脚踏实地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谱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恢宏篇章。 有山的地方,就有歌声缭绕。歌声,就犹如云雾,与青山绿水相伴而生。遥望鹦哥岭,满目青碧,你听到了那大山深处温婉多情的歌声了吗?那是由27名年轻人用青春唱出的时代歌声。那歌声如漫天飞舞的蝴蝶,萌发着我们的想象与诗情;那歌声如一棵历经百年的大树,在岁月风霜中见到了大山的深情!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部,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五市县,是海南陆地面积最大的保护区,主峰鹦哥岭海拔1812米,是海南岛第二高峰。 保护区2004年成立之初,其实只是挂着一个空名,没有工作人员。随着工作的深入,招聘各类人才,对鹦哥岭展开深入的研究和保护,是迫在眉睫的事情。2007年,鹦哥岭的公开招聘书,引来了一批志存高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激情、活力和创新,带给了一座青山绵延不绝的新希望。最初到来的几名大学生,或许没有想到,他们能在这个偏远而落后的地方扎根那么久;他们也没意识到,他们不知不觉地,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这个选择,使得他们的青春历程,感动了无数人。 刘磊、王合升、李之龙、王云鹏、许碧果这几个首批报到的年轻人,来自不同学校和专业背景,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的心充满赤诚,热情洋溢,他们都愿意抛弃城市的风光浮华,走进原始森林里,静听风声与鸟鸣,遍览大树与杂草,感受自然的天籁。在鹦哥岭的几年中,他们历经无数挫折与挣扎,也感受无数欢喜与悲戚,不知不觉间,他们和鹦哥岭已经血脉相连,他们用自己的激情谱写了独特的青春之歌。 鹦哥岭迎来的年轻人 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2月21日,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正式在白沙县牙叉镇办公。这个保护区陆地面积50464公顷,区内分布着完整垂直的谱带,在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上独占鳌头。 南渡江是海南第一大河、昌化江是海南第二大河,而这两条滋养了海南省数百万人的母亲河的源头,就是鹦哥岭。即使对很多海南人来说,要在海南岛地图上指出鹦哥岭的位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并不清楚,这个琼岛的水塔,除了用两条流淌的血脉给予生命的滋养,那茂密的山林之间,还隐藏着多少惊世的宝藏。 从地理位置上来观察,鹦哥岭保护区是海南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是海南岛的生态核心,其森林与地形地貌一道影响着全岛的气候。热带雨林是地球的肺,提供氧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热带雨林中千奇百态的各种生物,则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环环相扣,一只鸟的丧亡、一棵树的砍倒、一棵草的拔起,都有可能让生物链缺掉一环,发生紊乱。鹦哥岭的热带雨林的完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南渡江、昌化江的水质甚至流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7年,27名大学生来到了鹦哥岭,其中有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毕业生,他们是由海南省林业局面向全国高校招募来的。沉寂多年的鹦哥岭从此热闹起来。 现在已经是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的刘磊是陕西西安人,2007年7月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当年他下飞机,坐汽车,走完平路走山路,来到了鹦哥岭。尽管拐弯抹角的盘山路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跳出嗓子眼,可山路两边青翠欲滴的层峦叠嶂着实让人兴奋。 带着对青翠山林的喜爱和兴奋来到鹦哥岭的年轻人,马上就遇到了第一个困难。 “同学们,咱们站里租了两间民房,女的一间,男的一间。”听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首任老站长周亚东这么一说,同来报到的10名大学生全傻了。周亚东把他们带到山脚下一排破旧的平房前。屋里两排木板,上面铺着草席。“这就是家?”几个人几乎同一时间喊出。 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的许碧果,是走进鹦哥岭保护区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屋子三面封闭,只有一面墙开了一扇小窗,夏天非常闷热,又没有空调和风扇,男生们睡觉都开着门。”第一批来鹦哥岭保护区的大学生有10多名,再加上站里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是爷们儿,就我一个小姑娘,吃喝拉撒都是共用的空间,觉得非常不方便。 许碧果告诉记者:“其实,学习园艺专业的我,按理说更应该选择在城市里工作,那才会有我的用武之地,发挥我的专长。当初选择鹦哥岭时,觉得自己年轻,可以先按喜好来选择工作,以后还可以再调整。没想到5年下来,我在鹦哥岭扎下了根,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廖常乐,湖南株洲人,今年28岁,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鹦哥岭见证了他和王慧颖的爱情。 “我自小就喜欢森林,向往大自然,喜欢森林冒险和野生动植物。我能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可以说是爱情的力量把我引到这里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到我校招聘,通过初步了解,我决定放弃在广西林科院工作的机会,和王慧颖来鹦哥岭工作,一起做我们喜欢的工作,一起开启我们自己的事业。在鹦哥岭几年的相知相伴中,我们一起感受吃苦的幸福,一起分享追求共同事业的快乐。” “你是为爱情而来,好让人羡慕,再苦你有精神安慰,而我还没谈男朋友,本来想得好天真,绿水青山中有白马王子,可来这里一看,荒山野岭的,到哪找男朋友去呀!”从山西来的黄娟说起初到鹦哥岭时的感受,至今眼角仍闪动着泪花。 的确,这群大学生选择了鹦哥岭,就是选择了寂寞,选择了奉献。这里距最近的白沙县城30公里,而身为国家贫困县的白沙,当时既没有文化设施,也没有像样的商店,即使下山逛逛,又能有什么精神享受呢? “孩子们,这周围有6个乡镇,都是黎苗村寨,共有103个自然村,18000多人。这里的黎苗兄弟说是以种田为生,实际上就是种些橡胶,靠山吃山,打猎、砍伐……你们来任务重啊!在关爱森林的同时,还要想法帮这里的百姓致富!” 周亚东的一席话,像重锤一样敲击着大家。霎时,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刚才还纷乱的心绪一下子安定了。“我们不能让鹦哥岭失望!”大家不约而同地喊出声。从这一天起,鹦哥岭有了歌声。这歌声铿锵有力,这歌声真情无限。这支发自心底的歌开启了这群年轻人新的人生。 战难关 奉献鹦哥岭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很寂寞的,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作为。青春只有一次,鹦哥岭只有一个,27名大学生把青春和鹦哥岭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他们用5年的坚守,勤劳和智慧,换来鹦哥岭上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而鹦哥岭青年团队却这样认为:鹦哥岭的条件虽然艰苦,但鹦哥岭是一个山岭动植物自然宝库,我们在艰苦中体验着幸福。 鹦哥岭保护区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保护区和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有维管束植物2209种,脊椎动物431种。保护区有专职管护人员201人,周边有6个乡镇,一万八千多黎苗群众,要做好管护工作实属不易。 在海南鹦哥岭保护区开展工作,多数来自外省的年轻人要面临三个困难:一是不懂海南话,与当地人交流成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想法。二是海南清淡的饮食,北方人很难适应。三是不适应海南热带炎热的气候。 “我在保护区工作主要是负责资源调查与科学研究。不得不说,保护区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每次进行科学考察时,经常要负重30斤的行李爬山调查,这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而且在山路上经常会受到蚂蝗、蚊虫、毒蛇的“照顾”,特别是雨季到来的时候,蚂蝗常常令人防不胜防。有一次经过放牛坡的时候,一只脚上二三十只蚂蝗,被咬得满腿是血。” 海南雨季,下午往往会下一场暴雨,廖常乐在上山考察时,常常会被大雨淋得全身湿透。由于下雨水位上涨,过河时水都要淹到胸前位置。在对鹦哥岭树蛙进行调查的时候,为了弄清楚它的生物学特点,他们在海拔1750m的水潭边驻点,一呆就是5天。高海拔地区湿度大、温度低,每当下雨的时候,睡垫睡袋都是湿的,感觉就像睡在水里,晚上常常被冻醒。 “我们家是平原地区,从小到大都没有行走山路和河道的经历,刚来时每次带护林员上山巡护小班时我总要摔很多跤,但是我是个不服输的人,只要我带队我肯定走在最前面,每次摔倒都很快爬起来。在森林中行走,先要过蚂蟥关,只有闯过蚂蟥关,我才有资本进入到这片热带雨林之中。” 刘磊说。 王和升是云南农业大学昆虫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初创的保护区,鹦哥岭生活的艰苦和工作条件的简陋。虽然他住的是破旧的平房,但生活的艰苦根本阻挡不了亲身触摸深山密林里众多珍贵物种的狂喜。 有一次,王和升独自去做昆虫调查,突然,树梢上盘绕着一条毒蛇正冷冷地盯着他。王和升停住脚步,站着一动不动,以免惊扰它,僵持了足有60秒,毒蛇才慢慢离去。直到这时,王和升才发现两腿已经疼痛难忍,原来两条腿上已经布满了蚂蟥。他狼狈不堪地一边用树枝使劲地驱赶着蚂蟥,一边狂奔着逃离了危险的现场。 “虽然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但我却从中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事业的快乐:我收集到众多的动植物科研数据,发现了斑蝶群居越冬,发现了淡水水母,发现了绯胸鹦鹉。每次发现一个新物种,都能让我欣喜若狂,这种快乐难以言表,只能用‘无与伦比’这4个字来形容。” 王和升兴奋地说。 到底鹦哥岭有多少种植物?有多少种脊椎动物?鹦哥岭有没有动植物科学新种和我国新记录种?这是摆在大学生们面前最直接的课题,也是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要完成的首要工作。 没有比发现科学新种更令人兴奋的了。廖常乐是发现鹦哥岭树蛙的第一人。那天,他在山上采集标本,忽然听到水洼子里有怪叫声,细听,叫声却没了。他转身要走,怪叫声又出现了。索性他不动了,站着静静等候。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动静。第二天、第三天,廖常乐多次来到这个水洼子旁,均毫无收获。直到第4天,他忽然在石头板下面发现一只青蛙模样的小东西。“是树蛙!”廖常乐欢喜得喊出声。他急忙把那小东西抓到手心里,连行李都顾不上扛,雀跃般地往山下跑。原来,他在中南林业大学读研时就从资料中见到过树蛙,想不到在鹦哥岭让自己找到了。从此,廖常乐对蛙类的观察记录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 如果说上山作业风餐露宿,蚊虫叮咬充满艰辛,那么因山路崎岖天气无常造成的迷路更令人恐怖。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的黎族小伙王云鹏就赶上一次这样的惊险。一次他进山记录植物物种,赶上山洪暴发,不一会儿,水没过他的胸。他整整在水里趟了6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走到高处,突然雾气蒙蒙,辨不出方向,他的鞋又陷进泥潭里,他索性光脚走,没走多一会,脚底板疼痛难忍,原来,粗沙烂石把脚划破了。他急中生智,把头上的草帽撕成片,绑在两脚上,整整走了一夜,终于摸索着回到了住地。大家一看,王云鹏简直成了泥人。而他的嘴里衔着那个珍贵的记录本。 经过4年多努力,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终于有了自己的“档案馆”。27名大学生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25种。记录到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灰孔雀雉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5种。记录到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还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 交朋友 招募护林员 天人合一,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完美和谐。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延续我们的生命。鹦哥岭青年团队不仅仅以实际行动诠释这崇高的理念,还用沧海一粟的力量和真诚打动了一片海洋,似春风细雨,将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的理念传播到鹦哥岭村民的生活当中。 “放火烧山种稻子,拿起鸟铳打野味,砍下大树换票子”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于鹦哥岭周边。由于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长期存在,当地百姓抱着靠山吃山的理念,向鹦哥岭索要木材,很多树木因此而被砍倒;向鹦哥岭索要食物,很多兽禽因而被端上饭桌。就在二三十年前,山上野猪极多,有时会跑到山下地里拱庄稼,甚至会跑到村民家里。上山打柴的人,偶尔还会遭逢黑熊之类。很快,动物们就销声匿迹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多次号召村民上缴猎枪,可猎杀野物的事情还不时发生。 怎么办?如何保护这一片山林的棘手问题摆在这27个大学生面前:必须招募护林员,让老百姓从砍树变成看树。在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招募护林员的战役在鹦哥岭打响。 “让我们放下砍刀、放下猎枪绝对不行!”、“甭说每月给几百,就是给一万也不干!”、 “我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这林子不也没毁掉吗?”。 大学生们进村动员碰了一鼻子灰。“小伙子们,别气馁,黎苗兄弟实诚,要想让他们认这个理,先和他们喝酒!”这么一指点,小伙子们茅塞顿开,他们凑钱买了几十箱米酒。 刘磊的眼睛从小就不太好,医生特别叮嘱刺激性食物和酒一定要少饮。然而为了鹦哥岭保护区的工作,他与周边黎苗百姓通过酒来交朋友、谈事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次,刘磊负责春节前的资源调查工作,他便买了上山的工具,安排了12名护林员一起上山。出于想和护林员交流管护和社区工作、了解他们的关于森林保护的想法及村里群众的意见,就叫了王云鹏一起到县城与他们吃个便饭。随后大家就开始喝酒,一瓶几块钱的药酒,刘磊一口喝一杯(一杯二两多),一共喝了6杯,中间吐了一次。“吃完饭我和王永另在街上晃晃悠悠地走着,一边还跟他讲怎么开展管护工作,怎么宣传森林保护工作教育群众,走着走着,我就晕倒了,全无知觉,起来就到医院了。” 有了刘磊他们这样实打实的和周边百姓交往,他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这些有墨水的还挺实在,不来虚的!咱也该应了!”看这些小伙子强咽一碗碗酒,然后醉倒那难受样儿,村民们终于松了口。 没过几天,出现了奇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的门前摆着一杆杆猎枪,一把把砍刀,足有200多人静静地等候在那里。“我们是来当护林员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这天一下子招募了270多人。人是招募来了,怎么培训呢?27个大学生决定在给他们讲课培训前,先和他们交朋友。于是27个人做了分工:每人包10户。 这天,刘磊来到元门乡红星村王永研、王永另两兄弟的家。他先走进王永研的家,只见家里四壁空空,床上铺着张破席子,两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再去王永另的家,也是一样除了点农具和做饭的家什外,什么都没有。晚上,刘磊把他的伙伴们召集在一起,说了自己白天家访的感受,希望大家联合起来帮帮他们。 很快,一包包衣服,一箱箱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运到了工作站。在省林业局的支持下,大学生们还为270位护林员订制了工作服。“上课了!今天我先讲鹦哥岭的动植物资源,然后请万冲镇南盆苗村的王明仁讲怎么认识兰科植物。”听刘磊这么一说,护林员们差点笑出声:乱砍乱伐大王怎能当老师?原来,刘磊他们提前摸好底,有那么10来个护林员以前就是最有名的乱砍乱伐者。刘磊他们提前做了这10来个人的工作,动员他们当老师。这招儿还真灵,这10来个人每人都认真备课,准备把最拿手的端出来。 从此,27个大学生和270个护林员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们一起守护和滋养着鹦哥岭——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情。 从第一次的慌乱到无数次后的处变不惊;从第一次的无从下手到无数次后的有条不紊;从第一次的生疏到无数次后的得心应手,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到无数次,都见证了他们成长的轨迹,也见证着这座大山的焕然一新。“都说我们是鹦哥岭的守护神,其实这座大山才是我们的守护神,是她的呼唤留住我们的脚步;是她的神奇与美丽让我们魂牵梦绕;是她的改变支撑着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念;是她告诉我们梦想追求有迹可循。”李之龙说。 想办法 帮百姓致富 刚参加工作时,许碧果跟着老站长周亚东进到位于鹦哥岭保护区试验区的道银果村。当时道银村与外界隔绝,进入道银村只能沿着南开河逆流而上,趟过几次河水,走山走水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道银村的贫穷和朴实,黎族村民对大山高度的依赖,给许碧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村都是茅草屋,没有厕所,生活资料来源也很有限。 一户热心的村民邀请他们吃饭,没有菜,就杀了一只自家养的准备留着过年吃的老母鸡。饭桌上,大叔大婶的碗里是空着的,他们笑着用筷子头沾着酱油下饭,还一个劲地把鸡肉夹给许碧果吃,说一个女娃娃来到这与外界几乎隔绝的小村工作,真是不容易。“村民的贫穷和纯朴,让我很心酸、很感动,眼泪都止不住留下来了。喝着热呼呼的鸡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道银村民富裕起来。” 为了帮助周边百姓致富,为了尽快了解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情况,这群年轻人深入到周边的社区进行调查访问,每5个人负责一个乡镇、4-5个村委会、20多个自然村。通过1个多月的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他们基本了解了当地社区群众的经济状况及生活、生产方式基本情况,并对所获悉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经过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制定出了开展社区的宣传和帮扶的合理计划。 道银村是他们开展社区工作的第一个站点,也是他们开展社区农业项目的示范村。他们与香港嘉道理农场合作,一起在道银村修建了环保旱厕和软床猪圈。环保旱厕粪尿分开收集,臭味很小、不需要冲水,还能收集肥料,简单又环保。软床猪圈则充分利用村里山上遍地都是的枯枝落叶和稻草,将其铺在猪圈里,猪拉出来的粪尿被稻草和落叶吸收,再经过微生物分解,从而成为很好的农家肥。施放到田里或橡胶地里,就解决了农作物因没有肥料产量不高的问题,提高了作物经济效益。 2008年5月,为了让高峰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多地了解,什么叫可持续种植模式,他们组织保护区周边的社区群众代表及有关的村委会领导、管护人员共30多人,到海南兴隆植物园参观当地的胡椒和槟榔立体套种管理模式,又到海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参观牧草的培育及山羊的养殖情况。这样他们不仅了解到更多的可持续农业技术,还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对可持续农业项目的信心,并积极参与示范。 2009年,为了解决水稻产量低的问题,他们多方打听得知在贵州黎平地区有一个“稻鸭共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鸭子在稻田里活动,吃草、吃虫、吃蜗牛,长得肥肥胖胖,又能够帮助除草、除虫,鸭子的游动还能提高水中氧的含量,鸭排放的粪便又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 一开始,村民们没有钱买鸭苗,也不知道去哪里买,鹦哥岭青年团体就帮他们联系并购买鸭苗。还帮助他们插秧、浇灌,当秧苗长到两周后,就开始在田里放鸭苗。到水稻抽穗的时候,鸭子也长大了。卖了鸭子、收了水稻,群众增加了不少收入。黎苗兄弟、阿叔阿婶敲着鼓来站里答谢。他们用黎语、苗语反复说:“布隆”、“米恭”(谢谢)。 从此,“稻鸭共育”模式在鹦哥岭大面积推广。农户们在稻田里骄傲地插上“农业示范田”的牌子。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眼见着一年到头手里都有钱了,靠上山砍树卖钱的人越来越少了。 “最快乐的莫过于能够与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结成亲人般的友情,从叫‘蒙’(指领导)转变为叫‘哥弄’(指兄弟)。与群众的相处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资源管护工作始终离不开周边各级政府和社区群众的支持,因为森林资源保护最主要的压力,始终来自周边村民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于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王云鹏说道。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5年,这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在深山密林生活和劳作,与青山为友,与绿水为伴,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用自己的选择唱响了一曲当代的青春之歌。 鹦哥岭精神 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航标 今年4月9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27名大学生重建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纪实》,讴歌了鹦哥岭保护区27名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作出重要批示:27名大学生选择了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也选择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充分肯定了鹦哥岭青年团队的先进事迹,要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鹦哥岭精神作出高度评价,要求有关部门深入挖掘青年学生中甘于奉献的好典型,讲好新时代的青年故事,引导青年健康成长。国家林业局党组对此十分重视,局长赵树丛先后两次作出批示,要求林业系统深入开展学习海南鹦哥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活动。 今年4月10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批示指出,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27名大学生在林业生态保护的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选择了人生的正确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需要这种精神。希望林业系统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向他们学习,为我们国家林业生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和现在社会上很多价值观模糊紊乱的年轻人相比,这批年轻人愿意奉献、能够吃苦,这批大学生的青春,是绿色的,是充满希望的。鹦哥岭的故事,从种种细节入手,告诉年轻的朋友们,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一种更有远见的生活方式?这些充满笑声和泪水的故事里,隐含着什么样的时代精神?这样的时代精神,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择业、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启示?…… 海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许俊表示,鹦哥岭青年志愿团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青年的楷模。他号召青年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希望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他们的团队中去。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学生马翔了解了27名大学生的事迹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他说:“这群大学生选择了鹦哥岭,就是选择了寂寞,选择了奉献。他们的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更令我思绪难平。难以忘怀大个子王合升两只裤腿上布满了蚂蟥,左肩背着个帐蓬卷,右肩扛着一口锅,后背上还背着个行李包到野外做昆虫分类记录的场景;难以忘怀王云鹏一次山洪暴发在水里趟了6个多小时脚划破的艰辛;也难以忘怀他们历经无数坎坷辛苦得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档案馆’资料的喜悦。这一切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前不久我校举办的学雷锋志愿活动。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承雷锋精神,延伸雷锋的精神内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一次又一次的奉献中,在燃烧自己献出光和热的历程中,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1级学生殷凯强认为,关爱自然是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有的吃有的喝,但是我们关爱自然更要让生活在当代的人有的吃有的喝。假如为了后人就放弃自己的生活,谁都不会接受。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做?就是拿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帮助老百姓过上有吃有喝的好日子。这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也是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因为担当,他们与众不同,他们光芒闪耀。 海南师范大学学生郭浩宇认为,完全出于自愿,他们已经在山上守候了5年,欢笑泪水全在心里,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一样为了大自然默默奉献青春?人人都知道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为大自然做了些什么?或许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27位年轻人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榜样,他们替我们寻找到了一种更有远见的生活方式。相信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追随他们的步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鹦哥岭大学生的精神激活了人们心底里的青春梦想和激情,激发了各个年龄的人去思考,尤其是有理想的年轻人,去想价值观、人生观的大问题。现在,海南省林业局已经收到几百名大学生来信,其中有290多人报名要去鹦哥岭工作。 今年“五四”前夕,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青年团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这是全国青年最高的荣誉。 自从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青年团队的事迹被外界了解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向鹦哥岭大学生学习的活动。很多朋友对李之龙说,“你们出名了”,而他的回答是:其实,我们为鹦哥岭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只是很幸运,在各级政府和上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下,得以无后顾之忧的在这个平台上施展拳脚;我们只是很幸运,得到了社区群众的支持与厚爱;我们只是很幸运,寻求到了值得我们用尽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我们27个人仅是沧海一粟,我们的努力微不足道。海南的生态建设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为千千万万个“鹦哥岭”,贡献我们的热血青春! 王和升在报告中说道,回想这5年来的历程,我深深感到,在人生的十字路上,一定要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丧失自我,随波逐流,停留在钱欲、物欲的短视与肤浅。马克思曾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做人,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青春方能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