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用《七录斋》学习法学练速记的方法》700字
用《七录斋》学习法学练速记的方法
古人有《七录斋》学习的方法,是指“把所学的文章都写七遍,每写一遍就认真读一遍,然后毁掉继续再写,一直写七遍读七遍”用以强化自己的记忆,把文章背记下来。
《七录斋》在速记练习中应是:
第一遍,用录音机边录边记,刚开始时,你肯定记不下来,那你在听记时,把没有记下来的内容,留一定的空位,待补记;
第二遍,补记:速录师培训把第一遍漏掉的内容,用重放录音机的录音边听边补,直到补齐为止;
第三遍,根据自己听记的速记稿整理译成汉字,播放录音检查记录与翻译的汉字,检查准确率;
第四遍,将译成的汉字再写成速符,这时要对词语、句子的“缩略”,进行“略符”的补充并根据速记的略法规则,编制略符补充到文章里;
第五遍,将译成的速记文章工整地抄在另一张纸上;
第六遍,重复听写,把写完后的速记文稿自己先读一遍,在阅读过程中,一是检查符号书写的是否有误;二是检查写过的速符是否有不认识或读错字音的现象;三是检查阅读速记文稿是否与汉字文章一样流畅。把刚刚读完的速记稿存放三日后,拿出来再认读,用以检查自己识别速符的能力。
第七遍,播放录音记录你经过整理过的速记文章,直到完全记录下来为止。
开始时,只记录两三分钟,经过一个月的练习,就可以增加到五分、七分、十分钟或更长一些。
练习翻译时,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即将所练习的材料多写几遍,每写一遍时就简写几个词语,通过几遍的练习,简写(缩略词语)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xgwork./
相信你通过学习《七录斋》的训练方法,速记记录的速度一定能得到很快的提高。
作文二:《阮孝绪《七录》楚辞分类著录的学理背景》10800字
作者:熊良智
文学评论 2008年02期
在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分类中,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就是将儒家的几部专书《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独立,各自成为一个种类,从汉代《七略》、《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到《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皆是如此。当然,我们知道这是由特定的学术文化思想和背景决定的,所谓“服膺六艺,亦出遵王制之一端也”①。然而,在儒家这几部经典之外,唯一的还有一部以专书发展成为独立的图书门类的就是“楚辞”。从梁人阮孝绪《七录》分类著录以来,成为中国古代图书的分类传统,沿袭不改。“楚辞”独立成部分类著录的原因何在?为何产生在梁人阮孝绪编撰《七录》的时代?在一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学术宗旨的目录学研究中,历代目录学著作多阙而未言,或有申说,也语焉不详。
一 书目中的“楚辞”界定
楚辞是屈原为代表的楚人创作的诗歌,也有人称楚人歌辞,到汉代集为专书,成为一部诗歌总集。梁人阮孝绪编撰《七录》,在《文集录》中将集部之书分为四类:楚辞、别集、总集、杂文,第一次将“楚辞”独立成为图书目录种类。《七录》一书已亡,只留下一篇序,见于《广弘明集》,对“楚辞”分部缘由也无解说。作为一部诗歌总集,自应归人总集之中,《七录》却独立成部,后世公私书目也多沿袭。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就曾说:
楚辞兼有屈、宋、扬、刘诸人作,义例实是总集,但从前著录,皆自为一类,冠于别集之前,今仍旧例。②
张之洞已明确认为《楚辞》为总集,却“自为一类”,虽然生疑,依旧照录,因为“旧例”所在。《四库全书总目》甚至在《楚辞章句》解题中说刘向编撰“《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③。“总集之祖”未列入总集,原因何在呢?《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序说:“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其书虽佚,其论尚散于《艺文类聚》中,盖分体编录者也。”按此说,《楚辞》虽为总集,不列为总集,乃是因只收“楚辞”一家之书,与分体编录多种文体的总集,体例不同,作为分体文学总集,于是另成书部。《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类序中,有更明确的理由说明:
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后人或谓之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辨骚》标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著也。
《楚辞》定名,不始于刘向,《史记·酷吏列传》早见其说,而言《隋志》别立“楚辞”一门,又不察阮孝绪《七录》之先。不过,《四库提要》说明“楚辞”分著的原因很清楚:“体例既异”。这个“体例”,就是“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也就是说,楚辞分类著录的依据就是一部文集中全部收集的都是属于“楚辞”体的作品,由此划分出“不与他集类”的界限。那么,这里的“楚辞体”,是指的楚辞类文体,还是指的其他什么体例?因为按照《四库提要》的解说:“汉魏已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屈原等人的作品,在《汉志》中被称为“赋”,“此体”应是与“赋体”同性质的文体。那么,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学中“楚辞”独立分类是以楚辞的文体为分类标准的吗?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说:
夫《楚词》,屈原一家之书也。自《七录》初收于集部,《隋志》特表楚词类,因并总集、别集为三类,遂为著录诸家之成法。充其义例,则相如之赋、苏李五言、枚生之《七发》,亦当别标一目,而为赋类、五言类、七发类矣,总集、别集之称,何足以配之?④
章学诚认为,楚辞与赋、五言诗、七发之类的作品都同样是文体,以文体作为图书目录的分类标准,是与图书分类的体例不相统一的,所以他说:“总集、别集之称,何足以配之?”虽然,“楚辞”已成为“著录诸家之成法”,但用“义例”衡量,是不合理的。否则,图书目录中还应该有赋类、五言类、七发类。章学诚的质疑有无道理,我们可用书目著录的楚辞类著作作一比较。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著录楚辞类著作六部六十五卷,又存目十七部七十五卷。究其著作形式,除了大量的注解,如《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又有绘图,如萧云从《钦定补绘全图》二卷;又有评论考证,如沈云翔《楚辞评林》八卷、朱熹《楚辞辩证》二卷、蒋骥《楚辞余论》二卷、汪瑷《楚辞集解》蒙引二卷;又有骚体文学作品集《楚辞后语》;又有考异,如汪瑷《考异》一卷,等等。如果用文体的标准来判断,这些著作绝大多数不应该看成是楚辞体的诗歌作品。因为按照王逸《楚辞章句)的标准,说:屈原、宋玉创作的诗歌,到了汉代“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词’。”⑤这在作为书目的《隋书·经籍志》也是这样认同的:
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彩,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⑥
由此比较,目录学中作书目的“楚辞”与文学体裁的楚辞并非同一概念,虽然它们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别,章学诚质疑虽然有道理,但是误会二者的区别。“无全集皆作此体者”,正是指《楚辞》作为一种分体文学总集,这是“楚辞”独立成为图书部类的基础,而与别集、总集等并列,但这也仅仅是分类的基础而已,还并不是分类的依据。书目以图书文献为著录对象,它的分类自然也是以文献的形式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因此,书目所著录的楚辞著作,当然不是以文体为标准,而是以“楚辞”作为文献主题,作为记录有关楚辞的知识载体,所有以“楚辞”为名的相关著作,用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序中所称,即“有关楚辞研究的书目”⑦。从阮孝绪《七录》楚辞分类开始,所录“楚辞部五种五帙二十七卷”⑧,所录著作不见,但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楚辞”类,有“《楚辞》三卷”,下注云:“郭璞注。梁有《楚辞》十一卷,宋何偃删王逸注,亡。”则知“梁有《楚辞》十一卷,宋何偃删王逸注”一书,正是阮孝绪《七录》所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隋志》依《七录》,凡注中称粱有今亡者,皆阮氏旧有”⑨。姚振宗亦著《隋书经籍志考证》略有异词,云:“以《七录》纵横家验之,知其采宋、齐、梁、陈四代书目而亦注粱有。以上五代史志托始于梁也,不尽是《七录》也。”⑩,但姚氏自注又云:“大抵宋、齐书目所有者,梁代书目无不有之。故概以梁有括之也。”其实这在阮孝绪《七录序》中自有说明:“凡自宋齐已来,王公绅之馆,苟能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则或非《七录》所录,《隋书·经籍志》中注为梁有者,亦梁代书目所有。如是,则何偃所删,王逸注之《楚辞》,亦是以楚辞作品为中心分体文学总集及相关楚辞研究之书目。或许这就是张之洞《书目答问》所言楚辞“实是总集”,然而又“自成一类”的“旧例。”
二楚辞乃一家之学
楚辞作为分体文学总集立于书目,《七录》开其先例,反映了魏晋以来文学专集编撰产生的事实。据记载,三国时应璩编有《书林》(11),专门收集书记之文;西晋傅玄编有《七林》,收集“七”体文(12);《隋书·经籍志》总集还载有赋体专集;谢灵运撰《赋集》九十二卷,崔浩撰《赋集》八十六卷。又谢灵运集《七集》十卷。袁淑撰《诽谐文》十卷,自注云:梁有《续诽谐文集》十卷等;《梁武帝制旨连珠》十卷,又自注云:梁有《设论连珠》十卷,谢灵运撰《连珠集》五卷,陈证撰《连珠》十五卷,等等。如按照这些文集作品的数量,均超过了楚辞,尤其是“赋”体、“七”体,历代历朝都不少,为什么并未独立成为图书部类,只有“楚辞”独自成立呢?《四库全书总目》“四书类”序有一段说明,启发我们展开了思考。序说:
然二戴所录《曲礼》、《檀弓》诸篇,非一人之书,迨立名曰《礼记》,《礼记》遂为一家。即王逸所录屈原、宋玉诸篇,《汉志》均谓之赋,迨立名曰“楚辞”,“楚辞”亦遂为一家。(13)
此所谓“一家”,即一家之学(14),专门系统的学术流派,而图书目录的分类,正是建立在学术分类的基础上的。章学诚曾经指出:
类者,例所起也。古人有专门之学,而后有专门之书;有专门之书,而后有专门之授受。(15)
这在宋人郑樵《通志·校雠略》中更有专门论述《编次必谨类例论》,说明书目类例编次的指导思想:
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也,为类例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有其书,书守其类。(16)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这正是“楚辞”独立图书部类的根本原因。告诉我们这一信息的,就是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中曾有一段说明:
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兄子濞子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17)
这是“楚辞”专门之学产生、传播、形成的最早载述。它以屈原、宋玉的创作为中心,到了汉代更有一批模拟屈、宋楚辞的作家作品,今存王逸《楚辞章句》尚有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更包括了关于楚辞研究解说的内容。淮南王刘安招宾客著书,除了“分造词赋”,《汉书》本传载著有《离骚传》,《汉书·朱买臣传》又载朱买臣被汉武帝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悦)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幸侍中”(18),正是他“贵显汉朝”的明证。刘安《离骚传》与朱买臣“言楚辞”,已不是楚辞的模拟创作,而是对楚辞的解说、阐释,属于楚辞研究的内容,所以《汉书·地理志》才称之为“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可知这“楚辞”的流传与形成是包括了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作品,也包括了汉代人的阐释、研究的著作,从而形成楚辞的专门之学。《汉书·王褒传》载:
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士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19)
《七略》也曾载述其事:
宣帝诏征被公,见诵楚辞。入被公年衰母老,每一诵,辄与粥。(20)
诵读《楚辞》,要有专门之“能”,“被公年衰”,“每一诵,辄与粥”,尚被“诏征”。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对楚辞的专门之学也有一段专门的说明,在《艺文志·诗赋略》屈原赋下面,他说:
沈钦韩曰:自《离骚》至《大招》适二十五篇,《隋志》专列楚词一家,后汉校书郎王逸集屈原以下,迄于刘向,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今行于世。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案:汉时朱买臣召见,言楚词,宣帝征能为楚词,九江被公见诵读,尔时自有专门,可知其音读非易也。
楚辞这种“专门之学”,以致“专门之书”,最终在目录学得到了认同,《隋书·经籍志》楚辞部小序,对楚辞的专门之学的学术源流就作了最全面的记载。它说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作家,以及贾谊、东方朔、刘向等汉代作家模拟楚辞的作品为中心,包括了研究楚辞的著作,有其自身的学术传统,从刘安作《离骚传》就开始形成的:
始汉武帝命淮南王为之章句,旦受诏,食时而奏之,其书今亡。后汉校书郎王逸,集屈原己下,迄于刘向,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今行于世。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21)
前引《四库全书总目》曾说“屈原、宋玉诸篇,《汉志》均谓之赋,迨立名曰‘楚辞’,楚辞亦遂为一家”。区别《汉志》中屈原赋不过是屈原自己的创作,而立名“楚辞”,收集诸家,并有师承传统,世有传习,才成为专门之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22)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故知其传习相承,而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序》直称宋玉为屈原弟子,《隋书·经籍志》亦承其说。到了汉代,更有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诸人相承,更形成刘安《离骚传》。刘向有《天问解》、扬雄《天问解》、刘向、王逸先后收集整理“楚辞”,等等,所以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说:《诸子略》中,“自陆贾、贾谊以下不称子者,学无传人,未足名家也。”(23)所谓有师承,则有其学,无师承,则不足名家。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汉志诗赋略》前三种赋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虽各有所属,独有屈原赋发展而成“楚辞”的道理,《四库全书总目》“《汉志》均谓之赋,迨立名曰楚辞”的原因。
当然,楚辞专门之学的存在,为《七录》著录提供了分类的基础与依据。但《七录》所以能在书目中创立“楚辞”一部新目,同时,也与《七录》创新体例有关。自屈原创作楚辞以来,一大批作家先后继作,仅《汉志》屈原赋之属就有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又经过汉武帝、汉宣帝的鼓励提倡,相继出现了大批的楚辞研究的专门之作。从刘安《离骚传》开始,先后还有刘向的《天问解》、扬雄的《天问解》(24)、班固《离骚经章句》、贾逵《离骚经章句》(25)、马融《离骚注》(26)。又刘向典校,整理《楚辞》分为十六卷,王逸著《楚辞章句》,汤炳正先生曾证班固尚有《离骚赞》一书(27)。仅此已有八、九家。较之《汉志》著录六艺之书,《易》十三家、《书》九家、《诗》六家、《春秋》二十三家,《礼》十三家,《乐》六家,《论语》十二家,《孝经》十一家,“楚辞”八家也不为少。到阮孝绪撰《七录》,“楚辞”部有五种,五帙二十七卷,《隋志》载有十部二十九卷。这对于图书目录学来说,著录分类的一大原则就是类例要适应著作。用章学诚所说,“《艺文》据籍而纪”(28),这在阮孝绪《七录》目录分类思想就有着直接的体现。他在《七录》序中曾用史部分类、诗赋分类说明这一分类著录的原则:
刘(歆)、王(俭)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记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纪传部》为内篇第二。
按照阮孝绪的说法,《七略》开创了这样的分类原则,由著作的多寡来决定类别的划分。《诗赋略》中诗赋不从《六艺》诗部,就是明显类例。于是,他在《七录》中也应用这项原则,把史书从《春秋》中分出来,另立了《纪传部》。那么,楚辞的分类,现存《七录序》虽不见述说,但根据《七录》的义例和阮孝绪的思想,我们可以推测,正是他运用这个分类原则,开创了中国古代图书目录中“楚辞”的类别。
三 文的独立与自觉
前面我们论述了“楚辞”之学在汉代已经开始形成,可是,为什么未在汉代建立书目,反而会出现在阮孝绪编撰《七录》的梁王朝呢?这实际是汉魏六朝以来,随着集部著作的大量产生,人们对“文”的自觉认识与追求的结果。
“楚辞”在阮孝绪《七录》归人文集部,而“文集”正是那个时代文学部类的标志。阮孝绪在《七录》中,独自创立了《文集录》,在《七录》序中还特别说明了“集酽刨设酌缘由:
王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为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
阮孝绪说《文集录》的设立,是继王俭《七志·文翰志》发展而来的,但是,变“文翰”而为“文集”,更能代表“文”的内涵,“顷世文词,总名为集”,以“集”为文词的总称,则集部的设立,就是当时关于文学部类的设立。“集部”的核心是“文”,《隋书经籍志》集部小序开宗明义就说:“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大夫。言其因物骋词,情灵无拥者也。”无论“楚辞”、“别集”、“总集”,皆是在此一核心范畴下聚集成部,所以《隋志》才会说:“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即“集部”是在“诗赋”为中心的纯文学基础上建立的图书部类。
图书目录中集部的创立,反映了文学逐步摆脱经学、依附学术而走向独立发展的事实。章学诚就曾明确指出:“集之兴也,其当文章升降之交乎?”(29)所谓“升降”,正是指的文学的发展变化。魏晋以来,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抒情言志的诗赋之作和各体文章大大增加,人们对文学的特点、作品的形式、技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有了更加明显的区分。梁简文帝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就特别推崇风骚,吟咏情性,反对文学创作等同经传。他说:
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竞学浮疏,争为阐缓。玄冬修夜,思所不得,既殊比兴,正背风骚。若夫六典三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嘉宾,用之则有所。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慕《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30)
强调文学创作的独特性,正是与这个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特殊性认识有关系的。宋人范晔在《后汉书》的《儒林传》外特立了《文苑传》,反映了文学家的独立地位。随着文学家独立地位的出现,文学也从学术中,特别是从儒家经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独立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载:
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士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31)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由朝廷正式指示建立了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学之馆。《南齐书·百官志》又载:宋明帝泰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32)。特别是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更由“儒”、“文”的分化中,对文学家的独立性和文学特殊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33)
“文”与“儒”产生了分化,相提并论,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得到特别推崇。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还说:“曹子建、陆士衡,皆文士也,观其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虽不以儒者命家,此亦悉通其义也。”“不以儒者命家”的“文士”,“此亦悉通其义也”,这样的推崇,确实反映了文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特别是文学的独立。
正是有了文学独立的事实,图书目录才有了相对于经、史、子的集部的创设,也就是说才有了代表文学的集部的产生。而文学以屈原、宋玉为代表,他们所创作的楚辞自然也成为人们竭力推崇的文学典范。可以说这是南朝文学思想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梁朝表现得格外突出。昭明太子编有《文选》,分文体三十九(34),在赋、诗后面独立骚体一类(35)。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以楚辞作为赋体的分类方法,实际上是在竭力摆脱“古诗之流”的经学附庸地位,而推崇屈原为代表“骚人之文”。萧统在《文选序》中说道:
又楚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36)
在收录了远自周秦,近至齐梁一百三十余位作家作品,而专以屈原“骚人之文”而论,正是表现了他的文学观念,主张抒写个人情性,并以“能文为本”,而于经学、子书、史传“亦所不取”。萧统《文选》的选文标准,明白地区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它以“骚人之文”为代表,正是反映了对文学的本原性的体认。虽然,这里仍然有局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思想的原因,将《诗经》纳入儒家经典,于是以屈原为纯文学之代表。《汉志·诗赋略》虽以屈原赋为首。但是,纯文学的创作不等于就具有文学独立的自觉意识,钱穆先生就曾有一段精彩的分析:
纯文学作品当自屈子《离骚》始,然屈子特以一政治家,忠爱之忱不得当于君国,始发愤而为此。在屈原固非有意为一文人,其作《离骚》,亦非有意欲创造一文学作品。汉代如枚乘、司马相如诸人,始得谓之是文人,其所为赋,亦可谓是一种纯文学。然论其作意,特以备宫廷帝王一时之娱,而藉以为进身之阶,仍不得谓有一种纯文学独立价值之觉醒存其心中也。(37)
这种真正的文学独立价值意识,正是在魏晋以来文学自觉时代中产生的。萧统《文选》中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就是那个时代突出代表。也正是针对《文选序》所提出的“骚人之文,自兹而外”的意义,钱穆先生认为:
此述屈子《离骚》,下开诗境,以其同属言志抒情,故连类而及,以示别于上述纪事咏物之赋也。宋玉与荀卿并举,列之在前,顾独以骚体归屈子,不与荀宋为伍,此一分辨,直探文心,有阐微导正之功。(38)
这里的“直探文心”,正是指的《文选》确认“骚人之文”所代表的独立的文学价值观念和文学传统。这在图书制度也得到了明显的肯定,《唐六典》就明白说:“丁部为集,其类有三:一曰楚辞,以纪骚人怨刺;二曰别集,以纪辞赋杂论;三曰总集,以纪类分文章。”(39)以“纪骚人怨刺”作为楚辞图书的标志,突出地反映了人们对“骚人之文”的认识。钟嵘《诗品》评李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文多悽怆,怨者之流”,其序言诗则以“楚臣去境”为首,归之“诗可以群,可以怨”。又有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所言“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情感上的“流连哀思”成为“文”的特征。而同见于《梁书·文学传》的刘勰在所著《文心雕龙》里,更有了理论阐述。《辨骚》一篇充分肯定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创作“异于经典”、“自铸伟辞”的创造性价值。特别是刘勰将《辨骚》安排在作为“文之枢纽”的前五篇中,与《原道》、《宗经》、《征圣》、《正纬》并列,并在《序志》篇中特别说明: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之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40)
可以看出,在梁代的文学思想中,屈原为代表的骚人之文代表了一种文学发展中的新的转变,是一种新的文学方向开创的“枢纽”。班固评价屈原为“辞赋宗”,宋人晁公武更在《郡斋读书志》集部序中说屈原所具有文学之宗的地位:
昔屈原作《离骚》,虽诡谲不可为训,而英辨藻思,闳丽演迤,发于忠正,蔚然为百代词章之祖。众士慕向,波属云委。自时厥后,缀文者接踵于斯矣。(41)
屈原被尊为“百代词章之祖”,“自时厥后,缀文者接踵于斯”,正是肯定他作为文学传统开创者的历史地位,因而他所创作的楚辞,应该成为集部书目的代表,不仅在于“集部之目,楚辞最古”(42),更重要在于从目录学看,辨章学术的宗旨,真正体现考镜源流: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本末先后具在。……观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43)
而这一切的宗旨,都集中在阮孝绪《七录》楚辞的分类著录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图书目录中的“楚辞”,是指以楚辞为中心的分体文学总集基础上的有关楚辞研究的书目。作为专门之学而聚为专门之书,虽在汉代已初步形成,却在梁朝阮孝绪《七录》正式分类著录,是随着汉魏以来文集的大量产生、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文学特征的认识、人们对文学独立的自觉意识和建构的结果,从而在梁人著述的文学思想中集中地体现了出来。
注释:
①④(15)(28)(29)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中》: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03页、第276页、第297页、第1023页、第296页。
②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55页。
③(13)(4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1267页、第289页、第1685页。
⑤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82页。
⑥(21)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055页—1056页、第1056页。
⑦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新1版,第1页。
⑧释道宜《广弘明集》卷三,《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第27页。
⑨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55年,第5004页。
⑩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55年,第5407页。
(11)魏征等《隋书经籍志四》自注:应璩《书林》八卷,夏赤松撰。中华书局1973年,1089页。姚振宗《三国志艺文志》认为应是应璩所著,夏赤松重编。见《二十五史补编》(三),中华书局1955年,第3288页。
(12)挚虞《文章流别论》:“傅子集古今‘七’而论品之,署曰《七林》。”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5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1020页—1021页。
(1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法家类《管子》:“向、歆、班固,条别诸子,分为九流十家。而其间一人之书又自为一家。合若干家之书而为某家者流。明乎其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中华书局1980年,第608页。
(16)(43)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第831页。
(17)(18)(19)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853页、第1258页、第269页。
(20)李昉等《太平御览》859卷,中华书局1968年,第3815页。
(2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2491页。
(23)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24)(25)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后叙,见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18页、第48页。
(26)范晔《后汉书·马融传》,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第686页。
(27)汤炳正《班固屈原佚著钩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增刊。
(30)姚思廉《梁书·文学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690页。
(31)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3—2294页。
(32)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315页。
(33)萧绎《金楼子》卷4,《丛书集成》初编594册,中华书局1991年。
(34)傅刚《昭明文选研究》引述台湾游志诚《论之难体》等,认为“《文选》实际文体类目就应该是三十九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87页。
(35)梁朝任昉《文章缘起》已有“骚”与“反骚”的划分。
(36)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第1页。
(37)(38)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第97页、第118页。
(39)张九龄等撰《唐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595册,第105页。
(40)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27页。
(4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台北广文书局1979年,第967页。
作者介绍:熊良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文三:《论《七录》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贡献》10200字
2012年1月Jan,2012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No(1V01(30 of AcademicandInformationJournal Science 第30卷第1期 Library
论《七录》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贡献
张守卫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摘要:《七录》分类表博采诸家公私目录分类的优点,根据学术发展和图书数量增减的需要,因时制宜,调整和创设了
许多类目,对后世的图书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七录》分类概况、分类渊源、分类成就和对后世图书分类之影
响进行研究,论述《七录》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七录》;图书分类;分类学;目录学;《匕略》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G254(1 文章编号:1006—1525(2012)0l一0087—05
the in ChinaOn contributions of Seven Records to the taxonomy
Shou(wet ZHANG
(Anhui 230039,China) University,Hefei
were in scholars who of Seven Records advice from scheme Abstract:The strong good subsumption adopted
increase of the of the academic and the classification(In order to meet the catalogue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exerted class measures suited to the local revised and added books,it by conditions,which many headings taking
on for later the influen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books the achievements,po。 great generations(This expounds
from historical sition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n book classifications in China the situation,the origin,the general
on later Recors(achievements in and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the of Seven book classification generations
of Summarieswords:Seven Records;classification;theory Key bibliography;Seven
世的影响等方面论其在图书分类学方面的贡献,不 《七录》是我国南朝萧梁目录学家阮孝绪撰著
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私目录的成就,博采诸家 的一部著名私目,因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梁以前公
公私目录的优点,根据学
1分类概况及其渊源 术发展和图书数量增减的需要,因时制宜,调整和 创设了许多类目,对后世
根据《七录序》和所附的《古今书最》,《七录》 的图书分类产生了深远的
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有《经典录》、《记传录》、《子兵 影响。《隋书?经籍志》赞其“分部题目,颇有次
序”-lj,姚名达亦赞日“《隋志》部类几于全袭《七 录》、《文集录》和《术技录》等五大类,记四十六小
录》,且其注中称‘梁有、今无’者皆《七录》所有。 类。外篇有《佛法录》和《仙道录》两大类,记九小
试一推究,则知《隋志》之分类法实近承《七录》,远 类。全目为十二卷,共七大类五十五小类。为便于
研究,现将其目次适录如下:接《七略》。而《七录》在分类史中所占之地位实为
一承前启后之关键”L2 经典录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J,由此可见,《七录》在我国图
书分类学史上所占之重要地位。然而,如此重要的 小学。凡四七一。卷。 一部著作,后来却亡佚了。
记传录 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 所幸《广弘明集》卷三保
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凡一四八八 存了《七录序》和所附的《古今书最》,使后人尚能
八卷。 了解《七录》的分类概况及创新成就。前人虽对其 分类成就做出较高的评价,但未及深入探
讨,今不 子兵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揣谫陋,就其分类概况、分类渊源、分类成就和对后 小说、兵家。凡三八九四卷。
收稿日期:2011—10—08
作者简介:张守卫,男,副教授。
87
万方数据
张守卫:论《七录》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贡献
文集录楚辞、别集、总集、杂文。凡一。七五 阴阳志和术艺志合并而成,《七录》的佛法录、仙道
五卷。 录是将《七志》所附的道、佛录调换了次序并升格为
术技录天文、谶纬、历算、五行、卜筮、杂占、 独立的两大类。而《七志》多继承《七略》,《七录》
与《七略》、《七志》的承传关系还是很明显的。 刑法、医经、经方、杂艺。凡三七三六卷。
《七略》、《七志》与《七录》分类关系表 佛法录戒律、禅定、智慧、疑似、论记。凡五 四oo
《七略》分类 《七志》分类 《七录》分类 卷。 六艺略 经典志。。 ,经典录仙道录 经戒、服饵、房中、符图。凡一一三
,记传录诸子略 诸子志, 八卷。
萎攀茳二二二::二器喜兵书略 -军书志,、文>薯曩蓁 从上可以看出,阮孝绪将《七录》著录的39811
集录
术数略 阴阳志 术技录 卷图书分为七大类五十五小类,已形成了一个较为 方技略 术艺志————一
,图谱志严密的分类体系。《七录》的这个分类体系,据阮孝
绪《七录序》称,是他“斟酌王刘”而提出来的,但从 附佛经录,,仙道录嚣磊嚣泌箍鋈萋 他的分类体系看,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刘歆、王俭 1(2对四分法或五分法的继承 的“七分法”,从《七录》内篇的前四类或五类也可 以 《七录》的分类体系不仅吸收了“七分法”的优
看出,他实际上也吸取了“四分法”或“五分法” 点,也吸收了“四分法”或“五分法”的营养。萧梁
的营养,因而《七录》的分类实际上是一种继承“七 时代,四分法已在官修目录中占据统治地位,《晋书
分”,吸取“四分”或“五分”的分类法。
?李充传》称:“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J。
1(1对“七分法”的继承 在阮孝绪之前,官修四部目录已有南朝刘宋元嘉八
阮孝绪《七录》撰著于《七志》之后,在分类上 必年谢灵运撰《秘阁四部目录》、殷淳撰《四部大书
然要参考《七志》的分类方法。《隋书?经籍志》 目》四十卷、元徽元年王俭撰《四部书目录》;齐有永
称:“元徽元年(473),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 明元年王亮、谢月出撰《秘阁四部目录》;梁代有天监
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日经典 六年殷钧撰《四部书目录》、刘遵撰《东宫四部目
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日诸子志,纪今古 录》四卷、刘孝标撰《文德殿四部目录》。可见宋齐
诸子;三日文翰志,纪诗赋;四日军书志,纪兵书;五 以后官修目录大都遵循四部分类法。这些分类法
日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日术艺志,纪方技;七日 对阮孝绪不可能不产生影响。阮孝绪在《七录序》
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 中即明言,《七录》的分类体系是在“斟酌王刘”的
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 基础上而形成的,“王”即王俭《七志》,“刘”即刘孝
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 标《文德殿四部目录》或《文德殿五部目录》。据
则0”[33其分类正如《南齐书?王俭传》所言“依《七 《七录序》云:“又于文德殿内别藏众书,使学士刘
孝
略》撰《七志》。”【41仅将《七略》类名略加更改而已, 标等重加校进,乃分术数之文,更为一部,使奉朝请
如经典志即《七略》之六艺略,诸子志即诸子略,文 祖咂撰其名录。”M1可见《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为祖
翰志即诗赋略,军书志即兵书略,阴阳志即术数略, 咂撰,刘孝标亦参与其事,其分五部,似刘孝标所
术艺志即方技略。“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 为。是李充以来唯一不尊四部成规之官修目录,对
中”则是仿《七略》辑略之法。其承继《七略》之意 《七录》之分类影响很大,阮氏或即受此启发,亦从
甚为明显。但王俭亦非一意泥古,尽依其例,如将 丙部分出术技之书,更为一录,亦未可知。不管怎
道、佛之书各为一类,附于《七志》之后,亦适应学术 样,从《七录》内篇前四类可以看出,其分类明显吸
发展,设其类以收其日益增多的图书,其斟酌损益 收了“四分法”的营养,从《七录》内篇五类也可看
之间,是有其创造的。《七略》、《七志》分类对《七 出,其分类则明显受了《文德殿五部目录》之“五分
录》分类的影响可以从表1看出。 法”的影响。可见,《七录》的分类体系,实际上是一
从表1可以看出,《七录》的经典录是继承了 种继承“七分”,吸取“四分”或“五分”的分类法。
《七志》的经典志,《七录》的子兵录是将《七志》的诸子志和军书志
2分类成合并而成,《七录》的文集录是继承
就万方数据
《七录》对图书分类的最大贡献,是它根据时代《七志》的文翰志,《七录》的术技录是将《七志》的
88
总第129期2012年第1期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及图书数量的增减,因时制宜地 模。“即以后世称为刘班后唯一杰作之《隋书经籍
目。志》而论,其史部之子目,亦多因袭于此”?J。 调整和创设了一些符合学术发展和时代需求的类
2(2根据兵书日减的事实,合兵于子,创设子兵录 如将经典志之史记杂传别出而新创记传录;将
军书志仍改为兵书,与诸子合为子兵录;将图谱拆 阮孝绪《七录》附兵书于子部之末,合称“子兵
散,分人各部,各随其本书;增入佛、道二录等。这 录”,这个“合”跟他对史书的“分”类似,同样是根
些分类都超越了《七略》、《七志》、《文德殿四部书 据学术变迁的现实做出的创新。《七录序》云:“诸
目》及《文德殿五部书目》,都是很有创新意义的改 子之称,刘王并同。又刘有兵书略,王以兵字浅薄,
革。调整和创设这些类目的原因,阮孝绪在《七录 军言深广,故改兵为军。窃谓古有‘兵革’、‘兵
序》中都有明确的说明。 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则武事之总名也,所
2(1根据史学发展,史部书籍倍增于经典的事实,及 以还改军从兵。兵书既少,不足别录,今附于子末,
时地创设了记传录 总以‘子兵’为称,故序子兵录为内篇第三。”王俭嫌
《七录序》云:“刘王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 “兵子浅薄”改兵书略为军书略,阮孝绪认为“兵”
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 字乃“武事之总名”,还是“改军从兵”为好。同时,
记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且《七略》诗 从数量上考虑,兵书日趋减少,兵书已从《汉志》著
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 录时的53家790卷图43卷,减少到阮孝绪撰
今拟依斯例,分出众史,序记传录为内篇第二。”阮 录》时,兵部仅存245卷,如果仍将兵书《七
独列一部, 氏所言甚确,检《汉书?艺文志》,当时史门凡9家 未免牵强,所以阮氏才不得不变通处
理,将其“附于 411篇,不仅不能与经94部2712卷、子189家4324 子部之末,总以子兵为称”。
的做法,同他将史部从 阮氏将兵书附于子末 篇、集106家1318卷相比,即使与日渐式微而并人
法,有异曲同工诸子的兵书53家790卷图43卷、数术191家2528 经部春秋类独自析出的做
目的设置应 之妙,二者都真实地反映了图书类 卷、方技36家868卷相比,也较为逊色。史书数量
出适当调适应时代学术发展与变迁的需要而做 甚少,说明当时史学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取得独
阮氏要远立的地位,不得不依附于“春秋”类下,况《春秋》本 整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包括独立史部,
胜于王俭。 2(3合术数略与方技略,创术技录 就是史书,故阮氏说史书“附见《春秋》诚得其例”。 进
《七录序》云:“王以‘数术’之称,有繁难之嫌, 入魏晋南北朝后,情况发生了骤然的变化,史书
的数量、体裁、地位皆非昔比,到阮氏所在的萧梁 故改为‘阴阳’;‘方技’之言,事无典据,又改为‘艺
时,史书的数量已达14888卷,其卷数是经典录 术’。窃以‘阴阳’偏有所系,不如‘数术’之该通,
4710卷的3倍还多,再将史书附于“春秋”类下,未 ‘术艺’则滥‘六艺’与‘数术’,不逮‘方技’之要显;
免尾大不掉,也不符合学术发展的实际,故荀勖《中 故还依刘氏,各守本名。但房中、神仙,既人仙道;
经新簿》便按四部分类,将史书脱离“春秋”,独立为 医经、经方,不足别创,故合‘术技’之称,以名一录,
一类,列在第三位“丙”部中。此后,李充又将史部 为内篇第五。”王俭不顾学术发展变化的实际,仍然
调至第二位“乙”部中,且被后世馆阁定为“永制”。 机械照搬《七略》的分类,并改“数术”为“阴阳”、
王俭《七志》出于复古,仍将史书附于春秋,很明显 “方技”为“艺术”。其类目的设置,既没有反映学
不符合魏晋南北朝史学兴盛发达,史学已经取得独 术发展变化的实际,类名的更改也不如《七略》明
立地位的现实,况且再将3倍于经典的史书,再隶 确。阮氏不仅根据图书的实际内容,恢复了《七略》
于经典的“春秋”,未免过于“繁芜”了。故阮孝绪 的类名,而且还根据学术变迁和图书数量增减的实
际,将房中、神仙并入仙道,创设仙道类,将数术与 不从刘《略》王《志》,根据史学发展,已取得独立地
位,且史书数量倍于经典的事实,吸收四部分类法 方技合并,创设术技类。数术、方技二类图书,在汉
的成果,将史部书籍从“春秋类”中独立出来,创立 时为专学,自可独立立类。但魏晋以后,图书旧籍
散佚较多,新著又撰写较少,《七录》著录数术(包括 记传录,并根据史书的性质、体裁等将全部史书再
细分为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 天文、历算、五行)1362卷,方技(含经方、杂艺)
1325卷,虽较兵书略多,也很有限。同时考虑部类 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十二小类,这是史部划分
之间的平衡,将卜筮、杂占、刑法、医经等同属技艺 细类的开始,实际上已开创了后来史部细类的规
89
万方数据
张守卫:论《七录》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贡献
的图书纳入,合术数、方技,创方技录,共著录图书 创举。神仙家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于方技之末,
3736卷,以与子兵录著录图书3894卷平衡。这样 是诸子百家中之一家,后依附于老子,模仿佛教,
创 不仅反映了学术的变迁,正确地处理了学术合流的 立了道教,以欲与佛教抗衡,故神仙与道教二者
问题,而且亦不失部类编制的平衡。 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阮氏将仙、道合并,创设仙道 之
蒋元卿认为阮氏《七录》以术技与诸子分隶,将 录,亦是对二者学术源流关系的一种确认。 兵书附
于子末,不失刘氏家法,深得“辨章学术、考 2(5根据图谱的学科内容,各归其类,取消图谱类
镜源流”之旨意。蒋氏日:“阮氏以术技与诸子分 王俭在《七志》中,将原来散附在各类中的图谱
隶,犹不失刘氏家法,书之本义,尚未尽忘也。且其 抽出来,单独设置图谱类,以足七篇之数。这种不
以兵书附子末者,盖以兵书缺少,不足别录,因而附 顾图书实际内容和方便读者利用而追求形式的做
之子末,实未有与诸子抗衡之意,故虽略变刘例,而 法,受到了阮孝绪的批判。《七录序》说:“王氏图谱
推其本原,尚不失《七略》之遗意。学术之流别,尚 一志,刘《略》所无;刘术数中虽有历谱,而与今谱有
可考而知也。至于《隋志》,合术技兵于子部,《七 异。窃以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为部。故随其名题,
录》之精神既失,辨章学术之微意,亦不复存矣。”旧 J 各附本录。谱既注记之类,宜与史体相参,故载于
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角度考量,蒋氏之言甚确。 传记之末。” 2(4纳佛、道为正式部类,先佛后道,
并创设仙道录 但王俭设图谱志,专收图谱,却深得郑樵赞许,
谓“《七略》只收书不收图。 惟任宏校兵书一 王俭《七志》增设了道、佛二录,是个创举旧 J,却
类,有图四十三卷,载在《七略》, (王俭)作《七 将二类图书合在一起,编目于“七”限之外,虽然反
志》 ,六志收书,一志专收图谱,谓之图谱志。 映了佛、道盛行的现实,但仍有名不符实之嫌,且其
不意末学而有此作也。”_l纠针对郑樵所说,余嘉锡 类下亦没有进行细分。《七录》则更进一步,将佛、
道两类作为两个正式大类,立于“七”限之中,而且 先生则指出:“王俭图谱一志,最为郑樵所称。实则
各书之图本可随类附入,俭第欲足成七篇之数,故 还根据两教的教义、经籍的内容、真伪等,把佛法录
立此志耳,未必如樵所云云也。”1141汪细分为戒律、禅定、智慧、疑似、论记5类,将仙道录
辟疆先生亦 细分为经戒、服饵、房中、符图4类。 指出若图谱“别立专门,则学术之流别不分,部次之
阮孝绪在《七录》中正式著录佛法录、仙道录, 分合意混,与郑氏主张之‘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之 先
旨,适相刺谬。此正阮氏之卓识过人,不能用此为 佛后道,不仅正确地反映了当时图书文化的现
讥议也。”?副可见,郑樵所言“纯为个人立论寻求历 状,也反映了佛教地位上升,超越道教的现实。由
于梁武帝崇佛抑道,“南朝佛教势力之推广,至梁武 史依据”?6|,只为一家之言。阮氏之做法,多为后
帝可谓至极。”?圳而道教因被梁武帝看作是邪道, 深受排人所赏识并遵循。
斥,以致“道教信徒为数较少,远不能与佛教 徒相比。道教的社会影响在三教
3对后世图书分类之影 之中也是最弱
响
的。”‘1u正是这一现实的变化和影响,阮孝绪才在 姚名达认为:《七录》“特录‘记传’,又骈列‘仙
《七录》中先佛后道。《七录》著录的佛教书籍达 佛’,挹苟、王之长,补《七略》之短,又复细分部类,
2410种,2595帙,5400卷,而道教书籍仅有425种, 铨配适当,故能广罗万书,垂范百世。《隋志》仰承
459帙,1138卷,还不到佛教书籍的四分之一。足 成例,稍加删并,竞为后世四部目录不祧之祖。”
证佛、道二录位置互易,乃是针对当时佛、道二类的 ?o姚氏所言,并非夸大。如经部,《七录》分九部,
学术实际和政治现实而做出的改进,即阮氏《七录 《隋志》仅将《七录》术技录谶纬类改隶经部,合为
序》所云“盖所宗有所不同,亦有其教有浅深也”,钱 十类;史部一类,前代著录,或出或人,至此始确定
大昕亦认为这种改进,是“以梁武方崇其教故 为专部;子部则合《七录》之子兵录和术技录而成;
也”。[12] 文集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方有定称。所分子
氏神阮孝绪《七录序》云:“仙道之书,由来尚矣。刘 目,条分缕析,后世图书分类,多奉为圭臬。虽略有
仙,陈于方技之末;王氏道经,书于《七志》之 增损,但大多不出其左右。限于篇幅,今仅以史部
将神仙与外。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阮氏在《七录》中 细目为例,窥其对后世图书分类之影响。
《隋书?经籍志》云:“班固以《史记》附《春 道家合为一类,称为仙道录,这也是一个
90
万方数据
总第129期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年第1期
看出《隋志》史部分类多依《七录》。兹就二目列表 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懈3《隋志》
比较如下: 已开其事类,细分为十二种。仔细比较所言与事实不符,且有掠美之嫌,早在萧梁《七录》
从上表可以看出,《隋志》史部分为正史、古史、 二目,可以
《七录》与《隋书?经籍志》史部目录对照表
[2][17]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
社,2002(65,66( 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种,除杂史为《隋志》独创外, 其余十二种基本上是因袭
[4] 萧子显(南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七录》,只是类名略有更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t中华书局,1974(2390(
易分合,次序略有调整而已。如《隋志》仅分《七 [6] 阮孝绪(七录序(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录》国史部为正史、古史二类,以分别著录记传与编
年之书;并杂传、鬼神二部为杂传一 第82册(
类;改注历部为[7][8]蒋元卿(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M](台北:中华书
起居注、仪典部为仪注类、法制部为刑法类、土地部 局,1983(51。60(
为地理类、谱状部为谱系类、伪史部为霸史类;而旧 [9][16]来新夏(古典目录学[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事、职官、簿录则尽依《七录》。由此可见,《七录》 之分类对《隋志》之影响。而《隋134,133(
[10]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 志》史部则一向被
局,1955(499( 称为“集前此史籍分类之大成”、“史籍分类史上的 一个里程碑”11引,影响所及,直
[1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M](北京: 至明清。以《四库全
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370(书总目》与《七录》和《隋志》相比,《四库全书总目》
[12]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三《答问十》[M](上海: 亦只新增设了纪事本末、时令、史抄及诏令奏议类, 商务印书馆,1936( 删去谱系类而已,余则基本相同。 [13]郑樵(通志?图谱略?索象[M](昌彼得编辑《中 自《隋志》采用《七录》分类法,删并为四部四 国目录学资料选辑》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
十类之后,我国封建社会的公私目录,十沿九袭。 371—372(
个别书目虽略有增损更易,但大多未能跳出其范 [1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围。由此可见,《七录》是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一 社,2004(155部奠基之作,在我国图书分类学(
[15]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1983(28(位,对后世图书分类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19] 王锦贵(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4(261 ( 参考文献:
(编辑:朱爱瑜)[1][3][18]魏征等(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
局,1973:907,906—907,993 (
91
万方数据
作文四:《张溥“七录”》1100字
张溥“七录”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1),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2)。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3),日沃汤数次(4)。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列传》)
【注释】
(1)已:完。(2)已:停止。(3)皲(jūn):皮肤因寒冷而开裂。(4)沃:洗。汤:热水。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参考资料】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溥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骂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抄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
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虽然还算得上勤奋好学,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他很是苦恼,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大骂自己是笨蛋。
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重新读。这样连续7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14遍,不说滚瓜烂熟,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抄书是很辛苦的,张溥的手磨起了老茧,一到冬季,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以自勉自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作,并编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当然,我们今天介绍张溥的"七录"法,并不是要青少年朋友机械地去学习、模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不断膨胀,单凭"七录"能"录"得了多少呢,但是,我们从张溥的"七录"法中却能够得到一点启示:天资差,不足畏,天道酬勤;堡垒坚,亦不足畏,专而攻之,必能攻而破之。
作文五:《《琴人合一的天才钢琴家——郎朗》和《读书“七录”,终》1700字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主题学习
《琴人合一的天才钢琴家——郎朗》和《读书“七录”,终成文学家》教学设计
王少洁
教学目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2、学习郎朗和张溥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创造奇迹。
教学重点:学习郎朗和张溥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创造奇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奋” (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说勤奋》,通过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篇与“勤奋”有关的文章《琴人合一的天才钢琴家——郎朗》和《读书“七录”,终成文学家》。相信你读完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预习提纲
、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圈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整体感知课文,看一看郎朗和张溥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圈画,可以是不理解的字词,也可以是优美的语句;评点课文内容,在课文空白处写出一句或几句赏析、感悟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阅读成果。
四、合作探究
1、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
2、全班交流。
学习张溥的例子:天资较差、过目不忘的张溥是怎样成为著名的文学家的,
(读书“七录”)
张溥与谁的故事相似,(童第周)
学习郎朗的事例:从小被人们誉为天才的郎朗又是怎样成为世界顶级的钢琴家的,
(勤学苦练)
郎朗呢,他又与谁的故事相似,(司马光)
3、谈自己的体会。
五、延伸与拓展:
1、名人名言:
成功=1分天才+99分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2、教师小结: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创造奇迹。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3、生齐读名言,把他们背诵并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上。
甲:
1.今天的我们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阳光中,这样的幸福安定,这样的美好富足,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祖国的日益繁荣与昌盛。 下面请听由八年级三班的同学带来的大合唱《歌唱祖国》。
2.刚才的歌声唤起了我们每个人心底最由衷的爱国之情。如果说祖国是天空中的太阳,那我们就都是银河系里围绕在它身旁的点点繁星。下面请大家继续观赏由八年级三班同学带来的歌舞《繁星》。
乙:
3.看完初中同学的歌舞,我们小学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了呢。下面即将上场的是四年级三班同学的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有请。
4(动人的歌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在太阳底下闪耀着的金色光芒,大自然的景色的确迷人,可是我们教室里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呢。下面就让我们请上四年级三班同学带来他们自编自演的小品《教室里的狂欢》。
5.这可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看了他们的故事,你是不是再次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呢,如果觉得还是不够,你看,同学们又用舞蹈向你发出了邀请。请欣赏四年级三班的舞
蹈《蓝精灵》。
丙:
6.不管走到哪里,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都是心系在一起的。下面请欣赏由六年级二班同学带来的大合唱《歌唱祖国》。
7.广阔中华之地,浩瀚华夏之原。未来都是我们挥洒青春的大舞台,不信,你听,那朗朗的读书声里孕育了多少抱负与志向?下面是由六年级二班同学带来的诗歌朗诵《中华少年》。
丁:
8.一首歌,到底可以传递多少情;一曲词,到底能够表达多少爱。八年级一班的同学将以他们的热忱唱出他们心中对祖国的深深敬意。下面请听由八年级一班带来的大合唱《歌唱祖国》。
9
作文六:《【word】 浅论阮孝绪《七录·序》的目录学思想及其影响》7600字
浅论阮孝绪《七录?序》的目录学思想及其影
响
文献学
?傅荣贤(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l醛瓣AyHEOYAN涎A}蜒
浅论阮孝绪((七录?序》的目录学思想及其影响
[关键词]阮孝绪;((七录?序》;目录学
[摘要]阮孝绪((七录?序》是我国现
在最早的目录学理论文篇,它明确将目录
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目录发生,
发展的历史流变,并在《七录》中设立”簿
录”类,成为我国”书目之书目”的最早见
存.《七录?序》以着录和分类为研究重点,
在着录上强调书目要”通记有无”,着录图
书存佚,讨论图书聚散;在分类上重视责实
立名,要求根据文献发展的具体状况决定
目录的体系,认为”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为
,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无不启迪后世 部”等等
而导夫先路.但是,《七录?序》对书目的提
要和序言几乎没有任何讨论,因而虽有荜
路蓝缕之功,却遗未臻完备之憾
[中图分类号]C256;G2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1)05—0055—03
阮孝绪(479—536),字士宗,南朝梁人,生于
“有遗财百余万”的世族家庭,以清高隐逸见称,淡
于进取,悉心治学,遍通五经.阮氏于梁武帝普通四
年(523年)撰成《七录》十二卷,惜乎不传.唐释
道宣《厂L弘明集》卷三保存了((七录》的》,从
中可揭橥阮氏目录学思想之大概.
1首次将目录作为研究对象
“依刘向故事”的我国古代书目往往都是某个具
体”图书馆”的藏书目录,甚至是列入校雠对象的文
献目录.例如,《七略》所收”六百三家”文献都是
在刘向”每一书己,向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的基
础上,刘歆”总群书”而形成的分类目录.所以,虽
然刘氏父子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十分崇高,但他
们的书目只是以当时”中秘”实际所藏,且手自校勘
的603种文献为着录对象,未能做到”范围方策而不
过”“着录古今而无遗”,因而长期为学者所病诟,并
形成了从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以降历代延
绵不绝的”补阙”之风.先校雠后编目的基本程序,
使得我国目录学长期被认为只是校雠学的一部分,言
目录必称校雠.而阮孝绪是我国历史上首位对目录本
身展开研究的学者.((七录?序》云:”凡自宋齐以来,
王公缙绅之馆,苟能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
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
家,更为新录.”他的《七录》是在对”名簿”和
“官目”等其他书目对比和补苴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而不是以具体经手校雠的文献为对象或以某一”图书
馆”的实际所藏为范围.因此,阮孝绪特别重视对书
目本身的研究.
这首先表现在他十分重视对目录学史的梳理上.
在《七录?序》中,阮孝绪论述了我国目录工作的源
起和发展,从孔子整理六经述及刘氏父子校书编目,
班固”因《七略》之辞,为做书?艺文志》”,直到
四部书目的产生和演化.在此基础上,他重点讨论了
历史上各种主要书目之间的传承关系并分析各书目的
特点及其得失醇驳.例如,《七录?序》曰:”魏秘书
郎郑默删定旧,时之论者,谓(《中经》)为朱紫有
别.晋领秘书监苟勖因魏《中经》,更着《新簿》,虽
为十有余卷而以四部别之……着作佐郎李充始加删
正,因苟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没略
众篇之名,总以甲乙为次.”因此,《七录?序》可视
为我国现存第一部目录学史着述.嗣后,《隋志?簿录
序》等承绪其事,降及近现代的目录学史着作则日臻
完善了目录学学科史的体例.
通过阮氏的《七录?序》,我们才得以对他之前的
历代重要书目窥斑见豹,得其崖略.例如,《七录?
序》指出:”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
谬,随竞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
《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撮其指要,着为
《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黑龙汀大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
国古代目录学理论研究”(JC2009W04)成果之一
繁j鞭5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转热敬yTH《0RY窳魏鼗囊{霞
认为刘向校书时为每一本书所写的叙录,当时是”皆
载在本书”的;0录》是将这些”皆载在本书”的
一
篇篇叙录另外辑出,汇集而成;《辑略》是((_七略》
中纲领性的总论.众所周知,0录》((七略》皆亡佚
于唐末五代,阮孝绪得以亲见其书,故其有关论述都
具有根柢,值得采信.事实上,上述关于0录》
((七略》的基本观点,堪称定论久孚,迄今仍然是刘
氏目录学思想研究中带有前提性的结论.又如,他认
为《汉志》以降,”其后有着述者,袁山松亦录在其
书”;并说王俭《七志》”又条((r七略))及二汉文
志》中经簿所阙之书并方外之佛经,道经各为一录”;
他还在((七录?序》的”古今书最”中指出:”(循汉?
艺文志》书若干卷,八十七家亡.”说明袁山松的
(循汉书》(今佚.现传《后汉书》为范哗所作)曾经
仿拟班固《汉志》作有《艺文志》,这无疑是史志目
录学研究中非常值得重视的宝贵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古今书最”不是书目之名,而
是指古今图书的总会,即图书总财产账.《说文》:
“最,犯而取也.”小徐本:”犯取也,一日会.”王筠
《说文句读》日:”此与聚同义.”松羊传隐公元年》:
“会犹最也.”总之,”最”意为”会聚”.因此,《目
录学教程》L2_等不少目录学着述误将”古今书最”
视为书目之名是不对的.
其次,阮孝绪还首次将书目类文献列入录》
的着录范围.他在《七录?纪传录》中首列”簿录”
类,着录包括《七略》在内的各种”名簿”和”官
目”计36种.这是我国”书目之书目”的最早见存,
并成为《隋书?经籍志》在史部设立”簿录”类的先
响.于兹而还,书目本身被着录于书目,成为我国书
目的常式.同时,为阮氏所着录的36种书目,基本
都是他”凡在所遇,若见若闻”的忠实记录,藉此,
我们得以清晰勾稽我国前此书目编撰的大致历史过
程,具有重要的目录学史料价值.
再次,阮氏还首提”流略”之学.《七录?序》
说:”孝绪少爱坟籍,长而弗倦,卧病闲居,傍无尘
杂.晨光才启,缃囊已散,宵漏既分,绿帙方掩.犹
不能穷究流略,探尽秘奥.”后人之称传统目录学为
“流略”之学,即源于此.
2阮氏目录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阮孝绪目录学的思想主要聚焦于着录
和分类两大方面.
2.1着录思想
首先,目录应该通记天下有无图书.
56201-第5瀚
文献学
我国书目大多是针对当时实存文献(甚至实藏文
献)而形成的藏书目录,但南宋郑樵志?艺文略》
通记古今,不遗亡佚,全面记有,个性十分鲜明.现
代学者一般都以”通记天下有无图书”为郑氏目录学
思想的一大特色._2然而,((七录》才是我国历史
上已然确知的首部立意”通记天下有无图书”的书目
着作.据((七录?序》,阮氏通过自己多年”晨光才
启,缃囊已散,宵漏既分,绿帙方掩”的努力,其
((七录》以”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穷于是”和”不足
编于前录而载于此”为职志,在文献着录的数量上达
到了空前的水平.((七录》一书实际着录之书凡55部
(子目)6288种,”自有目录以来,要以阮氏此书,最
为繁钜”.”可以肯定,阮氏不仅在观念上,同时也在
实践上努力践行”通记天下有无图书”,无疑是郑樵
“通记”思想的先响.
其次,最早产生”国家书目”乃至”书目控制”
的思想.
阮氏疏淡于对一本本具体文献的校勘,但特别重
视对当时”全国”文献总财产的勾沉,这集中反映在
《七录?序》所条列的”古今书最”中.”古今书最”
共罗列从”((七略》书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三
百六十九卷.五百七十二家亡,三十一家存”,到他
自己的”他录》内外篇图书凡五十五部,六千二百
八十八种,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六
卷”共11种书目的图书总数及其存亡情况.然后,
再具体罗列其((七录》所分七大类五十五小类的类目
名称及各类文献的种数,帙数,卷数及图画数量.应
该说,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国家书目”乃至”书目控
制”思想的最早源头.
再次,最早着录图书存亡.
阮氏在总计文献总财产的同时,还注意着录存
亡,如上所引《七略》”五百七十二家亡,三十一家
存”即是其例.就目前史料来看,((七录》也是我国
已然确知的最早着录图书存亡的书目.这其实是要在
统计文献总财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曾有”财产和
“现有”或”实有”财产,对《隋书?经籍志》等后世
书目着录图书存亡,统计文献”曾有”和”现有”或
“实有”之举不无影响.
最后,重视对图书聚散的讨论.
正是基于对图书实际存佚情况的重视,导致他在
((七录?序》中着墨于对历代图书聚散的讨论.可以认
为,隋人牛弘开献书之路表》正是在阮氏基础上
提出着名的”五厄论”的.事实上,阮氏((七录?序》
文献学
所谓”赢政嫉之,故有坑焚之祸”“惠怀之乱,其书
略尽,江左草创,十不存一”等文辞,也直接为牛弘
所袭取.
2.2分类思想
((七录》的最大特色反映在它的类目上,”所析子
目,为后世目录所遵循”.E4不仅如此,((七录?序》从
“斟酌”此前的一些重要目录(尤其是《七略》和
《七志》)的类别人手,展开对书目类名,类别等相关
问题的理论思考,成为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研究分
类的理论文篇.
首先,责实定名,用当时最为科学的方法讨论了
类名的确立原则.
虽然阮氏基于当时的学术规范,尚不能从纯粹逻
辑的角度给书目中的每一个类名以确切的定义,也不
能自觉遵守逻辑学上”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上
位类名和下位类名之间必须是严格的种属关系”等科
条,但他却是第一个真正讨论分类类名的内涵及其使
用合理性问题的目录学家.他说:”今所撰《七录》,
斟酌刘王,以六艺之称不足标榜经目,改为经典,今
则从之,故序经典录为内篇第一.……刘有兵书略,
王以’兵’字浅薄,’军’言深广,故改兵为军.窃
谓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则武事之总
名也.所以还改军从兵.……王以诗赋之名,不兼余
制,故改为文翰.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
集,于名尤显.”阮氏这段文字,本旨在解释其《七
录》分类类别及类名之所由,但他”斟酌刘王”,成
为现存最早研究《七略》和《七志》分类类名的文
献.总体而言,他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要”于名尤显”,
并认为书目类名”名”与”实”之不符,既包括类名
与文献”客观”事实的不符,也包括因类名所附带的
价值判断而造成的”主观”不符.换言之,类名除了
字面含义,还引起人们主观心理的不同反应.相应
地,”不正确”的类名既有认知判断问题也有价值判
断问题,既有语言自身的问题也有语用实践的问题.
在不断校正与调节类名”能指”和文献”所指”的统
一
性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文献的”真实性”和社
会伦理的”正当性”.
与责实定名相类似,阮孝绪还倡导根据文献的现
实地位和社会影响来确立其类别位置.例如,((七录?
序》说:”释氏之教,实被中土,讲说讽味,方轨孔
籍.王氏虽载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
是所安,故序佛法录为外篇第一.仙道之书,由来尚
矣.刘氏神仙,陈于方伎之末,王氏道经书于《七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l辩RARY罐OYAN轻燕c了le?
志》之外.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王则先道而后
佛,今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浅
深也.”这里,与王俭《七志》相比的两点变化是:
第一,《七志》之”七”不包括佛道二目而《七录》
之”七”是包括佛道二目的;第二,((七志》先道后
佛而《七录》先佛后道.这是由佛道类文献的当下地
位及其现实合理性决定的.
其次,最早提出类似今天”文献保障原则”的分
类思想.
《七录-序》指出:”刘王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
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记
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且《七略》
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
略,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记传录为内篇第二”;
“兵书既少,不足别录,今附于子末.”阮氏认为,
《汉志》以史书附于春秋家盖因史籍奇少;诗赋略不
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等等,无疑是今人以”酌
篇卷之多寡”[5作为《汉志》分类原则的最早思想源
头.总体上,目录系统是为整理文献进而整序文化服
务的,目录系统的基本面貌应该取决于文献发展的具
体状况.用姚名达的话说,就是目录分类法”最重要
的一个原则,是在乎能适应当时的着作界”._6当然,
从”古今书最”所列《七录?传纪》等类目来看,其
“酌篇卷之多寡”的分类原则未能充类至尽.例如,
墨家仅4种文献,阴阳家和农家都仅有1种文献,纵
横家仅2种文献,但阮氏仍列有墨家,阴阳家,农
家,纵横家等类名.
再次,其”窃以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为部,故随
其名题,各附本录”的观点是郑樵重视图谱思想的先
导.今天的文献分类和目录编制大多包括图谱,阮氏
认为”图谱宜从所部”,即将图谱文献直接和相关文
献一起随部人类,其识见要比郑樵《通志?图谱略》
将图谱单独立出为高.
3结语
阮孝绪的《七录》我们今天只能在犷弘明集》
中见到其简略的序文和它的分类目录框架,但它却开
启了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目录学研究之先河.
其序言的研究内容,诸如分类和文献发展的关系,类
名的选择和分类系统的原则等,一直是我国古代目录
学研究的主体内容.郑樵”类例论”,章学诚”部次
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观,都可导源于
此.同时,阮氏的理论思考立足于对前人(如刘氏父
子,王俭)目录学思想的评论,在(下转第92页)
201{誊6瑚l57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LIBRA耩yTH?ORyAN貉PR矗《{琶
对各家各户进行抗灾害知识的讲解和演习,学校也组
织学生在图书馆内进行模拟消防,抗震演练等训练,
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抗灾意识,增强同学们的抗灾责
任感,有效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2情报检索指导
图书馆除了在春季为新生进行馆前教育之外,每
年10月还要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入学教
育.这种入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即将开始学习专业课
程的学生而开设的,学习内容和授课安排都与新生教
育有所不同.
图书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进行
一
些涉及教学实习,论文写作或科学研究课题的文献
检索利用教学;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在线为学生
演示数据库功能的使用和个性服务条款,并对学生进
行上机操作指导.老师主要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
的电脑检索所需的文献资源,培养学生自觉的信息情
报意识和对知识的选择;培养学生信息情报检索和利
用的技能;掌握分析,鉴别和有效利用信息情报的方
法,以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进一步
培养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课程还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学校所购买的电子文献
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的相关讲座,例如”EngineerVillage
全球最大的工程索引数据库使用培训课程…’利用Sci—
enceDirect获取前沿叙述信息”“Embase新功能——了
解生物医学和药理学信息的专业平台”等.
学习如何书写学习报告,专业论文以及专题投稿
等也是情报检索课程的核心内容.学校专门邀请文学
系的老师针对不同学部的报告,文章特点来进行分析
讲解,老师就整个论文构思,题目确认,文献查询,
构建框架,增补内容,刊物选择,文章流派等流程,
海外链接
都列出详细的图文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和
所投刊物的特点选择文章的方向.整个论文教习课
程,基本覆盖了从零基础到论文成形投稿的全过程,
这为初写论文的同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情报检索指导教育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专
业特点来实施教学,能让学生将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
图书馆利用方法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馆前教
育是一门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教育课程,而不是另
外加给他们的一门可有可无的公共课.
3讲习会
讲习会主要以老师与同学互动交流的方式来进行
有关文献信息检索方面的探讨.一般由图书馆担当会
议承办方,然后由信息学部的老师进行有关信息发
展,信息查询等领域的讲解,有时还会邀请,些信息
检索方面的专家来馆进行指导讲学,最后同学们可以
和老师进行自由沟通交流,学生可以请教老师一些检
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老师也主动了解同学们发现的
检索漏洞等问题.讲习会从头到尾都弥漫着随和的气
氛,大家边喝咖啡边交流,减少了距离感,也带动了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讲习会很多同学走出了信息
检索的误区,很多专家也调研了信息系统在大学生中
的应用状况.
[参考文献]
[1]富山大学附属图书馆[EB/OL].[2010--05—
15].://.1ib.11一toyama.ac.jp/index.htm1.
[作者简介]孙晓瑜(1981一),女,硕士,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l0一O8—26[责任编辑]邵晋蓉
业螗逝妇业业逝业啦逝妇螺妇业业始业业业
(上接第57页)此基础上有所批评折衷,并提出自
己的研究心得.这种基于评论的入说方式,成为自此
以降中国古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启发后人
良多.当然,((七录?序》对书目的提要和序言几乎没
有任何讨论,这使得他在我国目录学研究史上虽有荜
路蓝缕之功,却有未臻完备之憾.
[参考文献]
[1](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序[c]//(唐)释道
宣.广弘明集(卷三)[M].四部丛刊本.
[2]彭斐章.目录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92l201{-第5期
[3]胡楚生.中国目录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5:66.
[4]昌彼得,潘美月.中国目录学[M].台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1:132.
[5]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1:129.
[6]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
】984:】4】.
[作者简介]傅荣贤(1966一),男,文学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已发文12O余篇,出版专着2部.
[收稿日期]2010—07—22[责任编辑]张京生
作文七:《植物七录斋》400字
专注于植物,充当植物的发声人,想了解植物就关注我把
+关注
做到这五点,就能让春兰年年开花!
植物七录斋
??5评论? ??12小时前
家里的植物动不动就叶黄,那是因为你犯了这七宗罪!
植物七录斋
??19评论? ??7天前
14种能给您带来财源滚滚的植物,选一盆养在家里吧!
植物七录斋
??76评论? ??1月前
七种好看,好养,掐个枝条插土里就能活的植物!
植物七录斋
??22评论? ??21天前
10天,栀子花水插成功生根,繁殖快又好
植物七录斋
??88评论? ??8天前
室内植物,选对——旺气生财,选错——谋财害命
植物七录斋
??39评论? ??1月前
如何养好金钱树,让新的一年财源滚滚来?
植物七录斋
??9评论? ??1天前
七种适合摆在玄关的植物,选一种放你家,让财路亨通!
植物七录斋
??1评论? ??22天前
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能接骨的草——接骨木,世界上伟大的药用植物
植物七录斋
??82评论? ??1月前
7种适合老年人的植物
植物七录斋
??7评论? ??6月前
作文八:《七录阅读答案》500字
七录阅读答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 )
③日『沃』汤数次( )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 )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 )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 )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手钞: 亲手抄写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如是: 像这样 已:停止
③日沃汤数次 沃:洗 汤:热水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名:题名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C)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
作文九:《张溥与七录斋》2000字
张溥与七录斋
“大阉之乱,搢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内,有几人欤,”短短几句话,至今读来,仍然让人胸中起伏,久久不能忘怀。这几句话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溥的杰作《五人墓碑记》。
张溥是明末的杰出文学家,也是明末复社的领导人之一,他勤奋好学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书斋名为“七录斋”,所做作品收录在《七录斋集》中,这部杰作也是他勤奋好学的佐证。
张溥出身于官宦门第,但因为他母亲地位低微,所以他经常受到的家人歧视和轻蔑,甚至仆人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在他刚懂事的年龄,有一次,伯父的仆人无端污蔑他,张溥当时咬破手指,在墙壁写上“不报此仇,就不是人养”几个大字。那个仆人听说后,仍然讥笑张溥,说“塌蒲屡儿能有什么作为呢,”意思是“你是下贱人生的孩子,能把我怎么样呢,”张溥受到这样的侮辱,反而奋发图强,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人。于是,他闭门读书,目诵千言。有一次,他一边读书,一边吃粽子,由于专心致志,拿粽子蘸糖的时候竟然蘸进了墨盒,吃了一嘴黑墨,就像长了满腮大胡子。
张溥读书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手抄一遍,然后烧掉;再抄,再读,再烧。这样读了抄,抄了烧要做七次。冬天干燥寒冷,手指都皴裂了,他就用温水暖一
夜里蚊子多,便就把双脚伸在空坛里读书。由于奋发读书,他熟下手再抄;夏天
悉各家著述的精义,终于成为了明代的著名文学家,被人称为“百世师”,就是后代百世的老师。他成名后,将书房取名“七录斋”,并将自己的作品编著成集,取名《七录斋集》。
传奇将军霍去病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霍去病是一个县衙小吏的私生子,按照常理,他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英雄不问出处,霍去病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为一代名将。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
当时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心的皇帝,但当时的汉朝,边境不稳,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并且,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相同志向的人,他就是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卫青为汉武帝屡建战功。就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精通骑射,虽然年少,他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而是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在霍去病未满十八岁时,他就主动请缨,武帝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和八百名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杀敌二千多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不久以后,在他19岁时,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河西大战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同年夏天,在收复河西之战。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又大获全胜。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燕脂山以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
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道匈奴两个王爷是不是真正头像,就派霍去病去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队渡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可能我们很难猜出出这时的浑邪王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但是他最后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辛弃疾有词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这里的“封狼居胥”就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封狼居胥”也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其后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歼灭俘虏敌人无数,一路追杀敌人来到今天的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稍微做了停顿,率领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
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在姑衍山举行。在这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天封礼在
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成就~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作文十:《张溥与七录斋》900字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明人张溥,文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传》 1.钞:通“抄”。
2.嗜:喜欢。
3.已:毕,完。
4.是:这样
5.始:才。
6.管:笔管。
7.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8.沃汤:用热水浸。汤,古代指热水。
9.斋:书房。
10.索:索取。
11.立就:马上完成。 12.名高一时:名声在当时最响。
13.即:立刻
14.名:命名
15.俄顷:时间词,一会儿
16.毫:毛笔
译文
明朝人张溥,当时文采高超。他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拿毛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冬天手的皮肤都冻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多次。后来他把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有人向他要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高。
独自莫唱 怀沙赋太凄凉
江面月光 像谁孤芳自赏
《离骚》://qqeve./thread-19904-1-1.html
词:十一少
曲/编曲/唱:灰色
汨罗江 未曾提笔已断肠
为谁凄美了皎洁的月光
书几行 谁朱唇低唱
墨染时光 字字珠玑的流畅
相思在宣纸上犹自哀伤 楚辞千行 只为你守望
默诵离骚 我等你归故乡
独自莫唱 怀沙赋太凄凉
江面月光 像谁孤芳自赏
丹青细描 你梦中的模样
情字长 蜿蜒曲折在手掌
亲手种红豆却不知寄何方
爱深藏 岁月已泛黄
离愁摇晃 顺流而下的悲伤
等你打捞起停泊在你心上
隔江相望 却没你目光
轻唱离骚 我等你归故乡
焚一炉香 思念徘徊绕梁
梨花又落 琴声随风远飏
黄昏斜阳 谁在黯然神伤
松龄书馆
留仙驾鹤三百年,
松龄书馆日日妍。
耐得青灯寒凳苦,
留得聊斋万古传。 所谓“秦砖汉瓦”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汉代瓦当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马也是品种繁多;秦代瓦当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秦宫遗址出土的巨型瓦当饰以动物变形图案,与铜器、玉器风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