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建军节的来历简写》2800字
建军节的来历简写
建军节的来历简写2016-07-29浏览:分享人:唐玲梁手机版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7月29日上午~亳州中院组织开展“庆祝八一建军节法院开放日”活动。亳州军分区10余名官兵到亳州中院参加本次活动~亳州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陈家义陪同官兵参观了诉讼服务中心、集中控制中心、远程接访中心、科技法庭等~参观结束后~军分区官兵还现场观摩了一起案件庭审全部过程。
本次法院开放日活动旨在通过走进法院参观、零距离接触和现场观摩庭审等形式~使部队官兵对法院工作有进一步了解~提高法院司法公开水平~密切人民法院与部队的联系~并以此促进全市法院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强化国防观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职尽责~为巩固国防安全、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做出新贡献。
近年来~亳州中院分别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法律拥军活动。一方面邀请部队官兵参加法院开放日活动~参观诉讼服务中心、旁听案件庭审~近距离了解法院工作。另一方面法官走进军营~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咨询。针对部队官兵提出的自身或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涉法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帮助部队指战员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自我解决涉法问题的能力。
1 / 6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7月27日~**在南昌召开了有**、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8月1日凌晨2时~**、**、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贺龙、叶挺、**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
2 / 6
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
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27年8月底~南昌起义部队在**、贺龙等指挥下~经过彻夜强攻~一举占领了瑞金~取得了南昌起义后第一次攻城战役的胜利。瑞金~这座赣南山区小城~从此与中国革
3 / 6
命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震惊了**、汪精卫。他们立即从江苏、安徽、湖北调集数十万大军向南昌反扑。鉴于敌我实力悬殊~从8月3日起~起义军开始撤出南昌~向南挺进。但是~起义军撤出南昌后的20多天~一路居然没有遇到任何阻拦~顺利通过临川、宜黄、广昌、宁都等地。
南昌起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召开紧急会议~时任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中共地下党员**利用反动阵营的内部矛盾~建议张发奎不要追击起义部队~让他们南下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火并。此计正中张发奎下怀。于是~起义部队在撤离南昌后没有遭到追击~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一路平安地来到瑞金城下。
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和艰辛历程~激发将士们扞卫国家的斗志~节期在每年的8月1日~通常这天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建军节的习俗一般是机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各样的拥军活动。每年建军节~部队都组织盛大的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各级政府~也组织隆重的军民联欢晚会或座诫会~邀请老红军、军队离退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及烈军属代表参加。同时~还要组织拥军优属活动~宣传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检查优抚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决。各级政府、广大人
4 / 6
民群众历来把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作为纪念建军节的“保留节日”。
中学团组织可以在建军节前后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通过“军营一日”体验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带领中学生为军烈属上门服务~感受军人和军人家庭为祖国和人民安宁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培养中学生的国防意识和长大保卫祖国的公民责任感。首个节日的庆祝1933年8月1日~第一个“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在瑞金城南举行。傍晚~苏区军民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朝这里涌来~工农剧社组成的欢迎表演团站在入口处~边舞边唱。庆祝活动分阅兵式和分列式~为防敌机轰炸~决定阅兵式在十七点到十九点半进行完。十七时~阅兵式开始~军乐奏起~礼炮齐鸣~**、**、项英三位领导策马而行~检阅长达六百余米的红军队列~红军指战员以注目礼相迎~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第二项是宣誓。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新成立的红军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授军旗~向两个师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组成两块方阵~指战员高举拳头进行宣誓。
第三项是授旗授奖。中革军委领导分别给各红军学校授校旗~给红军各团队授战旗~向功勋卓着的红军指挥员颁发红星奖章。中央政府和各党、群团体代表致祝辞~分列式随
5 / 6
之开始。红军第二团第五团第三十七团第四十团等方队在一面面战旗引领下阔步通过检阅台~战士们一面高呼着口号、一面向检阅台上的首长行注目礼。长长的受阅队伍从检阅台前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坚定的步伐踏破夜幕~踏碎尘土~踹动着这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把“81”两个大字嵌入史册。
6 / 6
作文二:《建军节的来历 简写》3600字
精品文档
建军节的来历 简写
摘要: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
建军节的来历简介
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其来历是: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8年4月,**、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
1 / 6
精品文档
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八一军旗简介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的旗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色,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规格(按照总参1951年1月颁布的条令执行):
军旗可以授予团级以上部队和院校,授旗时可以举行仪式。
军旗主要用于参加典礼、检阅、隆重集会、游行等场合,由掌旗员掌握军旗,左右各有一名护旗兵,位于部队的前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标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它激励全体指战员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
军旗的简介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的旗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色,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
2 / 6
精品文档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规格(按照总参1951年1月颁布的条令执行):
军旗可以授予团级以上部队和院校,授旗时可以举行仪式。
军旗主要用于参加典礼、检阅、隆重集会、游行等场合,由掌旗员掌握军旗,左右各有一名护旗兵,位于部队的前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标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它激励全体指战员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
军种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建立于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长期以步兵为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少量的骑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坦克兵和防化兵。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防化兵等兵种领导机关。80年代以来,陆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设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兵种,并于1985年组建陆军集团军。经过81年建设,陆军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陆军,成为既能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又能与
3 / 6
精品文档
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实施联合作战的强大军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于1949年4月23日。1949年至1955年,先后组建水面舰艇部队、岸防兵、航空兵、潜艇部队和陆战队,确立了建设一支轻型海上作战力量的目标。1955年至1960年,先后组建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在近岸海域实施防御作战。80年代以来,海军实现了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进入新世纪,海军着眼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经过近60年建设,海军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海上作战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由刘亚楼带领组建第一批空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人民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兵、气象兵等多兵种合成,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预警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军种。主要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海军作战,对敌后方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简称第二炮兵)建于1966年7月1日,由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组成。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
4 / 6
精品文档
力的主要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它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工程部队,作战保障、装备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主要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装备常规战役战术导弹武器系统,遂行常规导弹突击任务的部队。
预备役部队,由于陆军部队的精减且未移交武警部队的大批装备和大量人员将进入预备役部队。预备役部队的人员数量最终超过解放军现役人员的总数,预备役部队的数量估计已超过200万人,其中35万是海军预备役,预计武警部队总人数将增至100万人。
网络蓝军,中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还比较薄弱,中国在社会与军事领域均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国防部根据部队训练的需要,临时设立了“网络蓝军”,其训练内容包括了网络防护,旨在让受训部队着眼于提高信息化能力水平,强化网络安全防护。
相关阅读:
据悉,为庆祝八一建军节,月30 日至8月5日,河南老君山风景区面向老兵推出了免门票优惠措施,具体细则如下:
1、自2016年7月30日-8月5日,退伍军人可凭有效证件免老君山景区门票。
、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持有效证件,到老君
5 / 6
精品文档
山景区可终身享受免除门票的优惠政策,且可享受随行家属3人免除门票政策。
、凡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持有效证件,到老君山景区可终身享受门票及两级索道票免费的政策,且可享受3名以下陪护人员享受此项政策;
、凡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持有效证件,到老君山景区可终身享受门票及两级索道票免费的政策,且可享受5名以下陪护人员享受此项政策;
河南老君山风景区位于洛阳栾川县城东区,古号景室山,因老子李耳归隐修练于此而得名。老君山海拔2217米,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山势雄伟,群峰竞秀,峰林洞涧,千姿百态。“天连五岳全雄晋,地接九州巍伏牛”。山顶道观历史悠久,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与武当山并称为“南北二顶”。 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 / 6
作文三:《“七夕情人节的来历”简写》1600字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简写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简写2016-08-12浏览:分享人:宋芳军手机版
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1 / 4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
2 / 4
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
3 / 4
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4 / 4
作文四:《英语月份的来历、简写、缩写》1800字
英语月份的来历、简写、缩写
一月Jan.January
二月Feb.February
三月Mar.March
四月Apr.April
五月May.May
六月June.June
七月July.July
八月Aug.Aguest
九月Sept.September
十月Oct.October
十一月Nov.November
十二月Dec.December
注意:正规的英语中六月,七月,九月的缩写是4个字母,其他月份3个字母。挂历上见到的Jun,Jul,Sep是错误的。
公历一年有12个月,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原来只有10个月,古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amp;#183;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2月,原来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January--1月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要眺望未来。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
第一个月月名,很有意义。英语January,便是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February--2月每年2月初,罗马人民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这一天,人们常用一种牛、草制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妇女,以求怀孕生子。这一天,人们还要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March--3月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英语3月March,便是由这位战神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4月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l
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
May--5月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
June--6月罗马神话中的裘诺,是众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护妇女的神。古罗马对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献给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来命名6月。英语6月June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也有学者认为,Junius可能是拉丁家族中一个显赫贵族的姓氏。
July--7月罗马统治者朱里斯amp;#183;凯撒大帝被刺死后,著名的罗马将军马克amp;#183;安东尼建议将凯撒大帝诞生的7月,用凯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之。这一建议得到了元老院的通过。英语7月July由此演变而来。
August--8月朱里斯amp;#183;凯撒死后,由他的甥孙屋大维续任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
但他选定8月。因为他登基后,罗马元老院在8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8月。原来8月比7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又决定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从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语8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September--9月老历法的7月,正是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的9月,拉丁文Septem是"7"月的意思。虽然历法改革了,但人们仍袭用旧名称来称呼9月。英语9月Sept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October--10月英语10月,来自拉丁文Octo,即"8"的意思。它和上面讲的9月一样,历法改了,称呼仍然沿用未变。
November--11月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和凯撒都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月份,罗马市民和元老院要求当时的罗马皇帝梯比里乌斯用其名命名11月。但梯比里乌斯没有同意,他明智地对大家说,如果罗马每个皇帝都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月
于是,11月仍然保留着旧称Novem,即拉份,那么出现了第13个皇帝怎么办?
丁文"9"的意思。英语11月Nov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December--12月罗马皇帝琉西乌斯要把一年中最后一个月用他情妇的Amagonius的名字来命名,但遭到元老院的反对。于是,12月仍然沿用旧名Decem,即拉丁amp;quot;10 amp;quot;的意思。英语12月Dec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作文五:《春节的来历50》28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50
春节的来历50【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来历50【二】
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每年一到这个时间就出来出来伤害百姓,一开始年以来大家都躲在家里,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年害怕红色、对联(桃符)和炮竹,所以当年出来时大家就开始放炮竹、穿红色的衣服、贴桃符。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
人们为了纪念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春节的来历50【三】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
1 / 5
精品文档
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来历50【四】
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
春节的来历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
2 / 5
精品文档
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
3 / 5
精品文档
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 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
4 / 5
精品文档
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5 / 5
作文六:《春节习俗的来历》1800字
春节的起源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个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热闹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8、压岁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作文七:《春节的来历简介》25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来历简介,欢迎阅读!
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正月初一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特点
1 / 5
精品文档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2 / 5
精品文档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起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
3 / 5
精品文档
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春节的来历简介_春节的起源
4 / 5
精品文档
5 / 5
作文八:《春节的来历简述》1300字
春节的来历简述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
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
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
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本文地址:
://.diyifan./fan/chunjie/2360423.html
下页更精彩45下一页
作文九:《春节的来历双语》23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双语
春节的来历双语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now popularly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it starts from the begining of spring (the first of the tty-four terms in coodin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nature). its origin is too old to be traced. several explanations are hanging around. all agree, however, that the word nian, which in modern chinese solely means "year", was originally the name of a monster beast that started to prey on people the night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a new year.
one legend goes that the beast nian had a very big mouth that would swallow a great many people with one bite. people were very scared. one day, an old man came to their rescue, offering to subdue nian. to nian he said, "i hear say that you are very capable, but can you swallow the other beasts of prey on earth instead of people who are by no means of your worthy opponents?" so, it did swallow many of the beasts of prey on earth that also harrassed people and their domestic animals from time to time.
after that, the old man disappeared riding the
1 / 3
精品文档
beast nian. he turned out to be an immortal god. now that nian is gone and other beasts of prey are also scared into forests, people begin to enjoy their peaceful life. before the old man left, he had told people to put up red paper decorations on their windows and doors at each year's end to scare away nian in case it sneaked back again, because red is the color the beast feared the most.
from then on, the tradition of observing the conquest of nian is carri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term "guo nian", which may mean "survive the nian" bees today "celebrate the (new) year" as the word "guo" in chinese having both the meaning of "pass-over" and "observe". the custom of putting up red paper and firing fire-crackers to scare away nian should it have a chance to run loose is still around. however, people today have long forgotten why they are doing all this, except that they feel the color and the sound add to the excitement of the celebration.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人才招聘,上聘才网,yjbys.
2 / 3
精品文档
3 / 3
作文十:《春节的来历》16700字
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
编辑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1]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中文名
春节
英文名
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
别 称
年、岁首、新春、新年、过年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其他华人华侨聚集地
节日起源
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节日活动
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
节日饮食
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汤圆)
节日意义
农历新年的开始
设定时间
中国虞舜时期
持续时间
4000余年
定型时期
西汉
目录
1. 1 春节历法
4. ? 传统民谣
春节历法编辑
春节时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臵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2]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3]
名称变革编辑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2]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2]
历史渊源编辑 春节起源
春联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4]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3]
时间变革
古代
虞舜
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5]
近现代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6]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1928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呈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7]
1930年,政府重申:移臵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
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风俗习惯编辑
传统民俗
福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
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8]
贴春联
对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9]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10]
贴年画
贴年画 (19张)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
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2]
福禄寿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2]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爆竹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2]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11]
民族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
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臵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
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小结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2]
参考来源:[2] [12]
海外习俗
除海外各国的?唐人街?每年过春节外,据不完全统计,亚洲地区约有8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
各国?年?不同
在韩国、朝鲜和越南,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朝鲜半岛,
海外华人过春节 (13张)
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假期从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换休,共6天。
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华人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03年和2004年分别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但菲律宾不放假。
日本曾按旧历(类似农历)过年。从1873年起改用新历后,虽然日本大部分地区不过旧历新年,但是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团圆和聚餐
每逢?旧正?,韩国也会因数千万人大流动而面临?春运?的难题。好在韩国国土面积不大、公路交通网又比较发达,加上几乎家家户户有汽车,因此大部分韩国人会选择开车回家过节。
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猪肉绿豆馅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糯米被竹叶染成淡绿色,甘滑软糯,清香可口。另一样传统食品就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点是薄、韧、透,裹上馅料,配上蘸汁,吃起来清淡爽口。
在朝鲜半岛,家家户户聚餐时都要吃?年糕汤?,意味着又长一岁以及万物更新。
?祭祖?和?感恩?
新年钟声一敲响,越南民众就会开始祭拜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盘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运的意思。
在朝鲜半岛,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举行正式、庄重的?祭礼和岁拜?仪式。男女老少早早起床,换上新衣,有的穿上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磕头行礼,祈求祖宗保佑平安,然后再向长辈一一拜年,
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凡向长辈拜年,晚辈都要跪下磕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或简单的礼物。[13]
节日活动
小年
蒸花馍 (19张)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14]
?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写春联、吃灶糖、扫尘[5]
除夕
贴春联
(20张)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14]
? 传统习俗:臵天地桌、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5] 正月初一
压岁钱 (11张)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5]
正月初二
回娘家 (9张)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
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14]
? 传统习俗:祭财神(北方)[5]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贴?赤口?、送年
[5] [14]
正月初五
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
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14]
?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5]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
送火神 (14张)
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14]
?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5]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 传统习俗:顺星、放生祈福[5]
正月初九
放爆竹 (9张)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14]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
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4]
正月十一
中国结 (13张)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14]
正月十二
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14]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
元宵节 (14张)
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5]
节令饮食
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
腊八粥
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目前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15]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臵年货,打扫卫生,布臵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3]
年糕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3]
饺子
北方年
饺子
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9] 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3]
元宵
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臵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3]
春卷
春饼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臵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16]
神话传说编辑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臵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14]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
,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3]
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
寿星图
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3]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16] 桃符传说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17]
贴春联、门神
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
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中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9]
社会效应编辑
经济
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18]
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19] 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尽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臵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依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
社会学者指出,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内涵、极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这春节的?旧瓶?便不断续上了时尚的?新酒?。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庆贺潮流;从?过年就是年夜饭?转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从?过年买件新衣服?转向整个市场?春节经济?的诞生与拉动。?春节经济?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19]
电子红包[20]
电子红包风靡中国家庭
每年春节,发红包都是最受欢迎的传统习俗之一。如今,一种基于网络的?电子红包?正在成为一些新锐家庭的新时尚。据了解,这种?电子红包?是通过网络第三方平台送出。支付宝在主页上,专门设臵了?送礼金?功能,用户只需输入收礼人的账户以及红包金额,提交后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即时完成红包发送。?电子红包?还支持多种红包样式。用户不但能上传个性化的祝福图片,还可以编写带有个人特色的祝福语,比起传统?红纸包+现金?的模式,?电子红包?更活泼也更富时代气息。
文化
春节联欢晚会
央视春晚盛况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
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
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辅助参考来源
? 中国的春节、春运、春晚[21-23]
[24]? 电子红包:互联网时代的娱乐进步
交通
中国春运[25]
中国春运: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春节期间的运输,简称为?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运输期间。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每年起止时间略有不同),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
春运期间,铁道部实行特殊运行管理,加开大量临时客车,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80年代以后,大量民工外出,春运成为社会热点。
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中国春运。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
? 春运线路
春节前重点地区通常是京津、长三角、福建、珠三角地区; 节后重点地区一般是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阜阳地区。
? 春运战略
为实现?确保安全、满足重点、平稳有序、良好服务?的春运目标,全国铁路春运总体战略是?以客为主,客货双赢;南客北货,南车北调;统筹安排,重点必保;适度屯车,应急有备;车辆挖潜,停短保长;有流开车,无流停运?。
? 设立春运原因
设立春运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而春节又是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纷纷回家过年,要坐车的人太多,运输部门需要全力保证旅客有车坐,能回家,过完节能回来。
节日意义
过年了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1]
文字记述编辑
相关诗词 ? 参考来源:[26-27]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夜》(唐)来鹄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元日》(宋)王安石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春节诗词 《除夜》(南宋)文天祥
《拜年》(明)文征明
《已酉新正》(明)叶颙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守岁》(宋)苏轼
《屠苏酒》 (明 )瞿佑
《迎新春》(宋)柳永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传统民谣
? 参考来源:[1-2]
中国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太原的《避债谣》:?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豫东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