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春节的来历 简短》23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 简短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
1 / 4
精品文档
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每逢春节快到时,大家都手忙脚乱地做准备,有的买鞭炮,有的买新衣服或红袍,有的买红对联。
在我脑海中,一个问号在问我:为什么人们总是这样忙?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笑咪咪地说:“这里面还有个传
2 / 4
精品文档
说呢!”我很感兴趣,就缠住妈妈给我讲讲,妈妈讲起了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一来百姓们就会措手无知的被它吃掉。它常年隐居于深海,每逢农历12月30日,“年”就爬上岸杀人灭口。天上的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派出了一位大仙下凡,杀妖降魔,去帮助百姓们。一年离12月30日还差一天时人们收拾东西,逃去了深山之中。有一位老婆婆年纪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碰倒了一位老人,老婆婆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对??.对不起,我急着赶路一一不小心?..实在是对不起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关系,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着往山上跑呢?”老婆婆听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可不知道,我们这儿,有个“年”的怪兽,它只要一上岸,百姓们都会被它吃掉的,我还是劝你快走吧,不然你也会变成“年”的口中之物了!”老人听后,捧腹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干嘛怕一头怪兽呢?”说着拍了拍胸脯。老人住进了老婆婆家。傍晚,大地崩裂,原来是“年”来了。这次,“年”发现了不同之处:唯独只有老婆婆家有灯,便仔细看,灯是红色的,“年”首先是吓了一跳,之后,猛烈奔向老婆婆家,这时门开了,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披着红袍,拿着鞭炮,鞭炮发出了霹雳啪啦的响声,冲着它张开大笑。“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来了。原来“年”最害怕红色,和霹雳啪啦的声音。三天后,村民回到村庄,
3 / 4
精品文档
发现房屋并?]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对村民说了这件事,村民们一听,去到老婆婆家,原来,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变的。老人治“年”有三个法宝:红对联,鞭炮,红袍。第二年人们试着用这三个法宝,“年”果然?]有再来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神仙,并把农历的12月30日,定为过“年”,又叫春节。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春节时,人们照样是穿新衣或红袍,放鞭炮,买红对联.....!
妈妈讲完后,我拍手叫好,原来,过“年”,春节也有传说啊!
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4 / 4
作文二:《春节的来历简短》36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简短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
1 / 6
精品文档
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
2 / 6
精品文档
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3 / 6
精品文档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1、民间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
4 / 6
精品文档
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传说“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掠食噬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但这种野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它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人们为了驱赶它,用红颜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挂在门口,称谓“桃符”。还有的燃烧砍来的青竹子,燃烧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和“光”,“年”见了,只有远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无恙,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5 / 6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
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6 / 6
作文三:《春节的来历英文简短》16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英文简短
Chinese New Year starts with the New Moon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and ends on the full moon 1days later. The 15th day of the new year is called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is celebrated at night with lantern displays and children carrying lanterns in a parade. The Chinese calendar is based on a bination of lunar and solar movements. The lunar cycle is about9.days. In order to "catch up" with the solar calendar the Chinese an extra month once every few years (seven years out of a 19-yearcycle). This is the same as adding an extra day on leap year. This is why, according to the solar calendar, the Chinese New Year falls on a different date each year. New Year's Eve and New Year's Day are celebrated as a family affair, a time of reunion and thanksgiving. The celebration was traditionally highlighted with a religious ceremony given in honor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gods of the household and the family ancestors. The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 the most vital of all the rituals, united the living members with those who had passed away. Departed relatives are remembered with great respect because they were
1 / 3
精品文档
responsible for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fortune
and glory of the family.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
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
2 / 3
精品文档
感 谢 阅 读~
3 / 3
作文四:《春节的来历英文版简短》24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英文版简短
The Origin of Chinese New Year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now popularly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it starts from the Begining of Spring (the first of the tty-four terms in coodin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Nature). Its origin is too old to be traced. Several explanations are hanging around. All aGREe, however, that the word Nian, which in modern Chinese solely means "year", was originally the name of a monster beast that started to prey on people the night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a new year.
One legend goes that the beast Nian had a very big mouth that would swallow a GREat many people with one bite. People were very scared. One day, an old man came to their rescue, offering to subdue Nian. To Nian he said, "I hear say that you are very capable, but can you swallow the other beasts of prey on earth instead of people who are by no means of your worthy opponents?" So, it did swallow many of the beasts of prey on earth that also harrassed people and their domestic animals from time to time.
After that, the old man disappeared riding the
1 / 3
精品文档
beast Nian. He turned out to be an immortal god. Now that Nian is gone and other beasts of prey are also scared into forests, people begin to enjoy their peaceful life. Before the old man left, he had told people to put up red paper decorations on their windows and doors at each years end to scare away Nian in case it sneaked back again, because red is the color the beast feared the most.
From then on, the tradition of observing the conquest of Nian is carri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term "Guo Nian", which may mean "Survive the Nian" bees today "Celebrate the (New) Year" as the word "guo" in Chinese having both the meaning of "pass-over" and "observe". The custom of putting up red paper and firing fire-crackers to scare away Nian should it have a chance to run loose is still around. However, people today have long forgotten why they are doing all this, except that they feel the color and the sound add to the excitement of the celebration.
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2 / 3
精品文档
感 谢 阅 读~
3 / 3
作文五:《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简短》66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简短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
1 / 11
精品文档
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时间不一样。夏代以一月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以十月为岁首。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
2 / 11
精品文档
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
3 / 11
精品文档
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
4 / 11
精品文档
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庚寅年新年贺图就开始走
5 / 11
精品文档
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
6 / 11
精品文档
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
7 / 11
精品文档
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陕西西安户县钟馗故里欢乐谷的“唐。赐福镇宅神君钟馗”和秦叔宝、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
8 / 11
精品文档
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
9 / 11
精品文档
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年画“年年有余”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赐福镇宅》、《钟馗日历表》、《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
10 / 11
精品文档
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才智。yjbys.
11 / 11
作文六:《春节的来历简短(精简版)》3300字
春节的来历简短
春节的来历简短
春节的来历简短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但是你知道春节的来历是什么吗,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下!
神仙齐聚会的版本
在河北省邯郸一带民间,流传着关于过春节的神话故事。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 行夏之时 四个字。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 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 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 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 阴、晴、雨、风、病、痛 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 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 此话当真? 当真。 不假? 不假。 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
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
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 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 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 弥勒佛。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 。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正在跟大肚子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 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这就是 破五 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仙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仙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
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佛喝道: 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 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 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打那以后,弥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佛,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宫斗 版本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 商量商量再说吧。 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 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 春节 。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小鬼当家的版本
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 年 。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 年来了 ,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 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 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 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 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 嘎哇 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 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 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 阿山果断地说, 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 哦,是哩! 阿山猛悟过来, 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 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
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 劈劈啪啪 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 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 过年 。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 红 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 年 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作文七:《春节的来历100字-春节的由来100字-春节的来历简短介绍》3400字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春节的来历100字-春节的由来100字-春节的来历简短介绍
关于春节的来历大家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提供的春节的来历100字介绍,欢迎阅读。
春节的来历100字一: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来历100字二: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的来历100字三: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
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延伸阅读:
春节的来历【完整版】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
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在立春节,liuxue86.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
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推荐阅读:
英文版春节对联
春节用英语怎么说
春节活动主题名称
春节的古诗
春节笑话
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创意拜年短信
5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八:《春节的来历50字-春节的由来50字-春节的来历简短介绍》4100字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春节的来历50字-春节的由来50字-春节的来历简短介绍
春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俗称过年,关于春节,大家了解多少呢?出国留学网小编收集整理了关于春节的来历50字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参考。
春节的来历50字
春节的来历50字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的来历50字二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的来历50字三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春节的来历传说
【传说一】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
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传说二】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liuxue86.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推荐阅读:
春节假期工资怎么算
除夕是几月初几
拜年歌曲有哪些
年会邀请函设计
5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春节获奖手抄报图片
从一到十的拜年话
6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九:《春节的来历习俗简短(精简版)》1000字
春节的来历习俗简短
春节的来历习俗简短
春节的来历习俗简短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习俗】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
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作文十:《春联的来历简短》13200字
春联的来历简短
篇一:春联的由来和故事
春联的由来和故事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另一种说法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
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过年时家家贴门神的由来
每逢过年,人们总要去街上买两张门神画回来,贴在自己家的门上。这门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心里挺高兴。可是在玄武门事变中杀了他的亲哥亲弟后,总是疑神疑鬼的,不大安生。
一天夜里,李世民正在梦中,忽然听见门外响起一阵奇怪的哭叫声,一会儿,又听见房顶上有重重的脚步声,撞击房门声,敲打窗户声。李世民赶紧叫护卫,护卫进来,却什么也没发现。可李世民一睡下,那些奇怪的声音又响起来,一直闹到鸡叫,声音才止住了。
天一亮,李世民又叫太监宫女前来询问,可是这些人都说什么也没听见。李世民感到很奇怪,总以为是有什么鬼魂在作怪。
第二天夜里,还是和头天晚上一样,闹个不休,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闹了,个晚上。第八天早朝的时候,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不由自主地把每天晚上受惊的事告诉了文武百官。当下,秦叔宝出班奏道:“臣一生杀人不计其数,
如果把尸体堆积起来,就有一座山那么大,可是,也从来没见有什么鬼魂作怪。所以臣从来不信鬼神。今夜臣愿与敬德将军一起,伺候万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李世民一听,十分高兴,点头答应了。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人披盔带甲,当夜就站在宫门外守护。李世民心里踏实了,不疑鬼疑神了,也就没再听到什么声音了,能够安睡了。
李世民为了酬谢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守夜辛苦,赏赐他们很多金银珠宝,亦称赞他们说:“两位将军真是门神啊~”随后,又找来许多画师,给他们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画像。还把画像
悬挂在宫门左右,李世民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驱邪。后代人把李世民的做法沿袭下来了,贴门神就可以使一家平安不受鬼魂侵扰。这样,就把秦叔宝、尉迟敬德尊为门神;过年时,也要把他们的画像贴在家门上。
拜年的来历
这个故事出在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李世民历尽千辛万苦,东挡西杀,打下了江山,满朝文武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程咬金觉着自家是跟随李世民最早的,总想卖点老资格,处不起满朝文武。尉迟恭的功劳比他也不小,只是一样儿,比他晚一点。俩人都是老粗,为争功劳闹得很不像话,谁也不答理谁,甚至还要动干戈。
李世民做上皇帝,就是发愁大臣不合。他整天吃不好喝不好,唉声叹气,费了了多脑筋,可怎么也解不开这个事儿。这天,李世民下了早朝,回到后宫,刚刚坐下,太监来报:“万岁~魏征魏大人求见。”他一听魏征来了,心眼里立时就高了兴,精神也来了。魏征为唐朝费了很多脑筋,一心一意保李世民,是他的左膀右臂。李世民听说他来了,赶紧说:“快请进来~”
魏征进了后宫,给李世民施了君臣大礼。俩人坐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言不发。等了一会儿,魏征说:“万岁,这些日子你总是愁眉不展,有什么心事呀,说出来,也许我能替你分点忧愁。”
“魏爱卿,别提了,现在咱们国泰民安,可就是大臣们有的不合。要是一有战争,再出现将帅不合,这还了得~”李世民和别人皇上不一样,能接受大伙的意见。 魏征说:“万岁,我也是为这个事来的。” “那更好了,你有什么高见,” “我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这有嘛不当讲的,”
这么一说,魏征挺喜欢:“万岁,明天是大年三十,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明天早朝你给满朝文武磕头做揖,就说这是拜年。你再让大家初一那天互相拜年。拜年的时候都要说吉庆话,祝你长寿啦,新年快乐啦,都行。再一个要进行自我批评,光说自家的不好,不能说别我的不是。这么一来,能把这个事解解。” 李世民一听,这是个办法。人都有见面之情呗。
第二天早朝,满朝文武都到齐了。金钟当当响了三声,李世民从屏风后边出来了。满朝文武见主子出来了,呼啦啦都站了起来。还没等他们山呼万岁,万岁就说了话:“各位爱卿,都早到了,我给大家先拜个早年吧。”他深深地给大伙施了个礼,做了个揖。大伙一看这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怎么皇上给我们作起揖来了,李世民又说:“各位爱卿,今年咱们过一个愉快的新年,明天大年初一,你们要知大知小地互相拜个年。再提醒大伙儿,拜年时要说个人的不对,别人再不对也不能提,都得说吉庆。”
满朝文武一听,都挺赞成,齐声说:“尊旨~”李世民扑腾
就给大伙跪下了,起来以后,李世民回到九龙宝座上,说:“众位爱卿,有本早奏,无本咱们就散朝。明天不上早朝了,去互相拜年。”一说这外,满朝文武都高兴地下朝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早晨一起来,可就热闹了。满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开始拜年。
程咬金闷坐在府里思想开了:我上谁家去都行,就是不能到尉迟恭家去,俺俩是一天二地三江四海之仇,我要是上他家去,不算给他低了头,那还行,可他还有一个顾虑:我要是不去,第二天他要动本参我,说我违抗圣旨,万岁怪罪下来,我也吃罪不起。这可怎么办,嗨~在满朝文武里头我是老大呀,谁比得我,我是最早的一个,怕嘛, 他正这么犹豫之间,家我进来了:“禀报大人,尉迟恭大人给你拜年来了~”他一听这可就着了慌,又是穿衣又是戴帽,赶紧来迎接。他没想到尉迟恭会来找他。
尉迟恭一见程咬金,做了个揖,就跪下了:“祝程大人身体健康,过年愉快。”他一说这,程咬金也就跪下了。俩人手拉手站起来以后,程咬金说:“这不是讲话的地方。走,上屋里。”就拉着尉迟恭进了客厅。
一进客厅,茶摆上了,程咬金说:“尉迟大人,我是个老粗,各方面都对不起你。我左思右想,完全是我的不对。我才说到你府里找你拜年,你先来了。好,今儿咱俩得喝两盅。 “不了咱俩改日再喝吧。不能产净你的不对,我也不对。”
俩人这么一谈论,可好,都没气儿了。一大肚子气儿从后门都跑了。他俩一和好,别的官也都和好了。
后来这事儿传到了乡下,村里人觉得这是好事。乡亲们之间,弟兄妯娌之间都有个拌嘴的地方,避免不了都有干戈,通过拜年,把仇都有解开了。这个风俗就流传下来。
另一版本:
很久以前,有个怪兽叫“年”,每到隆冬季节,食物短缺,“年”就要出山找吃人。有一次,在寸口。看到一个牧童在放鞭炮,“年”很怕,就逃跑了,在路上看到一件飘动的红色衣裳,更加害怕。最后“年”企图在一个人家的屋檐下休息,但门逢里楼出的蜡烛光又把他刺得头昏眼花,终于跑回山中永远不回来了~人民发现“年”有三怕:声响、红色、火光。这样以后每到“年”要出山的时候就家家放鞭炮,贴红色的对联,点起火。互相道贺~ 这个就是来势明间传说~
还有一版本:有文字的来源,古代都把”年“字放到”禾“字部,甲骨文中的“年”就是果实丰收的意思。《谷梁转》讲到,“五谷皆熟,为有年”,那就是大丰收的意思。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而正式把“年”定为岁之首的是汉朝,到了南朝,就开始有了年俗的记载~~
辞旧岁,拜新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
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
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四字横批
万事如意 福寿即来
五谷丰登 四季呈祥
向阳门第 纳福迎祥
国泰民安 喜气盈门
风调雨顺 欣欣向荣
时和岁好 闻鸡起舞
年年大发 岁岁有余
万象皆春 四季平安
东风解冻 春日载阳
春盈四海 梅开五福
百业兴旺 五谷丰登
春和景丽 江山不老
国泰民安 竹报三多
春风得意 诗书门第
一家瑞气 礼义人家
万里春光 年逢大有
莺歌燕舞 虎跃龙腾
四季平安 一帆风顺
芳草迎春 月满春盈
一堂春色 一元复始
山青水秀 三通国瑞
五星高照 六畜兴旺
四海欢腾 一室清辉 七字春联1
去岁曾究千里目 今年更上一层楼
鲲鹏展翅乾坤大 桃李争春天地宽
国正华年花烂熳 人逢盛世寿增添 一枝红杏沾春雨 两
贴春联喷墨香 岁岁年丰添美满 家家幸福庆团圆 贺岁红
联增喜气 迎春白李报春和 九州瑞气迎春到 四海祥云降
福来 四面青山披锦绣 三江绿水涌春波
七字春联2
且把桃符纪盛世 常将竹叶报平安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南西北财 鲲鹏展翅乾坤大 桃李争春天地宽 一枝红杏沾春雨 两贴春联喷墨香 岁岁年丰添美满 家家幸福庆团圆 九州瑞气迎春到四海祥云降福来 绿满川原山滴翠 春回大地路飘香 风和日丽春常驻 人寿年丰福永存 七字春联3
一窗明月一窗竹 满室图书满室馨 种树栽茶山聚宝 放鱼养蟹水藏金 万年枝上春常在 五色云中月正明 大地春回添锦绣 江山雪后更妖娆 翠柏苍松兆福寿 金樽檀板庆新春 和风吹绿江南柳 春雨催开塞北花 处处管弦歌盛世 家家诗酒贺新年
鹊闹枝头传喜讯 梅开窗外报新春 和风舞动门前柳 喜雨催开苑里花 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五岳红梅开盛世 九州瑞雪兆丰年
八字春联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喜字成双花好月圆九字春联
?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十一字春联
辞旧岁,迎新春,抬头见喜
抓良机,走好运,该我发财
百株松,千株梅,万竿修竹
2011兔年春联大全(五字春联):
下联: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上联:黄莺鸣翠柳 下联: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上联:千年迎新春 下联: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上联:盛世千家乐 下联: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2011兔年春联大全(六字春联)
上联:大地歌唤彩云 下联: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上联:共享锦绣年华 下联: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上联:喜滋滋迎新年 下联:笑盈盈辞旧岁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悠悠乾坤共老 下联:昭昭日月争光 横批:欢度佳节 2011兔年春联大全(七字春联)
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 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 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财连亨通步步高 下联: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上联:财源滚滚随春到 下联: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创大业千秋昌盛 下联: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 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上联:春归大地人间暖 下联: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 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 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大地流金万事通 下联: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篇二:春联的由来
春联的由来
故事1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
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故事2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
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
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篇三:春联的由来
春联的由来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春联的传统方式:贴春联的传统方式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 ?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
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
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正确的贴法是:
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
平声为下联,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
牛年春联
1诚心乐作人间事
俯首甘为孺子牛
2布谷迎春叫
牵牛接福来
3碧桃无意随春水
黄犊有情鼓绿涛
4老牛力尽丹心在
志士年衰赤胆悬
5牛郎不厌天河阔
织女但求凡世欢
6人勤一世千川绿
牛奋四蹄万顷黄
7三春淑景景无丑
四化励人人效牛
8鼠报平安归玉宇
牛随吉瑞下天庭
9为民当效黄牛力
报国应怀赤子心
10乐辞鼠岁处处丰收人人乐
歌颂牛年家家富裕户户歌
二、怎样写作春联。
1、总的要求。思想内容除旧布新,人寿年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的心态和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这是写春联的大方向,不能流于形式,不可一味追求发财的庸俗之风。有了这个总的方向,写出来的春联,自然可以占领春联文化市场。
写春联要善于把握形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已发生的国家大事:香港回归,月圆花好;澳门紧步,月满神州。山峡截流,呼风唤雨;九八抢险,制服洪灾。世界园林,昆明博览,全面小康,无限风光,科技振兴,神五遨游……,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
除把握形势,还要抓住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两者是震憾世界的大事,无疑要大振中华民族志
气。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均已开工。乾坤斗转,气象翻新,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纸墨铺就,大好春光就在你的笔下。
2、春联必须姓春。春联,联中必须要有春字。联无春字,就不算是春联。而怎么表现呢?有如下几种途径可以让春字在联中翩翩起舞。
(一)生肖连春
生肖乃我国沿用几千年的纪年方法,每年有不同的生肖,而每年可用。
鸡鸣戒旦;马跃争春。路线赞三中,柳暗花明,奋起金猴昌国运;
方针夸两制,川容海纳,回归玉燕顺天心。“鸡鸣”已点出是鸡年生肖,金猴点出是猴年。本联没有春字,“柳暗花明”正指的是春。
(二)爱心为春
除夕夜融融,当思待脱贫民苦;
春时花灿烂,不负相扶绿叶情。
虚怀常有回春力;
瘦骨犹存向日心。
两副对联,没有看到爱字,但爱跃然纸上,春意特浓。
(三)风光在春
瑞雪迎春,虎跃龙腾称盛世;
红梅吐艳,莺歌燕舞报升平。
瑞雪满江南,无限春光联港澳;
繁花盈塞北,一条富路接京华。
两联既颂春光,又歌盛世。
(四)事业争春
又是一年春草绿;
依然小室对联红。
地北天南,水患驯服,东风吹遍神州路;
千家万户,心花怒放,喜气迎来嘉节春。
第一联,指联者一生事业在楹联,红绿相对,春意十足。
第二联,党领导人民战胜水患,喜气迎来嘉节春。
(五)百花争春
柳绿桃江,良辰美景春光艳;
风和日丽,塞北江南岁月丰。
瑞雪积南湘,素裹银妆,龙舞青山梅绽笑;
明霞留五岭,诗情画意,春归大地凤来仪。
第一联,是一副春天的美丽图画;两联均可说,万类春天
竞自由。
(六)暗里藏春
青帝眷垂百姓事;
红楼梦到小康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联均未写春,但是春色无边,有意让读者去回味,妙趣尽在不言中。
3、怎样写好一副春联
要写好一副春联,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于立意。意境非常重要,没有意境就没有灵魂。所谓意境,生活中各类事物,进入人们主观世界里,经过形象的思维,创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作品,反馈于社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感情之真,用以抒发千百万人民强国之志,缔造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蓝图。日照昆仓,五十年改造山河,横空出世;
春回禹甸,九万里劈开云路,起凤飞鹏。
祖国庆千禧,大衍春浓新纪好;
人民歌两制,紫荆花艳正莲香。
第一联,正似一轮朝阳,喷薄于东方,磅礴于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读之使人精神振奋。第二联歌颂国家形势大好,庆千禧,跨新纪,赏紫荆,挹莲香,强大的祖国,泽被东方,春浓世界。
(二)严于造句。对联组句,总的要求:句子精简有力,不拉杂乱扯,其次,语言生动,读起来,津津有味。由于对联文化的句法精简,语言生动,感染力强,万民喜爱,所以它敢于进皇帝宫,太祖庙、孔子庙、登泰山之巅。
人在画图中,绿山青山如有意;
春来天地外,白云苍狗亦无私。
形势喜人,当思进取;
春光无限,正待作为。
两联均是句子精简,生动感人。第一联把人与自然融合入神得体,国家形势大好,连“绿水青山”“白云苍狗”均如人意。第二联更是不可有负春光,要拿出作为来,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三)工于练字。对联用字很重要,一个字用好了,可以起千军万马之力,画龙点睛,龙飞九天。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用一个字,煞费苦心。应该说对联中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用好了,可以使读者产生很多联想,引起共鸣。
新疆大地春回,无限风光连广幕;
民族同胞喜庆,两条锦练戏娇龙。
一水风光招客醉; 满城春色任君尝。
第一联是歌颂兰新铁路铺双轨通车,“两条锦练戏娇龙”,戏在这里起了锦上添花之妙。第二联,是歌颂永兴城建设之好,俨然一个现代化城市立于边疆。“满城春色任君尝”的尝字,出神入化。
(四)巧于用典。对联用典,常有很多巧妙。要会用,活用,用到适当处。典用在适当的位置,隐含在词句里,把读者带进历史长河,神游梦幻世界,用典的目的就是增加对联情趣,
连珠合壁。
元日饮屠苏,恭喜一年纳幸福;
佳期歌翠柳,含烟二月剪春风。
天镜锁春风,六出飞花寒不冷;
石牛耕热土,三冬宿雁去还来。
第一联是鼠年(来自:.bOthwIn. 博 威 范文 网:春联的来历简短)贺岁。元日饮酒,新年纳福,柳色含烟,新芽吐嫩,再后面用了唐人贺知章咏柳诗,“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二联是资兴市区一个景点“牛山宿雁”,景点在高山上,上有湖,北雁南飞,常栖息湖畔。由于环境影响,冬天不冷,“六出飞花”典出《幼学故事琼林》,“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
4、写春联要注意问题
(一)既然是庆新春,迎接新的一年幸福到来,当然要用吉利祥和语言,切忌不吉字眼,甚至有与此的谐音字也要注意。
(二)写单位春联,要注意写祥和心态,融洽气氛,团结精神。用语使人易懂,鼓舞意志。
(三)用语要恰当,不要华而不实,看人煮饭,量体裁衣。
(四)要把自己置于大环境中。
1爆竹两三声人间换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逢春
2年复年年年气象更新
岁连岁岁岁捷报频传
3外行变内行行行出壮元
后浪追前浪浪浪有奇峰
4红梅初绽花二
东方风来又一
5借问春从何至
皆言福自群生
6有竹有梅门第
半村半廓人家
7千秋日月千秋亮
一代风骚一代歌
顶 针 联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