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作文:中国航天》1200字
自从上个世纪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上太空,别的国家也在加紧研究卫星,中国也不例外。当时 ,**主席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科学家们也开始研究我们自己的人造卫星。终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了,它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东方红》歌曲,歌曲响彻大地。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等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这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是多么神奇与伟大,这是中国的骄傲!这也令世界震惊,不得不对中国这个弱国刮目相看。随后,中国用长征号火箭把神舟一号飞船送出了地球,这又是中国航天一大突破。不久,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都升空了,没有一次失败。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说明了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一点一点成熟,也体现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谨慎,使发射次次成功。
神舟五号飞船由长征号火箭搭载升空了。飞船中,有一位中国第一位上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他是去到地球以外的第一个中国人。那一刻,整个中国欢腾了,整个世界又一次震惊了,中国可以载人航天了,中国成为了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载人航天的国家。中国航天技术步入世界前沿,比众多发达国家还厉害。杨利伟也名扬世界,成为了中国能人。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了,由费俊龙和聂海胜驾驶它到了离地球343千米高的太空中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飞了76圈。3年后,就在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发射。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人负责此次任务。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人将进行太空行走。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这是一大飞跃,中国的航天技术有更近了一步。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这是一个很多人不能忘记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天宫一号发射了,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也被称作“目标飞行器。不久之后,它和神州八号成功对接并以组合体飞行,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神舟九号搭载了景海鹏,刘洋,刘旺三人,三人进入天宫一号进行试验,并在那里生活。神舟九号飞船首次搭载活体蝴蝶(卵和蛹)升空。
中国的航天技术正在飞快发展着,也许很快就能赶上美国了,在明年下半年,还将会发射嫦娥三号,它将会在月球软着陆。此后,中国还会自行在太空组装自己的空间站,到时,中国的航天技术将会在世界不可缺少。
作文二:《中国航天发展史》900字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文三:《中国航天发展史资料》3200字
更多网络赚钱方法:.beiren.info 中国航天发展史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
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作文四:《中国航天发展史》500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育新教育
作文五:《中国航天发展史》2500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
机自###班 ###
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中国航天发展四个里程碑: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载人航天——神州飞船。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升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中国的航天器发展历程:
1970年4月24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气象卫星。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 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中国开始了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 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使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中国计划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成功发射17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该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近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这是我国首次采用远征一号上面级将中高轨航天器直接送入预定轨道。北京理工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研制的测控数传一体化应答机,首次用于远征一号上面级,圆满完成了此次发射的运载与卫星一体化测控数传任务。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
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现在正在进行试验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将使我国火箭进入大推力火箭时代。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将进入一个新高度。
说到中国航天事业不得不谈到那些默默为中国航天事业付出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的《工程控制论》在世界科学界上也是影响重大。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突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当时的美国海军司令金贝尔曾这样评价钱学森:“钱学森是制造火箭的顶尖专家!他太值钱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中国。”钱学森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在此感谢那些为中国航事业付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参考资料:
《中国百科全书》
《钱学森的故事》,涂元季,莹莹著。
《中国航天》期刊,主办单位:航天信息中心
《星际航行概论》,钱学森著。
《导弹与航天丛书》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编著。
作文六:《中国航天发展史》4100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
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作文七:《中国航天发展史》1600字
航天业事1956自年建创来以经,历艰了创业苦、配发展、改革套振和走兴世界向等个几重要期时,今迄达已了相当到规和水平:形成了模完配整的套究、设计研、产生试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验类各星卫和人载船飞的航器天发中射心和国由各内面站、地远程跟踪量船测组成测的控;建网立了多种卫应用系星统取得了,著显社的效益和会经济效;建立了益具一定水有的平空间学科研系统究取,了多项创新得果成培育了;一素支好质、技术水平高的航天技科伍。队
空间术技
1 人.地造卫星球中国于。19704月2年日成功4地研并发射了第制一颗造地球卫星“东人红一号”方,成世界为第五个独立上主研制自发和人造地球卫星射的国家截至。020年010,中国月研制共发射并47颗不了同类的人型地造卫星球,行成飞率达9功%0以上。前目,国已中初步成了四形个星系列——卫返回式感遥星卫系、“东列红方通”信播卫广系列、星风云”气“象星卫列和系“践实”科学测与技探术试验卫星系,“列源资地球资源”星卫列系也将形成即。国中世是界上三第个握卫星掌收技回的术国家卫星回,收功成达率国到际进水先平;中是国界世上五第个独研制和立发地球射止静道通轨信星卫的家。中国国的象卫星气地球、资源星主卫技要指标术达到二已十世九十纪代年期的国际水初。平几年近来,中国制并发射的6研颗通、地信球源和资象卫气星投入用使后,作工定,稳性能良好,产了很生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
2
.运载箭
火
中国独立自地研主制12种了不同型号“的长”系征运列火箭载适,用发于近地射道轨地球、静止道和太阳同步轨轨道卫。“星长”征系运载火列近地轨箭最道大运能力达载到290千0克地球,同步移轨转最大运载道能力到达1500克千基,本够能足满不用户同需的求自。9185中国政年正府式布将宣“征长”列系运火箭投入国际商业载发射场市来以,已2将颗7国制外的造卫星成地功送入空,太国际商在业卫发射服务市星中占场了一席之地有。今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共了施6次3射发;916年91月02至00年01月0“,长”系列运征载箭火连已21续次发射功。 成
3
. 航天发射场器
。中 国建成酒泉已、西昌、原太三个航天器射发场并圆满完成,各了种载运火的飞箭行试和各类验人卫造星、试验船的发射任务飞。国中航器天射发既可场完国成发内射任务,又具完成为国际有商业射发服务开展和他其际国天航合的作力。能
4.
航天测
控。中国已成建整的航天完测网控包括,地测陆站控海和测上船控,满圆成了从完地近道轨星卫到球地止轨道静卫、星从卫到星试验
飞船的航测天任控。务中国航天控网测已备具际联国共网享测控源资能的,力控测技术到了达界世进先平水。
5载.航人天
国于1中99年开2始施载实飞人航天工程船,研制载人了飞船和可高运靠火箭,载开展航天了医学和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空究研,拔了选预航天备,研制了员一批间遥感空空间和学科验装置。1试99年19月201日2至1,中国日成地发射功回收了第并一艘神舟”号“无试人验船,标飞着志国已突中了载破飞船的人本基术,在载技人航领域天迈出了要步重。 伐
参考
资:料人地球卫造星中国于。1907年4月42日功地研成制发并了第射颗一造人球卫星地东“红方号一,成为”世上界第五独立自主个研制和发射人地造球卫的国家星。截20至0年10月0,国中研共制并射发4了7颗不同类的型人造球地星卫,行飞成功率达09%以。上前目中,国已步形初成四个了星卫系列—返—式遥回感星系卫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云风气象”卫系列和星“践实”学探科与测技试验卫星术列系“资,”源球资地卫星源系也列即将成。中国是世界上第形个三握卫掌星回技收的术家,卫国回收成星功达率到际先进国水;中国平是世上第五界个立研独制发射地和静球轨止道通信星的卫国家中。国的气卫象星、地球源卫资星主要术指标已达到技十二世九纪年十代期初的国际平水。几年近,中来国制研发射并6颗的通、信地球资源和象卫星气入投用使,后作稳工,性定能好,良产生了好的社会效益很和济经益效
作文八:《中国航天发展史》6900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草案) 》 ,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 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 《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 五月二十六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 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 的研究采取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 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 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 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 **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
一九六 0年二月十九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 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 三年一月, 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 由竺可桢、 裴丽生、 钱学森、 赵九章等领导, 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 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 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 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 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 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弹头精确命中目标, 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 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 0年四月二十四日,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 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
一九八 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 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 **、**、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 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 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 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 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 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 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
一九九 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
一九九 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捆绑式 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 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 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 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 探空火箭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
一、历史回顾
公元 2002年 3月 22日凌晨, 当长征二号F
公元 1000年, 中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 直到公元 13世纪, 欧洲人才从中国人手 中得到这份稀世厚礼 -- 火箭术。
公元 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清皇们的头上时, 火箭的子孙们才恍然大悟:
中国, 本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火箭的国家, 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加上苦不堪言 的百年挨打史,最终却落得个火箭几乎要断子绝孙的下场。
多少人在着急:丢了火箭,等于丢了打狗棍!
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时才能重返故乡?
终于, 1960年,啃白菜帮子,吃麦糊糊,却精神饱满;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 的肚子,开始了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
1962年 3月 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升空 10秒后,一个跟头 栽下来。
1966年 10月 27日, 写了遗书又交了
1970年 4月 24日,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此后,我国用洲际 运载火箭改造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连续发射几十颗科学实验、 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 全 部成功。
八十年代初,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日趋成熟。 1980年 5月 18日,我国的第一枚洲
际弹道导弹向太平洋海区发射成功; 1982年 10月中旬,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发射 的战略火箭准确命中目标。
1984年 4月 8日,
1984年,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通讯卫星送上 了距地球 3万 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
20世纪 80年代后期,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自亚星一号发射成功之后, 便一发而不可收。 伴随着卫星发射的需要, 我国的运载火箭 的种类逐步增多。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二捆、长三捆相继问世,并发射国际卫星成 功。
1999年 11月 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
2001年 10月 9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上做报 告时指出, 随着航天三大领域的逐渐统一, 我国将加强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宏观管理和政策 引导,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推动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
2001年 11月,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世人展示了在 21世纪前 期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
2001年 1月 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2002年 3月 22日 22时 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
2002年 4月 1日 16时 5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飞船顺利完成原定的空间科 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目前, 我国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品种已呈系列化, 小到几十公斤, 大到目前世界上最大 的五吨重的卫星,都可以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的航天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已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
在运载火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用于军事领域的导弹家族, 如空对空、舰对舰、 地对 空、岸对舰、地对地等近、中、远程的各种导弹已全都具备。总之,用中国导弹专家的话来 说,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几乎所有的导弹,我国都有研制和生产的能力。不久前,我国试验 发射成功的新式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及刚刚试验发射成功的可同时迎击多枚来袭导弹的地空 导弹,就是这个导弹家族的新成员。
二、展望未来
中国的航天员何时能乘
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蓝天写意图。
(一) 、 8颗新星辉映太空。
在国家已经批准的民用航天
拟于 2002年发射的
(二) 、新型火箭新的
曾将闻名遐迩的
目前, 新一代运载火箭预先研究工作已经展开。 据权威火箭专家透露, 我国新一代火箭 系列由三个模块加上现有技术组成,这三个模块分别是 5米模块、 3. 35米模块和 2.25米模 块。 通过模块间的组合, 可像搭积木一样形成一个火箭新家族。 无论是发射大卫星还是小卫 星,无论是一箭单星还是一箭多星,只要轻松地挪动一下
(三) 、中国航天员待命飞天。
随着在世纪之交, 三艘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7个系统中, 航天员系统是一个以航天员为中心的医学和工程相 结合的复杂系统,涉及到航天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工程等许多重要领域。早在 60年代,我 国就成立了专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为把我国航天员送上天进行着各种研究工作, 比如 研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证系统, 对航天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特殊的训练, 进行航天服的设计、 太空食品及饮料的研制,为航天员上天打造各种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 航天员飞天必须经历
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四) 、月球探测扬帆起航。
尽管人类
月球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不仅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独特资源, 也是人类向外 层空间发展的良好基地和前哨站。 20世纪 90年代初,航天卫星专家闵桂荣院士提出了中国 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 1997年,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位院士以
我国月球探测活动将分几个阶段进行。 1998年,专家组通过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的未来会更好!
相关资料 :
1. 《 China_Rockets》 Yue Dongxiao 1999/05/15
2. 《慷慨悲壮中国火箭》 李鸣生
3. 《笑傲长空》 刘敬智 1999年 09月 14日
4. 《解放军报》
5.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6. 网站:
新浪、 SpaceChina 、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 702研究所、 中国航天等。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 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 试验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 短短四年时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
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 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 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 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1956年 10月 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 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 1970年 4月 24日, 中国长征 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 氢氧发动机技术、 一箭多星技术、 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 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 1.5吨提高到 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 2.5吨提高到 9.2吨, 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 EPKM 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 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 欧空局的火箭相当。 目前,中 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 1968年 2月 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 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研 制成功了实验卫星、 返回式遥感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 太阳同步轨道气 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 星热控、 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 界先进行列。
1984年 4月 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 已成功发射了 5颗东方红 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 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 二套节目和 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 30%提高到 83%~ 84%。 1997年 5月 12日,载有 24个 C 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
1988年、 1990年和 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 3颗风云 1号极轨气象卫星, 1997年发射了 首颗风云 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 家, 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 使其在天气预报、 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 用。 1991年 7月~8月, 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 气象 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 及时、 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 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 的决定,使 40万人免离家园, 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 6亿多元。
1975年 11月 26日到 1996年 10月 20日, 中国共发射 17颗返回式卫星, 其中 16颗安全回 收。回收成功率达 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 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 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 在修建大秦铁路时, 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 铁路需绕 行 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 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 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 8月 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 )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 )在北京签订了 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 1999年 10月 14日用长征 4号运载火箭成 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 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 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 具有视 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 地矿、 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 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年 4月 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
截止到 1998年底, 全世界共进行了 216次载人航天飞行, 其中美国 124次, 苏 (俄) 92次, 共有 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 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
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 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 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 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 4.73吨和 1.8吨; 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 6.9吨 和 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 2号 E 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 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 轨道,上述苏(俄) 、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 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 20多年历史。 早在 1964年, 中科院生物物 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 1990年 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 验卫星在太空运行 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 搭载的有小白鼠、 果蝇、 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 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 1999年 11月 20日 6时 30分,中国第 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
此外, 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 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 地接受训练。总之, 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 呼之 欲出
作文九:《中国航天发展史1》1100字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作文十:《中国航天发展史论文》3100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论文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
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