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游山西村》赏析》3100字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南宋大诗人。绍兴(高宗赵构年号)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打击,被除名。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曹任镇江、隆兴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个,今存尊9000余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一直脍炙人口,文章也很出名。作品辑在《陆游集》中。
【解题】
据《宋诗鉴赏辞典》介绍,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对官场的腐败愤恨之余,对家乡的山光水色及民间的纯朴生活产生了无限欣慰的情绪。但是,由于诗人报国之志未泯,虽闲居游赏,徜徉于山向小路上.仍不时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抗敌复国之矢志。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说:“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此诗“颔联”已成为熟语词。
【注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否定副词,不,不要。笑:讥笑,讪笑。腊:本指年终祭祀,也用于指夏历十二月,腊月或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称“腊肉”,腊月前后酿造的酒称“腊酒”。浑:浑浊不清。丰年。丰收的年成。留客:容留客人吃饭住宿。足鸡豚:能使鸡猪等荤菜丰足。能愿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田家的酒菜虽不似都市酒楼的花哨,但货真价实,原汁原味,无哗众取宠之心,有真情待客之诚,充溢着田园风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水峦重叠,流水往复,连绵不断。重:重(ch6ng)叠;复:往复。疑无路:怀疑没有去路,怀疑走到尽头。柳暗花明:柳荫暗处,鲜花明丽。又: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转折,义为“却”、“却又”等。一村:诗中意思是“有一村”、“看到一个村庄”,名词短语用在副词“又”后活用。○紧承首联。在农家鸡香的诱引下,诗人寻胜探幽,聊以舒其忧心,但是山重水复,几疑走到了尽头,不意柳暗花明之处豁然开朗,村舍俨然,如武陵人之误入桃花源,读者亦为之一喜,不虚此行矣!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由于有箫鼓伴随着山民的生活,可知春社的喜庆之日已临近了,此地人们的衣冠穿著仍十分古朴简单,保留下古时遗风。箫鼓:箫与鼓,泛指各种民间乐器。追随:伴随人的生活。春社:春季社日活动。衣冠:衣服头饰帽子等,代指衣著打扮。○诗人此时已完全融合在古老的民风民俗之中。?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若:连词,表示假设,义为“如果”、“假若”。许:许可,容许。闲乘月:清闲无事趁月色出游,因月色朦胧,迷离惝恍之境极富美感,为古人所喜欢,李白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诗句。拄杖:持杖漫游。无时:不拘时间,乘兴而发。夜扣门:夜晚随遇而安,扣门借宿。○诗人此时勃然泛起隐逸之情,若有林泉之思;但“若许”二字又不免有社会风云愁思恨缕的牵绊,欲罢不能。
【译文】
不要讪笑农人自酿的腊酒浑浊味薄,丰收的年景(山民)待客有充足的鸡豚佳肴供人享用。山岭重迭,水流宛转依人,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柳荫丛中簇簇花放,村舍蓦然映入眼中。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杖藜而行,不分时间深夜扣门请宿,乘兴而行。
【简析】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全诗四联,围绕“游”字层层展开。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写游前的精神准备,即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之意。孟诗平铺直叙,只说老朋友备有酒菜请他去。而陆诗则不仅写了农民朋友的相约,还刻画了主人款留的盛情。农家迎宾,备有腊酒,酒昧虽不及清酒醇美,但待客的情谊却是极其真诚的。菜肴是鸡和豚,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都是自家生产,加上年成好,可以让客人尽情享用。前一句的“莫笑”,后一句的“足”字,都很有表现力:既像模拟主人的口吻,又像是诗人在赞叹,曲曲传出了山西村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经这么一渲染,山西村真让人神驰心往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次联写山行情景。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宛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有的体验。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人们读这两旬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也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第三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箫鼓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农民在迎接社日的来临。“春社近”,已经“箫鼓追随”,则社日的热闹场面更可想而知。“衣冠简朴”一句显然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脱胎而来的,意思是说礼法都还保持着古老样式,诗人把山西村比作“桃花源”,表现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的宁静生活,与其说这是南宋初年江南农村的风俗画卷,毋宁说它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它突现了山西村的精神风貌,倾注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从写法看,由于第一联已渲染了它生活的丰足,第二联“柳暗花明”已描绘了环境之幽,所以,这一联着重表现诗人身临其境后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春社之“近”,古风之“存”,都是诗人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后的判断。至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的活动,应在情理之中。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诗人在山西村“游”了一天,明月当空之际才别情依依的踏上归途,他大概又想到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那样隔得太久远,最好是能不时柱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那才惬意,才尽兴。“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要得到谁的允许。“无时”是“随时”的意思,即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正是因为这次的“一日游”印象美好,诗人才有多日游、乘月游的设想和期望。其热爱家乡、热爱乡亲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主线突出,层次分明。不着一个“游”字,却处处切“游”,略无雕凿痕迹。心理刻画相当成功,也很细腻,读来亲切感人。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腊
腊,繁体字本写作“臘”。《说文》“臌,冬至后三戍,臘祭百神;段玉裁注:“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腊月是冬天的最后一月,气候最为寒冷,故称“寒冬腊月”。古人利
用腊月低温天气酿酒腌肉,味道鲜美且经春不易腐败,民间至今沿习此风,尤其是江南一带。腊月初八是一个传统节日,民间于此日吃米粥;腊月最后一天是年终,又叫“岁除”日,岁除之夕称“除夕”,是春节中最为热闹的时刻,民间有“守岁”的习俗。
足鸡豚
这是一个有词类活用现象的短语.在古汉语中,能愿动词与现代汉语一样大都是修饰动词的,这是其助动词的性质决定的。但是古汉语的这类词如“能”“可”“足”“欲”“得”等有时直接修饰名词、形容词,这时名词、形容词要受助动词语法功能的影响而活用为动词。如《论语·颜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名词“食”“兵”在“足”后活用,意思是:让粮食充足,让军备充足,从语法上讲是使成式。“足鸡豚”短语可理解为:备办充足的鸡豚类菜肴。
作文二:《《游山西村》说课稿》1800字
《游山西村》说课稿
渔渡镇中心小学 龚汉平
一、 说教材
《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诗人陆游以一个“游” 字贯穿全诗,生动的描绘了农村丰收之年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有感情地朗读句。
2、能借助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名家朗读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陆游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 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再说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自己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检查预习,小组展示。教师适当点拨。(学案1—4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学案5—7题。
要求:这一环节,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理解与感受形成统一答案后并记录。小组长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学法指导: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结合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四、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教师分析:第六小题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
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先)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境。
2、教师分析:学案第7小题感悟先抑后扬的写法。
前两句意思: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
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
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验到了山西村淳朴的村民习俗,看到了山村的自然风光。体验到了诗人热爱田园风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美好情怀。山西村景美,人更美。
六、作业:试着把《游山西村》这首古诗写成一篇小短文。
四、说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先抑后扬 情景交融的写法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作文三:《游山西村》1000字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复习背诵《题西林壁》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三、 解诗意,悟诗情
1、 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 你从哪个字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想像一
下,山民会怎样招待客人?
3、 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
自己不够客气。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4、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5、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
6、诶!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欣喜——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
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四、朗诵,感悟情境
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
作文四:《《游山西村》改写》2300字
扩写《游山西村》:
1、陆游什么时间,为什么去游玩?
有可能是心情不好出去散心,也有可能得到好的讯息,心情不错去游赏风光。另外,写时间时可以明确一点,不要总是“有一天”。还可以写写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当然,古时候最多的是骑马骑驴。比如:阳春三月,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骑上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小毛驴,带着美好的憧憬,高高兴兴地出发去山西村的朋友家。
2、沿途的秀美风光的描写。
从“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入手来描写景色。景色描写必须注意:声、音、色、势的描写,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扩写时还可以想象诗句以外的景物,比如写水,水中会有鱼,写树,树上可以有鸟,写花,花丛中可以有蜜蜂蝴蝶。如果陆游是骑马或者骑驴出去的,马或驴在这美景中可能会有点小调皮,到小溪里喝喝水等等。比如:我一边骑着小毛驴,一边欣赏两旁的风景:一条小溪淙淙地流着,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小鸟站在枝头歌唱,真是世外桃源。这时,坡面变陡了,小毛驴也走得越来越吃力了,我不忍心看到小毛驴这样受苦,于是从它的身子上跳下来,牵着小毛驴继续往前走。突然,一条小溪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只好撸起衣摆,小心翼翼地在水中行走,小毛驴喝了几口水,也下了水,还淘气地用蹄子扬起水花,溅到我的身上。我拍了拍它的屁股,做为对它的惩罚。
3、为什么迷路?
如果是心情不好而出游,可能心事重重而迷路,如果是心情好去出游可能是被美景所吸引而忘了路该怎么走?此时可以写写迷路时陆游的心里怎么想?是否着急?是否在想怎么找出路?提示:沿途的风景这么美丽,诗人最好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出游,如果心情不好景色却优美,就有点不搭调了。当然,情绪也可以由低落到高涨,景色也随着心情一步步变化,但写起来就比较复杂,目前暂不考虑这么写。
4、阴差阳错,误打误撞走进山西村。
山西村的景色主要从“柳暗花明”入手。写景的同时,陆游看到村民们一片繁忙的景象:有酿酒的,有杀鸡的,有宰猪的,还可能做其他农活的,诗句中所体现
的意思必须要写,其他的略写(扩写首先得遵循原诗的意思)。写村民忙农活时注意动作的描写。
5、陆游与村民可以进行交谈,交谈中得知今年山西村大丰收,正在庆祝,村民也得知来者是贵客,是大诗人陆游,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盛情款待陆游。这里要注意人物语言的描写。
6、盛情款待的场面。
可以举几个例子来写村民们都拿出自家拿手的菜肴来招待,汇总成一桌美酒佳肴,没有拿出菜肴的也可以拿出一些农产品送陆游表达心意。比如:朋友把我接到他家里,我顿时闻到了一股腊酒的香味,朋友把我请到餐桌前,请我吃饭,我一看,啊!鸡鸭鱼肉都端上了桌,而且色香味俱全。原来,某某家端来了??(例子省略)一位大娘握着我的手:“今年我们村大丰收了!我种的棉花品质优良,我让家人为你打了一床好棉絮呢!你走时一定要带上啊!”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提着一坛酒,满脸笑容地说到:“我家种的高梁也丰收了,酿了很多酒,只是酒有点浑浊,不过爷爷说味道美极了,你将带回家喝吧!”7、陆游诗兴大发,作下《游山西村》一诗。结尾可以用这首诗作为总结,陆游在盛情款待下,略带醉意的即兴作诗,诗作完文章就可以结束了,至于陆游怎么回去的就无关紧要了,可以不写了。用这首诗作为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范文:
前几天,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来我家做客,他说他的家乡在山西村,那里景色秀丽,许多人前去游玩,还称那里是人间仙境,听了这话,我也准备去一趟山西村,饱一饱眼福。
阳春三月,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骑上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小毛驴,带着美好的憧憬,高高兴兴地出发了。我一边骑着小毛驴,一边欣赏两旁的风景:一条小溪涓涓地流着,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小鸟站在枝头歌唱,真是世外桃源。这时,坡面变陡了,小毛驴也走得越来越吃力了,我不忍心看到小毛驴这样受苦,于是从它的身子上跳下来,牵着小毛驴继续往前走。突然,一条小溪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只好撸起衣摆,小心翼翼地在水中行走,小毛驴喝了几口水,也下了水,还淘气地用蹄子扬起水花,溅到我的身上。我拍了拍它的屁股,做为对它的惩罚。
我们走了好一会儿,还没到山西村,出现在眼前的仍是一座座山,一连串的问题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是不是我走错了?还是我走过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早知道这样就和朋友一起去山西村了,可现在已经晚了。最后我决定,再走一路,如果还没到山西村,我就原路返回。当我走过一座山脚时,突然发现,路两旁都栽了一列柳树,柳枝把阳光都遮住了,只有几束光芒照进来;草丛里长满了野花,芬芳扑鼻,还有蜜蜂在采蜜呢!路的尽头,隐隐约约有一座村子。我激动得都顾不上牵驴了,飞奔过去。到了村门口,只见门上写着:山西村。咦?村里的大榕树下有个人在向我招手呢!仔细一看,原来就是我的朋友!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他面前。朋友把我接到他家里,我顿时闻到了一股腊酒的香味,朋友把我请到餐桌前,请我吃饭,我一看,啊!鸡鸭鱼肉都端上了桌,而且色香味俱全,也许小毛驴也闻到了香味,竟然自己跑到朋友家来了!我们把小毛驴安顿好,就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朋友说:“今年我们村大丰收了!我种的棉花品质优良,还让家人为你打了一床好棉絮呢!你走时一定要带上啊!我种的高梁也丰收了,酿了多酒,只是酒有点浑浊,你将就着喝吧!”“好,”我答应着,“你们这里景色的确秀美,可来的时候可把我害苦了!你看,我的脚都磨破了!”朋友笑了几声,豪爽地说:“我们这儿有许多奇观,你在这儿住上几天,我带你去一一欣赏。”我连连点头道:“太好了!”我们频频举杯,酒过三巡,我诗性大发,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文五:《游山西村诗意》10700字
游山西村诗意
游山西村诗意 总结精选: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词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世宦之家,幼年时逢金兵南侵,他随家人长期逃难,“儿时万里避胡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陆游为官后一向力主北伐,但随着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官还乡,直至46岁方复出,远行入蜀任夔州通判。陆游任夔州通判期满后,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到南郑处理军务,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亲临前线从军报国的愿望。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活和雄奇险峻的山川地势激发了他的才情。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构成了宏丽悲壮的风格。陆游对这一段峥嵘岁月十分珍惜,之后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陆游晚年才情不减,他75岁时游沈国,回想起早年与前妻唐婉的不幸婚姻,虽然“梦断香消四十年”,但仍悲从中来,遂作《沈园》二首,其中“悲哀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有感伤之美。嘉定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去世,临终前赋诗一首,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嘉定二年,陆游带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憾与世长辞。时年85岁。
在南宋文坛上,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一样,取得了最高成就。陆游诗歌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在同时代和后代诗人中都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注释]
?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随时。叩门:敲门。
[译诗、诗意]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此刻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赏析]
此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能够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能够想见。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盼。这个节日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我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我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资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
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资料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用心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情绪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齐,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期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我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那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述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述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务必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贴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那里的起句,写自我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方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那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善于描述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
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一样;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能够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透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向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
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应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期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
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情绪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完美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样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十分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一样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述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透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能够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见南宋周?《清波别志》卷中。
总结精选:
游山西村的诗意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
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和
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必须的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此刻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能够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能够
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状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那里描述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期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述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盼。这个节日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我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总结精选:
《游山西村》古诗的诗意与译文
时间:2010-09-25作者:男孩不哭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百度空间豆瓣网复制
[注释]
?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随时。叩门:敲门。
[译诗、诗意]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此刻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赏析]
此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能够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能够想见。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盼。这个节日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我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我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资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资料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用心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
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情绪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齐,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期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我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那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述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述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务必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贴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那里的起句,写自我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方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那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善于描述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一样;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能够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透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
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向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
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应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期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情绪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完美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样样呢,
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十分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一样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述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透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能够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见南宋周?《清波别志》卷中。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词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世宦之家,幼年时逢金兵南侵,他随家人长期逃难,“儿时万里避胡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陆游为官后一向力主北伐,但随着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官还乡,直至46岁方复出,远行入蜀任夔州通判。陆游任夔州通判期满后,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到南郑处理军务,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亲临前
线从军报国的愿望。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活和雄奇险峻的山川地势激发了他的才情。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构成了宏丽悲壮的风格。陆游对这一段峥嵘岁月十分珍惜,之后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陆游晚年才情不减,他75岁时游沈国,回想起早年与前妻唐婉的不幸婚姻,虽然“梦断香消四十年”,但仍悲从中来,遂作《沈园》二首,其中“悲哀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有感伤之美。嘉定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去世,临终前赋诗一首,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嘉定二年,陆游带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憾与世长辞。时年85岁。
在南宋文坛上,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一样,取得了最高成就。陆游诗歌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在同时代和后代诗人中都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什么,中秋节了,浪淘沙的诗意凉州词的诗意诗意的生活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作文六:《游山西村说课稿》1200字
《游山西村》说课稿
一、 教材
《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诗人陆游以?一个“游” 字贯穿全诗?,生动的描绘?了农村丰收?之年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所以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会诗中深?刻哲理。
2. 体会诗歌表?达的凝练,用词准确,体会陆游诗?歌的风格与?特色。
三、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逻辑性、规则和预见?性有了更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过?于深奥的哲?
理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会诗中深?刻哲理。
四、 教法、学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阅读感悟?法。
再说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自己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在这个环节?我将从学生?平时积累以?“山”“柳”开头的成语?入手,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理解“豚”的意思。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在这个环节?我会问学生?:“同学们,古诗离我们?特别久远,要读懂古诗?,我们就必须?怎么样,(查找资料)如果要查找?与这一课最?有关的资料?,你要查找什?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三、读诗入境,赞民风民情?。
通过出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带学生了解?诗意。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村民是?如何招到客?人。再通过想像?动词、看图想象说?话和联系背?景进入诗境?,赞美民风民?情。
四、品词析句,悟人生哲理?。
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进行比较,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准确。并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心情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再通过片断?描写,体会作者心?情。
五、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
通过补写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作文七:《游山西村》9700字
《游山西村》
这两句诗是对山西村风景的描绘。“山重水复”是从大范围落笔,勾画出整个山环水抱
的自然环境;“重”“复”两个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而在“山重水复”之下的“疑无
路”三个字,则进一步衬托了山水迂回转折的境界,并增强了真实感,使之具有引人入胜的
魅力。“柳暗花明”是具体写“山重水复”中的一个村庄,显示出兴旺的气象和蓬勃的生机。
一个“暗”字,突出了柳树的茂密,树荫的浓郁;一个“明”字,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
媚和娇艳。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而“柳暗花明”之
下的“又一村”三个字,意在表明这个村庄的突然出现和这出现的一刹那给诗人的强烈印象
和心花怒放的情态。应该说,“疑无路”三个字是虚写,“又一村”三个字是实写,然而这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这两句诗既韵味无穷,又包含寓义深远的哲理。
因此,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
1.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2.“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_3.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颔联两句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儿?
答:一方面它是写景的佳句,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光无限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意味,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
5.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是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
67.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联系,记游的过程表现得很有层次。
8.用诗句填空。
(1)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
10.息,表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
11.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请对
这两句略作赏析。
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
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
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使至塞上》
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
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
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
所感。 首联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
的根据。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
“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
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
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
喜悦的感觉。“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
感; “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苍茫壮阔
中尽显柔和温暖。 尾联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
束,顺其自然。 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丽,意境雄
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长河”,“落日”一联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一、阅读。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面问题。
1.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
“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2. 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答:2.黄沙
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
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 D )
A. 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
与无奈。
B. 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
形象而生动。
C. 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
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 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
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 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
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饮酒》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
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
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
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
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
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
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
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
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
一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酬答抒发了长期被贬的愤懑,也表达了坚持理想,寄希望于未来的信念。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渡荆门送别》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
[2][4][6-7]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鉴赏二
荆门, 山名, 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 隔江与虎牙山对峙, 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十五岁; 他开始远游长江, 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 沈德潜认为" 诗中无送别意, 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 送别, 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 原来" 送别" 所指, 是指" 故乡水" 送别诗人. 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 言客踪所至, 工水与之俱远, 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 结构波澜起伏, 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 陈述诗人离开家乡, 千里迢迢, 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 是" 远渡" 的倒写." 来从", 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 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 丝丝相扣, 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 山随平野尽" 以下四句, 是倒叙."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两句, 是写诗人坐在船上, 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 容量很大. 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 沿着长江, 顺流而下, 穿过蜿蜒起伏, 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 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 高山峻岭逐渐消失, 随着山势的变化, 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 也渐渐平静下来, 在广阔的原野上, 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 与杜甫的" 星随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两句诗, 同为佳句, 却各尽其妙. 所不同的是, 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 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 李诗是" 行舟暂视", 杜诗是" 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 并无优劣可分.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俩句, 是描绘太空的夜景, 诗人坐在船上,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 只见一轮明月, 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 皎洁澄澈, 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 忽而连结在一起, 由于折光的作用, 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 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 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 月下飞天镜" 一句, 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 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 这种训释, 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 诗意异常明显. 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 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里并无" 月亮映入江水" 之意. 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太常引》) 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 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 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
惟江天高旷, 故所见如此. 若在院宇中观云月, 无此状也."(同上) 见解非同凡响, 不失为的评. 最后"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俩句, 紧扣" 送别" 的诗题, 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 都是在蜀度过的. 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 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 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 离情别绪" 吧.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 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 而又不直说, 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 说" 故乡水" 对自己怀有深情, 不辞劳苦. 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 即" 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比直抒胸臆, 陈述离乡之情, 显得更曲折含蓄, 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 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 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 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 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 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 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 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两句, 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 崇山峻岭, 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 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 随着山势的消失,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 淡淡的色彩, 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 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渔家傲. 秋思》
.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 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
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肃杀、荒凉战地风光的描绘,婉转地传达出戍边将士的爱国激情与浓重思乡的矛盾情绪,抒发了词人沉郁的爱国之情及忧患意识。 八、【写法举要】 1、用典。“燕然未勒”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2、拟人。“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2. 你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3.“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4.“风景异”的作用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5. 四面边声连角起 在文中的作用?
“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作文八:《《游山西村》赏析》1600字
《游山西村》写作特色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
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作文九:《《游山西村》教案》2100字
游山西村 【宋】陆游
【十五分钟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品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诗句语言的节奏音乐美。
【十五分钟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上节课我们利用了一点时间大致了解《游西山村》这首诗,学习了“莫”“腊”“浑”“豚”“疑”,上节课大家都表现得很积极,大家的聪明才智那可是真真了不得啊。今天呢,我们继续深入来品一品陆游先生的这首《游山西村》。 (利用上节课的教学来导入,应该注意从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抽出有趣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引导本课新的内容)
读一读:首先我们来齐读一下这首诗。
很好,那么我们再带着感情来朗读一遍。(要体现朗读指导——一边读一边品词品句)
品一品第三四行诗句。
诗中有两诗可是被人传诵了几百年,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吧?“..”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出来了,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想想这是为什么吗?从朗读中品出它的妙处来。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看到(读出了)什么?作者描绘了什么。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诗句中有一个“暗”字?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柳为什么是暗的呢?是柳的阴影吗?不是,大家有没有观察到春天时候树木上嫩叶嫩黄嫩黄的?那等到它长大了,春天快过去夏天快到来的时候它是什么颜色呢?墨绿色是吧,所以很接近暗是吧。所以“柳暗”表现得便是绿油油的柳树一片。从个“暗”字可以看出现在是什么时候啦?(还有,用柳之暗来反衬花之明)
生:春末夏初
师:对了,来,这位同学,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了?(问题表述有些模糊,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生: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层层叠叠,无穷尽,前方看不到路的痕迹,走着走着,忽然,眼前出现一片花红柳绿,还有一个村庄。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透彻喔。把你的感悟输送到这两行诗中,让我们大家闭上眼睛细听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受一下那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我们竖起耳朵来听听别人是如何把他的感受朗读出来的,大家听一听。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特别是这第三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有音乐美呢?这两句诗作者是采用了对偶的方式,使得它读起来非常有节奏,对称美。
所以同学们在读古诗的时候,要学会读出它特有的美来喔。好,让我们在我们自己的朗读中再次感受听觉上的美吧。
我们看到了风景美,听到了音乐美,有没有哪位聪明同学更深入的悟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呢?作者单单写景而已吗?来,这位同学,跟我们谈谈。
生:我感觉到诗人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看似已经无路可走,但只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绝处逢生,出现希望。
师:是的,面对重重艰难险阻时,只要我们正视现实,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便会如何?
生:“山重...村”
师:把你们的感悟读出来。
是的,这位同学你已经领悟到了这首诗的精华了。
同学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产生“...”这种感觉?
生:当我在做一道数学题,苦思不得其解时,有这么一位老师或同学帮我一分析,我便恍然大悟。
(大家学了这两句诗要学会在生活中把它运用起来喔。)
师:游山西村,我们游出了山美水美,还有什么美呢?
大家再次一起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感受一下还有那种美感动着诗人,感动着你我。
品第一二行诗句:还记不记得,上节课我们讲解了,“腊酒”和“豚”的意思吗?(这里的“腊酒”指的是腊月即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它在开春后饮用,外表虽然显得浑浊,但是十分醇美喔。豚:鲜美的小猪。),大家自由朗读一下,哪位同学想来谈一谈,用你们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好,这位同学。
生:我看到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年的景象,乡间的风光习俗,这两行诗句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
(诗人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师:从哪里体现“农家好客”呢?
生:从这个“足”字,“足鸡豚”我体会出了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师:那么,请你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出丰年农家留客的一片愉悦之情。嗯,非常的有韵味。
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好,你来。
生:这两行诗说的是: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非常丰盛。从“莫笑”“足”这里我体会出农家的淳朴热情,诗人的向往之情。
师:啊,你让我发现了农家人的人情美。真好,把你独特的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吧。
我们的同学真的很棒,总是能在诗中品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味道。那么大家带着我们自己的见解再次朗读这首诗。
游山西村,我们通过看,听,悟,感受到山美人美,人情怎么样,更美!(可是在这六分钟里你并没有引导学生品“山美、水美”呀!)
小结:1.通过不断的朗读品诗
2.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我会背整首诗
4.我会在生活中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天,我们品了一品这首诗,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感悟到: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勇敢前行,希望在转角。大家要把这首诗背下来喔,特别是这两句,要学会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以后学古诗要记住在不断的朗读品味中体会诗歌的大意以及诗人的情感喔。)
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游山西村
看:风景美
游 听:音乐美 (内容和形式不能写在一起) 品:山美水美
悟:遇到困难 人情更美
作文十:《游山西村》1000字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 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 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扩大知识面.
3,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 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熟读古诗, 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读诗,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 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 个别读.
3, 组内读, 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 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 污浊;(2)骂人糊涂, 不明事理;(3)全, 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二, 再读诗, 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 并能用连贯, 正确的语言表述.
三, 熟读成诵
个性化修改
采取小组竞赛, 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四, 合作, 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 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 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 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所以留传几百年, 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 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 是面对困难, 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 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 不必求同.
2、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 作者的一切资料. 要说得尽量流利, 完整, 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 相互补充. 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 相机点拨即可. 五, 制作" 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 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 可配画, 编目录, 题写前言, 后记, 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 背诵默写此诗。
个性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