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广东客家人过年的风俗》1300字
广东客家人过年的风俗
广东客家人过年的风俗2016-12-23浏览:分享人:孟丹静手机版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
1 / 3
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2 / 3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3 / 3
作文二:《梅县客家人的现代过年》500字
梅县客家人的过年
作为一个传统的梅县客家人,那就让我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待今时今日客家人过年的方式吧。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除夕之前,家家户户要准备年货,除了正常的果品糖果之外,我们还要自己做客家特殊“煎粄子”、“蒸甜糕”“炸芋丸”“酿豆腐”等等。当然,大扫除之后,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这是中国人都会做的。除夕当天,现代的客家人就会从四面八方齐聚到祖屋,那怕平日是天南地北的,都要赶回来一起拜祭先辈,摆上三鲜,烧上元宝蜡烛,感谢他们对子孙的贡献,祈求新年平安幸福…….吃年夜饭比较有特色的是吃肉丸,象征“团圆”之意;吃葱和蒜,祝愿小孩子新年会更“聪明”更会“算”;吃芹菜和豆腐,意为勤劳致富发财。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 “压岁钱”。夜晚,天气晴朗,大人就会带着小孩子去玩烟花炮竹,让他们开心地享受童年的乐趣。
至于年初一,相对而言,现代的客家人已经鲜有登门拜年了,通常是一家老少一起出门游玩,享受难得的新年假期。到了年初二,年初三,就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女儿会携带女婿、外孙子外孙女“转妹家“——回娘家,可以看到子孙满堂是老人最开心的事情。
年初五六,待“挂纸“拜祭祖上过后,基本上年就过完了,年轻人该出门赚钱就会重新踏上路途,开始新的一年生活。
作文三:《广东客家人过年的风俗》1600字
精品文档
广东客家人过年的风俗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
1 / 3
精品文档
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2 / 3
精品文档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3 / 3
作文四:《客家人过年的习俗》1400字
客家人过年的习俗
客家人过年的习俗2016-12-31浏览:分享人:宋芳军手机版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
1 / 3
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
2 / 3
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3 / 3
作文五:《[优秀作文]客家人的端午》700字
客家人的端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客家人的端午节吧!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听着这首儿歌,我就知道,端午节要到了。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驱逐出宫中。他气得不得了,跳下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入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
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选粽叶客家人很讲究,有的人口味清淡,要选青色叶子才能有清馨的香味;有的人口味重,喜欢黄色叶子透出的咸味。把新鲜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舀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腊肉、咸蛋黄,用粽叶把它们包起来并用绳子捆紧,最后把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个小时,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赛龙舟是客家人的又一个特色活动。因为我们赣州三面环水,是赛龙舟的好地方。在江里有20多艘龙舟,龙头雕的漂亮精致:白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斗志昂扬的,杀气腾腾的??龙舟附近挤满了人。比赛一开始,水手们卖力地划起桨,龙舟就飞快地跑起来了。“加油,加油!”岸边的啦啦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如一幅热火朝天的战事画卷。
吃粽子、赛龙舟这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客家人的端午节。
江西省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六(三)班
蔡琳
2013。2。27
六年级:蔡琳
作文六:《客家人的春节习俗作文》8200字
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
客家人和许多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传统的节日,诸如新年(农历12月25日正月15日)、清明、端午(农历5月5日)、中秋(农历8月15日)等等,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本文,笔者试图从对赣南地区某一客家聚居县的客家人春节习俗的描述中,来探讨客家的传统文化。
一、相关概念
本文要谈到客家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客家人,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从客家这个群属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客家方言的角度来区分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他们用方言群(group of dialect,or dialectal group)来界定客家。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同样,其他群属之所以把客
1
家人从自己的群书中区分开来,最爱简单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在于客家人在语言上与其他的群属迥然不同。
本文,笔者将用方言群来界定客家人,而不用民系和族群等概念,首先,我认为方言群的概念更能反映客家人的本质特征;其次,我认为方言群这个概念与民系、族群相比,它强调的方言,更加客观和直观。
二、客家人春节习俗
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笔者的家乡正是客家摇篮地中独具代表意义的于都县。春节,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的新年,它包括两大重要部分:过年和元宵节。在笔者所在的赣南客家地区,据我所调查,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开始蒸米酒,过年前半个月,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年糕和制作肉丸、鱼丸,同时会准备一些年后招待客人的食品,如煎米果、做烧卷子、亚果子、糖苏等各种特色客家美食,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此外,农历12月23日,当地客家人会在家祭灶神,二十三日晚后便要把灶台从里到外洗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像取下烧掉,到了三十日早晨再把新像贴上,这一送一迎灶神,都要摆置酒水、煮熟肉、糖果、米果等祭拜,在灶前还要烧香、点烛、在门外放鞭炮。
2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大家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家人也陆续赶回家过年。通常家长会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各家各户会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将门窗都清洗干净,还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准备过一个干净的年。接下来,就是过大年了,这一天客家妇女们会很早就起来,准备年夜饭的食材,男士则会起床开始在厅堂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在各自家门外燃放鞭炮,宰杀鸡鸭,并点上香烛插放在门前,小孩们则要跟着大人一起作揖拜祭祖先和各方神仙。 除夕晚上,勤劳的客家妇女准备好丰盛的年夜饭后,先会将一些饭菜和肉、糖果、水果以及酒水摆放在客厅挂有祖宗画像的供桌上,还会在香案上点好香烛,家族的每个人都会祭拜列祖列宗并许下新年愿望,此外还要用一个大的盘子盛上煮熟的鸡鸭、酒水、水果、饭菜、米果,到自家门外,由自家长辈端着盘子,对着四面双腿做微微下蹲得动作进行祭拜,其他族员则会点燃鞭炮,并点上香烛,然后一起作揖祭拜各方神明,祈愿。接下来,大家便可就坐,开始品尝丰盛的年夜饭,说到这个年夜饭,笔者所调查的客家县也是有讲究的,年夜饭的餐桌上必然有几道必不可少的特色客家菜肴,比如鱼丸、肉丸、鱼包子、米粉肉、拼盘、炒鸭肉、炒香肠等,还有吃年夜饭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家里最年长的人会坐在上席,旁边坐长者的妻子,长孙也是坐在最年长家
3
长旁,依次则坐着其儿子,小孩坐下席,客家妇女则
依着自己配偶坐,而以前客家妇女是不能上座吃饭的,只有等客家男士吃完后才能入席吃饭,改革开放以后,妇女的地位得以提高,她们才开始可以和客家男士一起入席就餐。饭后,各自家便会准备好茶水和瓜果、零食,大家聚在一起吃零食喝茶聊天,家人会将灶具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当地称之为点岁火,甚至有些地方猪牛舍也要点上灯。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便开始准点燃放大串的鞭炮,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各家还会在大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同时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当地客家人叫做封岁,也有叫上红。
正月初一,大家都会起得很早,全家一起吃素,人们见面互相拜年说些诸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小孩们穿着新衣,争相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小孩发压岁钱,同时工作了的人还会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二至初五,客家人都会开始走亲戚拜年,尤其是新婚女婿是必须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一般都是夫妻两人一起去,可以当日回,也有住几天的,但是去的话是要注意客家人的礼节的,一般要带上一些水果、米果,一只小母鸡和香烛、鞭炮、红包等,到了岳父母家后,还要到女方家的仙灵
4
墓前或者灵位前烧香点烛,燃放鞭炮,以示对女方家人和祖宗的尊敬。其他的亲戚,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带些礼物即可。
除此之外,每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期间,当地客家舞龙舞狮队都会出动,到各家各户去拜访,当地称为打龙灯和打狮灯,一般客家舞龙或舞狮队会由舞龙(狮)、吹唢呐、敲锣打鼓等成员组成,人数没有规定,一般为七至十五个,舞龙舞狮队每到一户人家或是一家商户门前,会先派一个主事的人去发帖,询问是否需要舞龙舞狮,若是需要的话,这家人会点燃准备好的鞭炮,舞龙舞狮队则会敲锣打鼓,吹着唢呐舞龙舞狮,绕着这户家的门前、客厅、神台、以及各个房间舞一圈,场面非常宏大和热闹,舞完后,会给他们一个红包,请大家坐下来喝茶吃食品。
篇二: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从这天开始人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
5
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在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年货。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而得名“黄酒”。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通常在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
6
穿上新衣服,挑上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这是过年非常隆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
7
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篇三:春节习俗作文400字
春节是所有学生盼望的节日,但是与此同时老师会留一些作文作业,你是否还在为怎么写作文而苦恼,以下是考试吧为大家整理搜索的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8
春节习俗作文400字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
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
9
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篇四:春节习俗作文600字
春节习俗作文600字
春节习俗作文600字(一)
我的家乡在巴马县的坡帮村,那里的过年习俗可真有趣。如果你不信,就听我说说吧~
大年三十的早上,爸爸把我和哥哥叫过去说:“你们去河边把我们家的牛、猪、鸡、鸭??给带回来。”说完,把一个笼子和两条绳子交给了我们,我就拿了一条绳子,心想:“真刺激,我还是第一次去赶牛呢~肯定很好玩。”这样我就和哥哥高高兴兴地上了路,一路上我们还看见许多小朋友也跟我们一样,去要他们家的牛、猪、鸡、鸭。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河边,我一看河边什么动物都没有,更没见爸爸所说的牛、猪、鸡、鸭??只见河边只有一块块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石头,我就问哥哥:“我们家的牛、猪、鸡、鸭??在哪,”哥哥指着河边的石头说:“在那里呢。”接着说:“走,一起去把石头装进笼子里,这就是我们要的鸡、鸭、牛、猪
10
等。”我不懈地问哥哥:“这些是石头呀~怎么是家禽呢,如果把它装进笼子里呢,等真的牛、猪、鸡、鸭来了怎么办呀,”哥哥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跟我说:“因为这是我们家乡的一种风俗,这些石头代表了牛、猪、鸡、鸭??每年年三十的早上,这里的人们都会到河边来把它们拿回家,先放在门外,到了晚上12点放完鞭炮后才能拿进门放在家里,表示来年家禽兴旺、有吃有财的意思。”我一听,这才明白。我心想:既然是这样,我就多拿几块石头回家,我们家明年就家禽兴旺,有多多的牛、猪、鸡、鸭等。于是,我就和哥哥选了几块石头装进笼子里,又用绳子绑了几块石头,就高高兴兴的拿回了家。
你们说,这样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
春节习俗作文600字(二)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拜年、贴春联??
今天,我和姐姐下楼去玩,“哇~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火红的春联~”我们来到了一家服装店门口,只见两边各贴着一张春联,我情不自禁读起来:“财运享通步步高,生意火红腾腾起。”我刚想称赞这幅对联写得好,姐姐却在旁边笑了起来。我不解,问姐姐:“姐姐,你笑什么啊,”姐姐捂着肚子笑着说:“应该这样读:‘生意火红腾腾起,财运享通步步高。’呵呵。”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你这样读反
11
了。”姐姐说:“不,对联应该从右往左读,是你读反了。俗话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贴在左手边。”我点了点头,看来上初中的姐姐知识就是比我丰富啊。可是,我突然看到这家门上的“福”字贴反了,我怕再给姐姐笑话,就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店上的福字,都贴反了,我问姐姐为什么他们都把福字贴反了,姐姐点点头,说:“是因为一个故事: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
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且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就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我点了点头,说:“这些故事真有意思,看来今天我收获的春节习俗方面的知识还真不少呢~”
春节习俗作文600字(三)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
12
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转 载 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客家人的春节习俗作文)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
13
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篇五: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习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
14
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
15
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16
作文七:《作文:客家人的历史》6800字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那套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当然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中国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这样唱到: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黄家亦属客家,操客家语,有客家的习俗,甚至还会演客家戏——汉剧,都证明他们保存着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较中原文化更加清纯,更加古老。
中原汉文化南北朝后受“五胡乱。华”的影响,融合了鲜卑羯羝羌各族文化,隋、唐以后佛教文化,宋时辽、金,元时蒙古族文化一次又一次大冲击、大融合,明时虽想复宋、唐之古,未能成功,满洲族入主中原,满文化也融进到了中原汉文化,鸦片战争后西洋文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原汉化的基础。但迁来福建的客家人,如同他们的建筑表现出来的那样强烈的防御性一样,“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
客家人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当初所持有的汉文化得以成功地保存着。我以为土楼之所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强有力的家族制度的存在,信奉祖先又是家族制度存在的精神支柱。客家建筑中不但看不到教堂、清真寺,连佛寺、道观也极少见,而祠堂无论是在村外、村头、村中比比皆是,甚至深入到各家各户之中,方楼、圆楼祖堂和大门一样是必须具备的,而且占据最突出,最重要、最中心的位置,其他一切均环绕着它进行布置,这也正是汉文化传统的一种表现,这种建筑的形式又和汉代中的坞堡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可说明这一点。四周围为二层以上高楼,围护起来,加屋顶,开小小的窗,正面开门,内有庭院,面对庭院设有突出的高楼,或于四角设角楼,大门上设门楼,也有的于中心设楼,四周以小楼簇拥。
这些建筑共同的特点是明显的防御性,就是庄园城堡,统称坞堡。再从技术上来看,夯土技术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发明了,经过夏商周秦,就一直是汉族广泛应用的技术,“秦时明月汉时关”,有许多都是用夯土技术筑成的,至今尚有遗存,江南水泽地区极少发现,而在客家建筑中却发挥到了如此壮丽的程度,又是汉文化的一种明显延续。在建筑中又极端相信阴阳风水理论,从选址、定位、朝向、开间、开工、上梁,无不由风水先生说了算,在别处早已销声匿迹的东西,在这里却仍广为流传,姑且置其是非于不论,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正是汉文化的一种反映。较之佛陀、清真、耶苏、基督,确实是土生土长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来到客家人最多的聚居地——梅州,你一定会被风味万千的客家菜所深深吸引;不少阔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一位九十高龄的海外老华侨曾动情地说,尝尽山珍海味,喝遍玉液琼浆,都不如家乡的农家菜好!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不难发现客家菜的“身影”,即便在海外不少中餐馆里,红焖肉、清水鲩丸、酿豆腐、盐焗鸡等客家菜也颇受青睐…… 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在客都梅州,常见的客家美食可分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两大类,客家菜与潮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就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梅州客家菜也同样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客家人在历尽艰难险阻后,成片聚居于粤东山区。由于中原地区和粤东山区都属内陆腹地,因此梅州客家菜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日积月累,客家菜慢慢地自成一家。 梅州的客家菜偏重“肥、咸、熟”,其形成自然与梅州客家先民的生活环境大有关系。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是梅州客家人在历史上因长期粮食不足,多数人家长年累月喝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分;再次是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客家菜的形成特点反映客家人勤奋节俭、刻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梅州客家菜除传统的盐焗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老三篇”外,较具特色的要数遍布各县(市、区)的客家小吃。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如正月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汤丸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糯米制作成各式糕点称之为粄。如发粄,把酵粉放入粄浆里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为“笑”,是发财致富的好征兆;再如清明节用艾草做成的艾粄。 走出围龙的梅州客家菜 近年来,随着梅州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文化兴趣日浓,不少客家传统名菜和创新菜色由于其风味独特、经济实惠而拥有越来越多的食者群数量。 传统梅州客家菜吸引食客的是浓郁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乡村特色。与广州菜相比,客家菜以家常菜见长,贵在朴实大方,营养合理;而且蒸煮较多,汤清不加过多配料,强调是什么肉就什么味。 社会在不断变革,梅州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原汁原味,可口可心”的几个优点:一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四是膳食讲究养生保健的效用,多用民间中草药材入菜,用于调理阴阳,清降补泻。时至今日,客家菜的创新不外乎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蒸、炖、煲、酿等传统客家烹饪方法到借鉴其它菜系流派的煎、炒、炸等技法;二是从只采用野生粗养的家禽肉类等为原料到采用山珍海味等高档食品为材料;三是由过去外形古朴、花色简单到追求今天的色、香、味、形俱佳,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梅州客家菜在不断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龙须菜”:就是炒番薯叶。说到番薯叶,故名思义,是一种番薯的藤叶,在北方是没有的,它样子有点象牵牛花的叶子,入口甘甜清香,性平温和,吃不坏人,其实旧时农民用它来喂猪。但是现在成我们客家老百姓饭桌上的至爱,就连爱挑食的小朋友也不会抗拒 它。
番薯叶有个雅名叫"龙须菜",据说这名字的由来有个典故。传说乾隆游江南时有一次遭贼人追杀,又与部下随从走散后,躲到一石缝里饿了一天一夜后才敢出来,碰到一农妇,看他气度不凡,就细心炒了一碗番薯叶招待他吃了顿饭。他回京后仍然回味这道菜,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菜,便派人到江南找到那个农妇,问她上次煮给那个“逃难的人”吃的是什么菜,那妇人闻说上次落难者是朝廷来的人,便不敢说是“番薯叶”,而改称是“龙须菜”,从此成了“番薯叶”的美名。
番薯叶适应性强,特别适合在我们当地的南方气候栽种。在这7.8月间盛产,在菜市里卖菜的阿姨常常是几担几担地挑着卖,而且价格非常便宜,5毛钱一斤,如果你从各个健康、口味等方面考虑都实在不知道买什么青菜好,那就买番薯叶。餐餐吃都是没有问题。它的做法很简单,下油再放点蒜蓉炒一炒就已经香气扑鼻了 .讲究的话还可以点客家酒糟,味道更加香甜。
番薯叶又称地瓜叶,为旋花科牵牛花属,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地瓜秧蔓顶端的10~15厘米及嫩叶、叶柄合称茎尖,这是地瓜茎叶中食味更好的部分,过去多弃置不用,近年来因其诱人的保健功能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睐。香港人誉称其为“蔬菜皇后”,日本人则推崇其为令人长寿的新型蔬菜。具有显著的食疗保健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长寿菜。
现代营养研究发现甘薯叶具有特殊风味和丰富营养,是多种蔬菜不可比拟的,维生素C、B2、胡罗卜素及α-生育酚含量颇丰,是人体所需矿物质良好的供给源。据分析,番薯叶所含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磷、铁及必需氨基酸丰富,而草酸含量又很少。番薯叶也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捕捉在人体内兴风作浪的氧自由基“杀手”,具有抗氧化、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抗炎防癌等多种保健作用。另外,近代科学研究也表明,甘薯叶和块根中含有大量的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同时还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和关节腔的润滑。甘薯叶中富含的纤维还能加快食物在肠胃中运转,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番薯叶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肠胃积滞者,不宜多食。
番薯叶食疗作用: 番薯叶性平、味甘、微凉; 有生津润燥、健脾宽肠、养血止血、通乳汁、补中益气、通便等功效;可用于消渴、便血、血崩、乳汁不通。
客家美食多多,物体多多。有时间可以去梅州或惠东玩玩。
作文八:《客家人的过年习俗有什么_客家人的过年习俗》1700字
客家人的过年习俗有什么_客家人的过
年习俗
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那么,客家人的过年习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隔年饭
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还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
贴对联
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点岁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敬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
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吃素斋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斋。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好不热闹。
年初三送穷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这些垃圾必须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扫。因为人们认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要囤财,这两天扫地和倒垃圾,会扫走和倒掉家中的财运。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这一天要把穷鬼送出去。送穷鬼是把贫穷和不好的东西送走,与贫穷、霉运告别的意思,所以年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垃圾、不好的东西
清扫出去。
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烧的现象少了,很多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里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扫,初三大扫送穷鬼的习俗还一直在流传。
客家过年禁忌:
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
按祖客家人传统规矩,正月初一至初三是不许从外面带青进来的,所以过年前,家庭妇女会买够蔬菜过春节。
猜你还喜欢:
1.客家人的除夕习俗有哪些
2.客家人的除夕习俗有哪些
3.客家人的春节习俗
4.客家人过年习俗方式
5.客家人春节习俗
作文九:《客家人过年风俗有哪些_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3100字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哪些_客家人过春节
的习俗是什么
客家人主要分布于福建等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导致丰富的过年习俗的诞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家人过年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客家人过年风俗习惯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
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客家人过年必吃美食
客家对于饮食都是比较注重的,过年期间当然是吃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点的形成,也可见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人过年的方式
早晨
年30是一年的终点,也是下一年的开始,因此这一天就显得尤其重要。先从一天的早晨开始吧
早点6点半早早起来,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清除垃圾,因为初一到初五都是不会再往外倒垃圾的了。然后将留在外面的用品统统收回来,以示不外流财。即使是一个扫把,都要
收回到家里来。这是大清早必须要做的事情。
上午
打扫完毕,就准备吃早餐了(几乎是10点钟左右吃早餐+中餐一起吃)。一般今天的早餐都比较晚,因为到中午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年夜饭,晚上好吃的很多,所以早上都是随意吃点,留着肚子晚上再吃。
中午
到了中午,家长们都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食材,鸡啊鱼啊还有客家三酿(酿豆腐、酿辣椒、酿茄子),打肉丸等等。这些准备起来也是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此时的小朋友,该去洗澡换新衣了,这也是咱穷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刻,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而现在是体会不到那种穿新衣的兴奋感了。
下午
大概下午3点左右,每家每户都开始贴对联,挂灯笼了。一般是年轻人来贴这个对联。或者年壮者来贴,老人和妇女是不贴的。长辈说的,贴对联需要年轻力壮的来完成,一方面是需要爬楼梯,另一方面是因为女性这时候都要处理杂碎的事情。因此,贴对联就成了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的工作了。
晚饭
贴完对联,差不多都是下午5点多左右,此时有的家庭已经开始吃年夜饭了。在吃饭前,一定要放一串大鞭炮,代表来年顺顺利利。每家每户都会在吃饭前放,如果听到哪家放鞭炮了,那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都不要到他家去串门,因为年夜饭时间,是不串门的。
晚上
晚饭过后,在收餐前,即是小朋友的快乐时光了,此时,家长都会发压岁钱,长辈也会过来发压岁钱,因此,吃完晚饭后,不宜离开家,否则压岁钱就到有妈妈口袋里了哟。
到晚上8点左右,该看晚会的看晚会,打牌的打牌。当然,小编认为,这时候最好还是陪在父母身边,一起守岁比较好啦。
猜你感兴趣:
1.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2.东莞的有什么春节习俗
3.有关春节的风俗习惯
4.客家人的元宵节习俗
5.中国人春节民俗
6.客家人的除夕习俗有哪些
作文十:《简介各地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5200字
客家春节风俗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祟向传统的客家,围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着各自风情的传统春节习俗。我们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挂|又称 「入年价」,农历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挂」了,客家户户大扫除,不可口说不吉利的话,用有香味的树叶放在热水中给老幼洗澡,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准备鹞、鱼、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谢庇估之意。
储食物--- 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过农历年期间,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准备很多食物例如:
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豆腐皮和芭蕉叶,用蒸笼蒸之,熟了就成深红色的 「甜粄」。
2、发粄:也就是广府人称「松糕」的。
3、煎粄:又叫 「煎丸」也就是广府人称的「煎堆」。
4、苏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样的芝麻豆类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头常有用机器做的「米香」 相似。
贴春联---除夕前家家户户以红纸书联贴门上,门中央陈姓的写成「颖川堂」两边联则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或「颖川世泽,太史家声」之类的联句。
除夕日---(客话呼: 年三十日)上午敬神,晚间敬祖公,敬神在庙裹,敬祖公在祠堂或厅下裹,大家挑看三牲,纸宝二头跑。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后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了。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有会变牛的传说年初一|除夕深夜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时鞭炮,锣鼓声大作,互道恭喜,接财神,再敬祖公。初一那天多吃素,除了使肠胃可休息休息还有斋戒净身的意思。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财气赶走了。
年初一食斋---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户户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等厨具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临时换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斋菜。
这种奇特的习俗有一种传说。
传说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个古泉公,生有十一子,长大后都分了家,古泉公独自为户。有一年大年三十,儿子们接二连三地来对父亲说:“爸爸,今晚你不要做饭了,来我家吃吧!”但是到吃晚饭时,十一个儿子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不请父亲吃饭,其他兄弟总会请他吃吧。”于是,直至十一个儿子家家都吃完除夕的晚餐,还没有人去喊父亲吃饭。
吃完饭,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人说:“这么晚了,不知有没有人还没吃饭啊?”有一个人指着身边一条黄狗说:“除非这条黄狗还没喂吧!”坐在一旁的父亲气得七窍生烟,瞪着眼破口大骂:“你们这些不孝子,你老子就没有吃饭!”住在上屋的第三子新穰公头脑颇灵活,听见父亲怒骂,立即挎上一条钱袋从后门出去,由屋背转到大门口,装着全不知晓地问明了原因后,便一本正经地说:“我出去讨债刚回来,还没有吃饭,爸爸,你就跟我一块吃吧。”
父亲吃完饭,还是气愤难消:别人说多子多福,我却多子无饭吃,还不如无子。经过一夜思考,第二天(大年初一)他便带上田契、屋契、山契到一座庙出家去了。他还对子孙发出誓愿:“凡我子孙,年初一跟我食斋者,发达吉昌;不跟我食斋者,早死早亡。”他这一招,其实是为了使子孙不忘这件事,教育后人要孝敬奉养老人。从此以后,每年年初一这天,很多人便食起斋来了。
赌纸牌--- 客家人家里,平日是不准赌博的,唯独农历过年期间例外,大家聚在一起「赌纸牌」或「跌状元签」「跌猴子」「二十一点万历牌」、等等作消遣。
转妹家--- 「年初四,节初六」是说过年正月初一一至初四日过节五月初六日出嫁的女儿应尽可能的回娘家探亲与家人团聚。
舞龙、舞狮--- 过年期间各村庄均有舞龙舞狮队出现,是一种尚武精神 。
出年挂--- 年初六「出年挂」 新年到此近尾声,虽接看而来的还有「正月半 」(即元宵节),「烧烟架」(即放烟花)「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而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
下面简介各地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
台湾:丰盛的团圆饭
台湾客家人是以原乡广东五县即:嘉应州、梅县、蕉岭( 原称镇平县)平远、兴宁、五华 (原称长乐县么口湾客藉同乡称四县),及海、陆一即海丰、陆丰县一为主,所以台湾地区的客家年俗也与两区的相似。
除夕之夜,台湾岛内客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的年糕),则有延年益寿之意。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其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的颈项上的。
闽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长命菜"
闽西客家人从年二十五“入年假”过小年始至除夕,是过年的准备阶段。
大年三十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之后,贴门神、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等。而年饭中“腕子筒”与“长命菜”是闽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红烧猪蹄,这红烧猪蹄很有特色,不仅肉烂,更是香浓可口,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当地的植物根茎,因此形成的香味独特;“长命菜”其实就是整只的鸡或整块的猪肉放进锅中烹煮,再将整个大萝卜和整棵的芥菜加进去,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进食也还有一番讲究。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守岁,也称点岁火。客家人要用特制的三盏油灯分别点在厅、门、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这将意味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
三明:吃“甜头”、考头水
三明市不仅是福建和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而且是历史上“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桥头堡、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把锅台洗刷得干干净净,傍晚点烛烧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饼等素供祭祀灶神,据说是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宫保平安”。“送灶”时家家还点盏竹制的“八卦灯”,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灭,称为“长明灯”。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鸣炮开门,以图开门大吉。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先吃“甜头”。早餐皆为素食,或线面、或汤丸,象征长寿、团圆;沙县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红头菜(菠菜)等,寓新年诸事合算、富足、开门见红之意。旧时初一,人们往往上寺庙谒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乡邻见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讲不吉利的话。如碗打碎了,要说“碎(岁)碎(岁)平安”;小孩摔跟头,说“拾元宝”;受伤流血,称“见红有喜”……初一上午,将乐某村群众还有到水井、溪边争挑第一担水之习俗,叫“考头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从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返回时,主家要回送同等价值的礼品,叫“礼尚往来”。
陆川:无鹅不像年
广西陆川客家人主要从福建省上杭县和福连珠玑巷迁徙而来,目前约有五十多万人,和邻县博白均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
陆川客家人喜欢吃鹅肉,鸡肉反成其次,有“无鹅不像年”之说。据老一辈人说,从前客家人颠沛流离,生活比较贫困,而鹅个头大,生长速度快,耐饥少病,没有饲料时还可用青草喂养,非常适合客家人迁徙时带在身边。而且鹅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亲戚时带上一大块肉也有面子。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鹅,少的几只,多的十几只,一到春节鹅的叫声此起彼伏,未见人影,先听鹅声,饶有情趣。
四川:舞鸡、舞春牛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在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轻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赣南:诸多禁忌
赣南客家人过年有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泼水,忌进菜园摘菜,这天忌开口骂人,要说吉利话。除夕、春节及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贷。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场。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时,家家烧香迎接“五谷神”上谷仓,祈保“五谷丰登”。
赣南客家人讲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有”。宁都大沽、小布等乡村“帽子”要说“有子”,因为“帽”与“毛”谐音。新丧家人忌讳到别人家贺年。大年初三称为“穷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请。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来清扫的垃圾送至村边,点燃三炷香后烧毁,俗称“送穷鬼出门”。
浦北:年初一“偷青”
广西浦北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石埇、张黄、安石、大成、樟家等14个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40%左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浦北客家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
春节,是浦北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先在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农家妇女搞清洁,男人置家具,人人添新衣。除夕中午,男女老少,满面春风,宰鸡杀鹅,煮糯米饭,以传统的客家菜肴供过各方神灵后,举杯欢庆团圆。就是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来同吃团圆饭。除夕夜,客家人要贴对联、贴桃符、放鞭炮。阖家老幼在长明灯下,聊天玩乐,通宵不眠,畅谈一年的丰收,展望新年计划,这又叫“守岁”。时间一交零时,千家万户,都到厅堂上香,放烟花炮竹。初一这天,不杀生,不吃荤,不搞生产。早饭后,村里的青壮年舞龙舞狮,到圩镇或邻村拜年,主人出门燃放鞭炮、派红包。这天,浦北客家人还有“偷青”的习惯,采摘地里少许的菜花、生菜、葱、蒜等。因“菜”与当地客家话的“娶”、“财”字谐音,分别寓意“娶花”、“生财”、“聪明”、“有得算”。
炎陵:初三“送穷鬼”
湖南炎陵客家人十分看重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客家人的祭灶日。这天晚上,他们把灶台刷得干干净净,将旧“灶君”像取下烧掉,早晨再把新“灶君”像贴上。送迎灶君时,都摆置酒肉、糖果、米果等供品,并在灶前烧香、点烛,燃上一串鞭炮,进行拜祭。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入年挂”,也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过年阶段。这时,外出的人都纷纷往家赶。入年假后,大人便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客家人很讲究卫生,入年假前后,要择吉日将屋内屋外,进行一次全面清扫。
大年三十是农历最后一天,也是过年的高潮。这天上午,家家户户从大门到各小门、谷仓、牛栏都贴上鲜红的对联,连水缸边都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干净的新衣裳,欢欢喜喜过大年。做完这些,他们还要在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摆上供桌,设立香案,摆起鸡、肉、果品等供品,敬奉先人。
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时候,在丰盛的菜肴旁,他们还不忘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过年。饭前,先给祖先敬酒。席间,让小孩吃鸡腿,以示爱幼。
除夕夜要守岁,每个房间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灯”。有些地方连牛栏、猪舍也上灯。这天晚上,小孩都能领到长辈发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大门是不能随便打开的,要等待吉时。时辰一到,家家大门打开,霎时鞭炮齐鸣,响彻整个寂静的山野。这天起,大家相见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这天,儿孙们要给长辈拜年。
正月初二是走亲戚拜年的日子。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提着礼物到岳父母家拜年。
初三送“穷鬼”,这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家里积存两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边一倒,将装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道:“穷鬼去,富鬼归”。这表示送掉了穷鬼,家里从此走向富裕。
拜祭也罢,“送穷鬼”也罢,表达的都是客家人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广东客家人过年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