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周国平散文的魅力》2800字
【生平经历】 周国平,1945年出生,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周国平文集》中的两则寓言故事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教材。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成长故事】 周国平从中学开始就有了一个志向――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他认为,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是最崇高的。他就抱着这样一个信念进了北京大学。但是进入北大以后,他的性情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觉得知识学问并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还是精神生活。人,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说起高考经历,周国平记忆比较深的是填志愿的经历。1962年参加高考时,他一口气报了好几个名牌大学的哲学系。可是,那个时候,年少的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 周国平当时听了**的一句话:哲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总结。他那时候最强烈的一点就是求知欲,总觉得读书特别愉快,读书的前景让他特别激动。他想学知识,从知识联系到哲学,仅仅是因为哲学在他的眼中是包罗万象的,各种知识都包罗在哲学里面。于是,他就抱着对知识的“野心”选择了这门学科。 1962年,周国平考上了北大哲学系。当时的周国平本以为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不曾想,在那个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北大的哲学课程很单调,不开放,知识狭隘,思想保守,根本就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他在上课的时候,听不进逻辑课,就写了这么一首嘲笑课堂的诗:教授用枯燥的语言,讲述着枯燥的课程,每一种空洞的教条,要重复讲十几分钟。如教授讲的这样一段:“所谓直接推理是这样的一类推理,这样的一类推理,特点有这样一些。特点有这样一些,就是这样的一类推理……”够了,敬爱的形式逻辑,请不要把理智嘲弄,再有逻辑的头脑,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当时他很失望,当时的哲学课程就是这个样子。可是学业还得继续,那怎么办?自学! 周国平牢牢记着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德的一句话:“知识这个东西,你不用它就会忘记,你要用的时候,你很容易查到的,这个东西不重要的。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他由此醒悟,剩下的东西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东西是最根本的。这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 周国平总结了他成长经历最为重要的一点:他懂得如何在格格不入的时代和环境里找到自己。因此他成功了。 【作品一赏】 名人和明星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盛产名人的时代。这当然要归功于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使得随便哪个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让公众熟悉。风气所染,从前在寒窗下苦读的书生们终于也按捺不住,纷纷破窗而出。人们仿佛已经羞于默默无闻,争相吸引传媒的注意,以提高知名度为荣。古希腊晚期的一位喜剧家在缅怀早期的七智者时曾说:“从前世界上只有七个智者,而如今要找七个自认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现在我们可以说:从前几十年才出一个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一个人不拘通过什么方式或因为什么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称作名人,这好像也没有大错。不过,我总觉得应该在名人和新闻人物之间做一区分。譬如说,挂着主编的头衔剽窃别人的成果,以批评的名义诽谤有成就的作家,这类行径固然可以使自己成为新闻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学者或著名批评家自居,到处赴宴会、出风头,就未免滑稽了。当然,新闻人物并非贬称,也有光彩的新闻人物,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做明星。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写出了名著或者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这是两者的界限。明晰了这个界限,我们就不至于犯那种把明星写的书当作名著的可笑错误了。 不过,应当承认,做明星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情。诚如杜甫所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做明星却能够现世兑现,活着时就名利双收,写出的书虽非名著(何必是名著!)但一定畅销。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学者身份的人现在热衷于在电视屏幕上亮相。学者通过做电视明星而成为著名学者,与电视明星通过写书而成为畅销作家,乃是我们时代两个相辅相成的有趣现象。人物走红与商品走俏遵循着同样的机制,都依靠重复来强化公众的直观印象从而占领市场,在这方面电视无疑是一条捷径。每天晚上有几亿人守在电视机前,电视的力量当然不可低估。据说这种通过电视推销自己的做法有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叫做“文化行为的社会有效性”。以有效为文化的目标,又以在公众面前的出现率为有效的手段和标准,这诚然是对文化的新理解。但是,我看不出被如此理解的文化与广告有何区别。我也想象不出,像托尔斯泰、卡夫卡这样的文化伟人,倘若成为电视明星――或者,考虑到他们的时代尚无电视,成为流行报刊的明星――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姑且承认,凡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均可称作名人。那么,最后我要说一说我在这方面的趣味。我的确感到,无论是见名人,尤其是名人意识强烈的名人,还是被人当作名人见,都是最不舒服的事情。在这两种情形下,我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胁。我最好的朋友都是有才无闻的普通人。世上多徒有其名的名人,有没有名副其实的呢?没有,一个也没有。名声永远是走样的,它总是不合身,非宽即窄,而且永远那么花哨,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 读后一思: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 (1)对“从前几十年才出一个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出一个文化名人不容易,现在出一个文化名人容易。 B.从前出一个文化名人不容易,而现在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 C.从前出一个文化名人不容易,现在找名人也不容易。 (2)“据说这种通过电视推销自己的做法有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叫做‘文化行为的社会有效性’”。这句话含有( )意味。 A.赞扬B.肯定C.讽刺 3.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4.文章第三段引用杜甫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5.结合选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成名问题。 参考答案 《周国平哲学的魅力》 1.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2.(1)B(2)C 3.举例子。譬如说,挂着主编的头衔剽窃别人的成果,以批评的名义诽谤有成就的作家,这类行径固然可以使自己成为新闻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学者或著名批评家自居,到处赴宴会、出风头,就未免滑稽了。4.反衬现在的人成名速度快。5.略。
作文二:《关于周国平的散文》6400字
关于周国平的散文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下面是学优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周国平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周国平的散文一:简单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积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蜿。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篱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常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户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如嫫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 精神上的代价。
1 / 14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千~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山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财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螈刺激起来的。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演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镛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ā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敷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佣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仔廖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降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 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莳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庞色温饱健康之类关于周国平的散文。殷纣阱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骑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未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掘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多值么勤奋的登徒子~他的床笫之乐也必须有冉节制~否则会肾虚。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婢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狄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荤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掩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Ж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关秘于周国平的散文。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髌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窠未免肉麻~
2 / 14
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累了。
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貅便。
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 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恨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ㄇ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凹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犹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谖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首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巢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纬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跻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é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栅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 ~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溆~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腊要的了。那么~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审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э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窆空间?
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认为必 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了日 程关于周国平的散文。如果让我们凭空从 其中删
3 / 14
除某一些~我们会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毗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户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妨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线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煅自由时间?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墅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铲了就不复是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熘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 威。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溷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耒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哦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关于周国平的殄散文二:不占有
4
所谓对玄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唯利萌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据我的理解~凡濠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ド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午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痃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洹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4 / 14
但人生是占黩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耖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寥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 ~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鄂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忮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菁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况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淫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鲁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圹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痛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侉生就是?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揉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一般来说~人的釉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汰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ㄘ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圄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妁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忽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砖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 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权~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鞯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 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鞑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
5 / 14
仍不免爝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 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撇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亲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衍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蜿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铩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湄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径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坦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饥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关于周国平的散文。骗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鸹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譬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貂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锦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黏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羯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投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 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捂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犄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不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着于财泱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刍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谘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
6 / 14
即从迷惑的此养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脍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缘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 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 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佛教拚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搴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淅~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关于周抨国平的散文。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咻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五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厥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揣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赉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耪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畛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г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婶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剃有。得到了?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腽~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イ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吨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7 / 14
我失去了的弭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 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靴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柚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樘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 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一切外在的趴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注~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搋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蕲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厨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坭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赔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抑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呀~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怂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 的欢乐。
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擎~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对耶稣所熳说的富人~不妨作广义的解释~凡是把自嗓己所占有的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产 、名声等等~看得比精神的价值更宝贵~窖不肯舍弃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内。如果心象地不明~我们在尘世所获得的一切就都会完成为负担~把我们变成负重的骆驼~而把框通往天国的路堵塞成针眼关于周国平的散氯文。
8 / 14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滂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 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滞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逆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 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焯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暌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 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崖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ぁ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啦
有一个人因为爱泉水的歌声~就把泉哩水灌进瓦罐~藏在柜子里。我们常常和这纤个人一样傻。我们把女人关在屋子里~便亦以为占有了她的美我们把事物据为己有~忝便以为占有了它的意义。可是~意义是不旮可占有的~一旦你试图占有~它就不在了锂。无论我们和一个女人多么亲近~她的美妫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坳男人的欣赏和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镶义。我想起了海涅~他终生没有娶到一个け美女~但他把许多女人的美变成了他的诗询~因而也变成了他和人类的财富。
1系234
9 / 14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病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无穷天地铍~那驼儿用你精细。”张养浩此言可送天辽下精细人做座右铭。
数学常识:当分葳母为无穷大时~不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恢于零。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细~岂不可笑?
关于周国平的散文三:真性情
我的 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蜗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焚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溏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牵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 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骋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匿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续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 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隹不是为了某种外
10 / 14
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曛、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茴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 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郜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试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治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檠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靓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揣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崦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 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檩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增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棚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采多余的人关于周国平的散文。
在我看 来~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己真正的爱好 ~即自己的真性情~舍此便只是名利场上 的生意经。而幸福则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 ~是心灵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感受~因而讶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为前提的。所以~比槭成功和幸福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蓠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ヰ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潇情。出于利益做的事
11 / 14
情~当然就不必太在鳋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悫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祉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柙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茈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莶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鬲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遏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嫔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哪之~一切精神活动关于周国平的散文。如东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 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鳆~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无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囫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枨?
我相信~在义和利之外~还有别样蜀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和小人之外~还有别秦样的人格。套孔于的句式~不妨说:“至蜃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 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粢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扉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ヌ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毙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硖行~后者把
12 / 14
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瑜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蚋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烘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ち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韭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黝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铛”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荃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砩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 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谪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 ~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薮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闵情感上的满足。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登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关于周国平的惩散文。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黹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诀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蚂更本色。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 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ノ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さ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癌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 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13 / 14
4
我的确感到~读书、写作狂以及享受爱情、亲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乐睚的事情。“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け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你的吸引力。人生有丑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嵋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也可以鞯说~我的“定力”来自我的幸运。
此撖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戌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 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戴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玛~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14 / 14
作文三:《周国平散文《灵魂的在场》》1100字
周国平散文《灵魂的在场》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因此,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却仍不免感到空虚。
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独处与交往等。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的,但是,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
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有人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独处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令人担忧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消失。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或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倘若灵魂在场,我们就会体验到独处时的充实,从而把孤独也看做人生不可缺少的享受。
作文四:《周国平散文风中的纸屑》2300字
周国平散文风中的纸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风中的纸屑
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
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相思是篇冗长的腹稿~可发表出来却往往很短。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往事付流水。然而~人生中有些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仿佛愈经冲洗愈加鲜明~始终活在记忆里。我们生前守护着它们~死后便把它们带入了永恒。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座屋宇属于我~我只生活在我的心灵的屋宇里。所以~不要再在世界的无数岔路口等我~不要让我为你的焦急的等待而担忧~不要逼我走出我心灵的屋宇而迷失在寻找你的途中。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
1 / 6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孤独是一颗深刻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世界很大~请你锁上屋门~到广阔的世界上漫游~在漫游中把我暂忘。世界很小~我们一定会在某个街角相逢。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爱的深了~潜在的父性或母性必然会参加进来。只是迷恋~并不心疼~这样的爱还只停留在感官上~没有深入到心窝里~往往不能持久。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断肠人原是销魂客。重情者最知岁月无情~无情岁月卷走了多少有情生涯。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幸福是一种苟且~不愿苟且者不可能幸福。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看破红尘易~忍受孤独难。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你望着塞外的荒漠落日~我在你的目光里渐渐苍老了。
2 / 6
于是我知道~我在这世界上不会没有清泉和草坡。
也不会没有我的小木屋。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新芽。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洗脑子和砍脑袋--除此之外~强权还能有什么别的法子消灭异端呢?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人都是崇高一瞬间~平庸一辈子。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有哪一只蚂蚁死了还能复活?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一切终将黯淡~惟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
3 / 6
人~无需感到不安。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爱就是心疼。你可以喜欢很多人~但心疼的只有一个。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活的简单才能活的自由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一定距离~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每人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开放出自己的奇花异卉~每人也都欣赏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
4 / 6
者~这样的世界才是赏心悦目的人类家园。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此种认识~既可开阔胸怀~造就豪杰~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红尘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身处一种旷日持久的灾难之中~为了同这灾难拉开一个心理距离~可以有种种办法。乐观者会尽量“朝前看”~把眼光投向雨过天晴的未来~看到灾难的暂时性~从而怀抱一种希望。悲观者会尽量居高临下地“俯视”灾难~把它放在人生虚无的大背景下来看~看破人间祸福的无谓~从而产生一种超脱的心境。倘若我们既非乐观的诗人~亦非悲观的哲人~而只是得过且过的普通人~我们仍然可以甚至必然有意无意地掉头不看眼前的灾难~尽量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尚存的别的欢乐上~哪怕是些极琐屑的欢乐~只要我们还活着~这类欢乐是任何灾难都不能把它们彻底消灭掉的。所有这些
5 / 6
办法~实质上都是逃避~而逃避常常是必要的。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6 / 6
作文五:《周国平散文人的高贵》2200字
周国平散文人的高贵
欢迎来到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了阿基米德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这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
1 / 5
什么也没有。”在他看来~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在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我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个作家~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
2 / 5
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译文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
3 / 5
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为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
4 / 5
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5 / 5
作文六:《周国平散文守望的距离》1100字
周国平散文守望的距离
欢迎来到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守望的距离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
1 / 3
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
2 / 3
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3 / 3
作文七:《周国平散文》2800字
周国平散文
周国平[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
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幸福”一词的意义过于含混~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哲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幸福论~可以担保的是~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谓幸福的“秘诀”~如果不是江湖骗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罢了。
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到幸福么?萨特一生可谓功成愿遂~常人最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乎都毫无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对一切关于幸福的抽象议论都不屑一顾~而对
1 / 6
一切许诺幸福的翔实方案则简直要嗤之以鼻了。
最近读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最后一题也是“论幸福”。但在前四题中~他对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爱情和婚姻~家庭~友谊~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透剔的论述~令人读而不倦。幸福问题的讨论历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关系到幸福的客观条件~另一是心理方面~关系到幸福的主观体验。作为一位优秀的传记和小说作家~莫洛亚的精彩之处是在后一方面。就社会方面而言~他的见解大体是肯定传统的~但由于他体察人类心理~所以并不失之武断~给人留下了思索和选择的余地。
二
自古以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始终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叹~都缘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说法~女人是感情动物~爱情和婚姻对于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动动物的男人~在事业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倘若在爱情和婚姻上失败了~他仍然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
可是~就在这个人们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很少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诚然~热恋中的情人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宠儿~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有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品尝过个中滋味。况且热恋未必导致美满的婚姻~婚后的失望、争吵、厌倦、平淡、麻木
2 / 6
几乎是常规~终身如恋人一样缱绻的夫妻毕竟只是幸运的例外。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在异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个最佳对象~一个所谓的“唯一者”、“独一无二者”~或如吉卜林的诗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这样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这相遇上~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事实上~爱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缘。
正如莫洛亚所说:“如果因了种种偶然(按:应为必然)之故~一个求爱者所认为独一无二的对象从未出现~那么~差不多近似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唯一者”~会化身为千百种形象向一个渴望爱情的人走来。也许爱情永远是个谜~任何人无法说清自己所期待的“唯一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到了堕入情网~陶醉于爱情的极乐~一个人才会惊喜地向自己的情人喊道:“你就是我一直期待着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唯一者。”
究竟是不是呢?
也许是的。这并非说~他们之间有一种宿命~注定不可能爱上任何别人。不~如果他们不相遇~他们仍然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唯一者”。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他们与其他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经过一次化合反应~他们都已经不是
3 / 6
原来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与别的元素发生相似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也许不是。因为“唯一者”本是痴情的造影~一旦痴情消退~就不再成其“唯一者”了。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凡是经历过热恋的人都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太理智、太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最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最富于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最容易感到幻灭。
如果说普通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感伤主义~又进而导致纵欲主义~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唯一者”~他注定找不到。
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究竟可能吗?我知道有一种真实~它能不断地激起幻想~有一种幻想~它能不断地化为真实。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三
爱情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恋爱者的心中~即使人们对于
4 / 6
爱情的感受有千万差别~但在爱情问题上很难作认真的争论。婚姻就不同了~因为它是有形的社会制度~立废取舍~人是有主动权的。随着文明的进展~关于婚姻利弊的争论愈演愈烈。
有一派人认为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莫洛亚引婚姻反对者的话说:“一对夫妇总依着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人的水准而生活的。”此言可谓刻薄。但莫洛亚本人持赞成婚姻的立场~认为婚姻是使爱情的结合保持相对稳定的唯一方式。只是他把艺术家算作了例外。
在拥护婚姻的一派人中~对于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又有不同看法。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家~尼采和罗素~都要求把爱情与婚姻区分开来~反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主张婚姻以优生和培育后代为基础~同时保持婚外爱情的自由。法国哲学家阿兰认为~婚姻的基础应是逐渐取代爱情的友谊。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与爱情融和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
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不过~实行起来
5 / 6
并不容易~其中诚如莫洛亚所说必须有诚意~但单凭诚意又不够。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更难达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话也可解为:千百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婚姻的不幸~但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单独造成幸福的婚姻。结婚不啻是把爱情放到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经受考验。莫洛亚说得好~准备这样做的人不可抱着买奖券侥幸中头彩的念头~而必须像艺术家创作一部作品那样~具有一定要把这部艰难的作品写成功的决心。
6 / 6
作文八:《周国平散文》8200字
周国平散文
篇一:周国平散文摘抄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句摘抄
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
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本文来自:WWw.HNboxU. 博 旭 范文 网:周国平散文)。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
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头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塞涅卡说: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赶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决不会被赶出生活”。蒙田说:“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
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斯多葛派哲学家完全听不见灵魂的呼声,他们所关心的仅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这种哲学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价值,并无精神解决的意义。
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
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中指这种思考。从积极方面说,宗教倡导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面对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寿命均等值。随想:哲学总是在以各种神秘的姿态诱惑着我们
人类思想的前行,而哲学背后的指示者就是世界。然而一旦诱惑成功,它却又立即嘲笑人类智慧的愚昧与无能为力,它让我们矛盾,在矛盾中悲观,却也滋生出超脱;悲观的便成了可怜的无谓的牺牲者,超脱的便成了它手中不安分的精灵。
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人为,爱名声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励他们上进,对于成年人就不合适了。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诚然,抱着过时的信仰不放,或者无信仰而装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调而侃之,哈哈一笑。可是,当我看见有人把无信仰当作一种光荣来炫耀时,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昆德拉:“明天当自然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谁会发现呢,??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我知道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
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未完成让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伟大很完美。包括文学作品,也有婚姻爱情。很多东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义,魅力也随之而去。
不要试图求得别人的理解也不要试图去完全了解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在我看来,后者倒像是把对方当成了研究对象。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给予对他人的信任,岂不落的双方都轻松,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
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去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见它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又问他(苏格拉底)葬礼如何举行,他笑到:“如果你们能够抓住我,愿意怎么埋葬就怎么埋葬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也许可以称这种晕眩为一种虚弱的自我迷醉。一个人自觉软弱时,决定宁可屈从而不再坚挺,就是被这种软弱醉倒了,甚至会希望变得更加软弱,希望在大庭广众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的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孤儿。 韩愈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
有两种自卑。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
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 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篇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 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 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着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
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 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 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
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 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
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篇三:周国平散文精辟语句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感叹天地之悠悠。 ——《悲观?执着?超脱》
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莫洛亚:“幸福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
莫洛亚:“若把幸福分析为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惟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一切爱都基于生命的欲望,而欲望不免造成痛苦。
——《幸福的悖论》
爱默生说,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好的爱情有韧性,拉得快,但又扯不断。
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的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
执中自有一种主见。
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
——《性爱五题》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
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话。人在失去较差的之时,就去创造较好的。进步是逼出来的。
人是难变的。走遍天涯海角,谁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改变的只是场景和角色。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成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
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调了永恒和无限。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掀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情欲史走向空灵的必由之路。本无情欲,只能空而不灵。
——《自然和生命》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爱情是灵魂的化学反应。真正相爱的两个人之间有一种“亲和力”,不断地分解,化合,更新。“亲和力”愈大,反应愈激烈持久,爱情就愈热烈巩固。
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爱都根源于爱。
一切终将暗淡,惟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不要以成败论人生,也不要以成败论爱情。
现实中的爱情多半是失败的,不是败于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于终成眷属的厌倦。 人大约都这样:自己所爱的人,如果一定要失去,宁愿给上帝或魔鬼,也不愿给他人。 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经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有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
一切迷恋的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爱》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这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一天,世上许多孤独的人发现了他的孤独,于是争着要同他交朋友。他困惑了:他们因为我的孤独而深信我是他们的朋友,我有了这么多朋友,就
不再孤独,如何还有资格做他们的朋友呢,
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孤独》
作文九:《周国平散文》4000字
1.论无聊
1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
2叔本华把无聊看做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完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饱含着不安分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者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3派遣无聊的方式因人而异,最能见一个人的性情。愈浅薄的人,其无聊愈容易排遣,现成的法子有的是。“不由博弈者乎?”如今更好办,不有电视乎?面对电视机一座几个钟点,天天做到头昏脑涨然后上床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或者说,糟蹋闲暇的方式。
4时间是我们的全部所有,谁都不愿以时间飞速流逝,一下子就到达生命的终点。可是大家似乎又都在“消磨”时间,也就是说,想办法把时间打发掉。如此宝贵的时间似乎又是一个及其可拍的东西,因而人们要用种种娱乐、闲谈、杂物隔开自己与时间,是自己不至于直接面对这空无所有而又确实在流逝着的时间。 5在有些人眼里,人生是一碟乏味的菜,为了咽下去这碟菜,少不了重重的作料,种种刺激。他们的日子过得真热闹。
6无聊是意义的空白。然而,如果没有这空白,我们有怎么会记起我们对于意义的渴望呢?当情人不在场的时候,对情人的思念遍布满了爱情的空间。 7无聊:缺乏目的和意义。无聊的天性:没有能力为自己设立一个目的,创造一种意义。伟大天性的无聊时刻:创造的意义的突然看破。 8如果消遣也不能解除你的无聊,你就有点儿深刻了
2论嫉妒
1嫉妒往往包含功利的计较。及时对某些精神价值,及读者所看重的也只是他们可能给拥有者带来的实际好处,例如,学问和才华带来的名利。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
有一些精神价值,例如智慧和德行,由于它们无涉及功利,所以不易招妒。我是说真的智慧和德行,沽名钓誉的巧智伪善不在其列。哲人和生人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俗人与这个世界无缘,所以无从嫉妒。
超脱者因其恬淡与名利而远离了嫉妒-既不妒人,也不招妒,万一被妒也不在乎。如果在乎,说明还是太牵挂名利,并不超脱。
2嫉妒发生之可能,与时间和空间距离成反比。我们既容易嫉妒近在眼前的人,但不会嫉妒古人或遥远的陌生人。一个渴望往上爬的小职员并不会嫉妒某个美国人一夜之间登上了总统宝座,对他的同事晋升科长却耿耿于怀了。一个财迷并不嫉妒世上许多亿万富翁,见他邻居发了小财却寝食不安了。一个爱出风头的作家并不嫉妒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因他的朋友一举成名却愤愤不平了。由于嫉妒这一距离法则,成功者往往容易遭到同事、熟人乃至朋友的??,而在这个圈子之外却获得了承认,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遂成普遍现象。
3嫉妒基于竞争。领域相异,不成竞争,不易又嫉妒。所以,文人不嫉妒名角走红,演员不嫉妒巨商暴富。当然,如果这文人骨子里是演员,这演员骨子里是商人,他们又会嫉妒名角巨商,渴望走红暴富,因为都在名利场上,有了共同领域。 在同一领域内,人对于远不及己者和远胜于己者也不易又嫉妒,因为水平悬殊,一不成竞争。嫉妒最易发上在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他们之间最一较劲。当然,上智和下愚终属少数,多数人挤在中游,所以嫉妒乃是普遍的。
4伟大的成功者不易嫉妒,因为他远远超出一般人,找不到足以同他竞争、值得他嫉妒的对手。
悟者比伟大的成功者更不易嫉妒,因为他懂得人生的限度。这时候他几乎像一位神一样俯视人类,而在神的眼里,人类有什么成功伟大的足以使他嫉妒呢?一个看破了一切成功之限度的人是不会夸耀自己的成功,也不会嫉妒他人的成功。 5对于一颗高傲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别人,因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6对于别人的成功,我们在两种情形下愿意宽容。一是当这种成功使我们既有能力又有机会获得的,而我们却并不想去获得,这是我恶魔你仿佛站在这种成功之上,有了一种优越感。另一是当这种成功使我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获得的,我们因此也就不会想去获得,这是我们仿佛站得离这种成功太远,有了一种谈漠感。
倘若别人的成功我们有能力却没有机会获得的,或者有机会却没有能力获得的,我们当警惕,因为嫉妒这个恶魔要趁虚而入了。
7当我们缺少一样必须的东西时,我们痛苦了。当我们渴求一样并不需要的东西而不可的时,我们十倍地痛苦了。当我们不可得而别人却得到了时,我们百倍的痛苦了。
就所给与我们折磨而言,嫉妒心最甚,占有欲次之,匮乏反倒是最小的。 8嫉妒是对别人的快乐所感觉到的一种强烈而阴郁的不快。
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一方面,他极其普遍,几乎是让人所共有的一种本能。另一方面,他又似乎极不光彩,人人都要把它当做一桩不可告人的罪行隐藏起来。结果,他便转入潜意识之中,犹如一团暗火灼烫着嫉妒
者的心,这种苦列的折磨真可以使他发疯、犯罪乃至杀人。
9成功有两个要素:一是能力和品质,二是环境和机遇。因此,对成功者的嫉妒也相应有两种情况:一是平庸之辈的嫉贤妒能,另一是怀才不遇着的愤世嫉俗。 10当嫉妒不可遏制,会爆发为仇恨。当嫉妒可遏制时,会化生为轻蔑。
在仇恨时,嫉妒肆无忌惮的瞪视他的目标。在轻蔑时,嫉妒转过脸去不看他的目标。
11嫉妒是蔑视个人的道德的心理根源之一。每一个人按其本性都是不愿意遭到抹杀的,但是,嫉妒是人宁肯自己被抹杀也不让优秀者得到发扬。在一概抹杀之中,他感到一种相对的满足:与损失更大的人相比,他几乎可以算是获利了。 12既然嫉妒人皆难免,也许就不宜把它看做病或者恶,而应该看做中性的东西。只有当他伤害自己时,他才有病。只有当他伤害别人时,他才是恶。
13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的,尤其不羡慕低能儿的好运气。 14我所厌恶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狱,就让他们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的嫉妒也有洁癖。我绝不会嫉妒我所厌恶的人,哪怕他们在天堂享福。 论自卑
1有两种自卑.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甚至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的方面同别人不比较,崇拜强者,相应的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也许有人会说,前一种自卑者骨子里其实最骄傲,因为他只敬畏上帝,而这就意味着看不起一切凡人。
然而事实是,既然他明白自己也是凡人,他就不会看不起别的凡人。只是由于他
深知人类的局限,他对别人的成就只会欣赏,不会崇拜,对别人的弱点倒是很容易宽容。总之,他不把人当做神,所以对人不迷信也不苛求,不卑不吭。
2我信任自卑者远远超过信任自信者。据我所见,自卑者多是两个极端。其一的却是弱者,并且知道自己的弱,于是自卑,这种人至少有自知之明,因而值得我们尊重。其二是具有某种异常天赋的人,他隐约感觉到却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天赋,于是自卑。这种人往往极其敏感,容易受挫乃至夭折,其幸运者则会成为的天才。
相反,我所见到的过于自信那多半是一些浅薄的家伙,他们虽不低能但也绝非大才,大抵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目标过低,便是他们自视过高,露出了一副踌躇满志的嘴脸。我说他们目标过低,是在精神层次的意义上说的。凡狂妄自大者,其所追逐和所夸耀的成功必是功利性的。在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中间,我不增发现过哪怕一个自鸣得意之辈。
3一般而言,性格内向者容易自卑,性格外向者容易自信。不过,事实上,这种区分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性质。在同一个人身上。自卑和自信往往同时并存,交替出现,乃至激烈格斗。也许最有力量的东西反而埋藏得最深。当我在诶临沧生的面容背后发现一种大自信,在扭转乾坤的手势上读出一种自卑,我的心不禁震惊了。
4自卑、谦虚、谦恭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再谦虚的风度和谦恭的姿态背后,我们很难找到自卑。毋宁说,谦虚是自信以本来面目坦然出场,谦恭则是自信戴这自卑的面具出场。
5按照通常的看法,自卑是一种病态心理,自信则是一种健康心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自信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想指出的是,自卑也有其正
面的价值,自信也有其负面的作用。
我丝毫不否认自信在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用处。一个人在处事和做事时必须具备基本的自信,否则绝无奋斗的勇气和成功的希望。但是,倘若一个人从来不曾有过自卑的时候,则我敢断定他奋斗是比较平庸的,他的成功是比较渺小的。 也许可以说,自卑的价值是形而上学的,自信的用处是形而下的。
6的确,我曾说过,一切成功的天才之内心都隐藏着某种自卑。可是,倘若有人因此而要把自卑列入成功之道,向世人推荐,则我对他完全无法可说。如果非说不可,我也只能告诉他两个简单的道理:其一,人可以培养自信,却无法培养自卑;其二,就是俗的成功而言,自信肯定比自卑有用得多。
那么,你去教导世人如何培养自信能把-这正是你一向所做的。
7两种人最自信:无所不知者和一无所知者。后者的那份狂热自信有时真会动摇我们自己的原来就不坚定的自信,是我们胆怯地以为又遇到了一个无所不知者事实上,许多伟大的天才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另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8极其自信者多半浅薄。对于那些在言行中表现出大使命感得人
1对己节俭对人吝啬的人是守财奴,对己挥霍、对人吝啬的认识利己主义者,对己挥霍、对人慷慨的人是豪侠,对己节俭、对人慷慨的人是圣徒。常识的二重性:当常识单独行动时,往往包含正确的本能;一旦他们聚集为一种团体力量,就会变成传统的偏见。
论人性:1最能使人从一种爱恋或怀念中摆脱的是轻蔑。当你无意中发现那个你所爱恋或怀念的人做了一件让你真正瞧不起的事情,那么好了,你在失望的同时
也就解脱了,那些在记忆中一直翠绿诱人的往事突然褪色凋谢了。,2由于环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少一部分从哪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惰。人们是怎样轻慢的亏待自己又一次的生命。啊3谁也不相信自己明天会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到头来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涂。 论幽默: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是态度,
作文十:《周国平散文》2400字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的位置》、《善良丰富高贵》、《何来何往》,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有所敬畏》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著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也会失去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某些医德败坏的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副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一、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
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二、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
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三、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