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的父辈》读后感》800字
看了《我的父辈》这本书,感慨颇多。
那些开国元勋,开国将帅,在烽火岁月中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各种磨难面前曾经是铮铮铁骨的汉子,但在儿女们的面前,这些伟人也满怀慈爱,柔情备至。殷殷之心,天地可鉴。
**对女儿陶斯亮的那种爱,那种牵挂既让人心酸,又深感温暖。**赞扬伶牙俐齿的女儿邓楠的那句:“跟赫鲁晓夫吵架,别的武器不用带了,带个邓楠就够了。”幽默而充满爱意。我们都有父辈,都是在父辈的关爱中成长,在父辈的教诲中进步,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在单位是个领导,每天回家都很晚,妈妈上班在浦东,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没办法,姐妹三个只能寄养在不同的地方,我和小妹平时住在舅舅家,星期天再回到父母身边,大妹则被送到老家和祖母一起生活。爸爸虽然无暇顾及我们姐妹太多,但对我们的要求却严,考试考得不好,要写保证书贴在墙上;每天给我的任务是必须写日记,可是哪来的那么多东西可写呀,我是绞尽脑汁呀。那时候我还是满喜欢看书的,爸爸单位的图书馆能把书借回家,于是我想了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就是抄书上的摘要,其实我想刚开始父亲可能不一定发觉,时间久了肯定露馅,只是抄总比不写的好,总会有些帮助,所以父亲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不知道。
几年后,全家终于可以聚在一起,生活开始变得正常。父亲照顾我们的时间也多了,我们享受着温馨的父爱。每天吃饭,父亲总是把好的夹到我们碗里,我两个妹妹老是捧着书,不爱运动,也不喜欢吃肉,父亲怕他们长不高,就推出奖励机制,吃一块肉一毛钱,那时的一毛钱还是蛮值钱的,可我的妹妹都不领情,情愿不要钱也不吃肉,这诱惑吸引不了他们,父亲也很无奈,只能作罢。饭后,父亲每天都会准备水果,亲自削好皮,一个一个送到我们嘴里,从妈妈到我们三个女儿,一个也不拉下,直到现在,每次去看望他,他还一直保持着这些习惯,还是会给我们夹菜,准备水果,我们享受着这些父爱,真是幸福啊!
父亲已经79岁,身体满硬朗,希望他老人家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安享晚年,这是我这个做女儿最大的愿望。
祝我的父亲长命百岁,永远健康!
作文二:《光荣的父辈读后感 《我与父辈》读后感》1500字
光荣的父辈读后感 《我与父辈》读后感
《我与父辈》读后感 阎连科,最具争议的作家;《我与父辈》,最不具争议的作品。它让我们想起了父亲们的那一辈,想起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让我们流下了心酸的泪。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两个片段。
当家中的经济只能是供给一人读书时,他的二姐毅然选择放弃了学业。明明二姐的成绩明显比他好的多。原因是什么,他是弟弟。但是二姐只说了一句话:“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读上。”这多么令人心酸,在两个人都渴望读书的时候,二姐果断的选择将机会从手中让出,给了他的弟弟,只因为,对弟弟的爱。
还记得另一个故事。
阎连科的大伯家里孩子多,生活有贫困,在发成哥哥结婚之时,对方因看不上他们的条件而拒绝。因为这样,大波开始盖房。那时正值冬季,正是家家围着火炉烤火之时,大伯一家,老少出动,淌过冰冻的河水,到河对岸去扛、抬那沉重的石头。石头小则百余斤,大则上千斤。他们能抬则抬,能扛则扛,有时河里的流水是酷寒的冰凌,他们想要把石头抬向另一岸,只能硬撑。为了孩子能成家,作为父亲的大伯是多么拼命,他们寒暑照常仿佛要把生命强加的磨难踩于脚下一般。这样的情形,多么令人想落泪。
“一曲长歌当哭,道尽世情冷暖”。听说这小说是阎连科跪着写成的书。我想,若不是跪着写成的书,那他的内心也是充满
着极大的哀伤吧~所有的父辈都是我们用时光杀死的,所以,我们才会有了永恒悲伤的宿命。
初二:周欣瑜
《我与父辈》读后感相关内容:完美,不代表十全十美—《失落的一角》读后感 圆,虽然完好无缺,但并不十全十美。人生之中,有得必有失,没有人真正拥有一切。就像文中的那个缺失一角的小圆。他因缺失了一角,转的不快,甚至没一会儿就喊累要休息,他决心去找自己那失落的一角。他被阳光暴晒,被雨雪覆盖、埋没。...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 一说到抗日小英雄,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雨来。没错,雨来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成为了抗日小英雄的代表。我十分敬佩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能够有这样大的勇气,这绝对不是平常人能够做到的。鬼子软硬兼施,让雨来交出李大叔。
观看《青春雷锋》有感 下午虽然烈日炎炎,但是我如约来到了湖南大剧院。今天我要观看的电影是《青春雷锋》,影片的名字虽然很简单,但是内容却很精彩。雷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人。
读《格列佛历险记》有感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部天马行空却又脚踏实地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光怪陆离的地域,诸如飞岛国、慧骃国。主人公格列佛经历了各种奇妙,他是一个很幸运而又颇具冒险精神的冒险家,就像鲁滨逊,每次都能劫后余生;他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就...
小草的启示 小草是默默无闻的。每当人们惊叹着,赞叹着那些美丽动人的花时,又有谁会想到小草呢,它总是无私的站在一边,默默的用自己那朴素的身色来衬托出花儿的美丽。因此,不会有人刻意的去关注它们。小草是坚强不屈的。
我爱地球 地球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奇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摇篮,在未知的宇宙之中,我们就是生命的奇迹,它用坚固的臭氧层保护之我们,防止紫外线的侵害,它赐予我们空气、水和土壤,让我们世世代代得以传承,它给予我们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
做真实的自己,《红铅笔》读后感 他以为自己已经忘了这个声音,这声音仍然那么亲切。爸爸,是我合上书,看封面上用特殊闪光片染上色的那支红铅笔,在台灯幽静的白光照射下反着亮光。
高原上的守候,观法治微电影《扯一片白云作哈达》有感 云一般洁白的雾,和雾一般洁白的云,从拉萨河如砥的水面,袅袅而起。在冰山雪水浅浅的叮嘱中,丝丝缕缕,哈达一样,在风的诱惑中酩酊大醉,醉成一种叫雪的花。
作文三:《我的祖辈父辈读后感2》1300字
我的祖辈父辈——陈迪
爷爷在人生万年追忆往事,写的回忆录读后使我受到了教育和启迪。八十年花明柳暗,一世纪沧海桑田。我从这些平凡亦不凡的点点滴滴中,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看到了我艰难历史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与复兴。这本回忆录,承载着几代人的理想与追求,记录着祖辈父辈们的拼搏与追求。祖辈父辈们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开始新的征途。
爷爷的童年很艰辛,为躲避日寇疲于奔波,直至解放始有好转。那一年春天,爷爷奶奶相爱了,在一间不足八平米的房屋内举行了无宾客“婚礼”,那是他们一生最甜蜜的回忆与幸福的时光。由于条件十分艰苦,奶奶坐月子时经常只能靠糠菜充饥,引发慢性肠炎,又遭县医院误诊以致拖成了肠癌。1963年精简下放,全家迁至农村。奶奶从小在街镇上长大,对农村的一切都非常陌生。但奶奶毫无怨言,默默承担起持家教子的重任。奶奶自种菜园、学习农活,还当了三年耕读教师,后又自学缝纫剪裁,为人家上门做衣。十分辛苦,而收入微少。随着全国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举家进城。奶奶也进入县三里小学任教,徒步、骑车历经风雨一十三个春秋,老师与学生情同母女。奶奶二次在南京住院期间,她二十多年前在杨岗小学的一个名高小霞(已是大学教授)的学生,曾先后四次挤公交车专程到医院看望奶奶;三里小学校长也送来全校师生的慰问和爱心捐款。我看见奶奶幸福的笑容,这是奶奶终生教书育人的价值体现,他们的祝福是对奶奶最好的回报。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以1991年开始,爷爷两届参政,并多次获奖。爷爷在书法上也有造诣,其诗作书法作品经常被刊登,并被评为巢湖市书画师。奶奶则参加老年大学保健班,学习老年保健防病等知识。晚年生活改善,但奶奶依然保持艰苦勤劳的生活作风,每每收集旧衣布,经过洗、浆、烫平等多道工序,制成鞋垫,每逢春节便摆摊销售。晚年爷爷奶奶相依相伴相互照顾走过了四十八个春秋,这份矢志不渝的忠贞,让我读懂了爱的真谛。
我的父辈们在祖父母的抚养教导下,依靠勤奋刻苦的学习相继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事物总是发展和变化的,国外经贸市场几番波动,父辈们由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没能把握有利时机,都吃了不少苦头,几番周折,现在父辈们均已事业有成,我们孙辈兄妹四人也在茁壮成长,尤其是蔚哥大学毕业已经服务社会承担重任了,每逢过年过节,父辈们总要聚在一起,交流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互帮互助,协同解决彼此遇到的难题。父辈兄弟四人都爱喝酒,所以每次聚会时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便是他们总不忘互劝对方独自在外要审时度势,谨慎处事,居安思危,少饮酒,勿吸烟,以防误事伤身,从中体现出一股浓浓的手足亲情。祖辈父辈们,尤其是大伯,给我们这一代人作了良好的榜样,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他们的兄弟情怀我们感悟终生。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传承祖辈父辈们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我们陈氏家族,使之枝繁叶茂,本固根深。
当我即将迈入高校之际,特别缅怀我敬爱的奶奶,她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倾注了太多的关爱、抚养、教诲、亲情,但遗憾的是她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未能
看到我们步入大学,但相反奶奶在天之灵定会为我们含笑和欣慰的。
作文四:《《我与父辈》读后感》600字
《我与父辈》读后感
阎连科,最具争议的作家;《我与父辈》,最不具争议的作品。它让我们想起了父亲们的那一辈,想起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让我们流下了心酸的泪。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两个片段。
当家中的经济只能是供给一人读书时,他的二姐毅然选择放弃了学业。明明二姐的成绩明显比他好的多。原因是什么,他是弟弟。但是二姐只说了一句话:“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读上。”这多么令人心酸,在两个人都渴望读书的时候,二姐果断的选择将机会从手中让出,给了他的弟弟,只因为,对弟弟的爱。
还记得另一个故事。
阎连科的大伯家里孩子多,生活有贫困,在发成哥哥结婚之时,对方因看不上他们的条件而拒绝。因为这样,大波开始盖房。那时正值冬季,正是家家围着火炉烤火之时,大伯一家,老少出动,淌过冰冻的河水,到河对岸去扛、抬那沉重的石头。石头小则百余斤,大则上千斤。他们能抬则抬,能扛则扛,有时河里的流水是酷寒的冰凌,他们想要把石头抬向另一岸,只能硬撑。为了孩子能成家,作为父亲的大伯是多么拼命,他们寒暑照常仿佛要把生命强加的磨难踩于脚下一般。这样的情形,多么令人想落泪。
“一曲长歌当哭,道尽世情冷暖”。听说这小说是阎连科跪着写成的书。我想,若不是跪着写成的书,那他的内心也是充满着极大的
哀伤吧~所有的父辈都是我们用时光杀死的,所以,我们才会有了永
恒悲伤的宿命。
初二:周欣瑜
作文五:《我与父辈读后感》2000字
姜涞妈妈
2016年5月25日
《我与父辈》读后感
终于用一周的时间,我读完了《我与父辈》这本书。对于倍受争议的这位作家,我不想用任何感情色彩去直观地评判作者的是与非,好与坏。作为一篇“亲子读”的作
品,我可能更想和孩子分享、谈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父辈
的回忆,揭示当时的一种社会的现实以及这个长篇散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美的写作技巧。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及父亲、大伯、四叔一生的荣辱功绩,坎坷的人生经历,常人的碎琐生活,非常人的独特体悟,勾勒了一幅幅风景各异的人生图景——自我的奋斗,父亲的劳作,大伯的精明,四叔的漂泊,体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坚韧,顽强的抗争与不屈的信念。歌颂了父辈们的无私,大爱,宽厚与隐忍,读来,真切感人。 作者通过回忆父亲,用大幅的篇章感慨了人生与命运,以及人生与命运的辩证关系。最后总结出命运就是人生不可预测的悲喜剧的前奏或尾声,是人生中顿足的忏悔和无奈。通过回忆大伯,他说大伯是个极有尊严的人。说大伯在他不识字并且不在他不善深究言谈的人生中,深深地明白尊严这两个字的含意和深邃。感慨了大伯对生死关系坦然、镇定、平静和自足。通过回忆四叔,他感慨了
“日子”和“生活”的区别,以及在“日子”和“生活”中夹着的“一头沉”的四叔式的之类人的生存的无奈。他通过回忆四叔的一生,想弄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又是幸福。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农村人眼里的“日子”和城里人眼里的“生活”进行了描述。正像作者说的“日子”更多的含意就是一天加一天,天天都是那样儿,单调、乏味、无奈、消耗人的生命,而你又无力去改变;可“生活”却给人的感觉是丰饶,它有色彩,有人气,有宽阔的马路,有明亮的路灯。生活似乎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最后干脆断言,生活就是这个社会的亲儿子,日子就是这个社会后娘养育的。原以为四叔是过“生活”的人,后来经过切身体会,才意识到,四叔其实就是那种“一头沉”的人。就是这个社会城乡夹缝中的生存者。如果城市是乡村人眼中高悬的天堂,农村是土地上的地狱的话,四叔的四十年最好的人生都是悬在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生活和生存。
当然,作品中通过对“我的那些叔伯兄弟和姐妹们,也都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与家族中长大起来的。我们叔伯兄弟姐妹十五个,堂叔伯兄弟姐妹二十几个人,包括我,没有成才做官的,没有暴富到流金流油的,但没有一个不是善良的。没有一个不是把善良做为人生的底色后,再说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让人生尽可能的有些丰富、充满情谊和活着时多一些人间烟火的快乐与温暖”的一段描述,作者也写出了农村人的善良的本性,最后说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本。而家庭和家族中世代酝酿的亲情与温情,则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
整篇散文的字里行间,其实透露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农村和城市的天壤之别的痛恨之情,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迫切要逃离农村“日子”去追求城市“生活”的心理状态。
说实在,在读整篇作品的过程中,我的心是严肃的,沉重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能让人感觉到能让人心里突然舒畅起来的言辞,哪怕一句。也许,作者只是为了痛批当时的社会现实城乡落差大的残酷。就算字里行间也说到农村人的善良、勤劳、质朴,似乎也不是发自内心的赞扬。但是,我作为也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我自然没有经过作者那个更加窘迫、饥寒的苦日子,农村人的善良、质朴的另一面我觉得还不至于让大家回忆起来时,觉得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么的不齿。
这也许就是“黑白阎连科”的“黑与白”——乡土与现代,淳朴与魔幻,感动与争议,温情与执拗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吧。
儿子还没看完整篇作品,与他交流他看过的一些内容时,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帮无所事事的下乡知青们,他跟随着作者的思想痛之,恨之。我说不也有个小姑娘还给他
留下了四分之一的油饼吗?儿子却不屑地回了我一句,你没看吗?人家最后还说,只留下一地柴草鸡毛呢。看来,儿子是彻底看扁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下乡知青了。我对知青的下乡也是后来看电视、看书才知道了一些,我没有更好的言辞和儿子去辩解当时历史造成的这些人的好与坏,就让他按他的想法来吧。
另一方面,我就是想说说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了,这方面等儿子看完整本书时,希望和他好好讨论讨论。
在阎连科笔下,一切的生物都不仅仅是生物本身,万事万物都被赋予了灵气。植物、动物,都通了人性。可以说他的文字很有特点。
叠词妙用。比如,将“郑重”,用为“郑郑重重”;“舞动”,用为“舞舞动动”;还有“夹缠”“因果”“蹊跷”“角落”等等,这些平时似乎不能重叠运用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经他这样一用,就显示出了独特的韵味,有了别样的风情,注入了特殊的内含,文字也有了灵性,成了会说话的工具。
哲理丰富。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是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写的。在议论的文字中,包含着很多作者的感悟,也传递给人们很多方面的人生哲理。比如,有对农村与城市的看法;有关于日子与生活的理解;有对于悲苦与幸福的认识,有关于索取与奉献的提醒,这些文字,对指导我们的生活,充盈我们的思想都很有帮助。
作文六:《《我与父辈》读后感》3000字
精品文档
《我与父辈》读后感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我与父辈》读后感
张冬烨
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读过纸质的图书了,长时间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让我在精神食粮的获取上也开始依赖"快餐":网络图书、QQ空间、微信朋友圈……近日,孩子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家长与孩子共读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并写出读后感。当儿子拿回这个通知时,我甚感困惑。
其实我和作者是同乡,作者描写的嵩县这个地方,离我并不遥远。我的家乡在洛阳,是离作者家乡最近的大城市,也是书中描绘"父亲和周围的农民们去一趟就像生命中的远足一样"的地方。儿子也去洛阳玩过几次,但在读这本书之前,他无法想像,距离这个繁华都市百里开外,曾有过那样贫困的生活。我问儿子,假如我们家也在田湖,过着那样的生活会怎样,他竟有些兴奋地回答:"那好啊~我天天生活在大山里,你跟爸爸忙于生计,就没时间管我了。我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游戏了。"我有些愕然,也觉得好笑:"难道没人管你,你就可以无所顾忌地玩游戏吗,就是有手机,也不一定有信号啊。"这回轮到儿子愣住了,做出了沉思状。
对本书的作者阎连科,我也并不陌生。九年前,他还是原第二炮兵部队的作家,我是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记者。
1 / 5
精品文档
有一天我去采访阎连科,当时,他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和严重的颈椎强直正在接受治疗,已经无法端坐了,只能半倚着斜靠在床上跟我们交谈。采访的很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而他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能坐着写东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现在这样子每天只能写两千字。"
当年阎连科在国内已是知名作家,却仍笔耕不辍,并为每天只能写两千字而惋惜,真的令我震撼。但是,我对他的这席话并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就如同这次我不理解语文老师的做法一样。
然而,当这本书捧在手里时,我便深深被吸引了。作者文风质朴,把对父辈的怀念、对故乡的情感娓娓道来,仿佛一气呵成,却又发人深思。它一下子把我带入到20世纪那个到处是贫穷的年代,也让我认识了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父亲、大伯和四叔,了解了他们平淡而艰辛的一生。文章中多次讲到了父辈对子女那深深的爱和情感寄托:"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那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准备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就是父亲的事业,是父亲活着的主要人生目的之一,也是他觉得必须尽力活在人世的一种实在。"
这是作者对中国式父辈的精辟归纳与总结。不仅千千万万的农民如此,城市里又何尝不是呢,因为有等待子女上大
2 / 5
精品文档
学、工作、娶妻生子这些希冀和梦想支撑着,父母穷尽了一生,为子女付出了一切。
然而,又有多少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这份情感与坚守呢,
看到儿子也开始读这本书,而且说老师要求与家长沟通,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榨了两杯新鲜果汁,拉儿子盘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跟他聊起今天的幸福生活,聊起《我与父辈》,聊起我们当年的日子。尽管我家住在令阎连科全村人都艳羡的大城市,但家境并不富裕,那时家里唯一的电器只有灯泡。记得当时我一直梦想家里能有台电视机,而妈妈正计划买洗衣机。看着她满面愁容地算来数去,刚上小学五年级的我哀求说:"买电视吧,我来当咱家的洗衣机~"妈妈先是一愣,继而湿润了眼眶。第二天放学,当我和妹妹看到家中添置的黑白电视机时,不禁欢呼雀跃。后来,妈妈并没舍得让我当洗衣机,她依然常常为我们洗衣服到深夜。而电视机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让我和妹妹至今难以忘怀。
孩子的父亲家在农村,上初中时,因为交不起五块钱的学费辍学了。开学的前几天,他每天趴在窗台上,默默地看着同学们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后来,是老师拿出当月工资给他交上学费,他才有机会重返校园,聆听那久违的上课铃声。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发奋读书,终于考上了军校,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军官。
以前,跟儿子说这些时,他总是一脸不屑,然而今天,
3 / 5
精品文档
他不仅认真地听了下去,还跟我探讨:阎连科从小就喜欢看书,是不是从那时起,就树立了自己当作家的梦想呢,
儿子的话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些时日,我正因为跟青春期的儿子无法沟通而烦恼着,手边还放了一本刚刚网购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我常常训斥儿子:为什么现在家庭条件这么优越,各种学习工具应有尽有,你却更愿意把大把的时间留给游戏。不知道成为作家的阎连科是否有过青春期的叛逆,但我知道他的父亲,是断然没有听说过"判逆"这个词汇的。他的一生,都在用无声的话语和行动,教会孩子怎么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父亲的勤劳和忍耐,给他的子女们树立着人生的榜样;母亲的节俭、贤能和终日不停歇的忙碌,让我们兄弟姐妹过早地感受到了一种人生的艰辛和生命的世俗而美好。这成了我一生的巨大财富,也是我写作时用之不竭的情感的库房。"
我把这段话摘抄了下来。因为它让我读懂了作为父母,身教更胜于言传。只有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子女做好榜样,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指引他人生前进的方向。正如在阎连科身上,传承了父辈的品质:感恩、进取,为梦想奋斗不息。我想,这或许就是他取书名为《我与父辈》而不是《我的父辈》的缘由吧,
此时,我才懂得了几年前采访阎连科时他为一天只能写两千字而苦恼的那番话,也才理解了老师布置这次特殊作业
4 / 5
精品文档
的良苦用心。
感谢老师,让我在匆匆地过日子中,又找回了读书的乐趣:随主人公穿越中原大地,为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而喜怒哀乐;
感谢老师,让我改变了以往强势的说教式教育,学会了用一种新的方式跟儿子沟通与交流;
感谢老师,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精神的传承。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儿子会不会也拉着他儿子盘坐在沙发上,因为孩子贪玩不爱学习的事情跟他说起这本书。但我会保存好《我与父辈》,继续给孙子讲述里面的故事,不管爱听不爱听,我都会告诉他:苦难是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无迹方知流光短,有梦不觉人生寒。父辈的梦想在我们,我们的梦想在未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传承,周而复始,我们才一代胜过一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会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便是我读了《我与父辈》之后最大的感受。
5 / 5
作文七:《《我与父辈》读后感》1000字
《我与父辈》读后感
《我与父辈》读后感
《我与父辈》读后感纬四路小学王倩看到书名时,我有些犹豫,担心这本书也会如回忆录般写了无数生离死别的故事而成为一本忏悔录。翻过目录,书中的两行字吸引了我:“终于就在某一瞬间里,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正是这文字后透出质朴与真诚使我决定读读这些有关柴米油盐故事里生老病死。和一个朋友谈起我的困惑:读书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读或者不读、多读抑或少读,似乎没什么差别,忙碌时我也曾这么功利的想过。然而朋友平淡的叙述里却道出读书最贴切的感受:“读书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读它会有什么用,可到你遇见问题、愁肠百结时,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故事、甚至书中的人物便如海水般潮你用来,为你答疑解惑、使你心明澄澈”。我相信读过的书便也如经过的事那般,虽已过去,却仍会在某个起风的日子,在你的心头萦绕徘徊。便是这样一些原因,作者有关生死、有关长辈对晚辈生命的庇护的描述,一次次浮现在脑海,再拿起这本书??1.清欠——自我反省“恶”之所在虽有能力让父亲看那十元一场的电影却在那时退步缩手;违背父亲意愿,执拗地服役开始逃离土地;甚至某个瞬间里的一丝恶念。作者开始剖析自己,也开始剖析人性:“人总是这样,在来不及的时候才明白,在不需要的时候才会大方和无私,在一片推让中才会无私和慷慨”。他毫无保留地坦诚内心自私想法,袒露自己捶胸顿足的悔恨,这些内心独白椎心泣血,终于使人明白要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节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好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生养过儿女的、是有着儿女的。2.有关死亡在《后事》《面向死亡》中,大伯的死让作者对大伯产生了敬重。大伯并非知识分子,他既没对死亡升华到学理的境界又不知晓生死转换的轮回,可就是他那死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开始的简单而又模糊的想法,使得他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3.故事和语言对这本书语言的喜欢程度超过对书中故事的关注,特别是作者在《墙里墙外》中深入浅出得把祖辈对后辈生死的庇佑写的那样真切:父亲的离世在家族完整的围墙打了缺
口,从那口中吹来的风不断带走剩下的生命,家族的墙便倒下了一面,从那儿望去,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死亡了。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只有日复一日的苦难;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有浅吟低唱的述说;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只有纯洁质朴的情感。借助巧妙的比喻,用平实的语言和真诚的记叙,作者讲述着父辈那代人活着的人生道理。
作文八:《《我与父辈》读后感》1100字
《我与父辈》这本书,只是我从很多本书中选出来的一本。每天,我都会看一会儿,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一直到我看到“想念父亲”这一章。我放慢了速度,认真并且仔细的咀嚼了好几遍。? ? 主人公写到:父亲生前想要看一场《少林寺》的电影,而他,当时身边有十七快钱,但却没有舍得花十块钱让父亲看那场电影。对于现在来说,十块钱,根本不算什么,花十块钱对谁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在那个时代,十块钱就和现在的一百元差不多,甚至更多。? ? 那时,只要十块钱,就能让他父亲亲眼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有些津津乐道,飞檐走壁的那种神话和传说,他没有那么做,不是他小气,也或者是他从小就没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与孝爱?但是,就只因为十块钱,主人公留下了他一生的遗憾……? ? 主人公想到他小时候,父亲从山上或田里收工回来,总会捎一些他舍不得吃的东西给孩子吃。想到自己的自私与父亲的“慷慨”,他总会感到愧疚。还记得曾经在网页上浏览到的一件事情,内容大概是一个孩子,自小在车祸中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只好又当慈母又当严父的把孩子含辛茹苦的把养大,可孩子大了,却嫌弃起自己的老母亲了。? ? 看到这边,我的脸不禁一热,何止是主人公呢,我们不是一样?当父母把好吃的、有营养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想,很少会有人说“爸爸,妈妈,你们也吃”这句话吧。我们从来都认为这是应该的。我们只会把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无休止的拉长,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疼爱与温暖,却从未回报过一丁点东西给他们。? ? 记得妈妈有一次告诉我,小时候,我还不会说话,有人给了我两个香梨,我把它们拿回家,冲着妈妈“呀!”“呀!呀!”的叫着,好半天,妈妈才明白,我要给她吃香梨呢,这么一件小事,却让妈妈感动了好久……小时候,我还会把东西与亲人分享,但是长大了以后,却不如小时候了……从未想到父母的辛苦,还经常在他们面前耍小孩子脾气,实在太不应该了。从现在开始,我就去学着回报,学着为父母做一些事情。? ?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把善良做为人生的底色后,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人生会充满丰富、充满情谊、快乐与温暖。?? ? 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本。?? ? 而家庭中所酝酿的亲情与温情,则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 ? 正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正如需要成长的草和树一样,缺光少雨当然不可以,可暴雨暴日的轮流与交替,似乎不缺水,不缺光,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不成材的疯生和疯长。而只有那种细雨无声的滋润和给养,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和灼目的明亮,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成为未来充满善与温情的一颗心。? ? 我一定会再次去书中品味主人公的心境。
作文九:《读后感-《我与父辈》》600字
读后感:《我与父辈》
阎连科,最具争议的作家;《我与父辈》,最不具争议的作品。它让我们想起了父亲们的那一辈,想起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让我们流下了心酸的泪。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两个片段。
当家中的经济只能是供给一人读书时,他的二姐毅然选择放弃了学业。明明二姐的成绩明显比他好的多。原因是什么,他是弟弟。但是二姐只说了一句话:“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读上。”这多么令人心酸,在两个人都渴望读书的时候,二姐果断的选择将机会从手中让出,给了他的弟弟,只因为,对弟弟的爱。
还记得另一个故事。
阎连科的大伯家里孩子多,生活有贫困,在发成哥哥结婚
之时,对方因看不上他们的条件而拒绝。因为这样,大波开始盖房。那时正值冬季,正是家家围着火炉烤火之时,大伯一家,老少出动,淌过冰冻的河水,到河对岸去扛、抬那沉重的石头。石头小则百余斤,大则上千斤。他们能抬则抬,能扛则扛,有时河里的流水是酷寒的冰凌,他们想要把石头抬向另一岸,只能硬撑。为了孩子能成家,作为父亲的大伯是多么拼命,他们寒暑照常仿佛要把生命强加的磨难踩于脚下一般。这样的情形,多么令人想落泪。
“一曲长歌当哭,道尽世情冷暖”。听说这小说是阎连科跪着写成的书。我想,若不是跪着写成的书,那他的内心也是充满着极大的哀伤吧~所有的父辈都是我们用时光杀死的,所以,我们才会有了永恒悲伤的宿命。
作文十:《《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读后感》1200字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读后感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由老红军之子王太和策划、收集资料、组稿,历经一年的时间完成。全书围绕红军长征指战员参与的战斗、战役形成长征故事,以独特的后辈回忆视角,运用客观、生动和朴实的语言,记录了红军指战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长征的感人故事,承载着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
书中可以看到杨得志率部勇闯大渡河,谢觉哉老人仅仅喝了一碗辣椒水而笑谈雪山草地,贺炳炎长征路上断臂血洒沙场,王宏坤率部与敌激战渡过嘉陵江等让读者热血沸腾的故事。生动描绘了红军战士都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
读者还可以读到一个又一个生动故事:红军将士无论面对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面对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面对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都抱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能使广大读者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辉煌历史、光荣传统和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使读者更积极地投身到强军兴军的伟大事业中,更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
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应用到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