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赞美司马迁的句子》1100字
1. 司马迁是一个不愿屈服于任何强权的压力、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2.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3. 他为了史家的成就,文学的信念,忍辱负重;他为了给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在《史记》中留下自己独到睿智的评价。4. 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5. 面对酷吏,司马迁始终不认罪;面对威逼,他丝毫不畏惧;面对厄运,永远不屈服。6. 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7. 司马迁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放弃、发愤的精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著成了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史记》!而且这不是书都流传到现在,可谓是名扬千古,名垂千史啊!8. **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9. **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10.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11.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12. 英雄的时代、独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使得司马迁形成了奇伟的人格精神,形成了其潜在的性格特质,通过著史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司马迁也高扬了民族精神。13. 《报任安书》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它以悲壮淋漓的行文意气,表述了司马迁“扬名显身”的人生道路、“重于泰山”的生死决择、“发愤”作史的著书理论,集中体现了司马迁悲壮浓烈的人生构建,成为永世垂范的生命模式。14. 司马迁遭受宫刑仍隐忍苟活,发愤著书,无疑也可从他伟大人格找到答案。15. 司马迁和他笔下众多历来人物对待生死荣辱的态度,闪耀着太史公寻找生命
尊严的光辉,凝聚着他的人生观感天动地的悲壮气概。16. 司马迁的抗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对隐忍就功名者的赞颂上,也不仅表现在他自己隐忍就功名的实践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一切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的赞颂上。17. 司马迁是一个在困厄面前不愿低头,也不灰心丧气、甘受屈辱、承认失败,而是隐忍抗争、自强不息、发奋有为的伟丈夫。18. 刚直不阿,留得正义冲霄汉。
作文二:《赞美司马迁的作文》3000字
经典网
语录
励志
作文
范文
赞美司马迁的作文
发帖时间:2015-12-16 12:24 , 经典0 | 4条回复,344次阅读
1:向司马迁学习
司马迁是西汉一位十分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从小受母亲河的熏陶和历史故事的感染,还有受父亲临终的嘱托,就要立志写一部史书。可不幸的是,飞来的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所以入狱受了酷刑。但是这些厄运并没有达到他,他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虽然司马迁在悲愤交加的情况下,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想到还未写完的史书,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司马迁为了写这部史书,付出了极多的精力,很不容易。他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忍辱负重,发愤写史,他用13年的时间写完了3000多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精彩的一部史书。他的决心之大,胸怀之广,不写完这部史书决不罢休的精神令后人敬仰。我们要向司马迁一样,活得虽然不怎么精彩,但死得有价值,死的重于泰山。
现在有的同学就是三天打鱼,两日晒网。遇到难题从来不先认真仔细思考思考,直接就去问老师、家长、同学,甚至去找一份抄。这样的人,以后必定成不了大器。如果我们向司马迁那样,做一件事情就做到底,不三心两用,不半途而废,即使有种种挫折和不幸,也要尽心尽力地去克服、去解决。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崇高的理想,为子孙后代贡献一点什么。即使我们死了,后人也会记得我们,崇敬我们。
司马迁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放弃、发愤的精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著成了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史记》!而且这不是书都流传到现在,可谓是名扬千古,名垂千史啊!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利用其我们短暂的人生,去做一些有意义、有利于人类的事,做一番大事业。这样我们就死得有价值了,死的重于泰山。如果开句玩笑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死得重于喜马拉雅山!
让我们认真向司马迁学习,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最后,让我们真诚地向司马迁致敬!
2:坚忍比什么都重要沙发回目录
2015-12-16 12:25 | 作者:经典1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我要坚韧,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认罪;面对威逼,他丝毫不畏惧;面对厄运,永远不屈服。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司马迁用他的亲身经历启迪着人们:一个人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可以战胜一切看似艰巨的困难,坚忍比什么都重要。
3:我读司马迁板凳回目录
2015-12-16 12:27 | 作者:经典2
穿越厚重的历史尘埃,我看见了一条荒凉曲折的路径。沿着这条小路一直走,然后在时光的尽头呈现你沧桑隐忍的脸。
昏暗潮湿的天牢里,你戴着冰冷的镣铐,铁链撞击发出寂寞的回响。在这空旷而荒芜的声响中,你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恍然是一场梦呵。锦衣玉食,雍荣华贵。一切的幻灭,皆因那句祸从口出。你记得灾难降临那日,天空是低垂的暗蓝色,没有风。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涌动着令人窒息的压抑。大殿上是一片死寂。大臣们小心翼翼的察颜观色和千
篇一律的言辞让年轻气盛的你微微皱眉。当武帝询问到你时,你直言不讳的表达了对那位可怜的将军的看法。也许这只是一种观点,一种#楼回目录
2015-12-16 12:29 | 作者:经典3
你被带入大牢,历经百般折磨,你于生死之间选择了腐刑。那是被世人鄙弃唾骂的抉择啊。你怎会不知。
所有的一切,你都接受了。你不是悲剧,却是历史悲剧中最伟大的配角。
我相信对于武帝,你是有过幻想的。当你还是太史令时,你总是异常殷勤,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然而,君主的心却是无情而叵测的啊。你在这阴冷的天牢豁然明了:文史星历,本就是供天子戏耍的小丑啊。哪里能有什么人格?
历史总爱蒙着面纱,等待被那些见微知着的人揭开。这曾曾假象在你眼中轰然崩塌。于是,美好与丑陋,阴谋与背叛,忠诚与奸淫,在你笔下倾泻开来。台上的那些旦角丑角,仿佛跳舞的小人,一个个,生动活泼。有愚蠢自大的帝王,有刚正不阿的贤才,也有浪漫温情的侠客。你笔下的这场戏盛大雍容,有鲜血淋漓的屠杀,有涂炭生灵的战争,也有歌舞升平的祥和盛世。你的?史记?包罗万象,而你笔下的古人,也是真正的人,是历史舞台上的戏子。嚎啕出场,低泣落幕。他们都不过是充当了悲剧的配角,但他们人生的血泪和欢颜,却因你而能够留在泛黄的书页间,然后,两千年过去,他们的戏,依旧可以被我们观看,并且由衷感慨。
你知道,自己也将是他们中的一员。在那个繁华而苍凉的年代,你以一颗历尽劫难却仍鲜活丰盛的赤子之心,一笔一画的描刻历史,为它染上同你一样的纯蓝。你在为他人写好剧本后睡去了。你太疲惫,真的要休息了。伴随着沉重的钟鸣,你闭上了眼睛。
我的面前,又出现了一片新天地。而在温暖的日光下,行走着一个因你而愈加坚韧的灵魂,是我的影!
4:司马迁,我想对你说#楼回目录
2015-12-16 12:30 | 作者:经典4
深蓝色的夜空中挂着一轮皓白的圆月,在抬头望月的一瞬间,忽然想起你,我洒下一壶酒,对着月亮轻轻颂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题记
一、向死而生
我不愿说汉武帝的刑罚有多残酷,我不愿讲腐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不愿提起那五千万铢赎命钱对你有多重要,我只想说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让你低头吗?可以拦得住你的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吗?呵,当然不能!
因为李陵之祸,你陷入绝望,然而你没有选择一死了之,你被迫选择腐刑,但事实上,那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曾经有多少人为这屈辱的腐刑而毅然选择死去,我不否认他们的气节,但我更加敬你万分!
二、化蛹为碟
蝴蝶承受了蜕变的痛苦,于是它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因为只有它自己知道,在它的身体里面藏着一只美丽异常的蝴蝶。
对你来说同样如此,你承受了腐刑这极大的痛苦,完成了你艰难的“蜕变”。在那段时间里,你身居小屋,卧床不起,身心都受到极大的创伤,可你依然坚持着度过这难以言表的日子,慢慢的,你恢复了平静,开始了你活下去的意义……我想你是很孤独的,你说过“最下腐刑极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你不被社会所承认,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这一丝希望始终温暖着你,它也成了你黑暗中不灭的灯光.
三、十年一剑
十多年的光阴,铸成了《史记》的辉煌,这十多年,对你来说是迅速是漫长,是享受还是痛苦呢?我想都会有吧。你用你的全部来铸就这部旷世之作,从此你拥有了不死的灵魂,你走了,你的思想却活着,你没有被人们遗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你对待生死的看法,也是你人生最好的证明。
四、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后人对你的敬仰和赞叹,你的价值会随着时光而越显光芒,《史记》让我认识了自己的祖先,我为是一个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也让我认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原则。
五、逝者如歌
几年后的某个清明,我定会带上一壶好酒到你的坟上祭拜,然后轻轻唱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最新推荐
Copyright ?2014 经典网
作文三:《滑稽列传司马迁赞美了哪些人》2200字
滑稽列传司马迁赞美了哪些人
滑稽列传司马迁
滑稽列传是司马迁的史学著作《史记》中的一篇,主要是记录滑稽人物的列传,这一滑稽与当下的滑稽搞笑意思并不相同,主要是言辞流畅、思维敏捷。没有阻碍的意思。滑稽列传司马迁都是描写的哪些人物呢?
司马迁画
滑稽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六篇。滑稽列传司马迁赞扬的是淳于髡、优孟和优旃等人物。司马迁在这片列传中主要赞扬了他们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高尚品质。尽管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出身卑微,但他们机智多谋,能言善辩。有着非凡的进谏才能,他们的言行起到了“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如果阅读过滑稽列传,大家应该能从文中看出,开头是从六艺入手,有开宗明义的作用。继而司马迁又写下“齐髡以一言而罢长夜之饮,优孟以一言而恤故吏之家,优旃以一言而禁暴主之欲”,紧扣了文章主旨,并且文章多用赋笔,结构巧妙,令人读完后不禁赞叹司马迁的精妙文笔。李景星曾经评论过滑稽列传,他说“赞语若雅若俗,若正若反,若有理,若无理,若有情,若无情,数句之中,极嘻笑怒骂之致,真是神品。”
由此可见后人对司马迁这篇滑稽列传的评价之高。后来褚少孙先生为滑稽列传
———————————————————————————————————————————————
增补了一部分内容,很多史学家对他增补的内容评论褒贬不一。但他增加的西门豹治理邺县官绅巫婆骗钱害人的一段文字多受到了后人的赞扬,这段叙事生动形象,有条不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
司马迁创作的滑稽列传是《史记》中十分有名的一篇列传,向人们再现了古代淳于髡、优孟和优旃等人才的历史事迹,被人们广泛学习。
司马迁发明了什么
司马迁是西汉最伟大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是却有人说司马迁还是一个“发明家”。
司马迁像
司马迁这位“发明家”发明的就是《史记》,再准确一点的说就是纪传体这种编写历史的方式。因为先秦或者更早时期的历史都是根据时间来编写历史的。但是司马迁对编写方式进行了创新,于是就在《史记》中出现了纪传体的编写历史的方式。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叙史实的一种方式,通过记叙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物传记为核心内容,以言行等结合记叙,更好的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而且纪传体这种记叙方式也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传记等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因为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将许多人物都重点突出出来,因此建立起来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世许多的小说和戏剧中,很多帝王、英雄、侠客等形象都是从这里———————————————————————————————————————————————
演化出来的。
而且武侠小说等小说也都受到了《史记》的影响,很多武侠小说的体裁和记叙方式也都能看到《史记》的影子。而且很多小说都是以“某某传”等为小说命名,不可不说,
这些都是源自于《史记》中纪传体的这种文体的影响。
在工业还没有闻名的汉代,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就已经开始发明和创造了,足见司马迁写《史记》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
司马迁经历
世人对司马迁这一历史人物必然不会陌生,作为《史记》的和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经历坎坷,曾被接受宫刑获罪入狱,坎坷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司马迁隐忍不屈的品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出生于汉景帝与汉武帝年间,家庭生活比较富足。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读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十岁时司马迁就能诵读多部古文。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往长安担任太史令,此时年幼的司马迁仍在老家龙门过着读书耕作的生活。年长后的司马迁已经学有所成,他来到父亲的身边,司马谈令其游历河山搜集遗闻古事,于是司马迁在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寻访天下,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拜访的地方也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为他以后的《史记》撰写积累了大量素材。游历结束后,司马迁返回了父亲身边,并在朝中担任郎中。汉武帝元丰元年,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而不能前行,司马迁在父亲病危之际赶到了父亲身边,司马———————————————————————————————————————————————
谈千叮万嘱司马迁一定要接管他的工作,完成史书整理,并记载好历史,不能让国家历史文献中断。司马迁流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志。
为完成撰写史书工作,司马迁广交天下贤能,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安国。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还参加了《汉历》的定制。然而汉武帝天汉二
年,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群臣纷纷声讨谴责李陵,只有司马迁一
人为李陵辩解说情,汉武帝定了司马迁诬罔之罪,按律当斩。司马迁自请宫刑免除一死,他只为完成尚未写完的史书,于是在狱中的司马迁隐忍著书。出狱后他又担任中书令,仍然笔耕不辍,终于写完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汉武帝驾崩后,司马迁也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然而他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只是他的《史记》,还有他那伟大崇高的品格。
本文作者:饮食行业头条
———————————————————————————————————————————————
作文四:《司马迁》7800字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被视为名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全书篇幅极短,于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却有大段引文,又说:"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其与任安书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鲁讯评价《史记》的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在引用了《报任安书》文后紧接写出的。 《报任安书》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
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
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原书标点如此)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囚于烟里(原文如此,当作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由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
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欲不信(当作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来源: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
译文:
太史公、供牛马般奔走的司马迁再拜陈说。
少卿足下:以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顺应时世来处理事情,把推举贤人、引进才士当作责任。来信的辞意和语气诚恳而真挚,好象在抱怨我不听从您的指教,却随着一般人的意见而改变主张,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呀!我虽然无才无德,但也曾听说品德高尚的长者遗风。只是自以为身体残缺、地位下贱,一行动就遭人指责,想做点贡献却反把事情搞坏,所以才心情抑郁,无人诉说。谚语说:"为谁而干呢?又让谁来听呢?"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因为士人只为知己者效力,女子只为喜欢自己的人美容。至于我身体已经残缺,即使怀抱象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才华,行为又象许由、伯夷那样高洁,还是不可自以为光彩,这样反而会使人感到可笑以致自取侮辱。您的来信本该及时答复,但正碰上我跟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低贱的琐事,彼此相见的机会很少,忙忙碌碌没有片刻的空闲可以让我倾诉衷肠。现在,您背着后果不堪设想的罪名,再过一个月,就到冬末了,而我又将被迫跟从皇上到雍地去,担心您会突然遭到不
幸。那样我就永远不能把满腔悲愤向您诉说,而您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抱恨无穷的。请让我简略地陈述一些偏狭、浅陋的意见。这么长时间不给您回信,请不要责备。 曾听说:"增加自身的修养是智慧的仓库;乐于施舍是仁的开端;获取和给予恰当是守义的标志;以被侮辱为可耻是具备勇敢的先决条件;建立功名是行动的最高目标。"士人具备了这五种品德,然后可以立身处世,跻身于君子的行列。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这不仅当今之世如此,历史上由来已久。从前,卫灵公和宦官同车,孔子就出走陈国;商鞅靠景监被秦孝公召见,赵良就替他担忧;赵谈陪汉文帝坐车,袁盎就勃然变色;自古以来就是鄙视宦官的。中等才能的人,只要事情同宦官有关,没有不自感气馁的,更何况慷慨激昂之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又怎么会让受过宫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英俊呢?
我依靠先人未竟的学术事业,才得以在京师做官,至今已二十多年了。所以我想:对上,不能献纳自己的忠信,获得有奇策和才能的声誉,从而取得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为皇上拾缀遗漏、弥补缺失、招纳贤才、引进能人,使山岩洞穴之士扬名于世;对外,不能参加军队行列,攻打城池,作战野外,建立斩杀敌将、拔取敌旗的功勋;最次,不能累积年资和功劳,获取高官厚禄,以此为宗族和朋友增光。这四条没有一条实现,不过是勉强容身,没有尺寸之功,也就由此可见了。过去,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奉陪于外廷发表一些微议。不在这时申张国家的法度,竭尽智谋,到现在形体已经亏缺,当了一名打扫台阶的差役,身处下贱之辈的行列,却要昂首扬眉,评论谁是谁非,不是也太轻视朝廷、太羞辱当今的士人了吗?唉!唉!象我这样的人,还说什么呢?还说什么呢?
而且事情的本末是不容易搞清楚的。我少年时自恃有骏马般不可羁绊的才华,但长大后并没有在故乡获得好名声。幸亏皇上因为我祖先的缘故,使我得以奉献微薄的技能,在宫廷里进出。我以为头上带了木盆怎么能够望见天空呢?所以谢绝宾客的交往,忘记家庭的私事,日日夜夜思考竭尽自己并不出色的才干和能力,一心一意地克尽职守,以求得皇上的亲近和好感。但是,事情却远远不是这样。
我与李陵,同在侍中曹任职,素来不是好朋友。彼此的好恶不同,所以未曾在一起喝酒,尽情地欢乐。然而,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的确是一个奇士,他侍奉父母很孝顺,与士人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廉洁奉公,获取和给予都符合礼义,懂得名分和差别而能谦让,恭敬节俭,甘居人后,常想奋不顾身地去排解国家的急难。他这些长期养成的好品德,我以为有国士的风貌。一个大臣出于宁肯万死而不求一生的意念,奔赴国家的危难之地,这已经很难得了。现在,他办事一有不妥当,那些只会保全自己的身躯和妻儿的大臣紧跟着就夸大他的短处,我实在私下感到痛心。况且李陵带领的步兵不足五千人,深入敌方阵营,到达匈奴王驻地,在虎口垂饵诱敌,气势凌厉地向强悍的匈奴挑战,向群山之间的匈奴大军发起仰攻,与匈奴王接连战斗了十多天,杀伤敌兵超过了自己将士的人数,以致敌寇救死扶伤都来不及。匈奴的君主、长官们都感到震惊和恐怖,于是全数调集了左、右贤王的军队,征发善长弓箭的百姓,全国一起进攻和围困李陵。李陵转战数千里,箭矢用尽,兵退绝境,而援军迟迟不至,死伤的士卒堆积遍地。但只要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兵,士兵没有不强撑起身体,流着眼泪,以血洗脸,以泪解渴,拉开没有箭的空弓,冒着寒光闪闪的锋刃,争着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还没有覆没时,有信使来报捷,朝中的公卿王侯都向皇上祝贺胜利。几天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食不甘味,上朝听政也闷闷不乐。大臣们担心害怕,不知如何奏对。我心里不再多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苦,实在想要献上自己诚恳的意见。我以为李陵对待部下向来先人后己,因此能赢得别人以死力效劳,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比不上他。他虽因兵败而身陷匈奴,但看他的用意,是想要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效汉朝。这件事已经无可奈何,但他曾击败强敌,功劳也足以颁布天下了。我心里想陈述给皇上听,但却没有机会。正逢皇上召见,我就用这些意思来推崇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舒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怨恨李陵的言辞。我没能彻底表达清楚,以致英明的皇上不能进一步了解,反以为我在诋毁贰师将军,而有意为李陵说好话,于是就把我交司法官审判。耿耿忠心,终于无法自我表白,因而指责我欺蒙皇上,皇上终于听从了狱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困,钱财不足以为自己赎罪,朋友无力救援,皇上的左右亲信也不为我说一句求情的话。我不是木块、石头,却偏要让我同执法的狱吏一起相处,被关押在重重监狱里,心中的痛苦可以向谁诉说呢?这些正是您亲眼看到的,我的行为处事难道不
是这样吗?李陵既然已经活着投降了匈奴,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而我关在蚕室里,又被天下的人看着耻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一一数说给一般人听的。
我的祖先并没有获得封王赐侯的功勋,掌管文史书籍和天文历法,地位接近于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员,本来就是被皇上戏弄、象乐工伶人一样养着,为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象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而世人又不会把我比之于坚持节操而死的人 ,只认为我是想不出办法而又罪大恶极,实在无法避免,终于受死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职业历来就被人瞧不起。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不同。首先,不使祖先受辱;其次,不使自己身体受辱;其次,不在道理和颜面上受辱;其次,不在言辞上受辱;其次,被捆缚受辱;其次,被囚禁受辱;其次,戴上木枷绳索被人抽打受辱;其次,或剃光了头、或头颈上戴着铁链受辱;其次,毁坏肌肤、截断四肢受辱;最下等的,就是遭受宫刑,这是达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刑罚不能加于大夫以上。"这是说士大夫的节操不可以不勉励。猛虎处在深山之中,百兽为之震惊、恐怕,等到它落进了陷穽、关进了笼子,就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长期威力渐渐制约它的结果。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能受它审讯:他们的打算非常的明确。现在,手足交叉,戴着木枷、绳索,肌肉、皮肤暴露在外,遭受竹鞭和棍棒的抽打,被关押在监狱之中。在这个时候,见到狱吏就叩头触地,见到狱卒就战战兢兢不敢喘息。为什么呢?这是受到威压逼迫而逐渐形成的局面啊。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说没有遭受侮辱,就是所谓的"厚脸皮",还有什么尊贵可言呢?况且,西伯,是一位霸主,却被拘禁在牖里;李斯,是秦朝的丞相,却受遍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楚王,却在陈地被拘捕;彭越、张敖,曾南面封王,却下狱判罪;绛侯周勃诛杀了诸吕,权力超过了春秋"五霸",却被关进请室;魏其侯窦婴,身为大将,却穿上囚衣,戴上了三枷;季布卖身为朱家家奴;灌夫关进居室蒙受侮辱。这些人都位至王侯将相,名声远播邻国,等到犯罪以至法网加身,不能果断自杀,结果落在肮脏的尘埃之中。古代和今天是一脉相承的,怎么能不受到侮辱呢?由此而言,勇敢和胆怯,坚强和懦弱,都是具体形势造成的。我终于明白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
在受到法律制裁之前就已自杀,已经有点卑下了,到了遭受鞭打的时候,才想到要以自杀来保持节操,这不是已经走得更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加刑于大夫时极为慎重,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人天生的感情都是热爱生命,害怕死亡,思念父母,顾及妻儿的。至于被正义和真理激动起来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有一种无法克制的冲动。现在,我很不幸,双亲早亡,没有兄弟姐妹,独自一人孤单地生活。您看我对妻儿的态度怎样?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为了名节而死,懦夫仰慕高义,又何处不在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界线,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就是奴婢还能够下决心自杀,更何况象我这样的不得已呢?我之所以暗暗地忍受,苟活偷生,关在粪土般污秽的监狱里而不肯去死,就因为抱恨自己心中还有未实现的理想,如果在屈辱中死去,我的文章才华就不能流传于后世了。
自古以来,富贵而名声埋没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载,只有豪迈不受拘束、非同寻常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西伯被拘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而写成了《春秋》,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是创作了《离骚》;左后明失明,才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被截,撰修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吕氏春秋》却流传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这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情意郁结,不得舒展,所以才追述往事,而希望于将来的。至于象左丘明眼瞎,孙膑腿断,他们认为永远不可能被起用了,退下来著书立说以抒发心中的愤懑,想借助留传后世的文章来表现自己。我私下里不自量力,最近靠着拙劣的文字,收集记载了散失于天下的旧说遗闻,考证其中的事件,推穷历史上成败、兴衰的道理。上从轩辕黄帝开始,下到当今为止。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自古至今的变化规律,成为一家之言。草稿还没有完成,正好遇上那场大祸,我痛惜全书未完,所以即使受最严厉的刑罚也毫无怨色。如果我著成那本书,就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能够理解它的后人,在四通八达的都市里散布。这样,我从前被侮辱的旧债就能偿还了,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有知识的人说,难以同一般人谈的。
再说,背着污辱之名的人不容易安生,地位卑贱的人常常被诽谤、议论。我因为多说了几句话遭到了这次灾祸,深深地被故乡人耻笑,侮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去给父母亲上坟呢?即使百代之后,这种侮辱也只会加重!所以我天天痛苦之极,居家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出门则不知要到哪里去。每当我想起那种耻辱,冷汗就从背上渗出、浸湿了衣服。我简直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身而退、深藏到山林岩穴中去呢?所以暂且只好随波逐流,见机行事,以自我宽解内心的愤怒与矛盾。现在您少卿却教我推举贤人,引进才士,不正与我内心的想法相反吗?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美妙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总而言之,到我之后才能确定谁是谁非。信中不能尽情表达心意,所以简略地陈述我偏狭浅陋的意见。谨再次叩首。
作文五:《司马迁》800字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
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
认罪。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宫刑 腐刑既残酷地摧
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
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之后才有了今天的史记。
作文六:《司马迁》500字
即墨市段泊岚镇 毛戈庄 小学语文学科(中高年级)课时备课
表
附:课前搜集资料(粘贴在后边)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宫刑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
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作文七:《司马迁》2700字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00年来,许多人、许多事都已烟消云散,但是,司马迁和他
的《史记》却永载史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你对司马迁的了解?
介绍司马迁
我们了解了司马迁,那他的《史记》呢?史记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有没有同学来说
一下?
介绍《史记》
简要介绍纪传体通史
让学生将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这是对史记的高度评价,那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在文中
找一找有没有描写史记的有关句子(最后一段)
并请学生再齐读。
再看课题,在了解司马迁和他的著作《史记》之后,你还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答:司马迁是发愤写《史记》的。
那司马迁为什么要愤怒呢?(飞来横祸,司马迁为将军辩护,被汉武帝处以酷刑)
为什么帮这位将军辩护就会被处以酷刑? 李陵事件
1
那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就像你们抓紧一切时间去打乒乓球,是为什么?
答:喜欢打乒乓球
是的,喜欢打乒乓球,你们才珍惜每一分钟,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不是就是同样的
理由呢?他爱史,所以他发愤写史。那他为什么爱史呢?
文章第几小节是写的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一
在学生提出1,2两句时,请同学们想想当他站在黄河边看着滚滚的黄河水,在听父老乡亲
们讲着英雄的故事时,他会想些什么?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
华夏文明。波涛滚滚的黄河翻腾着而来,又呼啸着离去,场面十分的壮观,黄河水不
怕任何的阻拦,勇往直前,冲破一切难关,司马迁肯定也希望像黄河水一样有一番大
作为。在他听着那些英雄故事的时候,他是否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为他们的精神所折
服,也想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也因此而更加的喜欢历史了?
在学生提出受父亲影响时,提问他受父亲什么的影响?
答:他父亲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立志编写史书是为了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
余年间的历史,在潜移默化中他也想要完成史书来记录3000年间的历史,于是他努力
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到处游历搜集资料。
那司马迁“爱史”的原因一共有几点?是哪几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
我们了解到第一小节写的是司马迁“爱史”的原因,那请同学自己读一下下面三小节,分别
说说下面三小节的主要内容。
3
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一共有几点?3点 分别是哪三点?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①“出生于黄河岸边的龙门”,源于母亲河的熏陶;②“古代英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③“受父亲的影响”使他“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爱史,所以他要写史记,但文中还有一个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的嘱托)是的,是父亲对他的嘱托,我们来看看父亲是怎么嘱托他的,齐读第二小节。
读到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们脑海里是否有这样一幅画面:奄奄一息的父亲躺在病榻上,骨瘦如柴的手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的对儿子说: 说什么? (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在这里,司马谈为什么要泪流满面? (对没有完成史记的遗憾,对即将死去的无奈) 那司马谈在临终时只有这些消极的情绪? (不是,他还有对儿子满心的希望,从“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看出)
如果是你们,你们会完成这个嘱托吗?(会)
那他儿子司马迁又是怎么做的?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
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在这里为什么要用牢记?而不是用记住? (牢记是牢牢的记住,有强化作用,也正是因
为这样,在司马迁遭受酷刑时也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
而每天忙着,你又可以看出了什么? (司马迁的发愤,他的努力,他付出的辛劳)
把书拿起来,我们再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和司马迁的发愤。
我们上节课讲到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而受了最严酷的惩罚,那这个酷刑对司马迁是致命的,所以他——所以他想——所以他要——(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想要了结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他做人的尊严。
那他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什么?(生) 为什么?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他为什么会认为死就是比鸿毛还轻?生就是比泰山还重?人的生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死是为了逃避屈辱和痛苦,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人生价值,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
他一连用了两个“一定要”有什么作用? (强化他想要完成史记的决心)
我们再把司马迁所想的话大声地读一遍。
他是这样想的,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埋在
心底,重又摊开光洁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
他是尽力才能克制住自己想要了此残生的念头,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定将个人耻辱、
痛苦全埋在底。那他为什么写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他此时是痛苦的,但为什么写出来的确实工整的,而且还是隶字?(体现了他的发愤,他将耻辱、痛苦化为写字的动力,将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在这些字上面,可谓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啊!他忘却荣辱,心中只有完成史记这一个信念,只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
记》。
结合我们上面讲的,想想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原因是什么?
(1,父亲的嘱托 2,人生的价值)
在这里13年、52万这两个数字说明了什么?
(13—一年365天,13年就是四千多天,时间非常的长,显示出他写作的艰辛,他毅力的顽
强 52万—他付出的辛劳之多)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在这里为什么说是
用生命写成的?
我们看到的是《史记》的辉煌,但我们更要记住他为完成这部《史记》在背后付出的努力,
正是因为他客服一切困难,客服屈辱,客服被他人嘲笑的苦痛,坚持不懈的写着《史记》,才有了《史记》的诞生。
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人物像司马迁那样拥有刻服一切困难,不屈不挠精神的人?
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坚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
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因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仍然学会了说话写字,成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像他们那样不屈不挠,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我想把孟子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作文八:《司马迁》4700字
高考作文 素材 例文(司马迁)
司马迁 (前 145或前 135梷前 87?) , 西汉史学家, 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 (今 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 I04) ,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 狱, 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 《史记》 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 《太 史公书》
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 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 掌管文史星卜。 父亲司马谈 在武帝即位后, 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司马迁 10岁起诵读 《古文》 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 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 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 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 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 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 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 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 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 拉着儿子的手, 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 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 业, 不要忘记啊! ” 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 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 104) ,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 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 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 99) ,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
忍辱负重 不幸的遭遇, 尤其是腐刑, 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 曾一度想自杀。 但 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 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 终于完成了
史书体系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 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 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 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 《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 法。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 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名家点评
(宋) 苏辙: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 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鲁迅:(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 ? ?¨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 不圃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龙门有灵秀,钟琉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 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泽厚: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 突破了儒家
素材运用
话题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 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 ? ?¨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 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 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 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 《史记》永表后世。 (2004年黑 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 2:转折
材料加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 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 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 中华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 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 依然从容的步履, 丝毫没 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
材料加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 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 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 说
话题 4: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 倾向, 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 内心澄澈如水, 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 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 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 们摈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 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 向辉煌。 (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
话题 5:变通
材料加工:
司马迁着意讲“变” ,可以说,他的《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 。他认为“物”是变的,说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 ,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 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 “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 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等表 述。 “略协” 、 “厥协” 、 “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 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 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 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 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 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 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 化传统为现代的。 由此我们看到, “通古今之变” ,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 (《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 》 节选)
话题 6:挑战
材料加工:
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 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 增进物资交流, 丰富人 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 ”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非但 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 非正义的, 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 他引用俗谚说:“天下熙 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司马迁的 “素封论” 是他为商人辩护、 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 他引用 《管子》 “仓 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正统文人要求百 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 响,其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 (《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节选)
话题 7:买镜
材料加工:
(一) 司马迁有一面镜, 一面历史的镜, 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 照出 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 如果我要买镜, 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 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 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 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 (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买镜, 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 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 ”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 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罚。司马迁是不幸 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一片惨像。 (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本期话题》节选)
成品展示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2002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
已经是深夜了, 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 望着那漆黑的夜。 幽蓝的天幕上, 不见星也不 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 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 分鬼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 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 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 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 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 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 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于是他, 站了出来, 后来的事情 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 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 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 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 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 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 闭上眼, 沉默了好久好久, 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 他的手 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 ”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 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 而是为某件事卑贱 地活着。 ”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作文九:《司马迁》3900字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通假字
加粗字为通假字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4. 发闾左适(zhé)戍渔阳 (“适”,通“谪”,谪守)
5.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6.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1]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到,去,往) 吴广之次所(到,去,往) 怅恨久之(无译起辅助音节的作用)
二世杀之(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 楚人怜之(他,指项燕) 令辱之(他,指吴广) 陈胜佐之(他,指吴广) 杀之以应陈涉(他们,指各县长吏)
然足下卜之鬼乎(它, 指起义的事)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王:
功宜为王(大王) 陈胜王(称王)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 项燕为楚将(是) 书:
乃丹书帛曰(书写)
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或布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以数谏故/数有功(屡次)
卒数万人(几,概数词)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乃谋曰/乃行卜/乃丹书帛曰/乃诈称/乃令符离人葛婴/乃入据陈/乃立为王(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号召)
号为张楚(宣称)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杀之以应陈涉(来) 与:
与战谯门中(和) 尝与人佣耕(和……一起)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而:
夺而杀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但)
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上:
辍耕之垄上(上面) 上使外将兵(圣上) 道: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仁道,道义) 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应:
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宜多应者(响应) 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数量多)
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吴广以为然(正确,对的) 指:
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图)
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 欲:
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 从民欲也(欲望,愿望) 从:
从民欲也 (依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跟从) 比:
比至陈(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当: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可译为“处所”)
其
百姓多闻其贤(他,指扶苏) 卜者知其指意(他,指吴广) 以激怒其众(他们,指支持吴广的人们)
皆刑其长史(他们,指郡县里被秦压迫的人)[1] 古今异义词
等死,死国可乎
【等死】古义:一样,同样。 今义:等候,等待。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到处。
今义:常常,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怜惜。 今义:怜惜,怜悯。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借给,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逃走。 今义:死亡,去世。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暗中。
今义:间隙,中间。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果真。 今义:真诚。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 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会计】 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三老】
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今义:三位老人。 【豪杰】
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食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数。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身,亲自。 今义:身体。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修饰动词。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的火,指鬼火。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动词,用朱砂。书:名词作动词,书写
【法皆斩】
法: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指指着。
【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尉果笞广】
笞:名词作动词,用竹板打。 【宜多应者】
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功宜为王】
功:名词作状语,论功劳[1] 省略句
1.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4.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
5.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与”后面省略“之”,“战”后面省略“于”[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校正》 王叔岷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
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池肉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
《史记·张仪列
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作文十:《司马迁》1200字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古龙门(今山西河津) ,一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 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家谱世系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六世祖司马靳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