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家乡的年味》2000字
又到过年时,在家乡过年,除了享受和亲人团聚的喜悦,还 有就是感受那时节浓浓的年味。
(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家 乡,只要到了腊月二十四,就意味着过年的开始。腊月二十四在家乡俗称“小年” , 意思即 这天主要是为小孩子庆祝的,家里头要给他们换上新衣,买上新玩具,让他们高高兴兴;同 时从这天起,劳作一年的人们也结束外出务工,开始了休养的悠闲日子,一直要到过了正月 十五元宵节后才会再次出去寻找活干。等到了除夕这天,全家人都会早早的起来,利用上午 的时间进行卫生大扫除,在门上贴上新的年画和春联;下午每个人都会沐浴更衣,以全新的 面貌来迎接新年;晚上做饭的时候,要把水缸里的水放满,把第二天要做的菜全切好(按照 家乡的风俗,初一这天是不能挑水、动毡板菜刀切菜的,另外也不能动土,扫地的话垃圾也 要先盛放着,等初二再去倒,寄寓新年财气只进不出的意思) ;吃过晚饭,要重新再淘米,按 照家里每人一大茶杯的容量煮团年饭,寓一家人都能够团团圆圆的意思;最后,一家人围着 火炉守岁,等到凌晨零点整的时候开始放烟花和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二)
在家乡过年,最怀念的当属家乡的腊味,那阵阵醇香,让人沉醉忘返。家乡的腊味 里,比较有名的要算熏腊肉和米粉肉。将新鲜的猪肉按照一斤肉二两盐的比例抹上盐腌上半 个月,然后让油茶壳和粗糠用生小火的烟慢慢熏干,洗净后晒一晒水气,或蒸或小炒,香喷 喷的腊肉就可以食用了;米粉肉则是将新鲜的肉切成巴掌大一块,腌上一小时后拌上磨碎的 米粉和一点香料,再放到油锅里炸一炸,要吃的时候再蒸熟一下就行;另外,家乡的腌鱼也 比较有特色。 说起吃鱼, 听长辈说, 以前生活不好的时候, 一般人家里都是用木头雕成鱼状, 放到饭桌上凑成一碗菜, 寄寓 “年年有余” ; 在互相串门走亲戚吃饭时, 这个鱼菜碗和另一个 扣肉碗里是不会动筷子的,因为鱼是假的,而扣肉则是这个人家整个年关里待客的仅有的一 碗面子菜,是要等到过了正月十五请完了客才会吃。当然,现在生活好了,这些都只是在故 事里才会再出现。
除了腊味,到除夕前的三四天,几乎家家都可以闻到菜油炸果子时飘出的清香。在 儿时的记忆里,到这个时候,家里就会开始油炸秋后晒干的红薯片、麻花片;也会把特意留 下的红薯蒸烂和米粉做成红薯糍粑油炸;还会用红薯和麦芽熬成薯糖,再配上爆米花一起热 炒后碾压,冷却后切成块,冻米糕就做成了。就这样,不管是在哪户人家,四五样过年待客 的果点就有了着落。
(三)
从初一这天起, 家乡的人家就开始忙着互相拜年贺喜。 家乡拜年有个说法:初一崽, 初二郎。也就是说,初一这天是晚辈在自家给长辈们拜年,到了初二,则是女儿女婿带上孝 敬的礼物回娘家来拜年。要是新婚夫妇的,一般还要由娘家人陪同挨家挨户到女方亲戚家拜 年,称之为“走生客” ,意思是认认门槛,好建立联系。在娘家拜年时,往往会有一些顽皮的 后生,用纸抹上熏腊肉冒出的油,再蘸一点锅底的烟子灰,乘新姑爷不注意的时候,给他打 上一个大花脸;这是家乡的一个风俗,新姑爷是不允许发火的,这时也只有丈母娘疼女婿, 在其他人的哈哈大笑中,赶紧打来热水让新姑爷把脸洗干净。
(四)
以前从初二这天起, 就陆续会有人上门来送财神、 打春锣, 相当于现在的卖艺演唱。 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 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 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咚咚咚呛 |咚咚咚呛 |咚呛咚呛 |咚咚咚呛”的 节奏, 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 然后开始对所到的这家人用方言进行 “见赞” :
见人赞人,见物赞物,见事赞事。演唱完后,主家一般都会主动打发点钱或物,作为新年的 贺礼。现在生活好了,这种卖艺性质的演唱已不多见了,但春锣作为独特的方言剧种,已经 在舞台表演上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成为一种高雅的民间艺术。
不过在家乡,还有一门艺术由于通过沿门表演的形式,群众参与程度高,在现在过 年时节仍旧是很隆重的节目,这就是傩舞。傩,原本是我国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仪 式活动,后来演变成兼容祈祷与逐疫的祭祀仪式,同时,也是一种“娱神娱人”的民间艺术 形态。 傩的活动形式是边跳边唱、载歌载舞,而且是戴着面具跳舞 . 如表现驱鬼逐疫的钟馗 的具,森严凌厉,大气磅礴;令人感到亲近的土地公的面具,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沿门逐 疫傩舞一般分两大类:一是沿门索室“扫堂”时表演的节目单人和多人舞;二是“封洞”前 表演的节目,以唱和念为主。傩舞出演时间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头年腊月二十四日即 叩请傩神“出洞” ,正月十五日“封洞” 。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年也就算过完了,归家的人们也都纷纷收拾行囊,准备开 始新一年的征程。在十五这天晚上,初了舞龙灯外,家乡还有独特的一种方式为即将远行的 亲人饯行,这就是“放茶灯” 。将做好的小灯笼放到河中,里面放一个盛满茶油的小器皿,灯 点亮后,缓缓地飘向远方,寄托着对亲人的殷切祝福,也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 往和期盼。
作文二:《家乡的年味》500字
家乡的年味
过年了,人们纷纷回家过年,新闻上也有说春晚的事了。我回到了奶奶家,奶奶家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除夕傍晚,我们开始放鞭炮。传说叫“年”的怪兽最害怕的是巨响和红色。于是人们燃放烟花爆竹驱逐年。
鞭炮声音很大,噼里啪啦的。我们捂着耳朵观看这个热闹的景象。 然后趁着天还没黑,贴春联。上联:人逢治世居栖稳;下联:运际阳春气象生。横批:家庭幸福。
接着就是过年的惯例——看春晚。
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一个个小品,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蔡明和潘长江演的《车站奇遇》,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大妈的女儿过年加班不能回家,她就准备在12点前去他女儿的公司给她一个惊喜,她去搭车,与司机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东西,却没能在12点去他女儿那,后来她发现司机的儿子也是五年没回来了,他就准备陪司机过年,后来他儿子回来了,他们两家就一起过年去了。 过年还要放炮。表姐买了一盒“烟雾弹”,点着后不会发响,只会喷烟雾。因此怕响声的表弟总算找到了适合他玩的。
最重要的是两盒大烟花。12点了,四周的烟花都放上了天,很漂亮。我们全出去观看放烟花。我们也该点了。表哥和大爸爸点完,一个个烟花在漆黑的夜幕上绽放,连同附近的烟花,将世界照得如同白昼。
在家乡过年很热闹,家乡的年味很浓。
作文三:《家乡的年味》600字
家乡的年味
◎本刊记者
卞瑞鹤
在我的老家豫北新乡,从农历腊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月二十三开始,
“祭灶关”,按照浓。二十三又被称为
伴随着习俗,这一天是要放鞭炮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过年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大此时,上学的孩子已经放假,开始一门心人们也都撂下各种活儿,
杀鸡、煮肉……好思准备过年。买鱼、
吃的东西都要在除夕之前的几天里备齐。
俗话说“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大人们通小孩子这几天提出的要求,孩子们常都会答应的,在他们眼里,
的欢笑声,是迎接新年最好的礼物。方,都得贴。此外,床头、厨房甚至车水井旁,也都要贴上诸如上、树上、“行车安全”“身体健康”“小心刀口”
传统习俗
“细水长流”等表示吉祥“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十年成材”
的单副年画。有时候,贴年画时,邻居二十七杀只鸡,二十二十六蒸馒头,
三十晚上八贴年画,二十九买壶酒,应该和其熬一宿。”老家过年的习俗,他地方大同小异。
年前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二十八。这一天,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
贴上崭新鲜红的年画。一般情况下,一贴年画需要两三个人协同来完成,人拿着门对儿,一人拿着糨糊,不管是房屋还是院落,只要是有门的地
也会过来帮助,并相互欣赏。一些讲究的村民,还要在这一天将火红的灯将院子里笼挂在大门前。贴过年画,接下来的事情里外外彻底打扫一遍,就是安安心心等着过年了。
村民一般不出去大年三十晚上,
吃过饺子,还会再炒串门。放过鞭炮,
几道好菜,备上几瓶好酒,一家人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聊天,这叫吃
团
作文四:《家乡的年味》600字
家乡的年味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乡村,那里过年非常热闹。过年前,大家都在自己的房门前贴上对联,还挂上红彤彤的灯笼;过年时,大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到处都会有人放鞭炮。这浓浓的年味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除夕,我们全家在一起吃年夜饭,饭桌上有各种各样好吃的菜,热乎乎的汤,香香的肉丸,好吃的土豆泥??长辈们乐呵呵地给小孩夹菜,倒汤,还会发压岁钱,祝福小孩新年学习进步,快乐成长;小孩们呢,也笑嘻嘻地跟长辈干杯,敬酒,祝福长辈身体健康。那一天,整个屋子都热腾腾,喜气洋洋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温馨啊!吃完年夜饭,那就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时候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鞭炮啦!那可是我迫不及待地着拿着各种烟花炮竹到屋子外面空地去放,“哔哩哗啦”几支小烟花聚在一起挺壮观。突然间遇到大人们放的大烟花,我们又会躲回屋子里看“隆隆隆隆”“噼里啪啪”,烟花像花朵一样绽放开来,五颜六色,绚丽夺目。这时,家家户户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互相拜年,大声说着“新年好”“身体健康”,好热闹!
新年到了,妈妈告诉我人们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还有一种说法是赶走旧年的坏运气。我问:“地上的鞭炮为什么不扫掉呢?”妈妈笑着回答:“因为人们这些碎屑代表着红红的好运气。”果然,第二天我早晨起来一看,各家的院子门口都是红红的一片,远
远看去,红扑扑一片,像红地毯一样。
我喜欢家乡的年味,因为在家乡过年特别有味道!!
作文五:《家乡的年味》1600字
家乡的年味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这句有关过年风俗的顺口溜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在我的家乡南丰,这一套却并不适用。家乡的过年风俗大多与吃有关,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二十三,杀猪天;二十四,磨米面;二十五,包馄饨;二十六,摘野菜;二十七,炸排叉;二十八,做米馃;二十九,做包子,三十一早宰公鸡。” 并不是我们南丰人贪吃,而是在家乡过年有一条老规矩:大年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刀,包括菜刀,这也就意味着过年时不能切菜,只能加热年前做好的食物,因此要在大年初一之前准备好这三天的口粮。在外工作的人们,即便是请假,也要在腊月二十五小年这天赶回家,准备好年前的美味。
到家第四天,江南的细雨初停,恰逢小年,是包馄钝的日子。南方的馄饨与北方馄饨不同,北方人厚道,包的馄饨也厚道,两毫米厚的面皮,卷上大团馅料,两侧再粘在一起,个头不大却分量十足。南方人秀气,包的馄饨自然也秀气,用筷子的一端粘上仅北方馄饨三分之一的馅料,连同筷子在不足毫米厚的面皮上一转,裹上面皮,再从两侧一挤,取出筷子,两秒钟时间,一气呵成。南方馄饨外表活像塑料纸包的糖果,两端并未封死,却久煮不漏;两侧均空,只有中间有馅,大小与北方馄饨相似,重量却相差一半多!若是一个北方人到南丰来卖馄饨,他准得亏本!
尽管馅小,但我却仍对家乡的馄饨情有独钟。在家乡,馄饨有两吃;煮与炸。小年夜吃的是煮馄饨,没吃完的则在热油中炸至金黄,储存在陶罐里,等到过年时吃。抓起一个尝尝,第一口是酥脆焦黄的面皮,在口中嘎嘣作响,第二口咬下去,口中盈满浓郁的肉香,最后一口吃完,酥脆中还伴着未曾散尽的肉香,回味无穷。喜爱家乡的馄饨,爱的并不仅仅是那香嫩的土猪肉馅,最爱的还是那外焦里嫩的口感和无尽的回味。
二十六,阴云散去,阳光蒸干了地上的水洼,蒸干了田里的泥巴,这样的日子对于摘清明草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二十八早上做馃,需加清明草防裂,但摘草的时机却很难把握——早摘会蔫,晚摘又会被别人抢了先,经过多年的实践,多数人选择在二十六这一天摘草。下午,徒步七里,绕过两座大山,我们四人“摘草小队”来到一片长满矮草的桔林,一片碧绿中零星有几处泛白的斑块,那是一丛丛鲜嫩的清明草,而俯下身摘草的人们,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摘草并没有想象那般容易,村里有个约定,摘清明草只掐尖端,绝不斩草除根,以便年年有草摘。今年来的晚些,易摘的草早已被别人先掐过尖,只能手脚并用爬到树根下,摘别人的“漏网之鱼”。手表指针从三点转到五点,头顶的烈日换成了晚霞,摘下的嫩芽才终于填满竹篮的每一个角落,回村时,小村上空已经升起袅袅炊烟。
转眼已至腊月二十八,做馃的日子。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但在南丰的餐桌上却难见饺子的踪影,因为馃就是南丰的饺子。半柴锅的开水中,倒入一篮清明草,细嫩的草叶在开水中散开,翻滚,仿佛是放大版的泡茶。待到水煮出绿色即可加入米粉,用铲子直接在锅里和面。说是南丰的饺子,馃和饺子是即相似又不相似,包法一致,只是馃的体型是饺子的四倍,且一个是米粉包裹,另一个则是面粉做皮。烹饪方法更是不同,饺子一般先煮,而馃由于米粉粘度大,必须先蒸,然后或煎或烤或拿起即食。每次馃出锅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夹几个到碗里,咬破那粘粘的米粉皮时,总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流入口中。那是什么味道?那是家乡的味道。最怀念这家乡的味道,即使在没有买到回家的火车票时,也会托姑姑从家里带些馃来,因为只要尝到这家乡的味道,我就觉得我在家中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日历从除夕翻到了大年初一。年后,每顿的餐桌都与上顿一模一样,炸馄饨,炸排叉,馃,包子,冻豆腐炖鸡,鱼丸汤??年前的美食,在餐桌上拼凑成一桌家乡的味道。虽然没有什么新菜,但我却百吃不厌,因为这家乡的味道,在我眼中,胜过
一切佳肴
我觉得,这样过下去挺好,因为家乡的味道,就是心中的家乡。
作文六:《家乡的年味》1800字
家乡的年味
中091-5班 赵静 200901501528
春节对于中国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古老而又传统。潍坊古邑,人杰地灵 ,文化底蕴深厚。其春节习俗既融合了民族年俗的内容与形式,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现在就让我们回味那浓浓的家乡的年味。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过后,家家开始忙年。户户择吉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以示辞旧迎新。做新衣,办年货,购置用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最有趣的还是年前的赶大集,俗称“赶年集”。那时候的大集上,什么东西都有:锅碗瓢盆、年画、对联、做富贵鱼的木头模子、菜刀、案板、各种的特色小吃。还记得小时候最爱吃的是糖葫芦和麻糖,那都是本村的手艺人做的,吃着特别放心。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我们叫做“辞灶”。传说这一日灶王爷要离开各家灶台到天上去见玉皇大帝,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大家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于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八点以后不点灯给灶王爷烧上香,并在锅台上念叨:“灶王爷灶王经,三双筷子红彤彤,骑着骡马上天庭,见了玉帝说三遍,这家人家好行善”。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辞灶时,人们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祭完灶神以后,那“糖瓜”、麻糖、柿饼、蜜三刀等各色零食就成了孩子们争抢的对象了。
辞灶之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
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我们一般选择天气比较好的一天“扫屋”,全家总动员,把所有的轻点儿的东西都抬出去,大件的用报纸或油纸盖好,把扫帚绑在长长的竹竿上,打扫天棚,把角角落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扫完以后要把东西搬回屋里重新摆好。这时还要拆洗窗帘,把窗户擦干净,把庭院打扫清理。
打扫干净以后,便开始准备吃食。蒸馒头,做包子,蒸富贵鱼。光这些面食就要蒸上好几天。包子的种类有很多:萝卜粉条的,萝卜豆腐的,菠菜粉条的,白菜猪肉的,豇豆包,红豆包,豌豆包。腊月二十八,家家开始煮肉炖鸡,熬制肉冻。我们那还有一种吃法,把煮熟的鸡肉同咸菜、白菜一起炒,做成一种特殊的冻。当然过年的时候,黑蘑菇炖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这当中的肉肥而不腻,我奶奶做这道菜可是一绝。一切准备妥当以后就准备迎接年的到来。
年三十这天早上,家族中最年轻的这辈中的男子开始挨家帮着贴对联。家中的长辈熬好浆糊,让小辈端着去贴对联、门钱,屋里屋外,大门,圈门,家里的水缸,米缸,床头等等,到处都贴上喜庆和吉祥的祝福。家里的米缸、水缸都盛满。初一不能动井,打扫卫生。傍晚家族中的男子在尊长的带领下到村后的旧墓地,以香、鞭炮请已逝去的祖先回家一起过年。我们叫这个过程叫“请家堂”。请完家堂之后,大家各自回家。当祖先回来后,把门口放一根“栏门棍”驱邪避灾,防凶神恶煞、邪魔鬼祟入院内。把院中撒上豆杆,踩上去发出噼啪声代表兴旺,同时还防贼。忙完这些,天基本已经黑了,家中的妇人开始炒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看春晚。孩子换上新衣服“守岁”。等到十二点,开始放鞭炮,下豆腐水饺,意为“都福”。我们家的水饺包有消过毒的硬币,谁吃到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吃完水饺就开始拜年,先是自家的长辈,小孩子在炕上给长辈磕头,这时长辈会给压岁钱。大人叫说一声过年好。然后同一家族的人聚集到一起,按辈分的大小依次去拜年。路上遇到熟人就拱手说声过年好。下午家族中的男子再把祖先送走叫“送家堂”。
初二就开始走亲戚。年味也开始渐渐地淡去,等到元宵节一过,年味就完全没有。现在过年越来越简单了,我们这一辈对那些旧俗越来越陌生,因此现在我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没有儿时那般有趣值得期待了。
作文七:《家乡的年味》1000字
家 乡 的 年 味
合阳中学2013级1班:周瑞虎
指导教师:车志华
宁静的夜空在除夕夜晚变得多彩炫目,一朵朵,一道道或火红火红或紫黄紫黄的烟花直冲上九霄云天,在空中爆炸,释放出夺人眼球的光芒,令人目不暇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家乡的年来了。今年的年大家过的如何?我决定要采访一下。
第一个采访的对象是一位白发鬓霜的老人,等我这个小记者一提问,老人便用他满怀批判的眼光向我们揭示了他眼中的年。“唉,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在干啥?老祖宗自制的传承百年的饺子看不上眼,倒对那些个什么肯、、、、、、基、、、、、、挺着迷,过年了,大家都吃着饺子,可他们却抱着一桶全家桶当饭吃。要说这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聊聊家常,看看春晚,可现在的人都好像中了毒,像我儿子、孙子,进家后,几乎一直都是低头不语,两眼对着那发光的手机屏暗送秋波,不太和我怎么说话,就连春晚这强大的手术刀也对他们的病灶无能为力,于是早早地眼睛就与眼镜接吻了,听说今年情节人与元宵节的同一天,是吗?”我回答:“是的,??”,刚欲向老人阐明这一番时,老人又感叹道:“整天将那个什么情人节挂在嘴边,老祖宗的七夕节也没有见他们这么上心啊!”
此时的老奶奶在旁边已恭候多时,估摸着时间,我们将摄像头对准了老奶奶,老奶奶一脸慈祥的诉道:“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见识到了改革的好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富裕了,可这现在的人
对粮食没有以前那么珍惜了,四五斤重的鱼有时吃不到一半就倒掉了,过年了,那更是百万大军进菜市,一番疯狂采购之后满载而归,家里变成了一个小超市,现在家里人少,买的年货过多吃不了的因变质都被倒掉了。亲戚朋友们来拿的礼物也愈发贵重,有的带小孩来,还要发压岁钱,还不能太少,每年的压岁钱对我们家说是一笔偌大的开销,??。”
走出老人家中,恰逢村里组织的锣鼓队经过,穿红戴绿的小伙子们奋力挥臂,锤击着鼓皮,发出咚咚的硕大响声,姑娘们也个个才貌双全,打着节拍,走着秧歌步,脸上尽是脱去电子辐射的喜悦面容,在后面又有我们新鲜的血液,跟在队伍后面有几个处于闲职时期的学生,跟着学走秧歌,惹的大家哄堂大笑,这才是真正的年呀!
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是炎黄子孙,就有理由去热爱它,西方节日固然令人神往,但一个守不住根的民族注定灭亡。年不是几天的大吃大喝奢华享受,它应当是一个总结反思,未雨绸缪的交替时期,年也不是有小孩的家长的一种集资工具,更多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关心、孝敬。
中国人我们应该坚守传统,过好年,过幸福年,不是吗?
作文八:《家乡的年味》900字
家乡的年味
大理的少数名族主要以白族为主,白族人有自己的语言、 风俗和宗教信仰 , 每年都有盛大的节日 , 比如春节、三月街、火 把节等,虽说春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但白族人的春节也很热 闹,而且独具特色。
白族春节的序曲早在腊月底就开始,到处飘散着年的味道 , 家家户户做饵块,吃饵块,饵块是大理特有的食品,类似一种 年糕的东西,用大米做成,色泽洁白、口感细腻柔软。同时, 有的白族人家还会杀年猪,腌制腊肉、火腿。为了过个好年, 除夕前每家都会拆洗铺盖、衣物,房屋内外、大街小巷都要打 扫干净,寓意把一年的苦愁扫除干净。
腊月三十这一天为一年的最后一天,白语称为“阳汪机” 。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辞旧迎新。特别的是,除夕 夜要进行年祭,年祭的物品有公鸡、煎鱼、鸡蛋,配以豆腐、 虾片、白米饭、白酒、清茶,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 祖先进行祭拜,祭拜结束后定要放鞭炮,再吃团圆饭。白族人 还有封门、封井的习俗,封门以后各家各户当晚不再串客。晚 上要把家中的水缸挑满水,准备好第二天的菜肴,按照白族人 的习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动菜刀,挑水和扫地,若扫地,会认 为把财神扫走。
按照白族的风俗,大年初一不能到其他家里玩,但可以到 外面玩。早晨,白族主妇先在院子里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 拜先祖,最后到大门口祭拜。早餐要煮汤圆,寓意团圆、益寿 等美好祝愿。吃过汤圆之后,主妇还要到村里的寺庙上香,争 取第一家烧香, 能争得第一柱 “头香” 者, 预示一年大发大旺。 从大年初一到初三,每天自家大门口还要点两束清香,清香燃 烧得越旺,那就表示来年家庭兴旺。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从本家长辈拜起,然后走亲串友,游 山玩水,而热热闹闹的庆祝活动这时也全面展开,舞龙耍狮、 唱白剧、打霸王鞭等都是白族人喜爱的春节娱乐活动。霸王鞭 是一种舞蹈道具,霸王鞭舞是白族女孩特有的舞蹈,姑娘们穿 着白族服饰,唱着白族调,打着霸王鞭,充分展示了白族人的 风土人情。
春节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和汉族 习俗相近,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晚上“闹花灯” 。 过完元宵节 , 白族的春节才算告一段落。
大理——你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做为土生土长的白族 人,热情邀请您到大理来做客。春节将至,提前预祝各位新春 快乐 !
作文九:《家乡的年味》600字
家乡的年味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炎黄子孙历来都非常重视。我盼望着,盼望着,终于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到处都洋溢着过节的气氛!街道被打扫得非常干净,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过年是天涯海角的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大好时机。在外工作的友人可以再次相聚,虽然我体会不到游子的心情,但过年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玩,却是其乐无穷。 大年三十晚上,我和家人一起吃完水饺后,全家人都迫不及待的等待晚会的开始。每年,我们全家人都会被晚会中的相声,小品逗得捧腹大笑。今年晚会的节目真是太精彩了!
终于到了十二点,午夜的钟声敲响了,鼠年在一片欢乐的祝福声中走过来了。顿时,外面放起了烟花,五颜六色,金光四射,真美啊!
到了初一,我们全家人团聚在了一起。我们一家人团聚在桌子边,吃着团圆饭,开心的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饭后,我和弟弟一起到外面放鞭炮,我们玩的很开心,直到玩得很累了,我们才抱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刚一进门,大妈便把压岁钱塞到了我手里,我连忙说:“谢谢大妈。”
春节,也可以说是咱们小学生的“丰收”节,因为过年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而且各种礼物也会接踵而来,但是今年,我一定要好好利用我的压岁钱做一些有益的事,比如:交学费,买文具,买个种参考资料等等。反正无论干什么,我都不会浪费我的压岁钱。
过年了!我又长大了一岁,增长了身高,增加了体重,又增加了许多知识,也应该更加懂事了。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要做一个孝敬爸爸,孝敬妈妈,尊敬长辈,乐于助人,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好孩子。
晚上,我躺在床上默默的想:过年真是太有趣了,我真想天天都有过年的气氛,如果这样,那该多好呀!
作文十:《家乡的年味》600字
家乡的年味
很久以前,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袭击,开始穿鲜艳的衣服、放响亮的鞭炮、贴鲜红的对联;那么现在,那层层钢筋铁骨的楼房,是为了防备年味来袭吗? ——题记
妈妈说,在她小的时候,年是从腊月就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的。那四十多天里,每个人都是笑眯眯的,友好善良的人们,不论哪家的小孩去拜年,都会抓起一大把干果零碎塞给小孩吃。那四十多天甜蜜蜜的回忆,是这一年幸福的开始。
那时,她住的房子,自然不如现在这般宽敞明亮。可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
现在条件好多了,可是妈妈却再也没有说过年味的诱人。是防盗门锁住了人们的友好吗?总之,在年的喜庆氛围越变越短的现在,我得不到答案。
除夕夜,我们这一大家子并没有团聚在一起。
给爷爷拜了年后,回家连春晚都没有看,就匆匆的与家人打了个招呼,去与朋友们聊天,内容也大多无趣。算是守夜了罢。
正月初一,便是亲戚邻里互相拜年,爸妈出去时也总会带上我,为的只是与他人有话可聊。所以,那天我听了太多话,不用刻意回想,都知道只是互相夸赞几句,然后告辞。重复,不停的重复。
忘了是几号,去外婆家拜年,我突然发现,原来我要的年是这样啊!
外婆慈祥的坐在轮椅上晒太阳,大舅和舅妈忙前忙后,不停地为我们准备中午的饭食。一切都很简单。但是没有虚情假意的奉承。我们也是一家人啊。
午饭桌上,妈妈笑得很开心,就像她描述的小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温馨和睦。
年味是什么味?它并不需要有多繁华,不需要有多精美,只要有真情就好。就像小时候,嘴里丝丝如蜜的糖果。
到最深,情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