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陈嘉庚的故事》500字
时间:2011-06-05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0963次
故事之一: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抗日战争暴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忙。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所有献给了国家。
几10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故事之二: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作文二:《陈嘉庚的办学故事》1100字
陈嘉庚的办学故事
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筹措校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作文三:《陈嘉庚的故事》5300字
陈嘉庚的故事
往往提到一个地方,就会想起一个人,比如提到集美,就会想
到陈嘉庚。
在去集美的路上,就听到许多关于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说他年轻时就闯南洋,一生勤俭节约,把赚来的钱和省下的钱都捐给祖国文教事业,得到人们的尊敬。**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集美是个美丽、静谧而又整洁的地方。高大的行道树在微微的海风里婆娑。陈嘉庚先生创办和资助的学府隐藏在绿树红瓦龙脊凤檐之中,学子的朗朗书声绽开了先生的微笑,大海均匀的涛声,像先生均匀的呼吸。
嘉庚路145号为先生故居。“陈嘉庚故居”七字为廖承志手书。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陈嘉庚手植的龙眼树,枝叶茂密,生机勃勃,让人思念先生的奋发精神。故居为两层小楼,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走近一排陈列橱,看到他用过的一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还看到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的故居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先生17岁去南洋学商。他说:“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他集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1913年他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集美解放时,**曾下达命令:“集美学校是陈嘉庚创办的,一定要保护好。”
先生热爱和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于1940年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到延安慰问抗战军民。他在1910年就参加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橱窗里陈列着他于1911年12月与孙中山先生的合影。他创办的集美学校被称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先生一生献给文教事业的款项,价值人民币一亿五千万元,临终时还把300多万元献给国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他的墓地在附近的鳌园。在去鳌园的路上,经过“归来堂”,关于这座建筑,有这样一段故事:陈嘉庚是位多子女的父亲,弥留之际曾嘱咐家人,建一座小祠堂,让海外回来的子孙有个聚会的地方。**知道他的遗嘱后,指示有关部门为他动工兴建了这座“归来堂”。堂前有先生的铜像,高2.3米,一手执杖,一手
拿帽,行色匆匆。铜像背后的墙上,有**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先生的墓地在鳌园靠海的一端,面对大海,背倚“集美解放纪念碑”。墓成马蹄状,由13块青石组成,青石护栏上刻有20幅浮雕图像,概括了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用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
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8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五老峰下正式开学,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25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26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的实业家、企业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
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陈嘉庚17岁(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下同)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
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他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
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
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
名副其实的教育事业家、教育家
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
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首先把南洋各属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他被选为总会主席,华侨领袖地位从此确立。陈嘉庚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战。就193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为国币18亿元,华侨汇祖国之款11亿元中捐款约占10%。南侨总会抗战义捐约国币5亿元,主要是依靠群众用各种方式劝募。 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综合观感,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在这期间,陈嘉庚作了自称“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诗,有四句这样写道:“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备以身殉国。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寇投
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给他高度评价,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对他的评价成为历史性的评价;**及王若飞的祝词:“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尽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传诵于海外。
陈嘉庚先生忠公谋国,无私无畏,当国民党当政之时,他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为汉奸卖国贼,后又反对蒋政权贪污独裁,致电美国总统,抗议美国支持**集团发动内战,并公开声明不承认伪总统和美蒋条约。
1949年,他应**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由**总理担任主任委员,丧仪极为隆重。**总理**委员长亲自执绋,廖承志在追悼会上致词。陈毅在吊唁的时候激动地说: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作为华侨领袖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值得后人学习。”8月15日首都各界举行公祭,公祭结束后,灵柩南运,专车经过的许多城市,当地党政部门和归国华侨都到车站献花圈致祭,最后在集美鳌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陈嘉庚先生永息在鳌园中。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不仅中国内地人尊敬他,而且华侨和海外华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远放光芒。
作文四:《爱国故事-陈嘉庚的故事》700字
爱国故事:陈嘉庚的故事
故事之一: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抗日战争暴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忙。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所有献给了国家。
几10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故事之二: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
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作文五:《**与陈嘉庚的故事》7900字
**与陈嘉庚的故事
一波三折的第一次会面
1940年3月下旬,当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来到重庆的时候,长期战斗在重庆的中共中央代表**刚好回延安了。陈嘉庚在重庆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林伯渠、**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陈嘉庚率慰问团来到成都时,**以兼四川省主席的身份设宴招待。席间蒋问陈视察成都后计划去哪里,陈答:“兰州、青海、宁夏、西安。”
蒋又问:“西安之后还去哪里?”
陈干脆明说:“如果交通方便,也想去延安。”
蒋立即大骂共产党“无民族思想,口是心非,背信弃义”,还说,“**不日可到重庆,看此来有何结局。”
为什么**提到共产党、**会如此悻悻然?陈嘉庚想要解开心中这个谜,他去延安的决心更大了。
1940年5月25日下午,陈嘉庚一行来到古城西安。先行到达的慰问团一分团团长潘国渠告诉他:**将军亲自来约请慰问团今天到七贤庄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用午饭,被陕西省府派来接待的寿家骏以另有约会为借口加以阻止,朱将军又改约下午3点在办事处见面。还说**由延安返重庆路过西安,想同慰问团见见面,慰问团欣然答应,到了时候,寿家骏又找借口将慰间团所用车辆调走,使慰问团因无交通工具而失约。陈嘉庚听到潘国渠讲述的情况,认为很对不住**和**的盛情,第二天亲自到七贤庄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致歉,但**已回延安,**则已去重庆,失之交臂,陈嘉庚深感惋惜。
5月31日,陈嘉庚一行终于来到延安,他见到了**,见到了像普通士兵一样平易近人的八路军总司令**,并和他们多次倾心交谈。他还见到了不少在延安学习和工作的南洋华侨、福建同乡及集美、厦大两校校友。延安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抗日士气高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重庆的黑暗、沉闷和腐败成鲜明的对比。延安八日的所见所闻,使陈嘉庚了解了共产党、八路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延安之行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转折点。
7月17日,陈嘉庚回到重庆。7月20日,陈嘉庚的秘书李铁民接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电话,询问陈先生近日有无时间,说**准备第二天登门拜访。陈嘉庚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把第二天原定的活动改日安排,21日早饭过后,就站在门口等候。当**出现在嘉陵宾馆门前时,陈嘉庚一下子就认出来了,急忙迎上前去,两人握手互相问候。而后,陈嘉庚请**和随同前来的人员一同进房间里细谈。因为陈嘉庚不会讲普通话,秘书李铁民为他充当翻译,他们互相讲述了各自由重庆到延安又从延安回到重庆的经过。**向陈嘉庚重申了共产党的三大主张:“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他说:“国共合作,这是历史的潮流,顽固派搞摩擦,这是不会得逞的,有人要阻止我们在西安会面,但是今天我们不是在重庆会面了吗?”
接着他又进一步分析了国内抗战的胜利形势,指出了团结抗日的光明前途并对海外侨胞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侃侃而谈,陈嘉庚屏息静听。面前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精辟的政治见解,平易近人的作风,虚怀若谷的胸襟,使陈嘉庚深为折服。之后,陈嘉庚向**介绍了东南亚侨胞支持国内抗战的情况,表达了华侨的愿望:“我们这次回国慰问也是希望国共两党能够竭诚合作,共赴国难,带领全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对陈嘉庚和海外侨胞所作的贡献十分赞许。促膝长谈,不觉已到中午,**还有其他安排,来不及吃午饭,就同陈嘉庚和其他在场的慰问团成员一一握手告别。
在正义的斗争中结为知己
1941年1月上旬,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满腔悲愤地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陈嘉庚在新加坡听到消息,立即代表海外华侨致电国民参政会,呼吁团结,反对**倒行逆施。中共中央对陈嘉庚等人为全国团结抗战仗义执言极为赞佩,指示廖承志以**、**、**3人的名义,向陈嘉庚、柳亚子、张一,等致电表示敬佩。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各地迅速推进。1942年1月英军决定放弃新加坡。2月2日,陈嘉庚被迫离开新加坡避难印尼爪哇等地。1945年10月6日,陈嘉庚安全返回新加坡,新加坡500个华人社团联合举行了欢迎会。11月8日,重庆10个社团发起召开“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500多知名人士到会,**送来题词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和王若飞联名写了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艰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双十协定”,海内外人士对中国的前途大多抱乐观态度。陈嘉庚深知**的为人,看出蒋对和平毫无诚意,所以,香港《华商报》请他题词时他写道:“还政于民,谋皮于虎,蜀道崎岖,忧心如捣。”无情的事实证明了陈嘉庚不是杞人忧天。“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便到处进攻解放区,冲突不断。1946年5月3日,**率中央代表团来到南京,为停止内战,与国民党继续谈判。陈嘉庚为身在虎穴的**担心,拍电报陈述自己对国共谈判的看法,并请**警惕国民党的阴谋暗算。**很佩服陈对时局认识的深刻,对这位华侨老人的关心十分感动,于1946年7月30日亲自致信陈嘉庚:“陈嘉庚先生道鉴:惠电奉悉。卓见深情,感佩无已。对阴谋暗算,自当如嘱慎防,请释虞念。**叩。”
1946年底,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胡愈之担任报社社长。报纸宗旨是团结华侨,促进中国内战早日停止,实现祖国的和平民主。这时夏衍在国内受特务注意,**派他到香港,先向方方、林平转告中央关于南方统战、宣传、文化工作的意见,而后到新加坡了解抗战时期流散在东南亚一带的文化工作者的情况,并向陈嘉庚等爱国华侨领袖转达中共中央的关怀,通报国共谈判破裂,中共中央将采取的方针政策。夏衍出发之前,**对他说:“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创办了《南侨日报》,胡愈老担任社长,忙得不可开交,陈先生对你以前主编桂林版《救亡日报》 印象很好,你去帮助他加强这个‘民主堡垒’吧!”
夏衍来到新加坡后,担任了主笔,协助胡愈之工作,给陈嘉庚以有力的支持。直到1949年初,夏衍、胡愈之先后离开新加坡回国,报纸由洪丝丝接手。由于陈嘉庚创办的《南侨日报》在促进华侨的爱国大团结,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宣传祖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舆论作用,中共中央给予《南侨日报》很高的荣誉。**和**均为该报创刊3周年题词。**的题词是:“为侨民利益服务”;**的题词是:“为宣扬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而奋斗,为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而奋斗。”
为新中国的昌盛各尽其力
1949年6月4日,气候温暖,鲜花盛开。在**、**的盛情邀请下,陈嘉庚与庄明理、王雨亭等华侨民主人士终于来到北京。**、林伯渠、**等到火车站欢迎。
6月7日,**来到北京饭店,看望陈嘉庚并准备陪他去见**主席。一见面**就说:“嘉庚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当年在西安,国民党不让我们见面,后来我们在重庆还是见到了,不过那时候有特务盯梢。一别十年,现在天下是我们的了。嘉庚先生十年来为抗日所作的贡献、所受的磨难我是知道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是不会忘记的。”
陈嘉庚说:“不要让**久等,我们还是早点儿去吧!”
**便驱车陪同陈嘉庚前往香山,和**、**一起畅谈中外局势,直至深夜。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陈嘉庚在会上代表华侨致辞。22日,陈嘉庚离京,前往东北内蒙古等地参观考察,历时两个多月。这次旅行,他得出了“从东北看全中国,国家建设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结论。8月30日他回到北京,兴奋地向**谈了观感。
1949年9月7日,**在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向政协代表作报告时谈到:“……陈嘉庚先生这次到东北参观,同时也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他回来后说现在内蒙古的汉蒙两族合作得很好,犹如兄弟一样,这消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这足以证明我们的民族政策的成功。”
9月25日,**、**为确定国旗、国歌、纪年等问题请来陈嘉庚、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田汉、徐悲鸿、梁思成、马思聪、贺绿汀等18人开会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
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怀仁堂隆重开幕,陈嘉庚代表华侨在会上讲话,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常委,后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10月1日,陈嘉庚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而后他又到全国各地和家乡福建参观,2月15日回到新加坡,发表了《新中国观感》,帮助华侨了解新中国。
1950年5月21日,陈嘉庚把新加坡的事务作了交代,飞回北京参加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作为政务院总理热情挽留陈嘉庚定居北京,陈却惦记着遭受美蒋飞机轰炸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需要尽快修复,婉言谢绝**的好意。9月5日回到集美定居。
回国定居之后,陈嘉庚几次到全国各地参观和视察。每到一地,看到好的地方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写报告给总理,建议推广好的经验,改正不好的地方。对陈嘉庚的报告,**总是认真对待、细心处理,常常亲自执笔回复。应推广学习的马上指示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应纠正的立即指示有关部门纠正。
为了保证集美学校的办学经费,陈嘉庚于1943年10月1日在永安创建了集友银行,抗战胜利后移往厦门。1947年增设香港集友银行,由他的次子陈厥祥任经理。1950年在上海设集友银行分行,所有股息和红利全部捐作集美学校经费。1950年8月,陈嘉庚对正在筹设集友银行上海分行的邱方坤说:“我这次在北京开会,曾向**表示,我不懂政治,不会做政府的工作,不能有所贡献。总理说,今后我们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外汇资金,他希望我号召华侨多寄侨汇,帮助祖国建设,这就是最好的贡献。我一定按照总理的指示去做,号召华侨多寄侨汇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能够尽力做到的。但要号召别人多寄侨汇,先要从自己做起。我正好打算修复集美学校的校舍和扩建厦门大学的规模,需要很多资金,这主要靠向海外亲友筹集,争取侨汇既有利学校建设,又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一举两得。”
1950年11月上海集友银行开业,在中国银行的领导和照顾下,外汇业务开展顺利,收益增加,陈嘉庚感到欣慰。1954年集友银行存款偏多,放款偏少,外汇业务下降,以致造成略有亏损。陈嘉庚知道后很着急,于1954年12月13日写信给**,1955年2月6日又致电催复,不久即接到**复电:“厦门、上海集友银行事,仍继续经营,业务上由国家银行帮助,多分配一部分侨汇与放贷业务,保证集友银行有利可图,不使亏损,多余人员可安置在国家银行。”
陈嘉庚读了电文激动不已。从此,集友沪夏两行在国家银行的领导和进一步照顾下,业务蒸蒸日上,年年得利,集美学校的办学经费得到了保证。1958年集美遭到台风袭击,学校80%的校舍受损。陈嘉庚察看了校园,痛心不已。当他正在为修复校舍的事情忧心忡忡的时候,突然接到总理电报,对集美学校遭灾表示慰问,告诉陈嘉庚,国务院已决定拨专款80万元修复校舍。又一次使老人感动不已。
早在1950年赴京参加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时陈嘉庚就提出:福建全省无铁路、交通落后状况亟待解决。这一问题受到了国家重视,但因进行抗美援朝,一时无法着手。后来陈嘉庚一再写信给**、**,要求尽快修建福建铁路。中央曾派王震、彭德怀等先后到厦门实地考察,华东区领导人陈毅也大力支持,**为铁路选线等问题多次与陈嘉庚交换意见。1954年春,陈嘉庚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又催问此事,**、**当面告诉他,已经作出决定,即将动工兴建。鹰厦铁路在全体筑路大军的努力下提前一年竣工,1956年顺利通车,对后来福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55年1月下旬,国民党飞机轰炸福州,烧毁店堂住宅4000多间,陈嘉庚闻讯立即发电报给**,要求规划重建福州市。**采纳了他提出的废木屋建新式街巷的建议,支持和指导在废墟上重建福州新市区。
最衷心的崇敬和最诚挚的关怀
**除了对陈嘉庚办学事业积极支持和对他所提建设方面的意见极为重视外,对于陈嘉庚本人也在生活上、政治上给予特别的关怀、爱护和尊重。
1952年,新华社福建分社给总社的一份电报上说,美蒋特务最近计划谋害陈嘉庚,以嫁祸于我,破坏“五反”运动。**主席在电报上批示:“**:请指示福建当局加强对陈嘉庚的保卫工作,或劝陈来京,如何,请酌处。”
**立即按照**的指示作了布置,再次请陈嘉庚来京定居。全身心投入厦大、集美两校建设的陈嘉庚再次婉言谢绝了**的好意。**便指示福建省和厦门市地方政府绝对保证陈老的安全,并派驻军协助。
1952年,陈嘉庚每天都要到集美学校工地和厦大工地督促检查。当时集美海堤尚未修筑,来去厦大都是坐小木船,既不安全又不方便。**指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拨给陈一艘小交通艇和一辆小轿车,陈嘉庚一直不要。直到1957年,经过多次劝说,他才收下了小轿车。
1954年9月,**派飞机轰炸厦门岛,陈嘉庚正在北京参加人大会议,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着急,担心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又遭轰炸。9月9日一早他就请庄明理打电话给**办公室,要求当天尽早见到**,最迟下午5时开会前要见到。在会议期间十分忙碌的**挤出时间跟陈老谈了话,他很理解陈嘉庚的焦急心情,耐心地向他说明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炮打金门的决策和国民党飞机轰炸厦门的情况。听了**的解释和情况说明,陈嘉庚表示理解,表示放心,表示了对共产党的信赖。
1958年,陈嘉庚患右眼眉头间上皮癌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疗,**到医院探望了陈嘉庚。在**的安排下,1959年陈嘉庚转往北京治疗和休养。**为他选择了圆恩寺一座四合院,清静幽雅,宽敞明亮,很适合养病。陈嘉庚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两年。长期推心置腹的交往,陈嘉庚对**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崇敬之情经常溢于言表。他常说总理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不论内才、外才都很高,是世界罕见的。
早在1949年召开全国政协筹委会时,陈嘉庚就称赞总理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全面,说:“特别是华侨政策和民族政策,有些问题我们想说但不懂得怎么说,总理说的比我们想的还深刻明了。”还不胜钦佩地说,“总理连续作了几场报告,声音依然是那么洪亮,总理的精力,确是少有。”
1953年2月的一天,**探望陈嘉庚时,陈嘉庚向他反映关于在福建修建铁路、发展工业、当时的形势及集美学校的一些具体问题,**都一一作了明确的表态和说明,陈嘉庚非常满意。事后他对很多人说:“总理确实伟大、谦虚,我没有次序地什么都讲,他不插话,耐心地等我讲完,我一共讲了多少问题连自己也记不得,还是总理最后替我扼要地归纳成几个问题,并作了明确的答复。”
有一天夜晚,**突然来访陈嘉庚,问候了生活起居后,又匆匆离去。陈嘉庚看到总理终日操劳国事还这样牵挂自己的病,心中又感动又不忍,他在会客室默坐良久,而后深情地对身边的人说:“总理日理万机,那么忙还来相探,只顾别人,不顾自己,永不疲倦地工作、谈话,夜以继日,真是天生的‘人’,天生的‘总理’啊!”
党和政府也非常尊重陈嘉庚。中央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都及时来电邀请陈嘉庚参加,**在百忙中有时还亲自发电报邀请。如1956 年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召开前夕,**和**专门致电陈嘉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拟于6月15日前举行,此次会议中心议题为国家财政的预算和决算,高级农业合作化章程,请即来京出席会议。”
陈嘉庚对党和人民政府也是以诚相见,他对祖国的安全和社会兴利除弊的问题,都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看到自己的平生抱负和爱国主张逐项变成了现实,感到无限的欣慰。
陈嘉庚生性耿直,他认为不对的事,就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年代里,有人向陈嘉庚讲天津一亩地产14万斤稻谷的“奇迹”,陈嘉庚听后生气地说:“那是假话,我不爱听!”
大炼钢铁时,陈嘉庚听家乡群众反映,有人把好的铁床、铁锅砸坏后拿去炼铁。他立即交代秘书去调查,然后写信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意见。还有些政策他一时不理解,只要**向他解释清楚,他就心悦诚服,真心拥护党的决定。
1961年3月陈嘉庚因脑溢血病危,**、彭真等先后到陈老在北京圆恩寺的寓所探视,指示在场医护人员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和细心护理,并慰问了远程归来随侍在侧的陈嘉庚八子陈国怀及孙儿联辉。总理关切地询问陈嘉庚身边的同志:“嘉老病前有什么交代吗?”
庄明理这时向总理汇报了脑溢血前陈嘉庚先生跟他谈的几件事:一、死后希望运回集美安葬。二、人总要死,死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国家前途。国民党过去做尽坏事,现在逃到台湾去了,还在捣乱,我们应当尽早解放台湾,台湾必须回归祖国。三、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去。香港集友银行是集美学校校产,每年都有股息和红利。厦门、上海两所集友银行也是校产,它们赚钱不多,只要不亏本就可以,学校要继续办下去。
**听完庄明理的汇报,立即指示:第一,应按嘉老意愿办理。第二,解放台湾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爱国侨胞的共同愿望,嘉老关心台湾回归祖国,他的爱国精神给广大华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愿望一定会实现,嘉老如果醒来,请告诉他,台湾回归祖国一定要实现。请他放心。第三,集美学校一定照嘉老的意见继续办下去,一定要把它办得更好,请他放心。
陈嘉庚弥留的日子里,有一段时间病情比较稳定,虽然不能言语,但神志比较清醒,庄明理把总理的指示告诉了他,他现出宽慰的表情。1961年6月23日,陈嘉庚病情突然恶化。**闻讯前来探望,只见他双目紧闭,不能说话,已失去知觉。**立即邀集负责为陈嘉庚治疗的日坛肿瘤医院院长吴桓兴等医务人员及先生的亲友在前厅会客室谈话,嘱咐医生全力抢救。
陈嘉庚去世后,**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对丧事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他看到陈嘉庚的面部因癌症的侵蚀有些地方变形,就请来了整容专家马燕龙精心整容。**与**委员长两人亲自为嘉庚先生执绋起灵,由中山纪念堂移灵北京车站,再由火车专列送回厦门集美安葬。由于送殡的人太多,殡仪车行动缓慢,延误了到达车站的时间,**还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只好中途下车,和陈毅一起走到陈嘉庚的次子厥祥夫妇的车边,告诉他们,本想送灵枢到火车站,但因为要会见外宾,时间快到了,只好先告辞了。两位国家领导人诚恳的态度和对陈嘉庚高度的尊敬,使陈氏家族不能忘怀。
陈嘉庚生前曾打算盖一所房子供海外归来的子孙居住,但因“集美故乡规划未完成,不能先私后公”,一直未能动工。**对这位开华侨兴学先河却自奉甚俭的爱国老人怀着深深的敬意,他决不让老人留下这个遗憾,他要实现嘉老的遗愿。在他的指示下,有关部门拨出专款,于1962年修建了一座归来堂,供海外赤子归来居住。归来堂坐落在陈嘉庚安息之地鳌园的斜对面,如今已成为厦门集美旅游区的重要景观。
责任编辑 齐玉东
作文六:《华人华侨的故事(十四) 陈嘉庚印尼避难记》1400字
华人华侨的故事(十四)
陈嘉庚印尼避难记
文来源:福建侨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南亚各国华侨掀起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支援祖(籍)国抗战的筹赈机构遍布各地。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属华侨筹赈机构的代表汇聚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籍)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总会主席。陈嘉庚这时已64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
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南洋华侨为支援祖(籍)国抗战捐款达70亿元。各属华侨还开展抵制日货和不为日企工作的运动,给日本军国主义沉重打击,日寇因此对陈嘉庚恨之入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入侵南洋群岛,马来亚沦陷,新加坡危急。为了保护新加坡,陈嘉庚应英总督托巴斯之请毅然肩负起抗敌大任。但英军毫无斗志,每遇日军,一触即溃,举起白旗投降。陈嘉庚痛心之余,知道事不可为,只好与各侨领分散撤离新加坡。
陈嘉庚在亲密好友、惠安籍侨领刘玉水的陪护下,乘乡侨准备的“小火轮”经马六甲海峡抵达荷属印尼苏门答腊。次日,日寇就封锁了马六甲海峡,大小船只一律禁行。同时,张贴布告,强令18岁至50岁的新加坡华人到5个集中地点接受“检证”,妄图捉拿陈嘉庚。在仅仅4天的集中“检证”中,6000多名华侨华人被日寇枪杀。
陈嘉庚等人乘坐的“小火轮”抵达苏门答腊淡美那口岸时,检查站人员以护照未经荷兰驻新加坡领事馆签证为由,拒绝陈嘉庚一行上岸。刘玉水无奈,只好照直告诉检查站人员,船上的陈嘉庚正是千万华侨敬仰的陈嘉庚。检查站人员不敢怠慢,赶忙迎接陈嘉庚上岸。当地华侨闻讯,尽管大兵压镜,还是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集会。
为安全起见,陈嘉庚一行在淡美那稍作停留后,驱车前往巨港。半途中得到消息,日军伞兵突袭巨港,已占领油库、矿山,并封锁了陆上交通。陈嘉庚一行只好折返,打算从巴东港乘船往爪哇。
在乡侨吴顺通的帮助下,陈嘉庚一行登上了开往爪哇的班轮。谁知,在爪哇芝巴扎港上岸时,陈嘉庚等人的护照被检查站收去。危急之中,接船的乡侨林宗庆急忙找人疏通,才顺利出关,乘车经万隆到达巴城(雅加达),由南侨总会副会长庄西言秘密带往乡侨陈泽海的橡胶园住下。
庄西言安顿好陈嘉庚后,就返回了巴城。第二天,巴城就陷入日军之手,庄西言与许多抗日的侨领、侨商被日军逮捕。日军宪兵多次审讯庄西言,逼迫他说出陈嘉庚的下落,庄西言坚称陈嘉庚不在巴城。日军施以酷刑,庄西言咬牙坚忍,以性命保守秘密。
陈嘉庚闻讯后,觉得一旦被日军搜捕到,势将累及庄西言及其一家老小的性命,于是决定转移。刘玉水只身乘车前往泗水,暗地找到几位集美校友,一番商议后,决定把陈嘉庚转移到泗水避难。
一行人来到陈泽海的橡胶园,与陈嘉庚会合后,准备乘当晚的火车前往泗水,却买不到车票,只好改乘次日的慢车。幸好他们延误了一天,否则劫难难逃。因为日军前一天就占领了泗水,在各车站码头严加盘查。如果不是延误,岂不自投罗网。
又是一番商议,刘玉水与几位集美校友决定把陈嘉庚藏匿到中爪哇的梭罗。乡侨黄丹季在梭罗郊外的玛瑯有工厂、店铺,陈嘉庚化名李文雪,在玛瑯住了下来。
日军侦探也寻踪而来,无孔不入地搜捕陈嘉庚。有一个名叫陈嘉琪的华侨,因名字与陈嘉庚一字之差,就受到日军宪兵的百般盘查。
刘玉水觉得玛瑯还不是久留之地,又把陈嘉庚转移到峇株的一个亲戚的别墅里,这里十分僻静安全。陈嘉庚把这处住所称作“晦时园”,且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日寇投降才离开。
当陈嘉庚安全回到新加坡,500多个华侨社团联合举行欢迎大会。在重庆,各界人士也聚会庆祝。**向大会题赠:“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高度评价陈嘉庚的历史功绩。
作文七:《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创业故事[权威资料]》4900字
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创业故事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创业故事
陈嘉庚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华侨领袖,是一位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将一生中积累的资财都用在兴办学校的事业上。他不但在国内创办了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和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因此,**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人们也将他视为“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
提起陈嘉庚先生,估计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他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字,不仅是因为他的财富,他的波折经历,更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华侨,对内地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今天,漫步在著名学府厦门大学,看着这个全国最美丽的学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更是让人感慨万千,这些都是陈嘉庚先生散尽家财办教育的硕果。有钱的人很多很多,但是像陈嘉庚那样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财全部用于教育之上,支援中国的建设之上的,不惜公司破产,那就少之又少了,所以中国人民才会如此怀念他,给他如此高的荣誉。
身负父债的侨乡少年郎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不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的家庭,也是一个华侨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从小,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闽南一带,曾有着十分光辉的历史。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
刻的影响。集美村还有着郑成功的“国姓寨”、“国姓井”,在老一辈人的传说中,陈嘉庚从小就对这些爱国英雄充满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够报效祖国。
1890年,陈嘉庚已经17岁了,父亲要他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独身前往南洋。虽然都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却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地呆在店里,跟着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可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30多万元。原来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对父亲的凄凉,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1岁。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之旅。
菠萝“苏丹”和橡胶大王
独自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只有一点,用来投资什么才能成功呢?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制作菠萝罐头所需的白铁、糖枋,都可向别的商人赊取。开工终于没有问题。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陈嘉庚给自己的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意思就是菠萝罐头之王。
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运作良好,销售看涨,月底核算结果,获净利9000余元。不仅收回全部建厂投资,而且还有盈余,经济效益之大,确实惊人。
从绝境中拼杀出来的陈嘉庚初战获胜,就以“新利川”为立足点,兼营父亲企业与人合伙的月新菠萝厂,接着又开设了谦益米号,米店也兼做罐头厂的营业机关。
随着菠萝罐头生意越做越大,对菠萝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购买了一块空地,用来种植菠萝,取名为“福山园”,事实上,这块1906年夏季,菠萝罐头行市大跌,陈嘉庚只能勉强保住了1万元的赢利,这次打击使他意识到,商场如战场,仅仅靠一种产品经营是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多变,他要寻找新的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嘉庚了解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赶忙联系这个商人,从他那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而当时因为菠萝生意的不景气,很多人纷纷脱手自己的菠萝园,陈嘉庚趁此机会购买了大片土地,这些成了他以后的橡胶种植园。
到了1913年,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已经占了整个新加坡的半数以上,一跃而居首位,真正成了业内的苏丹,这一年,他已是一个拥有两处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家米厂,一间米店,固定资产和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的华侨企业家了。
然而商场风云多变,1914年秋,正当菠萝罐头的生产旺季到来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对菠萝罐头限制入口。因而各洋行停止采办。陈嘉庚的菠萝罐头厂遭到了沉重打击,积存着几万箱产品无法售出。不仅如此,战争还使陈嘉庚的米业遇到了麻烦,特别是许多商船在东印度洋上受到德国战舰攻击之后,原已紧张的航运几乎全部停顿。陈嘉庚米厂的仓库里堆放着1万多包熟米。产品积压的直接后果是资金流转困难,工厂租金越期无法清还,工人的生活费又绝对不可拖欠。陈嘉庚陷入了“艰难维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陈嘉庚终于将所有的货全部售脱。这时,他当机立断决定经营航运业,他先是靠租船运输,分别租下了载重1300吨的“万通”和载重2500吨的“万达”两艘轮船,运来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销售。不久因为市场的扩大,他又增加了2艘轮船,专门承接英国政府的货物。他的审时度势,及时改变经营策略赢得了可观利润。仅仅一年后,就赢利了20多万元。之后,更是购得多艘轮船,但却不亲自经营,而是租给法国政府,这样不仅省事,避免了风险,也获利很快。
1916年,陈嘉庚又有了划时代的举措。当时欧洲各国互相厮杀,
给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美国工业长足的发展,刺激了橡胶制品的需求,带动了马来亚的橡胶业,一跃而成了支柱产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马来亚成了世界“橡胶王国”。而陈嘉庚此前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他被作为公认的“马来亚橡胶王国四大功臣”之一载入史册。
此后2年,陈嘉庚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橡胶业上,他先后将新加坡土头桥的菠萝罐头厂和恒美熟米厂改作“谦益”橡胶厂,专制胶布,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植到工业制造的飞跃。接着,他又设法与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这样,他实现了第二个飞跃:将橡胶的农、工、贸经营集于一身,而且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不但没有遭受损失,还安然无恙,依靠米、树胶、轮船航运和出售菠萝罐头厂积存的铁皮,陈嘉庚共得450多万元,扣除各种费用,实存资产430万元。从而迅速跻身于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新加坡华侨大亨。
散尽家财为教育
一战之后,陈嘉庚意识到航运业的危险性和暂时性,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他开始继续扩展自己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英国投资者不断到马来亚抢占市场,有实力的华侨商家和小园主也纷纷改办橡胶种植园或兴办小橡胶厂,竞争越来越剧烈。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谦益”橡胶厂的规模,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退出于两年前投资50万元入股的3家橡胶公司;组建陈嘉庚公司,将谦益以橡胶总公司的名义列其麾下。
1922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无度引起市况萧条,橡胶价连续3年下滑,许多小规模的胶园、胶厂被迫停产。而这时的陈嘉庚公司虎气十足,他断定橡胶业是新兴产业,好景还在前头。在对马来亚各地进行考察之后,陈嘉庚一下子买下了9家橡胶厂。
1924年他在马来亚和印尼设了10多家橡胶分店,其后又在其他地方设分行、分店或办事机构。目的是扩大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失。这一年英国政府为抬高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中独占利润,在新加坡、马来亚实行限制橡胶生产计划,第二年略见成效,加上美国汽车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橡胶价格大幅度上涨。这一年是陈嘉庚的橡胶事业的巅峰,在英国大臣对新加坡工业的考察书中,也提到了陈嘉庚的公司,说它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与此同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福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3年,他20岁时就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
航海等许多学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紧缺时,他甚至于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新加坡、马来亚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胶和锡,最大的买主是美国。美国的不景气,造成了新、马橡胶和锡业的大萧条。但陈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厦门学校经费达90万元。当时,陈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公司资产仅在200多万元,已是资不抵债。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被陈嘉庚断然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放弃义务,学校办起来了,就得维持下去,一旦关了门,恢复就无望了。学校如果关停,不仅耽误青少年前途,而且对社会影响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为负担集厦学校经费而遭致生意失败,这是个人事业的荣枯。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到了末路,但陈嘉庚却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61年8月21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留时他仍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在家乡,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的爱国华侨。
陈嘉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商人父亲的教导,个人的勤奋用心。为国为民出资办学,造福后人,盛誉百世,商界伟人。
阅读相关文档:丁伍号:361?创业时仅有2000元资金 傅德军 闪亮登场世博会的背后 毕胜创业做“乐淘”最终转行要卖鞋 农民出身李如成 雅戈尔老板创业的故事 李树斌再创业:和遵守游戏规则的企业竞争 再创业之王慧文:别在自己缺钱时才想去融资 王利芬:“创业教母”创业难 唐骏:和自己比最重要 奇艺网CEO龚宇谈再创业 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两条创业赚钱的捷径 郭雅萍:信心是创业的第一资本 一位老板的经商经验十条 赵怀秋:创业不是捞一票就走 最需要职业规划的10种人 周成建:15年商海浮沉经验总结 商机层出不穷 把握四大趋势 巴菲特与王永庆的共同致富习惯 李华:有些机遇一晃就过去了
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作文八:《节俭风系列故事:陈嘉庚的大方与“小气”》500字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慷慨地捐献出上千万元钱来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并且在中国各地兴办教育事业。
1913年他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创办了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各种学校,陈嘉庚在集美大学共建造了100多幢校舍大楼。集美解放时,**曾下达命令:“集美学校是陈嘉庚创办的,一定要保护好。”**则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而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仆。
如果你去集美你就会发现,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只有一座小小的住宅楼,住宅楼为两层小楼,陈列着陈嘉庚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他用过的一把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他还有一只用破瓷杯反过来做的烛台,家人曾经建议他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并要求能用的就不要买新的。
他的工作室里面的陈设则更为简单:两只式样不同的沙发,没有像样的办公桌,仅在旧沙发上搭一块木板作为写字台,就在上面起草文件和阅读书报。
他使用的被子、蚊帐和穿的皮鞋,都是经过修补的旧的东西。他冬天穿在身上的那件棉背心,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做的,从南洋一直穿到福建,就是当时到北京开会时他还穿着它。
他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该花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文/李君燊? 图转自网络
作文九:《读陈嘉庚先生故事有感》2500字
读陈嘉庚先生故事有感
集美是个美丽、静谧而又整洁的地方。还未来带集美时,我对陈嘉庚先生知道的少之又少。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却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来到了集美,来到了集美大学,才真正开始了解这位伟大的先生。在集美这块土地上,流传着许多陈嘉庚先生的故事。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无论是在政治上,企业上,还是在教育上,陈嘉庚先生所做出的事情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陈嘉庚17岁(
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顺安于1904年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陈嘉庚先生用很短的时间壮大了自己的资产,即使他再有钱,他的生活还是依然节俭,可是他在办学校搞教育上,花钱一点都不犹豫。先生一生献给文教事业的款项,价值人民币一亿五千万元,临终时还把300多万元献给国家。
嘉庚路145号为先生故居。“陈嘉庚故居”七字为廖承志手书。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陈嘉庚手植的龙眼树,枝叶茂密,生机勃勃,让人思念先生的奋发精神。故居为两层小楼,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走近一排陈列橱,看到他用过的一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还看到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
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节约美德不可丢,陈嘉庚先生的行为就告诉我们这一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早
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
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陈嘉庚先生的行为就诠释了节俭的美德,并且传承发扬,提示我们要节俭!所以在我了解了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之后,我发现自己要在陈嘉庚先生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单是节俭这个反面就已经需要努力做到了。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好多东西花钱都乱花,等到没钱了才发现自己之前的钱都是乱花的。所以要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计划来花自己的钱,做一个节俭的大学生。
作文十:《陈嘉庚事迹和故事20》600字
我心中的陈嘉庚
我出生在厦门同安,10岁时,我们全家就搬家到集美住了。每当我经过集美大学和敬贤公园时,就会想起著名的陈嘉庚??
陈嘉庚出生在集美。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少有大志,9岁就读于南轩私塾,15岁辞学赴新加坡在父亲开设的米店学习经商。之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上千万资产,成为南洋华侨中的首富。抗日战争爆发,陈嘉庚又捐资抗日。他深知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在于人才,就创办了许多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1961年在北京逝世。**主席还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令我难以忘怀。他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陈嘉庚卧室陈设十分简单。他卧室的蚊帐打了补丁也舍不得换,一只倒扣的破瓷碗也舍不得丢,无法翻新的沙发也不舍得买新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不是富翁吗?他买不起洋房吗?不是。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要把所有的钱存起来去兴办学校,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材生。现在,我不由得想到自己。我的家人都十分疼我,无论是什么东西都会给我最好的,爸爸妈妈还会给我很多的零花钱,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钱存起来,而是到处乱花,一会儿买最近大家都流行看的书《查理九世》,一会儿买同学们都玩的方卡,等等??不经意间,爸爸妈妈辛苦挣来的钱就这么被我用于买这些没用的东西了。回想起来,真的很惭愧。
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陈嘉庚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