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赖特思想与时代》3400字
他本人的风格也在这个漫长的期间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从自然主义、 有机主义、 中西部草原 风格、 现代主义, 到完全追求自己热爱的美国典范, 每一个时期都对世界建筑界造成新的影 响和冲击。他设计的内容从私人住宅到商业中心、从建筑到家具,从社区规划到都市设计, 可以说无所不包;他在自己的设计中心教育出很多的学生,对于促进美国建筑设计的水平, 把这个水平提高到具有美国特色, 同时又有世界级水平的事业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赖特 的客户总是思想自由、富裕的个人, 愿意让赖特自由发挥他的想法,因此, 他的设计具有相 当大的个人表现成份, 与当时领导世界设计主流的现代主义、 新建筑、 国际主义风格大相径 庭。
赖特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基本几何图形, 比如方形、 圆形、三角形等等, 在总体上采用 网格的方阵方式, 加上各种抽象的细部处理, 总是具有相当特殊的装饰效果。 他设计上的一 个很强烈的特点是努力在自己的设计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找寻一种和谐的因素, 设法使设计 达到与自然的融合关系, 取得和谐。 他的设计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点是 他的同代人中很少有人尝试过的, 正因为如此, 所以他总是强烈地否定自己是现代主义设计 家。他在谈到自己受到的影响时,提及他看日本浮世绘木刻版画时的感触, 他说:日本版画 对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他从日本版画中受到建筑风格的启发, 就好像法国画家受到绘画的 启发一样, 虽然法国人当时正在从事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的探索。 他认为所谓现代主义的基 础其实已经可以在日本设计和日本艺术中找到。 虽然赖特一直否认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但是, 他的生涯、 他的作品却依然渗透出现代的气息。 比如他的功能主义倾向, 他的风格中的抽象 细节, 都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语汇。 而特别能够说明他与现代主义关系的一点是他的强烈的社 会感, 这种社会意识是现代主义设计先驱的共同特色。 因此, 我们仍然可以把赖特当作一个 重要的、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追求的现代主义大师来看待。
沙里文曾经多次提到他对于功能与形式的看法, 他说:形式追随功能。 这句话对于跟随 他多年的赖特来说, 应该是会有很深的影响。 赖特后来以自己的说法发展了这句话:功能与 形式是一回事(roro and runction are one) 。表明了他的功能主义的立场:认为功能与形 式在设计中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分开。他认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 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 因此, 他反复强调的有机设计其实就是指的这个综合性、 功 能主义的含义。
赖特与现代主义的其它奠基人不同, 他一直处在潮流以外, 因此很多人把他看作一个典 型的美国英雄。美国作家汤姆 ·沃尔夫就在他的著作中把他看作一个美国的典范。
弗兰克 ·赖特 1867 年 6 月 8 日生于威斯康辛州的农村小镇里查兰中心 , 1959 年 4 月 9 日去世, 他是威尔士的移民后代, 家庭在美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他年青时去麦迪逊市 的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1887 年离开大学到芝加哥当建筑绘图员 (draughts man ) , 不久进人阿德勒与沙里文建筑设计事务所(nank , ar Adier & Lo 。 15 Sullivan )工作。 在这段时期内, 他受到沙里文的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思想的很大影响。 在工作中, 赖特开始 把他喜爱的日本建筑风格与沙里文的功能主义有机建筑揉和在一起,开始尝试自己的探索。 从这时起, 赖特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 他从来不从书本上找资料, 建筑设计一 向从里到外进行设计,并且努力把建筑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
赖特在沙里文事务所为顾客设计住宅, 这时设计的一批住宅被称作 “ 靴子腿 ” 屋子, 建筑 比较低矮,大平屋顶,称为 sweeping roof lines ,有连续一排的窗子,组成一道窗子系 列,称为 uniter rupted walls of windows 。他的平面计划是以壁炉为中心发展开来,壁 炉通常是用实心砖建造, 或者用石头建筑,房间之间互相流通,开放性强。 室内空间是从一
个到一个房间的连续串通的继续,摈弃他建筑的一向不对称(asy . etrical) ,与当地的 大草原(prairie horizon)有密切的视觉和谐关系,因此,被称为 “ 草原房屋 ” ( Prairie House ) 。这是赖特最早的个人风格。
1892 年, 赖特离开沙里文设计事务所, 自己开业, 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设计生涯。 1909 年, 他到欧洲旅行, 会晤了一些德国、 荷兰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 了解了当时正在欧洲形成的 设计现代主义运动。 而他的设计的照片与草图此时也在欧洲的杂志上发表, 引起很大的兴趣, 他的个人风格已经在世界上引起注意了。
赖特在都市中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反都市化倾向,大部分外部密封,向内部开放,称作 Walled-in , 因 此 , 与 市 区 的 形 象 往 往 格 格 不 入 , 被 人 们 称 为 是 “ 不 友 好 的 建 筑 ” ( inhospitable to the city) 。他的这类建筑很大的特点在于采用中央空调和大天窗采 光, 比较重要的有纽约州水牛城的拉金公司管理大楼 (the Lark in Compan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 Buffalo . N . Y . 1904 年, 1950 年被拆除) 、伊利诺斯州奥克帕克市的联合 教堂 ( the Unity Church in oak Park , 1906 年) ,以及 30 年代到 50 年代建造的约翰 ·瓦 克斯公司大厦(J 。 hnson wax Company) 。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新的建筑 不断涌现,特别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高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芝加哥在大火以后, 新的市区已经完全为新的高层建筑取代。 在这股热潮之中, 人们对于新的形式也开始有一个 从陌生到熟悉的转变过程,机械的形式, 现代的形式,开始被人们接受。赖特是在这个新建 筑的高潮之中到达芝加哥的, 他与世界当时最重要的高层建筑大师沙里文的工作关系, 不但 使他参与到这个热潮中来, 同时也成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先驱之一, 不同的是他从来不跟 随大流,我行我素,形成非常特殊的局面。
赖特的有机建筑观念大约是在 1880 年代形成的, 但是直到 1930 年代方才得到全面实现 的机会。最早提出这个看法的文字大约是他在 1894 年写的《在建筑事业中》一文,但是这 段文字一直到 1908 年才在《建筑记录》杂志上刊载出来。他在文章中对他称谓的有机建筑 提出六个原则,即:
l )简练应该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
2 )建筑设计应该风格多种多样,好像人类一样;
3 )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他说:“ 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出来的,并 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 ”
4 )建筑的色彩应该和它所在的环境一致,也就是说从环境中采取建筑色彩因素;
5 )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
6 )建筑中精神的统一和完整性。
这六条原则, 基本上可以从他一生的建筑实践中反映出来。 他的有机建筑的观点并不是 呆板的, 而是充满了灵活性的方法。 他曾经表示他喜好用钢筋混凝土仿照植物的结构来设计 建筑,结构中间是一个树干(trunk ) ,深埋在地下,每层楼好像是在树干上长出来一样, 层层加上, 阳光从上至下穿过天窗进入室内, 造成自然照明的感觉, 日光与月光都有类似的 效果。他称这是有机建筑。
他的建筑是充满浪漫主义的,而不像其他现代主义大师们那样中性、冷漠和理性主义。 他被称为 essentially idiosyn-cratic architecture 的代表人物。
赖特的探索基本可以说是个人的, 非社会化的, 艺术型的。 赖特的建筑基本没有造成任 何运动, 他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 他对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是对于传统的重新解释, 对于 环境因素的重视, 对于现代工业化材料的强调, 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采用, 和一系列新的技 术 (比如空调的采用) 。 他为以后的设计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的、 非学院派和非传统的典范,
他的设计方法也成为日后新探索的重要借鉴。
作文二:《新时代与新思想》5500字
新时代与新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党的十九 大报告中这一富含哲理的精彩名言, 不仅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本质, 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把宝贵的钥匙。
一、新时代催生新思想
经过长期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 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主要是解决站起来的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 新时期的前一阶段主要是解决富起来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则主要是在长期努力的基础上解决强起来的问题。 这一重大问题具体表 现在改革发展稳定、 治党治国治军、 内政外交国防的各个方面, 构成 “时 代之问”的问题群,集中体现为****所说的“新时代坚持和发 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 一重大时代课题。 而要系统回答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和诸多实际问题,就 需要从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历史使命来加以 分析,就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新时代呼唤和催生能引领中国强起来 的新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显放缓。 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但经济增速换挡、 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碰到的 问题。****深入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现状, 作出了我 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解决了经济发展 “怎么看” 的问题。 接着, ****又在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先后提出了 “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 念,作出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解决了“怎么 办”的问题。****正是从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入手,开拓了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就政治领域而言,****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 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但“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 仗, 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 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 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 围绕这些问题,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 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新 篇章。
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如在文化领域,提出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和话语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社会领域,提出增 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证全 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在生态文明领域, 提出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 美丽中国,等等,为推进这些方面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就党的建设领域而言,新形势下,“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 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 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是党巩固执政地位、 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 大课题。****提出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指导方针, 并围绕落实这项方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包括把政治建设摆在首 位,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要管党 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 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坚 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打铁必须自身硬,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等,实 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
****还围绕解决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港澳台工作、外 交等许多领域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围绕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总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 势、 强大生命力等多方面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 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 点,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 总任务、 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 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重大创新、重大发展,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 8个明确” 和“ 14个坚持”之中。这些内容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构成了系统完 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新思想在新时代的热切期盼中诞生了,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 然结果, “但它不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更是一个自觉的社会 历史过程,是历史必然性同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有一个主体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就是 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 中国文化传 统和中国社会大众需求、 并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中国马
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 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以有的放矢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具 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成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 立者,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 核心、全党的核心。
二、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任何伟大的时代,都需要伟大的思想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 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 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根本原因,就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在这一思想的有力指 引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面貌的巨大变化集中体现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焕发 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 推动 全党尊崇党章,增强“四个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 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自觉性、 坚定性大大增强。深入开 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
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 时期好干部标准, 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 出台中央 “八项规定” , 严厉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以零 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一起抓,反腐败压 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国家面貌的巨大变化集中体现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 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 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去产能进展顺利;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2%, 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现。科技 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首次荣获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国际权威奖项; 战略高技术捷报频传, 载人航天 和探月工程、超算系统、国产首架大飞机 C919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新一代高铁和云计算等成就举世瞩目。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 破,打破了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和大陆军体制,形成“军委管总、战 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树立了新的“四梁八柱”,使人民军队 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0万 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 30%;高速 铁路里程突破 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国家外汇储备超过 3万亿美 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
人民面貌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全面提升。 2016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821元, 比 2012年增加了 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 7.4%。农村贫困人口 4335万人,比 2012年减少 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4.5%,比 2012年下降 5.7%。参加基 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 2012年末 增加 9980万、 20750万、 2864万、 2879万和 3022万人,居民平均 预期寿命由 2010年的 74.83岁提高到了 2015年的 76.34岁。 5年来 的变革,不仅带来了人民生活方面的有形变化,而且带来了文明风尚、 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无形变化,爱国爱党、团结奋进、向上向善已经成为 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主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实践, 有力证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无比正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 的真理力量,无愧为新时代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和重大意义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说明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 格、 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 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 自信”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具有鲜 明的特点。
一是一脉相承。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 理论创新,始终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引领下的创新,这一思想与马 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与时俱进。 这一思想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 解读 时代、引领时代,郑重作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 新时代” 的重大判断,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转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科学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三是立足中国。 这一思想立足我国实际,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 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有力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是放眼世界。 这一思想从世界社会主义 500年的大视野, 从当今 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来把握中国发展,既深刻 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又注意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具有宏阔的世 界眼光。
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 情怀。
六是民族风格。 这一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准确把握中 国实际的同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民族特点有深刻的把握 和独到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再一次获得了新鲜活泼的、为 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 格,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 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这一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为发展 21世纪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开辟了马克思主 义新境界,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其次,这一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 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规划了宏伟蓝图,指 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因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再次,这 一思想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拓展了发展中国 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 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 中国方案,因而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新思想指引新实践。 “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 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总书 记对全党的殷殷嘱托,让我们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文三:《2016年党员转正思想小结:让青春与党、人民和时代同行,作文网》1300字
2016年党员转正思想小结:让青春与党、人民和时代同行,作文网 2016年党员转正思想小结:让青春与党、人民和时代同行,作文网
首页 > 作文 > 思想汇报 > 正文
2016年党员转正思想小结:让青春与党、人民和时代同行 2016-04-21 11:54:44来源:评论:0 点击:
在这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我参加了我校预备党员的培训。在党课课堂上,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对党的知识的的精辟解析,尤其是向老师那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使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我参加了我校预备党员的培训。在党课课堂上,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对党的知识的的精辟解析,尤其是向老师那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使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更加坚定了我为***奋斗终生的信念,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学习,增强自己党性修养的决心。通过这几次党课的学习,我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的先进性。同时也让我对党的理解有了一个崭新和全面的体会。
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身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为周围同学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从我正式开始接受党课再次熏陶和教育的那天起,就决心按党章的规定严苛要求自己,努力在党课的学习过程中,做到 三个转变 :
一是角色的转变。从入党积极分子身份向预备党员的转变,高标准,严要求自己,高度重视党课的培训学习,每一次的培训我都积极准时地参加,从未迟到或者早退过,并且都作了详细而认真的听课笔录,并在课余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自己对于党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是学习内容的转变。这次党课,由于授课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且
富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课堂上我都很认真地听讲并积极思考,消化吸收。在讨论中我都拟好发言提纲,积极发言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心得。
三是思想的转变。大部分同学包括自己,对党的认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的感性认识上,我想通过这次党课的培训与学习,我们能够对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上来,从而对于党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和生动。
总之,通过我校预备党员的培训与学习,我受益匪浅。因为我学到的不仅是关于党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还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教育、幸福教育、人生教育等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知识。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时代,一个开拓未来、创造历史的时代。目睹我们国家沧海桑田的巨变,亲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航程,时代给予我们光荣与梦想,更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接下来我会努力实践,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以及在各方面的能力,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认真学习党章:党的思想,党的纲领,党的原则以及党的法律法规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青春在不懈的奋斗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汇报人:
2016年4月20日
作文四:《函数与方程思想(时代学习报)》1500字
Email: Kxw1982@126. 联系方式:13915890130
通讯地址:
函数与方程思想
常州市第一中学 孔祥武
函数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很多方程的问题需要借助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解决,很多函数的问题也需要方程的知识和方法去支援.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高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构造函数解题
思维提示 关键是构造什么样的函数,把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函数图象的交点等问题.
例1 对于满足0?p?4的一切实数,不等式x2?px?4x?p?3恒成立,试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 我们习惯上把x当作自变量,构造函数y?x2?(p?4)x?3?p,当p?[0,4]时,y?0恒成立,求x的范围,这样问题相当复杂.不妨反客为主,转换思维,把p看成自变量,x看作参数,构造p的函数. 解:令f(p)?(x?1)p?x2?4x?3,y是关于p的一次函数,
f(p)?(x?1)p?x2?4x?3?0恒成立,
2??f(0)?0?x?4x?3?0?p?[0,4],?? 即?2 f(4)?0???x?1?0
解得??x?1或x?3, ?x??1或x?3
?x??1或x?1
2评注:本题的关键是把代数式x?px?4x?p?3 (*)看作关于x的函数还是p的函数,因为(*)式是对
p?[0,4]恒成立,故看成p的函数对解题有利;若(*)式是对任意x?[0,4]恒成立,则看成x的函数对解题有利.
二、 构造方程解题
思维提示 二次函数y?ax?bx?(ca,二次方程?0)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或最值问题)2
ax2?bx?c?0(a?0)的根的问题,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问题之间相互转化.
例2 定义在集合D上的函数y?f(x),如果它同时满足条件:①f(x)在D上是单调函数;②存在区间?a,b??D,使f(x)在[a,b]上的值域是[a,b].则称y?f(x)(x?D)叫做闭函数.
若y?k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
?f(a)?a分析
紧扣闭函数的定义,由y?k?,从构造方程入手. f(b)?b?
解
设y?k[a,b],因为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
所以a?k?
b?k即a,b
是方程x?k下面的步骤我们考虑用三种方法解答.
法1 根号问题想到平方处理
.
x?k?两边平方得(x?k)2?x?2,且x?k(注意限制条件x?2?0隐含于其中,可以省略) 问题转化为方程x2?(2k?1)x?k2?2?0在条件x?k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构造函数g(x)?x2?(2k?1)x?k2?2?0
22?2k?1???(2k?1)?4(k?2)?0?对称轴?k,只要满足? 222??g(k)?k?(2k?1)k?k?2?0
解得 ?9?k??2. 4
评注 体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转化,借助图像解题,注意变形的等价性.
法2 根号问题想到换元处理.
设t?t?0,则x?t2?2.
2问题转化为t?t?k?2?0,关于t的二次方程有两个相异的非负根.
???1?4(k?2)?09, 解得??k??2 ??4??k?2?0
评注 通过换元法实施转化,转化为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问题.
法3 欲求参数k,想到先分离参数
依题意有
k?x
h(x)?x问题转化为直线y?k与函数h(x)在区间??2,???上有两个交点的问题
令h'(x)?7?0,得到x?? 4当x?[?2,)时,h(x)?0,h(x)递减, 当x?(,??)时,h(x)?0,h(x)递增,
又h(?2)??2,h()??
数形结合可得?74'74'749, 49?k??2. 4
评注 通过参数分离,把方程根的问题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
2
作文五:《轴心时代的数学思想与文化》3400字
轴心时代的数学思想与文化
轴心时代是中国古代数学重要的发展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成果。这一时期的数学思想与文化不仅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轴心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及成果
轴心时代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数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为后世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甚至决定了整个中国数学发展的走向。 这一时期的数学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很多学者专家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来探索这一时期的数学发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探索轴心时代的数学文化。
(一) 轴心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
先秦时轴心时代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数学亦然。
“先秦数学史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由于存在作者(邹大海)所说的‘两难’:时间跨度大,中国的社会形态迭经变更;专门的数学史料非常匮乏,非专门的史料又极其庞杂,所以虽有李俨、钱宝琮等大师的辛勤钻研,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先秦数学的发展还只有一些粗略的认识。20世纪70 年代以后,大量的考古发现使中国早期历史研究有很多新的突破,但直到90年代,才出现较多利用考古材料对早期数学进行的研究。”
先秦数学史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轴心时代数学发展的大致情形,因为年代的问题,以及史料的缺乏,人们对这一时期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轴心时代的数学作为中国数学的重要发展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需要更多的投入。
(二) 轴心时代数学的研究成果
邹大海的《中国数学的兴起与先秦数学》表明,中国数学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已经生根,形成了对数和形的较为本质的认识;商周时期形成了十进制和以算筹为主要工具的整数四则运算;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数学达到一个高潮,出现了算法式数学与理论化数学并存的局面。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轴心时代的中国数学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算法数学与理论数学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
(1) 算筹与基于算筹的整数四则运算
算筹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种重要计算工具。它按一定的摆放方式代表任意的自然数,并用以进行四则运算。算筹记数,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即“满十进一”。这种记数方法,来源于原始社会用竹、木棍或菁草的记数,至后世已有固定的算筹。
“九九”乘法表和整数四则运算在这一时期也普及开来。由于用算筹做加减运算比较方便,而乘除法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这就促进了“九九”乘法表的兴起。这一时期有伏羲作“九九”的传说,是一些学者对远古时期所取得成就的敬仰与怀念。
这一时期,“数”作为六艺之一,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而算筹运算与“九九”乘法表也成为了古代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
(2) 分数、比和比例
分数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考证。从刘徽注《九章算术》约分术时说的“物之数量,不可悉全,必以分言之”可以看出,分数的产生有社会实际的基础。而经济生活中的分配、划分等方法,也促进了分数的产生。
比和比例的观念和分数观念是相通的,这在大量文献中都有反应。当从一个量的变化看另一个量的变化时,这就表示的是比的关系。而“率”也蕴含着比例的关系。
(3) “九数”
“九数”,郑终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九数指的就是当时的数学科目。而这个时期,政府的统计、会计工作也需要统计计算,这些工作或担任这些工作的人一般称为计、会、计数、会计、职计、法算等。春秋战国时期,记载相关情形的文献已经比较多了。而这也是,数学用于社会工作的直接体现。
“九数”在各种材料中均有体现,这表明先秦时期已经用到“九数”了,这主要见于一些记载社会生活和社会工程的文献。像齐国的管仲、鲁国的孔子,都做过类似的统计会计工作。
(4) 组合数学的思想
组合数学是研究如何按一定的要求安排离散型对象的学科。它到20世纪才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和计算机的发展而受到重视。但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组合数学的思想。这个时期关于组合论的思想有几项值得关注:易卦、三阶纵横图(九宫图)、田忌赛马。
易卦中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组合就体现组合数学的思想。而九宫图中三阶纵横的模式也体现出了组合数学的思想原理。田忌赛马中的组合数学思想体现为对策论思想,即考虑如何在对策行为中寻找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
(5) 无限思想
无限既是数学概念,也是哲学概念。到今天,无限概念已经广泛用于数学的众多领域,依然是数学哲学和数学基础的重要主题。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无限思想,在诸子各家中都有反应,以墨家和名家为最。
无限就是指没有限制,没有具体的范围,尽管我们对无限的认识不断深化,却仍然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无限分为无限大与无限小,对应着“积累”和“细分”的过程。积微成著体现的便是无限的思想,而无数也是指的无限。这个时期认为宇宙是有限的,即“天地之外无物”。而后世又出现了宇宙无限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无限是空的观念,《墨经》便对时间的无限性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认识到了空间的无限性。墨家除了整个时间和空间大到无限的思想外,还有“端”、“始”的无限小的观念。
道论也体现了无限的思想,道家认为“道”是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它把无限量进行比较,有成功沟通了无限大与无限小。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思辨倾向与数学
在这一方面,墨家和名家有着杰出的成就,他们的数学思想极为重要。
《墨经》中包含很多与数学相关的概念与观点:倍的概念,对位的强调,平的概念,同长的概念,中的概念,厚的概念,直的概念,圆、方的概念,始和端的概念,作为分割结果的端,瞬时运动中的矛盾,区直之间,有限和无限的界定,间和有间的意义,盈的意义,樱、仳、次的概念,关于允分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对同一性的认识,数量比较的同类性,对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对归纳和演绎的认识,集合论思想。
名家的数学思想主要是从逻辑推理上着眼的。春秋末年的邓析,已经善于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这种“求同辨异”正是科学思维需要的。
墨家和名家的数学思想对数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算法上,而是对一些数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轴心时代数学的个人观点
(一) 重要的历史地位
轴心时代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数学经过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萌芽和奴隶社会(铜器时代)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日臻成熟。算筹算法和十进制四则运算逐渐普及,分数、比和比例等一些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先秦数学集大成的阶段。另一方面,算法数学与理论数学均获得较大发展,极限思想、组合数学思想以及集合论思想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萌芽,为后世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地,代表这一时期数学成果的著作《九章算术》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体系,并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杰出的成果
轴心时代数学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例如,勾股定理,方程的思想,工程数学中的体积问题等等,都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一系列思想成果具有长远的学术价值。方程的思想作为世界上首次提出的方程理论,对世界数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九章算术》中记录的“更相减损术”作为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独特方法,具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而“中国剩余定理”作为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杰出成果,包含了现代代数中的环论思想,在当代环论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轴心时代的数学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代数学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 特点以及与西方的差异
轴心时代的数学以算法数学为主,理论数学的地位不如算法数学高,这与当时社会实际
的发展有关。
轴心时代数学的发展是全面先进的,数与形都有先进的研究成果。而方程的思想、负数的提出等是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以算法为主的数学结构,更注重实用,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与西方数学有所差异。
轴心时代的数学是全面发展的,在各个领域都有先进的思想,在各个领域都不落后于其他国家。但在后世确立的正统思想——儒学思想中,数学渐渐失去了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发展到明清时期,数学没落,这也是现代数学发展过程中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中国数学的兴起与先秦数学》 邹大海著
《先秦数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段耀勇 海红著
《先秦儒墨哲学中数的思想及其影响》 王金苗著
作文六:《学术、思想与时代的有机契合》10800字
——兼评段忠桥的《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张立波??????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网络编辑:胡毅 发布时间:2010-08-18 点击数: 355 打印本页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 基于近3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程的梳理,本文分析了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价值,并在更为一般的人文社科背景上探讨了浪漫派和分析派的各自取向与意义。德法思想的精髓固然有待汲取,英美分析哲学的精神更为亟需,我们倡导思想、学术和时代有机契合的研究进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重新主体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思想与时代向来是题中应有之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时代精神的梳理、提炼和彰显,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思想品格;思想是时代的思想,时代是思想的时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基本的信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以及对思想的时代性把握,却似乎疑窦丛生,一方面是形形色色的思潮风云激荡,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有的概念和命题受到质疑,面对时代情势的变幻莫衷一是。于是,一些业界人士采取退守的姿态,埋首于马克思的文本之中,为其文稿的本来面目孜孜以求,努力成为治学严谨的学者;一些弄潮儿则依然故我,大而无当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在悬浮的应景话语上将时代排除,所谓的思想也就是成为空中的浮尘。没有学术的思想是无根之木,脱离时代的学术是无源之水,把学术、思想与时代切实凝聚起来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背景与体认,我们希望对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做出恰当的定位,并对国内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两种取向做出一般性的理解。
一、对过去三十年的简要梳理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过去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历程。首先是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唯物主义的人本关怀受到普遍关注;然后是主体性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潮,在这一思潮中,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再后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部门哲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世纪之交,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流行,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当代现实的积极面对成为主要思路。
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境中,学界在传统和现代的二元框架中思考问题,主体性和实践被视作现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或者说,学者们依据现代哲学的基本界定来理解它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系列范畴、概念和命题的重新勾画,都为了使得自己“现代”起来,“主体”起来,“实践”起来。现代以其时间的后置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意识略过了物质基础,实践意志压倒了客观力量。[1]这是一个思想先行的年代,重要的是思想,如何思想,如何现代地思想。既有的被决定的、被规律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重新思想,重新主体化,重新“实践”,才能再度成为“现代”,成为时代和思想中的“现代”。当然也有文本依据,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乃至于马克思早期的《巴黎手稿》中,都可以找到言简意赅的文本依据,诸如:“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等等。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怀疑这些依据的合法性,白纸黑字印得清清楚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于是“现代”起来。和辩证唯物主义相比,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2]、实践唯物主义[3]成为时尚的名称。
经由这样的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强有力的时代话语,参与并引导了时代的拓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4]《巴黎手稿》中的类似表述,积极参与并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被置换为历史主义。如果说历史性是指一切文本都具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氛围,历史主义则迥然不同,它与其说注重历史,不如说注重当下,在对当下的无限膨胀中消灭历史,很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种种阐释中,马克思的文本释放出巨大的思想能量,这无疑值得肯定和赞赏,同时却不能不遗憾地看到,诸多的能量常常难以聚集,反倒相互对抗,个中缘由固然在于凝固文本内涵的老生常谈,更大的问题还是缘于各取所需、随意阐发。在这种时候,文本依据固然必要,但只是在观点先行之后,文本的作用仅仅在于充实观点,因而片言只句常常被无限制地引用和发挥。从《巴黎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共产党宣言》,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到《资本论》,论者随意择取,相互拼凑,无视马克思写作的具体情境和不同文本的独特结构,整合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不同构架,眼花缭乱,云腾雾绕。
马克思就这样被融入80年代的社会境况中。在这个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挥了足够的作用。当时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性”现代化、“被移植”的现代化,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引进、借鉴、吸收西方“先发”的现代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现代进程中的重要思潮,自然获得适时的引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现代化的现代化思想,而在80年代的中国语境中,对其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认知,事实上当时也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反倒顺应了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趋势。[5]马克思是现代思想家,甚至是现代哲学奠基者。[6]在诸如此类的阐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革开放的主流意识形态,再度熠熠生辉。
90年代后,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消费时代一类的命名广为流行,后现代思潮长驱直入。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成为新的议题。一条线索是从马克思经由阿多诺抵达后现代,一条线索是马克思经由阿尔都塞抵达后现代,马克思思想中的后现代因素得以挖掘,尽管不无启发,但难以抵挡德里达、福柯的思想光辉,甚至马克思的幽灵有待德里达的召唤。问题还在于,这是一个思想逃遁、学术彰显的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势头让位于西方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开始从思想转向学术,学术、思想与时代的关系获得新的规划。
思想的文本依据切实获得重视。所谓文本依据,不是先有思想而后翻检马克思的文本,寻找片言只语,而是抛开思想先见,把目光转向马克思的文稿,从字词句入手,把握马克思文本的主导思路和整体结构。这是一个文献学的过程,也是现象学的过程,回到文本本身也就是回到事实本身,由此,马克思的研究有望成为一门科学。[7]对中国学者来说,由于各种具体条件的限制,很难接触马克思的原始文稿,这是一个极大的缺憾,幸而身处信息时代,可以及时追踪国外MEAG2版的出版和研究动态,多少能够有所弥补。问题的诡秘性在于,纯粹的马克思学何以可能?即使可能,也是把马克思置于哲学的博物馆中,被当作古董予以保存和研究。马克思学说的思想生命力行将丧失殆尽。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名和性质,80年代分化出辩证唯物主义[8]和实践唯物主义,90年代后历史唯物主义异军突起[9],直到最近几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依然引人瞩目[10],可谓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化与纠偏,被泛化的实践得以具体化、历史化、辩证化,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历史”依然是大写的历史,宏大叙事的历史,思想过度乃至虚化的症候依旧明显。另一方面,或者对现实政策亦步亦趋,徒劳地予以解释,或者大而无当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这样的研究层出不穷。
在上述简要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术思潮和时代情势之间一直保持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时代引导学术,学术又反过来影响时代。直到目前,学术议题依然是明显地受制于时代情势特别是时代的政治情势,随着政治乃至政策的变化,学术界亦步亦趋改变自己的研究主题和主旨。马克思学尽管一再标榜自己的独立性和不偏不倚,事实上也是特定时代情势的产物。学术完全沉溺于政治固然荒唐,纯粹的学术逻辑也是子虚乌有。一种可能的策略在于,始终保持敏感和警惕,无论是政策主导学术,还是学术脱离思想,所造成的结果都是学术、思想和时代的关系支离破碎。
二、《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表征
段忠桥2009年出版的《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由33篇论文整编而成,最早的发表于1981年,最晚的发表于2009年,根据论文发表的先后顺序和与主题的关系,划分为五章。通览全书,我们不无惊喜地意识到,从写作时间的跨度、涉及的主题和达到的高度来看,该书可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程的参与和见证,从中可以窥探到过去30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踪迹,具有历史表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是生产实践,从这个概念出发,引导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等一系列概念构架,以及阶级、剥削、社会公平等一系列概念构架,围绕这两个概念构架,段忠桥展开了独特的研究。针对学术界长期以来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问题仅仅归结为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忽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即实际支配的问题,他于1981年撰写《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问题初探》重新阐述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进而阐明这些论述对我国当时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由此涉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并从一开始就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进程紧密联系。《商品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传统社会形态理论的突破》等文章,都表现出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和哲学思考。1993年到1996年间,段忠桥撰文质疑历史发展“五形态论”,重新考察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澄清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等概念,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生产力前提,论述经济基础的构成。如果说这一阶段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还局限在唯物史观的范围,那么10年后,段忠桥由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入手,明确马克思从未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进而对某些“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理路表示质疑,对所谓“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表示质疑,进入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阶段。我们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所读到的大体就是这些内容。
阶级和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范畴,蹊跷而无奈的是,在过去30年间却成为敏感的话题,论者不是避而不谈,就是轻描淡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段忠桥一般性考察过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进入新世纪后,又围绕“公平、剥削、人的全面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剥削的“历史正当性”,表现出学者努力介入现实、毫不回避的理论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和中国当前的公平问题联系起来予以考察,是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有望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议题。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除了基本的概念构架,理论来源也引发了国内学术界的热烈探讨。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开始,段忠桥对唯物史观的来源孜孜以求。除了第一章的两篇文章外,第五章专门从事“对历史唯物主义起源问题的再考察”,提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初表述,《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物质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所有这些推论,都是依据大刀阔斧的文本解读。段忠桥1980年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时,参加了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组织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编辑工作,大量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依据他本人的自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当时流行的哲学教科书的许多内容来自斯大林而非马克思,并注意到斯大林与马克思有很大差异。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不断强调思想的基本逻辑,它的魅力正在于此。逻辑在日常交往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即使付之阙如,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漏洞和缺憾,真实的生活往往是非逻辑和超逻辑的。而在学术研究和思想阐述中,逻辑不可或缺,不遵循基本的逻辑,任何讨论都难以深入,且容易沦为乱弹。段忠桥在书中一再重申普通逻辑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在学术争鸣中,“偷换概念”和“答非所问”无助于问题的深化。[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所以充斥大量似是而非之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就是忽视乃至无视逻辑。不讲逻辑,就是不讲道理,纵然抱着讲道理的良好愿望也很难落到实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名和实质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本人提出来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尽管对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大都承认这样两点。就此而言,可以把过去20年间的流行看法,视作实践唯物主义。段忠桥所针对的,恰恰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因此,他不是和哪一位学者叫板,而是和一个时期的流行看法对阵。这自然使得自己处于边缘的位置,往往易招致“僵化保守”和“背道而驰”的反驳。事实上,段忠桥的特点在于他所使用的分析哲学的方法。譬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一句话:“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实践唯物主义的倡导者经常援引,耳熟能详,段忠桥通过语义和语境的分析,提出在德文和英文中,“实践的”都是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唯物主义者”,而非修饰“唯物主义”;“实践的”只不过是意味投身于推翻现存事物的革命,所以,由马克思使用“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一词无法推断出他认可“实践唯物主义”,更不能推断出他自许为“实践唯物主义者”。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和分析哲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被介绍到中国,但其时的思想氛围不适合它的传播和接受。殊为难得的是,段忠桥1991年在英国留学期间,选题“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针对西方学界流行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原理的理解,以马克思本人成熟时期的相关论述为依据,力图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新阐释。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分析哲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借鉴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逻辑分析方法,也就是使得概念更为清晰、逻辑更为严谨的语义分析法、语境分析法、逻辑排除法。正是由于对这些方法的采用,段忠桥的研究具有了开阔的国际视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第二章所收录的九篇论文均出自段忠桥的英文专著《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1995年由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麦克莱伦作序,由英国埃夫伯里出版社出版。美国《科学与社会》杂志1997年秋季号上登载加拿大社会学家史密斯的书评,称赞段忠桥的著作“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组成部分作了简要的、具有挑战性的重新建构”。
段忠桥非常清楚,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虽然很多,但它们之中有些只是粗线条的勾画,缺少细节的说明;有些只涉及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有些一带而过,没有展开;有些只是对具体问题的说明,而没有展现其普遍的意义;有些对概念的使用过于灵活,缺少对其含义的严格界定。简言之,马克思的论述未能直接呈现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完整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者必须通过自己的理论工作,把它构造出来。由于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的不同,具体的构造肯定各不相同,乃至相去甚远。就此而言,需要把素材、方法和结果区别开来。面对同样的素材,梳理的方法有所区别,结果自然也就各不相同。段忠桥对某些方法的非科学性的批评不无道理,但非科学性的方法也是方法,简单地斥之为“非科学”是不够的,需要分析这些方法得以流行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再向前推进一步,而不是停留于“是与非”的简单判定。一种视角下的“是”,在别一种视角下可能成为“非”;一种语境下的“是”,在另一种语境下可能是最大的“非”。方法固然重要,视角和语境也不可忽略。
在对于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批评中,一些人认为它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缺乏正确、全面的把握,另一些人认为原因在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错误阐释。段忠桥坚持前一种看法,并做了详细的文本考证,但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致性可能是过于信任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亲密的思想合作和理论分工,我们不必质疑,但二人的知识背景、思想旨趣方面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过分地批评恩格斯误解了马克思是不足取的,但无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差异也失之于简单,我们应当采取一种更为复杂的学术态度,特别是在比较研究的方法上有所突破。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联的真相作为难解的历史之谜,也许不会有最终的谜底,解谜方法上的翻新和推进却足以使这个谜题的空间更为开阔,内涵更为丰富。
国内学术界的学术争鸣相当稀缺,有限的争鸣又往往南辕北辙,双方谈论的不是同一个概念,或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或者陷于意气之争。以学术的态度积极地从事学术争鸣,敞开冲突的场域,是《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重要贡献。学术需要争鸣,争鸣推动学术,《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学术争鸣的产物。段忠桥始终富于认真而热烈的争鸣激情,一些学者对此不太理解,揣测他“撰写商榷文章的真正兴趣似乎并不在学术方面”,并告诫学术界的同行,“历史和实践一再启示我们,引入非学术的、甚至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动机来开展学术讨论”,“很难获得学术上的实质性的推进”。[12]诉诸心理揣测和背景暗示无助于学术争鸣的正常展开,对待学术争鸣应当抱持耐心冷静的态度。英国分析哲学家科恩有一段话值得借鉴:“哲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步,在于容纳新的问题以供讨论;在于更为广泛地比较对立的理论;在于说明和批判新的论据或更严格地讨论老的论据;在于更为连贯地或更为概括地发展学术观点;在于决定不留下不经推敲的假定的能力。”[13]
概言之,国际视野、分析哲学或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争鸣中推进学术思考,是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和高度所在。作为读者,我们与其指责其观点的保守性,不如关注其方法的科学性;与其推究其动机的可疑性,不如关注其结构的严谨性;与其批评其个别枝节的薄弱,不如关注其总体的冲击力,由此,它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将积极而生动。
三、进一步的思考
基于过去30年来国内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背景,段忠桥的《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如果希望对该书做出进一步的评论,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做出更加丰富的估量,就需要在更为一般的背景和语境中展开思考。
从20世纪中国的哲学思想构成及其变迁来看,德法的思想影响历来甚于英美。这和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及其理论资源德国古典哲学,极大地塑造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面貌。改革开放后,先是德国的尼采、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长驱直入,而后,法国的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人频频在期刊和书籍上露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料。相对而言,德法思想的特点是浪漫,英美思想的特点是分析,德法哲学更多诗人的性情,英美哲学更多科学家的气质。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从圣西门到到德里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整体上而言,一直浸染德法思想的浓墨重彩。[14]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之所以显得另类,正是由于它追求英美的分析风范,它的批评对象汲取的则是德法的理论资源。就此而言,这本书所遭遇的辩驳,反映了浪漫派和分析派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思想气质。
两种气质孰轻孰重,不能简单定夺。从中国知识语境的总体来看,德法思想的分量远远大于英美的分量。人文领域和社科领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在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界中,注重实证研究,英美思想的影响甚于德法。[15]这一方面和学科的宗旨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从业人员的学术经历包括海外求学经历有关。人文领域不可能完全排除英美的影响,但不难看到,我们所接受的英美思想几乎都受到德法思想的洗礼。以美国的罗蒂为例,他的成名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87年就推出了中译本,但他在中国大陆产生较大影响则是在1992年他的《后哲学文化》出版中译本之后。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广泛流行,和罗蒂息息相关,以至于普遍把他视作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思想追求而言,《哲学和自然之镜》业已摆脱纯正的分析哲学传统,力图在分析哲学和非分析哲学,尤其是和尼采、后期的海德格尔等人进行融通,但是该书的大部分内容是重述和发展由一些分析哲学家提出的论点,如塞拉斯、蒯因、戴维森、普特南、赖尔和维特根斯坦,所以给人的印象还是更多地处于分析哲学的论域中。而罗蒂和艾柯等人关于诠释的讨论,使得他的影响扩展到文学和艺术批评领域。在中国的人文思想界,新批评派、形式主义、符号学等纯正的分析方法始终未能盖过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具有浪漫风格的理论话语。
德法思想的精髓固然有待进一步汲取,但英美分析哲学的精神更亟需我们掌握。加拿大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韦尔认为:“如果说分析哲学还剩下什么的话,那就不是方法,更不是工具,而是一种强调细节、阐释的明晰性以及论证严密性的风格。”[16]韦尔强调分析哲学的风格,但要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还是需要从方法着手。对我们从事哲学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分析哲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概念的澄清。
泛泛而谈,分析哲学的方法是科学哲学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而我们即使是把马克思视作哲学家,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应当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分析哲学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面对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述,条分缕析。马克思的表述可能是跳跃式的,对马克思的研究却必须采取踏实稳健的文风。况且,分析的风格和路数可以习得,只要缜密踏实,在细节上予以努力,就能够逐步推进。相对而言,成为真正的思想家非常困难,可欲而不可求,成为科学家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有恰当的方法和步骤,至少可以成为有模有样的技术专家。对学术界来说,需要大量的专家,就像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17]当然,更为全面地说,我们既需要技术员,也需要思想家。只是要培养一个思想家出来非常困难,培养一个技术员相对要容易,而且,应当从技术员起步,努力成为专家,然后才有望成为科学家和思想家。
作为技术性的考量,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上还原是可能的?《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强调还原马克思的原初意图,并试图从文本的结构和语义的澄清入手,实现这个任务。我们并不一般地否认作者原初意图的存在,以及尝试性地予以把握的可能性。20世纪中后期的新批评派、形式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致力于文本的意义和结构挖掘,都意识到还原的难度乃至不可能性,后结构主义则把这种不可能性推向极致。作为读者的我们都受益并受制于自己特定的时代境遇、知识构成与思想旨趣,由此读出的马克思或多或少难免有自我的镜像。困难还在于马克思文本的复杂性。同样的一个术语,在马克思的不同文本中常常具有不同的内涵,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是否系统自洽也是疑问,如果承认马克思文本的不完整性和非系统性,那么就必须正视任何解读都需要创造性的阐释、发挥和拼贴。遇到马克思不同文本中对同一问题的表述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文本中的表述也有纠结之处时,尤其需要选择、协调和重组。选择不同,协调不同,重组的结果自然不同。如果说浪漫派往往诠释过度,肆意发挥,那么,分析派常常是诠释不足,留下巨大的意义空洞。[18]
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一种高屋建瓴的概念构架,既适用于梳理马克思的文本,也适用于分析中国今天的进程,还可以适用于判断马克思学说在今天的适用性。[19]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概念构架,学术、思想和时代之间的有机契合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注释: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需要对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沉思。其时这一方面的著述很多,例如,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关于这一问题的新研究,参见赵剑英、庞元正主编:《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 代表性著作如陈晏清等:《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代表性著述如肖前等:《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5] 参见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 直到世纪之交,类似的观点依然在强化,当然,论证更为丰富了。参见梁蓬:《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访杨耕教授》,载《光明日报》1998年4月10日。李文阁:《马克思:一位现代哲学家》,载《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 鲁克俭:《中国马克思学:哲学抑或科学》,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8] 譬如,黄楠森先生就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黄楠森:《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9] 杨耕较早提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俞吾金提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参见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俞吾金:《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0] 代表性著述如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1] 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305、312 页。
[12] 同上书,第297页。
[13] [英]科恩:《理性的对话:分析哲学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4]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现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现代思想家也是如此,进而言之,当代作家和思想家也大抵如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风貌在总体上也是浪漫的。
[15] 经济学家拒绝浪漫。如果说道德不失为一种浪漫,那么不道德就是不浪漫。参见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载《读书》1998年第6期。
[16] [加]韦尔等:《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17] 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技工的缺乏,这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参见《年薪十万难聘指甲钳高级技工》,《南方日报》2004年7月8日。
[18] 关于诠释过度和诠释不足的讨论,参见[意]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
[19] 吴晓明的一本书名体现了这种追求。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作文七:《宋鱼水:品牌与时代?传统与思想》1900字
宋鱼水:品牌与时代?传统与思想
——在人民日报社“追寻·知党爱党”主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鱼水
2011年06月15日16:5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宋鱼水:品牌与时代?传统与思想--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鱼水发言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枪林弹雨中诞生,前不久,当我与交警小孟在工人体育馆带领北京市上万名政法干警重温入党誓词,正如同学们“一路传承,一路追寻”所经历的“一路采撷,一路感慨”,因为誓词中写着:我志愿…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回忆那个时代,党领导人民用28年的时间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一个伟大的民族重新找回了尊严,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重新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想到这些,不禁要问:革命年代给予我们什么?眼前浮现的是那个时代的伟人和英雄,**、**、李大钊、十大元帅、智勇双全的将军们;还有小兵张嘎、刘胡兰、江姐;一曲《十送红军》,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部《小二黑结婚》,等等,那个时代的《黄河颂>,那个时代的《娄山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个时代不仅给了我们和平,更告诉我们,无论是伟人还是群众,它是可记忆的,鲜活的,他们中的每个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名垂史册的精神宝库。
我们没有从那个时代中来,但我们要记住那个时代。记住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最近,我听过金一南将军的讲座,后又读其《苦难辉煌》,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文明建立答客问》,当然,还有中宣部推荐的书籍和各种讨论。建党90周年,让我们重新寻找思想,寻找对党的归属,一部现代史是各种政治思想的舞台,遗憾的是,立宪派和共和派都未经受住中国政治的考验,我们不得不接受枪杆子出政权的现实。**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选择。在当时思想极不统一的情况下,共产党能够重新将中国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我们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伟大思想的内含和形成过程。顺应时势,指向光明,在党的历史上,群众工作尤其是群众的思想工作均离不开党的先进思想。
我们这个时代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追寻”,这个由人民日报、人民网主办,18所高校协作组织的大型活动在大学生心中能够燃烧什么?拜读同学们的感想,同学们让我们对我们的时代更有展望。作为六十年代的我们,带着大学时代的理想,我们成为改革中的一代人。我们从法律的耕耘做起,一个一个的案件为立法提供了大量的司法实践,我们与当事人的职业感情、在夜以继日地办案中积累的职业素养和所感悟到的一个法官如何向当事人投入,当事人又如何把法官看成一颗可依赖的大树,这一切都是党的事业。我们的时代是用执着的职业追求诠释党的方针政策的时代,而各行各业齐心协力的职业追求均是服务于人民,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推进着祖国的发展。我相信,现在的大学生更有梦想,在追寻中更能践行党的思想。
每个时代都不会停止脚步,在座的大学生作为一代人会继续弘扬与发展新时代的群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体现为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还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一直拥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取得人民的巨大拥护。新时期,人民群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人民群众工作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应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应会做群众工作,各行各业的方法应能解决群众问题,成绩被群众认可;同时,群众不是精英群体,也不是农民工,新时期的中国公民整体素质要大幅度缩小差距,公民身份不能再背负沉重的标签!为此,我们要把更多的物质财富做公民的基础投入,从公民中有精英到公民中每个人都是精英,改变我们的观念,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公民的基础努力。想想看,如果没有掉队的公民,我们的思想、争论问题的层次、社会的改变会怎样?我们要下决心建设公民体系,下功夫实现我们期待的公民文明、企业文明、社会文明。无疑,对一个人口十几亿、品牌经济面临挑战的中国而言,普通公民建设是一个现时期最迫切、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经营公民体系一旦形成,每个人均成为社会看得见的被扶持者,彰显每个公民组成的音符,我们也一定会成为被人民群众永远爱戴的党。
作为法官职业的工作人员,我这里引用苏力老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中国要成为有广泛影响的文明大国,其影响力不可能仅仅靠经济,也不能仅仅吃祖宗饭……文明大国必须对当代政治、法律和国际政治有其影响力,要有制度的影响力,要有学术思想的影响力。”所以,我们骄傲,我们更当努力!
作文八:《思想与生活作文》1500字
思想与生活
这是一篇让我对女儿的情感有质的超越的作文,一直女儿都是我羽翼下的宝宝,即便是到了现今成年的时候。读到女儿的这篇作文时,突然有了种心灵上的撞击,这是女儿,却更是作为人的相知相通的另一个灵魂!
如果绝对地认为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死亡,那就忽略了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生活对于人,不只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若是对于一棵小花,即使在它短暂的一生中绽放过、撒播过自己的种子,它与别的小花也无什么分别。然而人却可以决定自己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同。这不同不止于外貌和经历。人们真正不同的,是思想。即使是自幼外貌和经历都极相似的同胞兄弟,也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思想。是思想让人的生活不同于等待死亡。
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思想让人记得自己曾经生活过。但什么是思想呢?它不是饿了想着一会儿去哪里吃饭,不是整天想着应付没完没了的工作,不是做事斤斤计较得失利弊,它应当是暗夜中对灵魂的诘问,是苍茫天地间对自然的疑惑,或者,只是在这一刻想到,以后的时光里,会不会有一瞬间回望过去时,记得曾经有一刻,过去的自己在向未来的自己投去迷惘的目光……
这些思想绝不是无意义的。人只有不断诘问自己,诘问天地,诘问时间,才会不断发展,不断成长。诘问自己的人发现了人类心灵和身体的奥秘,诘问天地的人为心中至高无上的天写下传世的《天问》,诘问时间的人把整个宇宙都看透……所以这些思想者才成为了真正的“人”,不同于有着人的身躯却一直庸庸碌碌得像蝼蚁似的生物们。他们的生命,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生活。是他们无边无际的思想,使他们的生活对于人类有了意义。
诗人荷尔德林曾经写下这样的语句:“尚无古老而缄默的山岩即命运横亘于前,心灵的波涛将不会如此壮丽地飞溅起来而化为思想。”思想不会超出命运即生活的范畴。人终究是先活着而后有思想。难道有什么高智慧的生命在它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之前就迸发出绚丽的思想吗?不,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终究要有所依托——那就是生活。思想源于生活,而后又与生活冲击,交融,飞溅得壮丽,达到生活所不能达到的高度,被人仰视,让自己叹服。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总爱把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弄得别出心裁——思想和灵感只有在触到与其相应的生活时才会闪现出来。若是艺术家们忘了生活,钻进精神世界满世界地找灵感,那恐怕既失去了生活又失去了思想了。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在生活中会产生思想。只有有了思想,生活才算是真正的生活;而思想也不会脱离生活独自存在,生活是思想的源泉。人生活着,思想着,逐渐发展成完整的“人”。
【写作指导:写读后感要掌握基本的方法】
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1步步提高。
作文九:《作文素材 信息时代保持思想理性 阅读资料》2300字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来源:人民日报 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 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 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 人思想的“跑马场” 。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 。面对海量资讯、多元 观点, 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 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 不知道该如何筛选 甄别。所以, “转发” “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 “点击” “点赞” 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 发自同一个大 V ??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 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 “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 反而不再感兴趣。 长此以往, 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 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 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 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 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 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 那 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 芜杂化, 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 波兹曼 的思考, 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 我们如何 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实际上, 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 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 面 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 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 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 满 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 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 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 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 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 “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 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 不管哪个时代, 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 然 而, 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 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 也 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 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 只有 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 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 。身处这个时代,有太 多声音萦绕耳边。 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 雨骤风狂里站定, 不仅需要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 如此,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王艺锭)
央视网:理性判断应成为网络生活中的行为自觉
中国目前已有 6.49亿多网民。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进行社交活动,网络 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 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也已经在线上形 成,各种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升级。
在这个全民围观的时代, 随着公共参与意识的高涨, 网络为民意的释放提供 了自由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 无论是微博、 论坛还是朋友圈里, 人们除了分享属 于个体的小时代的生活片段, 更对这个大时代里发生的变化倾注了关切。 几乎每 时每刻,各种议题的公共讨论都在发生着。
但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同时, 各种先天不足和生态弊端也随之凸显出来。 比如 网民的心态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最典型的表现是:容易冲动和愤怒, 不够理性 客观, 太过急迫地表达观点而枉顾事实全貌。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 我们常常能 够看到各种舆论反转、鸡同鸭讲的荒诞现象。
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空间, 就事论事应该是最起码的准则。 事件的来龙 去脉都尚不清楚,就急于下判断,这是莽撞的表现。同时,这种莽撞不仅容易制 造舆论生态的混乱,甚至还容易对当事人造成无谓的伤害。
做一名网民,几乎没有门槛,但要做一名好网民,除了遵守法律法规之外, 更应该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不是每个人对每起事件都能洞若观火, 能够 有深刻的思考, 但最起码在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的时候, 应该做到实事求是。 意 见可以多元,但事实却是唯一的。
如今的网络世界是个众声喧哗的所在。 噪声太多, 往往影响着网民们对事实 的判断。枉顾事实、不管是非对错的发言,与其说是公共参与,倒不如说是在任 性地情绪宣泄。 缺乏理性的表达, 非但不是一种建设性的能量, 还可能是破坏性 的负能量。无度的道德审判、无谓的人肉搜索,都是网络生活中非理性的表现。 提升理性判断的能力并让它成为网络生活的日常自觉, 是结束网络生态这种 无序状态的必由路径。 网民理智了, 表达理性了, 网络生活才能变得更加清朗有 序, 从嘈杂混沌的境地走出来, 才能避免网络暴力的发生, 网络文明才能够得以 建立。
网络世界绝不是个可以肆意妄为的蛮荒丛林, 它有着与社会有序运行所必须 的规则和秩序。 而这种规则和秩序的建立, 除了需要法规制度进行必要约束, 更 有赖于网民素质的提高, 尤其是理性判断的能力。 当理性判断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那就意味着网络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得到提升。
让网络告别丛林, 让网友告别莽撞, 理性判断应该成为我们网络生活中的行 为自觉。 (马平川)
作文十:《思想与时代 ——读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陈克艰 在如今“思想史》8600字
思想与时代
——读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陈克艰
在如今“思想史”特别行俏的内地读书界,徐复观先生的这部大著,本来应 该是有很多读者的。然而,两岸虽近,彼书难得,我个人曾在冷摊掏得一本卷二, 致于全书,一直无缘得观。年前,华东师大出版社决定将《两汉思想史》重新排 版印行,责任编辑陈丽菲小姐命我先读一遍台湾学生书局的原版影印件,遇有错 讹衍漏,随时作些校订,这样,比多数的大陆读者,我有先睹为快之幸。 徐先生在卷一的自序里说: “两汉思想,对先秦思想而言,实系一种大的演 变。演变的根源,应当求之于政治、社会。尤以大一统的一人专制政治的确立, 及平民姓氏的完成,为我国尔后历史演变的重大关键,亦为把握我国两千年历史 问题的重大关键。 ”整部书的宗旨所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卷一最初(1972年?3月)在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时,书名为《周秦汉政治社 会结构之研究》,徐先生将其作为“背景篇”先行印出,当时之所以不用《两汉 思想史》为书名,徐先生自云: “是因为生活播迁,年龄老大,对能否继续写下 去,完全没有信心。 ”1??至1975年将新成的七篇专论汇印时,徐先生才题之曰《两 汉思想史》卷二,并在自序中说1972年的书可称为卷一。卷三于1979年在台湾 出版,卷一卷二后来也在台湾再版。收在这三卷里的,都是一篇一篇可以独立单 行的专论,它们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徐先生有心写卷四,现 行三卷中没有关于东汉经学和纬书的专论,想必在卷四的计划内,但是卷四未能 完成,徐先生逝于1982年,赍志以没,在读者,也是莫大的遗憾。
一、写出了一个时代
我读《两汉思想史》,最大的感受是:它整全地写出了一个时代。
从西周以血缘名分为纽带的封建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演化为诸侯割据、邦国 林立、天下趋于诈力的战攻之世,到秦汉大一统帝制的开创和完成,中国历史经 过了最大的转型。 这是一个曲折艰苦的过程。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的基型, 书同文, 车同轨,成绩不小,但他搞的是**;秦朝短命覆亡的原因,暴政只是一方面, 陈胜、 吴广只是导火线, 潜伏的六国之后力量仍极为强大, 才是主因。 秦始皇 “徙 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原有防范的用意,但防不胜防,导火线一拉,四方 豪杰,乡风而起,虎狼之秦便一时瓦解了。司马迁作《史记》,有“世家”一体 例,与“本纪” 、 “列传”并立,就是专门给旧贵族立传的。太史公要反映出秦汉 之际旧贵族仍然是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强大存在, “例意”十分清楚;致于陈涉也 入世家,那是破“例” ,表明太史公对这个人的重视。后来的正史,除了欧阳修 《新五代史》,就再没有列传之外的世家体例了。而欧阳修之所以写十国世家,
2?乃是认定“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十国不是夷狄, “五代之
1
2?《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新版,卷一,三版改名自序,P ·1。以下凡引本书,只标卷数、页码。?《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版,册三,页八八一。
君”的正统地位也不是那么天经地义的。
汉承秦敝,接受教训,所作的主要“让步” ,与其说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不如说是重新实行分封。当然汉初的分封与西周封建是本质上不同的,用现在的 时髦话来说,那是把本来与大一统郡县制相矛盾的一个外在的体制,重新收纳于 大一统体制之内,然后再慢慢地处理它,走的是退一步进两步的渐进改革之路。 徐书卷一《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一文,对这一过程作了极为精确的分析 和论述。
第一步是高祖大封功臣异姓王,然后逐一剪灭,代之以同姓诸侯王之封。当 楚汉逐鹿、鹿死谁手尚属未定之天的时候,蒯通曾以“三分天下”说韩信: “天 下之权在足下” ,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 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3??蒯通对天下大势、力量对比有天才的直觉,如果 韩信听从了他,未尝不可以收“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的胜果。刘邦登基,本是 靠了韩信这些人的力量, 试想怎么能不给他们以适当的安顿呢?然而, 卧榻之旁, 岂容他人酣睡,试想迫于形势的临时安顿,又怎么能够稳定呢?韩信被吕后使计 缚斩,临命叹曰: “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4??可谓致死不悟, 因为这不是“天意” ,这是力量的客观逻辑。
第二步是文帝、景帝削灭前帝之封而代之以己子之封。文帝依赖前帝所封诸 侯王, “卒折诸吕之难” ,但是载舟之水,亦能覆舟,向称仁慈朴素的汉文帝,在 削弱构成威胁的“较疏者之权” ,以“张自己之势”这件事情上,一点不手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予夺之际,同样有力量的客观逻辑在。
关于这两步,徐先生点出太史公《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叙》中, “特以‘形 势’二字贯穿全文” ,从而对比到武帝时的第三步, “再没有客观的形势,要求他 封子为王;而他仍须封子为王,乃出于为了维护皇帝绝对崇高的身份地位” 。5??经 过这三步, 至武帝成色十足的皇帝专制的大一统郡县制里, 封建仍有名义的存在, 但已不过是皇权的装饰。这种“封建专制”的中国特色,只要与法国的情形比较 一下,就很清楚了: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旧制度才是真正的封建专制,它建立在国 王、贵族、僧侣和“第三等级”彼此间的封建关系(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之上, 国王的专制权乃存在于封建特权的秩序中。(参?David?Thomson,?Europe?since?Napoleon,P ·26、27)
除了分封问题,围绕“一人专制政治的确立”这一关键,徐先生还研究了众 多其他问题,其中我读后印象最深的,是对“宗法向社会的转移”以及“中国姓 氏的演变”这二题(总起来是一题)的多方论述。宗法制度,本来是贵族统治人 民的政治制度,故徐先生指出: “汉儒以宗法仅适用于大夫以下,而不适用于诸 侯、天子” ,是一种误解。然而,此一误解正反映了“宗法制度下逮于社会的实 况” ,6??徐先生的研究,正是要探明“宗法由政治转移于社会所发生的不同意义与 结果” 。7??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宗法乃是封建的遗存,就像被皇帝专制消化了、 所以又保留了的封王建侯一样,这是直线条的历史思维。徐先生独能顺着历史具 体的脉络开掘,于此一分为二,得出其坚确不移的论断:名存实亡的封建不过是 “专制政治节目中的一部分” ,而强宗大族则构成与皇帝专制政治的张力。他说: “宗法由政治转移到社会,统治的关系没有了” , “于是宗法中的亲亲精神,乃成?3
4
5
6
7?《汉书》,中华书局版,册七,页二一六二。?同上,页一八七八。?卷一,P ·102。?卷一,P ·60。?卷一,P ·61。
为我国二千多年来,社会组成的坚韧的纽带” , “永嘉之乱,能渡江南去的,或渡 陇西去的,多是强宗大族。能立足中原,保持中国文化于夷狄之中的,依然是强 宗大族。强宗大族是专制政治的敌人,但却是民族动力的保持、推进者。 ”8??徐复 观不是守旧派,他清醒地看到,任何制度都有其经济含义,在论西周封建秩序崩 溃的一文中,他讨论过“封建社会在赋税重压下的解体” ,关于专制政治下的宗 法制度,他又说: “此一由宗法精神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当然会由经济的变化而 日趋于瓦解,以形成新的结构。 ”9??值得注意,徐复观对宗法社会的看法,与陈寅 恪在魏晋隋唐史的研究中对同类问题的看法,颇多符同之处。
徐复观以其对先秦两汉文献的熟悉和通解,加以明晰有力的思考运作,铆准 诸多关目,深入疏理,重彩塑述,为中国历史的这一重大转型期,展示出活生生 的形态和动态。这对于他后两卷中的思想专论,与其说是“背景篇” ,不如说是 “环境篇” 。背景与人物活动是疏离的,环境则将人物活动置于其中,且因人物 活动而生色。后两卷论贾谊、论董仲舒、论司马迁、论刘向歆父子、论扬雄、论 王充、论《盐铁论》、论《吕氏春秋》、论《淮南子》,在在都联系着政治、经济 和社会,联系着论主的遭遇和心境,断不是平铺直叙的“思想传记” ,更不能以 现下流行的“思想史新写法”所秉持的形式主义浅薄看法,视之为什么“点将录” 或“点鬼簿” 。
二、压力感与理想主义
书中《西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一文,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各思 想专论的导论。徐先生引文帝时贾山《至言》: “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 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 ”形象地表 达出 “西汉知识分子对由大一统的一人专制政治而来的压力感特别强烈” , “这与 战国时士人对人君的觉感,可以说是天壤悬隔” 。进而,徐先生对这种压力感在 不同时期的区别又有精辟的断制: “西汉知识分子的压力感,多来自专制政治的 自身,是全面性的感受。而东汉知识分子的压力感,则多来自专制政治中最黑暗 的某些现象,如外戚、宦官之类,是对专制政治自身已经让步以后的压力感,是 局部性的压力感。 ”10??当然这是就两汉知识分子的总的“人格形态” ,两汉思想文 化的总体方向、 “基本性格”而言的,并不可以机械地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
以贾谊为例。卷二《贾谊思想的再发现》一文,对这位不世出大才的丰富而 曲折的思想作了充类至尽的论述。贾谊雄才大略,博学于文,立场超迈,眼界开 阔,思想既有现实感,又富理想性。二十余岁即被文帝招为博士,不满一年,超 迁为太中大夫。因其有现实感,他对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给予一定程度上积极的 承认,更在上文帝《治安疏》中,就“诸侯王僭拟”的严重问题,提出“众建诸 侯并少其力”的战略性政策主张;多封一些诸侯,让他们各自少一些力量,后来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按照贾谊的思路。 “此一政策,经晁错、主父偃的继续主张,
11?历文、景、武三世而卒得实现” ,?《汉书》传赞称: “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
但如仅仅据此而认为贾谊是一个法家型的权谋人物,那就大错特错了。徐先 生细读并考订“文字讹夺,简牍错乱”的现行《新书》,全面周到地审察了贾谊?8
9?同上?同上
10?卷一,P ·167。
11?卷二,P ·81。
的“思想领域” ,从而论定:贾生虽出入百氏,而其思想中占最重要地位的,仍 是儒家典籍;他“深通《左氏》自不待言,但《左氏》外,更深于《礼》及《诗》 与《易》 ” , “《新书》中引用《诗》与《易》,皆妥帖而不泛” 。12??贾谊借“过秦” 而“规汉”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攻守异势只是外缘,仁义不施才是 种因。为了实施仁义,《新书》中有整套理想政制的规划,把当时多数的官名都 弃置不用,徐先生说:这是要“从职位及职掌上把这大一统的政权,使其合理地 具体化。 ”13??这样的设计,没有丝毫的现实可行性;但就是这同一个人,他解决 现实政治问题的《治安疏》,却又是那样地有效。两相对照,至少意味着,在大 一统的皇帝专制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面前,贾谊始终坚持着儒家仁政、礼治的理 想。理想政制的规划是不能以现实不现实来说的,因为它是理想;而固守理想是 需要精神力量的,特别对贾谊这样受到皇帝重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徐复观所 说的“压力感”在贾谊身上的表现,也许显得太过乐观,然而须知,贾谊毕竟是 个年轻人,三十多岁就死了!
再举董仲舒为例。徐先生总论中国思想: “虽有时带有形上学的意味,但归 根到底,它是安住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负责;而不是安住于观念世界,在观 念世界中观想。 ”14??形上而仍住于现实,这一特质在董仲舒的思想和哲学上表现 最为明显。仲舒的时代,大一统专制政治已趋于成熟,闲豫侈泰的汉武帝,想听 听“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了,于是仲舒得以贤良对策。董仲舒是个严肃方正的 人,皇帝请他上课,要他讲哲学,他就老实不客气,把下帷发愤、 “三年不窥园” 的成果,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学说拿来认真讲了。徐先生说《贤良对策》 “是《春秋繁露》的拔萃,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浓缩本” ,15??由于受到册问对答条 件的限制,《贤良对策》反能更直截地表现仲舒思想的真实动机。
仲舒的哲学,是一个充满道德意味的天的形上学,并且这个“天” ,还会直 接干预人事。他大讲灾害怪异,说天降灾异,乃是谴告人主,要人主“任德不任 刑” ,要人主“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要人主“强勉学问” , “强勉 行道” ,等等,等等。和贾谊一样,对这一人专制的政治,仲舒认了,也和贾谊 一样,他“想给此一体制以新的内容,新的理想” 。16??贾谊从合理化官制着手, 仲舒则直指皇帝的本心;他认识到: “大一统专制皇帝的喜怒哀乐,成为最高政 治权力的‘权源’” ,但要“想由个人的人格修养来端正和消解这种权源之地,几 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把它纳入到天的哲学中去,加上形上性的客观法式,希 望由此以把权源纳入正轨。 ”17
徐先生将仲舒的思想与近代政治思想作对照: “近代对统治者权力的限制, 求之于宪法;而董氏则只有求之于天,这是形成他的天的哲学的真实背景。 ”18??仲 舒思想的重点,确是要给最高权力以一种外在的限制。在压力感的作用下,他想 出来的办法,是以天降灾异为反作用,用天来吓唬皇帝。他后来获罪几死,也是 因为吓唬皇帝过了头。人或以仲舒的想法和做法为可笑,但是设想,即使今日掌 握了全套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聪明人,处身于当时仲舒的环境, 又能有什么高招呢?
12
13
14
15
16
17
18?卷二,P ·78。?卷二,P ·83。?卷一,P ·1。?卷二,P ·260。?卷二,P ·183。?同上。?同上。
徐复观之论董仲舒,要为仲舒翻学术史上的“冤案” 。仲舒对策中说: “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因此一言,许多论者认定, “我国学术的不发达,皆应由董氏将学术定于一尊,负其全责。 ”徐先生辩明: “所谓‘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指的是不为六艺以外的学说立博士而言” , “董
19?氏的意见,并不是要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的流通” 。?从学术史的眼光看,一
种学术如果只有立了博士点才会发达、 不立博士点便不能发达, 这种学术之真假, 也就大有疑问了。叔孙通为刘邦制礼作乐,让其享受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 也” ,于是官拜奉常,弟子咸为选首, “然后喟然兴于学” 。这种“利禄之路使 然也”的“兴学” ,又岂是仲舒志意之所在?仲舒能获天子特达之知,能直上天 庭给皇帝讲课和画策,可谓恩深而遇殊了,然而犹赋《士不遇赋》: “屈意从人, 非吾徒矣” , “彼实繁之有徒兮” , “孰若反身于素业” 。屈意从人,便是不遇,于 此可见仲舒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
知识分子在压力感下坚持理想,而理想不免终归于破灭,这是中国历史屡屡 演出的悲剧。但是如果周期性的悲剧终于发生转折, “坚持理想” 成为戏论,成 为口头禅,成为标榜,甚至成为求取一己利欲之私的工具,悲剧也就成了笑剧; 历史于此将开新局。
三、一切史都是现代史
《两汉思想史》何为而作?关于这个问题,徐先生也引了克罗齐“一切历史 都是现代史”的名言;他说: “没有五十年代台湾反中国文化的压力,没有六十 年代大陆反孔反儒的压力,我可能便找不到了解古人思想的钥匙,甚至我不会作 这种艰辛的尝试。 ”20??写这部书时,徐复观年已古稀,他实在是有激于现实的压 力感, “感愤兴起”而有述作的。从外在形迹看,徐复观是所谓“政治与学术之 间”的人物,中岁曾一度从政,脱离政界以后,又写了大量政论文章;但是,以 学术文化的立场而有政治的关怀,和为了功利目的而展政治的抱负,是应该而且 容易分得很清楚的。徐复观不是为政治作伐的人,更不是搞学术也像政治一样搞 法的人,他与多数“政治与学术之间”的人物,并不属于同一个集合。
在他笔下的人物中,徐复观的感受,似乎与司马迁的最能相通,所以《论》一文,读来最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太史公《报任安书》述其作史目的,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的话。徐复观解释太史公所“究”的“天人之际” , “指的是大一统的专制?4皇帝” ,是“幽暗而无凭的、不可以加以信赖的”现实政治。21??“天人之际”最 形象的位置莫过于帝王之封禅,史公跋其《封禅书》曰: “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 山川而封禅焉” , “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 以览焉。 ”22??“具见其表里”五字极有力,徐先生说: “把人与事的表里表达出来 了,也即是把掩蔽在庄严仪式后面的由专制、侈泰、愚妄结合在一起的事之里与 人之里,表达出来了,使后人得透过由专制权力所散布的虚伪的历史资料以把握 历史的真实。 ”23
如果说, “究天人之际” 为表达史公思想 “消极一方面的纲维” ; 则其思想 “积?19
20
21
22
23?卷一,P ·113。?卷三,P ·3。?卷三,P ·201。?《史记》,中华书局版,册四,页一四O 四。?卷三,P ·225。
极方面的大纲维” ,即在“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抱持悲感、疏离、批 判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寄托遥深,将宏愿寄托于历史和文化。徐先生说: “他把 以孔子为中心的文化,置于现实政治的上位” , “使人类不能托命于政治者,乃转
24?而托命于由《春秋》所代表的文化” 。?因为在史公看来,文化中才有“常道” ,
而且,只有“把历史拉长了看” , “通古今之变” ,才能认取“常道” ,质言之, “常 道”者必为“变中之常道” 。25??史公作史, “始于黄帝,但作史的精神,乃特注于 汉代” ,26??可以说,司马迁也正是抱着“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观念作史的。
把太史公的自述,徐复观的解释,以及克罗齐自己就“一切史都是现代史” 所作的阐述,放在一起“对笔记” ,我们能对之有更确切、更丰富的认识。任何 人为了任何目的,都可以引证这句话。古为今用,以论带(代)史,牵强荒唐的 比附,卤莽灭裂的穿凿,凡是轻薄历史、厚诬历史的行为,都可以举张“一切史 都是现代史”的旗子。然而对这一重要观念,克罗齐本人是作过非常明确、容不 得歪曲的解说的。
照克罗齐的意思, “现代的”一词,不是编年史意义上限定时段的形容词; 而是一个形容“精神行为” (act?of?spirit)的词,它外在于时间,它被应用于对正 在完成的、或业已完成的行动的直接意识。克罗齐举例说:我以“我目前正在写 作”这一行动创造着我的“现代史” ,因为我对这一行动,其必要性、前因后果、 目的、动机等等,有全面清楚的意识。此例中, “行动”与“对行动的意识”之 关系,被要求运用于“过去的事件或行动”与“对过去事件或行动的意识”之关 系上,只有这样的关系存在,才谈得上历史,所以,一切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换 言之,虽然我们知道邻人昨天的行动,但若我们并不知道其必要性、前因后果等 等,那么我们的这一知识就不是现代史,也就不是历史;反之,如果我们对千百 年前的古人,他的行动及其因缘种种,有充分的意识,我们就成了他的邻人,我 们的知识就是历史,也就是现代史。
差不多每个人都是自己历史的(现代)史家,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过去 历史的真正史家。真正的史家,被要求必须能与过去的事件或行动,建立和保持 一种与常人之于自己行动的意识关系同样性质的关系。 克罗齐对此一要求作了极 其明确的规定:史家必须能够将其所面对的过去事实之遗存,作为“文件” (documents ),而不是作为“叙述” (narratives )来处理和对待。 “是事实比叙述 更丰富,而不是事实在叙述中丧失它的当前性” , “历史从来不由叙述构成,历史 永远是从文件,或者说,是从可以归结为文件并像文件一样处理的叙述中构成。 ”?27?史家的本事,就在于能够把叙述当作文件,而不是像常人读小说、看电影那样 径直进入叙述。将对象“文件化” ,即是与对象保持距离;史家保持与其直接对 象(文件)的思想上之距离,恰恰是消除与其间接对象(过去事实)的时间上之 距离的前提。径直进入叙述,那么读历史与读小说、读神话、看电影,确实没有 什么区别了(这就是为什么,电视观众把“戏说”的历史,常常当作了真实的历 史)。 “一切史都是现代史”的观念,包含着一切历史的遗存都是“文件”的观念, 包含着历史真实性(区别于小说、电影)的观念。根据以上说明,克罗齐的观念 与将历史等同于文本、历史解释等同于文本阅读、并实际上否认历史真实性的后 派观念,就泾渭分明了。
24
25
26
27?卷三,P ·194。?卷三,P ·203。?卷三,P ·193。?B ·Croce?,History?:Its?Theory?and?Practice,P ·12。
徐复观释司马迁“成一家之言” ,视为“由史料走向史学的一句关键性的话”?28?。徐先生说: “作史的第一件事当然是搜集史料” ,而尤其重要的是, “史学乃 成立于今人对古人的邀请之上” 。29??通过史料而邀请古人,这就是将史料“文件 化”从而将历史“现代化” ,与克罗齐的名言,恰为一义二说。徐先生对思想史 工作中的考据问题和清代汉学有精详的论述,而《两汉思想史》对所论问题,搜 集史料之完备,考证解释之客观,且在在出之于现实的感兴和“邀请古人”的热 情;作现代之史,成一家之言,其庶几矣。
2002年5月
28
29?卷三,P ·203。?卷三,P ·204。